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创新发展总结

2024-11-04

改革和创新发展总结(共8篇)

改革和创新发展总结 篇1

茅箭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思路

近年来,我区教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和“两区两中心”战略目标,抢抓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遇,坚持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以实施“四大工程”、落实“两大机制”为抓手,举全区之力,加大教育投入;走联校合作之路,整合教育优势资源;采取“引培”并重,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学校基础设施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教学质量一体化的一步到位目标,均衡、优质、快速发展成为茅箭教育特色,成为全市教育系统改革发展新模式、新亮点。

一、教育改革创新主要做法

(一)实施“四大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按照“全面启动、突出重点,先急后缓、整体改造,分步实施、分批推进”的工作思路,认真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关爱“四大工程”,严格按照“五个坚持,五个一样”做法,全面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2013年11月份的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中,茅箭区以98分全市第一、全省并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湖北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示范区”评估验收。一是坚持高位主导,确保城乡学校一样建设。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四大家领导参与,部门和乡镇各负其责,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社会参与、齐抓共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环境。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投入、统一建设、统一格调、统一落实,统筹全区所有学校均衡发展。

二是坚持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确保城乡学校一样优质。聘请专业建筑设计机构对全区永久性保留及新建的中小学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在经费投入上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在工程建设上坚持大员上阵,特事特办,抓质量赶进度,两年时间内完成12所学校19栋教学及辅助用房,维修加固7栋学校校舍,建成8个塑胶运动场,建设教师周转房48套。建设班班通教室223个,班班通覆盖率达100%。按照“十有八配套”的要求,全区寄宿制学校食堂、寝室等硬件配套设施整体提升,城乡学校塑胶运动场、计算机教室、班班通教室、图书室、功能室、标准化课桌椅、直饮水机等实现了“八个统一,八个全覆盖”,确保了区域内所有学校标准化建设一体提升。

三是坚持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确保城乡教师一样优化。建立教师补充机制,解决学科教师不足的矛盾。完善教师评价和交流机制。对教师工作业绩与平时表现进行量化考核。与郧阳师专合作发展,联合开展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学生顶岗实习。组织联校协作发展,8所城区学校与8所农村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实现共同发展。广泛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全面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确保城乡教师与市直教师同城同酬,设立了月人均200元的农村教师津贴,并积极筹措资金建设教师周转房,激励教师爱岗敬业,安心乐教。

四是坚持实施教学质量提高工程,确保教育质量一样提升。打造高效课堂,总结推广了“三一三五”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了“金烛杯”教学大比武活动。实施义务教育“联校协作发展”计划,促进片区内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输出优质的教育管理及教学经验,推动片区内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深化“生本教育”课堂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质量均衡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位一体及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教学常规过程性视导,完善了区级、学校、教师三级监控体系,形成有效沟通、有机结合、有序运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网络,教育教学工作评估一直位居全市前列。

五是坚持实施关爱工程,确保弱势群体一样关爱。开通了南部山区学生“周末班车”,在公路沿线学校设置交通“护学岗”,率先落实学生营养计划,为寄宿制学生提供免费的营养餐。在茅塔乡中心小学和大川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服务站”。指定5所学校为进城务工子女定点就读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同等享受免试、免费和生活补助等政策,辖区所有进城务工子女都能进得来、留得住、上得起、学得好;严格落实“三免一补”等各项资助政策,对困难家庭学生做到“应助尽助”,广泛动员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三年来,共募集资金400多万元,救助贫困生1.5万人次,为300余名贫困寄宿生发放生活费补助近30万元,做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二)落实“两大机制”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茅箭教育实现均衡发展首要解决好城乡办学条件一体化、教师配置一体化。围绕两大重点目标,区委、区政府一手抓经费投入解决“砖头”问题,一手抓教师队伍补充解决“人头”问题,认真落实“两大机制”,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投入作为第一投入,健全义务教育公共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教育投入,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及时足额拨付,优先保证了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建立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我区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与市直持平。畅通教育经费筹措的渠道和途径,采取开发商垫一点,政府挤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办法解决标准化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发改、财政等部门的作用,争取国家和省项目资金支持。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机制,区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部分专项经费用于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并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仅2013年,全区就投入教育资金达2.3亿元,完成了中小学改扩建任务,按照国家标准配齐了所有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学校办学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区大手笔办大教育的做法得到省评估组高度赞扬,成为评估验收工作的亮点。

二是全面落实教师补充机制。区政府出台了《茅箭区教师正常补充机制实施办法》,建立了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按照“退一进一”的办法,每年向社会公开招录一批教师,近三年共招录教师114名,全部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师准入制度。采取区内公开招考和直接到本科院校现场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引入教师,通过省人社厅和教育厅统一招农村义务教师、郧阳师专学生顶岗实习、接收大专院校置换生等方式补充教师,有效地解决了师资不足,学科不配套的矛盾。创新教师管理体制,建立了城乡、校际发展协作体、对口帮扶协作区,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兼职走教、对口帮扶等活动,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缩小了城乡、校际间差距。

(三)突出“特色创新”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发展。一是创建特色学校。按照一校一品、一校一特,结合学校特点,汇集专家、校长、教师智慧,政府统一招标、统一出资,聘请专业团队为各校量身定做文化校园、特色学校,提升学校品味和文化内涵的做法。国学教育、阳光体育、艺术教育、科普教育、书香校园、绿色校园、安全教育等特色教育在各校全面铺开,并取得实效。

二是实施学校精细化管理,将学校精细管理形成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一体化、特色化,充分彰显学校立德树人、和谐发展的特点。

三是全面开展“大家唱、大家跳”,“阳光体育”,“中华魂”等活动,成立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少儿艺术团,定期组织校园艺术节和体育运动会,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是按照“资源共享、业务指导、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构建“片区合作、城乡互助”的教育发展协作体,区属城区学校分别与市属优质学校联校协作,与区农村学校结对帮扶,开展教学互动、教研交流,协作发展,有效提高了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2014年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教育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两区两中心”战略目标,以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和全省“学前教育示范区”为中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加快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一)实施“四项计划”,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继续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计划”。重点做好后期校舍标准化建设、运动场标准化建设、教育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以及教师配备与建设等工作,争取2014年全面完成标准化建设配备任务,迎接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组验收。

2、全面实施“均衡教育推进计划”。积极探索“一校制”、“联校制”、“学区制”等多种办学模式,深入推进“联校协作发展”活动。建立规范学校办学行为长效监管机制,完善教育行政问责制度,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德育内容与方法,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强化评价机制的示范引领作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小组,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体系和监测体系,完善教育发展性评价、经常性检查、综合性督导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检查制度。加强专家型督导队伍的建设,落实督学责任区建设。

3、全面实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实行城区学校中层以上干部、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加大优质学校领导和教师向薄弱学校交流的力度,校际交流人数达到教师总数的30%,通过挂职交流、结对帮扶等措施,用优质学校的先进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带动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组织开展城乡双向交流、对口协作、结对帮扶、跟岗学习、兼职走教、送教下乡、联片教研等活动,建立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成果、资料信息等方面的共享机制,形成城乡教师共享优质资源、共同进步提高的专业发展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宣传一批区内外知名教师,大力弘扬敬业爱岗精神。建立师德建设“六项制度”,即师德培训制度、教师行为规范督察制度、师德情况报告制度、师德师风民主评议制度、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度、师德建设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五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完善评教机制,组织评教活动。建立以质量与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和师德与业务并重的教师考核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评聘、评先表模的重要依据,把师德建设工作作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努力打造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4、全面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工程计划”。坚持“一校一品、一校一特”的原则,进一步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提升学校品位,培育一批特色品牌学校,创新素质教育载体,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选择性教育需求。

(二)深化“四项改革”,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

1、创新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增长,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分担的多元投入机制。联合教育、发改、财政等部门,积极争取中央及省、市对学前教育的专项补助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对低收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补贴,对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给予补助等,推动全区学前教育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学前教育,鼓励社会各界以捐赠形式支持幼儿园建设。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给予资助。

2、创新学前教育规划建设机制。将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纳入城区建设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加大农村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力度,设置农村民办幼儿园,建立生源预测机制,保证适龄儿童“就近入园”的权利。

3、创新学前教育管理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对经费安排使用、项目进展、项目质量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完善幼儿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学前教育工作检查和质量考核评估制度,将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评审定级挂钩,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幼儿园及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加强与优质民办幼儿管理机构或幼教集团的合作,实施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师资,提升全区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严格执行学前教育机构审批及年检制度,加强收费管理和安全监管,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坚决制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4、创新幼教队伍建设机制。将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整体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施“学前教育帮扶工程”,充分发挥省、市、区示范园的品牌效应,积极推行“名园+新园、名园+弱园”等帮扶模式,实现与高水平园结对发展。采用园本培训、教学评比、课题研究、名师带教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保教水平和科研能力。对骨干教师重点培养,积极创设培训机会,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深化幼儿教师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规范。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完善和落实幼教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幼儿教师持证上岗,不断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改革和创新发展总结 篇2

紧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之后,2013年12月15日,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徐绍史在会上作了题为“坚持稳中求进锐意改革创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报告。

会议指出,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改革创新动力不断激发, 转型升级出现积极变化,内需潜力依然巨大,特别是宏观调控积累了新的经验, 2013年的发展也为2014年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内外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虽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发达经济体量宽政策调整、新兴市场国家增速减缓的影响尚难估量,我国出口面临的外部环境仍不乐观。国内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稳中有忧、稳中有险。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和背景下,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国家发改委明确了投资体制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六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并部署了2014年发展改革重点工作,同时提出要抓紧修改完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争取尽快发布实施。

焦点一:明确六项改革任务

会议强调,2014年是改革年。发展改革系统要对照调整、对号入座,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责任,切实发挥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继续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切实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被放在重要位置。2013年,国家发改委共取消和下放44项行政审批事项。2014年,国家发改委还将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把该放的坚决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管住、管好、 管出水平。为此,发改委将进一步严格规范审批行为,简化手续、优化程序、 在线运行、限时办结,真正把审批变成服务。同时,还要加快建立纵横联动协管的机制,不仅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还要加强部门、地方之间的纵向协管。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会场

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重点是落实企业和个人的投资自主权。对此, 2014年要最大限度地缩小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推动出台政府投资条例;做好民间投资36条和42项实施细则的落实工作,尽快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推出一批示范带动项目。

针对宏观调控,发改委将出台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指导意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框架。

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领域,则要推动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逐步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清理违规设立的优惠政策,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继续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焦点二:推动七项重点工作

中央关于2014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 发展改革系统将坚持以改革为统领,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切实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改善消费环境。着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调整预算内投资结构,大幅压缩用于一般竞争性企业项目投资,适当减少可利用社会资金的经营性基础设施投资,停止建设楼堂馆所等投资, 压缩小型分散投资,重点支持全局性、 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办大事。合理确定投向,主要是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 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民生建设,水利、 中西部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重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程,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应用等重大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工程,教育、医疗、社会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 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发展等领域。管好用好政府投资,有效释放民间投资潜力。努力拓展外需,优化进出口结构, 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推动产业境外投资,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 搞好经济运行调节。

二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继续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落实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三是加强价格调控监管,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保障供给,合理把握粮油、棉花、食糖、猪肉、化肥等收储投放力度、时机和节奏。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加强价格监管,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价格检查,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和价格垄断行为。健全物价补贴联动机制,缓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

四是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坚决遏制新增违规产能,多策并举优化存量产能,综合运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环保监管等手段,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完善机制、强化基础、 培育产业上下功夫。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

五是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着力构建各具特色、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继续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支撑带。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推进对口支援,支持西藏、 新疆和四省藏区等跨越式发展。

六是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强化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监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狠抓环境治理,落实和完善大气污染治理计划及配套政策,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扎实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七是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发展,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大投入,加强统筹,推动教育、医疗、 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和进城农民就业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

焦点三:尽快出台城镇化配套政策

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完成好5大战略任务,也就是: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是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 带动增量的原则,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要求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和推进城镇化,根据土地、水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促进城镇空间布局合理均衡,优化城镇规模结构。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着力提升城镇建设质量和水平。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会场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要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快破除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会议同时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2014年,发展改革系统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抓好推动城镇化规划实施,出台配套政策, 编制配套规划,开展试点示范,完善基础设施等工作。

具体到落实,关于推动规划实施, 将抓紧修改完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争取尽早发布实施。关于配套政策方面,将推动出台户籍、土地、资金、住房、 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研究推出促进中小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支持政策。关于编制配套规划,将组织编制实施重点城市群发展规划,各地因地制宜编制和实施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关于试点示范方面,发改委将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试点。关于完善基础设施,将提高东部地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推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内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

发改委将进一步严格规范审批行为, 简化手续、优化程序、 在线运行、限时办结, 真正把审批变成服务

改革和创新发展总结 篇3

北京市社会事业发展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坚持统筹协调、改革创新,努力激发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和效率,积极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改革的工作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目标;坚持区域覆盖,统筹协调;实行分类管理,区别对待;实行“管办分离”,改革运行机制;实行试点推进,稳步发展。

二、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社会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

(一) 研究提出社会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

根据社会事业公益性和市场化程度不同,把社会事业分为纯公益性、混合性、经营性三类。按照合理界定政府职责与市场作用,实行社会事业分类管理,建立政府投资持续稳定增长机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建设运营市场化的总体思路,会同11个委办局,研究形成《北京市社会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意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试点推进”的思路,研究提出《关于加快本市社会事业改革的实施方案》,以及2004—2005年的改革任务,经市政府审定后已进入实施阶段。

(二) 促进举办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渠道多样化

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PPP模式(公私合营)、特许经营、贷款贴息、优惠政策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举办公益性和混合性社会事业。同时对社会事业市场准入的有关政策进行清理,消除制约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障碍,全面开放经营性社会事业供给市场。目前,多元投资办医迈出实质步伐,公办高校举办独立学院试点取得突破,文化体制改革初显成效。

(三) 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促进社会事业项目建设运营市场化

按照“建管分开”和专业化管理原则,政府投资60%以上的纯公益项目全部实行代建制,同时,对政府投资不足60%的奥运会训练场馆,我们也将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代建人实行代建管理。目前,北京市已有18个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了代建制,实施成效非常显著。

(四) 加快社会事业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

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迁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社会事业资源。通过合并、改建、置换、重组等市场运作方式,促进社会事业强弱联合,放大优质资源,盘活存量资产。

三、统筹城乡社会事业,推进名校办分校、名院办分院

为放大优质资源、促进城乡统筹、疏解城市功能、提供产业配套、改善人居环境,按照总体规划、整合资源、政策扶持、试点推进的原则,我们研究提出了名校办分校、名院办分院的实施方案和支持政策,综合运用土地使用、税费减免、投资倾斜、人员编制等手段,采取多种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在大型居住区、城市新区、城乡结合部、远郊区县建设名校分校、名院分院工作。目前,已实施推进10所名学校办分校、5所名院办分院工作。

四、加强基层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发展

北京市按照“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推进社会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两个覆盖”:既要统筹城乡,推进面向全市各地区的区域覆盖,又要加强基层,推进面向全体居民的人群覆盖,促进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旅游资源、公共安全保障资源的均衡化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一是促进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根据《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结合人口迁移变化状况,推进城区基础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优先支持农村和郊区基础教育发展。二是促进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加强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三是促进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进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四是促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配置的均衡化。拓展社区服务功能,建设和谐社区。五是促进公共安全基础设施配置的均衡化。编制了《北京市消防站点建设规划》,明确标准和服务半径,强化区县政府职责,加强基层消防站点的建设。

五、开展社会发展综合分析工作,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改革和创新发展总结 篇4

自古就是改革和创新在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发展前进。早在五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在《易经》中说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这里“穷”是指停滞不前的困境,“变”是指改革和创新,“通”和“达”则是指顺利衔接新的思路和局面。这句话告诉我们立足于现状,通过对事物改革和创新,才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如今,国大水泥公司上下无数名员工始终坚守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见证着工厂创先的点滴:领导团队目光如炬、英明决策,推进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公司的机制改革、员工队伍的整编、建设环境的改善、业务的转型拓展、经营的风险控制。——他们挥舞着旌旗为公司领航指路;工人们不畏艰苦、奋力开拓,在各自的领域开疆辟土——他们是奋战在工厂第一线的生力军;后勤部门精诚团结、精益求精,为工厂的各项工作发展提供着稳定的运作工作环境和技术平台:规章制度的完善、基础设施的维护、后勤物资的供给、营销风险的监控、业务系统的运转。——他们构筑起工厂阔步奋进最坚固有力的保障。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总结 篇5

一、认真开展好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二、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编制好天水市国民经济和发展规划,是我委重要工作职能,编制“十一五”规划是我委xx年重要工作任务之一,根据全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安排,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今年我委集中全委力量抓好规划编制工作。一是搞好调研。由市政府任伯年副市长带队,委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参加,深入到五县两区及市直主要部门,对“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原则、面临的环境和全市“十一五”期间发展的目标、主要措施以及实现奋斗目标存在的主要困难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十一五”规划前期调研的8个课题报告先后进行了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组织规划专家组对修改后的课题逐个进行了评审,根据评审意见对规划进行了反复修改,为编制规划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是广泛征求意见。在《天水日报》上开辟专栏,将“十一五”规划8个重大课题研究成果逐一进行刊登,课题涉及全市农业、工业、城镇化建设、市场建设、资源、环境、文化、社会事业和投资等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宣传,让全市人民了解并参与到“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中来,使规划编制能集中更广泛的群众智慧,从而更符合我市市情,同时体现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公开性和公众参与性特色。三是认真组织编写。对规划编写的主要人员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学习培训,在充分提高规划编制人员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的基础上,先后完成了《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大纲》(提纲)和《天水市“十一五”规划纲要要点》的.编写工作,提出了《天水市“十一五”专项规划指导意见》,对全市18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并征求市直各部门、县区和专家咨询组成员意见,认真听取合理化建议,修改形成了《天水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总体构想》(讨论稿),先后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扩大)做了专题汇报,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带队,市发改委主任、副主任和各科科长参加到省发改委进行了专题汇报,对“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衔接。之后,由市委办、政府办组织召开了市人大、政协、老干部、科技等各个领域代表参加的“十一五”规划座谈会,我委认真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对《规划总体构想》进行了反复补充完善。为了使《规划总体构想》更加符合实际,体现民意,我委将《规划总体构想》刊登在发改委网站上,进一步听取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使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向公共参与、民主决策、专家论证、科学决策的方向迈进。

三、竭尽全力抓好项目工作

xx年,我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以全省白银“发展抓项目”现场会为契机,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立足我市基本情况,立足于抓大项目、抓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重大影响的项目,竭尽全力争取各类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协调各方力量抓好全市重点项目建设,项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进一步完善项目库建设

改革和创新发展总结 篇6

新华网河北频道(2010-04-01 08:47:39)稿件来源: 河北日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近日在我省调研时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3月28日至31日,李长春在省委书记张云川、省长陈全国等省领导分别陪同下,先后来到廊坊、保定、石家庄等地,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宣传文化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进行调研,并听取了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汇报,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李长春此次调研的一个重点。他先后来到新奥集团、天威集团、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岭医药集团,详细了解企业在加强自主创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族品牌等方面的情况。他希望我省充分发挥环绕京津的区位优势,以推动科学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推动自主创新为关键,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李长春十分关心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他来到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河北地缘吴桥杂技演艺公司、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广电网络集团等文化单位,走进农村和社区文化活动室,实地了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情况。

李长春强调,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创了文化建设新局面,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概括起来就是:正确处理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两个效益”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正确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正确处理发挥政府作用与动员全

社会力量投入文化建设的关系,努力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积极构建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开放格局;正确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通过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正确处理发展文化与运用科技的关系,把高新科技作为推动文化建设、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新引擎;正确处理调动现有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关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考察过程中,李长春专程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瞻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参观西柏坡纪念馆陈列展览。他强调,要加快组织实施红色文化保护工程,把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留下的重要影视、图片、实物等进行系统整理和数字化处理,使这些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成为长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李长春希望我省发挥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使文化产业成为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

随李长春前来调研的还有: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蔡武,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新华社社长李从军,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等。

改革和创新发展总结 篇7

在党的十七大上,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胡锦涛总书记说,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不仅明确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一定程度上为其稳定而有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例如, 作为指导思想, 促进党的建设的改革和创新, 提高了我党的执政能力, 与时俱进, 使我党永葆青春活力,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方针和政策, 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带来的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应是不容忽视的。

二、党的建设的改革和创新

自1921年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经历了长时间的磨练。而在这样的历练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也摸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而这就是党在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过程中, 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 力求在社会飞速发展过程中做到与时俱进, 永葆党的先进性, 然后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方针和政策等, 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 是我国各项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 其自身能力的大小, 直接影响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显然, 党的建设的改革和创新在党的建设中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发展观的应运而生, 为党自身建设和改革创新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三、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建设的改革和创新

要知道, 就当今社会而言, 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不断发展衍生出来的新事物, 而作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其所蕴含的内容和思想, 为党的建设改革和创新指明了新的道路与方向。但是党的建设成果, 又为推动、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与落实创造了条件。所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建设的改革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两者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缺一不可。科学发展观思想中有对党的建设思想的继承, 也有对党的思想的发展。1) “发展”的概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 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的改革与创新要求做到与时俱进, 而改革和创新同样是“发展”的一个有力体现。所以, 党的建设其实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向, 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要求。显而易见, “发展”同时渗入到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建设中, 是两者在现实中运行的根本动力和目标。并且二者的发展都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得到更进一步的、持续性的发展, 两者具有目的一致性。但是, 从实践中, 我们又不难看出, 尽管两者都是以“发展”作为主题, 拥有很多相同点, 但是就两者自身的发展特点来看, 却存在着不同之处。首先, 两者发展的范畴不同, 科学发展观中所要求的“发展”范围更为广泛, 不仅涉及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还强调了环境的可持续性, 例如, 在我国的环境发展过程中, “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绿水青山”。而党的建设所追求的发展, 不仅使党自身的能力得到发展, 而且还要促进其他各项事业的共同发展。例如, 在党的自身建设中, 不断的开展党风党纪整顿, 目的就是促进党的干部廉政勤政, 力求更好的服务于群众。其次, 两者发展的主体不一样, 科学发展观可以以全国、全世界乃至全人类作为主体, 而党的建设主体仅仅局限于中国共产党的内部人士。2) “以人为本”和“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 对这一思想, 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两者都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绝对核心地位, 各项工作的展开, 都是为了给人民群众谋取利益, 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发展观基础上的“以人为本”,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最主要的就是以人为本, 即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为人民服务”。但是, “以人为本”还有着更为丰富和更加广阔的内涵, 这是“为人民服务”难以完全涵盖的。首先,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扩大了人民群众的范畴。“以人为本”中的“人”, 主要讲的是每一个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员, 较之“为人民服务”中的“人民”, 其概念更为的普遍, 范畴也更为广阔。因为, “为人民服务”中所划定的“人民”主要是一个政治化的概念, 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其次, “以人为本”的理念, 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的生活愿望, 扩展了“为人民服务”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的提升, 而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 人民所需要的“服务”, 已不单单是物质生活上的满足, 而是已经逐步上升到对各种精神利益的追求。例如, 现在人们不断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享受, 利用音乐陶冶情操, 利用书籍来充实自我。而党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 也要有全新的理念来进行改变———改变服务的内容的同时改变服务方式, 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最大的实现。例如, 在社会发展中考虑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倡导新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等等。不难看出, 这已不是“为人民服务”所能涵盖的, 而这也就是“以人为本”在“为人民服务”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 是我党对现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的全面把握, 是党的建设改革和创新的最新表现, 也是我党执政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提高的体现。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也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有效的党的建设方针和政策, 使党能够与时俱进, 保证党的先进性, 也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为科学发展观提供更加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熊高德.科学发展观是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导思想的新发展[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魏磊.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与落实途径初探[J].党的建设与政党理论探索, 2011.

[3]刘益飞.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思考[J].党的建设, 2008.

[4]高新民.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J].理论探索, 2009.

[5]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003.

改革和创新发展总结 篇8

同志们:

最近,中央先后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还要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系统总结了2013年经济工作,提出了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宏观政策取向、主要任务和工作部署,分析了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工作着力点,对当前推进城镇化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强调了明年经济工作中要把握好的几个重要问题。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统一思想、把握大势,明确任务、凝聚共识,增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下面,我讲四方面意见。

一、2013年发展改革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有机统一,创新调控思路和调控方式,保持政策定力,注重深处着力、精准发力,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良好开局。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狠抓落实、共同努力的结果。发展改革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注重形势分析研判和政策综合协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决策部署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严峻局面是近年来少有的,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为了更好地把握大势、研判走势,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围绕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我们开展了大量的专题调研。6、7月份,委领导分别带队深入各地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针对一些统计指标之间不匹配、相背离现象,经济运行中地区、产业、行业和企业分化等问题,形成了8个方面的专题分析报告。在8月份的发展改革工作研究班上,进一步分析下半年经济走势,提出了许多对策建议。10月份,又陆续开展了调研和经济走势分析。多层次多渠道多时点的分析研判,为我们把握形势、形成政策建议、掌握工作主动权奠定了基础。在这过程中,地方发展改革部门的同志积极参与,形成上下联动、相互支持的良好局面,系统合力不断增强。二是加强政策储备。为应对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加强政策预研究,6月份形成了包括21条措施的政策预案,此后不断调整充实完善,不少建议转化成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措施。三是提出了一批政策建议。先后向中央汇报了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经济形势和2014年经济工作思路,研究形成了一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性文件。四是主动开展政策的综合协调。在政策拟定过程中,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政策出台后,及时跟踪评估实施效果,8月份提出了下半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部门分工的意见,形成了一季度以来出台的政策措施和政策效果情况的报告,推动了中央决策的落实。五是调整优化预算内投资结构。8月份,按照国务院要求,调剂预算内投资200亿元,支持棚户区改造和中西部铁路建设,更好地发挥了预算内投资的带动作用。六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请全国工商联对民间投资36条及42项实施细则落实情况进行了第三方评估,还请相关部门进行了自评估,按照国务院要求,督促有关部门制定和落实改进措施。

总的看,随着已出台政策措施的效应进一步发挥,经济社会发展向好势头更加明显。

(二)注重突出重点、有扶有控,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调结构是今年的重要任务。一是着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先是叫停遏制新上产能。按照国务院要求,5月份,会同工信部下发了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坚决停建违规在建项目。随后是出台化解方案。国务院10月份下发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我们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出台了一批配套政策措施,部分地方也出台了实施意见。二是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是形成了“三个一批”。制定了一批支持政策,发布了支持“宽带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或规划,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在平板显示、海工装备、新材料等领域,推进一批重大工程建设。开展了一批试点示范,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电子商务、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示范工程。三是加快服务业发展。在组织实施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同时,制定出台了促进信息消费、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发展等政策意见,着力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各地的支持配合下,在西部地区,支持推进了20项重点工程建设,上报了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指导意见。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是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两项试点,出台了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两个规划。在中部地区,着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还支持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在东部地区,重点是配合支持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继续开展海洋经济试点。五是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这项工作各地都很重视,主要通过三个抓手来推进。一个是完善政策支持。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出台了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了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的十方面35条政策措施。再一个是进行示范试点。开展了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园区循环化改造、国家“城市矿产”等示范试点。还有一个就是推动重点工程。继续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与此同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推动深圳、北京、上海正式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参加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交流合作。

政策措施的落实完善,重大工程的顺利推进,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注重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

今年的改革开放力求抓得扎实。一方面,切实履行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研究提出年度改革意见,部署了七方面22项重点改革和需要继续深化的五方面改革。加强督促检查,10月份,形成了关于今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进展情况的汇报,提出了加快落实的工作建议,推动改革举措落地。对国务院批准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第三方总结评估已近尾声。另一方面,抓好我委牵头的重点改革。主要有五项。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切实转变职能,主动简政放权,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全年共取消和下放44项,各地较好地进行了承接。二是投资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取消和下放了一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权限。把31类点多面广量大单项资金少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项目,下放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安排。制定了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向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放开部分铁路所有权、经营权。三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成效明显。抓住国内价格调整空间比较大的有利时机,3月份顺利推出了成品油价格形成新机制,7月份调整了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9月份出台了支持油品质量升级的价格政策,还推进了可再生能源电价和环保电价政策、核电上网电价机制、电煤价格并轨等改革。与此同时,积极推进12358价格举报信息系统建设,加强价格监管,查处了白酒、奶粉、黄金饰品等领域一批重大价格垄断案件,各方面反映比较好。四是积极创新企业债券品种和审批方式。推出了三个债券新品种,包括: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扩大了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支持面;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开展债贷组合,支持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可续期债券,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同时,探索改进审批方式,把企业债券预审权委托给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五是坚持以开放促改革。积极推进境外投资重大项目,鼓励和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研究,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新机制建设。

上述改革举措,为经济稳定增长、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动力。

(四)注重民生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民生领域的比重超过60%。二是完善相关制度,牵头制定并认真落实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建立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实施工作机制。三是促进就业,城镇新增就业已超过1200万人。四是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地方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政策。五是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圆满实现全年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的目标。六是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玉树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及时启动四川芦山,甘肃岷、漳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今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民生得到了较好保障和改善。

一年来,发展改革系统切实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加强自身改革,自觉简政放权,集中精力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着力提升行政能力,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效。

二、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发展改革工作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明年是改革年,发展改革系统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学习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同时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五次重要讲话,坚持以改革统领全局,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全面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讲话,用以指导改革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我们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尤其要学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讲话精神,重点把握好五个方面。一是科学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和重大作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过去和未来的发展都离不开改革开放。二是正确把握改革开放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勇于担当,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三是坚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鲜明立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四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处理好六个方面关系,做到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五是让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从制度上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些重要观点,深化和丰富了改革开放理论,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把三中全会精神和《决定》要求学深学透,自觉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三中全会已经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发展改革系统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引,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己任,落实好四个方面的要求。一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牵引和带动作用。二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三要坚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改革不能停、更不能等,该加快推进的一定要加快推进,该报中央决策的一定要报中央决策,该探索试点的一定要抓紧部署。四要增强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对于涉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甚至个人利益的改革,要有自我革新的胸怀和勇气,自觉突破各种利益束缚,凝聚改革正能量。

(三)对照调整、对号入座,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责任

全面总结梳理改革发展各项工作,逐条逐项对照《决定》要求,不符合《决定》精神的要对照调整,《决定》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要对号入座,特别是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的改革事项,要细化工作安排,明确路线图,确定时间表,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工作进度。主要是六个方面。

一是切实转变管理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按照中央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把该放的坚决放开、放到位,该管的管住、管好、管出水平。具体推进四项工作。一要严格规范审批行为。总的要求是,修订审批、核准和备案办法,进一步规范并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简化手续、优化程序、在线运行、限时办结,把审批变成服务。二要加快建立纵横联动协管的机制。原则是“两个同步”,权力和责任同步下放,调控和监管同步强化。一方面,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协调相关部门同步下放前置审批权限,并根据职责同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另一方面,加强部门、地方之间的纵向协管。地方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国务院有关部门下放的审批事项接住管好,也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联动配合。三要强化规划的约束力。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后,要通过提高规划约束力来加强调控和监管。目前,发展改革委已经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探索只审核规划,不再审批、核准具体项目的办法。鼓励其他方面和各地积极探索。四要夯实信息化基础。加快建设全国联网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信息系统,实现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管信息互通共享。委里和各地都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二是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重点是切实落实企业和个人投资自主权。明年做好三方面工作。一要最大限度地缩小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范围。《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3年本)》已经批准,要及时把取消和下放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事项落实到位,并启动2015年进一步调减核准目录的基础性工作。二要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推动出台政府投资条例,完善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制度,修订中央投资项目后评估管理办法。继续下放一批点多、面广、量大、单项资金少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项目。三要抓好民间投资36条及42项实施细则的落实工作。抓紧清理和修订有关民间投资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制定清晰透明、公平公正、操作性强的市场准入规则。尽快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再推出一批示范带动项目。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明年要稳妥推出一批改革措施。

四是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宏观引导、综合导向作用。发挥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作用,加强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的协调配合,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手段运用机制化。出台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指导意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框架。

五是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逐步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清理违规设立的优惠政策,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六是继续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第三方总结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决定》精神,继续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四)统筹谋划、推进落实,进一步发挥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

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协调作用。一要狠抓落实。对已经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加强督促检查,一抓到底,确保改革取得预期成效。二要研究明年改革重点。按照《决定》的总体部署,尽快研究提出明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协调推进行政体制、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重要领域改革。三要搞好协调配合。加强对《决定》部署的重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统筹研究,特别是涉及部门多、关联度高、协调难度大的重大改革,要主动沟通、积极协调,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推动各项改革。

总之,发展改革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切实承担起责任,更加主动地投身经济体制改革,确保中央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扎实做好2014年发展改革重点工作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改革创新动力不断激发,转型升级出现积极变化,内需潜力依然巨大,特别是近年来宏观调控积累了新的经验,今年的发展也为明年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内外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虽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发达经济体量宽政策调整、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增速减缓的影响尚难估量,我国出口面临的外部环境仍不乐观。国内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严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财政、金融、房地产等领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稳中有忧、稳中有险。我们既要充分认识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坚定信心,又要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远近结合,综合施策,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按照上述总体要求,中央提出了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在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上,中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央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发展改革系统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改革为统领,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切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

(一)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加强对经济形势的跟踪、分析和研判,及时提出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适时进行预调微调,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上一篇:大学生爱国爱党演讲稿下一篇:会考地理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