生态文化赏析

2024-09-15

生态文化赏析(精选8篇)

生态文化赏析 篇1

《生态文化赏析》论文

光污染与暗夜公园

院系: 数学科学学院年级: 12级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姓名: 张湖鑫日期:2014年7月4日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光污染的产生原因以及相应的治理措施,并由此引出国际暗夜公园的由来、作用,它是一种公共保护区,是治理光污染的较为先进的举措,并简单介绍了全世界四所著名的暗夜公园,以及目前暗夜公园在中国的现状。

【关键字】光污染 治理 生态 暗夜公园 中国现状

一、光污染的由来和治理

在为了让城市亮起来,美起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光亮工程”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而在实施的过程中,越亮越好的错误观念却蔓延开来,“光亮工程”成了“比亮工程”,城市在亮起来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光污染。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大面积采用玻璃幕墙的建筑已随处可见,这种镜面式的装饰材料除了美观、气派之外,其反射的眩光也给人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诚然,人的生活离不开光,但在城市建设中如果只顾照亮和气派,超过了适当的度,过多的、不适当的光反而产生了污染。

光害,或称光污染,是人类过度使用照明系统而产生的问题。最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城市夜空里的星星被众多大厦的灯光所覆盖而消失了。这使得观察宇宙的研究受到影响,而且亦破坏了生态平衡。自1980年代初以来,全球黑暗天空运动开展,这个运动的目的正是为了鼓励人们减少使用照明系统以减少光污染的问题。

光害是工业发展的副产品,主要是来自家居照明、广告、商业产品、写字楼、工厂、街灯及露天大型运动场。而受光害影响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各国及日本。

各大城市和村庄的夜空已为人工灯光所淹没。人类早已失去了观赏星空的乐趣,昆虫、鸟类和其他生物也因此而迷失了方向。人工白

昼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文化上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城市的居民们再也不会为璀璨的星空而心醉神迷,银河系的壮丽景观也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只有远行的人们才能在地球一隅窥见它的真实面貌。闪烁的星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元素。然而如今它已被现代商业社会“屏蔽”,24小时的人工白昼令天空变得支离破碎。

二、暗夜公园的缘由和现状

环保主义催生了暗夜公园。欧洲国家治理光污染的先驱。根据该国法律,各乡镇都必须减少灯光的散射。照明的灯锥不得越过地平线,这意味着以往向天空散射的灯光将被控制在地面。

暗夜公园是一种公共保护区,是星空和夜间动物的避难所。在的暗夜公园里,晴天,人们不仅可以尽情欣赏由数十乃至数百颗星体组成的夜空图,还能捕捉到划过天际的流星或是数年一遇的猎户星座。而在城市的上空,往往只剩下零落的星光。

目前世界上只有4座获得“国际暗夜公园”这一称号的公园,英国加洛韦公园、犹他州天然桥国家保护区、宾夕法尼亚州的樱桃泉国家公园和俄亥俄州的格奥加公园。不过,格拉斯哥的天文学家、英国候选暗夜公园的合作者史蒂夫·欧文斯仍对此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公园建设者以夜空为核心推行环保措施的决心不容小觑。在今后数年内,英国将出现10至15座类似的暗夜公园。

其中的天然桥国家保护区坐落于犹他州的东南部,成立于1908年,占地7636英亩,因园内世界上第二大的天然桥而知名,此外,也是世界上仅有的4座暗夜公园之一,是尽情欣赏数十乃至数百颗星体组成的夜空的最佳地点之一。

天然桥国家保护区在远古时代是古代海洋的海岸线,后来随着地质变化,间歇流过的河流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将这里切割出两个深谷,也形成了三座石桥,这三座壮观的天然石桥吸引着世界游客的来访。这个因石桥而知名的保护区还是第一个由国际夜色星空协会指定的暗夜公园,即在这样的暗夜公园里,人们可以尽情欣赏浩瀚的夜空。保护区内没有公共街灯,没有铺设道路,也没有汽车,没有任何污染,因而保护区内的夜色异常迷人,异样醉人,站在天然石桥欧瓦巧莫桥上方,感受笼罩着繁星点缀的夜空,绝对是一种至上的享受。

三、暗夜公园在中国的现状

暗夜公园在中国还是新鲜事物。暗夜公园的设立和保护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令人欣慰的是,一些民间社团和天文爱好者已经行动起来,在一些地方比如山东济南南部山区的齐长城遗址、临沂沂水县荧光湖景区,浙江台州等地,都设立了暗夜公园的雏形,目前正在进行完善。相信不久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暗夜公园。

【参考文献】

1.3.http:///night-sky-conservation/dark-sky-parks#naturalbridges

生态文化赏析 篇2

2、蜂兰生态房。英国科茨沃尔德自然保护区内有一幢外观奇特的房屋, 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蜂兰。这座房屋占地550英亩, 沿湖而建, 是一座生态环保的住房, 其材料均来自废弃的沙砾。同时, 它广泛应用地下热能、雨水、太阳能, 以及风力解决整座房屋日常需求。

3、蒲公英之家。对建筑物进行立体绿化是重要的节能方法, 即将植物攀缘在建筑外墙上或种植在屋顶平台和空中庭园中, 使其成为外围护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建筑师藤森照信设计的东京蒲公英之家, 就是立体绿化的典型实例, 可使冬季热损失减少30%, 夏季建筑外表面低5摄氏度。

4、和平王旅馆。和平王旅馆位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 它建造在海港停泊的游艇上, 并充分利用水能和太阳能, 尽量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 可以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作贡献。

5、绿洲酒店。酒店位于埃及的锡瓦绿洲上的白山脚下, 拥有世界上罕有的朴素原始的自然风光和舒适的温泉。酒店的建材充分采用了当地产的沙石, 酒店的一部分甚至就在山洞中。这个酒店从不供电, 由此也可以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所以游客可以在晚上尽情享受灯笼和烛光带来的乐趣。

6、太阳能度假村。夏威夷马纳拉尼度假村是全球最环保的度假地之一, 它拥有占地12000平方米的光电太阳能系统, 是世界上利用太阳能发电最多的一家豪华度假酒店, 并获得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能源部门颁发的诸多奖项。

7、生态宾馆。西西姆生态宾馆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海边, 拥有15个可俯视青绿色墨西哥湾的豪华小屋, 宾馆采用泥土、木材和草建成, 既节能又环保。

8、丛林旅馆。萨哈丛林旅馆位于厄瓜多尔的一处密林中, 游客可以坐在旅馆的房间里看到树林里美丽的小鸟。丛林旅馆全部采用当地可持续使用的材料建成, 不会对树林的生态带来破坏。

9、回收雨水的吊脚楼。斯里兰卡丹布拉的坎达那玛酒店附近有两处世界自然遗产, 坐在酒店客房的阳台上, 可以欣赏到壮美的山区风光。它可以让雨水顺利流入酒店下的雨水回收池中, 为游客提供游泳、洗浴、饮食等日常用水。

生态文化赏析 篇3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 狄金森诗歌 生态力量 审美

“作为文化生态学的文学”是当代生态批评与批评理论领域内的新概念。在这一概念中,文学被视为一种文化形式,通过它可以富有成效地探讨文化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同时,立足于文学想象性文本进行的审美也丰富了我们对作家作品的文学解读,并充分发挥其在文化话语系统中的生态力量。狄金森被视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她的诗歌以其高度的反思性,奇特的表现形式以及个性化风格受到广泛关注。其诗歌所表现出的不合常规的与陌生性的审美话语模式,也为文本的生态伦理力量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本文从狄金森作品中选择了三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加以分析,尝试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审美鉴赏,探讨狄金森诗歌新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

一、诗歌阐释人与自然之间的反思互动性关联

文化生态学开创者之一胡贝特曾指出,在以往文学情境中,文学文本已经立足于探索文化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在创造性的探索中,衍生出文学文本对文化创新或文化自我更新的特定力量。《自然正如我们所见》,是欣赏狄金森自然主题诗歌不可忽视的一首。在作者看来,自然是声响、光影和色泽的有机融合,自然中一切人类与非人类存在都参与到人类主观与客观的有机联系与统一认识中来。作者在诗歌中尽情表述大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有机生态自然观的同时,也透露出她对人类文化认知的理解。这一理解在文本性审美上,通过作者结合概念与感知体验、反思意识与复杂的动态自然的方式得以展现。

“自然就是我们看见的景象——/山峦——午后的风光——/松鼠——日月食——蜜蜂——/不——自然就是天堂——//自然是我们听到的声音——/长刺歌雀——海洋——/蟋蟀——雷霆——/不——自然就是和谐——//自然就是我们熟知的一切——/但又没法予以说明——/对于她的单纯/我们的学识何其无能。”[1](P668)

诗歌中连续出现的自然景象,山峦、风光、松鼠、蜜蜂、日月食,以及自然的声响,歌雀鸣叫、海洋喧嚣、蟋蟀低语,连同所有不为人类所知的自然界情调,一起构成了融洽共存的人世天堂。诗歌中,生物符号作为文学生成潜能的一部分被保留在文学创造中,成为连接文化与自然的研究对象。自然中的各种景观成为“我们”观察的对象存在于人类的生存之境,各种外在声响也成为协调自然的曲调进入“我们”的生活空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万物和谐相融的运转模式下进入到相互的动态发展领域。在此,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除了有机的生态自然观,还蕴含着自然对人类生命发展不可缺乏的调节力量。作者笔下的自然充满灵性,宛若生命之母,赋予我们一切生命的形态和存在的可能。尽管人类文化与智慧的局限性使之无法完全揭示自然的淳朴和美丽,但是人类却可以借助知觉感知与反思意识在对其熟知领域的体验中获得生命的自我更新。在这里,文学作为一种持续自我更新的媒介,使一些被忽视的生物能量找到一种表达方式,从而整合为更大的生态学的文化话语。文化生态学由此在诗歌中窥见一斑。

二、诗歌阐释心灵与自然之间的反思互动性关联

贝特森认为,文化与人类心灵并非相互封闭的实体,而是基于心灵与世界二者之间活生生的相互关系之上的“开放的动态系统”。其理论根据心灵与自然、精神过程与生物进化的互相依赖与互相阐发而将文化与自然联系起来。心灵被放置在“自然历史的正中心,被放在生命过程及其连续的、显著变形的自我生成语法中”[2]。狄金森诗歌所展示的丰富的心灵图景是一种更加开放且具有活力的生命图景。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和静物都以其丰富的象征意义,被她放置在个人自我心理世界中,借以表达人类精神及其心灵状态,体现文化内涵。请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一口井渗透着何等的神秘!/水生活的如此遥远——/一个另一世界来的邻居/居住在一个瓮里面//瓮的界限谁也未曾看见,/除了他的玻璃盖子——/就像你每次盯着/一个深渊的脸面凝视!//草儿没有害怕的样子,/我常常诧异,他竟能/站的如此靠近,这般大胆地/注视我感到敬畏的情景。//它们或许有点关系,莎草伴着大海挺立——/在那里它没有立脚之地/也没有流露出任何胆怯//但大自然还是一名生客;/援引她最多的人们/从来没有经过她闹鬼的房子,/也没有简化她的鬼魂。//可怜那些不认识她的人/总受到这种悔恨的帮衬/认识她的人,了解她越少/便离她越近。”[3](P1400)

诗歌借一口井所产生的另一世界的镜像来观照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我”代表自认为了解并洞悉一切的人类,凝视深渊的脸面,对井中另一世界的未知事物感到神秘且敬畏;而那极其普通为人所不屑的“草儿”,却是大胆的注视让我产生敬畏的神秘未知,不露任何胆怯。这里,叙述者与自然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诗歌在其隐喻与叙事融合过程中所显示的作为世界中基本存在形式的熟悉性与陌生化。为人所熟悉的自然由于一口井渗透的神秘变的遥远,使人产生了敬畏,转而变的陌生。与此同时,草在人类文化领域里,一直是作为自然界渺小及无用的象征存在的,而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自然存在并不符合人类社会实用主义形式的秩序与意义,这是人类文明强加于被驯化的自然之上的东西。诗歌中卑微的小草面对强大且神秘的自然,胆怯本该是最合理的选择,然而也是它力量的唯一来源。在这一强弱对抗的过程中,相较于我的敬畏之态,小草卑微的生命尤显强大。这在无形之中也契合了这样的人类思维悖论,渺小的存在融于强大者之中从而获得了强大的品质。

此外,叙述者与草通过一口井被联系在一起,人类自我在此由观察者转变为被观察的对象,与自然之远近顷刻间发生了空间上的置换。客观自然也从一个被观察的对象转变成人类主体的自我反思。“认识她的人,了解她越少,便离她越近”,与大自然的接近或许只有极简的心灵才能办到。在这里,作者用象征的方式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体验呈现出来,使自然中那些被文化割裂的东西在人类自我反思的象征中成为诗歌审美过程的焦点,从而反映出文化与自然之间的根本联系。

三、诗歌阐释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反思互动性关联

“人类的各种典型环境不仅有外部环境,而且还有内在环境、精神世界与心灵的各色景观以及文化想象。文化想象编织了人类的生境,同时还编织了外在自然环境与物质环境。”[4]从这种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出发,现代文化与意识所生成的内景观对人类及其外在环境同样重要。可以说,人类通过他们的根本天性,说明了他们不仅是动物本能的存在,而且还是文化的存在。狄金森一生离群索居的生存状态从表面上看似乎使她隔绝了所处时代的外在干扰及侵袭,但是她退避外部世界,面向内在精神世界的这种生活方式,却使她具备更加独到的观察社会的视角。并且,她所生活的时代与社会,以及她在早期阅读中所摄入的文化养分,都在潜移默化中进入到她的诗歌写作中来,使她的诗歌创作更加的深邃与奇特。她充满悖论、超越逻辑、突破规范的诗歌直抵生活的真实,也因而具备了文化的多样性。再来阅读一首狄金森描写鲜花的诗作:

“盛开——是结果——遇见鲜花/偶尔匆匆一瞥/几乎不会令人思索/那不为人注意的境况/辅助光明事物/错综复杂/接着又主动呈现/恰似蝴蝶向着正午——//包藏花蕾——对抗虫害——/获取饮食露珠的权利——/调整热量——躲避寒风——/逃遁偷袭的蜜蜂//大自然没有令她失望/在那天恭候她/作为鲜花,深远/责任——(P1058)”。[5]

狄金森对鲜花的赞美不同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除了对爱情与美德的发现,她也将视角扩大到心理、情感、道德及思想等方面。本诗中的鲜花便承载了厚重的精神和道德含义,诗歌中,人们从低矮的鲜花那里学会谦逊与礼让,坚韧与顽强的高贵品质。鲜花之于她成了自强自立的精神启示,显示了狄金森“从一个矛盾重重的少女发展为独立女性的过程”[6],反映了诗人在生存领悟中所形成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在她看来,鲜花拥有的“一套审美体系——/远比我的完美”(P137)。诗人用从自然之物中所获取的有关精神和道德的启示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温柔完美的训诫。她突破了十九世纪女作家在描绘花卉时往往强调鲜花作为礼品的感情价值的传统文化的惯例,使诗歌反映出不一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活动,阐发了她独特的文学向往。诗歌中,诗人重视精神生态,不断向内探索,她借助自然界拥有“天鹅绒的音节”“长毛绒的句子”和“红宝石的深度”般的语言,倡导和歌颂人类精神净化,并希望用这种精神力量制衡人性在物质诱惑面前的丑恶,努力达到精神十木的平衡。

此外,诗歌中蝴蝶和蜜蜂被作者用来表达鲜花绽放过程中所受到的诱惑和侵袭。其中蜜蜂是狄金森在她的许多诗歌中成功描绘的性暴力行为的施虐者的形象,它的再次出现,更可见当时的女性若要在强势的男性本位社会里获得独立是何等的不易。在这里,作者借助丰富的文化想象、对诗歌加以文化创造,赋予诗歌新的文化内涵来反映她所处于其中的环境与社会。并通过对诗歌形象象征意义的再创造与设定,探寻着心灵内在景观的丰富性及多样性,从而使诗歌的想象、情感、以及诗人的内在文化承受共同构成了诗歌的多样文化生态。

四、总结

艾米丽·狄金森一生看似简单、孤独,她的内心却燃烧着不息的精神探索的火焰,她倾其一生在痛苦地进行心灵的探寻。她对自然的认识其实就是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她所体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从她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种既拘囿于社会和文化,又超越社会和文化的矛盾生存状态。[7]其诗歌所反映出来的人与自然,心灵与自然,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反思互动性关联为我们掌握文学中的文化生态提供了有力佐证。在相互牵涉的各种人类文化中,缺憾与不公促成了整个文化的完善与颠簸发展。文化从自然界中得到启示与修复,自然界则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博大的实验性基础以及文化性反思。狄金森诗歌在其有意与无意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生态学思想为我们欣赏其文本提供了新的视角。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级基金项目“艾米丽·狄金森诗歌研究”[项目编号:2011B12]。)

注 释:

[1]蒲隆译,艾米丽·狄金森:《狄金森诗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120页。

[2]Gregory Bateson:Mind and Nature:A Necessary Unity,N.J.:Hampton,2004,p14.

[3]蒲隆译,艾米丽·狄金森:《狄金森诗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149页。

[4][德]胡贝特·察普夫:《作为近期生态批评方向的文化生态学》,生态美学研究,2015年,第1期,第143页。

[5]刘守兰:《狄金森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224页。

[6]Wendy Martin:An American Triptych: Anne Bradstreet, Emily Dickinson, Adrienne Rich, Chapel Hill: U of North Carolina P,1984,p157.

[7]苏煜:《埃米莉·迪金森诗歌中的自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139页。

参考文献:

[1]蒲隆译,艾米丽·狄金森著.狄金森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20.

[2][德]胡贝特·察普夫.作为近期生态批评方向的文化生态学[J].生态美学研究,2015,(01):143.

[3]刘守兰. 狄金森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24.

企业文化赏析整理—选修 篇4

1、广义——指人类在劳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2、狭义——专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3、道家、儒家和佛家等文化(儒家思想核心为“仁”)

4、文化的特征

(1、文化的超生理性

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超生理性)

(2、文化的共享性

文化带有群体性,即当某种行为和价值被群体接受、共享时,它们才成为文化并被保留下来。(3、文化的象征性

(4、文化的传递性和变迁性

5、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这两个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

首先,人类历史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共约十万年,文化在蒙昧时期就出现了,而文明仅仅只有五六千年。

其次,文明是进步的、有积极意义的人类创造的成果。再次,只有当文化使人类脱离生物体本能和野蛮行动而产生理智行为,并建立起先进的物质或精神生活方式的时候,才能成为社会文明的表现。世界上最大的窑洞建筑群:延安窑洞宾馆

二、企业文化的含义

1、广义的含义——企业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以及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即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

2、狭义的含义——宗教信仰、茶叶、道德情操、文学艺术

3、企业文化是一种推动生产力的强大要素,它是一种来自文化的力量,企业文化又称“文化力”

4、企业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它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

5、企业标志是代表企业或企业产品的固定图案、文字或其他形式

6、企业文化又分为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企业精神文化在企业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之源。)

7、企业文化作为管理理念进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到中国。四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管理丛林阶段和企业文化阶段。

三、企业文化的作用

1.导向作用---价值观和行为的引导 2.约束作用---思想、行为的规范 3.凝聚作用---以企业目标为基础 4.激励作用---和谐、积极的氛围 5.辐射作用---形成一个文化圈 6.品牌作用---一种核心竞争力 企业精神有哪些特征?

1、客观性

2、群体性

3、动态性

4、卓越性

品牌作用中王老吉案例:王老吉的成功

1、品牌定位准确;

2、广告宣传到位;

3、企业领导者判断和决策;

4、渠道选择、控制;

5、量力而行,滚动发展,在区域内确保市场推广力度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海尔文化理念传播方式

1、企业内刊

2、企业文化手册

3、故事提炼(文化基因)

4、案例讨论

5、企业文化看板

6、企业文化漫画

7、标语口号

8、企业之歌

四、企业文化的优劣标准

1、优秀企业文化的特征

四个标准

基于个性——企业文化的“生命” 基于战略——对企业战略的全面体现 基于商业准则——遵守的“基本原则” 基于人性——尊重人性

2、优秀企业文化的作用(1——6)

3、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基于企业战略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4、“创新精神”是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5、如何构建企业文化

四个共性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构建企 业文化的过程中,首先找出企业家的精神个性和企业的组织个性,然后与战略 对接,最后从商业准则和人性层面上进行完善和提升。理念 →

行动

抽象 →

具体

员工的理解和认同

员工日常工作行为 口头 →

书面

五、企业文化的应用

1、企业文化在招聘中的应用

企业用人观,简单地说,就是企业用人选才的标准。

2、要求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要体现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在识人、用人、留人方面的政策、措施要体现企业文化

小企业

六、企业文化的欣赏

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是谁提出来的?

马斯洛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宝可不淘,信不能弃”——淘宝网

沃尔玛——顾客是上帝

三一重工——先做人 后做事 品质改变世界 海尔—-创新精神

第一章

为什么中华文化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理解一:一般特性

文化是由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文化是后天习得的知识和经验,文化的内容不能通过生殖系统遗传。

理解二:文化与文明

理解之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文化的特征 恒大

许家印 第二章

企业价值观:它是企业经营的目的、宗旨,即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对其价值的评价标准。

企业价值观的作用:

1、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2、决定企业的基本特性和发展方向

3、对企业及员工行为起到导向和规范

4、激励员工发挥潜能,增强企业的合力

核心企业价值观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企业的价值观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的价值观,其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谋求生存与发展,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基础上,经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并为整个员工群体认同的正向心理定式、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企业精神决定于企业价值观。二者的区别之处在于:

“企业价值观”是关系范畴,“企业精神”是状态范畴,是描述一个企业职工的主观精神状态的;塑造企业精神,主要对思想境界提出要求。

1、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为企业组织的领导协调者、中间商、创新者和不确定性风险的承担者,即企业家就是为企业提供这些管理能力的人。企业家精神可以从“功能”、“内涵”、“外延”、等不同方面理解。

2、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

企业家精神是市场经济社会商业文化的主调,是珍贵的文化资源; 企业家精神对企业主流文化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企业文化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

企业文化使企业家精神得以延续; 企业家精神随企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海尔案例 企业文化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核心价值观------创新精神

第三章

阿里巴巴——马云

三一集团——梁稳根

联想——柳传志 王老吉

第四章

松下

王石(基于个性)

飘柔(基于战略)

蒙牛(基于商业准则)

构建企业文化的原则

一、公平性:大家的认同,以人为本;

二、自律性:依靠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调节;

三、有序性:分工必须明确,文化定位必须清晰;

四、客观性:一定要顺应客观规律;

五、适应性:个性化; 第五章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企业文化——企业用人观

企业文化是一种从实际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领导层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它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企业注重毕业学校吗?

雅虎:认为合适的人才是热爱生活、有影响力、有人际技能、能收能放的人。企业看重毕业专业吗?

美的集团:更欢迎具有电子科技专业知识和经济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人才 企业注重社会实践吗?

宝洁——诚实正直放在第一位,热心社会活动者优先。企业总是看重最优秀的人才吗?

英特尔:用人的首要条件是企业文化认同,青睐“得3分的人”。企业注重德?还是才?

万科: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UPS:第一要求是清廉

德国SAP:注重发展潜力,不在乎学历学位

企业接纳经常跳槽的人吗?

世界银行——基本条件是跳过3次槽

华为集团择人标准:公正公开,择优录用 避免出现以下几类人才

一是缺乏主见,求职目标模糊不清。二是高分低能

三是学无所成四是行为被动、不善思索

五是以自我为中心

六是缺乏个性,不思进取

七是不合群

橙子文化

诗——中国文化的亮点加赏析 篇5

诗,是唐朝的一株柳,摇荡在古风河畔;诗,是宋代的一尾鱼,游弋(yì)在清澈柔波;诗,是元时的一首曲,传颂在天山草原;诗,是明时的一股风,悠扬在深深胡同;诗是清时的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 ——题记

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人才辈出惊世绝,诸子百家齐争鸣。不必说夏时的古老传说,不必说商时的甲骨铭文,光是古代的著作文化就足以让我们骄傲良多,铭表、词赋、杂说、诗歌„„在这万古奇妍中,唯有诗歌是万古不倒的青松,是万千瑰丽的亮点,长存于世,永不消逝„„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中的春景,诗中的花红,在朱熹(xī)笔下幻化出千万光彩,这是春的灵感,这是春之恋歌。诗中的情,诗中的景,诗一样的春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的碧叶,诗中的夏花,在杨万里的笔下妙趣横生,这是夏的生命,这是夏的标志。诗中的花,诗中的夏,诗一样的夏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的红枫,诗中的秋景,在杜牧的笔下深邃悠远,这是秋的精神,这是诗中的天籁。诗中的叶,诗中的秋,诗一样的秋暮。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中的梨花,诗中的冬雪,在岑参的笔下漫天飞舞,这是冬的灵魂,这是冬的乐曲。诗中的雪,诗中的冬,诗一样的塞外雪天。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诗中有雨,雨中有诗,将雨溶于诗,用诗描绘风。“沧海月明珠如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诗中有奇景,奇景如诗秀,诗中明珠蕴月,月如丽诗流传千古。

诗,是这尘埃中绽放的绝世之花。诗,是中国华夏千年的不老传说。

诗,是中国古文化幻化万千绮丽的亮点。在历史中,在传说里,诗是值得我们为之骄傲与倾倒的亮点。

学习居室文化赏析的心得体会 篇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已不只是要求有一个遮风挡雨安身的地方,而是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喜欢的居室。在现代社会,人们对自己居室的布置和美化越来越重视。而居室文化赏析让我知道了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家具才适合自己,居室里面应该搭配哪些颜色才显得更加温馨等。

(一)居室风格与流派赏析

“风格”是指设计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意趣,作品在审美表意方面能打动人的基本特征,以及作品所反映的品质、格调、风度。“流派”指按学术、艺术观点聚合的人群派别聚合成流派。而包括传统居室风格与流派和现代居室风格与流派。

传统风格的室内设计,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传统室内风格、哥特式室内风格、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室内设计风格。

中国传统室内风格,在门窗装修方面可以分为“框栏”和“格扇”两个部分,色彩强烈,多用原色。哥特式风格主要采用十字形平面和彩画玻璃窗。而巴洛克风格主要用于宫廷,以装饰奢华为主的风尚。洛可可风格的最大特点是住宅和家具的体量与巴洛克风格相比大大的缩小了,呈现出灵巧亲切的效果。

现代风格是比较流行的一种风格,追求时尚与潮流,非常注重居室空间的布局与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我们今天绝大多数室内用品或装饰品如灯具、家具(如布艺沙发及软床)等都是工厂生产的工业产品,然而并不是说把由机器创造的家庭用品组合在一起就形成现代风格,可以称为风格的必定是一种艺术思潮,事实上现代风格也可分为几种流派,而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高技派和风格派。

高技派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表现,有几个明显的特征:首先是喜欢使用最新的材料,尤其是不锈钢、铝塑板或合金材料,作为室内装饰及家具设计的主要材料;其次是对于结构或机械组织的暴露,如把室内水管、风管暴露在外,或使用透明的、裸露机械零件的家用电器;在功能上强调现代居室的视听功能或自动化设施,家用电器为主要陈设,构件节点精致、细巧,室内艺术品均为抽象艺术风格。

风格派是本世纪初以荷兰为中心的现代艺术流派,严格地说,它是立体主义画派的一个分支,认为艺术应消除与任何自然物体的联系,只有点、线、面等最小视觉元素和原色是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艺术主题。其室内设计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木工出身的里特威尔德,他将风格派的思想充分表达在家具、艺术品陈设等各个方面,风格派的出现使包豪斯的艺术思潮发生了转折,它所创造的绝对抽象的视觉语言及其代表人物的设计作品对于现代艺术、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居室风水

风水被定义为古建筑理论的精华,是针对于寻找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是一种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

买房对人们来说不是一件小的事情,并且也不是一个人居住,是关乎到整个家庭的厉害关系,所以大家在买房前,都很慎重考虑。很多人都希望挑得一门风水好楼来安居,却不知从何入手选择。我们应注意房屋的风水禁忌。如:房屋正门不应正对公路口或正对两山夹缝间;入门不应先见厨房或镜子;卧室不可正对大门且不可正对或侧对浴厕;床头忌开大窗等。

在屋内结构设计时,也多方考虑,注意多方细节,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以及满足居室者的需要。

(二)居室灯光设计

在居室里,灯光的设计很重要,它直接影响人的视觉感。不同的灯光设计给人营造不同的氛围,从而影响人们的心情。它包括集中式光源、辅助式光源、普照式光源。其中缺一不可,而且应该交叉组合运用。

集中式光源的灯光为直射灯,以集中直射的光线照射在某一限定区域内,让您能更清楚看见正在进行的动作,尤其是在工作、阅读、烹调、用餐时,更需要集中式的光源。由于灯罩的形状和灯的位置决定了光束的大小,所以直射灯通常装有遮盖物或冷却风孔,且灯罩都是不透明的灯,如聚光灯、轨道灯、工作灯。

集中式光源的照度很大,眼睛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容易感到疲劳,此时您需要辅助式光源,如立灯、书灯等来调和室内的光差,好让您的双眼感到舒适。辅助式光源的灯光属扩散性光线,其散播到屋内各个角落的光线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具有散性光线的灯宜和直射灯一起使用。

天花板灯即是普照式光源,通常它为屋内的主灯,也称背景灯,它能将室内的光源提升至一定的亮度,对整个房间提供相同的光线,所以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子,光线照到及没有照到之处也没有严重的对比。但是由于它必须和其他的光线一起运用,因此,它不应该很亮,与家中其他光源比较起来,它的亮度最低。由此可知,在我们的客厅和厨房、书房,应安装明亮的灯光。我们也应充分利用自然光源,如在客厅安装大窗,利用太阳光使客厅更加明亮。在我们的卧室,以安装暗光,有利于我们休息和睡觉。

(四)居室装修

有的人在装修房子时,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做,以为越高档越好,那样才能体现房子很气派,很有品味,我以前也以为是这样。其实不然,老师告诉我们一句话:一切要注重的细节。

不管你买多好的材料,但没注意细节,没有保护好,照样看起来还是很糟糕。居室装修并不是材料用得越高档效果就越豪华,最重要的是装修实用,有一两个造型亮点用高档草料即可尽显品味。其余的从简即可。但一定要注意,不能只注意表面功夫,对饰面的材料很注重,对里面结构的板材则能便宜就便宜。一定要选用环保材料,避免花钱为自己装个“毒气室”。

首先我们应遵循“简洁就是美”的原则。在注重居室功能、空间后,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把握居室设计中的风格、流派,那么我们可以遵循简洁就是美的原则,不实用的不用,能省的就省。这样不仅使房间显得简约大气,还会省掉不少花销,并且还为以后的软装饰留出了弹性空间,尽显主人的文化品味。其次我们还应该整体规划,不东拼西凑。有的人为省钱舍不得出那一笔设计费,认为设计师也是听业主怎么说就怎么做,干脆不请设计师,自己动手可,但因为没接受过专业教育,做起来力不从心,东家引用一点,西家照搬一点,书上沿袭一点,钱花去不少,装修出来却怎么看怎么别扭,返工又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如果自己没有把握做出构思巧妙、具备个性又有实用价值的装修,最好还是请一名室内设计师来为您整体规划空间。室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对材料的敏锐把握、丰富的工作经验,往往在你觉得“不经意”间做出很好的效果来。我们还应该选好装修公司。有的装修公司,为谋取更高的利润,一味地引导业主多消费,多投入,这种时候消费者就不能“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了,一定要试亮眼睛,不要被这种装修公司牵着鼻子走。好的装修公司首先会考虑业主的投资计划,站在客户的角度上,充分考虑空间的功能,做到经济实用。

居室装修也包含居室装饰,居室装饰陈设是室内纺织品、艺术品、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小摆设、绿化植物、山石水景等。而在一定程度上,占重要部分的是家具。

我们在选取家具时,不能只听老板介绍,也不能只顾自己喜欢,更不能以为越高档越好。家具的大小尺度对居室空间的视觉效果和使用效果影响较大,在购买前一定要先准确丈量室内摆放地点的尺寸,再挑选大小适合的家具,所以家具的挑选首先从家具的规格开始,按房间的大小比例及颜色搭配来配置家具,布置出来的效果才会好。

此外,我们在选购高档家具时,在鉴别和检查其质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木材含水率的高低。含水率高了,木材容易翘曲、变形。一般消费者购买时,没有测试仪器,可以采取手摸的方法。

(二)注意家具所用的材料。家具的表面用料,如桌、椅、柜的腿子,要求用硬杂木,象水曲柳、柞木等,比较结实,能承重,而内部用料则可用其他材料。

(三)要注意家具的结构是否牢固,榫眼交接处是否严密。如小件家具,如椅子、凳子、衣架等在挑选时可以在水泥地上拖一拖,轻轻摔一摔,声音清脆,说明质量较好。

(四)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挑选家具时还要检查一下家具的四脚是否平整落地,一点放平地上一晃便知。

中西方人名文化赏析 篇7

1. 中国人名是创造性的, 西方人名是传续性的。

虽说中西人名一般都由名和姓两部分组成, 但是它们的产生途径却大不相同。中国人的姓是传承性的, 而名字是创造性的;西方人的姓是创造性的, 而名字是传续性的。比如, 中国人一个族系一个姓氏, 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恒久不变, 所以中国人的姓只有区区数“百家”。但是, 中国人的名字是自由创造的, 所以中国人名数量浩繁。然而, 西方人名多半是直接借用神仙、圣徒、英雄、伟人的名字, 而且是不断传续, 亘古不变。一个名字可以在一个家族中一代一代反复使用, 同一地区可以有许多人叫同样的名字。因此, 西方人名的数量很有限。相反, 西方人的姓却是创造性的。比如“约翰”是源自圣经的人名, 后来就从这个人名衍生出了约翰斯 (Johns) 、约翰逊 (Johnson) 和约翰斯顿 (Johnston) 三个姓氏。“威廉”也是一个源自远古时期的名字, 后来也从这个名字衍生出了威廉斯 (Williams) 和威廉森 (Williamson) 两个姓氏。此外, 西方人又以人的相貌、职业、住地或血缘关系为依据创造出了许多姓氏。如Armstrong、Longfellow、Beard、Black、Breasted是以相貌特征为根据创造的姓;Brewster、Carpenter、Carter、Taylor是以职业为根据创造的姓;Beaverbrook、Bodley、Bolingbroke、Bernstein、Blackwood、Bradford、Bromfield是以住地为根据创造的姓;Adams、Addison、Aveling、Behrman、Mc Arthur、O'neil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创造出来的姓。因此, 西方姓氏的数量远远大于名字的数量。据统计, 英、美人现在使用的姓有35000个, 而常见的西方人名却只有区区1000多个[2]。我们查阅了美国纽约全球通信公司1989出版的《婴儿名字百科全书》 (以下简称《百科全书》) , 书中总共收录了西方人名1362个, 这基本上囊括了所有常见的西方人名。

由于西方人名是传续性的, 所以今天的人名与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前的人名完全相同。我们发现《百科全书》1362个名字当中有1043个来自古典语言。其中, 来自希伯来语的114个, 来自拉丁语的211个, 来自希腊语的126个, 来自古英语的383个, 来自古法语、古德语、古西班牙语、古挪威语、古条顿语的209个[1]3-64。这些源自古代语言的名字大多数是古代人物的原名。例如, 该隐 (Cain) 和亚伯 (Abel) 是亚当和夏娃的儿子, 亚伯拉罕 (Abraham) 是诺亚的孙子, 以撒 (Isaac) 和利百加 (Rebecca) 是亚伯拉罕的儿子儿媳, 扫罗 (Saul) 和大卫 (David) 是以色列人最早的两位国王, 等等。虽然这些人物距今已有数千年之久, 可是他们的名字不但一直沿用至今, 而且还会继续沿用下去。

另外, 西方人的姓原本只是针对本人, 以示区别, 并不传代。姓氏世袭现象始于中古时期的贵族、世家, 后来才逐渐扩展到平民百姓[2]262。据记载, 古代英国人只有名没有姓, 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10世纪, 直到1066年诺曼底人入侵英国才把姓氏制度带到英国[3]。但是, 中国人从远古时期的部落图腾, 到后来的宗族姓氏一直都是备受重视的族群标识符号。对于中国人来说姓比名字更重要, 一个人可以轻易改名却不能轻易改姓。但是西方人对于姓氏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他们的名字, 姓可以改但名字不能改。比如, 女子结婚后就要改姓丈夫的姓, 有的人为了避免重姓或者为了继承遗产就可以将父母的姓连在一起形成新姓。例如Lloyd-Jones、Bartlett-Smith就是这样形成的复姓[3]102。这说明西方人对宗族、世系、血缘关系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中国人。

2. 中国人名与时俱进, 西方人名恒久不变。

由于中国人名是创造性的, 所以我国古代人名与现代人名迥然不同, 而且如今每过二三十年人名的用字和取义就有明显的不同。因此, 中国人名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体现时代的变迁。例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名往往以新中国成立为理据, 所以“解放”、“胜利”、“建国”、“新华”成为热门的字眼;七十年代“文革”是时代特征, 于是“卫东”、“向青”、“红卫”、“拥军”又成为时髦字眼。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 虽然政治事件已不再是名字的理据, 但名字依然能够体现时代变迁。然而, 由于西方人名是亘古不变的, 所以就不能与时俱进。比如, 虽然现在已进入后工业时代, 可是大多数西方人名反映的依然是远古时代的思想内涵和社会面貌。例如, 亚瑟 (Arthur) 是“高贵的、王室的、接近王位的人”;维吉尔 (Virgil) 是“手持节杖的人”;布伦希尔达 (Brunhilda) 是“身穿铠甲准备上战场的少女”;菲茨杰拉德 (Fitzgerald) 是“善于将羽毛装到箭上的人”, 等等。

亘古不变的名字虽不能与时俱进, 却能像化石一样凝固历史, 所以通过人名可以了解古代社会面貌。例如, 在《百科全书》中有215个以“地望”为理据的名字和312个以身份、职业为内涵的名字, 它们出自中古英语、古挪威语或古条顿语, 保存了西方中古时期的社会风貌。例如:丘吉尔 (Churchill) 是“住在山上教堂附近的人”;弥尔顿 (Milton) 是“住在城镇磨坊附近的人”;普莱斯勒 (Presley) 是“住在牧师家的草地附近的人”;拉尔斯顿 (Ralston) 是“住在拉尔夫的庄园里的人”, 等等。

现代人取用这些名字只是追求一种意趣, 名字与人的实际状况已经完全脱钩。但是最早使用这些名字的人肯定是以他们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的。我们知道, 中世纪的欧洲分为许多小的公国, 国王把大片土地的经营管理权交给大地主或者作战有功的战士, 这些地主和战士叫做封臣, 他们的封地叫做采邑。那些失去土地的中小地主和自由农以及从镇上逃难而来的市民逐渐沦为农奴。封建地主住在采邑中央的石头城堡里, 城堡附近是农奴居住的村庄, 多数村庄都有一座教堂、一个磨坊、一个面包房和一个酿酒坊。村庄的外围是森林、草地、牧场、山丘、田野。农奴在采邑上耕种田地、放牧羊群, 或者剪羊毛、织布、钉马掌、制造马具、打造马车、烤面包、酿酒, 等等, 还有一些人在领主家里当管家、做佣人[4]。可见, 上述人名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十分吻合, 可以说人名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3. 中国人名旨在言志、载道, 西方人名旨在言事、纪实。

中国人名多以宣扬道德、性情、人格、志向, 以“言志”、“载道”为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然而, 由于受“原罪论”熏陶, 西方人认为道德是靠不住的, 只有做事才能体现人的价值。所以, 他们认为有才即有德, 无能即无德。这样的人生观导致了西方人注重实际和讲究实利的行为准则, 所以西方人名多以才智、能力、身份、地位、财富、职业、相貌等具体事物为内容。

西方人之所以爱用具体事物作为名字的理据, 一方面是由他们的审美观决定的, 另一方面也与古代西方人的文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一般地说, 文化层次越高的人越善于理性思维, 文化层次越低的人越习惯于感性思维。所以, 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偏好含蓄、高雅、富有文化内涵的名字, 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爱用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作为名字的理据。比如, 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名字比较优雅、含蓄、耐人寻味, 而山野村夫的名字就比较朴素直白, 如石头、砖头、二狗、七斤、黑蛋、满囤, 等等。封建时代欧洲的教育十分落后, 只有僧侣阶层才有文化, 王公贵族尚且不太识字, 下层农民更是目不识丁[4]95。因此, 他们在起名字时总是以具体事物为依据。虽然现代西方人的文化程度大大提高了, 但是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却不会轻易改变, 所以这种人名文化一直持续至今。

以上我们对中西人名进行了赏析和对比研究。从中获得三点知识: (1) 中国人名是创造性的, 西方人名是传续性的, 因此中国人名多于姓氏而西方人的姓多于人名; (2) 中国人名与时俱进, 能够反映时代变迁, 但是西方人名恒久不变, 它们像化石一样凝固历史; (3) 中国人名言志、载道, 西方人名言事、纪实。

参考文献

[1]The Encyclopedia of Baby Names[Z].published by Globe Communications Corp.New York, 1989.

[2]楼光庆.从姓名看社会文化[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8) .

[3]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Z].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10) .

生态文化赏析 篇8

关键词:生态科技文化;实践文化;生态文明;认识论转向

中图分类号:B822.9文献标识码:A

现代科技以文化的方式渗透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物质产品与人居环境等诸多方面。那么,面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里各种源于科技而生的诸多问题,我们以何种文化价值观引导科技与自然、科技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以何种科技文化理念去创新科技,将是衡量科技进步的思考源点。

一、生态科技与生态科技文化

自从1923年美国巴罗斯发表《人类生态学》以来,生态学研究开始超出生物学领域而走向社会科学诸学科。学者们从自然生态学与社会生态学视域关注人类、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未来走向,主要是围绕科技功能与价值、科技与人类关系、科技与自然物关系出发进行探讨,由此产生了以保障环境良性循环的生态科技理论。阿格尔借用并改造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的“小技术概念”,提出了“小规模技术”概念,以既适应生态规律又能尊重人性,从而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马尔库塞提出用“美学的还原”原则“表现在对自然的技术改造上。在这种情形中,对自然的征服减少了对自然的盲目性、凶残性和掠夺性,这也意味着减少了人对自然的凶残性。”[1]202哈贝马斯也认为,要使自然界成为人的朋友,就必须控制科学技术的应用方向、发展速度,尽可能地避免科学的负面价值。从许多学者关于科技与生态的阐述中可以看出“生态科技”在塑造生态社会、推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友好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生态科技主要指人们所创新与运用的科技活动过程及其运行规律能够尽可能地符合自然物的生长秩序与生态规律,最大限度满足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它不仅要求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还需要追求经济效应与生态效应尽可能均衡发展,并在合理的基础上力求创造生态经济收益。发展生态科技所需要的资源主要来源于可更新资源与新型环保低碳性材料,形成源于自然、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后又回馈自然的良性循环路径,遵循“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其主要流程包括: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绿色包装、绿色认证和绿色消费,最终使得“技术的发展不能以丧失人的自由、崇高和大自然相和谐等根本的人道价值为代价。”[2]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恰恰就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也是生态文明社会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诚然,任何形态的科技都必然会衍生或多或少的负面效应。然而,正负效应的比例多少、时间长短与影响深浅等则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造者、科技活动操作者以及科技产物运用者持有何种价值理念的科技文化。莫顿说过:“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和思想感情,属于那些永远影响着科学发展的文化变量。”[3]120科技文化是指以科技活动流程(包括科技理论、科技探究过程、科技成果)及其内在精神观念为中心而衍生的一种文化,包括科技精神与价值、科技发展动力与逻辑规律、科技与人性以及人的生存关系、科技与自然的作用方式等。其基本形态可以概括为“理论形态的科技文化既是人类观念地把握外部世界的思想成果,是人们对于外部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理性精神、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协作精神的最集中的体现。实践形态的科技文化(即科学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文化样式),是人类用区别于动物的方式改变外部世界、不断建立属人的世界的活动中最具有人类学意义的部分。”[4]从科技文化的涵义可以看到,科技形态中价值观念及其情感对科技内容和发展方向、对自然影响的方式等具有主导性地位。生态科技文化是以生态理性价值观与生态情感为主导性的文化,具有三个维度的特征:以“人性”为本位的人文艺术性、情感性、人道性;以“物性”为本位的实体性、功能性、价值性;以“史性”为本位的发展性、社会性、阶段差异性。它们对生态科技的内容、扩展方向及其对自然、社会的影响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其所强调的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协调融合发展正是吻合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即人与自然在规定的权力与义务内协调融合地共同发展,从而创造出社会与自然大系统可持续协同发展的文明社会。

二、生态科技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关系文明演化的必然趋向

人类社会基本经历了原始社会的石器时期、古代农业社会的铁器时代、近现代工业社会的机器时代以及当代信息社会的芯片时代,每一时代起支撑性影响的技术与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生产模式、经济形态等,以及自然物的生存环境、生长规律,都起着主导性作用。随着每一阶段科技基本内容的转换,人对自然也经历着仰望式崇拜——对立与征服——贯通与协调相处的演化过程。

原始社会以石器、木料为主要技术工具带给人类极其狭窄的生活、生产空间与思维范围,刀耕火种的生存技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初级关系:仰望式崇拜自然物,对自然界各种现象充满敬畏与膜拜,呈现“天压人服”状况。人们进一步制造巫术工具、研究占星术理论,创造各种雕刻技艺、巫术神话以表征神奇的自然世界。后来初级冶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各种铁制农具、青铜类祭祀器具、马车类交通工具、合金类生活用具等广泛使用,与农业相关的自然生物学、天文学、数学与几何学、占星术与医药学等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活动蓬勃发展。西方古希腊时期和中世纪,以及在此期间的古印度和中国都不约而同地以科技活动去诠释“上帝”、“天”、“自然神”等对人类社会的现实关照意义,这表现为生产活动中各种祭天活动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活动同时并存。在此期间,影响力较小的科技产物与“天定胜人”的主导理念进一步遏制了人对自然物的野蛮式掠夺,如中国浓厚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古代农业社会协调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奠定了生态思想基础。

但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机器的大面积作业并运用于世界范围,促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这表现在:其一,人的地位因文艺复兴运动而迅速高于自然神,人由“自然的仆人”而跃升为“自然的主人”;其二,科技的力量打破了自然对人的束缚。“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对人类历史变革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英国的煤炭业深度发展,促使研制煤炭矿井用以排水的蒸汽动力机不断创新,其后的瓦特机让工厂建址不必受水势限制,从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这就带动了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以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瓦特蒸汽机用于钢铁冶炼过程的鼓风机上,又使英国钢铁冶炼水平大大提升,18世纪末英国率先进入钢铁时代;依赖于大量钢铁的交通运输业蓬勃兴起,而纺织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制造硫酸和碱等化学物质和化工产品的化学工业及远程交通工具如铁路轮船等的创新。英国最终以机器代替人力、以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代替个体工场手工业。人们依靠科学原理和实践经验完成系统性技术流程的发明创新过程,所解决的各种技术问题迅速推动其他行业加速度发展,科技进步与工业发展、行业扩张环环相扣,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前所未有地空前剧增。人们理所当然地认定人类对自然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界完全在人类机器的掌控之中。农业社会所积淀下来的自然资源和相对自主的自然环境在工业国家开始被强盗式掠夺和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对立分裂状态,生态危机成为关注焦点。

康芒纳认为:“环境的恶化很大程度上是由新的工业和农业生产技术的介入引起的,这些技术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因为它们被用于解决单一的彼此隔离的问题,没有考虑到那些必然的副作用。这种副作用的出现,是因为在自然中,没有一个部分是孤立于整体的生态网络之外的。反之,技术上的支离分散的设计是它的科学根据的反映。因为科学分为各个学科,这些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样一种概念所支配着,即认为复杂的系统只在它们首先被分解成彼此分割的部分时才被了解。还原论者的偏见也趋于阻碍基础科学去考虑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诸如环境恶化之类的问题。”[5]20世纪科学理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兴的系统科学非常强调整体观念、系统观念、复杂性观念。量子力学提供的世界图景所展示的是一副主客体相互交融、彼此作用的世界,玻尔说到“在存在的这出伟大戏剧中,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 [6]贝尔定理展示的量子关联性也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表现在宇宙的过去与现在之间。这些新兴理论改变了古典科学注重世界的简单性和原子性。电子计算机和网络化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超循环论(用以解释生命如何从物理和化学层次突现出来)以及混沌学的理论进步,可以说整体性、系统性、循环性以及平衡性成为现代科学理论发展的基本特征。在此理论特征指导下的技术活动及其产物和结果将牵一发而动全身,核技术、航天航空技术、基因工程、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技术等在给人类掌控自然、获取宝藏提供超强技术支撑的同时,如若运用不慎也会带来物极必反的后果,其对人类生活的现在与未来、人类此代与今后世代的繁衍、世界生物生存及资源环境变迁、地球生命与文化系统等方面造成的危害将是毁灭性的。当前核爆炸和核泄漏事件所酿成的灾难已经远非当代人所能承受的。因此,如何更新与开发清洁能源、合理处置高新技术生产流程和废弃品等生态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势所必然。另一方面,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凸显了人的自主性、创新性、个性化特征,更加强调环境的参与要素。同时互联网技术、空间科学及生物科学等注重长远性、系统性、协调性下处理问题,其生态文明意义日渐凸显。当前的生态科技已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抑制和减少危害,如污水处理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等;二是充分利用资源和优化生态的技术,如清洁生产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开发技术、小流域生态治理技术等。当代生态科技渐渐形成一整套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生存论意义,关乎人类未来的生存境遇和地球文明的延续。

三、生态科技文化是科技文化实践的认识论转向

技术—科学—科技发展过程的各种内容形态对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产形式、经济形态以及生物进化等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而构成不同的科技文化发展历程:由古代人文性占主导及近现代经济理性占主导的科技文化转向当代生态理性占主导而构建生态科技文化。

古希腊自从泰勒斯开创了将探索自然界的科技活动和对人生与宇宙的存在本质之问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哲学—科学就始终互为支撑,构筑了延续至近代的人文性为主导的科技文化:科学的价值在于契合心灵单纯的求知欲,帮助人们得到现象背后的规则与秩序;科学气质注重人的精神自由与生命价值,远离世俗利益;科学内容融合自然科学、人文、政治学说等,紧密结合人性与德性幸福的关系。这种自然哲学家们的科学文化具有科学的独立性、非功利性与哲学性特征。所以泰勒斯不愿以科学知识谋取财富而甘愿受穷,曾从师于柏拉图的欧几里德才会让仆人打发走想从几何学捞取实利的青年。在这种人文性主导的科学文化中,人和自然各有独立品性,彼此基本处于平和状态,彼此尊重但又蕴含着人对自然界与宇宙的仰慕之情。理解自然及宇宙始终充溢在科技研究过程之中,探索自然的价值在于指导、服务于人类的精神幸福和道德行为。古罗马时期虽然看重技术在城市建设、建筑学以及各种外科手术上的运用,但其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技术活动范围小,它们并不能对自然界产生巨大的破坏性影响。

近现代科技文化则由古希腊的科学、人文、生命特征走向科技、人本、经济理性特征。首先是文艺复兴重新激发了人对自身的热爱与尊重,期冀以人的理性与智力去理解自然。其次是科学家们使基于解决问题而兴起的实验科学崛起。实验科学技术为科技实用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让自然在人的预设目标与范围内为人所用的观念,导致了17世纪中期开始的科技实用性、经济性、利益性等功利意识在英、法等国度迅速抬头,这种价值取向导致文学艺术社会地位的下降。莫顿在《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书中以详细笔墨分析了17世纪中期开始的清教主义、新哲学和科学的“共同之处就是具有日益增长的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3]26“在这个世纪开始时,神学和人文诸学科比科学更受人们尊崇……到了该世纪中期,对科学作为一种社会价值的评估尺度已明显上升……科学及其实用的技术分支对于资产阶级来说将变得日益宝贵……科学毫不含糊地跃升到社会价值体系中一个受人高度尊敬的位置”[3]3638与此同时, 17世纪中期开始,剑桥大学里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与人的实际生活与利益相关的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宗教尤其是清教,也开始从科学是为多数人的善行及帮助人们更易理解上帝的旨意出发,来赞成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自然哲学家们寻求‘自然与工艺的结合,可以为人类生活的价值和利益带来一个幸福的结局。”[3]3638这正是弗朗西斯·培根所强调的将科学与人的力量结合起来,以人运用知识的力量去征服自然界,为生活在粗野境地的人谋取福利。在此引导下,18、19世纪科技文化最终走向全面工具理性与经济理性,科技与人文走向割裂状态,科技活动与科技产物只考虑经济利益需求,而忽视人文精神需求、宜居生活环境需求,忽略自然生物的生存需求。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功能以及对自然的控制力的科技文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造成诸多人为性自然灾害。阿诺德·汤因比通过考察人类与自然的发展史认为,工业文明以来,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增加了人类的财富和力量,人类作恶的物质力量与对付这种力量的精神能力之间的‘道德鸿沟,像神话中敞开着的地狱之门那样不断地扩大着裂痕。在过去的5000年间,这种巨大的‘道德鸿沟,使人类为其自身种下了极为惨重的灾难”。[7]

面对当代高新科技将对人类、自然、甚至地球生命都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时,世界科技文化出现了多样化价值观念思潮:一种是科学主义所主张的“科技至善至强”论,认为目前的许多问题都将由不断进步和完善的科技所解决;一种是由浪漫主义所主张的“拒绝工业文明”论,认为既然科技进步伴生诸多问题,那就远离“奇淫技巧”,拒绝相信科技求善力量,倡导放弃现代科技产品而回归过去。前者导致科技精英过于强调科技自身逻辑体系的发展而脱节于社会制度文化建设,将生活的幸福感完全建立在不断更新换代的科技产物上,最终引发科技控和物欲控。后一种观点则抹杀科技的社会整体价值与进步取向,在科技价值论上倾向于虚无态度。另外还有一些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异质性的科学反思,如“(1)20世纪70 年代以来逐渐渗透到科学哲学领域的欧陆反科学主义理论,主要包括法兰克福学派、以福柯和利奥塔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等流派的科学哲学思想;(2)从分析哲学传统内部彻底走向正统科学哲学反面的叛逆,主要以费耶阿本德、罗蒂等人为代表;(3)借鉴另类思想反叛科学社会学(STS)传统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借以为新兴政治运动辩护的激进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和生态主义。”[8]这些流派传达了对科技价值的质疑。科技文化内在价值观由单一的经济功利性向当代多元性转换,其中也逐渐认可科技文化的生态理性特征。构建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融合而生的生态科技文化势在必然,其基本思想表现为:融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关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关系、注重当前与未来生活、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及自然生态效益同存共赢。诚如高兹对“生态理性”进行研究后所认为的,“生态学有一种不同的理性:它使我们知道经济活动的效能是有限的,它依赖于经济之外的条件。尤其是,它使我们发现,超出一定的限度之后,试图克服相对匮乏的经济上的努力造成了绝对的、不可克服的匮乏。但结果是消极的,生产造成的破坏比它所创造的更多。”“目标是建立一个我们在其中生活得更好而劳动和消费得更少的社会。”[9]

四、生态科技文化是彰显社会幸福生存意义的实践文化

当前困扰乃至于威胁生存的两种危机在逐级上升:其一是自然生态危机,主要体现为物质资源的浪费性破坏乃至匮乏、人类生活环境日渐恶化、生物资源的演进渐失常态;其二是社会生态危机日益凸显,主要体现为人受控于机器、芯片产品等的异化现象,人与人的沟通逐渐被电子芯片所支配,道德感、责任感、信任感、亲密感交付于各种科技产物与芯片制品,扑朔迷离的网络信息遮蔽了人们的真实意愿与面貌,人们迷惑于“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为何如此而为”并同时追问对方“你是谁、你真的在做什么”等诸如此类问题。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文明社会之愿望面临困顿。面对这种现代性的困境,马尔库塞提出以“人道化技术世界”重建技术理性来予以破解。他重视技术对社会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技术的媒介,人和自然才能成为可互换的组织对象。”[1]143但是,只有“人道化的技术世界,是一个技术的和自然的世界,是一个技术与自然和谐的世界。这里可以看出,马尔库塞希望的是一个‘技术的和自然的环境世界,而不是仅仅有自然。”[10]这种世界依然需要以生态科技为实践基础,以生态文化理念为引领。由此,人类才可实现幸福感大于压抑感、自主性胜过物控性、自由度高于受限度的精神境界。

生态科技文化保障了人类的幸福生活之根,即自然大系统的有序演化。生态科技文化以互惠性价值观为支撑,强调地球有生命与无生命物体的整体生态系统循环生产意识,并贯穿于人类思想观念以及生活生产中。人生于自然、成于自然又归于自然,这不仅指人的物质生存源于地球资源系统,还无法遗漏人的精神世界,自然界也是创作发明的灵感之源和精神生活的抚慰剂。对自然的抛弃性毁坏断绝了人的生命之根,剥夺了人对自然环境的精神享受,从而在根基上切断人类幸福之源。

生态科技文化提供了社会持续发展之核心价值观,即以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生态理性的价值观。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在一个主体内心进行对事物取舍时会起着主导和评价标准作用,因此,科学家的研究出发点也就会受到这种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也就是说,当生态理性的价值观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与科学的精神气质相吻合时,它就会成为科学活动持续发展的动力,生态科技产物对社会的回馈也会促进生态文明的实现。生态理性关注资源的有限性与再生性,在平衡生物圈与人类之间权力与义务中注重创新较低的负面效应的高新科技。而过往的工具理性与经济理性则更多考虑现在的享有,忽略地球资源与人类后代的生活质量与发展,从而在物质与精神上削减了社会稳步前进的因素,降低了人类的幸福感。

生态科技文化促使人类回归科技创造自由之初衷。生态科技文化强调系统框架内思考科技活动,以消解人的异化现象,舒展个性自由。人类创造发明科学技术根源于对自由的渴望,然而自由是人与周遭环境协调相处的自由,它依赖于人的智慧在科技上的作用力与表现力。同时,科技所创造的自由应当基于大多数人的自由愿想,而不是少数商人、政治家、思想野心家拥有的利益自由。只有当科学技术“不再处于建立在多数人的不幸之上的生产体系以及理性化、内在化和理想化压力的强制之下时,心灵才意味着幸福的增长。”[11]大多数心灵才会有自由之感。当今几乎全球范围内确定并预以认可的低碳环保的生态理念和相关制度条约,成为当代生态科技文化的观念层面与制度层面的主要内容,而创造发明则是体现自由个性的科技产物,开发清洁能源、探究整体科学理论活动等则构成了生态科技文化的器物层面,由此营造着科技与自然和谐、科技与生态文化的和谐,在这样的科技文化世界里,个性自由与社会整体多元化发展之间才能消解矛盾,以期实现个体的幸福念想。

五、结语

当今在生态科技关涉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现实情境下,由生态科技精神与生态理性价值观念所构筑的生态科技文化也必然渗透于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制度、科技产物等方面,而这终究也渗透于自然生命或无生命物质的演化过程,产生人与自然贯通互调的状态。这是生态文明社会的文化基础。生态文明社会也正是指在系统论、整体论基础上以生态科技结束人与自然间对立竞争状态,协调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进步,其价值归宿于人民在个性自由、宜居环境、社会全面发展上所达到的心灵幸福。这正是当代西方科技哲学家、科技文化学者们所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也是后现代思想家们在批判现代性社会中所描述与憧憬的文明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2]代锦.生态技术:起因、概念和发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4(2):1518,10.

[3]莫顿.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 范岱年,吴忠,蒋效东,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4]杨怀中.科技文化软实力及其实现路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7):118122.

[5]康芒纳.封闭的循环[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54.

[6]玻尔.原子论和自然的描述[M]∥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郁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6370.

[7]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M].徐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29.

[8]刘大椿,黄婷.科学技术哲学反思中的思想攻防:刘大椿教授学术访谈录[J].哲学分析,2011(3):155168.

[9]Andre Gorz.Capitalism,Socialism Ecology[M].Verso,1994:3233.

[10]刘晓玉,林志森.论马尔库塞的人道化技术世界[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69172.

[11]马尔库塞.马尔库塞文集[M].李小兵,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362.

(责任编辑文格)

Abstract: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concerned with every aspect of human life.Ecotech culture composed of the spirit of ecotech and ecorational values has become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ecologycivilized society.I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it is the epistemology of ecotech cultural practice;it is the practice to demonstrate human happiness.It can protect the root of happy life as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上一篇:区优秀少先队员竞选稿下一篇:灾后重建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