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学生教学理论有感

2024-05-25

听学生教学理论有感(精选13篇)

听学生教学理论有感 篇1

听《精制编码与学生培养》有感

越江小学 蒋少忠

4月23、24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中小学中层管理干部及校长思维创新与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学习。两天的报告,四场精彩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现就学习北师大教授楚江亭老师的《精致编码与学生培养》谈谈自己的感受。

楚教授的报告,虽然理论层次高,却并不令人感到乏味。他风趣幽默,妙趣横生,“中西结合”、深入浅出,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精彩纷呈。时时使得听众或开怀大笑,或会心莞尔。他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所见所闻所学所思,从教师工作状态、教师的自我规划与管理、成功人生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教师应有的品质与习惯等方面漫谈了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给在场的每一位领导很大的启示和教益,博得了大家阵阵掌声。

精制编码,指的是民主、宽容、顺畅、逻辑性、系统性、文学性、修养性的语言,相反,则称之为粗制编码。良好的家庭文化传递给孩子的是精致文化编码,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讲座中还介绍了英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的研究:家庭文化决定着一个儿童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决定着该儿童的语言,由此影响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从楚老师的列举的大量实例中我们了解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梁启超家族的研究更是雄辩的说明了这一观点。梁启超的九个孩子都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个个成才,涌现出了三位院士,可谓是满门俊秀,薪火相传。

其实,楚教授讲的内容用我们中国的一句俗语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我对讲座内容的通俗理解,其实是指家庭文化背景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伯恩斯坦将中产阶级孩子的看图说话:表示为精致的文化编码,语言有系统性、逻辑性、文学性、修养性。而劳工阶级孩子的看图说话:表示为粗糙的文化编码,语言没有系统性、没有逻辑性、没有文学性、没有修养性。学校使用的是精致的文化编码,所以中产阶级孩子与学校教育容易接轨,学业成就更能成功。

由此可推,梁启超家族的子女们是满门才俊,他们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浓浓的爱国情怀那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

梁启超九个孩子个个成材,那就有人要问,梁启超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楚江亭教授向我们介绍了梁启超与儿女们的交流是通过一封封的书信。它融入了亲情,那一封封书信的关爱,足以证明;这些信贯穿着宽容,长辈父爱的理解和开明在其中流淌;这些书信传播着自由和民主,即便是在如此传统的家庭里,自我的选择和成长,可以得到如此合宜的萌芽和茁壮。因为他的基点,与我们的现代教育的功利主义色彩是完全背离的---培养健全的人格。

梁启超先生的教育成果,在这些书信里是充分体现了。一门三院士的简称,足以让我们很多家庭的北大清华黯然失色。长子梁思成是众所周知的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梁思礼则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九个子女中出了三个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他六个子女则各自在事业中独有建树。良好的教育,带给他们的成长是健康的,是人性化的。梁启超先生宽容,睿智,真情,开明的教育,值得我们学习。而梁氏一辈的人才辈出,也是我们中国社会的大幸。

梁启超先生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造就孩子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教育孩子不断追求知识;

四、树立孩子自强不息,成就未来的理想与信念;

五、人生目标的教育;

六、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丰富孩子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位母亲,如何为孩子传递精致编码,如何培养孩子的精致编码能力,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这就给我们每位为人父母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在孩子成长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精致文化编码,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优良的家教环境中和谐健康的成长。我们要让他们感觉到我们对人类美好品行的锻造、对知识的渴求、对个性的张扬等等,以之我善行导其行,以我之真诚导其诚,不断地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儒雅高洁的环境中和谐成长!

这也给我们每位为人师者提出了一个重要任务:在学生的成长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精致文化编码,让他们在潜移默化的优良的教育环境中和谐健康的成长。我们每位老师要不断地提升我们的道德情操,使我们的人格成为学生成长路上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我们好要不断的提升专业素养,靠精深广博的业务浸染;我们不断的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让学生们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幸福成长!

我们通过不断地丰厚自己,通过严于律己不断地锤炼自己的德行,我们通过修炼自己,不断地提升我们教育水平。在培养孩子、教育学生时,我们能给他们提供最佳的、最适宜教育,自觉地用精致的文化编码,即语言有系统性、逻辑性、文学性、修养性、民主平等的对话,远离粗糙的文化编码让学生们在接受“精致编码”中,走向卓越,奔向崇高,做最好的自己。

听学生教学理论有感 篇2

一、关注词语的规范、准确使用, 更注重词语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在这节课开始, 张老师让学生复述《月光曲》的课文大意时, 学生说贝多芬听到“磕磕巴巴”的曲子从路旁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 张老师立即说用这个词形容曲子不恰当, 请用书中的词语来回答, 一位学生准确地帮他换成了“断断续续”。一位女生读成入场券“juàn”, 张老师立即让其他学生帮她纠正, 读成入场券“quàn”, 很好地防止了中段学生乱用、错用词语以及字词读音不准确的现象。另外, 通过张老师引导学生用书中的词语或者以前学过的词语来准确概括等, 可以看出张老师平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 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感悟, 最后达到恰当运用的效果。

二、注意捕捉从课文中生成的词语, 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意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真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 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 那有多好啊!”张老师问:“我们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 仔细想想。”我们知道书中兄妹对音乐的热爱是点明的, 那么热爱是感情非常炽热而深厚的意思, 四年级学生不一定理解那么深刻, 这时张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到了生成词语“渴望”, 为热爱搭建了台阶, 张老师立即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批注, 让学生感受到盲姑娘由喜爱到渴望, 最终达到对音乐的热爱。并且张老师进一步抓住这个词, 让学生把“渴望”的感情带进文中读出来。这样, 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文字, 有层次地体会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通过评词, 从而达到评句, 使学生深深地读懂了贫穷而又热爱音乐的兄妹俩。

三、引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

“盲姑娘没有看见贝多芬, 没有听见过贝多芬的演奏, 但盲姑娘为什么认定他是贝多芬, 通过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在张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一口说出了“纯熟”, 张老师立即追问“纯熟”什么意思 , 让学生快查查字典, 学生查完字典后说:“就是很熟练的意思。”张老师接着调动学生的积累, 联系上下文, 使学生知道贝多芬钢琴弹得很熟练, 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张老师又问“大音乐家, 琴技高不算什么, 盲姑娘还通过哪些词认定他是贝多芬?”学生答:“感情多深哪!中的‘多深’”。使学生一下子了解了盲姑娘为什么知道是贝多芬的原因。这时, 盲姑娘和贝多芬的相互理解, 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想到可用“知音”一个词概括。

四、运用对比, 领悟词语表达的画面

张老师问“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 有两个乐章, 第一个是怎样的海面, 用书中一个词概括是什么?”学生答:“微波粼粼”。张老师又问:“谁来告诉大家, 第一个画面用什么语气来读, 第二个画面用什么语气来读”。学生代表说:“第一个是舒缓, 第二个是激昂”。接着张老师让学生扣住这两个词语表达的语气, 进行多种形式的对比朗读, 学生眼前仿佛展现出大风、巨浪的海面和微波粼粼的海面。

五、引导学生进入词语营造的意境, 探寻人物的心理

张老师问“我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听到了幽静, 那么幽静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幽雅安静。”“贝多芬在这样幽雅安静的环境中, 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他的心情?”学生代表说出了“悠闲”“愉快”。张老师又追问:“还有哪些词用得比较好?”学生代表回答:“驻足倾听、断断续续。”在此基础上, 学生深深地理解了贝多芬当时的心理, 也为下文贝多芬创作《月光曲》奠定了基础。

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张老师问学生:“贝多芬在窗外从兄妹俩的对话中听出了什么 ?”学生代表回答:“贫穷。”张老师立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 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贫穷,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从外部环境来说 , 例如低矮的茅屋, 一架旧钢琴;有的同学从兄妹的对话以及皮鞋匠的话“入场券太贵了”来理解贫穷。在此基础上, 张老师再让学生通过朗读, 读出了兄妹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之下他们之间的体贴, 兄妹对音乐的热爱。学生也知道了这对穷兄妹不仅有高雅的情趣, 还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也为下文贝多芬为他们创作《月光曲》打下了情感基础, 也使学生由一个词扩展到一句话、一段话, 直至对全篇文章的理解 , 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体现了课标里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抓住文中关键词语, 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了解了课文主旨

这节课一开始, 教师就在黑板上写下“听”“弹”“又弹”“记”字词, 一下子很好地回顾了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接着引导学生抓住“轻松”“贫穷”“体贴”“热爱”“同情”“知音”“打动”这些词语, 一下子扣住了课文的关键,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看(听)话教学有感等 篇3

看话教学要求耳聋学生通过说话人的口型,正确了解对方语言。耳聋学生在学发音、学说话的时候,看话教学就已经开始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个别学生对读不感兴趣,不愿意读也不会读,于是我便采取各种方法鼓励他们读,以激发学生练习发音的积极性。在读词汇时,先让学生看懂词语口型,然后再做发音练习,直至口型和发音都准确为止。在教生字时,先讲发音部位和方法,教师先发音,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口型发音。学生每发音一次我都示范发音动作,让学生反复看口型,并画图向学生讲清舌在口内的位置和舌的活动情况。如发现学生发音时口型在口内的位置不正确时,就及时纠正,直到读准为止。在读句子时,我就放慢速度反复诵读,对长句以及比较复杂的语句,用手语势及形象动作辅助的方法,帮助学生看懂句子内容,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采用让学生听看结合的方式,为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听懂教师的有声语言(因为不可能经常处于高声说话状态)。我们利用语音训练器,对学生进行看话教学。因我班只有一台语音训练器,所以我就把有残余听力的学生安排在前排座位,针对学生残余听力的不同情况,进行听话训练和个别辅导。在教学时,随时让学生轮换带上语音训练耳机,其他同学可借助训练的扩音器进行听话。如:我班何华同学,学习一直很好,但从这学期入学以来发音没有声音,只是口型正确。经过一系列看听训练,如今他也能和其他学生一样能一边看课文一边朗读。即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在看听话写句子中,也是这样进行训练的。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看(听)话教学要想取得成效,一是贵在坚持,二是多听多说。每次考试学生在看(听)话这部分考试成绩是比较理想的。现在,我班7人都能比较正确地发音,而且看(听)话能力也在不断提到。

今后,我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看(听)话教学经验,为耳聋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耳聋学生从无声的世界中走出来,能和健全人进行一般性的语言交流,为他们立足社会成为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武之华)

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祁秀丽 李桂杰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长处,也有短处。班主任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为学生成长创设一个理想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被欣赏的幸福感中时时摘取“成功的小花”。

俗话说:五个指头不一样齐。班上有几个学习、纪律都比较差的发展不平衡的学生,这是正常现象。但不管怎样,即使是最差的孩子也有优点。如果我们带着欣赏的眼光,就必定能从他们身上发现美好的东西。有一回,两个最差的学生被叫到办公室,然后让他们每人都找自己的优点,他们说没有优点。教师说:“不可能,我都已经替你们找出两条了”。后来有个学生红着脸说,“老师,我学习不好,只考了9分”。老师说“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不看书还能得9分,这是天赋啊”!自那以后,那名学生还真来劲了,学习成绩直线上升。

在一次批作文时,打开一本一看,只见一页纸上只有两行多一点的文字,还又涂又改的。此时,做为教师没有责骂而是写下批语:从你那又涂又改修正自己作文的行为中,看得出你是一个愿意通过努力提高自己能力的好孩子。老师让学生在不足之中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并体会到了老师对自己的真诚和尊重。

赏识孩子,就是要走进孩子的心中,敢于接受孩子的差异。孩子心中有一个全新的世界,只要我们放下成人的“架子”,就会发现那里是多么丰富有趣。

一天中午,刚走进办公室就听人说,本班教室的两块玻璃黑板昨晚被风刮破了。按照学校制度,谁损坏谁赔偿,当事人要受到处分,并在“文明班级”评比中扣分。这时就找到昨天值日负责关窗的一名女生。她怯生生地对老师说:“当时教室里有两只蝴蝶,赶来赶去总有一只飞不出去。我只好开了一扇窗户,好让它飞出去。想不到风刮破了玻璃……”小女孩说着眼眶湿了,她接着又说:“打破的玻璃我会赔偿的”。老师这时没有责怪她,而是当着大家的面表扬她幼小的心灵充满了爱,并表示由老师掏钱赔这两块玻璃。尽管这么说,第二天这名同学还是拿来了钱,要求承担赔偿责任。事后,老师买了奖品,并在上面写着“赠给爱心天使”,这名学生激动得热泪盈眶。由于老师的赏识,孩子的“过失”得到了宽容,“爱心”得到了维护,在她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关爱的种子。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做为教师,我们不妨用两只眼睛去看学生:睁大一只眼睛去发现他们的长处,眯缝一只眼睛去看他们的不足。

听《雷雨》教学有感及教学反思 篇4

随着课题改革的不断深入,本学片关于《积累、感悟、运用》课题的开展活动是越来越深入,每位教师运用大语义观,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不断启发学生进行积累、感悟、运用。

【教学片段】

一、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雨的资料:

师:同学们,你们收集到哪些关于雨有资料呢?谁愿意上来说一说?(生:略)

师:这些是我们学过的古诗、课文,还有别的吗?

生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我爸爸教我的。

师:真不错,这是自己学的,那还有吗?

生4:我还会唱《春雨沙沙》的歌呢?

师:那好,你把它唱出来吧!

生4:唱《春雨》(全班学生都跟着唱起来)

2、出示课件: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关于雨的古诗、儿歌、课文、老师这里也有一幅关于雨的图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师出示课件)

我请位同学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听到了风声、雨声、打雷声、青蛙的叫声。

生2:我看到了下雨、房子、池塘、柳树。师:非常好,同学们都很细心,你们能不能给它起个题目呢?

生1:老师老师,我给它起《春雨》。

师:《春雨》合适吗?

生2:我给它起《风雨交加》。

生3:我给它起《倾盆大雨》。

生4:我给它起《雷雨交加》。

师:《春雨》不行,其他的题目都非常好,有位作者他也写了一篇关于雨的文章,我们一起来学学,好吗?

【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是陈琳琳老师在教学《雷雨》的导入阶段,不难看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和老师都是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的,陈老师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学生成为主体,老师成为主导,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所得、所想,陈琳琳老能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布置他们课前去收集关于雨的资料,这些资料是学生平时看过、听过、学过的东西,积累起来容易,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乐于积累所学的知识,积极运用所积累的知识,这些都为他们以后高年级的感悟,运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不仅如此,陈老师在教学中能够与学生进行对话教育,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自己的画面起名字,通过全体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对话,为画面起恰当的题目,但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把学生起的题目巧妙地与课文题目相结合那就更好。

听松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有感 篇5

关慧娣

3月20日,由学校组织,校领导亲自带队,一行8人来到了松岭小学听了两节课。通过听课感触颇多,现根据两节课的课堂教学说些听课的收获。

一、语文听了一节宋云凯老师的语文课,是三年级的快乐读书屋《第一声叫卖》。

课程开始,宋老师先是利用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板书题目让学生质疑。宋老师的板书十分工整,尤其是给学生养成了“老师板书,学生书空的好习惯”。

可以说,学生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他们自觉主动的行为,预习、展示、反馈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1、预习课中,我要学习什么、了解、掌握哪些知识点,每个人都各不相同却都心中有数。学生们积极地看他们的笔记,找出不会的知识点,遇到的问题先自己去解决,解决不了的找小组长。小组中解决不了的再写在黑板上,全体想办法或老师来解决。

2、展示课中,每个学生将自己负责讲解的知识点以自己设计的方式展示在黑板上,知识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讲解时过渡自然,表达清晰,这节课中学生们不仅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知识水平也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老师很少讲话,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做一下点拨启发。当然老师在课前会提出要求,如展示时学生必须脱离课本。可以说这节课中学生各种形式的展示与点评都闪烁着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智慧。

二、数学

数学课是由赵淑娟老师执教的四年级《小数》的复习课。整体来看这节课教师思路清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本单元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复习。

赵淑娟老师这节数学复习课,这不是简单的知识回忆和巩固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整理,使知识系统化并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的过程。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获得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识显得更为重要。这种能力和意识实在自主整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并通过交流、提升、精讲点拨等,完善知识结构,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复习时有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比较清晰,而有些知识可能被遗忘,小组长要引导学生利用回忆或看书等手段,全面搜集出与复习内容有关的所有知识,准确地搞清楚每一个知识点的具体意义。整理的结果清晰、明确,使人一目了然。

听加区二小说课标说教材有感

关慧娣

4月16日,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很荣幸,有机会倾听加区二小的获奖教师蔡金梅和秦旭红进行“说课标说教材”的观摩活动。原来对“说课标说教材”活动认识肤浅,更严重的说是概念模糊。观摩这次“说课标 说教材”活动真的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一、树立自信。以前从不登台的我,通过这次活动发现自己原来也可以站在台上说些什么,来展示自己。也许是本职的缘故,只注重学生的培养,而忽略了自己,原来生活是可以辐射发展的。

二、研究教材,这次学习让我对课标熟悉了,明白了,会做了。因为课标的内容已化成树在心里生根发芽了,可以说耳熟能详。也可以指导教学的方向了,也明白了教材编排的心意了。不再是就题论题,可以上下左右的看教材,及时发现册与册、文与文之间共性和联系。

三、画知识树。针对二年级上册的知识,已化成树的形式,就是心中有树。应该感谢王敏勤教授研究成果的推广,感谢这次活动的举行,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四、练制课件。这次课件的展示,我发现我的课件是最简单的,没有图片的插入,积累的东西没有拿出来让它见见世面。有让我做转为我要做的心态,是豁然开朗的释怀。在今后的研说活动中还应该注意:

首先,要整体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熟悉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编者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把本学段的知识横向、纵向联系起来,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明确的知识体系。

其次,明确研说教材所包括的内容:说清楚课标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编写意图、编写体例、画出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把本套教材的知识构建起来,哪些知识可前后整合,能提出合理的教材处理建议,提出适合本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提出本学科高效课堂的标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总之,研说教材决不能一蹴而就,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对照新课标进行研读,画出知识树或知识框架,写出教材分析,整合教材,了解编写意图,明确知识点,弄清楚哪些知识点可以并联起来,反复讨论,只有对教材进行全面细致的解读和把握,才能游刃有余的进行教学,才能使课堂真正达到高效。

听加区二小高效课堂教学有感

关慧娣

4月16日,有幸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来到了加区二小,听了两节高效课堂优质课,一节是杨春玲老师的数学课——分数除法的复习,另一节是马宏艳老师的语文课——那只松鼠,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去学习借鉴的地方,尤其是高效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我开始认真地思考我们课堂的现状,在新课改的大趋势下,我们应该怎么做。下面谈一下我的一些感受: 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效率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普遍的关注。

1、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

2、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

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往往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老师器重我。要把他们每一点的积极性、每一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

3、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表达你的关注。

不经意的允许能满足学生的被认可感,满足学生被承认的需要。

二、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对课堂一定要有创新。

1、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2、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有趣。

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3、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愉悦。

合作学习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群体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导师,及时起点拨导向的作用。合作学习很有好处:第一,拓宽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第二,培养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第三,可以培养合作精神。

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关慧娣

在2014年的8月20日至8月23日期间,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在育才中学举办的大兴安岭小学骨干教师及教学能手地级培训班的学习。培训的内容丰富多彩,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专家的报告,又有特级教师的核心理念,还有教师研讨。姜新华的《借力经典教育,助推高效课堂》证明了经典阅读对高效课堂的作用,而且为我们老师和学生介绍了很多经典书籍,为期4天的培训,我感觉每天都是充实的,因为每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讲师,每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培训中,我进一步认识了新课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能参加这样的培训,我想我是幸运的、是幸福的,在这里,我很乐意让各位同行来共同分享此次培训。

在培训中,我发现,每一位专家,每一个讲课的老师,都流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而这些心态正是我们一般教师没有做到的。我们很少谈论教书的乐趣,而是经常在一起抱怨,说明我们这样的教师是存在职业倦怠的,是需要培养良好心态的。所以,我想,平时工作虽然平平常常,但也要轻轻松松、快快乐乐。

我想从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结合本次培训的心得,谈谈我个人的感想。受专家的启示,我觉得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发展,走向教师的专业化:

一、在教学中追求和学生一起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一个班的学生就是拥有一笔财富、拥有一块实验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片天地和学生共同成长。因为教师所面对的不是一个或几个“世界”,而是几十个 “世界”。教师的任务就是认识并熟悉这些“世界”,培养并发展这些“世界”。所以教师不论在什么时候,无论从事什么活动,都必须意识到“我是教师”,从而自觉地把自己置于“教育者先受教育”的位置上,在正确分析和判断教育情境的基础上,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使心理与现实相适应,保持心理平衡,以便较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以阅读教学为例,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对话,意味着相互碰撞和共同建构。所以我们在课前一定要有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不能过分信赖教参。那么在课堂中就要珍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因为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他们在阅读中有着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的情感反应。这些都是文本所期待的,但是又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因为学生的理解有时是片面的、错误的或者存在不正确价值观导向的,这就需要我们灵活地进行提示、启发、讲解、引导,也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不仅仅是交流,还要有提升。我觉得我们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这种对话,就会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得到自我发展。而教师这种与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专业化素质也只有在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

二、从教学反思中获得发展

教学反思在《走进新课程》一书中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有人曾说:“教30年书不一定成为名师,但是,认认真真写3年教学反思,不是名师也有名啊!”可见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我觉得写教学反思也是一种“对话”,是我们与“走过的日子”对话,与收获和困惑对话。在写反思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这种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自我、获得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善于反思,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从反思中获得发展。

三、以书为伴,在读书中发展

任何人想发展都离不开书,读书的边界就是人生的边界。书籍可以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先哲进行精神对话。给我们培训的老师,几乎都谈到了这个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想发展就更离不开书。我们不仅要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还要博览群书。不读书,如何更加深入地教学,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支玉恒老师四十多岁才开始从事语文教学,十多年的时间就成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支老师就是一个藏书多、好读书的人。多读书,多研究,这样不但能融会他人的理论,而且还能产生自己的新观点,推出自己的新理论。一位老师要成为一个有品味、有文学修养的人,要想发展,就要时刻与书为伴,不但读书,还要思考,与书中人物、与智慧进行对话。

听学生教学理论有感 篇6

渔塘小学:陈忠良

关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它关系到我国未来公民是否具有知法、守法、用法的素质,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学科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各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源。关键是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所以,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题之一。

针对这一课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科的特点,在加强法制教育的渗透方面,加强法制学习,搞好自身建设,提高法律意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首先自己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要经常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使自己认识到在加血过程中,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突发事件,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学生,保护自己。要充分认识到,在当今的法制社会,不懂法、不依法执教,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受教师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在教学中要做到工作积极、思想上进、语言文明、法律性强。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注重调查研究,做到实事求是、讲究方式方法。在教育学生时,要用热心去温暖学生、用耐心去说服学生、用诚心和爱心去感化学生,将法制教育寓于学科教学之中。

将法律知识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教学时,不能为了法制教育而把学科课上成纯粹的法制课,也不能为了教学而漠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应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渗透法制教育。

听学生教学理论有感 篇7

那么, 面对《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被誉为“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的诗篇的教学时, 是否也可以采用这样将悦耳的乐曲与优美的诗歌相结合的方式, 以再现诗歌的意境, 加大诗歌的内涵深度, 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品位, 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呢?

我在教学过程中走出的第一步, 是让学生听曲。

名曲《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 原名《夕阳箫鼓》。按音乐标题理解, 可能是描写夕阳西下时, 江面船上演奏箫鼓的情景。动人的乐曲在琵琶的独奏中拉开了序幕, 使人仿佛看到了漫天的晚霞映照着碧波万顷的江面, 映红了金色的沙滩;一叶渔舟静静地漂流江中, 渔人轻抚船桨, 神情怡然。接着, 悠扬的琵琶声如轻柔的微波弥散开去, 使他们仿佛看见独立江畔的一座江楼, 聆听江楼的阵阵钟鼓。月出东山之上, 溶溶月色, 皎皎清辉, 江上银波闪闪, 江流曲折, 江畔花影重叠, 水际浩渺。观一叶渔舟漂流江上, 渔歌唱晚, 婉转悠扬, 江水回澜拍岸, 银浪堆雪, 桡击月影, 波及远濑, 此时无尽的情思揉进夜月江波之上。接着, 有伊人伫立沙滩, 江风拂面, 柔发共柳絮飘飞, 企盼之神情尽在曲中。尾声的琵琶声是那样的飘、悠、长, 如同一叶轻舟在远处的江面上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如此的幽静与安谧, 使人沉醉于这春江水波、江天夜月。一切都沉浸在梦魂牵绕的琵琶声中, 一曲《春江花月夜》牵动了多少衷肠。

音乐是用声音塑造形象的。在听曲的同时要求学生体会《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如何用声音塑造形象, 从优美的曲子中去感悟、品味、想象春、江、花、月、夜这些意象, 去想象在月下发生的美丽的传说、故事, 去感受曲作者营造的美好、安静、闲适的氛围, 去领略大千世界赐予人类的美景。当我们沉浸其中时, 会理解到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想到夜月之柳絮、夜月之花丛, 会感到热血汹涌, 衷肠畅抒, 仿佛朦胧的夜月、清朗的春风、沉重的春花、皎洁的明月、伊人的企盼伴随着你, 如一幅真挚祥和的人生生活画卷铺展在你的面前, 真可谓“三月不知肉味”。是什么原因使名曲《春江花月夜》达到如此美好的地步?产生这般无穷的魅力?这与它借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是分不开的。

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而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欣赏诗亦是如此。通过诵读, 可以把诗中的意象部分找出来进行诵读, 体味每个意象的意蕴。通过反复的诵读, 普遍感觉意象、非意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意依象而生, 象依意而显。没有象, 意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意, 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于是, 第二步便让学生吟诗。

张若虚一生仅留下包括《春江花月夜》在内的两首诗, 此诗“孤篇横绝, 竟为大家”, 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此诗构画了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图景, 诗中有绚丽如画的写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有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有在月夜之中, 思妇与游人两地相思的深沉的刻画: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有一尊残月中的落花与流水的烘托: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春江水波荡漾, 江花落红无声, 残月清辉难留, 静夜思情依依。无论是浓墨重彩的写景, 还是深沉迷离的抒情, 无不体现出春江花月夜的清幽意境之美。

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从节奏上看诗, 从语言上看诗, 从情境上看诗, 从构思上看诗。此诗如同白话, 语言通俗, 意境深远, 反复吟诵, 进入境界。以《春江花月夜》之诗看《春江花月夜》之曲, 有吻合珠联之妙而又各有千秋, 各得其所。听曲吟诗, 会景揆情, 相得益彰。

一首诗, 一曲曲, 使我懂得了生活在教学中的意义所在:没有生活便没有语文教学。在这新课改已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岁月里, 不妨听听琵琶声, 诵诵古诗词, 做一个古诗词的教学者和享受者。

摘要:如何将古代诗歌的欣赏进行到底?适当地调动有效资源进行诗词曲共赏, 听吟诵同行。

听学生教学理论有感 篇8

十分有幸参加了这次为期两天的展示观摩活动,聆听了七位老师的精彩课堂及报告,一路辛苦不必说,收获自然也不少,其中最值得说一说的是洋思中学朱兵老师《一元二次方程》这节典型的“洋思”模式课。

洋思中学在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真正意义上的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

基本步骤如下:

1、揭示教学目标;

2、自学前的指导;

3、自学;

4、后教;

5、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流程大体如下:

一、提示教学目标(1分钟左右)。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或黑板让学生看。目的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二、指导学生自学(约2分钟左右),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了之后,做到三个明确:①明确自学内容。②明确自学的方法。③明确自学后的要求。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约5—8分钟,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②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③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

四、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约5—8分钟)。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操作,最大限度地暴露出存在的问题。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约8—10分钟。这一环节既是补差,又是培尖,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既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又通过纠正错误,训练一题多解,使尖子生理解更加透彻了,促进其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一题多解的操作能力。

六、当堂训练,不少于15分钟。包括:①布置课堂作业。②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③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的作业。注意点:①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②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③尤其是后进生的操作,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④要注意矫正学生的坐姿,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这实现了从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校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根本性的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幅降低了老师的无效劳动。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知道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措施,进而把课前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是所有学生都能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但是前提是教师必须精心备课,精讲精练,当堂过关。对于学困生,课指导他们预习,为他们扫清新课程钟德障碍,使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能够有效的自主学习。

听学生教学理论有感 篇9

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 杨富丁(257400)

2011年11月3—4日在德州举办山东省第六批中学历史教学能手评选课活动,我有幸参会,两天的听课,感悟颇多。

第一,用世界眼光看中国近代史。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崛起,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和潮流。西方工业文明凭借其优势向世界扩展,与古老中国的农耕文明相遇,在军事的对抗中,中国屡战屡败,不得不放弃狭隘的华夷观,重新打量自己的对手。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工业文明的先进性,看清时代发展的脉动,他们奋力追赶时代潮流,不断的呐喊、实践,中国逐渐有了文明的曙光,跌跌撞撞地融入世界潮流。用世界眼光(整体史观)定位中国近代史课堂教学,既是历史新课程教学的需要,也是高考的要求。傅翠玲老师讲授《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就定位于中山先生追赶世界潮流,构建中国的民主政治,高屋建瓴,立意高远,体现了站在世界整体看中国的教学观念。

第二,用现代化史观审视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农民运动,如何评价这两场运动?受过去革命史观的影响,肯定赞扬居多。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学术界现在普遍从现代化发展视角重新审视这两场农民运动,对其评价渐趋客观。范蕴涵老师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时,没有片面地为太平天国运动歌功颂德,而是用典型史料让学生看到了有别于教材的评述,在史料的研习中,学生既看到天平天国运动对近代化的促进作用,也看到了天平天国运动对近代化的阻碍作用,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范老师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学历史教师要加强专业学习,更新史学观念,把中国近代史放在现代化视角中理解。

第三,教师要具备基本的教学机智。尽管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备课,也准备了多套教学设计,但课堂中的变化是无法预知的,需要我们根据课堂教学的动态,运用机智去调控,在实践中调整教学设计,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有一位老师提问:“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学生回答:“反帝反清政府的农民运动。”老师没有点评就放过了。对于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错误,教师怎么能不予纠正呢?有一位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课堂很沉闷,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这位老师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依旧一讲到底。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该及时反思自己,机智地调整教学方案,设计出学生感兴趣同时有思维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真正的学习。

第四,教师要学会建立教学资源库。上好一节课需要选择适切的教学素材,建立丰富有用的教学资源库是必备的基础。汪承春老师在讲授《新文化运动》时,运用了许多新颖有趣的素材,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很好的达成目标要求,让我们耳目一新。这也启示我们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要建立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怎样建好这个资源库呢?结合高中教学实际,可分别建立新授课资源库、复习课资源库、讲评课资源库、习题课资源库。对于新授课资源库可按教材单元搜集整理,包括视频、图片、地图、漫画、名家论述、优秀案例等;复习课资源库应包括:复习讲义、备考策略、热点透析等;讲评课资源库应包括:学生历次大型考试中常出错的试题、典型试题、答题技巧等;习题课资源库应包括高考试题、各地市优秀试题等。“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建好资源库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积累。

总之,要上一节成功的历史课,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养和教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听学生教学理论有感 篇10

我校属于农村中学, 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生源差, 基础差;教学时间不足, 教材内容多, 考试成绩不好等等。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严重, 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明显的提高, 同时, 我校任高中英语的教师大多是青年教师, 教师经验不丰富, 如何更好的做好我校高中英语新课程的实践与各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相结合, 进一步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 结合本次报告和自己的点滴体会谈几点拙见, 以供同仁商讨。

一、进一步发挥教研组, 备课组功能, 协同作战

继续坚持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示范、听课、评课, 形成共同的问题意识, 问题探究;加强各备课组联系合作, 由教研组作桥梁, 集中组内力量, 沟通交流指导选修课的制定 (目标、内容、教材、学分认定) 等;以备课组为单位,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 进行信息交流, 资源共享;重点加强研究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变化, 善于优化整合信息, 把握教改航向和尺度;协调调动各备课组力量, 跨组备课阅卷, 合作组织举行各种学生课外活动。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策划者──教师自身的素质

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是学生的示范者, 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导”、“导向”的作用。因此, 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必然的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新科技的出现与运用, 英语语言也在发展变化。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学习, 巩固专业知识, 感受时代信息, 接受新知识。在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能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 以科学研究者的角色去观察和研究发现最佳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 随时反思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适时调整, 使教师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统一,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目标。

三、了解研究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

我校学生英语学习起步晚, 基础不好。作为高一年级的英语教师, 尤其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比如有的孩子小学学了一点英语, 有的又没有学, 高一的学生有的甚至初中的英语教材都没有上完。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首先要做好小学到初一, 初中到高中的英语学科的衔接与过渡教学, 了解学生学过什么, 现在要学什么, 怎么学习等问题。衔接过渡的工作作好了, 才能顺利的进行以后的教学工作, 所以教师在课前课后要研究学生, 课堂上更要关注学生,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四、理论联系实际, 求实效, 创建有特色的课堂教学

1、亲和力。

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差, 我们不能讽刺挖苦学生, 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 既要正视现实, 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保护学生的自尊, 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 对待学生应该保持民主、热情、关爱、宽容的心态, 消除学生的敬畏心理和胆怯感。用名人轶事, 滴水穿石来鼓励学生勤奋苦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希望, 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课堂上运用微笑教学, 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会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亲和力的强弱, 与教师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它包含了教师的品德、资历、才能、情感以及个人的人格魅力等因素。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当教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时, 就会对学生产生自然性影响力, 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 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的语言。

英语课堂上教师教学语言要丰富有趣, 通俗易懂, 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应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 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果学生未达到一定水平, 盲目追求全英语课堂教学, 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教师讲得热烈, 学生不来气, 云里雾里坐飞机。如果我们英汉结合, 偶尔穿插一些笑话、幽默, 课堂就会生动有趣, 学生乐学。因此, 课堂语言的使用要适当使用母语, 从英汉交叉, 到全英语教学。一定要切合实际, 循序渐进, 让学生能接受, 又有所提高, 要讲求实效。

3、新理念, 新教法。

在教学法百花齐放的情况下, 有的教师以“不变应万变”, 死守“讲、读、译、背”的老方法, 有的则一味追求新教法, 又没吃透, 使得一课堂成了花架子, 空架子, 中看不中用。一种优秀的教学法是针对一定的教学实际而探索出来的,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但不一定完全适合你的实际。翻译法、交际法、情景教学法以及任务型教学法等等, 它们都各有所侧重, 各有所长。因此, 对于各种教法, 我们要采用“拿来主义”, 取长补短, 融合使用。

4、精选练习。

听讲座有感 篇11

通过这次的专家讲座培训,我感受的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刚步入教育事业的大家庭,在教书育人的这条道路上,我还有很多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逐步的完善自我。

感悟一:读书能育己、育人

孔子曾经感叹过儒冠误身,说是自己做事不成的原因是读书太多了。而汪洙在《神童诗》中反驳到: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我理解的是:别说读书耽误人,读书不会对人有负面的影响。我认为读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从自身狭隘的范围走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这样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讲起课来才会字字珠玑、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我们身为教师都不能认真地读书,渊博的知识从哪来?开阔的视野从哪来?又如何能够教书育人?

感悟二: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

就像《老子》中所说的一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重点不在于教学,而在于如何教学生去学。教学应该如陶行知先生主张的那样,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好奇的特点,让学生能跳出文本,在生活中学习与提升,在观察和探究中学习,从而,在探究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掌握学习策略,获取新的知识,对学习有更多的领悟与体会。

感悟三:让学生在玩中学

听百家讲坛有感 篇12

平时只要有空,都有听百家讲坛,最近几天讲武则天,我听后非常的失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个故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公主的夭折有三种版本,蒙曼教授说她个人认为武则天杀女这一版本最可信。我感觉她像以前的评话先生,为吸引观众,说得有声有色。似乎她亲眼看见武则天杀了她的亲生女儿一样。

蒙曼的推断:

皇帝的女儿很多人照顾,自然死亡可能性很小 → 他杀(武则天,王皇后有机会)

王皇后是个端庄、沉稳的人,且没有杀人动机→只剩武有机会,且有动机,也符合武性格。然后说武如何建情报网,知道皇上什么时候来,皇后什么时候来,她如何打时间差,等皇后来时她故意走开,然后跟皇上一起进来,先做高兴样——惊呆——嚎啕大哭·····这简直是在编电视剧。

不管是武则天、还是王皇后去杀公主都是一件愚蠢的事。事实证明:公主死后,至少说明帝不认为是后所为。否则一个杀人犯怎么可能再让她坐在皇后位。那如果是武所为,岂不是白杀。武如果这么蠢,她日后根本不可能成大业。

人可欺,天不可欺

武泰山封禅,她如果是连女儿都杀的人,神明是不会让她封禅的,我相信一句话:“头上三尺有神灵”。动杀念、终有报。她治理的天下连男人都心服口服。什么样的人才会服众——有德。人都不是傻子,你是服有德之人,还是服使计之人。

说武打时间差,你以为她是神仙啊,能算得那么准,帝、后什么时间来,皇后来了,她一个昭仪还敢溜出去,想造反啊。

害人者终害已

后为除潇,引进武,这个行为足见后不是善类,她以为武有一个庶母的身份可以牵制。就不顾皇家的脸面。只为自己解恨。足见没有公心。说武身份不好时等于害皇帝的脸面。让武和帝成了共同体。后又“压胜”,这下给帝找到更充分的理由废后。这是天意。

红楼梦中有句话:“一个家败了,通常不是外头打进来,而是内部腐烂掉”

同理:后位的失去,不是武太厉害,而是后自己太无道、太无德。厚德载物——她载不动。

如果皇后,静静的,什么都没做,根本不会出现武则天,充其量让潇淑妃得瑟一下而已。人生终归没有如果。这还真是天意。

丫鬟一大堆,怎么也不可能只有皇后和小公主单独见面的机会。那是电视剧夸张的写法,谁也不会去计较,你一中央台讲历史的都这么说,这可不是什么正能量。直接的后果是:

百家讲坛后面有一读书节目。一个小男孩说他看了很多历史书,其中就有关武则天的书。主持人问他:“在你印象中武是什么样的人呀”答:“她为了权杀死了亲生女儿”。甚至连词都被改成了“无毒不丈夫”。真正的应该是“无度不丈夫”。在那男权社会,王皇后的支持者,为解恨,完全有可能让人写些不利武则天的书。我想武的无字碑,兴许她早知不可能保住百年千年后的舆论。

听学生教学理论有感 篇13

这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教材第44页的内容, 有两幅主题图:第一幅图上一只小蚂蚁沿着树叶边线在运动, 有一句独白: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第二幅图上是一枝小铅笔在画一只和平鸽, 也有一句独白:图形的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下面就是“描一描”“摸一摸”及“实践活动”。

片断一: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了小蚂蚁的爬行动作, 你能把它的这个过程用一句话说出来吗?

生:小蚂蚁沿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

师:对, 小蚂蚁沿树叶边线爬行了一圈 (在课件上演示运动轨迹) , 但在数学上这就叫一周。 (板书:一周, 并让刚才回答一圈的同学改用一周再说一次)

师:老师把小蚂蚁的爬行路线画下来了。 (出示图形, 贴在黑板上)

接着又用课件出示一幅一只小蚂蚁在荷叶边线上爬行一周的动画。

师:你能把小蚂蚁的这个动作说出来吗?

生:小蚂蚁沿着荷叶边线爬行了一周。

老师也把这只小蚂蚁的路径画下来贴在黑板上。

反思:课上到这时按照一般规律, 老师这该出示周长的概念了, 但何老师又和学生做了一个围图操作: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又出示和长方形四条边一样长的纸条, 让学生把这个长方形围起来。 (强调围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很快就按要求围出来了,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一周是一个封闭的图形。此时学生对周长的意义已经在大脑中已初步形成了。但何老师就是没提周长这一概念。

片断二:

师:刚才的两只小蚂蚁准备比赛一下, 看谁先爬完一周, 你们同意思这么比赛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荷叶的一周比树叶的一周要大得多。 (老师纠正长得多)

师:原来物体的一周也是有长度的, 对吗? (板书:长度)

然后何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化曲为直”地方法测得树叶的一周长度是9cm。这时老师揭示说9cm就是树叶的周长。这样就更加突出周长的本质。周长不是简单的形, 它还是一个量, 是一个长度, 它单位就不言自明了。

上一篇:练就企业化解风险的内功下一篇:锥齿轮传动设计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