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的重点

2024-10-06

金融监管的重点(精选7篇)

金融监管的重点 篇1

金融监管论文有关金融监管的论文 加快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业监管的思考

摘要: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以来,中国金融服务业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一个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服务为主体、其他相关金融服务为补充、相对比较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从行业结构分析入手,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和全球金融危机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展望,反思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监管方面的经验教训,讨论国际、国内金融监管框架改革,研究未来的监管环境和监管理念,结合这些因素,对如何提升监管能力、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发展;现代金融;监管;服务业

一、金融监管合作成为必须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区域金融合作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十年了,危机背景下凸显金融监管合作的重要性。德国发展研究院的Peter Wolff指出,OECD国家中影子银行的问题很严重,影子银行没有受到监管,这会对金融体系、银行体系造成很大影响,也会对公共债务、私有部门债务的质量产生影响。现在主要责任不是找出谁是罪魁祸首,而是依赖国际合作共同渡过危机。纵观近十年,亚洲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一体化程度日渐上升,亚洲金融市场对银行体系的依赖程度下降,债券市场在整个亚洲金融市场的比重从1995年的21.1%上升到2008年的32.4%,股票市场的比重从20.7%上升到23.2%。亚洲债券市场有助于降低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问题,降低对银行借贷的过度依赖,分散金融风险;对公有部门和私有部门的投资提供更多渠道,提高宏观经济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地区合作可以促进地区和国家的债券市场发展,同时对监管政策进行协调,亚洲国家通过地区合作可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程度和危机的传染效应。亚洲本币债券市场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如市场参与者数量很小、外汇管制、税收体系不同、监管框架不同、清算体系不同、缺乏衍生品、评级方法各异以及没有统一的法律框架。地区合作有助于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储备库的建立或者过渡性监管机制的建立越来越重要,这些计划可能会成为全球新的金融体制的一种补充。而这次金融危机使得国际货币体系货币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最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美元霸权地位的衰落是一个趋势,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二是金融危机对欧洲的冲击超出了过去的想象,欧元要取代美元有很大难度;三是非洲法郎区没有形成统一的商品要素市场,虽然成立的比欧元要早,但是进展很困难;四是海湾地区的货币合作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是经济基础和欧盟类似,加上海湾地区的特有优势,有可能使海元提前出现;五是亚洲货币合作中,日元或人民币都难以独立担当重任。所以,当前应从扩大区域货币互换着手,增加货币基金规模抵御外部金融危机,争取使人民币和日元成为亚洲国家的储备货币。地区合作有助于提高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其中汇率合作是地区合作的基本问题,应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挟同干预市场等手段来实现双边或多边汇率稳定。同时,区域货币需要适度的政府干预,特别是联合干预机制,加强合作协商,来解决国际金融体系带来的问题。

二、中国金融服务体制的演变过程及金融监管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金融发展的明显特征是“大一统”的国家银行模式,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体制的建设与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开始起步的,相对应着金融服务监管理念的演变一直没有停止过,只不过每个时期演变的广度和深度不同而已。很多监管理念正是由于国际金融组织的倡导以及金融服务业发达国家的实践才逐渐渗透到其他国家的监管实践。金融服务监管理念演变的动因是金融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原来的监管理念不合适宜或者监管漏洞增多,而演变的目标和价值是为了抑制金融风险、保护投资人和消费者的利益以及维护国际和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

中国就金融监管体系而言,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四个互不隶属的行政和事业机构组成,并设置了除上述四部门之外,包括财政部等在内的多部委领导参加的金融监管联席会议。但是“,会议”并非法定监管机构,也无法律授权,与会主体各顾其利且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故而跟像是“搞平衡”,会议目的往往难以达到。因此,多头监管、自律组织弱化、法律配套措施不足、执法力度不够等缺陷仍然是当前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顽疾,尤其是多头监管,一直以来并未得到较好解决,监管权力分散,既不利于监管的实施,也有违效率原则。金融业的自身特性需要独立和统一的监管,以迅速应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化解并减少市场风险。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仍然处于非常严重的状态。首先,信贷利差依然处于高位,股票市场微弱,对私人部门的贷款仍然非常少,但是政府贷款上升很快。其次,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减记预计为2.7万亿美元,实体经济的滑坡很严峻,可能比预计的要长。再次,新兴市场也出现大规模金融危机,并可能进一步扩大。最后,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衰退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不排除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这次危机是经济全球化之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从金融稳定角度看,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理念上的反思。第一,中央银行负责系统性风险应有一定监管权,我们的功能监管应从全局系统性角度监管整个体系,维护金融稳定。第二,目前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制度存在不完善,存款保险制度、银行的压力测试、大机构不能倒闭、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这些维护金融稳定的制度在正常市场环境下可以用,但是在危机的时候不能应用。第三,今后全球金融监管的框架可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无限扩大监管面积,把所有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对冲基金、投资银行、保险公司、银行纳入到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监管框架中来;另一种是回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的分业监管,限制创新。第四,金融危机一方面是由于美国过去长时间维持低利率政策,另一方面是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缺陷。如果没有过长时间的低利率,问题不会那么严重。因此,金融体系监管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要相互结合。第五,再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同时,要注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尤其是跨国银行、跨国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这是有效金融监管的基础。巴塞尔协议只重视资本的监管和市场风险,忽视了综合监管和流动性风险,因此,巴塞尔协议应该从单一指标向综合指标发展,避免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第六,全球金融中心的竞争和监管套利。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客观要求全球监管的合作,问题是如何协调英美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与欧洲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的监管框架、监管理念和思路,如何形成防范风险的监管体制。

三、加强中国金融服务业监管的思考

(一)调整监管理念,加强外部监管、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 次贷危机是一场系统性风险引发的危机,所受损失的大小基本由参与程度决定,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多项因素导致系统性风险不断叠加,但一直没有得到监管及货币当局的足够重视。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以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为主、外部监管为辅的风险管理和监管理念无法克服市场固有的缺陷,一方面,由于机构追逐利润的动机可能使机构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只对机构自身负责,而不对市场整体风险负责,因此其自身扩张行为就易埋下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隐患。要识别和降低系统性风险,就必须从市场整体发展的角度,加强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通过反周期的监管要求和宏观政策,消除顺周期的风险叠加因素。另外,现代金融体系的监管应该更多地强化功能监管和统一监管。监管者要能够审慎地评估金融产品,洞悉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针对这些变化,监管体系有必要从过去强调针对机构进行监管的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过渡,即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的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盲区,提高监管的效率。最后,要变“事后补救”为“事前监管”。虽然美国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开始反思并计划变革金融监管体制,但损失已经发生,并造成了严重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加强事前监督,对创新产品进行深入研究,评估金融产品对经济可能带来的风险,将风险消灭在萌芽中。

(二)完善监管框架,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构

在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金融创新日益活跃、金融产品日益复杂的今天,传统金融子市场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显得日趋重要。具体到中国而言,有必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必要时设立集中统一的监管协调机构,加强跨行业监管,将以行业为导向的监管框架改变为以目标监管为导向,消除监管盲区,降低监管成本。

(三)不断优化监管规则,加强金融创新监管 金融创新产品有其固有的缺陷,如果落后的监管体制不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则易发生金融风险。金融创新对监管的挑战在于:

一是使风险更易累积和扩大,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金融创新固有的杠杆性可以放大投资头寸,在发生风险时也就放大了风险;另一方面,从个体机构而言,金融创新具有转移风险的作用,但对于市场整体而言,风险并未消失,而是不断在累积,且由于个体的暂时无风险而刺激个体机构不断地向市场注入风险资产,客观上导致市场整体风险的扩大,最终产生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谨慎对待金融创新在风险累积和扩大方面的负面作用。

二是金融创新的不透明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影响了监管效果。金融创新种类繁多,在基础产品之上经过多种组合、分解而产生的金融衍生品具有结构复杂、难以直接累加和计量的特点,因此难以准确计算风险暴露,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影响了监管效果,为风险潜伏埋下隐患。因此,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金融创新的负面影响,需要不断改进监管体系、监管方式,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金融创新监管不仅要考虑产品本身和对于金融体系的风险,还要考虑其对于实体经济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四)监管重心转移到效益监管上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人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应转变到以效益监管上来,即从对经营行为的监管转变到对经营成果的监管上来。这也符合保护存款人利益的监管目标。在这种监管模式下,人民银行制定经营规则框架,要求商业银行在框架内遵循市场原则依法自由竞争,给予商业银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对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益则制定缜密科学的监测指标,划分级次,重点监测。一旦达到某一临界点,就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警告、督促整改。如果其经营状况继续恶化,必要的情况下,在其尚能清偿债权人债务时,适时勒令其退出金融市场。

(五)金融立法的创新

严格的金融立法是人民银行行使金融监管职能的法律保证,是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和必要依据。面对加入WTO,我们必须借鉴国际金融监管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基础,根据中国金融监管未来发展方向,系统规划中国科学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当前首要的是做好金融法规的规范和废、改、立工作。一方面,对中国现行金融监管法律法规进行系统清理,将那些已不能适应金融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坚决废止,将那些不很完善的进行重新修订。另一方面,补充制定新的金融监管法律规范。主要包括存款保险制度立法、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立法、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立法以及金融监管过程中对金融机构采取早期纠正措施的法律规定等。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业务雷同,资金分散,不良资产占比较高,自身扩充资本金的能力较低,国际金融竞争实力较差,有必要进行银行合并重组。人民银行要研究商业银行合并重组的制度办法,同时大型的外资金融机构有可能参与到合并重组中来,也应该有明确的规范的应对策略。

(六)加强补偿体系风险的控制 信贷金融体系中的银行家和代理人的补偿体系存在缺陷。其以“投机补偿”形式的道德风险为特点。存在于金融公司的股东和公司的管理人/银行家/交易人之间的典型代理问题由于后者的补偿方式而加剧。因为这些补偿大部分是以与短期利润挂钩的奖金形式发放的,同时也因为这些红利是单方面的(盈利状况好的时候为正值,而在回报差的时候几乎为零),管理者/银行家/交易人有强烈动机去冒比保证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大的风险。解决投机补偿倾向的潜在方法有多种。其中可能的方法是,向职业经理人发放必须持有数年的受限制股票红利,以及累积奖金池制度———该奖金池奖金数量的多少与特定投资的中期回报的高低相挂钩。但是,即使不考虑在一个对金融业人才高度竞争的市场中如何改变补偿的问题,上面提到的解决方法能否完全产生效果也不明显。例如,在近期贝尔斯登危机的情况下,约30%的公司资产被作为受限制股票由员工持有。然而,这一补偿体系并没有防止贝尔斯登进行盲目投资和借贷,从而最终导致公司破产。也许,这是事实,因为个别补偿没有和个别投资/借款决策相关联。然而,在金融市场中,对银行家/交易人的补偿机制应该被认为是一个扭曲投资和借贷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

(七)注重证券化的发起和分配模式的监管

当前的证券化模式(发起和分配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因为它降低了发起人要求监督借款人信誉度的动机。在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化链条中,其中的每一个中间人都在收取费用,最终信贷风险被转嫁到那些最不能理解它的群体身上。抵押经纪人、家庭资产评估师、发起抵押贷款并将其重新打包至MBSs的银行、将MBSs重新打包至CDOs,或者CDOs的CDOs,甚至将标的进行CDOs的三次证券化的投资银行、给这些不良金融工具作出AAA评级的信用评级机构,所有上述中间人都在这一中介过程中收费而赚到收入,并将信贷风险沿着链条向下转移。

解决中介机构缺乏对借款人进行适度监督的动机的一个可能办法是,迫使发起银行和投资银行等中间商去承担一些信贷风险;这可能以在CDOs中某些部分的权益层级(eq-uity tranche()例如,CDO最低级的权益层级是指当潜在附属担保物价值减少时承担最初损失的证券)或者是某些MBSs的部分的形式,这些MBSs的发起使其亲自参与其中。但是,并不能明显的看出,这些方法会完全解决金融中介所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事实上,尽管证券化过程意味着信贷风险从最初发起人和CDOs管理人向最终投资者的部分转移,但是事实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抵押贷款、MBSs和CDOs方面具有大量敞口风险。的确,在美国大约47%的主要银行资产都是与房地产有关的;对于较小的银行这一数字接近67%。“发起和分配”的证券化模式没有完全将抵押贷款的信贷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投资者。银行和券商(例如,贝尔斯登)在许多金融工具上仍然具有相当部分的信用风险。的确,如果这些信用风险完全被转移,这些银行和其他金融中间商将不会遭受目前已经发生的、并在将来也不得不承认的数以千亿美元的损失。参考文献:

[1]陈婷.金融服务项目创新分析[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21).[2]吴雪亮.论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D].武汉:武汉大学,2005.[3]王曼怡.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9,(2):60-62.

金融监管的重点 篇2

1.1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受大萧条影响, 金融监管思想得以面世和发展。随着规制经济学的日益成熟, 人们在经济分析时开始融入了规制过程的理念, 如此一来, 实现了经济法则、经济运行的融合, 为接下来金融监管体系的出现和完善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在该理论发展之初, 公共利益监管理论等针对其必要性展开了系统的理论论证。实施金融监管, 不仅有助于维护金融部门的安全, 而且有助于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还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最终推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1]。

1.2金融监管的效率

对金融监管成本说进行分析可知, 受监管成本的制约, 金融监管需要面对效率这一问题。在金融监管过程中, 涉及各种费用的支出, 所以过度监管是得不偿失的, 将会造成监管效率的大幅下降, 换而言之, 金融监管具有理论上的边界, 对该边界进行设定时, 应遵循边际成本、边际收益二者相等的原则, 即效率最大化的原则。

二、金融监管的复杂性

金融监管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金融系统的复杂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金融机构组织、金融业务及产品、金融体系结构日趋复杂;二、金融监管理念的相关变化;三、在制定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过程中, 各国之间的博弈不可避免。上述因素赋予了金融监管的复杂性[2]。

2.1金融监管效率的分析框架

融监管复杂性与金融监管效率的分析框架

图2是基于金融监管效率角度而得到的一个分析框架[3], 用于分析金融监管复杂性是否科学。该分析框架的核心思想在于, 如果金融监管的日益复杂化能够促进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 则表明金融监管复杂化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如果金融监管复杂化所消耗的成本大于复杂化所创造的金融效率, 则需要对金融监管予以一定的简化。随着金融监管的日益复杂化, 金融创新也将面临更大的难度;随着金融监管的日益复杂化, 不仅导致金融监管成本的增加, 而且给金融安全埋下了隐患。

2.2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最优化

金融监管成本指的是, 监管工作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支出;金融监管收益指的是, 避免不实施金融监管所产生的那部分损失。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最优化, 其本质在于通过有限的监管资源来达成监管收益最大化的目的。若监管效率用F (X) 来表示, 而金融监管成本及收益分别用C (X) 、R (X) 来表示时, 那么三者满足如下关系:F (X) =R (X) -C (X) 。R (X) 和金融监管复杂性成正比关系, 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将转为放缓趋势。当R, (x*) =C, (x*) 时, F (x*) 取最大值, 换而言之, x* 时金融监管复杂性达到了最优状态。以x* 为界, 左侧取值时, 金融监管边际收益大于金融监管边际成本, 该种情况下, 适当提升金融监管复杂性能够进一步促进金融监管效率的提升;右侧取值时, 金融边际收益小于金融监管边际成本, 该种情况下, 提升金融监管复杂性是得不偿失的, 将会造成金融监管效率的持续下降, 应简化金融监管, 以促进金融监管效率的提升[4]。

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最优化分析

2.3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成本收益分析

对于金融监管而言, 其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最佳平衡 (即金融监管效率) 取决于金融监管复杂程度。值得一提的是, 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完全固定的, 尤其是变化速度这一点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决定。金融监管复杂性的加剧将会促使金融监管成本的增加, 即前者对后者的诸多影响因素中, 绝大多数属于确定性的;但是金融监管复杂性对金融监管收益的影响则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后者高低通常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

当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时, 金融监管的复杂性才能真正为金融监管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一、金融监管复杂性能够带来良性影响, 如能够带来多层次的或者一定深度的金融创新, 不仅如此, 该创新本身所具有的金融风险远远小于其多样性所营造的金融安全;二、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且数量众多的模型能够对未来的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和处理;三、针对金融监管这一领域所制定的各项激励相容机制能够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总之, 当金融监管复杂性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金融监管复杂性所带来的边际成本时, 才有必要对金融监管的复杂性做进一步的提升, 反之亦然[5]。

三、降低金融监管复杂性所带来的监管效率

金融监管应趋向于复杂, 还是趋向于简单?面对一系列金融风险, 应选用何种监管模式, 简单底线式更佳, 还是高度敏感式更好?对于上述问题, 金融监管准则的复杂性一时也难以给出十分明确而具体的答案, 其焦点问题集中在一点, 即采用何种办法或者措施, 借助相对有限的监管资源在成本最小化的模式下去更好地达成一系列金融监管目标。由上文有关成本效率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出, 在增加金融监管复杂性的同时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金融监管成本的增加, 然而金融监管收益增加与否却不一定, 这是诸多外生因素共同来决定的。因此, 若想实现对金融监管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方面要致力于金融监管复杂性的合理化降低, 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提供一系列有益条件以促进金融监管收益的增加。

首先, 在制定金融监管路径的过程中, 应将自下而上的监管作为基础, 与此同时, 予以自上而下监管的补充或辅助。金融复杂性、金融效率以及金融安全三者之间所具有的相关性并不算十分明确, 所以, 利用对监管路径的有效限制进而削弱或者避免金融复杂性、金融监管复杂性之间所产生的内外互动影响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所谓自上而下的监管指的是, 针对金融结构进行相应的顶层设计, 为大小金融机构划分目的明确且界限清晰的业务范围, 最终保证监管工作更具主动性, 更具系统性;所谓自下而上的监管指的是, 在面对金融体系的一系列创新或者变化时, 应对那些可能存在的风险予以监督并规避, 从有别于金融结构或者体系的其他角度对其展开相应的规制[6]。

其次, 在制定金融监管措施的过程中, 不仅要基于定量模型的相关分析, 而且要辅以相应的定性分析。如果对数量模型表现出了过度的依赖性, 那么随着金融风险多样化的加剧, 相应的度量模型将会更加复杂。需要指出的是, 在实际应用环节, 复杂程度过高的数量模型已经饱受质疑, 但是过于简单模型无法实现对真正情况的高效拟合, 有鉴于此, 对一系列金融风险展开定性化的监管以及判断也便成了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定性分析结果予以适度引用, 可以有效弥补由于高度复杂的数量模型分析所产生的有关模型风险, 另外, 也避免借助定量模型来选用参数的发生, 如此一来, 在某种程度上大幅简化了金融监管的实施。

最后, 对融入了激励相容这一理念的金融监管予以再次的、重新的审视。由微观视角可知, 银行致力于短期效益最大化的追求, 而微观监管则强调保证单家机构的安全性以及稳健性, 二者具有某种程度的差异;由宏观视角可知, 银行致力于自身利益的追求, 而金融监管则强调整体安全, 实现二者的激励相容具有相当的难度。如此一来, 是否需要赋予银行更大的权力, 如自由裁量权, 又如参数选择权, 是否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检验内部模型所能达到的准确性, 促进金融监管复杂性的进一步增加, 便需要监管当局及相关政府机构予以重新审视。在监管资源并非绝对足够的条件下, 对全部银行均赋予内部模型的选择权是违背科学规律的, 将会让监管工作承受更大的风险和压力, 建议采用类似杠杆率的简单监管模式, 同时, 针对那些重点银行制定并采取更为严格且复杂的监管原则, 还有监管标准, 为其配置较大份额的监管资源。

四、结束语

金融监管复杂程度合理与否, 其关键在于成本收益能否达到最佳平衡。为实现这种平衡, 应基于资源一定的条件下, 对相关路径、方法以及理念等予以进一步的改善, 从而完成对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有效控制, 与此同时, 尽可能地增加金融监管复杂性所产生的一系列收益。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及金融监管的效率, 然后重点探讨了金融监管的复杂性, 最后探讨了降低金融监管复杂性所带来的监管效率。通过一系列分析得出结论, 监管局应致力于金融监管复杂性的降低, 为金融监管带来更高的收益。

关键词:金融监管效率,复杂性,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大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监管与防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2]丁玲华, 王仁祥.基于金融效率角度的金融监管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 (04) .

[3]李海海.效率与安全:金融制度的选择困境——来自美国的经验与教训[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 (05) .

[4]张铁伟.效率与安全: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协调发展[J].现代商业.2011 (20) .

[5]安辉, 钟红云.基于金融市场效率的美国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J].预测.2011 (06) .

金融监管的重点 篇3

金融消费者保护成为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众多的改革举措中,力度最大的当属美国。2009年10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计划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FPA),将目前分散在美联储、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贸易委员会等机构的监管职权集中到消费者金融保护署,致力于保护美国金融消费者免受不公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滥用的侵害。CFPA的具体职责包括:负责在信用卡、储蓄、房贷等银行交易中保护消费者利益,防止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制止“不公平的条款和交易”,要求所有放贷人必须向借贷人提供标准、简单的贷款合同,确保消费者获得清晰全面的信息,并将对条款复杂的贷款进行严格的审查。

根据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英国金管局(FSA)监管金融服务业的四个目标包括:维持市场信心;增进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了解;适度保护消费者;打击金融犯罪。针对金融欺诈,英国金管局提出了金融产品的“合适并且合理”(fit and proper)原则,并在金融危机后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加强对贷款人的保护。2009年11月1日起,FSA加强了对银行以及房屋互助协会与客户日常接触的监管,从直接信贷、支付、存款账户到交易和利率变更。重点包括:一是信息披露前置,要求对潜在客户充分相关产品和服务披露信息。二是提前通知变更,对利率等关键条款的变更要提前通知客户。三是除非银行能给出充分理由,否则未经客户授权的交易无效。四是从2010年2月1日起,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五是如果客户实际借贷金额超过其预期借贷金额,银行必须将超额部分归还。2010年1月,FSA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确保按揭贷款人免受欺诈,包括:不得对提前还款收取费用和利息、要求公司必须考虑借款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客户的还款必须优先用于偿还欠款而不是罚息等。第二,加强事后投诉处理的信息披露以及消费者赔偿。2010年1月,FSA宣布将要求银行、保险公司和养老金等金融机构在2010年8月31日前公布如何处理消费者投诉。在半年内收到500起及以上的金融机构,需要对如下问题进行两年一次的披露:投诉数量和处理数量、两个月内处理结束的投诉占比。FSA还提出加快银行破产后金融服务赔偿计划(FSCS)对客户的赔付期限,客户在7天内得到赔偿,并且简化赔偿的程序,要求不考虑存款人的贷款额度进行总额赔付,提前向客户说明参与赔偿计划的产品。第三,把是否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目前,平等对待客户(TCF)是FSA对零售金融产品的监管导向,将平等对待客户(TCF)计划融入整个监管框架。要求公司在2008年底满足要求。从2009年起,TCF被纳入英国金管局的ARROW评级内容。第四,加强事后追偿和惩罚。2009年7月英国财政部公布的《改革金融市场》白皮书提出,对那些给大量消费者造成损害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消费者有权向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金融机构追讨损失。FSA对一些采取高压销售策略、不能公平对待消费者的公司进行惩罚甚至关闭,对证券欺诈加强消费者警示和案件查处力度。

为进一步保障消费者权益并且提升非上市投资产品的销售及营销的行业标准,新加坡金管局(MAS)加强对非上市投资产品之销售与营销的监管,包括未在许可交易所进行交易的债券(包括结构性票据)、单位信托(也被称为集体投资计划)以及人寿保单(包括投资挂钩人寿保单)。具体包括:金融机构要确保营销和广告资料提供公平及平衡的产品内容,向投资人提供所购买投资产品的及时且重要的更新信息等措施,并对复杂投资产品的销售制定了更严格的标准。2009年4月,MAS制定了关于确保董事会和高管在公平销售中责任的指引, 指引制定了衡量公平交易的标准。公平交易适用于投资产品的选择、营销、销售以及咨询,同时还适用于售后服务以及投诉处理。

香港证监会在2009年9月25日公布了《建议加强投资者保障措施的咨询文件》,在金融产品的售前阶段、销售产品过程中及销售产品后的披露方面均作出明确要求。在销售手法上,要求中介机构销售包含衍生工具的非上市结构性产品时,必须先了解客户对衍生产品的认识。同时为投资期长及缺乏二手市场的产品设置了“冷静期”,投资者若在此间改变投资决定,在扣除合理的行政费及任何适当的市值调整后,可退回投资本金和相关佣金。

保护投保人利益仍是保险监管机构的重要职责

在保险监管领域,金融危机后期各国监管机构也进一步加强了对投保人的保护。针对近年来投保人利益主要受到健康和医疗保险欺诈的问题,美国保险监督管协会(NAIC)特别加大了对该类问题的查处力度。2009年9月,英国金管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信贷保险(Payment Protection Insurance ,PPI)持有人的利益。该保险对贷款人意外失业或生病无力偿还贷款的情形进行保险,能够有效转移银行信贷风险。在金融危机期间,由于失业率上升,PPI的赔付率显著上升,如2008年10月上升了113%。但近年来关于PPI的销售误导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一次缴费信贷保险(single premium PPI,即在贷款结束后需一次缴清保险费及由此发生的利息)。贷款人并不完全理解一次缴费信贷保险的赔付范围和保险费率,而且事后由于其条件苛刻很难获得赔付。FSA勒令停止了一次缴费信贷保险业务,并要求公司处理投诉并赔偿被误导的客户。

为更好地保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2009年5月澳大利亚审慎监管机构(APRA)出台了一系列征求意见稿,拟按照审慎标准510、520、310等全面加强对人身保险公司的监管,这些审慎标准涉及审计、精算、公司治理等方面。针对危机对保险业的影响,日本金融厅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2009年6月8日,金融厅为了提高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修改了监管方针。二是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大和生命保险类似的事件,金融厅将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标准。2009年8月28日,金融厅公开向社会征求关于修改偿付能力管理规定的意见。三是对保险机构投资的金融产品风险进行更加严格的评估。2009年底,新加坡金管局提出了两项加强保护投保人利益的举措。一是提高保单持有人保护基金 (Policy Owners’ Protection Fund)的赔偿比例,对所有人身险、意外险和健康险的负债提供100%的赔偿。二是在寿险公司破产的情况下保持保单的持续性。

借鉴及启示

各国和地区监管当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表明,加强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被置于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有力的消费者保护措施有助于维护消费者的储蓄、促进对金融机构和市场的信心,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金融体系。总结上述改革措施,基本上围绕以下内容:

第一,销售环节的市场行为是重点。各国监管机构普遍要求金融机构加强销售售前阶段、销售产品过程中及销售产品后的披露。关于产品的说明要求简洁、易懂,要说明在市场双向波动的情况下可能的损益,同时产品条款的变更也要提前通知投资者。

第二,强化消费者投诉信息披露。一些监管机构还加强了消费者投诉信息披露,要求金融机构披露投诉处理进展。

第三,完善追偿和事后赔偿。赋予了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事后追偿权,完善法律救济,同时提高对消费者的补偿。

第四,加强消费者教育。各监管当局将继续强化消费者教育,对一些欺诈案件,监管当局在公开媒体及时予以警示。

这些措施不仅是未来一个时期,各国监管当局关注的重要内容,也为我国进一步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重点区域风电消纳监管报告 篇4

为促进风电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可再生能源法》和《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电监会25 号令),2012 年上半年国家电监会组织各有关派出机构在我国风电发展的主要地区———东北、华北、西北(以下简称“三北”地区)开展了风电建设及并网消纳情况的专项监管工作,形成本报告。

一、基本情况(一)风电发展情况

“三北”地区都是我国风电发展的主要地区,包括了国家规划的6 个以陆地风电为主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截至2011 年底,全国并网风电4505 万千瓦,其中“三北”地区并网风电3952 万千瓦,占比达到87.7%;全国电源总装机容量为105576 万千瓦,其中风电占比4.27%(详见附表1)。

图1 2011年重点区域风电装机容量

2011 年,全国风电发电量为731.74 亿千瓦时,其中“三北”地区风电发电量为635.37 亿千瓦时,占比为86.8%;全国电源装机总发电量为47217 亿千瓦时,其中风电占比为1.55%(详见附表2)。

图2 2011 年重点区域风电发电情况

(二)总体消纳情况

2011 年,“三北”地区部分省区风电消纳情况不佳,弃风情况比较严重。“三北”地区风电场2011年平均利用小时数1907小时,同比降低266小时;弃风电量达123亿千瓦时,弃风率约16%,弃风电量对应电费损失约66亿元,折合火电(标)煤耗384万吨,折合CO2减排量760万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弃风率均超过13%;甘肃和蒙东地区弃风率超过25%(见附表3)。

二、工作评价

为适应新能源电力发展的新形势,促进新能源电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电网企业、发电企业针对风电并网消纳工作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电网企业

一是大力开展风电输电规划和送出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建设风电接入和送出工程。国家电网公司组织开展风电出力特性、风电消纳能力研究,完成8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输电规划,积极推进大型风电基地送出工程和相应跨区跨省工程前期工作。截至2011 年底,国家电网公司风电并网工程累计投资440 亿元,建成35~750 千伏风电并网线路2.4 万公里,送出汇集变电站(开关站)25座,变电容量3770 万千伏安。

二是重视并网运行管理,促进风电安全可靠并网。面对风电大规模并图2 2011 年重点区域风电发电情况网带来的技术挑战,积极开展风电并网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细化并网和运行等各环节管理。针对风电场运行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各地电网企业积极推动风电场按照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电监会出台的有关风电场安全的整改要求开展工作。

三是加强调度运行工作,争取多接纳风电电量。风电发展重点区域电网企业全部完成风电运行监控系统建设,实现了所有风电场调度运行实时信息的在线监视。大力推进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建设,调度端风电功率预测已基本实现全覆盖。统筹考虑风电的季节性特点,将风电纳入统一的校核和平衡;根据风电功率预测情况及负荷情况,优化电网运行方式,发挥系统调峰能力,充分利用接纳空间安排风电发电。

四是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及试点工作,促进风电与电力系统协调发展。实现风电与常规电源协调优化调度、风电场集群控制、风光储输综合利用等多项技术创新。2011 年底,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在张北建成投运,首创风光储输联合运行模式,实现风电发电平滑输出、计划跟踪、削峰填谷和调峰等控制目标。开展风电供暖示范项目研究和建设,利用弃风时段风电电力为城镇供热。探索直接将风、光电接入微网系统,提高新能源比例。

(二)发电企业

一是积极与电网企业衔接,加强风电并网消纳。在风电项目前期工作阶段,主动与电网企业进行衔接,协助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电项目送出和消纳方案。协助电网企业按照电网发展规划和风电发展规划的要求,认真做好发电项目送出线路、网架结构和落点等方面的相关准备工作,协助做好接入电网工程的可行性研究,确保发电项目及时并网运行,共同推动风电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是做好风电并网运行相关工作,确保安全稳定运行。按照国家规划、工程建设程序、有关技术管理规定和技术设备标准,不断优化改进所属风电项目的设计、建设与运行,配合做好风电并网后的低电压穿越、电能质量提升和风电功率预测工作。加强机组的管理工作,完善自动化和通信系统。加强风电安全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做好机组的日常维护工作,提升风电并网运行安全性、可靠性。通过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为机组的稳发满发提供保障。

三、存在问题

(一)风电规划与电网规划不协调加剧了部分地区风电消纳受限

部分地区风电开发规划、建设时序不断调整,风电项目规模和进度远超规划,没有形成完整和统一的风电发展规划,使得电网规划无法统筹考虑风电送出,相应配套输变电工程难以及时纳入电网规划,风电送出工程建设时序难以妥善安排,接入系统工程的及时建设难以确保。同时,部分地区核准风电项目时,重接入、轻消纳且消纳方向不明确,风电大量建成后,消纳面临困难。

专栏1:风电规划与电网规划不协调

◎河北地区由于风电建设投资方和地方政府对风电发展比较积极,目前已投产、核准和取得路条文件的风电装机容量已达到1490 万千瓦,远远超过原《河北省风电发展规划》中2015 年达到1013 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目标,特别是承德丰宁地区原《规划》仅60 万千瓦,但已开展及拟开展前期工作的风电场已近200 万千瓦,原有输电规划将远远不能满足目前风电发展需求。

◎陕西地区规划在2012 年风电装机达到101 万千瓦,2015 年达到180 万千瓦,2020 年达到360万千瓦。在规划外,陕西地区计划在宝鸡秦岭和安康市分别建设15 万千瓦的风电场。陕西省电网公司认为,规划风电规模大,电网难以消纳。

(二)风电建设速度与电网建设速度不同步加剧了部分地区运行受阻 现象

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流程周期短,核准快,建设周期短,而相应配套送出电网工程,前期工作周期较长、核准程序复杂,建设周期长。同时,一些发电企业将大型风电项目分拆成多个小于5 万千瓦的小项目(多为4.95 万千瓦)进行申报,获得核准后,形成多个风电场分期接入电网、局部地区风电接入过于集中的局面。有些风电项目还不同程度存在提前开工现象。以上因素叠加,造成电网送出工程建设不同步,致使大量风电项目建成后无法及时接入电网或全额送出。

专栏2:风电建设速度与电网建设速度不同步

◎蒙东开鲁风电基地规划容量240 万千瓦,发电项目提前开工建设并投产,部分项目已按最终规模全部建成,而开鲁500 千伏风电汇集站尚在开展前期工作,为保障开鲁风电基地风电接入,只能采用过渡方案,将风电分别接入开鲁220 千伏变电站和科尔沁500 千伏变电站,在这种方式下,风电消纳受到限制。

◎宁夏地区大部分风电项目在电网接入条件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就开工建设。2011 年底,宁夏风电并网容量142 万千瓦,核准在建容量434 万千瓦,其中只有153 万千瓦项目落实了电网接入条件,仅占全部项目的三分之一。

◎新疆自治区发改委在2011 年底到2012 年初,先后核准了43个4.95 万风电项目,加上目前国家发改委即将核准的哈密东南部风电项目,预计到2013 年底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648 万千瓦。如果这些项目全部投产,“疆电外送”通道届时尚未建成,将出现新疆电力过剩突出现象,弃风情况将不可避免。

(三)风电本地消纳市场空间有限,部分地区输送通道能力不足,既不能就地消纳,也不能及时送出 目前,风电消纳原则上局限在省内,但是一些省区消纳空间明显不足,甚至在区域电网内,也不能完全消纳。此种情况,在东北电网、华北(蒙西)电网尤为突出。东北电网本身负荷水平、用电量不高,火电装机富余,风电装机大规模快速增长,本地消纳空间又不足,风电亟需外送消纳。但是三北地区由于网架结构原因,输送通道不同程度存在输送能力不足问题。西北区域甘肃酒泉风电基地、东北区域蒙东和吉林风电基地、华北区域蒙西和冀北风电基地输送通道能力不足问题比较严重。

专栏3:风电本地消纳市场空间有限

◎东北电网近两年用电量同比增长仅维持在10%左右,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同时由于火电机组的大量投产,供大于求形势较为突出。2011年呼盟煤电基地项目和白音华电厂共计8 台60 万千瓦机组全部投产(发电量在辽宁消纳),2012 年红沿河核电站第一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也将投运,吉林、黑龙江送辽宁电量将会大幅减少,使东北电网“北电南送”的格局发生重大改变。目前风电消纳原则是本省消纳,吉林省电力公司2015年最大只能消纳约658万千瓦的风电,但该省制定的2015年风电发展目标超过1400万千瓦。本省发电量自身难以消纳,外送电量难度又在逐年增加,风电的消纳问题已成为制约吉林风电发展的瓶颈。

专栏4:部分地区输送通道能力不足

◎吉林电网,2011 年松白电网送出阻塞较为严重,省网北部最大输送能力300万千瓦,南部最大输送能力350 万千瓦,2011 年因电网输送能力不足造成的受限电量达2.06 亿千瓦时,占全省风电限电量的38.3%。2012年松白地区电源装机容量将达到515 万千瓦(火电240万千瓦,风电275 万千瓦),地区最大负荷约90万千瓦,地区外送能力仅180万千瓦,仍然不能满足火电、风电送出需求。

◎蒙东赤峰、通辽地区,2011 年风电输送通道受阻较为严重。2012年,蒙东赤峰地区预计电源总装机760 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234 万千瓦,当地最大负荷为156万千瓦,外送能力仅270万千瓦。不仅局部220千伏网架输送能力不足,而且外送通道不能满足风电满发需求。2012年,蒙东通辽地区将有102 万千瓦风电投产,但该地区外送通道没有变化,阻塞问题将更加突出。

◎甘肃酒泉风电基地,从2009 年一期投产开始,当地电网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限出力情况。虽然目前已配套建设了330千伏玉门变、瓜州变等变电站,安装了稳控装置及风电功率自动控制系统,2010年10月份投产了750千伏河西双回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风电输出困难,但是风电送出仍然受通道能力制约。750千伏断面甘肃省最大输送能力为340万千瓦,而酒泉地区风电装机容量近520万千瓦,同时酒泉风电、疆电以及河西常规电源共享750千伏联网输电通道,风电送出通道容量远远不能满足风电大规模并网需求;同时受稳定限额、线路检修等因素影响,风电送出网络阻塞问题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

◎张家口地区,2011 年风电的输出能力最大为210 万千瓦左右,考虑风电场部分弃风,最大同时出力按70%考虑,张北地区现有电网只能解决300万千瓦风电送出问题。由于张北地区的两个变电站———沽源和万全均为蒙西“西电东送”通道上的变电站,承担着将蒙西电力输送到京津冀鲁等地区的任务,如大量接入张家口地区的风电容量,势必会减少蒙西电力的输送,同时受到系统调峰能力的约束,后续投产的风电将难以在京津唐电网消纳。

(四)系统调峰问题较为突出

目前,因系统调峰困难而造成风电运行受阻的现象,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区域都普遍存在,以东北地区较为典型。系统调峰困难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区域内电力负荷总体水平较低,峰谷差大,加大了电力系统调峰难度;二是调峰电源不足,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火电比重较大,而且火电装机中热电联产机组在“三北”一些省区的比例过高,水电、抽蓄和燃气等调节能力好的电源比例低,电源调峰能力不足;三是“三北”地区风电发展迅猛,占系统总装机的比例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风电的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的特点决定了风电的发电出力难以保持稳定,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增大了系统调峰需求和调峰难度。

专栏5:系统调峰能力不足

◎东北电网受用电结构的影响,负荷特性较差,尤其是冬季最小负荷率偏低,峰谷差较大,调峰电源所占的比重过低。2011年东北电网的最大峰谷差达到1184.06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容量30万千瓦仅占总装机容量的0.3%,同时,水电受库容的限制,调峰能力也只有270 万千瓦。火电调峰机组中,热电机组多以30万千瓦容量为主,在冬季实行“以热定电”,致使东北电网调峰能力明显不足。

◎蒙西电源结构以火电为主,火电约占总装机的75.7%,火电装机中的57.4%为供热机组。2012年一季度,蒙西供热机组(1640万千瓦)全部并网,非供热机组开机容量860万,全网调峰能力下降约250万千瓦,加上网内自备电厂不参与调峰等原因,全网高峰时段接纳风电能力200万千瓦,部分时期后半夜低谷风电接纳电力不足30万千瓦。

(五)促进风电消纳的市场和各类电源协调运行机制尚不健全

一是市场机制问题。当前以发电计划电量为基础的电力运行管理模式下,电力系统内各类不同的发电资源,特别是火电机组因风电发电数量的增加而带来的利益冲突,无法通过合理的体制安排得以疏导;系统的调峰能力,无法通过辅助服务价格等市场手段实现最优配置;计划电量的刚性约束与风电发展的系统灵活性需求之间的矛盾无从化解;导致风电运行受阻现象越发严重。

二是各类电源协调运行机制问题。由于缺乏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政策环境和管理手段,节能发电调度没有全面推行,发电资源间的竞争体现在计划指标的分配,难以合理评估对节能减排战略的贡献,以节能降耗、减排为指标的考核工作无法落实到位,风电等新能源的优势不能完全体现。

四、监管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风电电源、电网统一规划

根据能源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区域资源情况,综合考虑区域及省(区)电网消纳风电能力、负荷特性、电网及其他电源规划,制定统一的风电规划。风电规划阶段,坚持电网规划与风电发展规划相结合原则,高度重视配套电网规划和论证,保证风电送出和消纳;坚持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发展相结合,在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基地同时,积极建设中小型风电项目接入配电网就地消纳;积极开展电网调峰和风电消纳能力研究,通过规划抽水蓄能、燃气发电等调峰、调频电源,改善区域电源结构,促进风电与其他电源的协

调发展,满足风电发电大规模并网运行的需要。国家风电开发“十二五”第一批和第二批拟核准计划项目已相继公布,两批项目在“十二五”全部投产后,2015 年全国风电装机将超过1 亿千瓦。建议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三北”地区风电基地跨省区输电规划方案及调频调峰电源配套方案,与风电基地同步建设。

(二)加快风电项目、输电工程的配套核准、建设

进一步加快风电富集地区送出通道建设,改善现有网架结构,加强省间、区域间的电网联络线建设,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消纳能力。在考虑市场消纳能力和确保电网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科学安排风电资源开发时序及建设进度,风电项目开发与电网工程同步规划、同步核准、同步投产,充分考虑项目建设周期差异,保证风电项目与送出工程、输变电项目的协调推进,避免投资浪费和弃风损失。加强风电项目核准管理,坚持先落实电网接入条件、完成接入系统评审、获得接入电网意见函后再核准的管理程序。

(三)进一步加强和优化风力发电调度工作

科学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做好发电计划安排,优先调度风电;协调电网之间的调度运行方案,力争实现更长时间范围内的开机方式优化,形成科学的开停机计划、备用计划,全面提升电力系统消纳风电的能力。深入推进建立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和风电场运行监控系统建设,提高风电调度运行的精细化水平。充分利用风电场十五分钟、小时、日出力预测曲线,为电网调度部门科学精细化调度提供参考依据。加大跨省区调峰调度,挖掘系统调峰能力,加强火电机组运行管理,深入挖掘火电机组调峰潜力,实时测

算火电调节空间,鼓励火电参与深度调峰。

(四)建立灵活的市场机制,协调风电与传统能源矛盾

推进变革当前以发电计划电量为基础的电力运行管理模式,落实节能发电调度办法,完善辅助服务补偿机制,在省内或区域范围内建立风电场对深度调峰火电企业的补偿机制,鼓励火电企业为风电低谷消纳进行深度调峰,解决计划电量的刚性约束与风电发展的系统灵活性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电力系统内各类不同的发电资源之间的利益冲突。发挥市场在优化配置资源中的灵活作用,推进风火互补发电权交易。

(五)多措并举,发展负荷,改善负荷特性

严格执行峰谷电价,加强风电富集地区需求侧管理,改善系统负荷特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和培育中西部地区负荷,促进风电就地消纳。在东北地区积极开展冬季低谷期风电供热、风电热泵等扩大风电消纳的示范项目,拓展当地风电的利用方式。利用智能电网技术,积极开展各类试验示范。在西北、华北适宜地区,开展以分散式风电及储能设施等为主、电网为辅的微型电网运行示范,创新风电就地消纳的模式。

(六)进一步完善价格财税政策,健全风电发电激励机制

完善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工作机制,落实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政策,提高电价补贴的时效性。研究制定风电供热价格政策。出台抽水蓄能等调峰调频电源的鼓励性电价政策。合理确定新能源接入系统工程造价的补偿标准,弥补企业合理成本。

2011 年全国分地区风电装机容量表 单位:万千瓦

2011年全国分地区风电发电量表 单位:万千瓦

金融监管的重点 篇5

安监总厅安健〔2011〕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2011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安监总政法〔2011〕19号)部署,制定了《2011年职业健康监管重点工作安排》,现印发给你们。当前,各地区职业健康监管工作进展不平衡,请结合本地区实际,突出重点,认真抓好落实。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

二○一一年二月十八日

2011年职业健康监管重点工作安排

2011年,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总要求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编办《关于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0〕104号)精神和《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强化法规宣贯,创建“两支队伍”(即安全监管系统职业健康监管队伍和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员队伍),探讨落实“三项制度”(即职业危害申报制度、检测监控制度和警示告知制度),探讨构建“四大体系”(即职业健康监管法规标准体系、宣传教育培训体系、技术服务与支撑体系和信息与装备保障体系),努力做好“五项基础工作”(即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管理、职业健康监护管理、职业健康培训和用人单位作业场所监督检查),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努力推动用人单位落实职业健康管理主体责任,改善作业环境,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一、以宣传贯彻《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职业病防治法》为重点,大力开展职业健康法规宣教活动

1.围绕《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中提出的“十二五”末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开展一系列宣贯活动。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在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后,采取召开座谈会、邀请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其主要精神及重点内容进行宣贯。加强职业健康法规标准知识培训工作,对有关职业健康法规标准进行讲解培训,提高各级安全监管部门依法履职的能力。

2.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活动,提高广大职工的职业健康意识。在《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期间,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宣传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职业健康法规标准和职业危害防护知识,努力营造职业健康“政府大力倡导、全民广泛支持、职工自觉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要组织力量开展《职业病防治法》现场咨询日活动,切实使宣传活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在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期间,通过举办展

览、采访报道、案例剖析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家职业健康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防治知识和防护常识,提高全社会的职业危害防护意识。

二、创建“两支队伍”,为职业健康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3.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编办发〔2010〕104号文件精神,积极推动各地职业健康监管队伍建设。推动职业卫生监管职能划转和队伍建设较慢的地区尽快理顺完善职业卫生监管体制。各地要利用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颁布的有利时机,加强职业健康执法队伍建设;加强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培训和监管执法业务培训,提高监管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强职业健康监管队伍使用执法装备的培训,逐步提高执法检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4.推动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建立职业健康管理员队伍。在北京、辽宁、吉林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重点行业(领域)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员的配备标准、主要职责及监督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推广北京市安全监管局的经验和做法,各地都应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重点企业开展试点工作,积极推动在重点行业(领域)的企业建立职业健康管理员队伍。

三、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完善“三项制度”

5.督促指导企业建立完善职业危害申报制度。加强职业危害申报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指导企业在对本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的基础上,认真填写《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表》,如实申报作业场所职业危害。

6.督促指导企业建立职业危害检测监控制度。加强监管与引导,督促企业按照相关规定,指定专人负责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日常监测,确保监测系统、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聘请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定期检测,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卫生档案并及时向劳动者公布。

7.督促指导企业建立完善职业危害警示告知制度。开展专项检查和执法,督促企业认真执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和《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7203-2007),建立完善企业内部警示标识及危害告知卡悬挂、设置管理制度,在作业场所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告知卡、划定警戒线等。

四、夯实职业健康监管基础,探讨建立完善“四大体系”

8.完善职业健康监管法规标准体系。研究起草《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修订《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各地也要根据工作实际,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为执法检查提供依据。根据监管工作需要和职业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职业危害治理特点,研究起草皮革加工制造、冶炼、箱包制造、涂料等行业职业危害因素工程控制、职业防护设施、个体职业防护等相关标准。

9.完善宣传教育培训体系。依托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机构,完善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体系。逐步规范职业健康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推动国家、省、市、县四级职业健康培训工作。

10.加强职业健康技术服务与支撑体系建设。按照逐步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较为完善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与支撑体系的规划,以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中心、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为试点,探讨建立国家级职业健康技术服务与支撑机构。要积极主动与卫生系统的相关技术服务机构联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成立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证管理机构,逐步规范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认证程序、审批办法及日常监管。

11.建立职业健康信息与装备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职业危害申报管理软件,开展工矿商贸行业(领域)职业健康现状调查摸底,逐步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职业危害数据库。研究开发集职业危害申报、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核准、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颁发、技术服务机构管理、职业健康监护信息汇总统计分析和违法行为处罚与事故调查处理等信息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要对今年验收的安全监管系统技术支撑体系专业中心里有关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项目,制定办法,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监管装备保障水平。

五、强化源头预防和过程监管,扎实做好“五项基础工作”

12.做好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管工作。各地区要做好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交接工作,确保与卫生系统工作的连续性,认真做好受理项目的审查和验收,确保工作平稳延续。要加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

13.做好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颁发试点工作。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尽快制定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实施意见,利用半年左右时间,先行组织一个省和一个计划单列市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全面实施。在全面实施阶段,督促指导各地按照分级、属地管理原则,以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为原则,以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为重点,确定实施许可的发证范围,健全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申请、审查、发放等工作程序,切实把好源头监管关。

14.做好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开展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开展情况的专项检查,督促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做好职工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时的健康检查,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如实、无偿向职工提供。

15.做好职业健康培训工作。指导各地做好职业健康监管人员和用人单位负责人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并督促用人单位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知识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和强化用人单位管理层的守法观念和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的意识。

金融监管的重点 篇6

2014年粮食流通监管重点工作

2014年,我局将紧紧围绕省市局2014年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开展监管工作,努力提高粮食监管检查层次,扩大案件查处覆盖面,提高监管工作有为意识,推进县级执法队伍建设,以维护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重点,全面完成今年粮食流通监管工作任务。

一、大力开展法规宣传工作

一是设点宣传。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条例》颁布实施周年纪念日、世界粮食日和12.4法制宣传日,组织人员设点宣传《条例》等涉粮法规,现场解答群众问题。二是媒体宣传。通过电视字幕和报纸公告,提高开展粮食收购资格核查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同时积极向省、市粮网报送粮食监管工作。三是会议宣传。在夏、秋粮收购工作会议上,向各粮管所主任进一步宣传《条例》,并要求各粮管所及时组织其粮食经纪人认真学习涉粮法规和有关粮食收购政策,规范粮食经纪人收粮行为。四是标语宣传。夏、秋粮收购之际,在各乡镇主要街道悬挂《条例》宣传标语横幅,并在各粮管所收购场地张贴《条例》宣传画。

二、提升执法队伍业务水平

我局粮食流通市场检查大队已组建到位。为更好地开展粮食执法工作,我局从两个方面提升执法人员执法能力:一是开展执 1

法人员岗位自学和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二是开展经验交流,指导执法人员进行案件讨论和观摩案件卷宗,提高执法能力和办案水平。

三、开展粮食收购资格核查

经过几年的核查,共注销粮食收购资格XX家,目前全县共有XX本《粮食收购许可证》。今年,将进一步严格粮食收购资格核查程序,采取材料审核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对不符合资格条件、不履行规定义务的,一律注销收购资格。

四、开展粮食库存检查

我局将通过对粮食库存实物、台账资料、工作底稿、库货补贴、轮换计划、仓储安全等方面的检查,确保所有粮油库存需数量真实、质量完好、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地方储备粮轮换手续需齐全,仓储需管理规范。

五、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夏、秋粮收购期间,我局将采取联合执法和区域联合执法的模式,对县域范围内收购量集中、外地代购量大和有群众举报的重点对象和重点区域进行联合执法检查,严防人情代替政策、面子大过法规、条子越过合同的损农行为,严防“转圈粮”、防止“人情粮”、杜绝“打白条”等违规行为的发生,大力维护粮食收购市场秩序,切实发挥好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

六、加强地方储备粮监管

进一步落实储备粮承储企业监管责任,除按计划进行例行检

查外,还要进行不定期突击检查。加强日常监管,发现库存管理的问题,督促承储企业限期整改,提高仓储管理水平。强化储备粮轮换环节监管,根据轮换计划,明确专人和责任,从陈粮出库到新粮入库,对轮换工作实行全程监管。保证承储企业按照计划规定的数量、质量和时间,完成轮换任务。

七、突出放心粮油的监管

突出对全县XX家放心粮油店的监管,要求各放心粮油店严格执行粮油食品进货验收及索证索票等制度,所有粮油产品必须取得QS质量安全认证标志,不得销售过期、变质的粮油产品。同时将会积极配合县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对粮油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尤其是小作坊、小摊点、小食品店、小餐馆等重点场所以及粮油加工的各个环节,开展不间断监督检查,严禁不合格粮油食品流入市场,严厉查处打击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粮油以及经销过期变质、有毒有害、假冒伪劣粮油食品等违法行为。

XXX粮食局

金融监管的重点 篇7

相比于中国, 国外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改革力度很大, 尤其在系统性风险监管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如美国, 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6月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重建金融监管》 (Financial Regulatory Reform-A New Foundation:Rebuilding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改革的措施有很多, 但核心有两项:一是将美联储:美联储作为超级监管者, 加强了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 并将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纳入美联储监管范围。二是设立新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 将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金融监管的中心内容。欧盟也做出了相应举措, 2009年6月, 欧盟理事会通过了《欧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Reform of EU’s Supervisory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Services) , 新建了欧洲系统风险理事会, 作为独立监管机构维护欧洲监管的宏观层面;另外组建欧洲金融监管体系, 强化了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监管的微观层面, 最后也是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日本在金融监管方面也有举措:由原先的大藏省为主的政府领导金融市场模式转为放权给市场, 结束“金融行政”传统的举措;设立金融厅;银行与政府分离实行独立化运营三大步骤。以上这些对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来说, 至少在三个方面可以改进:加强宏观层面上的监管与调控;在微观层面上对金融创新, 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最后加强金融消费者在公共政策及金融市场的安全性系数, 保障交易安全。

宏观层面上的改革我国已经着手进行:立法方面, 《银行破产法》的出台、存款保险制度等种种完善银行退出机制和结构性调整的措施已经开始了, 相应的金融司法、执法也正在进行中。但微观层面上的监管措施还有很大的弥补空间, 如以下几点:

一、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创新带来的微观层面的系统风险

金融衍生品泛指一切以一般金融产品为基础并由此衍生出来的投资工具, 在外汇买卖, 股票和债券投资、房地产投资、借贷等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生出的金融交易形式, 其带来的风险隐患主要有:

1.原始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原始借款人到期如不能归还所借款项的本金和利息, 可能引起资产质量下降而导致相关风险;2.利率风险与利率波动风险:利率的变化影响证券的销售量和固定利率产品的收益, 当利率风险提高, 流动性短缺导致利率波动风险提升, 导致收益不能;3.资信等级下降的风险:资产证券化对等价下降的敏感度较高, 当贷款人无法抵偿债款, 购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亦无法支付固定利息, 之后便引起流动性短缺和亏损;4.营运风险:衍生品交易和结算过程中, 如缺乏内部控制, 交易程序不健全, 价格变动反应不及时或者错误预测行情, 电脑网络造成相应的风险即是营运风险;

二、网络融资平台等互联网金融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金融市场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但因其发展快, 种类多以至于相应的金融监管法律很难及时对其进行监管, 如P2PS私募平台等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混乱和法律真空, 是我们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软法的运用

国外的金融监管尤其重视软法的运用, 尤其在英美法系中, 商事法和金融相关法律对软法的运用不次于硬法, 在目前经济发展快, 经济形式多样且复杂的情况下, 更多地运用灵活的软法可以提高司法效率, 可以更好地解决如私募平台、股权不明问题等诸多复杂情况。

四、金融消费保护制度问题

相关的金融安全法仍未出台, 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具体的金融交易安全仍无法保证。我国对于投资者的保护力度欠缺, 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的进入门槛高,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系统的活跃性;退出机制欠缺, 对于信托形式的投资也被忽视, 导致消费者只能参考相关的零星的法条。

五、行政方面的干预

来自行政方面的干涉通过操控金融体系, 完成计划经济和国家发展任务;但随着市场经济成为主流, 行政方面的干涉和主导需要让位给市场, 政府从台前走向幕后作为监管者而非决定者, 这样才能符合市场对于金融系统的要求。以上是我国微观金融监管上的一些不足之处, 除了宏观监管的问题, 我国微观领域缺陷更大, 这是我国行政干预、宏观调控过强, 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而强化的结果, 但这已不适应当下的经济形势,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 我国在微观金融兼顾方面应以加强, 对金融衍生品、互联网金融方面加强立法, 减少金融监管中过多的指导性的行政性条款。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比国内外宏微观金融体系的改革措施, 外加目前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措施:在宏观上减少行政干预, 完善银行业破产等市场退出机制;在微观层面上, 对金融衍生品市场、互联网金融、信托法修改和金融安全的保障措施要加以重视, 保障金融监管的健康运行, 多层次地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蒋大平.《国外金融监管制度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法学杂志, 2010年1卷第二期.

[2]参见顾功耘著.《金融危机与经济法的最新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上一篇:《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阅读及答案下一篇:如何办好电视法制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