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中的常见问题

2024-11-09

教育科研中的常见问题(共12篇)

教育科研中的常见问题 篇1

随着护理工作任务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既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也融洽了护患关系,同时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沟通能力也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但不可否认,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缺乏系统规范的理论指导,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阻碍了健康教育的实施与发展。现就医院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1 形式单一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个体指导、集体讲解和文字宣传。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集体讲解和文字宣传这两种形式对临床护士而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多数以个体指导为主,而个体指导又以简单的灌输式的说教为主。

2 内容枯燥

医院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入院教育、心理指导、饮食指导、用药指导、行为指导、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应结合患者的病情、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和生活条件做具体指导。而实际工作中,少数护理人员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常采用强制性的方式让患者记住一些内容:管床医师、责任护士、科主任及护士长的姓名,所患疾病的名称,住院期间所用药物的名称、作用、不良反应等,并反复提问直至患者掌握。教育的内容已远远偏离了医院健康教育的目的。

3 认识偏差

3.1 把健康教育与入院宣教相混淆

入院宣教是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住院规则、科室相关人员如管床医师、责任护士、科主任及护士长等内容的介绍,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基础。入院宣教的有效开展,可使住院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环境,但不能把健康教育停留在入院宣教阶段。

3.2 把健康教育与用药介绍相混淆

用药指导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同于用药介绍。而有些护理人员在进行用药指导时,只简单的向患者介绍药物名称,主要作用和不良反应。甚至不切实际的认为,患者只要记住所患疾病的名称和所用药物的名称、作用、不良反应,健康教育就做到位了,而医院在进行健康教育效果考核评价时,只考虑患者对所用药物的掌握情况,而很少考虑患者的观念和行为的改变。因此不能从根本上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3.3 颠倒健康教育的主体

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尊重患者,把患者视为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重视患者的意愿、需要、情感,了解患者的文化水平及接受能力,共同商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并付诸实践。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医院健康教育是以护士为中心,对不同患者进行内容基本相同的、强制性的教授。不能让患者积极参与并自觉采纳健康行为,这种健康教育是不完善的。

4 评价标准的偏差

评价健康教育效果不仅要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价,更要对患者得到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临床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区,一方面是因为对健康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没有掌握,一方面是因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标准的误导。个别领导在制定医院健康教育的检查评价标准时,脱离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初衷,为检查而检查。致使个别护理人员对开展健康教育不理解,错误的认为:健康教育是护士受累、患者受罪的一项工作。没有认识到在正确开展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但患者得到了实惠,同时自己在理论知识、业务水平和沟通能力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上缺乏积极主动性,只是被动、教条的根据医院制定的健康教育考评标准完成教育内容,以应付领导的检查。

5 结语

综上所述:要走出医院健康教育的误区,首先应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转变观念,使其对健康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是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的正确实施和医院应制订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

摘要:随着护理工作任务的转变,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因个别护理人员对医院健康教育的目的 、内容及在开展的方式、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和不足,影响了医院健康教育的发展,应当从观念、措施、评价等方面予以改进。

关键词:健康教育,常见问题,分析

教育科研中的常见问题 篇2

1)家长要耐心辅导。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要多加关注,

2)要多督促孩子。家长应该尽量陪在孩子身边,这样,才有助于孩子能够非常用心的学习和思考,不容易溜号,也不会让孩子开小差做别的事情

3)保证孩子足够的睡眠。睡得好、精神好,情绪才稳定,白天时才有良好注意力!

4)找出孩子的兴趣,兴趣是产生和保持注意力的主要条件!

2.孩子学习很努力可是没有效率,学习效果不理想。

1)制订计划,使学习目标清晰可见,学习时间有章可循。

2)合理安排,把握学习的黄金时间。

3)掌握方法,把握学习的黄金时间,合理、高效利用时间,利用有效的时间有效的学习。

3、孩子有一些不良行为:乱拿他人东西、爱撒谎......

1) 不要随便把孩子拿别人东西的行为视做为“偷”,因为说到偷,性质就会变得很严重。小孩子拿别人东西动机有时候的目的是很单纯的。

2)孩子因为害怕可能会不敢承认自己拿了别人东西,有时候可能会说是别人给自己的,遇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不能过分强硬,不要采用打骂孩子的方式来逼迫他承认,而是要教育他“拿了别人的东西应该还给别人”,不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3)爸爸妈妈要做好榜样的工作,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教育孩子物品的所有权,什么东西属于谁,这些道理要告知孩子,如果喜欢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征求别人的意见,千万不能随便拿。

4)重视孩子的第一次说谎。当孩子第一次说谎时,家长应将其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决不能掉以轻心。

5)多聆听,并与孩子沟通。

当孩子预期事情会有负面后果而说谎时,父母应了解孩子的需要,订立更实际的规则;假如是孩子可以做得到且愿意做的,他自然不用说谎了。

6)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基础教育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公平

一、基础教育公平的界定

在我国,基础教育包括扫盲教育、高中教育、义务教育以及幼儿教育。由于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基础教育的公平问题关乎国民教育的发展水平。公平、民主以及正义是当代社会基本精神的内在要素,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基础教育中的延伸,它既是教育民主化的核心问题,也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尺度。教育公平并不等同于教育平等,在基础教育中,教育公平强调教育权利均等以及保障教育权利的实现。教育公平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平等和权利平等是教育起点公平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基础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享有均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二是教育过程公平。这要求社会、学校以及家长共同努力,对受教育者因材施教。三是教育结果公平。结果公平建立在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的基础之上,结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应然要求。

二、我国基础教育中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我国基础教育中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1.择校热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在实践中,有能力开展基础教育的学校被划分为重点校和普通校,而在教学活动中,不论是师资还是资源配置,重点校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此一来,校际之间的差距不断被拉大,在一些资源配置相对薄弱的学校,学生在入学之初便面临了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2.教育不公平问题在少数群体中愈演愈烈

一些特殊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在接受基础教育时,在教学过程、接受课程以及教育评价方面面临了诸多不公平的待遇。具体来说,在一些农村地区,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偏重于应试教育的内容,而忽视了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教学设施配备上相对落后,不能对学生课程的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一些学困生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师生交往中处于劣势地位,最终对于学困生而言,教学过程便显得不公平。

3.农民工子女在基础教育中遭受诸多不公平待遇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基础教育时,因户籍的限制往往会遭受诸多不公平的待遇。例如:在学前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并不能在其父母工作的辖区内顺利地入学。学校在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方面设置了严格的条件,这些条件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困难。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资金短缺、办学条件差、师资不足等情况,这些问题都造成了农民工子女接受基础教育上的不公平。

4.贫困地区教育不公平问题依然较突出

尽管我国加大了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贫困地区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依然比较严峻。在农村和一些边远落后的地区,其教学资源的投入远小于其他地区,学校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有些学校依然在危房中开展教学活动。此外,从贫困县的九年义务教育调查统计中得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辍学、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学生基础教育的完整性得不到保障。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1.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直接原因

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使得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落后以及财力不足等因素必然导致教育投资体系运转艰难。

2.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在我国,教育经费一般向城市、重点校倾斜,对于农村、非重点校而言,由于没有足够的教育经费,这些学校的学生必然在教育起点、过程以及结果中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这部分教育的投入,但由于附加条件多且程序复杂等原因,并未能实际投入运作。

3.利益因素也是教育不公平产生的原因

受利益的驱动,获得较多教育资源的学校会想法设法收取择校费以获取更多的资源投入。如此一来,便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使得“公共教育资源向拥有金钱、权力、社会关系的优势阶层倾斜”,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则不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三、在基础教育中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在维护教育公平中的作用

政府在治理教育不公平问题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为此,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要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此外,政府还应当对这些地区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缩短城乡、东西部之间的教育资源投入差距,最大限度地维护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二)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机制

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机制要求建立社会参与制度,调动全社会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要借用社会的力量辅助政府开展教育不公平治理工作,培育民众参与基础教育决策的有效途径,在必要时通过听证制度的开展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

(三)发挥教育机构在基础教育中的协调作用

教育机构是教育活动开展的监督者和引导者,教育不公平体现了教育机构的监管不力。为此,教育机构需要建立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对学校和教师进行科学地评价。同時,教育机构需要开展一系列的改革,合理调度校际之间以及校内的资源配置,在避免资源浪费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王雪君,田汉族.刍议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教育公平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8,(01):56.

浅谈教育电视拍摄中的常见问题 篇4

一、电视摄像的概括

现代电视摄像中各种拍摄设备的出现, 给电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要想拍摄好的电视节目, 电视工作者在充分了解和掌握电视摄像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同时, 还必须对被拍摄的对象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电视摄像由电视画面的构成、摄像中的构图与选景和拍摄技巧等几方面的内容组成。教育电视片的拍摄同样需要掌握这些内容。只有对这几方面做充分的了解, 才能拍摄出出色的教育电视片。

1.电视画面的构成

一部优秀的教育电视片必须全面把握电视画面的组成, 通常情况下, 电视画面结构中涉及主体、陪体、前景和背景等主要因素。在进行构图时, 要明确拍摄的主体, 正确发挥陪体对主体的映衬作用, 使整个画面更具层次感。拍摄中的前景和背景都是指主体周围的景物, 前景和背景分别是主体前面和后面的景物。在拍摄中, 正确的取景, 能为电视的拍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电视摄像的拍摄技巧

电视摄像有其基本的拍摄技巧和手法, 在教育电视片的拍摄中要做到熟练掌握, 运用自如。每一个电视节目都是由一个个的电视镜头组接起来的, 在拍摄中掌握基本的拍摄技巧对于电视节目的整体效果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综合起来, 电视摄像的操作技巧可以概括为:稳、清、平、准、匀五个方面。其中, “稳”是对摄像师的基本要求, 做到摄像机机身平稳;“清”是对电视画面的要求, 做到内容清晰、画面清楚;“平”是指摄像机拍摄的景物必须做到横平竖直;“准”主要是指拍摄的画面和内容要准确无误, 一方面, 拍摄的画面要是真实准确的;另一方面, 还要确保被拍摄对象的色彩真实;“匀”主要是指在节目拍摄中要使摄像机保持匀速运动, 保证拍摄节奏的连续性。

二、教育电视片拍摄中的常见问题

在教育电视片的拍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 就会对拍摄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拍摄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主要涉及拍摄角度问题。

电视拍摄中的拍摄角度, 主要是指拍摄时所确立的方位和景物视点, 所以又称镜头角度。不同的拍摄对象要选取不同的拍摄角度, 如果角度运用得好, 也可以丰富教育电视片的拍摄内容。

根据摄像机与被拍摄对象位置的不同, 可以将拍摄角度分为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两大方面。

1.拍摄方向

拍摄方向又包括正面角度、正侧面角度、背面角度和斜侧面角度四个部分。正面角度给人一种正式庄重的感觉, 在拍摄景物时能突出景物的特征和气势, 在拍摄人物时, 也能完整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给观众带来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所以正面角度也是拍摄中经常使用的角度。由于特殊需要, 在拍摄中也会用到正侧面角度, 该角度在拍摄中摄像机与被拍摄对象保持正面90度的拍摄角度, 能够将被拍摄对象的侧面轮廓和运动形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正面角度促进了被拍摄人物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能够更加细腻的表现人物的特征, 所以在访谈类节目中被经常使用。此外, 背面角度和斜侧面角度的拍摄角度主要起到对主体的烘托作用, 对于刻画人物形象, 展现景物特征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拍摄高度

同样的, 在拍摄中, 拍摄的高度可以分为平角度、仰角度、俯角度和顶角度四个方面。

根据字面意思, 对于这四个拍摄高度都不难理解。平角度是指摄像机与被拍摄的对象保持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这种镜头更符合人们的观察习惯和特征, 拍摄出来的景物给人的印象也更加深刻。这四个拍摄高度在不同的拍摄环境下都有不同的作用, 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以达到较好的拍摄效果。

三、教育电视片拍摄中的工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1.工作要领

有些时候, 拍摄电视片需要用到肩扛摄像机, 对于这种拍摄设备要掌握好工作要领。拍摄中对于摄像机的重心、拍摄姿势和画面晃动方面都要有所注意。在拍摄中要保持放松的姿势, 确保摄像机的重心时刻保持在肩膀上, 避免在拍摄中摄像机出现晃动。同时, 要调整好自己的呼吸, 拍摄时最好选择一定的依靠物, 这样既能减少体力的消耗, 又能避免摄像机的晃动。

2.注意特写镜头的拍摄和录音画面的处理

拍特写镜头时, 要特别注意运动镜头和分镜头的拍摄。拍摄运动镜头必须保持摄像机跟着被拍摄对象的运动保持匀速运动, 拍摄中尽量避免采用角度过大的镜头。分镜头的拍摄要求对拍摄对象一个个的单独来拍, 所以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在拍摄前, 要对自己的选景、角度和拍摄镜头进行全面的把握, 避免在拍摄中由于操作不当而出现问题。

如果拍摄中需要对画面和录音进行处理, 就要严格按照录音和画面处理的要求来操作。录音时, 应尽量避免声音过响而导致声音失真。在对画面进行处理时, 工作人员必须对被拍摄对象的亮度进行调整, 增强画面中各种镜头的质感。

四、结语

教育电视片的拍摄, 是一项长期的复杂项目,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拍摄好的节目也并非易事, 除了要注意拍摄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外, 还要掌握一定的拍摄技巧和方法, 并在日常操作中不断运用, 这样才能促进自己拍摄水平的提高, 拍摄出更多更好的教育电视片。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进步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在电视节目的拍摄中逐渐增加了许多先进的设备。教育电视台立足于我国科学技术的教育和发展, 在拍摄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和操作人员以及拍摄角度的不同等都会出现一些常见问题。从电视摄像的概况入手, 对教育电视台在拍摄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提出了拍摄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关键词:教育电视台,电视摄像,常见问题,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彭颖.浅谈电视摄像[J].学周刊, 2011, (1) .

[2]刘振生.电视摄像中的拍摄角度问题探析[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 , 2010, (4) .

教育科研中的常见问题 篇5

基础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问题思考

完整的基础英语教育不应该割裂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本文旨在通过揭示基础英语教学的本质,从我国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研究和文化教学现状入手,探究基础英语教育中英语文化教育方面的不足,提出基础英语文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实施基础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途径,希望为促使基础英语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作 者:李子杰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刊 名:山东纺织经济英文刊名:SHANDONG TEXTILE ECONOMY年,卷(期):2008“”(6)分类号:H319关键词:基础英语教育 语言教育 文化教育

教育科研中的常见问题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育 语言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075-01

数学的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数学教学的特征也是不一样的,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语言是构成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教学的思维能力也不可避免的收到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水平的影响,如何更好的加强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的语言问题,并寻找一个良好的解决策略对于解决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语言教育的现状

对小学数学教育进行全面分析发现,语言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模式、教学程序等不够合理、不够规范,教学思路也不够清晰,并且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达不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目的。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够现代化,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没有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给小学数学语言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带来极大影响。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语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必须注重小学数学语言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學性等,才能制定出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相符的教学计划,最终促进小学生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语言教育水平的提高

1、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其主要是指在进行小学教学的时候,其数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没有错误的,数学中的概念、公式等等都有着其特定的含义和表达方式,许多时候,一字之差,则会造成其所表达的意思有着极大的区别。例如:“个位数”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虽然看起来也就一个字的区别,但是,所表达的意思是截然不相同的。例如:今年的小麦收入增加了100千克,和今年小麦增加到100千克,所表达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仅需要其有着准确的词语,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赶紧利索,不拖泥带水,有许多教师在刚步入教师岗位的时候,在课时内不能很好的去完成教学任务,这主要是因为其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很干净利索的进行教学,许多问题翻来覆去的讲,使得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也不知所云,总感觉教师说的话许多都听不懂,这样就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更好的客服上面所遇到的系列情况,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做精心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的语言应该比较精炼,而不应该说过多的和教学内容无关的话语,教学“正比例的意义”以后,怎样判断两种相关量成正比例,可以这样小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商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这样的总结简单明了,学生易于掌握。

2、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合理进行批评和鼓励

在不断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针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语言教育问题,教师要时刻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才能有效增长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在我国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的新形势下,教师采用合理的语言对学生的行为和表现进行批评和鼓励,是调节教学气氛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极大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各个知识点,最终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通常情况下,针对学习成绩较差一点的学生,教师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加强练习,并鼓励他们积极发问和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育目的。例如: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将学生合理的进行分组,不仅可以平衡学生的心理,还能让成绩较好学生的辅助成绩学生,最终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互助意识,以在增强学生自我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的基础上,真正提升小学数学教育水平。

3、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4、注意小学数学语言学习的审美情趣

由于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身心特性天然地具有一种趋美冲动,所以,学习中不断展示学科美,体验美的感受,对提高学习效率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数学可谓处处充满美的花朵,正如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数学带给学习者的绝不只是冰冷的符号,而应当是一个有着各种新颖独特的美点缀成的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小学数学语言学习应充分展现数学图表语言的对称美、动态美,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美、优雅美,让学生感悟小学数学语言系统的内在美,以唤起学习主体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获得审美情趣。

三、结语

综上所诉,在进行小学数学教育的时候,语言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几个教师,要能够很好的去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里特征,根据学生的接受事物的能力,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用于,在进行课前准备的时候,要能够很好的去引入一些通俗而有准确的词语,以便能够更好的为学生能够听懂,用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使得课堂教学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玉梅.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语言教育问题[J].山海经,2015,22:118

[2]王娜.试论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语言教育问题[J].吉林教育,2015,10:36

[3]罗亮.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语言教育问题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10:183

插画教育中的若干问题 篇7

关键词:插画,教育,观念

严格地说,插画并不是新学科,自古以来,国内外的书籍内页均用插图作为图示,以增强书籍与文章的可读性。插画的历史,是一段有关图像的历史。远溯至我国秦汉时期,简牍和帛书不但一展书法的魅力,也肇始了插图历史的源头。欧洲中世纪的福音书,则展示了古代欧洲宗教思想的成熟,同时也是插图历史的开端。一直到19世纪,伴随着美国的独立,美国的插画艺术也在崛起与成熟,到了现代,欧美与日本的各类插画艺术潮流席卷世界各地,不断掀起视觉浪潮。如今,插图艺术与计算机的结合可谓是如虎添翼。从世界插图的发展历史来看,较为成熟与成功的插画艺术产业,除了要与商业的节奏与需求紧密结合外,还要具备艺术上成熟的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插图艺术虽历史久远,但发展跌宕起伏。近代之前,伴随着绘画的繁荣,插画艺术的风格异彩纷呈。近代之后,战争使得插画艺术的种类呈现出凋敝的趋势,到了现代,插画艺术的势头才卷土重来,只是在质量与数量上均与国际上优秀的插画艺术有一定的差异。对于国内的插画艺术教育来说,插画艺术如何发展,以及国内的插画艺术产业如何跻身国际成为插画艺术面临的首要问题。那么,生产出一定规模高质量的插画艺术将是现在商业市场的方向。因而,培养插画艺术领域的大量人才是插画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插图艺术教育作为插画产业链的初始,将我们的目光与关注投注于其上。

一、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教育使命的变更

谈到教育,就不能避开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机构。这些优秀的教育机构提供世界上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最为出色的教育资源,并还在为更高的目标做出不倦的改革。所以,我们应当借鉴,虽属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领域,但我们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对于惯于制造欧洲文化经典的德国教育,略有耳闻。提及德国文化经典,我们能够想到诸多从历史到哲学再到绘画等方方面面的领域里出现的出类拔萃的德国人。之所以能够在欧洲哲学或整个教育领域中屡创奇迹,德国依靠的是一种关于经典的态度。经典二字之于德国,意味着长久的磨砺之下锻造的利剑,这把利剑既可以指所创之物,也可以指治学的态度;经典之于德国,不只是有关于德国的历史文化,还有德国的教育体制。德国曾经首度创办学前教育,诸多教育形式也起源于德国,而这些诸如师范教育、义务教育等都对其它国家产生重要影响。

2. 实用主义的滥觞

实际上,这一举措是欧洲的教育模式向以美国为首的实用主义精英教育模式的靠拢。毫无疑问,对于这种发迹于十九世纪德国,繁荣于二十世纪美国实用主义的浪潮,中国缺少德国教育家的质询与审慎。也许在二十世纪的早期,对于保留与革新,当时的中国教育家们有过深刻的思考与争论,但至少现在,是全盘接受了这种实用主义的教学模式,从观念到论文的模式,无一漏掉。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胜利,中国也成为整个实用主义文化阵营的一角。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美国文化输出与复制的胜利。对此,我们五味杂陈,但美国教育也曾在艰难中前行,在成功中改革,在比较中借鉴。无论是成功与失败、保守与激进,世界上各个国家包括美国自身的教育系统仍在审视这种实用主义,虽然这种实用主义和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实用主义性情部分吻合。相比之下,我们简单而又粗暴地执行着实用主义的信条。

二、中国教育的选择

与此同时,让我们回眸中国的教育历史,以此探析我们所承载的焦虑与不安。

在我们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历史中,文化图景可谓波澜壮阔,古代以科举入仕的教育体制在清朝末期结束。这种结束意味着文化上的大换血。与古老绵延、繁盛的西方教育体制不同,中国的教育与文化一道是呈现断裂性的。贯穿中国主要历史阶段的科举制度的废除,让儒家教育大部分推出历史舞台。文化与教育均受波及。国民们在文化十字路口处左右逡巡,力图在踌躇与徘徊中寻找归路。与艺术发展的问题一样,在继承与变革的罅隙中,我们的教育也在寻求生存与定位。在传统中革命,在革命中坚守,这当中失去很多珍贵的东西.

1. 经典之余的思考

关于德国教育,我们已谈及很多。给我们深刻印象的恐怕不只是建于1386年的海德堡大学、建于1472年的慕尼黑大学、建于1734年的哥廷根大学等这些著名的学府,还有曾经在这些大学授课的教师——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他们不但是引领学生的导师,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哲学导师。除此以外,令我们对于德国教育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培养出如此出色的人才并得以诞生大量著作的大学教育体制。

我们应当看清,德国为了博洛尼亚所提出的欧洲统一的大学教育区的主张而改变本国的教育策略,并不是源于本国教育体制的失败,而是为了更好地迎合欧洲一体化的步伐。

2. 实用主义的打造

从创造人类哲学经典的德国的海德堡大学,到人所向往的英国的牛津剑桥,再到我们所熟知的美国的哈佛耶鲁斯坦福大学,世界教育的发展史描绘着从欧洲的经典文化教育向美国的精英文化教育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演绎着欧洲与美国在各个领域上的竞争,无论这竞争最终如何,我们都必须承认从经济政治文化几方面来讲,当下的美国都更像是一个风向标,这个风向标较比欧洲来说如此年轻,它不只是创造了经典,还在不断吸引来自世界范围的优秀的教育资源汇聚于此,并创造新的文化经典。

三、对我国插画艺术教育的反思

我们在洋洋洒洒地讨论了国外与国内的教育现状之后,发现一所著名的大学、一套成功的教育经验、甚或一种优秀教育精神的体现,所影射的都是教育体制与机构的改革、教育资源的优化、教育方式的转变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的体现,甚至是这些良性因素互动的结果。无论是海德堡大学还是哈佛大学,抑或剑桥大学的教育宗旨与精神,都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科研中的常见问题 篇8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就当前小学数学语言教育的形势来看, 在很多方面还缺乏规范性、标准性以及合理性, 没有明确教学思路, 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形式固化, 语言表达能力较弱, 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得不到培养, 更谈不上深化教育活动。针对这种情况, 必须加强小学语言教育方面的兴趣培养, 另外, 针对小学数学语言中缺乏的形象性和艺术性, 对小学数学语言无法生动灵活表达的情况, 应对此进行有效分析和研究, 提出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意见和建议, 从而改善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语言教育的问题。

二、如何解决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语言教育问题

( 一) 提高语言教育的规范性和艺术性

在小学教育阶段,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时刻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要完善小学语言教育, 教师就需要提高其规范性。首先, 教师在备课或课堂教学活动中, 都应力求语言的精练简短, 时刻保持明确的语言思路,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书本中的思想知识, 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 不断深入分析, 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另外, 还需要提高小学语言教育的艺术性,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语言词汇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 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例如, 在解决教学问题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张图像中有什么跟数字有关的信息?”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带有目的性地去观察图像, 答案也更有针对性,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出现思路混乱的情况。这种引导简短明了的问题一下子就能够转变学生的思维, 并在思维转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经常对学生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 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与否、作业对错也好, 都应通过语言表述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本着面向全体, 照顾差异的原则, 尽可能多地给予中下游学生一些鼓励, 对优异学生的独到见解给予表扬, 对于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 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他们, 课堂发言时要给予他们鼓励的目光, 再结合教学内容, 采取渐进的方式来指出他们回答的不足之处, 从而使他们能够不断突破自己, 积极参与并举手回答问题。

例如, 在学习除法计算时, 教师可以出题“64÷4 = ?”教师可以根据这道题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向学生提出: “你们有信心独立完成这道题吗?”当学生回答能做到时, 教师可以说: “你们太棒了! ”这种语言的鼓励, 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促进师生情感发展, 从而达到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

( 三) 注重批评语言的幽默性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对任何发生在自己视野范围内的事情都比较好奇,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让他们时刻集中注意力听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 教师在批评学生不认真听讲时, 要注重语言的幽默性,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能提醒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周末或节假日归校后, 学生会上课走神、课堂纪律混乱, 这样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对此, 教师可以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 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这种委婉的批评方式来间接或直接的改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不良习惯。

例如, 上课过程中, 有学生讲话, 教师可以说: “今天课堂纪律较好, 同学们很安静啊, 第一组的同学保持得最好哦。”如有同学开小差, 东张西望, 教师可提醒说“小心哦, 别把眼珠弄掉了, 这样可不好找哦! ”这样既达到批评的目的, 也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 四) 注重生动形象的语言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轻松、更容易地接受新知识, 掌握学习的重难点, 把数学中一些抽象简短的定义转换成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不仅不会觉得难懂, 还会觉得很有趣, 从而会参与其中, 这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 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述逻辑性强且抽象化的数学概念或定义, 以此达到提高小学数学教育中语言教育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语言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它能够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一些不良习性, 从而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语言教育, 必须保证语言使用的规范性、艺术性、幽默性、生动性以及形象性, 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和帮助, 使其能够提高自信心, 提高独立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此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小学教育事业也得到全面发展与提升, 其发展方向更加趋于科学化、合理化以及现代化。为了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需求, 广大小学教师必须提高思想认识,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充分挖掘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语言教育, 以此达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针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语言教育问题展开讨论, 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语言教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冉红梅.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J].考试周刊, 2013, (60) .

[2]乌兰.浅析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挖掘学生学习潜能[J].大观周刊, 2013, (12) .

教育科研中的常见问题 篇9

(一)对学前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由于我国现代学前教育起步较晚,因此,社会上对学前教育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在农村地域,由于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家庭并不重视学前教育,忽视了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很多家长甚至将幼儿园看成托儿所,认为只是负责看护、照顾儿童的机构,所以,更无法对学前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这些情况在农村等偏远地区较为突出。

(二)学前教育的模式缺乏创新

就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而言,其教育模式较为滞后。这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上。现在大多数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理念都较为落后,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少部分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理念较为先进。另外,当前我国理念比较先进的学前教育机构多数是国外的教育机构,因此,这些教育机构的各项费用也会较贵。而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学前教育机构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尽管很多幼儿园的标语上宣传着所谓的“蒙氏教育”,但是其教育模式或是灌输式的教育,抑或是放养式的教育,使幼儿园成为托儿所,幼儿无法获得科学的教育。

(三)学前教育机构教学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主要为私立机构,而公办的幼儿园数量较少。大城市中大部分幼儿教育机构的设施都比较先进,而农村地域的设施较为落后。很多教育机构没有完备的幼儿活动场地及设施,也没有完善的学习设施,很多教学活动都无法很好地开展。因此,这也导致了幼儿教育质量的落后,使幼儿缺乏很好的教育。

(四)学前教育教师的素质普遍较低

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其对教育质量有着决定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教师的素质普遍较低,尤其是在农村等贫困落后地域则更为明显。在这些地域,许多学前教育老师多为大专学历,甚至有很多教师没有文化程度,只是单纯地照顾幼儿。由于许多私立教育机构因为资金等问题而控制教学成本,教师的工资普遍较低,导致许多教育机构的教师素质普遍较低。由于教师的素质较低,使音乐、舞蹈等教学活动无法很好地开展,这使幼儿身心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学前教育的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认识

政府应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宣传学前教育对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可以采取海报、讲座、宣传页等方式,来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其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增加幼儿的入园率,增强家长对幼儿学前教育的关注度和重视度。

(二)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模式是教育机构的灵魂,先进的教学模式对教育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鼓励教育机构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部门应该采取监督、帮扶等方式,积极督促教育机构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定期进行检查。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外的合作交流,组织国内的教育机构去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三)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各方面较为落后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资金支持。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给予学前教育机构资金支持,使其能够改善教学环境,完善教学设施,聘请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对于私立学前教育机构,政府应该给予政策上支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使私立教育机构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提高对幼儿教师的素质

幼儿教师的素质偏低是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阻碍幼儿获得良好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幼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必须在各方面具有高水平的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工资水平。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教师的工资普遍较低,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域,因此,很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幼儿教育,使教育机构无法获得更多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政府应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从而使更多毕业生愿意从事学前教育。(2)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政府应该经常组织幼儿教师去高校进行专业培训,或者聘请国内外相关方面的教育专家开展学术讲座,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一些有能力的私立机构也可以组织教师去国外进行参观学习,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

总之,幼儿作为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其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必须重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面对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适时作出相应的变革应该迫在眉睫,这也关乎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摘要:幼儿阶段是个人智力、身体等各方面快速发展的阶段,幼儿的性格、各方面的能力正是这个时期培养起来的。因此,学前教育作为正式教育的初级阶段,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学前教育能够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幼儿的各个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使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处于一种尴尬的境遇,使我国幼儿的学前教育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主要通过对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合理性的对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常见问题

参考文献

[1]潘跃玲.教室空间构造的现象学研究[D].宁波大学,2013(5):121-124.

论中医教育中的思维问题 篇10

中医基础理论产生于先秦时期, 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研究以直观的现象和体验为主, 古代医家是在与疾病长期作斗争的观察和实践过程中所发现的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基础上, 借助于古代自然哲学思想提出来的, 其说理工具是先秦的哲学思想--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它的思想方法是运用直接观察与思辨推理相结合, 故其理论具有高度概括、综合和抽象的特点, 整个内容重在说理, 属于一种思辨的科学。

中医学理论的的思维起点是元气论, “元气”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最基本概念, 最早论及“元气”的医籍是东汉的《难经》中的“脉有根本, 人有元气。”元气论主张:气是无形的、连续性的物质;其内部没有空隙, 外部没有边界, “其小无内, 其大无外”;本身有着阴阳之分, 元气就是阴阳混一之气, 而阴阳两气之间也无“毫发断处”;各种有形的具体事物, 都是气的聚合而成, “气聚成形”;无形的虚空亦充满着气, “虚空即气”;有形之物并无不可入性, 气还可渗入其间, 使各自分立的万物通过气的中介而成为具有连续性的整体。因此, 元气论认为, 万物的连续性不仅表现在分立的万物被气联结成一个息息相通的整体, 而且表现为有形之物能复归为无形的、连续的气。

以元气论为本体, 作为中医理论的出发点, 给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思维过程带来了生成说的有机论色彩。中医将人体结构看成是一种活的、动态的“气化结构”。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的物质基础, 是人体生成的条件, “气聚则形存, 气散则形亡”。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认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平衡协调, 则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一旦气化失常, 即入而不出, 升而不降, 或出而不入, 降而不升, 动态有序结构被破坏, 内外物质能量变换、转化发生紊乱或障碍, 出现气滞、气逆等症, 从而易生疾病[1]。除有形的外, 大量为功能的、过程的、无形的。如藏象、经络、三焦、命门等均为功能性的“气化结构”, 而非形态解剖结构。

元气论自然观始终把气看成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 在元气论自然观的引导下, 必然遵循整体论思维方式探讨疾病。中医学把天、地、人、时的统一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框架, 以五脏为中心、经络为联系的有机整体观念和以人体为中心、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观, 强调了机体、自然、社会、心理的统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和表里上下的统一。中医是以平衡为目的, 如“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体整体关系失调而致。阴阳失衡、气机失调都是从整体上把握病机的。“证”是中医的一个核心概念, 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体反映性, 是机体在致病因子作用下出现的整体反映。中医临床察色按脉、听声写形、视舌问症, 正是在考察患者的整体反应性, 包括患者的体质。中医谴方用药针对的不是疾病的局部, 而着重从整体上调节人体机能, 恢复阴阳整体平衡。中医防病以精神调理为主, 强调“恬淡虚无,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2当前中医教育中存在的思维问题

当今中国人在对知识理论的认知方式基本上是与近代西方思维传统一脉相承的, 追溯其历史轨迹可以看出, 自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其后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直到“五四运动”, 西方的思维方式逐渐渗透到我国的文化教育中, 并得到大力推广。相比较而言, 从清政府下台后全国开始推广西式学堂, “私塾”退出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更使传统国学遭到重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普及新式小学、中学以及“文化大革命”等使传统的东方思维方式在知识理论的认知和建构方面几乎消失殆尽。

中国已经历经百年西方文化洗礼, 当代大学生更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对于医学的认识大多来源于以西医为主的医院, 对于东方文化的思维传统在社会生活方面可能还保留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论认知和建构过程中, 则较难理解建立在古代自然观基础上的、以直观思辨为特征的中医学。学生进入中医药院校以后一开始学习的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元气”“阴阳”“五行”等基本概念, 对这些基本概念在理解和把握方面会存在很多困惑, 有的甚至会排斥对这些的学习。目前中医院校的教育实际是中医为主, 中西医并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同时接受中西医两种截然不同思维方式的课程, 西医课程与中小学所学的数理化等课程一脉相承, 强调其物质实体性, 用逻辑论证去分析把高层次还原为低层次, 是建立在近代生物学的基础之上的, 以受控实验和分析方法为主, 以归纳逻辑为主要推理规则, 易于接受和理解。而中医课程中以“类象思维”和“整体论”作为主要思维方式, 它强调唯象联系, 突出宏观整体, 重视和谐平衡, 与学生以前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格格不入, 不易理解难于接受, 另外, 中医和西医所认知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 其中有一些相同语词构成的概念, 在其内涵上是不一致的, 如“心”“肝”“脾”“肺”“肾”等, 西医对这些概念是实体和解剖意义上的解释, 中医是系统和功能的认知;在诊断过程中, 中医是以“证”这种整体系统的功能失调作为诊断结果, 西医诊断则是把具体器官的实质变化以“病”的形式作出说明, 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造成混淆, 尤其是刚入门的学生, 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

3当代中医教育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3.1 调整中西医课程设置

在中医教育中, 应针对中西医学不同思维方式所导致的中医院校学生在中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中医自身的思维特点制定教学计划, 优化课程设置。西医学实际上是现代医学, 为了与中医学相区别将其称之为西医学, 所以在中医院校教学过程中西医类课程也应占一定的比例, 但鉴于两者的思维差异我们应将两类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 提高教学的效果。首先应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课程分开来学习, 先学习中医课程, 待中医思维形成之后, 再学习部分西医课程, 唯有这样才不容易被西医的分析还原思维混淆和干扰。其次中医院校可对西医的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微生物学等医学课程进行部分整合。因为西医本身是一门完整的科学, 如果中医院校也像西医院校一样, 系统的开设这些课程, 在五年的有限时间里学习两门系统知识, 是不现实的, 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缺乏准确的定位。要培养真正的中医人才, 中医医学生必须精通中医, 但也应掌握一些西医知识。可以开设一些对从事中医临床有参考价值的、必要的西医知识, 可以仿效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的办法, 将全部西医课程合为基础、临床、预防等几门课程。

3.2 中医思维方法的渗透

中医院校学生要很好的掌握中医思维方式, 就要很好的了解中医思维方法。中医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与医疗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一门科学, 其思维方式既体现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足迹, 又有其作为科学的独特特征, 是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方法的综合应用。“《内经》的阴阳学说提供了一个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相统一而以辩证逻辑为主,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相统一而以演绎推理为主的逻辑思维模式。”将其分为六种主要模式:比类对应式、互含递进式、转化循环式、消长平衡式、揆度合参式、正反逆从式[2]。其中最常用的是“比类对应式”即“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导源于《墨辩》的类概念和《周易》的卦辞、爻辞[3]。《内经》中所讲的“援物比类、化之冥冥”, “不引比类, 是知不明也”。《易传·系辞》所说的“引而伸之, 触类而长之, 则天下之能事毕矣”, 都是指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通过把两个或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 找出它们之间相类似或共同的地方, 然后把已经知道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有关知识和结论, 推论到与之相类似或有共同点的现象和事物, 也可能具有相同的知识和结论。这样一来万事万物都可归到阴阳五行的范畴之中[4]。这种古典的思维方式, 虽然尚不如近代逻辑学中的类比法和现代控制论中的同构理论那样严密, 但是在距今两千多年的古代, 祖国医学就已经开始运用与近代现代方法相类似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和进行推论, 不能不说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

中医中非逻辑方法历来被认为在其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内经》中逻辑思维的基础正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方法之上的, “天人相应”、“五行相克”、“血脉同流”、“经络相通”、“子午流注”无不是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 甚至直觉心悟创造出来的。在临床实践上, 强调“医者, 意也”, 以直觉心悟体察疾病[5]。中医学发展的经验积累性决定了非逻辑方法的重要作用, 如脉诊的“如盘走珠”与“如刀刮竹”, “如循琴弦”与“如循刀刃”,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因此在中医院校专业课课程的教学中, 要把这种方法的优点和长处进行透彻的分析, 启迪学生积极思辨, 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医学的内容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具体应用, 对其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3.3 加强中医文化氛围培养

作为中医思维起点的“元气”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氛围里发展出来的, 与儒、道、佛、技有着割不断文化的渊源, 它的起源深受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 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而且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各个方面, 涉及人文学科和人文知识, 如阴阳、五行、易学、哲学、道学、道德、养生等, 与传统的自然科学, 如天文、地理、时令、生物 (药食) 形体等共同构成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因而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6]。例如, 对“心主神明”“肝主决断”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含义的命题, 如采用当前现代科学研究的生理、病理、生化等定量研究方法则很轻易的就会被否定掉, 如对其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很深的理解, 认识到中医学的多元性的特点, 再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探索其未来与发展, 也许会找到其有效途径, 所以, 对于中医院校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 从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医具有积极的意义。应开设有关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讲座, 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传统文化和中医相契合的中医文化学内容, 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知识;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教师授课除了传授中医的基础知识外, 还应将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认识论、方法论等理论特色贯穿于始终;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应体现出其传统文化的积淀, 如在辩论赛上多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辩题、开展校园传统文化节及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等。让学生在掌握中医知识的同时, 逐步加深对中医思维方式的认识, 培养用中医的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经典和临床密切结合

学习经典医著是系统、全面掌握中医理论的必然要求, 是掌握中医理论体系和中医思维特点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在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中, 最重要的是《内经》和《伤寒论》。其价值一方面在于奠定了中医学科独到的方法论,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基础理论, 即认识生命和疾病的宏观、系统的方法;《伤寒论》奠定了中医临床方法论, 即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 也就是“辨证论治”[7]。另一方面在于其中蕴涵着大量有关整体观念、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和社会人文知识, 所以, 对经典的精读和思考是培养中医思维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在对经典进行研读和思考的过程中还要夯实医古文知识, 如《伤寒论》为汉人张仲景所著, 尽管所用语言在当时十分通俗晓畅, 但年移代革, 语言文字的含义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 如果不清楚其词句本身的含义, 就很难正确理解它的医理[8]。在对中医基理论和经典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 要尽早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在排除西医思维方式干扰前提下, 根据中医学四诊八纲, 进行辨证论治, 观察中医中药在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等方面的疗效, 在初期临床见习过程中, 要把中医的理、法、方、药渗透到对疾病认知的各个环节中去, 从而进一步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

摘要:认清中医思维特点, 使学生建立起中医的思维模式是当前中医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医理论具有高度概括、综合和抽象的思辨特点与现代科学还原、分析、具体的实证特点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中医教育中必须把握这一不同, 从调整中西医课程设置、中医思维方法的渗透、加强中医文化氛围培养、经典和临床密切结合等四个途径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

关键词:中医思维,元气论,思维方法,中医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宗明.医学与时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14 (1) :34.

[2]周瀚光.传统思想与科学技术[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7:129.

[3]卓同年, 谷培恒.论中医临床思维的逻辑方法及其运用[J].新疆中医药, 1999;17 (2) :2.

[4]张艳萍.中医院校逻辑教学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教科版, 2008;12:45

[5]张苇航, 张炜.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J].医古文知识, 2004;3:10.

[6]周仲瑛.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研究保持中医的优势和特色[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8 (2) :63.

[7]彭坚.关于中医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J].湖南中医杂志, 2008;24 (1) :5.

教育科研中的常见问题 篇11

1经验多,理论少

目前,大多数文章仍停留在对教育、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某项具体工作经验总结和心得体会水平上。这类文章只限于铺叙事实、就事论事,发表个人感想和介绍局部经验,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在开展教育研究的初期,这类文章对总结交流经验,启动和推动广大教师、干部进行教育科研活动,促进各项工作的改革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科研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各方面工作在论文中都已大体涉及的今天,再普遍撰写和发表这类文章,不在理论方面进行提高就远远不够了。今后要更多地撰写和发表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有理论深度的论文,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有理论深度的文章少,其原因之一是这类文章的写作难度大。工作经验的总结、归纳和提炼,当然也要深入地思考、分析,但总要容易一些,因为这是自己实践过的或熟悉的事情;而理论分析就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办到的,它需要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参考相关理论著作,还要花大力气把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2阐释多,导向少

很多论文基本上是属于对现行方针、政策、措施的解释和佐证:这类文章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方案的详细的阐释,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是,另一方面,有超前意识、有导向性的文章却凤毛麟角。撰写这类文章,要做一定的调查、试验,需要深入开展研究和探索,是比较困难的,而它对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快教改步伐又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大力提倡和鼓励撰写此类教育科研论文。

3提出问题多,解决问题少

不少论文就当前某一方面的工作或存在的问题,能够做出详尽的罗列和归纳,对问题的由来、现状与危害也能做出一定的分析与论述,但对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理论思考却显不足。好比医生问诊后能说出症状和病因,但对治病却无“灵丹妙药”,开不出有效的药方,只是原则上提几点看法、意见与建议。这是研究不深人的表现。相反,好的论文就避免了上述的不足。从近几年一些获奖优秀论文中看,它们都是在大量调查和长期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不但有理论、有根据,而且科学性和可行性都比较强,这是广大教师努力的方向。

4定性描述多,定量分析少

大量论文中阐述问题、经验、解决方法等内容时,一般是采用归纳、分析、综合的方法,并举出一些典型的事例作为论据,大多是定性分析,很少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这表明,当前教育科研仍处于思辨为主的阶段,迟迟未能进入以实证为特征的科学实验阶段,离学科发展的最高阶段——微观机理的研究分析,尚有很长的距离。

5老题重做多,新颖创意少

一些人写论文是为了评定职称,带有某种“应付”的色彩,所以,选题一般是自己的工作实践和所见所闻,作者花一段时间总结归纳出一篇文章了事,常常容易重复别人已谈过的观点、见解、主张,甚至材料。例如“教书育人”的文章不知道有多少教师重复写过,但很少有新意。老题重做并非不可以,但要有新角度或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或有新思想、新知识,能把读者引向更高、更深的层次。

教育科研论文写作十戒

上面介绍了教育科研论文中的常见弊病,下面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讨论教育科研论文的创造性、真实性、理论性与写作技巧,提出了教育科研论文写作的“十戒”。

1戒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要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新的途径,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作为发表的论文,总要有新意,有独创性,这是学术论文的生命。

目前,有很多教育论文缺乏创造性,大量重复别人已经研究过的东西,人云亦云,在别人的观点和结论上打圈圈,没有个人创见,没有新内容、新材料、新方法,不能反映出教育科研的新水平、新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作者不注意阅读文献资料,研究信息掌握得不足,不知道自己研究的问题原来别人早已解决了;其二是有的论文作者只从个人爱好、兴趣出发,所写论文脱离教育实际,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虽然论文中也许有某种独特的见解,但这种“创新”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发表价值。

2戒缺乏准确性和真实性

教育科研论文的论据必须准确、真实、典型、充分,论证要符合逻辑,实验结果必须能够再现,并能经得起教育实践的检验,这样的结论才能令人信服。

现在有的教育科研论文调查研究不够,资料不足,即事实论据不充分或不准确,任意夸大或缩小其作用,主观臆断,想当然;或为了得到某种结论,报喜不报忧,只选择那些对自己观点有用的实验数据,然后就轻易地下结论、谈看法,这样的论文缺乏准确性和真实性,没有什么发表的价值。还有的作者在根据不足的情况下,在论文前言和结论中就用“尚未报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等进行自我评价;也有的在论文讨论中,对别人的观点、结论断章取义,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这样做同样缺乏准确性和真实性,也会引起读者的反感。

3戒缺乏学术性和理论性

教育科研论文在于探讨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归纳、抽象、综合,上升为理论,实现认识的飞跃。因此教育科研论文不是材料的大量罗列和简单记载,而是有浓重理论色彩的再创造。科研论文与一般经验总结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能否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和理论分析。

目前缺乏学术性和理论性是教育类文章的主要通病,许多文章有丰富的实践基础,但作者写作时仅满足于平铺直叙,就事论事,认识只停留在一般的综合和概括水平上,不能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高度,得出理性结论,只能把论文写成经验总结、工作汇报、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

4戒结构不合理,层次不分明

教育科研论文的结构安排,要在中心论点的统帅下,把各个论证部分严谨周密地组织起来,分清主次轻重,做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在论文结构上常容易出现下列两个问题:

第一是结构不完整、不平衡。有的文章缺少某一重要部分,如无头(绪论)、无尾(结论),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如有的论文,开头没有说明课题的来源或研究目的、意义,也不交待实验的方法和手段,一上来就列举大量事实或数据,让读者觉得“没头没脑”?有的文章结尾处没有明确的结论,没有个人的观点和见解。有的论文该详细的不详细,该简略的却过于冗长,造成文章结构不平衡。

第二是结构松散,缺乏条理。有的文章内容上拼拼凑凑,论文层次既不遵循各部分内在逻辑顺序,也不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作者写作时缺乏总体布局,信马由缰,因而出现前后不衔接、重复、矛盾等现象。

5戒标题空、大、旧、长

标题是论文的眼睛,有“指引内容,吸引读者”的作用。目前教育研究论文对标题下的功夫不够,常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情况。常出现的毛病有:

第一,标题空泛、模糊、不确切。一些论文标题模糊笼统,过于抽象,读者看完后不了解论文要论述什么,抓不住中心和要领。如“论学生的学习成绩”、“谈课程,教材、教法”等。

第二,标题太大。有的论文标题太大,涉及面过宽,短时间内很难完成。因为题目太大,论证时面面俱到,但对各方面的论述都不深不透,泛泛而谈,没有什么新意。如“论教师的成长”,“谈教育与计算机科学”,这类题目都可以写一本专著,而不是一篇论文所能反映的内容。

第三,标题陈旧。别人已写过的题目,自己再写,老生常谈,若无新认识,新角度和新材料,便很难写出新意。如“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师素质”,这类论文一般与他人已写过的大同小异,重复现象严重,缺少新鲜感。

第四,标题太长,有的论文标题过长,甚至三四十个字,不仅哆唆,读起来费力,也不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如:“开展教学评估,改善办学条件,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出现过长标题的原因是,作者缺乏深入概括、提炼的能力,没有抓住论文本质和重要特征。

6戒观点不鲜明,重点不突出

有些文章对中心论点提炼不够,没有把问题的实质搞清楚,抽象概括也不准确,形成观点含糊不清,似是而非,似有若无。造成上述毛病的主要原因是:文章过多地叙述工作过程,对论据贪多求杂,对众多的材料缺乏认真的整理、消化,从而使中心论点不明显,淹没在冗长的阐述和繁杂的材料之中,造成论文重点不突出。

7戒论证不得力,缺少逻辑性

论证不得力的情况有两类:一类是只有理论分析,从理论到理论,缺少必要和充分的事例和数字的依据;另一类是材料很多,但在选材和组织材料上欠佳,缺少周密严谨的逻辑性。具体表现为:材料陈旧,缺乏新鲜感、吸引力;论据缺乏典型性、必要性;提出论点、罗列论据之后,不做深入分析,没有论证过程,便用“由此可见”、“大量事实证明”等语句,以点代面,以小论据支撑大论点等等。

8戒绪论、结论写作不当

目前很多教育科研论文,绪论和结论写作不当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许多论文的绪论洋洋洒洒,篇幅相当大,在写完实验过程、数据资料或是计算过程以后,就突然停笔,没有归纳和总结,也没有评价与建议,即看不出作者的见解和明确的结论。这样的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的文章,是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作者的研究成果的。

9戒语言不精练,文字不规范

一篇优秀论文,不仅要内容好、观点新,语言也必须准确、流畅。目前比较常见的毛病有:用词不准确,标点不正确,语句不精练,语言含糊不清,语意费解等。

10戒图表不合要求

图表方面常见的毛病有:一是图表过多,安排不适当,二是图表不合规范,制作粗糙,给排版、印刷带来很大困难。

教育科研中的常见问题 篇12

中国电影已经走入一个新生的时期, 现在的影视创创作对人们而言已经不是简单的观赏了, 它对人们的生活态度, 价值观念都产生的很大的影响, 这种文化传播方式更贴近生活, 更容易让人们接受。中国的电影有着独特的民族特征, 它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让它在国际电影也初露锋芒, 当然中国电影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困境, 它还有很漫长的路需要走, 我们的影视教育者责任重大, 学习影视的学生就是未来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 所以影视教育的加强势在必行。

目前有完备的制作技术与艺术创作师资的影视院校, 还只有北京电影学院一个。其余的大部分均是在各大院校的艺术、文学、新闻的专业发展起来的影视编导、播音主持、影视表演等系别, 其门槛低专业素养不强, 影视专业收费高, 生员多, 近几年大批量的扩招, 使得很多高校存在着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专业教职工人数有限, 因为多以专业拼接转移, 有文学, 艺术, 新闻等教职工直接担任其专业教员, 使得现在的影视教育处于一个比较混乱, 体系不完善的状态, 缺乏真正的人才与竞争力。要研究中国影视传媒教育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经行探讨。2

一、影视教育专业技术与理论的落后对影视教育的影响

影视专业是一门创造性较强的艺术专业, 我们必须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影视人才。3影视教育应当从拓展学生的理念和意识, 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实践, 但现有大多数高校硬件设配和软件设施没有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而大多高校的影视专业定位很不准确, 不透明、往往会影响到各个层面的的问题。多数高校打着影视专业的幌子招生, 没有任何的面试与专业测试。这种所谓的特殊专业, 作为一种应对市场的运行方式, 本无可非议, 而问题在于, 现在的大多高校则是应用“纯应试教育”的模式, 忽视了对学生艺术基本素质的培养。“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和僵化的应试理念极易造成学生创造个性的泯灭。试问我们到底是培养如何的专业人才?

近些年各高校影视专业的日益增多, 生源的扩招。但在实践环节仍然欠缺师资力量, 以注重打造精英人才的各大院校不得不在这种形势下重新调整教育方向和选拔标准, 进而放宽以往对考生专业基础和创造能力的严格把关。教育应当从拓展学生的理念和意识, 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实践, 但在硬件设配和软件设施没有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很多技术上的应用却极为的落后, 使得在综合性当权的影视、传媒教育下, 专业性不能能得到最根本的体现与提高, 并导致专业性的局限与和社会需求的脱节, 尊重教育规律, 尊重市场规律, 重视影视专业的特殊性, 是我们教育部门现在应该正视的问题, 并有责任让它良性地向合理性方向发展。在当下社会不断加速进步的状况下无法经受不加节制的肆意膨胀, 而任何对资源利用缺乏理性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不负责任, 则会导致影视教育原有的生命力。

二、师资力量的加强与知识结构的提高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高校里, 大多的影视专业都设立在中文类专业、人文类专业的下设专业中, 随着平台与信息结合等综合性特点, 使得影视领域的人才需求, 在知识结构、技能构成、实践能力等方面, 都出现了不断发展的动态变化。现有教师的培训与新鲜力量的注入无疑的成了目前最影视教育最重要的改革之一, 让掌握理论知识的教师, 能真正的投入到实践与创作中, 在不断的学习中, 巩固自己的知识结构, 再加入一些新新的教职人员, 带入一些新的理念与新的技术, 让影视教育走在时代的最前端,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把一些老套的保守的教育模式丢掉。不断探索影视人才培养的新规律和新模式, 才能适应市场需求, 充分履行职责, 不负时代使命。

三、影视教育面向社会的困境

近几年随着影视专业报考的流行风潮, 报考人数日益增多, 各大院校也都跟风的增开影视专业, 低门槛, 高收费的现象普遍存在, 很多院校为了一己之利, 扩大招生却跟不上软件和硬件的教育, 也不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出路, 没有很好的估计学生的就业形势, 如此恶性循环给影视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由于我国目前的影视就业观念还相对落后, 影视专业的学生就业面相对较窄, 除了电视台和极个别知名的影视公司, 大部分的影视机构不够成熟正规, 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没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平台, 甚至有些学生不得不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而去另谋出路。影视艺术传媒专业的报考招生越来越火爆, 毕业就业市场越来越冷清这种现象暴露出了影视教育面令人担忧的的“出口”瓶颈。值得深思的影视教育可持续性的现实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 该如何走好影视教育教学这条路, 如何让学习影视的学生更好的面向社会, 如何给影视就业减压, 如何改革和发展等这些问题都是影视教育必须解决的。

影视教育在我们的对以上几个方面探究后, 最后让我们分析一下有利条件与现有优势, 在于:我们对影视教育还是学习的阶段,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些新兴的教育理念正在兴起。学生自主外拍的作品逐渐增多, 大学生电影节的学生作品也越来越丰富、优秀, 可以组织学生们多观摩学习优秀的影视作品, 请一些专家讲座, 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我们还可以借鉴很多国外成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再结合自身的影视教育的特点, 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影视教育的道路。

摘要:影视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影视艺术素养。在随着各大高校专业的社会化、专业与社会的结合话、选修节目的全民化, 这股热浪迅速风靡了全国各大高校, 综观全国高校影视专业的现状来看, 促使我们分析影视教育教学存在的“疾症”, 研究探寻中国影视艺术教育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教师师资力量对影视教育的影响、社会对影视教育的需求现状, 思考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及其教学的未来模式。

关键词:影视技术与理论师资力量的加强社会需求影视教育

参考文献

[1]、摘自黄慕洁、白月桥:《中学历史教学》p75.光明出版社.1987

[2]、谢飞《关于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研究》

上一篇:体系管理模式下一篇:酒店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