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探究

2024-10-21

开放性探究(精选12篇)

开放性探究 篇1

高考地理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考试说明规定:命题除重视新材料、新背景的创设与运用, 鼓励学生 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外, 还应针对高考命题的新特点, 多关注生活和学习中一些现象的探究和开放性试题的研究。

一、开放性试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角色假设的方式设计规划图, 如农业模式、交通、城市规划图等。

2.设计野外考察并写研究性的报告, 如考察地质、植被、土壤、地貌、街道的变化等。

3.针对某一主题进行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的方法设计等。

4.进行地理现象观测, 如分析天气图、卫星云图等。

5.设计小实验验证地理原理和现象, 如热力环流、海陆热力差异等。

6.设计简易方案测出当地的地理数据, 如太阳高度角、气温、降水量等, 并绘制平面图。

7.学会画示意图, 并说明相关地理原理或规律。

8.举例说明 某 一 地 理 原 理 或 规 律 的 表 现形式。

二、开放性试题的命题思路

开放性试题一般围绕某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 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目的。其基本思路如下。

三、开放性试题的常见类型

1.成因探究。

如:分析环渤海地区内河航运不够发达的自然原因。

2.方案的设计。

如:江西某地区计划在丘陵某处建一大规模的木材加工厂, 试分析其选址的有利条件, 并说明建厂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3.实验原理的分析与探究。

如:在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 底部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 (有导线延伸到柜外) 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 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 (如下图所示) 。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 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 可以验证某一地理原理。

(1) 以上实验 要验证的 地理原理是______。

(2) 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 纸片A、B分别向______ (填“左”或“右”) 偏。试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解释这一现象, 并举出这种运动形式在地理环境中的两个实例。

4.方案的论证。

如:“要看谁家富, 数数门前树”, 这是在西亚的卡塔尔流传的一句话, 其是否正确?请从地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四、常见探究问题

1.自然地理探究点。

(1) 与地球运动规律相关的研究课题:1收集证明地球自转存在的证据;2利用手表与日影推测某地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的时差, 并测算当地经度;3观察天然河流的水流对河道两岸的冲刷情况;4在某一地点连续记录日出、日落的时间, 分析本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5利用简单工具与仪器, 每隔一周测量一次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 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6根据某地冬季日照情况测算当地住宅楼的理想间距。

(2) 与大气运动规律相关的研究课题:1设计效果明显的“热力环流”小实验;2在旷野借用随身物品估测当时、当地的风力和风向;3搜集相关资料或连续观测风向, 推测季风气候影响下冬夏季风交替变化情况, 或推测当地最大风频或最小风频的风向, 制作风频玫瑰图;4根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形势图, 预报冷锋或暖锋影响下的天气, 高压或低压控制下的天气;5调查或搜集资料, 撰写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科学小论文, 如房屋的式样与气候的关系, 生产方式与气候的关系, 饮食习惯与气候的关系, 交通运输方式与气候的关系等;6搜集气候资料, 绘制气温曲线或降水量柱状图。

(3) 与水、地壳运动及自然带分布规律相关的研究课题:1实地考察某地主要陆地水体类型及其补给水源、补给特点和时空调节措施, 探究其成因;2实地考察各种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 探究其主要成因;3实地考察某地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撰写考察报告;4搜集各自然带的景观图片、照片, 举办展览, 并总结各地景观的特点;5分析某地陆地环境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人文地理探究点。

(1) 调查某地农业生产活动, 了解本地农事时间表, 分析该地 农业发展 所需条件 或投入因素。

(2) 参观某地大型工业园区, 并选择当地某工厂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区位因素及区位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

(3) 调查影响某地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 (如地形、河流、气候、交通、经济条件等) , 评价各区位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 通过资料了解某地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数量变化, 测算并评价城市化水平、速度及其与经济的关系。

(5) 考察某地城市道路网, 分析其优缺点、主要交通问题, 并提出改进设想或方案。

(6) 考察某地资源的情况, 分析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改进的设想或方案。

(7) 调查某地经济部门, 分析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区域地理探究点。

(1) 通过相关材料比较重要国家或地区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差异, 掌握分析研究该差异的方法和过程。

如: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 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

(2) 阅读有关资料, 分析重要区域的经济部门, 以及各部门间的联系及其成因。

如:荷兰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 油气开采和化工、机械设备、食品工业为其三大主导工业部门, 该区工业主要集中在西部。试用你所学地理知识对上述工业特点的成因分别给予合理解释。

(3) 根据某地河流的水文特点及其成因, 了解河流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1分析我国洪涝灾害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并分析不同区域形成洪涝灾害的共同原因。2为缓解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4) 调查某地农业发展的条件, 分析该地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 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理化建议。

(5) 调查某国家的政治地位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五、开放性试题举例

(2008年高考上海地理卷) 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甲同学打开伞, 抬头面视伞面内侧, 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 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

1.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

A.先偏右后偏左B.向右偏转

C.先偏左后偏右D.向左偏转

2.该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1未模拟出越过赤道后的地转偏向现象2没能模拟出纬向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3未模拟出高纬向低纬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4伞面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实际差别很大

A.1 2 4 B.2 3 4

C.1 3 4 D.1 2 3

3.下列 地 理 现 象 中, 与 地 转 偏 向 力 有 关的是

1上海至纽约飞行航线向高纬度方向凸出2南亚地区夏季风的形成3直布罗陀海峡表层与底层水流方向相反4秘鲁寒流在流动中呈离岸的趋势

A.1 2 B. 3 4

C.1 3 D.2 4

模拟某一天气系统:在塑料盒中间插一隔板, 两侧分别注入同体积红色暖水 (代表暖空气) 与蓝色冷盐水 (代表冷空气) 。

4.在向 上 抽 出 隔 板 后 的 数 秒 内, 冷 暖 水之间

A.出现水平交界面, 蓝色水在上

B.出现水平交界面, 红色水在上

C.出现倾斜交界面, 蓝色水在上

D.出现倾斜交界面, 红色水在上

5.该实验模拟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B.锋

C.高气压D.低气压

6.该模拟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1没能模拟出主导气流的运动方向2没能模拟出成云致雨的天气现象3没能模拟出冷锋与暖锋4没能模拟出冷暖空气的密度差异

A.1 2 3 B.2 3 4

C.1 3 4 D.1 2 4

7.上海市是我国 历年调入 能源最多 的地区, 如果你是市长, 你认为解决该市能源供应紧张的途径有哪些?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B2.A3.D4.D5.B6.A

7.【评分标准】如果考生能够答出1北煤南运、2西气东输、3西电东送、4建造核电站这四个要点, 那么这一题的答案就已经是较为完整的了。但如果该题在高考中作为一道内涵丰富的论述题存在, 那么这样的解答显然是不够的。考生还应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分别进行论述。另外, 考生还可以从上海市的实际出发, 从发展高科技、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去考虑, 尽可能多地写出答案要点, 如利用上海靠近海洋的优势利用潮汐能发电、从海水中分离出氢作为燃料、提倡节约能源、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等。

开放性探究 篇2

我国传统教育在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

21世纪,人类将要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种种挑战,未来的工作环境以变化快、技术新、系统由计算机控制、办事用新方法为特点。未来的社会将会越来越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判断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同工作的能力、有效地运用技术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等。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的新世纪接班人应当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而不应当是只知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会记忆与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材。

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以学为中心,依托小学活动课、社会课、自然学科等课程,选择诸如“大自然警钟长鸣”“传统的民族节日”“环保餐具”“形形色色的花”等综合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老师辅助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网络作为学生阅读的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的工具,支持学生使用广泛的信息,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发展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学习活动。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以学为中心的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就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包括: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资源与认知工具的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习的基本步骤、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一、学习任务的设计

1、真实性任务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选择真实性任务,真实性的任务可以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习者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他们是相关的和有意义的,这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由于真实性任务中学生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又是整体性的,具有挑战性,学生必须依靠自己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研究别人的解决方法,这样他们就好象在真实世界中解决问题一样,解决了问题就是奖励,因此容易激发起内部动机。

2、解决问题的设计

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研究性学习的途径,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小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的能力。教师通常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者内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特别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索研究,进行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请教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方法及其价值,发现科学事实及其规律。逐渐养成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由于具体问题往往都是同时与多种概念原理相关,我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

二、学习资源与认知工具的设计

1、学习资源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每个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每一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可能得到每个学科第一流老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最著名图书馆(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或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类:

(1)本地资源:指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地的局域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

(2)远程资源:指教师在本地的局域网上运用“pagetopage”的方法超链接到Internet,学生通过超链接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3)泛资源:指学生自己运用“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

像并茂的、丰富多采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认知

工具的设计

认知工具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成为认知工具的唯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

基于网络的认知工具主要有:Explorer浏览器、E-mail、论坛、聊天室等。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背景知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的认知工具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所以我们提供多种认知工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这类认知工具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对信息的收集技能、组织技能、创造技能、操作技能、传达技能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1、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好几种,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是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实践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的成功密不可分,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以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荣辱同当。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促进学习个体的特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为学习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空间。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在组建小组时,教师可视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例如,帮助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加入到合适的小组。各合作小组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各小组研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经交流展示,将拓宽同学的视野。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外出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成果更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2、研讨、交流的氛围

Internet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辩论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相互协商,小组讨论、交流,对当前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在研讨交流中,要求学生善于表达所观察到的结果,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表达不同的意见,对有疑问的地方,通过研讨可以把每个学生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集中起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在研讨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或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赞同与驳斥他人的观点,学生踊跃发言,想互补充,相互启发,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阶段的认识。

四、学习的基本步骤

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作了初步的探索,下面以小学六年级活动课教材《大自然警钟长鸣》为例进行阐述。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阶段:

▲学习目标:

1、认知知道环境污染对人民生活的危害,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

2、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乐意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3、学会网上收集某一主题的资料,会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4、实际生活中,关注这一主题的变化、发展,主动与同伴交流观点、看法。

▲流程:

1、出示一瓶从学校附近的小河取来的带有污染的水,问:看了这瓶水,你有什么想法?你的想法有依据吗?

2、交流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到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

3、上网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

4、选取一、二条你最担心的信息,全班交流。

第二阶段:研究问题阶段:

▲学习目标:

1、知道“水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了解如何治理和预防水污染。

2、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注意,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态度,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

3、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并讨论对此进行知识重组,提出自己的观点。

▲流程:

1、提出大家都感兴趣的研究主题:“水污染”。

2、讨论怎样进行“水污染”的研究,主要研究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的现状怎么样?如何治理?如何保护好还未受污染的水源?

3、研究方法的指导。

4、自愿组合成研究小组。

5、社会实践:全班分成四小组研究四个主题:A、青少年的水保护意识。、宝山、月浦地区水污染现状调查。C、苏州河综合治理感想的现状调查。D、家庭水、学校水循环利用。

6、各组整理课外研究成果

7、撰写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研讨交流成果阶段

▲学习目标:

1、在展示交流中,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

2、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感受到与他人争辩、讨论的乐趣。

3、会总结研究成果,与别人资源共享,小组合作一起深化研究报告。

▲活动过程:

1、各研究小组展示阶段性成果。

2、讨论: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

3、交换意见、看法。

4、进一步修改自己的成果,形成阶段性的看法。

五、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辅导作用,之所以提辅导而不提指导作用,是因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常要求学习者自己做出决定和自己决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指导和建议更多的是暗示性的而不是直接的,它只在学习者需要的时候才出现。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的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

1、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在筛选学习资源、组织学习资源、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主导性作用特别重要,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

2、为了使辅导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3、加强“异步”辅导。这里的“异步”辅导是指教师对各个研究小组进行提优补差的个别辅导。个别辅导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实时地实现,也可以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实时实现。前者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后者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就象面对面一样。虽然教师应关注所有的学生,但相对来说,两头的学生应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

基于网络运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以上只是从学习环境的设计这一角度去探索、去实践,这仅仅是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关于这类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案,师生的角色关系等都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资料:

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赵建华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武法提《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

开放性练习设计教学探究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069-01

传统的数学练习几乎都具备完整的条件和问题,解题的任务是寻找唯一的答案。长此以往,便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单一呆板、思路狭窄,也使学生的创新被扼制,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不能让学只停留在对课本的理解和掌握上,要努力扩大学生的视野,把学生从不利于他们发展的“题海”中解放出来,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及其它方面发展的练习。下面我就结合“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谈谈如何设计开放拓展类的习题。

教学中,我除了用好书上的习题外,还自己开放性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我的作业设计紧贴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使“数学生活化”。将数学、语文、科技、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一、开放作业情境

创设并开放作业情境,把实际生活场景搬到作业中来。新课标明确规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乏味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中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激发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才可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在教学“简单的统计”作业设计时,我设计“体检”等生活情景,组织开展让学生当医生给学生体检、量身高的活动。最后,统计求全班平均身高,让学生对简明扼要的统计方法有了深入的认识。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虽然他们所用的方法,得到结果不一定相同,但在实际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二、开放作业内容

开放作业的内容,让学生离开课桌,走出校园。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过去那种由老师包办代替,学生只要一张纸、一支笔的作业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再也不能被禁锢在课堂上。我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自己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去收集、整理各种所需要的数据,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得到数据,然后才能完成作业。

例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后,我让学生为教室画一个立体图;或者为老师设计合适的包装方式。

(1)现有4个文具盒,有几种包装方式?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重叠处忽略不计)

(2)若有8个文具盒,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重叠忽略不计)

让学生通过回家亲手实践,分析写一个最佳设计方案并说出理由等。这样的作业成了“纸上谈兵”,是永远得不到答案的,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得到真实的、准确的答案。

三、开放作业形式

开放作业的形式,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我设计作业,常常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我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习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定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都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并富有创造能力的。

四、开放作业答案

开放作业的答案,就是让学生成为应用的创新者。现实生活的问题往往存在于比较复杂的、信息不完备的现实情境中,它的解决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性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为此,在设计作业时,要与现实性和挑战性相结合,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作业,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创新者。

比如,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可设计这样的习题:一个家庭去某地旅游,甲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如果买3张全票,则其余人按半价优惠;乙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家庭旅游算团体票,按原价的80%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均为每人1000元。

(1)如果这个家庭出去旅游,你准备选择哪家旅行社呢?

(2)看到这些信息后,你对其它家庭去游有什么建议呢?

高考地理开放性试题探究 篇4

什么是开放性试题?题目条件不确定、结论和答案不唯一、答案形式多样化的试题称为开放性试题。试题设问较为宽泛,给考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地理试题的不足,在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有着封闭性地理试题无法取代的优点。

一、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一)试题的开放性

地理开放性试题首先在选题和立意上具有开放性,考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材料可以形成不同的观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和解释同一现象。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具有开放性,不再单一地指向某一知识点,而是要求考生灵活地运用某一类知识做答,给考生留有多角度答题和思考的可能性,能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地理开放性试题是有条件的,条件隐含于试题材料或设问中,并不是越开放越发散越好,它有赖于命题者对开放程度的准确限制。

通过分析近年高考地理试卷发现,常见的错误主要如下:审题不当;方法不当,表达失误;不能从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出现知识 漏点。因此,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提高开放性试题得分率的有效手段。

1.认真审题,有针对性地解答

开放性试题并非无原则的开放,所以在审题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题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最大限度地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答题。同时还要准确把握题目所含的隐性条件,在这些条件中往往包含答题的要点。如有这样一幅图:沿海地区、一条河流入海,仅边角有一条100米的等高线,河流入海处有一点A。问A处建港口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结果很多同学没注意到边角等高线的暗示,因而漏答“平坦的陆域地形条件”。

2.规范使用地理术语

如果能用地理术语答题,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从近两年的高考地理试卷看,答案的文字要求均不多,如果考生仅从大意角度答题,说了一大串的文字,可能该题的中心还未说清。所以,在高考答题时要多使用规范的地理术语,力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具体与模糊的技巧

答题时要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有把握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自露马脚。如:台湾为什么多地震?如果不清楚台湾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模糊答法如下:“台湾在板块边缘,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千万不要答“台湾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

4.条理清楚,主次分明

答案要条理清晰、主次分明,因为高考开放性试题所留出的答题空间是十分充足的,所以建议在高考答题中尽量采用数字序号,分不同的段落,这样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尽量抓知识的主要方面,切中要害,若实在没把握 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但要注意把最重要的放在前面。如评价江苏发展经济的条件,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式。

有利条件:

1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市。

2自然资源: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平原广阔;河湖众多。

3人力资源:劳动力充足;素质较高。

4交通条件:有铁路、公路、水运(内河、海运)和航空等运 输方式;运输方式 齐全,交通便捷。

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矿产、能源不足。

例1(2014年高考上海地理卷)地貌影响城市布局,制约其空间拓展方向。读杭州湾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杭州湾(澉浦以东)为喇叭状的三角湾,长期以来,北岸受到冲刷侵蚀,南岸不断淤涨……

比较杭州湾北岸和南岸的城镇、公路距岸线的远近差异,并阐述杭州湾北、南两岸城镇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答案】距离远近差异:杭州湾北岸城镇、公路距岸线很近,甚至紧贴岸线;而杭州湾南岸,城镇、公路距岸线相对较远。

北岸建设需注意的问题:由于杭州湾北岸易于遭受海浪冲刷,岸线向后退缩,城镇与公路建设应该向背离岸线的方向拓展,采取措施,防治海岸崩塌、后退。

南岸建设需注意的问题:由于南岸快速淤涨,滩涂面积较大,城镇建设中可以适当利用滩涂荒地;注意保护滩涂湿地生态环境。

(二)答案的不确定性

地理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可以运用学到的地理知识,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认识,有时甚至可以出现一些相反的观点。这样的设计给教师的评分或者评价学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却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学生创新精神的考查。

对于开放性试题,答案要全面、适当、精练。适当、精练的意思是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的高考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则不如多答,即要全面。例如,如果你是市长,如何解决上海市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答:1北煤南运;2西气东输;3西电东送;4建造核电站;5发展潮汐能;6从海水中分离出氢作燃料;7提倡节约能源;8加强宣传教育;9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当然,答案要点要围绕“解决上海市能源供应紧张”这个中心,不能漫无目的乱答。

另外,试题答案需要观点明确,切忌似是而非。如要求回答“是否赞同”“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的高考题,应首先回答“赞成”或“不赞成”、“可行”或“不可行”(不能答非 所问或似 是而非),然后再回答理由。

例2(2014年高考四川文综卷)图2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表1是该地气候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该地计划在图幅所示东北部修建水库,水库最大蓄水量时水面高程不超过390米。你是否赞成在该地修建水库?请依据图表信息说明理由。

【解题思路】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自圆其说即可得分。读表格资料可知,该地降水季节变化大,建水库可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问题。读图可知,该地地势低洼,利于建坝、蓄 水。库区邻近 农用地、居民点,便于生产、生活用水,所以赞成。或者因为图示地区已有河流流经,可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建水库要迁建公路和居民点,增加建设成本;要淹没大片耕地,导致人均耕地减少,影响粮食生产的稳定,所以不赞成。

【答案】赞成。降水季节变化大,建水库可调节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地势低洼、开阔,利于蓄水(或图幅北部河谷狭窄,利于建坝);邻近农用地、居民点,便于生产、生活用水。

不赞成。该地已有河流流经,可提供生产、生活用水;迁建公路和居民点,增加建设成本;淹没大片耕地,人均耕地减少。

(三)评价的灵活性

地理开放性试题的评价方法比较灵活,不像封闭试题一样有非常严密的答案。对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只要回答得有道理就可以得分。

例3(2014年高考海南地理卷)图3示意的农业区是新 疆重要的 农业生产 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 耕地面积 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并联想,环境问题主要有:加剧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扩大会加大用水量),湖泊萎缩、调蓄能力减弱(入湖水量减少),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等。应对措施:从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跨流域调水等方面来叙述即可。

【答案】环境问题:(该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增加会加大灌溉用水量,(河流流量大减)加剧水资源短缺;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灌溉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应对措施:限制开荒面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

(四)问题背景的实践性

美国地理学家普雷斯顿·詹姆斯在讲到地理科学发展的前途时曾说:“要使地理研究为年轻一代所吸引,一个强有力的方法就是在于清楚地表明它对于解决重要问题时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抽象的概念需要结合实际的应用,不掌握这一点,就会使地理工作陷入无足轻重的境地。”地理开放性试题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这也是以后高考内容改革的核心。考查能力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考查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考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每一个学科都有其自身价值,高考试题只有加强应用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科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二、能力测试

1.(原创)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引发海啸。此次地震对日本农业生产环境造成的危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海啸会导致盐碱化

B.核泄漏将会污染水源和土壤

C.核泄漏会影响北海道渔场

D.海啸使得当地刮起强台风

2.(原创,多选)山西省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据图表资料,山西省应怎样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

A.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转化

B.大力发展农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C.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煤炭资源

D.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3.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城市分布图(图4)和该地区1976—2008年产业结构变化图(图5),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分析甲城市发展传统工业的区位优势。

(2)P是乙城市正在建设的港口,预测该城市等级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4.图6为某城市用地示意图,该城市A为主城区,兼有B、C、D、E各城区。某规划院为该城市未来发展做规划,要求保留农田和生态绿地作为隔离带,在此基础上规划了城市道路系统、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各类工业区,如图所示。请指出两项不合理之处,并说明理由。

5.(改编)甲国矿产资源种类较多,但资源开发程度非常低,非常具有投资潜力,但甲国经济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我国目前已经在甲国投资建设以冶金、建材和机电为主的“东方工业园”。读图7,完成下列问题。

(1)请分析甲国发展水电的区位条件。

(2)我国为什么在甲国建设“东方工业园”?

6.有着1200年历史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的梯田,是世界罕见的人文景观。不少人担心,在“旅游热”的炙烤下,哈尼梯田的原生态文明将会支 离破碎。据此并结合图8、图9,请提出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建议。

7.阅读分析材料和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环黄海经济圈是中、日、韩三国学者根据环黄海经济地区———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地区和苏北地区,韩国西海岸及东南地区,日本北九州及山口地区,在经济互补性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区域交流层次的经济合作体系。如图10所示。

材料二寿光市是著名的蔬菜之乡,首创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全国闻名,近年来不断引进各类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其蔬菜种植水平始终居于全国前沿水平,市场营销范围辐射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及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先后注册农产品商标128个,有97种农产品获得国家优质农产品标志。形成了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专业镇村587个,蔬菜种植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1)分析寿光市发展成为著名的蔬菜之乡的原因。

(2)环黄海经济圈中,中国与日韩的经济互补性很强,试从地理角度简述各自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海啸会导致大量海水进入陆地,使得土壤盐碱化。

2.ABD

3.(1)接近煤铁产地;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任答三项即可)

(2)城市等级提升。P港位于河口附近,可通过河海联运、外贸等扩大该城市的服务范围;地形平坦为城市发展提供拓展空间;水源充足为该城市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该地区城市众多、经济发达,为乙城市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等。(任答三项即可)

4.不合理之处:E只有一条城市干道与A相连。理由:交通联系不方便。

在C处规划工业用地。理由:处在城市上风向,造成城市大气污染。

水厂3。理由:3位于C城下游,水源被污染。

(任答两项即可)

5.(1)有利条件:多峡谷;径流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能源需求量大,且在高速增长。不利条件:经济落后,资金缺乏;技术水平低。

(2)甲国矿产资源丰富,地价及劳 动力廉价,优惠的政策,工业品需求量日益增大。

6.保护旅游资源(如立法保护等);控制游客数量;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开展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任答四点即可)

7.(1)地处黄河下游平原,地势平坦,土地面积广阔,有河流灌溉水源。地理位置优越,靠近北方各大城市,邻近东亚诸国,市场广阔,需求量大。海陆交通便利。注重市场开拓,品牌打造。重视农业科技 投入和推 广。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经营,管理水平高。

开放性探究 篇5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开放式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现行教学中的主流理念。引导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中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已经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首选的教学方式。在高中理科类的教学中,高中生物的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高中生物教师而言,如何在教学中更好的挖掘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既能立足于课堂,又能进行延伸探究,是广大生物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主要就高中生物课堂中开放探究性的教学模式,结合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 生物 开放 探究

所谓开放探究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来说的。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往往采取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地位被夸张性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教学经常陷入到封闭、沉闷的氛围当中。这样的教学往往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新课改所强调的开放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模式。开放探究教学模式崇尚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多元结构并存的教学理念。开放探究教学模式不仅强调要对学生做到思想开放、资源开放、权力开放,同时还强调了能力开放,互相合作、互相学习的教学特点。其追求的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出来的学生,既掌握了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又具备与他人合作、互相融入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实现教育的真谛。

一、开放教学思想,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教学思想,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在这样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不仅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死板单一,而且整个课堂也常常变得乏味无趣。学生活跃的思维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开发,反而却因此受到打击和抑制,积极性得不到促进,对教学的参与度也就不高。既然现行的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求开展开放探究式的教学,那么教师首先就要开放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某位教师在教学必修3第六章的“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节时,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而是充分开放了教学思想,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了教学中来。在教学时,这位教师先是向学生阐述了“生态环境”的涵义,并利用多媒体辅助设备为学生放映了一些关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的纪录片。在解说时,这位教师又强调到:“任何生物的增长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构成了新的环境。”之后,这位教师安排学生组成学习讨论小组,就“人类数量的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讨论。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讨论,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其中大部分学生都提出了诸如“破坏环境”、“挤占野生动物生存空间”、“破坏全球气候”等观点。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提出了超前的、超纲的,甚至颠覆性的观点。虽然观点中的内容引起了其他学生的不理解,但是这位教师却鼓励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种做法正好刺激了课堂的讨论氛围,不少学生都抒发了更新颖的观点,思维极大的活跃起来。在最后的课堂总结中,这位教师发现,学生对于这节课堂内容的记忆都十分牢固,并且理解也十分深刻。

所谓开放教学思想,就是不能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思想才应该成为教学的主题。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观点的表达,尊重学生的思想结晶,鼓励学生书法不一样的观点,充分做到思想的自由性。只有这样,学生的兴趣才能被真正激发。

二、开放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现行的高中生物教学主要还是立足于教材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然而,对于教师而言,真正的教学,应该是超出课堂融入到生活中的教学。学生在课外,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获生物知识。要想实现这样的开放式教学,教师就必须开放教学资源,让学生明白教材只是学习的一种途径而已。

某位教师在教学“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这两章的内容时,就采用了开放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基因工程、遗传学等科学,都属于当今世界的前沿科学。而书本上的知识往往都是几年前的内容,并不具有时效性。这位教师在教学时,先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收集有关教学内容的咨询和前沿知识,并制作成课件为全班学生讲解。在这位教师的引导下,各个小组的学生纷纷通过图书馆、网络、电视等多种途径收集了丰富的资料。在正式的课堂上,各个小组的学生又纷纷上到讲台讲解了自己制作的课件。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学到了教材中没有的知识,不仅对前沿科学的状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还促进了他们对于课本上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基因学的兴趣,刺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最后的课堂总结中,这位教师又通过讲解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了,知识不只是通过上课才能学到的道理,从而加深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教学资源的开放,让学生学习的范围变得更广,学习的自由度也更高,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开放教学权力,让学生主导教学

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要想实现开放探究式的教学,就还需要教师进一步释放教学权力。

如某位教师在教学《植物的激素调节》这一章节的内容时,要带领学生做一个相关实验。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加深刻的体会,这位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模式合作探究实验方案,并互相评比,选择最优实验方案。相比于传统的学生只要动手的实验课,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让学生在教学中的权力大大提升。学生需要自己制定实验方案,并执行这个方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担任顾问的角色。这位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优化,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到了知识。

只有真正开放了教学的权力,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高效的,才是受学生欢迎的。总 结:

高中生物开放探究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开放教学思想,开放教学资源,开放教学权力。只有做到这些,高中生物的教学才能称得上是开放探究式的教学。参考文献:

[1]张建霞.开放式教学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3)

农村中学开放性语文教学探究 篇6

一、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

21世纪的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基础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立足课堂,着眼课外,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以听说读写为主线,让学生从家庭生活、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汲取知识,培养能力,开阔视野,构筑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促使语文能力全面发展。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把学生束缚在座位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相合作交流,学生与环境的交往更是被忽视。我在教学实践中总是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例如允许学生离开座位,上讲台、上黑板写;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同桌,自由组成讨论小组;甚至允许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课堂中,需要学生分组深入讨论问题时,我总是允许学生在教室里自由走动,自由组成讨论小组。这样,因为“志趣相投”,他们讨论问题的兴趣更浓厚,讨论更激烈,对每个问题的理解更细致,更深入。课外,我常常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有效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承受生活的能力。以此积累知识、训练思维、锻炼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听和读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说和写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重视由课堂向课外的开放,正是体现了“生活处处是教育,教育时时为生活”这一语文教学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语文学习需课内外联系,语文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源泉。一个功底扎实、广泛涉猎的学生才会才思敏捷,能说会写,才能较好地掌握学法,运用知识,强化迁移能力。在昆曲《长亭送别》的学习过程中,正是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组织学生去南京昆剧院欣赏昆曲表演《长亭送别》,去图书馆查找有关戏曲知识,学会写剧本,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激发了创作的兴趣,培养了创作能力。学生开阔了眼界,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由课堂环境走向了课外生活的能力迁移。

二、构建和谐的“教”与“学”的关系

在平时教学中,我从不强调自身“本位主义”,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指挥棒行事,允许学生有自我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总有新鲜感和成就感,这样学生才能以愉悦的心理参与到学习中,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例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让学生对亲情与金钱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带着愉悦的心理学习课文,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我始终牢记自己是领路人,好比引导游客观赏无限风光的“导游者”,学生是“观赏者”。为了让学生领略到理想的风光,我妙用了“引”的作用,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学习中,我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当然不是机械地灌输,而是情趣调动后之所得。例如讲到小说《百合花》时,我说各种花的名字很多,你知道哪些,能说说你了解的花吗?学生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工作中,我认为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得怎样,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导向作用。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传授模式,凸显课程活动的个性化和整体性。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前提下实施教学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创设自由的思维运动空间。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采用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认识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价值。为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地交流,认真地倾听,不失时机地点拨和鼓励,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与自主发现,期盼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发。如我在教学《散步》时,把文中的“亲情”推向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需要的不正是犹如“亲情”一样的情感吗?陶冶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组织开放性的语文活动

随着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的开放性思维能力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提高的。能力的培养、提高是实践活动的结果,而实践活动则是能力培养的载体,没有一定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要想培养能力,无异于空中楼阁。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也是这样。可是,农村中学生除了在语文课上接受语文能力训练外,几乎没有语文活动。没有活动,哪有语文能力提高的果实呢?例如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也没有课外活动的体验,更没有课外写作的实感。语文教学就适当融入开放性的知识,如我在教学《论美》时,让学生搜集查阅有关名人对美的看法并举例生活中哪些东西是美的;维纳斯雕塑的课外欣赏。又如我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请同学们搜集从古至今识别天气的方法,有哪些关于天气的民谚、俗语呢?这样学生就主动搜集相关知识。

音乐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探究 篇7

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做到“以人为本”, 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使教学体系日臻完善。

一、开放的音乐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 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必须借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往教学目标的制定是由老师来完成的, 学生只是被动地围绕教师制订的目标进行学习, 教师仍然是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没学生仍然没有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 外在影响只有通过学习者内在的学习需求才起作用。因此只有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才有内驱力,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纵观我国当前小学音乐实践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教师使音乐教学目标集中在音乐感知和音乐技能训练的知识, 以及是否学生喜欢和不喜欢, 不需要需要。在一些人看来, 一堂课的成功措施和不标准, 主要是看课学生掌握音乐知识, 演唱会合浦数?而这些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从学生的特点、课程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来审视小学音乐教育。并且很容易地看到,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审美、表达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操, 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首要目标。

开放的音乐教学目标是指音乐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我们当然决不排斥音乐知识与技能, 而是指能在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 又能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 而不是仅仅关注其中的某一方面。让音乐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大的快乐, 提高不断的接触、参与音乐的能力, 让他们深入音乐艺术的殿堂。

二、认定目标的开放性

认定目标的开放性, 是指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 由学生自我认定学习目标, 他与以往全体学生共同认定全部教学目标不同, 传统目标教学追求全体学生集体认定从基层目标到高层目标的全部项目, 最终实现90%的学生达标。事实上, 这90%的学生所能达到的目标仍局限在记忆、理解的知识目标上。情感目标与运用目标等并未实现或实现的不尽人如意。

学生的音乐是基于不平衡的, 其中许多人是音乐感觉普通学生, 更多的“音聋”。对于这种学生的教学, 音乐知识, 音乐技能传授, 但过分强调训练, 可能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激情消耗, 对音乐变得无聊。在这个时候, 老师应该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 可以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创新发展。

我们谈认定目标要有开放性, 旨在创设宽松、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地、主动地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认定目标, 不把学习当任务, 而是自愿选择, 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地开发, 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

三、实现目标的开放性

纵观我们多年的教学活动, 严重缺乏开放性和民主性。教师的话似乎代表了真理, 大家习惯于权威定论, 一味强求标准答案、正确的思路和规范的格式;不能容忍不同的观点等。解读, 结合封闭式、专制式的教学氛围, 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坚持合理的观点。其次, 教学内容应体现探索性和开放性。还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得出的结论, 还是在原有的基础上, 以时代的特点大胆想象和发挥音乐。最不确定度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 音乐能使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想象, 去解释, 去宣泄自己的情感, 这是最能反映个性的。活动的主题将能够提供这样的自由。游戏节目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音乐活动的过程,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探索自己的问题, 探索知识空间, 让他们大胆想象, 自由创造。

四、达标评定的开放性

由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都是开放的, 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兴趣, 获得了自己独特的体验, 我们的教学结果必定也是开放的, 那么学习目标的达标评定自然应是开放的。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我评价, 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构建开放式音乐教学评价方法, 我们认为, 评价的内容和风格应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选择, 而不是固定的。一首歌。其中一篇论文可以让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效果?不是吗?!音乐表演评价和其他学科缺乏绝对规模, 音乐表演并不完全以书面形式进行统计。音乐通过不正确的手段来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和兴趣, 使音乐教育使我们迷失了方向, 更不能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小学音乐教育不适合在音乐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它不是培养音乐家, 他们的目的是教育人, 培养他们的个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统一培训, 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美国的美丽的模具, 美国和美国。

兴趣才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创新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张汉昌, 赵菡.开放式课堂教学法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

初中数学教学中开放性教学探究 篇8

一、开放性教学探究的特征

转变过去的以教为主的授课模式, 实现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尊重学生的实际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和创新型思维, 积极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能力。开放性教学探究通常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 自主性是开放性教学的前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自主性的培养是实现学生开放性教学的必要前提, 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教材,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数学学科的知识点和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普遍要求。

2. 探究性是开放性教学的途径。

知识的习得需要探索, 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探究不同于一般的学习与讨论, 是带着问题, 从问题出发, 根据所掌握的知识, 通过细心的观察与思考, 经过不断的演算与推断, 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研究性的实践, 培养求异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3. 开放性与灵活性是开放性教学的原则。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是逻辑性与层次性都比较强的基础学科, 不仅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具有多样性, 而且在实施教学中也需要教师设疑具有灵活性。开放性不仅体现在知识点的本身, 也是贯串数学知识的始终, 开放性与灵活性为数学学习提供了养成科学探究思想的凭借, 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提供了资源和素材。

二、开展合作教学, 从探究中解决数学问题

过去的教学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授基础之上的, 忽视了学生独立学习知识的能力, 以致于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能力结构单一的缺陷。新课改提出了创新课堂, 还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而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引入, 为教师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根据学生的实际, 将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 好学生与学困生的充分融合与帮带结构的分组形式, 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个人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分组学习能够依靠自身的学习实际, 与其他学生结成共同学习的小组, 充分发挥各自学生的智力优势, 相互讨论, 深入交流, 通过思维的互动来快速领悟数学的知识点。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作用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对学生的分组中, 将学生的特长与智力差异进行合理的分组, 比如针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可以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差的学生分在一起, 通过合作学习的开展, 让动手能力差的学生通过多次的练习, 优势互补, 缩小能力之间的差距。针对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对问题的设疑, 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基础强的学生思维能力的打开, 能够很好地启发基础差的学生, 最终实现全体学生普遍的、综合性的能力的提升。

分组合作学习的构建, 能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果进行充分的展示, 让小组成员之间阐述对问题的分析与实验, 从解题策略或对结论的辩论中发现产生分歧的问题和关键点, 将发现的问题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探讨, 各小组在相互交流、相互倾听中,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最终实现学生的合作学习向合作探究的过程转换, 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升课堂的开发性教学策略的实施。

三、构建学科的交叉学习平台, 开放教学内容

数学课堂的教学, 往往需要对知识进行模型转换来实现生动的教学需要, 将所学的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 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既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又能够为课堂教学营造丰富的文化氛围。我们知道, 学生的认知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比如将数学知识与物理学进行融合, 通过测试一定的物理问题来揭开数学知识的要点和重点。通过对学生的积极诱导, 增强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自控”作用。

对学科间的融合, 不仅需要教师深入掌握数学知识, 也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 多渠道、多方面地补充自己的知识面, 将各种学科知识的不同的思维方法和教学策略引入到数学教学实践中去, 因势利导, 多向调整, 向课堂外要知识, 向生活实践要知识, 利用网络、图书等媒介和途径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迁移。

数学传统题改为开放性题的探究 篇9

凡具有完备条件和确定答案的习题, 称之为传统题.我们要在传统题的基础上, 开动脑筋, 创造性地探究将其改编成开放性的题目, 如探究更一般的结论、更多的情形;探究该结论成立的其条件, 等等, 把传统题改造成开放性题目, 进而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达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的目的.

下面我就如何按开放性题目的特征要求, 将数学传统题改造成数学开放题的探究谈谈看法, 仅供参考.

一、以题目条件开放为切入口

1.将条件从静态变为动态

有些数学题目只要留心探索就能发现: 题目的条件背景可以从静态变为动态, 而且其结论都是一样的, 因此改变题目的已知条件, 从静态变为动态, 使其成为开放性题目.

例题1:如图1, AB是⊙O的直径, 且AB=10, 弦MN的长为8, BE, AF分别垂直于MN, 垂足为E、F点, 求BE-AF的长.

改造分析:在BE上取一点H, 使BH=AF, 过H作BE的垂线, 交圆于C、D, 故CD∥MN, 由于圆是中心对称图形, 则MN的两端在圆周上滑动时, A点、B点到MN的距离之差始终等于定值 (HE) .

题目改造为:如图2, AB是⊙O的直径, 且AB=10, 弦MN的长为8, 若弦MN的两端在圆周上滑动时, 并始终与AB相交, 记点AB到MN的距离分别为h1、h2, 问|h1-h2|是否为定值? 如果是定值, 请求出该定值是多少?

例题2:如图3, △ABC中, AB=AC, 点P在BC边上, 且CD⊥AB, PQ⊥AB, PH⊥AC, 求证:CD=PQ+PH.

改造分析:若使P点在BC边上移动, 就可以发现P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都相等, 并且都等于CD的长.

题目改造为:在等腰三角形中, P是底边上的一点, 如果P点在底边上移动, 问:1.在底边的任何位置上 (除B、C点外) , P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是否都相等? 2.若都相等, 它与斜边上的高又有什么关系 (大于、小于、相等或不能确定) ?

2.将条件从确定变为不确定

考虑让题目的条件背景从确定变为不确定, 或引出多种情况, 开阔学生思路, 培养探究精神.如把已知条件中的某具体数字用字母代替, 使其变为不确定, 并具有一般性 (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

例题1:-3除以它的绝对值, 商是多少?

改造分析:考虑用字母a代替-3.

题目改造为:当a≠0时, a除以它的绝对值, 商是多少? (分类讨论:当a<0时与当a>0时)

例题2: 从平行四边形ABCD的各顶点向它的对角线作垂线, 垂足依次为F, E, H, G.问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答:平行四边形)

改造分析:把平行四边形ABCD改为矩形、菱形、等腰梯形, 拓广题目条件, 探求新的结论.

题目改造为: 四边形ABCD的各顶点向它的对角线作垂线, 垂足依次为F, E, H, G. (1) 若ABCD为矩形, EFGH是什么四边形, 证明你的结论; (2) 若ABCD为菱形, 将出现什么情况? (EFGH缩为一点) ; (3) 若ABCD为等腰梯形, 将出现什么情况? (当AC与BD不垂直时, 四边形EFGH为等腰梯形, 当AC⊥BD时, EFGH缩为一点.)

二、以题目问题开放为切入口

1.将问题从唯一变为不唯一

想方设法使题目的结论 (即答案) 变为是不唯一的.

例题1:计算: (x2y3) 2

改造分析:这是一道简单的封闭题, 有唯一答案x4y6.可考虑运用逆向思维将结论从唯一变为不唯一, 改编为开放性题目.

题目改造为:试写出三个代数式运算的式子, 使其运算结果为x4y6.

例题2:底面为正三角形, 且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相等的三棱锥是________. (正三棱锥)

改造分析:底面为正三角形, 能成为正三棱锥的, 可以有多种成立的条件, 利用其发展联想, 改编成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

题目改造为:命题A:底面为正三角形, 且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相等的三棱锥是正三棱锥. 命题A的等价命题可以是:底面为正三角形, 且%%%%的三棱锥是正三棱锥. (其答案不唯一, 如: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中心、顶点在底面射影到底面三顶点的距离相等、侧棱相等、侧棱与底面夹角相等、侧面为全等三角形、侧面在底面射影为全等三角形、顶点到底面中心的连线垂直于底面、三棱锥的高与侧棱夹角相等.)

2.将问题从常规变为超常

使题目的问题变为是超常规的, 在求解过程中往往可以引出新的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题1:因式分解:x2+x-12=________

改造分析:如果将问题反过来, 那么所给的式子是可以因式分解的, 而求式子中的某一参数, 如求x2+ax-12中的a.

题目改造为:为使式子x2+ax-12可以因式分解, 问式子中的a? 分别取那些数? (a=11, -11, 4, -4, 1, -1, 共6种不同的数值.)

例题2:判别7a2b, 6ab2, 5ba2中是否有同类项

改造分析:变判别同类项为让学生自主分类.

题目改造为:请将7a2b, 6ab2, 8a2bc, 5ba2分成两类, 并简要说明你分类的理由. (如按字母个数不同分类:7a2b, 6ab2, 5ba2为一类, 8a2bc单独为一类;按字母顺序不同分类:7a2b, 6ab2, 8a2bc为同一类, 5ba2为另一类;以含有a2为一类, 其余一类:7a2b, 5ba2, 8a2bc为同一类, 6ab2为另一类.)

三、以题目解法开放为切入口

1.将解法从单一变为多种

将只要求一种解法变为多种解法, 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

例题1:求A、B的值, 使x2+3x+2= (x-2) 2+A (x-2) +B为恒等式成立.

改造分析:本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 可以改成要求用多种方法解题.

解1:待定系数法

∴A-4=3, 4-2A+B=2

解得A=7, B=12

解2:恒等定义法

令x=1得1+3+2=1-A+B, 令x=2得4+3×2+2=B

∴1-A+B=6, B=12

解3:用除法

由 (x2+3x+2) ÷ (x-2) = (x-2) (x+5) +12

而x+5= (x-2) +7

解4:用综合除法

题目改造为:若x2+3x+2= (x-2) 2+A (x-2) +B恒等式成立 , 试用两种不同方法求A、B的值.

2.将解法从制约变为发散

使题目的解法变为是发散性的 (即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 .解法开放型习题, 由于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 解题时往往需要从多个不同角度思考和探索.

例题1: (x+3) - (x-2) =5

改造分析:创设情境, 利用数字的变动, 消去未知数x.

题目改造为: (扑克牌游戏) 小明背对小亮, 让小亮按下列四个步骤操作:

第一步:分发左、中、右三堆牌, 每堆牌不少于两张, 且各堆牌的张数相同;

第二步:从左边一堆拿出两张, 放入中间一堆;

第三步:从右边一堆拿出一张, 放入中间一堆;

第四步:左边一堆有几张牌, 就从中间一堆拿几张牌放入左边一堆.这时, 小明准确说出了中间一堆牌现有的张数.你认为中间一堆牌的张数是________.

(答案:5)

3.将解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将解题与生产、生活实际中条件不能完全确定的问题解决相结合,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编制开放题.在实际问题中, 条件的不确定性是自然形成的或是实际需要的, 常遇条件不能完全确定的实际问题, 解决这类开放性题目必须用数学语言将其数学化, 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对这种题目的训练, 既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题1: (把“角边角”证明全等形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结合)

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三片, 现在他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形状的玻璃. 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________去配. (答案:C)

A.1 B.2 C.3 D.1和2

例题2: (把弧长计算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结合)

如图是分别按A、B两种方法用钢丝绳捆扎6根圆形钢管的截面图, 设A所需钢丝绳的长度分别为a、b (不计接头部分) , 则a、b的大小关系为a %%b. (填“<”、“=”或“>”) (答案:“=”)

四、改编时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数学开放题要注意选有趣、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 其内容是有趣的, 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 使学生容易进入解决问题的角色,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必须适当控制问题的开放程度.开放题应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 必要时教师做好铺垫, 或提出不同的解题要求, 要让不同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最佳发展.

3.重视开放题的设问方式.语言的暗示要恰当, 防止将思维导入歧途;要注意问题的可发展性, 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也许比解题本身更重要.

有机化学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究 篇10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 他们可以掌握基本的有机化学实验原理以及相关的技能, 提高其对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老师在展开开放性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建立环保意识。

1 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有机化学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中, 老师通常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 老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讲解与演示大量的实验, 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实验知识, 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当学生学习完教学内容后, 需要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时就发现自己并没有充分掌握知识。因此, 如今许多高校都展开开放性实验教学, 虽然开放性实验教学有着许多优势, 然而也存在了一些不足之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①教学体制与教学观念出现漏洞。由于有限的实验课时, 再加上实验教学被学生认为是理论教学的一种, 在实行开放性实验过程中, 有许多老师与学生对此实验并没有充分的认识, 导致了他们的参与程度并不高。②实验室管理不妥当。开放性实验在运行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 再加上实验项目多、实验实践不确实等问题, 导致了实验仪器设备损坏较为严重, 在实验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等。③实验过程中的指导问题。在运用开放性实验教学后, 学生的实验内容更加丰富, 所涉及的知识面更广, 难度系数也更大, 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许多不同的问题, 对实验指导老师与相关管理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④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不完善。由于人员配备与相关经费等方面的问题, 开放性实验工作量很难把握, 相关管理员与指导员的积极性并不高涨。并且教学者只注重学生的实验成绩, 并不看重学生实验的过程, 导致了评价结果很难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 与教学目标相违背。⑤实验投资不足。目前高校大规模招生, 然而实验硬件并没有跟上, 相关的实验仪器比较落后, 教学人员也比较紧张, 导致了开放性实验很难实现真正的开放, 也无法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有机化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策略

2.1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 多媒体技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 它广泛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经过实践表明, 多媒体教学在有机化学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对有机化学反应过程展开微观的模拟, 其内容表现形式非常的丰富、形象, 并且把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十分抽象的知识内容表现得更加简洁、易懂, 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与记忆, 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1]。因此, 将多媒体融入有机化学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可以把复杂、抽象的知识以及有一定操作难度的实验步骤, 以更加形象、易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 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实验的本质。并且在实验过程中老师更加容易控制实验实践, 实验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 将多媒体融入实验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量, 并且针对学生的需要, 对部分实验内容展开有效的修改, 可以实现教学的灵活性, 从而充分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2.2 科学安排开放性实验内容

为了充分提高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效率, 老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丰富自身的经验, 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学生的特点以及具体要求出发, 编写出内容丰富的实验内容, 从而为学生提高更加优质的实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老师应当从学生大一开始就加强基础性化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并且在固定时间内组织学生参加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这样能够考察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内容, 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出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2]。

2.3 改良开放性实验教学方式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因此, 老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实验内容预计实验过程的控制, 从而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由于实验教学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使得老师在教学时很难真正充分掌握所有学生的实验过程。有的学生的实验目的并不明确, 仅仅作为旁观者, 并没有动手、动脑操作, 因此很难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班上学生分为两批做同一个实验, 在展开实验之前, 老师应当对每位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解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步骤。并且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让学生明白在实验过程中安全是最为重要的。在学生实验过程中, 老师应当不断在实验室来回巡视, 仔细观察学生是否操作正确, 及时发现学生所犯的错误并将其纠正。老师还应当随时解释在实验时出现的各种现象, 当学生有任何疑问时老师应及时给予解答。在学生操作完实验后, 引导学生在实验报告上详细记载此次实验的具体步骤以及相关重点事项, 并且分析实验结果, 作出理论分析。这样才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积极性, 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 使得学生能够用已经学会的知识去解释化学现象, 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3]。

2.4 融入综合设计性实验

有机化学理论教学难度比较高, 学生很难充分理解与把握, 改良实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策略是十分重要的。老师在教学时必须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由学生自由选择与设计, 由老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分析实验的可行性。此外, 老师还应当定期组织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设计实验竞赛等。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 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实验过程中, 拓展其思维, 提高其创新能力。老师在展开教学时应当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突出其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有机化学开放性实验教学步骤

3.1 框定大类, 分组选题

老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应当依据有机化学的实验性质, 先选定若干个化合物类别的实验项目, 例如醇类、醚类、脂类等等。选定实验项目类别的原则是相关物质可能为固体化合物或者有较高沸点的化合物, 从而体现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效果。在展开实验时老师应当适当调配学生, 展开合理的分组, 按照一个小组一个类别展开实验内容的选择, 小组中每位学生选择一个同类别但不同目标的化合物展开合成实验设计。在选择实验物质的过程中, 老师应当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化合物类别的文献资料, 为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4]。

3.2 规划实验操作方法

老师在展开实验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查找与阅读有关实验方法的资料, 对实验方法展开可行性分析, 并且引导学生对所选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展开资料的阅读与筛选。学生所查找到的合成方法通常为工业合成法以及实验室合成法, 其中相关的条件与方法各不相同, 学生应当在已经学会知识的基础上, 依据自己的操作经验展开可行性分析, 确定几种有效的方法待老师审核。

3.3 实验方案的设计

学生选择好实验方法后, 老师应当给予详细审核, 对已经选择的方法展开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优化方案设计, 等老师指导修改完成后, 再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准备阶段。

3.4 优化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老师应当以实验类别小组为单位填写相关物资的领用表格, 交给学校实验中心审批与备货。在这个过程中, 倘若遇到实验用品采购有困难, 实验中心应当及时反馈, 学生再作出相应的实验方案与物料的调整。②实验中。实验物料到位后, 在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内展开实验。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展开对照实验,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详细记录相关数据。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对设计方案中不合理部分展开适当的修改与完善, 对每个实验步骤中所取得的化合物展开常规的测试。在实验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纪律以及相关操作流程, 从而促进实验效果的提高。③实验的后期工作。在完成实验过程后, 老师应当对取得的实验数据展开整理与补充, 并且引导学生写出实验小论文, 促进学生巩固知识, 提高其概括总结的能力。④评价学生的试验成绩。老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优, 评优的依据是查阅资料预计制定方案的质量、实验过程中的情况以及实验论文的写作情况。给予学生科学、客观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从而帮助其更好的发展。

4 有机化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

有机化学开放性实验教学, 从学生选题、查找相关资料、选定实验方法以及相关方案的实施等过程中, 老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老师的工作强度比常规的实验教学的工作强度要高许多。老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选修开放性实验的学生多半是为了充分提高自身的实验素质以及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这部分学生具有认真、严谨、主动学习等优点, 学习能力也相对比较高, 通常会正面体现有机化学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效果。也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学分而选择学习此部分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显得不是十分主动, 有可能会对教学效果带来负面的影响, 并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工作量。因此在有机化学开放性实验教学中, 对报名选修的选择应当筛选, 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 相关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应当积极配合开放性实验教学, 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5 结语

通过开放性实验的实践训练, 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 并且还加强了其环境保护意识。许多学生对科研工作由于不了解而产生了畏惧的情绪, 通过有机化学开放性, 学生领悟了科研的一般过程, 对科学研究有了新的认识, 并且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从而为其以后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瑞.浅谈“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苯酚》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15, (02) :109-110.

[2]邹晓川, 王存, 石开云.基FC模式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09) :234-240.

[3]朱彦卓, 王良, 赵丽娜.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开展“实验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6) :68-70.

课堂互动中开放性问题设计的探究 篇11

【关键词】课堂互动 开放性问题 设计

一、开放性问题是促进课堂互动的有效手段之一

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唤起学生记忆、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等的师生间的双向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问题的类型可以分为二种: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英语课堂实践表明,开放性问题能最大程度上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思考,积极参与课堂,促进师生共成长。

二、课堂互动中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本文以江苏译林版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 story time故事教学为例,解析在课堂互动中如何设计开放性问题及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对学生有什么改变。

1.提问要贴近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为学习语言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关注并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是英语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英语课堂学习所必需的。[教学片段1]

在Unit 7 Chinese Festivals story time故事教学前,通过播放关于“Months” 歌曲,然后与学生进行互动:

T:How many months are there in a year?

S:There are twelve months in a year?

T:What are they?

S:They are January,February,…

T:Yes,there are twelve months in a year,which month(s) do you like? Why?

S1:I like July and August.Because I don’t go to school and I can eat watermelons.

[评析]

在教师根据歌曲提出第一个问题How many months are there in a year?时,学生根据各自预习的情况说出已掌握的月份,對于预习不到位的或者是基础弱的学生,在教师板书时可让学生做小老师快速带读,然后在小组内互相帮助学习,快速掌握十二个月份,为谈论节日相关信息作有效的语言输入。教学目标和需要在此设置开放性的话题与学生互动,为下面的学习积累了有效的语言知识。

2.提问要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探讨的欲望。[教学片段2]

在讨论学生最喜欢的月份后,趁着学生热情未退时,抛出再次能让学生热情高涨的问题:

T:Can you guess: Which month(s) do I like? Why?

S1:You like September.Because Teachers’Day is in it.

S2:You like July and August.Because you don’t go to work.

S3:I want to know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T:I like spring.

S3:You like March,April and May,I think.

[评析]

这一问题真正地从学生兴趣角度出发,激起了学生对老师的好奇心。也正因为前面与学生有了很深层次的有关于喜欢的月份内容的交流,此刻,学生才能对问题进行整体思考,从而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更为综合输出的表达埋下了伏笔。

3.提问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并给予及时评价。课堂教学更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提问应有价值,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引起对所学内容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把握。优化课堂提问,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思考和学习,使得英语课堂教学效益能够有一定的提高,从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开放性问题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以“yes”或者“no”来回答,而是要能促进师生进一步的交流。如在课堂Free talk环节中,当学生说出自己所喜欢的月份时,教师都能与学生进一步互动,也为学生的语言表达积累丰富的话语系统。[教学片段3]

T:There are twelve months in a year,which month(s) do you like? Why?

S1:I like October.Because my birthday is in October,I can get many presents.

T:What presents would you like best?

S1:I’d like a toy plane.

S2:I like January.It’s cold,I can make snowmen with my friends.

T:I think you have a great time.I like playing snowball fights.It’s fun.

[评析]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分别对跟学生进行了不同的评价与互动,每种互动都具有唯一性,这样能使师生的互动更加有效,而且学生也会对这样的评价感到满意。

三、结束语

教师在课堂互动中设计开放性问题时,既要解读好教学内容,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在使用开放性问题时,既要搭建支架降低回答的难度,又要对回答进行及时而有针对性的评价反馈。教师只有在设计与使用开放性问题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学生的回答才会精彩,师生的互动才会完整,开放性问题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师生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开放性探究 篇12

关键词:化学,开放性试题,教学策略

现阶段化学课程要求学生重视对问题的探究能力与设计能力, 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多方面问题, 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 掌握知识解题的方法、思路[1]。本文以高考化学开放性试题为主线, 分析了这类题目的特点以及日常教学策略, 现将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1 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分析

1.1 解题策略的开放性

对于同一题目, 学生的思考方向不同, 在正确的思路下也可得到相同答案。对于化学题目而言, 解题路径、方法的差异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思考策略, 从不同方位综合考虑问题。以某年化学高考题为例, 已知某种混合金属粉末中除去铝之外还含有铜元素、铁元素, 二者可能皆有或仅有一种, 且含量在5%以上。要求设计相关实验, 探究这一混合物中铁元素以及铜元素的存在。同时题目对实验设计所需试剂与仪器也有所要求, 试剂包含, 浓度为20%的KSCN溶液、LNa OH溶液2mol/L、2mol/L硝酸、1 mol/L硫酸;试验仪器包含滴管、容量瓶、玻璃棒、烧杯、药匙、量筒、试管。在这一题目中, 首先考查了学生对实验室常用试剂以及仪器的使用方法、用途。其次考察了其对这道题目的综合分析能力, 需要通过文字与化学术语将具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完整表达出来, 并对可能出现的化学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学生可以做出假设, 该混合物中除了铝之外还含有什么元素, 在“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过程-预期现象-得出结论”的步骤下完成解题。

1.2 题面设计的开放性

一些化学试题在题面设计上存在开放性, 例如, 在给定条件中存在多余条件来混淆视听, 或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定来补全缺省条件的题面。以某年全国卷化学试题为例, 其中提到金刚烷属于化工原料的一种, 工业上可通过环戊二烯制成二聚环戊二烯, 通过H2/NI加热加压之后制成四氢二聚环戊二烯, 再通过Al Cl3制成金刚烷。该题最后一问考察的是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设定有结构简式A, 属于二聚环戊二烯的同分异构体, 其经过高锰酸钾加热氧化处理后可制成苯二甲酸, 与溴发生反应会造成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要求学生自行想象A为什么。在这种推断题型中, 不难看出答案并非唯一, 主要A主体为苯环、侧链为-CH3的相关组合并符合题目要求均可得分。

1.3 最终结论的开放性

这类题目的结论并不唯一, 学生可通过自己的思考将认为是正确的答案选其一作答, 只要思路正确、理论充分、证明完整即可得分。以2012年全国卷中,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a、b、c、d、e中, ①a的周期数是其最外层电子书的一半, ②b与d两者A2B型氢化物均属于V形分子, ③e的-1离子比c的+1离子多8个电子。题目第三问中要求学生思考三原分子中分子空间构型, 列出非直线型的其中一个可能。学生在解答时, 填入“Cl S2、SO2、Cl O2、O3、Cl2O、SCl2”中的任意一个便可得分, 这便是结论开放的例题, 无需写出所有可能性, 仅写出一种便可得分。

2 开放性试题的教学策略

2.1 注重试验处理

以题目“提纯某Fe2O3样品的实验方案设计”为例, 这是2009年海南化学卷中的题目, 考察了学生的整体试验规划与细节方案设计, 通过局部探究来设计题型。这类题目将问题局部化, 从试验方案的设计查看学生对题目理解、试验设定、方案设计、数据处理等细节的能力。对于化学而言, 将理论性知识运用于试验设计并非难事, 因此考察重点更侧重于对学生试验细节的处理, 例如试验准备物品是否齐全、试验环节顺序有无错误等, 考量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设计能力与试验细节处理能力[2]。因此在教学中应对学生的认知结构予以优化, 在日常实践中注重对学生的细节教育, 包含实验器材、仪器、化学试剂浓度、实验过程步骤等。

2.2 注重探究能力

从2007年开始, 我国高考化学命题就已经体现出了对探究能力的考量, 且占卷面分40%以上。在命题设置上, 题面更具真实性, 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 对考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新闻关注度有所帮助[3]。近年来, 我国化学高考命题中出现了化工、医药、环境等多方面社会性问题, 同时也不乏与中学生生活相关的真实试验问题, 体现了化学学习目标中“通过观察提升化学能力”的要求。目标中的观察包含对生活、生产社会、自然界的观察, 观察对象涵盖了图表、图形、模型、实物、化学现象等[4]。通过题面中的情境设置来探究学生对化学的敏感度与探究能力。教师也应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多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 减少灌输式教学比例, 注重学生的自己动脑思考。

2.3 注重开放性思维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限制, 若学生对某一题目提出不同看法, 可在课堂中讨论并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查看新观点的可行性。具体教学时可采用类比、提问、反向思考、多角度思考等方式开拓学生思维, 锻炼其创新能力与思维发散能力, 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合理的开放性想象, 培养其解题思路。

3 结语

开放性试题通常命题情景真实、结论存在不确定性或题面设置不完备, 需要学生在读题之后迅速发散思维、探究解题过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应注重学生解题思维的培养, 不应对其解题思路加以限制, 需在学生稳固化学知识基础上加强探究能力以及应用能力, 提升化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世勇, 林芳明.科学素养理念下新课程高考化学探究性试题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 (理论版) , 2012, 02:50-53.

[2]曾兵芳, 韦佳.新课程高考化学工艺流程试题的特点与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 (理论版) , 2012, 07:45-48+32.

[3]湖南省教育考试院高考评价课题组, 肖小明, 周学良.2013年湖南省高考化学学科考生水平评价及教学建议[J].教育测量与评价 (理论版) , 2014, 02:48-64.

上一篇:完美主义的危害下一篇:科学探究的核心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