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舞蹈社团的育人功能(精选5篇)
试论舞蹈社团的育人功能 篇1
试论舞蹈社团的育人功能
摘要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对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推进素质教育以及维护学院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正以其特有的组织自发性、活动自主性,追求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积极、有效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是高校面临和必须重视的课题。
关键词学生舞蹈社团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功能
舞蹈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开展舞蹈活动可以培养青少年人格、个性,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经过系统培训的舞蹈社团学生,经常参加各类演出活动、比赛,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此,学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舞蹈可以陶冶精神,修身养性。在校园开展舞蹈社团可以培养同学们的体力、协调性、乐感;同学们可以从舞蹈中汲取灵感,将舞蹈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自己的生活乃至学习中。学校舞蹈社团的成员,是由在学校范围内选拔出来的热爱舞蹈、有一定的舞蹈基础,并愿意为舞蹈队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的学生组成,2010 年成立至今以来在沈兰涛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之下,为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一、舞蹈社团活动概况
1.通过个人申请,社团考核选拔,组建舞蹈社团。
2.以沈兰涛老师为舞蹈总指导、主教练,利用课余时间强化对社团成员的培训辅导。沈兰涛老师培训辅导前认真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社团成员的实际,多层次、多样化编排,灵活机动地上好每一堂舞蹈课,尽可能做到当堂内容当堂完成,之后要求社团成员课后进行温习,强化基本功训练和舞蹈组合练习,巩固提高舞蹈水平。另外,授课后要求教师和学生根据得失及时写些教后、学后感,进行反思总结,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师生们加强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及困难,不断改进教法,收效显著。对于舞蹈课的教学,我们采用系统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使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收获。
3.以点带面,舞动校园。在舞蹈社团的带动下,学校的舞蹈氛围渐趋浓郁。2011 学年,学校开始普及新疆民族舞蹈教学,以满足更多的学生学习新疆舞的需求,从单纯的社团训练普及到推广整个校园。同年,在沈兰涛教师的组织下,学院首届舞蹈节:“舞动校园”新疆舞系列活动拉开了序幕。活动从课堂集体舞教学到大课间活动表演,直到集体舞比赛与推广,全校的学生踊跃参与其中。
4.参加院内外活动。我们利用已有的艺术节、运动会、读书节等扩大舞蹈社团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艺术节中我们组织了“校园舞蹈小明星大赛”。引导学生选用和创编表现歌颂祖国、歌颂美好生活和反映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的作品,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另外,我们还带领舞蹈团学生积极参加社区各项活动,组织参加每年七月一日敬老院慰问演出活动等。
二、舞蹈社团活动效果显著
1.民汉学生在社团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增进了解,加强了团结和友谊。
2.通过舞蹈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优秀的舞蹈作品动之以情、理在情中,可以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和对假、恶、丑的憎恨,使人在情感上得到愉悦和陶冶,在道德上有鲜明、正确的是非观;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最古老和最直接的形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和表现手段对中学生有着不可缺少的美育作用。这门既古老又充满青春的活力艺术,或自娱、或娱人,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而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修的课程。
3.通过欣赏、学习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服装服饰、舞蹈语汇等内容;增加简单的民族民间舞蹈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动作动律、不同体态中了解我国的各民族特点,给学生带来比书本更为直接生动的体验与感受,感受各种民族民间音乐的旋律与节奏特点,感受各民族的人文精神。在感受美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之情。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民间舞蹈绚丽多彩,并有着深远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艺术内涵。用一些民间故事、舞蹈动作以及学生们以往的知识来帮助他们进入特定的情景中去,注意发挥“情”的作用,用情节假设、情感提示、民歌渲染等方式启发学生,唱与跳相结合。“以声带情,以情带舞”,达到“舞以尽情”的目的。通过舞蹈教育,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情绪,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新疆历史课的积极性。
4.集体舞的学习要求不仅是个别学生跳好,更要求的是整齐度,强调的是合作与交流,特别是通过集体舞的比赛,增进了班级凝聚力;增强了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舞蹈练习大部分时间都是集体进行的,这有助于增进友谊、加强与伙伴之间的合作,增强群体意识,从而培养同学参与活动的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会学习的方法,锻炼自己的意志,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集体舞的队形是否整齐、动作是否一致都需要每个成员相互合作。可以说,这种集体观念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练习、创编队形练习、集体成绩评定等方式,要求同伴之间互帮互助。通过练习体验乐趣,加强同学之间的交往,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道德风尚。
5.通过学习民族舞蹈,加深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各民族民间舞蹈千姿百态,百花争艳,尤其以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最为丰富多彩。早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维吾尔族舞蹈就随着“丝绸之路”为人所知,它以健美柔软,富于变化的舞蹈动作,热烈奔放、细腻深情的舞蹈风格闻名于世。维吾尔族民族舞蹈作为中国的一种典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有它自己独特的特点: 微颤的动律、多变的舞姿、高超的技巧和节奏性的音乐。其微颤的动律,膝部规律性、延续化的颤动,体现出沙漠上行走的特征;多变的舞姿,在于它广泛吸收西域乐舞的优长;而技巧的运用,正是继承并发展了“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中,那些跳跃、旋转以及腰部的各种技艺。他们生活中经常举行的“麦西来甫”则是西域“饮宴乐舞”的遗风。又如哈萨克族舞蹈,其生动地反映了哈萨克族人们的生活风貌,具有浓厚的牧业生产的各种特点。哈萨克族人大多都喜欢跳舞。他们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内心的哀乐。哈萨克族舞蹈以“动肩”和跳“马步”见长,动律感极强,表现风格粗犷剽悍。每一个哈萨克人都是很好的骑手,所以他们的舞蹈以骑马为题材的较多。如《走马舞》,紧张有力,表现草原上骏马奔驰的矫健姿态。其他如挤奶、剪毛、擀毡、编席等生产活动,都在舞蹈艺术中得到表现。蒙古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草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牧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蒙古族民间舞蹈热情彪悍有力的基本风格特点,蒙古族民间舞是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蒙古族民间舞的音乐特点是热情奔放,悍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蒙古族喜爱翱翔于蓝天的雄鹰,于是,他们就把民族的感情、性格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会于鹰的舞蹈形象上。他们也很喜爱大雁和天鹅,这是因为当两种候鸟飞离草原时,预示着冬天的即将到来,让牧民做好越冬的准备;它们飞回草原时,又带来江南的温暖和新绿的春天。因此,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男子舞蹈经常出现鸿雁高飞的舞姿;而女性的动态,则常模拟天鹅的形象。
通过先讲解、后排练方式,使学生在了解了新疆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历史、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的基础上,再学习民族舞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6.学生的心声。经常听到学生说起自己学舞蹈的感受———“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我学会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很有成就感。”“回顾这一学期,既忙碌,又充实,参加舞蹈社团的活动,使我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与不同专业、不同民族的同学成了好朋友,填补了我许多方面的空白,参加舞蹈社团真是太值了!”“舞蹈社团的活动已成为我学习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它对强身健体、提升气质、陶冶情操、丰富课余生活和文化知识、展示才艺,提高综合素质都有着积极作用。”“参加舞蹈社团,使我受益匪浅。”每当听到这样的话语,对笔者来说真是莫大的鼓舞。
(基金项目:上海建筑职业教育集团课题课题编号:2012-2.)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10月.[2]孙玲.我在丝绸之路上舞蹈.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试论舞蹈社团的育人功能 篇2
关键词:社团活动,育人作用,核心竞争力
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依照社团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近年来, 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学生社团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充分重视学生社团建设, 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 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容小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这充分表明了对大学生社团的高度重视, 同时也指出了学生社团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一、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
1. 学生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 社团活动对学
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 在社团活动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指明方向,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数量多、种类全、参与人数多、覆盖面广, 社团活动内容涉及思想理论研讨、学术科技创新、文化体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领域, 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的社团是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 很多社团活动都具有蓬勃的青春朝气, 洋溢着浓厚的爱国、爱校气息。学生社团, 集中反映了学生的共同兴趣和爱好, 因此, 良性的社团组织既为广大学生认可, 又为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1]。
2. 学生社团能够开发学生自主潜能, 完善学生健康个性, 具有凝聚和激励功能。
学生社团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 是大学生自发组成的活动团体, 社团活动整个过程都要学生自主完成。在参与社团活动中同学们亲自策划、宣传、组织、实施, 这一过程不断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展示自己, 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潜能。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着成功的喜悦与辛酸, 也经历着失败与挫折, 逐步感受着团体的协作,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责任心和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 通过社团活动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团队共同信念的鼓舞下, 大家同心同德, 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产生出巨大的合力。
3. 社团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 陶冶学
生情操,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利于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学生社团是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 通过自我管理、自我组织, 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接受教育的方式,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社团通过座谈研讨、科技创新实践、才艺展示、开展比赛等活动,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在全校学生中普及各种知识, 巩固和提高了专业知识技能, 拓宽了知识面, 培养了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锻炼了沟通交际能力, 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增强了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社团育人功能的发挥所面临的问题
1. 社团缺乏专业指导, 缺少知识性、科学性。
学生社团有学术研究型、社会实践型、兴趣爱好型、志愿服务型等多种类型, 高校学生社团基本上都挂靠在学校团委, 由团委的老师负责指导社团活动。由于团委日常工作繁多, 工作人员对不同的社团又不具有专业的知识加以指导, 致使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力不从心。学生社团活动总体上品位偏低, 缺少知识性、科学性, 形式简单、千篇一律, 久而久之, 社团成员对社团的兴趣淡化, 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心品质思维方式及人生观、价值观, 社团育人功能受阻。
2. 社团活动经费及硬件条件不足, 致使社团活动受限, 无法有效发挥育人功能。
社团育人功能的发挥依赖于高质量的社团活动, 而目前社团活动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团成员的会费, 活动资金有限, 使得社团活动难以展开。社团活动的硬件条件缺乏, 如乒乓球协会没有场地, 事先都要向学校相关部门申请、租借, 很多社团活动无法开展, 在二级学院下的院级学生社团活动场所及硬件条件更受到限制, 社团活动往往因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充分而敷衍了事, 学生无法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甚至还会形成对学校的不满, 与社团活动的育人作用背道而驰。
3. 社团管理混乱, 继承与发展不够, 育人功能无延续性。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不严谨, 没有规范的章程或章程流于形式, 组织结构松散, 内部分工不明确, 监督机制不完善, 在社团负责人的选拔与任用上缺乏严格的考核, 社团的加入与退出门槛较低, 致使大一、大二的学生活跃于社团活动, 大三、大四销声匿迹。社团干部更替频繁, 致使社团活动的计划、安排等缺乏连续性, 不利于社团建设的良性发展, 更谈不上总结、积累、沉淀优秀的社团文化[2]。
4. 院级学生社团与校级学生社团重复出现, 院级学生社团发展空间狭窄。
首先, 就我校情况为例, 院级学生社团多以兴趣爱好类为主, 如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读书协会、文学社等, 而类似于这样的协会在其他学院、校级协会也同样存在, 由于院级社团条件更为有限, 发展空间远远落后于校级。其次, 有的优秀的院级社团随着发展规模的扩大, 参与人数的增多, 逐步超出了本院学生的范围, 此时, 就要升级为校级社团, 致使学院很少有发展较好的学生社团, 社团活动的育人作用名存实亡。
三、学生社团育人作用的开发
1. 高度重视、加强管理, 为社团育人作用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一方面, 学校要高度重视社团活动的第二课堂效用, 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意识, 重视学生社团活动;其他职能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 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指导, 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加大对社团经费的投入, 要把社团活动经费纳入学校财政预算, 强化社团活动配套设施建设, 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充足的条件。另一方面, 要对社团活动的组织原则、内容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指导与监督, 使社团能够按章程进行活动, 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 保障社团活动的健康有序进行。在社团内容建立团支部和团小组, 加强共青团对社团的引导与监督。
2. 建立专业导师指导制度, 提升社团活动品质, 打造精品社团, 提高社团育人质量。
首先, 要选定一批责任心强、有较高专业能力的教师为相关社团进行专业指导, 增强活动的知识性与科学性, 建立导师考核奖励机制, 根据社团活动良莠设置导师考核机制, 奖励优秀指导教师, 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其次, 加强社团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努力提升社团活动质量, 社团活动要有创意、有特色,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有意识地打造品牌社团, 营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3. 注重社团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发挥社团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努力实现社团育人作用的延续性。
要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 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 加强与社团骨干成员间的交流与沟通, 自去年起, 我校将社团干部纳入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骨干培训班进行培养, 为社团建设打造了一批思想坚定、工作能力突出的学生骨干。
4. 平衡院校两级社团发展, 达到社团活动育人的全覆盖。
校级应努力打造一批参与学生广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精品社团;对于专业性、技术性较高的学生社团则应由院级承担, 努力发挥学院专业优势, 打造一批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社团;院校两级社团相互配合开展活动, 使社团活动遍布学校各个角落, 全面实现社团活动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葛建伟.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J]努力拓展学生素质.嘉兴学院学报, 2006.6.
试论舞蹈社团的育人功能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1-0124-02
学生社团是在党委的领导下,在共青团、学生会的具体组织帮助下,由志趣和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具有固定名称和活动范围的学生群体组织。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以“能力锻炼、学习提高”为目的,以“活动”为纽带,以参与积极性高、人数多为主要特点。开始打破专业学科和年级的界限,日益成为高职院学生课堂、寝室之外的重要活动空间。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的重要渠道。从目前情况看,高职院学生社团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理论学习型社团。如马列主义读书会、社会主义研究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思想学习会、党章学习小组等。这些学生社团组织和成员人数目前在总数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思想政治性强,政治方向鲜明,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很重要的一支力量。二是科技实践型社团。如科技服务社、数控协会、模具协会、网络协会等,这类社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如我院的科技服务社和横云文学社均曾被无锡市评为“十佳社团”。三是社会服务型社团。这类社团有的与所学专业有一定联系,以一技之长服务社会,有些属于勤工助学性质,还有些属于义务服务性质,如青年志愿者协会、创业者协会、爱心服务社等。四是兴趣爱好型社团。这类社团是社团的传统形式和基础,如我院的横云文学社、学通社、铜管乐队、艺术团、合唱队、足球俱乐部,以及书画、摄影、武术、乒乓球协会等。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高校氛围的不断强化,高职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高校化的新变化,学生社团以其组织的自发性、活动的自主性和符合青年大学生重个性张扬、求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正越来越受到高职学生的欢迎,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文化影响和育人功能也越来越多的凸现出来,加以引导得当,必将成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
1学生社团文化的功能
1.1导向功能
学生社团举办的讲座、学术报告、知识竞赛及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有直接和间接的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社团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体系,为个体行为提供了价值参考,使个体自觉地把组织目标视为自己的行为目标,从而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2实践与教育功能
学生社团作为学院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为其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群众性上具有实践与教育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效平台和舞台,调动了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社团中,学生可以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3群体凝聚功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社团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的活动,把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改变过去“你说我听”的教育模式,增强思政工作的互动性,从而构成社团独有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能激发社团成员对社团目标的认同感和作为学院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宿感,形成必然的内聚力和群体意识,进而使个体目标整合为学院的总体目标。
1.4激励功能
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工作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进精神,而且还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和激励力,而这种心理驱动和情感的激励能促使学生从内心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又为什么不那样做?形成自我思考,自我完善,自我激励。
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挖掘与发挥都是通过非强制性措施得以实现,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切实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社团的文化育人功能
学生社团的文化育人功能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它不仅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基础价值观、世界观的培育,而且在陶冶情操、培育专业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在社团建设中,我们应把握:
2.1社团文化建设要坚持原则性、导向性、多元性
社团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要始终坚持“育人”这一中心工作。在融汇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侧重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培养。通过在社团文化活动中对学生渗透做人的教育,团结合作精神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互助协作精神,勇于拼搏进取的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及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同时社团成立之初,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团的宗旨,要挖掘社团中潜在的功能。要注意与学生未来职业教育相联系,与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把它融入到培养与青年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之中,从而从根本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外,在把握社团文化建设的学识性、专业性、娱乐性的同时,还必须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多元因素综合考虑,增强社团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2社团文化建设中要突出体现一个“自”字
学生社团作为青年学生自愿组织,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成立学生社团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学生的特长、信念,突出学生的需要,社团文化建设要注意形成社团特点,发掘社团成员的个人潜能,突出学生的个人特长,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方舞台,指导老师应走回幕后,处于指导位置,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青年学生担当起处理社团事务,决定发展目标,实施发展计划,总结调整等一系列的工作。通过尝试,让学生感觉到:以前没有做到的现在做到了,经过努力可以有更大的提高与进步,成功在于使学生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充满兴趣,对自身的发展充满信心。
2.3社團文化建设要推进团组织进社团
社团在文化育人过程中,更多强调的是成员的兴趣、爱好、信息交流的实现。而共青团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强调了指导、鉴别和引领功能。只有两者的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使社团的文化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实现。要积极倡导开展社团的团建的试点探索和实践,在社团中建立团支部,强化社团活动团支部的思想政治功能,团委要引导、鼓励社团团支部定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主题团日活动,积极寻找社团自身建设与社团团支部建设的有效结合点,选派优秀团员参加党校学习,提高社团骨干的素质,增强社团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社团成为共青团组织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团组织进社团既有助于保障社团发展在思想上的导向,又有助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
2.4社团文化建设要注重实践,注重实效
高校的学生社团文化本着求实创新的精神,要积极投入社会实践,团委和指导老师要引导好学生社团的实践工作,加强学生社团实践向长期化和阵地化方向发展。各社团要积极创建实践基地,可以通过与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结对子、建基地”。整合学院与社会资源,为同学们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场所,使学习更加深入。
3加强对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管理,健全制度,积极引导
1)加强对社团文化的宏观管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社团已逐渐成为共青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但有些社团的建立,由于事前缺乏周密的计划和准备,组织不健全,内部分工不明确,使得其在开展活动时往往出现重复和盲目性。所以社团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社团文化活动的监督工作,注重社团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宏观调控社团活动的开展,并进行有效的引导,努力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个性发展上下功夫,切实使社团文化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2)制定规范可行的规章制度。学生社团应制定本社团的章程和管理制度,明确社团活动的宗旨,增强社团成员的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性,促进社团活动的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通过执行社团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把素质教育融于社团活动中,促进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发展,使素质教育取得实效。
3)提高社团成员的自身素质建设。学生社团是由一群志趣相投、有着共同的爱好和目标的同学组织起来的团体,社团成员的自身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决定了社团的形象和活动效果。因此要注重提高社团成员自身的素质,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提高社团的整体作用。其次要注重社团内部凝聚力的培养,营造社团成员之间互助共进的氛围,全面培养富有特色和积极上进的社团文化。
4)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学社团是高校中的非正式群体,没有固定的行政拨款,它的经费主要来自会员费和学校的有限拨款。由于缺乏经费,社团文化的活动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学校应加大对社团资金的投入,制定社团经费管理条例。另外,社团自身也要积极地多渠道地筹措资金。近年来部分社团大胆走出校园,寻求社会企业赞助,这既解决了社团的经费危机,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校学生社团文化乃至校园文化的发展。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文化育人功能和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强化社团团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监督功能也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学院团委要积极引导、鼓励社团团支部定期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积极寻找社团文化自身建设与社团团支部建设的有效结合点。选派优秀团员参加学校团校和党校的学习,提高社团骨干的素质,增强社团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社团成为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和铸造优秀的高职大学精神重要源泉,科学地引导和建设学生社团文化,需要给予学生社团准确的定位,以学生为本,创新管理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同时,要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加强社团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以文化育人,促进每个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把大学生社团建设成为校园文化的和谐力量[J].内江科技2010,30(1).
[2]张文显.把握核心要素,凝炼当代中国大学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04,1.
[3]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意见 (中发[2004]16号).
[4]教育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Z].2005.
作者简介
廖海(1979-),男,四川南江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试论舞蹈社团的育人功能 篇4
一、民族类高校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培养各民族人才、弘扬民族文化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2011年11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五项任务中, 其中一项就是“全面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质量, 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 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旨在充分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积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战略, 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在2004年1月,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准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则对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四个同样重要”的思想。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人才是核心。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据我们近期的一项调查表明, 截至2009年底, 在云南省无党派人士6573名调查对象中, 从民族结构看, 汉族4600人, 占69.98%, 少数民族1552人, 占23.61%, 共有26个民族成员构成。但在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中, 怒族、独龙族1人都没有, 有14个少数民族无党派人士不足总人数的1%。因此, 培养各少数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云南民族大学成立于1951年8月, 建校至今已为云南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培养了十万余名各级干部及各类专门人才。经过六十余年的建设, 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层次丰富、办学形式多样的综合大学。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大学毕业生中, 许多民族的第一代学士、硕士、博士、专家、学者就是我校培养造就或从我校毕业起步的, 成为中国特别是西南各民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研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基地。1999年、2005年和2009年学校先后3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 学校在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推动民族高等教育繁荣发展中起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完善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加强基地建设是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
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和育人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带头作用。云南民族大学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 先后成立了民族文化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和哲学与政治学院等21个学院部, 使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和育人功能更加完善。近年来, 云南民族大学积极推进改革, 办学规模逐年扩大, 办学能力进一步增强,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科学研究和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在4年的博士学位点建设中, 学校以2个拟授权学科的建设为龙头, 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科研实力的提升、学科结构的优化, 在硕士研究生培养、高水平论文与专著发表、高层次科研项目获得、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中高端研究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绩。民族学是云南民族大学最具优势的学科, 是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和省院省校合作共建的重点学科。学科积淀深厚、人才荟萃、成果丰硕, 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是云南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也是云南第一所开设民族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学科团队阵容强大、学历职称层次高、结构合理。现有梯队成员71人, 其中正高职称36人, 占50.7%;博士55人, 占77.5%。云南民族大学作为西部地区迄今为止唯一已率先开展社会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办学授权点, 经教育部批准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社会学博士研究生的工作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已连续招生9届27人, 毕业6届17人全部获得博士学位。自博士学科立项建设以来, 学科共计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3项 (其中重点1项) 。2013年2月学校成为自主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授权单位, 民族学、社会学实现可自主收培养博士研究生, 实现了大学最高也是最后一个学位层次的突破。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民委、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在政策上、资金上予以支持, 使民族类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如: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门类完整, 办学经验丰富。民族学专业开办以来, 现已形成本科、硕士研究生多层次的、较为完整的民族学学科专业体系, 在教学和科研中具有较强的实力和优势, 相应地, 民族学学科专业也成为我校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的优势特色学科专业, 成为我校博士点建设学科之一。艺术学院在全国及全省重大专业比赛中获文化部桃李杯、荷花杯、文华奖、群星奖等;作品入选全国美展、西部“第十三届书籍装帧艺术评奖会”设计一等奖、政府收藏奖等;获全国第四届“中国之春”民族歌曲演唱大赛金奖、全国首届通俗歌曲大赛银奖;钢琴独奏“跳脚”获全国地方院校音乐创作比赛佳作奖、全国声乐器乐大赛古筝专业一等奖等30多项重大奖项;获国家专利5项, 科研项目7项, 科研成果奖3项;民族文化学院教学成果丰硕, 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 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0项, 国际合作研究基金资助研究项目5项。省部级以上的项目数量和投入科研经费都创历史最高水平。共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 出版著作及各类教材100余部, 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地厅级以上奖励。学院曾成功承办“第34届国际汉藏语言暨语言学会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结构与类型学研究”和“第六届现代语言学高级研讨班” (教育部项目) , 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哲学与政治学学院成立2年来, 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 省、部级科研项目近5项, 具体承办了全国性“国家认同和民族国家治理”和“全国政治学界学习十八大学术研讨会”等活动。积极开展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4个项目获学校立项建设。在全校面向全体师生举办“哲政论坛”30余次, 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云南省许多少数民族跨境而居, 与境外民族交往密切。近年来, 在西方一些组织的资助下, 边境一线出现了一些思想内容不健康的宗教和识字课本等民族文字读物, 成了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隐患。学校编写出版民文教材, 进行双语教学, 能有效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 增进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 维护边疆稳定。中央和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建设和发展, 提出了“桥头堡”建设的战略思想和建设内涵。学校也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 并将民族文化专业能力实践基地作为学校重点项目进行建设, 这为民族文化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2012年11月, 民族文化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项目获得批准立项, 中央给予专项资金196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6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279.50万元。项目具有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特色, 直接服务教学科研和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点。
三、提升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是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重要条件
学校通过“两课”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 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 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敏感性, 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 使自己成为政治上合格的大学生。另外, 我们还充分发挥我校在宗教学科和专业优势及在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的研究优势, 以宗教社会学博士点、宗教学硕士点及校统战理论研究会为依托, 加强对党的统战理论政策及宗教理论问题的学习宣传和研究。我校还出版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社会主义法制观教育读本》。校统战理论研究会先后出版了《高校统战工作理论与实践》等5部统战理论文集, 宗教理论和问题就是其中重要的问题。我校副校长张桥贵教授, 系云南省社科研究基地《云南跨境民族宗教社会问题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和负责人, 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社会学负责人, 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宗教问题的性质、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对策研究——云南跨境民族中的宗教渗透与反渗透》 (以“优秀”结项, 并上了呈送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内部参阅的《成果要报》) 、云南省重点建设学科——社会学 (民族社会学) 和教育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宗教问题的现状、趋势及其对策研究》课题等项目。徐祖祥教授完成国家民委2007年科研课题“边疆民族地区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调查研究——以云南为例”,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07年科研项目“处理云南边疆地区跨境民族宗教事件经验研究”等。韩军学教授著有《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等相关著作十余部。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扶持学生红色社团, 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是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重要使命
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为了促进大学生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 深化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特别是在高校的主导地位,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现实化, 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 引领社会的有效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要求“高校创新组织模式, 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云南民族大学于2007年12月和2010年11月分别成立了“云南民族大学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和“云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延安精神研究会”。“两个研究会”是全校性、群众性、学习型、理论型、学术型学生社团。在各类大学生社团中, 理论性、政治性、学术型学生社团在团结、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有关资料表明:8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校内社团, 跨校社团或网络社团, 社团在大学生中有着广泛影响。“两个研究会”成立以来, 把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杨善州精神的学习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赋予了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围绕以上工作原则, “两个研究会”开展了一系列的丰富多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大批参与活动的研究会骨干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健康地成长成才, 也确保了“两个研究会”的可持续性和健康发展, 从而优化了育人环境, 增强了延安精神在学校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社团“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作用, 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本书编写组.十七届六中全会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11.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北京, 2010.
试论舞蹈编导的创作思想及功能 篇5
引言舞蹈事业想要不断地得到发展就要重视起舞蹈的编排与创新,舞蹈编排事业是由舞蹈编导来操办的,因此可以把舞蹈编导看成舞蹈事业发展的核心。舞蹈编导可以将舞蹈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达方式将舞蹈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及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美感传递给观众。那么这就对舞蹈的编导人员的素质和创作思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舞蹈编导的创作思想在舞蹈编排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断地发展舞蹈编导的创作思想,才能促进舞蹈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1
舞蹈创作的概述舞蹈编导指的是舞蹈编导人员对于舞蹈作品思考、创作和编排的整个过程,就是社会生活被舞蹈编导这一主体感知,形成舞蹈意象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编导要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吸收创作灵感,将生活中的事物、情感体验与舞蹈创作思想相结合,而形成舞蹈的过程。艺术高于生活但是来源于生活,舞蹈这一艺术形式也是如此,脱离生活的舞蹈是不能感染观众的。因此在舞蹈的创作过程要牢牢把握好从生活到艺术的关系,要认识到舞蹈的创作是由事物到认识再有认识还原到舞蹈动作的。舞蹈的创作首先要基于丰富的现实生活,来自于创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实的情感态度,对于生活中的各种人、事、物的动作姿态的感知,对生命情感的体验,对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娱乐的感受......不断地吸收创作的灵感,提取创作的元素,为舞蹈创作带来无限的生命力,从而提升舞蹈的魅力。2
舞蹈编导者的基本素质对于创作者的要求首先要具有音乐艺术修养,舞蹈需要音乐这一艺术形式的配合,做到与音乐完美的融合,才能完美的传达舞蹈的魅力,因此舞蹈编导要能够良好的理解音乐、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用眼睛去感知舞蹈动作,用耳朵去聆听音乐,用心灵将舞蹈与音乐相结合,选择去最适合表达舞蹈动作的音乐曲目,发挥音乐对于舞蹈的指引作用。其次要具有观察生活的能力,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只有深刻的感受生活才能创作出贴近生活的舞蹈作品,因此创作者要具备观察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中发掘艺术创作的元素,从而积累创作素材,最终将生活中的事物运用到舞蹈创作中,让舞蹈成为“活的”舞蹈。再者创作者还有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很多的舞蹈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在文学作品中挖掘舞蹈元素这就要求创作者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能够运用文学素养来丰富和完善想象力,从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来不断地实现舞蹈的艺术手法的进步。3
舞蹈编导的创作思想3.1
舞蹈的创作要尊重生活舞蹈的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生活,要扎根在最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在具体的生活中提炼美,将生活中的美创造性地运用到舞台表演中。所以说生活是舞蹈创作的灵魂,发现生活中的静态美,将静态美运用到舞台的动感美上;赋予生活中的动态美艺术形式,通过舞蹈形式将生活中的动态美再塑造,给予舞蹈灵魂和生命,成为“活的”舞蹈。舞蹈通过肢体动作来传达感情,脱离生活的舞蹈是空洞的,只有来源于生活的舞蹈才能给观众带来心灵的共鸣。因此,舞蹈编导要从生活中提炼创作元素,要学会尊重生活,服从生活,将生活运用舞蹈动作表现出来。3.2
舞蹈创作要能体现时代精神舞蹈在编排的过程中要看到时代的精神之所在,要考虑到舞蹈作品十分能展示时代的精神。舞蹈的编排会有一个形象,是整个舞蹈的精神的集中的体现,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是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体现,而这个艺术形象就需要体现时代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为这一艺术形象注入新的思想内涵。被誉为“东方舞神”的贾作光在谈到他编排的《希望在瞬间》时就谈到,“时代在进步,而生活也在腾飞,要想表现作品中这一主题就必须要抓住时代的感情、时代的节奏、时代的风格、时代的形象。”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才能容易的让人们接受,才能获得人们的喜爱。3.3
舞蹈创作要能够表达民族精神的内涵舞蹈不仅仅要表现时代精神还要展现出民族精神。舞蹈所表现的是本民族的思想内涵,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展示。例如对于西方文学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舞蹈表演,中西方都作呈现,但中西方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是不相同的,因为编导在编排时都分别注入了不同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之于舞蹈创作就要求编导者要不断地去深入了解这个民族的内涵之所在。又如蒙古舞中所蕴含的草原文化与新疆舞中所要的表达异域风情是截然不同,因此他们的舞蹈形式也是大相径庭的。这就让观众看到了不同民族的思想情感、生活风俗,感受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不同民族的舞蹈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缩影,在创作的过程中把握好民族精髓,是舞蹈编导创作的重要任务之一。3.4
舞蹈创作要不断地创新创新的是发展的动力,舞蹈艺术想要不断地发展也必然要走在不断创新的路上。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舞蹈的创作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给舞蹈以新的生命力。但是要注意到舞蹈的创新不是虚构,舞蹈的创新也要求编导者要观察生活,不断地在生活中发现新的元素,将这些新的元素运用到舞台表演中。比如在当今生活中务工人员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也是一个当今社会才有的新元素,舞蹈作品《进城》就还原了我国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生活状态。这就是抓住生活中的新的元素,不断的将这些元素搬到舞台上,对舞蹈表演进行不断的创新。3.5
舞蹈创作要有独特的风格在进行舞蹈的编排过程中,要发挥创作者的广阔的想象空间,舞蹈的创作要反映出不同的创作者的独特风格和鲜明特色。如果每一创作者所采用的表现形、呈现的风格效果都是同一的,那么舞蹈必然失去其艺术价值。对于同一舞蹈作品在经过不同的创作者之手,在舞台呈现时就会具有不同的艺术魅力。因此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加强自己的理解,敢于打破,敢于创新,造就自己本身的舞蹈特色。4
舞蹈编导的创作思想的功能舞蹈编导是舞蹈事业发展的核心,舞蹈编导之于舞蹈就是运用“舞蹈的眼睛”去体会生活中的舞蹈元素,把原本的生活内容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灵活的在舞蹈上演出,把生活中的点滴跳活了。首先来说舞蹈编导者是作品的创作者,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舞蹈的编排、创作、演出,舞台的设计、灯光、音乐等一切因素都离不开它。编导者在创作舞蹈作品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整个舞蹈的人物形象,通过舞台人物的塑造来传达出舞蹈的中心思想。对于整个舞蹈创作和舞台表演有着极其重要的创作者,如果没有正确的创作思想的指导,在创作过程中缺乏灵感、脱离生活、创编模式化、舞蹈动作和舞台呈现规律化,这样的创作者创作出的舞蹈作品也是缺乏舞蹈魅力的作品,也不会有舞蹈本身的艺术价值。5
【试论舞蹈社团的育人功能】推荐阅读:
舞蹈教学的育人功能11-21
舞蹈社团建设方案10-23
舞蹈社团工作小结(丽娟)08-13
小学舞蹈社团活动01-08
学校舞蹈社团发展规划05-27
小学舞蹈社团教学设计09-22
学校舞蹈社团活动方案10-13
浅谈舞蹈教学在艺术社团价值中的作用08-30
舞蹈教育的功能06-07
舞蹈的社会功能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