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的核心在过程

2024-10-21

科学探究的核心在过程(精选4篇)

科学探究的核心在过程 篇1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作为学习方式, 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 获得发展。但是, 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 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一、演示实验, 渗透探究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示范实验, 能紧扣课堂教学环节, 以其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重要的是演示实验能发挥演示教学的“示和范”的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

1.演示实验要引领学生思考, 发展学生思维。演示实验是科学课堂实验由于条件限制 (如器材少) 等原因而采用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这个探究活动中, 学生不是观众, 而是参与者, 不再模仿实验操作, 而是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 完成观察、记录、分析等一系列探究活动。

演示实验过程中, 可见度要高。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要明显, 必须使全班每个学生, 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 学生看不到, 必然影响课堂纪律,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 让学生更清楚的进行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出现后, 教师引导提示让学生分析说明, 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思考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方法及思路, 从中有所启迪, 有所收获。例如, “热胀冷缩”的演示实验, 在演示实验开始前先提出要求, 认真观察实验操作的顺序及方法, 实验现象如何变化?然后教师设疑, 为什么老师的手捂住玻璃瓶, 玻璃瓶上面的气球就鼓起来了?气球鼓起来与瓶中的空气有什么关系?通过讨论分析, 提高学生注意力, 在加深知识印象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

2.演示实验要起到示范作用,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演示实验中,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 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 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例如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 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 拆卸时先断电源, 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

有效的演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学习科学探究的正确方法, 并能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所以, 在课堂实验教学中, 教师演示实验起到了示范作用, 就有利于提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二、学生实验, 探究问题

(一) 明确实验目标

指导学生在理解课题, 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确定实验目标。明确实验目标是做好实验的关键。新课程中的一个误区就是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方法, 对明确实验目的重视不够。学生热热闹闹地做, 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 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全然不知道。结果探究活动纯属走过场, 学生走出实验室, 还是糊里糊涂, 认知没有得到发展。因此, 要加强实验目的教学, 务必要让学生事先理解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明确学习目标。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 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 要害。”在课堂教学中要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就要让学生敢于提问, 善于提问。因为在科学课中, 学生在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时, 只有从疑开始, 以疑引思, 才有可能在解疑的过程中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善于提问。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加以解决。

第一, 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所教内容有关, 又比较重要, 教师可以将问题交给学生思考或讨论, 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同时, 教师自己也要考虑如何结合教学恰当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 学生所提问题和所教内容关联不大, 如果所提问题在以后学习中会得到解决, 教师可首先肯定问题提得好, 然后作为一个悬念问题请大家先考虑, 待到学习与之相关的教材时解决。如果所提问题与所教内容和以后的学习关系都不大, 教师可以将学生提的问题留在课后帮助解决。

第三, 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 有可能是学生对课题不够理解, 不知从哪方面提, 或从未有过提问的机会不敢提问。那么, 教师就要创设情境, 提供机会, 鼓励学生提问, 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分解, 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各个层面提问。

在理解课题, 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学生明确了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就可以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做出假设确定实验目的。一个问题相关的因素有很多, 假设也可以有几种, 实验目的也可以多样, 教学中没必要规定一种实验目的和方法, 要给学生自已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法的机会。通过讨论筛选出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方案, 如:《光与热》一课中, 首先确定研究的问题是:光的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是什么关系?书上的实验是:先观察用一面镜子或多面镜子反射的光的强弱, 让学生从书上的例子明确, 可以用温度计测出一面镜子或多面镜子反射的强弱不同的光的温度。也就是说实验的目的是:光的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是什么关系?这样的实验, 学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 分析相关因素, 做出假设, 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法。学生自主意识增强, 积极参与到探索科学规律的活动中来, 经历了探究的过程, 学习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提高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 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目标自主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 是指正式进行实验之前, 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 运用有关的科学原理, 对研究方法和步骤的预先制定。实验设计的意义在于能够用比较经济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获得科学的结果。

科学课上指导学生搞实验设计, 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标, 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 提高实验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学会一种科学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合作, 全班讨论完善了自己的看法, 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 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能独立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科学课中安排的实验内容有两类:一类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一种现象, 这种实验比较难。所以, 只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按照实验方法操作, 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后分析, 讨论, 得出结论。另一类实验属于研究性的, 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师生交流, 生生交流, 个人研究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方案。这样进行的实验效果很好, 因为学生已经不是被动的听老师安排, 而是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自主的设计, 操作实验了。

三、课外实验, 提升探究能力

(一) 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外实验, 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任务重, 如果全部实验在课堂通过学生探究进行, 肯定课时安排比较紧张, 就放弃学生的实验探究环节。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相反, 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实际, 积极开展课外实验, 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水的净化》实验中, 让学生课外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品, 根据课本上自制净水装置的要求进行制作, 最后比较谁制作的净水器效果最佳, 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和利用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用的废品, 如“医用输入管、废电池、矿泉水瓶、吸管、塑料袋、易拉罐”等去设计探究并完成课本内的探究性实验。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 还使学生觉得所学的是“有用的科学”, 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

(二) 鼓励开放性探索---自主探索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 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 提出问题, 进行假设, 拟定实验计划, 收集相关资料, 进行实验, 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 真正做到这一步, 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自主探索实验关键是自主提问, 有强烈的探索动机, 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要求解决的。这一动机蕴藏着强大的内驱力。教师的职责是创设情境, 帮助、引导、激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变来变去的盐》学完以后, 孩子们沉浸在探索发现的兴奋之中时, 于是趁机提出白糖、味精也能像盐一样变来变去吗?带着这个问题回家试试看。这样把探究的活动任务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或请教别人, 达到探究的目的。

科学探究的核心在过程 篇2

7月7日下午,在xx实验初中的科技馆教室,我们聆听了xx第一幼儿园园长陈x老师的专题讲座《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活动体系》。她从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出发,娓娓道来,引发了我们对于幼儿园科学教学的思考。

陈老师指出了当前幼儿园科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活动形式――重集体轻个体;活动内容――重结果轻过程;活动设计――重动手轻动脑。我觉得这正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最容易疏忽的地方。虽然,我们教师已经在努力摆脱传统教育观念,屏弃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技能的培养,但常常还会无意识的以“知识点”作为教学的落脚点。

就拿我来说吧,平时一个科学活动下来,如果班上的孩子没有掌握多少知识或技能,我会多多少少有些失望。今天听了讲座,我受到了触动,一定要尽快转变观念,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幼儿的`学习过程可比学习结果重要的多,要放手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探索、体会,获得成长。“尊重幼儿,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科学活动中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

讲座中,为了便于理解,阐明观点,陈老师举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教学实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大班的科学活动《线的连接》,设计这个活动的教师想通过活动让幼儿理解莫比乌斯圈的科学现象,结果却非常不理想。这个案例让我感受到:我们教师在设计、选择科学活动的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理解、分析、推理能力,不能光图新颖独特。要选择幼儿能理解的,能依托在其实际生活经验之上进行推理的内容。科学活动绝对不是没有依据的“胡想、瞎猜”。

另外,让我引起强烈共鸣的是陈老师说的关于“科学探究的提问”的那部分内容。因为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充满好奇的孩子的一次次提问,我在班上建立了“问号墙”,用于收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给予及时解答;陈老师建议可以把选择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设计成教学活动来探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讲座持续了一个下午,从“存在问题”到“研究历程”,再到“科学探究”“掌握要点”……我们理清了思路,学到了很多很多。

科学探究的核心在过程 篇3

一、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推动、暗示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状态。教学情境获取线索可以从教材的资料栏目(如联想质疑、身边化学、资料在线、拓展视野、人物聚焦)中提取;从核心内容、教材的正文内容中提取;从隐含于教材内容之中的问题提取;从教材中的活动栏目(如观察与思考、迁移与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中提取。教学情境创设的主要方法有:①文字材料情境。通过文字、图表、数据、史料、新闻等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作为学生学习的依据进行创设。②事实情境。通过化学史、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工农业问题以及能体现化学与社会、经济、人类文明有关内容的事实和材料进行创设。③语言描述情境。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展现、描述与教学相关内容的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引领的作用。④行、色、声情境。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展现与教学相关内容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兴趣盎然。⑤问题情境。紧扣教学设计相关的探究问题,明确探究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⑥实验情境。通过学生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以实验为载体引出研究课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如在“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中展示了图书馆、超市里书籍或物品陈列的图片(事实情境),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导出分类的相关内容并迁移到化学中,然后设置“思考与交流”栏目(问题情境),通过3个问题的思考、谈论和交流,了解分类的意义。接着展示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方法的图片(事实情境),然后再进行实践活动(探究情境)。这节内容的学习就是将新知识和背景素材相融合,情境的创设贯穿学习探究活动始末,很好地激发学生深入持久地开展探究活动。

二、设计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探究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活动可围绕以下四个要素设计:①要有核心问题(真问题);②要有围绕问题的假设和预测;③要有解决问题、寻找支持或否定假设证据的过程;④要有交流和评价;⑤要有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同时还需要注意选择好探究问题的深广度,把握好课时要求。教学中常见的主要探究活动的形式有:

1.设计以实验为手段的科学探究活动。化学新课程设置了许多探究实验、活动实验,改变了过去教材过于完整的叙述,实验的现象、解释、结论,而是通过一些问题或学案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去观察、交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增强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实验观察与理性思维紧密结合。例如,在学习铝的性质实验时,通过用已去除氧化膜的大小相同的Al片分别与H+浓度相同的稀HCl和稀H2SO4反应,发现存在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以此实验现象为背景,提出一系列问题、设计一系列活动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总结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

2.设计以交流讨论为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讨论型探究活动是学生围绕某个主题或问题进行探讨,公开表达和交流自己见解的活动。这种探究活动通过教材设置的“交流与思考”、“实践活动”为题材,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通过思考正确表述个人观点,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修正、改进、完善自己的观点,获得超过个人思考所得到的新的认识。例如,在“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教学中可设计让学生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制饮料罐”开展了一场辩论赛,而且整个活动全权交给学生自己组织。让他们自己选出主持人并将学生分成正方与反方,使辩论会有序进行。两方同学准备充分,围绕环境、资源、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从化学角度展开了精彩而激烈的辩论。辩论结束后,他们组织的评委团对双方的表现进行了综合评价,让他们体验合作探究的方法,分享探究学习成果。

3.设计以社会实践、调查访问为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社会实践、调查访问型探究活动强调利用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栏目和课后习题设计探究课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问题入手,深入社会生活获取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借助他人的知识经验和各种资源,整理分析获得信息和资料,归纳、总结出结果,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将探究的结果通过图画、短文、图片、网页、论文等形式呈现,并公开与他人交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学习中成长。例如,对必修Ⅰ43页“实践活动”栏目可作如下设计:①请你利用原有知识并结合本节所学金属的化学性质,围绕金属提出一些问题;②把你的问题和答案分类;③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去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研究;④写一篇关于金属的论文,并与同学交流。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调查访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的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有效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方式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从孤立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从封闭学习向开放学习转变,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参与体验,为学生获得终身的学习能力奠定基础。学习方式的转换被教师“形式化”了,为探究而“探究”,为合作而“合作”,为自主而“自主”,甚至把“不讲”、“少讲”作为落实新课程课堂学习方式的基本要求。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选择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倡导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并不是彻底否定接受性学习。新课程教学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不是要放弃接受性学习,要否定讲授法,而是赋予了它新的内涵。首先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而是要做好他们的“带路人”。其次是教授的内容不再注重现成的知识、最终的结果,而是注重学习的过程和知识的获得过程,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适时的点拨、富有创新的启发、声情并茂的讲解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科学探究的核心在过程 篇4

浅谈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单位:文昌小学

教师:葛永霞

时间:2012.2.12

邮编:073100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如何在科学课上让学生更好地经历探究,体验快乐,培养科学素养呢?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而创设丰富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到实践活动中去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开端。

如《空中跳动的乒乓球》实验,首先让学生思考:吹风机朝上方,对着乒乓球吹风,你认为乒乓球会被吹走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让他们看实验演示:我用一只手握住吹风机,另一只手将球放在吹风机的上方。开动冷风和热风分别吹动乒乓球。结果乒乓球,没有被吹走,而是浮在空中跳动。最后说明:无论开动冷风和热风吹风机朝上对着乒乓球吹,由于力的平衡作用,上方的乒乓球不会被吹走,而是浮在空中跳动。学生发现实验这么有趣,学习兴趣自然会逐日加深。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真正实现“以探究为中心”的要求。2 玩中体验,乐于探究

探究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小学生探究欲强,但探究能力相对较弱。玩是儿童的天性,让学生在课堂中玩,目的是让他们异想天开,从玩

中求知、求真,玩出科学的真谛。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观察金鱼的身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设计制作一个雨量器》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玩中做文章,不仅抓住学生的心,而且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中玩、玩中学的科学探究乐趣。3 给足时空,自主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减少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在互相研究中学习。笔者认为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自由思维与任意猜测的空间,正确地引导学生自行探究知识,让其大胆猜想,想其所想。

如《斜面》一课,首先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是:斜面有什么作用?学生设计出对比实验,把竖直提起的物体用的力与沿斜面拉起物体用的力进行比较,证明用斜面省力。实验中学生还发现虽然每一小组物体的重量相同,斜面的坡度不同,省力的多少不同。学生对此提出了不同的假设:有的学生提出,利用斜面提重物省力多少和与提升的高度有关系;有的学生提出,与斜面的长度有关系;有的学生说,与斜面的坡度大小有关系。同学们根据假设确定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激活,深化探究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评价必须以客观公正为基础,有助于形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教师评价要做到真诚,关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应该用评价来激活课堂,提供反馈信息,师生作相应的调控,通过一些激励语,并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显露才华,施展身手。

一个新颖的设计方案,一个大胆的假设,一次为获得成果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一项富有创见的调查,一次愉快的合作,一项实验的团体赛,一项观察日记„„都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有关素质及水平,教师都能从中得到意外的发现。哪怕只是一次赞叹、鼓励,或许就能从此改变一名学生。这样的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习创造和谐愉快的外部环境,使他们参与到讨论、表达中来。同时在教学中淡化终结性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培养科学素养。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科学课堂中,教师要读懂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特点,精心设计出学生喜爱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踏上自主探究学习的路径,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使科学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达到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目的。

上一篇:开放性探究下一篇:问题以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