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问题

2024-10-28

科研问题(精选12篇)

科研问题 篇1

科研经费是支撑科研活动、科技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 科研院所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降低了经费使用的效益性。因此, 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 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 许多科研院所并未建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通常由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管理, 由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会计核算。很多科研院所普遍存在“重预算, 轻决算”的情况, 上至单位领导, 下至科研部门员工, 都认为只要申请到科研项目, 获得经费, 经费支出的问题就不需要管了。承担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只负责做项目, 发生的各项经费由科研人员所在部门统一报销, 财务部门无法判断列入该科研项目的支出是否是真实的, 不能有效监控。项目完成时, 需要由财务部门提供项目支出的情况。这种管理模式导致承担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不了解项目的具体支出情况, 而财务人员又无法控制项目支出的真实性, 造成许多不合理支出的列支。

(二)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

科研院所在申请科研项目时, 通常由科研人员自行编制预算, 再报经科技管理部门, 由科技管理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项目、申请经费。整个过程没有财务人员参加, 既没有参考现有的各项财务信息编制经费预算, 而科技管理部门由于不掌握财务数据, 也不能有效地对科研人员编制的预算进行审核及调整。另一方面, 科研人员对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了解较少, 主要凭经验估计编制科研经费预算,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项目内容与财务部门执行的会计科目的设置内容存在着一定差距, 导致财务部门按会计核算提供的项目经费支出信息与科研经费预算批复的内容可比性差。有的科研人员为了争取更多的项目经费, 项目预算往往偏大, 还随意增加自筹配套资金, 等到预算实际执行时, 存在配套资金到位不及时、到位率低甚至不提供配套资金的情况。

(三) 科研经费支出不合理

目前, 一些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科研经费是由项目小组的科研人员争取的, 经费的所有权便归项目组所有, 其他部门和人员无权过问。而在项目实际运行中, 因为项目负责人通常是学术型人才, 在经费管理上往往缺乏经验, 很容易造成经费使用中的种种违规现象。目前科研经费日常报账存在着支出不真实的现象, 大量的劳务费、餐费、个人或家庭的消费用品等都在科研经费中列支, 发票中一般未附实物清单, 从而无法确认这些开支是否真正用于该研究项目。这种经费开支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使财务部门无法对科研经费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和监督, 而日常支出中劳务费、差旅费及会议费的支出数额庞大, 设备费、材料费等类费用比重很少, 科研经费的使用没有按照项目申请预算书的批复执行, 导致财务核算中各项科研支出比例严重失衡。

(四) 科研经费监督机制不完善

许多科研单位内部或是没有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机构和人员;或是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或是疏于管理, 有制度、不监督, 不能严格履行经费监管职责。有些科研院所对科研经费管理没有全程纳入到单位财务体系, 科研规划、计划过程以及科研项目申报在财务管理体系外循环;有些与项目下达部门签定的合同, 对项目承担单位缺乏约束力;一些项目长期挂账不结题, 管理部门无人检查;有些单位甚至掩盖科技资金使用中的违规问题, 存在“预算不真实、使用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现象。

二、解决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 制定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

科研院所应根据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制度,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切实可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明确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和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明确对弄虚作假、以各种手段套取、挪用科研经费等行为的处罚规定, 单位领导要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所制定的各项经费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 以使财务管理及科研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促进科研经费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二) 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科研经费的管理, 首先要从项目支出预算抓起。预算编制中必须要有财务人员全程介入。财务人员协助科研人员正确理解科研经费科目的含义以及在申请过程中的注意点, 并根据科研人员提供的对基本设备、材料等方面的需求对每项支出列出明细清单, 并按照相关经费管理制度核定费用比例, 经反复讨论, 调研测算, 调整数据, 最后编制出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细化预算, 以此作为科研项目经费控制的依据。财务人员和科技人员之间应加强合作, 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互相补充, 互相促进, 以增强预算编制的可执行性。

(三) 加强对科研人员财经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 增强其法制意识

由于科研人员对财务管理有关规定和法律制度知之甚少, 致使其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不能按财经法规办事, 随意性较大。财务人员要大力宣传国家的财经法规制度, 帮助科研人员不断提高财务知识水平, 并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自觉遵守财务制度, 从而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

(四) 严格执行科研项目预算, 合理使用科研经费

财务部门要与科研部门密切配合, 加强项目预算监控管理。科研项目支出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财务部门定期编制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对照表, 分析预算执行情况, 并及时反馈给项目负责人。严禁各项支出超出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严禁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由于科研活动的难以预测性, 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 确实需对部分科目的经费做合理调整时, 需向项目批准部门做书面报告。严格按预算计划用款, 实行事前、事中控制, 确保科研项目经费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五) 加强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 完善科研经费的绩效考评制度

强化审计监督力度是加强科研项目经费合理使用、监督到位的强有力措施。审计部门要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角度对科研经费的全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如何, 既是资金提供者关注的重点, 也是衡量科研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 开展科研经费效益审计将是今后科研院所加强科研管理最有效的措施。科研经费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以客观、真实、准确的财务保障为基础, 科研院所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体系, 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不断增强科研竞争意识和服务社会意识。同时, 可以结合科研院所实际情况, 考察项目执行后对单位人才培养、科研水平提升方面有何积极作用, 对单位经济效益有多大促进作用。通过这些考评, 提高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X

参考文献

[1].蒋薇.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丽江学院学报, 2011, (8) .

[2].喻涛.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会计师, 2011, (6) .

[3].尹海梅.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 2012, (5) .

科研问题 篇2

为了获得科研基金资助,所以课题的立题依据必须充分。这就要求拟开展的研究课题一定要有意义、有需求、有创新、有假说和前期实验基础。例如,某一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极低,目前的治疗方法效果极佳,这样拟开展有关疾病的研究就价值不大,因此不会得到资助。再如,如果申请人提不出具有创新性的假说,虽有假说但无支撑的实验结果,也不能得到资助。反过来,则容易获得基金的资助。

开展卓有成效的科研实践和取得一定科研成果(例如,SCI论文、专利等),是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和前提。很难设想,一个没有科研实践和科研成果的人会获得基金的资助。为了获得科研成果,我们就必须瞄准学科的前沿或急待解决的科技关键,找准问题,明确方向,积极实践。科研方向一旦确定下来,不要轻易变动。

一个人工作的时间也就几十年,在科研方面真正做好一两件事情,也就不虚度此生了。第二军医大学的孙学军教授,独树一帜,从1997年以来一直潜心研究氢气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在相应研究领域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只要我们坚持稳定的科研方向,不断和最新国际研究成果(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和碰撞,就会产生更多的学术火花,发表更多的相关论文,这样申报基金的中标可能性就会加大。

如何书写基金申请书

书写科研基金申请书和写SCI论文一样,都需要技巧,就算你SCI论文写得再好,如果不会写基金申请书,那你申请成功的几率也不会太大。因为评判对申请书的审核也是非常严的,考察的地方也很多

首先申请书内的标题和摘要一定要简洁、直入主题,给人一种清晰明朗的感觉,正所谓题如其人。而且这是评委最先抓取的内容,一定要写好;

其次内容上要干练有致,一定要讲清楚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科研根据4W2H法则来写;

然后标书上的细节一定要注意,比如说文字的(QQ:1191268915)排版、语法等等,都市需要注意的,因为这是展现申请者内在修养的一个通道。而且要注重表达的技巧,不然就算你拥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思路,还是会很难通过评委的审核的。

另外在书写基金申请表之前,你要多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网页上的动态信息,熟悉其中的申请指南、申请办法、评审规则等等,而且这种申请机会一年只有一次,一定要认真对待,不可盲目填写。

基金申请书写完后要做什么

据了解,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经费在1986年投入的资金是8000万元,而到2013年投入的资金达200多亿,2014年预计会达300多亿,为什么,因为国家看到了科研的价值,不仅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更是为了造福人类、美化社会。但是国自然基金申请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人在书写完后就草草上报了,这样成功的几率是非常低的。

其实写基金申请书和SCI论文有许多异曲同工的考究,那就是在书写完申请书后,申报的方向和学部也是需要花时间去选择的。一般避重就轻,申请竞争不是很激烈的领域,当然你有十分的把握,认为自己实力确实比竞争对手强很多,还是可以去拼搏的。之前我一朋友本来是应该在生物材料专业申请的,但是他老板认为那样成功的希望不大,建议他在中医药专业申请,因为他大学就是学这个专业的,当然,我朋友当时也觉得把握不大,因为中医药领域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资助率也不高,而且还有派系之争,但是他老板告诉他实力和资历比那些更重要,劝它还是试一试,结果他按照老板的建议调整了申报方向,结果果然成功了。

科研问题 篇3

关键词 科研项目管理: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2.2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随之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工作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研项目作为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其投入比例的加大,在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对科研项目进行高效的管理,保障科研项目顺利实施,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促进科技进步与发展成为当前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科研项目管理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地制约了科研项目管理的发展与创新。分析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应对之策成为重中之重。

1 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项目申报,“轻”项目执行

近年来,各农业科研单位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科研项目的数量、规模和科研经费等方面,对项目的实施过程及执行质量鲜少重视。项目申报过程中,认为多申报项目可以增加项目立项的命中率,甚至出现项目申报“来者不拒”的现象。项目实施过程中,科研人员往往只看重论文和专著等科研成果,不顾及科研项目实际组织和实施过程的情况。项目立项之后,很多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往往不重视实施中的具体细节,项目申报者把精力转向新的项目申请,或是参加各类研讨会、交流会等,无法将精力放在开展科研技术攻关等实验工作中:科研管理人员又开始协调新的项目申报,同样忽视对项目执行中的监督管理。总之,这样的现状很难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或是结题,更谈不上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科研项目研究的成果和应用价值因此大打折扣,造成了学术研究的恶性循环。

1.2 “重”成果鉴定、报奖,“轻”成果转化、推广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成果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实现并转化为生产力。如今,发展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要实现知识的经济化和市场化,即将科研所创造的知识成果转化为可运用的技术,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源泉。然而尽管科研体制改革很多年,但是部分科研人员仍未从传统的科研模式中解脱出来:科研项目负责人往往将精力集中在立项、成果鉴定和报奖上,忽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导致部分科研项目的成果没有形成直接的产值收益:或是对项目成果没有进行大力推广,致使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流产。还有一些本该是科学研究带动生产,生产带动效益,但缺乏有效的推广机制来支撑科研成果转化,使得很多科研成果没有发挥科技服务人民的作用。

1.3 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胜,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同时又能高效地完成科研项目的目标,科研团队建设显得格外重要。但现实中,科研人员欠缺团队协作的精神,论资排辈,只作“鸡头”、难为“凤尾”的情况也屡见不鲜。部分科研人员之间相互不合作,甚至出现相互封锁、相互拆台现象,本应该众志成城,抱团方可取胜的团队,却日渐分化为单个个体,严重影响了科研力量的集成,也大大地限制了资源共享。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靠这种“小打小闹”的“单兵作战”,不进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联合,是不可能产出大的高水平的成果。

1.4 缺乏科技创新意识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机构也在稳步发展,但科技创新方面依然存在明显不足。现阶段存在着改革步伐缓慢,同时科研人员还面临着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审等方面的压力,在申报项目的时候以“实用”、“功用”、“效用”为价值取向,忽视了科研项目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大部分科研机构在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审中仍以科研成果量化作为考核形式,以有关科研项目的论文、专利、获奖、著作及科研项目的数量等作为衡量被考评人员水平的重要条件。这种量化的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和提升科研人员申请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但是若“尺度”把握不当,过度量化等不科学的考评方式也将会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数量的功利化倾向,以至于有些科研人员“弃本逐末”,不潜心研究从事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创新研究,从而磨灭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动力,长期以往将极不利于科研事业的持续发展。

1.5 科研管理队伍意识及能力不能适应创新需求

目前,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管理现状不容乐观,还未形成一支成熟、专业的科技管理人才队伍。科研项目管理本身是一门专业,目前从事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项目管理的专业训练,缺乏掌握项目管理相应的知识和技术;与科研人员沟通协调不够,缺乏主动性、创新性:或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不能真正发挥管理者的作用,经常陷入日常烦琐的事务活动中,无暇对战略规划与战略策略进行思考。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方面提出应对之策,以期为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 加强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管理的对策

2.1 加强科研项目全过程服务工作

2.1.1 项目申报阶段

首先,要做好申报前动员工作。科研管理部门在收到项目申报通知后,首先,科研管理人员要认真研读,掌握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申报范围、条件及要求等要素,帮助科研人员解读及理解科研项目指南。其次,科研管理人员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相关科研人员积极申报,适时组织申报人员开会,这样既让大家相互了解和分享此类项目申报过程的一些经验和申报项目的相关信息,同时又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重复现象,提高项目的命中率。

其次,要把好申请质量关。申请书的撰写不仅是科研人员科技知识的体现,更是评审专家评审项目是否顺利通过的重要依据,所以把好申请质量关的关键是规范、科学、合理、专业地撰写申请书。科研管理部门要从以下方面对申请书进行严格审查:①申请书的填写模式,要有规范、完整、统一的字体及格式。杜绝出现漏填、乱填、格式混乱等现象发生,避免给评审专家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②立论背景、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申请书的研究领域背景要详细,详尽列出主要的参考文献,为立论依据作重要补充。研究内容的填写更要具体,研究目标要明确,根据所要研究的内容提出研究目标,保持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前后一致,同时要有分析、有思路,体现出项目的独创性和研究的独特之处。针对研究内容和目标,要提出研究内容所涉及的可执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来达到研究目标,同时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案需进行一定的可行性分析:③项目研究基础。项目申请者要写明申请该项目有关的论文、鉴定、获奖情况、前期研究工作积累和取得的成绩等,为项目的申请奠定一定的基础:④预算。要紧跟财务预算的相关政策,科研管理部门初步项目预算的合理性,同时要科学、合理地分配预算;⑤工作进度。要配合研究内容、立项技术路线及项目申请期限,合理、科学地安排研究计划,同时体现各阶段具体的研究进展及相关结果汇总。

nlc202309040934

最后,抓好项目启动前的安排。项目获准立项后,科研管理人员应将立项通知及有关管理办法及时通知并转发给项目组,重点是抓好项目组研究人员、研究计划、研究经费的组织落实工作。

2.1.2 项目立项实施阶段

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管是项目过程管理的关键。从项目立项开始,项目管理人员就要及时地了解和掌握项目进度,以“请上来、走下去”的方法,定期组织报告会了解项目进展,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开通多样沟通渠道,保证科技信息的及时通报,形成互相沟通、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l 7l。“请上来”,即在项目执行一段时间后,所主管科研的领导主持召开关于项目进展工作的报告会,请各项目负责人对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困难、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汇报。“走下去”即科研管理人员深入项目组,参加项目组会议,及时了解科研动态,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对科研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保障科研项目按计划顺利完成。

2.1.3 项目验收阶段

项目完成后,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地配合项目组成员搞好项目的评审、验收工作,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项目验收: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要协助项目组做好报奖、开发推广的材料准备工作以及课题档案材料立卷归档工作。

2.1.4 成果转化阶段

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农民收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是农业科研单位的主要任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服务方式,主动促进各农业科研单位和农技推广部门、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并建立长期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科研管理人员要不断引导科研人员注重研究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确自主技术创新成果不要只停留在论文、报告等文字形式上,而要尽可能地转化成为可操控的技术和可交换的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只有将科技知识真正地变成产品专利、可生产标准,并最终在市场上取得经济效益,或生产上服务农业发展,才是真正科研目的。这样的产业化科学研究需要以生产有需求的产品、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为导向,科研管理部门也能更方便地为科技人员的科学研究进行专题、专项服务,也能最大程度地保障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的利益,促进农业科技的扩大再生产,保障农业科技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2.2 打造高效的科研团队

组建科研团队重在培养科研人员的团队意识和协同合作的能力。当今社会仅靠一个人“单打独斗”是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一个高绩效的科研团队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促进科研单位的建设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组建科研团队不仅是为了申请项目,更是为了自身的发展。然而,一个高效团队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资历、能力、地位各不相同,但每个人都值得尊重,尊重彼此的意见和观点、尊重彼此的技术和能力、尊重彼此对团队的贡献;另一方面,作为科技管理人员,应及时地了解科研团队的实际情况,全面掌握科研资源和人员的情况,穿针引线,并做好沟通、疏导和协调工作,组建高绩效的科研团队。

2.3 完善科研评价机制

适应科研发展新形势的要求,采用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过程管理模式来建立全面客观的评价制度和方法:首先,在评价标准方面,不仅要注重科研项目的申请和研究结果,更要关注科研项目的执行和研究过程,做到评价科研结果与过程并重:其次,在评价指标方面,不仅要注重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数量,更要关注研究成果的质量,做到数量与质量相结合:最后在评价主体方面,不仅要注重对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的评价,还应注重对科研项目相关的承担者、利益相关者、相关专家以及社会公众等第三方评价。总之,全过程的项目管理评价机制就是要实现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有效结合。

2.4 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2.4.1 加强政治修养

科研管理部门本质上是一个专门为科技人员服务的部门。科研管理人员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熟悉所在单位科研人员的研究情况,掌握科研项目涉及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对学科的发展脉络和前沿动态有所了解。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积极性,保障科研项目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2.4.2 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科研管理的宗旨是服务。在加强学习自身业务的同时,要注重保持与上级主管部门和科研人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向科研人员反馈信息,尽量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多渠遭开拓信息交流。同时,科研管理部门要与财务部门加强沟通和协作,及时有效地了解项目经费预算情况,利于项目的顺利执行。

2.4.3 创新管理模式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劳动,所以科研管理更需不断地创新管理模式,才能为科学研究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支撑动力和源泉。这就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为科研服务工作创新管理模式奠定强有力的基础,也才有可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目标和新管理。首先,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创新的理念,不断地结合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所处的工作环境,提出即符合实际又有利于当前科技发展潮流的管理模式。其次,科研管理人员要善于创新方法。现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科研管理人员要善于利用现今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将科研管理网络化、信息化,促使科技管理事业在创新中得到不断发展。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科研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学习和创新,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在科技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问题 篇4

一、高校科研档案归档存在的问题

科研档案作为高校档案的重要门类,其单独设类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完全改变了将各类文书文件以及科研文件共同收集和处理的方式,针对科研工作的各个阶段对档案收集的各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与此同时,根据对一些高校档案馆的调查,仅有少量的上级传达的科研工作方面的文件进行了归档处理,而在科研工作中形成的管理性文件却很少进行归档,如科研成果文件、研究经费文件等。这对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更难以对科研档案进行详细的开发和利用。而具体来说,科研档案的安全隐患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许多档案部门的兼职档案员工作过于繁忙,不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归档工作,档案工作的进行缺乏规范化。第二,由于工作人员的调动,科研档案有随意销毁的可能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档案工作的质量。第三,科研部门未设置足够的安全设施对相关档案进行保护。在档案管理过程当中,所收集的档案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残缺不全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说,许多科研项目材料不齐,如只有立项批文,缺少立项合同,这与许多科研人员故意隐藏科研档案的行为有着直接关系,这种低质量的科研档案会严重影响科研档案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对高校科研项目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高校科研档案归档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档案管理工作当中,各级领导未能足够重视科研档案的集中管理问题,只是在工作当中希望方便自己部门的工作,没有考虑到科研档案的利用问题,更未能及时将科研档案集中统一到学校档案馆当中进行合理管理,造成科研档案归档工作进行得不够顺利,且档案利用效率低,未能起到为高校科研工作服务的作用。

1.科研人员未能恰当认识知识产权问题。科研人员没有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对自身档案的保护意识较强,绝大多数科研人员不愿意将自身科研项目的核心档案资料交给相关管理部门。他们将这些资料看做自身的财产,需要保护其私有性,甚至怕学校档案馆泄露其资料,影响科研成果的竞争力,尤其是在职称、奖励等因素的驱动下,更加不愿泄露自己的核心研究材料。但我们应该看出,在现今的科研体制下,高校的研究经费来源于国家的拨款,因此,任何高校都没有能力来承担某一创新性科研项目;而与此同时,在从事任何科研项目时,学校科研人员不得以个人名义必须以单位名义进行科研,因此,科研的技术核心资料不属于项目的主持人科研人员,不是科研人员的私人财产,它同时属于学校和国家的。因此,这些科研成果档案需要根据要求归入学校档案馆。

2. 学校综合档案馆没有实行正确有效的科研档案归档问题宣传策略。面对科研档案呈现空白的现状,高校的档案管理部门,尤其是学校综合档案馆未能针对问题深入基层进行相应的调查工作,找出事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尤其是未能针对学校科研工作的特点,进行科研档案问题的宣传工作,更没有深入到科研工作一线,对建档工作进行指导,尤其由于档案员自身的素质问题, 他们在工作中往往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认识到科研档案集中管理的重要性,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对科研档案不归档的现状不予理睬,没有采取有效措施。

3.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根据《档案馆(室)业务文件汇编》的规定: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文件归档,各课题组直接向档案部门归档。研究课题在鉴定验收后两个月内归档。虽然许多制度都明确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但大量档案员对这些规定置若罔闻,甚至在工作中,未能明确科研工作和建档工作的四同步管理模式,这使档案管理工作很难开展下去。

4.发包单位的问题及其他因素。科研项目的发包单位对项目成果有兴趣,忽略了对项目完成后科研档案的收集工作,造成科研人员可以以各种理由(如涉及机密等)拒绝上交科研档案;而与此同时,另一个客观原因,是科研档案材料的性质所造成的,由于科研项目一般持续时间教材,所以,整理科研档案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尤其许多科研材料,需要跨年度才能完成,呈现出了明显的衔接性特点,就容易造成科研档案材料割裂的现象。

三、高校科研档案归档的相关对策

对于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来说,档案集中管理模式是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根本趋势和基本要求,因此,针对这一特征,高校科研档案归档工作应依照以下模式进行。

第一,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问题,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的进行和开展。因此,转变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帮其树立正确的档案效益意识和价值意识,这是首要进行的。第二,需要专职档案人员扩大档案的宣传力度,向有关部门领导宣传《档案法》,帮助领导和个人树立正确的档案意识,使其在工作当中认识到科研档案在高校发展当中的重要性,引起他们对科研档案集中归档的高度重视。 第三,提高学校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科研档案和相关科研资料不是他们的私有财产,同时也是属于国家和集体的财产。在进行科研工作的过程当中,科研人员需要认真收集相关资料,配合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不以任何理由拒绝交出科研档案和相关资料。在对科研档案进行归档的过程当中,需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办法,如“集中统一管理制度”“归档制度”“归档分工制度”、“课题负责人立卷归档责任制”等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而与此同时,在工作当中,相关的科研管理部门和高校档案馆需要对科研档案归档问题进行定时检查,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法。对科研档案的归档问题,档案馆可以以年为单位进行检查,如果科研项目未经档案部分验收,科研管理部门可以不予承认,从而保证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在《高校档案实体分类法》 中,归档范围相对单一,并且严重偏向于自然科学。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归档范围应该在包含科研管理综合材料和科研项目材料的基础上,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材料:(1)科研成果材料:如教师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科研获奖证书等。 (2)学术交流材料:学术报告、学术会议、专题讲座和访学经历等等。 (3)大学生科技活动材料:大学生科技活动材料也属于科研档案的范畴当中,包含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材料,科技比赛的获奖项目,档案管理部门许多根据课题门类,对这些资料设置归档计划,针对周期短课题,研究任务结束后,就要及时一次性归档处理,而周期长的课题,要根据阶段进行归档。

一般情况下,结束科研项目后,项目负责人就需要整理好相关材料并进行归档,尤其是在上报成果、申报奖励时,科技成果专家审核委员需要对项目成果的真实性和创新性进行考证。而在这一步骤当中,档案管理部门相关人员也应该参与到评价当中,对相关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考核。申报项目获奖后,其相关的获奖材料也应及时归档。高校对达到规定的获奖项目进行表彰奖励时,需要结合高校档案管理部门所提供的相关材料才能进行。首先,不管是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还是兼职管理人员都需要有一定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树立责任心和工作进取心的基础上,更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办公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其次, 档案人员要积极进行工作,主动深入到各个部门,而在科研档案进入档案部门后,要及时查看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若发现残缺档案,要及时反馈,要以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地收集国家科技资料,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非法据为己有,要运用科研档案归档一定的规章制度。第三,科研档案人员要树立好服务意识,热情为高校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为提高高校的学术能力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莉.高校科研档案收集工作之我见[J].档案时空,2008(2).

[2]陈玉英.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新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30(3).

[3]赵凤月.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主要环节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的思考 篇5

农业科技以生物产品为研究对象,研究工作所依赖的气候、自然环境变化无常,使得农业科研呈现出周期长、变化多、出成果难的.特点,其转化过程周期长、过程复杂、转化条件受选择、受市场需求影响.

作 者:李东 李澎  作者单位:李东(沈阳农业大学科技管理处)

李澎(沈阳农业大学科教兴农办公室)

我国科研支出的问题及政策选择 篇6

科学研究的定义:科学研究是一种知识创新,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是第一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内在因素。

科研成果的分类:

1.基础科学研究:以自然界某种特定的物质形态及其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基本规律。

2.应用科学研究:综合运用技术科学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解决具体工程、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创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生产模型的科学,又包括两类:

(1)成果可以直接运用,产生经济回报的研究;

(2)成果不能直接运用,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研究。

科研成果的生产方式:

1.基础研究成果,具有正外部性,可以看作是公共产品,通常由市场提供。

2.应用科学研究,需要政府的支持,直接拨款或给予特许权和专利权方式提供。

科研支出的资金来源:

根据其资金来源和我国财政的事权分工,科研支出由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多元支出结构组成。根据我国财政对科研支出的划分标准,包括科技三项费用、科学事业费、科研基建费及其他科研事业费等。

科研支出的特性:

1.高风险,高回报。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不确定,科学研究是一个投入多寡不一定能获得相同比例的经济回报。从科技产出指标之一的论文发表情况看,2001年美国科研人员发表的科学与工程论文达20多万篇,占全球的30.9%,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80%。

2.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有些研究成果需要的资源投入很大,但成果却又不都是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取得回报,所以企业往往不愿意进行投资,但科研项目又不能停滞,此时就需要政府的支持才能继续。

二、我国科研支出存在的问题

1.财政投入不足。图中可见,财政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逐年递减,虽然绝对值增加,但财政支出比例大致是逐年下降的。

2.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不足。产业部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指研究与试验发展(R&D)經费支出与GDP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该指标小于1%,经济处于发展初期,缺乏创新能力。在1%~2%之间,经济处于起飞阶段,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大于2%,经济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创新能力比较强。2005年,我国的R&D经费强度为1.34%,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首位,但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R&D经费强度都在2%以上,这说明高水平的R&D投入强度是这些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3.人均科研费用偏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实际人均科研费用得到不断提高,人均经费的提高可以增加利用的资源,促进生产率,但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以美国为例,2004年3125亿美元,160万从业人员的比例,人均科技经费为20万美元,是我国目前的8倍。

4.科研鉴定制度不合理。在现行体制下,对于学校、科研个人、以及鉴定专家三方来说,是利益共同体:就学校而言,长江学者、863项目带头人等都是学校的招牌,科研失败无异自毁招牌,学校担心招牌一坏,排名下降,名誉受损;就鉴定专家而言,同行之间会有“兔死狐悲”的连带效应,一旦鉴定人家失败,担心总有一天会遭到圈内人“报复”,所以类似汉芯造假事件会屡屡发生。

5.科研成果泡沫化。据统计,我国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数量已居世界第五,但1994年至2004年十年间每篇文章的平均索引率却排在第120位之后。攀比数量统计的做法不仅使科技人员忽视对重大科学技术目标的追求,还容易引发学风的浮躁。目前我国在人才评价中只看重科研成果数量而不注重其质量和科学意义,导致科研人员为获奖和晋升而搞‘短、平、快’,成果得不到转化,催生种种学术不端行为,出现了大量的科技泡沫,从而导致我国在国际科技总体实力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

6.人材流失严重。2005年出国留学人员与当年学成归国的比例为3∶1。

三、我国科研支出的政策选择

1.改革财政支出制度,提高科研支出增长。要改变科研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过低的局面,大力提高科研支出增长的比例与幅度,使之高于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以保证科研开发能力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并将部分应用科学课题及大部分技术开发项目交给企业或民间研究机构完成。

2.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提高企业研发比重。当代许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发明专利,主要来自企业研发中心的职务发明。

3.适度提高科研人员待遇,创造良好科研环境。在全社会内倡导科学文明,鼓励科技创新精神,为科技事业发展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为科技人员提供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

科研问题 篇7

一、转制科研企业科研人员满意度问题分析

本研究以天津市部分转制科研企业中的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研所得出的各项数据, 分析总结出具有代表意义的科研人员满意度问题。

1. 科研人员满意度水平整体偏低

随着企业化进程的日益深入, 转制企业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的影响, 向市场经济转轨。但企业化转制对于科研院所来说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不断尝试的过程, 在这场变革过程中总会出现许多不适应的反应。在科研人员群体中这种不适应通常表现为对于企业的不满意。调查数据显示, 对于整个转制过程14人满意, 占总调查人数的8.38%;77人比较满意, 占总调查人数的46.11%;57人不确定, 占总调查人数的34.13%;16人比较不满意, 占总调查人数的9.58%;3人不满意, 占总调查人数的1.80%。综合计算, 54.49%的科研人员对于转制过程表示满意, 满意水平相对较低。但从科研人员对于转制的满意度水平来看, 仅有超过半数的人员对此过程表示满意, 反映出转制企业内部管理存在较大问题, 特别是在对于科研人员满意度的管理中还有很多疏漏和不正确的地方。转制科研企业必须不断总结以往经验, 发现并改进转制过程中的错误和弊端, 才能在实现企业化运营的同时获得员工的满意和支持。

2. 科研人员企业忠诚度低, 离职意愿明显

科研人员拥有稀缺的知识资源, 他们由追求终身就业饭碗转向追求终生就业能力, 成为企业转型过程中最容易流失的人群。本次调查发现科研人员对于自身专业比较对于所在的组织更忠诚。此次调查对于科研人员的离职意向进行测量, 其中从未想过离职的科研人员85人, 偶尔想过离职的科研人员45人, 不确定人员35人, 经常想离职的科研人员2人。合计计算具有离职倾向的科研人员47人, 占到所调查人员的28.14%。同时对于科研人员专业忠诚度进行调查, 其中从未想过改换专业的人员116人, 不确定人员29人, 偶尔想过的人员22人, 经常想转换专业人员0人。合计计算, 具有转换专业倾向的科研人员22人, 占到所调查人员的13.77%。这一比例要远远低于具有离职倾向的科研人员比例。详细对比情况见表1。

3. 科研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培训需求

伴随科研技术的进步, 知识不断更新, 为保持科研人员知识的先进性, 培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科研人员培训需求的调研分析, 发现有63人选择业务技术培训, 占所调查人员的37.72%, 需求排名第一位;60人选择技能培训, 占所调查人员的35.93%;31人选择学历教育, 占所调查人员的18.56%;13人选择轮岗培训, 占所调查人员的7.79%。这一统计数据说明转制企业的科研人员对业务技术培训的需求较高, 这一点符合科研人员的自身特点。管理培训次之, 说明科研人员在从事研发工作的同时, 希望能够多方面的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以便有机会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由于专业技术门槛的局限, 科研人员对于轮岗的培训需求最低, 这一培训方法对于科研人员的适用性较差。但转制科研企业在科研人员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技术进步的积极性。

二、转制科研企业科研人员满意度问题原因分析

科研人员作为转制科研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 其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和创造的经济效益。本文结合转制科研企业的特点, 力求探寻科研人员满意度问题的深层原因。

1. 科研体制一所两制, 激励难以相容

科研院所转制以后, 普遍有两类业务, 一类是沿袭下来的传统业务, 一类是改制后开发的新业务。传统业务仍然来自垄断性的传统市场, 传统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比较缓慢, 在缺乏市场变化压力的情况下, 许多转制科研企业在传统业务的管理上, 变化不大, 大多继续采用事业性单位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新开发的业务面对的是竞争性的新市场, 市场化程度较高, 因此, 迫使转制科研企业必须在新业务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上作出更具竞争性的企业化安排。因此, 相对于传统业务, 新开始的业务在体制和机制上更灵活、更有激励性。新旧两类业务并存于同一个企业中, 必然带来管理上的冲突。比如, 从事传统业务的科研人员抱怨机会不平等, 收入比企业内同等人员低, 消极怠工, 甚至出现人才流失。对于新业务和老业务, 如何采用同一套可以兼容的管理体制与机制, 是目前转制科研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管理问题。

2. 科研课题分散, 科研经费缺乏

我国的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 本应由企业担负的科技投入不得不依赖政府, 加上机构重复设置导致课题重复, 使政府本已十分有限的科技投入严重分散。因此, 我国大部分科研机构的研究经费不足, 我国的研究开发经费大约只相当于美国的2.1-2.2%。美国一家高技术公司1998年网络软件的开发费用达43亿美元, 相当于350亿元人民币, 仅比我国当年研究开发总投入的405亿元人民币稍低。转制后, 部分科研机构由国家全额拨款转为部分拨款和自收自支, 短期内尚未实现与市场接轨, 科研经费更加紧张。本论文调研的一家转制科研企业, 有一位高级科研人员同时做7个课题, 原因就是课题经费太少, 难以维持生存。在这种情况下, 转制科研企业必须逐步培养面向市场的能力, 能够从市场上获得经费自我发展, 并将经费投入到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研项目中去。

3. 传统分配制度制约

转制前, 转制科研企业工资管理问题总是从国家角度看待的, 一个没有自主权的企业是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关心工资制度问题的, 企业只需要忠实遵守和执行国家下达的工资计划和标准即可。众所周知, 科研院所的工资是全国统一的以职称为评价标准的等级工资, 等级间工资梯度不大。从全国的大范围来看, 这样的工资结构也许是合理的, 但从一个单位内部来说, 它不利于形成对科研人员的激励。转制后, 科研院所企业化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 成为经济活动中经营决策的主体。工资制度成为转制企业留住核心员工, 激励员工工作热情的重要手段。如何利用好这一工具, 成为摆在转制科研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转制科研企业长期以来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管理办法, 缺乏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目标弹性管理工资的经验, 解决工资问题的技巧也相对不足。

4. 职业上升渠道不畅

转制前我国科研机构的人事制度和晋级制度, 使人员固化, 缺乏有效的更新和吸引人才的能力, 同时还导致科研机构人员过多、效率不高。研发工作是高度创新的活动, 只有在人员的不断流动重组、多学科的不断交叉碰撞中, 才能不断涌现出新观念、新思想。以往, 科研院所大多延续按资排辈的制度, 熬到固定的年头, 才能获得晋升、培训的机会。年龄大、工龄长的科研人员在工作中得到的重视程度较大, 机会也较多, 因此对于各项满意度指标的满意程度也比较年轻科研人员高。而年龄小、新进入的科研人员, 由于资历浅, 相比较而言得到提升的机会也相对较少, 因此这一群体的科研人员的个体成长满意度也相对较低。

三、转制企业科研人员满意度问题对策分析

1. 优化科技创新文化

科研院所的企业文化是在计划经济的前提下不断沉淀形成的, 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 这一企业文化早已不再适应转制企业未来的发展要求。转制过程中, 原有的文化氛围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企业内部冲突凸显, 转制科研企业亟须构建一种崭新的企业文化。转制企业要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改变陈旧经营观念的束缚, 走出管理的误区, 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 致力于营造鼓励创新、鼓励科研的氛围, 并配套相关的政策支持, 将创新文化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为过程中。在鼓励创新的同时, 还应营造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 鼓励科研人员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深入调查研究, 进行科学细致的科研工作。创新环境是创新人才、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土壤, 企业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善及对具有创新能力的员工赋予更独立、更自由的创新环境, 是营造创新文化的关键。

2. 构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科研人员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 他们更看重企业是否能够为其提供实现其自我人生价值的平台。转制科研企业必须因势利导, 为各层次的科研人员创造更多的自我实现的阶梯和路径。转制科研企业要实施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管理, 必须构建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管理体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职位需求状况;二是人员供给状况;三是在需求和供给之间建立联系。一个好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能够比较全面地呈现职位需求信息和组织内人员的供给状况信息, 为平衡需求和供给打下基础。转制科研企业在转制过程中组织结构发生较大变革, 企业内部出现了大量的职位空缺, 企业应抓住这个契机建立职业生涯信息体系为今后的科研人员职业生涯管理打下基础。

3. 多样化科研人员激励方式

科研人员是企业中最宝贵的人力资源, 也是企业转制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 这就决定了转制科研企业的分配政策必须适度的向科研人员倾斜, 体现知识和技术的无形资产价值。对于科研人员的激励应体现出短期与长期相结合,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行的特点。受资金特别是现金流的限制, 转制企业一般无法给科研人员以较高的现金工资或奖励。实施股权激励不失为一种最优选择, 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激励成本, 还能使科研人员的努力与企业价值的成长联系起来, 有利于形成企业认同的理念和企业持续成长的能力。科研人员激励要与个人绩效紧密结合, 避免按资排辈现象的发生, 对于做出的重大科技创新、重大发明创造、专利、知识产权、技术开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应重点奖励, 并与企业未来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挂钩。

4. 强化科研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转制后, 科研企业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 新技术、新产品、新发明不断涌现, 外部客户的需求不断变化, 转制企业的技术优势受到冲击, 科研人员的研发压力增加。对科研人员适当的培训能够帮助其提高科研能力, 有效开发其潜能, 适应企业当前和未来竞争环境的需要, 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吻合的。转制科研企业对科研人员的培训是一个循环的培训系统。企业应在组织分析、人员分析、科研任务分析的基础上, 制定培训需求;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具体培训的内容;结合具体的培训内容, 根据企业的资金情况和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安排, 选取合适的培训时间、培训次数和周期, 并联系相应的师资力量。

5. 转换企业科研管理模式

强大的科研能力是转制企业的技术优势, 转制后的科研企业必须对企业的科研机制进行改革, 建立分级科研项目管理体制, 引入公开的竞争机制、科学的科研评价机制、公正的监督机制, 提高技术创新的数量和质量,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战斗力, 提升总体的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转制企业应按照科研课题或科研项目的等级进行分类管理, 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 配备不同的科研人员, 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项目资金配备、项目评价和成果验收, 结合科研成果对相应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科研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研制、生产和经营单位, 必须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责、权、利紧密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度, 抓好从经营决策、技术方向、技术设计、物资采购、成本核算、产品制造以及产品销售到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的全过程管理。

摘要:伴随科研企业转制步伐的迈进, 科研人员满意度问题日益突出, 激励和保留科研人员成为的企业的重中之重。本文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 阐述了转制科研企业科研人员的满意度问题, 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以期为转制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转制科研企业,科研人员,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孙建红, 孙建萍, 刘国义:“推进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研究”[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 (7) :65-67;

[2].王志红, 蔡久志:“大学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测量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2) :81-83;

[3].何波:“论知识型员工满意度研究现状及其设想”[J].《重庆大学学报》, 2003 (9) :128-130;

[4].张勉, 张德:“企业雇员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对一些新变量的量化研究”[J].《北京:管理评论》, 2007, 19 (4) :23-28;

[5].吴文华, 肖艳平, 刘建云:“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基于软件研发人员的实证研究”[J].《北京:管理评论》, 2007, 19 (11) :30-34;

科研问题 篇8

一、现行体制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现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没有充分考虑科研项目的特点

1. 财政资金拨付较慢, 影响课题经费使用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 财政科研项目使用资金需要按照批复的年度预算或追加预算上报用款计划。整个过程需要经过单位申报、上级主管部门汇总、财政部审批、下达用款计划、银行通知等多个步骤, 环节多, 过程长。对于追加预算的科研项目而言, 项目的立项时间和资金到位时间的间隔会更大, 导致项目预算的执行期实际只有几个月甚至更短。事实上, 项目立项以后, 就要开展科研业务, 就会产生费用支出需求, 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 单位往往用其他资金垫付, 由于垫付的资金没有合法的归还途径, 就形成了项目之间互相挤占经费。另一方面, 由于经费下达较晚, 预算执行难度大, 容易形成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

2. 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核算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匹配

为满足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的需要,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科研院所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管理制度。课题经费的部分支出只是内部成本转移, 不涉及资金流出, 因此, 课题经费支出与额度资金用款不可能一一对应。当课题经费成本支出完成以后, 额度资金还有余额。余留的额度资金实际上是单位其他资金的垫付支出。如科研院所的公共测试中心是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 对内提供测试服务按规定可以收取费用。测试费计入课题成本, 测试中心的水电费、材料费等则由其他资金支付。此类垫支的资金也没有归还途径。

(二) 过分强调科研项目预算约束力, 没有充分考虑科研活动的特点

科研活动的创新性和研究过程的不可预见性, 决定了课题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也具有不确定性。财政部2011年发布的《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 (财教[2011]434号) , 考虑到了科研项目所需费用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特点, 对项目预算调整程序进行了简化。即达到一定金额和比例或者特殊科目经费的预算调整才报财政部 (科技部) 批准, 在规定范围内, 预算调整报项目组织部门或课题承担单位审批。新规定虽然放宽了经费额度的预算调整, 但同时强化了预算编制程序, 大大提高了费用支出详细预算的约束力, 造成新的不适用。例如, 编制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时, 要说明拟出访的国别、参加会议的名称、出访人员等;对来访人员也要说明国别、身份、事由等。一个项目的执行期一般为3-5年, 上述预算事项也处在不断变化中, 若干年前编制的预算怎么可能在细节上都是准确的?但是财务检查或财务验收是严格以预算说明书为依据的, 如果实际支出内容与批复的预算说明有差异, 不论支出是否适当, 就可能被认定为没有“相关性”, 从而要求被整改甚至影响财务验收的结果。又例如设备费预算分三部分内容:设备购置费、试制设备费、设备改造与租赁费, 这三部分内容互相之间也不允许调整。如果项目在研究过程中, 发现拟购置的设备价格偏贵, 而通过一些技术手段, 可以搭制设备来满足科研的需要, 购置设备就变更为试制设备。按照鼓励设备共享共用, 鼓励试制、租赁专用仪器设备以及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的原则, 试制设备应当被认可, 但是由于和预算批复有差异, 会被认为没有按照预算执行、预算编制随意, 在项目财务验收时不被认可。

(三) 科研项目“劳务费”支出认定口径不统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 国立科研机构的科技投入呈现多渠道、多元化趋势, 国家财政按照相关工资制度和财政预算管理规定, 只对正式在编的科研人员通过部门预算安排相应的人员经费, 其余人员的费用要由单位自筹解决。在用人制度上, 科研院所实行岗位聘用和岗位管理、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 人员使用与项目相结合的制度。由于项目任务期一般超过2年, 而同一个课题组往往承担多个项目, 因此项目聘用人员虽然没有编制, 但作为课题组成员, 长期受雇于科研机构, 是单位的员工, 单位按《劳动法》的规定, 与其签订劳务合同并支付工资薪金。因此, 项目聘用人员的工资薪金是科研项目成本的组成部分, 应当从项目经费中列支。

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 (如在读研究生) 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的费用。这里的“工资性收入”存在歧义。由于项目聘用人员是科研机构的员工, 有人认为, 项目聘用人员取得了工资, 属于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 故不能在课题中列支这类人员的人员费,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如果科研项目经费不允许列支项目聘用人员的人员费, 课题组成员的工资就成了问题。人员费不足, 必然导致人才流失, 科技创新, 以人为本, 没有一支稳定的核心科研队伍, 科研院所难以发展。

(四) 科研项目的自筹经费制度不符合国立科研机构的预算体制

在编制课题经费收入预算时, 很多科研项目要求单位有自

*注: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课题 (12JCGL12YB) 、浙江省教育厅课题 (Y201224497)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筹经费预算。如果科研项目级别高, 地方政府可能有匹配资金支持, 如果没有, 自筹经费只能由单位自有资金解决。实际上, 按照规定, 事业单位财政拨款结余只能统筹用于编制以后年度部门预算, 不得用于分配;而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结余按照相关管理办法, 通常需要原渠道缴回, 因此, 国立科研机构的自有资金非常有限。有些科研项目要求自筹经费的金额特别巨大。如浙江省某科技计划项目, 专项经费120万元, 自筹经费1480万元。自筹经费成了科研机构争取竞争性科技经费时沉重的包袱。一旦自筹经费写进预算, 就要按照预算执行, 自筹经费不到位, 也会影响项目的验收。

二、改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制的建议

(一) 建立合理的财政额度垫支资金归还制度

对于立项在先, 资金下达较晚的财政科研项目, 如果资金下达前, 项目已经启动, 且发生了费用支出, 应当允许用财政额度资金归还垫支的资金。这样, 一方面能保证科研活动经费的使用和预算完成, 另一方面不会使科研单位迫于无奈相互挤占项目经费。对于因内部成本核算造成的额度资金结余, 允许科研单位在本年度内统筹使用。

(二) 根据科研活动的特点, 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预算调整制度

对于实际支出偏离预算的情况, 应结合科学研究的实际, 本着实质大于形式的原则, 区分不同情况对待, 不能变成“本本主义”、“教条主义”, 从而背离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如果费用支出确实与项目研究相关, 或者预算调整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如国际会议举办国家的变更) , 应当予以确认。

(三) 尽快统一“劳务费”认定口径

在实务操作中, 由于对“劳务费”支付对象理解不一, 同样是拥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 对“劳务费”的认定就不一样, 有时候让科研单位无所适从。如果科研单位列支了项目聘用人员的人员费而审计组不认可, 为了通过验收, 无奈之下只好调账。因此, 应尽快统一劳务费的认定口径, 明确规定, “工资性收入”仅指编制内科研人员的工资, 其他项目聘用人员的工资属于“劳务费”范畴。

(四) 完善科研项目收入预算的编制制度,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对于科研项目的收入预算编报应根据科研项目的任务、特点, 科学合理地编制, 不应人为加大项目概算。资金投入应当和成果产出挂钩, 改变“重投入、轻产出”的观念,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自筹经费不应当作为申请项目的筹码, 更不应该是必备条件。

(五) 加强单位内部科研项目管理工作, 构建高效的项目管理系统

科研单位对重大项目做到“早筹划早布局”。科研管理部门要提前筹划、提前安排部署项目立项工作, 加强与项目审批部门的沟通, 保证内部信息顺畅。在组织编制项目预算方面, 要形成科研管理部门、课题组、财务部门等密切协作的机制, 要结合科研工作的特点, 及时、科学、合理地编报项目预算。预算编报不及时、不合理会直接影响预算的下达。

加强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建立项目预算执行跟踪机制, 遇到影响执行预算的突发事件, 能够及时作出反馈, 尽量减少因追加预算带来的执行期缩短的不利影响, 尽量减少预算调整事项。

参考文献

[1]于绍强, 刘开江.关于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内控管理的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 2012, (6) .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 篇9

目前, 高校作为科技研发的重要基地, 科研经费的来源越来越多, 数额也越来越大。但是, 高校科研人员常常专注于科研项目的研发过程, 却忽视了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据中国科学技术学会调查指出, 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用于项目实际支出的金额仅占总经费的40%左右, 大部分的科研经费都没有用于项目研究, 对整个社会和国家都造成了巨大的浪费。高校财务处作为科研经费的管理部门, 该如何科学、规范地管理科研经费, 以提高科研经费利用率呢?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

高校科研人员在申报科研项目时, 由于缺乏财务人员的专业指导, 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自行编制经费预算表。科研人员虽然在科研项目研发方面具有很多的经验、水平, 但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方面还缺乏相关的财务知识, 不能合理、规范地根据科研项目的情况编制相适宜的预算表。另外, 有些科研人员在编制预算时, 故意夸大项目的实质性费用, 减少非实质性费用来增加争取项目的筹码。这都导致了项目组自行编制的经费预算表或多或少存在不尽合理的地方, 也导致了科研人员后期在科研经费的使用时有些无所适从。部分科研人员的实际经费使用与预算大相径庭, 以至经费无法报销时, 甚至需要调整预算方案。

(二) 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项目脱节。高校科研项目的选题、申报、立项、落实及项目的过程管理、检查和验收等主要由科技处统一管理。为了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 丰富高校的科研成果, 科技处的工作重心主要在前期的选题、申报、立项上, 而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往往直接交于财务处负责管理。财务处既没有项目的相关资料, 也不甚了解项目研发的专业知识, 仅凭着科研人员提供的经费预算表来管理科研经费。因此, 财务人员进行报销时, 依据原始票据难以鉴别支出事项的真假性、合理性, 只能在预算许可的情况下, 按照财务管理的规定进行报销。这使得部分科研人员很容易钻虚开发票、以个人消费或家庭消费的发票套取科研经费的空子。

(三) 科研项目使用效益低下。

科研经费的预算应该由项目组共同制定, 但是绝大多数只是项目负责人一个人编制的, 经费的列支也是由项目负责人审批。因此, 科研经费很可能任由项目负责人武断独行, 容易造成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低下。各个项目组都是根据自己的科研需要来购买仪器设备, 而各个学校各个学院的若干个项目组很可能有共同需要的并可以共享的仪器设备。由于学校、学院资源配置制度不完善, 项目组重复购置仪器设备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 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低下。目前为止, 我国还未建立一套科研经费经济效益评价体系, 科研经费的经济效益的高低无法衡量。项目组按照自身报销方便而非科研需要来使用科研经费, 这也造成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低下。

(四) 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失衡。

2012年12月, 国家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一文中指出,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一定要权责明确, 建立分级管理体制, 分管校长负有领导责任、二级学院负有监督责任以及项目负责人负有直接责任。但是, 在科研经费的实际使用过程中, 过分夸大了财务处的监管责任, 弱化了分管校长, 二级学院的监管责任。分管领导、二级学院通常只稍作了解一下单据内容就决定是否签字, 而不会仔细翻阅所有的原始凭证, 甚至根据项目组成员描述的特殊情况, 对不合规的单据网开一面。项目组成员将项目负责人签完字的单据, 有时甚至将签字不完整或代签字的单据拿到财务报销, 财务人员兢兢业业地根据相关财务规定, 逐一地仔细审核原始凭证, 把好至关重要的最后一道关。

(五) 结题后剩余经费管理不规范。

科研项目结题或者验收之后, 大部分的科研项目经费都有剩余, 但在财务账目上不做结账处理, 剩余资金还是按照未结题或未验收的项目来管理。按照相关规定, 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 科研人员可以将剩余经费用作本项目的后续完善支出。但实际上, 许多高校将剩余项目经费一部分作为项目组成员的奖金, 另外一部分作为发展基金, 由科研人员继续使用。还有些高校对项目的剩余经费不作处理, 任由科研人员处置。因此, 有些项目剩余经费长期挂账, 既增加了科研项目的管理成本, 又不能促进科研的提升, 妨碍了高校科研项目的发展。另外, 科技处与财务处信息不统一、沟通不及时, 项目结题或验收后财务处也无法短时间内做好结账工作。

(六) 科研经费管理意识淡薄。

部分高校领导认为科研经费属于预算外经费, 是科研人员争取而来的。只要本高校的科研经费能够逐年增长, 能够促进高校的排名提高, 其经费具体如何使用不需要严格地管理;否则, 一旦科研经费管理过于严格将会导致科研人员不再积极地争取科研经费, 而影响到高校的声誉。大部分科研人员认为科研经费是其通过团队或自己的努力争取而来的, 不是学校、政府的公款, 高校无权过问其经费的列支情况, 并且其利用科研经费购买的设备也应归为己有, 高校不应再验收、入库。因此, 科研经费入账后, 科研人员常询问财务人员怎样才能既方便又不扣税地将所有的科研经费取出。报销时, 科研人员也常问科研人员其科研经费能报销哪些内容, 或者拿一堆发票来问财务人员哪些可以报。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相关对策

(一)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目前, 高校的预算管理体系还不完善, 科研项目申报时的经费预算表大都只由科研人员负责编制, 造成了预算不合理, 后期经费使用困难。高校针对科研经费应统一管理, 集中核算, 建立健全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规范化。科研人员应扩大科研团队, 聘请财务人员加入科研的申报、立项和验收等, 从而保证科研经费的合理合法使用。在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环节, 财务人员协助科研人员全面评估项目的预算成本与收益, 做好预算编制工作, 提高项目的审批通过率;在项目执行环节, 细化科研经费的列支, 严格按照科研项目的实质来报销, 保证科研项目的正常进行。高校财务处可以定期对科研经费的支出使用情况进行审查, 加大科研经费的监管与控制, 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二) 加强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的统一管理。

目前, 高校的科研项目, 基本由科技处直接管理, 仅科研经费由财务处管理, 这很容易导致科研项目研发与科研经费管理的脱节, 妨碍高校对科研项目的综合管理。因此, 有必要加强高校科技处与财务处的密切合作, 避免高校科研经费的非法挪用、虚报等现象的发生。我国高校科研处与财务处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 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发达国家高校的科技处与财务处的工作人员中, 科研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均占一半的比例, 且两个部门由同一上级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 将两个科研管理部门紧密地联系起来, 加强了双方的沟通与协调, 从而能够更好地监督科研项目的正常进行, 促进高校科研项目的发展。

(三) 完善财务核算体系, 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除了加强科技处与财务处的密切合作外, 还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机制, 降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本。高校应引进经验丰富的科研经费预算、核算、决算管理人才, 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 以监督科研人员合理、有效使用科研经费, 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另外, 高校、学院还应妥善管理材料、设备等, 针对各个科研项目组大批量使用的易耗品、材料等, 高校、学院应统一采购以降低成本。对于高额、使用频率不高的设备,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 高校、学院应协调各个项目组的使用时间, 以减少设备的重复购买。只有真正做到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才能有效避免科研经费沦为“唐僧肉”、“私人提款机”, 促进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的提高。

(四) 明确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

首先, 高校领导应强化领导责任, 合理赋予科研、财务、资产、审计等部门的责任、权利, 以保证科研经费的使用权、管理权以及监督权, 带领整个高校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合理使用科研经费、努力做出科研成果。二级学院应强化监督和责任意识。学院领导应深入各个科研项目, 积极了解各个科研人员的科研情况, 对各个不符合规定、不合理的票据行为严令禁止。高校审计处应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 不断提高审计标准, 不定期地抽查科研经费的列支情况, 促进科研经费能够更规范、更高效地使用。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负有直接责任, 在审查签字时, 应事无巨细地审查每一张票据, 了解清楚票据产生的实质再签字, 尤其要杜绝为了使用科研经费而搜集相关票据来报销的情况。财务处应坚持一贯的作风, 严格审查每一张票据, 每一分科研经费, 把好最后一道关。

(五) 严格审定结题, 加强剩余经费管理。

结题是对科研成果把关的重要环节, 严格审查科研成果, 实行奖罚政策, 促进科研人员认真研究科研项目, 做出满意的成果, 减少投机取巧、滥竽充数的现象。科研项目验收结题时应采用专家打分法、反复论证科研成果等手段, 保证科研结果的可靠性、真实性。根据结题评审结果, 对于研究成果显著、对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奖励, 并优先安排下一阶段的项目申请, 永久享受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对于研究成果不佳的项目组和个人发出警告, 并限制其下一阶段的项目申请。科研项目结题后, 财务上也应做结账处理, 主管部门应安排专人审查科研经费的列支情况, 对于滥用经费的科研人员, 应及时追回经费, 对于采用新方法、新思路, 即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效率又节约科研经费的科研人员, 将其合理节约的经费奖励给相关科研人员作为后续跟进研究的经费和奖金。

(六) 强化科研人员的项目经费意识。

科研人员常常认为其项目经费为其个人努力所得, 高校不应对其严格管理, 其各种票据财务处应无条件按预算报销。针对这一错误认识, 高校应对各个科研人员组织开展财经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讲座, 宣传科研经费属于国家经费, 任何人都不得滥用、挪用的意识。高校财务处应定期举办财务知识培训班, 普及不同类型的科研经费的用途和使用范围相关的规定条例, 引导科研人员规范使用科研经费, 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当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变化时, 财务处应及时执行并发出公告, 使得项目组和个人正确使用科研经费。财务处应推行科研经费终身负责制, 即无论何时发现科研人员列支的经费有虚假、舞弊的嫌疑, 查证后都要求全额追回。长此以往, 促进科研人员养成谨慎、规范使用科研经费的习惯, 充分利用每一分科研经费做出更出色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爱华.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会计之友, 2014.l7.

科研问题 篇10

一、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财务人员不参与科研项目的预算

在科研人员申请项目时, 对于科研经费大都根据自己的经验或以往的项目进行估计, 目前的状况是项目预算多有项目负责人根据历史经验来编制, 编制过程中缺乏科技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参与指导, 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经费管理流程来规范项目组成员进行项目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课题组认为经费属于自己争取过来的, 经费的所有权应该属于课题组, 只要符合财务报销制度, 就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来使用。财务部门认为课题负责人可以对项目经费使用负责, 只要按照规定审核支出就可以了。科研管理部门认为只要拨付项目经费到位, 就任务完成。没有一个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负责, 使得科研经费预算与决算不否。

(二) 项目核算紊乱

不同的科研课题 (项目) 经费混用。部分经费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实行专款专用, 许多费用支出与课题无关。科研经费任意支配的事实在科研领域里, 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的系统法律。立法的缺失, 直接导致科研项目管理的混乱。而科研项目管理又呈现出“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局面, 各经费来源单位对自己主管的科研项目都制定办法, 各高等院校、科研所也制定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不统一造成不同科研单位管理规定不协调和冲突, 造成了客观上纵容了科研腐败问题的发生。

(三) 科研经费到位和项目实施不同步

许多农业科研研究需从年初开始执行, 需要经过几个年度反复试验, 可是, 目前科研经费到下半年甚至到年底才能到位, 致使预算执行时间过短, 造成项目经费间互相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形成了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 甚至导致有些项目当年不能按时开展工作, 影响了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

(四) 实验材料管理混乱

大部分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进、销、存”管理制度, 存在“以领代耗”现象。在农业科研工作中, 实验材料由课题人员自行购买, 在使用过程中, 自行领用, 不存在监督检查的过程。想用多少, 要用多少没有计划, 用了多少没有人监督。造成实验材料重复购买、闲置、浪费等现象。

二、加强项目经费管理的建议

(一) 科研部门会同财务部门, 采取弹性预算、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等方法, 细化开支, 使每项开支合理、制度、规范。2006年在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 要建立健全专家咨询、政府决策的立项机制, 以及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与评审制度, 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 提高科研项目立项及预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随着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程序和内容越来越严谨、细化, 这就要求农业科研单位要想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 就必须要重视并加强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管理工作, 有必要建立一套财务全程参与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 在实际工作中, 使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共同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通过财务的全程参与, 加强财务部门在科研立项、预算、核算及评审工作中的决策和监督地位, 改变以往科研经费管理粗放的现状, 在科研管理部门或财务管理部门中设置专岗, 配备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 (专职或兼职) , 协助项目负责人编制经费预算, 使预算既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 又符合财务的各项规章制度, 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二) 项目立项后应该在项目结题时进行绩效考评, 如果没有按照立项合同规定达到预期结果, 或者经费预算执行存在较大误差, 应该在阶段性检查时由主管部门对该项目申请人提出批评、停止经费使用或其它惩罚措施。这样可有效敦促项目申请人在编制经费预算时, 能够明确项目成果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和经费使用标准。另外, 如果在项目预算中有绩效支出费用, 当项目绩效考评达到规定标准时就进行相应奖励, 势必能更加有效鼓励科研人员自觉、主动、积极申请项目, 严格执行项目预算, 同时也能根除科研人员违纪违法的预算制度因素, 从而提高经费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更能体现科研项目的真实成本。

(三) 财务管理部门对于科研耗用品采用进、销、存的管理办法, 物品应有专人管理, 原则上与仪器设备管理员为同一人, 其对物品的计划、购置、保管、使用和回收都要负责, 做到验收严肃认真, 进出手续清楚, 台账记录健全, 定期核对检查, 经常保持账物相符。使用单位对物品应建立定期自查制度, 主管部门每半年抽查一次, 以确保账、物、消耗等相符。

(四) 调整科研方向, 促进农业科研在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中焕发生机。由过去只重视高产研究, 转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研究;由只重视产中研究, 转向产前、产中、产后研究兼顾, 并通过提职加薪等方式鼓励一些科研人员到基层去, 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市场认可程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作为农业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把农业技术创新纳入到农业生产、销售的整个系统中, 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为农民和消费者服务, 进一步调动研发积极性, 切实推动生产力发展。

三、结语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科研经费是一个稀缺资源, 重视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 合法、有效的管理项目经费, 使有限的经费资源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财政部、科技部, 2006.

[2]江伟真.《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科技经费管理刍议》.中国农业会计2013-12.

高校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科技成果;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08-02

高校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庞大生力军,是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呈大幅度增长,不仅增加高校收入,也提高了高校科技水平。但在科研经费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正确认识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认真分析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 高等院校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 科研立项缺乏创新性,重复不实

近年来,科研事业取得了较为稳健的发展,但是真正取得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却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科技工作评价体系是一大绊脚石。目前,高校科研评价通常是以论文和著作数量的多寡及科研经费的多少来衡量教师的科研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是潜心从事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始或集成创新研究,而是想尽各种办法找关系争项目,这样致使科技项目课题孤立、目标分散、技术水平低,不能在相关研究领域中实现理论上或技术上的突破。同时,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科技计划信息共享,许多项目“换汤不换药”,多头申报现象仍然存在,这也导致经费投入效益低下。

2 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科学

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科学主要有几个难点:其一,科技研究具有探索性和不确定性,由此决定其工作量和所消耗的费用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很难在事前对科研课题的经费进行非常准确的估算。其二,编制人员的专业局限性,科研经费预算主要由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编制,参与预算编制的人员大多是某研究领域的专业型人才,对经费预算的严肃性认识不足,对财务预算方面的知识缺乏,因此往往凭经验估计,宁多要勿少报,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工作随意性大、科学性较差。其三,财务人员参与低,虽然财务人员也参与预算的编制工作,但由于财务人员对科研项目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不了解,对预算编制工作指导和监督缺乏力度。

3 科研项目在审批环节可行性论证不够、审查不严、监管同一

多数项目负责人为了项目而项目,而对其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实施应用条件缺乏全面、系统、前瞻性的分析,预期目标虚高定位,主观夸大项目预期目标,效益指标预测失真。评审部门对项目承担单位的综合条件考察不细、要求不高,对项目缺少深入客观的调研。评审专家与中介机构在参与课题评审中责权利不明晰,本应与项目无联系,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造成评审专家在整个运行中起到了许多不应该起到的作用。

4 科研项目经费拨款下达不及时

由于科研项目的管理主体分别由科研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来担任,由于科研项目年度计划和国家年度财政预算之间存在时间差异,就会导致科研主管部门要求课题正常开展,甚至到了中期检查的时候,财政部门的科研经费还没有拨下来,接近年底,经费刚拨付,就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使用完毕等,导致在课题开始需要投入科研资金的时候没有经费,到年底又要突击使用经费。这些现象的存在加大了课题经费的使用难度。其原因主要是政出多门,主管部门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造成的。

5 科研经费支出存在套取现金、虚假支出、重复购置设备等问题

原因如下:财务人员在审核科研费用时只能对发票、单据的合规、合法性进行审核,而其经济事项的真实性难以确认,只能靠课题负责人把关并予以签字确认。在设备购置上,由于同一单位内部缺乏统一协调,课题组自行采购,出现设备重复购置,造成设备闲置浪费,利用率低。课题组通过外协费名义转移科研经费,逃避监管,从而套取科研经费。

6 结题不结帐,结转结余过大

由于部分课题结题后经费结余长期挂账,不利于学校对课题的管理,也助长了乱支滥用课题经费现象的发生。

7 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障碍,“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国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的80%转化率和30%的产业化率差距甚远,科技对经济的贡献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高校存在着轻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导致大量科研成果在研发之前没有相应的适用推广对象,更不会谈形成产业化的条件。横向科研虽然具备市场应用前景,但是横向科研针对性强,成果应用面过窄,只是应用于委托单位,因此,除委托单位使用外,就难以推广和再次转化。

二 如何解决问题

1 科研管理部门要树立质量先行的观念,引导鼓励研究人员从事创新性、原创性的研究

项目立项要杜绝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不偏重资历和名气,充分发挥有潜质青年教师的积极作用。青年科技工作者有着旺盛的精力,具有活跃的学术思想和勇于创新的胆识,但他们缺乏科研水平、学术声望的积累,很难独立申请或承担科研项目。此时高校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协助他们在科研活动中取得突破,培养学校科研的后备力量。

2 建立预算评审机制

为了保证科研课题预算的真实、准确,必须建立预算评审机构,对其预算进行评审,审查其健全性、真实性、统一性、有效性,找出其中的冗余与问题,督促其调整纠正,使科研课题预算的编制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使其编制水平和质量不断得到规范和提高。同时,还要抓住机会广开渠道,增加政府和社会对科技的投入,力争实现科研的预期效益.

3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和激励机制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技术转移和扩散的桥梁,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纽带。首先政府要积极引导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科技中介管理体制和机构法律组织形式、运行模式与机制,加强中介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技术市场的发展;加强全国技术市场合作网络,积极吸引信贷资金和风投资金对科技成果的投资;通过扶植、培育和规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使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跃上新台阶,推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 建立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网络平台

在学校局域网建立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网络平台,连接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课题负责人以及审计、资产管理等部门。由科研部门将科研课题名称、下达经费单位、研究期限及经费预算方案等信息录到课题负责人名下;财务部门负责将收到的每笔收入、发生的每笔支出明细录到每个课题中;课题负责人通过密码可在网络上查看自己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结余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各职能部门可通过该网络平台及时快速地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课题有关信息,达到管理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使科研经费管理更加科学化、透明化和高效化。

5 加强科研项目结题结账管理

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按照项目合同规定的时间开展研究工作,项目研究结束或通过验收后,及时办理结题手续。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每年应定期将结题项目的有关信息通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协助项目负责人核对经费收支结余情况,如实填制经费使用报表。对项目结余经费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办法,明确项目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避免应结未结科研项目越来越多,长期挂账现象。

6 改变不合理的高校评估机制和教师业绩评价制度

对高校的评估指标应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学水平、科研实力、师资力量、各项硬件设备的质与量、财源、就业率、历届毕业生的成就和声望、同行评价等,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目前高校的评估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自己主持的,从长远和国外经验来看,应由公众、社会、学校及政府均认同的权威评估机构来进行,才更能体现公平、公正。

7 切实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

科研经费被滥用,早已不是新闻,但在一系列规范科研经费使用的办法出台后,问题还是频频发生,这说明,科研经费的监管仍然没有真正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为了确保科研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审计、财政、科技和主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规定及经费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点防止科研经费使用违反预算管理规定,以协作费、劳务费等虚假名义外拨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形成资产流失等问题。对违反科研管理规定、造成学校经济损失或损害学校声誉的,坚决予以惩处,挪用、贪污受贿触犯刑法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参考文献

[1]李兵,李正风,崔永华.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1(7).

[2]汤学军.科研院所课题经费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6).

[3]李辉.提高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质量问题的探讨[J].

石油科技论坛,2013(4).

[4]尹刚.高校科技项目立项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长江教育,2008(11).

[5]翟瑞占.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

高校科研经费涉税问题初探 篇12

高校科研项目按经费来源渠道不同分为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纵向科研项目是指国家、部、省、厅、市等政府机构下达的科研项目, 资金由政府部门提供, 一般由政府相关部门以红头文件下达项目立项书。横向科研项目是指由企业、事业、政府机构等单位委托的科学研究、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项目, 资金由委托单位提供, 一般以合同 (协议) 方式约定相关事项。

科研项目涉及的税种主要有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及附征、增值税及附征等。其中, 对科研项目发放劳务、工资性质的经费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 对研发和技术服务征收增值税及附征, 对其他科研经费征收营业税及附征。

二、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涉税问题分析

(一) 执行税收政策尺度不一。

由于税务部门对税法的宣传和征管没到位, 高校财务人员不了解最新的税务政策, 导致其在执行税收政策时, 存在把关不严的情况。特别是营改增后, 根据相应方案, 对研发和技术服务改征收增值税, 对其他科研项目还和原来一样征收营业税, 两种税分别涉及国税和地税两家税务部门。在实务中, 体现在发票的开具上。国税增值税发票和地税营业税发票都在开, 没有严格的划分, 往往根据科研老师的要求随意开具。而且, 两家税务部门对发票的开具也没提出任何异议, 征管缺位。

(二) 税收条例和财政规章制度规定不统一。

高校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除了要按税法规定依法纳税外, 还要执行财政各项管理制度。但是, 税收条例和部分财政规章制度方面有不一致的地方, 让高校财务人员感到无所适从。根据财政部财综[2010]111号、财综[2013]57号文件规定, 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取得的财政性资金, 不开具资金往来结算票据, 使用《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或《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及相关银行结算凭证入账;行政事业单位取得非国库集中支付来源的财政性资金, 暂可向付款单位开具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因此, 纵向科研项目和委托方为政府部门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横向科研项目可以不开具任何票据或可开具财政资金往来结算票据, 换句话说, 这部分经费应属于非税范畴。但是税务部门在税务稽查时不采纳财政制定的各项制度, 认为这部分经费依然需要交税。

(三) 营业税和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和纳税申报时间不适应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

根据税法规定, 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的凭据的当天。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讫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 为开具发票的当天。为便于管理, 税务机关一般要求高校在开具发票的次月申报纳税, 由于高校科研项目存在着先开发票后收款的情况, 开具发票时还没收到应税款项, 有时款项的到账周期甚至需要几个月时间, 这时需要交税, 税款的列支实际上执行的是权责发生制。这和高校会计制度要求有冲突, 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四) 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的适用问题。

根据营改增相关政策规定, 应税服务的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纳税人为一般纳税人, 未超过这一限额的纳税人为小规模纳税人。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提供应税服务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一般纳税人销项税率为6%, 对购买货物支付的进项税可以抵扣。小规模纳税人使用3%的简易征收率, 不能抵扣。目前,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 高校科研经费不断增长, 大部分的省属以上高校科研经费的总量都超过500万元, 符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范围。但是, 由于高校经费来源的多样性, 很多大型设备的购置都是使用教育事业经费购买的, 直接用科研经费购买的很少。根据税法规定, 必须独立核算, 才能抵扣相应税款, 这样, 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高校科研项目经费可供抵扣的进项税很少, 和小规模纳税人相比税负增加了。

(五) 对高校科研项目经费征收企业所得税不妥当。

根据高校会计制度核算要求, 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 不进行成本核算。而且由于高校教师的双重身份, 他们既是老师, 要承担教学工作, 也是科研人员, 要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 两者不能很好地划分出来。因此, 科研事业支出中反映的内容是不完整的, 比如人员工资、科研设备的支出等一般都在教育事业经费中支出。另一方面, 承接科研项目实际上是一种科研行为, 是教学活动的延伸, 并非盈利活动。而企业所得税作为对企业利得征税的一种税种, 征税对象不应该包括高校科研经费。

三、建议

(一) 税务部门要加强政策宣传, 高校财务人员也要加强业务学习。

税务政策专业性强, 加之各项税收政策, 尤其是税收优惠政策较为分散, 不利于非税务专业人士掌握。税务部门作为税收征管部门, 有责任把税收各项政策宣传到位, 及时有效地把各类文件传达给纳税人。同时, 高校财务人员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真学习各项税收政策, 严格按税法规定履行相应的纳税义务。

(二) 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要加强协调。

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作为政府财税管理部门, 为维护政策的权威性, 在出台政策时, 要认真研究并解决双方政策上可能存在的不一致地方。对在征税时容易发生误解的地方, 要及时出台相关补充规定予以解释和认定, 确保纳税人执行政策的准确性。

(三) 高校纳税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应以收到应税收入的时间为准。

由于高校会计核算基础不同于企业, 而且高校会计核算比较健全, 建议以收到应税收入的时间作为营业税和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由高校根据账上已确定的收入申报纳税。

(四) 税务部门应允许高校选择作为小规模纳税人。

一般纳税人实行申请认定制, 必须通过纳税人自己申请才可获得相应资格。根据税法规定, 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提供应税服务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由于高校作为小规模纳税人, 其实际税负要低些, 为合理减轻科研人员的税负, 建议允许高校自主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五) 高校科研项目免征企业所得税或采取核定征收方式征收。

由于高校科研项目成本项目不完整, 无法完整准确的在科研经费中列支, 无法准确算出项目利润。而且根据科研任务书, 对未使用完的科研项目经费要交回国库, 纵向科研项目没有利润。科研经费有一定研究周期, 如果按年度科研收支结余计算纳税与实际不符, 会加重科研项目的税负。因此, 建议对高校科研项目免征企业所得税。如果要征, 建议采取核定征收, 而不是采取查账征收。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课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 (14SB0096) 的研究成果

摘要:近年来, 在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指导下, 国家不断加大对科研投入, 高校作为科研主阵地, 科研经费也日益增长。高校科研经费具有数量大、来源多、非营利性等多种特点, 为国家各行各业创造了一些优秀的科研成果, 但随之出现的是, 其涉税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各涉税问题的成因, 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涉税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窦静.高校科研涉税问题的思考[J].会计师, 2012 (05) .

[2]杨多萍, 李晓杰.增值税环境下高校科研涉税问题探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 (05) .

上一篇:断层图像论文下一篇:筹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