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问题

2024-08-26

意识问题(共12篇)

意识问题 篇1

一、营造良好氛围,鼓励质疑问难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思维发散的基础,也是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质疑教师的前提条件。基于以学生为本,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其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提升的前提与基础。教师可以借助幽默的语言、和蔼的神态、亲和的态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还可以引进游戏、实验等元素打造生动课堂,融入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这也是营造良好初中数学教学氛围的有效策略。

如: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活动,拿出一些纸牌,展开“计算24点”的数学游戏活动。又如学习“正数与负数”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翻纸牌”游戏活动,将n张纸牌反面向上,每次翻k张,若干次后能否全部正面向上?结合数学游戏活动,创设良好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需要基于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应该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需要讲求方法和技巧,既不能显得刻板而生硬,又不能随意捏造出问题,同时还需要符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设计原则。因此,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认知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科学设计问题情境。以实验、生活现象、课题分析、课后活动等为依托,展开问题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关于“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创设课题探究问题情境,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为主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活动。学生基于课题研究主题,分析探索目标“需要找到让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以此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两个三角形全等?”结合三角形的组成特点,它是由边、角组成,由此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索分析。又如基于已学的“轴对称的性质”,结合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具有什么特点、性质。由问题情境创设,得出“三线合一”的知识。

三、注重课堂反思,培养质疑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就表明问题对于人们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为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需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反思,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以质疑探寻知识与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初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理科思维,从培养质疑习惯出发,强化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反证思维与辨证能力。

如:对于“可能性与概率”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教师教授了基础的理论之后,学生认识到可能性与概率具有很大联系,而具体的联系如何,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课堂反思,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书本中常说的可能性有多大,就是概率多大。概率的计算方法为某一事件产生的结果数除以所有可能的结果数。如硬币有2面,抛出后,正面向上的概率为二分之一。不确定事件的概率为0<P(A)<1。教师应结合课堂反思,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四、建构问题链条,完善认知网络

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发散能力,教师应该科学建构问题链条,使得问题呈现出网络状、链条状,由一个问题延伸、发散,不断拓展。问题链与建构主义思想的很好契合,能够鼓励学生不断拓展自身的思维,由一点出发,拓展自身的知识与方法网络。问题链设计需要遵循知识关联性原则,探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效设计问题链,科学引出,有效解答,完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如:学习“圆与圆位置关系”相关知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动态图形式,展现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相对位置的变化。继而提出问题“已经学习过点在不断变化位置时,会在圆内、圆上与圆外,那么基于此,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如何?”“结合以上两者的关系,能否类推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呢?”“这三个关系是如何判定出来的呢?”结合一点动态发散,构建问题链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建构知识网络。

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策略,也应该转化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摆脱以老师独尊的传统角色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基础、兴趣爱好,通过营造良好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注重课堂反思、建构问题链条等方法,引导学生培养问题意识,掌握问题解决思路与方法,提升数学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摘要: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在人们处于认知矛盾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或现象,一般都会产生希望探求出问题答案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是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学而不思则罔,结合数学学科思维性、逻辑性、系统性特点,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此强化学生逻辑思维与科学素养。从营造良好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注重课堂反思、建构问题链条等方面,探索了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学生发展,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杨婷.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

意识问题 篇2

陈绍斌

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点经过多年的理解大家已经形成共识。但是,走进当今课堂,新的问题出现了,不少教师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学生的问题意识仍然没有培养起来。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学贵有疑。有位哲人对“人”这么诠释:第一、人是想问题的;第二、人是提问题的;第三、人是解决问题的。问题是人的灵魂、生活的发动机,也是聪明之本、智慧之源。没有问题,恰恰是平庸的根本原因、无能的客观表现。

针对这个问题我也认真的思考了一番,得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学生没有问题意识的原因可能包括:

1.懒于提问题

2、没有思考的独立性。或者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3、学习积极性差,长期的惰性思维造成的

4、我们教师自己的问题意识没有培养起来。我们没有自己的问题,也是人云亦云或者“书云亦云”地在提问。很多时候提的问题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而是从书本上借来的,“备课资料”上怎么说就怎么问。

二、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要做到:

1.师生关系要融洽,老师得放下架子,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让学生有话说,实话实说和学生平等地一起讨论问题。

2、要有目的地启发、引导、鼓励,培养学生的提问题能力

3、应该注意适时性

4、“问”是一种探究,教师要平等、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问题,“释疑、解惑”并非是将疑惑全部“冰释”,而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5、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好的问题,教师再适当地引导他们提高问题的价值。不能因为问题无意义而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6、要长期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习惯,不要随便反对他们,要多给鼓励,多教方法。宽容学生的错误,让他有信心,有胆子。

7、教师要敏锐地抓住可以引发讨论的契机

三、另外是不是也可以试试将主动权放在学生身上的两个具体操作方法。

1、把学生分成两派,让他们互相提问,老师做裁判,看谁家的问题有质量;

2、由学生互相出题,出题过程中允许查阅资料,一定要扣紧课文重点,出题人要提供参考答案

逛完这学习园地后,觉得有必要多放一些视频资料特别是名师的精彩课例给我们学习,让我们从他们处理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切实的得到提高,本来我们就缺少面对面学习的机会,如果能在视频上多学点教学方面的知识,那也算能弥补这一遗憾。篇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收获与心得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收获与心得

联合关小学 臧志平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已被当今教育界广泛关注。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意义重大。在实践教学中我有一下收获与心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是培养问题意识教学程序的准备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架起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抽象数学与具体问题的桥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求知欲望,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自己提出的问题,动手操作、实践,感知、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出积极主动探索的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自制动画教学课件、童话故事、精彩的谈话引入、激疑设疑等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运用,教和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教学程序的探究阶段。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大多数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不例外。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结合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做示范,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的,并把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为今后学生能正确地、独立地质疑奠定基础。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逐步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学会提问到善于提问,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知道“问什么”、“怎么问”,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积极鼓励和正确评价。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在关键处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使学生一步一步的上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当学生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先进行讨论,再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逐步保证提问的质量。具体做法:

①从课题切入,培养提问能力,课题一般都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学生抓住课题提问的过程,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虽然有些问题本节课无法解决,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学生积极质疑课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而且学生提的一个个问题还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培养了他们提问的能力。

②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改变例题的呈现形式,选择学生身边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于本课重点,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题方法;对于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口头解答,对于本节课不能解决的,让学生课下研究,使学

生感到“问题”就存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必须的,拉进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课堂上呈现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在活动中,学生亲自参与了收集信息,观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投入到学习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③深入读本,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质疑,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简洁文字表述,诱发新邃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精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探究兴趣。

④同中求异,提出数学问题,教学中,教师更新观念,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又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算法进行反思和质疑,促使学生优化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⑤挑战教材,提出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满足课本中的方法,而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的现象,这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也是训练数学思维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质疑应当加以鼓励、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找到新方法。

⑥发挥教材优势,提出数学问题,教材中有许多例题或练习题都有“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的提示,图文并茂练习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场景,在场景中又蕴含着一个个的数学信息,教师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鼓励孩子们尽可能的在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解决已经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自己或小组合作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说选择了哪些信息,为什么选择这些信息,再次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内化信息,加深理解,从而提高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利用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作业中出现错误,往往爱用粗心、马虎这类词语搪塞过去。其实,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形成正确认识的过程。每个孩子的错误是不同的,出错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面对错题,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及时改正,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并在自我反思中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道题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吗?等等,使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所在,避免重犯同样的错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首先需要学生具有数学的眼光,理解问题中的潜在数学特征,能识别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与其他学科中蕴涵的数学关系,并把它们提炼出来,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然后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加以解决。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但是,关键在于观察身边的物和事,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冲突,这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要适时引导。

(3)拓展应用,引进札记

这一环节是培养问题延伸阶段,是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把课堂时空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校园,走入社会。

应用拓展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我们常说的巩固练习,题目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趣味性,与生活紧密联系。第二个层面:①是

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延伸到课外去实践,让学生学会做数学。②低段的学生,利用写数学日记的方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他们熟悉的生活中。③关注学生还想知道什么。教学中往往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不断探索的激情篇三:学习《领导干部要有问题意识》的心得体会

学习《领导干部要有问题意识》的心得体会

通过此次学习,让我对领导干部这个称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作为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是工作的前提;基石正确地发现问题是工作的基础;全面正确的认识问题是工作的本质;深入科学地分析问题是工作的精髓;积极稳妥地解决问题是工作的目的。

我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针对此次学习的内容,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自省自觉,深刻领悟到发现问题的迟与早、理解问题的深与浅、分析问题的主观与客观均取决于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在对工作的自省自觉中,发现尤其是包村工作中,村级领导对待百姓民生问题,总是存在“拆东墙补西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问题方式,这就致使百姓对问题解决结果的不满,从而引起了纠纷、上访、越级上访等,并且,他的连效反应就是暴行对村级干部、乡级干部的不认可,进一步影响全乡的经济、文化、精神文明等工作的和谐健康发展。是否具有正确的问题意识,是衡量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工作标志、领导方法的重要标志。这就强调新时期发展下,作为领导干部,时刻要拥有问题意识,只有有了正确的问题意识,才能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正视问题,深入研究问题,积极解决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将会时刻牢记问题意识、反复揣摩问题意识、正确运用问题意识。多进村

队,与百姓经常交流,认真听取民生、充分了解民意、切实做好民生,减少纠纷、上访等事件的发生,为我乡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篇四: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体会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体会

石门县维新镇中心学校 伍玉载 盛孝华 ***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这话一点都不假,正如许多人见过苹果落地,唯有牛顿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许多人见过蒸汽顶壶盖,唯有瓦特从此发明了蒸汽机??要培养出一批有扎实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思考、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就要十分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先决条件,是培养小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学生探求并解决问题的保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结合自己的经历及在这方面所作的尝试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是他们的天性,也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它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今天,就应该大胆地打破过去的那种“教师权威”“ 书本至上” 的影响,课堂上一不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不怕打乱教学程序,给学生充分的宽松、自由的空间,让小学生敢于向教师提问。

要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异,正确对待小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其次重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交给学生发现问题,善于提问的方法,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⑴引导学生在预习教材知识点时提出问题

预习是学生自学的一种方式,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在预习中质疑提出有效的学习问题。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数学课题入手,围绕课题提出问题;二是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在联系处提出问题;三是从知识的重、难点入手,围绕重、难点提出问题。我们课题组的吴凤玲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如她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就是引导学生从上述三方面入手,学生成功地提出了“可用什么方法求圆的周长?”“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什么叫做圆周率?”“求圆的周长有什么作用?”“圆的周长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有联系吗?”等这些富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⑵引导学生在尝试做教材中的练习时提出问题。

学生课前预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做一做教材中的练习。学生在尝试练习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独立解决的题目。这时,教 师顺势引导学生把“难题”演变成为“问题”,也许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学习问题。

⑶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出问题。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问题技巧,又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⑷引导学生在整理复习中提出问题。

整理复习是学生归纳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整理复习中,边概括归纳,边查缺补漏,并针对缺漏知识提出学习问题。

⑸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设计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很多数学知识本来就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似曾相识的背景中萌发求知欲望,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学习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比教师更需要问题能力。因此,大力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是农村小学教师的一项长期任务。希望我们每一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一起努力,激励学生敢于提问,教会学生善于提问,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意问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自制动画教学课件、童话故事、精彩的谈话引入、激疑设疑等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运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课题切入法

课题一般都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学生抓住课题提问的过程,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例如,教学《年月日》时,由学生谈话引出年、月、日,先让学生说说对年、月、日有哪些了解,然后针对课题指导学生质疑:“对于年、月、日,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主动求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

2.联系生活实际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但是,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改变例题的呈现形式,选择学生身边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统计”知识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均数的问题,一些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我平均每分钟跳绳30下,那我今天每分钟跳绳可能超过30下吗?学生从生活中采集信息,提出问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问题意识和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

再如教学“加与减

(二)”一课时,联系春游作为素材,让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课堂上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聂朗家离学校有多远?”、“杨萌家离学校有多远?”、“谁家近?近多少米?”、“杨萌家比聂朗家离峡浴河远多少米”??对于本课重点,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题方法;对于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口头解答,对于本节课不能解决的,让学生课下研究,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存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必须的,拉进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课堂上呈现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

3.故事、游戏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促使他们不断地努力去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我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尝试用故事、游戏引入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为学生创造了“异想天开”的机会。

在教学《小数点移动》时,依据教材内容,创设“孙悟空打妖怪”的情境。这道例题有四幅图组成,第一幅是孙悟空的金箍棒长0.009米,第二幅是金箍棒变成了0.09米,第三幅是金箍棒又变成了0.9米,第四幅是最后金箍棒变成了9米。师:看了图,听了故事你想提篇五: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与体会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与体会

提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谈一点体会。

关键词:课堂教学、敢问、好问、会问、问题意识

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成长有一种“怪”现象,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都能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的提问,不管对与否,提的问题也多。可是到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主动回答问题的也越来越少,学生“金口难开”“没有问题”的现象让我感到困惑和无奈。对此,我找学生们座谈,学生们实话实说:“老师提问,我们回答就行了,一直是这样。”“提出问题,说明自己学得不好,老师、同学会笑话。”这个在学生看来都司空见惯的问题,引起了我的反思,为什么学生会变得都不爱提问了呢?我感到老师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教学中提问者多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问题应当产生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回答或无法解释的地方,问题的提出者理所当然是学生。但目前课堂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而学生只需要回答问题,很少有主动提问的机会。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把问题紧紧攥在手中,引导学生围绕着自己的思维转。从“满堂灌”到教学提问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一定程度上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教师心底里只是将问题当做组织教学的线索,主要教学内容仍由教师讲解完成,其结果

是造成课堂上教与学的分离,教师讲的学生已经掌握,学生的疑点教师不知道。学生表面上在积极思考问题,实际上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宰。

为此,我从2005年开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实验。我的做法是,首先培养学生敢问,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比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内容时,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了地球公转动画素材,鼓励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现象,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看能不能把老师问倒。”课堂气氛立时活跃起来,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地球为什么会绕太阳转”“地球公转一圈要多久?”“地球公转的方向如何?”“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结果?”等等。在过去的课堂上,这些问题都是由我提问的,现在则先让学生动脑找问题,思考问题,再带着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通过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要创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接近师生心理上的距离。

万事开头难,学生在不断鼓励下敢问了,这时候我又在想,怎样才能使学生们好问呢?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几乎没有给学生任何提问的机会,课堂上学生只是“学答”而非“学问”。久而久之,学生天生的好问本能,就这样被我们教师一点点扼杀了。这时我开始向学生“灌输”: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能提出问题说明自己动脑思考了,学习进步了。不仅如此,我还要求学生时刻记住这样一句话:“今天你向老师提问题了吗?”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如此重复,不断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当然,我感到提倡敢问、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不要为提问而问,也不能一疑就问,每题必问。从敢问、好问到会问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引导点拨。

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也提不出问题,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提问。如: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与未有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中提问,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上提问,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从课题上质疑等。另外,我感到学生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倾向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较高。因此,我在向学生提问时注意做好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提出问题做示范。比如在学习“纬线和经线”的内容时,当学生了解完经纬线的性质和经纬度的标定后,我又提出两个问题:“经度和纬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在没有标定东、西经和南、北纬的地图上如何判别?”由于这两个问题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最后,我感到要做到会问,还要鼓励学生“问”的创新。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角

度、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如还是在学习“地球的公转”内容时,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公转总是倾斜着身子,这时我就引导学生针对地球公转倾斜着身子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就会提出如“地球绕太阳公转如果不倾斜身子会产生什么结果?”“如果倾斜的角度发生变化,又会产生什么结果?”等等,这些问题就明显提高了问题的质量,具有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思考带给学生进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做法,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更为可喜的是学生敢于质疑和否定了,他们不仅敢怀疑同学的观点,而且还敢于怀疑老师。同时,学生也让教师体会到了紧迫感,“逼”着教师尽快提高自己的学识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学生“问”出了教师的教学机智,“问”出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学生自己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发展。培养问题意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科学史上几乎每一项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开始的。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用十分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进步的基础,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不能

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强调问题意识不但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还能促使学生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会得以发展。

意识问题 篇3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如是说。孟子解读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引用杨万里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提醒自己“常怀忧患之思”。改革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坚定必胜信心,增加忧患意识已然成为国人的共识。

日前,习总书记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说明中,重笔强调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即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由此可见“问题意识”也是国情的客观反映,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更要善于解决主要矛盾,我们的工作才能圆满完成。当然,解决了老问题,还会有新问题,那就再解决新矛盾,如此周而复始,循序渐进,我们的生活也就日新月异。

我们必须看清楚,前进道路上还横亘诸多的问题。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产业结构亦不尽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社会治安和执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

经过20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闲置和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

纵观世象,政府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端,表现为“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国有企业积袭一些老问题,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媒体管理和产业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变化。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反腐倡廉一直是党内外议论最多的热门话题,目前仍然存在腐败案件频发却责任追究不够的问题。

用“忧患意识”观察世界,用“问题意识”改造现实,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完美的结合。“忧患意识”让当局者头脑清醒,为实现中国梦“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问题意识”促践行者抓主要矛盾,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工作的重点。我们正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和解决主要矛盾中破局前进的。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4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思源于疑”, 创设问题情境, 精心设置疑问, 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 由趣促思, 以思获知。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 充分利用语言、多媒体设备、环境、各种趣味性的活动等手段, 创设出能引发学生学习疑问的情境。

1. 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 就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教师要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件有意思又有趣味的事情, 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教学《毫米的认识》, 导课时设计一个测量比赛。学生在比赛中, 量到不是整厘米时不知所措。这时, 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问:“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尺子上两条短线之间的长度是多少?”这样, 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 学生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上课伊始, 创设小动物参加汽车拉力赛的情境:小马拉着正方形轮子的车, 小熊拉着长方形轮子的车, 小狗拉着椭圆轮子的车, 小象拉着圆形轮子的车, 小猪虽然也拉着圆形轮子的车, 但车轴不在圆心上。学生观看比赛后, 对车轮总是圆的、车轴总是装在轮子的中心产生了好奇, 总想弄个明白, “问题”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为什么圆形车轮跑得快?为什么同是圆形车轮, 车轴在中心的就转得快呢?正是这一系列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引发学生不断探究。

2. 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 他们常常希望自己甚至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 给学生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学“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 让学生任意说出几个最简分数, 师生比赛判断哪些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哪些不能。结果学生发现教师能又快又正确地判断出来。学生由此想要探索其中的“奥秘”, 从而提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有什么特征”的问题。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才能激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二、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提高提问技能, 培养问题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形成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 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 捕捉问题的契机, 激励学生不但敢问、会问, 而且善问。

1. 在观察比较中提问。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实际, 为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做示范, 并启发学生学会在观察比较中提问。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比较上发现问题, 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等方面找问题。如学习《比的性质》时, 引导学生联系知识提问“比的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关系吗”。学习《周长》, 让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封闭图形”, 并以此展开讨论。教学《圆的周长》时, 我先引导学生用滚圆法、化曲为直法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 接着把小球甩成一个动态中的圆, 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从而提出数学问题:运动中的圆怎么测量它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是不是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一样有计算公式。

2. 在实践活动中提问。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身边的事物, 养成质疑的习惯。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活用教材, 让学生通过量、找、用等活动认识1平方分米。在用这个面积单位测量教室面积的过程中引发新的认知冲突, 引导学生质疑, 提出数学问题“有没有比平方分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再让学生自学, 充分去感知材料, 建立1平方米、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又如学习《圆的认识》后, 在体育课上, 学生进行扔圈子比赛时, 观察到后面的同学看不到前面同学比赛的情况, 于是提出了扔圈子游戏排成圆形会更合理吗, 为什么排成圆形既公平又合理等问题。

三、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 将自学中遇到或发现的问题提出来。等学生自学完后, 能提问或敢提问的同学始终是那几个人, 大多数学生无动于衷。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 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

1.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敢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论其是否合理, 教师都要进行鼓励和表扬, 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提问的勇气。教师要用微笑面对学生, 用幽默引导学生, 用亲切友爱之心走进学生, 形成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一个学生大胆提问的环境。

根据实际, 教师可以组织讨论, 让学生不要一下子面对教师和全体同学, 在小组内先提问。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比赛, 使学生在竞争中消除畏惧心理。另外, 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 可以指导把问题写出来再提问。对于在课堂上一时还没有勇气提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课后提问, 并进行恰当的鼓励, 使其最终敢在课堂上提问题。

2. 重视提问的评价, 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心理学家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如果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赏和恰如其分的评价, 则会丧失自信心。教师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当学生提出问题后, 可以采用教师评学生、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等方法评价。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法) 》时, 学生提出了“北京比巴黎多几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有多少票?北京比多伦多和巴黎的票数的和多几票?北京给多伦多几票后, 两个国家的票数同样多”等问题, 我组织学生互相评价谁提出的问题好, 学生对“北京给多伦多几票后, 两个国家的票数同样多”的提出人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很特别, 但是有点难, 我不知道该怎么算!”看, 多准确的评价!

服从意识类面试问题 篇5

以下分享的这类面试问题主要是面试官用来考察求职者的服从意识,大家敬请阅读,

某位应聘者被雇佣后,就成为你的一个员工。这个员工应该就工作中的一些事情向你汇报并对你负责。应聘者在未来的工作职位中能干得得心应手,并能和同事处好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应聘者和你(经理)的关系能否处好也十分关键。有此应聘者有和领导发生冲突的历史,他们不愿意别人对他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员工说他们能够独立工作并有很强的上进心,但他们的老板们却喜欢听话的人。(此文,请注明来自:)下面一些问题问题能够看出应聘者对上司的态度。

& 你喜欢被人管着吗?

& 讲一次你和你的老板就某问题发生意见分歧的经历。你是怎样说服你的老板的?

& 请说说你遇到的最糟糕的老板。我想听听老板为什么这么差劲,你又是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

& 为了把你想要做的事情做完,你是怎样获得他人的帮助的?

& 说说你遇到的.最好的老板。我想知道他哪方面的素质或技能使他工作效果特别好

& 假如老板对你的工作进行了调整,但是在调整之前,老板并没有向你通气,假如调整后的工作很难做,你该怎么办?

& 我想知道你和你的前任老板一般都是怎样沟通信息的。

& 被管理的滋味中,哪些最令人讨厌?

& 你认为和你未来的老板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 如果你发现你的老板要犯一个很大的判断性的错误时,你该怎么办?

& 据说,管别人是一种技术,而当下属是一种艺术,

你认为作为下属,最有挑战性的事情是什么?

建立合作关系的能力

若你想找一位在公司中做领导职位的人,你就要看应聘者是否具有和他人建立并保持合作关系的能力。在建立个人关系方面,信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新雇来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对自己的领导能力有信心,并给每位员工发出稳定和行为一致的信息。同时,这个新人还必须熟悉部门每位员工的工作分工和各自的职责。下面一些问题涉及到这方面内容的考察。

& 你用什么方法来维持你和手下每位员工的强有力的关系的?

& 当员工做错事情时,你是怎样鼓励员工把实情讲给你的?

& 讲一个这样的经历:员工不喜欢你推出的某个变革,但是这个变革还是要推出,并且推出的时间马上就到了。你用什么方法通知员工?提前<

更多精彩的文章推荐,大家敬请关注:

挑战类面试题目

分配类面试题目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篇6

一、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想问“为什么”,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对此教师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前置应用,展示数学知识的魅力,创设追求新奇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便对学生们说“今天先让你们来当小老师,来考考老师,看谁能考倒我。只要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我就可以快速的判断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在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中,有些孩子想难倒我,故意说很大的数,结果我不但说得对而且快,引发孩子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窍门,带着渴望和兴趣进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二、在学生的认知突破上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识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学中采用富有现实性、趣味性,把问题设在学生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并且在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的知识为素材,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调动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抓住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关键,为学生提供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和相应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并提出要求:“想想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认为最好把他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可以怎么做?为什么?”再让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学和探究,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自己想要的图形。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课程标准》指出:“能从现实生活中出发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联系生活中的数学内容,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在了解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来这样引入:“关于人民币的知识有很多,能把你所知道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告诉同学们吗?”孩子们有的说:“人民币上有一行字母和数字,那是发行的代号和年代。”有的说:“把一百元的人民币对着光看有一条金属线,如果没有那就是假钱。”还有的说:“人民币上还有一个角上有一个或几个小黑点,是供盲人辨认的。”……孩子们在相互的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既开阔了知识的视野,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是开启思维的钥匙,质疑则是思维的导火索。数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才能推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内心深处产生主动学习的需要,自觉地探索问题,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主动参与获取新知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在实践操作中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知识虽属数学学科体系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内容,但对于仍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仍然是很抽象的。而动手操作恰好可以在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小学生思维形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必要的操作活动,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获得数学发展。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操作活动来理解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三个问题:

问题1: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否用“邻边相乘”的方法?

学生把各自制作的长方形框架沿着对角拉成越来越扁的平行四边形框架。在这一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学生逐渐意识到平行四边形的边长没有改变而面积却在不断变化,从而否定地回答了问题1。

问题2: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学生通过用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剪拼拼,一会儿都成功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对问题2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问题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学生观察自己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这两个图形,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推导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课中创设的操作情境,围绕三个关键问题,层层递进深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先排除最容易发生的用“邻边相乘”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错误,再正面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操作、思考结合,最后由学生自己推导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三个问题和相关操作活动可谓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既展现学生对这个重点知识的建构过程,也凸显了学习数学的方法,体现了数学的魅力。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篇7

关键词:教学课堂,敢问,乐问,善问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质疑问难,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提问, 让学生问出精彩, “问”出实效呢?

一、营造民主氛围, 尊重学生, 让学生敢问

1. 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 “蹲下来和学生说话”, 真诚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 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不苛求成熟与完善.只有师生关系轻松融洽, 学生心情才能舒畅, 思维才能活跃, 才能做到敢想、敢说、敢问.

2. 要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由教师主宰着, 学生是课堂上的配角, 被动地接受知识, 很少有自己的思想, 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他们即使有不同的想法也不敢提出异议, 因为教师是权威.在新课改中, 教师的角色要作出改变, 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育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 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理解与表达, 促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培养学生问问题的意识,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 勇敢的提出各种问题.

3.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发问.提问的过程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也是提高数学素质的过程, 因而应当着力提倡和鼓励, 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不仅敢于提出问题, 而且学会了正确的思维方式, 提高了思维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兴趣, 让学生乐问.

1. 在数学实验中启发提问

实验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实验, 如, 剪拼实验、测量实验、计算实验、模拟实验等进行观察、发现、猜想.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 教师提出问题:“三根木棒能搭出一个三角形吗”?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长短不一的木棒自己动手实验.通过亲自动手实验, 学生发现并不是随便选三个木棒都能拼成三角形, 从而自然提出问题:“三条线段需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成三角形呢”?

2. 在游戏中启发提问

游戏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 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提高学习积极性, 一些游戏中也隐藏了许多数学知识.比如, 在学习“中心对称图形”时, 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准备了4张牌, 正面一字排开, 分别是红心3, 梅花4, 黑桃5和方块6, 我背过身让学生把其中一张牌转个方向让我来猜, 结果次次让我猜中.学生觉得很奇怪, 有的学生认为我很厉害, 有的学生则根据生活经验看出了一些端倪并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样, 学生有了疑问, 也就激发了学生质疑探究的积极性.

三、引导探究性学习, 传授方法, 让学生善问

1. 精心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 不要只是简简单单的问“是”或“不是”, 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应当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对学生有启发性的.比如, 在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什么象限问题时, 就可以提示学生:“大家想一想, 正比例函数经过哪些象限是由什么决定的”?当学生记起是由k的值决定时, 就知道反比例函数也应该从k值上考虑象限问题了.

2. 在辨析错解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数学中有些知识点学生容易疏忽造成错误, 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促使学生提高警惕性, 养成用批评的眼光看问题, 这样有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这样一道题:计算, 并代入适当的值算出结果.有学生化简得2x+4, 代入x=1计算结果为6.在这个问题中, 学生习惯性的选择了计算简便的1, 而忽略了所选的值要使分式有意义, 教师要适时的提示学生:解有关分式的问题要注意什么?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 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提高解题能力.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在解决课本例题、习题的过程中或之后, 鼓励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提出问题.例如, 如图1, △ABC中, AB=AC, AD∥BC, 那么, AD平分∠EAC吗?在做完这题后, 把条件之一和结论换一下, 变成:△ABC中, AB=AC, AD平分∠EAC, 那么AD∥BC吗?有了上面的铺垫, 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这时, 有学生提出:可不可以把题目变成:如图, AD∥BC, AD平分∠EAC, 那么△ABC是等腰三角形吗?通过分析发现也成立.这时, 教师再及时引导学生结合图形总结, 就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参考文献

意识问题 篇8

一、破除教师权威, 营造自由氛围

学生好比是一棵棵小树苗, 在对其问题意识的培植过程中, 需要能使其产生问题意识的适宜气候和土壤。要创造这样的环境, 首先教师要主动放下架子, 不再把自己作为课堂的“主宰者”, 而应该更好地发挥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的作用, 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 让他们充分展现灵性, 发挥个性。对于那些课堂上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 要予以表扬, 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 也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树立学生质疑的信心, 防止在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 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当然, 鼓励应有明确而具体的内容, 不要笼笼统统, 空洞无物。并且, 限于认知水平, 学生的质疑往往显得零碎而散乱, 有些还偏离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 要因势利导, 对问题进行梳理和筛选。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我们还必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积极学习一些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 掌握科研动态, 多分析当前的教改形势, 吸收一些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正如俗话所说的, 要给孩子一桶水, 自己要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还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由于某些事物或活动带来情绪感染而引人入胜所直接引起的, 间接兴趣是由于事物所导致的结果具有意义而发生的。在学习中两种兴趣缺一不可, 缺乏直接兴趣, 学习就枯燥无味, 没有间接兴趣, 学习无法长久持续。这两种兴趣达到有机结合, 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对于学生而言, 教师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味的童话故事, 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学“用正多边形拼地板”这一节课时,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走在大街上, 进入宾馆或饭店, 在许多地方, 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形状的地砖或瓷砖铺成的漂亮的地面和墙面, 在这些地面或墙面上, 相邻的地砖和瓷砖平整地结合在一起, 整个地面和墙面没有一点空隙。这些形状的地砖和瓷砖为什么能铺满地面而不留一点空隙呢?换一些其他的形状行不行?这样创设生活情境, 以生活中常见的瓷砖入手,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解决疑问、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美国的教育观也是主张把“没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有问题”的学生。显然自己能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有意义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 这就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或数学材料中挖掘好的问题“原型”。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努力为学生创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条件, 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增强主体意识, 发挥主体作用, 有利于因材施教, 有利于学生掌握质疑问难的良好方法, 还有利于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共生效应”。

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 首先要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 (数量上、图形上、关系上) 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世界的能力, 这是学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前提, 这样就尽可能避免再出现“一个大拇指大概1平方分米”的笑话了。其次要鼓励学生提出真实存在的问题, 即他们确实感到迷惑的、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再次要恰当地把握好问题的空间, 也就是问题探究正好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需要“跳一跳”才摘得到。最后应重视培养学生提问和质疑的能力, 因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 在教学中往往会派生出许多新问题,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 让他们明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 所以提问和质疑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四、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一) 小组讨论, 合作释疑

独学而无友, 孤陋寡闻。新课程也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提出问题之后, 教师营造出一个合作讨论、探究学习的氛围, 孩子们便会集思广义, 扩大眼界, 来分析、解决问题, 在讨论交流中, 互相启发、互相纠正、互相交流, 最终形成各自的见解。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检验和促进孩子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合作学习中, 要注意讨论的形式, 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组织能力的强弱、兴趣爱好的异同, 尽可能地鼓励自由组合。要讲求合作、探究的实效性, 要明确分工合作, 使每个成员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 要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例如, 在“二次函数”一节教学中, 二次函数三要素 (开口方向、顶点、交点) , 可用动画去设计, 事先提出问题:当二次函数的系数发生变化时, 图象的开口方向、顶点、交点和最大值会如何变化呢?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 合作学习。共同得出结论后, 教师开始演示、验证, 并进一步提出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种直观的图象能激发学生兴趣, 并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 并用数学公式和逻辑语言将其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 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 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 畅所欲言, 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 也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学会与同学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

(二) 查阅资料, 揭开谜团

中学阶段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不要简单地告知答案, 而应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上网访问等方式去寻求答案, 这样不仅能解决课内发现的问题, 而且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增强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材中有这样一道轴对称性质应用的问题:在一个∠AOB的内部有两个点P、Q, 怎样在∠AOB的两边上分别找到点M、N, 使PM+MN+QN的值最小。我先引导学生上网访问, 学生上网以后懂得要先将其化简为:在∠AOB内有一点P, 如何在∠AOB两边上分别找两点M、N, 使ΔPMN的周长最小。这个转化是通过把两点化成一点使问题得以简化, 但仍是三条线段的和最小。接着, 再进一步简化, 问:两条线段的和最小, 怎么办?于是学生活跃起来了, 因为这恰是教材中的题目, 而且是学生已解决过的问题,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就这样, 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过程, 使学生尝到了运用查阅资料、上网访问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的甜头。这样一来, 学生们既能牢牢地掌握知识, 又能从中体会到独立解决问题的乐趣, 还能使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三) 动手实践, 解释疑问

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 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学中, 教师要创造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 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小课题研究等活动, 向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 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生活问题数学化, 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顺次连结四边形”时, “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这是一道常见的题目, 以前用传统的方法来讲, 要在黑板上画出大量的图形, 而且很难讲清楚, 我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上课, 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个课件, 动态地展示了当四边形变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时, 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图形的变化情况, 使学生很容易掌握了这个规律。

意识问题 篇9

何谓“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所谓“发现问题”, 是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数学思维, 从表面上看来没有关系的一些现象中找到数量或者空间方面的某些联系, 或者找到数量或者空间方面的某些矛盾, 并把这些联系或者矛盾提炼出来.所谓“提出问题”, 是在已经发现问题的基础上, 把找到的联系或者矛盾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集中地以“问题”的形态表述出来, 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针对的是问题解决的全程, 是数学能力要求.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新课改的目标、是创新的源泉、有利于解决问题、有助于知识的积累、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发展.因此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本文笔者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民主氛围, 保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意识

教师只有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 才能使学生敝开问题意识之门.首先, 教师要通过个别谈话、集体讨论、课外活动等形式, 创设一个心理相容的学生集体, 使得集体中各个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信任、和睦相处.集体心理相容可以保证成员有相似的态度、产生满足感, 使成员之间有较多的共同语言, 让学生在交流和活动中学会宽容、尊重和理解.然后通过表扬、竞赛等方式建立一个具有良好学风的班集体.最后教师在前者的基础上创设愉快的教学环境、调节和谐友好的教学气氛, 教师在形成民主氛围之后, 要让学生知道提出问题对掌握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促进作用,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教育他们不以幼稚可笑的想法而发慌, 不以表达能力不好而羞出于口, 不以害怕出错而不敢想, 不以性格内向而躲避老师.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向书本说“不”、敢向老师说“不”、敢向“人云亦云”说“不”、敢向内心的隋性说“不”.同时, 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成功, 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怕羞的情绪, 善意地倾听、解释、引导他们的疑问, 及时发现闪光点, 给予中肯积极的评价.教师在具体创设民主氛围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要正确看待权威性.教师既要摒弃过去的师道尊严, 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权威指导, 即把形式上的权威变成实质上的权威, 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和信赖. (2) 要正确理解民主, 以免出现以下错误观点:无原则地包容学生, 认为他们是自由的, 说什么做什么都行;教师少讲学生多讲, 大家围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讨论等.

二、加强思维的训练, 产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三、创设数学情境, 激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数学问题总源于某种情境, 离开了数学情境.数学问题的产生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数学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 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 它以“问题”为导向, 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为依托, 来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数学情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 而且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数学情境的优劣是由教师来决定的, 它直接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强烈程度.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 根据学生的年龄、数学思维发展的特点 (初中阶段, 数学情境的创设应突出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生活环境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列如情境:折叠一张大报纸 (厚0.5厘米) , 折叠方法———对折学生不一会就产生疑问: (1) 报纸太小了, 只能折几次, 怎么办?

(2) 给出报纸的厚度是作什么用的?师:若这张报纸很神奇, 要多大就有多大, 你们能猜想到什么?生: (1) 报纸可以折无数次: (2) 报纸每折~次后的厚度是原来的2倍, 折了3次就是0.5×2×2×2.折了4次就是0.5×2×2×2×2, 折n次就是0.5和n个2相乘: (3) 折多少次报纸的厚度可达十层楼房高? (心里估计:大概得折几百次吧?)

意识问题 篇10

一、利用化学实验, 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演示实验中趣味实验很多,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 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提高其探究能力。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的趣味实验有:白纸黑字 (用玻璃棒蘸浓硫酸写字) , 魔棒点灯 (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点燃酒精灯) , 滴水着火 (棉花团沾过氧化钠粉末滴水) , 红色喷泉 (氨气极易溶于水) , 黑色面包 (浓硫酸与蔗糖反应) 等。

二、联系社会生活, 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的现实意义,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 学有所用, 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 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 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比如:探究氨的性质时可创设问题情境:怎样识别肉制品是否新鲜?学生想到的主要是靠感官来鉴别, 通常采用看、嗅、摸的方法。教师演示实验用爱氏试剂 (爱氏试剂是由一份25%的盐酸、三份96%的乙醇和一份无水乙醚配置而成的混合溶液) 检验肉制品, 现象明显,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探究意识。

三、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 促进新知识的增长。如用pH试纸测定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等的pH值, 思考为什么盐溶液不是全部显中性。

四、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 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系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 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原理, 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原子结构、化学键的形成等。

五、通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疑问, 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疑问,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 对于一些有共性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教师可以就此作为探究活动设计的素材,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使原有的探究活动向纵深发展。如《乙醇与浓硫酸反应制取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乙烯的实验室制法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教材, 找出不理解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 乙醇与浓硫酸的体积比为什么是1∶3

(2) 浓硫酸起什么作用?

(3) 温度为什么迅速升温至170度?

(4) 为什么用碎瓷片?

(5) 为什么用排水法收集而不用排空气法收集?

(6) 温度计水银球为什么要插入液面下?

而乙烯的实验室制法正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探究, 使学生明确制取乙烯的基本原理, 掌握一些实验的要求, 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认识, 并且在实验过程中, 通过正确方法的演示, 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观察,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运用化学史料, 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 取得无数创造发明, 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因为不敢怀疑传统的“燃素说”, 虽然发现、制得了氧气, 并研究了其性质, 最终也与“真理”失之交臂;而瑞利、拉姆塞对实验数据微小差异产生的怀疑, 才有了氦和“零族”的发现;化学从医药和炼金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也正是因为近代科学奠基人波义耳的敢于质疑;另外如果德国化学家维勒、柯尔柏不敢质疑“生命力”学说, 并先后合成尿素、醋酸的话, 则人类打破“生命力”学说的神话也许就要推迟若干年。通过这些化学史料, 可以帮助学生从化学史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并提高他们自主、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40.

呼唤问题意识 篇11

卫山直陈当前出版集团组建的弊端,“有意无意中,集团的实力用大楼和土地来衡量了”。“没有内容的强大,再大的大楼也只能是空壳。”

贺社长直击出版业弊端:1.集团化运动、兼并浪潮引发了出版社文化与逐利的冲突:2.门外汉主管出版社导致出版迅速向第二娱乐业转变;3.完全商业化的模式并非出版业的济世良方;4.由于利润的驱使,书价持续上升,图书品种越来越单一。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出版界充斥一股虚夸之风,津津乐道于码洋品种,夸夸其谈于品牌特色。不少人讳言问题与缺陷,掩盖失误与弊病。部分出版理论文章为流行话语和扭曲实践鼓吹。我国的出版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攻坚阶段呼唤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这既是改革理论的提升,又是改革智慧的弘扬。

呼唤问题意识要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反思与问题相伴相生,相释相化。反思围绕问题而展开,问题靠反思来解决。比如,当下如火如荼进行的集团化组建,情况如何呢?效果又怎样?出版改革发展到今天,我们理应多一点理性透析,少一点欲望冲动。对集团化建设的考量,要摆脱纯经济学思维的局限,破解把经济效益当成硬指标的非理性行为,从体制、机制、用人、主业等多元多向切入,抓住某些集团化建设作个案分析,把在集团组建旗号下出现的诸多现象,如:新一轮二次分配(建房子,购车子,占位子,分票子),冷漠的“玻璃门现象”(看得见,进不去,很诱人,碰冷门),表面光鲜、内含玄机的“薄冰面现象”,等等,甚至某种程度的“外行管内行”、“官位卡学位”,庸才沉淀,英才沉寂,帅才沉没等深层次的弊端,一一置于严格的理性思辩和学理评判之中。对权力化的资源配置,对同质化的出版社,泡沫化的出书,高退货、高库存、高债链的“三高”怪现象和“崩盘先兆”,进行清醒的审视和卓越的化解。

呼唤问题意识要去伪存真,把握规律。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思想者的口号,是科学研究的切入口,问题意识与科学精神如影随形。问题意识要求超越经验,超越表象、假象,超出现有、当下和在场,要求克服习见和偏见;问题意识强调进行纵深的理论探索,敏锐地触及隐含在历时、共时维度中的核心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强调一要准确,二要尖锐,三要有独立思辩和批判精神。清醒+勇气,批判+敏锐,智慧+建设,提供启发性思想资源,凝聚建设性思维智慧。问题意识要讲究辩证法。

意识问题 篇12

首先, 增强了问题意识。国际论坛始于2001年, 这十年刚好是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的时期, 面临大量的新矛盾、新问题。国际论坛正是抓住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面临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如中国高等教育特色发展问题、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教育质量提升问题、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问题、和谐文化建设问题、高等教育改革问题, 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 推动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深入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的解决, 推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其次, 增强了国际意识。通过国际论坛, 一方面将中国高等教育问题放到国际背景下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邀请国际上知名高等教育专家学者共同分析中国高等教育问题。这样, 对问题的分析, 视野更开阔, 研究更深入、透彻。在这一过程中, 增强了我国学者的国际意识。

第三, 增强了地方意识。我国高等学校除少数由国家部委领导外, 绝大多数的管理权在省、市。市场经济是区域经济, 高等教育要为社会、为地方服务, 同时, 高等教育研究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十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十个省、市联合举办, 这些省市的领导, 有的是省长、有的是市长, 他们亲自参与高等教育的研究, 充分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 这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

笔者多次参加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从中受到了很多的启示。以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为例,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教育理念创新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一方面笔者在论坛上做了题为“适应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的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的发言;另一方面, 在研讨中受到了启示, 如高等教育理念创新要考虑知识社会的形成, 我国战略发展中“主体功能区”的建立等社会环境变化;日本学者从国际上看我国的素质教育, 提出要从哲学层面进一步思考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并探索如何形成自己的课程模式, 以适应国际化的诉求;探索高峰体验课程、批判性思维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等等。这些观点、见地都十分深刻, 我多次给我的研究生介绍这些启示, 让他们分享这些体会。

愿今后国际论坛更加重视问题意识、国际意识、地方意识, 祝国际论坛越办越好!

对“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论坛”的追忆

李延保

(中山大学教授)

自2001年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每年举办一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围绕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确定一个主题, 吸引国内外高校领导和理论研究专家进行高水平研讨。这使中国高校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真正走到一起, 共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大事, 研究对策, 从实践上升到理性, 用理论诠释现实;共同分析时代背景, 凝练核心理念, 探讨实践途径。

2004年, 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召开的第四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其主题是“特色、个性与人才强国战略”。论坛吸引了一批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校长和教育研究专家学者。远清会长、启迪副部长出席了论坛并讲话。论坛结合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以人为本”的人才强国战略思想核心, 分析了中国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和改革途径。其中, “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发挥个性、服务社会”成为大家的共识。

近年来, 中国的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都取得了新的快速发展和成绩,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提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进一步描绘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蓝图。

“多样化、多元化”、“分类指导、分级管理”成为这一历史阶段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大学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办学特色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也是体现学校被社会认同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要建成高等教育的强国, 不仅要有一批世界一流和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更要有大批被世界同类高校认同的具有特色的各个层面上的一流大学。

中国大学必须培养各类人才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的需求, 在人才结构层面上, 既要培养能参与“上天入地”的高端科技人才, 也要有解决攻克技术难题的一线专门人才;既要发现能从事原创性基础研究人才, 更要培养大批适应我国先进创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交叉复合型人才。中国的大学不仅要填补中国人力资源发展需求的所有空白, 也要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每所大学都应当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培养具有特质的人才。

上一篇: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问题下一篇:用心走进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