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策略

2024-07-26

开放性策略(精选12篇)

开放性策略 篇1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通过科学学科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科学学科的教学目的之一。为实现此目的,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开放性问题的思维训练, 而后总结出几条开放性问题的思维策略, 现总结成下文, 供同仁们参考。

开放性问题与科学、生活、生产、环境等真实情境紧密相联, 与传统的封闭性问题相比, 其特点是非常鲜明的:

1.问题内容的新颖性

传统的科学封闭题条件简单, 结论僵化, 解法呆板, 往往有一定的模式可套用。而科学开放题, 来源广泛, 涉及生活、最新科学技术、环保等, 条件复杂, 结论不定, 解法灵活, 无现成的模式可套用。

2.问题形式的生动性

科学开放题的问题形式, 有的追溯多种条件, 有的探求多种结论, 有的找寻多种解法, 有的由变求变, 有的以动带动, 能体现科学气息。

3.解题思维发散性

科学开放题需要解题者综合运用观察、想象、分析、综合、类比、分类、归纳、概括、演绎等思维方法, 同时探索多个解决方向, 获得多种结果并选择最佳途径。

4.教育功能独到性

由于问题解决的发散性, 科学开放题为解题者提供发挥创新精神的广阔空间, 对解题者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机遇, 能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模式, 较好地体现新课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

鉴于上述科学开放性问题的特点, 对开放性问题的解决需要运用相应的思维策略。解决开放性问题的核心策略是将问题中的各要素进行分解, 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 进行各个击破, 从而实现开放题的最终解决, 其中心环节和关键所在是优化思维策略。教师必须根据不同问题的性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以下结合实例讨论解决科学开放性问题的几种思维策略。

一、等效思维策略

等效思维通过变换思维角度, 对题目作适当假设, 或者代换, 或者转化, 使问题得以简化, 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它是等价转化思想在科学解题中的具体应用。

案例1

问题:已知A, B, C, D, E, F, G 7种物质, 且A, D为单质, 它们有如图1的转化关系:

试根据上述变化推断A, B, C, D, E, F, G可能的化学式。

评注:因为酸、碱、盐以及氧化物、单质之间不同的反应都可以生成盐, 我们可以将抽象的图示赋予具体的内容, 这一假设为解题者思维的开放和发散提供了某种指向。但学生要找到解题的具体方向似乎并不容易。但题中的提示告诉我们A, D均为单质, 以提示为线索可以打开解题的突破口, 从而简化问题。

根据已有化学知识不难确定A, D两种物质的可能情况:

(1) 两种物质都为非金属

(2) 其中一种为金属另一种为非金属

我们先看第一种情况, 假定两种物质均为非金属, 不妨先假定G为H2O则可得A, D两种物质为H2和O2, 接着我们就可以根据以上设定的条件来推测B, C, E, F。令A为H2, 则D为O2, 根据初中知识除H2和O2反应生成H2O, 还有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酸和碱溶液反应、某些盐溶液之间的反应也能生成水, 则可得B为HCl、E为金属氧化物、F为碱、C为HNO3。第二种情况的分析思路与第一种思路类似。因而有多种答案如图2:

二、逆向思维策略

沿着题中给出的条件, 按先后顺序一步步逼近结果, 即“由因求果”的思维活动, 通常称正向求解。在许多场合, 这种策略非常奏效。但有时虽有结果而前提不明时, 正向突破无从下手。如尝试从终点入手, 步步回推, 有时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这就是逆向思维的魅力所在。逆向思维是指思维程序与正常情况相反, 不是从原因来推知结果, 而是从结果入手来分析解题思路, 从而得到问题的最终解决。鉴于科学开放题的复杂性, 运用逆向思维来求解某些化学问题 (如推断题、合成题等) 时比正向思维来得更简便, 更巧妙。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开展逆向思维, 努力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式。

案例2

问题: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 社会上不法分子时常以此进行诈骗活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 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评注:我们可以假设其是黄金, 从黄金的性质入手进行分析:测定其密度大小;空气中灼烧看颜色是否变化;与酸的反应现象如何等。

案例3

问题:某无色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CO2, CO, H2O (气) , H2中的一种或几种, 依次进行如下处理 (假设每次处理均完全反应) :

(1) 通过固体氢氧化钠时, 气体体积变小

(2)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时, 固体变为红色

(3) 通过白色硫酸铜粉末时, 粉末变为蓝色

(4) 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时, 溶液变得浑浊

由此可以判断原混合气体的组成是: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评注:从 (1) 无法得出气体体积变小的原因是含二氧化碳还是水;通过 (2) 也无法确定CO, H2;但我们可从后两步 (3) , (4) 的现象得出一定含有CO, H2, 从而获得不同的组合答案。

三、类比思维策略

类比是一种科学方法, 问题解决中的类比思维, 关键是找到两个或两类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似或相同属性, 并将其中某一对象的另外属性推至另一对象。类比, 不是严格的逻辑推理, 因此要注意其合理性。有些科学开放题中含有的可类比对象的某些属性是明显的, 有的是隐含的, 需要仔细把握。

案例4

问题: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 (1体积水可以溶解500体积的氯化氢) 。如图3的装置, 烧瓶中充满氯化氢气体, 滴管中装少量水, 烧杯中盛水。挤压胶头滴管内少许水进入烧瓶, 立刻形成美丽的“喷泉”。如改用氨气 (1体积水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 和水也能形成“喷泉”。请写出还能形成“喷泉”的几组物质。

评注:本题是通过比较、分析氯化氢气体与水, 以及氨气与水能形成“喷泉”实验的原理, 类比得出某气体易溶于水或某气体易溶于某溶液的物质都能形成“喷泉”实验。因此, 给我们的启发是:只要设法增大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减少烧瓶内的气压, “喷泉”就能发生。类似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硫气体和氢氧化钠溶液、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等物质都能形成“喷泉”实验。

四、集中思维策略

集中思维策略是指在解题时将思维的重点放在“显眼处” (俗称“题眼”、“破绽”) , 抓住关键, 一举中的, 并由此突破, 将其他相关的线索串联起来, 形成畅通无阻的思维路线。这种策略一般不按题设的条件小心地从正面开始, 也不是模式化地逆推回溯, 而是集中思维优势向薄弱处进攻, 一旦突破, 便长驱直入, 直至获得问题的彻底解决。

案例5

问题:已知A是钠的某种正盐溶液, 向A加入试剂甲会得到白色沉淀B, 向B加入足量的试剂乙后溶解并放出气体, 再向此溶液加入试剂丙可得到白色沉淀C, 试推断A, B, C与试剂甲、乙、丙可能的化学式。

评注:本题不从结果的整体来思索, 而先抓住题中给的实验现象, 联系有关物质的性质, 从一个熟悉的反应为突破口:即B+乙, 溶解并放出气体。联系初中知识, B必是碳酸盐 (难溶于水、白色) , 然后进行假设乙是HCl或HNO3, 初步判断出一种物质, 再将整个过程联系起来, 进行正推、反推或从中间向前后推, 从而作出一系列的推断, 进而得出结果。

值得指出的是, 思维策略是有层次的, 以上所讨论的是解决科学开放题的一般思维策略, 对具体的问题情景, 还有更有针对性的思维策略。有时运用一种策略即可圆满地解决问题, 有时需要多种策略综合运用才能解决问题, 这取决于问题的复杂性和解题者综合运用策略的能力。

开放性策略 篇2

[摘 要]生物学开放性试题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对问题做出解释,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获得认知结构的改造和重组,从而考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的批判性、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因而生物学开放性试题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开放性试题的功能和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以达尔文进化论的内容为例构建了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生物教学 开放性试题 教学模式

开放性试题是指那种对问题情境、思维过程和结论无必然限制,能够反映出答题者知识整合、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试题。

(一)开放性试题的功能

开放是针对封闭而言的。生物学开放性试题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能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为学生主动选择信息,超越所给定的信息留下了充分的余地,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2.由于具有结果开放、方法开放、思路开放等特点,能有效地反映高层次思维,为高层次思维创造条件,因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意识与能力。

3.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积极态度,提高平常生物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体验智力活动的欢乐,体验生物学科的灵感。

4.是挖掘、提炼生物思想方法,充分展示应用生物思想方法的良好载体,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二)生物学开放性试题的教学策略

1.开放性教学思想。开放性试题不仅仅是一种题型,一种作为教学和评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倡导了一种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思想反映了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也适应了飞速发展时代的需求。开放性生物教学也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自由式(或放羊式)教学,它应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方法作指导。开放性教学不能化为一种教育模式,因为它不可能像其他模式一样有固定不变的教学程序,开放性教学应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指导全过程。

2.开放性生物教学的方法。课堂教学必须运用启发式教学思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乃是教学的关键。教学方法要依据教材的内容、思路、发展过程等选择探索式、导读自学式、过程式等不同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几点体现在:一是要有教与学互动的双边性,即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既包括老师传授信息,又包括学生听讲、观察和阅读的学习方法。二是要有内外互促的双向性,既老师控制学生活动时,即要注意学生的外向活动,又要注意学生的内心活动。三是模仿与创新的双型关系,教会学生模仿科学家的设计思维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创造活动,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并产生渴望成功的动机,以维持学生在校学习乃至一生的学习兴趣。

3.开放性生物教学的范围。开放性教学的内容要求理论与实践成果兼收并蓄,积极吸收生物科学的最新成就和信息进入教材。生物学被认为是21世纪有发展前途的科学,当前,生物学高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突飞猛进,基因组计划中人类全部基因测序工作即将完成;克隆生物和转基因生物的诞生;以DNA为计算模块的生物计算机也正在开发和研究: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人口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把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成就和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补充进课堂,开放的范围和程度怎样把握?怎样使热点生物学知识与前沿知识有机的融为一体?哪些章节适于延伸哪些内容,需要系统的分析研究。

4.开放性生物教学的.手段。因课制宜、因人而异是教学手段开放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比如一节课通常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和评判。能不能让学生针对一节课的知识点,结合学科渗透的特点,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回答,学生评判教师回答的质量: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让学生轮流上课,或以讲座的形式让学生发表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当教师的滋味,以锻炼其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的视听功能,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制成学习课件,利用校园网络的功能,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构建开放性教学模式

生物学开放性试题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选择相关的多种教学策略,生物开放题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常常以“情景”为先,以“问题”为核心,以“讨论”为手段,以“探究”为途径,以“发现”为目的策略。其教学过程大致有:认知准备一引入问题一分组讨论一归纳总结。下面以有关“达尔文进化论的内容”为例说明一下这种教学模式:

1.认知准备。创设情景,与学生共同进行相关知识的准备。达尔文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进化论认为:因受环境改变的影响而发生的适应性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遗传给后代。以拉马克为代表的获得性遗传则认为:因受环境改变的影响而发生的适应性变异是定向的,能遗传给后代。

2.引人问题。把许多果蝇养在一起,让它们可以自由交配。同时用一定量的杀虫剂DD7喷在一片玻璃片上,把玻璃片放在养果蝇的瓶子中。果蝇群体一代一代地繁殖,每代群体都用DDT处理,药剂的计量逐渐增加,过了十多代以后,果蝇群体的抵抗力比原有果蝇品系增加几百倍,忍耐得住几百倍剂量的药剂。请简要分析以上材料是否支持达尔文的观点?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前后4人一组),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由小组发言,形成了较为集中的两种观点是:观点一,支持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果蝇群体抵抗力的增加是由于药剂的加入,果蝇为了抵抗药剂而生存下去,定向产生了抵抗药剂的变异,最终形成了能忍耐得住几百倍剂量的药剂的类型。因而支持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观点二,支持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果蝇群体中存在着抵抗力强与弱的变异,由于自然选择(药剂),凡是能适应药剂的变异类型则生存下来,随着药剂的增加,自然(药剂)定向的选择,最终形成了能忍耐得住几百倍剂量的药剂的类型。因而支持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争论的焦点是DDT是选择还是诱发突变的作用?如果要确定是DDT的作用,应怎样进一步设计实验?结论是什么?是否支持达尔文的观点?

4.归纳总结。无法断定是否支持达尔文的观点。因为果蝇的每一代都接触了DDT,缺乏对照实验,无法断定DDT是选择作用还是诱发突变的作用。进一步设置对照实验,不同的实验结果得出了不同的观点:将果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不接触DDT经测试能忍耐得住几百倍剂量的药剂。则说明能忍耐得住几百倍剂量药剂的变异本来就存在着,变异是不定向的,支持达尔文的观点。另一部分果蝇不接触DDT不产生能忍耐得住几百倍剂量的药剂。则说明题干中能忍耐得住几百倍剂量的药剂的变异类型是因接触了DDI,而产生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定向变异,则支持拉马克的观点。

初中政治开放性试题解题策略 篇3

一、开放性试题的考查类型

所谓的开放性试题,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条理的分析能力,在此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些试题往往要求学生“结合材料”或者“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得到的启示,或者让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有的在价值取向方面设题,问学生应该怎么办。这样设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较广阔的思考空间,设题的材料来源广泛,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或者电脑网络都有所涉及,内容也通俗清新,大多贴近生活,便于学生进行思考。

总结起来看,有的试题以漫画的形式出现,凭借一幅或者相关或者连续的几幅漫画来给学生提供信息,有的有文字提示,有的没有。这需要学生通过观察从外在的画面信息入手去进行思考和分析。需要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加以归纳和整理,抓住关键信息的本质;有的试题将社会热点和教材的知识联系起来,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把知识整合并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上;还有的直接考察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观点评析,甚至让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或者具体的措施。

不管设题的形式如何,有两点是不变的。其一是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原理和道理都来自课内,解决的是实际问题;其二,考察学生观察、分析、辨析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现象去发现事物的本质。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放性试题考查的不是学生储存信息的能力,而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当然,事情还不是这么简单,开放性试题也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其价值所指是学生信念的形成、性格的塑造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等情感和道德方面的追求。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使学生在这些变化多端的试题面前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要以人为本。政治科目的设立是促进个人心理的健康成长的,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把教材上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操守。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联系生活实际,适时地将教材所讲的生活化,让学生在思考和处理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道德操守和思想情感。内在心理的健康和思想道德的积极向上是形成正确观点的根本,也是正确解答开放性试题的不变之变。

其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鼓励发展创新型人才,这要求学生在思维上的发散性和灵活性。思维的活跃不仅仅来自敢于想,更多的时候是由学生的知识面决定的。单一枯燥的学习很难产生具有创新性的想法。所以,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就要鼓励学生在知识面、兴趣爱好、课余活动等各个方面积极参与。只有学生的身心得到全方面的发展,他们才能形成活跃的思维。

三、锻炼学生的解题技巧

首先,要紧扣材料。这一点前文已经交代过。要让学生记住,题目中要求的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个“自己”切不可理解偏了,它绝不是任由自己随意说的意思。给材料的题目往往具有针对性,紧扣教材的某个已学内容。所以,解答的时候“自己”务必要结合材料运用课内的知识来答。“自己”体现的是个人眼光,结合材料体现的是以事实为依据,运用课内知识体现的是学和用的辩证关系。这一点学生必须要明确。

其次,分条设点。政治题考查的不是文学表达能力,而是清晰的逻辑表达能力,所以在答题的时候把问题分成几条几点来答,用数学序号标明是一个非常好的技巧。阅卷老师能看到你清晰的思维过程。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如果一个段落下来,阅卷老师很少一句一句地读,往往会遗漏很多可能得分的关键词,如果用序号标明,老师会在每一点上停留一下,这样做是比较容易得分的。

最后,表达要准确。政治试题考查的不仅是学生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学生必须要明白,解决问题要的不是华丽的修辞,而是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所以在组织句子的时候要想到哪些词语是最关键的词,怎样说才能够明白。此外,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对材料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做出多种联系,将那些勉强的联系滤掉,找出出题人的真正意图。

当然,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答题技巧是浅层次的,如果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技巧往往靠不住。

语文课程开放性教学策略研究 篇4

一、开放型教学的目的

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教学理念, 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教学的目的。开放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1.重视情感教育

强化民族情感, 发展学生个性, 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 道德品质, 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说, 在课堂教学上, 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 强化民族感情, 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 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开拓文学鉴赏领域

开放型教学, 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 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总目标第二条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 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之博大, 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 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 要让学生知道, 只能拿来作为参考, 拿来启发个人思维。教师本身更要知道, 拿别人的见解强加于别人, 在开放型的教学中是吃不香的。

3.培养人文批判精神

开放型教学要努力改造“科学主义”教学念观:以博取科学知识为目的, 着意构建“人文主义”理念:以自主性为目标, 培养批判能力, 形成人文思想。教学过程中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 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 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

4.练就语言表达技巧

在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的密切关系, 从而加强训练, 达到总目标第八条“文从字顺”和第九条“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的要求, 造就良好的表达能力。

二、开放型教学理念的措施方法

(一) 教学观念的开放

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 学生上学就是跟随老师学知识。教师之所以为某一学科教师, 必须是“闻道在先”, 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上规定的知识点的要求来教学, 教师直接输出知识,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教师是知识的忠实执行者和权威者。而在新课程中, 学生获取的知识是对在形式上我们所看到的知识进行反复加工后才形成的, 主要由教材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四个方面组成, 这说明知识是生成的, 不是传授的。所以, 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在教学活动中, 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 学生是中心。课堂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地, 教材的知识不再是学生的学习材料和内容, 而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获得过程与方法的体验、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载体与媒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和倡导学生质疑, 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 培养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师生互动, 生成教材文本中没有展示出来的新知识。

(二) 语文教材编写的开放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实施, 过去在我国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纲一本”的局面已被打破, 教科书开始变得多样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在课程改革目标中指出: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体现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 为每位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增强课程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促进全面发展。”我们现在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 而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主要特点就是“开放性”。建构主义教学论强调:“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 一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允许被固定, 否则一个相应的具有知识内容的教学将不可能, 但应留有较大的允许改变和补充的空间。”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师生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客观世界, 更能提供这样的机会, 使老师能够将其个人对于教学内容构想的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去”。才能给学生自己提出学习课题留有较大余地。

(三) 学习方式的开放

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很重要。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就是要从传统的把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封闭性基础上的学习方式转向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就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 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 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 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 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 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 是一种隐性的东西, 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 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新课程还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什么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师讲课, 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各不同, 就是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点的差别。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 而是 (下转第32页) (上接第34页) 一种重构, 是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

总之,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 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 发展自己的学习策略,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通过设置问题情况情境, 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 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获得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指要》崔相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柳菊兴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毕天章主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例谈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策略 篇5

小学数学开放题由于具有题目条件不充分或结论不唯一等特征,其解题过程具有较强的探究性、发展性与创新性等特点。因此,开放题的解题策略更加灵活多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必要的逻辑思维去得出结论,其解题过程更加关注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由于数学开放题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其教学策略更加灵活多变。如何更好地提高数学开放题教学的实效呢?本文拟根据开放题的类型特点提几点意见供参考。

一、条件开放型教学策略

条件开放型开放题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条件不充分或条件有余,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条件具有多种可能性。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要害,从众多已知条件中排除各种表象的干扰。同时要防止长期解答封闭题形成的思维定势影响。其教学策略可概括为“认真审题、深刻分析、准确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

例1,习题“少年宫美术组有24人,航模组比美术组少6人,书法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3倍,美术组和航模组一共有多少人?”通过审题分析条件和问题可知:书法组人数是美术组的3倍为多余条件。面对多余条件,教学的重点是训练学生不受干扰,不因思维定势影响正确解题。

例2,习题 “李强有5角硬币1枚,2角硬币4枚,1角硬币8枚,他想从这些钱中拿出8角购买水笔,请问他可以怎样拿?”本题的结果就是要拿出8角钱买笔,而怎样从这些硬币中拿出8角就变成这一结果的条件,是典型的条件开放题。教学的关键在引导学生思考:用这些硬币组成8角钱有几种可能性?同时在分析各种可能性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条理性,学会用枚举的方法有序分析、全面考虑、一个不漏,最后用列表的方法将分析思考的结果表示出来。

例3,习题“从58盒牛奶中拿走几盒后,余下的能够平均放在8个盘子中吗?”本题的“拿走几盒”是使余下的能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的条件。因此属于条件开放且要补充完整的题型。其解题策略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余下的能平均放在8个盘子中”,并将其转化成余下的数量可以平均分成8份这个数学模型。在学生很快想到56之后,还要启发学生思考还有无其他可能情况,培养其开放思维及勇于探索的意识。并通过本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求异性,并从中悟到拿出的盒数与“2”和“8”的关系,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二、结论开放型教学策略

结论开放型习题,其答案不唯一是因为这类问题的条件和情境存在多种可能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与调控,并辅以必要的巡视、聆听、指导与纠错,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例4,习题“小明家离学校450米,小红家离学校550米,小明与小红他们两家之间大约相距多少米?”教学这道题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思考和讨论:小明、小红的家与学校这三幢建筑物可能存在怎样的空间位置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或直观空间图帮助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画图理解的基础上就能从几个角度来思考:即小明与小红的家与学校都在同一条直路上,或小明、小红的家与学校都不在一条路上。而三者都在同一条直路上又存在几种不同情况。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都能得出小明与小红两家之间的距离在100米到1000米之间。这样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领悟数学思考的方法和魅力。

例5,习题“把24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各是多少?”这类题型的教学策略关键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的拼摆,学生化抽象为具体,能够较好地理解题意。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计算每个拼摆成的长方形周长与面积后去探索发现,并总结得出“虽然拼成的长方形面积都一样大,但它们的周长却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又组织学生研究“用一根24厘米长的细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有上一题的教学做基础,学生有了学习与思考方法的牵引,他们通过画图分析和思考,把本题的条件转化成为已知拼成的长方形周长24厘米,并通过推导得出这个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是12厘米。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形结合,把12分拆成“1+11、2+10、3+9、4+8、5+7、6+6”这六种情况。最后在学生计算出每个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他们的面积不一定相等。通过这样的两道题的学习,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不断地进行对比、发现,也对学生巩固长方形面积与周长的计算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以此方式学到的知识都是活的数学知识。

类似的还有策略型、综合型开放题的教学,其关键是在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考,通过师生共同研究,集体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做数学开放题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开放性发展幼儿音乐智能的策略 篇6

【关键词】音乐智能 自由创作 开放性

前言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勒的多元智能理论(英文简称MI)的描述,音乐智能是指察觉、辨别、改变、表达和创作音乐的能力,它是人们对声音的意义加以创造、沟通与理解后形成,主要表现出对节奏、音调或旋律、音色的敏感性、表达性和创造性。幼儿的音乐智能发展处在萌芽时期,但他们与音乐亲近,喜欢在音乐中畅游,具有强大的音乐智能发展动力。

一、营造多元的音乐氛围培养音乐兴趣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优美的音乐环境才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才能吸引幼儿来听音乐,甚至尝试模仿创造音乐。因此,音乐教育的开始,教师应注意创设优美的音乐环境。在幼儿心目中,优美的音乐应该是欢快、活泼、轻松和明快的,充满了天真和童趣。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心理需要和特点选择类似的音乐来营造气氛,让幼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洗礼,培养“音乐的耳朵”。奥尔夫认为:“音乐来自于生活”。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生活中的音乐是绚丽多姿的,风声、雨声、动物的吼声、昆虫的鸣叫、小贩朗朗上口的叫卖声、母亲的温柔声......这是一个多么广阔的音乐空间。幼儿在其中可听、可见、可感、可想,获得全方位的声音感知。幼儿园活动室墙壁上挂着高雅、优美的音乐旋律图谱和意境图谱,并设立了音乐角,在里面放置木琴、各类节奏乐器、以及有关的书籍、图片和一些简单的乐器等,让它们成为幼儿感受乐器美的园地。在活动衔接环节中,老师会在钢琴上弹奏(或放磁带)与课堂内容相吻合的曲子,使幼儿一进入活动室便听到欢快的音乐,整个注意力都被吸引到音乐活动室,心情愉悦,并忍不住随著音乐舞动。这样的音乐训练了幼儿听觉,还会发展幼儿的动觉,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喜欢上了音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是激发幼儿学习音乐、增强幼儿对音乐敏感度的必要前提。

二、设置丰富的游戏活动发展音乐能力

幼儿喜欢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玩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过程中是身心是开放自由,想像丰富,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创造性可以发挥到极致。音乐教育应该借用游戏的这种优势,将音乐教育与游戏融为一体,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轻松接受了音乐教育,并有效地发展音乐的创造性。教师可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游戏活动,诸如《兔子和狼》、《三只猴子》、《朋友,你好》等,里面有丰富的角色、有变化的情节、有优美的儿歌和音乐、形象的动作表演、可爱的头饰、好玩的道具和艳丽的服装等,给幼儿展示一个形象生动而且富有情感的音乐世界。同时,我们尊重幼儿的想象和表达需求,让幼儿“闻乐而思”,让幼儿自己亲自扮演各种角色和进行动作操作,随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变化,幼儿自由地用身体动作展示着音乐主题和故事情节。幼儿角色表演的动作惟妙惟肖,充分展示着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以音乐剧为主要表现方式的音乐游戏中,教师要放手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的确定、组员的分工、道具的摆放等工作,使幼儿的科学、人际、空间等智能亦呈多元的发展态势。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但愉悦了幼儿的精神,还允许幼儿自主地在音乐中想象和创造,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培养了对音乐的理解力,培养了幼儿多方面的音乐潜能。

三、借助现代的教育媒体延伸拓展音乐经验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学电影、电视、录像,采用活动图像与声音相结合的方式传递信息,比传统教学材料更清晰生动,增加了音乐的可观性和形象性,更适合幼儿的心理需求和发展水平,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电化教学手段还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的广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由于超越时空限制,它可以拓展音乐文化范畴,让幼儿获得古今中外各种音乐信息,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同时把音乐课堂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生动地展示了音乐的最高境界——自由,给幼儿上了最重要的一课。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把幼儿自己编的音乐舞蹈或音乐故事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动画;幼儿自己在音乐中表演的肢体动作、角色语言等,教师也可以将它们现场记录。这样,教师就留下较多的音乐活动资料以供幼儿今后学习、模仿和再创造。同时,教师要把这些材料适时播放和展示,当幼儿看到自己的形象出现在“影像”中,心中会涌现强烈的自豪感,也会进一步产生学习和创造音乐的强烈愿望。

结语

对音乐的自由创造性是幼儿音乐智能的最高表现,音乐教学的最高目标就是让幼儿获得创作自由度。为此,幼儿音乐教学应该保持开放、多元的特点。所以,幼儿教师只有营造多元的音乐氛围、设置丰富的音乐游戏以及采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体,才能确保幼儿音乐潜能获得的最大程度开发。

【参考文献】

[1]张丽华. 浅谈如何开展幼儿音乐潜能开发活动[J]. 学周刊,3013(30).

[2]陈相吉.开展多元学习空间,发展幼儿音乐潜能[J].音乐时空,2013(16).

[3]王霞.对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研究[J].群文天地,2010(22).

初中政治开放性课堂打造策略 篇7

一、规划教学目标与进程,创新教育观念

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初中政治开放性教学具有一定的意义,其会对教学活动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以往的政治课堂教学上,教学内容大多较为封闭,形式也较为单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政治教育需立足于现实,从生活中获取养分。进一步促进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开放性发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水平,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初中政治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可只将其局限于书本中,要鼓励学生将所学付诸行动,开放思维。初中政治开放式教学进程中,教师需转变以前的惯用思维,将政治教学与其他普通课程的教学同等对待,改变应试思维,不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因为这与教育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驰。真正的政治教学应是开放性的。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对政治学习有积极性,还要减少课堂的严肃气氛,使课堂变得幽默轻松,让学生愿意去表达思想情感和愿意表现自己。

例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利用课堂讨论活动、辩论赛、小品表演、新闻报告会、小论文撰写、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来开展初中政治教学。教师应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转换教学观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打造开放性课堂的理念得到落实。

二、开放课堂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在开放性课堂中,教师还需结合学生实际,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多创新方式,多总结经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学生在社会和学校中的表现,给予帮助性评价,并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不断鼓励、帮助学生,为其树立榜样,让其多观察社会生活中先进事迹,最终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政治品质与思维。了解学生的情感、处事态度及人生观价值观,将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书本理论知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达成素质教育的目的。注意培养学生将所学的政治知识付诸于实践的习惯,最终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让学生将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在课下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并为学生课下的政治性阅读等进行指导。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积极运用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以提升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在课堂中,可为学生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例,如《天网》《东方时空》《法律讲堂》中就包含了大量此类案例,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与学习,使学生充分扩展思维,创新政治学习的观念。政治教学中,教师需运用多种渠道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三、拓展学生知识面,开放教学模式

初中政治开放性教学中,教师需不断拓展学生知识面,开放教学模式,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美丑、善恶、对错等的具体概念,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增进信任、感情、友谊,最终形成优秀的政治道德品质,成为一个优秀的初中学生。初中政治开放性课堂要与素质教育理念相结合,还要让学生理解政治课程学习并不是如此单一,还要付诸于实践,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如今,开放性政治教学模式对教师与学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改变传统的灌输形式,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对开放性政治课程有兴趣,愿意去思考与感受,以及愿意去表达思想情感和愿意行动。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受到政治课程的影响与感染,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

教学中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手段转变教学方式,开放思维,丰富信息,突破政治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效率。由于初中政治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比较枯燥乏味,因此政治教学任重远道。推进与加大政治开放性教学的进程与力度,促进学生在素质教育中获得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当前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仍需不断完善,为此初中政治教师需提升自身教学能力,适时转变目前的教学状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政治课堂,以提升其综合素质与能力。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初中政治课应打造开放性课堂。为此,教育工作者应规划教学目标与进程,开放课堂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知识面,以此提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

开放性试题及备考教学策略探讨 篇8

一、开放性试题的特征

“开放”是相对“封闭”而言的, 传统试题的条件完备, 解题策略单一, 结论唯一, 这类试题常称为封闭性试题。与此相反, 那些条件不确定, 解答方法不唯一, 答案形式多样化的试题, 则称之为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的基本特征有:题目条件不确定;解题策略无限制;结论、答案不唯一。

二、开放性试题的类型

1.条件开放型

这类试题的给定条件要么多余, 要么需要学生补充, 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条件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就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例1】 (2006年高考全国理综卷I) 置换反应的通式可以表示为:

单质 (1) +化合物 (1) =化合物 (2) +单质 (2)

请写出满足以下要求的3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所涉及的元素的原子序数都小于20;

②6种单质分属6个不同的主族。

解析:第VIIIA族的元素一般不参加反应, 其他7个主族都有可能成为置换反应中的单质。题目的限制条件是6种单质分属6个不同的主族, 学生只要从原子序数小于20的元素中选出6个不同主族的元素即可, 由于满足题目要求条件的元素多了, 答案也就有了多种组合。

单质分属IIA和IVA的反应是:2Μg+CΟ2=2ΜgΟ+C;单质分属IA和IIIA的反应是:2Al+6HCl=2AlCl3+3H2↑;单质分属VA和VIA的反应是:4ΝΗ3+3Ο2=2Ν2+6Η2Ο;单质分属VIA和VIIA的反应是:2F2+2H2O=4HF+O2。只要写出其中的三个化学方程式即可。

2.策略开放型

这种类型的考题要求学生依据题目提供的题设信息, 寻找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在思维上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例2】 (2002年高考全国理综卷II) 大气压对许多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有着重要影响。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 (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

如果只提供图2的装置, 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解析:由于题目没有对操作方法作出任何限制, 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思维方式, 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采用的方法有:打开止水夹, 用手或热毛巾或用酒精灯等将烧瓶捂热 (加热) , 氨气受热膨胀, 赶出玻璃导管中的空气, 氨气与水接触, 即发生喷泉。

3.结论开放型

这类试题由于给定的条件不明确, 其结论呈现多样性, 只要理由与结论一致即可。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密性。

【例3】 (2006年高考江苏卷) 稀薄燃烧是指汽油在较大空/燃比 (空气与燃油气的体积比) 条件下的燃烧。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 稀薄燃烧技术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但稀薄燃烧时, 常用的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不能有效地将NOX转化为N2。不同空/燃比时汽车尾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含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1) 稀薄燃烧技术除能节约能源外, 还具有的优点是______ (填一项) 。排放到大气中的NOX会导致酸雨、______等环境问题 (填一项) 。

(2) 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按下列流程探究不同催化剂对NH3还原NO反应的催化性能。

若控制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 在催化反应器中装载不同的催化剂, 将经催化反应后的混合气体通过滴有酚酞的稀硫酸溶液 (溶液的体积、浓度均相同) 。为比较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需要测量并记录的数据是______。

(3) 若某一催化剂能同时催化NH3等还原性气体与NOX的反应。将该催化剂分别用于催化还原含等物质的量NOX的两种气体:①纯NO气体, ②汽车尾气。消耗的物质的量较多的可能是______ (填字母) , 原因是___________。

A.① B.② C.都有可能

解析:本题 (3) 问是个结论开放性试题。第一种可能, 汽车尾气中, 除含NO外, 还含有一定的CO和碳氢化合物等还原性气体, 因此减少了NH3的消耗, 故选A;第二种可能, 汽车尾气中, 除含NO外, 还含有一定的NO2, 由于等物质的量的NO2消耗的NH3多于NO, 因此, 增加了NH3的消耗, 故选B;第三种可能, 汽车尾气中既含有CO、碳氢化合物, 又含有NO2, 由于二者相对含量不定, 因此可能导致消耗NH3增多或减少, 故选C。

4.综合开放型

这类试题只给出一定的情境, 条件、解题策略与结论全都没有限制, 解题策略与结论都呈现极大的开放性。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

【例4】 (2005年高考全国理综卷I) 已知某纯碱试样中含有NaCl杂质, 为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 可用下图中的装置进行实验。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 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a g试样放入锥形瓶中, 加适量蒸馏水溶解, 得到试样溶液。

③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 得到b g。

④从分液漏斗滴入6 mol·L-1的硫酸, 直到不再产生气体时为止。

⑤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⑥再次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 得到c g。

⑦重复步骤⑤和⑥的操作, 直到U型管的质量基本不变, 为d g。

请填空和回答问题:

(1) (2) (3) (4) (5) (6) 略。

(7) 还可以用其他实验方法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请简述一种不同的实验方法。

解析:这是一道设计实验方案的开放性试题。只要实验原理正确, 并将具体实验方法叙述清楚即可。可以用以下多种方法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

(1) 沉淀重量分析法:

①通过测量CaCl2或BaCl2与Na2CO3反应生成的沉淀的质量, 计算出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②通过测量AgNO3与NaCl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 计算出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③以澄清石灰水或Ba (OH) 2溶液代替原题中的碱石灰, 通过测量CO2与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或Ba (OH) 2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 计算出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

(2) CO2体积分析法:

通过测量反应中生成的CO2的体积, 计算出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

(3) 差量分析法:

先将样品溶于盐酸, 然后蒸发结晶, 测出晶体质量, 通过测量反应前后的质量差量, 计算出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

(4) 滴定分析法:

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试样, 计算出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

三、备考的应对措施

开放性试题的出现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一些应对措施。

1.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以不变应万变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正确、快速解答开放性试题的保证。只有夯实了基础, 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发散与迁移能力、自主学习与反思能力, 才能逐步形成学科知识的体系,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本文的例1, 在题给条件的限制下, 学生写出一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容易, 写两个也不难, 但要写出三个就难了, 没有扎实的化学功底是不行的。在备考中, 教师要注意适当降低教学的起点, 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 特别要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开放性试题的命题将思路从单向封闭转向多维开放, 鼓励学生敢想敢做, 给了学生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对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也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 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果、多题一解等形式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以适应开放性试题的要求。

3.加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

不少开放性试题是主观命题, 学生要想得到高分, 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化学功底和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外, 还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高考阅卷中常遇到这种情况, 从考生解题过程看得出考生是掌握解题的要点的, 但因为词不达意而得分低甚至不得分。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首先要规范化学用语, 要求学生书写的化学式、电子式、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甚至反应条件、单位符号等要准确、规范。对于不规范的化学用语不律不给分, 以此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其次, 要加强文字训练。在考试、练习中, 要对学生加强字、词、句的训练, 消灭错别字、简化字, 讲究语句的准确和精炼, 逐步做到词出意到。

开放性试题是高考命题的一个新趋势, 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它, 研究它, 这样才能找到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训练, 进而提高学生解答开放性试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篇9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需求是行为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方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是阅读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进行阅读锻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现代的教学媒体进入学生的阅读课堂,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点。如《黄山奇石》《桂林山水》等文质兼美的写进抒情散文,利用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的美丽景点,让学生有如置身在画中游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正获得探究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和审美的乐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丰富学生阅读途径,开拓阅读视野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众多学科,各个方面的知识。当前,我国的语文教学,除了正式的课本之外,还有相配套的课外阅读书本,正确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本相配套的读物,对养成学生课外阅读习惯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课外阅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一味地只埋头于既有的教材当中,而要积极鼓励学生尽可能扩大阅读面,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籍,或者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介来学习知识,让学生在课堂外,仍然能够更好地进行阅读训练,不断丰富阅读途径,拓展阅读视野,这样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知识的归纳能力以及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而且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阅读写作相互结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以贯之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一个极具意义的探究方向。教育家叶圣陶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这明确地指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是阅读量的表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当在一个相对较为开放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如在教授学生古诗词时,让学生通过泛读理解诗词大意,并在学生泛读期间,适当穿插进一些作品及作者的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通过阅读提高写作水平目的。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勾画出自己认为的重要句子或段落,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句子或段落的特点,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仿写训练,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作品的独特的语言魅力,也能够同过仿写更好的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阅读思维

要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性地去理解和思考,凡是你自己思考了才回答的全部给予积极鼓励,让学生在兴趣中自主探究理解,变平时的分析理解为讨论后的争辩,变平时的教师总结归纳为学生联系实际自我理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同时,在阅读活动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开放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自由的学、思、问,在开放性的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如在学习《一夜的工作》时,我让学生默读2-6自然段,要求学生用横线划出对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用圈划出自己认为的重点词语,并在课文两边的空白处写出自己的体会。这样让学生勾划词句,写点评,旨在交给学生边读编想的阅读方法,然后让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留给学生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时间,通过小组讨论,让他们自主参与学习,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出创新的思维;通过大组交流,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谈体会、细分析,掌握文中的表达方式。这样,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让学生学得自在,学得轻松。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阅读,全面深刻地进行思考,进而从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摘要: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和有效方法。因此,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想、途径以及写作与阅读教学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田玲.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付淑萍.浅议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2015,(29):110.

开放性策略 篇10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在教育中融入生活 ,融入自己的 体验 ,才能打破“死 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所以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语文教育的实际也告诉我们,语言知识只有在语言的实际训练和运用中才能实现它的功能,内化为一种能力。此外,如今的学生,已经不是那么的“安分”:他们有表达自己意见的诉求,有表现个性的欲望,对灌输会有天然的“排斥”,所以教学必须面向“学生”开放。基于体验的开放性诗歌教学策略的核心就是把体验的过程还给学生,打破“诗歌与生活”、“诗人与学生”封闭的状态,变“传输”为“对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诗歌,“推己及人”,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获得自己的鉴赏体验。

创设情境是引导学生顺利调动生活体验的重要方法。创设情境 ,要遵循“贴近 生活”的原则,成功创设的情境都是基于对学生已有生活体验的充分利用。过往的诗歌情境教学还是让学生去“看”诗人,为了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做”诗人,使其身临其境。我们模拟触发诗人情感的情境,把教学过程变为体验过程,加强感知,突出体验。借助下面这个课例说明问题吧。

水调歌头盟鸥1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1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学生看到辛弃疾,往往会思维定势,盲目认为本诗抒发的就是爱国之情,不愿去研读文本,对最后两句的“委婉”之情也就无法准确体会 ,在爱国之情 的“帽子”下,把植杨柳认为是为国培养人才 ,很难理解其 中的“落寞无奈、自我劝慰 ”之情。我便创设情境,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来叙说最后两句话的意思,学生发言可基本分为两类:一类大意是“带湖东岸的树荫还不多,杨柳还需要我来栽一些”,第二类大意是“带湖东岸的树荫还不多,我就在这儿栽些杨柳吧”。我引 导学生关注诗 歌提供的注释,把自己想成辛弃疾———“我”是一个具有强烈收复中原失地愿望的爱国诗人,此时只能闲居在带湖。在这样一种情境下,哪种表述更符合“我”的心态呢?有一些学生就能注意到第二种表述中的“吧”字,解读出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但是对于那种“自我劝慰”之情还是无法理解。此时我便进一步调动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体验。

我继续引导:高三了,你现在最想干什么?

学生开玩笑说:睡觉!

我:但是能够吗?

生:不能。

我:为什么?

生:马上要高考了,还想考大学呢!

我:是的,想睡觉,但是不能。你们一定在心里想:为了考大学,还是要与“睡 神”作斗争,认真听讲吧!这种想法有一种什么意味在里面?

生:自我安慰。

我:对!你把自己的想法与这首词对照来看,辛弃疾最想收复失地,驰骋沙场,却被削职,无可奈何,此时说要种杨柳,有一种什么意味?

生:自我劝慰。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将诗歌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体验来类比出诗歌作品中诗人表达的情感。

我们开放诗歌学习的过程,不仅要把自己读进去,还要丰富诗歌学习的活动。比如说让学生自己动手作诗,从个体的古典诗歌创作体验中去理解、掌握诗词中的表达技巧。这种基于体验的学习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诗歌,在创作中获得鉴赏诗歌的知识,获得阅读诗歌 的乐趣。我们 认为,通过一定的训练,把语文课的知识变成阅读和写作的技巧可以让静态的语文知识变成具有实践意义的动态语言能力。王学东老师指出:“过去的语文知识教学太多关注的是语法、修辞、文学常识等陈述性的知识,并把语文知识从鲜活的材料中抽出,成为干瘪、抽象的死性知识,而对于语文实践层面和操作层面的知识关注不够。因此,注重学用结合是语文 知识教学 的正途。”(王学东《还语文知识教学以应有的地位》, 《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7期)

比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仅是高中诗歌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学生必须在准确理解相关术语的基础上才能准确作答。在实际教学和阅卷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诗歌手法的判断 不准确 ,常常是“碰运气”地乱贴“标签”,把知道的术语悉数搬上,让人哭笑不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步骤地分解知识点,有计划地开展训练 ,先让学生学习一 种表现手法,让他们仿写一段文字,内容可以自定,但必须使用所学的这种表现手法。从最简单的修辞开始,逐渐向表现手法、炼字、结构章法递进,从单一手法的运用到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由简到难。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将诗歌中的“景”与现实比照,看看时代的发展使古典诗歌里美丽的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以此作为素材写作随笔;激励学生改编诗歌,将现实内容编进古典诗歌里,进行“古诗新编”。我们认为,“读写相结合”,用写作来巩固阅读的效果,用阅读来提高写作的能力,打破两者之间隔绝的状态,是改变目前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效率低下现状的有效策略。

“做中学 ”, “教学做 合一”,这种立体式的开放教学策略不仅让学生牢固掌握了相关诗歌鉴赏的知识和能力,而且提升了写作的水平,也“倒逼”教师去深入地阅读文本,设计出有效的学习体验活动。这些课改带来的“正能量”改善了古典诗歌教学的生态。

语文课堂实施开放性考试的策略 篇11

[关键词]主观;选考;个性;命题语言

传统的语文试题,往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缺少人文性。新理念下的考试评价形式上要凸显人文性,增强试卷表述的亲和力,以考出愉悦的感觉。

一、语文试卷命题语言富于人情味,减少学生压力

设置卷首语、卷尾语,添加提示性、激励性用语。卷首语能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考试氛围,让学生快乐地参加考试。卷尾语则可用另一种方式让学生们仔细地检查试卷,而在试卷中出现的激励性语言则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祝福中,充满自信地参加考试。在试卷的最后还可开设心里话栏目,让学生留下对考试的感受,对试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使考试成为教师改进教学的过程。调整题型、试题设问方式。在试卷中,我们本着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命令;多一些关怀,少一些苛求的原则,尝试以孩子的眼光出题、批题,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减轻思想压力。如把以前的“组词”、“修改病句”改成“我会给生字宝宝找朋友”“我会给下列句子动个小手术,使它们恢复健康”等。

二、语文试卷试题答案主观多样,张扬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个人独特的感受”,我们的命题也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让学生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感受,为学生提供一个激活灵性、张扬个性的平台。针对以往命题多是答案唯一的封闭性客观题的情况,我们尝试设计一些开放性主观题。主观多样化的试题,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和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创造的魅力。如:这学期你最喜欢哪首古诗,请写下来;请你根据自己家人的个性,为全家设计悬挂于居室的名言;用想象的方法,说说枫树的叶子为什么是红的。这些试题,给学生留下了宽泛的思索和表达的空间,学生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命题被赋予个性化的色彩。

三、语文试卷命题内容加强综合性,考出全面素质

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因此,语文考试的命题要尽量减少单项知识的考试,而应加强整合,通过整合在有限的试题中考查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要加强听说读写能力之间的整合。如在试卷中安排一组听力材料,用广播播放一个课外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要加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之间的整合。努力在考查学生的语文主体知识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等。

四、语文试卷命题与生活接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链接生活”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我们的试卷命题也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加强试题和学生生活及社会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择合适的材料,题目尽量以生活中出现的实际情景为背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可以与人进行情感沟通、思想交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也尝试让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事件走进试卷,引领学生将视角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北京申奥成功、世界杯足球赛、非典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都可以成为学生考试的一部分。如试卷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题目,如“2010年,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如果你是上海市长,你打算做哪些准备工作,请大胆想象,再写下来。”

五、语文开放性考试采取选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个个成功

学生存在的差异是客观的、绝对的。承认和尊重差异,不仅应体现在因材施教上,而且也应该体现在因材施考上。选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或需求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试题,为学生提供选择机会,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采取选考的策略,有利于在保证完成基本学习目标的前提下,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六、语文开放性考试采用开卷与闭卷结合测评,既考知识更考能力

以往的很多考试都是纸上谈兵,如查字典本身是一项技能,但我们的考试都要求学生在不翻字典的情况下完成,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尝试开卷与闭卷结合进行测评。闭卷侧重考察技能目标,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程度,而开卷着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熟练的程度。开卷答题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询问教师、家长,进行实际考察等,强调学生在完成试题过程中主动、合作、探究的意识和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七、语文开放性考试在情境中测评,让快乐与考试相伴相随

传统考场纪律森严,把孩子们置于严格的环境中,不利于孩子们发挥出水平。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如能将知识的考查融入到趣味性的活动中,对孩子们的认知、情感、能力进行全面综合性的激励评价,那么就能使考试获得新的生命力。情境测试,即教师精心创设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试题,让学生在表演、竞赛、游戏等活动中进行考试。

八、语文开放性考试学生自己出卷自己考,促进学生共同提高

出题一直是教师的专利,为了让学生过一把出卷瘾,我们尝试让学生自己出卷,同伴互考。这样的做法能为学生提供多边交往的平台,促进学生共同提高。做法是自主出题,同伴互考。试卷出好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同伴交换,交叉完成。这样的考试能使学生在选题、拟题、答题、评题的过程中享受考试的快乐,能力得以提高。二是小组出卷,组际互考。考试时,小组与小组之间互换试卷进行考试,要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一定的出题和答题任务。这种考试方法,改变了过去教师一个人包办的局面,使教、学、考得到和谐统一,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伟等主编.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严育洪编著.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开放性化学问题的设计及教学策略 篇12

一、开放性化学问题的设计

开放性化学问题不限于书面习题, 可以是对实验、图表、装置和自然现象的认识和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方案。问题所涉及的情境对学生来说不能是全新的, 学生通过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 能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问题的背景也要尽可能地联系真实的化学现象和生产、生活实际。

[例一]CO2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的气体。人类目前由于过多地使用煤和石油, 以及大量的森林被砍伐, 使得空气中的CO2浓度增大, 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形成温室效应。但CO2在工业、农业方面还有广泛的应用, 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原料。根据所学知识, 问答下列问题:

(1) 请写出自然界中CO2的循环方式和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 你认为当前可减轻温室效应的方法有哪些?

(3) 用大棚种植蔬菜是现代农业所呈现出的特点。研究表明, 如果增大大棚内的CO2的浓度, 既可以保温, 又可以促进植物快速生长和高产;如果大棚与外界相通, 大棚内的温度降低, 农作物生长会减缓。为什么大棚内的CO2的浓度和温度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呢?

题目以CO2的知识背景为材料, 融合了化学、生物、环保、生产等多方面的内容, 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问题, 能反映和锻炼学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问题以及现象的能力。对于问题 (1) 大部分学生能联系自然现象, 依据课本知识, 通过思考, 归纳出循环应在与CO2接触的动物、植物、水、岩石、土壤等之间进行等丰富多样的结论。对于问题 (2) 学生能根据环保知识、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等有关内容从多角度提出不同的、合理的建议、甚至是创造性的建议。如节约与开发能源,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利用水电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开发固体技术, 开发适应地球变暖技术等。问题 (3) 很开放, 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最终要归结于“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上来。

[例二]设计实验确定某酸HA是弱解电质。

这是对课本问题改变角度设计的开放性问题, 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弱电解质所生成盐的水解平衡。思维的发散与收敛的过程其实就是将相关的知识归纳、重组的过程, 从而使同类知识系统化。学生通过思考提出了下列不同的方案: (1) 取一定量的HA配置成0.1mol.L-1的溶液, 用p H试纸测出该溶液的p H值; (2) 取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HA溶液和盐酸溶液, 加入相同的锌片, 观察现象; (3) 测定某浓度的HA溶液的p H值, 然后将该溶液稀释100倍, 再测定稀释后溶液的p H值; (4) 取适量HA溶液, 向其中加入甲基橙 (呈红色) , 然后再向其中加入适量的Na A晶体, 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5) 配置Na A溶液测其p H值等等。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几种倾向性意见相互讨论, 对各实验方案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比较和辨析, 最后确定方案 (5) 为符合条件的最优方案。该题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创造性具有很好的作用。

二、开放性化学问题的教学策略

1. 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新颖而有丰富答案的开放性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参与探索。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思考尽可能多的合理结论。如对例1, 学生可从化学知识、生物知识、自然现象、规律和生活常识等方面去思考。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自觉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

2. 把握开放性问题教学的最佳时机。

当学习材料含有开放性的要素, 适于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 或以讨论的方式学习化学知识时, 可考虑引入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本身的不确定因素会让学生遇到一些思维障碍, 需要的教学时间也将相应的延长, 思维的发散性和知识的系统性难以很好地兼顾, 因而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不宜集中。实践证明, 适时穿插开放性问题, 循序渐进, 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3. 改变传统练习以学生个体为主体的单项训练模式, 出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探索的平等参与关系。

上一篇:置业担保下一篇:厌氧-好氧组合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