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双关语的翻译(通用8篇)
英语双关语的翻译 篇1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翻译
双关语的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语言、文化及表达习惯的`差异,使双关语翻译难以兼顾其双重含义.”功能对等"理论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在译语语言和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功能,为双关语的翻译另辟蹊径.对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来说,译文只要能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广告效应,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乎相同的感受就是成功的翻译.
作 者:王春燕 WANG Chun-yan 作者单位:江苏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刊 名: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SU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9(1)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英语广告 双关语 翻译 功能对等英语双关语的翻译 篇2
一、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关于翻译标准, 中外翻译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 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 到鲁迅的“忠实通顺”; 从瞿秋白的“等同概念” 到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Nida的“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 我们可以看出, 这些主张都是指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文的风格。而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 指的是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 隐含意义等。
在翻译方法上, 直译与意译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 两者之间相互联系, 且没有绝对的界限, 一篇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 又有意译的,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传达原文多种意义的, 就直译; 如果不能翻译出原文的多种意义, 特别是不能传达出隐含意义的, 就采取意译的方法。所以, 对英语广告中双关的翻译, 应采用辨证的办法, 一方面要考虑到广告的语体特征, 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减少双关在翻译中信息的流失。本文将根据从英语广告实例中归纳出的翻译技巧, 阐述和探讨双关语的翻译方法。
1.对应译法
如果原文中一词两义的词在汉语中也有相对应的词, 这时就可以对译过来, 保留原文的双关, 这是广告双关语翻译的最理想状态, 以下几则广告翻译就可说明。
(1) The label of achievements.Black Label commands more respect.
译文: 此酒标志成功, 黑色标志更显尊贵。
这是一则威士忌酒的广告. “Label”有两层含义, 一为“标志”, 二为酒的牌子——Black Label (黑色标志) 。该广告通过双关手段, 既强调了此酒与成功相联系的形象, 又便于人们对品牌的记忆。
(2) From sharp minds, come Sharp products.
译文: 智慧产品, 来自夏普。
这是著名的夏普产品的广告, 在词语上运用了双关修辞. “夏普”是一种高科技产品, 而“sharp”一词大写是产品的品牌, 小写则有“精明的, 智慧的”意思. 因此, 这句广告词巧妙地把拥有高科技产品“夏普”同拥有智慧结合起来, 以赢得人们的认同。
(3) Have a good trip, buy—buy!
译文: 祝君旅途愉快, 拜拜/快买!
这是某机场商店的一则广告, buy—buy (买—买) 与bye—bye (再见) 同音。 机场商店向旅客道别, 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提醒大家, 临行之前买些礼品或其它东西带上吧。 “Buy—buy” 幽默诙谐, 构思巧妙, 令人拍案叫绝。译文”拜拜/快买”保留了英语双关语的含义。
2.拆译法
在某些情况下, 译者无法用一句话来表述双关语的双重含义, 为使双关语的双层意义再现于译文中, “也可以采取变通的办法, 将双关语剥开, 拆成两层来表达。”[1]但拆译法必须以忠于原文为前提, 它是广告双关语翻译中必不可少、可去可行的译法。
(4) Ask for more.
译文:摩尔香烟, 再来一支。
这是摩尔香烟在广告语中树立的双关典范。它巧妙地使用“more”一词的双重意义:此词大写即是香烟的品牌 (摩尔牌) , 小写有“更多”的意思。在翻译的过程中, 这种一语双关的效果通过一分为二的办法拆译成汉语的四字结构, 读来朗朗上口, 不仅使人们轻松地记住了商品的品牌, 而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产品优于同类产品。此广告也可用对应译法翻译为“再来支摩尔”, 但文字效果上显得欠缺些。
(5) Trust us. Over 5, 000 ears of experience.
译文:相信我们吧!历经5000多只耳朵的检验, 有着5000多年的经验。
这是一则助听器推销广告。它巧妙地利用了ears与years谐音的特点, 在字里行间既说明该产品已经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考验, 又充分暗示了其历史悠久、质量上乘的特点, 让人回味无穷。
(6) The Unique Spirit of Canada.
译文:别具风味的加拿大酒, 独特的加拿大精神。
这是一则刊登在加拿大《多伦多报》上的酒广告, 其中spirit一词是传神之作, 它既可作“烈性酒”解, 又有“精神”之意, 为了保留它的双重意义, 将它拆开翻译更能体现原文的内涵。
不过,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 这种翻译方法尽管保留了双关语的双重含义, 但原文那种凝练、诙谐的韵味和一词两义的妙趣却丧失了。
3.套译法
有些双关语的翻译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的。英语语言、文化在汉语中的传播形成了双语翻译之间的桥梁。套译法就是套用英语在汉语中已经沉积下来的固有模式, 对英语广告进行翻译。
(7) 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
译文:迟到总比丧命好。
这是一则交通公益广告, 它妙就妙在不仅引用了习语Better late than never (晚来总比不来好) 的结构, 还利用了late的双关意义, the late在这里指the dead。采用套译法来翻译广告语, 使双关的运用在广告中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 给司机以警示, 取得了良好的广告效果。
(8) We take no pride in prejudice.
这是《泰晤士报》为自己做广告时用的一句妙语, 它源于Jane Austin的一部传世名著Pride and Prejudice。报社援引该书名做广告, 以标榜自己不偏不倚, 主持公道。对于知道《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的人来说, 这种译法的双关内涵便不言自明了。
套译法的长处在于它传递广告原文的文化内涵, 同时又能基本保证原文简洁、凝练的语言特征, 但双关的内涵往往不能充分展示, 所以译文也就失去了原文风趣、机智、幽默的色彩。
4.意译法
意译是指译者不得不舍弃或改变原文的形式或者修辞, 使用目的语的习惯表达法, 或运用目的语读者易懂的切合原文意思的词语, 并选用恰当句式来传达原文的含义和精神。在翻译含有双关语的英语广告时, 由于有不少双关语涉及到英语的语言习惯或文化习俗, 而它们的语言形式或文化背景又不为译文读者所熟悉, 因此只能意译。
(9) Spoil yourself and not your figure.
译文:尽兴地吃吧, 别担心体重。
这是“Weight-Watcher”冰淇淋的广告标题, 这种冰淇淋是专为节食者生产的。双关不仅存在于商标名称中, 广告中的”spoil”也是双关所在。“Spoil yourselt”的意思是“enjoy oneself to heart’s content”, 即“尽兴”, 而 “spoil one’s figure” 意为“破坏了体形”。这则广告通过一语双关, 让欲大饱口福又担心体重者能放心食用, 使减肥者在轻松幽默的语气中很自然地接受该产品。
(10) FACE VALUE
Exceptional skin care. Excellent value.
译文:脸面的价值
超群的皮肤护理, 超值享受。
这是一则护肤品广告, “face value”原意是“面值”, 指票据或货币纸面上标明的价值, 这里指“脸面的价值”, 一语双关, 意指人的脸部皮肤最重要或者说最值钱, 因此必须使用超群的皮肤护理品来呵护, 此处用意译法来处理较为妥当。
(11) Part-time Job
Earn Xtra Money.
译文:业余兼活, 外快多多。
这则兼职广告直译的意思是:业余工作, 赚额外收入。广告中杜撰词“xtra”从语音、语义和语境中可以看出是从单词“extra”变异而来。字母“x”代替了原词中的“ex”, 从而使原词在其本义的基础上深化了内涵意义, 极大地增强了原词的表达效果。因为字母“x”不仅与字母组合“ex”同音, 而且在数学术语中表示“未知数”的含义, 这样使广告语平添了新的意蕴, 给人以无尽的联想。并且“extra”本就是“额外的, 特大的”的意思, 谁看了这一诱人的广告能不跃跃欲试呢?因此只一字之变就收到了新奇的修辞效果, 实则妙哉!
5.侧重法
(13) “ Put it all behind you.”
译文:一切尽抛脑后。
这是本田汽车所做的广告。原文中的“”具有双重含义, 一指别的汽车, 亦指世事、公务或烦心的事。若将“”中的双重含义都表述出来, 译文就显得太长, 不能给人一种快速向前飞奔的感觉。因此, 翻译时只能偏重其隐含意义。
(14) Pick an Ace from Toshiba.
译文:卓越来自东芝。
这是东芝公司为自己的微机所做的广告标题。“Ace”是扑克牌中最大的, 在广告中暗示东芝公司产品的高质量, 译文也只侧重其隐含意义。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 侧重法只侧重双关的隐含意义, 而舍弃其字面意义。这样一来, 双关的双重含义在译文中就很难同时顾及, 所以译文也就没有双关可言了。事实上, 这种译法正是双关语具有可译性障碍的例证。
二、结语
总之, 双关是使广告文体更具吸引力、更富有内涵的有效手段, 在英语广告中普遍使用。以上只讨论了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翻译的几种方法, 在实际翻译中, 要真正做到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等值, 使双关语的翻译传神而又恰如其分, 必须从具体情况出发, 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辩证地选择合适的手段来传达原文的意义。由于英汉语中都经常使用双关辞格, 而两种语言中词语意义往往不能对等, 因而在英译汉中如实地再现英语中的双关语是十分困难的, 双关语的翻译之难也一直是众多学者所公认的。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摘要:双关作为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而备受广告商的青睐。由于两种语言中词语含义的不对等以及词语音义结合的任意性, 在汉语翻译中很难再现英语双关的修辞效果, 而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则更为复杂。
关键词:英语广告,双关语,翻译
参考文献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2]蒋磊.谈商业广告的翻译[J].中国翻译, 1994 (5) .
[3]孟琳, 詹晶辉.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技巧及翻译[J].中国翻译, 2001 (5) .
[4]徐仲柄.英语双关的类型和翻译[J].外国语, 1988 (6) .
商务英语双关语的语用对比翻译 篇3
课题号:064572128(课题组成员:石云平、赵会军等5人)
[摘要] 商务英语中使用了大量的双关语。从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等方面研究商务英语双关语的语用用意,在获取完整的语用用意基础之上,进行语用对比翻译,力求达到语用等效翻译的目的。
[关键词] 商务英语 双关语 语用 对比翻译
一、引言
商务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双关现象,而双关语的双重语义使得翻译成为一件棘手的事。语用翻译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同时,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很难区分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这时只需着重表达原作的意向或语用用意即可,这就是语用综合对比翻译。我们通过使用语用对比翻译方法来翻译商务英语中比较难翻的双关语就可以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下面就从商务英语双关语的语用语言对比翻译、社交语用对比翻译和语用综合对比翻译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二、商务英语双关语的语用语言对比翻译
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就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文中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何自然,1997:186)。例如:
Warm Up, Chill Out with New Meals from Friendly's.(http://www.friendlys.com)
这是一篇文章的标题,句中“chill out”字面意义是:消除寒冷、祛寒。从资料来源中我们可以知道,“Friendly's” 是一家生产冰激凌的公司,冰激凌当然是凉的食品,一般是在夏季炎热时吃。冰冷的东西怎能祛除寒冷呢?对于中国读者有点不可思议,难道夏季还冷吗?文章的第一段内容可以给我们提供帮助:
WILBRAHAM, Mass.-- Jan. 4, 2006 -- The best way to beat winter weather? Come to Friendly's between January 2 and February 19 to warm up with hearty, flavorful meals, then chill out with an irresistible treat - - a free Sundae with Friendly's famous ice cream.(http://www.friendlys.com)
文中说的是在北方的一、二月份冬季寒冷季节,公司给客户就餐免费赠送圣代冰激凌来驱逐寒意,使客户心里感到温暖。冬季去过西方国家的人可能知道,冰激凌照样有人吃,而且吃完了也不会感到寒冷,这可能是因为暖和的屋子和奶制品的高能量双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显然,“chill out”是双关用法:不仅仅是就餐可以祛除寒冷,公司的免费冰激凌也可以从心理上使客户感到温暖。这样的句子按照语用语言等效翻译的原则可以翻译成:在“朋友”公司用餐使你感到温暖,祛除寒冷。这样的译文完整等效地体现了“chill out”的双重意义。
商务英语双关语翻译中的语用语言对比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为求翻译中的语用语言等效,必须注意原著的“语用用意”(pragmatic force),注意从原著的角度看原文在语境中的含义。例如:
Kodak To Shutter 10,000 More Jobs (CBS/AP, July 20, 2005)
柯达公司是世界知名的照相机及胶片、相纸生产企业,句中用“Shutter”(按照相机的快门)来一语双关地描述柯达这个生产照相机企业的照相行为。这个句子翻译起来似乎有点困难。不过,原文的一段文字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理解:
Eastman Kodak Co. said Wednesday it will cut as many as 10,000 jobs in addition to the 15,000 already announced as the photographic products company announced it swung to a loss in the second quarter from a year-ago profit.
原来柯达公司在亏损后要进一步裁员。意义清楚后,在翻译时就可以采用语用语言等效策略翻译:柯达公司咔嚓一下按掉了一万多人的饭碗。
语用用意有暗含的(implicit)和明说的(explicit)两类,在翻译中根据语言环境把暗含的用意翻译出来才能达到语言等效。
2.为求得语用语言等效,就要注意将原作隐含在各类指示词语中的意向或语用用意清楚表达出来。例如:
Inside 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FORTUNE Magazine,February 20, 2006)
句中,“the Great Firewall”显然具有双关用意,因为读者都知道“the Great Wall”,都知道长城是中国的,甚至知道古代长城是用来御敌的、阻止外来入侵的。看完下面内容不难理解“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 的含义:中国的网络防火长城。
Cisco and Sun Microsystems sell Beijing hardware and filtering systems used to block access to forbidden sites--the so-called Great Firewall of China.
從句中可以推断,这里的防火长城不是防真正的火,而是非正常的、禁止进入的网站。知道了“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 的含义,还不足以把句子翻译好,还要知道“Inside”的含义。“Inside”一词是在内部、在里面的意思,在句中具有方位指示意义。从下面文中可清楚地了解“Inside”的语用用意:
But information wants to be free--even in China. And the firewall may be crumbling from within.
上句说的是:随着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对一些内容的信息也不必再禁止了,也就不用防火墙了。由此知道“Inside”的具体语用用意:在内部所发生的一些事。因此,这个带有双关的句子可以翻译成:在中国网络防火长城内部所发生的一些事。这种把原作隐含在指示词中的意向或语用用意清楚地表达出来的翻译方法使商务英语双关语的翻译充分地达到了语用语言等效。
3.翻译中的语用语言等效包括要选择合适的译文语言形式来表达原文的意向或语用用意。
摩尔香烟(More)广告(Ask for More)树立了双关的典范。“Ask for More”句中巧妙地利用了“more”一词同时具有“更多”和香烟品牌的双重意义。这则广告使人们轻松地记住了商品的品牌,同时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文并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目的就是让人们去无限地去遐想:句后是问号还是感叹号?应该都可以吧!该句的翻译可以有如下几种甚至更多:(1)再来一只(包)摩尔香烟吗?(2)再来一只,还吸摩尔香烟!(3)你难道还吸摩尔香烟?(4)你要摩尔香烟吗?不难看出,此句在不同的语用语境中有不同的翻译。因此,此句的翻译不是惟一的,语言形式也是变化的。
三、商务英语双关语的社交语用对比翻译
至于社交语用的等效翻译,则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何自然,1997:186)。译者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领会原著,强调以原文精髓为目的,译文力求体现原文的风格与文化背景或順从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变洋为土。例如:“The BERD’s in hand.”是双关语句。一是指英语中的成语: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意思是: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多得不如现得。二是指欧洲重建与发展银行(the Bank of European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缩写为“BERD”(“bird”的语音双关) (范家材,1992:184)。如果我们强调原文精髓以力求体现原文的风格与文化背景为目的,不妨翻译成: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选择欧洲重建与发展银行使你成功在握。如果译文力求顺从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可以将语句转换成符合中国人习惯的表达方式:多得不如现得,选择欧洲重建与发展银行使你成功在握。
两种翻译风格都达到了语言等效翻译的效果,都完整地体现了商务英语双关语句子的原作语言原意。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没必要分出孰优孰劣。有时体现原文的语言文化风格更好一些,而有时则更应侧重服务于中国读者的文化习俗和语言习惯。再看一例:
Evergreen Solar shares burned by raw materials hitch.
句中“Evergreen Solar”是一家上市公司,“Solar”和“burned”给人形成了一组灼热的印象,连在一句话中使用显然是双关用意:灼热的太阳(公司)把自己公司的股票都烧糊了。整句按字面意思翻译:常青太阳公司股票被猛涨的原材料给烧焦了。意思似乎明白但是中文表达不合逻辑,股票怎能烧焦呢?如果结合原作者的语用原意:由于原材料价格的飞速上涨,常青太阳公司的利润大幅下降,导致公司股票价格大幅下跌。我们可以按照社交语用等效的原则来翻译成:迅猛上涨的原材料价格这把大火把常青太阳公司的股票烧得一塌糊涂,大幅下跌。
四、商务英语双关语的语用综合对比翻译
语用综合对比翻译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无法区分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只需着重表达原作的意向或语用用意即可(何自然,1997:191)。如伊莱克斯(Electrolux)的吸尘器广告:
Give your lungs a good vac. (http://www.electrolux.com)
句中“vac”为“vacuum”的缩略形式。显然这里使用的是双关用法:吸尘器使屋子里干干净净,同时也让你的肺里洁净如空。翻译时不能按字面意义把“vac”直译成真空,也似乎谈不到什么社会的或文化的差异,但意思很明确,这里我们使用语用综合对比译法,只将其原有意义清楚完整地表达出来即可:(伊莱克斯吸尘器)让你呼吸到清洁的空气。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通过理解原文的语用原意采取综合对比法进行翻译可以顺利地解决商务英语双关语翻译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五、结语
综上,商务英语双关语的翻译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处理的不好就无法达到语用目的。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语用语言环境,通过采取语用语言对比翻译、社交语用对比翻译和语用综合对比翻译三个不同方面的翻译策略来巧妙地解决实际翻译中遇到的困难,以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的等效翻译和语用用意翻译为出发点,兼顾考虑原作和译文读者的语用语言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最终达到完整意义上的语用语言沟通。
参考文献:
[1]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CBS/AP, July 20,2005
[4]FORTUNE [J].February 20,2006
[5]http://www.electrolux.com
英语双关语探析 篇4
英语双关语探析
双关语是一种文字游戏,也是英语修辞的一种常见形式.本文分析了英语双关语的.含义、表现形式及其适用的各种文体,说明巧妙使用双关语可以达到幽默效果.它的使用和理解需要相当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
作 者:高曼莉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071003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H3关键词:双关语 谐音双关 语义双关 适用文体 幽默
英语双关语的翻译 篇5
此次的这些都是借用类似语移花接木的广告词:
音响公司广告———“一呼四应!”
评:一语双关,强调音响的震撼力。
某饺子铺广告———“无所不包!”
评:说明包子种类包罗万象,只要是吃的东西肯定都会变成材料。不过,这句广告语用在包子身上总感觉吓人。
吃的东西不一个强调做工,更应该强调吃的感觉和感受。
某石灰厂广告———“白手起家!”
评:原来白手起家可以用在这里,点明了石灰的特点,强化了家的需要。
某当铺广告———“当之无愧!”
评:当之无愧作为当铺的广告还真就当之无愧。既然东西都要当了,来这里肯定去对了地方。因为只要货真价实就肯定当之无亏。
某帽子公司广告———“以帽取人!”
评:虽说不能以貌取人,但是戴上我们的帽子还真就能够给你增色几分,别人还真就得以帽取人。
某理发店广告———“一毛不拔!”
理发技术之高全在剪头的过程中,不经允许绝对不会误拔你一根头发。降低你的心理压力,突出理发水平的高超。
某药店广告———“自讨苦吃!”
评:良药苦口概念根深蒂固,生病吃药是一个主观自发的行为。所以言之自讨苦吃相当的取巧,从心理上与病人同步,体会他们的感受,又强化药品的质量。
某戒烟协会广告———“千万别找吸烟女子做朋友,除非你愿意去吻一只烟灰缸!”
评:幽默形象,烟灰缸是我们弹烟的地方。那肯定不是一个干净的地方,将吸烟的人比作烟灰缸。幽默形象的突出吸烟的厌恶感。
某打字机广告———“不打不相识!”
评:不是俺愿意打,只是因为只有打才能识。
某眼镜店广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您的心灵,请为您的窗户安上玻璃。”
评:上升了一种境界,提高了一种品味,引发了一种共识。巧妙比喻,升华了一种物品,强化了价值感的认知。
眼镜能卖多少钱啊,但心灵窗户的玻璃肯定就贵了。
不过暴利的行业,说得越邪乎,你挨宰的可能性就越大。
某香水公司广告———“我们的新产品极其吸引异性,因此随瓶奉送自卫教材一份。”
评:用香水的主要目的就是吸引异性,但是能够吸引到被人家侵犯的地步,可见魅力不小。
某公共场所禁烟广告———“为了使地毯没有洞,也为了使您肺部没有洞,请不要吸烟。”
评:环境健康、个人健康双重保护,我们拒绝黑洞,让我们从拒绝吸烟开始。
某公路交通广告——“如果你的汽车会游泳的话,请照直开,不必刹车。”
评:关键时刻,符号胜过言语,这种广告不会是有效的路牌广告,除非真的有人想让你的车游泳,某新书广告——“本书作者是百万富翁,未婚,他所希望的对象,就是本小说中描写的女主人公!”
评:预知详情,怎么不得看看内容。要嫁百万富翁,先得买本书。好奇往往也是购书的一个主要因素。
某汽车陈列室广告———“永远要让驾驶执照比你自己先到期。”
评:潜台词:不是驾照到期的早,而是俺确实质量好。
某交通安全广告———“请记住,上帝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给汽车准备了备件,而人没有。”
评:因为没有备件,我们没法和汽车比,所以还得关爱自己身体的各个零件。
某化妆品广告———“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评:化妆品上岗,雀斑下岗,青春痘不留。
某洗衣机广告———“闲妻良母!”
评:贤妻良母不用吃耐劳,只因有洗衣机,解放妻子的时间,强调一种境界和家务自由,一门心思做良母。而且,以往经验,一说到贤妻人们就想到黄脸婆,如果变成闲妻,更多时间会花在自己身上,给妻子一种增添魅力的机会。
体会了妻子的感受,妻子就会肯定你的产品。
某酸汁饮料广告———“小别意酸酸,欢聚心甜甜。”
评:唤起谁的共鸣,谁就是它的购买人群。
某鲜花店广告———“今曰本店的玫瑰售价最为低廉,甚至可以买几朵送给太太。”
评:典型送给男人的广告,不过千万别让太太看到。因为女人不仅在乎花,更在你给他买花的理由。也许有时不需要理由,但不需要理由也是一种理由,至少没有理由也要胜过“因为花便宜”这个理由。
某美容院广告——“请不要同刚刚走出本院的女人搭讪,她或许就是你的外祖母。”
评:夸张的不可理喻,但是别忘了女人为了魅力往往会丧失理性,这个广告就是给她们做的。
某印刷公司广告——“除钞票外,承印一切。”
评:充其量就吸引个眼球,因为承诺一切,则一切都做得不好。这已经成为分众时代的一个不二法则。
某眼药水广告——“滴此眼药水后,将眼睛转动几下,可使眼药水遍布全球。”
评:使用方法+心理暗示的感觉体验,全部体现在夸张的广告词中。
全球是我们通常对地球的代名词。与眼睛类比,夸张放大,让你过耳不忘,同时你会随着指令在滴完眼药水后,真得转转眼球,来润滑你的“全球”。心中还会想起夸张的广告语,又一次强化你的感觉。心理暗示配有生理效果会让你对品牌产生难忘的印象。
某招聘广告——“招聘女秘书,长相像妙龄少女,思考像成年男子,处事像成熟的女士,工作起来像一头驴子!”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翻译之我见 篇6
1.1 同音异义双关语
同音异义双关语不仅包含幽默感, 还可以增加这个广告的这种吸引力。它可能给消费者一个非常深的印象。还可以使广告作品具有节奏感, 音调铿锵, 琅琅上口, 便于记亿。
例:M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air (这里有充足的阳光, 清新的空气, 一切为了您的子孙后代。)
译者使用二个同音异义双关语“sunson”和“air-hair”吸引消费者。它带来我们一种好感觉。
1.2 意思双关语
例1:Spoil yourself and not your figure. (尽情大吃, 不增体重。)
这是“Weight-watcher”冰棋淋的广告标题。“spoil oneself”意思是使某人得到心满意足的享受, “spoil one`s figure”意思是破坏了体形, 并且这种冰淇凌是为那些想减肥的人而做的, 通过双关语的运用, 减肥者怎能禁得起这种诱惑而不去买这种冰棋淋呢?
例2.A deal with us means a good deal to you. (和我们做买卖意味着您做了一笔好买卖。)
这则广告巧妙地运用“a good deal--”许多、很多和“交易”的双关意义。在这个广告里deal有三个意思:做买卖、一笔好买卖和许多。
1.3 语法双关语
例.Which lager can claim to be truly German?
This can. (旁边画有一罐啤酒)
(哪种大罐啤酒可称得上是地道的德国货?这罐。)
Can不仅一个动词, 而且是意味饮料罐的名词。并且译者增加了一张罐的图片。如此整个广告就会吸引消费者。
1.4 成语双关语
例.A Mars a day keeps you work, rest and play. (一天一块玛斯巧克力, 让您工作像工作, 娱乐像娱乐。)
使人立即想到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而work和play两个词的并列又使人联想到另一个尽人皆知的成语A11work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该广告不仅在语言形式上借助于成语, 同时还援引了成语的内容, 仿佛每天吃一块就会使人聪明 (not become a dull boy) , 身体健康 (keep the doctor away) 。
2 广告双关语的翻译策略
2.1 讨人喜欢引人想像的翻译, 形成双关效果
双关语由声音, 形式和意思组成。因此我们有时不能翻译出某一特别双关语。但这不是绝对的, 有时也可能。此种方式考虑广告形式和内容, 是广告双关语翻译的完善的界限。例.'Easier dusting by a stre-e-etch.' (“拉拉拉长, 除尘力强”。)
Stre-e-etch是不仅这个产品名字而且表达这个广告的特别意思。它容易让人产生想象。拉的重复反射stre-e-etch的结果。它给我们舒展的感觉。
2.2 同词分角度翻译表达同一意思, 形成双关效果
如果我们想表达双关语的双重意思,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英语词汇的汉语意译的两个角度来表达一句双关语。
例.'I'm more satisfied, Ask for more.' (“摩尔香烟, 我更满意”“再来一支, 还吸摩尔”。)
这里使用more的双重意思。一个意思是更多, 更加。另一意思是这个产品名字。这个广告让人容易地记住它。同时它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印象。这种产品比其他的好。这种产品可能满足消费者。
2.3 格式照搬直接意译, 形成双关效果
某些广告的双关语是以某些文化为砌基。译者必须很好的了解它的文化。同时我们必须根据它的文化来翻译。有时我们必须采取机械翻译。
例.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 (“烟蒂好, 烟就好”。)
这个广告是一条英语成语。它的翻译是词结局好, 全部好, end有双重意思结束和烟蒂。这个广告来自英语成语'Better late than never' (晚来总比不来好) 。它不仅使用成语形式而且使用双关语的双重意思, 致使这个广告比较坚强。
2.4 有侧重点翻译, 形成双关效果
双关语在广告中有时包括许多意思。译者很难把他们全部表达出来。如此我们必须侧重一两个部分。
例1.'Butlin's---the right choice.
Don't labor the point, or be conservation in you choice or liberal with you money.Come to Bolin's for the real party.
Great Party Ahead' (布特林旅游公司—您的正确选择。不要劳烦讲个没完, 不要保守, 也别犹豫, 不要放任自由的乱花钱, 到布特林旅游公司, 参加实实在在的聚会吧。盛大的聚会正等着你!)
这个游览公司广告使用词labor, conversation, liberal吸引消费者。labor, conversation, libera是政党的名字。但这里labor the point意味着详尽说明, be conservation in your choice意思是在做选择时保守“, 'be liberal money'意思是'大手大脚的花钱', 'Party'也是双关语词。它意味政党或聚会, 因此说这个翻译是一个非常好翻译。
2.5 利用多形式补充翻译, 形成双关效果
多数广告双关语的翻译可以用侧重翻译的方式来表达, 但有时双关语的另一意思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可以使用补充翻译来完成。
例.OIC (旁边画有一副眼镜)
OIC这是眼镜广告。这三个字母看起来象一副眼镜。并且它的发音是oh, I see。如果我们不参照图片翻译它, 我们能只可能翻译它成哇, 我看见了, 因此我们使用一张图片表达它的意思。所以说补充翻译是一个重要翻译方式。
3 结束语
总之, 在广告里, 双关语是非常重要的修辞。双关效果, 不仅使广告简洁, 丰富, 幽默, 还使人能更清楚的记忆, 抓住人的眼球。因此, 我们在翻译时不仅要译出原意, 还要考虑语言、文化、政治、风俗等因素, 使之更符合本土文化。使译语不仅反映出原意, 双关效果还能使本土受众接受。翻译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它要求译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保证了广告的传播效果, 也就保证了其对产品销量影响。因此作为译者, 要非常小心地翻译并且要尽其所能地做到最佳。
摘要:现代经济生活中, 广告是非常重要的媒介手段。成功的广告不但传播了信息, 也表达了一种精神。为了使内容更丰富, 使主要语句更清晰, 使语言更有影响力, 并以此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广告语常使用修辞手法。双关语是广告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因此广告双关语的翻译就尤为重要。, 本文初略探究双关语的用法及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广告,双关语,翻译
参考文献
[1]崔刚主编.《广告英语3000句选萃·分析·欣赏》,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年07月.
[2]王燕希编著, 《广告英语一本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年06月第1版.
[3]卢泰宏, 李世丁, 陈俊勇, 张碧波.《广告创意100》广州:广州出版社, 1995年10月.
[4]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年2月.
论述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的翻译 篇7
关键词:广告;双关语;翻译
一、引言
所谓“双关”,便是用一个词汇、一句话或者是一个片段去表达两重意思,这两重意思中一种是表面上的,另一种是隐含的,并且通常来说隐含的意思才是双关语想要表达的重点。所以说,双关语表达的这种“一明一暗”的双重含义如若运用到广告中,将让观众深切体会到广告人设计广告的巧妙,加深其在观众心中的印象,令观众“过目不忘”。然而也正是因为双关语的这个特点,我们很难准确地翻译出双关语,很难照顾到词义又考虑它的形式。例如某热水器广告词为“随心所浴”,其借鉴的是“随心所欲”这个成语,但是当把它翻译成英文时却很难同时照顾到它的韵味和形式。所以说,在翻译广告中的双关语时,再采用“形式对形式”这种翻译方法显得力不从心。
奈达曾在其著作《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其追寻的翻译目标是等效或基本等效,即尽管原文和译文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形式上的出入,也能让译文阅读者同原文阅读者一样精准地获取同样的信息,这里的信息包含主要的精神、具体的事实及意境氛围。本人很赞同这种奈达的这个翻译理论,特别是在中英文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上。可以说“功能对等”是对广告中双关语进行翻译的基本原则,基于这种原则,下面是本文将要探讨说明的几种常用的翻译方法。
二、英汉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方法
(一)契合译法
契合译法是指译文的形式、内容均契合原文的双关意思,这种翻译方法比较高级,下面举两个例子。
1.优良的质量 优惠的价格 优质的服务(“三优”牌家具)
这则家具广告中,“三优”既是家具的品牌名字又包含“优良、优惠、优质”的含义,而且都是以“优”开头,形式相当优美。其英文翻译是“3- U Furniture UUU, Unrivalled quality,Unbeatable prices and Unreserved service”,这里使用英文字母“U”替代了原文中的汉字“优”,并且为了保持同原文一样的形式,英文翻译中择选出以“U”开头的三个英文单词,使得译文和原文做到了音、形、义的契合。
2.Every Kid Should Have An Apple After School. (Apple IIc)
英文广告中“Apple”这个单词是个双关语,它的隐含意思是孩子们在放学回家后不仅应该吃苹果这种水果来补充身体营养,还应该享有Apple这个牌子的PC来补给智慧食粮。因此它的中文翻译是:每个孩子放学后都该有个“苹果”。将苹果用引号圈出来以强调它的双重含义。
(二)侧重译法
当广告中那种别出心裁的双关语无法用契合译法翻译时,我们只能舍弃它的表面意思,保住隐含意思,这样才能表达出广告的重点,这种方法便是侧重译法。
1.衣食住行,有龙则灵。(建设银行广告)
在汉语中,“龙”代表吉祥和财富,然而在西方人眼里“dragon”是彪悍的怪物,寓意心狠手辣的人,把“龙”直接翻译成“dragon”起不到象征的效果。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只能舍弃汉语中“龙”的寓意,翻译成 “Long Card makes daily necessities a piece of cake”。譯文中“long”的音不仅能让懂汉语的人联想到“龙”,并且英文含义中有“长久”之意,传达出建设银行会天长地久地为您理财这种让客户贴心的含义。
2.The prose without the con. (The Times)
《泰晤士报》的这则广告来源于人们所熟知的成语“the pros and cons”(是非曲直),并把“pros”变成同它读音和形式均相近的“prose”。此外,“con”含有“欺骗”的意思,说明泰晤士报刊登的信息真实不虚假。该译文是:《泰晤士报》篇篇无谎言。这种翻译就是保持了原文的真实意思,但没有沿袭原文中让人们从读音上联想到成语的特点,没有原文那么别出心裁。
(三)补偿译法
虽然利用侧重译法可以翻译出绝大多数广告中的双关语,但是假如双关语双重含义
的重要性旗鼓相当,再这样舍弃就有点的得不偿失,所以需要应用补偿译法。
1.默默无蚊的奉献。(蚊香片广告—谐音双关)
这则蚊香广告中“闻”和“蚊”谐音双关,不仅告诉观众该产品的蚊香产品无毒无味,还突出该蚊香杀蚊彻底的特点。然而这种谐音双关不能英文翻译出来,所以需要采用压尾韵的修辞手法补偿翻译。该译文是:Mosquito- repelling incense,repells mosquitos in silence.
2.There’s never a better time. (Raymond Weil)
Raymond Weil的这则手表广告中“A better time”不仅说明该品牌的手表 “走时更精确(keep a better time)”,还有“过得愉快(have a good time)”这层意思。直译很难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所以译文使用了汉语中一个常用的句型 “此时不??更待何时”完成补充,其译文是“此时不戴,更待何时”。
结语:综上所述,在中英文广告中我们随处可见双关语的身影,在对双关语进行翻译时,需要遵循“功能对等”的基本原则,具体的方法有契合译法、侧重译法、补偿译法等。虽然本文只介绍了这几种方法,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只是用这几种方法中的某一两种进行双关语的翻译,在实际翻译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尊重实际,挑选最为合适的方法来翻译,尽量最大限度地将原文的意思翻译出来。
参考文献
[1] 邹梦琴.英汉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6):133-134
[2] 汪政骏.浅析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其英汉翻译策略[J].商,2014(7):86-86
英语翻译技巧:十种常见的翻译腔 篇8
1. 作为……
第一个要介绍的翻译腔是什么?答案是as,意思是“当作、作为”,但在翻译时不一定要把这个字翻出来哦!要先想想某句话若换用中文说出来,是否能有更好的表达方式,看看这类的例子吧!
原文:As a husband, he is affectionate.
翻译腔:作为一个丈夫,他十分地深情。
→ 他是个深情的丈夫。
2. ……之一
这类的翻译腔经常被读者忽略,先看看“砚乃文房四宝之一”这句话没问题吧?但再看看“李白是中国伟大的诗人之一”,发现哪里不对劲了吗?这句话若翻成“李白是中国伟大的诗人”是不是简洁许多,也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呢?还可以参考以下的例子:
原文:He’s one of the famous writers.
翻译腔:他是有名的作家之一。
→ 他是位有名的作家。
3. 被动用法
中文里的被动用法不如英文常见,因此在转换语言时别忘了要先想想“这种讲法地道吗?”,适时调整主动及被动的用法,这样译文才会读起来比较顺。
原文:His opinion isn’t accepted.
翻译腔:他的意见不被人们接受。
→ 他的意见大家都不接受。/ 大家都不接受他的意见。
4. 关于……/有关……
这与前面所提到的“作为……”十分类似,与英文相比,介词在中文相对不怎么重要,因此在翻译as及about等介词时,一样可以多想想我们中文里是否有这样的用法,才不会显得画蛇添足。
原文:We have talked about norovirus today.
翻译腔:我们今天已经讨论过关于诺罗病毒的事了。
→ 我们今天讨论过诺罗病毒了。
5. 连接词
你会说“一年有春、夏、秋和冬”吗?相信不会!但是在翻译时大家很容易把多余的“和”或是“以及”翻进去,看看这例子吧!
原文:In the park, we sang and danced.
翻译腔:我们在公园唱歌和跳舞。
→ 我们在公园唱歌跳舞。(我们是不是更习惯这种说法呢?)
6. 复数
从句子里的某个单词是否加了s或是其他的形态变化来看,我们可以借此判断单复数,但是中文没有这样的变化,我们会在名词前加上“许多”或是数量,甚至不加修饰只透过前后文来强调复数,而不是加上“们”,看看以下的范例吧!
原文:All of the doctors in the city have disappeared.
翻译腔:在这城市所有的医生们都消失了。
→ 这城市所有的医生都消失了。
7. 修饰词太长
大家应该知道,修饰词是用来修饰补充的,在一个英文单词前后要加上几个形容都可以,但是中文没有这样的用法,因此如果遇到特别长的修饰词,不妨将原句切割成两三句,这样不只能够完整表达原意,还能让语意更加通顺。看看以下例子吧!
原文:I saw a girl who talks and looks like your sister.
翻译腔:我看到一个说话像且长得也像你姐妹的女生。
→ 我看到一个说话像你姐妹的女生,而且她们长得也很像。
8. 多余的修饰词
看过了太长的修饰词,知道什么是多余的修饰词吗?举个例子:孙中山先生成功地推翻了满清。因为推翻本身就是个已经“完成”的行为,因此无须再将原文中出现的successful翻译出来。下面的例子也是:
原文:Melody is mainly seen as an outstanding singer.
翻译腔:Melody 主要地被视为一个卓越的歌手。
→ Melody 被视为一个卓越的歌手。
9. 当……
看到when,是不是就想翻成“当……时”?其实不需要每次都翻出“当”,不然整篇文章就会如余光中先生所说:“五步一当,十步一当,当当之声,遂不绝于耳了!”尤其有些句子加了“当”,你会发现整句话变得很像“英式中文”,看看例子就知道了:
原文:When you finish the draft, send it to me.
翻译腔:当你写完稿子的时候,把它寄给我吧。
→ 稿子写完后就寄给我吧。
10. 弱动词
举个例子,像press(压)这个字可以转变为apply pressure,也就是施加压力,这里的apply就是弱动词。
在此弱动词为意思比较笼统的动词,而目前中文最常出现的弱动词,大家一定猜得到,就是“进行”“作出”。如果被滥用,许多动词将会慢慢被分解成繁琐的短语,失去动词本身的力量。
原文:The audiences gave good reactions to the speaker last night.
翻译腔:昨晚听众对演讲者作出十分热烈的反应。
→ 昨晚听众对演讲者反应十分热烈。
翻译资格考试一级笔译考试精选习题
Appealing Returns
丰厚诱人的回报
Contingent fees, in which clients pay lawyers only if a case is won, have long been a feature of America’s legal system. Many other countries used to bar them, wary of importing America’s ambulance-chasing culture. But a belated acceptance of their benefits means they are now widely allowed. “No-win, no-fee” arrangements help shift risks from parties to a suit to their lawyers, and make it less likely that a would-be plaintiff decides not to press a strong case for fear of a big financial loss.
只有在胜诉后才需要向律师付费的“风险代理收费制”一直是美国法律体系的一个特色。其他许多国家曾禁止这种操作,担心将美国的讼棍文化“引狼入室”。但这种收费制的好处终于得到迟来的认可,如今已被广泛采用。有了“不赢不收钱”的协定,风险就从诉讼各方转移到了他们的律师身上,也就不大会发生原本颇有些胜算,却因为害怕白白烧钱而放弃打官司的情况。
They accepted money from third parties to fund cases in exchange for some of the winnings. Litigation finance has since taken off. Fortune 500 companies and New York’s elite law firms increasingly tap outside capital when pursuing multi-million-dollar suits.
他们接受第三方的资金来支付诉讼开支,作为交换,向对方支付部分诉讼赔偿所得。自那之后,诉讼融资业务蓬勃发展起来。《财富》世界500强公司和纽约的精英律师事务所在打数百万美元的官司时,越来越多地利用外部资本。
Funds that invest in litigation are on the rise. In the past 18 months some 30 have launched; over $2bn has been raised. Last year Burford Capital, an industry heavyweight, put $1.3bn into cases – more than triple the amount it deployed in . Lee Drucker of Lake Whillans, a firm that funds lawsuits, says he gets calls weekly from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seeking an asset uncorrelated with the rest of the market – payouts from lawsuits bear no relation to interest-rate rises or stock market swings.
投资于诉讼案件的基金逐步增多。过去18个月里成立了约30支这样的基金,融资超过20亿美元。去年,业界“大腕”伯福德资本(Burford Capital)为资助诉讼案件投入了13亿美元,是投入金额的三倍多。诉讼资助公司Lake Whillans的李·德鲁克(Lee Drucker)说他每周都会接到机构投资者的电话,他们想寻觅一种与市场其余部分不相关的资产——诉讼赔偿金与利率上涨或股市起伏没有任何关联。
Such outside funding does not just enable plaintiffs to pursue potentially lucrative cases. It also allows law firms to hedge risk. Some clients, worried about the misaligned incentives caused by law firms’ sky-high hourly rates, insist on partial or full contingency-payment schemes. Outside funding lets firms recoup some revenue even if they do not win a case. “Firms that lose are still going to take a bath,” says Nicholas Kajon of Stevens & Lee. “But the write-off won’t be quite as bad.”
这样的外部资金不仅能让原告方发起有可能会带来大笔赔偿金的诉讼,还能让律师事务所对冲风险。一些委托人担心律师事务所按小时收取的天价费用会造成不当激励,因而坚持部分或全部采用风险代理付费方案。有了外部资金,律师事务所就算没能赢得诉讼也能挽回部分收入。“输了官司,律所还是会亏一大笔钱,”Stevens & Lee律师事务所的尼古拉斯·卡永(Nicholas Kajon)说,“但会少亏一些。”
Returns are usually a multiple of the investment or a percentage of the settlement, or som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Funders of a winning suit can expect to double, triple or quadruple their money. Cases that are up for appeal, where the timespan is short – usually 18-24 months – and the chance of a loss slimmer, offer lower returns. New cases that are expected to take years offer higher potential payouts.
诉讼投资的收益通常为投资额的一个倍数或赔偿金的一定比例,或者两者兼有。胜诉案件的资助者所获收益可能会是其出资金额的二到四倍。准备上诉的案子审理时间短——通常在18到24个月之间,败诉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投资回报也较低。那些预计将耗时多年的新案子可能会带来更高的回报。
A maturing market means more sophisticated offerings. To spread risk, funders are bundling cases into portfolios and taking a share of the proceeds. Last year Burford ploughed $726m into portfolio deals, compared with $72m into stand-alone suits.
市场日渐成熟,出现了更复杂的投资方式。为了分散风险,诉讼融资机构将案件打包成投资组合,从中抽取一部分收益。伯福德去年投入了7.26亿美元用于组合投资各类案件,而在单个案件上的投入为7200万美元。
As funders compete for high-quality investments, opportunities in new markets arise. Bentham IMF, a litigation funder based in New York, has joined Kobre & Kim, a law firm, to set up a $30m fund for Israeli startups to pursue claims against multinationals – for example, over trade-secret violations. A burgeoning secondary market is likely to develop further, allowing investors to cash out before long-running suits are closed. Burford recently sold its stake in an arbitration case concerning two Argentine airlines for a return of 736%. Such mouth-watering profits should keep luring capital into the courtroom.
随着诉讼融资公司争相抢夺高质量的投资项目,在新市场中也出现了机会。总部设在纽约的诉讼融资公司Bentham IMF与高博金律师事务所(Kobre & Kim)共同设立了一个规模达3000万美元的基金专门支持以色列的创业公司向跨国公司索赔——例如在侵害商业机密方面。一个新兴的二级市场看来会进一步发展,让投资者得以先一步套现离场,而不用等待一宗旷日持久的诉讼案尘埃落定。伯福德近期出售了自己在一个涉及两家阿根廷航空公司的仲裁案中的股份,回报率达736%。如此令人垂涎的利润水平应该会吸引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向法庭。
翻译资格考试一级笔译考试精选习题
The Future of News back to the Coffee House
新闻产业的未来,重回咖啡屋时代
The internet is taking the news industry back to the conversational culture of the era before mass media
互联网正在将新闻产业带回到大众传媒出现前的时代。
Three hundred years ago news travelled by word of mouth or letter, and circulated in taverns and coffee houses in the form of pamphlets, newsletters and broadsides. “The Coffee houses particularly are very commodious for a free Conversation, and for reading at an easier Rate all manner of printed News,” noted one observer. Everything changed in 1833 when the first mass-audience newspaper, the New York Sun, pioneered the use of advertising to reduce the cost of news, thus giving advertisers access to a wider audience. At the time of the launch America’s bestselling paper sold just 4,500 copies a day; the Sun, with its steam press, soon reached 15,000. The penny press, followed by radio and television, turned news from a two-way conversation into a one-way broadcast, with a relatively small number of firms controlling the media.
三百年前,新闻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传播,并且以小册子、简报的形式在小餐馆或咖啡屋中流传。据一名观察员说,咖啡屋是进行自由交谈的不二选择,并且也是休闲阅读的理想场所。但是事情在1883年发生重大转变,第一个面向大众的报纸,纽约《太阳报》诞生,并且首次引入广告来降低新闻成本,一举两得地为赞助商寻到更多的观众。当纽约报纸面世时,美国销量最好的杂志每天可以卖4500份;但是《太阳报》却很快达到15000的销量。报纸以及随后而来的广播、电视将新闻传播方式从两方面的交流变为一方面的由少数公司控制的传播。
Now, as our special report explains, the news industry is returning to something closer to the coffee house. The internet is making news more participatory, social, diverse and partisan, reviving the discursive ethos of the era before mass media. That will have profound effects on society and politics.
现在,正如我们的特别报道所言,新闻产业正在向之前咖啡屋相近转变。互联网使新闻变得更易参与,更具有社会性,更容易听到不同的声音,让新闻从大众传媒时代重回百家争鸣的盛况。这对社会及政治将产生重大影响。
In much of the world, the mass media are flourishing. Newspaper circulation rose globally by 6% between and , helped by particularly strong demand in places like India, where 110m papers are now sold daily. But those global figures mask a sharp decline in readership in rich countries.
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大众传媒都在蓬勃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报纸销量从到增长了6%,特别是有巨大需求的印度地区,每天就有1亿1千万的销量。但在富裕国家读者人数却大幅下降。
Over the past decade, throughout the Western world, people have been giving up newspapers and TV news and keeping up with events in profoundly different ways. Most strikingly, ordinary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involved in compiling, sharing, filtering, discussing and distributing news. Twitter lets people anywhere report what they are seeing. Classified documents are published in their thousands online. Mobile-phone footage of Arab uprisings and American tornadoes is posted on social-networking sites and shown on television newscasts. An amateur video taken during the Japanese earthquake has been watched 15m times on YouTube. “Crowdsourcing” projects bring readers and journalists together to sift through troves of documents, from the expense claims of British politicians to Sarah Palin’s e-mails. Social-networking sites help people find, discuss and share news with their friends.
过去十年整个西方世界中,人们逐渐放弃报纸和电视,而是通过其它的方式与时俱进。更引人著目的是更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到新闻的收集、分享、筛选和讨论中。推特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将他们的所见所闻相互分享。各种各样的文件被无数在线用户上传。手机拍客们拍摄的阿拉伯**以及美国龙卷风的视频和照片在社交网络中广泛传播并且为电视报道所引用。YouTube上一部摄于日本地震期间的相关视频被浏览一千五百万次。“众包”将读者与记者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共同处理各种新闻文件,从英国政客的消费声明到Sarah Palin的邮件。社交网络为人们与好友之间寻找、讨论和分享新闻提供了平台。
And it is not just readers who are challenging the media elite. Technology firms including Google, Facebook and Twitter have become important (some say too important) conduits of news. Celebrities and world leaders, including Barack Obama and Hugo Chávez, publish updates directly via social networks; many countries now make raw data available through “open government” initiatives. The internet lets people read newspapers or watch television channel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e Guardian, a British newspaper, now has more online readers abroad than at home. The web has allowed new providers of news, from individual bloggers to sites such as the Huffington Post, to rise to prominence in a very short space of time. And it has made possible entirely new approaches to journalism, such as that practised by WikiLeaks, which provides an anonymous way for whistleblowers to publish documents. The news agenda is no longer controlled by a few press barons and state outlets, like the BBC.
不仅仅是读者在向传统传媒发起挑战。包括谷歌、脸谱、推特在内的科技公司也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包括奥巴马在内的许多名流和政要通过社交网络公布他们的实时动态。互联网打破了人们阅读报纸及收看电视频道的地域限制:《卫报》,一份英国报纸,现在较其本土读者有更多的网上读者。从博客到类似Huffington Post的网站,互联网使更多人成为新闻的可能提供者,在很短时间内就获得大量关注。互联网也为新闻的发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正如维基解密所做的那样,为揭密者提供匿名发布信息的平台。新闻媒体再也不会为少数传媒巨头或部分政府部门所控制,就像BBC。
In principle, every liberal should celebrate this. A more participatory and social news environment, with a remarkable diversity and range of news sources, is a good thing. A Texan who once had to rely on the Houston Chronicle to interpret the world can now collect information from myriad different sources. Authoritarian rulers everywhere have more to fear. So what, many will say, if journalists have less stable careers? All the same, two areas of concern stand out.
原则上来说,每个自由主义人士都应该为此庆祝。一个更具有参与性与社会性的新闻环境,一个更加集思广益、百家争鸣的新闻环境是值得庆祝的。德克萨斯人曾经必须依靠Houston Chronicle来与外界保持联系,但现在却可以通过无数的渠道得到他们想要的消息。专治统治者忧心忡忡。但也有很多人发问,这会不会对记者这个职业产生冲击呢?同样引起关注的还有两点。
The first worry is the loss of “accountability journalism”, which holds the powerful to account. Shrinking revenues have reduced the amount and quality of investigative and local political reporting in the print press.
首先就是担心负责任的媒体会越来越少,这些媒体会对他们报道的内容负责。经费的减少降低了调查研究和本地政治报道的数量和质量。
But old-style journalism was never quite as morally upstanding as journalists like to think. Indeed, the News of the World, a British newspaper which has been caught hacking into people’s mobile phones, is a very traditional sort of scandal sheet. Meantime, the internet is spawning new forms of accountability. A growing band of non-profit outfits such as ProPublica, the Sunlight Foundation and WikiLeaks are helping to fill the gap left by the decline of watchdog media. This is still a work in progress, but the degree of activity and experimentation provides cause for optimism.
但传统传媒却并不总是像记者所想像的一样高尚。世界新闻报,一份英国报纸,被指证窃听人们的手机,这是非常普遍的丑闻之一。同时,互联网正在传播一种新的责任形式。一些个还在增加的非盈利组织,像Propublica、Sunlight Foundation以及wikiLeaks,正在帮助减小由于“看门狗”媒体下降带来的断带。这是一项仍未完成的任务,但是活动和实验的程度为乐观主义者提供了信心。
The second concern has to do with partisanship. In the mass-media era local monopolies often had to be relatively impartial to maximise their appeal to readers and advertisers. In a more competitive world the money seems to be in creating an echo chamber for people’s prejudices: thus Fox News, a conservative American cable-news channel, makes more profits than its less strident rivals, CNN and MSNBC, combined.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就是党派性。在大众传媒时代,地方寡头必须保持相对的公正性以吸引读者和赞助商。在一个更具有竞争性的世界中,金钱似乎正在为偏见提供肥沃的土壤:就像Fox News,一家美国保守派有线新闻电视台,比没有它言语犀利的两家CNN和MSNBC合起来赚得还要多。
In one way the increasing availability of partisan news is to be welcomed. In the past many people – especially right-wing Americans, since most American television was left-leaning – had nothing to watch that reflected their views. But as news is becoming more opinionated, both politics and the facts are suffering: witness some American conservatives’ insistence that Barack Obama was born outside America, and others’ refusal to accept that taxes must rise.
在某种情况下,大量政党新闻的涌入是会被欢迎的。在过去,许多人——特别是右翼人士,因为大多数美国电视是左倾的——在电视上找不到反应他们政治立场的节目。政治与事实都在忍受固执己见的新闻的打击:有人坚称奥巴马是在国外出生的,也有人拒绝接受税收必须上调。
What is to be done? At a societal level, not muc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ews business is unstoppable, and attempts to reverse it are doomed to failure. But there are steps individuals can take to mitigate these worries. As producers of new journalism, they can be scrupulous with facts and transparent with their sources. As consumers, they can be catholic in their tastes and demanding in their standards. And although this transformation does raise concerns, there is much to celebrate in the noisy, diverse, vociferous, argumentative and stridently alive environment of the news business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The coffee house is back. Enjoy it.
有什么需要做的呢?在社会层面需要我们做的并不多。新闻产业的转型势不可挡,任何意图阻止转型的行为都注定失败。但个人确实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来减轻前面提到的几种担心。大众作为新式传媒的缔造者,可以自己对所谓事实的真实性把关并公开信息来源。而作为新闻受众的时候,大众可以接触更多领域的信息并且降低需求的标准。虽然转型确实带来了一些麻烦,但更值得庆祝的是在互联网时代有这样一个集思广益、百家争鸣的新闻平台。咖啡屋时代即将回归。与它共舞吧!
【英语双关语的翻译】推荐阅读:
英语的双关语及其翻译06-27
双关语的运用和翻译06-30
英语双关07-07
双关语翻译11-22
广告双关语翻译11-10
英汉双关语对比与翻译06-21
广告的双关语11-24
一语双关的作文300字12-15
广告语中的双关12-22
一语双关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