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2024-11-08

对现代婚姻的启示(共7篇)

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篇1

《学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既有教育家思想家的个别阐述,又有集多家思想于一炉的总结性论著。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教学专著,《学记》对先秦儒家教育教学活动做了理论总结,对现代教育仍然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学记 教育 启示

《学记》[1]是《礼记》中的一篇,用一千二百多字,专门而集中论述了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2],论及教育作用、目的、制度、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等现代教育学中的一些主要范畴[3]。

一、解读学记

1.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学记》开篇点出教育的作用与目的,即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而“发虑宪,求善良,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未足以化民”。所以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就得注重教育,要感化民众,形成良好风俗只有通过教育渠道来解决。

2.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按行政建制设立学校。入学时实行“比年入学”,即每一年都有适龄学生入学,修业年限为九年。

在管理上注重入学教育,“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开学时主管官员带领师生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教。还要“《宵雅》肄三官其始;入学鼓箧孙其业;夏楚二物收其威;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时观而弗语,存其心;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学生要吟诵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学习如何做官;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其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秩序;一般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5]。

考查实行“中年考校”,每隔一年考察一次学业,“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 “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则“谓之大成”。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培养方式服务于教育目的。

3.教育教学原则[2] 在教育教学上,《学记》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并且大多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述,充分考虑了利弊关系。

藏息相辅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即按时进行正课教学,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

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即在错误或不良倾向发生前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否则,“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错误或不良习气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

及时性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教学,叫及时。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错过了最佳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

循序渐进原则:“不凌节而施之谓孙,” 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还有“学不躐等”均提及循序渐进。否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施教,打乱了条理,效果适得其反。

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 互相观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自一人瞑思苦想,不与他人交流讨论,就会造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见解不深刻。

长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指出了学习中的四种不足:一味贪多、片面求精、轻心浮躁、畏难不前或者说浅尝辄止。所以“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启发引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但不牵着鼻子走,督促鼓励但不压抑,打开思路但不提供现成答案的人“可以为人师也”。而那些“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的情形,将使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照本宣科,大量灌输,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学习效果,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老师,把学习看成苦差事,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但会很快忘记所学的东西。

4.教学方法 讲解法:“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善于教人的人,不仅给人以知识,还要诱导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讲课要简单明确,精练完善,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

问答法:“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会提问的人—如同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如同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让别人把问题说完再慢慢回答;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

练习法:“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即所谓的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要经常练习。

二、评价与启示

作为中国古代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著作,《学记》留给我们许多思考的空间和反思的余地。需要选择性吸收其精华,剔除其不合理的东西。

首先从其所描述的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或功能看,《学记》侧重于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把目光放在统治百姓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上,被后来的统治阶级加以利用。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它无疑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极大的贡献,社会处于前进状况时,教育表现为一种正向的促进功能;但当统治者昏庸无道时,教育往往也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思想桎梏,使得部分知识分子愚忠于昏君而损害国家利益。同时它还忽视了教育的个体功能——满足个体体验精神上的幸福。因此读书人往往不能读书穷理,而是十年寒窗饱读后货与帝王家。并且作为儒家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结,必然欠缺生产方面的知识。或许《学记》中所述教育目的还有一层意思:让民众都受到教育,使其明白事理,进而移风易俗。这是值得提倡的,没有每一个人的发展就谈不上化民易俗。一个愚昧的集民族是谈不上有前途的。

按行政建制设立学校,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均有这个现象,保证适龄学生能够就近入学,这也是一种人文关怀。注重入学教育,用高雅的诗歌作为学习生活的开始,在无声的教育中起到荡涤心灵的作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用高雅的音乐感染学生心灵,如中国的古典音乐、西方的交响曲等等。内心的感染往往比外在的约束更能达到教育目的。但是使用“夏楚二物”则带有逼迫的性质,棍棒底下不一定出高徒,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引导学生自主去探寻。

考试隔年一次,且逐渐提高,就其内容而言,能够考查学生的真实能力,特别是那知类通达的大成阶段,行大节履大艺,对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做全面考察。这比起现在的某些僵硬的考试要合理得多。

教育教学原则至今有生命力,藏息相辅,强调课外复习和广泛阅读与思考。特别是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光靠在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特别需要在课外进行大量阅读。预防原则,将不良倾向扼杀于尚未萌芽的时候,否则就难以消除,量变与质变没有严格的界限。今天的许多问题学生,很有可能在一次次的纵容中逐渐惯出来的。及时原则,要求把握最佳学习时机,善于引导学生在大好时光里潜心于学习,不然错过机会难以集中精力,万事成蹉跎。事物发展通常不是爆发式的,而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渐发展的,学习也不例外,教师如果不善于循序渐进启发引导,则学生在开始就倍感痛苦,就很难打好基础,缺乏学习兴趣,后面就欠缺发展后劲。而启发引导还可以引起师生之间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任何一个人都有其长处,都有值得他人学习借鉴的地方,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都需要他人指点帮助,所以同学之间需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符合《学记》所说的学习观摩原则。

作为一部经典文献,《学记》至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需要用与时俱进眼光和行动去焕发其生机,发挥教育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身心和谐发展的作用,培养大量优秀人才,能够纵横捭阖,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引领时代发展潮流,为民族复兴提供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戍国.礼记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263—270.[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3.[3]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8.[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原理[M].(第二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高时良.礼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说明:文中引号部分均同[1].

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篇2

关键词:婚姻,婚姻法,妇女地位,男女平等,婚姻家庭关系

0引语

婚姻作为人类一项最基本的权利, 一直被视为甜美与幸福的象征。作为具有维系社会稳定和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的法律, 也通过对婚姻的规定, 来确立婚姻制度行之有效的规范, 以确保婚姻双方的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对等性和整个社会公序良俗的稳定和发展。1950年的《婚姻法》作为新中国建立初期最为重要的法律规定之一, 不仅仅维系和巩固了建国初期革命的成功果实, 更是解放了千百年来被压榨的妇女, 实现了我国婚姻制度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巨变, 对我国现代婚姻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具有深深的启示。

1 1950年《婚姻法》颁布的背景

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 是伴随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和悲惨的妇女地位而开始的。首先, 大量的封建残余的存在导致中国妇女没有婚姻自由。包办、买卖、童养媳、早婚、重婚、纳妾等是当时最主要的婚姻形式。“包办买卖婚姻造成的严重恶果之一便是助长了童养媳习俗。许多经济困难、生活穷苦的农民怕儿子长大了娶不起媳妇, 就去那些生活更为穷苦的家庭抱养童养媳, 特别是广东省等南方省份童养媳极为普遍。”

其次, 广大妇女特别是生活在农村地区的独女地位低下, 生活困苦, 完全没有人格尊严和幸福可言。受到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式的封建思想的影响, 不论是在接受教育方面, 还是在生活的物质水平和精神慰藉方面, 妇女均享受不到与男子同样的平等权利, 社会地位极为低下。例如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省, 广大妇女承担着家庭里的主要生产和劳务, 却没有任何地位, 享受不到本该有的幸福生活, 经常受到丈夫的虐待。

最后, 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还造成很多妇女生活极度困苦, 导致了大量的伤残甚至死亡。1951年《南通专区婚姻法贯彻执行情况检查报告》曾报道该区存在3万多童养媳, 且普遍过着饥寒交迫的可怜生活。“根据河南省对16个县和郑州市、开封市的不完全统计, 从1949年8月到1950年3月, 有77个妇女因要求离婚而遭受开会批斗、扣押、吊打, 结果被迫自杀, 还有45个妇女因不满旧式婚姻而被丈夫或婆母杀害。”这些事实都证明了当时妇女的悲惨境遇, 她们急需正常合理的婚姻制度来改变这种生存境地。

也正是因为这浓厚的封建残余和旧时代妇女的卑微地位与悲惨生活, 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也正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了。

2 1950年《婚姻法》的内容

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全文分为8章, 包括原则、结婚、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父母子女间的关系、离婚、离婚后子女的抚养和教育、离婚后的财产和生活及附则, 共27条。“核心法律精神是侧重于调整婚姻关系, 以法律制度肯定女性应有的家庭与社会地位, 保障妇女与儿童的政治经济权益。”

1950年第一部《婚姻法》主要体现了立法精神的以下几个原则。

(1) 婚姻自由原则。婚姻自由原则是指结婚双方当事人有权选择自己的对象和伴侣, 根绝个人的意愿来确立婚姻关系, 不受任何人的强迫和干涉。结婚双方的青年男女享有选择自己伴侣和对象的权利, 即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得加以干涉。其实我个人最为欣赏的还是对于寡妇的权利的保护。受到千百年来程朱理学的影响, 寡妇再嫁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一直是一件讳莫如深的大事。寡妇作为身份地位特殊的一类妇女, 一直享受不到任何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 基本处于“行尸走肉”般的生存状态。在中国历史上, 也不乏寡妇再嫁而遭遇非议甚至迫害致死的案件。新《婚姻法》的颁布无异于解放了她们囚禁的灵魂, 再次赋予她们生活的希望和动力。

(2) 一夫一妻的原则。一夫一妻原则指的是婚姻双方的当事人都只能拥有一个合法的对象和伴侣, 不得享有两个或者多个伴侣。1950年《婚姻法》规定:“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对于婚姻法实施前的重婚、纳妾和童养媳问题的处理是“对于婚姻法施行前的重婚、纳妾, 一般的可以‘不告不理’;但女方提出离婚或其他合法要求时, 人民法院应依法受理。”在最基本的法律规定上, 一夫多妻制便已经站不住阵脚。被迫做妾或者童养媳的妇女都有权利去要求离婚, 追求自己的新生活。

(3) 男女平等的原则。男女平等原则是指婚姻双方的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都处于平等的地位, 享有平等的权利, 履行平等的义务。这样便从制度上便保障了男女实现平等的基础, 有助于妇女进行离婚、恋爱等追求自己美好生活的权利, 引领妇女走出家门, 参与家庭和社会的建设, 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上都树立了社会主人翁的地位。

(4) 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原则。“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父母对于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于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双方均不得虐待或遗弃”;“溺婴或其他类似的犯罪行为, 严加禁止”;“非婚生子女享受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 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或歧视。夫对于其妻所抚养与前夫所生的子女或前妻对于其夫所抚养与前妻所生的子女, 不得虐待或歧视”。这些规定都从根本上对妇女和子女的权利进行了保护。但是我想, 我们还是可以看到, 毕竟这些规定还是作为妇女地位平等的进一步强化和结果而体现的, 没有妇女地位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 是难以谈及这些的。因此, 1950年《婚姻法》最核心的内容便是提高妇女地位, 追求妇女的幸福生活。

3 1950年《婚姻法》实施的现状

“毛主席说的好, 婚姻法是有关一切男女利害的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一。”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确实在当时的社会掀起了社会主义新社会婚恋观和家庭观的新风。“在党政机关和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 学习和贯彻《婚姻法》的工作在全市迅速开展起来。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妇女通过学习《婚姻法》, 提高了维护自身权利的自觉性, 纷纷起来向传统的婚姻思想和婚姻习俗作斗争, 努力争取婚姻自由的权利。”代表着社会新生力量的青年男女开始热烈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婚姻, 冲破封建社会的桎梏, 选择自己心仪的对象和伴侣。“一九五○年五月至十月, 北京市自由结婚的有六千六百八十六对。”“据1952年1月至11月份统计全市结婚的一万八千三百五十四对, 较去年 (1951年) 增44%。其中经过恋爱的九千一百五十七对, 占结婚总数的百分之五十, 经过父母主婚子女同意的一千三百六十二对, 较去年减少190%。丰台区上半年自由恋爱结婚的较去年同期增加了59.4%。”尤其是江苏省的吴元益案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热潮。政府有关吴元益的回复可作为风向标来解读, 因为从那之后, 吴元益终于可以携手和心爱的姑娘喜结连理, 新中国大地上更多的吴元益终能携手相爱之人, 并相伴一生。在追求自由恋爱之时, 饱受封建婚姻之苦的众多男女, 纷纷向政府司法机关提出摆脱痛苦婚姻的要求, 致使离婚案急剧上升。根据北京市妇联服务部的统计资料显示, “在离婚方面有不少男女突破了封建的束缚而获得解放。全市经调解没成立离婚的二千一百零九对, 较去年增加22%, 其中女方提出的一千三百八十四起。占成立离婚之总数66%。在成立离婚中, 由于包办重婚感情不和或因虐待而离婚的一千九百四十八对占总数92.3%。寡妇结婚的在十、十一月两个月有二百四十八人, 只就东单区一个区, 寡妇结婚的就有五十七人, 有的守寡到十四年甚至十八年。她们拿到婚书很高兴。”新的《婚姻法》无异于赋予了广大饱受封建婚姻之苦的人们一道曙光, 激励她们重拾生活的希望和勇气。她们终于得以第一次敢于对封建婚姻说“不”, 发出自己内心最诚挚的呐喊。总之, 1950年《婚姻法》赋予了人们追求婚姻幸福的权利和承担起婚姻的义务, 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促进了新型婚恋观念和家庭婚姻关系的形成, 也对建国初期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巩固革命胜利果实产生了积极作用。

但是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看到, 新《婚姻法》在实施过程中, 还是具有很多相当严重的问题, 尤其是造成了大量妇女的自杀或者被杀。这首先体现在很多中国传统社会的男性, 尤其是纳妾或者具有童养媳的传统男性, 对此有相当强的抵触情绪。很多男性对追求婚姻自由的女性还是采取传统的大男子主义作风, 进行辱骂殴打等暴力手段, 一些女性因此重伤, 还有些因不堪其辱而选择自己结束生命。“海淀区程淑芝因媒人从中取利, 父母包办结婚后, 一向不满因小事跳井自杀身死。前门区刘亚容在外边相识一男友, 竟被其父限制她的行动自由, 因而自杀。南苑区孙淑兰因丈夫不务正业, 二人经常吵架, 一次为此回到娘家意欲离婚, 而其父怕人耻笑, 终迫她回婆家后跳井自杀 (遇救) 。”正是这些阻碍新婚姻的最顽固力量造成了最主要的无辜伤亡。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出现在广大干部领导身上。一方面是某些干部领导对工作草率鲁莽, 有些干部甚至认为:“本单位没有问题, 开展运动是小题大做”。正是在这样的态度下, 他们对新《婚姻法》的宣传严重不到位, 对很多方针政策宣传不到位, 致使普法运动没有取到应有的效果。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很多干部领导自己本身就受到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 对新《婚姻法》本身带有仇视排斥的态度, 在这样的情形下, 他们的存在不仅不会宣传法制, 更是对法制宣传的破坏者和阻挠者。这些干部领导在自身工作的同时, 就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 对广大妇女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其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和法制宣传造成的恶劣影响, 甚至超过那些顽固的封建传统分子。

4 对1950年《婚姻法》的评价

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和实施, 彻底废除了以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为特征的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 确立了以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为原则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家庭制度。这部法律既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婚姻家庭制度变革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又适应全国解放后统一改革、规范和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实际需要作了重大创新与发展。虽然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家庭法, 但其根本宗旨是引导、推进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 因而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 对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建设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但是,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的看待, 都是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综合评价, 采用辩证主义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我们不得不说, 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落实不到位, 落实中出现变质, 既是当时《婚姻法》的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也是我国当今社会依旧出现的顽疾。从这个方面讲, 新《婚姻法》又成为了摧残很多妇女健康和生命的利器, 造成了大量的惨不忍睹的悲剧。它的真正贯彻和执行, 都是踩着鲜血而进行开来的。另外, 从内容上看, 还是带有当时时代的局限性, 过多的侧重于对男女平等和妇女权益的追求, 这虽然是当时最主要的社会矛盾, 但是在很多方面例如继承收养等都还略显单薄, 深深带有当时整个时代的烙印。总体来讲, 1950年《婚姻法》是瑕不掩瑜的, 其总的出发点是相当好的, 是那个时代最为激烈也是最为壮阔的人权宣言之一。

5 1950年《婚姻法》对我国现代婚姻的联系和启示

在2011年最新的婚姻法的司法解释中, 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这一条:“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 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 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 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 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依前款规定不能达成协议的, 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 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法条的初衷是确保男女平等的原则, 力求实现男女双方在婚前经济和地位平等的原则, 这一点很类似于1950年《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其本质上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 却又发生了大量的女性一方要求在房产证上加名字, 针对房产证的名字问题又引起诸多争议甚至婚姻告吹, 更有甚者, 正常的婚姻家庭关系因为这一条而被活生生破坏。这一点是始料未及的。就像1950年《婚姻法》一样, 在实施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变质, 因此就一定要充分调研, 针对出现的问题早预防早准备。曾经《劳动合同法》就面临过这样的困境, 本意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却造成大量劳动者的失业和被辞退。针对婚姻家庭关系的解决还是要缔结婚姻双方开诚布公的进行交流和沟通, 同时需要社会和政府机关的监督工作, 以使法律本身的初衷落实到位。

另外一个影响当今婚姻问题的是“女权主义”思潮的兴起。当今中国很多强势的女权主义者总是认为社会资源在男女之间分布不均, 她们总是积极地把女权拉到最高, 却也连带造成一些双重标准的价值观。从表面看来, 女权主义是一件好事, 有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 但是实际上, 在现实生活中女权主义和男权主义一样走向了极端, 刻意强调女性的主导地位, 这样一来实际上类似于曾经1950年男权主义, 父系和夫系社会的现象一样, 对于这种新型的男女关系, 还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和研究, 以确保真正实现男女的平等。

6 结语

作为我国婚姻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情, 1950年的《婚姻法》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虽然具有一定的不足, 但是瑕不掩瑜, 它对于摧毁千百年来传统婚姻制度和实现社会主义家庭关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并对我们现代社会具有深深的启示。我们真诚的希望, 1950年《婚姻法》对于我国现代婚姻制度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借鉴其经验, 汲取其教训, 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型婚姻家庭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篇3

关键词:《简·爱》;爱情婚姻观;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作为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文学作品,它是以英国工业革命为时代背景,通过描述简爱的成长经历及与罗切斯特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为时代塑造了一位虽低微贫寒、刚毅坚强、不屈世俗、积极向上女性形象。简爱的形象为现代社会的女性所赞赏,其借鉴意义十分巨大,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要树立精神至上爱情婚姻观,学会抵制物质诱惑

在《简·爱》这部作品里,最引人瞩目的就是简爱的爱情故事。“她那敢于追求自由平等、积极向上、精神至上的恋爱观,重在精神上的和谐与共鸣,而非物质享受的爱情婚姻观深深地打动了所处时代的每个人的心”。[1]她爱罗切斯特,与财产门第无关;她并没有因为罗切斯特的钱财家世而动心,也没有因为他后来的一无所有身体残缺而抛弃他。她追求的不是爱情以外的物质或外貌的享受,而是精神上的相通,是自由平等纯粹的爱情。她不需要任何陌生人与我毫无共同语言、格格不入的外人,需要的是与我同类型的人,我与他在一起可以得到感情上的完全共鸣。她的这种完美的爱情婚姻观念,为今天的二十一世纪的女性们,在面对着各种金钱名利的诱惑时,如何明确自己的恋爱婚姻目的,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做出了榜样和楷模,值得去借鉴和学习。同时,也告诫了那些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抱着渴望通过爱情和婚姻来实现经济的独立,渴望像寄生虫一样生活在另一半的养活下的新女性,贪恋对方的钱财或外貌而进行恋爱的爱情和婚姻是不会得到长久的幸福的,最终只会成为第二个罗切斯特和英格拉姆。

二、要坚守女性人格尊严,学会理性思考

生活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现代女性,在爱情和婚姻的世界里,无论何时,都应该保持自我的尊严与人格的独立。简爱虽然感情强烈奔放,但她的爱是有尊严的。在爱人罗切斯特面前,她不会因为自己的地位低贱而感到自卑;在精神上,在爱的世界里,简爱觉得自己和主人罗切斯特是完全平等的。为了尊严,她勇敢的做出了最痛苦的选择,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深爱着的人,并没有成为爱情的附庸与奴隶,丧失掉做人的尊严与自由。因此,作为现代的女性也应该在爱情和婚姻里保持自我的尊严与人格的独立,不能因为人家不爱,我们就一味地去讨好而委屈自己,甚至于死缠烂打地赔上自己的声名,最后再因爱生恨地酿成悲剧;在爱的世界里,也需要:拿得起,放得下。“爱也要爱得理直气壮,而非偷偷摸摸低声下气地乞求别人的怜悯,那样得来的爱情和婚姻是不会幸福的,也没有真正的意义”。[2]

作为现代的女性,在面对婚姻和爱情要理性,切勿因爱情或爱情以外的东西而卑微到没了尊严,丧失掉独立人格和自我的那一步。像英格拉姆小姐那样为了所谓的爱情和财富,不惜讨好卖乖,最终也只是落得个凄凉被骗的下场。因此要像简爱那样理性地面对爱情和婚姻,保持个性的独立,不要为了爱情和婚姻就放弃自我,完全丢掉了个人独立的空间。简爱在答应罗切斯特的求婚后,仍然坚持要做家庭教师。她并没有因为婚姻而放弃自我的职业与独立。在离开桑菲尔德被圣约翰兄妹收留的日子里,她也并没有因为爱情的伤痛而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她跟着表姐们学习德语,在表兄圣约翰的帮助下办起了学校,教育那些乡村的学生,努力地实现着自我的价值。作为21世纪的女性,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爱情和婚姻时,一定要保持足够的理性,要维护好女性的尊严与人格的独立。爱情固然美好,但毕竟不是整个生命里的所有。女人是要顾家,但绝非是毫无保留地完全付出自己的所有。女人也是人,因此,活好自己才是前提;只有自己生活得健康快乐,才能更好地爱家人。

三、在爱情婚姻面前要自强不息、经济独立

在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里,物质条件女性是需要有,但只是单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爱情不一定会是幸福的,诚如罗切斯特的第一次婚姻。只有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去一点点地获得经济的独立,才能赢得更加完美的爱情。简爱就一直在靠自己的努力孜孜不倦地不断获得经济的独立,也正是这种努力深深地打动了罗切斯特,使她最终收获了自己的完美爱情。现代的女性更应该努力实现经济的独立,而不是寄希望于婚姻,寄生虫的日子是不会长久的。只要肯努力,不怕吃苦受累,就一定会实现自我的经济独立,从而绽放出自己的人生价值。简爱在经济独立的同时,也充分向我们证明了女性的社会价值所在。同样是人,女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获得经济的独立和社会地位,而不是像传统观念里那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地靠男人养活。所以,作为现代女性,就必须要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与男人一样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实现作为女性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女性是难以在社会地位中取得一席之地的,更可悲的是,她们几乎被剥夺了享受标志女性自由幸福的感情——爱情权利。然而简爱却是个不任命运摆布、具有新型观念的女性。她与罗切斯特的爱情不是女性对男性的诱惑,更不是男性对女性的征服,而是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的情感沟通、心灵契合和交融,是一种“灵魂呼唤着灵魂”的爱情。简爱说过“我不需要任何陌生人——与我毫无共同语言、格格不入的外人,我需要的是与我同类型的人,我和他们在一起可以得到感情上的完全共鸣。”在这场社会地位悬殊的爱情中,简爱展现了不卑不亢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一直坚守着人格、尊严、爱情平等的原则。即使她自己知道与罗切斯特之间的差距,但是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或自我贬低过,而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因为她认为在爱情面前人人平等。简爱对圣·约翰求婚的拒绝,是因为她意识到他们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她宁可放弃做圣·约翰的传教工具,也不因此违背自己的爱情平等观。在简爱看来,真正的爱情可以冲破世俗观念、财产的种种障碍,达到男女双方精神的契合和心灵的相通,爱情绝不是商品可以交换的,一个女人活在世间,应该为了争取平等的爱情权利而战斗。简爱的现代爱情意识抨击了一切世俗的陈腐观念。

《简·爱》作为英国文学史上一部完美而卓越的作品,其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它的主人公简爱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爱,懂得了如何做一个自尊、独立且充满理性的女性。简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成为那个时代新兴女性意识的代表。作者通过简爱来传递那个时代女性的心声和呼唤,向我们证明了女性的人格与尊严,让女性的光芒照亮了整个世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简爱身上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如,在爱情面前要有平等自由,要做到经济独立,把精神看得比物质更为重要,都为二十一世纪的女性树立了好的榜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晓峰.浅析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学的时代特征及现代意义[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篇4

《老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从挖掘名著的`寓义出发,对<老子>进行认真的解读,可发现其中的许多观点对当今的教育有启发和帮助作用.<老子>全文论及教育的并不多,但微言大义,字字珠玑,是促进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的一剂催化良方.

作 者:李建新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2002 14(3) 分类号:B223.1 关键词:教育   文化   哲学  

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篇5

付晨华

10药学班

201002010058 摘要:儒家管理思想儒学自孔子创立以来,历两千五百余年,对中华文明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儒学,提炼其管理思想,并进行深刻的理解、消化、分析,这对当今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来讲可说是极宝贵的智慧财富。关键字:人为本

义为重

和为贵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国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他们著书立说,阐述治国管理理论,从而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先人的治国思想及具体的管理理论博大精深,可谓是百花齐放,各领风骚,演绎着历史的变迁。经验也罢,教训也好,所有的思想我们都可从多方面去消化吸收。这样,以史为鉴,以人为镜,以贤为准,我们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才能正确把握自己、单位、乃至国家的命运。

(一)“人为本”与现代人本管理

“人为本”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在儒家管理思想中,有着丰富的人本管理理念。那么,现代管理如何借鉴儒家“人为本”的理念呢?人是有情感的,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不能不考虑被管理者的情感。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对员工的感情投入;注意提高员工的物质生活水平,尊重和满足员工的高层次精神需求,以平等、友爱的态度对待员工,以事业吸引员工,以真情感化员工,以情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达到振奋企业员工精神,加强企业员工对企业认同感,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目的。每个人都是在爱中诞生和成长的,人的幸福离不开彼此的关爱,所以爱心是人性的一部分,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使员工热爱企业,甘心为企业做出奉献,首先要爱护员工,实施“爱的管理”。即要把企业视为家庭的延续,负起家长的责任,给予员工以家庭式的真爱、照顾,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给员工以归属感,使其甘心贡献心力。企业管理者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主体,他们的素质优与劣,修养高与低,能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即在管理过程中,除了传统、职位、资历诸因素赋予的权力性影响外,更要依靠品格、才能、知识和情感诸因素赋予的非权力性影响,依靠自身的完美形象,有效地影响或改变被管理者的心理和行为,使之在被管理者的心中产生一种魅力,从而使被管理者产生一种敬爱感、敬佩感、信赖感和亲切感,迸发出一种巨大的内聚力和极大的积极性,自觉自愿地努力工作。

(二)“义为重”与现代企业的价值取向

对企业管理者而言,如果私欲膨胀,不重视道义,势必与同事争利,与下属争利,造成企业纪律松懈、私欲膨胀、管理混乱、效益下降。对企业整体而言,如果只顾短期效应,忽视公平竞争和社会道德,只顾局部利益而损害消费者的权益,企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无法面对知识经济的竞争和挑战。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如何将“义”与“利”很好统一起来,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企业的生死存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追求利润既是为企业,也是为社会做贡献的信念。儒家“重义轻利”,就是看重与“利”有关的合理的生产分配政策和制度,“轻利”,就是轻视那些与合理的生产分配制度不相容的私利。对一个企业而言,目的是获取正当的利润,利润是企业员工工作的盈余表现,这些盈余应该普及于社会,变成社会繁荣的基础。企业盈利,就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收,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贡献,在这个层面上,“义”与“利”是统一的。

其次,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追求利润既是为企业。也是为商业伙伴的理念。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生存,除了必须与社会和国家休戚与共外,也离不开商业伙伴的理解、合作和支持。在某种程度上企业要善于“利他”,要讲求“义”,“以义取利”,企业才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同行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和赞誉,从而直接提高企业品牌这一重要的无形资产。

最后,企业还应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作为企业要讲“利”,但不能为了“小利”,不顾“大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企业短暂的发展。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统一的整体,应同步、协调发展。如何在企业发展中保护好环境,使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当今人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企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战略选择。

(三)“和为贵”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目标

“和”的意义,首先指的是人际和谐,“和”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延伸。孔子说:“仁者爱人”,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相互支持,相互容忍,相互谦让,以“和”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和”还体现为人的内心修养,强调正心诚意,寡欲尚贤。“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是要求人们勿烦勿躁,保持“平和”的心境。儒家的这种“以和为贵”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管理学价值,对现代企业精神及管理目标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人和”理念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现代企业,要进一步鼓励和强调给予每位员工更大的自主权,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条件和机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能力。同时,知识经济的分工协作,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员工的沟通与合作,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将企业的团队协作精神与员工的个体实现有效地统一起来,是现代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

2.“和而不同”与企业管理中的“和”与“争”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没有竞争,社会就会停滞甚至倒退;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必然要被淘汰;没有竞争力的人,也难以立足社会。因此,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决不能为追求和谐而放弃竞争。先秦儒家在提倡“和”的同时,提出“和而不同”的思想,承认事物内在和外部矛盾的存在,并要求主体上的人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见解,肯定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斗争,正确处理“和”与“争”,它们之间的“争”,是在为实现共同目标前提下的“争”。

参考文献:

[1] 杜鹏程,陆鹏,许岚.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管理指导作用[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6-59.[2] 周建波.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7.

[3] 杨欣.韩非子的用人艺术及其现代启示[J].广西大学学报,2004,(1O):5O-53.

柔道现代化对武术现代化的启示 篇6

柔道的现代化对我国武术现代化有哪些启示, 哪些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该文将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论述。

1 柔道的现代化

1.1 武道

武道包括柔道、空手道、合气道、弓道、剑道、马术、长刀、枪术、棒术、忍术等, 作为日本传统文化存在。柔道作为武道的一部分, 其前身是日本柔术, 江户末年, 日本柔术已有179个流派。

1.2 柔道的创立

柔术到柔道, 是嘉纳治五郎对近百种柔术研究的基础上, 提炼而成的柔术体系。他在创立柔道的过程中, 始终强调对人的教育作用, 将柔道作为一种教育途径, 实现对人德智体全面发展和修身养性的目的, 使柔道逐步发展成了适合青少年发展身心的一项活动。柔术作为日本的传统格斗技, 在嘉纳治五郎的改造下实现了所谓“道”的转变。

明治十五年, 嘉纳治五郎在东京一座名叫永昌寺的书院内建立了讲道馆嘉纳塾, 他认为自己新的柔术体系与原来的柔术大不相同, 绝不是单纯的教授武术, 真正目的在于“道”, “术”的练习只是其“道”的应用、体会和感悟的过程。这也正是嘉纳治五郎将柔术更名为柔道的原因。虽然最初的学生只有9名, 但依然成了日本讲道馆柔道的创业地, 并命名“讲道馆”。

1.3 柔道在日本国内的普及

嘉纳治五郎改造柔术的行为一度遭到传统柔术家的反对, 1885年的日本警视厅比武大会上讲道馆柔道力压群雄一举夺魁。其合理的技术体系, 在日本得到广泛认可, 很快便控制了日本柔术界。讲道馆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学生逐年增加, 日本各地的讲道馆分场陆续建成, 到1889年, 其门徒总数已经超过1500名[1]。

1895年, 日本成立“大日本武德会”大力宣传和推广柔道, 并最先制定了统一的柔道比赛规则。1911年, 日本政府批准将柔道列为初中体育课的选修科目;1918年, 日本文部省要求在有条件的小学对5年级以上的男生开设柔道课;1926年, 柔道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大专男生的选修课, 学校均有柔道练武场, 并有专职的柔道教练负责学校的柔道教学和训练。学校柔道课的开设让日本国民从少年时就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培养和训练, 能够强健体魄、培养各种意志品质。此外, 在军队、警察、企业、社团甚至到政府机关均开始推广和普及柔道, 柔道逐渐成了一项引人入胜的体育运动, 各种形式和级别的比赛在日本广泛开展, 到1933年, 讲道馆柔道登记在册的门徒已达7万人以上[2]。

1.4 柔道走向世界

柔道在日本普及之后, 身居日本的外国人也开始学习柔道, 并将柔道带回各自的国家。此外, 嘉纳治五郎作为亚洲第一位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 一生出访12次, 其中9次到达欧洲, 3次到达中国, 每到一处都举行柔道讲习会, 并亲自登场讲演、示范。经过他不断地努力, 二战前, 柔道在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均已相当普及, 随着柔道在全世界普及, 运动水平不断提高, 比赛成了各国柔道爱好者的交流平台, 1934年欧洲柔道界已开始要求日本柔道加入奥运会。

二战后, 1948年, 日本举行了第一次全日本柔道比赛, 柔道很快被日本国民唤醒, 1949年, 日本柔道联盟会和欧洲柔道联合会相继成立, 这对日本柔道的复兴和世界柔道运动的开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1951年, 国际柔道联盟成立, 1956年, 东京举办第一届世界柔道比赛, 开启了世界柔道比赛的赛程。1964年, 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 柔道被列为正式奥运会比赛项目。

正式加入奥运会是对这个由传统文化改造而成的体育运动最权威的认可。从此, 柔道从日本传统文化中脱离出来, 成了全人类共有的一项竞技运动。与欧美的竞技运动共同作为供人类消遣娱乐的体育活动, 意味着柔道成功实现了从传统文化到体育的改造, 完成了现代化, 从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 现在统称的柔道是由日本讲道馆柔道发展而来, 但它在世界人眼中已不是嘉纳治五郎用来传“道”的讲道馆柔道, 而成为一种供人们消遣娱乐的彻头彻尾的体育运动。这也是日本讲道馆柔道真正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2 对武术现代化的启示

2.1 传统文化发展和体育发展不能混为一谈

嘉纳治五郎清晰的认识到世界接受柔道, 是由于它的竞赛性和娱乐性, 并不是对日本传统文化感兴趣。因此, 他在宣传和改造柔道的过程中没有一味的强调传承日本文化, 而是大胆摒弃民族特征, 按照西方体育的方式统一了柔道的比赛规则。柔道的现代化将传统文化和体育合理地区分开, 既将讲道馆柔道作为传统文化保留下来, 又发展了体育, 二者相互联系但却各自独立发展。

柔道现代化表明传统文化发展和体育发展的目的、本质截然不同, 而武术目前既想保留我国传统文化又想发展体育的想法是不可行的, 将二者混为一谈势必会阻碍武术的现代化。

2.2 作为体育的武术要满足锻炼身体或消遣娱乐的需要

体育是锻炼身体和消遣娱乐的身体活动的总称, 传统文化要发展成体育, 首先要将自身打造成具备体育性质的运动。嘉纳治五郎也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 在准确把握体育的本质的基础上, 按照体育的方式对讲道馆柔道做进一步规范和统一, 将讲道馆柔道打造成彻头彻尾的竞技运动。

柔道现代化表明传统文化要走向体育, 首先要将自身改造成可供人类锻炼身体或消遣娱乐的体育运动。武术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 要成为体育, 同样要先将自己改造成具备体育性质的体育活动, 要能够满足人类锻炼身体或消遣娱乐的需要。

2.3 作为传统文化的武术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讲道馆柔道作为一种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 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道馆和练习形式, 其中仍然强调嘉纳治五郎传“道”的精神。对于这种传统文化形式, 日本人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 没有强调它要普及, 也没有要求它要适应时代的步伐。

作为传统文化, 其使命就是维系日本文化。武术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 其使命就是维系中国文化, 也应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 这个过程不需要改造, 不需要现代化, 原封不动的保留其原貌才成更好的履行这一使命。

参考文献

[1]泉敬史, 何英莺.武道[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2]郑旭旭, 袁镇澜.从术至道[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1.

[3]王其慧, 李宁.中外体育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7.

[4]邓正龙, 赵岷.教育体系下日本柔道的现代改革历程——兼论嘉纳治五郎的重要贡献[J].体育学刊, 2013, 20 (2) :115-118.

[5]翁信辉.日本柔道现代化改革指导思想与方法的研究——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化改革的启示[J].体育科学研究, 2003, 7 (2) :73-77.

齐鲁文化思想对现代体育的启示 篇7

摘要:当前,世界体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经济的引入和商业化的过度泛滥,出现了诸如赛场暴力,滥用违禁药物,运动员和裁判员的道德滑坡等一系列负面问题,已成为现代体育发展的“毒瘤”,阻碍着体育运动的发展。以道德见长的齐鲁文化中特有的追求和谐、诚实守信、崇尚道德等观念可以对现代体育运动提供有益的启示,使其更好地指引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齐鲁文化;现代体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1-0070-03

齐鲁文化是中国先秦时期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合称。最初,二者有着各自的特点:齐文化求革新,鲁文化重传统;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经齐鲁诸子的游学传播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得齐文化与鲁文化进行了碰撞融合,从而形成了统一的齐鲁文化圈。齐鲁文化以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为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派,二千多年来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1988年,参加巴黎聚会的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形成共识:“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世界体育的发展也是如此,自近代以来,科技和经济的引入使得体育运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运动装备越来越先进,训练方法越来越科学,竞赛成绩越来越优异,竞赛规模越来越宏大……但是,体育与经济的结合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体育规模不断扩大,竞技水平越来越高之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问题:赛场暴力的出现,违禁药物的滥用,运动员和裁判员的道德滑坡等现代体育的“毒瘤”, 一次次刺激着人们的道德神经,使原本圣洁的体育赛场蒙羞。这一系列问题已经超出了体育的范畴,仅靠西方文化未必能很好地解决,需要从其他文化形态中寻求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追求和谐、崇尚道德、讲究诚信为特点的齐鲁文化对于现代体育中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衡等问题的解决,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齐鲁文化的和谐思想对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蕴含着顺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天人合一”思想著称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流派众多,各派学说观点不尽相同,但追求和谐却是各派的共同点。儒家学说把和谐看作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墨家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兼相爱,交相利”以达到“国不野战,家不相篡、人不相贼”(《墨子·非攻》)的“七不”局面。道家认为万物的本性是和谐的,“顺其自然”是人类社会实现和谐的途径。更为可贵的是,齐鲁文化追求的“和谐”观并不强求划一,而是注重、承认并正视各方的差异,“君子和而不同”(《论语》),讲求的正是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正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古代中国能够与周边民族和平共处,融为一统,形成中华多民族大家庭。使得产生于世界各地的多种宗教都能在中国生根发芽。

齐鲁文化倡导社会和谐,和谐社会就是要使各个社会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各种社会角色各行其事,各安其道,共同追求之道。这种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对于缓和现代竞技体育中的过度竞争,保持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现代体育以西方近代体育形式为主流,虽然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一些其他地区的文化形态,但始终未真正形成多种文化平等交流的局面,世界体育大赛运动项目中西方体育仍占据着不可动摇的稳固地位,这种文化的强权性与竞赛项目的划一性与全球性文化活动要求的多样性尚不能完全相吻合。作为世界重要体育组织国际奥委会对此也有所认识,2000年,国际奥委会会议指出:“奥林匹克运动推崇的绝不是一种标准的现代化或文化的单一化,更非欧洲化或西方化,未来的奥林匹克运动必须是多元化的又是跨文化的。”

体育运动全球性发展的本质内涵应是多元文化的共性聚合,而非单一文化的个性膨胀。体育运动的全球性发展也不应该以牺牲文化的民族性为代价,而应把“求同存异,和平共处”视为解决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国与国之间分歧与争端,维护人类长久和平,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最佳思维方式。各民族都应分别扮演他们各自的角色,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对人类的共有价值共同做出贡献,以真正实现 “和而不同”的局面。

2齐鲁文化的义利观念对现代体育商业化的启示

产生于爱琴海的希腊文明实质上是一种商业文化,这种背景造就了西方人浓重的商业色彩,具有强烈的竞争精神,竞争中讲求公平公正,追求富庶的幸福生活,这也与体育竞技有着重要的关联性,也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得以在希腊产生的一个原因。但是,这种追求利益的想法使得一部分人过分看重金钱和物质,难免有时会背离了道义的制约,导致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弊端。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1期2014年2月 杨秀清,等齐鲁文化思想对现代体育的启示No.1 2014 而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齐鲁文化中的义利观念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导。

重义轻利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孔子、孟子、荀子在其言论中都表达了这一思想:孔子“罕言利”,他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在我如浮云。”(《论语》)孟子认为当生义不可得兼之时,应采取舍生而取义的奉献精神。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主张人的行为理应先义后利。被冯友兰称作新儒家的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对儒家先贤的义利观进行总结,提出两个命题:一曰“重义轻利”,一曰“以义制利”,均指出在义与利问题上,义永远是第一位的。

不可否认,利对人拥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司马迁《史记》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针见血地写出了追逐利益是人的本性,但是人类对于利益的追逐应有价值判断,其前提是要求合乎于社会道义。

当然,不顾人的物质需求,一味要求人们重义轻利也是违背人的本性的,所以我们提倡辩证的义利观——即人们常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不应要求运动员们人人都成为重义轻利的圣人君子,但我们希望大家都信奉“取利合于义”的道德律准则,不为获得金钱或利益而不择手段。对于财富和荣誉的追求要符合社会道义。当人们逐利时,应考虑是否合乎道义,如果通过非法的手段来使自己获得利益,则这种利就应该“如浮云”;如果是正当的,则当仁不让地去争取得到它,在遵守规则和道义的基础上获得自身应得的利益与荣誉。

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物质带给人的诱惑也在不断增大,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运作使得现代高水平体育活动有了比以往多得多的财力支持,另一方面,比赛的获胜者也有了高额的奖金和巨大的名声,所以现代体育竞赛中获胜是一个名利双收的好事。所以,在名与利双重的引诱下,一个人只有以辩证的义利观来支配自己,建立取利合义的内心价值系统,才能摆脱这种物欲的诱惑,控制自己的非分欲望,使用正当的手段,通过自己刻苦的训练付出艰辛的劳动去获得自己应有的回报,才可能使社会得以有序发展。

3齐鲁文化的诚信观念对现代体育道德失衡现象的启示

不可否认,现实世界中存在许多的不合理现象。然而,人们往往把运动竞赛看做一个例外。与其他领域相比,运动竞赛在公平竞争方面堪称典范,它为人类社会构筑了一个公平竞争和规范竞争的模式,它保障竞赛者同等的资格、共同的权力和均等的机会。

但在当前,滥用兴奋剂已成为国际体育公平竞赛的最大公害。服用兴奋剂是少数运动员追求名誉和财富、道德沦丧、诚信丧失的集中体现,使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空前的诚信危机,同时给人类运动能力的发展史造成紊乱,使运动成绩出现恶性增长,使人们对运动竞赛的公正性失去信心。

孔子曾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充分指出了诚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这种讲究诚信的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正是有了诚信观念,才使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诸多令人荡气回肠的精彩故事,并推动着中国社会健康发展。

当今社会,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运动员由于名与利的引诱影响导致了诚信缺失,导致他们在竞技中视夺标为唯一目的,在竞赛中弄虚作假,降低了体育比赛结果的可信性;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指引下,使得他们养成了“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心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多方面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来加强诚信观念的力度,以提高竞技体育领域的诚信度。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明确指出讲诚信也是现代社会人应具有的道德标准。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鸿雁对体育中的虚假现象发表感慨:“运动员可以丧失竞赛名次,但决不能丧失体育城信。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符号。”这应是我们正确对待体育比赛应有的态度。

任何体育竞赛中都必须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弄虚作假,法制上他律与道德上自律结合起来。然而,当前违背体育道德以及破坏竞赛“费厄波赖”精神的现象与儒家的诚信思想显然是格格不入的。裁判员、运动员、观众以及所有参与运动的人,应当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履行各自的职责,在竞争中保持理性和理智,以自己的道德以及社会公德,来展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儒家立法思想中存在维护体育公共秩序的思想,具有现代体育可以认可接受利用的价值。体育道德与法制的关系中,其作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广大人们的利益,最终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服务。

4结语

生生不息、进取不止是中西体育文化的契合点。对于世界体坛出现的不和谐音符,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道德见长的齐鲁文化精神正是解决该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其包含的人性关怀、身心并重、积极进取、追求和谐、维护和平思想不仅与奥林匹克精神有着极大的共通之处,并且齐鲁文化追求和谐、崇尚道德的体育观念对现代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齐鲁文化强调的重精神、讲伦理、尚道德的人文思想正是时下世界体育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逐渐缺失的内容,弘扬齐鲁文化中崇尚的道德精神为解决现代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毒瘤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民族传统瑰宝的齐鲁文化诚信尚德思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应得到充分的褒扬和广泛的施行。同时,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也应广泛吸纳其他文明中的优秀因子,以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元,向洪.体育资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许红霞.道家思想视阈下的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J].山东体育科技,2010(1):53-55.

[6]王化冰,张立燕.中西方传统体育差异的文化学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专刊.

[7]韩春利,孙晋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与儒家管理思想的融入与贡献[J].中国体育科技,2008(3).

[8]陈玉华,等.论齐鲁文化的道德传统[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9]黄钊,等.中国道德文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上一篇:风雨人生路分享下一篇:吴邦国2012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