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素质的含义

2024-11-03

领导者素质的含义(精选8篇)

领导者素质的含义 篇1

领导艺术的含义与特征

(一)、领导艺术的含义

所谓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的知识、经验、才能和气质等因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创造性地运用各种领导策略、资源、方法和原则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技能技巧。其中,领导者的知识、经验、智慧、才能等因素是领导艺术得以发挥的前提;对领导原则、条件、资源、方法等纯熟巧妙的运用并富有创造性,是领导艺术的核心;而领导风格和领导者创造性的实践所塑造的“美”的形象,是二者结合的结果,是领导艺术的外在表现。因此,领导艺术是非规范化、非程序化、非模式化的领导行为,是领导者把握领导规律、履行领导职能的最高境界。

(二)、领导艺术的特征

1、经验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领导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以自己的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领导科学知识。因此,领导艺术具有科学性,更彰显其经验性。

2、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原则是行事的根本遵循,也是领导者处理各种问题的指导思想。当前我国领导工作的根本原则包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人为本,依法领导,严格遵循党的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领导在处理问题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领导原则加以灵活运用,将原则的普遍性应用于解决各种问题的特殊性。

3、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领导者在实践活动中总是要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而这些知识和经验是无数人通过实践证明具有普遍指导价值的原则和方法,体现为领导艺术的共同基础、共性特征。但是由于个人的素质、阅历、知识结构等各不相同,领导者运用这些原则和方法便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技能技巧,体现为领导艺术的个性内容、个性特征。

4、规范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领导工作既要求创新,又要求稳定。

领导艺术不是对已有方法的机械的、简单的运用,而是在坚持规范性原则的基础上体现一种层出不穷、丰富多彩、构思新颖、风格独特的技艺。正因为这种创造性,才使得领导方法不断更新、丰富和发展,领导效能才越来越显著。

5、明晰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模糊性是指对事物之间的关系难以用定量的方法描述或单纯用定型的方法分析,处于“模糊区间”。艺术的魅力就在与它的模糊性,领导艺术也不例外。但领导艺术的模糊性不是糊涂性,它仅仅是对于不需要清楚的不苛求清楚,不必须量化的不苛求定量而已,但模糊的背后仍然蕴含着客观规律的科学性和条理性,绝非无原则、无规矩地任意妄为。

领导者素质的含义 篇2

(一) 素质的含义

1. 语义学上的“素质”。

素质一词最原始的词义是“白色质地”或“白皙的容色”。

2. 素质词义的引申。

素质的词义曾经至少发生了三次引申和拓展。第一次引申:把“素质”由“白色质地”引申为“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或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第二次引申:是把“素质”一词引入生理解剖学。它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 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征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方面的特点。第三次引申:以生理学、心理学的引申为基础, 被引入教育学、人才学、社会学等学科。在人才学领域, 素质 (这里特指后天素质) 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 受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 通过自我修养和社会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

(二) 人才素质的含义

目前, 学术界对人才素质有不同的说法, 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人才素质的含义做了不同界定, 各有其特点, 也各有其合理性。在这里, 我们主要是从人才学的角度对人才素质进行界定。本文讲的人才素质, 特指后天素质, 是指人才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实践锻炼所形成, 可以用以发挥创造性劳动作用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较大贡献和相对稳定的基本内在品质。

二、人才素质的结构

长期以来, 史学家、文艺家、思想家就对成才的内在要素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德、识、才、学、体五大内在因素。自人才学产生以后, 学者们有用结构原理去分析各种内在因素的结构。关于人才素质结构的论述, 现在学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第一, 人才要素分为德、识、才、学、体等要素。第二, 分为品德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个性结构、生理结构。第三, 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以上三种划分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也存在局限性。第一种划分主要代表传统的时代背景, 对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揭示不足。第二种划分认识个性素质是品德素质的应有之义未免带有重复之嫌。第三种划分不能显示各自形成的主要基础。而且上述三种划分方式没能完全反映出人才区别于非人才的基本素质。根据这个为出发点再结合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 笔者认为, 人才的基本素质主要有:

(一) 思想政治品德素质

思想政治品德是人才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的葬礼的演说》中讲道:“说漂亮话在这里是不适宜的。卡尔·马克思最讨厌空话。他不朽的功绩在于, 他把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党从空话下面解放出来, 并给了党一个坚实的科学基础。”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所代表的无产阶级利益的优良道德品质。一个优秀的人才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不论对己还是对社会都是极为可怕的。当今在女大学生中流行“白毛女应该嫁给黄世仁”的说法, 这表明人们由上世纪40年代对群众疾苦的同情, 演变成而今对权钱的崇拜。尽管这是个人的选择, 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女大学生错误的人生价值取向。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是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如果任由这样的思想观念充斥着大学生, 无疑对国家建设带来很大危机。所以,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人才必须把加强思想政治品德放在第一位。

(二) 智能素质

1. 知识素质。

作为人才, 要想取得成就, 就得掌握必要的知识。列宁就人才知识素质问题有过不少论述。他说:“没有专长, 没有充分的知识, 没有管理的科学知识, 你们又怎样能够管理呢?”列宁认为, 只有掌握了科学技术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在这里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很高要求。但是, 在现代知识社会背景下, 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显然不能迎接各种挑战。笔者认为, 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成为现代社会人才的根本条件。也就是说, 人才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要适应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变化, 拓宽基础知识和加强知识融通与迁移能力的培养, 在对专业领域进行深层次研究的同时, 也要将博与专、基础与特长较好地统一起来。比如, 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 进行跨学科选修, 以培养自己成为基础扎实、宽厚, 又经过多领域训练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高要求。

2. 能力素质。

能力系统由认识能力、转化能力、创新能力组成。一是认识能力。基本的认识能力包括感知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这些基本的认识能力在人才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火烧赤壁后, 诸葛亮让关羽去守曹操必经之地的华容道, 这是表明诸葛亮超强认识能力的典型范例之一。二是转化能力。所谓转化能力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这就需要人才在强化动手能力的同时, 还应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 一方面, 人才还必须具有全面适应的能力, 即有较强的适应性以适应各种不可预测的挑战;另一方面, 人才需要突破知识的限制。人才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自己知识的格局内, 缺乏打破成规的精神。人才有相当的学问和知识是好事, 但重要的是不要被知识所限制, 要在处理工作当中充分运用自己所具备的知识, 这样, 学问和知识才会成为力量。三是创新能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呈螺旋式上升过程, 当然,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如此。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 社会主义建设要发展必须靠创造性劳动才能迎接挑战。创造性劳动需要人才创新能力的发展, 这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给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又是人才迎接挑战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创新能力是结合认识能力和转化能力的一种更高的能力。

浅谈中学体育教师素质的含义 篇3

关键词:素质;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196-01

中学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是中学体育教师适应工作需要,以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社会、文化、伦理等道德品质为基本特征,通过内化所形成的精神品质与价值观的总和,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精神素质。是素质这一“内在之物”的精神部分,是中学体育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对于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由于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影响,中学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整体水平不高,这与整个社会的行为失范、道德滑坡、精神缺失、人文关怀萎缩这一大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并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况。相比较而言,中学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总体水平较高,另一方面,其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一现状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从积极和消极因素两个层面进行归因分析。

一、中学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影响意义

1、直接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其社会适应性

2、直接影响其专业素质的进步和提高

3、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4、直接影响其职业形象,继而影响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5、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起重要作用,进而影响体育教学质量

二、影响中学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现状的成因

1、积极因素

(1)师德培育的优良传统是道德素质较好客观原因。

(2)学校体育对中学体育教师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育具有促进作用。

(3)公民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2、消极因素

(1)转型期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对其精神素质的消解。

(2)近代以来分科化的教育模式对文化素质的消解。

(3)体育院系招生体制存在缺陷对文化素质的直接消解。

(4)应试教育形成的思维定势是限制人文素质整体水平提高的外部机制原因。

在许多中学,素质教育虽然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却依然扎扎实实。而应试教育的本质是以考试为唯一手段的选拔淘汰式教育。在升学压力下,教师、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形成了“考什么,学什么”的思维定势,忽视或无力顾及其它科目的学习,更谈不上对人文素质的培养。

中学体育教师作为曾经的学生,也不能脱离这一藩篱。中学体育教师人文素质差强人意,从根源上来说,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同时,应试教育的惯性不但使中学教育管理者认为中学体育教师只要带学生跑跑步,放松放松,不出什么差错就足够了,其余的事由其他科目教师来“各行其是,各负其责”,因此,对中学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質状况也就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缺乏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使中学体育教师完善和提高其人文素质丧失了外部激励机制;另外,中学体育工作在应试教育下得不到重视的情况下,也使中学体育教师疏于提高专业素质以外的其它素质。

(5)传习式的授课方式是其人文素质较低的职业原因

传习式的职业特点使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动手不大动口”,形成了一种语言运用节省化倾向,使中学体育教师既失去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又疏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是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不但使中学体育教师在公众眼中的职业形象降低,进而形成其人文素质低这种以偏概全的认知。而且这种传习式的职业特点使中学体育教师容易形成一种直观思维倾向,其抽象思维受到抑制,“用进废退”这一生理进化规律同样适用思维方面。而思维形式对人文素质尤其是其中的精神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6)现行的评价体系对其人文素质的提高缺乏引导作用

目前对中学体育教师的评价主要侧重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方面。即使对中学体育教师进行综合评价,也是从专业基本功、课堂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主要业绩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很少或根本没有对其人文素质修养方面进行评价。在这一评价体系的引导下,中学体育教师对评价体系外的其他方面无暇顾及。这种评价体系除了与社会、学校不重视中学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有关外,还与缺乏可量化、操作化的人文素质评估体系不无关系。

中学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其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学体育教师承担业务工作必须重视和需要着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中学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对自己的职业形象和社会地位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自己的施教对象的学校生活和学习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目前,各种积极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其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方面,而消极因素主体体现在对其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的消解方面。

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篇4

论文关键词:领导干部基本素质

论文摘要:领导干部的素质具体体现在身体、心理、智力、政治、理论、知识、法治、纪律、品德、作风、用人和决策等方面,要在这些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内外因相结合,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素质.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l1月2日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巡视南方谈话中强调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同时,小平同志高瞻远瞩、语重心长地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题为《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讲话中深刻地指出:“七十五年来,我们有一条基本经验,这就是:党领导的事业要取得胜利,不但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还必须有一支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他又指出:“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从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的论断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建设一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路线实施的组织保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需要,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因此,应当把培养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党的一项关键的战略任务。高素质干部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不是所有的人都清楚。笔者看了不少有关这个问题论述文章,觉得都没有完全讲清楚。就目前来看,党的各级组织,尤其是组织人事部门,将培养选拔革命接班人的“五条标准”、“四化”条件、“德才兼备”原则等同于对干部素质的要求,显然有失偏颇;一些理论工作者,在论述干部素质问题时,大多局限在社会学领域,侧重强调的是干部的某些社会素质,而对干部的自然素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及其他方面的社会素质则研究不够。因此,对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人的素质,是指人们生存、发展和从事社会实践能力的各种内在基础条件的总和。人的素质作为内在的基础条件是一种不可直接观察的东西,只有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表现出来。所以,素质是能力的基础,社会实践活动显现的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综合表现。作为一个高素质的领导干部,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

一、身体要强壮。一个高素质的干部,首先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只有在生理能上有健全的体质,才具有从事实践活动的物质载体,能够承受繁重的工作,在各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保持精力充沛、斗志旺盛、卓有成效地胜任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如果没有强健的体质,不论做什么事,都会体力不支、力不从心。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揭示的一个浅显哲理就是健康的身体是做好革命工作的基本条件。邓小平同志指出:“从精力上说,能够顶着干八小时工作,这一点切不要忽视。做四个现代化的闯将,没有专业知识是不行的,没有干劲是不行的,没有精力是不行的。不管你的见解多么高明,如果没有精力,要做好工作是很困难的。

二、心理要健康。一个高素质的干部,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今,对一个干部来说,事业是否获得成功,不仅要有健康的体质来满足体能的消耗,而且要接受心理上的诸多挑战。因此.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难以胜任所担负的工作。心理素质,主要是指情感、性格、意志、心理调适、心理保健、心理体验等方面的要求。一个高素质的干部,要有饱满的热情,浓厚的兴趣,稳定的情绪;要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果断的魄力;要有坚定的信念,乐观向上的信心,执着明确的追求;要有身处逆境的忍耐力和身处顺境的自控力,不论成功与失败,都能保持心理调适,胜不骄、败不馁;要有知人之明和自知之明,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理解人、尊重人、帮助人,诚实宽厚待人;要有理想、有追求、有责任,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要善于顺应时势和潮流,目光远大,胸襟开阔,豁达大度;要有良好的节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三、智力要发达。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作出适当反应的一种能力。它主要表现在认识与反映的机敏性、广阔性和深刻性上。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智商愈高,对事物的认识愈深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愈强。高素质的干部,应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深透的理解力,敏捷的思维力,执着的注意力,同时还要有调查研究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一个高素质的干部,要通过不断获取知识来提高智力,只有以知识为基础,智力为条件,才能耳聪目明,胸有大志,腹有良谋,行有建树,在领导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

四、政治要过硬。一个高素质的干部,必须是一个会治党治国治军的政治家。政治过硬,要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敏锐的政治警觉性,深邃的政治鉴别力,始终同党中央保持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的一致,遵守党的政治生活准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经得起任何政治风浪的考验。政治过硬,要在思想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贯彻始终,一切从人民最大利益出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奉献无悔,一切以人民答不答应、赞不赞成、满不满意、拥不拥护来检验工作,始终把自己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当好人民公仆。

五、理论要精深。作为一个高素质的干部,必须有较深的理论造诣。在理论上,要较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社会和人生,正确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和各种社会思潮,在复杂的社会实践中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和政治坚定,具有时代精神、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同时,要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不断丰富、完善、发展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一个不能站在理论高度思维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高素质的干部.,应当站在理论高度思维,不盲从迷信,敢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取得领导主动权,领导人民不断获得事业的成功。

六、知识要丰富。作为一个高素质的干部,必须是一个精通本职业务工作的专家。而作为一个精通本职业务工作的专家,必须以丰富渊博的知识为基础。业务素质是指从事业务活动时所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它除了要求必须具备从事本职业务活动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通晓与本职业务知识相关的各种知识,同时还要求必须具备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一个高素质的干部,需要博学多才,拥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需要文理渗透、通晓百家,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推古人、后知来者。在自然科学领域,不仅有数、理、化和生物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懂得天

体宇宙、气象地质、现代科学和商、工、农、医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仅要有世界和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知识,而且要懂得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行政管理学等基本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些文学、艺术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在体育、书法、歌舞、美术等方面也略知一二。知识的多寡,往往同业务能力成正比,知识愈丰富,对干部的决策能力、领导水平、气质风度、感情意志、思维方式、指挥艺术、价值尺度等都有直接的主要影响。一个高素质的干部,不仅要成为本职工作的专家,而且要成为专家中的杂家,才能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全局的决策、指挥能力,增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七、法治要遵循。一个高素质的干部,必须做到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守法,坚持依法行政。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领导干部必须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熟悉法律条文,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按法律要求从事自己的业务活动,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集体、公民的合法权益。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人治”的封建余毒仍未彻底根除。“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⑤坚持依法治国,仍然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为之努力奋斗的使命。

八、纪律要严明。作为一个高素质的干部,必须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要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组织、下级与上级的关系,要把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条铁的政治纪律加以遵守。要坚决反对个人专断,反对分散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极端民主化和资产阶级自由化。“中央决定了的东西,各级党组织决定了的东西,在没有改变以前,必须服从,必须按照党的决定发表意见,不允许对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任意散布不信任、不满和反对的意见。”绝不允许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和脱离于组织之外。作为领导干部,知道的机密多,还必须遵守保密纪律,保守党和国家秘密。同时,还必须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成为被领导对象的楷模。“对于违反党纪的,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执行纪律,做到功过分明,赏罚分明,伸张正气,打击邪气。”要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凡违反纪律的,必须从严处理,以维护纪律的严肃性。

九、品德要高尚。高素质的干部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情操。品德素质,主要包括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从社会主义道德讲,要坚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树立共产主义思想,自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一切为人民利益着想,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奋开拓,乐于奉献,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和人民利益,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从社会公德讲,要文明礼貌,举止庄重,谈吐文雅,分寸适度;要平等待人,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要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要勤劳勇敢,谦虚好学,艰苦奋斗;要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生态;要遵守法纪,遵守公共秩序,遵守规章制度;要尊老爱幼,扶残助弱,乐于助人;要明辨是非,分清敌我,爱憎分明。从职业道德讲,要在职业内部,团结合作,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荣辱与共;要热爱本职,树立敬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对业务精益求精;要忠于职守,诚实劳动,热心服务,有职业道德和职业良心;要遵守职业纪律和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职业作风和自觉奉献精神。从家庭伦理道德讲,要坚持婚姻自由,一夫一妻,计划生育,赡养父母,尊敬老人,抚养和教育子女,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夫妻间要互敬互爱,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体贴,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责任分担,苦乐共享。

十、作风要正派。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经得住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过好权力关、金钱关、名位关、人情关和生活关。坚持热情诚恳,给人以亲切感;求真务实,给人以责任感;用语婉转,给人以宽松感;言之有据,给人以信服感;言而有信,给以人信赖感;不偏不倚,给人以公正感;廉洁勤政,给

人以楷模感。要为官一任,表率一方,在信念与追求、权力与金钱、原则与人情、是与非、荣与辱、得与失、苦与乐等方面,以高尚的情操赢得社会的敬重和人民的爱戴。

十一、用人要公道。高素质的领导干部,必须善于选贤任能,用好干部。高素质的干部,应当是善于团结大多数、发挥众人聪明才智的众望所归者。因此,必须坚持德才兼备原则,选好人、用好人,对人的选用,重德才、重公论、重实绩、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求贤、求能、求实,不求全责备。要有识才之眼,爱才之心,用才之道,容才之量,护才之胆,为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求贤若渴,选贤任能。同时,要敢于同任人唯亲、拉帮结伙等不正之风坚决斗争。

十二、决策要科学。领导干部的一个最主要职能是从事领导决策。决策能力是领导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的集中体现。高素质的干部,要提高想全局、抓大事、谋大略、献大计的战略素质,高瞻远瞩,深谋远虑,高屋建瓴,统筹宏观,驾驭全局,增强领导工作的有效性。要保证决策的正确和执行有效,必须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实行民主决策和集体决策;在决策前,要充分发挥参谋机构的作用,搞好调查研究,提供决策依据;在决策中,要遵守决策程序,坚持反复论证、比较、鉴别,力求科学化,防止个人专断、武断、寡断;在决策执行过程中,要抓好检查督办和信息反馈,总结经验,对某些失误的或错误的决策进行纠正,对某些不完善的决策进行补充。

上面谈了笔者关于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一孔之见。但领导干部的素质提高,重在培养和自我修养。

如何提高干部的素质?人的素质是随着社会教育的培养、社会实践的锻炼和个人的不断加强自我修养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的。

现代世界竞争,实质上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本,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新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只要拥有众多的高素质的人才,就能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因此,抓紧培养高素质的干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重要保证。

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干部,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其一,为了提高身体素质,要坚持优生优育,保证每个出生的人是一个躯体正常健康的人;要保证足够的食物营养,供给生存发展所需;要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坚持劳娱结合,讲究卫生,增强防病抗病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杜绝有碍身心健康的行为。其二,为了提高心理素质,要开设心理学教育课,讲授有关知识,增强用心理学理论指导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对心理上的障碍,要及时消除;对心理上的消极因素,要采取措施加以克服;对心理上的疾病,要向心理医生求教,积极防治;对心理上的积极因素,要不断强化、巩固。

其三,为了提高智力素质,必须将教育与自我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的培养、训练、提高,尤其是要通过获取广博的知识来提高智力。

领导者的能力与素质要求 篇5

作为一名领导者,首先要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素质结构,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建立清晰明确的自我观念。然后我们就要去了解和掌握这一角色相应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

我认为这个课题可以用两个问题来分析它:

1.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能力是什么?

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领导者。但真正要成为领导者,我们必须要具备些非领导者更出色的能力,这些领导能力要求是:

A.策力。根据事实而非想象进行总结归纳并做出最终决定,能高瞻远瞩,抓住机会,避开风险的能力。

B.创新力。对新事物,新观念,新环境,新技术有敏锐的感受和捕捉能力,在处理问题是可以不断做出新颖而实用的主张的能力。

C.指导力。勇于负责,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下属工作绩效的能了。

D.组织力。能发掘下属才能,善于合理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能力。

E.凝聚力。有亲和力,感召力,能凝聚人心,能使一个团队达到和谐而高效的能力。

F.沟通力。能巧妙处理人际关系,善于消除矛盾,有效地协调对内,对外关系并使之达成平衡的能力。

G.应变力。反应机敏,思维敏捷,善于灵活应变,并在问题出现时能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的能力。

H.合作力。具备合作精神与协调意愿,不随意排斥他人,能听取不同声音并加以有机的调和,以保证项目顺利推进的能力。

2.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要求是什么?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多变,以及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对现代领导的领导素质提出了诸多要求。个人认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优秀的个人魅力、“再造领导”的能力、基本的知识要求。

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指一定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为心灵内容后形成的整个精神内涵,是充满价值内容和主观取向的领导精神素质。作为领导者,道德修养的层次应当是高的,应当身体力行地带出好作风,发扬好传统,以德感人,以德树威,以德勤政,以德带动一片,以德影响一方。

优秀的个人魅力

个人魅力可以体现在:

A、尊重员工。尊重是人的一种高层次的需求,所以领导者要将尊重员工看做是提升自身形象,满足职工需求,提升企业整体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B、信任下属。信任是领导者实施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以信任为基础,才能保证管理活动的有效展开,也只有对员工充分信任,才能在员工心目中树立良好的领导形象。

C、善于倾听。领导者要善于听取员工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要只是单方面的发号施令。

D、适当授权。授权是成功领导的一个显著标志,授权不仅是提高管理效率的一个有效方式而且是提升领导者形象的一个有效途径。

“再造领导”的能力

未来的领导率领的不是一群唯命是从的领导者,而应该是一群具有超行动了,能够在我调节、自我领导的领导者。

基本的知识要求

知识素质是指领导者做好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一般地说,领导者掌握的知识越多,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就可以有更快的预见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要树立明确的目标,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加强管理。要注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领导魅力带动、影响、促进集体成员改进工作,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现代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范文 篇6

素质一词,最初出自心理学。心理学中的素质概念,指的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心理学同时也认为,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素质一词现已为管理学、教育学、人口学等学科所广泛使用。

管理者的素质,就是指在一定的心理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的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最基本的特征及其所达到的水平。管理者素质中素质的概念同心理学中的素质概念有联系,又有区别。管理者素质不仅包括管理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又有更广泛的内容,如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组织决断能力素质等。

一、思想道德素质

现代管理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指管理者政治思想上和道德品质上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是管理者坚持正确方向和领导成功的保证。

1、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它在工作上的具体表现则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品格。一个管理者具有了全心主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就会克己奉公,为人民群众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就会自觉地同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假公济私、以权谋私行为作斗争。

另外,它还要求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和坚韧性,敢于打破了陈规陋习的束缚,勇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且在奋斗的过程中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不怕失败的气概。

2、公正民主、严于律己

管理者平时的行为应端庄正派,对上不吹不拍,对下不欺不压。维护团结和统一,不培植私人势力,不搞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不阳奉阴违。遇事走群众路线,多同群众商量,虚心听取专家意见,善于集思广益,不主观武断。平易近人,亲切和蔼、不专横跋扈,动辄教训别人。注意“慎独",加强自我改造。不居功,不自傲,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要面向实际,面向基层,虚心向自己的部下和群众学习。

并且经常解剖自己,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鄙视别人对自己无原则的阿谀奉承,有勇于听取批评的勇气,有“闻过则喜”的胸怀。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指的是管理者应当具有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一个现代管理者应当具有较高的文化专业素质。

1、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比较广博的知识面

当今世界各国对不同级别的管理者,在学识水平上均有具体的规定,并且通过学历和考试等多种手段,对管理者的学识水平进行检验。作为一名现代管理者,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不仅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更不能承担现代社会各种领导责任。

2、通晓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发明、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异1 /

3常迅速。我们只有锲而不舍地努力学习,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提高决策水平和领导艺术。科技知识浩如烟海,我们的中、高级干部不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但完全可以做到知识面相对广一些、深一些,甚至在某一方面有所专长。否则,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称职的管理者。”

3、通晓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知识

要提高领导水平,就必须要掌握现代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学会计划、组织、决策、指挥、协调这一整套本领,并了解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西方管理学流派,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的领导艺术。

4、通晓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因为管理对象中的核心是人,是人的活动,是人的积极胜和创造性,而人的活动是有它的心理规律的,要想科学地管理人,就应该通晓人的心理规律,通晓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5、通晓与自己负责的部门或单位的性质有关的专业知识。

现代的管理者,当然首先需要革命化和知识化,但同时也需要专业化,没有革命化和知识化的管理,只能是鼠目寸光、经验主义式的管理;而没有专业化的管理,也很易成为一般化的、原则化的管理,而难以切实有效地解决具体专业问题。要真正成为管理的内行和内行的管理,就必须同时既革命化又知识化和专业化,也只有这样的管理才能真正突破小生产性、手工业式的管理作风与管理方法,适应于高度综合化与全面社会化的现代社会。

6、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知识

在整个知识构成中,实际知识,实际经验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管理者应该注意深入了解周围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熟悉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实际,积累自己的直接经验。同时要把个别经验向一般知识转化,把实际知识向理论知识升华,把零碎认识向系统知识提高。

三、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是现代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从心理学上讲,心理素质是指人们在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点的总和。性格,气质、心智能力等都是心理素质的内容。

现代管理者应该具备以下心理素质:

1、成熟的心理态度。

2、敏锐的认识能力和卓越的思维能力。现代管理者的思维过程是由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等环节交错而有机地构成的。这个过程贯穿着管理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求能从模糊复杂的一大堆事物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即矛盾)的所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选择最优化的方案,并有科学的预见。

3、坚韧不拔的意志。管理者只有在自己的认知心理上树立起必胜的信心,才能冲破认知海洋中的惊涛骇浪,驾驶起认知的方舟,到达胜利的彼岸。领导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下子完成。特别在目前新的形势下,必然要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她既无前人的经验可借鉴,也无现成的公式可套用,特别是在遇到挫折、走弯路的时候,作为一个管理者绝不能悲观、失望、气馁。要以一个管理者坚韧不拔的意志从中吸取教训,解除症结,争取取得胜利。

4、健全崇高的人格。

四、组织决断能力素质

组织决断能力素质是现代管理者所具有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的才能。对管理者的组织能力素质的要求,因组织决断对象的不同,具体说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事;二是对人。

1、统揽全局、多谋善断、灵活机变的能力

统揽全局是指能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概括和判断,能够从全局出发,正确认识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在全局中的层次和地位。

多谋善断是指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主意多、点子多、办法多,能够从多种主意中途择出最好的主意来,能够从多种办法中选择出最佳的办法来,并且能够当机立断,坚决果断地执行它。多谋善断是“智多星”和“铁腕人物”的恰当结合,按照现代化的科学语言来说,多谋善断就是既能提出多种方案,又能善于优选决策。当然,在现代管理工作中,多谋善断常常不是单纯依靠管理者个人所能完全达到的,一般说来需要借助于“智囊团”“思想库”之类的集体智慧,但最后的优选决策还是要管理者的多谋善断的。

灵活机变是指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地进行反馈,随机应变地进行追踪决策和随机处理。现代的管理对象,一般都是关系复杂、情况多变的系统,大的战略决策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又决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必须采取随机应变的策略,才能实现相对稳定的战略。灵活机变当然不是草率从事,而要十分慎重。但是,对于现代管理者来说,优柔寡断、拖延不决、无所适从的现象是必须避免。

2、知人善任,善与人同

现代管理者所以要有知人善任的素养,是因为现代领导工作的核心是管理人,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实现各项具体的工作任务,人管理不好就什么任务也完成不了,因此对现代管理者来说特别要强调知人善任的意义。

所谓知人,就是要知人之所长和人之所短。所谓善任;就是要用扬所长而避其所短,知人才能善任,善任才能发挥人的潜力和积极性。宽容大度是善任贤才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容人之量是成不了好的管理者的。“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以被认为是一条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保证能用人之所长、使人尽其才的一个重要条件。

现代管理者不但要知人善任,还需要“善与人同”。这里所说的“善与人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要能善于和人求同存异,搞好上下左右的团结,使大家同心同德;一是说要把工作的成绩、利益荣誉和自己的下属同享。

现代管理者必须能够自觉地同他的下级和广大群众平等相处,具有关心别人、理解别人的本领:能够把握下级和群众的思想脉博,循循善诱,会做思想工作;能够公正地评价他们的成败功过,处理好各种矛盾,以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和谐的、配合默契的、协调一致的集体。

基于情商的领导者素质培养 篇7

据此, 领导者的素质应从以下三方面培养。

一、情绪控制力的培养

情绪控制力强的领导者能使自己的情绪处于有利于领导活动的稳定状态之中。为了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领导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防止不良情绪的滋生。这主要是其一, 淡化权力欲和物质占有欲, 因为情绪与需要相联系, 权力欲和物质占有欲越强其需要就越不容易满足, 不良情绪就越容易滋生。其二, 防止特权思想的侵袭, 与人平起平坐, 这样容易满足自尊的需要。而唯我独尊必然容易受挫。其三, 工作目标不易过高, 因为过高就完不成任务, 而这样就会有失落感。其四, 处理好人际关系, 以免是非缠身。其五, 增进心理容量, 心胸要坦荡, 有时即使合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情绪也不受影响。

其次在具体行动中培养积极的感情。感情包括情绪。在具体行动中培养感情主要是:其一, 领导者要走近群众生活, 了解群众, 尊重群众, 为群众排忧解难, 这样积极的情感就会自然产生, 因为情感具有情境性, 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产生, 而不是仅靠语言指示的。其二, 以诚待人, 以情动人。情感有感染性, 在领导者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对方, 引起对方的情感共鸣时, 便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其三, 强化积极情绪。因为一极的情感可以强化另一极的情感。例如, 对战士越爱, 对敌人越恨。领导者可用这一情感规律来强化自己的积极情感。其四, 在一定条件下, 一极的情感也可以转化为另一极的情感。例如, “破涕为笑”、“乐极生悲”等。所以领导者可以设法将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 同时也要防止积极的情绪向消极的情绪的转化。

再次调节不良情绪。不良情绪是一种消极情绪, 其中包括暴怒、气愤和哀伤等。这些不良情绪会引起决策失误、行为失度和影响工作成, 所以领导者应该注意调节不良情绪, 其方法主要:其一, 意志控制。意志对情绪具有调节作用, 所以领导者要用坚强的意志控制不良情绪, 也就是要用理智战胜不良情绪。其二, 宣泄。当不良情绪无法控制时, 自己可以借助一定的渠道把它宣泄出来, 以减轻心理压力, 恢复到理智状态。宣泄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向亲人或朋友倾诉、写记事短文或日记等, 也可以在无人处大哭一场。其三, 转移。离开不愉快现场, 到另外一个地方散心, 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使情绪稳定下来。其四, 冷置。当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 不要急于评论是非, 待心情平静下来之后, 经过冷静的思考用理智的方法加以处理。

二、人格意志力的培养

人格意志力就是领导者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 自觉地组织自己行为所展示出来的人格魅力。对它的培养其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种。

第一, 正确对待困难。其一, 承认困难, 领导者就是受人民之托带领群众克服困难, 来实现组织目标的。因为没有困难和克服困难就没有前进。其二, 迎接困难。在工作中, 困难肯定会给人们带来巨大阻力, 但是只要下定决心, 不怕困难, 研究和采取克服困难的办法, 艰难困苦总是可以排除的, 因此, 应该迎接困难, 战胜困难。其三, 在克服困难中不断总结并吸取经验教训, 这样就会经过克服困难的磨砺, 使自己更加坚强。正如斯大林所说:“真正的干部, 只有在同困难做斗争中才能锻炼出来。”

第二, 正确对待失败。其一, 允许失败。因为领导者总是不断地研究和解决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 所以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失败在所难免, 还有些事情要取得成功需要很长时间, 其中阶段性的失败是常有的, 所以要允许失败, 要平静地面对失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冷静的思考, 从反面去获得智慧。其二, 要承认失败。这就是不要掩饰失败, 不要回避失败。因为失败不是可耻的, 而且只有承认失败, 才能从中得到教益。其三, 要持之以恒地征战失败, 这就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由奋斗, 失败, 再奋斗, 再失败, 直至成功。这样, 在征战失败、取得成功的同时, 也使人变得聪明和坚毅起来。

第三, 正确对待挫折。领导者受挫折后应该采取积极行为即在受挫后将动机行为导向更崇高的方向, 为此, 改变不被社会所允许和接纳的动机和行为, 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和时代的要求, 以便有利于社会和自己。面对挫折, 吸取经验教训, 使自己更加成熟, 更加坚强, 用成功的业绩弥补挫折带来的失败与悲伤。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如身残、亲人故去等, 将悲痛唤起的冲动转化为奋发工作来抒发压抑在内心的情感。

三、驾驭力的培养

驾驭是使他人服从自己意志的行动。作为一个领导者的意志不是自己随心所欲的意志, 而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意志, 其中包括本组织成员的意志。领导者要培养使他人服从人民群众意志的能力,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培养良好的个性倾向。领导者的个性倾向, 主要是指领导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体需要等核心的心理特征。良好的个性倾向要求领导者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以及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凡是要求群众帮到的, 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群众不做的, 自己一定不做。

第二, 不断提高权力性影响力。领导者在运用权力时, 要持审慎态度, 要具有无私精神, 凡事坚持原则;要善于授权, 任人为贤;要具体指导, 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要警惕执政为己, 坚持执政为民。

第三, 不断提高非权力影响力。其一, 要大公无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品格因素中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各级领导者的天职和宗旨, 是党和国家对领导者的根本要求。它一方面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领导者与以往任何时代的官吏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它又是领导者与人民群众客观关系的集中反映, 它表明领导者既来源于人民, 授权于人民, 又服务于人民, 是人民的公仆。所以,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就会受到群众的敬爱, 就自然产生非权力性影响力。这是一个领导者具有才能的集中表现, 而才能是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领导者要拿出业绩来, 主要是在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去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依靠群众并带领群众不断创新。要努力学习。通过学习, 丰富自己的知识, 不仅要精通业务知识, 还要广泛涉猎其他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这不仅因为有丰富知识的领导者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依赖, 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感召力。还要与下属建立深厚的感情。领导者与下属有了深厚的感情, 下属就会对领导者有一种亲切感, 就会愉快地接受领导者的领导。注重陶冶性格, 使自己的人缘型的性格居多, 如热情、自信, 正直、诚实、刚毅、勇敢、谦逊、严于律己、与人为善、豁达大度等。人缘型的性格可以使人感到亲切、温暖、友好, 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提高人们之间的心理相容水平, 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 使领导产生一种自然影响力。

摘要:优秀的领导者除了要具有超群的智慧以外, 还要有很强的耐挫能力、情绪自控能力和人际沟通协调能力。显然, 后者所指的几种能力都不属于智力的范畴, 而是归于情商。实际上, 在领导者取得成功的要素中, 智商是重要的, 但更为重要的是情商, 而且所处的领导位置越高, 情商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所以领导者素质的培养, 关键体现在其情绪控制力、人格意志力、驾驭力等情商方面的全面提高。

前瞻性是领导者必备的重要素质 篇8

【关键词】思维;前瞻性;决策

[ 中图分类号 ]G 414.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5838-(2009)12-0025-03

前瞻性一词可以从几方面解释:一是分析前景,未雨绸缪; 二是依据现状,预测未来;三是知己知彼,有备无患;四是总结经验,争取主动; 五是把握机会,时不我待。

前瞻性是创新的前提。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改革创新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最重要的创新就是理论创新。因为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一、 革命领袖的前瞻性典范

高瞻远瞩就是革命领袖的优秀品格,也是前瞻性的体现。在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关头,领袖人物总能给人民指明正确航向,领导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如1956年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然而当时我们还没有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只能借鉴苏联的经验。但是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因此1956年4月,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这就是领袖人物前瞻性典范。

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就是党中央前瞻性的决策。

二、 前瞻性的重要意义

前瞻性是各行各业领导者科学决策的先决条件。

“决策”就是俗话说的“拍板”、“决定”,是每个领导者都必须具有的能力。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15页)。“出主意”就是“拍板”、“决定”。从当代社会看,这个“出主意”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者工作的核心,是领导者的第一位责任,同时又是领导者能力的表现。管理成功的关键是明智决策,而决策绝不是凭空想象,决策是有源之水。

1. 党政机关领导前瞻性的重要性。

党政机关领导者必须具备前瞻性思维能力,强化前瞻性研究工作。因为只有前瞻性思维能力,开展前瞻性研究工作,才能做出科学决策。而且领导者的决策关系着事业兴衰成败。尤其是当代,科学正在社会化,社会化也日益科学化。任何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其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多变性和广泛性已今非昔比,若不重视前瞻性研究,将会目光短浅,无所适从而贻误战机。作为个人的决策,其对与错一般都只是后果自负,影响面不广,无非是他个人工作小范围之内。如《战国策》中“南辕北辙”典故,愚蠢的驾驭者不听别人的劝告朝着相反的方向扬鞭而去,其结果就是他个人离目的地楚国越走越远。但如果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领导决策的对与错,那就关系着全局成败的大事了。决策对头,事业的成功就迈开第一步;决策失误就会导致事业的失败而无法挽回。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多变,领导者的决策也就越来越重要。为此,也就出现了“智囊团”、“攻关组”、“研究室”等专门出谋划策的机构,本质上就在进行前瞻性研究工作,为领导者做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古往今来都如此,凡举大事者必有同谋;凡成大事者必有善谋。当今社会,谋略的来源更是带有社会性、专业性和多学科交叉合作的鲜明特点。一个部门、一个企业、如果没有通过智囊团的咨询,就不会对重大问题做出决策,这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因此,智囊团的咨询服务,正是现代领导工作的重要特征,也是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是通过行政决策来实现对本国内外事务的领导与控制的,行政决策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本国某一地区的发展方向与前景,甚至对整个国家的国计民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以2003年的“非典”为例,在疫情暴发时,我国中央政府把“抗非”提到首要任务的高度,统一政令,在最短时间内出台了一系列的应急措施,并要求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应急方案,控制疫情扩散,保持社会稳定。由于各级政府的决策得当,全国人民在政府的带领下漂亮地打胜了这场“无硝烟的战争”。

何谓一个质量高的行政决策,历来各国学者都有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要保证一个行政决策的高质量,必须注重“三化”。即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实践证明这“三化”是高质量决策的三根支柱不可或缺。但高质量的行政决策除了要具备民主性,科学性以及合法性之外,还必须具有前瞻性。

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全国人民在一系列“应急方案”和“紧急通知”的指示下,漂亮地取得了这场“无硝烟的战争”的最后胜利,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的许多行政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我国对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的不完善,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是在疫情爆发后才匆匆忙忙地组成“抗非”大军的,没有一个疫区是在疫情爆发前就发现问题,并做好应对工作的。这导致某些地区在疫情爆发初期出现社会恐慌,哄抢药物的情况。如果说这是突发事件,是史无前例的,那前两年珠三角地区出现“油荒”,有钱无油加的情况,就暴露了我国燃油储备不足的大问题。相对于我国不足两个星期的石油储备,美国有三个多月的石油储备,而我们的邻国——日本,虽然说是个岛国,但也有两个月的石油储备。这一方面与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燃油消耗大有关,但另一方面不能不令人怀疑我国的石油战略政策是否存在问题。还有我国矿难事件的频频发生,灾难已经发生,损失成为事实。然后才组织专门调查处理、妥善处理后事。提出所谓的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为何要等亡羊才去补牢而不事先补牢呢?这难道不是领导者没有前瞻性的恶果吗?

此外,过度开发森林,占用耕地等做法,都是政府制定决策缺乏前瞻性的体现。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我国的行政决策在前瞻性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失,行政决策缺乏前瞻性,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所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而且這种危害往往是潜在性的,一旦爆发,就难以收拾。

总的来说,一个质量高的行政决策必须包含科学性,合法合理性,以及不可缺少的前瞻性。我国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行政决策的前瞻性。现阶段,我国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把“前瞻性”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制定制度确立一系列的预警方案,包括疾病灾害的发生,战略资源的储备。只有这一系列预警机制正式确立,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企业领导者前瞻性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的精辟论点“管理就是决策”道出了管理的真谛。决策是企业家的核心能力,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面对着千头万绪的工作,如进行怎样的投资?生产什么产品?采用什么管理方式?树立什么样的经营理念等等,归根到底一项基本任务就是决策。市场分析非常重要,任何一项产品要充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除了要有产品特性和企业的实力支撑外,前期市场预测、市场分析至关重要。从客户方来说,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也受公平心态、获惠心态、从众心态等因素的影响,对市场产品的要求相当“功利”。 目前大部分企业市场分析人员的分析依据主要是企业所提供的报表、图表、工作汇报等资料,这样会使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必须总结前瞻性市场分析,在企业提供参考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产品的属性,适时深入进行市场分析,包括分析制作区域行政地图、区域社会阶层分布图、竞争信息流程图、借势助推前瞻流程图、关联产品流向图、窗口市场动向图、督察事项分布图、委代办业绩示意图、目标实施绩效图、员工及外界建议分析图等。 要想做到超前发展,必须熟练掌握、分析、运用这些图表资料。深入进行前瞻性的市场分析是争夺市场、占有市场的关键,是取得良好销售业绩的重要方法,只有做好了前瞻性的市场分析,才能使产品投放准确,发展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 前瞻性的前提条件

领导者的前瞻性不是因为领导者的头脑如何比别人多聪明,而是来源于领导者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思想要解放并广泛倾听不同意见和建议。

1.深入调查研究是前瞻性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才能为科学决策和科学发展提供可靠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对社会实际的调查与研究。恩格斯在居留英国期间,曾对英国工人状况和工人运动作了周密的调查研究,写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马克思拟定过关于各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统计调查提纲和《工人调查表》。长达40年创作《资本论》的过程,就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毛泽东曾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并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调查和研究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进而提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方针政策,赢得革命的胜利。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在详尽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通过分析事物产生的背景、环境、历史条件,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从而抓住事物的实质。

可见,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正确的方针政策来自调查研究,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避免决策失误,工作才能更为有力,措施更为有效。怎样调查研究?重点是把握4个环节: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导思想;二要全面透彻地了解与所调查事物有关的历史背景、方针政策和科学依据;三要放下架子,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事物;四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问题的关键点,听取对事物的不同看法甚至是反对的意见。调查研究水平的高低,与个人理论修养、知识阅历、道德品格等紧密相关,是学风、文风和党性的反映。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学习读书,达到“书到用时方知有”的境界。

2.解放思想是前瞻性的根本保证。因为只有思想解放,才不会被旧框框、就观念所束缚,大胆创新。不断推动事物的发展。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态度问题上,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列宁指出“从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必须普遍遵守的历史哲学公式,是一种超出了对某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明的东西。” 列宁正是在这种不受任何条框束缚的理念和思想的指引下,准确而灵活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时期面对党内盛行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毛泽东与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同时也抨击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怀疑论和无用论,他明确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斗争中证明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神秘的东西”。 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正是在这种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态度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由无到有,由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在革命过程中那些将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模式”为教条而取得的深刻教训同时也成为这个问题的反面佐证。面对“十年动乱”后中国社会发展的紧要历史关头,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大讨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拨乱反正,使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与方针政策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新局面。正如邓小平所说:“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3.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前瞻性提供方向。因为只有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明确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为今后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提供正确方向,成就新的事业。追忆古代的名君贤良和现代的革命领袖。不管哪一位都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而后功成名就的。秦始皇赢政总结借鉴了策士们“连横合纵”战略的经验教训,横扫六国,统一了华夏;东汉末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苟活于乱世”的一介布衣诸葛亮,在军阀割据、群雄混战的形势下,即能明智地总结天下大势,精确的提出“东和孙吴,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决策,扶助刘备成功的三分天下,建立了蜀国。又如隋唐间的乱世战火,各路藩王纷纷争夺东都洛阳以割据称雄,但有远见卓识的唐国公李渊次子李世民却能总结先朝乱政的教训,避当时之锋芒,建议其父李渊挥师直逼关中富庶而又能攻易守的西部长安作为根据地,以休养生息,等待时机,然后又将各路诸侯一一歼灭、扫平,成就了一番千秋大业。毛泽东在关键时刻运用发挥总结方略的,站在时代的高度,审时度势,注重及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三湾改编”,实质上就是一次加强党建工作的总结,在此次改编总结过程中,毛泽东提出“把党的支部建在红军连队”的论断。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结合井冈山等地严酷的斗争形势,总结出适合敌后游击战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十六字诀,为以后的反围剿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1927年党的“八大”。紧急会议上,由于及时总结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给中国共产党带来的极大危害后,果断决议在南昌发动起义,中共才有了自己的武装,从此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一九四九年,中共执政后,党的历史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新考验,要求党进行新的艰辛探索。如1956年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七大”以来的经验,认为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综上所述,不反思工作中的成绩,就不能创新前移,不总结教训,即不能发展前进;不承认失误便看不见成绩,无胆量正视困惑和彷徨,则永远不能重新站立取得胜利。这在任何社会,对任何政党、任何社团以及群体或个人,都可以作为真知灼见,且是放诸于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4.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是前瞻性的良好环境。因为只有倾听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广纳良言才能发现良策,最终推动事业发展。不管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要推动事业的发展,必须谋大局、管大事、看长远,既要立足当前,给当代发展指明方向;又要预见未来、符合长远,给未来发展留足空间。在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过程中,要做到前瞻性,应多方征询意见和建议,推动公众参与,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专家、部门和公众意见。设置固定渠道收集反馈意见,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总之,要做到前瞻性,必须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否则将是目光短浅而一事无成。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首席专家:吴树青,陈占安,田克勤,肖贵清,覃 宣.

上一篇:新概念英语阅读下一篇:高考语文全国3卷作文题目及点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