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中的问题意识

2024-07-18

科研中的问题意识(共9篇)

科研中的问题意识 篇1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 要】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等特点,他们用各种感官的参与来认识和感知周围世界,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期和敏感期,因此在这阶段来培养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对他们是终身受益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发现中班幼儿都不会主动积极的回答问题,也不会主动提出问题,现在多数孩子缺乏问题意识,不会提问,不敢提问。如何使中班幼儿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会对观察的对象敏于生疑,产生较强的兴趣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由此源生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具有发展性、创造性的新构思、新思想、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应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

【关键词】培养 问题 创新

【正 文】有研究表明,从幼儿心理发展角度看,幼儿时期一般要经历两个好问期。第一个好问期从一岁半开始,三岁前后达到高峰,这个时期大多喜欢问“这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第二个好问期从三岁之后开始,4—5岁达到高峰,这一时期以探求有关条件、动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即以提“为什么”的问题为特征。传统教育一直忽视对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也阻碍了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为,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有创造。

一、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保护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

1.平等对待幼儿的每个提问 对于幼儿的提问,每个教师都应该平等对待,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所谓不读书、不听话、调皮捣蛋的孩子,这类孩子经常因为调皮被老师忽视或者冷漠。同样,调皮的孩子身上也会有许多的亮点,如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他们也渴望引起老师的注意、尊重和保护,作为教育者应该抓住任何的机会平等地面对所有孩子,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和空间,让每个幼儿都有提问的机会,都能充满自信、获得富有个性的成长和发展。

2.鼓励中班幼儿自由发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在具体的活动中要多鼓励、多肯定、多赞扬孩子的异想天开,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孩子的问题意识就会被肯定与激发,并会努力寻找答案。如:教师亲切的微笑、信任肯定的目光、鼓励的语言都能让孩子感到安全、愉快和乐于表达;活动内容形式的生动有趣、角色的精心设计,都能让孩子放松地与大家交流。爱问问题是中班幼儿的天性,也是中班幼儿智慧增长的动力所在。中班幼儿的问题有时问起来没完,有时又问得让你无法回答。对中班幼儿的提问如果教师表现出不耐烦或过多地加以限制,往往会在不经意中扼杀了中班幼儿的这种天性。例如:在一次午睡前,教师让每个幼儿都去解小便准备睡觉,有一个女孩子对“为什么男孩子站着解小便,女孩子要蹲着解小便”产生疑问,就去寻求教师的解答。教师听到这个问题感到很难看不仅没有回答女孩的问题反而训斥了她,让女孩在幼儿面前难看,再也不敢去幼儿园,家长最后不得不将女孩送到别的幼儿园去,在女孩的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教师如果积极的回应、并表现出肯定和鼓励态度,就会促进中班幼儿积极思考,从而产生更多的问题。对于中班幼儿的提问视为“闪光点”,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给与肯定和赞许。

二、创设宽松的气氛,激发中班幼儿问题意识

(一)让中班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学习和发现问题 兴趣是中班幼儿最好的老师。事实上,枯燥的课题讲授最不能引起中班幼儿的学习兴趣,很多情况下,中班幼儿乐于从事动手操作之类的活动,他们不仅对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感兴趣,而且能在活动中发现许多新问题,教师应该加强实践性教学,寓教于乐,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其在做做玩玩中学习和发现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对中班幼儿无意间所犯的过错,要给予理解和关爱。例如:春天来了,教师养要了几条蚕宝宝,放在自然角内让幼儿照顾并观察蚕宝宝变蝴蝶的过程。在一次区域活动中盼盼跑过来说:“吕老师,子恒将水倒在养蚕宝宝的箩筐里了。”教师赶紧跑过去,发现蚕宝宝都在水里泡着,教师连忙抢救蚕宝宝然后整理了一下情绪,心平气和的问:“子恒你为什么把水倒到箩筐里?”子恒说“刚才我给植物浇水,看到蚕宝宝,我想蚕宝宝应该也要喝水,就给它也到点水喝。”,面对幼稚的孩子,教师说: “孩子们,子恒是怕蚕宝宝渴才给它倒水喝,说明子恒很有爱心,但是蚕宝宝只会吃桑叶,桑叶里面也有水分,如果蚕宝宝喝了水或者吃了带水的桑叶就会死,所以蚕宝宝不用喝水,懂了吗?”教师对这件事处理得很好,既没有伤害幼儿,有呵护了他小小的好奇心和爱心,也让所有的幼儿都懂得了如何照顾蚕宝宝的一些常识。

三、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激发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环境冠于“不说话的老师”这一美名。其意是指: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育目标与要求蕴含在环境之中,蕴含在材料之中。《纲要》指出:“中班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肯定了环境对孩子生成问题的重要作用。

1.主题活动环境的布置 要提高孩子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于是,我们每周都根据主题活动内容更换或丰富活动室的墙面,这些内容有亲子间的对话记录、有丰富多彩的照片和图片、有中班幼儿的作品展示,以及老师、孩子、家长共同收集的资料。目前,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主题探究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个主要活动形式,主题的展开就是中班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问题,进而在老师的支持下,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的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自然角的创设 我们的自然角,也就是大自然的“缩影”,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活动室及过道里经常更换各种花卉、植物,饲养小动物等,如春天里的迎春花、冬天的梅花、饲养小兔子等,孩子们在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萌发了好奇,随之问题也产生,如“小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冬天里的雪花都是白颜色的吗?”等等问题,在提高孩子观察力的同时,也养成了孩子敢于提问,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望。

3.问题角的创设 为了鼓励孩子对各类问题产生兴趣,让孩子逐步养成提问的习惯,我们开辟了“小问号专栏”,把孩子不经意中提出的问题布置在里面,又以推出“本周问题明星”的形式,激发中班幼儿提问的积极性,使孩子们的问题层出不穷,内容大多包括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以及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寻找的答案,不仅丰富了中班幼儿的科学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索精神,从而也习得了获取信息的多种方法。

4.在区域活动中投放适宜的材料 区域活动是中班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具有实用性和开放性的游戏材料,能满足中班幼儿发展的需要,引发中班幼儿产生问题。例如:在“沉与浮”的活动中,孩子们猜想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于是,老师提供了硬币、回形针、花菜、萝卜、大木块等材料,最后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设想大相径庭。又重又大的木头、花菜浮在水面上,而又小又轻的回形针、硬币却沉在了水里。于是孩子的问题便油然而生“为什么回形针会沉下去呢?”“又大又重的木块是怎么浮起来的呢?”老师巧妙地将问题设计融合在材料之中,让孩子通过材料的摆弄与操作,寻求问题的答案,获得新经验的提升。

5.让幼儿走出教室,以大自然为师 陶行知早年倡导的“生活教育”主张让学生走吃课堂,向大自然学习。大自然是神秘的、变化无穷的,有许多不解之谜等待人们去探索。让幼儿置身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又能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欲望和挑战,幼儿会带着美好的遐想,尝试着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及设想,这是培养中班幼儿问题意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幼儿教育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尽可能采取拔草、戏水、踏青、采集、散步、捉迷藏等形式,让中班幼儿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身心得到陶冶的同时,发展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

四、创新教学,培养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 根据幼儿好奇、好问及其求知欲望的特点,教师应该探索一种问题化教育。就是说将幼儿各种问题连接起来,一个一个的排除,在排除就问题的同时,还要激发新的问题,不断的问题产生促进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幼儿产生为什么,也要让幼儿明白为什么,通过给事物的讲解、观看视屏、参观方式等让幼儿了解某种物品,如造纸、饲养动物,在我们农村可以让幼儿动手去种菜、收麦、种田等生产的过程,体会辛勤劳动创造幸福,从而激发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欲望。陶行知先生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如今,我班中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他们会对观察的对象敏于生疑,产生较强的内驱力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由此源生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具有发展性、创造性的新构思、新思想、新思维。问题意识是智慧的窗,同时也是创造的本,让我们共同来激活孩子的心田,让它遍长好奇的树,盛开“问号”的花,满结智慧的果,享受创造的乐!

科研中的问题意识 篇2

众所周知, 问题即课题, 问题是教育科研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论是进行自然科学研究还是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都要以问题为中心。对于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来说, 更应从本地区本学校存在的实际问题人手。有了问题, 就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 有了问题, 就有了研究的原动力, 有了问题, 才能在研究中有所创新和突破。只有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能对实际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达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目的。

那么, 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如何树立问题意识呢?

第一, 要问“为什么研究”。每一项课题都需具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都应有其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所以教师在选题时必须考虑时代背景, 结合自身实际, 通过学习借鉴有关文献资料、观察工作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思考当前现实存在的问题, 选择来自于身边的、与自己切身体验相关的问题。弄清“为什么研究”, 要明确课题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他人在此方面已做了哪些研究, 自己的研究有何特色和创新, 选择的课题在理论层面能丰富、补充、完善哪些理论成果, 在实践层面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第二, 要问“研究什么”。明确了“为什么研究”, 接着要明白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课题名称的含义,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一个好的课题名称应能反映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

如果在课题申报时根据课题指南确定的课题名称有些大, 后经课题论证、开题讨论之后感觉应该更具体些, 则需通过课题的界定以及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来理清研究思路。课题的界定就是根据研究的题目对研究的范围作出限定, 对题目中的几个主要概念或是对容易引起不同理解的概念作出规定, 以明确其内涵, 限定其外延, 找准课题研究的方向, 使课题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是理清研究思路的第二个重要问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一定要与研究题目紧密呼应, 而且两者一定要匹配, 就像写作文似的, 要主题明礁、重点突出。在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时要表述清楚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探索总结哪些规律性的知识, 改善哪些教育教学行为, 使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第三, 要问“怎样研究”。课题研究需要有科学的研究计划, 有方法论支撑。每一项课题都有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 这决定着研究应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采取不同的研究措施。方法不对、运用不当, 研究成果的信度、效度就差。是以调查法为主, 还是以文献法为主, 是实验研究还是个案研究, 要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来确定, 使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相匹配, 使研究工具和研究手段能更好地为研究目标服务。方法确定后, 根据研究计划如何实施这些方法, 遵循哪些程序、采取哪些措施、做哪些具体的工作也就具体明了了。明确了怎样研究, 增强了计划性、减少了盲目性, 使课题研究可按部就班地进行。当然, 这个过程中原始数据和资料的记录积累是很重要的。

第四, 要问“研究得怎样”。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有所收获, 出好成果。课题研究中重两头轻中间和重积累轻总结的现象都时有发生。所以, 课题研究要在重视“过程性资料”积累的同时, 更要重视对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体会、数据、措施等进行分析、概括、提炼和升华, 对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事实、经验和发现的现象等进行研讨, 从中总结出一套实践操作体系, 或分析归纳出一些客观规律, 或分析提炼出一些新的理性认识甚至新的理论观点, 形成他人可资借鉴的、能反映教育教学规律的成果性材料, 同时也要总结课题研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及对学校、教师、学生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增强区域改革中的问题意识 篇3

编辑:admin 时间:2012-5-8 14:35:00

在区域范围内推进特定的教育政策或项目,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和路径。大的如教育均衡、教师流动、学前教育发展,小的如地方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创新、学生评价机制转变等。其实,这些都蕴含着一个显性的命题,那就是教育行政管理思路要发生变化——由常规管理转向区域教育的特色发展和品牌建设。特别是在各地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后,国家、省、市级的各类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大量涌现的背景下,笔者认为,要使这些项目最终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尽可能地处理好几种关系。

首先,应重视顶层设计中利益关联方的协调。改革实质上是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进行利益的重新调整。目前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所开展的区域推进项目,或需要关联方打破固有的传统观念作新的工作习惯和方式调适,或需要调整部分部门、群体或个人的切身利益。即便是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实行的教师绩效工资改革,虽然大幅度提高了农村学校教师的总体薪酬水平,但有的地区因设计不精、表述不当,反而影响了相当一部人的工作积极性。“你表现好,收入增加,是从我的份额中拿走的。”如果学校的总体舆论不好,一些原先的骨干教师反而不敢过于追求工作业绩。相信任何改革项目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总是想改变一些不合理的东西,但实践中出现的走样,正是因为在设计中利益关联方协调不周造成的。所以项目设计时如何加强先期调研,理清利益关联方的矛盾所在,防范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应是行政决策者首先要考虑的。

其次,应增强推进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大凡涉及深层次问题的改革项目,决不是一个文件、一次会议所能推进的。再周全的设计也不可能预测推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有时一个细小环节的处理不当,将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项目,各学校成立一个学校理事会或校董会并不难,但实际操作中,由于社会理事或不熟悉学校的情况而无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或校方没有设置常态的沟通机制和反馈渠道,导致他们对学校事务逐渐失去持续关心的热情,结果学校理事会也成为了摆设。从笔者了解的成功或失败案例来分析,以课题研究的思路来推进项目也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课题研究的实质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问题提得越多、越细致、越深入,课题研究就越有深度,项目推进就越能深化。更重要的是,将项目推进的工作与课题研究的成果很好结合,取得研究与工作的双丰收,有助于提高项目核心组与执行者的积极性。

再其次,要关注典型培育中的引路价值。以点带面、典型引路、逐步推广是区域教育改革中的常规工作思路,但实际推进中往往出现典型经验不能起到面上示范的情况。如有的县区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或小班化教学模式,在试点学校是成功的,但在推广到面上时就难以深入,停留在表层化、形式化状态。其原因之一,是典型培育常常是选择办学基础较好的学校。“学习了典型,理念很新,经验很好,但我们做不到”,这是一些项目推进过程中部分基础薄弱学校的普遍感受。所以典型培育应从最不容易实施的学校开始,尤其是从一批山区学校、薄弱学校先行突破。

作者:朱永祥

科研中的问题意识 篇4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摘要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为此,应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帮助孩子们学会分享,可以健全幼儿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 幼儿 分享意识 分享行为

小班幼儿正处在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候,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他们涉世不深,想法单纯、美好。此时,对他们进行分享意识和行为的教育,可以健全他们的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激励幼儿对分享行为的学习。

1、帮助幼儿树立分享意识

要让幼儿学会分享,首先要克服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而要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并非教师言语说教就可以做到的。社会领域的教育本身就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玩滚动游戏中,多名幼儿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皮球,只有轮流推动皮球,游戏才能得以继续;在画画时,一组幼儿使用同一盒中的一种油画棒;餐前,还可以让几名幼儿合作分发小勺子;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穿脱衣服、鞋子等。同时,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认识我们的物品、玩具”活动,让孩子了解班上的各种物品、玩具,要让幼儿知道这些物品、玩具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的权利。通过这些方式,幼儿会意识到这些东西我可以玩,大家都可以玩。学会怎样与他人分享,懂得只有和大家一起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2、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

优秀的榜样会在孩子心目中产生很高的威信。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和细节为幼儿做好行为、语言示范。如在教学活动前分发图书时,我有意识地将图书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发放;当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我会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他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做出类似的行为。同伴也可以成为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班级中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或者是老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也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教儿童,比成人教儿童效果更大,更能教学相长,为儿童获得发展才能的机会。”在游戏中,幼儿会不自觉地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分享行为,当我们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时,也是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二、创造机会,鼓励幼儿进行分享

1、在日常活动中,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引导他们与同伴分享

《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我是好宝宝”中,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从家里带来了小时候的衣物和相片等。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分享,孩子们互相介绍小时候的衣物,让同伴试穿、互相讲着小时候的故事、互相体验,高兴之情洋溢脸上,这时,没有“你的、我的”,没有争抢,处处洋溢着互帮互助的欢声笑语,充分体验到了分享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平时,我们还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去面对矛盾,解决问题。如:有一次,我新添了一个“小猫钓鱼”的玩具,班上很多同学都想玩,但鱼杆只有四个,所以小朋友们都围住玩具,都争着要先玩。这时,我就请小朋友县起来,大家一起想办法,最后大家决定把小朋友分成四组,按组来玩,而且各组比赛,看谁先把鱼钓完。通过引导幼儿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矛盾,不但使孩子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乐趣,而且也提高了幼儿的分享技能。

2、抓住时机,移情推动分享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都进入了自己喜欢的区角。很多孩子在科学区玩,刘千瑜小朋友带来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玩具——电动轨道火车,小朋友见了十分羡慕,都想玩玩,而刘千瑜却害怕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他们,孩子们都挺失望,我一看,见正是对孩子们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我当着孩子们的面迎上前去,对他说:“这个火车真神奇呀,可以接老师玩一下吗?”他点了点头。我拿过电动火车,对刘千瑜说:“如果这个电动火车是我的,那你想玩,该怎么办?”“问你借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可是,我不借给你玩,你现在心里怎么想啊?”我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他想了想说:“好像有点难过。”“那你们大家呢?”“我也有点难过!”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刘千瑜,你看,小朋友现在心里都和你一样难过,你知道为什么吗?”刘千瑜不说话了,他拿过电动火车塞到小朋友手中,示意大家一起来拼出轨道,大伙儿高兴地和他一起玩了起来。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了两种角色,体验到了羡慕时的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内在的情感,从而拜摆脱了自我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识地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因此,我们应善于抓住幼儿情感状态,以此培养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三、正面强化,稳定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个新型玩具,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以后不跟你好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我就抓住这一教育时机进行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出现后,如果我们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逐渐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因此,当他们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应该及时鼓励、赞许、奖励,不管是物质还是情感,都可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使他们愉快和满足。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种及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的。”新《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耳朵合作伙伴。”为此,我们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本“家中的好宝宝”记事本,请家长们将孩子在家的表现记录下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育。老师有意在班中表扬在家表现出色的幼儿,树立榜样作用。同时,还要求家长也要做好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当买了好吃的东西,家中老、少一起品尝,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其乐融融的感觉。当家中来了客人,家长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给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给小客人玩等。如此,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也不例外,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所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和尝试,不断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从而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自觉分享,最终形成稳定的分享品质,为其一生良好社会性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科研中的问题意识 篇5

本问卷旨在了解你的一些基本学习情况,以便于我们在究之后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改进学习。所有的题目仅作为我们研究使用,不会和你们在校的学习成绩有任何联系。因此,请不要担心填写问卷会对你造成任何影响,而且我们会对结果保密。请仔细阅读每个题目,然后如实地按照你们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你认为在做“解决问题”时提出数学问题()A很难B 比较难C 比较容易D很容易

2你在数学课堂中经常提问吗?()

A经常

B偶尔

C不提

3你的问题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吗?()

A得到认同

B深入理解

C被忽略

4遇到不懂的,你敢于提问吗?()

A敢

B不敢

C放在课后

5针对给条件让自己提问题的应用题你感兴趣吗?()

A感兴趣

B不感兴趣

C一般

6你是否能积极思考别人提出的问题?()

A能

B不能

C偶尔

7老师给你机会提问时,你怎样提问?()

A不加思考

B思考后提出

C听其他同学说

8你是喜欢在老师的提问下思考,还是喜欢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解决?(A喜欢在老师的提问下思考

B喜欢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解决

C无所谓

9在课堂上,遇到老师的讲解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你会怎样?(A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

B课后与老师私下交流解决

科研中的问题意识 篇6

1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现状

进入21世纪,国家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等人才,各高等院校都将提升教育质量,把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有的医学院校从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入手,探索性的进行尝试,设立了专门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训练计划,有的院校设立了专门的学生科研基金,使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但是从整体上看来,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比例及科研活动的层次比同等类型的医学生低许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学校方面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

1.1 学校方面的原因

①学校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够重视,认为护理专业学生重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②学生科研经费投入甚少以及在科研立项中比例倾向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有的院校到目前仍没有设立专项的自助基金;③学校对学生科研工作缺乏有效的评价和鼓励机制,没有科研学分的要求;④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科研条件和环境;⑤学校科研、学术氛围不浓厚,缺少经常性的面向学生的学术活动,导致学生科研意识模糊[2]。

1.2 学生方面的原因

①学生科研意识不强,认为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科研的意义不大,因而导致参与科研的人数比例偏低;②低年级学生缺乏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难以参与到较大的科研项目,高年级学生又要完成临床实习任务和就业考研任务,时间精力不够,很难专心投入科研工作;③部分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利于参加到有关的科研小组,从而影响介入科研工作[3]。

2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 利于学生更深理解理论知识

护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感到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抽象,不知道理论知识与实际如何结合。若在校期间能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中,利用理论知识去探讨和分析实践中的问题,这样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就比较具体也更深刻。

2.2 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大学期间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是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没有对科学知识的执著追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创新就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科研精神的教育也是创新教育。在从事科研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在不断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挖掘出新的理论知识,使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加完善和系统,加速了学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知识简单型向能力创新型的转化[4]。

2.3 利于学生就业选择

高校扩招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面临激烈的竞争。高等学校的师资、大中型医院的护理人才需求层次较高,在选择人才时那些有科研经历、有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被选择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生[1]。

2.4 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研是一项严肃的活动,研究者必须具备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参加科研的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亲身体会,并逐渐培养这种精神。同时科研活动的参与利于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这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3 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途径

3.1 改革课程体系,开设学术讲座

构建创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克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专业口径过窄、课程体系死板、满足于将现有的知识灌输式传授给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开设学术讲座,将学科前沿知识、边缘学科的交叉内容、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难点问题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5]。一些选修课也可以择其精华,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这样可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用于科研活动。

3.2 加强实践环节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习的不同阶段进入临床。通过反复的观察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为进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3.3 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是影响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对合格的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

3.4 建立完善学生科研机构,保证学生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学校从管理机构上设立学生科研机构,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有科研经验的教师组织科研小组,吸纳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及早进入科研活动,指导学生申报各种科研项目[6]。在校级科研项目的立项中向护理专业相应倾斜。

总之,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是21世纪护理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护理人才作出贡献。

摘要: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是体现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加快护理学的发展,提升护理水平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目前,学校对培养护理科研意识不够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强。为此,提出学校应改革课程体系,开设学术讲座;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建立完善学生科研机构,保证学生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芳兰,武有祯.浅议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J].护理研究,2003,17(1B):118.

[2]王丽燕.构建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研究性学习模式[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4):32-34.

[3]陈雅新.当代大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激发与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6):23-25.

[4]董发广,赵毅斌.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15-17.

[5]傅冷西.医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8-20.

教科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我国基础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尤其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理念的巨大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师生关系的重建,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使每个学校和教师都面临新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必须面对挑战,更不可能等做好一切准备后再进行改革。怎么办呢?立足于校本、立足于生本,群众性的教科研活动是突破改革瓶颈的一条有效途径。从目前学校教科研发展的现状来看,无论是认识的程度、研究水平和对教育教学的实际作用,都是不平衡的。根据学校实际,在认识和策略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简单化”与“两张皮”现象。

在我们这样基层的学校中,还是有很多老师“简单化”的把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以下简称教研)完全等同起来,认为教育科研就是给传统的教研活动贴上教育科研的标签,只做表面文章,把教育科研课题作为点缀品来证明自己在改革,实际上仍然固守着传统做法,说不客气一点,并无任何实质性的改变。还有些教师把教育科研高看成从理论到理论的空头研究,未能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甚至把教育科研与教研对立起来,形成“两张皮”现象。这既影响了教研质量的提高,又影响了教育科研的普及与落实。

“简单化”与“两张皮”现象折射出这些教师并不清楚教育科研与常规教研的辩证关系,因而不能正确对待和恰当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二:课题研究“脱离实际”与“脱离校本、师本和生本”现象

学校教科研的课题应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应关注校本、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学校教科研的一大特色是具有校本、师本和生本特点。研究课题必须从本校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把日常教育、教学的问题转化为课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选题,从教师自身工作实践的矛盾和困惑中选题。所谓自下而上,就是关注身边、关注校本,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学校教科研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学研究的重要区别。

问题三:学校教科研应注重内容和过程,而不是注重形式。研究内容也即研究的问题,是解决学校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空泛的、不可操作的理论问题。注重过程是指把教科研过程看作教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教学的改革过程,新的教学理念的形成过程。教科研与专家的研究活动不同,专家的研究追求发现普遍性的原理,追求结果的科学性和普遍性。学校教科研是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即使一个研究方案解决不了,也不意味着研究的失败。因为,教师的教科研始终是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研究中得到了提高。

问题四:学校要处理好龙头课题和局部课题的关系。

在开展教科研活动的初期,学校都希望通过一个龙头课题,全面带动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什么是龙头课题?并不是大而全、高级别立项的课题。而是解决影响本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核心问题所形成的课题。这要求校长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能够找准影响学校全局的问题,并转化为课题。教师也要结合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课题,逐步形成学校的龙头课题,这样,学校就会有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就目前来讲,与新课改有关的“教师校本培训”、“研究性学习”、“参与式教学”、“综合课程”、“学校发展计划”等都可以成为学校的龙头课题。

问题五:课题研究只追求立项、注重成果验收、发表和鉴定、更要注重成果的推广和分享。

有些中小学追求课题立项的级别,追求国家级课题,要求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级别。结果热热闹闹挂牌、热热闹闹鉴定验收,注重对研究课题的包装,忽视研究过程,使教科研成为装潢门面的花瓶。所谓课题的级别并不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实质的影响,追求课题级别也助长了教育研究中的不正之风。发表成果、通过鉴定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环,但也不是学校教科研追求的目标。学校教科研的目的在于应用于本校,在于促进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教科研要重视研究过程的经验分享。教师有深度的积极参与,会产生各自不同的认识和体验,要给每一位教师提供充分表达经验、感受的机会。经验分享是一个互相学习过程,经验分享也是校本培训的最佳途径。中小学教师广泛参与的学校教科研是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提出了大量的研究课题,使学校教科研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二、学校科研的特点

就目前基层学校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我认为应该有以下三个特点:

㈠应用性研究

基层学校教科研一般都是应用性的科学研究,这是学校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因为学校研究的问题:一是研究学校现存的问题;二是围绕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科学化而进行的研究。这样就决定学校的教科研要回答解决问题的内容、要求、方法与规律。

㈡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研究

学校工作与科研相结合,科研才能进行,这是学校工作的特点,所以在选题时都是研究学校存在的问题,这样科研就与日常工作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制定科研方案与工作计划统一起来,使二者“一体化”,工作科研“同步化”,科研成果与工作的检查、评价、总结“一致化”。这样才真正发挥教科研的价值,这样的学校教科研才有生命的活力。

㈢教师的群体参与性研究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生力军,有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教育科研的成功正是取决于教师的群体参与。发动和组织教师参与教育科研,首先抓好一两个科研项目,领导牵头骨干领先做好引路工作,逐步扩大教师的参与面,这样便于工作领导,还有利于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又避免形式主义局面。

三、我对教科研的认识与感悟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科研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很多学校的领导已经认识到教科研的过程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也认识到了教科研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中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初步确立了符合本校实际的教科研工作方针,即“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健全组织,加强培训;课题带动,行动研究;提高教师,服务教学”的32字方针。我们觉得对于基层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有四条基本经验值得倍加珍视。

第一、要以课题来带动。科研课题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理论走向实践的“门”,没有课题,理论无法走向实践;它是组织科研力量的“结”。有了课题才能把科研力量发动和组织起来,自发研究形不成合力;它是学校教改的关键“点”。有了课题,才能明确改革的重点,体现校长的教改意图。怎样的课题才能起到上述作用?

⑴课题必须来源于本校教改的客观需要,即从“问题”中提炼出课题;

⑵最好有一点综合性,宜在中观层面上选题,以便于教师分解出子课题而广泛参与;

⑶量力而行。只要认真搞,必能有突破。

第二、要以理论来推动。科研而没有理论是不可想象的。这里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学理论。这种理论要科学、先进,体现改革的正确方向,还要有实践的品格,可遵循着去做。不要追时髦,玩辞藻,虚无飘渺、故弄玄虚的“理论”不可取。

二是要有自己的理论概括,不能停留在对他人理论的一般诠释上,更要在应用层面上发展。因此,参与教育科研的老师要重视积累实例性资料,经常作理论概括,使学到的一般理论内化为自己深思熟虑、深信不疑的活生生的道理,这样的理论才能稳定地长期指导自己的实践。

第三、要以实践为主。教师的全部任务就是教书育人,而教师工作是最富创造性的工作,只有以研究的心态与方式去工作,才能高质量完成教育书育人的任务,所以我们要倡导教师参加教科研。中小搞教科研,应当重在应用,要以大量的教改实践为支撑。开几个研讨会,写几篇文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我们采用行动研究,即为行动而研究,由行动者研究,在行动中研究。

第四,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教育科研追求理论创新当然无可非议,但一般来说,追求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为直接和需要。课题研究成功与否,重点要看学生有多收获,他们的素质发展状况如何;还看教师水平提高了多少,看这项改革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以及专家同行的评价。

四、“十二·五”期间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主要目标和设想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继续坚持“科研兴校”的战略,以新课程改革实验为契机,以“十二五”课题的申报、立项、全面实施来推进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致力培养“科研型”教师,努力向“科研型”学校的目标奋斗,不断扩大我们的优势,培植我们的特色,形成我们的个性,打造怀仁教育的品牌。为此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⒈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研究。推动群众性的教科研活动蓬勃开展。

⒉要大力宣传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之风。

⒊要研究和探索科研、教研相结合的教科研工作之路,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

⒋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教科研工作管理体系,逐步建立稳定而又规范的课题申报、过程监控、成果评价及考核激励等机制。

科研中的问题意识 篇8

一、新形势下科研档案保密工作面临的问题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研档案保密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保密战线前移

加入WTO后,我国政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调整的需要及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逐步降低关税,全面发展开放型经济,在更大范围内开放国内市场,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及对外合作的增多,境内外人员必将频繁流动,科技领域对外接触更为广泛,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一些敌对势力必然会利用这些条件,采取各种方式渗透到他们以前难以进入的科技行业,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更为广泛和便捷的科技情报搜集活动,科研档案保密工作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二)法律法规滞后

总的说来,我国关于科研档案保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立法重点不明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下简称《保密法》)是规范我国保密工作的一部专门法,是制定一切保密法规、规章和具体保密制度的基本依据,在我国整个保密法制法规体系中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虽然《保密法》颁布实施16年来,保密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发挥了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但是目前这部《保密法》在一些方面存在滞后性。包括对于科研档案保密方面欠缺法制规定及涉密计算机的管理规定落后于现代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这就给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部门保密规章带来一定的难度,也给科研档案工作人员依法办事带来了困难,同样也对科研档案的保密工作十分不利。

(三)保密意识弱化

首先,思想认识上的麻痹使一些领导和工作人员保密观念淡薄。有部分人甚至对《保密法》知悉甚少,认为市场经济无密可保,在当前高科技发展的时代有密也难保。科技档案工作人员、涉密研究人员忙于业务工作,对经手的大量的国家秘密见密不知密,习以为常,对国家秘密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其次,工作上的形式主义使一些人保密意识相对淡薄。有些人认为只要按照国家《保密法》及科研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管理科研档案,就能杜绝科技信息的泄密。因此放松了对安全隐患的警惕,放弃了对新问题、新挑战的应对。

(四)技术手段落后

当前科研档案保密技术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高技术的发展和在窃密方面的应用,使得窃密与反窃密斗争更加尖锐复杂,日益显现出高技术抗衡的特点,特别是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的泄密隐患更多。一是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很弱,许多档案应用系统处于不设防状态,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和危险性;二是对引进的档案信息技术和设备缺乏保护信息安全所必需的有效管理和技术改造;三是我国网络管理滞后,制度不健全,责任不到位,保密技术防范装备的研制、开发和应用工作进展迟缓,投入不足,经费匮乏,措施薄弱,加之更先进的网络技术、设备的引进,我国信息网络安全这个“瓶颈”更加突出,由此导致我国科技信息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

二、科研档案保密工作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要求科研档案保密工作要有新起点。在新形势下,科研档案保密工作必须迎难而上,增强法制、服务意识,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一)加强保密法制建设,为科研档案保密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科研档案保密工作中的法制建设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规范性较强的工作,只有建立健全各项科研档案保密法律、法规,才能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加强科研档案保密法制建设是依法治国的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维护国家安全的要求;更是保密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加强科研档案保密法制建设,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保密法律制度。据笔者了解党和国家对保密工作相当重视,《保密法》的修订工作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作为科研档案部门一定要把保密立法工作与落实党中央有关加强新形势下科研档案保密工作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要把修订后的《保密法》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决定》中提到的保密法制建设的各项要求,充分体现在我们即将制定的各类科研档案保密法律、法规、规章中;要把保密立法工作与进一步完备党政机关、涉密重点单位的科研档案保密管理制度结合起来。

另外,还应加大科研档案保密行政执法和法制监督的力度。档案主管部门应负起监督和管理的职责,要进一步确立各级档案保密工作行政执法的主体地位;要进一步完善档案保密行政执法手段;要进一步提高专兼职档案干部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

(二)改革科研档案保密工作新机制,英语论文格式加强对科研档案保密工作的领导责任

一方面各级科研档案部门应根据保密工作的有关规定,从工作实际出发,制定和充实完善科研档案保密制度。比如:《科研档案保密工作制度》、《科研档案保密工作职责》、《保密手则》、《泄秘事件查处办法》、《密传机房工作制度》、《加密机设备维护制度》、《加密机使用操作规程》、《科研档案资料查借阅制度》、《档案库房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科研档案保密工作规章制度,使科研档案保密工作的运作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科研档案保密工作的管理环节,加强对涉密要害部门的管理工作。一是严格依法治密。对科研档案的定密、传阅、使用、存放、归档、销毁等各个环节

应实行严格的管理负责制。二是,坚持贯彻检查制度。由专职科研档案保密员定期对本单位或部门的科研档案保密工作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由主管领导定期对科研保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三是加强对涉密要害部门的管理,由主要领导对科研保密工作做出强调和部署,由科研档案部门负责人对档案、机要、传真等要害部位进行安全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止和杜绝泄密事件。

(三)强化科研档案保密知识教育,增强科研档案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

加强科研档案保密法制教育,是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保密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档案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档案领导干部,必须从这样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保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面对这种形势,档案部门要大力加强保密法纪教育,提高广大档案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保密法纪观念。用法、守法首先必须懂法。通过保密法制教育,不仅要使广大干部群众懂得如何依法保守国家秘密,怎样履行好宪法和保密法律、法规、规章所规定的各项保密义务,还要使他们了解违反科研保密法律、法规和规章,不履行保密义务以及泄露国家秘密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加强科研档案保密法制教育,是依法加强档案管理的重要条件。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科研档案工作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研档案管理需要更多地使用法律的手段和办法。因此,通过加强科研档案保密法制教育,使各级档案领导干部及其他涉密人员掌握管理国家科技秘密的法律知识和相关技能,是依法管理国家科技秘密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1)要继续深入开展以普及科研档案保密法律常识为主要内容的保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2)要突出科研档案保密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要通过在各级科研档案部门、党校行政干部学校开设科技保密法制教育课及讲座,进一步更新各级领导干部的保密观念,提高他们的档案保密法制意识和做好档案保密工作的自觉性。

(3)要大力宣传认真执行科研档案保密法规,严格遵守保密制度的先进典型,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

(四)建立健全档案干部教育机制,提高科研档案保密人员素质

形势的发展对科研档案保密工作人员的政治、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文化业务素质方面,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懂得传统档案保密工作知识,而且还要懂得计算机等高科技条件下的保密知识,不仅要懂得保护国家科技秘密的知识,还要懂得保护其他秘密的知识。从目前基层科研档案保密工作人员情况看,政治思想素质比较过硬,对传统科研档案管理及保密知识方法了解得比较熟悉,掌握运用得较好,但对新情况、新知识了解得相对较少。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一方面,科研档案保密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既要学习好继承好科研档案保密工作传统,又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了解新形势,适应新变化。另一方面,档案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科研档案保密人员的业务培训。要多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提高科研档案保密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知识水平,构建以档案基础知识为根基,保密专业知识为主干,相关知识为补充的知识结构,使科研档案保密工作人员向复合型人才转化。

(五)积极应对高技术挑战,加强保密技术防范和管理

在科研档案保密技术发展上,要特别关注对网络信息安全的保密管理。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可分三个层次:法律管理、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法律管理是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信息系统主体及其与外界关联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行政管理主要是针对内部,当务之急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涉密网络一定要与互联网实行物理隔离,并建立、完善涉密网络的保密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配备必需的防范设备,增强涉密网络的技术防范能力;二是抓好互联网上的防泄密工作,坚持“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责任制,定期进行网上信息检查,确保涉密信息不上网。

在新形势下,科研档案保密工作要适应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在维护国家重大经济、安全利益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国家科技秘密技术的应用、转化和推广,增强我国科技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此,各级科研档案主管部门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按照科研档案保密的方针,依靠和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力量,使科研档案保密工作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服务,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⒈《档案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⒉《档案学通讯》 2003年第1期

⒊《科学技术档案管理教程》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7年版

⒋《保密法比较研究》 金城出版社 2001年版

说说教师教科研的档案意识 篇9

说到这里, 有教师可能会反问, 我每天都站在讲台上, 每天都在备课、上课、改作业, 教育教学印迹怎么没有留下?怎么不算延续?我个人认为, 这种印迹是存在的, 当然, 还需要一个前提, 必须有相关的文字记载或影像资料的保存或相关人员的证明, 但终究只是你的职业印迹。这类印迹即使保存下来, 意义也一般, 因为不是你的事业印迹!只有那些为事业拼搏留下来的印迹, 才是有意义的历史。历史是无声无息、悄然流逝的, 它可能不会一下子告诉我们什么, 只能是人们有意识的、有选择的记录, 从而形成人们自己的价值判断, 成为自身或者后来者以资借鉴的重要史料。

当我们老师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时, 你就自然会珍惜你的或他人的那些留下汗水甚至泪水的历史, 比如公开课、研究课、获奖课有关经历性的过程资料, 因为那是锐意创新、勇于实践的见证;因为那些历史, 是你日后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而进行反思和研究的利器。缺少了它们, 你只能满足于现状;缺少了它们, 你无法进行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深刻思维活动, 你的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等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实中有些教师天天备课、讲课, 好像时钟一样机械准时, 却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记录, 也很少写教学札记、进行案例分析、建立学生学习和自己教学的档案。由于这一教科研“档案”的断层, 导致他们很少考虑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策略的变革、学生兴趣的激发, 很少给自己出难题、压担子、提新目标。这样,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依然故我。也有的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年限长了, 教育生活有规律地、机械地轮回着, 没有了初上讲台时的紧张和忙乱, 平添了几分自信和从容, 便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职业惯性, 按部就班, 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如果真的这一情况出现在某个教师身上, 那么就意味着:他的教科研印迹或历史已经开始抹去了, 教育教学事业已经与他无缘了, 他的教育教学人生再也难以书写光辉篇章了。有人说, 一个不善于反思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 当然也不会赢得世界其他民族的尊重。我以为, 一个不善于反思的教师也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教师, 当然, 也不会赢得周围同事、学生乃至社会的尊重。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历史, 据此不断研究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 才能不断适应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一名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够成就事业, 固然有很多要素, 但不可缺少的要素中必然有反思。反思自己, 反思他人;反思身边, 反思远方;反思过去, 反思现实。只有反思, 才能改进, 才能提升, 才能发展, 才能形成经验, 才能变成真理, 才能惠及他人。一位教育教学经验再怎么丰富的教师, 如果不把这些探索研究的痕迹、印迹、轨迹留存下来, 使之成为自己或他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阶梯, 那么, 至多只能影响周围的几个人, 像一位优秀的木工、泥瓦工一样, 至多作用只发挥在几个徒弟身上。但是, 如果把它们日积月累下来, 由此借助楼梯登堂入室写成文章, 甚或结集出成专著, 那影响就有可能跨越时空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后人之所以能够“站在巨人的肩上”, 就是因为有这些弥漫着真理光辉的专论专著存在。

所以, 每一位真正与书打交道的教师, 都应该有著书立说的心态, 并努力付诸行动, 这是在建立新的教科研“档案”。任何一项研究工作, 不论是个人或群体去进行, 都需要多次反复操作、辛勤劳动才能完成。每一次具体实践, 都有成绩与失误、经验与教训。认真挖掘和完善“档案”, 就会及时取得经验教训, 提高认识和实践技能。努力保存和丰富“档案”, 那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深刻, 知识越来越广, 智慧越来越高。遵循规律办事能顺利达到预期目的, 否则就会遇到麻烦甚至惩罚。

上一篇:(含答案)党员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考核测试题下一篇:从京港地铁和北京地铁看企业运营及执行力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