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学生说

2024-08-28

听学生说(精选12篇)

听学生说 篇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听、说、读、写”这四个词.在我的教学中, 也一直很注重培养学生这四个方面的习惯.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认真倾听”似乎很难坚持, “仔细读题”更是难上加难.基于这些问题, 在近来的教学中, 我作了一些思考研究.发现, 以前自己虽然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但是, 经常将这四者割裂开来, 所以效果就大打折扣.而现在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课堂有效性就提升了很多, 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下面, 就分三点来谈一谈我的体会.

一、听说结合, 提升课堂实效

怎样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怎样才能了解学生是否认真倾听了呢?光从他们的表象来看, 很难准确知道, 所以需要将“听”与“说”相结合, 才能提升课堂实效.

1. 听说结合, 提升新授课的有效性

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一课时, 我先给予学生一个自主探究方法的机会:“蓝气球有三只, 红气球的只数是蓝气球的四倍, 红气球有几只?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然后, 让发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学生上台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于是“小老师”说:“求红气球有几只也就是求4个3是多少.用乘法做.”其他学生倾听得都很认真, 但是光听“小老师”说一遍, 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可能还不能理解透彻.然后我就提出一个要求“谁还能像他这样到前面来说一说?”给已经掌握方法的学生一个机会.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满足了他们表现的欲望, 还让另一部分学生得以继续倾听.但是, 这时, 我发现有些学生不愿意听了, 于是我便以“大拇指”作为激励手段.既奖给说的学生, 同时也奖给认真倾听的学生, 这样就使还没理解的学生能继续全神贯注地听.接下来, 当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以后, 我又提出了一个要求“把这个方法相互说说”.这样, 给予每一名学生一次说的机会和听的机会, 做到了面向全体.在听与说的同时, 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这种“听说结合, 融入激励”的方式, 不光在新授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能通过生生互动, 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并且在复习课中也能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听说结合, 提升复习课的有效性

比如, 在准备期末复习“认图形”单元一课的教案时, 我想在复习阶段, 学生虽然对知识有些遗忘, 但是老师不需要再像新授时那样作细致的引导和讲解了.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 学生或许更愿意自己去表达总结.在课堂上, 如果还老是让他们听老师说, 也许他们会觉得自己都会了反而不乐意听了.所以在课堂上, 我先将他们的旧知进行有序地激活, 然后退到了后台进行观察, 让跃跃欲试的学生做“小老师”, 来说一说“这学期, 我们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它们分别有哪些特征”.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之后, 相互补充.同时对讲的完整而精彩的同学给予掌声.另外, 为了督促其他学生能做到认真倾听, 我一边用“你真棒!”的印章作为激励方式, 一边提出更高的要求“谁能说得比他更响亮一些?”“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你能像他那样说一说吗?”这样的要求, 促使学生产生了“和别人比较”的欲望, 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氛围完全感觉不到枯燥, 并且, 使学生既喜欢“说”也喜欢“听”, 还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信.

二、读写结合, 养成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 “读”大部分时候表现为“默读”形式, 老师很难知道学生到底是不是在认真地读.怎样才能督促学生做到真正认真的“读”呢?我采用了“读写结合”的方法, 并将它作为一种良好习惯来对学生进行培养, 效果颇佳.下面, 举两个例子来说一说.

1. 边读边圈

比如, 读“比39大, 比46小的双数有哪些?”这题时, 题中有一个关键词, 同时也是学生最容易忽略的词语———双数读题前, 我提出一个要求“请你读完题目后告诉老师关键词是哪一个?”学生带着这个要求读题自然就倍加仔细, 然后他们会很轻松地发现关键词“双数”.接着, 我继续要求把这个关键词圈出来.最后再完成题目.这样, 学生做题的时候, 就特别用心, 正确率就大大增加了.现在, 我已经将这一要求当成一种读题习惯来培养, 贯穿于每一次读题环节中, 久而久之, 学生的读题能力已经大大增强了.

2. 读写三步曲

低年段经常会有这样的题:寻找规律往下写__________.

有些学生如果光用眼睛看, 很难发现规律.所以我要求学生分这样三步来完成:1.先读, 发现规律;2.继续写下去;3.再读, 检验是否是有规律的.其中有两次读, 第一步“读”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规律, 哪怕是嘴巴稍稍动一下, 对他们的发现也是有很大帮助的.第三步“再读”是因为孩子小, 有时候脑子里想的和手里写的会出现差别, 并不是真的不会, 所以让他们写完后再读一遍用以检验.有时候通过这一遍读, 学生就可以发现自己的错误避免失分.

三、有目的, 有方法地“写”

检验学生对知识是否已经掌握, 我们一般都使用“写”这种方式.这个方式固然好, 也很重要, 可是茫目的使用会适得其反.而且低年级的学生写的速度比较慢, 我们不可能给他们很多时间去写, 况且长时间写对孩子的身体发育也不好所以我认为, 老师要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 有目的、有方法地让学生去写.下面举两个例子谈一谈:

1. 分析学情, 注重习惯

在复习阶段, 通过练习考试发现, 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不高.表现在“笔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 抄错数字, 算错等, 造成失分很多.而这些错误都是计算习惯不好造成的.我针对这种学情, 制定了“计算过关”规则:一次过关的同学当天可以不进行计算练习, 没有过关的同学必须在校完成老师的另一个计算专项作业.同时, 我要求:字迹必须很端正清晰我认为, 如果字迹都不端正, 那么计算肯定是不会正确的.这项规则施行了两个星期, 学生的计算习惯大大改善, 正确率大步提高, 效果很好.

2. 分析学情, 注重专项练习

由于学生小, 所以在理解能力方面差异大, 怎样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真正地明白题目中每个数的含义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呢?反思后, 我想到了一个方法:让他们先在本子上写数量关系再列式解决问题.我知道, 写数量关系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相当有难度, 但是这样做能帮助他们理解题意, 能帮助他们正确的选择方法, 所以我坚持将这个方法实施下去虽然起步很艰辛, 但是我循序渐进, 先让他们写两道题, 再写三道, 这样孩子慢慢地就习惯了这种解题过程, 并且最后能很快很熟练地写出来了.通过这种专项练习, 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理解力也得到了增强.

听学生说 篇2

厨艺高超

妈妈是我们家的顶级厨师,即使只有一两样非常普通的菜,也能做出人间美味。

有一次,家里只有白萝卜和胡萝卜,快吃饭时,我正在为今天的午饭发愁时,我闻见一股香味,我准备去厨房一探究竟,只见白萝卜和胡萝卜混合到一块儿炒。

虽然那顿饭很普通,但是吃起来却格外的香。我妈妈是不是顶级厨师啊!

信守承诺

我的爸爸有信守承诺的品质。

有一天,爸爸带我去山下玩儿打枪那次打的还不错,十三枪中了十二枪,可是爸爸竟然没带钱。第二天爸爸又带我去那个人哪里玩枪,顺便把昨天的钱给那个人,旁边的人对爸爸的行为称赞有加说:“现在还是有好人啊!”

我为我的爸爸感到骄傲。

听学生说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多感观参与;学习习惯

数学课堂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目的,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探索中领悟、理解。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的学习就应是多种形式、多管齐下的。在数学的学习中让学生“看、听、说、想、做”,充分发挥各个感官的作用,其“锻炼”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本文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旨在抛砖引玉,赐教于同行。

一、让学生细心“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是对客观事物的高度概括,这些概括知识不能原封不动地塞给学生,而应当适当地通过一定方式展开,使学生看到各种结论的来龙去脉。眼睛是思维的窗户,“看”是获得数学知识的必要环节,要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品质。我在教学“年、月、日”时,要求学生带来一些挂历,然后将连续好几年的挂历挂在教室里,上课开始就让学生按要求去看这些挂历。同学们饶有兴趣地看完后,老师提出了一些关键问题,如,你知道哪些有关时间的单位?为什么有平年、闰年之分?怎样判断平年和闰年?一年中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由于刚刚看过,同学们很快得有了答案,教学效果特别好,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通过观察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学得有趣味,也培养了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能力。

二、讓学生仔细“听”,养成虚心好学的好习惯

数学课堂就应该是生本课堂,生本课堂就是要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权利和机会。而一位学生的发言往往会激发出其他几位同学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上课时要求学生注意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在倾听他人发言的同时要思考:同学的发言对吗?对在哪儿?错,错在什么地方?要求他们认真、仔细,有条、有理地分析,解答问题,养成一丝不苟的思维习惯,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交流能力和养成思考、分析的学习习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让学生认真“想”,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想,是发现的源泉,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显然,加强学生“想”的习惯的培养,对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想”的机会,不要让“满堂灌”和“题海战术”把学生想的时间给占领了。要让学生有“静思”的机会,不要以“热热闹闹”作为衡量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标志。真正有效的思维活动,往往是“无声”的内化过程。我在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做边想。让学生“伏下来”想想,“眼睛闭起来想想”,千方百计培养学生“静思、独思”的良好习惯。如,我教学“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1平方米”在脑海中究竟有多大?其目的就是让“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准确的表象,并牢牢地贮存起来。给予学生大胆广阔的思考想象空间,让学生学会“想”,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途径。

四、让学生踊跃“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头脑中思维的外化,堵住学生的嘴巴,无疑就是束缚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学中应让每个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如,请同桌之间相互说说,请同学们先自己讲一遍,看谁说得好等等。这些是说的形式,说的内容就更丰富了,可以让学生说说公式的由来,计算的算理,思维的过程等。可以让他们去质疑、辩论,详述自己的见解,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更有利于思维的激活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可以确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之间多条通道的信息交流,这样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相互取长补短。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组织讨论,质疑问难,教师应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表扬、指导等。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产生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孜孜以求,学会质疑、学会评价、学会归纳、学会总结、形成学习的能力,受益终身。

五、让学生积极“做”,培养动手操作的习惯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在学习中,只有经过学生自己探索和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只有动手操作过的事情才能获得深刻的理解,在应用时也易于活学活用。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探究中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但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特点。小学生天生好动,通过动手操作,可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协同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许多数学问题,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容易理解,记忆牢固,而且能形成活动的经验,在实际中运用自如。当然,让学生动手要注意启发性,阶段性和合理性,不能一味地追求动手操作而把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最低层次。如,教学“平均分问题”这个内容,必须让学生通过摆东西,来理解“同样多和平均分的意义和方法,进而掌握平均分”这一问题,如果离开了动手操作,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只会停留在表面上,教学效果是不理

想的。

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而通过“做”这种体验式地学习正是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教师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促使他们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教育者应明确自己的神圣职责,并且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自己认知的对象。只要我们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自己动眼、动耳、动脑、动嘴、动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看、听、想、说、做”的学习精神,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知识,发展思维,积极创新,教育之花将会更加姹紫嫣红,更加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王定义.数学教学中的“听、说、用”[J].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03(06).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师训教研中心)

听学生说 篇4

一、培养学生英语口语的兴趣。

为了诱发学生的兴趣, 从他们学英语的第一天开始, 笔者就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情”, 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进入角色, 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良好的学习心态。如在上第一节英语课时, 学生心里充满好奇和紧张, 我先用英语向他们问好并作自我介绍, 紧接着用较慢的语速教他们认识文本里的姓名及问候语, 并让每个学生给自己起一个英文名字。然后尝试让几个接受能力快的同学进行模仿表演, 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时其他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教师趁热打铁, 给每个同学以机会, 让他们大胆地开口说起英语来, 起初的那种紧张、拘束的气氛已完全消失。

在激发学生兴趣时, 笔者非常注意青少年的特点, 利用他们好胜不服输、喜欢竞争的心理, 常常在课堂教学中将每个单元中的Pairwork作为比赛内容。有时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 有时把男女学生分为两组进行比赛, 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说得快、说得对、说得好。一节课下来, 同学们的感受是:紧张、有趣、有收获。

二、培养学生英语口语的能力。

教学大纲指出:外语教学一定要把语言实践活动、培养交际能力放在首位。在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培养口语能力这个重要环节。具体做法:一是引导学生从突破单词拼读关开始。首先让学生读准国际音标, 然后学会拼读音节。二是充分利用情景和语境教学。新目标英语是提高口语水平的绝好素材, 不论是它的情景还是语境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与他们的个人生活、兴趣爱好都息息相关。我常用每个单元的插图, 作为练口语的中心题材, 反复操练, 使得大多数学生能语言流畅地描述他们的朋友、老师及家人的外貌和性格。三是以听、读为口语训练的基础。坚持每天早上让学生们做15分钟的听力训练, 让他们模仿语音和语调, 坚持每周背诵3段会话或短文。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训练, 现在多数同学能用口语较好地复述Section A和Section B中的3a。

三、培养学生英语口语的毅力。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训练,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使精读与泛读紧密结合, 强调独立阅读课文, 旨在形成能力, 每教一篇新课文时, 先让学生用10-20分钟进行快速阅读, 同时做课文的理解题, 然后, 再按精读要求, 给学生指定段落, 让他们自己研究主要语言点, 鼓励他们提问和讨论, 以求弄懂。

2、每课时抽出10分钟进行听力和快速阅读训练。选用150个词左右、难度适中的短文, ?再加5-10个理解检测题, 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迅速读完全文, 完成阅读理解题。然后检查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率, 进行辅导讲评。

3、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只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是不够的。?以每周1000个词来计算, 学生一个学期只能完成1-1、5万个词的阅读量, 不足以便学生从中获取到独立阅读英语文章的基本技巧。所以, 除快速阅读外, 我还开展了课外阅读活动, 目的在于增加阅读量。

4、认真选好读物。读物的选择对阅读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读物选择不当, 就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 我在选择读物时尽量选一些内容健康, 思想性强的文章。使学生在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 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5、阅读要讲求效率。效率体现在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两个方面, 读速的提高与读量是密切相关的。阅读要以量求质。我给学生定的阅读总量为40万个词左右, ?每天坚持10分钟, 读速定为60w PM左右。要求准确理解率达70%以上, 实践证明, 一般水平的学生通过努力是不难达到这个指标的。

6、把阅读的辅导落到实处。阅读基本上是在课外进行,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但是没有得力措施就很难保证持续地开展。为了扎扎实实地搞好阅读, 除对读量、读速严格要求并记录在案进行评比以外, 我主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了指导。A、指点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B、指点学生阅读时抓住文中重点段, 段中主题句和句中的关键词。C、指点学生“依纲”阅读。

四、在写作方面, 英语写作能有效地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

1、通过积累词汇量, 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记忆单词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要长期地坚持下去, 才能不断积累大量的词汇, 为英语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扩大阅读量, 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在阅读训练中, 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指导阅读方法, 分析文章结构、中心思想、段落中心句、写作方法等, 帮助学生掌握各类文章的结构及写作方法。二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通过推敲优秀的文章来学会写作方法和选词用词;通过大量的泛读来吸取信息量, 扩大词汇量。三要扩大阅读量。提供阅读的材料涉及面要广, 才能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适应各种题材的写作。

小学生说给妈妈听的悄悄话作文 篇5

谢谢让我有一个爱我的妈咪每天都用心的照顾我和妹妹,守护我们的家,让我们的心暖暖的,感到无比的幸福,让我想跟您说:“妈妈,我爱您!有您真好!”

妈妈,您是我的守护天使,当我生病时,您总是日夜不休的照顾我;当我犯错时,您总是耐心温柔的劝导我;当我课业遇到疑惑时,您总会替我加油打气、殷殷期盼着我的进步,我心里对您充满了感激。

听学生说 篇6

一、听:掌握知识的过程

认真听讲,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听”可分为两种:“主动听”和“被动听”。而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一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听。要想让学生“主动听”,我们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无疑是个理想的教学形式。

如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一课,有的教师就利用演绎故事角色的手段来创设情境(猴妈妈带领小猴一起分一篮桃)。教师首先出示被布遮住的一篮桃,在不知道篮中有几个桃的情况下,学生自然把一篮桃看作了一个整体。接着,教师再掀开篮子,出现四个桃,学生又明白了——四个桃也能被看做一个整体。这个情境的创设充满了童趣和智趣,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了,注意力也一下就集中起来了。在整个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一课程难点。

二是讲究语言艺术,引导学生主动听。课堂上生动有趣、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它可以让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探知教师思维的进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让自己的思维状态自然进入数学思维环境中。

另外,我们还要善于将抽象的数学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形象化。如“任意非零整数”,我们可表达成“任意一个不等于零的整数”,把“a≥0”解释为“a大于0或a等于0”或者解释为“a不小于0”等。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排除理解数学语言的障碍。

三是合理利用手势,吸引学生主动听。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利用一些手势来进行教学,同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如四年级“平行与相交”单元,有很多概念需要学生记住。概念一多,学生就容易混淆。所以,在学习“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时,教师可采取手势法,让抽象的概念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掌握。

二、说:思维碰撞、提升的过程

说并非语言学科的专利,其实数学课程也离不开学生说的环节,而且其“说”也是一门大艺术。

一是鼓励学生说解题思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审题、积极表达;在拿到题目之后,让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然后再让学生说出解题过程。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思考问题时的误区和盲点,并及时对学生的错误加以矫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发现,有些学生能解决问题,但当问及为什么这样解题的时候,却说不出来原因。这说明学生还没有真正把思路捋顺。所以,让学生说思路,无疑是了解学生有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的最好方法。

二是倡导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在课堂上及课余时间都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交流。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同学问的语言、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在交流中,学生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教师适时点拨和评价,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激发思考、发展思维、引起反思。

三是支持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困惑。经观察,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遇到学业上的困难都不敢说出来。日积月累,不懂的知识就越来越多,学习能力就越来越差,成绩就直线下降了。作为教师,应当给学生一个平台,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困惑。我们可在每组选出一个答疑组长,在全班选出一个答疑班长,同学们有问题可先请教他们,若解决不了再请教老师。这种生生互助的方式,既能让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解决问题,也能提高答疑者的学习能力。

三、读:知识积累、内化的过程

“读”包括阅读书本知识及认真审题。认真阅读书本知识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内化,而且,学生阅读的题目多了,解题时就能归类识别,如法炮制、触类旁通;如学生在数学定理公式的应用方面阅读的信息量大了,就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它们了。此所谓“阅读破万卷,解题若有神”。

认真审题则更为重要,学生只有把题目读懂了、读明白了,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做有心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理解。其实读题、审题就是一个信息输入的过程,学生只有把这个环节做好了,方能获得全面的信息、准确的信息以及解题所必需的重要题眼。若是学生不会读题,那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四、写:知识巩固、深化的过程

说到数学上的“写”,人们的脑中就会出现“做题”两字。而笔者觉得数学上的“写”应结合以下两方面,才能对数学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其一,归纳整理数学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做好笔记,把课堂讲解的要点或补充的知识记录下来;同时,课后认真归纳整理数学知识点,便于复习。如笔者所教的班,每学完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我就会让学生按单元把知识点整理在本子上,整理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梳理知识、复习巩固的过程。特别是像图形、倍数、因数这些概念比较多的章节,整理好后,平时拿出来读一读、看一看,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同时,这样“写”的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梳理能力。

其二是进行有效练习。说到数学练习,人们总会与“题海战”一词联系起来。实际上,数学练习不应是机械式的反复操练,因为这样做只会让学生越学越枯燥,反之,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在形式上,教师可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练习题目的兴趣。

如在练习各种口算时,教师可以设计“开火车、青蛙过河”等形式,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回答。又如练习笔算时,教师可以设计“小诊所”改错题。在练习一些简便计算时,教师还可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体会方法的合理性,从而加深简算的意识,巩固简算的方法。

在内容上,教师要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适当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完成对定义、定理、性质等内容的理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度,强化对整个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重视对数学思维的训练。

我相信,只要教师、学生、家长都能明确“听、说、读、写”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学会数学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法,就一定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听学生说 篇7

一、培养听、说能力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注意循序渐进

语言的形成是先有声音, 后有文字。如同幼儿学习母语一般, 先不断地听身边的声音, 慢慢学会说话、识字等。所以, 语言的学习应该遵循语言形成的规律, 平时要让学生先去多听, 再大胆开口去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先听、说, 后读、写”。英语作为第二种语言, 很多学生有些畏惧, 其实不然, 尤其对初中生而言更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 因为初中生对语音、语调的反应相对比较敏感, 并且对于声音的模仿能力也强, 羞怯感小等。所以, 利用这些特点鼓励他们练习听、说英语, 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加强英语听说方面的练习。当然, 作为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注意语音语调要好要美, 要有声有色, 以英语优美的韵律感染学生, 并给学生做好示范。因为这恰恰也是规范学生口语、提高口语交际的重要环节。同时值得教师注意的是, 这时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往往比较差, 教师不宜过早、过多地给他们讲解语法知识, 更不可用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来代替口头练习, 这将是学生说英语的一大障碍, 造成学生不敢说的局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听、说教学一定要注意是符合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年龄特征的, 根据其体现的心理特征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目前绝大多数普通中学学生除在英语课上能听到英语外, 大部分学生课外是没有语言环境的, 学生根本很少有机会去听英语、说英语。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 在课堂上使用英语教学, 这样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授课时也要注意语速, 要循序渐进, 增强学生求知欲, 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同时, 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音素、音标、语意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词、句的读音, 较快掌握语音技巧, 久而久之, 学生能自信地去说英语。然而, 听说能力的培养, 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 所以教师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给学生进行练习, 既不要麻木过多的练习, 也不要因为怕学生课堂上说英语耽误时间, 就索性不练习。听和说的内容要紧扣教材, 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加进一些课堂用语, 循序渐进、松弛有度、持之以恒, 就能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也能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培养语言习惯, 总结语言规律

教师不能让学生将语法规律当作条条来死记硬背, 不能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规律使考试分数好看, 就不给学生以启发式传授知识, 不让学生他们自己总结, 这样, 不仅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法枯燥无味, 失去兴趣, 更不利于他们说英语, 最终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教师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听觉来辨别句子的对与错, 提高学生纠正错误的能力。比如当我们遇到学生说出“There are three book on the desk.”错句时, 不是问他“基数词后可数名词单复数该如何变化?”之类的问题, 而是可以不断地说:“Three book? One book, two book, three book.Is that right?”当我们在不断重复这样的句子时, 学生会马上发现自己名词单复数的错误, 并立即纠正。又比如当问一个学生“Are you interested in sports?”当他错答“Yes, I do.”时, 不是问他“对……感兴趣”英语怎么说, 或“对……感兴趣”是“be interested in……”, 还是“do interested in……”, 而是着重提醒他所问的是:Are you interested in sports?”不是“Do you interested in sports?”这时学生会意识到be动词和助动词, 这时他就能自己纠正错误, 回答“Yes, I am.”了。并且久而久之, 他们会更好的领会行为动词借助助动词等知识点, 下次不再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了。

作为教师, 我们可以创造语言环境, 通过听、说的练习,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也使他们的听、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提高听、说能力, 促进读、写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听、说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通过听、说能力的培养, 提高信息输入、输出能力。在这过程中, 其将感受到的语言加上自己的理解, 有利于提高写的能力。听和读是吸收、获取信息的过程, 两者在实际操作中有交叉关系。说和写是表达思想、运用语言的过程。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 即在听说的基础上进展到读写,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就是为读写做足铺垫。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听、说训练后, 当他们再阅读时, 脑海里呈现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单词, 而是短语甚至是短句。在我教的班里, 做过一个试验, 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在即将结束的时候, 要求学生阅读一个小故事以后, 回答九个题, 结果全班用了6-10分钟就做完了这个练习, 九题全对的占总人数的41 .8﹪, 错一题的占30.9﹪。并且, 此时学生在书面表达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听学生说 篇8

一、在听的训练中培养写的能力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听”不仅是取得语言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语言规范化和加强语言实践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中心环节。因此,听力是掌握语言的基础。

壮母语学生提高英语听力需要克服三方面的障碍:一是心理上的障碍:许多壮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还相对比较缓慢和滞后,壮母语学生很少有机会见到外国人并与之交谈。所以,他们在听英语的过程中具有潜在的心理障碍,存在着听英语时精神高度紧张,过分注意每个音、每个词、每个句子、每个细节,并感到被动、无把握。如此,本来可以听懂的东西也变得听不懂了;二是语音上的障碍:壮母语学生生活在壮族聚居区,长期受到壮语的耳濡目染,同时自己说的也是壮话,没有掌握正确的英语发音、充足的词汇量及相关的语法。听力是听和理解的总和。当所听的材料中出现新词、新句型或新语法现象,或者由于连读、失去爆破、弱读、重音移动等语音现象而使语句发生变化时,都会引起听的困难;三是内容上的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提升听力水平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和语言文学知识。同时,还需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如果这方面知识贫乏,常常会感觉到只听懂了单词,却不能听懂其所表达的内容。壮族作为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有自己的独特的民族习惯,包括生活习惯、风俗习惯、文化特色等等,壮母语学生往往因为英语国家背景知识贫乏而出现听力障碍,例如,英语中教师和学生打招呼时,父亲和儿子讲话时,常常直呼其名。这时,壮母语学生的思维就无法转过弯来理解,谁是学生,谁是老师,当然更别提谁是父亲,谁是儿子了。

这三方面是壮母语学生提高英语听力的关键之处,同时也是他们在培养写作能力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消除了心理障碍,能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克服了语音、语调问题,可以促进单词的记忆和英语语感的形成;解决了内容上的困难,有助于熟悉英语背景知识,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因此,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壮母语学生的的词汇量得到了扩大,英语语感不断增强,背景知识日益积累,思维能力逐渐提高,自信心得以加强,从而也为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英语会话训练,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英语口语在语言学习的四项基本能力中,是“说”的技能,它在英语课堂教与学之中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口语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好英语的自信和态度;同时,大多数社会生活活动依赖于说和听。在当今全球经济信息化的大环境中,学生们与外国的朋友、学生需要用英语交谈和聆听。他们的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需要通过讨论和相互交流才能得以提高、培养和发展。口语正是他们参与这些活动必备的一项技能。

壮母语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中存在着诸多困难。首先,壮母语学生的英语口语往往发音不准,他们长期生活在壮语地区,和伙伴、同学、甚至教师之间的交流都是用壮语进行,所以其英语的语音、语调都夹带壮语的发音痕迹,主要表现为:(1)壮语中没有送气音(清辅音),所以壮母语学生在说英语时便习惯性地常把清辅音发成浊辅音,如把[t]发成[d],把[f]发生[v],从而把They laughed till tears came。说成近似于They loved till dears came。类似的母语负向迁移情况还有不少, 这都直接影响他们英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轻则造成交际对方理解上的障碍或产生少许误解, 重则导致交际的彻底失败, 甚至挫伤其继续用英语交际的积极性或自信心;(2)壮语中没有卷舌的习惯,因此壮族学生容易把“r”读成“l”,所以当表达“All right”时,经过壮族学生的口舌后就变成了“All light”; (3)各个壮母语学生普遍都有漏发末音位的现象,如壮语中的入声词bit(鸭子)、mak(果子)等,这种发音习惯自然而然地迁移到英语上来;(4)在壮语中没有音和调的变化。壮语的声调多为平调,且节奏感和重音、轻音的区别不大,但在英语中,单词有重读、弱读,句子有降调和升调之分。其次,壮语的思维表达方式与英语中的区别较明显。例如,壮语有修饰成分 (定语) 后置于中心名词的特点,汉语和英语(从句除外)则恰好相反。如,壮语:他买毛衣红件一。汉语:他买了一件红毛衣。英语:He bought a red sweater。这种句法结构上的差异性使壮母语学生在进行英语思维、表达及理解方面均受到一定影响(李强,1998)。正是由于这种壮语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使得壮族学生的英语说得吞吞吐吐,词不达意。再则,运用英语的场合不恰当。在日常生活中,壮母语学生习惯用壮语的思维习惯和文化习惯与老师、同学和伙伴打招呼:“吃过晚饭了吗?”“你去哪里啊?”于是他们在用英语进行的交流中仍然沿用了类似的思维表达形式。最后,说话方面的困难还表现在壮母语学生由于接触面较小、词汇量较少,造成了其常常有话说不出的现象。

以上几点是壮母语学生英语口语学习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涉及到语音和思维两大问题。这两个难题其实也是其他很多民族学生学习外语时的共同障碍,只是对在汉语环境下学习英语的壮母语学生来说,它们的表现更为突出。如前所述,语音和思维问题也是壮母语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两个障碍。因此,解决他们口语学习中的这两个困难,实际上也同时为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消除了相应的障碍。

三、通过扩大阅读量,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阅读是一项重要的人文活动,一个人的阅读水平受先天的影响,但更多地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生理条件、心理状态和语言基础对阅读能力的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壮母语地区经济落后,资金短缺,师资缺乏,设施简陋。这些客观条件使壮族子弟启蒙晚,入学迟,智力开发滞后。他们多数是学前教育空白,小学学汉语,进了初中才开始学英语。可以说英语学习的起步很晚。这些不利因素造成了他们英语阅读水平的滞后状况。但阅读水平可以通过扩大阅读量逐渐提高,阅读训练实际上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过程。

多阅读是学生增加接触英语语言材料、接受信息、活跃思维、增长智力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提高理解力、增强语感、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一种好方法,有利于促进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首先,阅读和写作是语言学习中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阅读能够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同样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提高阅读的水平。其次,如果我们同意词汇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样一个结论:阅读对于写作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正如许多语言研究专家都认为的那样,词汇和拼写方面的知识,大部分是来自阅读。此外,阅读可以提高写作者的背景知识和写作的逻辑性,这对于写作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就写作者而言,熟悉各种体裁的写作方法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说, 阅读对于了解不同体裁的写作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阅读训练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要指导阅读方法,分析文章结构、中心思想、段落中心句、写作方法等,帮助学生掌握各类文章的结构及写作方法;(2)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通过推敲优秀的文章来学会写作方法和选词、用词,通过大量的泛读来吸取信息量,扩大词汇量;(3)要扩大阅读量。阅读的材料,涉及面要广,这样才能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适应各种题材的写作。

总之,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是对学生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它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壮母语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从他们的民族特点出发,坚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从课本到课外、从慢到快的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激发他们英语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作为壮母语地区的英语教师,要从语篇水平上考虑谋篇布局,进行内容表达、语法修辞等诸方面的训练,必须长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听、读、说、写全方位的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壮母语学生英语写作的能力。

摘要:以壮语为母语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面临着一些特有的困难和障碍, 壮母语学生在英语听、说、读训练中的某些困难和障碍也是他们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这些困难和障碍的解决和克服, 也是英语写作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的一个过程。

关键词:听、说、读训练,壮母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强.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8, (3) .

[2]王晓.关于壮语语法若干问题的商榷[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997, (1) .

[3]韦合.逻辑性思维与英文写作[J].河池师专学报, 2003, (4) .

听学生说 篇9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学生课余生活中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是语文教学的横向拓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搭建了平台,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第二课堂。

一、培养听的能力

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中,听被列为首位;在听说互动交际活动中,听是口头表达的先决条件。利用游戏,吸引学生,培养倾听能力。小学生天生就喜欢玩,喜欢动,缺乏静下来倾听的习惯和能力。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把训练听的过程贯穿在有趣的游戏竞赛活动中,让学生复述游戏或比赛规则。或玩传话游戏,要求学生把老师说的话分组一一往下传,不让第三个人听到,传到本组的最后一名同学的耳里,再告诉老师传的是什么话,看看哪一组传得速度快,而且一字不差。也可以每天晨读时给学生讲故事,要求学生把故事讲给同桌听。也可利用学校广播台,让学生概括每天播报的主要内容。在活动中培养倾听能力,形式活泼,易于被学生接受,能力于无形中形成。

二、培养说的能力

利用学校广播站,捕捉校园新闻,弘扬好人好事,播送人文轶事;借助社会实践和参观走访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口才;要求学生踏进校园一律使用普通话,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学校五、六年级经常举行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基本要求是面向同学,态度自然,仪表大方,说话文明,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培养读的能力

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是学生读书的重要基地,是学生涉猎课外读物的重要途径。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可以开展读书征文活动;举办读书博览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览等。也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专题文学讲座等等。我校编排了校本课程《中华好诗词》每天晨读时间背诵。我们摸索出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爱上背诵古诗词的方法。编故事:引导学生给古诗编故事,既有助于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启发学生想象力,又激发了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演一演:小学生是爱表现的,我们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倾洒热情,通过表演来展示学习成果是再现古诗意境的好办法。如《推敲》,让学生演一演贾岛作诗的过程以及他如何把诗推敲得尽善尽美。诵读竞赛:我们经常在班内开展诵读竞赛,每班有每班不同的比赛方法,其中一种,将比赛题目按序号写在小黑板上,然后再制作编号,让十人一组的参赛选手组成一季比赛,挨个抽取编号,对应题目朗诵,实行淘汰制,最后剩三人,决出周冠军、周亚军、周季军。每周举行一次,最后再在周冠军里决出总冠军,发奖激励。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形式,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全班赛、接龙赛,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每个学期全校还要组织一次大比赛。

四、培养写的能力

我们学校很重视学生写的能力。首先是书法能力。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教学楼醒目位置用红字书写着“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几个大字,操场墙壁上书写着“书法明理,手脑并用”八个鎏金大字;学校围墙开辟一块60米长的“儿童艺术墙”,用来展示学生的书画作品;走廊上除名人名言外,还开辟学生的书画作品专栏。

其次是习作能力。校园文化中,神采飞扬的文字,振奋人心的宣传,自然的表扬稿、评论稿、打油诗,国旗下的讲话,都可以生机勃勃地彰显学生的习作水平。在体育比赛中,各班的新闻报道组用那激昂的言辞为本班加油、助威,各具特色的班呼充分展示了语文的魅力。在科技节上,严谨的论述更是令人赞叹。创办富有人文性的黑板报、各班文化墙报,更彰显学生的文字功夫。用精当的语言给校园的假山、喷水池、大片的绿草地、亭台阁榭等命名或题写诗文对联,甚至创编故事……都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校园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领域,它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素质,学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平台。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并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提高语文思想素质,掌握语文技能,传承优良文化,增强语文的感知美、探索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校园文化中拓宽语文教学领域,让语文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摘要: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语文教学的横向拓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搭建了平台,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第二课堂。

关键词:校园文化,小学生,听、说、读、写

参考文献

[1]葛金荣、石中英.论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1990年第3期

[2]郭燕芬.校园文化对语文教学资源的影响.文学教育(中).2011年第5期

听孟子说师道 篇10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孟子》中许多篇章或记载其教育实践,或直接表述其教育主张,思想光辉闪烁在那三万五千字的鸿篇巨著之中。其中,对于为师之道,孟子虽很少作专门阐述,但我们通过涵泳体察,完全可以在丰富的内容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先贤侃侃而谈时蹦出的诸多警言妙语,如颗颗奇珍异宝散落其间,让我们俯首皆是,爱不释手……

一、安身立命,无怨无悔

造箭的人与造铠甲的人,为人治病的医生和做棺木的匠人,不同的职业者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孟子由此得出结论:“故术不可不慎也。”选择职业一定要谨慎。无论时代怎样变化,职业的选择总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我们选择了教育,也就选择了清贫,选择了奉献,同时也选择了快乐,选择了幸福。三尺讲台让我们安身立命;菁菁校园,寄托我们一生深情。

其实,孟子情结与我们一脉相承,他所说的“君子三乐”确很平实:“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把教书育人与家庭平安、心地坦然并列为人生乐事,足可见教育的至纯至美。实际上,这与孟子的政治理想不无关系。要想使万民归仁,在施仁政、行仁道的基础上,更要以“仁”来“化育天下”。他非常赞同孔子“里仁为美”之说,进而认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孟子·公孙丑下》七章)如何使天下的人都拥有这天之尊爵,人之安宅?唯有教育。

教育需要信念,需要理想,更需要教育者的坚贞、执著。同样是在《公孙丑》这一篇中,孟子借曾子之言,来表达自己对“仁义”的一往情深:“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心中有仁有义,就能不仪不为富贵所动,而且大加藐视。

圣人之心是相通的。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老人家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的学生颜回赞赏有加“贤哉,回也!”

当然,教育不仅仅是清贫,也不纯粹是付出。教育有趣,教育有真。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生活在童趣飞扬的世界,我们更易保持童心不泯;保持纯真不伪,也就拥有本色的人生,难道这不是一种许多人求之不得的幸福吗?用今天的话说,孩子的欢歌笑语,琅琅书声,是天籁之音,是花开有声,是幼竹拔节之韵……教育呼唤改革,呼唤创新,也必将促进民族的振兴。这是一个需要教育家,并且必将产生一大批教育家的时代。当孟子看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还未成为现实时,发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呐喊响彻千秋。金声玉振,摧引着我们“不怨天,不尤人”,投身于创建和谐教育、实现华夏复兴的征程。

二、以德立身,加强修养

教师践履传道授业的神圣职责,必须自身过硬,自我完善。“本立而道生”,是儒学的一贯主张。孟子尤其追慕“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反对“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强调的是“教育者先受教育”。当然,这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更是精神上、思想上、道德上“身正与影正”的关系。

如何不误人子弟,必有昭昭呢?

第一,推己及人,反求诸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在《孟子》中倍加推崇。《尽心下》第32章中指出“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并且生动作喻:“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不注意看自己田里有没有草,而是把眼睛盯住别人田里,其实质是“瞒心昧己”。自己做不到或者做不好的事,却要求别人去做,这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为准则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在教育活动中,也时有像孟子所说的尴尬状况:爱学生却得不到学生的亲近,管理学生却得不到学生的信服,礼貌待人却得不到他人礼貌相待。改变这种“爱人不亲,治人不治,礼人不答”的无奈,关键还是要“反其仁,反其智,反其教”,即反问自己的仁爱、才智、礼节是否有问题。“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即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的,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从而达到“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的地步(《离娄上》第四章)。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直是孟子在思想修养上所津津乐道的。《公孙丑》上篇也有类似的言论:“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第二,从小做起,求则得之。严于律己,不仅要求为人师者从自身做起,更要从小事做起。因为细微之处见精神,细小之事又小而可为,按照孟子劝齐宣王的话说,犹如“为长者折枝”,而非“挟泰山而超北海也”。从小事做起,还是要立足于做好身边“小事”。孟子在《离娄上》十一章中,就反对“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一个老师不守交通规则,如何去上好安全教育课?没有孝心,怎样去要求学生尊老爱幼?思想提升,精神完善,还要做到坚持不懈,“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一旦停止,就会无益于己。“茅塞顿开”的成语就来源于孟子的笔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经常不断)用之而成路;为间(短时)不用,则茅塞之矣”(《尽心下》第二十一章),他在这里用“山路”喻“心路”,严厉地批评学生高子“今茅塞子之心也”。

第三,见贤思齐,左右逢源。那么怎样使自己的心路不被茅塞呢?必须要“学而时习之”。要向贤者学习,见贤思齐,“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这还不够,需要上溯与古人交友:“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论其世”(《万章下》第八章)。

师德修养,贵在自得。“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万章上》第14章)。这里给我们深刻的警示就是,修炼自己,也是“欲求自得之”,使自己的心灵充盈,精神成长,而不仅仅是为了把师表形象给别人看。

三、正本清源,以德为先

“以德配天”,这块悬挂在先圣孔庙门墙上的匾额,昭示着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这一基本理念,实际上也是儒学先哲后生辈辈相传的处世宣言,在天人之间架构桥梁的是“德”。德泽天下,德行天下。在孟子的学说中,“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的观念非常鲜明。

育才先育德。传说逢蒙跟羿学箭,箭艺学成后,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术比自己强了,于是便杀死了羿。逢蒙艺成害师,骂名遗臭千年,已成共识。孟子却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令人深思:“是亦羿有罪焉”(《离娄下》第二十四章),这件事为什么羿自己也有罪过?孟子没有直接说,却另外举了个例子:子濯孺子在郑国被追击,病情发作,十分危急。当他得知追击者庾公之斯是他的学生尹公之他的高徒时,马上松了一口气。因为善于选择和教育学生,注重学生的人品正直,相信学生尹公之他也会像他一样选择和教育学生,所以知道庾公之斯不会杀他。这正是反衬了羿的失察失教。逢蒙杀羿给后人以深刻教训:一是选拔人才或者交结朋友不可不慎重,需要考察其德性;二是教授技艺或者教育学生,一定要着眼于德才兼备,重才轻德,贻害无穷。勿视德育的教育无异于孟子所说的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育德先育心。欲仁立德,心诚是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有志之士建功立业的人生阶梯,其根本是修身。按照《大学》的序列,在修身之前还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内在修炼。因此,孟子在《离娄上》第十二篇中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进一步明确天道与人道的谐和,在于一“诚”。

能不能成为仁人志士,关键在于自身能否诚心诚意地修身立德。孟子借用孔子“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的话来表明看法:水的用途有贵有贱(“濯缨”与“濯足”),是因为水有清有浊造成的;人有高有低,有贵有贱,何尝不是自己造成的呢?(《离娄下》第八章)

因此,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下》十一章),即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不过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实际上,失去本心——仁爱之心,仁义之道,按今天的话讲,就是失去了灵魂。孟子的呼声,穿越百代时空,振聋发聩于当今。

育德育心不改绳。以德育人,要坚持标准,严格要求。“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离娄上》第一章)。因此,就像“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拉满弓),学者亦必志于彀”一样,“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因为小至手工技巧,大到成人成才,以至安邦定国,皆有法可依,有规律可循。孟子同公孙丑讲如何养浩然之气的时候,进一步表述了学习要尊重规律、顺应自然的思想。

教育学生守规蹈矩,即使规矩再严,标准再高,也不能降格以求。“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的道理显而易见。有人说,道理是很好的,但像登天一样,高不可及,为什么不使它成为可以攀及的,而每天去勤勉努力呢?孟子的回答非常干脆:“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羿变其殼率。”高明的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懒惰愚笨或落后而改变或放弃准则。

四、皆为尧舜,人人成才

孟子与诸侯公卿以及学子交谈,总是“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性善论,这里且不论及,而“称尧舜”就是宣扬唐尧虞舜的“仁政”。不仅一国之君可以成为尧舜,而且人人皆可效法。一个名叫曹文的人问孟子:“人皆可成为尧舜,有诸?”孟子非常肯定地回答:“然”。并且说做起来很简单:“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告子下》第二章)

“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的口号盛行之际,有些人却讥之为“教育神话”。读了孟子“人皆可为尧舜”的言论,想必是“古今奇谈”了。孟子主要是讲只要愿意去做,每个人都会获得仁义道德,进而成就自我。而就教师而言,何尝不坚信“人人皆能圣贤,人人都会成为有用之才”呢?

用西方圣贤的话来说:“人啊,你们都是上帝的子民,要互爱,不要抛下任何一个兄弟不管。”。我们以培养未来为己任,更应该坚守“人无弃人”的底线,做到“往者不追,来者不拒”,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孟子坦言“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离娄下》第七章)。贤者与不贤者之间的距离一旦到了不能用来计量,那难道是教育的成功吗?难道是社会和谐的需求吗?

正是因为这样,孟子主张每个人要不断自新,不能自弃。“西子面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虽有恶(面目丑恶)人,斋戒沐浴,可以祀上帝”(《离娄下》第二十五章)。美丑善恶的转化,需要自我把握,更需要为人师表的循循善诱。

如前所述,为学艰深之时,教师不是去降低标准,而是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把弓拉满,但并不射出去,只是做出要放的样子,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愿望。因为“中道而立”,所以“能者从之”(《尽心上》四十一章),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的人便会跟着他去做。

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孟子认为“教亦多术矣”。不言之教很有效,不屑之教也管用,“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告子下》第十六章)。除此之外,孟子曾经列举五种教育方法:有像时雨滋润化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人成为私淑弟子的(《尽心上》四十章)。而孟子自认为是孔子的私淑弟子,“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

环境的教育功能,备受孟子重视。孟母三迁的故事人皆有知,母亲择邻而居,想必对他影响深远。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出自他的笔下。因此,在《公孙丑上》第七章中,他引用孔子“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的话作为推行仁义的理念支持。从一个侧面也表示环境育人的重要性。就像楚人学齐话一样,“一齐人传之,众楚人咻之”,不行,必须让其处于齐人之中。

这样和孩子说,这样听孩子说…… 篇11

这样和孩子说:

1、不用宝宝语调和孩子说话。

对于刚开始说话的孩子来说,掌握正确的词语很重要,比如说小狗就说“小狗”,不要用“汪汪”代替。孩子反复听到正确的词语发音,才有机会提高他说话的清晰度和发音水平。

2、清楚直接地表达。

你需要孩子听你说话的时候,比如一个要求、指令或者命令,你说得越多,孩子越不愿意听,更不愿意做。因为,你说得过多,要传达的信息也复杂化了,小孩子根本不可能抓住你所说的要点。如果你要求孩子做什么,就简单地说“罗宾,该来吃饭了。”,而不是“罗宾,10分钟以前我就告诉你现在该吃饭了,我希望你停下你现在做的事,去洗手并挂好毛巾……”事实上,罗宾早就没有在听你讲什么了,他一直埋头玩他的玩具。一定要明确简单表达信息。

3、问孩子那种不只是回答“是”或者“不是”的问题。

想让孩子多说话,你可以这样说:“在苏生日聚会上你参加了哪些活动呢?”或者:“为什么你最喜欢藏猫猫?”,而不是“在损的生日会上玩得开心吗?”。问题越详细,孩子回答越丰富。

这样听孩子说:

1、当孩子跟你说话的时,务必专心致志。

跟孩子敞开心扉,注视他,准备好听他说话并对他的话作出反应。如果孩子要跟你聊聊,而你又不能停下你正在做的事,那么可以对孩子说:“我很想听你说,但现在我不能集中全部注意力听你说话,我很快就能做完手上的事,到时候我会告诉你的。”最重要的是,事情做完后赶紧告诉孩子,这样做表明了你对孩子谈话需求的足够重视。另外,从这件事上,孩子也将学到重要的一课——延迟满足。

2、不要打断孩子

孩子花了不少时间才形成他们的想法,并用他们认为恰当的词句表达出来,他们的大脑常常比嘴巴动得更快。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把想法全部表达出来,哪怕并不十分流畅。

3、对孩子的话和潜在的信息作出反应

如果孩子跟你说他想吃饼干,你可以这样作出反应,即重复或者承认他刚才所说的:“你现在想吃饼干。”还可以试着对孩子话里的潜在意思作出反应:“我认为你现在的确饿了,如果你等不及吃饭了,你可以先吃点儿胡萝卜。”

通过类似的答复,孩子感觉到他的话你在听,而不是在敷衍。你这种主动倾听的态度告诉孩子:“我是真的想知道你需要什么和你的感受。”

最重要的一点——以身作则

孩子关注你的语言,更关注你的行动!

你做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是在与你的孩子进行沟通,传递信息给他。孩子们会观察你,看你所做,听你所说,并模仿你的一言一行。比起口头交流这种方式,你的所作所为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更直接更强有力。

希望孩子“照我说的去做,而不是照我做的去做”这只是幻想,事实不可能是这样的,迟早,你的孩子就会做你所做的。要明白,你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有利的榜样,在你埋怨孩子这样那样的缺点的时候,别忘了审视下自身,你是否就是那样的。想想看:

如果你的父亲喜欢在早餐时读报纸,那么你多半也会喜欢在早餐时读报纸。

当你听到史蒂夫叔叔很凶地呵斥弟弟,你不会相信他说的“我对待兄弟一向很友善”。

服务人员让你等了两个小时,你肯定不会相信他说的“我们尊重所有来办事的人”。

记住,你的孩子时刻在注视着你,你想要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就要做到,这一点极其重要。

摘自《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美】 贝奇·布朗·布劳恩著 中信出版社

听、说训练四步曲 篇12

一、分类正音, 消除听辨、听记、听读障碍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人类加工语言的过程包括语音听辨和语音理解。因此, 听力训练中听辨与理解两者要有机联系, 不可分割。只有正确理解说话人所发出的语音形式, 才能确切理解这个语音形式的内在含义。在语言初始阶段, 分类强化语音训练对提高听力水平特别重要, 我们首先通过讲解、示范、帮助学生发音, 辨别相似音素, 同时进行近音词、日期、数据、否定词、缩写等专题训练, 选择适当的录音材料进行模拟、跟读或听写等练习培养学生对语音中的连读、同化、不完全爆破、弱读、重读、升调、降调等一些语意语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语速的适应性。目前, 英语教学中, 听说训练大多成了“模仿复述”, 其实, 听说的功效远不止如此, 在要求学生模仿听说时, 要着重加强他们听辨、听记、听读能力的训练, 教师要根据不同材料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听了录音材料内容后, 要要求学生一是要注重辨别语音、说话的对象、同音词等;还要能指出误读的地方 (包括语音、语调、重音、停顿等方面) ;二是要能牢记所提供材料的大体内容及重点的词汇;三是对材料要能较熟悉地朗读。从听辨、听记、听读三个侧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强化训练, 先让学生能有一定量的语言、词汇、信息的输入, 为下一步打好基础。e.g:

A:What’s you name?

B:My name is Li Ming.

A:How old are you?

B:I’m twelve.Which school are you in?

A:I’m in the No.11 Middle School.

B:Oh, we’re classmates.

先让学生听类似的录音材料, 听辨发音, 再让其说话练习后, 便要求学生听记关键的词、句, 再选用英美人士的对话录音材料, 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掌握辨音技巧, 培养语感、熟悉并模仿较标准的英语对话和朗读。在训练中还应使学生精听、泛听相结合。精听时注意点是语言材料本身, 要求学生能够记住细微的语言现象;泛读时应注意整段话语的大意, 能听懂中心思想即可。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听英语的机会, 和条件。

二、选择题材, 训练常抓不懈

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课文各单元内容, 选择相关的听、说训练目标及题材。每个单元都有相对的集中性, 从内容上看, 有的单元集中反映家庭生活、有的集中反映学校生活、有的则集中介绍科普知识等;从语法上看, 也是相对集中并融于单元之中的。因此, 教师应结合课文所涉及到的内容, 选择切实可行的材料对学生的要求有所侧重。一、分阶段训练, 目标明确, 循序渐进, 使学生逐渐适应;例如:由单项到综合, 由辨音阶段到不需要记忆的辨别和选择阶段, 再到短时记忆的辨别与选择阶段, 最后才到需要较长时间记忆的辨别与选择阶段;不仅能起到听、说能力的训练, 还能巩固课文中所出现的基本句型。如在学会了介绍姓名、年龄、学校后, 每个单元后均有专门的听力材料, 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材料, 这些内容均与单元课文内容相关或相似, 在学生已有一定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 具有生词少、结构简单、口语化程度高的材料学生是不难听懂的, 教师应有计划地让学生进行运用大量的听力训练, 同时, 还可让学生仿照所学句型进行自我介绍、或两人一组进行对话训练。这能使他们对所授课文中的重难点句型、词组在运用中得以理解巩固。同时使学生对说话材料不会感到陌生, 有话可说。

三、调整情绪, 提高学习兴趣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对于提高听力非常重要。教师要注意树立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发挥听者在理解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要使学生认识到, 在听力过程中, 遇到听不懂的词句完全不必着急, 老师们便要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 而在课堂中适时插入歌曲的教学法, 既可使紧张的学习得到舒缓, 也可重新把学生的注意力凝聚起来, 也排除了因为在单一的形式中学习英语单词或语法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四、丰富听说训练的方法

在听说教学训练中, 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并且要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学生产生单调乏味的感受, 尽量使学生以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训练。

1、朗读。

朗读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范读, 由教师示范朗读, 或抽学生读, 或听录音带;二是指导, 对学生朗读技巧、方法进行指导, 如读出意群停顿、换气等;三是模仿练习, 要求学生对材料中的精彩片段反复进行朗读, 体察它的句式要点、乃至层次安排、全篇布局等。

2、复述。

复述主要是要求学生把听到的语言作信息处理、理解加工、并储存, 再根据教师的要求转换为口头语表达出来。学生对复述的方式要有所选择, 或按教师指定的方式进行复述。如所听材料是以第一人称所写, 要求用第三人称变述、或以对话形式简述、或以叙事形式详述、或对原文的主要内容、精彩片段、生活细节、优美语句等要求学生摘述。复述练习中, 听说与知识结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学生可得到全面的训练。当然, 教师在要求学生复述时, 还应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时态、语态, 以及主谓语搭配在变述时应有相应的变化;二是要较多地运用自己的语言, 不能简单的背诵或套用原文。

3、口头练习。

在要求学生口头练习前, 教师应作好充分的准备,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口头练习题材要贴近学生生活, 要做到让学生对所提供的话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如采用挂图, 让学生看图说话, 使学生感到形象、具体;放轻音乐, 学生能感受到优美的环境、欢乐的校园, 自然景观可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 让学生扮演剧情中人物, 体验对话情景等;有条件的学校,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 将英语故事中的人物画面展示出来, “动”、“静”结合, 使学生有发自内心“想说”的欲望, 他们便会积极地、自觉地参与口头表达练习。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听说训练后, 对语音知识、基础英语语法都有所了解、有所掌握, 同时, 也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和语感。因此, 教师应把握好听说训练与读写训练的契合点, 必需与听说训练合理、协调并进。如教师让学生先听说录音材料, 然后让学生加以合情合理的想象、推理, 增减原材料内容, 再动笔仿写。同时, 给学生提供说话情景、或教师命题、或学生自选题材等, 进行演讲、讨论等。并及时向学生提出读写要求:能正确地按英语格式书写, 语句连贯、流畅;主谓语及人称和数的搭配一致;能正确使用时态、语态等。随后, 逐渐加大阅读量, 使学生获取更多的语言信息, 为今后的笔头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知识管理学科来源研究下一篇:综合仿真的卫星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