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幂的乘方》教学反思

2024-10-06

《幂的乘方》教学反思(共12篇)

《幂的乘方》教学反思 篇1

幂的乘方教学反思

幂的乘方教学反思

幂的乘方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以“观察―归纳―概括”为主要线索,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与发展,幂的乘方教学反思。从本节课的教学反馈来看,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时而轻松愉快,时而在观察、计算、思考、交流、总结,思维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小结中找出两者的区别,从本质上理解幂的乘方,合作精神得以培养,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幂的乘方是单项式乘除运算的基础,必须让学生牢固掌握,教学反思《幂的乘方教学反思》。我在教学中采用先复习乘方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相乘的性质,再引入幂的乘方的意义和性质,这样比较自然,易于学生理解。

把幂的乘方的性质应用于计算,培养学生使用一般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我在这个环节的处理力度还不够大,分析的还不够透彻。在这个方面应该让学生正确识别幂的“底”是什么,幂的指数是什么,乘方的指数是什么,然后正确运用幂的乘方的性质进行正确计算。

让学生探究幂的乘方的性质时,发现有少部分学生不能进行必要的推理,而是直接使用教材的结论来解决做一做的内容练习。直接借用结论来使用的学习怕有这样几种情形:(1)学生懒得动脑,做一个实足的“拿来主义”更为合算,这种情况日久会养成一个不愿动脑的习惯,习以为常,学生的推理能力会得到“退化”。(2)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不知从何入手,也不知如何进行推理——说理为什么?。这种情况的学生应得到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或老师必要的帮助或指导。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幂的乘方时,对学生易混淆的式子或错误从各种性质的本质入手进行必要的区别,从而明确错误的原因何在。学生练习时,并没有鼓励学生直接套用公式(法则)进行解题,而是让他们说明每一步的理由。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方的意义和幂的意义。

争鸣探索幂的乘方教学反思

《幂的乘方》教学反思 篇2

片段一:典例讲解:

(1) (-xy) 4÷ (-xy) ; (2) (a - 2) 6÷ (2 - a) 5; (3) 273÷ 92;

教师课件出示本组题目, 先指名两名学生做 (1) , (2) 两题, 其余学生独立做, 后集体订正, 评讲. 教师强调每一步的运算依据. 后点名让四名学生同时板演剩下的四题, 再集体订正, 评讲.

片段二:游戏 (找朋友)

教师在课件上打出“找朋友”的字样, 同时全班分组, 6位组长上台各抽一张题卡, 要求各小组讨论, 计算出正确结果, 将答案写在题卡背面, 后由各小组一位代表上台来“找朋友”, 看到与自己答案一样的便是“朋友”, 两人站在一起.

课堂上有些小组并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 我在巡视时发现各小组有些同学并未参与讨论, 由于下课的铃声就要响起, 我催各组快点上台“找朋友”, 几名同学站到台前, 下面的同学看不清题卡上的题目, 只知道本组的题, 其他组找的是对是错, 不得而知. 故游戏仓促结束, 而几个小组并没有在短时间内准确找到朋友, 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

反思本节课的课堂表现, 感觉上述两个环节都未能很好地完成预设. 例题讲解环节, 题目的选择注重了多样性, 各种类型均有选择, 但分析时未做总结, 未让学生参与到方法的讨论和总结中来, 只是就题讲题, 就题做题.

游戏环节本应是这节课的高潮, 选择了幂的乘法和除法的几种不同运算, 制成题卡, 并赋予游戏的形式, 既巩固了知识点, 又给了学生人人参与的空间, 有交流, 有展示, 有活动, 让学生在“玩”中开心地学习数学, 享受数学. 但课堂中出现了僵局, 多数学生未能参与, 只做了“看客”, 甚至几道简单的题目在要求“小组讨论”完成的情况下没有顺利完成, 最后草草收场. 反思这个环节, 发现游戏规则交代不清, 没有在课件上打出来, 所以部分学生没有反应过来, 题卡上的题目也应在课件上展示出来, 小组抽签后应随即在课件上注明, 让各组学生清楚其他组的情况.

在另一个班级上这节课时, 我对这两个环节进行了如下改动, 现实录如下:

片段一:典例讲解:

师出示本组例题, 问:采访一下同学们, 平时做计算题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常看错题目.

师:所以我们做计算题也不可掉以轻心, 要养成审题的习惯, 看清楚数字. 是哪一种运算, 需要用什么运算法则等都是我们在下笔做题前需要先考虑好的. 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审一审这组题, 并小组内交流这些题应怎么做.

大约三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 后各组分别叫一位代表来说一说怎么做, 需要注意什么.说完每名同学独立完成6题请6名同学同时板演. 待完成后请各小组组内互批, 黑板上的题请同学上来批改, 有错纠其错因. 教师始终在引导或是作补充.

片段二:游戏 (找朋友)

师:生活少不了朋友, 下面看看大家能不能找到自己的朋友. 请看课件. (游戏:找朋友. 规则:各组各抽一张题卡, 小组讨论, 计算出正确结果, 写在题卡背面, 各组派一代表上台来, 与持结果相同的小组代表站在一起, 即为好友.)

师:大家明白了吗? (明白) 请组长上来抽题.

小组活动时, 教师在白板上写下每一题被抽到的小组的组名. 各小组讨论后, 得出答案, 有两组代表根据白板上显示的信息很快找到“朋友”, 另两组在犹豫时, 下面的同学根据课件上的题目信息, 迫不及待要帮忙, 此时课堂进入高潮, 气氛融洽, 充满欢愉.

在重新设计这两个课堂环节时, 都尝试开展了“小组合作”, 课堂中明显感觉学生的积极性高了, 参与度高了, 而且学生表现得非常愉快. 我反思如下:

一、让学生“说”数学

片段一中原来的设计始终是教师在牵着学生走, 未给学生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空间. 新的设计中让小组内各成员交流各自思考的成果, 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形成初步共识, 得出结论.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把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的共同认知成果, 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互相启发, 开拓思维, 更可纠正小组全局性的错误. 同时, 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从而通过横向的比较意识到与别组的差距, 促进其共同进步. 这样不仅省去了教师对例题的分析, 而且给了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让学生“玩”数学

合作学习采用的活动形式, 要依据教学内容、问题解决的不同而各有侧重. 本课因为是计算题, 学生掌握法则后就可以进行充分的演练, 演练形式可有多种, 而与前面的知识综合运用是难点. “找朋友”游戏的设计正是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而且采用游戏形式, 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让人人参与, 让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 让学生能真正在“玩”中享受数学的学习.

如何让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更上一个层次? 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影响数学课堂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因素, 在教学中加以探讨, 并进行合作学习的反思和总结. 不断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才能彰显学生发展的价值. 这将是本人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的方向.

摘要:合作学习模式一直如磁石般吸引着我们, 对于它的诸多妙处我们可以一一道来, 但在实践中却问题层出, 其主要问题便是有形式而无实效.如何让“合作学习”真正带给课堂高效呢?

《幂的乘方》教学反思 篇3

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有理数的乘方,学生能说出“底数、指数、幂”的含义,对字母表示数的广泛意义已有初步认识.这些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材分析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内容.学好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其他两个性质和整式乘法的学习便容易.同底数幂的乘法既是有理数幂的乘法的推广又是整式乘法的重要基础,在本章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法、学法

教学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的教学运用的是引导发现法和讲练结合的方法,注重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探”,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探索,再通过讨论、交流发现运算性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4.教学目标

掌握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熟练运用性质进行同底数幂乘法运算;经历自主探索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的过程,体会不完全归纳法的运用,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猜想等探究创新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性质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字母表达式所代表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积累选择适当的程序和算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问题的经验.教学重点: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教学难点: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的理解与推导.

5.教学过程

5.1发现问题

问题1: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千万亿(10 )次的运算,它工作10 秒可进行多少次运算?

师: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呢?生:运算次数=运算速度×工作时间,所以计算机工作10 秒可进行的运算次数为:10 ×10 .师:把10 ,10 ,我们分别称为幂.师:我们再来观察底数有什么特点?生1:底数都是10;生2:底数都是一样的.师:像这样底数相同的两个幂相乘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同底数幂的乘法(揭示课题).师:10 ×10 如何计算呢?生:根据乘方的意义可知:10 ×10 =(10 )×(10×10×10)=( )=10 ,即10 ×10 =10 =10 .师:通过观察大家可以发现10 、10 这两个因数是同底数幂的形式,所以我们把像10 ×10 的运算叫做同底数幂的乘法.根据实际需要,我们有必要研究和学习这样的运算——同底数幂的乘法.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计算得10 ×10 ,对于这个式子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一个乘法运算;乘数是幂;两个幂的底数相同.让学生充分感受不但是幂乘幂,而是同底数的幂相乘,加深对算式结构的理解.

5.2探索新知

问题2:计算下列各式:(1)2 ×2 =2 ;(2)a ×a =a ;(3)5 ×5 =5 .

师:你们能发现了什么规律?生:(1)解:根据乘方的意义2 ×2 =(2 )×(2×2)……乘方的意义.同理可得a ·a =a =2 ,5 ×5 =5 .生:我们可以发现下列规律:这三个式子都是底数相同的幂相乘;相乘结果的底数与原来底数相同,指数是原来两个幂的指数的和.

设计意图:三个特殊算式具有代表性和层次性,其中乘数分别为:底和指数都是数、底为字母指数为数、底为数指数为字母.这三个算式为抽象概括出一般的结论奠定基础;让学生在每个算式的计算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算理和算法,进而得出正确结果.

5.3新知应用

例1: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改正?(口答)

(1)a ·a =2a ;(2)x ·x =x ;(3)a·a =a .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底是什么,让学生观察是不是同底数幂相乘,弄清楚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特点,并进行计算;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体会将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转化为指数的加法运算的思想.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探究出了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里面含有两个同底数幂相乘,那么当三个同底数幂相乘时,该怎样计算呢?例如:(-2)×(-2) ×(-2) .生:学生尝试计算,交流,得出规律:(-2)×(-2) ×(-2) =(-2) .师:怎样用公式寫出这个规律呢?生:猜想:a ·a ·a =a (m,n,p是任意正整数).师:由(-2)×(-2) ×(-2) =(-2) 的计算过程受到启发,能说明上述猜想是正确的吗?生1:a ·a ·a =(a ·a )·a =a ·a =a .生2:a ·a ·a =a ·(a ·a )=a ·a =a .生3:a ·a ·a =    =a .生:那我们就可以推断,不管是多少个幂相乘,只要是同底数幂相乘,就一定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师:是的,能不能用符号表示出来呢?生: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推广:a ·a ·…·a =a (m ,m ,…,m 是正整数).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熟悉两个同底数幂相乘的运算性质,于是很自然地提出问题:三个同底数幂相乘怎么办?n个同底数幂相乘怎么办?先让学生大胆猜测,类比联想,再利用符号间的运算加以验证.通过思考、探究、交流等个体活动,进一步熟悉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幂的意义和乘法运算律.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式通性、从具体到抽象的思想方法对解决问题的价值.通过对性质进行推广的过程,促进学生对公式结构特征的深层理解.

例2:计算:(1)(-5) ×5 ;(2)(-7) ×7 ;(3)(-3) ×3 ×(-3)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幂的意义:“负数的偶次幂为正,负数的奇次幂为负.”应鼓励学生先去探索,分组合作,尽量在小组内合作消化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遇到这类问题应先确定结果符号,再进行指数相加.

5.4巩固练习(略)

5.5布置作业(略)

6.教学反思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

2、了解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探索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学心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在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学习教学的兴趣,培养学习教学的信心,感受数学的内在美。教学难点:

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及其应用。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相结合。

教师由实际情景引导学生探索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①、电脑显示书P14引例; ②、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③、问题:(102)3=?怎样计算?

④、引导学生围绕提问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①、电脑显示书P15“做一做”内容; 计算下列各式,并说明理由:

②、指导学生独立完成4道小题;

③、与学生适当交流,关注学生获取答案的思路和方法;

④、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结论,引出关于幂的乘方的法则。⑤、板书法则

3、电脑显示书P16例1,例1:计算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及书写步骤和格式,引导学习归纳解题注意事项,明确法则使用的条件。

4、课堂练习:

电脑显示:①、基础练习书P16随堂练习

1、计算:

②、提高练习,可采取竞赛形式。

5、小结:

由学生归纳本节所学内容,总结记忆法则的使用条件和注意事项。

6、课外练习:

《幂的乘方》评课稿 篇5

听了代老师的《幂的乘方》一课,运用了生本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 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上代老师展示了很强的教学功底,态度亲切自然、语言简洁明了,有很强的感召力,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拨适时到位。整节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大容量、快节奏、实效性强。

本节课教师给出学习目标,布置学习内容,要求学 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自主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去学习,不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有利于引领学生在各个环节主动地围绕目标进行自主探 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结束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解决自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深入学生,及时给予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通过让学生做一组练习题,结合所作的练习,启发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练习题和计算结果,自己归纳概括出幂的乘方法则,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而且更充分让学生体验了法则的生成过程。随后的一组由浅入深的习题通过教师的讲解、点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幂的乘方的运算。通过本节的教学,教学目标的达成已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运用幂的乘方法则,难点是符号的确定,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教学方法和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也小有遗憾之处:

1、在前置学习这一环节,知识回顾显得重复,耽误了一点儿时间。

2、没有给学生足够充分思考、交流和讨论的空间,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思考需要时间,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要给学生时间,先让他们独立思考,放开手脚,让学生交流,解决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篇6

在这节课的“探究新知”中,在这个运算过程中用到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同底数幂的乘法(或乘方的意义),但是学生在回答时除了回答以上内容外,还有一部分同学回答用到了乘法分配律。我听见后反问:“用到了什么运算律?”学生听我这样问顿时有几个不说分配律了,但仍有两三个同学还坚持。因为有领导听课,我想做到完美,所以就直接说:“这里用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没有分配律。”而并没有讲解为什么没有乘法分配律,课堂教学继续进行。在学生板书解决练习题时,一位叫李晴的同学这样做了一道题目:(—2xy)3=(—2)3(x)3(—2)3(y)3=64x3y3。评析时很多同学都说“错了。”而这时我看了一下教室后面的钟表,时间不多了,于是我就画了个错号。下课后,我向其他老师请教,让他给我提一下缺点,在给了一番肯定之后,提到学生做的那道题,说我应该给学生讲解清楚这道题李晴为什么会错,错在哪里。我当时就想:学生这样做只是单纯的做错,没有这样讲的必要,并且只是她自己这样做,她知道错之后就会改正的。所以也没有放在心上。可是等到下午我改作业时竟发现:学生作业中的一道题目还是按上午的思路完成的。这时我意识到学生对这样的题目真的理解成了乘法分配律,于是,下午自习的时候我特地讲解了这种题型,给学生讲清了上午探究中的题目为什么没有用到分配律以及分配律应该在什么时候用。

对于这件事我进行了反思,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事情,是因为我在备课时备的不全面,没想到学生会把分配律与交换律、结合律混淆。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提到分配律时,为完整的完成自己设计的教学流程而没有认真的对待,给他们讲解清楚,致使学生模棱两可;而在练习学生出现错用分配律时,我又为了不拖堂,又是一提而过,使学生不知道自己错在何处,产生错觉,一错再错。究其原因,是自己上课前对学情分析不够,教学时太死板,只是一味追求自己所要的完美,而忽略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这件事之后,我深刻的剖析了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深深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前的准备一定要细致认真,上课时要灵活驾驭课堂,因材施教;课下要经常与其他老师交流,取长补短。同时,也体会到反思对于老师的重要性,经常反思会使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促进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经常反思、坚持反思。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反思 篇7

宜宾市二中

严小进

首先我对学生的情况作一下分析:学生在小学学过一个数的平方和立方。前面又学习了有理数的乘除运算,现在所学的有理数的乘方,只是在小学所学正数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的范围。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动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针对初一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在讲课过程中多提问题,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相互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根据具体的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用哪个情景就值得思考了,刚开始我用的是关于象棋故事的那个情景,后来我觉得如果用那个情景,其一文字太多,其二是它是书上的课后阅读,如果某些同学预习过这一节,就会知道这个故事,就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又考虑,如果结合实际,可以用拉面条的例子来引入,但实际中,拉面条这一举动不好操作。综合比较,所以我选择了把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对折30次的厚度能否超过珠穆朗玛峰?学生本身对珠穆朗玛峰比较熟悉,而这个问题的提出,无疑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花的时间不多。所以我选了这个引入来设置悬念。

为了引出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我采用了书上细胞分裂的例子,其一是我用动画显示,学生看得很直观,就可以很好的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其二是对底数是2的正整数幂要求学生能记住,在这就能让学生先算一下,熟悉一下。其三是为我后面的例题作铺垫。

我设计的例1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有理数的乘方是特殊的乘法运用,有理数的乘方与乘方之间是有联系的。关键是乘方可以转化为乘法来运算,这里强调一种转化思想,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够和旧知识产生联系,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

设计例2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同时注意区分底数与指数,并理解它们各自的意义。同时在这里强调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一定要加括号。

例1和例2都是请学生起来口答,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设计例3的目的有3:其一是进一步让学生加深对乘方的理解;其二是让学生会求一个数的乘方;其三是为了探讨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在这里让小组的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讲过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后,感想颇多。我分别从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归纳有以如下:

一、好的方面

1.引入较好,设置悬念:把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对折30次后,其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吗?能吗?(学生异口同声的说不能)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掌门1对1

2.首尾呼应,整个知识的逻辑性较好。刚开始的时候我设置悬念:把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对折30次后,其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到最后学了有理数的乘方后再来解答这个悬念,做到了首尾相呼应。

3.整节课有高潮,有气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讨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和解答悬念都是本节课的高潮。学生回答问题有热情,积极参加讨论,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4.教态比较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面带微笑。

二、不好的方面

1.整节课的准备不够充分,上课不够自然。在使用幻灯片的时候,有一定不熟悉,刚开始上课的几分钟显得很紧张。

2.在教学设计时,思考题可以不讲或者删除。最后时间不够,如果不要那个思考题,而是让同学们自己下来看书上的读一读,时间就刚好。

3.在学生讨论符号法则时,讨论的时间太长。而且应该把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改变为“有理数的乘方符号有什么规律吗?”本节课扩展太宽。

4.黑板没有利用好。黑板只让同学们做了几个联系,应该把举一些例子在黑板上让同学观察规律。

5.在讲负数或者分数的乘方一定要加括号时,不应该在拓广到负数或者分数去掉括号后该怎么计算。

同过这次赛课,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对于优点,我要继续发扬,对于缺点要努力改正.在此我要谢谢众多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谢谢你们对我的关怀和指导。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吸取经验和教训,争取上好每一节课!

《幂的运算》复习教学反思 篇8

《幂的运算》复习教学反思

整式的乘法是七年级上学期的重点内容,而整式的乘法运算法则是以幂的乘法运算性质为基础的,所以学好幂的运算对后续内容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据大多数学生在幂的运算学习中运算法则的应用不熟练,运算符号的确定易错的问题,本节课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在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并能进行法则的灵活应用。

依据普陀区中学数学教学常规实施要求:复习课教师应遵循“循环出现、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认知规律。本课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由典型基础题帮助学生回忆幂的运算法则,再通过分析幂的运算法则的特征解决易错题;同时在各例题的设计上层层推进。例1单用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解决对于底数不相同但互为相反数的幂的乘法运算;例2需注意区分幂的运算法则与同底数幂相乘法则的不同处,并注意运算顺序与运算符号的确定;例3在对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后,综合运用幂的三条运算法则及合并同类项的知识点进一步强化练习,提高综合运算能力;最后由一题两解引导学生逆用法则简化运算。回顾整节课,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知识点的能力、综合计算能力有较明显的提高,并能较熟练逆用法则简化运算及解决一些问题。但在学生自主小结中,回顾知识点情况较多,质疑及自身感悟较少,应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由此使学生形成数学价值观。我想将以上问题改进后,必将能逐步达到二期课改的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要求的。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首先复习底数、指数、幂、乘方的意义,然后由一道实际问题的应用题得出算式:1014×103,即:1014×103等于多少呢?引出课题“同底数幂的乘法”,然后再让学生完成几道练习题,做完之后再提问:你们通过练习题发现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其意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悟”出数学的一般性规律——同底数幂的乘法。在学习完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之后,在实际练习中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这一规律(性质)的过程,然后理解其运算性质,并能利用这一性质解决一些与同底数幂的乘法有关的实际问题。从课堂发言和练习来看,学生在探究其性质时,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符号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发展。

回顾这一节课,这节课在教学过程的进度把握的比较好,而且条理比较清晰,课堂气氛很好,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后面的练习题的设计,缺乏新颖,没有难度的变化,而且形式比较单一,不

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忘记了返回刚开始情景导入中遗留的未解决的问题。另外课堂语言要注意规范和简练。

《幂的乘方》教学反思 篇10

同底数幂的除法的主要内容是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是在学习了同乘方、积的乘方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续的整式除法的学习打下基础,并且同底数幂的除法在今后的物理、化学、生物学课中常得以应用。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在知识上,还是类比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使我进一步明确了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探索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给了我几个惊喜:

惊喜一:在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时,我本来以为学生可能不会想到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在备课时预先想好了如何启发引导等方案,在PPT制作过程中也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做了几个“超链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结果这几个“超链接”根本就没用上,因为学生在前面知识的铺垫下已经水到渠成地想到了这两种方法,这是我事先没有估计到的。

惊喜三:课上,我让学生进行交流,辨析(-x)5÷ (-x)5和-x5÷ (-x)5 的值是否相等?学生分组进行了讨论,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由开始的意见不一致,引起争论,被同学反驳,到最后达成共识,统一意见。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我及时进行指导,适度点拨,学生既把握了知识的本质,又提高了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料得到的,我觉得自己本堂课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①在学生出现的错误时,只指出了学生运算顺序的错误,简单地进行纠正,如果当时举个整数乘除法的例子来说明,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我没有利用好学生“解答错误”这一资源。

②时间没有把握好,在用字母法则时由于过多强调字母的限定条件,而浪费了较多时间,导致后面的练习题没有时间完成,没能在课上巩固所学的知识。

★ 数学《同底数幂的除法》评课稿

★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案

★ 七年级数学《同底数幂的乘法》课件

★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赵州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画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离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有理数乘方》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

(1)会确定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的顺序.(2)会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的确定和符号的处理方法.2.例、习题的意图:

由于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在小学学习中已有涉及,加之在本章乘除运算中有所训练,学生已较为熟悉.所以,本节课的关键是加入乘方运算后,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把握及性质符号的处理是解决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要点.本节课在例、习题的设置上注意与乘方运算的衔接.通过补充例1既强化学生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掌握,又初步训练学生在乘方与加减乘分别混合的运算中确定运算顺序及处理符号的能力.为学生正确进行综合性的混合运算打下基础.教科书P53是一道综合性的混合运算问题,通过本题的训练强化学生对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掌握,同时让学生认识性质符号在运算中的意义及处理方法.通过补充例题3,让学生认识通过运算律可以改变运算顺序,简化运算,并且归纳出应用情况与类型.教科书中P53例4,是混合运算的一个综合应用,重点考察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通过观察分析进一步认识乘方的意义,训练学生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确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处理运算中符号.而有理数乘方运算中符号处理及幂的符号确定又是符号确定的重点.教学中通过由浅入深的设置例、习题,让学生逐步地认识符号的处理方法.例如补充例题1,在进一步巩固有理数乘方运算的同时,初步让学生了解乘方分别与加、减、乘相混合的运算特征,训练基本的运算能力,掌握简单混合运算的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例题2强化训练学生在综合运算中确定运算顺序和处理运算中性质符号的能力,更易于学生的掌握.教学中让学生读懂运算类型,指明运算顺序,了解运算实质.同时,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与书写格式,从基础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二、新课引入

1.引入:已知,一圆的半径是4cm,求该圆的面积.(π取3.14)学生列式计算:S=3.14×22=3.14×4=12.56(cm2)问题1:在此运算中,含有几种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运算? 学生回答:含有乘法和乘方两种运算,先乘方后乘法.问题2:那么,在加减乘除乘方五种运算的混合运算中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引导学生回顾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加减为一级运算,乘除为二级运算,在混合运算中应从高级向低级依次进行运算.所以,先乘除后加减.而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若有括号先做括号里的运算并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乘方是特殊的乘法运算,由上例知在乘方与乘法的混合运算中先乘方后乘法.乘方是比乘法高一级的运算,即为三级运算.所以,在加减乘除乘方五种混合运算中应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三、例题讲解

补充例1.(1)(2)4;(2)4(2)3;(3)3223;(4)32(2)2;(5)2(3);(6)(3)(2);(7)2(5);(8)322222222(1)332分析:该例题是乘方运算分别与加、减、乘相混合的运算,重点考察学生对乘方运算的掌握.由于在混合运算中,出现较多的符号,这为进行乘方运算带来一定难度.如果对乘方概念和实质掌握不好,很容易在运算中出现符号问题.所以运算的关键是要区分底数,明确乘方运算的实质,把握好运算顺序,处理好性质符号.计算中让学生要说清运算顺序.要在复习上节课知识要点的基础上,从算式中准确的摘出乘方运算,分步完成整个运算.在乘方运算中,要让学生根据幂的符号确定原则,先判断出幂的符号,再计算乘方.(1)(2)4=-16;要先算乘方再求相反数.(2)4(2)3=4×(-8)=-32;-2的3次幂是-8,在带入算式时要用括号括起来.(3)3223=9-8=1;

(4)32(2)2=-9-4=-13;要注意两个乘方运算的区别.(5)23(3)2=-8+9=1;(6)(3)2(2)2=9×4=36;(7)22(5)2=-4×25=-100;(8)***(1)=()==.3399933392例2.教科书第53页例3.分析:1.先让学生读出运算的种类,再根据法则说清运算的顺序,并说明理

由.2.在运算中每步的运算结果若是负数要用括号括起来,与运算符号相区别.例如,9÷(-2)=-4.5,-4.5代入运算时要加括号,与前面的减号隔开.3.在最后进行加减运算时,要化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运用运算律进行运算.补充例3.计算:(3)2()

93分析:方法1.原式=9(23119)11525;

方法2.原式=9()9()6(5)11.9结合例

2、例3可知在加减或乘除的同级混合运算中,可将算式统一成加法或乘法运算,在用运算律改变运算顺序简化运算.在有括号的运算中,可根据情况利用分配律去掉括号后,改变运算顺序,简化运算.例3.教科书第53页例4.分析:1.本题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其关键是对第一行数据变化规律的分析,通过对第一行数的观察分析让学生更为深入地认识有理数乘方运算,感受底数相同的幂的变化特征.2.教学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抓区别,找共性”是发现规律的重要方法.四、课堂练习: 1.补充练习:

(1)42()54(5)3;(2)24(2)232(1);

4211(3)4(2)23(1)30(2)3;(4)11233(3)232;

43(5)0.15715512212263.432教科书P54练习.五、课后练习

1.教科书P58习题1.5,第3、7、8.2.补充练习:计算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2.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幂的运算性质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 幂的运算性质的推导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运用实例

导入新课

引例

一个长方形鱼池的长比宽多2米,如果鱼池的长和宽分别增加3米,那么这个鱼池的面积将增加39平方米,问这个鱼池原来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然后提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列方程求解,同学们在什么地方有问题?

要解方程(x+3)(x+5)=x(x+2)+39必须将(x+3)(x+5)、x(x+2)展开,然后才能通过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整理,这里需要用到整式的乘法.(写出课题:第七章

整式的乘除)

本章共有三个单元,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整式的除法.这与前面学过的整式的加减法一起,称为整式的四则运算.学习这些知识,可将复杂的式子化简,为解更复杂的方程和解其它问题做好准备.

为了学习整式的乘法,首先必须学习幂的运算性质.(板书课题:7.1 同底数幂的乘法)在此我们先复习乘方、幂的意义.二、复习提问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

(1)34;(2)a3;(3)(a+b)2;(4)(-2)3;(5)-23.

其中,(-2)3与-23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4与-24呢?

三、导学过程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 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

做一做: 105×108 ,10m×10n ,2m×2n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

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

即am·an=a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应用举例 变式练习

1.引导学生看课本P14 例1 , P15 例2.可以让学生先做,再对答案.2.课堂练习

<1>计算:(1)107×10(2)x2·x

5(3)-a2·a6;

(4)(-x)4·(-x)3

(5)ym·ym+1.

提醒学生注意:(3)中-a2与(-a)2的差别;(5)中的指数有字母,计算方法与数字相同,计算后指数要合并同类项.(4)中(-x)4=x4学生如不理解,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理数的乘方.

<2>计算:(1)105·106;(2)a7·a3;(3)y3·y2;

(4)b5·b;(5)a6·a6;

(6)x5·x5.

对于第(4)小题,要指出b的指数是1,不能忽略.

<3>计算:(1)y12·y6;

(2)x10·x;

(3)x3·x9;

(4)10·102·104;(5)y4·y3·y2·y;(6)x5·x6·x3.(7)-b3·b3;(8)-a·(-a)3;(9)(-a)2·(-a)3·(-a);(10)(-x)·x2·(-x)4;

五、小结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对这个法则要注重理解“同底、相乘、不变、相加”这八个字. 2.解题时要注意a的指数是1.

3.解题时,是什么运算就应用什么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就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整式加减就要合并同类项,不能混淆.

4.-a2的底数a,不是-a.计算-a2·a2的结果是-(a2·a2)=-a4,而不是(-a)2+2=a4. 5.若底数是多项式时,要把底数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计算

六、作业: 课本P15知识技能第1, 2题

上一篇:会议组织流程下一篇:春的初三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