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起源

2024-10-13

劳动教育起源(共11篇)

劳动教育起源 篇1

在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沛西・能在1923年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大会大学网上以《人民的教育》为题说:“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这就是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的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它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劳动教育起源 篇2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社会分工是必然的,畜牧养殖业与手工业很快从农业群体里分离出来,形成了人类生活的另两种主要技能和生活必需品的主要来源。于是教民纺织的嫘祖又成为一位纺织职业技能的教育者:“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产生于夏商时期的冶炼技术、制陶技术、纺织技术等,都是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的工作,非常需要专业的技术培养。如青铜器冶炼工作,从矿石的选择、矿物质的比例合成、冶炼温度的掌握等,都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也都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来完成。而陶器的制作也是一门有着专业作坊、专门从业人员的工作,从灰陶、黑陶、彩陶到釉陶,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制陶业的发展轨迹,也可以看出对制陶业从业人员技术的培养。《韩非子》里就有关于舜帝亲自关注陶器质量的记载:“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綦年而器牢。”这说明当时的制陶业也有质量高低的问题,而在舜帝亲往进行技术培训之后,东夷之陶的质量提高了。舜帝的这种作法得到孔子的赞叹,孔子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因此可以推论,不论是冶炼、制陶、纺织,都存在着职业教育的过程,才能培养出专业的技术人员。而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首先接受这种职业培训的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们,只有他们受到严格的生活管制,被迫从事着各种高强度的工作,有着集体生活的环境,所以适合接受被迫的技能训练,强制性地进行某种难度很大的技能培训,从而快速地养成一批技术人才,以适应技术性的工作,从而也就形成了奴隶社会特殊的职业教育。

在社会分工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古代先民职业的固定性质,形成了“各就其业”、“不知迁业”的职业特点,而这种稳定的职业特点与古代“世卿世禄”的政治制度相配合,再加上古代“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就会产生其独特的职业教育模式,即父子相承、兄弟相继的职业教育模式。随着奴隶社会的解体,奴隶们转变成了个体手工业者,成了一个独立的家庭或家族的掌门人,而他本身所拥有的技术也变成了他的私有财产,他需要通过家庭传业的方式传给下一代,以保持他后代的生活来源。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也提出了“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农之子恒为农”、“商之子恒为商”的理念,这种规定不但可以保持社会阶层的稳定,更可以保护劳动技能与经验的有效传承。于是职业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父子相继的教育模式开始出现。管仲指出:“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教不劳而成。”这说明了从童年时代学习某种技能的优越性,学习得越早,知识技能掌握得越牢,收到的是事半功倍的效果。稷下学宫的掌门人荀子也曾提出这样的职业教育理论,荀子认为:“人积褥耕可为农夫,积斵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荀子指出了家庭式职业教育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在这种社会形式之下,家庭首先成了最小的也是最牢固的职业教育单位,这种形式单一、手口相传的父传子、兄传弟的职业教育模式,既保持了职业技能的传承,同时也密切了职业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在客观上促成了职业教育模式的发扬与广大。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古代的天文历算家们,这些集占卜、天文、历法等科学技能于一身的古代官员们,他们观星相的技术历来都是父子相承的教育模式,据司马迁《史记》“历书第四”中记载:“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三对此句的注释云:“(畴人)家业世世相传,为畴律年二十三传之,畴官各从其父学之。”“畴人”系指世代相传的天文历算家,其观星象的本领都是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从长辈那里学到的,然后又在学成之后步入宫廷为官。而在西周之后春秋战国的战乱时期,这些代表着古代天文地理知识的畴人们纷纷离开了宫闱,散入民间或被异族的统治者所利用,就形成了“各从其父学之”的职业教育传统。又如春秋时代的造剑名师欧冶子,欧冶子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越国人,少年时代从舅舅那里学会了冶金技术,开始冶铸青铜剑和铁锄、铁斧等生产工具。欧冶子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之处,并掌握了采矿和冶金的技术,遂冶铸出了第一把铁剑“龙渊”和另外五把宝剑,正如《越绝书》所云:“欧冶子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巨阙。”这些宝剑受到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喜欢,成为君王争相获取的珍宝,也使欧冶子在家庭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成长为一代冶炼大师。

而随着春秋末期教育模式的多样化,特别是随着私学的开办与兴旺,另一种职业教育模式也正在悄然兴起,那就是开办私学授徒的职业教育模式。这方面的典型就是墨子。墨子本身就是小手工业者出身,他所兴办的私学不像孔子孟子的私学那样进行纯理论的讲授,也不像荀子和稷下学宫的学者们那样“不治而议论”,墨子的学生都是一群小手工艺匠人,他们跟从墨子是为了学习木匠工艺。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所传授的技能就是制造各种机械,以培养高质量的工匠为教育目的,所以可以将墨子视为中国第一个开办职业技术学校的人,墨子私学的出现,也为中国古代职业教育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那就是专业技术教育的模式。

这里还应当提到的一个人是鬼谷子。鬼谷子,春秋时卫国朝歌人,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的说法,鬼谷子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和日星象纬和兵学,还通祛病延寿之理,鬼谷子当年曾隐居设馆授徒,教授弟子们星相、炼丹、武术等方术之学,所传授的这些技术,其实就是古代的化学、医学和天文学,因此鬼谷子的私学虽然不像墨子的私学那样具有鲜明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但也在进行着许多技能方面的教育,也应当属于古代的职业技术学校之一。

同时,古代还存在着一种介乎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职业技术教育方式,这就是私人授徒的方法。因为某些人怀有某种特殊的技能,便想在晚年时选择一个能继承其技能的人,来传授这门技艺。这方面的例子在史籍中也有记载,那就是扁鹊学医的传说,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得其绝技,而成为名闻天下的名医。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史书里这样记载了扁鹊师从长桑君学医的过程:“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上述记载可看出长桑君是一位有着丰富医学经验的人,当他遇到了做着舍客长的扁鹊后,就认定扁鹊的为人真诚可信,遂决定把自己一生积累的医方都传授给他。而扁鹊正是在这种前人的经验和职业技术培训之中,才得以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了一代医圣。从这一例子还可以看出,在当时科技能量低下的社会环境中,人人都渴望有一技之长,好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进而跻身于上流社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当有人想把自己的绝技传给别人的时候,被传授者是非常乐于接受的,这种心理就给授徒式的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在上述论述中,可见中国古代职业教育从原始社会神农氏的民众技能教育,奴隶社会时期强制性技能培训,封建社会家庭式职业技能教育,再到私学式、私人授徒式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脉络,也可以说明职业技术教育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促进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更推动了知识的更新。另一个方面还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已有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从其培养的技术人才和保存下来的考古实物来看,这种职业技术教育是成功的,也是精彩的。

参考文献

[1]伍振鷟.先秦诸子教育思想[M].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

[2]唐溥生.古代人才论浅述[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3]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对话:成功教育的起源 篇3

书中讲:真正对话的双方必须是平等的,真诚的,合作的,其结果必是双方都能通过对话而臻于一个新的精神境界。笔者认为,实现成功的对话教育,教者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一、尊重和理解学生,张扬学生独特的个性。

教育不能抹杀个性。所谓个性,指的是个人区别于他人独特的精神个性,合情合理、适度有致的个性得到张扬和尊重,是个性生命诗性的表现,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更合人性和更为进步的标志。看过一节优秀的课堂教学《鹬蚌相争》,让我很受启发,课堂上老师带领大家总结了课文,正准备下课,突然,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低声说,“老师,我发现课文有个错误。”此言一出,其他同学都笑了,心想:课文怎么会有错呢,老师也愣了一下,随后让大家安静下来,亲切地对他说:“告诉大家,课文错在什么地方呀?”小男孩在老师亲切的鼓励中大声说:“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打开壳,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河里没有水,你就会干死在河滩上。你想想,鹬的嘴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呢?”这时,旁边有个孩子插嘴道:“要我说,这是个寓言,鹬和蚌说话都是人们想像出来的,为的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小男孩听了很不服气:“即便是寓言,想像也要符合实际呀,为什么就不能这样说,鹬用劲力气,想拔回嘴巴,还是不能从蚌那儿拔出来,便狠狠地瞪了蚌一眼,好像在说:你不打开壳,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河里没有水,你就会干死在河滩上。”老师热烈地为他鼓起掌来:“这位同学不迷信书本,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真是好样的,我们大家要向他学习。”老师一声充分的肯定,让小男孩心里甜滋滋的。这位老师缘于对学生个性的理解与尊重,抓住了契机,实现了一次创新教育。这个课例对我们老师是不是也有所启发呢,尊重与理解学生,鼓励他大胆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允许他在对待问题的看法上标新立异,长此以往,便收获教育的奇迹。

二、巧妙智慧的点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诚然,对话就是师生双方彼此倾听、接纳、敞开的基础,达成的双方的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意识。笔者认为教师要有超于学生的智慧,方能引领学生。今年全县公开教学观摩活动上我执教《秋夕》,在孩子们会读背古诗,会说诗句意思情况下,我设计这样一组对话情节:“杜牧的这首流传千古的《秋夕》,有人,有景,更有情,很有意思,也很美。咱们大伙来聊一聊,你有什么发现?”一个学生说:“这个宫女持着扇子,扑打着萤火虫,感觉好美呦!”这时,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坐在台阶仰望星空,心里想着牛郎织女的故事,感觉才更美呢!”很显然,孩子们的理解有违诗歌的意境。如何既不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巧妙点拨来一个峰回路转呢?稍顷,我这样对学生说:“孩子们,你们说的都很美,是的,这些场景我们沐浴其中一定很美,不过诗人在诗中大多藏有诗眼,透过这些诗眼,你会有新的发现?试试看!”过了一会儿,有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从‘冷画屏、‘凉如水这两个词语猜诗人杜牧想要表达的是宫女的孤独与寂寞之情。”“我也赞同这个说法,所以她才会夜深了,还坐在冰冷的台阶上,用羡慕的眼神凝视着天上的牵牛、织女星。”另一个学生补充说。教育需要教师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智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对话需要倾情合作,实现师生智慧的双赢。

成功的教育,离不开师生倾情的合作,维系师生关系的纽带不应该只是知识,还应有思想,情感等人之为人的精神性的东西(P315页),学生学习、心理或生活遇到困难,老师及时予以点拨或帮助。语文老师大多身兼班主任,在习作批改或每学期末素质报告单寄语栏等等,都是老师与学生对话的平台。“自制的新年贺卡收到了,谢谢你!老师将永远珍藏这份宝贵的礼物。你说我是你值得信赖的老师,我说将来你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爱的女孩,愿你一路走好!”“胖胖的你,真的好可爱!作为班干,大家喜欢你,却不听你的话,原因肯定有多种,但老师想:一个学习刻苦、严于律己、身先士卒的你,肯定会受到大家的拥戴(现在你该明白老师为何换你的岗了吧)。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望你改善自己,那岗位仍将属于你。”“舞台上,健美的体型,优美的舞姿,真美!人们记住了你的形象。假如你学习上,刻苦钻研;课堂上,积极发言;竞赛场上,一展身手。那么,人们将永远记住你的名字—漂亮的 徐妍  !” “还记得老师为你的走路姿势开的玩笑吗?那虽只是个善意的玩笑,但却是老师在肯定了你学习态度和成绩的基础上提出的建议:要知道,将来你走向社会,丰富的知识不可少,敬业精神必须有,良好的气质也不可缺(气质可不仅仅指长相噢!)……

劳动教育起源 篇4

教育到底是从哪来的——简析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这是所有宗教都持有的观点,认为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简单来说,认为教育的起源来自于神,是神创造了教育,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服务于神,这是一种比较初级的观点。所以说该理论的地位是有关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沛西•能、利托尔诺。该观点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生存本能。比如说动物的趋利避害,刚出生的小鹿小狗学习走路等。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该观点认为教育是来自于动物的本能,和人没有关系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这是和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教育的本质是不同的,我们刚刚复习过,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所以我们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但该观点为我们做出的贡献是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如果题目中问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是,一定要选生物起源说,虽然说神话起源说更早,但它并不是一种系统提出的学说,所以不能选择。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为孟禄。该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心理起源说批判了“教育生物起源论”不区分人类教育与动物本能的庸俗教育观点,认为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而动物界不存在人类的教育。所以该观点进步的方面是认为动物界不存在教育了,教育只在人类社会中存在。而它的局限性是认为教育是起源于人类的本能,还没有脱离本能这一概念。

瑜伽起源发展 篇5

“瑜伽”这个词,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原意是驾驭牛马,可以说是把马套在马车上,从遥远的古代起,它也代表设想帮助达到最高目的的某些实践或是修炼,是最古老的强身术之一。传说古印度高达8000米的圣母山上有人成为修行者,瑜伽的梵文是结合与统一的意思,这也是瑜伽最完美的境界,三摩地境界(SAMAD)。

从狭义方面理解:1.自我与原始动因的结合或一致,具体指人类本身从较低到较高的结合,或从较高到较低的结合,同自我的结合,这也意味着与宇宙最高的万物相同化;2.是控制心灵的修炼方法,在古圣贤帕坦加利所著的《瑜伽经》中,准确的定义为对心作用的控制;3.身、心、灵三者的和谐,统一和平衡。

从广义方面理解:是一门哲学,是印度五大哲学之一,它不属于任何的宗教,它属于哲学范畴,从身体自身来领悟,瑜伽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相结合的运动,瑜伽修练追求一种精神和肉体的纯净,包括心灵的、精神的、味觉的灵敏,血液循环的畅通,人体九大系统的体康协调,这样的追求也就是有了瑜伽的饮食和思想,所以我们说瑜伽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1、瑜伽的历史背景

瑜伽(梵文中的意思是“束缚”),起源于印度一系列古老的精神练习,是印度六大正统哲学之一,同数论哲学一并出现,因此并称为数论瑜伽学派,瑜伽哲学本身的多样性使其分为四大主要分支:业瑜伽、智瑜伽、奉爱瑜伽、王瑜伽。以上内容只需要了解瑜伽不属于任何宗教。

2、瑜伽的起源

瑜伽起源于印度,距今有5000—7000多年的历史,被人们称为“世界的瑰宝”。瑜伽发源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山麓地带,古印度瑜伽修行者在大自然中修炼身心时,无意中发现各种动物与植物天生具有治疗、放松、睡眠、或保持清醒的方法,患病时能不经任何治疗而自然痊愈。于是古印度瑜伽修行者根据动物的姿势观察、模仿并亲自体验,创立出一系列有益身心的锻炼系统,也就是体位法。这些姿势历经了五千多年的锤炼,瑜伽教给人们的治愈法,让世世代代的人从中获益。

在数千年前的印度,高僧们为追求进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经常僻居原始森林,静坐冥想。在长时间单纯生活之后,高僧们从观察生物中体悟了不少大自然法则,再从生物的生存法则,验证到人的身上,逐步地去感应身体内部的微妙变化,于是人类懂得了和自己的身体对话,从而知道探索自己的身体,开始进行健康的维护和调理,以及对疾病创痛的医治本能。几千年的钻研归纳下来,逐步衍化出一套理论完整、确切实用的养身健身体系这就是瑜伽。

再简单一点来说,瑜伽是生理上的动态运动及心灵上的练习,也是应用在每天的生活哲学。瑜伽的习练目标是达到对自身心灵的良好理解以及调控,能熟知并掌握肉身感官,就如艾扬格在《光耀生命》中强调的达到圆融纯一的状态。感官的集中点就是心意,能够驾御心意,即代表能够驾御感官;通过把感官、身体与有意识的呼吸相配合来实现对身体的控制。这些技巧不但对肌肉和骨骼的锻炼有益,也能强化神经系统、内分泌腺体和主要器官的功能,通过激发人体潜在能量来促进身体健康。

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腺体和主要器官的状况决定着一个人的健康程度。有规律的瑜伽练习有助于消除心理紧张,以及由于疏忽身体健康或提早衰老而造成的体能下降。因此练习瑜伽能保持活力,令思路清晰。

现代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压力较大。当然,适度的压力也是必要的,因为压力可以激发兴趣,振奋精神,使人精力充沛。但是,如果这种压力超过我们所能承受的限度,身体就会感到紧张不适,自我免疫力下降,体力不支,有时还包括心理上的挫败感、肌肉紧张(可导致脊椎疼痛)、疲累不堪、呼吸短促甚至神志不清等。

瑜伽包含伸展、力量、耐力和强化心肺功能的练习,促进身体健康,有协调整个机体的功能,学习如何使身体健康运作的同时也增加了身体的活力。此外,培养心灵和谐和情感稳定的状态也引导你改善自身的生理、感情、心理和精神状态,使身体协调平衡,保持健康。

瑜伽体式经历了数世纪的发展演变,现已能够完整地使身体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神经及每一种腺体都得到锻炼。这些体式使人们获得良好的体格,使身体变得强健而富有弹性,不再肌肉僵硬,疾病缠身,他们还减轻身体的疲劳,舒缓神经系统,但是这些体式真正重要的作用在于他们约束及训练大脑。

许多演员、杂技表演者,运动员,舞蹈演员,音乐演奏者也拥有很不错的体型,并能够很好地控制身体,但是他们缺乏对大脑,智力和自我的控制。因此,他们不能与自身达成协调一致他们当中很难找到性格均衡的人。他们把自己的身体看的高于其他一切。以上内容需要了解瑜伽的起源和对身体的调节作用

二、功效:

1、减压养心

修习瑜伽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集中精神的能力,舒缓紧张、减轻压抑、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内心的平和安宁,使人的心态健康良好,通过瑜伽完全呼吸、打坐和各种体位法,调节神经系统,消除紧张与疲劳。

2、调理养生

瑜伽通过推、拉、扭、挤、伸等各种姿势对内脏器官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增强自愈力,预防各种疾病,如偏头痛、失眠、便秘、肠胃病、关节炎等。

3、美体养颜

瑜伽可以矫正由于日常的劳累或不良的坐姿造成的记住变形,可以改善不良体态,增强自信心,拉伸肌肉系统,使人体线条优美,并有减肥功效;瑜伽可以强化生理机能,调节内分泌,使人体新陈代谢更加良好,延缓衰老,容颜光彩照人。

4、修心养性

瑜伽提倡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让你自然地改掉吸烟、喝酒这些不良习惯,也让你充满自信、心胸豁达开朗。

功效需要熟记,有人问起时要能说的出来

三、市场上常见的瑜伽分类:

哈他瑜伽

艾杨格理疗瑜伽:强调人体生理结构和体位动作的合理结合,其中采用大量的辅助器具等进行练习,如砖、伸展带、墙、椅子等,练习过程中安全、适度、朴实无华,适合普通大众练习。艾杨格瑜伽对每个瑜伽体式都有精确、细致、系统、明晰的细节要求。用于型体的修正和矫正,并且把瑜伽应用于身体的辅助治疗,如肩周炎、颈椎病、脊柱弯曲等,收到很大效果。

流瑜伽:流瑜伽是时下很流行的一种瑜伽,在练习的过程中以行云流水般流畅的动作组合来强健身体,它比较侧重伸展性,力量性,柔韧性,耐力,平衡性,专注力的全面锻炼;它的体式之间的衔接给人一气呵成之感。Flow Yoga的Flow意为“流水”,所以称“流瑜伽”,既动作像流水一样,缓慢流畅,流瑜伽强调运动与呼吸的和谐性,同时引入一些动感的姿势,使整个修习过程充满动力,情趣盎然!相对与哈他瑜伽来讲力度稍大一些,所以塑型效果好一些,适合想减肥排毒的人。

高温瑜伽:高温瑜伽(由印度大师Bikam Choudhury创立),是在38—42摄氏度的环境下进行的经典瑜伽练习,它保留了原始哈他瑜伽的26个姿势,并把他们按照人体肌肉、韧带与肌腱的特点科学地排出牵拉加热的顺序。高温瑜伽的倡导者认为,这套动作可在90分钟内协调的把身体恢复到一个平衡的境界,使全身都得到锻炼。能够系统地把充满氧气的新鲜血

液100%地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让他们恢复到健康、自然的工作状态。

高温瑜伽里对人体最大的作用是其排毒过程,它通过温度和速度的练习,使人体的排汗比平时多出几倍,身体里多余的脂肪通过汗水排出来,从而起到排毒消脂的作用。是减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商卡排毒瑜伽 亲子瑜伽

产前调理产后修复瑜伽

各种瑜伽分类需要理解并能简单概括的讲给别人听

企业文化:专业 高效 安全

(教练水平专业化,练习效果更好 更安全减少损伤)身心--健康、智慧;生活--快乐、和谐

经营理念:课程多样 因材施教

虚心学习、努力执着、注重服务与真诚分享

【情人节起源】 篇6

还有一传说指情人节是由古罗马人的卢柏加利节演变过来。

这个节日是用来供奉牧羊人及村人的保护神——朱诺(JUNO)。

在这节日的庆祝仪式上,就有项找伴侣的仪式,即由男士在一个箱子中抽出一张写有女性名字的字条,作为情人,而这女子,就称为华伦泰。这种风俗还在欧洲一直流传开来,直到二十世纪时,仍还保留着这个节日的仪式。

情人节起源--传说三

情人节由来的另一说则和大自然有关。

劳动教育起源 篇7

一、顶岗实习的起源与发展

顶岗实习是在国内实践教学中自发产生的。从掌握的资料看, 顶岗实习涉及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个领域。顶岗实习发展最快, 应用最广泛的是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最早产生于师范教育, 应用也比较广泛。总体看来, 职业教育与师范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顶岗实习各有特点, 起源之间没有明显的启发传承关系。四个教育领域的顶岗实习从起源上看, 普遍没有参考国外的类似实习经验的报道, 也没有受到国外职教理论的影响和指导。可以认为, 顶岗实习是一种发源于国内教育实践、有中国特色的职前实践教学和工学结合形式。

(一) 师范教育顶岗实习的起源与发展

国内最早提及顶岗实习的是四平师院报道组的《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贡献》, 原文发表在《四平师院》1975年第4期。文章说, 四平师范学院的顶岗实习是为了解决中学“在职教师数量不够”, 学生办“短训班”培养教师, 参加“短训班”的教师“所担任的工作, 由我们学员承担, 作为学员的实习课”。“文化大革命”以后河北师范大学以志愿者行动的形式, 在师范教育中率先 (2006年) 采用了顶岗实习, 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志愿者行动———顶岗实习工程”。在教育部和部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倡导支持下, 全国各地有多家师范院校以顶岗实习作为毕业生的教育实习形式, 顶岗实习已经成为国内师范教育相关专业教育实习的主要形式。河北师范大学的顶岗实习在政府 (教育部、省教育厅等) 支持、实习单位 (中学) 配合下, 以培养实习学生从教技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 先对学完骨干课程的高年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 再赴农村基层中学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师岗位顶岗实践, 考核鉴定合格者计入学分。

(二) 职业教育顶岗实习的起源与发展

在职业教育中较早采用顶岗实习的是华北石油技工学校。该校将中等专业教育的生产实习予以发展, 学生作为企业普通员工对待, 顶替职工的工作岗位, 在企业职工和学校带队教师指导下, 完成工作定额, 并发放报酬。有关报道发表在《中国劳动》1985年第8期上。华北石油技工学校为了解决校内缺乏生产实习场所, 企业不能接受短期实习的问题, 采用承包劳动岗位, 限定劳动定额, 由企业和学校人员共同指导管理, 岗位轮换, 包教包会的实习方法, 开展顶岗实习, 并给予学生和学校带队教师一定的报酬。华北石油技工学校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中等专业教育生产实习向职业教育顶岗实习的转变, 发展到今天, 顶岗实习已经取代生产实习成为我国几乎唯一的职业教育就业前实习环节, 也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形式和办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农业职业院校, 在2000年以前, 生产实习主要在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部门附属的试验基地进行, 学生在科研人员和工人的带领下, 从事试验田的种植管理, 并在科研人员指导下, 完成部分试验和调查, 利用试验调查资料撰写毕业论文。2000—2007年, 受招生并轨和职业教育目的变革的影响,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开始进入农业企业进行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 历时3周的教学实习。2008年起, 学院开始进行顶岗实习 (初期称为专业综合实训) , 这方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是先行者, 其将顶岗实习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实践课程, 抓住制种企业田间技术员 (学生入职种业企业的唯一岗位) 不足的机遇, 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企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为目的, 在学生学完大部分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后开始实习。从制种作物播种开始到种子收购结束, 基本覆盖种子田间生产的全过程, 历时6个月, 由企业安排合理工作定额 (玉米制种企业为200亩地的管理指导) , 并为学生提供生活培训条件, 付给合理报酬。校企双方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 企业考察招聘对象, 学校对实习活动进行总结。

(三) 普通高等教育顶岗实习的起源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专业的代职顶岗实习在1988年就有报道, 是普通高等学校中较早报道的顶岗实习。这种顶岗实习改变了过去农业经济专业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由学校教师指导, 承担有关部门农村调研任务, 最后提交调研报告的做法。代职顶岗实习将实习时间延长到3个月, 安排在临毕业的学期, 由基层单位安排学生到对口部门担任代职工作人员, 学生在参与基层工作中自选调研课题, 完成毕业调查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专业认为, “代职顶岗实习有助于全面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并且加深对社会的了解, 密切与当地人民的关系。其后, 陆续有多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研究和报道, 顶岗实习在普通高等教育中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四) 成人教育顶岗实习的起源

同样在1988年, 《成人教育》发表文章介绍了作者对企管中专班回厂顶岗实习的经验体会, 在成人教育中较早报道了顶岗实习。其做法是“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合并为顶岗实习”“学员回到工厂定在一个或两个岗位上, 跟班顶岗操作”。实习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 共计18周, 并在实习期完成毕业论文。学校派出指导教师全程指导, 并负责与工厂协调。

二、国外的职业实习

从起源看, 虽然顶岗实习与国外的企业实习 (或工作实习、职业实习) 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启发或传承关系, 但我国的顶岗实习在其发展过程中还是引入了国外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经验, 并可以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继续向国外的类似实习学习。国外的企业实习表现出了很强的设计性, 企业在实习中主动性很强。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政府和社会支持, 这种规范的实习显然很难实现。

(一) 德国的企业实践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总共7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中, 第7学期进行为期不少于16周的企业实践。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企业实践岗位由学生自己寻找, 德国法律规定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且有政策优惠, 学生与企业签订协议并由学校审核确认。企业对实习学生按员工管理, 分配一定的任务, 并付给报酬。学生在实习期间还要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实习由校企双方派出指导教师, 以企业教师为主。德国“双元制”职业学校的企业实践另有特点:学生初中毕业申请成为企业学徒, 企业为学生选择学校, 学生2/3的时间在企业实践, 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并进行课程实践。德国双元制大学的企业实践包括基本技能培训和岗位轮转式企业实践 (类似于轮岗实习) 两部分。

(二) 英国的工作实习

英国的三明治课程中, 工作实习应当与所学专业内容相关联, 并深入到实际工作中而不是“蜻蜓点水”。企业要将学生作为新员工对待, 安排企业指导教师, 从事特定工作, 不同部门的轮流实习不是必需的, 但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必须满足45周, 实习期间要提交各种报告。学校派出一名工作人员作为访谈指导教师, 对学生进行实地访谈。

三、工学结合职业教育背景下的顶岗实习

(一) 顶岗实习的特征

综合上述国内四个教育领域的顶岗实习、国外企业实习以及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经验, 我们对顶岗实习的特征予以归纳: (1) 顶岗实习是自发产生于国内实践教学之中, 由生产实习 (毕业实习、教育实习) 发展而来, 吸取了国外实践教学经验的职前实习形式。 (2) 顶岗实习一般在企业 (或未来就业单位) 的入职岗位上进行, 以定岗实习为主, 轮岗实习为辅。学生作为企业正式员工 (并非预备劳动者) , 承担一定量的劳动任务, 从企业领取一定的报酬并享受必要的福利待遇。 (3) 顶岗实习一般在企业有季节性空余岗位, 学生完成了大部分校内课程学习时开始, 实习时间有长有短, 由入职岗位的工作任务、完成完整工作过程的要求和企业需求确定, 一般3—6个月, 较长的实习时间效果更好。 (4) 顶岗实习由企业派出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实习指导, 学校派出指导教师负责思想政治工作和协调管理。 (5) 顶岗实习评价由学生自评和企业、学校评价相结合, 企业对学生进行招聘评价。 (6) 顶岗实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 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能力, 以及学生在学校难以实现但在企业可以完成的其他能力。 (7) 顶岗实习作为职前实习, 需要完成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由学校向企业的迁移, 并实现学生在学校保障下由“学校人”向“企业人”“社会人”的关键过渡。 (8) 在我国现有法律环境下, 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相对稳定的基本利益共同点。

(二) 工学结合职业教育背景下的顶岗实习

在我国已经基本进入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之后, 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典型形式: (1) 顶岗实习在企业进行而不是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 以工作情境代替学习情境, 以工作岗位代替学习工位。 (2) 校企双方共同派出教师, 负责实习的管理和指导, 以企业兼职指导教师为主。 (3) 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由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决定。 (4) 实习评价由校企双方分工合作进行, 企业根据实习表现对学生进行招聘评价。 (5) 企业为学生提供合理报酬和工作生活条件, 学校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四平师院报道组.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做贡献——数学系“顶岗”实习调查报告[J].四平师院, 1975 (4) .

[2]赵夫辰, 杨军.深化顶岗实习支教工程, 提高师范大学生能力素质——从河北师大看师范院校教师实践培养模式的未来走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9) .

[3]华北石油技工学校.承包劳动岗位是校外实习的好形式[J].中国劳动, 1985 (8) .

[4]杨干忠, 范剑平.“代职定岗”实习的体会[J].中国电力教育, 1988 (Z1) .

[5]杨慧彬.改革教学方法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J].成人教育, 1988 (11) .

[6]王纪安.德国教育的企业实践及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 2011 (4) .

狗起源亚洲,人起源非洲? 篇8

然而,新近的研究又提出了一种假说,现代狗分别起源于欧洲和亚洲,换句话说,现代狗分别在欧洲和亚洲被驯化。这个假说类似于狗的多地区起源说。

狗与人的起源

狗起源于欧洲、中东、中国(亚洲)和多地区起源4种假说就像人类起源假说一样,不仅有各自的研究结果和证据,包括基因和化石的证据,而且与人类起源的争论极为相似。人类的起源至今有两种学说相持不下,一是“非洲起源说”,另一是“多地区起源说”。

前者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距今25万~20万年前的非洲,然后在大约10万年前走出非洲,并完全取代了其他地区的古人种。这一取代过程未伴随明显的与原住人群的基因交流。由此,非洲以外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都是人类演化树上的旁枝,地球上所有现生人群均为非洲晚期智人的后裔。

后者有两种假说。一是认为,现代人是在非洲、亚洲、欧洲和美洲4个地区出现并各自独立地连续进化,当然在各个地区之间进化的人都有基因交流。二是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沃波夫于1980年代提出,在15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

(匠人:Homo ergaster,或直立人:Homo erectus)离开非洲后,开始在世界各地独自演化,包括尼安德特人、北京人和爪哇人等,并适应当地的环境。

今天,人的非洲起源说占据了主流位置,也获得了更多认同。与人的起源相似,狗的起源在今天似乎以起源于中国(亚洲)成为主流并获得更多认同。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克斯廷·林德布拉德·托赫团队在2013年3月21日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认定,狗起源于中东。他们采用的是对狗和狼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而且比较了狼和狗参与食物消化的基因,认为从狼演化到狗的一个关键是,狗逐渐产生和拥有消化淀粉食物的基因。

2013年11月15日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芬兰图尔库大学奥拉夫·塞尔曼研究团队的文章,作者的结论是,狗大约是在距今3.21万~1.88万年前由欧洲人驯化。

但是,中国与瑞典的研究人员合作研究的结果显示,家犬大约是在距今3.3万~1.6万年前被中国的南方人驯化的。从2002年起,研究人员通过对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和北美地区654只狗的线粒体DNA进行追踪分析,发现这些狗拥有几乎相同的基因,并且狗的主要线粒体DNA支系起源于东亚,其遗传多样性也最丰富。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国栋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已经发表的中国南方家犬群体的数据,并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证明,这些狗共享同一个基因库,但来自东亚的狗的基因多样性最为显著。这种多样性意味着一个狗的种群已经在那里古老到能够积累许多独一无二的基因特征,这提示,狗在东亚被驯养的时间最长,东亚而不是中东或欧洲,才最有可能是狗的起源地。中国南方的家犬群体拥有最小的连锁不平衡距离(越靠近起源地,连锁不平衡距离越小),这一特征支持狗起源于中国南方。

狗的两地驯养说

尽管狗起源于中国似乎占了上风,但狗的4地区起源假说注定要争论下去。在争论不休的情况下,一项新的研究似乎在打圆场,提出狗在亚洲和欧洲都分别被驯养,这个假说类似于狗的多地区起源说。

2016年6月3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英国剑桥大学进化生物学家劳伦·弗朗茨团队的文章,称狗在欧洲和亚洲或近东被人类分别驯化。他们研究的材料来自一个单一的样本,一个约5000年前的狗的内耳骨骼。这个标本是在爱尔兰东海岸纽格兰奇墓的一个类似足球场大小的肮脏土堆和乱石里出土的。纽格兰奇墓位于爱尔兰东北部的米斯郡,是博因河河曲地区的一座通道式坟墓,也是爱尔兰最为著名的史前坟墓之一,大约建于史前巨石柱时期。

弗朗茨等人对这个狗骨骼的细胞核DNA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这是对古代的一只狗的首个全基因组测序,然后把这个基因组与世界各地的605只现代狗的细胞核DNA进行比对。之后,研究人员创建了狗的家族树,由此揭示了欧洲狗和亚洲狗在一个很大的分水岭后产生了双峰分流。欧洲狗指的是如纽格兰奇犬、金毛(猎)犬和拉布拉多犬,亚洲狗指的是沙皮犬(Shar Pei,产于中国广东南海大沥镇一带,是世界名种斗狗之一,一般身高46~56厘米,体重为

22~27千克)和来自西藏以及越南的自由放牧的土狗,如藏獒。

亚洲狗和欧洲狗的差异让研究人员感到深深的震惊,因为此前没有足够的样本来发现两种狗之间的差别。

要弄清欧洲狗与亚洲狗是在何时分道扬镳的,纽格兰奇狗样本是一个关键点。研究人员对纽格兰奇狗和其他几种现代狗及狼的全基因组进行计算,以确定狗的基因突变率。这个基因突变率提示,亚洲狗(东方狗)和欧洲狗(西方狗)g的分离大约发生在距今1.4万~6400年前。基因分析也揭示了西方狗的一个遗传瓶颈,一种基因多样性的显著减少与狗的种群数量的锐降密切相关。这种情况通常会出现在一个小的种群从一个大的种群分离之后。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人类走出非洲之后。

把这些情况与以前的研究结果结合在一起分析可以初步判断,亚洲人驯养狗大约是在1.4万年前,后来,这些狗的一部分可能随同人类通过欧亚大陆移民而迁徙到了西方。这意味着所有现代狗,包括纽格兰奇狗的祖先都可追溯到亚洲。

难以解释的问题

弗朗茨等人的研究其实还是说明,狗是起源于亚洲,相对于人类走出非洲,狗是走出亚洲。不过,也有一些问题难以得到圆满解释。

nlc202309081413

此前,一些考古学家的发现证明,在德国发现的狗的残骸大约生活在1.6万年前,这提示,在亚洲狗迁徙到欧洲之前,狗已经被欧洲人驯养了。今天的一些狗也携带有早期驯养的一些基因标记,但是难以发现,部分原因是研究人员一直试图从古代的德国狗找回DNA标记。

弗朗茨承认,他们并不知道在欧洲早期驯化的狗是否为一个进化的死胡同,但是他们有把握地说,欧洲狗的基因遗迹绝大部分已经从今天的狗中抹去了。

对于弗朗茨等人的狗在亚洲和欧洲分别被人类驯养以及欧洲的狗是跟随人类从亚洲迁徙到欧洲的说法,不同的研究人员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参与中国与瑞典合作研究狗起源项目的研究者之一——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技术学院的遗传学家皮特·萨沃莱宁认为,弗朗茨等人的研究极其有价值。

但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罗伯特·韦恩的看法却相左。他认为,弗朗茨等人的研究貌似合理,但是太简单,不足以解释狗起源的问题。弗朗茨等人的研究仍然无法让人弄清狗的真实起源。而韦恩此前的研究表明,狗是在欧洲最先被驯养的。

作为狗是起源于亚洲的研究者和支持者之一,萨沃莱宁还提出一种分析。如果人们在一个地方驯养出了极其出色的狗,理所当然地,每个人都想拥有这样的狗。因此,在成百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会带着狗通过欧亚大陆迁徙到世界各地。但是,萨沃莱宁并不完全认同狗是在亚洲和欧洲两地被驯养过。因为,弗朗茨等人的狗的基因突变率计算未必完全准确,而且这也只是一种理论值。

弗朗茨等人的狗在亚洲和欧洲都被人驯养过的假说也相似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亚当·鲍科的假说,后者认为狗是多地区起源。2009年8月,鲍科等人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提供了一个证据,把来自非洲乡村的318只小狗与来自北美和欧洲的100多只狗进行基因对比,发现这些非洲幼犬基因的高度多样性与他们在东亚发现的狗的基因多样性非常相似。

因此,这些非洲幼犬几乎毫无例外地来源于不同的祖先。由此可推论,全球各地的狗可能有各自不同的演化过程,狗是多地区同时演化而来,并非亚洲人、中东人或欧洲人首先驯化了狗,然后才向世界各地迁徙。

无论狗起源于中国(亚洲)、中东还是近东,抑或现代狗是在亚洲、欧洲分别被驯养,以及狗是多地区起源的假说,都需要对更多的狗的基因样本进行研究,尤其是对多地区的狗,以及现代狗与古代狗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与比对,并对化石进行研究才能获得广泛认同。

【责任编辑】张田勘

拓展起源 篇9

拓展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英国的商船屡遭德国潜艇袭击,很多海员因此藏身海底,却也有少数人得以生还。经过调查研究,人们发现大多数生还者都不是年青力壮、体魄强健的船员,而是求生毅力特别强,团队合作精神特别好的人。于是在1942年,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库尔特·汉恩在英国成立了一所学校:阿德伯威海上训练学校。学校利用人工设施以海上训练为模式,让年轻的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活动和项目,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协助这些船员们,培养坚毅的性格和建立无惧的勇气,来面对逆境。

因此二战后,英国出现了一种叫做OUTWARD-BOUND的管理培训,利用户外活动的形式,模拟真实管理情境,对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心理和管理两方面的培训。而后拓展训练这种非常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很快就使拓展培训风靡了整个欧洲的教育培训领域,并在后半个世纪中发展至了全世界。于1995年拓展培训走进中国内陆,并在短短几年间不断发展。如今该培训已逐渐被列为国家机关、外企和其他现代化企业的核心培训课程之一。

拓展理念

团队造就个人,个人成就团队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认识团队的构成要素,“众”是团队的完美结构。只有当人都集合在一起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时,“人”才能够建成自然界中最稳固、最和谐、互相支撑的结构“众”。一个团队的伟大并不是由于某个成员的伟大,而是他们作为一个集团的伟大。

汉字起源说之一 篇10

汉字的起源是上古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产物,是伴随着先民自身的器官、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健全而逐步产生的,目前对汉字的起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结绳记事说、仓颉造字说、图腾族徽说、八卦说、陶符说、起一成文说和众人造字说等多种学说。无论哪种观点,都与中华先民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类由自然群体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继而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发明文字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标志着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

人类在群体生活中,由于信息、情感和思维的交流,产生了语言,文字是语言的记录,也是凝固的语言,有声语言是依据声音传递信息,它受到时空的局限。这些局限,迫使我们的先民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开发视觉的功能和长处,使视觉中的某一对象能与语言建立起对应的关系,这一视觉的对象或媒介能准确表达和体现语言的意义,又能加以复制和保存,并能传送到空间的其他位置,文字的产生也就是必然的事情。

今天汉语的语音相对要比已知的上古时代,来得丰富多样,即使今天要分辨汉语语义中有如此众多的同音和近音现象,需要用别的词语或书写来加以说明,更不用说上古时期,先民所用相对较少的语音来表达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错综复杂的概念,更需要用视觉能得以体现和加以定格的载体来。需要就是发明的最原始和最直接的动力,汉字的产生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

汉字起源之一:结绳记事说

绳子,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似乎是极其不起眼的,但它却是人类自身在进步过程中所发明的工具和器物中的一件划时代的产品。试想一下,要是人们没有绳子,何以把捕获的野兽带回洞穴,何以把野性十足的动物加以栓养和驯服,何以把战俘捆绑凯旋,何以去抢亲成婚,更何以让自身得以遮体避羞。绳子取材的广泛性,加工的简易性和绳子本身具有的延伸性、柔弱可曲性和易于成形性,使人们从视觉对象上找到一样日常的固态物体来表达和体现瞬间消失的语言。

在我国古籍中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相当丰富: 《易经·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冶,万民以察,盖取诸夬。”[1]

《庄子·胠箧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2]

《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根据以上说法,上古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用结绳记事,神农氏应是用结绳的最后时代,至于结绳这种记事具体方法,目前的文献已无从考证,只能参考其他民族在结绳记事时的一些方法。根据记载埃及、古波斯、古代日本都曾有过结绳之事。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考察,近代美洲、非洲、澳洲的土人、我国的藏族、高山族、哈尼族以及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的瑶族、独龙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记事方法。秘鲁的土人用数条不同颜色的绳,平列地系在一条主要的绳子上,根据所打结或环在哪条绳上、什么位置和结、环的数目,来记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的人口数。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人们需要记忆的事情越来越多,而人的记忆的延续时间和可负荷的容量都是有限的,只有用外部的共识的标志来提示它。虽然,结绳的方法所能承载记事的功能并不丰富,但不同颜色、不同粗细、不同位置、更是不同绳结,使作结治事和“各执以相考”的誓约功用,在逐渐的约定俗成的过程中,得以实现,使语言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位置,得以保存、记忆和流传(见图2-

1、2-2)。

图1

图2-1

图2

图2-2(图2-

1、2-2 采自牟作武《中国古文字的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北史·魏本纪一》说:“魏之先岀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时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3] 这段史料告诉我们,当古代中原早已进入发达的封建社会时,在一些少数民族的原始社会部落中还在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事件用刻木结绳的方法记录下来。而且明白地告诉我们北魏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之子昌意,他的后人所用结绳记事的方法应该就是由黄帝时期的祖先昌意传给他们的,这是黄帝时期中华先民曾经使用过结绳记事方法的很有价值的史料。由于他们以畜牧游猎为生,过着淳朴而封闭的生活,使这种刻木结绳的记事方法还一直保留到北朝时期。

近来,有不少学者认为,从汉字的本身也可找到结绳记事的踪迹。“己”字,在甲骨和金文的字形中,像绳弯曲形,为了和古文乙、乃区别开来,“己”之弯曲作横三折竖二折之形,不仅与盘曲的绳索有共性,而且,现存古代早期的字书中,已经对“己”有明确的解释。《释名·释天》:“己,纪也,皆有定形,可纪识也。”[4]此后的《广雅·释言》也解为:“己,纪也。”清代的朱骏声似乎看到了“己”解为“纪”的缘由,《说文通训定声·颐部》:“己即纪之本字,古文象别丝之形,三横二纵,丝相别也。”丝,当然也包括丝绳之类。“纪”即“记”也。《释名·释言语》:“纪,记也。” 绳结的多样性,不仅为纪录事情提供了方便,而且绳带的线条性,也许为用线条来描绘和勾勒象形符号,获得某种启迪。[5] 汉字起源于结绳之说,不仅有文献的记载,当代中外民俗资料的佐证,更可以从汉字内在的形体结构中,得到较合理的解说。

以上见于:王继洪《汉字文化学概论》学林出版社 2006年28—31页(未及校对,引用须注明出处)。

[1]清阮元主编《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87页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93年4月版262页 [3]《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1页

[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古籍书店1983年6月版174页

起源与目标 篇11

再來看近现代德国的思想态度(此处的近现代划分在克劳斯的意义上也只有年表学上的蕴涵,甚至这种年表学都不是铁板一块的)。近现代德国人中对起源表示敬意的第一人恐怕当推黑格尔。诚然,黑格尔会反对“静止不变的亚历山大里亚时代”的说法,因为世界精神是一股生生不息的生命洪流,不会沉陷在那种没有进展的静止中,但一提及希腊便自然生发出一种家园之感,实在是黑格尔的原心原迹之谈,因为化外在世界为家园的共同精神把希腊和现时代紧紧维系在一起。黑格尔之后,开端与起源或根源之间的分野愈益得到显明的厘定。雅斯贝尔斯便认为,开端(beginning)是历史性的,仅能为探究者们提供各种累进的知识,而说明现代并理解过去的活动必须凭借和诉诸起源或根源(sou-rce)。起源之为内在动力,使得开端成为这种动力的外在表现。为此张本的另一位大家是海德格尔。在海德格尔那里,西方思想史的开始不是对“什么最启发思想”这一问题进行思想,而是开始于对此问题的忽视或遗忘。“西方思想史的开端(beginning)与其起源(origin)不同,这种开端是一种遮蔽——事实上是一种无可逃避的遮蔽……起源自身便掩藏于这种开端之中。”(《什么明思想》,哈珀·罗出版公司一九六八年,第152页)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去蔽,就是揭示出那被掩藏着的东西。基于此,海德格尔才建议他的学生在读尼采的著作之前首先要用十到十五年的时间研读亚里士多德。(同上,第73页)

通过对那被掩藏的东西的去蔽才可能认清真正的起源与目标。如上所述,这里的起源不再是指时间上的开端,而是指内在的本原(arche),它不仅具有时间上的优先性,而且还占有德性之优,因此之故,海德格尔才说,认为巴门尼德先于苏格拉底甚至比认为康德先于黑格尔还要愚蠢。(同上,第184页)逻辑在先不同于历史在先,起源便是逻辑在先意义上的起源,为这种起源所规范的目标实际上类似于胡塞尔意义上的欧洲人的“理想目标”(telos),依据这一“理想目标”类推可以揣知历史的来龙去脉。具有历史态度的人之所以喜好宪章祖述,不是因为自身缺乏来历而持“乞丐造谱牒”(钱钟书先生语)的态度为自己装裱粉饰——“乞丐造谱牒”在追溯开端方面实在是屡见不鲜;宪章祖述的目的在于为现在定位并且为未来定向,归根结底,追溯起源是为了穷掘道根以明辨目标。

那么,逻辑在先的起源究竟规划了怎样的“理想目标”?由于同起源内在关联,目标在追溯起源的活动中得以自我呈现,这应当是上述内在关联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追溯起源的方式方法各个有别,无疑造成了后来者对目标知见不真。现代思想更多的是在对现时代的否定当中把握起源的,现代思想借助否定性的活动取得这样一个共识,即现时代是一个衰败的时代、没落的时代,一个充满深刻危机的时代。理性仅仅被看作是有效地达致目的的一种手段或工具,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和“文化工业”(阿多诺语)把程式化的复制活动和无休止的消费欲望强加于个人,技术上的进步把实践贬低为技术性的应用、操纵和控制,现代社会文化由此走入技术时代的科学主义绝境。即如伽达默尔所指出的那样:“二十世纪是第一个以技术起决定作用的方式重新确定的时代,并且开始使技术知识从掌握自然力量扩转为掌握社会生活,所有这一切都是成熟的标志,或者也可以说,是我们文明危机的标志。”(《科学时代的理性》,第63页)同时,我们将可以看到,正是通过伽达默尔尊性明心的哲学努力,即把解释学哲学同古老的实践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和伦理学相互比附参较,才使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看清现代社会文化的危机与“理想目标”的究竟所在。

伽达默尔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实践理性的结构同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加以区分,从而预见到现代科学文化的绝境。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实践(Praxis)和理论(theoria)的对立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与其应用之间的对立,而是一种知识上的相互蕴涵关系,思想领域内的活动表明,有所为的理论思辨本身即是一种实践(《尼各马科伦理学》),善与幸福是人类目的性活动的指向,理论思辨活动就是人类最大的幸福。(同上)实践的真正对立面是“创制”(poiesis)和“技术”(techne),因为“创制”和“技术”是外在目的性的习得技能,科学知识、episteme型知识是以科学证明的方式所作出的关于不变事物的普遍性知识,而实践所要求的与之相应的推理形式即“实践智慧”(phronesis,苗力田先生译本作“明智”)则以变化的事物为研究对象,它往往意味着要在普遍和特殊之间进行斡旋调度(mediation),因而要求并教导人们在特定的具体的情境中审慎地思虑和完美地选择,以便达到至善至福的目的。由此,我们也便可以理解现代思想所谓“人文科学是真正的道德科学”的独特论断。

伽达默尔进一步揭示出,哲学解释学是实践哲学这一古老传统的真正传人,或者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一种“典型的解释学问题。”(《真理与方法》)实践哲学行进到十八世纪才被科学主义的肆虐所阻碍。科学主义造成了现代意识的独特谬误,即对科学方法和科学内在权威的盲目崇拜,并把实践同创制和技术相混淆。技术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专业化被加以神秘化,平民百姓由于渴望定向和规范性模式,把思虑、选择和决断的崇高事业让渡给专家,期待专家来改变以往的政治和道德方向。与此相联的实践只能是把科学应用到技术性工作之中,从而成为以“实践智慧”作为其推理形式的古老实践哲学传统的极大歪曲。

现代解释学所实现的本体论变革则从根本上纠正了上述的谬误和歪曲。现代解释学强调理解(subtilitasintelligendi)、解释(subtilitasexplicandi)和应用(subtilitasapplicandi)三种要素的内在相联,理解构成意义生成的一部分和人的存在原型,这种同解释者须臾不可分离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智慧”,并且,从理解和实施法律本文的活动以及艺术作品的再创造中,可以重新发现哲学解释学的基本问题,即应用贯穿于所有的理解和解释活动之中。与“应用数学”或“应用物理学”意义上的“应用”不同,解释学的“应用”实质上是保罗·利科所说的“占有”(appropria-tion),它构成并改变了进行理解和解释活动的个人的存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伽氏才说:“解释学的技术运用也是建立在古老的实践观念基础上的。”(《科学时代的理性》)

诚然,现时代考察古老的实践哲学已经不可能完全是一个叙述—历史的问题,因为早期的希腊思想家在此方面的著述流传不多,甚至亚里士多德的现代追随者中都有人怀疑《尼各马科伦理学》出于亚氏之手——这部讲课提纲式的著作毕竟曾在一个私人储藏室里置放一百多年,并且可能有编理传抄的讹误。然而,当十八世纪“中国智慧”首次在欧洲思想中受到重视时,便被克里斯蒂安·沃尔夫明确地表述为“实践哲学”,这种机缘也许可以使我们从中有所创获,更何况伽达默尔本人就是力求会通、别开生面之解释学的一代宗师。事实上,伽氏从开始其学术生涯之日起便对实践哲学传统尤其是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传统有着持久的兴趣,并且,伽氏一九二三年参加了海德格尔关于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的讨论班,尤其成为深刻影响伽氏自身的实践活动和解释学观点的一个决定性学术事件。伽氏对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读解本身堪称解释学的典范——这种读解绝不是那种“想入非非的读解”(fantasy-reading)式的浅测,也不是皓首穷经式的死参,因为它植根于对起源和理想目标的把握过程中,植根于对现时代具体情境的领悟活动中;我们甚至可以把伽氏的解释学阐发看作是他与亚里士多德学术“神交”的一系列注脚。作如是观的理由在于,实践哲学传统始终不懈地以辩护实践理性、反对技术控制为己任,从而弘扬了平民百姓依据自身的责任感作出决断的高尚事业。

实践哲学传统同时强调了共同体概念和团结意识所具有的突出地位,因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伦理学主张,“实践智慧”所要求的思虑、选择和决断尽管是个人行为,但绝不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内在反思,个人本质上是从属于某一“共同体”(polis)的社会存在,个人的判断力仍然具有共通性(communality)和主观际性(intersubjectivity),它内在地依赖并要求对其他判断者的意见加以检验和判别,因此,友谊和团结的意识对于一个政治共同体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种思想在二十世纪的哲学中表现为对语言和交往方式的重视。语言不仅是人类的天赋能力或交往工具,更是共同体的媒介和人的存在方式,语言有着科学所不具有的指向整体性的特征。伽达默尔认为,黑格尔所使用的“民族”(Volk)概念往往是指一种语言共同体而不是一种政治统一体;伽氏进而把语言问题获得中心地位归功于“对实践生活世界的重新确认”。(《科学时代的理性》,第3页)实践生活世界是人类存在于其中并参与相互交往的共同生活领域,具有共同性和交往性特征的语言从属于这一共同生活领域,语言共同体本身就是实践生活世界。人们在实践生活世界中的交往行为就是哈贝马斯意义上的最基本最普在的实践行为,尽管在哈贝马斯那里,交往行为的范围要大于语言行为的范围。交往行为不同于以达鹄(success)为目的的工具性或策略性行为,因为交往行为必须以交往者的理解作为前提条件,而作为交往前提的理解实际上就是交往者主观际的相互认同和默契一致,团结的意识由此便拥有了独特的地位。伽氏也正是在此意义上称“团结是全部社会理性的决定性条件和基础”。(同上,第76頁)

从语言和交往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之所以远离起源不辨目标,在于现代社会的“总体化”危机不仅构成了相互交往的结构性社会障碍,而且歪曲了语言共同体和实践生活世界本身。强大的技术力量以及随之而来的目的性—合理性的行为方式成为影响社会互动的无往不在的力量,作为普遍媒介的语言也因而受到扭曲,人们不可能在本真的交往和对话、共通的判断以及理性的说服基础上达致一种共同的实践生活世界。现代思想则通过重新考察起源的努力,设定交往和对话的原则,以克服“总体化”的危机,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和真实的团结。”(同上,第70页)交往和对话的原则不是人类随心所欲的理想或任意的选择规范,而是扎根于主观际性之中的人类的筹划,因此,语言共同体和实践生活世界是属人的而不是自然的,是人类的筹划和创造,而不是人类的发现。现代的交往和对话原则仍然是对苏格拉底美德的辩护和阐扬,即要求人们培育团结的意识,出于本心地参与语言共同体或实践生活世界的交往和对话活动,并考虑到自身的活动对他人所可能造成的影响。

哲学家们必定无疑地从属于特定的实践生活世界,但其贡献却是依据他们为整个人类本真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的工作来划定的。当代反基础主义的真诚努力给人们造成了这样一种假象:哲学反对终极基础是为了彻底抛弃两千年来不可动摇的理性,从而走向非中心化、边缘化、精神癫狂、心智分裂。这实在是一种“误指为月”的迷失,即把手段同目的相混淆。基础主义的一个前提,就是设定人类具有全知全能的神性,而反对终极基础则旨在重新确定理性的特性和范围,非理性主义概莫能外。与传统基础主义所不同的是,现当代哲学更加强调存在的情境性和人类的有限性,解释学哲学某种程度上便是对人类有限性的认识。交往的需要,团结的需要,从独白式的(monological)内在反思走向对话式的(dialogical)交往活动的需要,正是由“自知自己无知”的人类有限性的认识所驱使促成的。同时,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马克思的思想论断被现当代众多的思想家作为其学术研究的“适切结论”而加以引用。这一现象极好地说明,属于十九世纪的德国或欧洲的马克思更属于内在起源的传承,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交往方式高度发达的社会理想就是从内在起源生发出的目标,这种社会理想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在实践中已经获得了自身的现实性和力量。

赫拉克利特曾说,“逻各斯”是人所共有的,但是人们行动起来却好像各有各的理性。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伽达默尔就此提出了一个足以被现代人视为警策的问题:“这一点一定要继续下去吗?”(《科学时代的理性》)我们可以自信地认为,伽氏的问题所蕴涵的答案就在“起源就是目标”的断语中。

上一篇:村支委个人对照材料下一篇:《跨越百年的美丽》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