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劳动教育案例

2024-05-28

小学生劳动教育案例(精选11篇)

小学生劳动教育案例 篇1

你对他了解有多少?

学生案例:

小艺: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成绩还可以,尤其是数学和英语,他爱看课外书,只要一看课外书,他就会坐在那儿,连续看上几个小时,讲到他感兴趣的的科学、电脑知识时,他就会眉飞色舞的,在电脑课上,他知道的、能够回答的问题要比同班的学生知道的多,照理说,他是非常出色的孩子,可是,上课他会偷偷的低着头看课外书,大部分的时间似听非听,手里还不停的做小动作,有时不肯写作业,别的老师见他都很头痛,课后他总是跟别的同学发生冲突,上次在无意中还造成了一个同学的手受伤,别的同学也不喜欢他,说他不遵守纪律,欺负同学。在校期间,他不知道什么叫团结同学,什么是文明行为,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是在家里有妈妈盯着,妈妈会全力以赴地负责他的学习,对于他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没有及时地去教育,引导,让他纠正错误。怎样才能转变他呢?我观察了很久,发现他是个感性的孩子,正巧我有一次上课喉咙不舒服,沙哑,上课前我说了这么一句话,“今天老师喉咙不舒服,可能讲话会比较小声,希望后面的同学谅解一下”。说也奇怪,那堂课他上的很认真,下课了,他还到办公室来找我了,对我说,“老师,你可能是这段时间上课讲话太大声了,还是感冒? ”,我当时好感动,也很惊讶,这是出自于他的话吗?我欣喜万分(那时虽然是很不舒服)。我乘机跟他谈心,跟他讲他的优点,他的不足,并鼓励他改掉缺点,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见人爱的好学生,这次的谈话非常有效,接连几天,他做作业的速度快了很多,我故意在同学面前,别的老师面前夸她进步了,并让他参加科学兴趣小组、电脑程序小组,回来后还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之后,他与同学的关系融洽了很多与家长联系,家长也说现在轻松很多了。现在会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与别人相处融洽,做到互帮互让,不文明的行为改变了很多,进步非常大。

案例分析:

反思:在这个孩子的转变上,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使一个学生有所提高,老师一定要抓住他们的优点和弱点,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去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温暖,给予他们的信心,这样让学生从内心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找到改变的办法,与此同时又会在学生的心理产生一种对老师的喜爱与敬佩之情,从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办法的确很好,我想这些宝贵的经验都会为我以后的教学起到良好的作用。从这个案例中,我也领悟到:要想真正做好“问题生”的工作,一定要深入该生,深入了解他的各种实际情况,例如,在家的学习环境,学习状态,在校的表现,与同学之间的`相处等等,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入去调查、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

小学生劳动教育案例 篇2

挫折教育, 事实上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 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在挫折面前适时进行调整,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乐观、坦然地面对自身的遭遇, 从而为愿望和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等院校作为大学成长的摇篮, 教育工作尤显重要。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了解最多的辅导员在教育学生积极应对挫折, 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良好品质上起到关键作用。以下为我在大学辅导员工作的工作案例。

【案例背景】

王某, 女, 19岁, 为我系2007级学生。王某入学时的成绩比较好, 性格比较外向。开学不久, 王某曾向辅导员老师透露其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希望能够得到学校的帮助。由于王某比较胆小害羞, 在参加各种社团竞选活动中屡屡受挫, 很是失落。以前在中学因为成绩很好, 深得老师器重和同学们的信任。进入大学后看着其他同学积极的表现, 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产生了怀疑, 再加上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所带来的压力和挫折导致王某不能在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有时甚至会产生幻觉。

班里的同学尤其同宿舍的同学感觉到了她的变化, 几位关系较好的同学积极开导王某, 但是见效不大。王某由于经常情绪不稳定, 导致身体状况出现问题, 几次晕倒在教室和宿舍楼道, 送往医院并作了全面的检查, 但结果显示王某身体上没有出现异常, 被医生诊断为癔症。得知王某的心理上出现了问题, 我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开导他。

【案例过程】

1. 积极与王某谈心, 给予其更多的关注。

我经常通过宿舍走访、面谈、聊天的方式与王某谈心, 耐心地与她交流, 倾听王某诉说心事。在交谈过程中, 王某渐渐对我产生了信任, 建立起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后来王某与我无话不谈。通过交谈, 我发现:王某家人身患重病, 医药费用高昂;父母打零工很辛苦, 自己很想减轻家庭负担, 但发现自己却无能为力, 因此非常痛苦、郁闷。同时, 王某对自己在各方面的要求很高, 看到同学们极强的表现力, 觉得自己很失败但又不甘心。双重压力导致她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我了解情况后适时开导王某, 鼓励她要自强自立, 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坎, 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在生活上, 我从身边的小事关心王某, 积极帮助她找兼职和勤工助学岗位、申请生活补助金, 以减轻其在经济上的负担。

2. 联系心理辅导老师, 寻求专业辅导。

我积极主动与心理辅导中心专业老师取得联系, 并将王某的情况反馈给咨询中心, 给他们预约会谈时间。心理辅导老师热情地接待了王某, 其热情打动了王某并取得了她的信任, 王某将自己的心事和顾虑和盘托出。心理辅导老师认真倾听其苦衷, 并从专业的角度对王某进行开导。每次和心理辅导老师交流之后王某的精神面貌都有所改观。

3.帮助王某树立信心, 转移注意力, 端正学习态度。

我积极关注王某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表现。根据她唱歌方面的特长, 让她担任班里的文娱委员, 使她能够重拾自信。同时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和沟通, 请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上给予王某更多的关注, 时时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 重建她学习的信心。

4.联系家长, 取得家庭的支持。

我积极与王某家长取得联系, 与家长交流王某在校情况, 希望家长能从家庭的角度对王某进行开导。这样有利于减少了王某对家庭负担的过度忧虑, 能够坦然面对家庭环境的困扰。

经过两个月的耐心辅导, 王某的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 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积极参加班级和系里组织的多项活动, 并且在某些方面小有成就;学习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气色, 上课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 学期末考试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在生活上热心关心同学, 对有困难的同学积极伸出援助之手。

【案例思考】

通过本次案例, 我深有感触。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时期, 他们面临着角色的转换、环境的适应、学业的竞争、社会的挑战、人际关系的困惑等问题, 在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自由与纪律等诸多矛盾和冲突面前, 往往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弱, 耐挫折能力差的弱点。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挫折, 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 情绪波动较为普遍;有的学生受到挫折后, 精神上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产生情感失控, 造成心理疾病, 甚至做出破坏性的举动。因此, 做好大学生遭受挫折后的教育工作, 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我针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

1.认真分析受挫折的原因, 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挫折。

我们要教育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 及时找出症结所在。从个人的实际条件出发, 用切实的行动改变挫折情境, 使其成为成功道路上的垫脚石, 而非绊脚石。同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树立起正确的挫折观。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越是能够获得与挫折事件相关的信息, 就越能够有效地处理它;越是积极地面对挫折情景, 就越能够有效地处理这种情境。可见, 个体对挫折的反应和承受能力不仅取决于挫折情境本身, 而且取决于其对挫折的认识。

2.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 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许多大学生属于理想主义者, 缺乏社会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历, 增长其见识。大学生之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弱,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 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阅历越深, 容忍力越强, 承受挫折的能力就越强。因此,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提供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宽容、理解和忍耐, 能自我控制、释放、转移和升华内心的挫折, 以达到自我调适、内心平衡, 使他们在走向社会之前, 能有充分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挫折的挑战。

3. 加强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给学生提供心理宣泄机会。

心理咨询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首先, 它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通过调整学生心理来增强其挫折能力, 降低挫折感;其次, 它可以帮助求助者提高对待自身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能力, 促进人格的重建和发展。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中心, 通过在报刊杂志、黑板报、广播、宣传栏上开辟专栏、现场咨询、校园网、热线电话等形式, 加强理论咨询, 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扰, 从而提高心理调节和耐挫折能力。

4. 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加强心理知识学习和培训。

辅导员自身的素质高低对于工作成效起着关键的作用。“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如果辅导员自身素质不高, 认识不全面, 帮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就会不知所措。因此, 辅导员在开导学生时必须运用系统的、科学的心理知识和观点来解决问题。这就对辅导员自身提出了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地通过加强学习, 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高校应多组织辅导员参加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 系统地进行学习才有利于构建、完善辅导员的知识框架。

总之, 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需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长期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实际效果。同时, 挫折教育应该从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倡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愿望出发, 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为切入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 引导学生从容应对挫折, 在实践中培养自强、自立、自信的人格与品质。

摘要:挫折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走向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时期, 面对挫折往往表现为悲观、压抑、失望、胆怯等负面情绪, 极易导致心理障碍。因此高校须加强挫折教育, 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从而提高心理调节和耐挫折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

参考文献

[1]荆爱珍, 申小军.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探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5) .

[2]王骁骅.抗挫折能力: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J].职业时空, 2007, (21) .

[3]季达成.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J].科学大众, 2009, (03) .

小学语文案例型创新教育探讨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案例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找到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富有创造力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容易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为常人所漠视的问题,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这种心理特征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疑、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多数学生认为从“诸葛亮下令让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摆开”体现了诸葛亮智高一筹、考虑周全,可某位学生并不赞同此看法,认为诸葛亮这样安排有点冒险,因为“在下令掉船时难度很大,一是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阵太长;二是一边插满箭船只容易失去平衡,这样的话不怕翻船或调船失败吗?”对他的“出格”想法,我大加赞赏。如果老师没有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简单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发挥,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挥创新精神。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为使学生准确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我先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1.色彩各异、千姿百态的一组荷花图片;2.微风拂来一池荷花的样子,与此同时播放第四自然段的课文录音。学生在仔细看、认真听后,沉浸在美妙的想象中。接着,我让他们在轻柔欢快的音乐中尽情朗读,动情表演,使他们真切体验到课文中所说的“一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然后,我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小荷花们,你听到蜻蜓和小鱼在说什么悄悄话?”学生的发言中迸发出许多创新的火花,如蜻蜓准备“增肥”后去和荷花比美、小鱼悄悄地向荷花求婚、西施看到美若天仙的荷花后茶饭不思,一心钻研美容技巧去了等。学生这些富有创新性的想法,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巧妙设计问题,发展求异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异思维占着主导地位。这是因为求异思维是求同思维的发展,往往能产生某种新奇的思想,这是求新、创新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方向思考,特别注重巧设问题,引发思考和争议,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创造力。在学完《草船借箭》后,我让学生简要发表意见评价文中人物,学生反复读书,交流探讨,俨然是一个个优秀的评论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显示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这个巧设问题引发争议、评论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造精神的过程。

(二)适时适机延伸,诱发想象联想。想象与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幻想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又以想象为基础。因此,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关键在于教育和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适机延伸,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学习《池塘边的叫声》时可问学生:“青蛙是怎样把岸上美丽的景色告诉小鱼的?”学生有的说画下来拿给它看,有的说用摄像机拍下来让它细细欣赏,有的说写成一段话读给它听,各具特点。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创造想象,培养变通思维。教师要结合实际,适机进行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训练,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让学生想象:“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么做?”学完《再见了,亲人》后可问学生:“在中朝人民依依惜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呢?”这些问题都会诱使学生充分思考,大胆想象,不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积极开展活动,培养创新习惯。喜欢活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经常开展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读书交流会、美文诵读比赛、演讲会、辩论赛、课文插图比赛、手抄报展评、课本剧表演等,还可结合课文设计游戏及小制作,引导学生深入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组织、管理、总结,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锻炼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获得终生受用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创新的本领,还能养成积极、主动创新的好习惯。

(二)投身社会实践,展示创新才能。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可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工厂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教师要寻找、挖掘可供学生实践的活动环境,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融入社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

小学生责任教育案例 篇4

有人认为,后进生是“生成的眉毛长成的像,落后面貌变不了样。班主任再怎么努力,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我却不这样看,关键是采取什么方法,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转化工作。

一、学生基本情况

小剑,是个独生子,他父亲是一名司机,母亲在家种田,家庭情况良好。父母对独生子的期望很大,在他身上花费了不少的心思。刚入学时候性格开朗、活泼好动,但是自控能力较差、粗心大意。刚开始他的学习成绩还可以,但是贪玩、马虎的他到了三年级时就经常因为做错题遭到老师的斥责。他开始觉得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认可,老师,家长也常常斥责他,他开始丧失对学习的自信,也养成了许多的坏习惯,上课经常说话,吃零食所以常遭到批评和指责。家长在这个时期给予他更多的是怒其不争的指责,在这种状态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沟通,他在这种环境下,从一个学习中等的学生转为一个不认真学习,破罐破摔的学生。

二、原因分析

1、老师对这样特殊的学生采取不负责任的放任方式,以及在多批评少鼓励的教育方式下,厌恶老师的情绪开始滋生、发展,对老师的教育更是嗤之以鼻,产生抵触情绪。

2、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良好的生活条件无法使他产生生存压力和生存危机意识,在丧失学习兴趣之后,上学读书对他来说就是完成父母的要求,为了找同学玩、消磨时间。

3、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生活条件好原来是件好事,可是父母对他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是他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丧失了自信。于是他开始自暴自弃,逐渐放弃学习。

4、父母对孩子缺乏了解。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步,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在看到或听到孩子有错误时,就严厉的批评、斥责,而不去理解和关心孩子的心理,不去了解和掌握孩子的需求等,对父母越来越疏远。

三、解决的措施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小剑的不良学习行为是长期逐渐形成的,矫正也不是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去努力,全方位入手,有针对性的对他进行矫治。

1、从小事入手,尽量把力所能及的小事交给他去做。例如,帮助班委收作业。从而提高他对自己的自信心。

2、多沟通交流,多和他聊天,多关心他,使他在心理上接受自己,并在接受的前提下对他说服教育。由于他已经有了厌恶老师的心理,所以要靠近他,只能先从让他了解我自己开始,利用多种方式和他谈心,及时了解他的心理变化及需求。我经常给他讲自己原来小时候和上学时的经验,讲家庭的困难、父母的不易。而他的生活环境使他没有生活的压力,更缺乏了一种特殊的生活动力,所以他的行为,也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现在的状况不应该完全归咎于他。在一段时间推心置腹的交流之后,他开始逐渐的接受我,对于我的劝说有了一

定的接纳。

3、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每次集体教育之后,都要个别谈话,谈感受思想,了解他的所思所想,指出他的不足,并对他不能理解的教师行为进行分析,使他真正的理解老师的用意、苦心。更让他感到老师对他的严格要求是真正关心和爱护,让他开始逐渐消除对老师的厌恶、敌对心理,逐步的接受老师批评、指导。

4、利用友谊的影响力。在他出现厌学情绪时,动员班内和他关系较好的学生多关心他、让他感到集体的温暖,因此留恋集体的生活。对学习产生兴趣。

5、利用家庭力量。即使和家长沟通联系,通报他在学校的表现,重点将他在学校的优点、进步。建议家长多表扬、鼓励他,增强他的自信心,让他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6、与任课教师积极配合。我经常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特别小剑的课堂表现、学习情况。针对他的具体情况,制定易于实现的短期目标,逐步提高学习兴趣。

四、结论反思

小学生健康教育案例 篇5

阳泉市城区朝阳小学

帅燕

一、问题情景

上课时,所有的同学都在认真听讲,同学甲却一直不停地玩弄手中的铅笔,还打搅周围的同学听讲。当老师在对同学甲前面坐的一学生进行提问时,正当这位同学回答完毕准备坐下时,同学甲悄悄地把脚从桌子下伸出去,将前面同学的椅子用脚向后一勾,前面的同学没有防备,一下子坐到地上,并把脑袋磕到了后面的桌子上。周围的同学被这一行为逗得大声哄笑,甚至有人鼓掌喝倒彩,同学甲还站起身来,嘴里叫嚷着:“这里的椅子也太不结实了,赶紧找学校换个新的来啊!”摔倒在地的同学气得眼泪直流。看到自己恶作剧的“成果”,同学甲却哈哈大笑,还“哦—哦”地起哄。

同学甲是全校知名的“捣蛋王”,最拿手的就是如上所说的恶作剧:往女同学身上扔虫子、在别人的书上乱写乱画、欺负弱小同学„„几乎所有能折腾人的歪点子都能想到,每天变着花样来使。一句话,简直就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二、分析诊断

以上是该同学甲的一些情况,孩子的自身缺点和出现的问题很多,以搞恶作剧尤为突出。我原本以为只要教师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一定能改正过来的。但事情出乎我的意料,一开始几天还显得比较“规矩”,可是没过几天,又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于是天天有学生报告同学甲的种种恶作剧。每当面对这个孩子的时候,我总是想: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他的将来会是什么样?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感都告诉我,这个孩子需要帮助。我决定从“搞恶作剧”这个根源入手,揭开孩子心头那层阴暗的面纱。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并多次与家长交流后,初步找到了造成同学甲这些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其父母亲都是聋哑人,在家里和他交流很少,从来不辅导他的 功课。如果遇到孩子有不会做的地方,父母的态度很粗暴,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该孩子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以至于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2、2、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他担心同学们瞧不起他,感到孤立无助,缺乏自信,不敢跟同学们交流,一个朋友也没有。因为心思不用在学习上,就总是琢磨着怎样搞恶作剧,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慢慢愈演愈烈。3、3、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没有消除这种不健康心理,反而增强这种心理的发展。

三、矫正过程

找到了“病因”,就可以“对症下药”了。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努力,帮助打开孩子的心结。于是我制定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方案,并着手实施。1、1、改善父母和孩子的紧张关系,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

这样在家里,父母就能协助老师做好课后辅助的工作。同学甲不良行为的形成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建议同学甲父母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尽管该同学父母都是聋哑人,交流起来不是很方便,我建议他们可以采用传纸条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把要对对方说的话写在纸条上,每天都坚持这样做,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最关心自己的人还是父母。因为这个孩子比较厌学,刚开始聊的内容尽量不要谈学习,就随便聊,孩子想说什么,就跟他聊什么,等过一段时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再慢慢往学习上靠,问问今天学的什么,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老师有没有表扬等。孩子哪怕有点滴进步,家长一定要抓紧时机狠狠的表扬他,让他品尝成功的甜头,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2、架起沟通的桥梁,用爱关心,用信任理解,使其恢复自信。

最初我们沟通时,同学甲并不坦诚,经常编造一些幼稚的谎言,想欺骗我,蒙混过关。当谎话一次次被拆穿,老师仍然不言放弃时,孩子心头的冰开始融化了。随着时光的流逝,赢得了他的信任,从经常找他谈话过渡到他会主动跟我交流,有时分享快乐,也有时倾诉苦恼。他开始愿意听取老师的建议,并努力的配合。例如,他问老师自己心里特别想改掉以前的坏毛病,但有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该怎么办?老师告诉他,要想改掉坏习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坚强的毅力,更需要坚持,老师对你很有信心。还教给他一种心理战术,以后再控制不住自己时,就把它当成一次考验,看看你能不能战胜自己,顺利过关,每战胜自己一次,就在心里表扬自己一次。他笑着点头,表示接受。以后老师隔三差五就悄悄地问他,怎么样?笑容告诉大家他成功了。

3、创造机会,增进和同学之间的沟通。

在一次课外活动中,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同学甲的心灵受到了友爱的洗礼。

活动课上,老师教大家一起放风筝,同学甲不小心将自己的风筝挂在了电线杆上,无法取下。正当同学甲焦急万分时,同学们一下子围拢过来,劝同学甲不要着急,并争先将自己的风筝借给同学甲使用。同学甲被同学们深深的友谊包围着,眼里分明流露出从未有过的感动。

课后,我让学生每人写一篇习作。在同学甲的习作中这样写道:是同学们给了我友谊和爱心。老师,请您相信,我一定会伸出友爱的手,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

在不知不觉中,同学甲已不再是同学们眼里的捣蛋鬼了,他成了班上的纪律委员,学习成绩也在逐步上升。

在为同学甲身上发生的转变感到欣慰时,也衷心感谢他的家长积极配合,正是由于后来家长对此问题的重视以及家校达成的共识,为矫正同学甲的不良行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德育教育案例 篇6

曹秋艳

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如何实行有效的小学生德育教育方法,怎样形成良好学生思想教育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老师面前的一个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信息技术的高速化,人文意识的复杂化,个性思维的自主化,道德价值观念的市场化,都对现阶段的教育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加上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思想幼稚等特点,如果不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会走上不良的成长之路。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学生教育工作的实例,谈点做法。

案例

(一)不但要有爱心,更要有恒心

在我所执教的六.二班有一个特别的孩子,并不因为他做了什么奇怪的事,而是他别于其他孩子的懂事和成熟,从第一天上课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叫杨XX,每天早晨都迟到,平时话不多,但老师安排的事,总能做得有模有样;数学语文成绩不错,但英语却是年组倒数的。从小父母离异,父亲独自抚养他,两个人租房子住,他经常自己一个人在家,甚至有的时候吃不上早饭,饿着肚子上学。通过多方了解和平时对他的观察,他英语成绩不好主要是因为:早期学英语时,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课后不注重预习、复习,没有人辅导;后期随着学习内容加深,失去信心兴趣,放任自流。

大家都知道,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上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在找到原因之后我并没有急于对他进行辅导,而是通过日常交流沟通,建立彼此的信任,小到家庭琐事、所见所闻,大到学校社会。慢慢的他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心,对他的重视,更了解到妈妈辛苦。在此基础上,从本学期我开始对他进行有计划的英语辅导,效果良好,仍在坚持中……

小学生劳动教育案例 篇7

●《可能性》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足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虽然教师会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但在课堂上学生是按照教师统一布置的任务和教学流程进行学习,而每位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并不相同,导致学习的进度也不同,可教师在班级授课制度下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可能性》一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去设计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学习工具等,但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安排学习资源还有所欠缺,难以兼顾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虽然有的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异,但他们考虑的是大多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师生交流的时间有限,并不能兼顾所有学生的差异性。

2.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习兴趣

在《可能性》一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传授知识,只对重点知识用信息技术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该课的学习内容是小学生初步接触“概率与统计”的专题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更倾向于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探究知识。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即使在授课过程中使用了信息技术,也难以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难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设计的习题作业也难以实现个性化的分层练习。

3.难以实现思维的发展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性、逻辑性较强,并且还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期,这要求数学课不仅能使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目前,在《可能性》一课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往往直接给出可能性的知识,而很少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究发展的过程。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些教师即使知晓可以用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但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往往趋于形式,没有找到适合小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难以内化所学到的知识,并将其联系到生活实际中。

●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1. 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入可能性的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有趣的学习情境中,使他们在情境中学习与思考。例如,在引入不确定现象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电子书包上创设儿童节出游的情境,这样很容易将小学生带到情境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即时评价反馈,关注个性化发展

目前在信息技术支撑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并不高,有的甚至不知道怎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智慧课堂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多样化的知识,那么在课堂中就要有多元的交互方式,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具体体现为教师与学生要能实现及时沟通、即时的评价反馈,这样才能保障学生更好地进行各个环节的学习,保障教师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电子书包环境下设置探究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与教师交互的环境因素,尽可能地保障学生能及时地将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教师,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3. 学习活动具备任务化、探究性

智慧教育引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多以探究为主,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活动要具备一定的任务,任务化的学习能保障学生学习的持续进行,问题的探究性要从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状态和思维深度出发,适当地采用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方式能推进学习进程。在《可能性》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其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方法有初步的认识。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摸棋子游戏,让学生学习任务、探究问题,学习支架资源,并配以微视频来指导学习重点知识,使学习具有关联性。学生在一个个的学习步骤中不断成长,并最终达成智慧教育的培养目标。

案例设计

《可能性》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概率”是“概率与统计”中的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将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内容。由于概率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只在生活中简单地接触过类似的事件,所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中的不确定现象。该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学生通过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不确定现象,知道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生思维具备初步逻辑的或言语的特点,这种思维具有明显的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性,所以他们一般表现为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在游戏中学习,但是意志比较薄弱,有效的注意力时间很短,在学习过程中协作学习的意识较弱,学习动机多倾向于兴趣型,抗诱惑的能力较差,由此需要更多外控性的激发、辅助和教导。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有对“可能性”事件的接触,对于“一定”“可能”“不可能”这类词语有一定的理解,具备初步与同伴交流互动的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猜测和简单试验,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思维的严谨性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能从日常生活的简单事件中提出并解决有关不确定现象的问题,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求实态度和合作意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数学的热情,体验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4.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正确的描述。

难点: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去正确判断事情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5.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电子书包上观看《守株待兔》的动画,并让学生回答问题:“通过这个动画你知道了些什么呢?”通过《守株待兔》的故事,学生明白了“兔子撞树上”这件事是有一定可能性的。教师创设新年晚会的情境,并在电子书包上开展抽签活动,抽签的字条分别为唱歌、跳舞、做游戏。具体活动方法为: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签决定新年晚会表演什么节目,然后组内选择一名学生抽签,该生可以在抽签前先表达出自己的意愿,由组内其他成员来猜测该生抽到的是什么。经过一番探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在三张纸条中选择一个,有可能是唱歌,有可能是跳舞,也有可能是做游戏。这意味着学生并不是喜欢表演什么节目就能表演什么,由此说明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新年晚会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事件的发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并且通过该活动让学生尝试表达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教师根据对时间的把握,可以选择一个小组的学生来进行抽签活动。

(2)游戏激趣,探究新知

活动准备:在电子书包环境的资源平台中,此游戏环节呈现盒子A和盒子B,盒子A中有8颗红色棋子,盒子B中有2颗红色棋子、2颗绿色棋子、2颗蓝色棋子和2颗黄色棋子(如右图)。

教师活动:①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盒子A中任意摸一颗猜测颜色,反复几次后观察摸出来的结果,引导学生对“一定”这种事件在可能性判断中的理解,并且可以利用“一定”来描述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②教师要求学生在盒子A中摸出一颗黄色棋子。经过实践操作,学生得出“从A盒子里摸出黄色棋子是不可能的”的结论。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得出“不可能”的意义,并描述“不可能”的事件。③将两个盒子放置在一起,教师提出问题:“从A盒子中不可能摸出黄色棋子,那么从B盒子中一定能摸出黄色棋子吗”?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猜想与验证的过程,猜想目标为“在B盒子中可能摸出黄色棋子”。

结论:通过摸棋子这个游戏以及小组讨论猜想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可能”来描述游戏中事件发生的情况,逐渐理解“可能”一词在游戏活动的可能性判断中的意义,进一步体会生活中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设计的摸棋子游戏实践,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可以亲自动手实践发展规律、总结规律,判断生活中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其实,学生在生活中也会遇到简单、随机的现象,如抛硬币、掷骰子、商场抽奖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进而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因此,摸棋子的游戏设计贴近生活实际,它不仅将教师和学生融合在一起,还使学生们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在游戏中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3)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教师活动:①教师展示练习内容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练习中对可能性的判断。③汇报小组学习结果,展示交流心得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生活,讨论分享自己对可能性事件的看法;通过教师的生活实例,更加深了对判断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理解。本环节主要是一个学生对知识消化吸收的过程。在上一环节中,通过摸棋子的游戏学习知识,一些学生可能没有及时地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那么这个环节可以是拉齐全班学生学习进度的一个环节。教学活动的设计,既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要求照顾到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在这个环节中,已经掌握知识的学生可以巩固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学习内容,从而达到所有学生对新知识运用自如的目的。

(4)归纳小结,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①梳理知识。今天我们学习了可能性的问题,知道了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可能、不可能、一定。并且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事件进行判断和描述,其中“不可能”和“一定”是能够在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把一定会发生的和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称为确定现象,把可能发生的一些事件称为不确定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事件属于不确定现象,需要大家细心观察周围的生活,有一些遇到的可能性的问题可以通过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答。②拓展延伸。大家在喝饮料的时候,会注意到包装外面写有“开盖有奖”的字样,并设置了一等奖(5个),奖品是一台笔记本电脑,二等奖(50个),奖品是一台平板电脑,三等奖(500个),奖品是一本笔记本,优秀奖(50000个),奖品是再来一瓶。在这样的中奖活动方案中,会更容易中几等奖?为什么?③布置作业。首先,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一。其次,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发生的哪些事情与可能性有关?举例说明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最后,思考拓展延伸的题目,并和同伴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教师能为学生梳理出一个今天所学内容的体系。简单的总结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实际上,拓展延伸是发散学生思维的过程,将其融合到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这里设计了难度逐渐增加的作业,它有助于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

智慧反思

本节小学数学课的设计以智慧教育理念为指导,它颠覆了传统课堂直接学习知识的方式,并通过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去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不可忽视的还有电子书包环境为本节课所提供的支撑作用。通过教学设计案例,反思如下:

首先,数学学科是要求思维能力强、数据严谨、应用广泛的学科,要想真正实现智慧教育,教师要做的就是在价值定位上改变原有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环境支撑小学数学课堂要瞄向智慧教育发展的目标,重新审视设计教学活动,不管通过何种教学方式,都要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上。

其次,教师采用探究的方式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工作量减少,他们要考虑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支架等,同时,教师的辅助指导也很关键。在智慧课堂中,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要能还原知识本身,让学生看到知识原来的样子,这样能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学习共同体讨论的过程也是向其他同学学习的过程,学生更容易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进步和成长。

最后,教师的辅助引导作用是探究活动的关键。学生在开展探究活动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锻炼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学生朝着知识学习路径的方向前进,知识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整个思维过程及科学的探究方法,这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以后的生活中都是非常必要的。

利用哲理故事教育学生的案例研究 篇8

【案例缘起】2012年12月7日,廖同学在其“师生交流本”里这样写道:“老师,我现在很伤感。每次下课后,我都会产生一种挫败感,今天的课更是如此。课后,我总是问自己,我学到了什么?可是,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只能从课本笔记中寻找一丝安慰。我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下去,而最让我伤心的是,别人都能做对的题,我却做错了。我无法忍受别人快速前进,而我却在原地哀叹。虽然明白自己不是最好的,山外有山的道理也早已知晓,可我心里依旧很难过。可能的话,我想超越别人,因为我不比任何人差,我想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一直以来,我一直对自己说着这番话。可是,它现在让我感到疲惫,每一次考试,如果最高分不是我,虽然表面上是满不在乎,其实我仍会痛苦万分。月考又一次临近了,我一点儿也不害怕,可内心还是有一丝不安,不知这次的考试成绩会怎样。”

【我的批语】相信自己的实力,努力长高就行了。一切困难都会过去的,睁开眼,又是新的一天。也许,下次考试的最高分就是你。我介绍一篇好文章给你:

努力长高就行了

一位学者,前几年出了几本书,慢慢红了起来,但他也遭受了很多非议。有人说他“作秀”,有人说他的文章是垃圾,有人殚精竭虑地想从他的散文中寻找文字漏洞,对他进行批判。

学者非常痛苦,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批评和指责,他甚至考虑自己是不是应该坚持走这条路。有一次,他与一位佛学大师交谈时,谈起了自己的苦恼,佛学大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在一片荒坡上,有人播下了许多种子,有草籽,还有树籽。春天来了,籽儿全部发芽了,绽放出绿意。草籽的繁殖力十分强盛,很快就把荒坡染绿了。但树苗却长得稀疏,而且被荒草包围着。树苗的境遇十分糟糕,地上的营养都被杂草夺走了,头上的阳光也让杂草遮挡住了,很多树苗就这样死去。

但是,肯定会有树苗能活下来。到了第二年开春时,它会长得更高;到了第三年时,它又会长高一些……若干年之后,它的根扎得很深,可以汲取土壤深层的营养;它的树干很高,可以享受阳光的普照。那些杂草依然伏在地表,虽然它们的势力庞大,但再也无法影响大树了。

听完后,学者豁然开朗。

这位学者是谁,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棵树苗,那就要屏住气息,努力把根扎入泥土,努力长高,再长高。终有一天,你会超然于羁绊你的杂草。

【学生反馈】2012年12月15日,廖同学在其“师生交流本”里这样写道:“杨老师,谢谢您!以前我以为自己不正常,这种想法和感受一直都在我的脑袋里面打转,令我时常感觉好矛盾。这种矛盾让我十分害怕,进而又演变成了一种怀疑。现在,我感觉比以前好多了,心中也似乎没有那么多阴霾了,我真的很感谢您。我想,我只要努力长高就行了。

【教育反思】一个看似简单平常的小故事,让廖同学的思想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我不由生出一种成就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样的话语对学生最有效?”不是恶狠狠的话语,我曾见过学生当着教师的面甩门而去的场景;也不是苦口婆心的话语,这世界上苦口婆心的母亲太多了,而真正听话的孩子却不多。我也曾见过一位教师和蔼、耐心地对一名学生做了两个多小时的思想工作,学生最后却睡着了。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用故事去启发和教育学生,这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故事终了,轻轻的一句点拨,也许会让学生从梦中惊醒,也许会让学生泪流满面,也许会让学生回味一生。

小学感恩教育案例 篇9

错。再有你平时与刘志强那么好难道就因为这件事永远不说话吗?情绪激动的他当时就说是,以后都不是朋友。我惊讶于孩子的一句话,可能是因为在气头上,但是这些话还是引起了我的思考。现在的孩子: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犯了错误,老师批评声音高了,就抱怨老师态度不好,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学校老师和社会的注意。

二、案件剖析:

不仅是小学生、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普遍存在没有责任感,缺乏感恩意识的现象。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求索取,不想回报,很少去考虑自己应该对社会、对家庭负什么责任,社会、家庭把自己养育成人,自己应对其回报什么。

对学生“感恩心”缺失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1、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太过于溺爱宝贝,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留着,铅笔替孩子削好,书包替孩子背着,家务不让孩子碰着,有的学生饭还要大人喂着除了作业不代办,其余都是老将出马,甚至作业也是家长陪着做……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已习以为常,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不会想什么感恩。

2、有些家长自身就缺乏感恩意识,在关心孝敬父母、长辈,关心他人方面就没有给孩子以榜样作用,甚至有的家长漫骂、殴打自己的父母,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怎能孝敬长辈,怎能学会感恩呢?

3、学校还是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氛围,还是有应试教育的迹象。虽然一直强调学校教育以德育为首,狠抓德育的实效性,但是现今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质量检查、评比,使得教师们把时间和精力不得不主要投入在抓课堂教学质量,课后抓学困生的辅导上。每学期虽然也有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德育主题活动,但实效性不是很大,对学生思想教育有时显得空泛。例如,当前学校的德育教育长期强调的是政治教育,要“爱祖国、爱人民”,这种教育当然很重要,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爱”能不能被他们所理解?所以,与其先治国平天下,不如先修身齐家,因为直观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好理解。而对于小学生而言,“爱家、爱父母”也远比“爱祖国、爱人民”实际得多。

4、从社会大形势看,许多学生不知感恩。据报载,一位农民父亲写给大学生儿子的信,信中痛斥儿子不知感恩:“不知道在大学除了学习文化,还能否学到良心?”这位大学生每次写信回家只有几行字,而且不清楚,只有一个“钱”字最清楚。事例不胜枚举。社会感恩教育缺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卡通、网络、新闻媒体等公共媒介中,只注重经济利益,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我认为这需要从家长到学校的系统的培养教育过程,道德品质的培养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从小进行计划花钱教育,让孩子从小懂得钱的取得是父母用汗水换来的,要花得有价值。在学校里要让学生亲自参加集体劳动,对自己的生活需求自我服务,衣服要自己洗,卫生要自己打扫。他们便从劳动中懂得要爱惜衣服的

小学生问题学生教育案例 篇10

[分析]

马虎是有原因的。(1)注意力不集中,如有的同学平时学习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漫不经心,丢三落四,长此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形成马虎的毛病。如果做任何事情都集中注意力,不断提醒自己,就不会出错。(2)注意力极易转移,即注意的稳定性差,常常还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就想着其他的事情,因而常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3)马虎的产生还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小时候,家长如果不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而是自己亲自动手为其准备好一切,那么孩子由于很少有机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什么也不用考虑,马虎的行为习惯就容易形成。

[方法]

1.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教师可用提示:“做完之后,自己认真检查。养成检查的好习惯。”这样使学生形成一做完题就能自觉检查的习惯。另外,也要引导小学生自己提醒自己检查。告诉他们:自己要督促自己检查,自己能帮助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老师喜欢做事认真的好孩子。

2.使用厌恶疗法。对马虎很严重的孩子,可以手腕上套橡皮筋,每马虎一次,自己拉几次橡皮筋,会有疼痛感。几次之后,一做作业就会想到不认真就要手腕疼,这样逐渐改掉坏毛病。同时,也可在认真做作业后,给自己奖赏,如做自己喜欢的事。

3.告诉小学生,马虎是坏毛病,但并不可怕,只要有决心改,按老师说的去做,一定能改掉。

小学生劳动教育案例 篇11

关键词:小学生;突发事件;自我保护能力;实施措施

一、提高小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

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或多或少地面临着突发事件带来的对于财产生命的威胁。而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年龄和见识的限制,可能遭遇许多突发事件的威胁,如果没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就会使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因此,学校和教师要重视提高小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以自己学习到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尽可能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伤害,保证他们的安全成长。

二、案例教育法的具体实施措施

学校和教师要在安全教育中,运用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增加小学生的安全知识,训练他们的自我保护技能。案例教育法在对小学生实施安全教育中有很强的实用性,它能够将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可能遭遇的突发事件以案例的形式展示给小学生,让他们了解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结果,进而明确应该如何避免或者减少突发事件对他们的伤害。下面我将从火灾这个突发事件具体案例入手,展示案例教育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首先,教师向学生们展示有关火灾的视频资料,其中包括火災是如何产生的,人们在面对火灾事故时,分别选择了怎样的逃生方法,其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它们分别导致了什么后果等等。其次,教师通过播放火灾视频,让学生们亲眼目睹火灾事故,了解更多的火灾知识,同时让学生们学会居安思危,模拟自己在面对火灾事故时应该怎样逃生。最后,教师一方面以视频资料警惕学生要重视并熟练掌握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另一方面,通过防火训练和安全用火知识的普及,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用火习惯,预防火灾的发生。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小学教育中,安全教育是保证小学生安全健康成长的关键。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小学生在面临突发事件的威胁时,实施自我保护的能力。教师在安全教育中运用案例教育法,能够通过案例展示正确的自我保护过程,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有很强的教育实效性。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灶台上的记忆美文故事下一篇:赴梁家河考察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