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重点整理

2024-10-05

物流管理重点整理(共8篇)

物流管理重点整理 篇1

财务管理: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管理工作总称,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管理活动内容:1资金的筹集 筹集资金是资金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2资金的投放 企业筹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投资3营运 是资金运动的关键环节4分配 是资金运动的重点也是未来资金运动的起点

财务活动与财管关系:企业的财务活动只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是对财务活动的管理以提高资金运动效率,财务活动的内容决定了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财务关系: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与国家、投资者、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内部各单位、员工之间的)企业只有正确处理好财务关系,切实维护各个利益集团的合法权益,才能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实现财管目标

纯粹利率:无通货膨胀、无风险情况下的平均利率。受社会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关系和国家调节机制等的影响 财务管理总体目标: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优点:1利润是综合性的财务指标。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2利润体现企业的社会贡献,是企业追求自身发展和改善员工福利的物质基础3利润指标易于操作,容易理解计算,便于目标考核

利润最大化缺点:1缺乏可比性,强调利润的绝对数,不便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未考虑时间价值因素2未考虑风险因素,诱发财务危机3诱发企业短期化行为

股东财富最大化优点:1体现了资本投入与获利之间的关系2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

股东财富最大化缺点:1目标适用性有限,仅适用于上市公司2容易激化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矛盾3缺乏科学性将不可控因素纳入财务管理目标

财管原则:优化资金配置、收支积极平衡、成本效益、风险收益均衡、利益关系协调

财管环节: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

复利终值:一定量资金按照复利计算的若干期后的本利和 年金:连续期限内发生的一系列等额收付款项

资金时间价值:资金在周转使用中由于时间因素而形成的差额价值,即同一货币在不同时间点上的价值量差额 风险报酬:投资者甘冒风险投资而获得的超过时间价值的额外收益,用投资风险报酬额衡量

现金流量:在投资决策中与投资项目相关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数量,是评价投资方案可行性的重要指标(初始期、经营期、终结期)

证投影响因素:安全性、变现性、收益性、到期日风险:违约风险、利率、购买力、变现力、期限风险 债券影响因素:面值、票面利率、还本付息方式、期限、同期市场利率水平

系统风险:由于市场整体收益率变化而引发的证券组合收益的变动性风险

非系统风险:证券组合中个别证券收益率的变动性风险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证券的投资风险和期望收益率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即投资风险越大,投资者期望从中获得的收益率也越高

β系数:反应个别资产(或投资组合)收益率与市场组合收益率之间的相关性,以市场组合的系数风险为基准来衡量特定资产系统风险的大小。

企业筹资渠道:国家财政资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性企业、居民个人、企业内部积累

融资方式: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

资金需要量的测算方法:资金周转速度预测法、因素分析法、销售百分比法、直线回归法z。资本金:企业投资者创办企业是投入的资金,是企业得以设立的基础和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在我国资本金是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的注册资金、直接吸收投资优点:有利于提高企业信誉、有利于企业尽快形成生产能力、降低财务风险

缺点:资金成本较高、容易分散企业的控制权

普通股融资优点:筹资风险小、没有固定股利负担、有利于增强公司信誉 缺点:资金成本较高、容易分散企业的控 制权长期负债类型:长期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 债券融资优点:资金成本较低、可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不分散股东的控制权、有利于公司调整资本结构 缺点:财务风险较高、限制条件较多、筹资数额有限 资本成本:也成资金成本,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包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 资本成本作用:1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和融资方式的依据2是评价投资项目可行性的经济标准3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尺度 经营杠杆:又称营业杠杆,指企业利用经营固定成本达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大于销售额变动率的现象 财务杠杆:由于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是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现象 联合杠杆:总杠杆,指企业利用融资和经营中的固定成本,来提高股东权益报酬率的现象,是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综合 资本结构: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比例关系。广义指企业全部资金构成及比例关系,狭义至长期资本构成及比例关系 资本结构作用:1负债在资本结构中作用:适度有利于降低资本成本、合理有助于实现财务杠杆收益、过度引发财务风险2融资结构对投资者报酬率影响:企业总资产报酬率大于利率时,提高负债比率有利于提高投资报酬率。.....小于,降低...最优资本结构:在适度财务风险前提下,是预期的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同时使企业达到预期利润或企业价值达到最大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决策方法:比较资本成本法、每股盈余分析法 影响股利政策因素:1法律因素:资本约束限制、利润分配程序限制、偿付债务的约束2企业内部因素:资产流动性、投资机会、筹资能力、收益稳定性、资本结构3股东因素:股权的稀释、股东对投资利益的偏好、股东的投资机会4债务约束因素 股利政策类型:1剩余股利政策:在企业确定的目标资本结构下,企业净利润优先满足新增投资对资金的需要,只将利润的剩余部分用于分配股利。能有效降低股权融资成本,适用于初创期和成长期 2固定股利发放政策:企业将当期可供分配的利润数额按固定的比率计算向股东支付股利的政策。是一种波动的股利政策,不会给公司带来财务负担,但股价处于不稳定中 3固定股利或稳定股利增长政策:企业的股利发放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为稳定。对稳定股价有利,但会造成很大财务压力 4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企业股利分为正常和额外两部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用与收益波动较大的企业 股票股利特点:与现金股利相比才做程序简单,不会导致企业现金流量减少,资产结构也不会发生变化。会增加市场股票的流通规模,稀释每股净资产和股价,有利于流通性;但会被市场误认为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导致股价下跌 流动资产投资策略:适中的:在保证流动资产正常需要量的情况下,适当保留一定的保险储备量以防不测的投资组合策略 冒险的:企业对流动资产的投资只保证流动资产的正常需要量,不保留或只保留较少的保险储备量,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流动资产占用水平,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保守的:从稳健经营的角度出发,在安排流动资产时,除保证正常需要量和必要的保险储备量外,还安排一部分额外的储备量,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可能面临的流动性风险 流动资产筹资策略:保守型:指筹资方式的期限选择与资产投资的到期日相匹配,即临时性或季节性的流动资产通过短期负债融资,永久性的流动资产和所有的固定资产通过长期负债或权益性资本融资 积极型:企业全部临时性流动资产和一部分永久性流动资产由短期负债筹集,而另一部分永久性流动资产和全部固定资产则由长期资金筹措。中庸型:筹资方式的期限选择将与资产投资的到期日相结合,短期性或季节性流动资产通过短期负债融资,永久性的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通过长期负债或权益性资本融资

物流管理重点整理 篇2

1 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

在目前实施的项目中,从质量管理体制来看,市级土地开发整理中心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管理的:一方面通过与县级项目实施单位签定项目实施委托书,将质量管理作为项目实施的一部分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业主单位与监理公司签定合同,由监理公司直接委派的监理进行质量监控。县级项目实施单位通过合同管理施工单位,并协调施工单位和监理之间的关系。

2 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合同执行不利,存在着合同约束乏力的问题

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和县级项目实施单位之间虽然签定了委托书,但委托书中的条款并没有得到真正或全面执行。这种纸上写得头头是道、多么重要而实际执行是另一回事的情况很多。其结果是,久而久之合同成了一纸空文,形同虚设,一旦发生纠纷,相互扯皮,成了断不清的官司。

2.2 质量管理许多时候严格不起来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不是按照监理的意见及时纠正,而是找县级实施单位说情,甚至找一些理由来软磨硬泡。

2.3 监理职能不到位

监理是代表业主单位在现场进行质量管理的,他的职能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施工的质量。因此,业主单位必须按合同约定充分赋予其权力,保证其在质量问题上真正说了算。如果监理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只有报告权没有现场处置权,这个监理的作用就很难正常发挥,质量管理就失去了重要保证。

2.4 片面强调增加耕地面积,用于拆抵工业用地项目指标

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这些地区土地整理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追求表面上的耕地占补平衡,而忽视了土地开发整理的质量,新增耕地滥竽充数,以补偿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有些地区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缺乏长效机制,土地整理项目检查前成绩斐然,检查后无人再管,新增耕地中水渠堵塞、树苗枯死、道路塌陷,成了新的抛荒地。

2.5 部分地区在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着两大制约因素,一是人员少

据调查,现在从事土地开发整理的人员很少,有些市虽然实行了项目负责制,但是,由于人手不够,不可能一、两个项目设一专人管理。二是业务不熟。由于开展土地开发整理业务时间较短,大家对土地开发整理业务的认知程度还不深,还不能完全适应土地整理事业发展需要和工作要求。

2.6 没有全方位、全过程、全环节地对工程质量、费用、进度进行监督和管理

有些监理公司派驻施工现场的监理人员由于专业素质差,质量意识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执行有关规范和规程。有的没有编制监理实施细则,抽检频率不够,有的对工程进度未进行有效地控制,这些都不能充分发挥监理对工程指导、监管的应有作用,从而影响了工程质量的提高。

有些施工单位资质不够,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不科学,或不按规划设计施工,有的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这些都直接导致工程施工质量不高。

3 质量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3.1 实行各级实施单位分权的质量管理模式

实行项目实施质量分级管理,首先要明确界定市、县两级的权利和责任。就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讲,在市这一级,虽然市中心和市局主管科室都有权利和责任参加项目实施

质量管理,但是市中心和市局主管科室只行使参与和监督检查权,并负有相应的责任,县级中心作为项目的业主单位,主持日常质量管理工作,对项目实施质量承担主要责任,同时,对一般质量问题也行使最终决策权,对重大质量问题负有向市中心通报情况的义务,以及向省中心报告和请示的义务。

3.2 制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质量标准体系

质量管理是项目实施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项目实施管理三大控制目标的重点。质量管理是依据技术标准进行的。目前,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处于初级阶段,只有一部全国性的土地开发整理验收标准,还缺少科学规范的土地整理质量标准来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各地应综合考虑地域特点、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差异性等因素,灵活制定科学合理、可量化、实用性强的土地整理工程质量指标,对田块平整、土壤质量、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等作出明确规定,使土地整理质量能够量化和比较,为土地整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3.3 保证项目验收的严肃性

项目验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聘请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环保、电力等部门的专家组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验收组。采取机关、整理中心和有关专家人员三结合的形式,本着对国家负责,对群众长远利益负责,依据有关行业标准,制定工程质量验收办法。对项目单体工程采取听汇报、查看资料、踏勘现场、评定计分的方法,逐项进行检查、评议。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责成施工单位制定整改措施,并限期完善达标,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标准。

3.4 建立素质较高的土地整理专业技术队伍

土地整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业务工作,要求从业者具备综合业务素质。一支高素质的土地整理专业队伍是保证高质量、高效益土地整理工作的必要条件。通过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新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土地整理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没有高素质的土地整理专业队伍,就不可能管理出高质量的土地整理项目,最终也不可能收到土地整理的预期效果。

3.5 建立各项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把好工程质量关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土地整理中心、耕保科等相关科室技术骨干为成员的全市土地整理技术监督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质量的监督把关。可以建立施工质量巡检机制,技术监督领导小组负责巡回各项目施工现场,监督检查施工质量,定期对所有施工现场全部巡查一遍。还可以建立质量问题整改机制,对巡查中发现的施工质量问题,技术监督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责令施工队返工并限期整改到位,这些措施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3.6 建立土地整理工程招投标管理机构建立土地整理工程的招投标制度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大型的土地整理工程都必须公开招标,择优选择具有资质的企业来施工,并加强工程质量全过程监督,防止施工时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对不按要求施工的责令停工整改,是提高土地整理项目实施透明度、推进土地整理市场化、保证项目建设的重要手段。

摘要:在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土地整理是其中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社会事业,还是规划国土保持耕地总量平衡的重要措施。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供同行参考。

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篇3

一、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的构成特点

1、多样性

在形成特点上,公有住宅管理档案可分为直管平房管理档案和直管楼房管理档案。

在案卷内容上,公有住宅管理档案有:与承租人签订的公有住宅租赁契约、合同;承租人提出的转户申请、换房协议、相关证明;根据国家政策调整的租金变动通知单;房屋数量基数变动通知单;分户租金计算表;民用公房租金计算表;平房使用费计算表;房屋使用费计算表;分户管理手册;接管、退(减)租金通知单;租金减免审批材料;房屋检查、修缮、平面图、核定表等等。

在规格上,既有A4标准纸面的文件材料,也有A5标准纸面的文件材料(如分户租金计算表、民用公房租金计算表、平房使用费计算表等是A4、租赁契约、合同、转户申请、分户管理手册等是A5),还有大于A4、小于A5标准纸面的文件材料(如房屋的平面图大于A4、租金变动通知单小于A5)。

2、延续性

公有住宅管理档案较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档案材料的延续性。公有住宅自建成投入使用起,公有住宅管理部门(房管所)和每个承租人就某一处公有住宅会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其房屋坐落(房屋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永久不变的,所变的是公有住宅承租人情况(如承租人转户、承租人分户、承租人换房等)和租金收缴比例(根据国家政策不定期的调整月房租、根据承租人的实际情况减免租金、房况变动调整租金等)及产权发生变化时公有住宅管理部门做出的撤管、接管决定等材料。因此所形成的档案材料均围绕某一处公有住宅产生的,且每年会围绕此处公有住宅管理延续产生新的档案材料。如租赁合同需要续签或享受减免房租待遇,还需根据是否符合条件在原合同上续写或取消待遇。

3、不定性

公有住宅管理档案另一较突出的特点是档案材料形成多少的不定性。虽然公有房屋的坐落是永久不变的,但每处公有住宅不一定每年都能产生新的档案材料,有的公房(特别是楼房管理材料)甚至几年都不发生变化,没有增减。而有的公房(危旧平房)则需要翻建、挑顶等大的维护修缮,这时档案材料就会有较大的增加。因此每处房产形成的管理档案是无法预计、无法确定的。

4、分散性

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的第三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是档案材料的分散性。公有住宅遍布全区,为了更好地管理好公有住宅,房屋管理部门一般采取分班(组)或分片儿管理的模式,而档案材料一般由房屋管理员在对房屋管理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分散在每个班(组)或管片,这就造成了档案材料的分散性。

5、重要性

随着新城区建设的迅猛发展,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特别是直管平房档案)在拆迁和公房出售工作中的重要性不可替代,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真实地反映了房屋的房况,为被拆迁人(承租人)购买房产提供了原始依据,为顺利开展拆迁和住房制度改革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新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的收集

针对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的特点,采取科学方法和措施开展收集工作尤为重要。

1、加强对房屋管理员档案意识、档案业务知识的培训。

每个房屋管理员同时又是一名兼职档案员,他们的档案意识和档案业务知识将决定公有住宅管理档案材料的齐全完整与安全。目前,房屋管理员的资料保存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对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材料比较注意收集,但是由于档案业务知识的缺乏,分类整理不够科学。因此必须加强对房屋管理员的档案业务培训,指导兼职档案员(房管员)做好初步收集、整理工作,检查应归档材料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以保证档案移交时齐全、完整。

2、主动到班组或管片提前介入档案材料收集工作

在发挥兼职档案员(房管员)作用的同时,作为房管部门管理档案的专职档案人员应积极主动到各班组或管片,及时发现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随时指导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

3、做好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的检查验收工作

检查验收是保证公有住宅管理档案齐全完整的关键环节。档案管理部门应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确定公房管理档案的收集范围和归档制度并逐项检查收集是否齐全,对整理工作进行指导。

三、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的整理

1、公有住宅管理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由于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的特点和住房制度改革、新城建设步伐的加快,虽然公有住宅的房屋数量不会增加,但是还有每年递减的情况。而且公有住宅的承租人相对是比较稳定的,对平房的大修、翻建工作也是比较少的,所以每年新形成的公有住宅管理档案材料也不多,楼房比平房更少。因此实行一户一档动态管理是比较科学的。具体整理形式如下:按照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的特点,将公有住宅管理档案材料按照坐落排列,一个大流水编号,这样全区多少套公房一目了然。形成的档案材料按照一户一档(楼房以一套为一户立档,一栋楼、一个小区按坐落顺序排列,平房以院落为一户立档)的形式,采用文件集整理。这样每份档案都能完整地反映出某处公有住宅的变迁。

2、公有住宅管理档案一户一档、一档一盒

由于公有住宅管理档案形成材料的不定性,档案盒的大小、宽窄选用要适当。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楼房管理档案材料较少。因此每户档案可采用2-3公分左右的档案盒。平房管理档案材料相对较多,而且以院为立档单位(每院的承租人多少不定),因此可根据院中承租人的多少采用4-6公分的档案盒。每盒中的档案材料按照形成时间的先后(同一类的材料用不锈钢钉装订后加盖件号章)装入盒中。

3、公有住宅管理档案不能按年度移交

由于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的延续性和分散性,为了便于房屋管理员对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公房管理档案材料及时归档,公有住宅管理档案材料不能按照材料的形成年度移交,日常形成的档案材料应由房管员按照材料的形成时间随时归档。只有在房屋产权发生变化(公房被拆迁或出售房屋产权发生转移)后,房管部门对公房的监管职能结束,此处公房不再发生新的档案材料,房管员再向档案部门移交。

物流管理重点整理 篇4

有制企业。除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这两种公有制的经济形势外,还有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3.企业生产的五要素:①产品—企业为市场提供的有形产品或服务;

②人—具有科学技术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员工,包括经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生产作业人员等;③财—出资人投入的资本和日常运营所需的资金;④物—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工具、仪表、运输设备以及产品生产所必须的能源、原材料等;⑤信息—反映这些要素及其相互结合状态与运行的各种信息。4.无限连带责任,首先是无限责任,即企业倒闭、资不抵债时,每个合伙人均要以自己的全部家庭财产负责清偿企业债务,不能以自己的出资额为限。其次是合伙人对企业债务负有连带责任,即每一个合伙人对企业的债务都负有全部清偿的责任。

5.司。

6.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实行的经营方式主要有股份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形式。

7.法人治理结构:是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

彼此既分立、制约又相互联结协调的原则,在企业高层组织设置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相互协调关系的一种企业领导制度。8.(判)同时又是一种非常设的由全体股东所组成的公司制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

9.生的由董事所组成的一个集体领导班子。

10.从国内外公司的实践来看,董事会成员可以是公司的股东,称为

内部董事;也可以是非股东。

11.总经理实行董事会聘任制,不实行上级任命制,他负责公司的日

常经营管理活动,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领导,对董事会负责。

12.监事会成员不得由经营管理机构选任。监事会应当与董事会并立,直接向股东大会报告,对股东大会负责。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3人,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一定比例的职工代表组成,公司的董事、经理和财务负责人均不得兼任监事。

13.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层经理人员

四个组成部分,分别行使着公司的权力机构、经营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的职权。

14.构、模拟分权结构和矩阵结构。

15.怎样才能成为学习型组织?第一,自我超越。指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娴熟,自我超越的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一个人追求和自我超越为起点,就形成了学习型组织的自我超越精神。第二,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就是人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它影响着一个人看世界和对待事物的态度,又是可能直接决定人的成功与否。心智模式的修炼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相同或近似的心智模式和共同奋斗目标会使企业产生和谐感,增强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第三,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指组织中人们共同愿望的景象,它要求组织的全体成员拥有一个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感,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第四,团

队学习。团队学习是指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整体合作能力,并把个人能力汇成组织能力,是组织的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的过程。第五,系统思考。系统思考要求人们系统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

16.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外显与厂风厂貌、内隐与人们心灵中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

17.企业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深层的企业文化(精神文化)、中层的企业文化(制度文化)和表层的企业文化(物质文化)。18.企业文化的功能:①导向;②约束;③激励;④凝聚;⑤辐射。19.人力资源具有以下特点:①能动性;②可激励性;③时效性;④

再生性;⑤差异性;⑥社会性。

20.经营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核心部分。

21.在不同的企业,针对不通类型的员工,考核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总体上可归为四类:德、勤、能、绩。“德”主要是考核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爱岗敬业精神以及公正廉洁情况。“勤”主要是考核员工的工作能力强弱、工作思路及条理是否清晰等情况。“能”主要是考核员工工作态度及工作责任心的情况。“绩”主要是考核员工的工作效益以及工作完成情况。

22.根据经营战略的内涵,它具有一下特征:①全局性;②长远性;

③竞合性;④纲领性;⑤相对稳定性。

23.企业战略家应具备的素质:①品德高尚,志向高远;②思维敏捷,知识渊博;③心理健康,个性优异;④足智多谋,能力超群;⑤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24.生活资料产品的需求趋势:①随着人民群众购买力的提高,需求

层次将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需要转变;②在生活资料的消费结构中,吃的支出比重将要下降,穿、用、住、行等的支出比重将要上升;③“吃、穿、用、住”各自的内部结构中,也呈现规律性的变化趋势。

25.企业技术开发的对象:①产品的开发;②设备与工具的开发;③

生产工艺的开发;④能源和原材料的开发;⑤改善生产环境的技术开发。

26.生产管理员是对企业每天都在进行的生产过程所开展的各项管理

工作的总成,其主要内容包括生产组织、生产计划和生产控制等管理工作。

27.市场细分是指根据众多用户或众多消费者不同需求的特点,把企

业某一产品的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用户群或消费者群,即细小市场的分类过程。

28.消费者市场细分的标志:①按人口因素细分;②按地理区划因素

细分;③按购买心理因素细分;④按购买行为因素细分。29.实施名牌战略应重视的几项工作:①树立正确的名牌观念;②准

确的进行市场定位;③合理的制定名牌的目标;④把握好名牌升级的时机;⑤抓好企业名牌要素的整体优化工作。30.资产负债率=(负债/总资产)*100%

31.资产负债率又叫经营负债比率,即由他人此本提供的借贷资本占

企业总资产的比重大小。

32.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知识可分为四大类:①知道是

物流管理重点整理 篇5

考纲重点识记整理

第一章

媒介经营与管理概述 第二章

媒介的组织结构 第三章

媒介领导与领导工作 第四章

频道化管理与营销 第五章

媒介生产管理 第六章

媒介人力资源管理 第七章

媒介集团化经营 第八章

媒介品牌经营

第一章

媒介经营与管理概述

经营管理:一般指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集中所有人力物力,最大限度利用所有可利用资源(有形和无形资源),争取获得最大收益。

媒介经营管理:运用媒介产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领导、计划、组织、控制等行为,是产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发挥最大作用,从而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

媒介经营管理的特殊性:因为媒介在社会中具有独特地位和广泛影响力,所以区别于一般企业具有以下特殊性1媒介必须把追求社会效益放在首位;2媒介管理种有一个及特殊的组成部分即信息资源管理;3媒介组织的内部机构有着特殊的设置和架构。

媒介经营管理的作用:科学的经营管理能够使媒介内部处于良性运转的状态,并使之适应外部环境,从而取得更高效、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媒介经营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媒介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协调;

2、有利于媒介实现社会利益与经理利益的协调和双赢;

3、有利于媒介提高自身品质,从而应对时代的挑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媒介经营管理的职责:作为经营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应完成的任务和起到的作用为

1、计划(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5W1H

2、组织(对管理人员的设定、分配以及对期管理职能的确定)

3、领导(必须有可以指挥的从属人员,且必须有对其施加影响的力量或能力,从而使企业目标最终达成)指挥;协调;激励作用

4、控制(必须对媒介内部的管理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衡量和校正)适时、适度、客观

5、创新(打破现状积极创新开拓新局面,不断调整系统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目标、技术、制度、组织、环境的创新

媒介经营管理的原则:需遵守原则从而对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起到规范、导向、促进和保证作用:

1、坚持党性,把持方向

2、整体把握,促进协调

2、发扬民主,贯彻法制

4、依循程序,谋求发展

第二章 媒介的组织结构

组织:即组织结构,具有动态和静态两层含义。动态看,作为一种活动,指一种根据一定目的按照一定程序,对分散人员或事物进行一定系统性或整体性的安排和处理的活动行为;静态看,作为一个实体,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标,由若干因素构成的有序的结构系统,具有一定的职权和职责。(职权、职责、组织系统图)

组织内容:即组织要素的总和,包括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组织环境和组织目的。四要素互相结合、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组织。

组织形式:

直线制(单线制):组织的一切管理工作均有领导直接指挥和管理,不设职能机构,一个下属单位只能接受一个领导命令。

职能制(复线制):除各级负责人外,设立有权在自己业务范围内向下级命令的职能机构,分担职能管理业务。

直线——职能制(生产区域制):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各级行政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事业部式:根据单项产品、服务、产品组合等来组织事业部。

矩阵式:即非长期固定性组织。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纵向为职能系统,横向为完成某任务组成的项目系统。

集团控股制:非相关领域开展多种经营的企业常采用。区域式:不同国家地区设立,包括所有职能。组织功能:指为实现管理目标而进行的组织活动,是保证决策目标实现和计划有效执行的重要功能。标准:是否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益;是否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

媒介组织的定义:指各级媒体,包括媒体内部治理结构和各级管理组织结构。

媒介组织特征:

1、媒体组织具备管理组织的一般特性;

2、生产特殊的文化产品;

3、组织成员从事(大众)传播活动;

4、以实现社会与经济功能的统一为目的;

5、趋于垂直或水平整合化。

媒介组织的内容:管理主体和客体、组织环境和组织目的。主体主导,环境仅影响。

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划分为不同性质的业务工作,然后将工作组合成若干部门,并确定各部门职责和职权。

八大原则:任务目标原则、分工协作原则、统一指挥原则、管理幅度原则、责权对等原则、集权分权原则、执行部门和监督部门分设原则、协调有效原则。

组织设计的内容:

1、确定组织设计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2、设计组织结构的框架;

3、设计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

4、设计管理规范;

5、设计职能分析和职能;

6、设计各类运行制度;

7、人员配备和训练管理。

媒介组织变革:随着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等外部条件变化,媒介组织结构相应变化,1、组织结构趋于简化,制作与播出分离;

2、组织结构趋于多样化,细分化程度提高;

3、组织结构趋于模糊化,部门界限被打破;

4、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管理跨度增加;

5、组织集团化,资源整合化。第三章 媒介领导与领导工作

管理:指为了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通过计划、组织、决策、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活动。

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按照制定的规章流程协调各员工之间的分工合作,将组织的决策分配执行,从而顺利的保证组织目标的完成,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对偏离目标的动向实施控制。

关于管理者任务:

明茨伯格观点:

1、人际关系任务;

2、信息方面任务;

3、决策任务。

德鲁克观点:

1、设定目标;

2、组织;

3、激励和信息沟通;

4、业绩考核;

5、管理发展。

领导:指导和影响下属或群众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做出的努力和奉献过程或艺术,领导职责:

1、确立方向、计划和预算;

2、结盟、组织和配备人员;

3、激励他人与控制和解决问题;

4、创建领导文化。

媒介领导者:是信息服务与传播权力、传播责任的统一体。

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区别:

1、对目标的态度不同(前:需要非欲望,不带感情;后:个性化且积极,决定方向);

2、工作的概念不同(前:工作即授权过程;后:对长期问题力图拓展新思路);

3、承担的任务不同(前:理性和控制,问题解决者;后:指出问题,致力于完成组织使命);

4、与他人的关系不同(前:乐于与他人一起工作,避免单独行动;后:极富感情色彩);

5、自我意识不同(前:秩序卫道士和规则制定者;后:再生性格,追求变化的方式)。

领导者的基本条件

生理心理方面:

1、精神充沛,良好的教育背景,对人和情景的洞察力,足够强的自信心,稳定的情绪,乐观的性格;

2、成就欲望与雄心,支配欲望、权力动机与领导欲望;

3、诚实正直,很强的职业道德感。领导技能方面:专业技能,人际关系技能,观念技能,组织协调技能,有效沟通能力,果断决策能力,掌握全局把控方向的能力,调兵遣将善于用人的能力。

领导能力构成的要素:

1、权力;

2、对人由基本的理解;

3、接触的鼓舞能力;

4、领导作风和所营造的组织气氛有关。

媒介领导者的条件:除了一般领导者的基本条件外,还需要由以下特殊条件

1、政治觉悟和思想理论素养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

2、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3、拥有专业技能素质。

第四章 频道化管理和营销

频道:是电视广播生产的稀缺资源,包括一个电视广播频道的覆盖范围、落地状况、传输方式、品牌价值、受众构成。

专业化:即某电台、电视台针对特定的地域、类型的受众相对固定的、集中的信息偏好,设计、策划和制作专门性的节目。

频道专业化的必然性:

1、是受众市场变化的需要;

2、是我国广电媒体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3、从国外著名媒体发展的历程来看,频道专业化是广播电视发展的最终趋势;

4、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是电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频道专业化现状:

1、专业频道不专业;

2、专业频道严重重复;

3、许多专业化频道靠电视剧当家;

4、专业频道挤占公共黄金时间。

现状成因:

1、我国媒体盈利模式过于单一;

2、由受众的文化素质决定;

3、和广电相关的服务机构不够完善;

4、缺乏高质量的专业化节目。

频道专业化管理的途径:

1、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进行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建设。

2、在广电集团化的过程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3、尝试初级制播分离,集约经营。

4、尽快建立和发展相关的辅助机构。频道专业化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对矛盾:

1、综合化和专业化的矛盾;

2、自我本位还是观众为主的矛盾;

3、计划模式和市场化的矛盾;

4、内容为王与同质化的矛盾

频道化营销的途径:

1、做好专业化频道的定位(受众调查分析——根据自身能力特点频道定位——形成品牌特色——平衡稳定和创新)。

2、增加广电媒体的盈利渠道(打造品牌栏目——贯穿时间脉络,推出系列栏目品牌——培养著名主持人,构造栏目整体形象——加大栏目宣传,增强品牌栏目的知名度)。

3、大力发展与频道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电影、广播、图书、杂志报刊、录像带、音乐、旅游)。

4、提高人员素质是实现频道专业化的根本要求

第五章 媒介生产管理

媒介的生产流程:

1、节目定位:对节目价值取向和个性风格所作的总体规范;(市场规模、地理位置、竟对、物质条件)

2、节目策划:生产管理者根据传播规律,对媒体运作环节的预先谋划,并通过采制和编播来优化。(把握宣传导向、受众需要、立异创新)

3、节目制作:策划方案出来后面临制作环节(前期:根据脚本拍摄,后期:根据节目需要对素材编辑)

4、节目编播:制作后,经质量审查进入编播环节;

5、节目评估:对节目质量的总体评价。

媒介生产的特性:

1、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生产;

2、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文化生产。

媒介的采编业务管理:

1、对人的管理,即对记者和编辑的管理;

2、对采编内容的管理。

报纸生产流程流程:报纸内容初步准备和报道选题的确定 → 记者采访写作及征稿 → 筛选和组稿 → 编排审阅 → 审查付梓 →调查反馈

杂志编辑流程:总体策划 → 分配杂志栏目及内容 → 稿源收集和整理 → 编排版面 → 校对审查 广播制作流程:策划阶段 → 制作 → 审核

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前期策划准备阶段(构思总体内容和形式;撰写编辑提纲;熟悉拍摄材料;协调相关参与者)→ 录制拍摄阶段 → 编辑阶段 → 审核检查阶段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管理:

1、每一步都要纳入控制范围内,规范化管理。

2、需有应急保障机制。互联网生产流程管理

生产流程:网站筹备和准备 → 网站的设计制作 → 调试完善 → 维护 内容生产管理:精简原则、质朴、图像、主页提纲、新鲜、吸引用户浏览

全媒体生产流程:(媒介融合一般指多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波纹式生产流程(指媒体事件的发生就像一块石头投入水中,会产生波纹,影响面会扩大,反应最快的是和网络有关的咩体,其次是电子纸移动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公共视频,报刊网络版,最后才是纸质媒体。)

媒介生产成本:媒介生产者为生产媒介产品或提供劳动和服务而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各项直接指出和制造费用。

媒介生产成本的作用:媒介产品成本是衡量媒介生产消耗的补偿尺度。媒介生产成本控制是反映媒介生产经营效果的晴雨表。

第六章 媒介人力资源管理

媒介人力资源:指组织内部有劳动能力人口的总和,是媒介组织内员工所拥有的体力、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等精神存量。

媒介人力资源特点:

1、具有能动性;

2、具有再生性;

3、具有时效性;

4、具有社会性

媒介人力资源管理原则:

1、能级能质原则(能力高低不一)2互补原则(协同作战)3流动原则(轮岗锻炼)

4、奖惩原则;

5、管理者带头原则

媒介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可分为量和质的管理,1、组织人力资源的规划;

2、组织员工的招聘与更新;

3、组织人力资源的评价

现有媒介人力资源改革措施表现:1择优评聘,竞争聘任;

2、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

3、台外聘用;

4、中层干部实行首席制。

HR的开发与员工培训:指为提高HR质量和人才利用效率而付出的费用或活动。作用:保证员工与组织发展同步,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归属感,减低成本减少故障,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竞争力,也是企业应尽的责任。媒介组织不注重HR培训开发的原因:

1、市场意识不强,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2、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实用性,方法陈旧;

3、没有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

HR的激励:指需求活动满足的过程,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激励的应用:

1、对一般员工的激励:以绩效为中心;及时奖励与弹性奖励结合;对不同类型员工的权变激励;达到激励的公平;实行累积奖励制度。

2、对管理人员的激励:引入竞争机制;适度授权;用好薪酬杠杆;强调精神激励。

HR的维护:指对劳动者一切权益的维护,媒介行业有不同,需要对人力耗费通过适当维护来弥补。

报酬管理:经济性报酬(工资、奖金、津贴、福利、股权)和非经济型报酬(工作,工作安全与健康、工作环境)

第七章 媒介集团化经营 媒介集团化概念:媒介由于业务发展、市场扩张或出于竞争的需求,通过新建、资产兼并、股权运作或相关协议等方式,由单一经营方式向群体经营方式转化的过程。价值:规模经济、成本领先、资源整合、效率提升、更大规模地资源配置。

媒介集团化策略研究:

1、集团化后除了新技术使用,还应注重软件建设(分众;制播分离);

2、提高集团核心竞争力;

3、注重品牌营销;

4、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媒介集团化战略管理:广播电视媒介组织根据有关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制订广播电视媒介生存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进行总体谋划和具体实施,并进行有效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管理包括:环境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控制)

中国媒介集团运作新思路:

1、强化产业化性质,实现市场化;

2、拓展融资渠道,做大集团;

药理课件重点整理 篇6

药物:能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药理学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药效动力学: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药代动力学: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第二章 药代动力学 首过效应(受过消除):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致使进入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酶诱导:连续反复使用某些药物可使肝药酶数量增加,活性增强的现象。酶抑制:抑制肝微粒体酶的活性导致同时应用的一些药物代谢减慢的现象。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的肝—胆汁—小肠间的循环。

一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浓度按恒定比例消除

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吸收或消除恒定量的药物(超过机体的消除能力),即血药浓度按恒定消除速度进行消除,也称恒量消除。

血浆清除率CL: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的体内药量与 血药浓度的比值。

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达到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消除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稳态血药浓度:按照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连续恒速给药或分次恒量给药,当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等于消除的药物量时,血药浓度维持基本稳定的水平。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性与意义;

可逆性、饱和性

半衰期的临床意义。

1确定给药间隔,一般略等于或接近该药的t1/2 2反映药物消除快慢和间接反映肝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 3预测连续给药达到稳态浓度或称坪值的时间,即需经过该药的4~5个t1/2才能达到。相反,停药后经过4~5个t1/2后,血药浓度约下降95%(消除时间)

第三章 药效动力学

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原发作用),或指药物引起的初始反应。

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发生的改变。药物作用两重性: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机体恢复正常。

不良反应: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甚至危害的反应。对症治疗:亦称治标,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或减轻患者痛苦。

对因治疗:亦称治本,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副作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药理作的延伸。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停药反应(回跃反应,停药反跳):用药过程中突然停药或减量太快,使原有疾病加重的现象。

变态反映:少数经过应用某药致敏的病人对该药发生的一种特殊反应。特异质反应: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异常增高,应用小剂量即出现剧烈的药物反应甚至中毒症状。

药物的量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效能(最大效应):增加药物剂量而效应不增加。反映药物内在活性大小。当效应增强到最大程度后虽再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或效能。

效应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反映药物与受体亲和力。

量反应: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最小有效量(阈浓度):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即药理效应是用阳性或阴性表示。半数有效量(ED50):能引起50%最大效应(量反应)或50%阳性反应(质反应)时的药量。

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50%动物死亡的药量。

治疗指数(TI):评价药物安全性TI =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 安全范围:ED95 ~ LD5之间的距离,或LD1/ED99。其距离越大越安全。安全范围较治疗指数更可靠。思考题

1.什么是药物作用、药理效应?药理效应选择性 与药物作用特异性的关系?

2.药理效应与疗效、副反应之间的关系? 3.从药物的量-效曲线可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4.治疗指数和安全范围的内涵?

5.反映激动药内在活性和亲和力的参数?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的现象。停药消失,再次用药又发生。耐药性(抗药性):在反复用药时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等对药物敏感性逐渐降低的现象。药物依赖性:长期应用某药后,机体对该药产生了生理性的或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增加,包括相加作用和增强作用。

拮抗作用:合并用药效应减弱,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传出神经按递质的分类?

1.胆碱能神经(兴奋时释放ACh)包括: ⑴全部运动神经

⑵全部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⑶全部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⑷少部分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⑸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

2.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时释放NA)包括:几乎全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主要递质的生物合成、释放和消除方式 递质——ACh 合成:胆碱+AcCoA 释放:胞裂外排 量子化释放

消除:AChE 递质—— NE 合成:酪氨酸-多巴-多巴胺-NE 释放:胞裂外排

消除:Uptake-1 Uptake-2 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分布及其效应。P55表

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 P57表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 乙酰胆碱的药理作用:

一、M样效应---剂量稍小 1.心血管系统

(1)血管扩张作用:(2)负性频率(3)减慢房室结和普肯耶纤维传导负性传导(4)负性肌力作用(5)缩短心房不应期 2.胃肠道---兴奋

3.泌尿道---膀胱平滑肌蠕动↑,逼尿肌收缩,最大自主排空压力增加,膀胱三角区和外括约肌舒张,排尿↑ 4.腺体分泌增加

5.眼 ACh局部滴眼时,可致瞳孔收缩---近视

二、N样作用---剂量稍大

许多器官受双重支配—表现优势效应

(+)N1--心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 胃肠道、膀胱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N2--骨骼肌兴奋

过大剂量----神经节从兴奋→抑制

三、中枢作用

外源性Ach不易通过脑屏障(BBB),对中枢作用不明显

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

1、眼: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腺体:汗腺、唾液腺分泌明显增加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眼科

1.外用于青光眼(1%~2%滴眼)对闭角型疗效好,扩大前房角间隙对开角型有效,扩大小梁网间隙,扩张巩膜静脉窦周围小血管 2.虹膜炎,与扩瞳药交替使用,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过量可出现M胆碱受体过度兴奋症状,可用阿托品对症处理。滴眼时压迫内眦,避免药物流入鼻腔后吸收。思考题

1、简述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

2、何谓M样作用?

物流管理重点整理 篇7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

近年来,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以下简称项目) 管理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为加强项目实施管理,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现就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措施进行探讨。

1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合同的管理不够严肃, 不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奖惩措施兑现奖惩, 如工期延误、质量不合格等。

1.2 随意变更设计

由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涉及的土地面积大, 有的施工单位存在侥幸心理, 为了省工、省事, 不按照设计图纸施工, 不报请设计单位批准就随意变更设计, 造成工程量结算不实。

1.3 现场签证不够严谨

一是有的签证不及时。二是签证记录不全, 签证内容不全, 只对工程量进行签证, 未对价格进行确认。三是有的签证失真, 多计工程量。

1.4 部分监理单位履职不到位, 对工程质量缺乏有效监督, 对不合格工程视而不见。

1.5 工程决算不严谨, 部分有现场签证的工程量未纳入决算, 而无现场签证的工程量又纳入决算, 造成造价失真;

不按照投标单价决算, 套取定额时材料价格就高不就低, 多结算工程价款。

1.6 工程款拨付未按相关规定预留尾款。

1.7 对工程资料的保管和管理不够重视, 文件、签证等资料归集不齐全、不及时, 审计组进点审计时还在到处找资料。

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的原则和依据

2.1 项目实施管理原则

按照《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要求,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如下:

2.1.1 权力、义务和责任相统一原则。

2.1.2 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2.1.3 简化程序, 提高效率的原则。

2.2 项目实施管理依据

为保证管理的有效性, 明确管理的重点, 要详细知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依据:

土地开发整理政策:《新增建设用地有偿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 《关于进一步明确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收缩使用管理办法》, 还有省级有关的政策文件。

项目规划设计技术文件:经批准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 项目预算书变更设计文件图纸, 招投标文件及合同, 核定的项目实施方案, 制定的各项项目管理制度, 有关施工记录, 所有材料构件和设备之间合同文件, 年度验收意见。

技术标准与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验收规程 (TD/T1013-2000) 》、农业、林业、牧业、水利、环保、交通、城镇 (村镇) 建设等相关待业标准与规范。

3 加强土地发开项目管理的措施

3.1 不断提高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是依法落实耕地保护制度,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 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 也可以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落实责任, 明确任务, 既要重视项目的前期申报, 又要重视做好项目的实施管理工作。项目承担单位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熟悉项目的设计文件、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初步设计中所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3.2 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3.2.1 成立项目实施工作机构

项目任务与预算下达后, 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报请政府成立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及乡镇领导参加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协调解决项目实施的有关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学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报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 严格把关。

3.2.2 认真编制项目工程施工图, 核实工程量

施工图是指导项目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和竣工验收的主要依据。

3.2.3 切实做好项目招投标工作

认真执行国家、省招投标的有关规定, 严格程序、标准和纪律, 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督, 确保招标工作公开、公正、公平。招标工作一律由项目承担单位实施。按照便于项目实施、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赔偿补偿的原则, 科学划分标段, 克服标段划分人为和不合理的行政干预, 避免标段划分过小、过大的做法。加强对项目投标单位的资格审查。

3.2.4 努力营造良好的项目施工环境

项目实施前, 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将项目建设情况、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权属调整方案和项目施工方案, 向项目所在地干部群众进行公告, 组织村委会和群众代表, 宣传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以及取得的预期成效, 研究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 使干部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决策权, 积极争取项目所在乡镇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支持和配合, 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3.3 加强管理, 尊重民意,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3.1 加强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管理

项目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规划设计进行施工, 一般不准变更。对确需变更的, 要坚持实事求是、从严控制、保证质量、方便生产的原则, 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的要求, 认真编制有关变更材料, 履行报批手续。对重大、较大规划设计的变更, 要主动请项目所在乡、村干部群众参与, 并征得村委会和村民代表的书面同意, 书面意见作为报批变更设计的必备材料。

3.3.2 加强项目合同管理和施工监管, 确保工程质量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管。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完善项目实施报告制度和联席工作制度, 明确要求项目监理单位定期报告项目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情况, 定期召集项目实施各方 (包括乡镇和村委会) , 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切实加强项目监理合同和施工合同执行情况以及乙方内部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控制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督促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切实履行职责;对发现的问题, 要责令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在质量监督中的作用, 经常深入项目区对工程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检查, 鼓励村委会组成村民监督小组, 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监督。

3.3.3 强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预算管理, 加大预算约束力度

严格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资金使用应把握投资方向、突出重点。投资应优先用于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项目和粮食主产区的项目。国土资源部门要按规定的编制办法、程序和时限组织项目投资估算、概 (预) 算的编制、审核、报送。同时, 应加强项目预算执行的管理, 项目预算一经下达,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要按照批复的项目预算、施工合同和工程进度拨付项目资金;严格项目资金竣工决算, 规范项目的绩效考评和追踪问效。

3.3.4 做好项目后期管理, 加强档案管理

各地要创新机制, 创新制度,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 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市场等手段, 对项目基础设施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 明晰产权、管护主体、管护责任, 使其长期发挥效益。项目实施后, 要对电力、水利、桥涵等基础设施分类编号登记, 在工程体上刷印统一的项目标志和工程编号, 并在项目区显著位置树立项目标志牌, 标志牌正面刷印项目简介, 反面刷印项目规划图和项目设施管护制度、措施以及责任人、举报电话等。

3.4 健全机制、加强监管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建立项目实施监管机制, 完善和落实监管制度, 把监管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 切实抓出成效。实行项目实施情况通报制度和资金安排挂钩制度, 省厅将加强项目实施检查监督工作, 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员对项目的工程进度、质量、制度执行、资金使用与管理、项目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4 结束语

总之,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是项目进入建设阶段后对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控制, 是落实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 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土地开发整理政策, 项目规划设计, 技术文件, 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来进行实施管理, 以确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及时保质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 国土资源土地整理中心,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11.

物流管理重点整理 篇8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 ; 耕地质量 ;荒地

一、项目概况

2013年-2014年间,仪陇县先后开展了柴井乡等七个土地整理占补平衡项目整理工作,项目总面积为36231亩。截止到今年七月份,这七个占补平衡项目均已竣工,且完成验收,项目总投资4802.77万元,新增耕地面积3596.96亩。与此同时,其它未完项目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着。例如,回春、杨桥2个省投土地整理重点项目已完成工程总量90%,比规划提前了近四个月,而在2012年、2013年开始的双胜、复兴两个土地整理重点项目也已经步入尾声,正在积极组织验收工作。土地整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补充了城镇化进程中耕地面积的不足,为县城的发展创作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更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尚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如部分项目资金紧缺、项目招投标不合理、人力资源不足以及与各乡镇政府协调等,在客观上制约了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解决。

二、土地开发整理中提升耕地质量的对策

1.拓宽项目资金来源渠道

近年来,仪陇县在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占补项目财政资金未落实而延后启动的问题,从而难以确保目标顺利完成。为此,可通过拓宽土地整理资金来源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将项目融资的模式有效地引入到土地整理中来。具体的途径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以招投标形式,土地开发整治中心可在年初将全年的土地整理计划按资金规模、地块位置并结合可能参与的公司实力等进行项目分组,确定各个项目的安排计划。第二种形式是将金融机构纳入融资体系,充分发挥银行在信息方面的有利条件,将单个投资者的资金整合起来,组建项目公司。为了更好地吸引投资活动,仪陇县土地开发整治中心需要做好前期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如提供项目规划、经济可行性报告、收益评估表材料,以便于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金。

2.改善招标办法

控制招标过程,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项目施工单位的综合素质与实力,而且能节约资金。为此,第一,可提高投标保证金及履约保证金标准,增加投标单位的经济责任风险,将投标保证金标准提高到允许的最高标准,通过提高保证金缴纳标准来遏制借挂资质围标、串标的行为。第二,可采用随机摇号确定中标人的方法,对设有多个标段的项目,由自愿选择投标标段改为所有投标人抽签的方式随机确定投标标段。这样首先能避免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其次,由于项目各标段建设内容大体相同,地理位置相邻,资金规模相近,对投标单位而言各标段没有太大区别,也就不会对投标单位产生太多影响。

3.提高土地整治队伍的综合素质

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无论是前期的规划设计,还是项目建设过程,都需要足够的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去进行管理。而仪陇县近年来每年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都有6个以上,且至少有2个重点项目和4个占补项目,整治中心专业工作人员呈现出明显不足的状态,许多时候都需要依靠各乡镇力量,严重影响了土地整理工作的质量。为此,仪陇县土地整治中心一方面应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公开招聘、安排编制、提高福利补贴额度等形式吸引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定期对现有职工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整体职业素养和工作效率。同时,土地整治中心还应当遵循走出去的原则,组织各部门职工积极到周边其它地区考察、学习,相互交流先进经验。

4.健全土地整理产业信息化服务

土地整治的产业化发展应正视市场竞争问题,通过有效的竞争,可以规范市场,推动土地整治工作的良性发展。这其中,信息化服务是市场竞争的基础。为此,仪陇县土地整治中心可建立专业化、规范化的土地整理信息网站,定期将土地整理的相关信息在网络上发布,进行土地整理信息交流,从而为土地整理产业提供信息平台。同时,地方政府还可以考虑逐渐成立土地整理中介公司、土地整理保险公司、土地整理估价公司等机构,为土地整理产业化提供更好的市场服务。

结语:土地开发整理是我国科学规划与分配土地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同时也能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耕地占有率及耕地面积不足的问题。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的是,在过去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相应的耕地质量、环境污染及自然生态保护问题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开发现象,导致大量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现象发生。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土地开发与整理不仅要提高耕地面积,更要保障耕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应将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问题有效地纳入其中。

参考文献:

[1]李明月,张深,刘越岩.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11):25-26.

[2]杨晓艳,朱德举,郧文聚,等.土地开发整理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3(09):62.

上一篇:十月份教研工作小结下一篇:河北旅游景点优秀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