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发展型党组织改革创新工作心得

2024-10-01

创建发展型党组织改革创新工作心得(共8篇)

创建发展型党组织改革创新工作心得 篇1

本文作者:王珍虎 范文大全原创投稿

“十二看十二比”选好配强发展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毕节试验区创建发展型党组织改革创新看点

选好配强发展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毕节试验区紧紧围绕“选好发展型领导干部、配强发展型领导班子”的“轴心”,大力驱动“培育发展型文化、夯实发展型基础基础、凝聚发展型人才、建立健全发展型工作机制”的“四轮”,积极探索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努力为新一轮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毕节试验区紧紧围绕“选好发展型领导干部、配强发展型领导班子”这个“轴心”,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各级党员干部最大的“德”、首要的“德”,大力选拔“想发展、会发展,有激情、敢担当,讲认真、重落实,顾大局、讲团结”的发展型干部,着力打造“团结、务实、勤奋、廉洁”的发展型班子,初步提出了令试验区人民振奋的“十二看十二比”的选任用人新措施。

一看发展意识,比干事创业的状态。注重看推动发展的精神、干事创业的热情,注重比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决心和愿望;二看发展激情,比敢于担当的胆识。注重看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注重比敢于坚持、敢于较真、敢于碰硬的革命气魄;三看发展思路,比学习谋划的水准。注重看胜任工作的学习力、紧跟上级党委工作步伐的节奏力、落实上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统一部署力,注重比工作措施是否与发展大局相衔接,工作成效是否与人民群众意愿相一致;四看发展措施,比执行能力的高低。注重看落实政策的执行力,注重比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深刻性和全面性;五看发展目标,比勇于攀高的决心。注重看目标定位的合理性;注重比“工作创一流、目标争第一”的理念和信心、创先争优扛红旗、你追我赶促发展的氛围;六看发展干劲,比迎难而上的态势。注重看争着干、比着干、拼着干,勇于探索、善谋发展、不怕艰苦、求实奋进的精神,注重

在干中比精神、比高低,在干中求跨越、树形象;七看发展速度,比赶超跨越的程度。注重看能否坚持能快则快、好中求快的理念,突破“慢”这个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注重比投入力度,生产总值、人均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核心指标;八看发展方式,比优化升级的效果。注重看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的内在动力发挥程度,注重比合力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水平;九看发展步伐,比稳定和谐的环境。注重看发展速度与发展成效的有机结合及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处理能力,注重比经济指标“跑得又快又好又稳”,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众满意度;十看发展成果,比惠及民生的实效。注重看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社会发展是否相符,注重比群众受益满意度、生态建设文明度、社会发展同步率;十一看发展合力,比团结协作的表现。注重看班子将团结、顾大局的的心胸、本领和境界,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力度,注重比分工是否到位、责任是否明确、班子是否团结、合理是否激活;十二看发展风气,比廉洁从政的环境。注重看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相关规定情况,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注重比是管理好自己的家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范文网】

创建发展型党组织改革创新工作心得 篇2

党的十八大做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基本方式。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 (国发[2013]5号) 把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行动, 通过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 打造城市发展的升级版。为落实这一任务要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和创建目标

(一) 总体要求

按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 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 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区域特点, 实施大循环战略, 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普及绿色循环文化, 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加快构建循环型社会, 提高城市 (县) 环境友好水平、资源节约效益和新型城镇化质量。

(二) 创建目标

到2015年, 选择100个左右城市 (区、县) 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活动。创建城市 (县) 的循环型生产方式初步形成, 率先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各主要品种废旧商品回收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市建筑、交通和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绿色化, 生产系统与社会生活系统的循环化程度明显提高, 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 形成浓厚的绿色循环文化氛围, 循环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循环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创建, 各创建城市 (县) 的资源产出水平提高幅度超出国家平均水平, 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优于上级政府分解指标。

二、主要任务

(一) 构建循环型生产方式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加大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农村节肥节药工作力度, 提高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林业“三剩物”利用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水平, 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加大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 加强信息化管理, 扩大基础设施共享, 促进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优化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的空间布局, 鼓励企业间、产业间建立物质流、资金流、产品链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联合体, 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间共生耦合, 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

(二) 形成循环型流通方式

科学规划流通业布局, 减少流通环节, 发展多式联运, 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仓储业利用效率和土地集约水平, 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共配送体系, 优化城市配送网络, 扩大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规模。发展绿色流通业, 限制高耗能、高耗材产品流通, 鼓励绿色产品采购和销售。加强零售批发业节能环保改造, 倡导开展绿色服务。建立逆向物流体系, 形成网络完善、技术先进、分拣处理良好、管理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促进分散、难回收、价值低的再生资源回收。培育租赁业、旧货业发展。

(三) 推广普及绿色消费模式

提高全社会的节约意识, 培养公众节水、节纸、节能、节电、节粮的生活习惯, 反对铺张浪费。推广节能节水产品、绿色照明产品、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循环文化创意产品以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加大限制过度包装、禁塑、淘汰白炽灯的力度, 完成城市限粘、县城禁实任务。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提高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 扩大绿色采购比例, 政府机构率先垂范。

(四) 推进城市建设的绿色化循环化

在城市改造和新区建设中充分体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完善功能分区,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优化、集成共享。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优先开发空闲、废弃、闲置土地, 加强存量土地再利用, 扩大城区公共绿化面积。新建城区和旧城改造同步建设再生水管网, 实现雨污分流。完善建成区道路衔接度, 发展公共交通, 提高道路的通行速度和便捷程度, 实施道路路灯节能改造。新建建筑严格落实绿色建筑标准, 大力推进已建公共建筑、居民住宅的建筑节能改造。发展分布式能源, 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范围。

(五) 健全社会层面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建设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开展餐厨废弃物、包装废弃物、园林废弃物等城市典型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深化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推动企业余能、余热在生活系统的循环利用, 扩大中水、城市生活污水等应用范围, 鼓励企业生产设施协同资源化处理城市废弃物, 有条件的城市要科学规划建设理念先进、技术领先、清洁高效的静脉产业基地。

(六) 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

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动员, 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制度, 搭建循环经济技术、市场、产品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强化宣传, 建设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和绿色学校、社区, 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创新政策机制, 基本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投资、财税、价格、金融信贷等激励政策, 建立起促进循环经济的环保监管、市场准入等“倒逼”机制。

(七) 探索转型发展模式

结合自身主体功能定位、区域经济特点和资源环境禀赋, 科学确定适应自身循环经济发展重点, 发挥区域优势, 突出地方特色, 总结凝炼一批可推广复制的城市 (县) 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 开展提高资源产出率自愿行动, 建成一批智能型社区、循环型城区、循环文化示范区以及美丽城镇、美好乡村, 以点带面, 积极探索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和措施, 切实发挥循环经济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

申报城市 (县) 可根据各自资源环境特点和循环经济发展基础, 提出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任务, 作为创建示范城市 (县) 的努力方向和重要着力点。

三、组织实施

(一) 申报主体

1.设区的市以及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所辖的行政区可以开展示范城市创建, 县、县级市可以开展示范县创建。暂不接受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整体申请, 设区的市及下辖县 (市) 不能同时申报。

2.开展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资源产出率统计试点的城市 (县) 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申报。

(二) 申报条件

1.正式出台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行动计划或年度推进计划, 有明确的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协调机构或机制;

2.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清晰, 培育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或产业集聚区;

3.申请城市 (县) 属于国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中的城市 (县) 或国家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 实施了循环经济重点项目,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4.“十一五”期间的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十二五”以来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完成年度和进度目标任务;

5.近3年未发生过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三) 创建程序

1. 提出申请。

本着自愿的原则, 由城市 (县) 人民政府逐级向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提出创建申请, 经联合初审后确定推荐名单。

2. 编报方案。

被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推荐的城市 (县) 根据《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要求编制实施方案, 创建期限不少于3年且不超过5年。实施方案经各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后, 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环资司) 。

3. 评审公示。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各地报送的实施方案进行评审, 必要时进行实地调研与现场核查。对通过评审的城市 (县) 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无异议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其实施方案, 并确定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地区。

4. 开展创建。

各创建城市 (县) 按照批复的创建实施方案开展创建工作, 加快重点工程和项目实施。

5. 验收命名。

实施方案创建期满后2个月内, 创建城市 (县) 应当完成创建总结及自查报告并向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提出验收申报, 经审核通过后, 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申请, 并附省级部门的审核报告。提前完成创建目标且创建时间不少于3年的城市 (县) , 也可提出验收申请, 但应说明理由。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制定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验收程序和标准, 组织专家进行评估验收。验收方式包括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核查、问卷调查、社会公示等。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城市 (县) , 将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区)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 (市) ”。验收不通过的, 给予不超过6个月的整改完善期, 到期仍不合格的, 撤销其创建资格。

6. 定期复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定期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进行复查, 并进行不定期抽查, 复查或抽查不合格的, 限期整改, 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 撤消示范城市 (县) 称号。

四、完善政策措施

(一) 加强资金支持

示范城市 (县) 创建实施方案内的建设内容符合中央预算内投资或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条件的, 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

(二) 创新金融政策

积极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社会资本设立循环经济产业 (股权) 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积极支持创建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债券。优先组织开展项目收益债券等债券创新品种试点。优先将创建地区循环经济项目纳入银企合作范围。鼓励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实际为示范创建地区制定系统性融资方案,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循环经济领域。

(三) 政策先行先试

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创新性政策, 国家将在创建地区率先试点。支持循环经济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与创建地区开展深度合作。优先组织创建地区的循环经济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管理水平。各地要同步制订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工作的具体办法, 明确相应的支持措施, 一些创新政策也要在创建城市 (县) 先行试点, 集中各类扶持鼓励政策, 发挥政策组合拳效用, 形成合力。

(四) 开展宣传表彰

国家将及时总结凝炼示范创建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采取媒体集中报道, 制作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资料、召开现场会等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对示范创建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依法进行表彰。

创建发展型党组织改革创新工作心得 篇3

一、抓好两个重点群体

首先,抓好党组班子的学习引领作用。通过健全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明确学习任务和内容,以班子成员学习带动干警学习。院党组经常围绕检察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展集中学习、互动研讨,提高了科学决策水平和引领工作发展能力。班子成员能自觉围绕工作中的问题开展自学、集中学、研讨交流,做到带头学习、带头研讨、带头交流、带头思考工作,先后对未央检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执法办案质量效率效果、侦防一体化反腐败机制建设、外来务工人员犯罪、“两抢一盗”“合同诈骗”“交通肇事”等多发性案件以及网吧等娱乐场所犯罪问题进行了调研。2008年以来,检察长李亚军在坚持个人自学的同时,把100多篇报刊、杂志的好文章及优秀书籍推荐给干警学习,促进了全院学习风气的形成。院党组被市委政法委、区委评为“四好班子”和“学习型党组织示范单位”,院党总支被区委授予“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检察院做法受到省、市、区委宣传部门关注和推广。

其次,抓好青年干警的学习带动作用。紧紧抓住青年党员干警学习提高这一关键环节,创新学习培养载体,着力提升青年干警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筑牢执法为民理念和服务大局意识,推动全院业务建设的发展。制定了领导干部指导帮带青年干警制度,选派青年干警担任社区检察官和社区法制主任,向实践和群众学习,增长才干。成立了青年检察干警业务学习研究会,组织青年干警学习理论,开展业务研讨。根据缺什么、补什么和全面提高的原则,对青年干警进行教育培训,带动全院干警的学习。通过多层次、多种类的业务培训、岗位练兵和个人自学活动,鼓励干警参加学历教育、专业进修、业务竞赛,有力提高了全院干警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干警获得市级以上表彰奖励人数达60多人次。

二、打造三个学习平台

(一)开展形式多样读书活动。以读书活动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切入点,打造书香检察,提升全院软实力。连续组织了五届檢察官读书活动,召开多层次读书交流会,共享学习成果。近两年,与未央区委宣传部联合组织了“书香未央 品读人生”检察官读书交流观摩会面,与西安图书馆联手面向社会举办了检察官读书交流会,受到辖区机关和群众的好评,使检察官读书交流活动成为推进学习型检察院建设的亮点,受到了市、区委宣传部和市检察院的一致肯定。同时,开展季读一本书活动,每季度为全院干警购买阅读书籍,发放祝贺生日购书卡,收集汇编干警读书体会和调研成果,促进干警互相学习,共享知识,创办了《清风》杂志、《未央反贪》季刊,编写了《外来务工人员预防犯罪读本》、《预防中小学生不法侵害手册》、《预防农村干部犯罪读本》、《感动的历程》、《展示自我 引领人生》、《奋进的足迹》、《为自己喝彩》等册子,记录和展示了文化育检的足迹和成绩,推动了互相学习,提升了全院法律监督能力。

(二)组织提高素质检察讲坛。把抓学习、练内功、提素质作为全面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促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启动了“未央检察讲坛”。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新修改法律法规、时事教育、执法办案规范化、调研写作、信息化应用、礼仪修养、摄影绘画等知识讲座的基础上,定期安排本院干警结合自己的业务特长,就法律法规、检察业务、文字写作等为全院干警进行讲解辅导,既锻炼了干警,又达到了知识共享、深入研讨和共同提高,促进全院学习钻研业务知识的良好氛围。今年,还与西北政法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市委党校组织了热点问题研讨和学术沙龙,举办了“法治建设与青少年犯罪问题”、“刑诉法修正案对检察工作的影响和应对”等研讨沙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举办疑难案件分析研讨。把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检察院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促进执法办案工作上,确保执法办案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针对办理的疑难案件,形成了多层次学习研讨制度,就案件事实、证据和定性进行研讨,在研讨中互相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执法办案质量。同时,利用“未央检察”微博平台,借助社会力量讨论疑难案件,互相学习借鉴,提高干警对案件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如去年办理的一起公安机关报捕的过失致人死亡案件,办案干警经过审查案件提出了许多疑问,该院就专门组织法律业务水平较高的干警进行专门研讨,在讨论中理清了法律关系,统一了对案件认识,不但改变了报捕的案件定性,还追捕了3名犯罪嫌疑人,最后主犯被法院以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其他3名罪犯分别被判处8年和10年有期徒刑,有力维护了法律公正和权威。

创建发展型党组织改革创新工作心得 篇4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xx汽车工业学校(原xx职高),系09年12月顺应zz汽车产业发展,经市政府批准、省教育厅备案的普通中专学校。2009年被省教育厅列入全省36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培育学校。近年来,学校以创建为抓手,全员强化创建意识,全面落实创建目标,全力推进创建工作,方方面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一、主要评估指标基本达到评估标准 创建引领学校发展

1、学校占地面积xx亩(其中校本部xx亩;母集校区xx亩;东校区xx亩;xx校区xx亩;xx校区xx亩),符合国标≥100亩。

2、建筑面积xxxxx m2(其中校本部xxxxx m2;母集校区xxxxm2;东校区xxxx m2;xx校区xxxxm2;xx校区xxxxx m2),符合国标≥70000 m2。

3、学校专任教师xxx人(其中专业教师101人;研究生学历8人;本科学历131人;高级教师60人;双师型教师64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课教师比例83%,符合国标≥80%;教师学历达标率92.6%,符合国标≥90%。

4、实习实训设备总值xxxx万元,(国标≥1500万元),超过国评标准;

5、学历教育在校生数2011年7月底连续三年平均4053人,(国标≥4000人);非学历培训达7993人,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6、近三年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达94%以上(国标≥90%),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3%(国标≥95%),均超出国标标准。

上述主要指标的提升,源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地方财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支持学校创建。

1、投资680万元新建一座7000 m2的学生实训楼;投资150万元的标准化塑胶跑道的操场,已完成招投标,以上两项均为2011年新建、在建项目;

2、政府在经济开发区划拨34亩土地用于xx汽车工业学校东校区建设,学校已筹措资金300万元,按国标道条考试标准建设驾培场地,主要用于社会驾培和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实习,校内校外双开放。目前场地已开始投入使用。

3、政府把城西一所农村中学整体划给xx汽车工业学校,用于涉农专业实习实训,正在规划和实施;[莲山 课~件]

4、从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县政府每年为学校解决入编10~15名专业课教师,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5、把原属人社局的县劳动技校和劳动技能鉴定站整体划给xx汽车工业学校,人社局也为整合后的xx汽车工业学校争取项目资金及设备投资260多万元,设备从5月开始已陆续到位。至此,近两年政府已累计投资1400多万元。

这些措施和优惠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和发展能力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

二、特色办学 创建引领职教发展

(一)坚持职教的办学方向不动摇。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输出

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围绕市场调整专业,到市场上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学做合一,实用至上”的办学宗旨;坚持“让农民的孩子上起学,让成才的孩子早就业”的办学目标,实现办学观念的三大转变,进一步坚定职教的发展方向。一改面向政府办学为面向社会办学,打消依赖政府等、靠、要的思想,到市场上找饭吃;二改面向本地办学为面向全国办学,突破狭隘的区域界限,哪里有市场就到哪里去发展;三改单纯面向农业办学为面向各行各业办学,哪个行业需要就为哪个行业培养。学校先后与上海南湖职校、江阴澄西船厂技校、江苏半导体协会实现跨区域联合办学,与上海、苏州、南京、无锡等10多个大中型城市的20多家大中型企业,实现校企对接,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8%以上。

尽管办学困难重重,但我们以一贯之真抓职教,抓真职教。2002年学校被省政府授予“安徽省先进集体”,2003年被教育部郑州会议上授予“全国中职就业指导先进学校”,2004年在省政府召开的全省职教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二)坚持多元化发展的理念不动摇。围绕“职”字,多元化办学,铸就大职教,是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观念和思想。2007年,我们抢抓国家道条改革、驾培市场打破行业垄断、推向市场的发展机遇,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基础上,通过股份制运作,向省交通厅成功申办了二级驾校,年培训5000多人,这是一次重要尝试,既找到了学校新的增长点,又拓展了职教为社会服务的空间。2011年,我们捕捉到交通部门将要进行的行业整顿、规范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的发展机遇,与交通部门紧密合作,成功地申办了皖北地区汽车维修从业人员资质培训和考试中心,目前,已获省交通厅审批,月内即可展开培训,年计划培训3000人。围绕“汽车”做文章,把汽车产业两端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的自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得发展,社会得效益。近年来,我们格外关注农民工培训,与农委、人社局密切合作,申办了农民创业和农民技能培训基地,年培训1500多人。

多元发展,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使学校的吸引力影响力同步增长,使职教的外延内涵发展同步拓展。

(三)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观念不动摇。蒙城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是汽车制造业和汽车服务业,特别是安驰被江淮整体接管后,已被市政府列入xx“十二五”重点发展产业。投资10.5亿元年产10万辆规模的江淮安驰和以蒙城国家级汽车大市场为载体的汽车服务业以及以一汽改装厂为代表的运输车辆改装业发展迅猛,其中江淮安驰今年开始进入投资的快速扩张期,他们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顺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政府的领导下,以我校为载体成立xx汽车职业教育集团,进一步完善校企对接、校企联动、校企合作,从而找准我们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位置。

(四)坚持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不动摇。xx汽车工业学校是我省较早走出去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学校之一,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以至于形成学校特有的传统和优势。针对教学形式的迁移性和教学组织的企业化特点,我们突出抓了四点: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和任务;落实牵头人,定员到班组;阶段性目标考核和阶段性小结;食宿安排、劳动保护、组织纪律、导入企业管理规则。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把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和企业培训计划,作为学生学历教育必须完成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就业推荐必备的硬件条件,拿出三分之一的师资和精力确保实习有序、组织有序、管理有序、就业有序。

(五)坚持机制创新不动摇,全面导入岗位、就业的专业设置理念。

办学模式的创新。校企对接、顶岗实习,探索教学形式的迁移性和教学组织的企业化相结合的新路子。教育形式对接、多元结合,探索市场需求与学校需求两者并存发展的新路子。区域内兼并重组,资源配合,区域外校校对接,强强联合,探索跨区域职教发展的新路子。

专业设置的创新。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社会急需且量大面广的专业,加强课程、教材、师资和设备等长线专业建设的同时,密切关注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注重短线专业的开发,为社会提供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并存的多样性选择。把专业整合、功能拓展和专业开发融为一体,使职教资源的优化和利用最大化。对没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专业则坚决停办。

课程设置的创新。明确界定文化课、专业课和实训课的比例大体为3:3:4。实施模块化教学、项目教学和问题教学,把问题解决在课堂。学生定期参与老师的评教活动,结果与教师的考核及绩效工资挂钩。

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实施名师工程,培育学科带头人;建立校本教师长期培养机制;脱产培训、下厂实习、技能大赛相结合,增加学科积累;学生选教、公开课教学助推教师提升专业能力。

制度建设的创新。维护好、建设好、发挥好教职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一律由教代会表决通过;中层班子成员实行聘任制,考评反对票达三分之一不再聘用;教职工综合考核,绩效挂钩,末位淘汰。

以上五点,既是我们的办学特色,也是我们对大力发展职教的认识和理解。创建工作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信念,找准了方向,增添了动力。

三、落实保障措施 创建引领项目实施

1、组织保障。

成立由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发改委、宣传、教育、人事、财政、人社、审计等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与领导。学校也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确立阶段性工作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完成。

2、资金保障。

用足用好教育部项目建设资金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确保项目经费专款专用,发挥经费的最大效益。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建设要求,按照“地方投入为主,积极吸纳社会、企业资金,中央财政进行引导和推动”的原则,通过多元化投入的途径,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其中,县政府承诺三年每年拿出400万元,继续加大对xx汽车工业学校办学经费和建设资金的支持。

3、制度保障。

为切实保证建设方案中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按时完成,学校将通过专项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科学的工作规范和严格的管理考核办法,加大领导和管理的力度,落实工作责任制,以良好的信誉和效率完成项目建设。[ ]

创建不仅是机遇,更是发展的压力和动力,无论申报成功与否,我们都会一如既往地以创建为引领,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条件,全力以赴加强学校的各项基础能力和发展能力建设,全方位推进学校的升级改造,为社会服务,办社会满意的职业教育。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组织工作 篇5

证。

一、创新理念,深入谋划组织工作发展新思路

牢固树立服务发展的理念。发展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发展是基层党组织的首要任务。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课题,同样也回答了组织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问题。新时期的组织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着眼于发展、服务于发展、有利于发展的工作理念,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组织工作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局中去考虑、去谋划、去部署,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有为意识,切实找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与着力点,想发展之所想,急发展之所急,解发展之所难,供发展之所需,使组织工作促进发展的绩效最大化。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组织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组织工作承担着管干部、管党员、管人才的重要职责,是做“人”的工作的,在组织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主体,以尊重人和关心人为基本原则,以培养人和造就人为根本使命,以服务人和管理人为重要途径,把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干部工作上,就是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善于调动不同年龄段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体现在人才工作上,就是要进一步打破身份、行业、地域、所有制的限制,扩大选人视野,把社会各界优秀人才集聚到各项事业中来;体现在党员教育管理上,就是要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体现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就是要结合各单位各部门工作实际,创新思路,选好载体,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有实效性地推进工作。

牢固树立民主开放的理念。组织工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过程。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用集思广益的民主机制和开拓进取的创新办法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跳出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的传统思维模式,由被动适应向主动谋划转变,由传统封闭向现代开放转变,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对资源配置、放大、倍增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各种组织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组织资源的整体潜力,通过联合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努力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开放民主特点的组织工作运行机制,构建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工作大格局。

二、创新方法,全面落实组织工作发展新要求

坚持调查研究,超前谋划部署。创新的重要标准就是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决定思路和举措的重要基础就是要坚持调查研究。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组织工作,迫切要求组织部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前瞻性,紧紧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靠前站位思考,深入调查研究,超前谋划部署。通过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新举措。

坚持扩大民主,推进工作公开。民主公开是组织工作开放的重要特征,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对组织工作的公开透明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运用公开的手段推动组织工作,不论是干部选拔、班子配备、人才培养,还是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除涉及保密事项外都应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服务对象、面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实行“阳光作业”,做到政策公开、标准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坚持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益。面对组织工作任务越来越重的状况,一方面,要用足用好“内力”,优化配置组织系统内部资源,形成相互协作、上下联动、权责明晰、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发挥好组织部门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借助“外力”,注意科学整合、充分运用其他党内资源和社会资源,主动加强与党委、政府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提高组织工作效益。

坚持重点突破,实现以点带面。组织工作任务重、战线长、责任大,要把领导精力倾注到重点工作上,把力量配置倾斜到重点工作上,善于从解决事关全局性、根本性、紧要性问题入手,集中精力抓好组织工作的大事、要事和难事,以重点工作带动全局工作。要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建立党建工作创新实验基地,有重点地开展探索实验,善于发现典型,注重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组织工作整体上水平。

坚持建章立制,全面巩固成果。创新组织工作,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更要着眼长远,坚持用制度管人理事,用制度规范组织工作。要坚持把制度建设融入到每一件工作、每一项措施、每一个环节,及时把创新成果总结上升为制度规范,建立形成长效机制,使其长期发挥作用。

三、创新机制,努力构建组织工作发展新格局

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为核心,创

新干部人事工作机制。一是坚持扩大民主,建立民主公开的决策机制。进一步健全常委分工负责制,重点完善常委会、全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深化常委会和全委会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度,不断提高常委会、全委会决策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坚持科学用人,建立优胜劣汰的选任机制。以提高选人用人的透明度和公信度为目标,制订完善干部选任工作程序,规范干部提名权实施办法,推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常态化,为干部平等竞争创造条件。三是坚持全面发展,建立立体的教育培训机制。注重多途径培养锻炼干部,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岗位、艰苦岗位、关键岗位上去培养锻炼,注重以需求为导向培养锻炼干部,有计划地组织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交流、到艰苦地区挂职锻炼,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行力。四是坚持严格管理,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干部分类分层次考核评价体系,制订完善科学的德才标准、考评规则、考核指标、考核程序、评价方法和奖惩制度,科学评价干部工作业绩,努力在实现人岗相适方面有新突破。五是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坚持干部任前、任期和离任监督并重,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监督并重,探索建立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职能部门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网络,逐步健全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和协调运行的监督工作机制。

以夯实科学发展的基础为重点,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一是探索党员主体地位保障机制。切实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探索建立重大问题党员听证制度,推行党组织定期向党员报告工作并接受质询的制度,努力推动党委会议党员旁听制、党代表任期制、党代表巡视制试点,切实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二是建立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推行农村党员先进性量化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和党员民主评议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探索实施党员服务承诺、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制度和党员志愿者、党员义工等活动。三是完善党内关怀互助帮扶机制。积极探索党组织服务党员的工作机制,开展党员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大党员活动场所建设力度。探索建立“贫困党员帮扶基金”,为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和生活贫困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四是健全基层组织工作运行机制。创新村级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深入推进村级组织“1+2”运行模式,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办法,全面实施村级工作统一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工作经费、工资待遇的保障水平。五是努力完善基层党内民主机制。建立健全党内情况反映和信息反馈机制,营造敢讲话、讲真话的氛围。改进党内民主选举工作,全面推行基层党组织选举“两推一选”制度,逐步建立基层党组织书记差额选举、平等竞争机制,探索个人自荐、竞职演说和竞职承诺等多种选举形式。

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教师心得 篇6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我们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认真总结改革开放 40 年成功经验,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就不能再耽于低的起点、限于低的层次、停留于低的目标,而应该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立足更高起点,向着更高层次,瞄着更高目标推进改革开放。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40 年改革开放的努力拼搏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

推进改革开放是在这个新的更高起点上继续推进的。这个新时代,我们党执政的方式和方略有重大的创新,改革开放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今年以来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

经济运行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求我们政治站位要更高,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去统筹谋划改革开放,把握好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要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相结合,把握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开放举措的落实,蹄疾步稳地推进改革开放。

在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三步走”的战略安排,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和新的“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

如果说经过 40 年改革开放,我们提前完成了原来设定的目标,那么下一阶段,我们就要瞄着更高的目标去全面推进,那就是要围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来进行布局和安排。要通过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和谐的目标,提升社会文明;通过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实现富强的目标,提升物质文明;通过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来实现文明的目标,提升精神文明;通过进一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民主的目标,提升政治文明;通过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提升生态文明。

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经过 40 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个时期,经济扩张速度会放缓,但消费结构全面升级,需求结构快速调整,对供给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思想僵化问题

创建发展型党组织改革创新工作心得 篇7

1. 中职学校档案工作在创建“示范校”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1 过去历史的讲述者

档案的基本作用之一即是凭证作用。档案作为历史的原始记录, 真实反映了学校从起步到发展的每一个历程。它翔实陈述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师资力量、软硬件设施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为侨兴轻工学校迎接“示范校”评估工作提供了最确实可靠的基础素材, 客观而全面地展现了学校的办学资质和办学实力, 在该校成功入选首批“示范校”建设单位上, 功不可没。

1.2 未来规划的参谋者

档案的另一个基本作用是参考作用。古语有云,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档案作为历史的积累, 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深入了解、研究和分析学校过去的发展历程, 就可以规避前人走过的弯路, 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创建“示范校”的过程中, 侨兴轻工学校30年来的建设经验, 通过日积月累的档案史料一一呈现, 为该校今后在办学方针、培养方向、专业建设、整体布局等方面的决策, 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2. 中职学校档案工作在创建“示范校”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

与多数单位的档案工作一样, 中职学校档案工作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 长期处于“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境地。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思想意识上

人们在日常工作中的档案意识与历史责任感普遍不强, 不注重平时工作中材料的积累和归档, 往往出现工作做了, 但是没有记录或记录不完整的现象。侨兴轻工学校迎评创建工作组人员在初审关于学生“志愿者行动”方面材料时, 就发现了这方面的问题。一份完整的专题活动材料, 应该包括计划、方案、过程、结果、总结等方面。但是该校各专业科上缴的材料, 参差不齐, 有的少计划、有的缺过程记录、有的没有总结材料, 为了保证材料的齐全完整, 各专业科不得不另抽时间进行资料再收集、回顾与补充, 既增加了工作量, 造成重复劳动, 又无法保证材料的真实性与原始性。

2.2 机构设置上

多数学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综合档案室, 即使设置了也大多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 而是下属于学校办公室。档案部门与其他部门不处于同一层面, 档案工作缺少一个权威的主管部门, 这就使得档案部门在开展工作时话语权不够, 无法在各部门档案工作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指导。迎评创建工作中, 有多处地方需要通过统计招生数、各专业科学生数、毕业生数等信息, 以此来反映学校在办学规模、培养人数等方面的情况。在统计招生数据时, 负责不同版块工作的A和B分别采用了教务科提供的数据X与招生就业办提供的数据Y, 但是最终核稿时发现, 数据X与数据Y不一致。经查发现, 招生就业办提供的招生数据是根据最初的报名录取情况进行统计的, 而教务科统计的则是经历了学生退学、转学等变动因素后稳定下来的招生情况, 由此造成了对外数据上的不统一, 容易引发误解, 造成工作上的不便与失误。

2.3 人员配置上

各部门档案工作人员流动率大, 而且多身兼数职。一方面, 学校各部门的档案工作多由部门行政人员兼任, 在事务繁杂的时候, 档案工作往往被摆在次要或从属地位, 无法得到足够重视;另一方面, 兼职档案工作人员, 多为非专业人员, 系统知识与专业敏感度有待加强。因此, 在迎评创建过程中, 时有出现各部门上交材料简单粗糙、规格不一等现象, 工作组人员通常需要进一步系统整理或再加工。每学年初, 学校团委都会拟定本学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的计划, 包括心理短剧大赛、专题讲座、手抄报等, 这些具体活动的材料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整体, 收集到一个专题活动中, 但在实际工作中, 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却将这些材料人为分离开来, 割裂了材料间的有机联系。

2.4 制度保障上

中职学校往往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档案管理工作体制。各部门的档案工作往往各自为政, 单凭习惯或直觉开展工作, 缺乏专业指导和业务规范。在归档范围、归档条件、保管期限、保管环境、移交手续等方面均没有系统规定, 因此, 不时发现该存档的材料没有存档, 不需要保存的材料却留了下来, 造成档案资料的质量下降。在各部门上交的迎评材料中, 工作组人员发现了有以传真件、草稿或是手写修改稿存档的材料。另外, 一些重要的证明性材料却严重缺乏, 像是骨干教师的培训方面, 多是只有培训通知与培训证书, 却没有培训的过程材料、培训笔记等。

3. 由创建“示范校”的实践所引发关于做好中职学校档案工作的思考

3.1 强化档案工作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

档案工作并不是行政工作的附属和补充, 可有可无, 而应该是行政工作的关键环节, 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日常工作中, 应随时注意文件资料的收集和积累, 做到做一事毕一事, 随发生、随记录、随收集, 定期登记归档备案, 形成档案工作台账。切实把档案工作摆上学校及部门的议事日程, 学年初即要制定相应的档案工作计划与目标, 分级布置、推进实施, 并于学年终了时进行统计分析与总结, 有始有终。

3.2 成立综合档案室, 校领导挂帅, 当好档案工作的“领头羊”

由综合档案室牵头, 对各部门的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制定规范与准则, 督促各部门调动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积极性, 配合做好部门的档案工作。同时, 综合档案室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部门的实际工作进行抽检与巡查, 及时处理、解决具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 了解、掌握各部门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 适时进行信息沟通与反馈。

3.3 稳定档案工作人员队伍, 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综合档案室配备专职档案工作人员, 各部门指定专人配合做好本部门的档案工作。学校应为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电脑、复印机、扫描仪、照相机、刻录机等办公仪器设备, 准备专用的档案库房与陈列架, 为档案工作人员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另外, 通过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外出学习、经验交流、工作论坛、网络学习等方式, 为档案工作人员创造学习、成长的机会与空间, 提升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3.4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体制, 赏罚分明

根据档案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使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参考“高等学校档案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表”, 将学校的档案分为党群类 (党务综合、团委、工会) 、行政类 (行政综合、人事、财务、总务) 、教学类 (教学综合、学科实验室建设、招生与毕业生、学籍管理、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 、基建与仪器设备类 (基建、设备) 、外事类 (外事综合、出国 (境) 、来校) 等五大类十七小类, 并标注具体的保管期限 (永久、定期30年、定期10年) , 明确档案收集的范围与内容, 并细化到具体部门、具体工作。进一步规范档案工作流程, 部门与个人的工作职责得以明确, 这就使得档案工作的考核有理有据, 公开透明。

此外, 根据中职学校特点, 可以重点收集学生技能节 (赛) 、文体活动、养成教育等方面材料;除了收集纸质材料外, 反映学生校园生活的图片、影像也是不错的选材;笔者所在单位是一所侨办学校, 也可以将侨务工作作为一种特色档案发展。

摘要:本文以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实践为基础, 论述了档案管理工作在该校迎评创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了在这一过程中该校档案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以及由此引发的笔者对于如何进一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档案管理,评估

参考文献

[1]张月桂.档案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发挥的重要凭证作用及几点思考[J].档案学通讯, 2006, (4) :79-82

[2]刘嘉卉.谈中学档案在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评估中的作用及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 2009, (14) :272-273

[3]池波, 赵凤妍.如何做好中学档案管理工作[J].黑龙江档案, 2010, (4) :46

[4]林晖.浅谈完善中学档案服务的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14) :187-188

[5]曹金丽, 丁宏伟.论中职学校档案工作科学化管理[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9, 16 (2) :26-27

创建发展型党组织改革创新工作心得 篇8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为推动组织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部署,全面体现了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思想路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争当解放思想的排头兵,带头转变精神状态,把精神面貌从“稳”的思想、“守”的观念、“怕”的心理中解放出来,带头打破束缚我们思想观念的条条框框,切实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为推动组织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保证。

一是要创新工作理念。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把改革创新精神体现到组织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改善结构、完善功能、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为宗旨,在党建领导方式、组织设置、党员教育管理、党员活动阵地、活动内容及人才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方面,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结合**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载体,打开组织工作新局面。

二是要创新工作思路。适应**城乡发展日益融合,联系日趋精密,“两新”组织大量出现,党员流动频繁,党员从业多元化的要求,树立城乡一体党建工作理念,构建城乡党建工作一体规划、城乡党建资源一体配置、城乡党建事务一体管理、城乡党建服务一体开展、城乡党建考评一体进行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党组织和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为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服务平台。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监督渠道,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进一步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及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范文网】

三是要创新工作举措。大胆尝试,敢于突破惯例,敢于超越自己,用改革精神推动各项工作。立足**实际、立足乡镇和单位部门实际,以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积极探索研究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新情况、新途径和新问题,开创工作新局面,以党员干部思想的大解放,带动全县干部群众思想的大解放,努力形成全县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真正把全县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上来,统一到推进**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来,统一到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拼搏赶超的精神状态上来。

四是要创新领导方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始终抓住党的建设这个根本,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领导方式,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坚持不懈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始终不渝地抓好领导班子建设,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不断提高各级干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来检验组职工作成效。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组织工作

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口号,要有所指向,解放思想是手段,不是目的,关键是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见成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新形势下,要推进组织工作创新,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勇于创新,建立起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组织工作理念和思维方式,在解放思想中谋发展,在扩大开放中求进步,在创新创造中添活力,准确把握组织工作与经济建设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组织工作的超前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以思想创新和观念创新推动组织工作创新,使党的建设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一、创新组织工作紧贴经济建设的思维和观念。实践证明,就党建抓党建没有生机,就经济抓经济缺乏保证。只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才能永葆党的建设的生机与活力。组织工作必须着眼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做到三个坚决:坚决摒弃一切束缚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规矩樊篱,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切实做到“三破三立”,推进组织工作创新。一是破除“就组织抓组织,就党建抓党建,就干部抓干部”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组织工作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观念,自觉把组织工作置身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去思考、去把握,把组织工作放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去磨练去检验,使组织工作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二是牢固树立组织工作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创造力的新观念,视干部为宝贵资源,视人才为第一生产力,把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干部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用当其位,作为衡量组织

工作优劣的根本标准,使组织工作成为经济发展的“助燃剂”。三是牢固树立组织工作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干部群众服务的意识,变管理型为服务型,真正使组织部门成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和知识分子之家,使组织工作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器”。

二、创新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方式方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组织工作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组织工作的内容、对象、环境、条件、任务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创新。强化与时俱进和抢前争先意识,树立起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意识,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大胆试验,着力在服务经济建设方式上实现根本性转变,使组织工作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解放大讨论”活动,积极探索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工作的基本规律,增强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紧紧围绕“党建集结产业、产业激活党建”的目标,创新三大体系,即组织设置体系、共建工作体系和干部人才工作体系,通过优化党组织设置,开展互动共建、区域整合共建和城乡对接共建工作,实施干部人才素质提升计划、交流聚集计划和创业发展计划,发挥产业党建助推产业发展、促进牧民增收、增强党建活力三大作用,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党建工作,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党建新格局,切实加快城乡统筹发展。针对人才匮乏的实际,加大干部培训力度,组织外出学习考察,选派干部人才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鼓励干部人才参加学历教育和业务进修,不断提高干部人才的综合素质;通过公开选拔、公开招录、上派等形式,为经济发展配置优秀干部人才;制定人才创业发展优惠政策,回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评优评先予以激励,切实调动干部人才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新机制,加强流入、流出两地党组织的沟通联系,通过双边互动、两地共管,城乡合作、动态管理,建立城乡统筹的党员一体化管理长效机制。

上一篇:医师师资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扫烈士墓有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