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共9篇)
开放性 篇1
开放性试题呼唤开放性的地理教学
作者:梁爱民 来源:都市家教(教育交流)·理论版 2009年9期
综观近几年的各地中考、高考试题,在命题上都有一个明显的倾向——试题的开放性程度逐渐增大,即那些材料新、角度多、问题活,注重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考查的题型越来越受到重视,开放性试题的比重有逐年增大的趋势。中考和高考作为衡量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和评价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重要机制,其试题及评分标准一方面是为了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发挥教育评价的“导教、导学、导考”的多元功能,因此,试题对教学、教改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和促进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开放性的试题呼唤开放性的地理教学,要求地理教学必须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要求地理教学方式多样化, 地理教学内容多层面, 地理教学过程多创新。
一、题型设计的开放性,要求地理教学方式多样化
近年来,中考地理试题中出现了不少“材料分析、案例分析、漫画与图表分析、地理小论文”等创新性的题型和题例。对此,本人认为: a)“材料分析、案例分析”题型的出现要求地理教学案例进课堂,材料进课堂,势在必行。
在地理课堂教学之前,地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搜集、整理、准备教学案例和相关材料;在课堂的实践操作中,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已见,彰显个性,一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二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情景模拟来拓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构建起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和辩证地问题的思维方式。
b)“漫画与图表分析”题型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好形式。这种题型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寓意深刻。针对这一题型,我们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相关内容,也要注意搜集整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要把漫画图表与地理教学真正结合起来。如《苦难的母亲》反映了地球母亲面临的人口、粮食等问题,《钓鱼者的困惑》反映了由于人类的排放的污水和废弃物造成的水资源的污染而使大量鱼虾死亡,反映了由于人类自身因素而导致的恶性循环„„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要恰当在运用漫画和地理图表,用漫画来印证,用图表来说明,将漫画、图表和地理内容有机结合,促进理解,提高能力,加深记忆。用漫画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印证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正确性,从而加深学生对材料中的基本原理、观点和规律的理解。
c)“地理小论文”的考查是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的新方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经常指导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活动是大有益处的。通常围绕某上方面,让学生开展“小议论”、“小辩论”、“小论文”。通过这些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剖析、评价事物的能力。
二、内容选择的开放性,要求地理教学内容多层面
a)增设开放性的试题,实现设问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往往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我们的教学一直忽视对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培养,致使学生只能按照老师设计的路线往下走,根据老师的思路来回答问题,一旦设问的角度发生变化,就会无所适从。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聆听、模仿、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b)通过引进开放性的材料,加大简答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广大地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回归生活。一方面,要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因特网等渠道及时掌握有关时事信息,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试题的解题思路进行指导,制定开放性试题的复习策略,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相关时事开放性内容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的训练,变“学会”为“会学”,变“会学”为“会用”。
三、评分标准的开放性,要求地理教学过程多创新
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导向明确,给学生以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基聪明才智,独立地、多角度地彰显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能力,彻底地摈弃了以往的猜题、押题、死记硬背等弊病。这样的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地理教师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勇于创新就是教学观念的更新,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善于创新,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创新的过程中来。要给学生以施展才华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有话直说,实话实说,在课堂内外,多指导学生开展一些具有一定深度、广度学习和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地理试题及其评分标准的改革体现的开放性的特点,有利于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积极投身新课改,在开放性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新课改同行,与学生一同成长。
开放性 篇2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 一定要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场景图的基础上, 自主提出用乘法计算的不同问题。教参上提出的教学建议是这样的:“第10题是一道开放题。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各种信息, 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教材和教参, 我有了如下的预设, 学生根据这幅图, 能想到的所有可能性有:求树的总棵树、猴的总数和桃的总个数。有了这样的认识与预设, 我走进了课堂。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 说说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比一比, 赛一赛, 看谁观察得最仔细?说说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在我的鼓励下, 学生跃跃欲试, 对解决这个问题充满信心。大概两分钟后, 生1:我的问题是大树一共有多少棵?猴子一共有多少只?师:你观察得真仔细!一下就提出了两个问题, 真不简单!还有哪个同学要补充的?生2:我提的问题是一共有桃多少个?
到这为止, 我课前预设的几个答案已经全部被学生说出来了。我想, 可以对他们进行此题的小结了。不料, 就在此时, 班里的“机灵鬼”赵岩奇站了起来:“老师, 我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条猴腿?”还没等我反应过来, 其他同学在赵岩奇的启发下, 都纷纷举手, 这时, 班里的“调皮鬼”汪明逸主动站了起来, “老师, 还可以求一共有多少条猴尾巴?”此时, 教室里像炸开了锅, “可以求一共有多少只猴眼?”“一共有多少张猴嘴?”
……
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对于学生的精心思考, 我该作何回应?是否定还是肯定?教参中没有出现这样的答案, 该怎么办?利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机, 我又仔细地观察场景图, 教材中呈现出的树、猴、桃确实比较清晰,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看了便一目了然, 但是学生刚才说的也没有错呀, 一只猴子4条腿, 8只猴子呢?虽然还没学到8的口诀, 但这个问题是没有错的呀!因此, 其他诸如“一共有多少只眼睛?”“一共有多少条尾巴?”等都是可以的。有了这样的想法后, 我“擅自做主”, 对赵岩奇等学生说“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连这些都想到了, 真是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勇于表达的孩子, 希望你们今后继续保持这样的好习惯。”在我的“戴高帽”之下, 学生都兴奋得不得了。
细想之, 对于这样一个开放题, 学生正是在教师的不断鼓励与自己不服输的个性心理驱使下, 才有了课堂上发生的“意外”, 而这种意外是何等的珍贵。它让学生的能力、思维得到锻炼的同时, 还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成功乐趣, 这不正是我们数学课堂真正要追求的吗?这些都得益于那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需求、表达的欲望, 更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鉴于此, 我认为在教学中, 针对开放性问题, 我们必须把握好它的“度”。
一、把握开放性问题的“开放度”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交流活动的过程。若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 教学过程就只能流于形式, 教学任务就无法真正得到落实。可以说, 合作学习是教学过程本身的客观要求, 它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集体观念的建立、合作意识的培养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数学开放性问题往往需要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才能获得圆满解决。
这是学习乘加、乘减时的一个题。当我把这个问题呈现出来后, 没有限定具体的解决方法, 各小组必须共同出谋划策, 自己设计方法。俗语说:“三个臭皮匠, 胜过一个诸葛亮。”各小组经过探讨, 想出了多种计算方法。如:4×3+2、4×4-2、4×2+6、4×1+10, 在解决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 一起争辩, 互相启发鼓舞, 教学活动效率很高。
二、把握开放性问题的“效度”
数学开放性问题具有激活学生认知内驱力, 促进自主学习的功能;它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素质。那么, 我们在教学时, 就要让开放性问题真正收到实效。在本文例题中, 我注重让学生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说说能提出哪些问题。不仅局限于完成此题, 更多的是对于此题以外其他的解决方案。这样, 真正把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探究能力的优势落到实处, 体现实效。
三、把握开放性问题的“尺度”
每一种教育理论对教学活动都提出了“量力性原则”———根据学生现有水平, 在每个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可是,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基础水平往往参差不齐, 有的相差甚远。因此, 对一个正常班级而言, 要实施“量力性原则”, 难度是很大的。但是, 某些开放性问题却可以显示出意想不到的教学功能。
例:□×□=16, 由于答案的不唯一性, 没有硬性规定和统一要求, 学生大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放开手脚进行作答, 给各类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
教育是一项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的事业, 因而也是一项创造未来的事业, 更是一项追求理想的事业。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开放性数学问题对于促进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素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切实把握好它的“度”。同时, 它对推动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尼来.数学的开放性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13) :9-11.
[2]王会英.小学数学开放性练习设计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9) :127-128.
让“开放性教学”在教学中开放 篇3
一、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兴趣浓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开展开放性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如何让这些教育对象把被动地接受、应付变成主动地参与、创造,使他们从“怕学”、“厌学”、“不学”到“想学”、“好学”、“乐学”的转变?首先是培养兴趣。当然学习的兴趣是由多种因素调动的。老师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拥护、尊敬、喜欢老师,进而才会喜欢上英语课,喜欢学英语。其次是发扬民主。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还要给他们更大的自由,让他们学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允许学生产生怀疑,允许学生“想入非非”和“胆大妄为”。再就是寓教于乐。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们沉浸在美好的语言情境中,时而游戏,时而思考,动静结合,点面俱到,在自由自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让教学手段多起来
情境教学是现代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更真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习技巧,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口笔头交际能力、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1.“娱乐游戏”情境的运用。“娱乐”能使学生有愉悦的心态、旺盛的激情和积极的行动,因此教学中创设“娱乐游戏”非常实用。比如我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教材7BUnit 4一般过去时时,就采用学生擂台赛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大组,每组选派两位代表,参加打擂。每组的其他成员为场外指导或亲友团,当场上代表有困难时可向他们的亲友团求助。教师在活动前设计好难度相当、题型相似的A、B、C、D四套题目,每一套题目根据难度不同会有分值的不同(如:动词的过去式1分,动词在句子中的运用2分,改错3分,句型转换4分,完成句子5分)对方选手答题正确便得分,最后获得最高分的一组选手就是该场比赛的擂主。然后其他三组再各派两名代表,进行打擂。既牢固掌握并运用了所学知识,还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精神。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为中学英语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使得教材内容得以直观再现,重点易于突出,难点易于突破。课堂上,教师只要操作计算机,就可以在完全相同内容的情况下大大节省时间,把更多时间用在指导学生巩固训练和开展语言实践,从而加速了课堂教学和训练的节奏,提高了课时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高容量。
三、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习的内容活起来
课堂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除了抓好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要让课堂上所学内容得到巩固、提高和升华。所以,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1.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参加人员不限,不论成绩优差,只要是对英语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参加。小组的活动内容有固定的(如外国影片欣赏、学唱英文歌、英语故事会等),也有根据学生的意愿临时安排的。
2.举办“校园英语节”。12月25日是西方的圣诞节,是英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为了丰富校园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的热情,我校每年在12月20日至来年的元月1日之间都要举办一次“英语节”。各年级节目异彩纷呈,琳琅满目,整个校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显现出十足的异国情调。
四、布置灵活的家庭作业,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
布置家庭作业是教学过程中最平常的一个环节。习惯上,教师布置作业总是以笔头为主,如抄写、听写、做练习等。随着听说训练在英语学习中位置的凸显,我也会布置一些诸如听录音、读(背)句型的口头练习。但是自从运用开放性教学手段后,我们还布置了开放性家庭作业。如:1.采访(An interview)。在学完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 5 A brave young man以后,我们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这样的家庭作业:利用假期,结合课本内容,找一找你身边的“Zhang Hua”并作一次人物专访。要求包括以下内容:①Abilitives of your friend.②Personality of your friend.③What your friend did.让学生当记者,他们情绪高涨,个个都能交出一份非常出色的采访笔录,并争着在课堂上交流。2.调查(A survey)。在学完牛津英语7B Unit 1 Dream homes以后,我们曾组织学生利用课后进行一次调查。使学生从繁重的课务作业中得以解放,让他们放开双手,脱离“题海”,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开放性实验总结 篇4
总
结
理科综合教研组
本学期,理科综合教研组按照学校的要求,规范有序地做好开放性工作,现将有关实验室开放工作总结如下:
1、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实验室开放最主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要求等课程开设出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
2、做好实验室开放记录。每一个实验室每一个学期都有开放性实验的记录表,按照记录表上的项目每日逐项详细登记。
3、对开展学生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各类实验室都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4、充分发挥了实验室在培养科学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去研究、探究科学知识。
5、通过实验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开放性教学”之我见 篇5
盛跃忠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发生了不少的改变,都努力使自己成为真正的育人之师,而不是解题机器制造者,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性,积极性,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这种课程改革形势下,一种新的教学思想理念出现并不断深入教师之心,成为众多教师所推崇的教学方法——开放性教学。
为什么开放性教学会这么受教师的欢迎?首先,开放性教学,它摒弃了传统教学中死读书,读死书的思想,尊崇了新课程所提出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必须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其次,开放性教学,它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第三,开放性教学,它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师生间关系也更加和谐、融洽。
说了开放性教学的这么多好处,那究竟如何来实施开放性教学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一、教师要树立开放性意识
开放性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存在的,也就是说,教学开放性实施的如何还是受限于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要树立主体性教学的观念,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意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时,不要帮学生铺好一条平直的路让学生去走,否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没有多大益处。教师可以尝试放手,大胆开放,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开放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人也变得更聪明。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是为了变聪明。”
二、教学过程上注意开放性
数学本身是开放的,课堂教学更应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课堂教学实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由课堂氛围决定,课堂要开放,就得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就能民主地交流,达到开放的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的开放程度,跟课堂提问直接相关。课堂提问直接引领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和决定着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苏霍姆林斯基同样指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都不一样。”因此,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不同的学生就会从不同的思考角度来思考问题,也就获得不同的思维训练与提高。就像这样一种提问:在巩固新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时,老师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练习书写10个百分号,并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漂亮。正在学生认真书写时,教师突然叫学生停下笔,同时让学生数一数自己完成的个数。接着,上课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今天刚学的百分数知识来说一句话,告诉老师你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积极进行思考,有的回答到:“我完成了任务的40%”,有的说:“我还有50%没完成”等等。但也有这样回答:“我比同桌多完成了任务的30%”。后者,更能体现出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题目设计上注意开放性
题目的设计主要是情景题与练习题的设计,但无论是哪类题,都可以渗透开放的思想。开放型的题目,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创新技能。例如在教学“小数减法”的巩固练习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材料:开心文具品商店里的圆珠笔每枝3.05元、钢笔每枝12.4元、小刀每把0.65元、文具盒每个8.4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20元、10元、5元、5角、1角各一张,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你会拿出多少钱给营业员,求应找回多少钱?(列出竖式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在参与购买物品的实践活动中自由度大,他们不知不觉地发挥了平常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探索(一次买完成可继续确定方案购买第二种商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购买方案,把典型的竖式抄写到黑板上,再接着引发学生观察矫正,从中掌握小数减法的运算方法与技巧。在这种开放性的解题过程中,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思考。
开放性教学固然有着它的优势所在,但往往教师在实施开放性教学的过程中会进入到这样那样的误区。
一、开放就是好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受到教学内容的限制。但有些教师会不顾本课的教学内容,只顾着要开放,情景题是开放性,提问大量开放,巩固练习亦是如此。这样过多的开放,一是要使时间使用上显得紧张,因为开放性的题目也好,开放性的提问也好,花的时间必然会比其他固定题目,问题要多。时间一紧张,势必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如勿勿评讲,省去总结等等。二是会使学生不易了解本节课主要是讲了什么知识,开放性练习,有不少会利用到以往所学的知识,开放性练习的频繁出现,教学的内容重点也就难以体现出来。开放性的教学形式,虽然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充满生机,但是活跃之后如果学生没有收获,或者收获很少,那这种活跃不就是在演戏,因此,教师一定要处理好课堂教学模式选择与开放性之间的关系,以争取最佳效果
二、假开放
何为假开放,就是有的教师心里想要让课堂教学显得开放点,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参与些,就会引入一些开放性教学的方式方法,但又不能很好的进行组织运用,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就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学“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时,出示例题“8+5=”后,让学生利用自己身边可以利用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段时间后,不少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方法,有的继续往后数五个数,有的把8拆与5凑10,有的拆5与凑10„„由于本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用凑10法来解决进位加法运算,所以教师在听到符合本课教学内容的方法时,即刻结束其他学生的发言,其他学生的方法没有点评,以一句“**同学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所要一同来学习的知识”直接进入到下一步的学习。这样,学生的发言未受到任何评价,还有的学生有不同见解却又没能发表,学生在情感上得不到应有满足,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逐渐的消退,以至影响到整个学习。这样设计,有了开放性教学的头,却不能做好相应的收尾工作,失去了开放性教学的真谛。开放性教学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开头,而是其过程与结果,合理的处理过程与结果,才能让开放性教学大放光彩。
全面实现语文开放性课堂 篇6
——学习“两改六落实”课题的心得体会
马娟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中学课程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次对“两改六落实”贯彻进一步改革了传统教育的备课内容和备课形式,使我对开放性课堂教学有了深一层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对“两个六落实”课题的学习,我认为实现开放性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
由单一的课本知识延伸、扩展到课外阅读。据统计:在学生掌握知识总量中,课本知识约占40%,是知识的核心部分;课外知识占约60%,是知识的外围部分。前者求“精”,后者求“博”,“精”与“博”是知识大厦纵横两部分的构件,是知识的最佳结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出现“通才取胜”的局面。所谓“通才”,是具有一、二门专业知识,而又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的人。杨振宁、李政道两位博士指出:知识面窄是我国青年的一大缺点。学生在多读多写和多向评价过程中,他们感到轻松、自然、有趣、和谐,精神压力消除了,心理状态改善了,就能变“苦”为“乐”,变“难”为“易”,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学生语文积累丰富,语文素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必然大幅度提高。大量阅读和写作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裨益的。正像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转化“差生”时曾经说过的:“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思维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经用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个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写作范围。”
中学语文教材是语文信息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它的综合性很强,不仅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也与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密切联系。尽管这几年教材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然而,语文教材在目前还是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发展的空间。如此这些,要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应力戒照本宣科,注意活用教材,提高教材的开放性。我们知道,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的教学应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跳出教材,对教材做灵活变通、或重组或增加或删补,还可以选取文化内涵比较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冰心、朱自清等著名学者的文章。还可以增加一些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史铁生、贾平凹、王安亿等的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语文的教学面,开阔语文的教学视野,这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实现教学观念的开放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要转变,这就需要教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和实现新课程。教师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教学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获取对知识本身和知识价值的真正理解。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臵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教学理念新,教改意识强的教师,课堂上敢放能收。现在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让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说明,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见,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自己敢于提出挑战性问题的习惯。为此,教师必须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真正地关注学生和接受学生,建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知识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者,也是一个学习者、发展者,与学生一起成长。
对于教材,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在新课程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是对在形式上我们所看到的知识进行反复加工后才形成的,主要由教材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四个方面组成,这说明知识是生成的,不是传授的。所以,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课堂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地,教材的知识不再是学生的学习材料和内容,而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获得过程与方法的体验、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载体与媒介。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不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是教材的创造性的利用者,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和倡导学生质疑,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培养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生成教材文本中没有展示出来的新知识。
三、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实现其开放性的意义最大,难度也最大。教师应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这一关键性问题,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使课堂教学“形是封闭,实为开放”。
1.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坚决摒弃“满堂灌”的教法,增强师生活动的多项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要根据教材、学情、教情的不同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质疑式、情境式、问题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教学中还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自由、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维激活状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求新知。另外,在教学中还应视具体情况选择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要重视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不应忽视传统教学中有用的方法。
2.课堂提问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备课时要预先设计好开放性问题,同时设计的问题在思维的向度上应是多元的,答案也应是多元的。开放式教学,就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每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各执一词时,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由争论,也可以参与辩论,但绝对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留下课后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3.课堂练习要有开放性
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语文练习陷入了模式化的怪圈,训练内容的固定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训练的答案绝对挫灭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因而,语文课的作业也要有开放性。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让学生用标题式、图形式、表格式、点评式自己设计的课文板书;可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质疑解惑的内容编成判断题、筛选题、阐述题和概括题;也可以让学生对文言传记中的“空白处”进行想象改编;还可以通过自由的随笔培养学生作文的标题意识、选材意识、真情意识、创新意识等。这样开放性的语文作业,学生定会主动、用心、快乐的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实现教学手段的开放
现代教育离不开手段的现代化。中学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跨越国度等原因,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单调乏味,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又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在此有所突破,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利弊,“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添翅插翼。
1、多媒体演绎,课堂教学直观化
信息技术作为媒体的呈现工具, 教师一般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库,如:《三辰影库》、《翰林汇》,对影视资料的运用使用“豪杰解霸”或“WindowsMedia Player”等常用的视频播放软件即可,而且界面简洁、控制方便。它能大大方便教学,节约课堂板书、绘画的时间,使教学更加直观化,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利用它能分能合这一功能,分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小说着力表现鲁达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鲜明性格,教师上课前,可放一段电视剧《水浒》中的《好汉歌》:“……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不仅直接导入,而且那高亢的音符、激越的曲调、气壮山河的歌词,令学生听后精神振奋,血脉膨胀,并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拍而歌之。在这种强烈的氛围下,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深入课文了解鲁达如何出手救助金氏父女并惩治恶霸镇关西的。
2、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重分析,理性地讲解,致使最具感染力、想象力,最具文学味的文学欣赏课变成了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技术课,完全失去美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道难题”,而信息技术却是利用计算机传递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信息集合,它可以形声并茂、音画同步,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正是传统教学所缺乏的。利用多媒体能创设情景的特点,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如在《论语》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分组利用多媒体查找资料,并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演示。学生的课件中有文档、图片,甚至把论语故事做成动画,孔子名言编成歌词,并谱上曲、配上 音乐 进行教学。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语文课堂的魅力。又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你怎样看愚公”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同学们便能明确愚公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未必可取,但他认定目标、坚定不移的精神和自信是感人的,也是任何时代都不能丢弃的。最后在多媒体课件中,巧妙的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MTV片断,教室里出现那优美铿锵的旋律“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3、利用电脑网络,开启课堂教学数字化
利用电脑信息量大、传输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文大信息输入的教学方式,尤其在复习训练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如语言运用题、语病例析题、客观分析题等,选择有代表性试题组成题库,然后制成类似游戏的课件,分设各个等级的层级目标,能力达到一定阶段后自动升级等形式,能够达到寓教于乐、循序渐进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复习的随意性、盲目性和单调性。
当然在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时,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不能忽略。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简单地接受或被动的工作,任何手段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手段都是好的。”我们反对把课堂搞成视频演播,反对因电教媒体大信息量呈现而形成新的“注入式”教学,反对以模拟替代最具学科特色的实验。
小学数学开放性教学 篇7
一、教师教学观念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教育改革首要的问题是教育者教育观念的更新, 只有更新了教育观念, 才有可能深刻领会教育改革精神, 并付诸实施。从现实意义来看, 要想实施开放性教学, 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最为主要的是作为数学教师, 自己对于开放性教学的认识, 观念上要有所转变, 能够及时领会新教育理念的含义, 与时俱进, 才能不被新的教育形式抛在后边。在新的教学理念下, 数学教学不仅要完成传统数学教学传授数学知识的任务, 还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以及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1.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
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对于问题的思维方法, 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材施教”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每个人的个性特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作出相应的个性化教育方针策略。作为数学教师,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 给学生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大胆想象、富于个性化学习的氛围。
例如, 家庭作业的布置、课堂练习的设计等, 要根据每个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状态做出相应的安排, 决不能原来许多教师的错误做法一样, 留作业实行一刀切, 统一要求、统一安排, 没有任何灵活性。实际上这是根本违背我们留作业的最初目的的, 我们留作业的目的就是从作业中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便做出及时的教学改变。课堂设计的安排, 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这样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2. 要关注情感。
这里的情感是指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无论是什么学科的教学, 学生对于教学的反应和需求, 就像是一个指挥棒一样, 随时指挥着我们的教学方向。数学教学也一样, 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决定数学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也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提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的兴趣, 并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 就应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尽量使学生愿意主动地、带着浓厚的兴趣加入到学习中来。而开放性教学就具备这一特点, 开放的教学地点、开放的教学形式、开放的教学氛围, 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的形成。
3. 要注意态度。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或喜欢, 或厌恶, 或不满, 或充满疑虑。因为开放性教学更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所以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的看法和态度对于调节教学环节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是教师调整课堂教学进度的重要指示标志, 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 就是满足学生的学习知识的需要。在教学中, 教师始终要时刻关注学生对于学习的所变现出的态度, 如果学生表露出不以为然、无所谓的态度, 就说明我们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需要及时作出调整。如果学生表露出满意的神态, 就说明我们的教育环节设定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方向, 可以继续进行。这样数学教学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有切实的教学内容
数学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 使学生学习到较多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数学知识。而我们所提倡的开放性教学, 就需要教师在真正领会新教材教育目标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进而编拟出具有较高思维价值的开放性教学内容。
1. 情境性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 如果单纯地讲解数学问题或数学知识, 教师虽然讲得口干舌燥, 但往往事与愿违, 会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厌恶, 就更别谈什么带着兴趣学习了。相反, 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对新奇事物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 而将数学知识融合到一个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情境之中, 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愿意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 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 有的教师就采用把知识融合到一个购物情景剧当中,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应用性的教学内容。
开放性教学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把所学的知识为现实生活服务。为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一方面, 充分运用校园中蕴含数学知识的内容,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寻找近在咫尺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 使之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另一方面, 根据学生经历过的事情或根据已有经验能够作出判断、解答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 同样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有利于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第二章:开放,开放,开放 篇8
2014年4月25日,开发联盟OpenPower基金会迎来了浪潮集团、中兴通讯和华胜天成等6名来自中国的新成员。在成为OpenPower基金会成员后,这些中国企业将能够利用Power技术,快速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打通中国IT产业从芯片设计制造、整机设计制造到解决方案开发的全产业链。
有行业分析认为,接纳6家中国公司为OpenPower基金会的新成员,不仅让基金会成员总数达到25个,还表明了IBM在硬件和软件上的开放策略更加深入人心,有助于业界合作伙伴和IBM共同构建一个基于Power平台的创新生态系统。
OpenPower联盟诞生于2013年8月,由IBM联合Google、芯片制造商英伟达(Nvidia)、以色列交换机提供商Mellanox及中国台湾的泰安电脑(TYAN)等公司组建。今年2月,又迎来了芯片制造大厂三星公司。
但在大多数人的传统印象中,IBM的产业开发一直以“保守”、“谨慎”著称,很少向合作伙伴开放授权。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蓝色巨人”推倒了封闭的围墙呢?
答案是,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年代,任何企业都必须遵从新的游戏规则。Google的成功经验表明,决定产品生死的关键因素不是产品自身,一个丰富的生态系统才是抵御对手攻击的最有效护城河。Android凭借开放性迅速打开了智能手机市场,把采取封闭理念的苹果iOS远远甩在身后,而更晚一步开放的微软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在移动终端的市场占有率则不到6%。
看透了这一点,IBM采取了笑迎天下客的开放姿态。能够邀来全球自定制服务器鼻祖的Google作为基金会的创始成员,更体现出Power系统超越x86体系的定制化优势,同时也让阿里巴巴鼓吹的“去IOE化”变得苍白无力。国内媒体近期报道称,Google曾经引以为傲的庞大服务器计算阵列,因为越来越明显的散热、电力成本、昂贵地租等问题已呈现出不可持续性。
今年4月28日,IBM 推出了OpenPower联盟组建后首个产品——Power 8处理器。该处理器不仅在图形加速与储存技术等方面实现创新,详细技术规格也被公布。这意味着任何拥有技术能力的企业都将可以设计和生产基于Power架构的CPU芯片,Power也从IBM的专有产品转变为OpenPower生态圈的协同产品。此外,Google也向业界展示了其研发的基于Power 8的服务器主板。正如Google平台部门工程总监兼OpenPower基金会主席高登·麦基恩(Gordon MacKean)在其Google+上发表的博文中所说,“Google一直在追求最高品质的服务,因此我们设计了Power 8服务器,把Google的软件服务带到Power平台上。”
开放不只是战术思考,更体现为Power平台的战略性思维。
成立OpenPower联盟之前的1个月,IBM宣布投资10亿美元推广PowerLinux计划,更加大力地将Linux操作系统向Power服务器扩展。同时,IBM成为OpenStack基金会最顶级的白金会员,并将PowerSystems与System z大型主机通过OpenStack在云平台层面进行整合。
此外,IBM大型机对Linux的支持力度也向前迈了一步——今年3月大型主机诞生50周年之际,IBM宣布将System z Linux卓越中心落户北京。“System z顶级的企业级特性结合Linux的开放优势将满足客户对开放平台部署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移动、社交技术的需求。”IBM大中华区副总裁、系统与科技部服务器解决方案总经理侯淼说。
市场行情表明,当前最为热门的SMAC等服务都青睐开放的Linux平台。IDC发布的截至2013年第4季度的报告显示,Linux服务器已在整体服务器营收当中占据28.5%,同比提高4.6%。
软件咨询助力企业转型
咨询公司佛瑞斯CEO乔治·克罗尼曾将IBM前一次的成功转型归结于其对自身的定位,他称:“IBM不是一家技术公司,而是利用技术解决商业问题的公司。”IBM认为,今天的商业问题就是如何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移动等创新技术,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
上海汽车集团旗下车享网CEO夏军对此深有体会。“汽车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向线上转移,但传统电商平台缺乏线下服务能力,导致线上与线下相互脱节,极大降低了服务效率,更削弱了客户体验。”为此,上汽集团希望借助新一代IT技术打造一条线上与线下服务整合的链条,实现业务模式的创新。
上汽集团数据显示,车享网将涉及3500名合作伙伴和2000万名客户,而业界尚没有打通这么庞大产业链的先例。“这要求我们的技术合作伙伴不仅要具有系统的技术能力,还要具备强大的行业洞察力。”夏军说,“IBM这两个能力都具备,我们最终选择与它们开展合作。” IBM也表示,公司调动顶级的行业与技术专家团队,在后台帮助车享网进行平台基础、经销商、整车厂等数据的整合。
今年3月,车享网正式上线,由此填补了中国汽车O2O电商领域的空白。在夏军看来,以网站上线为标志,车享网“构建起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驱动的新业务模式”。
“帮助车享网成功,践行的是我们对客户的承诺。”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GBS)大中华区总经理兰希·托马斯(Nancy E. Thomas)对《IT时代周刊》说,“新互联网时代,IBM将建立通过数据推动行业和职业转型、云计算时代重塑IT、助力企业实现客户参与体系三大咨询服务模式,帮助企业实现转型。”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答题方法 篇9
2010年高考开始历史试卷中增加了开放性的试题,2011年高考文综试卷中则单独成题,共12分,分值很大,是考生得分的重点。此类问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观点、按照一定逻辑思维运用历史知识论证观点的能力。下面总结出的解答此类试题方法,供考生参考。
一、解题技巧(结合高考真题)
例
1、(2010年全国卷第40题第3问)(13分),(难度系数0.26,全省平均分3.42分)
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3分)
例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课标)第41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难度系数为0.43,全省平均分5.02分)★解题技巧(结合高考真题):
(一)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何为“关键词”?那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
一般而言,要把题干中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如2010年中的“历史前提”其实就是讲资本主义有萌芽到发展的条件或者是原因,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组合的产物。当然,如果材料太长,我们还要学会分层处理,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字眼。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二)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之类题目。要不然,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也不利于高考的选拔。
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我们就要联系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运用我们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去寻找史实。比如经济上,我们就可以想到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或者是英国的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资金等。同时,我们还应该深入下去,就是能不能联系中国的情况,恰好中国就是反面例子,正反结合就可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论述。而2011年的“西方崛起”原因,我们最好从内外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既符合我们的唯物史观,也利于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字数。
(三)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所谓“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下定决心,写好开头。有些学生写的开头很长,但观点始终没有明确,有点含含糊糊的味道,这是不行的。其实开头不要写得太多,就是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就这样写“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主要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或者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写“西方崛起是西方自身发展和外来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一定要讲究格式。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至少三段,第一段是观点,第二段是外因,第三段是内因,最好还有个总结。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政治方面时,就不能只说资产阶级革命,而应该表述为“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等。
答案要点:例1 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主要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理由有四:
(1)在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最先、完善并得到发展。在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确立过程与反封建求民主的进程结合在一起。二在明清时代的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在经济方面:欧美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等,使这些国家获得原始积累和劳动力。1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18世纪日不落帝国英国等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获得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足够资金;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而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的发展。
(3)在思想文化方面: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这些思想文化运动反过来仍然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文化专制不可能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4)在外交政策方面:欧美早期发达国家形成市场,促进资本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他们积极开辟新航路,拓展殖民地,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而中国在明朝时期的海禁政策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全面落后于世界,因此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小,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综上所述,欧美国家具备了这些前提条件,因此就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没有具备这些前提条件,因此在中国不可能建立成熟的资本主义。
答案要点1:例2 关于西方崛起,第一段材料认为西方崛起引人入胜,究其原因主要由内因决定,其他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附属。而第二段材料认为西方崛起因素除了内因以外,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我赞成第二种观点。
理由如下:西方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思想上,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但在西方向近代迈进的过程当中也深受其他文明影响。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取代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动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所有的这些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的崛起。
答案要点2:例2 西方的崛起既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同时也是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西方的崛起是在充分吸收古代亚非文明的基础上逐渐起步、发展并超越的。古代的亚非文明不论在经济、科学技术还是在航海、贸易等方面均处于领先世界的行列。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如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欧洲,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成为新教传播的工具;火药传入欧洲,使欧洲在武器制造方面逐渐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使骑士阶层阶层日益衰落,同时促进了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的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打开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促使欧洲率先迈入近代社会。步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国家通过殖民侵略、扩张,把广大亚非拉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从而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掠夺了大量原料,扩大了海外市场,所有这些都为其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诚然,西方的崛起主要是其自身经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近代资产阶级不满神学压制、神权统治及专制制度,于是兴起了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并爆发了席卷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工业革命。所有这些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西方社会的迅速发展,从而成为近代文明中心并迅速崛起。
二、评分标准与答题方法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
1、观点明确(2分)。观点表述完整且合符逻辑。(2分)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有概述性表述。
选择观点的基本原则:一般试题所给材料中会有多种观点,选择哪一个观点至关重要。观点不是选得越多越好,如果观点选得过多,就不能够对观点进行充分论述,因此建议学生选取其中的一种观点(一些试题会要求对材料中所有观点进行评述)。
2、评论(6分):合理运用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3分)。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3分)。
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多层次、不同角度地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多角度”可能的几种形式:
思路一:社会历史诸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外交、社会生活、际关系等)。
思路二:外因、内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历史诸时段
思路五:两方面进行评述
思路六:古今、东西、南北)比较方法进行论述的
思路七:从哲学的、历史的、政治学的等多学科角度进行论述
思路八: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理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论证充分、层次清晰、表述清楚。(2分)适当小结,升华观点。结论正确,首尾呼应。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抓住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
言语“历史话”,语言要有史学之一般特点。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富感染力,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和虚构夸张的散文化倾向。
三、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
第一等(12—10分):
①观点明确 ;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9~5分)
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4~0分)
①观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细读评分参考,我们看到可以清楚的看到要想答好此题必须做到:
1、观点明确;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充分。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逻辑严密、充分。表达清晰(语言、文字)。
四、例文赏析
高考新课标卷历史41题专项训练
1、(2011全国新课程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1:赞成第一种观点:西欧是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亚非拉文明主要来自西欧文明。
理由:西欧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西欧崛起并将先进文明传播到落后地区,成为文明交往的中心。
从历史上看,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奠定了基础。
从经济上看,西欧是近代资本主义发源地,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商业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源于西欧,最终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确立了西欧对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促成了西欧文明的扩散。
从文化思想上看,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源于西欧,对促进亚非拉文明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国际关系领域,西欧崛起和与之相伴的殖民征服,将先进的文明传播到那里,进一步推动了亚非拉文明的发展。
综上所述,西欧崛起主要源于内因,其它文明成就主要归功于西欧崛起的文明成就,西欧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答案2:赞成第二种观点:世界文明成就应归功于世界各文明的交融。
理由:
第一、人类历史是一部漫长的历史,很久以来形成了许多文明中心,如中国古代文明,西亚文明、美洲文明、印度文明等,它们都是各地区先进文明。在中国文明发达之际的宋元时期,西欧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
第二、西欧崛起除了自身因素发挥作用外,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它文明的交融。的确,西欧崛起有很多因素来自于内部,但是文明本身具有多样性多元性统一,文明的交往是双向的,方式多样。如向近代过渡时西欧崛起受到中国文明的四大发明的影响,中国火药、罗盘针、印刷术、造纸术等传入欧洲后,对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起到重要作用。2、2012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
评材料中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要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依据: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领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理学思想等影响深远,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性;外交上总体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对传统儒家思想产生质疑;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
3、河北省唐山市2011-2012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发动的旨在掠夺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后,中华民族陷入了灾难的深渊。直到今天,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甚至都不愿翻开中国近代史,因为,它留在我们民族记忆深处的是太多的屈辱和辛酸。但是,身处21世纪的中国青年,当我们平心静气地来反思这段历史的时候,从这场战争中,我们除了感受到屈辱之外,还能得到哪些认识呢? 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中国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中国人也许至今仍在封建专制的黑洞中三跪九叩„„如果没有西洋文明的强制介入,单靠中国人自身的进化是很难走出封建专制的„„大英帝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是强盗式的赤裸裸的侵略,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摘自《中国近代史》
评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先后兴起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疯狂向中国倾销廉价的商品,掠夺原料,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民主思想传入,中国人先后经历了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学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民主科学思想,促使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4、邯郸市2012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拉费伯尔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史专家,为威斯康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威斯康星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修正派”中的一翼,是对当时主流史学界“正统派”的反动。„„正统派与美国的官方立场一致,将冷战的爆发与延长归咎于苏联,认为“苏联的行动清楚地显示了它对民主选举政治及其结果的毫无信赖;显示了它意欲把整个中、东欧置于自己的独立的支持者统治下的无情信念;苏联渴望空间、卫星国的人力和武装,外加经济资源以及有利于扩展其影响的机会”。声称美国只是为了对战后国际体系“负责任”而不得已应战。修正派则对美国对外政策持批判态度,虽非认为苏联完全无辜,但更多地认为美国负有重大责任。„„此后又出现了融合正统派和修正派观点的后修正派。
评论材料中关于“冷战”责任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应负主要责任的理由:
“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遏制共产主义运动蓄意发起的。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1947年杜鲁门提出美国要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冷战”正式开始,接着又提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面对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被迫采取反击措施。由此可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冷战”应付主要责任。
答案
2、苏联应负主要责任的理由:
苏联极力宣传无产阶级革命,号召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苏联支持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支持世界各国共产党夺取政权。二战后,苏联出于民族利已主义的考虑,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极力在东欧扩张自己的势力。二战后,西欧地区经济困难,社会动荡,有可能在苏联的影响下出现激进的社会变革。综上所述,正是苏联的威胁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感到恐惧,为稳定资本主义,才不得不发起“冷战”。因此,苏联应对“冷战”局面的出现负主要责任。
(以上内容不是标准答案,仅供老师们阅卷时参考。本题是一个思辩性的题目,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一般应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说明理由,最后要扣题。)
5、河南省六市2012届高三下学期毕业班第一次联考文综试题41.(12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进行论证,或对材料中多种观点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答案:
1)(3分)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
史实: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 2)(3分)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带来了积极影响。
史实: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经济全球进程加快;欧洲民主政治制度被实践应用;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3)(3分)欧洲文明的传播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许多弊端
史实:环境污染;贫富差距;金融危机
4)(3分)单纯观点,不写史实(写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其他问题,如能源危机、欧盟内部矛盾、恐怖主义活动等亦可以给分)
6、上海市虹口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监控测试题(历史)西方崛起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问题:(12分)根据材料评论西方崛起的不同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12分)学生需要运用史学理论结合史实的方法辨析题中的两种观点,是对别人的“评价”的再评价,涉及对史实的深入认识,还包括了对史论和方法论的再认识。
史观:(4分)
第一种观点是典型的“欧洲中心论”,在欧洲国家内部寻找其兴起的原因。(2分)
第二观点是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认为“欧洲兴起”,只是人类历史上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强调各社会之间发展的相关性和互动性,将每个地区的发展都视为更为宏大的自然与社会结构运动的一部分。(2分)
史实:(8分)
1、西方崛起于欧洲,的确如此。从公元前6世纪初到前5世纪,古希腊的雅典城邦,通过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确立了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希腊人创立了“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史学、文学、戏剧,成
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古罗马说创造的罗马法律,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确立产生深远影响。经过漫长的中世纪,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走向强大
2、西方的崛起与其他文明成就之间的确存在着重要的关系,但把西方崛起的主因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显然犯外因绝对论的错误。11~12世纪的西欧,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复兴,15世纪前后,西欧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西欧相继爆发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制度。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欧社会发生的上述连锁反应,确立了西方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和军事等领域的绝对优势,并最终形成西方对全球的支配局面。这时的西欧与世界上其他大多数自然经济仍处于主体地位的国家或地区相比,西欧已经崛起了。把1500年前后西方在经济、科技、航海、贸易等方面落后于东方的史实,作为西方崛起较晚的理由是一种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的错误观点。事实上,西方迈入工业社会的门槛就已经宣告了西方的崛起。
7、美国的崛起: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它的名字叫“美利坚合众国”,也被称作“美国”。这个国家的出现,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大国崛起》解说词第十集:新国新梦
问题:(12分)叙述世界近代历史上,美国是如何“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
美国的崛起(12分)
1775-1783年,在欧洲启蒙思想启迪与鼓舞下,北美十三块殖民地人民发动独立战争,推翻英国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独立战争后,为巩固新生的国家,1787年《合众国宪法》颁布,美国人民运用启蒙思想以及自己的创新,构建了三权分立、民主共和的联邦国家,为随后美国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上半叶,随着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固有矛盾迅速激化,并最终引爆了美国内战。这场内战以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胜利告终,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黑奴制等障碍,随后美国资本主义进入到狂飙发展时期。19世纪70年代,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诞生,美国跨越发展并在20世纪初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世界工厂”。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美国成功运用罗斯福新政,成功挽救了美国式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随后,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二战结束后美国成功登上了“世界霸主“地位,领导资本主义世界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抗。
总之,在世界近代历史上,美国正是借助了“欧洲文明的基础”,“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12分)
8、上海市宝山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历史)来自课本的片段。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遏制,维护世界和平,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
——《高中历史》第六分册(试验本)第120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问题:(8分)简要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答案:
20世纪五十年代,初登国际舞台(或初展外交风采):
50年代初,中国率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当代国际关系的重大贡献。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亚非会议(或万隆会议),倡导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万隆精神”,使会议取得了成功。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积极拓展外交舞台:
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双方发表《上海公报》,标志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两国正式建交。
1972年,中日签署《联合声明》,两国正式建交,中日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20世纪八十年代后,积极拓展多边外交,致力于建立全方位的对外关系: 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对推动APEC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1年,中国被接纳为世贸组织(WTO)成员,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全球化“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他还说“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如何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
答案:(12分)
有利: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一种潮流,它有利于商品、劳动力、技术和服务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加速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为各国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4分,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
不利: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4分,每点2分,回答其它不利表现,言之有理者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4分。)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各国应积极合作共赢,共同分担经济风险,分享全球化成果。(4分,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10.(1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有的学者把明末反封建礼教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
这就容易使人们错误地以为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类似于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在表现形式上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前者的结果是: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后者的结果是: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镇压,反对封建专制礼教的浪潮被打断了。——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评述材料中汤一介教授关于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
第一种观点:同意材料的观点。西方的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在自然科学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以科学的理性来唤醒人性的理性,它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构建提出了基本原则。而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只是少数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满的情感释放,既没有引起社会的共鸣也没有推动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没有对传统和未来做出理性的说明,所以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是对其作用的夸大。
第二种观点:不同意材料的观点。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同西方的启蒙思想一样,都是在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背景下,对封建专制下人性的思考。尽管由于中国明清没有西方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也没有形成众多的思想家,但同样也推动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样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12分,如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11.(1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曾尖锐地批评,英国自由贸易理论是把实力不同的国家放在同一起点上,他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两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起了促进作用,这些托拉斯垄断了国内市场;而英国就不容易形成垄断价格,因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外国产品的竞争威胁始终存在。——《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评述材料中李斯特关于自由贸易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
第一种评论:此观点是不正确的。工业革命后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世界贸易进一步发展,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正是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体现,而李斯特对自由贸易政策的否定,是狭隘民族保护主义,是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障碍。
第二种评论:此观点正确。工业革命后,英国凭借自己提前强大起来的工业经济,企图通过在全球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来占领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而李斯特对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进行了批评,正说明他认识到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实质,因而强调对本民族经济的保护。
(12分,任答一种,言之有理即可)
1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选自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二、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选自《明清史散论》
三、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
——选自《明清史散论》
四、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选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选择其中的一种经营现象结合明清社会背景加以评析。(12分)参考答案一:
(1)明清时期的商业诚信问题(2分)
第一种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信誉(2分);
背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社会上对轻视商人的观念也有所改变,一些商人遵守文化传统,合法经营,赢得了良好的信誉。(4分)
评:这种经营现象的出现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诚信经营、顾客至上、重视产品的质量与良好的服务的商业文化氛围。(4分)(其他言之成理者,均可给分)
参考答案二:
(1)明清时期的商业诚信问题(2分)
第二种经营现象:掺假造假、骗取钱财(2分)
背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人们更加渴望对财富的追求,但部分不法分子缺乏应有的文化素质和相应的法制观念,投机钻营,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4分)(其他言之成理者,均可给分)
评:这种经营现象会有损于商人的形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的运行。(4分)
13、(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摘自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你结合史实评述材料观点。(要求史实准确,运用恰当,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结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史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运动改变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4分
(2)结合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史实说明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同样改变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4分
(3)结合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有关史实,说明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救亡图存的先进理论——马克思主义,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最先进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并在先进力量领导下,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4分
14、(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球化,这个在当今颇为时髦的词,在全球范围内被接受和运用。全球化改变着世界,影响着全球60多亿人的生活。这一全球化浪潮,有人认同,也有人反对。这一历史潮流,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方面。一个“全”字,包括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的整体,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层面的问题,成了历史新阶段的特征。
格蕾厄姆·汤普森指出:“全球化的思想是一种言过其实的思想。最近30年中所经历的许多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的情况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重温具有‘金本位’极盛时期特点的那些话题”——格蕾厄姆·汤普森:《全球化与国内经济政策的可能性》
罗兰·罗伯特把全球化解释为“世界的压缩”,他的话很有意思:“我完全可以不时地滑回到只用‘全球化’这一名词来指自1870年世界已经迅速地向整体性移动的条件(尽管也展示可供选择的道路以及反趋势)。不过,我的意图一直是论证全球化这一总过程(和有时的逆全球化)至少像所谓的世界宗教两千多年前兴起一样持久”。——罗兰·罗伯特:《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
结合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核心思想,谈谈你对于“全球化”过程的认识。(12分)
(要求:能够依据题目要求,观点突出,史论结合,文字通顺流畅。)
参考答案(评分思路):
要体现出如下四个方面:
发展阶段:
(1)16世纪开始,在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开始了全球化的过程;(2)19世纪中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完全意义上的全球化迅速发展。
历史必然:依据发展阶段,得出其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深远影响:
A 积极:第一,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优化配置;第二,加速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第四,促使国际关系以协调为主;第五,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B消极:第一,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第二,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增强;第三,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第四,加大世界发展的矛盾性;第五,加剧世界发展的不安定性。第六,全球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
如何应对(中国):在机遇和挑战的外部形势下,中国的出路是:坚持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加入区域合作和世贸组织,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科教兴国,加大科教投入,抢先发展高新产业,创造知识资源;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
义、强权政治,在全球化的世界上,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才能维护世界和平。
可体现如下论观点: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最大的受益者,利大于弊。其本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反全球化”并不是要反对全球化这种趋势,不要全球化。
以上方面并不是孤立的,一定体现出论证的整体性。
15、2012年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名校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
(三)(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 ——王思明《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
材料二: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诸如茶树、柑摘、櫻桃等输入美洲。欧洲人的饮料一下子丰富起来,他们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
说到全球化的启动,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和交流,忽视甚至无视了旧大陆之间文明交流的加强。其实旧大陆之间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也是极重要的内容,尤其是欧洲和中国思想文化的交流。―一计翔翔、周百鸣《地理大发现探幽》(二)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12分)
评分标准: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采用整体评分法。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答案:
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第一次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通过贸易、传教等活动,商品、人员、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的流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不同文明之间交流逐渐频繁;物质文明的交流,正如材料所述的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精神文明的交流,特别是中国与欧洲思想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成长;在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中,世界各地联系进一步加强,全球化不断发展。
16、河南省六市2012届高三下学期毕业班第一次联考(12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进行论证,或对材料中多种观点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参考答案:
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3分)
史实: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加强; 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带来积极影响(3分)
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欧洲民主制度被实践应用;
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欧洲文明的传播也给人类带来许多弊端(3分)
环境污染;贫富差距;金融危机(欧债危机)
17、(6分)2011年江苏卷第22题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陈旭麓先生认为传统经济结构的近代更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但以积极影响为主,我认为是科学的。因为,经济结构变动虽产生了诸如人们收益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世风日下等负面现象,但经济结构的变动,更促进了中国的
经济近代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进而推动社会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促使中国融入世界潮流,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而且还出现妇女进入近代企业做工,部分女孩创新产品,出口美国,获取收益,也是有力的证明。
18、二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疾、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成立社会保险的专门机构,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编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述欧洲福利国家制度。
参考: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迅速;福利保障内容全面,范围广;制度完善。
评:福利制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规模运用,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发展经济巩固统治的重要政策,有利于西方国家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但它妨碍了竞争、制约了效率,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知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值和扩展。”而佛兰克认为:“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依据上述材料,评价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相关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此题可以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述:
第一种观点“欧洲创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可以从地理大发现、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经济侵略方式、殖民扩张手段、科技进步等方面加以论述;
第二种观点:“世界的发展创造了欧洲,推动了全球化”:可以从市场、资本、劳动力、资源、国际组织的建立、区域经济的推动、东西方的对比等方面加以归纳即可。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的转变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解析】
此题为开放型题,只要求学生选取一种观点作答即可,要求考生论述观点明确,坚持史论结合,语言条理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四个递进的层次评分:(12分)
第一个层次,有观点但无论述,给1——2分;
第二个层次,有明确的观点,能从一个角度并结合史实论述,给3——6分
第三个层次,有明确的观点,能从多个角度分析,史实准确,给7——10分
第四个层次,观点明确,分析角度多维,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给11——12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外因论
政治:列强通过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如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行政权等,直至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造成近代中国局势动荡,缺乏稳定的环境。
经济:利用种种特权,对中国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的民族工业和传统手工业遭到排挤和打击,开始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如在中国办工厂、银行,修铁路、开矿山等,以掠夺资源、市场和劳动力,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掠取高额利润,压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观点二:内因论
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少科技人才;传统的政治体制没有受到根本的冲击,守旧势力的反对与阻挠;自然经济长期居主导地位,工商业发展受到阻碍;传统观念的束缚,重农抑商思想的阻碍等;太多的政治运动、社会动荡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在汉语中,有些外来事物名称前面常常加有“夷”“胡”“番”“西”“洋”等字,如“夷情”“胡琴”“番薯”“西学”“洋房”,其中“夷”“胡”“番”多见于古代词语,“西”“洋”的出现晚一些,而“洋”字又要比“西”字晚。虽然“洋”字是以上诸字中最晚出现的一个,但在历史上,由它所构成的词语却是最多的,如“洋布”“洋钉”“洋行”“洋历”“洋楼”“洋炉”“洋人”“洋奴”,我们称这类词语为“洋”族
词,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洋”族词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可是,到了后来,“洋”族词的数量急剧下降,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3版)中可以查到的“洋”族词只有33个了。
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洋族”词的兴衰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的?(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评分标准】
第一等级(0—4分):能比较完整地叙述“洋族”词的兴衰历程,但对它背后的原因缺乏清晰的认识。
第二等级(5—9分):能比较完整地叙述“洋族”词的兴衰历程,并且能看到兴衰背后的原因。如其兴起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相关,也与中国的近代化相始终;其衰落一方面由于政治原因,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国日益走向现代化。
第三等级(10—12分):能比较完整地叙述“洋族”词的兴衰历程,能看到兴衰背后的原因,并且能得出一些综合的认识:如认识到洋”族词的兴衰反映了盲目崇洋与盲目排外两种心理的较量;对外国事物要有理性的态度,去粗取精,有选择性地接受。
【参考答案】
古代中国曾以“天朝上国”的心态看待西方文明,以“夷”“胡”“番”见多说明这一点(2分)。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国门被打开,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过程中,西方的文化的优越性展现在国人面前,先进的中国人也在向西方学习来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2分)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对西方文明以“洋”字冠头称呼最多,显示了一边是崇尚、向往,一边是排斥、鄙视的心态,人们在这两者中间通过长时间地犹豫、徘徊,这一过程也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最终还是接受了洋货洋物(2分)。而在这中间“洋”族词不仅给外来事物以指称,而且也帮助人们去认识外来事物,可是,当人们接受了外来事物之后,“洋族”词就像是实现了它的价值,完成了它的使命,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2分),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改革开放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洋族”词更多成为一种历史的名字(2分)。
因此,“洋族”词的兴衰反映了盲目崇洋与盲目排外两种心理的较量;对外国事物要有理性的态度,去粗取精,有选择性地接受,也反映中国的日益现代化和民族的自信(2分)。
2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历史表明,西方文明在19世纪实际上已成为全球社会的典范。即使是那些倡导反对西方统治的殖民地领导人,他们都要求用以欧洲母国为典范建立起来的独立国家来取代西方的殖民统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其关于“西方文明”的观点。(20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
观点一:赞同西方文明在19世纪实际上已成为全球社会的典范这一观点。理由如下:(1)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例如: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资本主义代议制度;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美国1861~1865年南北战争;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意的统一;1868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等等。(8分,举出两点即可)(2)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时代潮流(或两次工业革命的展开)。例如: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等等。(6分,举出两点即可)(3)思想文化方面: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成为时代主流。例如:自由主义思潮成为19世纪主流思想;19世纪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的发现和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达尔文进化论);等等。(6分,举出两点即可)观点二:不赞同西方文明在19世纪实际上已成为全球社会的典范这一观点。理由如下:(1)政治方面: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只是在少数国家确立,绝大部分国家或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或依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例如: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只在欧洲、北美及亚洲几个国家确立(英、美、法、德、俄、日、意等国);亚、非、拉美等绝大部分国家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8分,举出两点即可)(2)经济方面:从世界范围看,自然经济(或农耕经济)在绝大部分国家仍处于主导地位。例如:工业革命只是在少数国家完成;中国等绝大部分国家自然经济(或农耕经济)仍处于主导地位。(6分,举出两点即可)(3)思想文化方面:不仅是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亦与自由主义并列成为当时社会的三大主流思想。例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民族主义的兴起等。(6分,举出两点即可)(任答一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23.(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世纪的西欧,由于基督教文化共同体的长期存在和封建割据,民众首先认同自己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域的人,对国家的认同感淡薄,同时国家也没有明确的主权。„„从15 世纪末开始,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国王成为认同的象征,共同的经济制度、以相同法规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的形成使民族国家的根基不断巩固。但是,王权日益暴露出专制与狭隘的本性,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启蒙思想家发出了“专制之下无祖国”的呼声。英国和法国经过革命,消灭了封建制度,建立了民主制。以人民主权取代了君主主权,大大加强了民族认同感。尤其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反对外来武装干涉,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一般认为西欧民族主义诞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材料二:欧洲民族国家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500 年到法国大革命,为欧洲民族国家的孕育和成长阶段,欧洲各主要国家都在从中世纪的等级君主制向绝对主义的王朝国家转变;第二个阶段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到二战结束,为欧洲民族国家的扩张阶段,民族国家的概念和民族主义的浪潮由法国大革命起始传播到了整个欧洲,激发了其他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浪潮,并由此导致了欧洲剧烈的动荡与冲突;第三个阶段是二战后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显示出欧洲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在共同发展中开始了某种新融合。——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民族主义在历史进程中对欧洲的影响。(12 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民族主义对近代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积极推动,也存在负面影响。
其对欧洲的崛起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作为一种“资本主义精神”,推动民族国家的建设,通过赋予尊严感来动员民族大众,激发民族国家的经济活力,促使民族国家崛起。①在政治上,推动各国由基督教神权下的松散政治体成长为封建王权强国,然后以革命方式推动它们成长为资本主义民主国家;②在经济上,推动了各国纷纷提升经济实力,重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先后以科学革命、产业革命的方式使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③文化上,促使各国在二战中团结对抗法西斯,也促使欧洲在二战后的两极对抗背景下选择一体化道路,形成了逐渐统一的欧洲共同价值观。
但是在民族主义的作用下,近代欧洲的崛起实际上是分散的、起伏的和具有竞争性、冲突性以及强权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各国之间明争暗斗、称雄争霸、战争四起,战争的规模和惨烈的状况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民族主义所导致的国际争霸战争对欧洲的整体发展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民族主义对近代欧洲崛起中的腥风血雨乃至欧洲最终的衰落负有责任。
2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费希特在他的这个系列的演讲中详细地分析了这种拯救德意志民族、彻底改造人类的新教育的各个方面,并最后以他那消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先验哲学观点阐明了这种民族教育的精神实质„„他认为,“这种需要加以培养的精神本身直接体现了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从这种爱中自然会产生出保卫祖国的勇士和安分守法的公民” „„这样,“精神的本质就把我们完全摆脱一切压迫我们的苦难的解放事业同我们光复民族和振兴祖国的事业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部著作在亚洲有两种相反的遭遇。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家一直在歪曲和滥用这部著作,以至文部省把它编译于《关于时局之数据》中,免费颁发给全国文教部门,用以论证大和民族优越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全译本,对我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这些作者和译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只着眼于民族解放的方面,而忽视了建立理性王国的社会解放,而这就使读者看不到费希特是一位把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集于一身的伟大思想家。坚定不移地走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既热爱自己的祖国,又坚持世界大同的理想,既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又反对列强的霸权主义,这才是《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这部世界名著的真谛。——梁存秀《论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1807 年)〉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费希特的民族主义观在亚洲的影响。(12 分)
【答案】
(1)对日本的影响及原因:明治维新后制定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以费希特的观点来论证大和民族优越论,为其对外扩张进行舆论准备。
(2)对中国的影响及原因:近代史上遭受列强的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以费希特的观点激励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