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子商务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共8篇)
浅析电子商务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篇1
浅析电子商务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班级:会计(98)学号:0951805 姓名:屠春花
[摘要] 电子商务是一把双刃剑,给企业带来了无限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电子商务给知识产权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新的特点,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新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本文中,我将从几个方面对于现今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下概述,并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对我们的电子商务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子商务 知识产权 法律保护 问题 措施
一、引言
一般传统观念中所理解的知识产权只是一种带有地域范围保护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独自占有使用收益的一种智力成果的享有权利。具体地说,专利保护法保护的是一种技术,不是数据,专利的新颖性在判断过程中也是通过传统观念加以论别的。商标保护法保护的是文字图案以及文字图案的组合形式,不保护数据格式的动态过程。著作保护的是知识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并非是保护具体的表达内容或者是表达的过程。知识产权制度不仅是一种确定权利和保护享有权利的制度,还是一种具有激励社会创新的制度。但是我们目前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观点认为,没有形成保护的权利,就没有权利保护可言,权利的保护必须遵守法律条款的规定进行审别,但是在我们的网络世界中,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解决出现的问题,比如域名问题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商标以及其他不正当的竞争联系在一起,可见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知识的保护涉及到很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使得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亟待得到有效的完善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电子商务活动。
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是互联网,网络是一种公开以及无国界的全球性的网络体系,我们目前的知识产权全球化趋势已经越来越凸显,怎样尽最大可能的保护我们应享有的网络世界的知识产权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二、电子商务在具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与传统著作权的问题
传统上,我们理解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保护的作品都是依附于实际存在的介质体现出来的,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是再互联网中,任何作品或者食物都是依靠二进制的数码进行传播和存储的。不论任何东西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传遍全球,这就对包括著作权在内的知识产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一件作品的著作权一旦确定,不论以何种形式展现,它的著作权仍属于原作者所有,所以,未经著作权所有人同意,将他人的文字图片以及信息数据处理以及传输的过程都属于侵权,都是对著作权的违反。
那么,网页是否存在著作权呢? 这是一个争论许久的问题,网页中的颜色图案都能给人一种不一样的美感享受,可以说是一种独具匠心的独特的构思,也是依靠一定的载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所以说网页是一件作品,应当受到著作保护法的保护,尽管网页在著作法中也是作品的范畴,但是在现实中网页的复制很普遍也很正常,再就是在网页内容中出现直接创作的作品但是没有留下原稿证据,对于作品的认定和保护工作就显得难以落到实处。
目前所定义理解的著作权是在网络和电子商务没有出现或者没有得到普及应用的时候就提出制定的,所以在现代网络快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活动兴起的今天就凸显出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我们的著作法就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二)电子商务与传统专利权保护的问题
网络技术是不是一种专利呢? 传统意义上的专利制度,是说一旦将专利权授予某人的话,就意味着在一定的法律限定范围内其他人不能共享的权利独享制度,规定没有得到权利所有人的同意,他人不得擅自使用专利技术。但是现在我们听到的互联网技术专利越来越多,互联网专利又被称为是商业方法专利,是用来保护那些在网络上做生意的所运用的方法和手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所理解的专利都是将人们的思维,智力活动以及方式方法排除在外的一种技术权利。但是现在我们思考的是:网络上所出现的商业方式是否具有创造性呢,是否可以像现实中的专利一样享有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的独享性呢? 不可否认,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与网络技术的非授权性有关系,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授予网络技术上的一些技术专利权,那就意味着在一定时间内,它有技术转化为现实使用手段的速度将大幅度放缓。
(三)电子商务与传统商标权的问题
商标作为现在商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商家的代表性标志运用很广泛,在传统意义上的商标是一种平面的固定的标志。但是,在网络中,传统的商标经过技术处理具有了很多的变化,有的商标可以漂浮晃动,有的可以变幻,有的可以与音响等结合。这些在网络中运用很多,在网络世界里早就习以为常了,但是如果按照过去传统的定义方式的话,就不能将它们定义为商标,就不能够施行保护了,而且商标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可能没有定义在具体的商品上面,如何判断是否可以定义为商标实施保护就成了一个问题。
三、电子商务中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虽然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建设起步比较晚,可是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我们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并加以消化应用,取得了很多让世界瞩目的成果,在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虽然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科学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能够有效的激励创新机制,维护社会发展稳定,那么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适合现代科技发展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1、建立自律机制,推动立法
解决电子商务中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加强网络的自律。人类的发展进步实际上就是人类自律性不断提高,权利追求实现,尊重他人权利,履行个人义务的协调平衡的过程,如果人类社会没有了自律性,就会出现社会秩序的混乱,人类没有了自律观念,紧靠法律的保护是根本不可行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要顺应时代的要求,针对我们的社会发展需求,经济发展水平建立起适应时代要求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措施,以为我国的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与革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完善电子商务及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人的自律性有限,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这个社会要和谐发展,还是需要通过完善法律条款对商业活动进行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一定要适应经济时代新发展的要求,尽量的减少我们保护制度中的不足之处,所以我们应将电子商务活动列入法律完善管理制度之中,制定专门性的针对电子商务活动操作规范性的法律条文,强调电子商务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使得电子商务的合法与非法行为有着一个很明确的界限,减少新形势下出现的知识产权法律空白以及模糊情况,在这点上,国外的发达国家有很好的借鉴价值,我们的立法一定要尽可能的解决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上的不足之处,对于域名,网络设计等名目的保护一定要明确,防止不法分子借法律的空白造成侵权行为。
3、强调“一体化”保护手段,创造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
对于我国法律上不够完善的部分,我国的司法机关通过司法解释,逐步完善了对于网络世界中的知识产权在法律上的保护力度,因此一般情况下的知识产权问题都有法可依,对于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加强执法力度,实现一体化的综合保护手段。不仅要求执法机关加强协调共作,还要求在运用法律方面实行综合处理。对于那些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一定要严厉制裁,只有坚持严格的执法力度,才能使我国经济中的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良性循环模式,这样一来才能切实保证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具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笔者认为,良好的市场机制与健全的法律法规只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土壤,要让电子商务茁壮成长,政府还要以一定的扶持政策与优惠政策等系列举措进行辅助。为利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及研究开发电子商务产品的企业提供基础和营造良好环境。多重举措并举,才能使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与美国和欧洲各国同步。【参考文献】
[1] 杨荣浩。知识产权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经济,2005(8)。
[2] 金雪梅。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国信息导刊。2010 [3]查先进。严亚兰。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中知识产权的 法律保护。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 [4]沈培: 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其保护策略[J],特区 [5]巢乃鹅。电子商务的知识产权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 [6]何正贤: 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的新特点与新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浅析电子商务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篇2
1. 电子商务产品发展现状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呈现出典型的块状经济特征, 东南沿海属于较为发达的地区, 北部和中部属于快速发展中地区, 西部则属于发展相对落后区域。明显的经济水平差异促进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轻工业、商品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大量的电子商务产品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苏、沪、粤等省市亦成为电子商务产品的主要供货地。然而,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丰富多样的电子商务产品同样带来了不小的问题。
为了提高竞争力, 越来越多的商家放弃了销售价格昂贵的名牌商品, 而选择经济便宜、以假乱真的高仿货充当真货卖, 单件商品的利润虽不及前者丰厚, 但其以量取胜, 依旧可为商家带来十分可观的收益。
如今, 这种次货充好货卖的情况早已不是个例了。面对这种现象, 电子商务网站与消费者协会至今未出面制止, 均在保持缄默, 消费者买到仿制品也只能自认倒霉或者索性自掏运费把货退掉。那么, 高仿产品到底能不能充当好货卖, 这其中是否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问题呢?
2. 高仿产品与知识产权保护
2.1 高仿产品的概念
所谓高仿, 其实就是指根据原装货物仿制出来的假货。因其仿制质量较高, 许多不法商家都用高仿来代替原装货使用, 属于假冒伪劣产品。
电子商务网站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往往让人看了眼花缭乱, 但完全相同的一件商品价格却是有高有低、相差甚远, 而且越是名牌的产品, 价格跨度就越大。好奇的人们不禁要问, 难道是卖家赔本赚吆喝?只有消费者真正花钱把商品买到了家才知其中奥妙, 原来买到的竟是冒牌货、次等货、高仿货, 这也就难怪价格会如此便宜了。
2.2 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个人或集体对其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领域里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 是有关知识产权立法活动、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
伴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客体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深化和扩大。由于受到立法体制更新缓慢的限制, 网络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尚未提升到足够的高度, 不少商家就钻了法律的空子, 将仿制品充当真品在网上售卖, 其早已触犯了知识产权保护法。
3. 解决方案
面对电子商务过程中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我们应及时制定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以制止这种以次充好的恶劣行为, 对此, 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3.1 积极建立知识产权的法律架构, 完善网络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
电子商务是个新兴行业, 它的产生, 带来许多现实世界与现行法律所无从规范的特殊新兴法律问题, 因此, 解决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首要任务应是“立法”。我国应积极建立适用于网络环境的知识产权法律架构, 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的支持基础建设, 以确保知识产权所有人与各大中小企在网络环境下依然受到法律的保护。这项法制的架构不仅会使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变得有法可依、有律可循, 而且将鼓励更多的企业投资于网络、获利于网络。
3.2 电子商务网站加大监管力度, 制定赏罚规范
电子商务网站作为商品买卖的平台, 对于知识产权的侵犯行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经营者的资质、经营场所和商品质量等都很难掌握的情况, 网站管理者更应该加大管理强度, 制定严格的赏罚规范, 对于消费者的投诉一经查实给予严处。
3.3 频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严打制假企业
电子商务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质问题在于假冒商品的来源, 抓住源头就会大大杜绝这些产品流入市场。因此要定期开展专项网上巡查;对网络购物领域侵犯商标专用权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的搜索;对于消费者和电子商务网站举报的不法商家进行实地监管、巡查与收缴。
3.4 宣传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常识
人们的心理意识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最后防线。因此。应加大宣传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常识的力度, 只有商家增强了网络购物企业诚信守法意识, 消费者提高了识假辨假能力, 形成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氛围, 才能够真正解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从而推动整个网络向理性化、成熟化的方向发展。
4. 结论
近年来, 我国电子商务飞速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繁荣了市场, 方便了广大消费者。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 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问题也愈加突出, 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更侵犯了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严重地扰乱了电子商务市场秩序。为解决上述种种情况, 我们应积极建立知识产权的法律架构, 完善网络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电子商务网站监管力度, 制定赏罚规范;频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严打制假企业并努力宣传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常识, 维护好商家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带动我国电子商务步入飞速发展的正轨。
摘要:电子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注定Internet的深入普及, 电子商务再也不是什么陌生的字眼, 网络购物也早已成为老百姓普遍采用的消费方式之一。然而, 便宜、快捷、安全、方便等网购优势的背后依旧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亦成为阻碍电子商务长足发展的根源。本文就电子商务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 为我国电子商务的深远发展谋求出路。
浅析电子商务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篇3
关键词:实用艺术品;实用艺术作品;外观设计;双重保护
一、实用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伯尔尼公约》中,实用艺术作品的表达works of applied arts,有学者将其译为实用艺术品,①也有学者将其译为实用艺术作品。无论是译为实用艺术品还是实用艺术作品,其所指的内容应是实用艺术作品,只是在现实中,并没有将二者区分使用。②实用艺术作品是指可以获得《著作权法》保护的实用艺术品,而《伯尔尼公约》则是保护著作权的国际公约,所以其中的works of applied arts应该译为实用艺术作品更为合适。
我国《著作权法》③并没有对实用艺术作品做出规定,只是在国务院出台的《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里使用了实用艺术作品,但对于实用艺术作品的具体内容没有规定。马苏耶认为:“公约使用这种一般性表述来涵盖小摆设、首饰、金银器皿、家具、壁纸、装饰品、服装等的制作者的艺术品。”④《版权法与邻接权法律词汇》一书中认为:“具有实际用途的艺术作品,无论这种作品是手工艺品还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其实实用艺术作品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①实用性。只有为实际使用而创作或者创作成功后被实际上付诸使用的艺术作品才能被视为实用艺术作品;②艺术性。实用艺术作品应当具有审美功能的特点;③独创性。实用艺术作品必须满足《著作权法》上对独创性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实用艺术作品即是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满足独创性的作品。
此外,需要了解实用艺术作品与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关系,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外观设计须满足四个条件:①与产品相结合;②是关于产品形状、图案和色彩或其结合的设计;③富有美感;④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⑤
其实外观设计条件中的第二与第三点强调了外观设计需要具有视觉上的美感,只要新设计达到一般人所认为的美感即可以说该设计具有美感。而实用艺术作品的艺术性也要求作品具有美感,在这一点上,两者条件相同。外观设计条件的第一与第四点强调了外观设计必须具有实用性,与实用艺术作品要求相同。至于新颖性,则要求外观设计不属于现有设计,也没有人以同样的设计提出过申请,而实用艺术作品中的独创性要求是自己独立创作的,且满足《著作权法》对于独创性的要求。需要强调的是,满足的独创性的条件不一定是满足新颖性的,同样,满足了新颖性条件不一定满足独创性。此外,实用艺术作品包括了手工制品与工业制品两种,只有能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实用艺术作品才可能申请外观设计。综上,笔者认为,实用艺术作品与外观设计存在交叉重合的关系,即在满足实用性与艺术性之外,又兼具独创性与新颖性,则该实用艺术作品既可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也可以申请外观设计获得《专利法》的保护。
二、实用艺术作品的理论分析
《伯尔尼公约》对实用艺术作品进行了保护,并且要求各成员国均应该对实用艺术作品进行保护,但对保护的模式并没有提出要求。目前主要有通过著作权与专利权进行保护。
1.《著作权法》保护
部分国家采用《著作权法》对实用艺术作品进行保护,但这些国家按照实用艺术作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能否分离将实用艺术作品分为可分离的实用艺术作品与不可分离的实用艺术作品,《著作权法》只保护可分离的实用艺术作品的艺术性成分,却不保护不可分离的实用艺术作品。因此,实用艺术作品要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必须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可分的实用艺术作品,其可以独立存在的艺术性成分才能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第二,必须达到《著作权法》对独创性的要求。当然,本文中既然使用的是实用艺术作品而非实用艺术品,本身的前提即包含了實用艺术作品满足了《著作权法》对于作品的规定。
但是,通过这种以实用性与艺术性是否可分来区分著作权的保护对象,太过武断,如果实用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很高,但又不满足《专利法》新颖性的要求,则其将无法获得法律的保护。这样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创作动力,不利于艺术创作的发展。此外关于实用性与艺术性可分的判断存在极大的问题,这种可分往往是抽象的,不是实物上的可分,那么对这种可分的判断往往取决于判断者的文化、教育等方面,很难做到统一的规定,不利于实际的操作,因而不具有切实可行性。
笔者认为,既然实用艺术作品满足著作权的相关规定,不应该因为该实用艺术作品的实用性成分与艺术性成分无法区分就将其排除在《著作权法》保护之外,凡是满足《著作权法》的规定,均应该提供保护。
2.《专利法》保护
部分国家采用《专利法》对实用艺术作品进行保护。但是通过《专利法》对实用艺术作品进行保护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保护的范围不全面,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根据《专利法》的规定,必须满足新颖性的实用艺术作品才可能得到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那些满足了实用艺术作品的要求但无法达到《专利法》上的新颖性要求的,则无从给予保护;其二,《专利法》保护的是能够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实用艺术作品,而纯手工制作的实用艺术作品,《专利法》亦无法提供保护;第二,保护时间较短,外观设计保护的期限普遍低于《著作权法》的保护期限,且比同为专利权的发明专利亦少许多,虽然《专利法》规定保护时间较短的原因是希望能够一方面对其外观设计进行保护,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促进外观设计的发展,但是,这样的规定把一般的外观设计专利与实用艺术作品在满足《专利法》规定的条件情况同等对待,不利于对那些创作程度较高的实用艺术作品权利人的保护,反而会打击实用艺术作品制作者的创作性,使其失去创作动力。
三、我国实用艺术作品保护的路径选择
1.《著作权法》与《专利法》均保护实用艺术作品
由《著作权法》对实用艺术作品进行保护既符合国际公约的规定,也能够对实用艺术作品进行较为全面的保护,因此,笔者建议在《著作权法》中明文增加对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不过有学者认为在《著作权法》中增加对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是没有必要的,可以从现有的保护范围涵盖到实用艺术作品,即通过美术作品对实用艺术作品进行保护,他认为,现行《著作权法》关于美术作品的规定之解释和适用已经可以应对实用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问题。⑥要解释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美术作品与实用艺术作品的关系。美术作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美术作品包括了具有纯欣赏性的作品与兼具实用性与欣赏性的作品,狭义的美术作品只包括纯欣赏性的作品。如果采用广义上的美术作品,则其可以包含实用艺术作品。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关于美术作品,对实用性作用只字未提,且学者普遍认为,我国《著作权法》没有对实用艺术作品进行保护,而理论界与司法实务界认为应通过《著作权法》保护实用艺术作品,因此可以看出,我国采用的是狭义上的美术作品的概念。
综上可以得出,要使我国《著作权法》保护实用艺术作品,有两个选择:第一,采用广义上的美术作品的概念,即在可以在《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明确美术作品包含实用艺术作品;第二,在《著作权法》中单独添加实用艺术作品进行保护。无论是将美术作品的范围涵盖到实用艺术作品上,还是单独列出实用艺术作品进行保护,都需要面临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独创性的要求。第一种情况下,其独创性程度自然要达到美术作品要求的程度,但第二种情况下要如何评价其独创性程度呢?笔者以为,实用艺术作品既然要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其独创性要高于一般的作品,至少要能达到美术作品要求的独创性水平。因为实用艺术作品是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实用性表明该作品的用途十分常见,与其相似的作品会非常多,如果实用艺术作品要获得保护,则其艺术性要求必然要达到较高的程度。
第二,关于保护时间的问题。关于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问题,国际公约规定的保护时长是二十五年,我国《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中也规定了对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期为二十五年,而我国《著作权法》对美术的保护期较长,远远超出了国际公约的保护期,如果采用广义的美术作品来保护实用艺术作品,则把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期与其他美术作品的保护期等同起来,会造成对实用艺术作品保护期过长的问题,且在同一条法律规定中不能出现不同的保护期,因此笔者认为,将美术作品理解为广义上的美术作品并不能够很好的解决保护时间的问题。要采用《著作权法》保护实用艺术作品,较为可行的方法是单独将实用艺术作品进行保护,并规定相应的保护期。
由于《著作权法》只能保护实用艺术作品的艺术性成分,但实用艺术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实用性也是其必不可少的特点,如果单纯的采用《著作权法》保护,可能会使其实用性无法得到相应的保护。所以通过外观设计权进行保护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对于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不仅可以采用《著作权法》的保护,也应该采用《专利法》进行保护,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够对实用艺术作品进行较全面的保护。
2.关于双重保护的问题
笔者虽然认为应该由《著作权法》与《专利法》共同对实用艺术作品进行保护,但不是部分学者赞成的双重保护原则。双重保护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关于双重保护并不涉及到所有的实用艺术作品,因为,实用艺术作品与外观设计不是等同的概念,它们只是存在着交叉重合的关系,而双重保护只涉及两者发生重合的情况。
第二,在实用艺术作品与外观设计发生重合时,笔者也不赞同采用双重保护,双重保护会带来以下问题:一是会增加司法上的复杂性,如增加了被告人针对原告的诉求进行答辩的难度与不确定性,原告可以选用一种权利诉求进行诉讼,当其败诉后,还可以以另一种法律诉求再次起诉,法院对于不同的起诉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判决;二是会使外观设计权受到影响,外观设计的保护时间普遍低于著作权的保护时间,因此,当外观设计保护到期后,如果依然可以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会使其获得的保护期超过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不利于外观设计与发明专利的发展。双重保护的情形可以借鉴法条竞合的处理情况解决,即在实用艺术作品可以获得双重保护的前提下,由权利人选择其中的一种保护方式,所谓的选择也并不是等到案件发生后由权利人进行选择,而是在权利人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后,如果其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则视为放弃《著作权法》的保護。
在放弃《著作权法》保护上,还存在一个时间点的问题,即应该在权利人提出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时还是在权利人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权时视为放弃《著作权法》的保护?从理论上来说应该自权利人提出申请之日起视为放弃《著作权法》的保护,但是这样会存在一个问题,即外观设计专利的获得是需要有个时间过程的,即申请日与获得权利之日并非相同,如果在申请之后,获权之前发生侵权案件,由于放弃《著作权法》的保护,且外观设计还未获权,将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况且即使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但最终不一定能够获权,那么此时权利人也将失去法律的保护。故笔者认为,只能在权利人获得外观设计权时视为放弃《著作权法》的保护。
注释:
①郑成思教授在其《版权法》中译为实用艺术品。
②参见管育鹰:《实用艺术品法律保护路径探析——兼论<著作权法>的修改》,《知识产权》2012年第7期。
③《著作权法》在不同国家的名称不同,本文仅以《著作权法》代指各国的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
④参见克洛德·马苏耶:《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指南》,刘波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⑤参见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35页。
⑥参见管育鹰:《实用艺术品法律保护路径探析——兼论<著作权法>的修改》,《知识产权》2012年第7期。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克洛德·马苏耶.《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指南》.刘波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李圣博.《外观设计在著作权法和专利法中的协调保护》.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15期.
浅析电子商务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篇4
内容摘要:现今企业竞争日益白热化,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能否有效地保护、管理和运用企业的知识产权,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而目前我国的许多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对这些问题寻求解决之道迫在眉睫。
关键词:技术创新 知识产权保护 对策建议
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与企业技术创新
创新的初始阶段(创新的准备和开发阶段):企业需要专利文献的引导。从专利文献可以详细了解本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最新技术情报,这有助于开阔设计人员的视野,避免重复开发,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效率。据统计,有90%-95%的最新技术资料首先反映在专利文献上,查阅专利文献可以缩短科研时间约60%,节省40%的研发费用。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专利信息的指引和导向,美国有人对技术创新作了一次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不重视专利信息,凭空构思,只有1%-3%的方案能够成功”。
创新的实施阶段: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来维护权益。技术创新的成果在高科技的今天,特别容易被仿冒、仿造和复制,给技术创新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知识产权制度具有“产权激励”作用,同时是维护创新者利益的有力武器:专利法律制度给予专利权人一定期限的垄断权,任何人未经许可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实施其发明创造;对于某些特定的工业技术,如计算机软件、半导体、集成电路图、生物技术等,也可以相应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创新者的权益;对于大量的专有技术,也可以通过商业秘密的法律加以保护。离开了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者在仿冒、仿造与复制的打击下就会失去动力。
创新的应用阶段:在知识产权制度下,通过技术贸易获取高额利润。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知识产权无形财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都有相应的规定。知识产权可以出售、许可转让、抵押,所以创新者可以利用它进行资金周转,获取高额利润,充分利用自己的无形财产权可以在经济生活中处于有利地位。另一方面,创新者可以通过生产、销售其所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或者通过转让、许可取得收益,可以对技术创新中所付出的智力劳动、物质消耗及所谓的风险进行补偿,进而获取高额利润,从而可以转化为促进下一轮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进入良性循环。
企业技术创新中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知识产权的保护既包括对自己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包括对他人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当前,很多企业既不重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也不重视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对自己的知识产权不进行保护,直接导致重大损失;对他人的知识产权不进行保护,不仅会被追究法律责任——如我国刑法就专章规定了侵犯知识产权罪,而且还会因侵权而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知识产权侵权赔偿额在逐步增长。企业对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薄弱主要表现在: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初始、实施、应用阶段无完整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措施,举个简单的例子,如科研成果研究出来后,不是先去申请专利,寻求法律保护,而是先进行成果鉴
定、发表论文、公开成果,造成新颖性的丧失,失去了申请专利的大好时机。大部分企业领导人的专利意识淡薄,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估计不够,对自主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往往比较重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重视企业的有形资产,反而忽略了比资金、设备更为重要的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从企业层面上讲,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包括对知识产权保护机构的设置,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投入,如人、财、物的投入等。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处于松散状况,知识产权管理无制度、无机构、无经费的现象严重,知识产权管理不能有效地贯穿于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更谈不上灵活地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如果不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那不仅很难禁止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很难维护自身及他人的利益,而且更难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去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并通过技术创新去取得更多知识产权,并以此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模糊。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新技术、新知识会不断涌现,知识产权的新类别也相继出现,使得现代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日益多元化,已从传统的专利、商标、版权扩展到包括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植物品种、商业秘密、生物技术等在内的多元对象。而很多企业对此认识不足,认为知识产权仅仅是专利等工业产权,而对服务、品牌、外观设计、企业形象等知识产权特征认识不足,未将其纳入应用的保护范围,以至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企业技术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加强宣传培训,强化和提高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熟悉和掌握与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和竞争手段是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首要前提。总而言之,要在企业上下形成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己任,以不侵犯知识产权为荣的价值观,创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建章立制、加大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建立和完善企业发展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面对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知识产权布下的“专利地雷”,企业应当未雨绸缪,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在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注意充分利用专利文献,做到知己知彼,改变闭门造车和只重市场不重产权的局面,加强对知识产权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对可能产生知识产权纠纷的重点领域和产生的结果做好预警分析,防止出现落入他人设下的专利陷阱。同时,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能力,运用好专利地图和专利池等工具。
建立技术-专利-标准三结合的保护机制。企业可通过研发技术、申请专利、制定标准,使专利成基本专利,进而推动标准的广泛实施,向采用自己标准的企业收取专利许可费,成为技术和专利的专业生产基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已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竞争的新游戏规则。
加入知识产权联盟,强化维权效果。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和侵权现象的多样化与严重化,仅靠单个企业的力量维权效果不佳。因此,联合相关权利人组成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协会、联盟,以团体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的一些行业或地区也相继成立了知识产权联盟或协会,如2000年11月成立“中国3G知识产权联盟”, 2003年11月21日由上海、南京、杭州、苏
州、无锡等16个城市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一批企业如华为、中兴、广钢、韶钢、茂名石化、广州石化、TCL、创维、康佳、美的等联手在广东成立了我国第一家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同年汕头市成立专利保护协会等等。
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扩展保护范围。目前,许多国家都在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如美国、德国、英国、瑞典、南非等国家都开办了基因专利授予业务。美国甚至将网络营销模式等理念都列入了专利保护范围。美国专利和商标局颁发的基因专利,不仅有完整的生化、生物学、遗传学方面功能证据的新基因,而且还包括功能尚不明确的DNA序列。目前,美国还通过进一步放宽可专利的范围来扩大知识产权保护的种类。我国企业也可以借鉴国外思路,在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建立基于自身优势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为此,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的发展趋势,顺潮流而上。
参考文献:
1.陈美章.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纵横,2005(3)
浅析电子商务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篇5
具有理论的必要性,也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1.电子商务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法律问题 电子商务交易具有特殊性,消费者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不能够体验实物,消费者在交易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地验货付款,这就造成了消费时间的延长。消费者在购买物品时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时空距离,这给消费者维权也造成了困难,特别是在现行的电子商务交易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权益很容易受到损害。 1.1知情权 传统商品交易与电子商务交易的区别在于交易方式的改变,而核心还是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商品交换,消费者仍然是市场中的主体,消费者的权益仍然需要保护。而由于电子商务的虚拟性,很多商品是通过网络平台向消费者展示的,虽然经营者提供了相关产品的价格以及生产使用的详细情况,但是消费者缺乏对商品的深入了解。在传统的交易中,经营者和消费者可以实现面对面的沟通以及交流,双方在交流中博弈,把握彼此的交易心理,获取商品的详细信息,而在电子商务中虽然也有沟通的方式,但是沟通效果并没有面对面地交谈效果好。一般电子商务商品的广告都是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宣传的,市场经济中因为利益的存在,广告在营销上制造出虚假的成分影响了消费者对商品真实情况的掌握。 1.2公平交易权 消费者希望在购买商品时能够获得性价比相对较髙的物品,因此在接受服务或者购买商品时有权获得有质量保障以及价格合理的公平交易条件。而在现实中的市场经济,消费者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经营者在定价上有着主动权,经营者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相应地提髙或者降低商品的价格,而在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无法面对面地实现和经营者间的博弈。其次在商品的质量上,经营者有义务向消费者提供产品信息规定的商品并能够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而在网络交易中消费者不能够亲自感受商品的质量,因此购买时会存在着误差。在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种类有所区分,一般分为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商品,在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来购买物品时一般无法实现真正的公平交易。特别是无形的电子商品,其中涉及电子商品的版权问题,这些问题将会给消费者使用带来一定的困惑。 1.3赔偿权 以实物交易为主的商品交易模式中,消费者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商品并且能够在与经营者自由博弈中实现相对公平的协议,消费者也能够根据产品的使用情况来对经营者要求合理的补偿。在网络交易中消费者与经营者不在同一个空间范围内’消费者要能够实现对相关商品的赔偿需要经过物流,还需要再次寻找经营者进行沟通和协商。在电子商务交易的赔偿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造成赔偿权难以实现,在赔偿权的法律诉讼中因为出现跨区域的法律诉讼,因此牵涉的`是各个地区的法律机关,在办理相关的案件时就会出现很多必要的程序,赔偿权的界定也是很麻烦的,因为要界定商品是经营者的责任还是消费者的责任边界很模糊。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赔偿权虽然也存在,但是因为在现实中各种麻烦的手续使得消费者很难去选择继续坚持消费者合法的权益。 1.4隐私权 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信息的传播与流通更加快速,互联网所营造的空间将现实空间中的各项生活事物复制移植到虚拟的空间之上。现实中因为受制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因此很少能够实现更多更复杂的人际交往,因此个人的信息也局限在某些地方被人所知,但是在互联网空间,这种局面被弱化,个人的隐私权不能够得到保护,特别是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因为在消费者购买物品时就将自己的个人信息以及自己随商品的偏好都遗留在网络空间中,信息被一些商家利用,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分析,一些营销活动就借助这种方式实现对消费者的骚扰。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因为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泄露,消费者个人的隐私将无法得到保障。市场经济下“经济人’参与到社会竞争者中主要的目标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能够给商家开创更广阔的市场,带来更多的商机。在没有有效的措施采取情况下,消费者的隐私权随着市场的延伸以及技术的加工利用往往会更加没有保障。 2.电子商务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缺失的原因分析 电子商务交易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新的技术手段提供了新的交易方式,在商品交易中消费者因为要面对新的交易环境和交易手段,在法律制度未配套的情况下,消费者权益将无法有效地得到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缺失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原因。 2.1电子商务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市场需求的信息也需要市场供给的信息,只有需求和供给的信息实现了平衡,市场才会出现供给与消费的平衡。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过量都会造成交易的问题。虽然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能够实现快速的交流与传播,但是信息不能够完全被所有需求的人所认知和了解。经营者一般对自己所经营的领域有着极强的敏感性,能够在市场上占据有利的地位,而消费者多半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使得权利受到损害。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充斥着网络空间之中,信息产生与更新较快,对于消费者而言,商家的广告营销提供的信息版本较多,而且内容的真实性没有办法一一考证,因此在电子商务中选择商品时往往根据感觉或者根据市场广告的效果来购买物品,这就造成了商品购买时不是根据商品的实际质量来的,从而会加重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保证的现实情况。 2.2电子商务交易的管理不够规范 电子商务市场上的营利吸引了各类人群的参与,市场的准入制度不是很严格,因此在电子商务的交易市场上会出现各种素质不一的经营者。消费者在购物权益的保障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商务交易中的经营者,如果经营者严格遵守商业伦理以及法律规范,那么电子商务交易中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就能达到和谐的状态。电子商务交易中因为从事的经营者较多,而且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因此在交易平台上对这些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进行管理会出现很大的困难。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证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对经营者的管理存在缺陷。电子商务交易缺乏严格细致的规章制度,也缺乏具有执行效率的规范文件,因此才导致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低效。 2.3电子商务经营者监管力度不够 在传统的商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商业行为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制约与管制。首先在经营者需要受到工商管理部门的检查与管理,商品质量随时都可能受到抽查,一旦经营者出售不合标准的产品就会受到消费者售后的投诉,而且由于经营的店面地址固定造成了周围消费者对经营者的不信任,从而影响经营者的生意。而在电子商务经营中,因为主要的交易场所是存在于网络环境中,因此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完全是陌生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隔阂,同时在经营者做出有违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情时,一般没有相应的力量来制约经营者在下次的消费行为中是否能够遵守相关的法律和商业伦理。 3.完善电子商务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策略 电子商务交易中存在着各种有待完善的地方,电子商务交易中需要将法律与商业伦理两种手段结合在一起,从外围空间上保证消费者能够获取相应的权益保护,形成强制性的约束力来保证经营者维护消费者的权利。电子商务交易中还需要经营者自身能够加强自己的经营素质。 3.1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交易监管法律体系 电子商务交易中经营者的各种商业行为的出现就是在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管体系之下进行的,在虚拟的空间中缺少监管的主体,因此容易造成交易中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交易监管法律体系首先需要对电子商务市场的准入制度有明确的规定,通过规范进入电子商务交易的经营者可以减少电子商务未来发展出现各种问题的概率,对一些在网上交易平台进行开店的商家要有严格的监管,工商管理部门要能够实时监控相关的店铺,并设立相关的举报投诉渠道,利用社会力量来加强对电子商务经营者的监督。 马明月 (青海民族大学)
浅析电子商务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篇6
目录:
一、知识产权保护对知识经济的重要作用――――――――1-3
二、我国现阶段知识产权维护方面存在的缺陷――――――3-4
三、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所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4-6
四、国际科技合作知识产权保护中政府的角色――――――6-7
五、结语――――――――――――――――――――――7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知识产权对知识经济的建立、运行和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引申出我国现阶段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进而对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几点建议。全文共分5部分,包括:
一、知识产权保护对知识经济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现阶段知识产权维护方面存在的缺陷;
三、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所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国际科技合作知识产权保护中政府的角色;
五、结语。本文的中心观点是:分析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差距,引起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并提出加强立法,法律实践等以保护我国的知识产权。
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的时代,新的发现和发明层出不穷,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科学技术是在人类共同努力、相互交流中发展起来的。特别是今天,学科之间渗透日益扩展,使科学技术领域日益扩大,研究开发向纵深发展,使得一些大科学研究项目也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环境、大气、海洋等领域的深入研究,都需要各国科学家共同参与。虽然科技合作在国际关系中是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但是由于国际科技合作对人类社会进步有利,对合作各方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有利,因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纷纷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本国科技人员参与国际合作,并吸引外国专家、学者参与本国的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特别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科技合作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在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样变得十分敏感。如同为了防止软件盗版必须对其加密一样,在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此前,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就把知识产权作为会谈的一个重要议题。美国政府也向中国政府提出,要在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和贸易合作协定中增加保护知识产权的条款。经过谈判,两国政府已于1991年4月和1992年1月分别对科技合作协定和贸易合作协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达成了协议。此后,日本、瑞士、俄罗斯、欧共体等一些国家和组织也提出要和我国缔结保护知识产权的协定,合作项目的协议中也有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条款。中国政府为了加强知识产权立法,也陆续修改或制订了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例如国家科委于1995年2月制订了《关于对外科技合作交流中保护知识产权的示范导则》,以供各部门和各省市在工作中参考。由此可见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就成为了国际科技合作中不得不提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中迫切需要知识产权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对国际科技合作的法律保障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述,对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一点见解。
一、知识产权保护对知识经济的重要作用
1、知识经济[注1]的建立依赖于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经济是以人才和知识等智力资源为资源配置第一要素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信息等智力成果为基础构成的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这是知识经济最本质的特征。
智力成果从其实质意义上讲,是人类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取得的成果,或者说是将人才与知识等智力资源有机结合,通过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得到的直接产品。知识、科学技术等为代表的智力劳动成果本身是无形的,但是可以通过有形物表现出来。这种无形财产的归属和占有的判断,其难度远远大于对有形财产的判断。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法律所确认的权利,主要是财产权。因此,确认知识产权的前提条件就是承认人类智力劳动所创造的成果是一种财产。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从实质上讲,就是一种确认知识(智力成果)是财产、是财富的法律制度。因此,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成为知识经济建立必需的法律条件。
2、知识经济的正常运行依赖于知识产权保护
以知识、科学技术等为代表的智力劳动成果,它的创造功能和作用,只有在与有形资产等物质条件相结合时才能发挥出来,也就是说必须有一个“物化”的过程。知识、科学技术等智力劳动成果,相当大的部分往往是以知识产权的形式转化为一种资产-无形资产,来投入经济运行的。英国最大的格兰素(GLAXO)制药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以其特效胃药雷尼替丁(ZANTAL)每年为其带来10亿英镑的收入。1997年7月,当其在美国对该药的专利到期后,不到半年时间,在全球的销售额急降33%.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如同其他无形资产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商品的属性。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将超过50%.知识形成产业化经济,即所谓技术创造了新经济。在有形商品的贸易中,附有高新技术的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通常被称为“知识产品”或“知识产权产品”,在这些高科技产品中凝结着占相当大比重的、多种知识的价值,如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产品就属于这类产品。这种主要利用知识、信息、智力开发的知识产品所载有的知识财富,将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形式。
知识产权是知识、科学技术转化为资产、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是知识经济实现资产投入无形化的基础。知识产权在将知识、科学技术转化为资产、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知识经济的发展必然走向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的概念不仅是指有形商品、资本的流通,更重要的是知识、信息的流通。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人才、知识、信息的竞争,集中表现为知识产权的竞争。
知识产权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和竞争手段。所谓知识产权贸易,狭义的理解就是指以知识产权为标的的贸易,它包括知识产权许可、知识产权转让等内容。如专利许可、商标许可、专利的转让、商标的转让、版权的许可、版权的转让、商业秘密的许可等等,这些都是知识产权贸易。广义的知识产权贸易,还应该包括知识产权产品贸易。以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为主要形式的无形商品贸易大大发展。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国际间技术贸易总额1965年为30亿美元,1975年为110亿美元,1985年为500亿美元,90年代已超过1000亿美元。1995年信息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为5950亿美元,超过了农产品贸易,30年间增加了190多倍。
3、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产权保护
发展知识经济有三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技术的创新,二是资本的积累,三是产业结构的转变。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内,创新是决定产业发展的关键。创新理论包括了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并扩展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诸多方面。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鼓励创新的制度。一项发明创造取得专利权的实质条件包括新颖性和创造性,作品要想获得版权必须要具备独创性,商标设计则必须具有新颖性和显著性(又称区别性),构成商业秘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新颖性(又称非公知性),都与“创”和“新”有关。特别是专利法律制度,就是从产权角度对发明创造进行激励的制度。
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当前发展传统工业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其重要性是无需多言的。一项科技进步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投入是难以收回的。一个新型化学药品或生物药品的开发费用,需要1亿-6亿美元,花费大约10年的时间,才能取得成功。而一旦投放市场后,由于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也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开拓性的专利技术往往会导致一个新型产业的兴起。高新技术的90%以上首先是在专利文献中披露的,并通过专利制度的保护加以推广、利用。开拓性的专利技术往往会导致一个新型产业的兴起。电灯、电话、电视、计算机、集成电路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都是明证。专利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发展、竞争、寻求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也是其科技实力的表征。
二、我国现阶段知识产权维护方面存在的缺陷
1、面对来势汹涌的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浪潮,中国的法律滞后进一步暴露
曾几何时,国人尚在自我感叹:在知识产权的保护领域,我们仅用二十几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程,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不知道这样的评价是否值得称赞,其实在一些国人的头脑中已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在知识产权这个神坛上,发达国家的绝对领导权是不可动摇的,对于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只能俯首称臣。于是中国不得不与美国一次又一次的谈判,一遍又一遍的依照所谓的国际条约、惯例修改本国的知识产权法来提高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
关于知识产权,就其本质而言是私权,同任何其他民事权利一样,知识产权也存在滥用的问题。从现实层面看,当今社会知识产权已经成了发达国家重新维持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的重要手段,随着各国关税壁垒的逐步拆除和世界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知识产权制度将会更加受到各国的重视。知识产权不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正如国际知识产权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指出的:“我们就知道知识产权的规则是政治经济的产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受知识产权保护产品的贫穷进口国,只能从相对较弱的水平进行谈判。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存在着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最终是由相对经济实力来决定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不能对知识产权的滥用作出立法规制,就连反映发达国家利益的Trips协定[注2]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后Trips协定的条件下对知识产权政策维持某种程度的国内控制的法律基础”,也为在成员国内层次上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提供了空间(见协定第7、8条)。反观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立法,显然是没有充分利用Trips协定中的这几条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突出表现在没有制定反垄断法,相配套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由于其立法宗旨和适用范围上的先天缺陷也无法对市场竞争中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作出有力的规制。就连知识产权的内部立法也过分倾向权利人的利益,使权利滑向了滥用的深渊。
这种立法失衡现象已对我国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一方面,正是因为没有反垄断法,微软虽然在美国、欧盟、台湾、日本等地相继遭到垄断指控,在我国却安然无恙,即使已经存在垄断市场,滥用权利的事实;另一方面,与反垄断法互为补充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定位”上却发生了偏差,更侧重于对知识产权进行“兜底”保护,而没有确立限制知识产权的立法思想,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笔者认为,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也需要“与时俱进”,将调整重心转到对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上,对知识产权滥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加以规制,以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总之,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就应该包括防止权利滥用的制度,以确保知识产权这一垄断权的行使不背离法律设定它的初衷。
2、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在法律移植方面的片面性
中国知识产权制度从零开始,以超乎寻常的发展速度迅速完成了所谓的与“国际接轨”。然而当我们头脑冷静下来,就会发现在权利大国的“威逼利诱”下发展的知识产权,天生就不具有限制权利滥用的免疫力。我们的政府过于强调宣传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让全国人民都知道要怎样保护别人的知识产权,而对权利大国的知识产权法中对权利的限制却没有学来。既然是学习,为什么不全面的借鉴,把国外的反垄断法也搬过来呢;既然是“接轨”,就应该“接轨”的严丝合缝才对。对知识产权领域给予强大保护有可能产生的反作用,至少在工业化国家可以通过反垄断法得到减轻,然而在缺少这种法律的中国并不总是能产生相同的效果(微软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纵观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运用,可谓“恰当好处”。一方面,在国内,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力求最大程度的发挥知识产权的激励创新作用,同时注重对权利的限制。另一方面,在国际上,费尽心思将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全然不顾后者的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也不提甚至反对对知识产权施加过多的限制,并且将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挂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幌子下推进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为国内的知识产权人谋取最大的垄断利润。借助这种双重标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便得以保持其在国际上的技术垄断地位。许多跨国公司更是将知识产权作为获取最大利益,打击竞争对手的有利工具。近来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系列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民族企业的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就很有利的证明了这一点。
更加讽刺的是,某些发达国家竭力推行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统一化的同时,却在国内高筑知识产权壁垒,以阻止他国的产品冲击本国市场,如美国关税法与1988年综合贸易竞争法中的301、201、337、406等条款。这反映了国内贸易保护主义仍是当今世界不可小视的因素,并有抬头的趋势,也使得我们对国际贸易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由此可以看出,知识产权制度是有国界的,那种盲目跟随某些超级大国的知识产权观念走的做法不仅幼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建立在对权利的盲目崇拜基础上而制造出来的“独角兽”比没有这种“怪物”更可怕。如果出发点就是错误的,那么跑的越快,离正确目标就越远。
3、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实证研究极度匮乏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产权就是维护一国、一企业利益的工具,而在中国却似乎缺乏这样的认识。过于注重理论上的研究而忽略了实战分析,就象空拿着从国外学来的“半部”圣经,却不知如何唱赞美诗。当我们的企业在同IT巨头签定“私有协议”时,当我们的网络用户在使用公开“标准”时,当生产线上组装DVD时,没有人意识到这些都是预埋在我们身边的“定时炸弹”。国外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通常采取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先行的战略,抢先申请专利,以缩小我国企业自主开发技术的空间,从而消除竞争对手。
更让人惊奇的是,许多本属我国的专利却在境外被人抢先申请,突出表现在传统中草药上。据介绍,这些专利产品的销售已达到了10亿美元。除了抢先申请专利之外,更有一些跨国公司采取“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先等待我国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再运用知识产权这个工具来收取许可使用费或索取赔偿。微软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其总裁比尔盖茨就曾公开宣称,就是要培养中国用户使用其盗版软件,等待时机成熟再向我国企业索取赔偿。姑且不论这种做法是否符合商业道德,但它是合法的,是知识产权战略的体现。而我们的企业却没有做好知识产权的实战准备,在进入相关市场之前没有对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分析,也没有对当地法律环境进行调查,在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的条件下,我们的企业就极易落入别人精心设计的陷阱。因此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成长壮大,就必须加强知识产权的实务研究,学会利用“游戏规则”。
三、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所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知识产权既非“灵丹妙药”,亦非“洪水猛兽”,其作为一项法律制度而存在,是一种利益平衡机制。从本质上,知识产权制度调整的是知识生产者与社会公众之间对知识产权受益与使用的利益分配。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的发展史表明知识产权法始终在努力为两者寻求一个“阿基米德支点”,以达到一种“双赢”的妥协。然而,自80年代以来,知识产权国际化的步伐日益加快,我国的知识产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发达国家施加的压力,国家主权受到削弱。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就要及时调整战略布局,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笔者认为,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涉外知识产权争端中不应过于依赖WTO争端解决机制。虽然Trips协议规定了从实体到程序的比较完善的机制来协调国际知识产权争端,但问题的最终解决是靠一国的综合实力决定的。发展中国家即使通过WTO获得了一个有利于自己的裁决,但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技术强国不履行裁决时,往往无力实行被允许的“贸易报复”。况且,将争议提交WTO争端解决机制需要耗费很长时间,而其间国内产业很可能遭受严重损害。此外,在Trips协定中,发展中国家做出很大努力争取来的对知识产权的限制条款,如第8条第2款,第40条的规定,在发达国家贸易制裁的威胁下,也不敢轻易运用,从而使这些条款失去了意义。实际上自Trips协议生效以来,也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能有效运用上述条款对发达国家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规制。因此我国要利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来维护本国的知识产权利益。
2、要在知识产权国际立法领域争取主动权。欧盟、美国近年来把Trips协议丢在一边,继续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如对数据库、域名的国内立法),另起炉灶,企图构建一个完全由其主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讯息,它预示着发达国家又在制造一个对发展中国家“讨债”的“吸血鬼”。对此,我国在将来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应该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聚集力量,为自己争取更有利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另外,我国还应积极倡导加强对传统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制定完全拥有自主权的“标准”,以此来制衡所谓的国际标准。值得称赞的是,我国正在起草的民法典知识产权部分拟将中国拥有传统优势的知识产权领域如地理标志、生物多样化、民间文学和传统中草药纳入保护范围。在尚未达成国际一致的情况下先在国内法中自行保护,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尝试,可以有力维护我国的利益。应该适时把这一立法成果国际化。
3、从行政、立法、司法三方面加快知识产权制度的改革。在行政方面,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的做法,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战略机构,制定宏观政策,加强物质利益的激励作用,以引导我国知识产权的发展,利用国家资源加快我国知识产权创新,为企业保驾护航,这在入世初期我国企业面临跨国公司的强力挑战下显得尤为必要。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我国企业自身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不要盲目引进外国的技术,减少对其的依赖。在立法方面,注意保持权利人与使用人之间利益的协调,在确实发挥立法的激励作用的前提下,也要进一步规定对知识产权的合理使用与法定限制,使知识产权不致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在司法方面,注意培养法官的衡平意识。因为知识产权法毕竟是激励法,其对权利人的限制规定的比较概括,需要法官在个案中仔细斟酌,把利益衡量引入到知识产权案件的实际审判中。权利限制的条款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就极易使知识产权偏离正确的轨道。这一点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尤为欠缺。法律固然是中立,但是我们的法官也应该明白他们是为中国利益服务的,而不是“国际正义”的守护神。
四、国际科技合作知识产权保护中政府的角色
我国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原有的高度集中型的计划管理模式已经被打破,技术市场在科技运行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显著增强。此外,技术开发型机构基本走上了按照市场机制运行,自主发展壮大的道路,增强了研究开发和创新的生机与活力。所有的这些都是有利于国际科技合作的。但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却一直是薄弱环节。
从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以及国际发展趋势来看,知识产权制度逐渐提升到了国家基本国策的高度,并日益成为各国政府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日本的知识产权立国战略行动到韩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及《《2002至2006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个趋势。从我们国家来看,这种趋势也在加强,特别是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国家科技部在2000年发布了《关于加强与科技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充分体现了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管理介入。的确,知识产权制度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角色极其微妙,一方面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利益和安全。如今的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通过贸易和合作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必须看到经济强势国家在这一关系网的强权角色,那么如何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就成为了各国政府首先要面临的问题。而知识产权制度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特殊性也必须要国家政府参与其中,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和制度,在遵守国际条约的同时,切实保护好国家的利益和安全。这个角色是每个政府必须承担的。在国际科技合作日益密切的今天,知识产权这四个字应该始终放在重要位置。虽然现今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越来越完善,但由于国家之间的科技水平仍然存在不平衡,知识产权制度的应用也会造成不平等。因此,必须要强调政府的积极作用,在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保护国家利益和安全。另外,我们的政府无疑是企业的坚强后盾,政府应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实证研究。利益是有国界的,政府在制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时,考虑国际公约、惯例是有必要的,但不能被其束缚住手脚。通常公约都是各国妥协的产物,我们应该抓住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在可能的范围内发展适合我国现行经济体制的知识产权。在国外,任何一个政策和法律的修改,其背后有大量的实际调查报告支持,这样的立法成果才能真正维护本国的利益。思科诉华为,也是对中国政府的考验,如果没有对知识产权的恰当理解,没有对知识产权的实证研究,恐怕我们的政府是不会信心十足的讲话的。
五、结语
随着中国加入WTO,知识产权的保护形式已经很严峻,这在法律上要求我国迅速做出反应,制定相关法律,是我国的国家利益和我国的企业利益得到较好的保护,提高我国在国际合作和国际贸易中的主动地位,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注释:
1、知识产权:迄今为止,无论是国际公约还是各国立法,都没有给知识产权下过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知识产权是指人们依法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领域做出的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的总称。主要包括发明权、发现权、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著作权),反不正当竞争权和其它非专利技术成果权等。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是区分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亦称为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精神权利是指与科技成果完成人在专利文件或科技成果文件上写明自己是科技成果完成人的署名权,以及依法取得荣誉称号和获得科技奖励的权利,这种权利是不可侵犯的,其权利必须归科技成果完成者所有,不能约定,也不能转让、赠与和继承,即使是共同权利人之间也不能转让和赠与,更不容他人剽窃,侵夺地分享。经济权利是指科技成果依法确定为知识产权后,权利人通过对该知识产权的使用、处分而获得的经济收益的权利,这种权利可依法进行转让、赠与和继承。不过从财产权存在的形态来看,知识产权主要是一种无形资产,它与有形资产具有明显的区别。
2、TRIPS协议:即《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是WTO的重要法律文件之一。它旨在减少国际贸易扭曲与障碍,给予知识产权有效和适当的保护,同时确保实施知识产权的措施和程序不会成为贸易障碍,并通过多边程序解决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争端。我国在加入WTO法律文件中承诺,“中国将在完全遵守WTO协定的基础上,通过修改其现行的国内法和制定新的法律,以有效的和统一的方式实施WTO协定”。为此,我国对国内知识产权立法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先后分别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修改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颁布了《专利法实施细则》、《商标法实施条例》、《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以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
参考文献:
1、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曹昌桢,中国科技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胡慧平,别让高新技术专利白白溜走, 中国知识产权报
浅析会展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篇7
会展行业属于服务贸易领域, 是信息产业的生力军, 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加入WTO后, 会展业蓬勃发展, “会展经济”全面形成, 并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就展览项目数而言, 中国仅落后于全球第一的美国, 展览场馆数量则居世界第三, 排在美国和英国之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 更使中国会展业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峰, 中国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会展时代”。
虽然会展业的发展有目共睹, 但是展会知识产权侵权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如“2007上海汽车零部件工业展览会”冒充“2007上海国际车展会”的网址和内容, 导致300多家参展商损失两三百万元参展费;2008年3月6日德国汉诺威国际电子通讯展CeBIT上, 51家中国企业的电子产品被控侵犯MP3专利;2009年第23届中国国际陶瓷工业展期间, 一家企业被指侵犯广州从化新科轻工设备厂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权;2010年3月举行的东莞国际家具展上, 帝标家具侵犯东莞楷模家居用品制造有限公司的系列专利产品等等, 展会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已成为阻碍会展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展会中的知识产权侵权类型
根据2006年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审议通过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 (以下简称《保护办法》) 的规定, 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是指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举办的各类经济技术贸易展览会、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展示会等活动中有关专利、商标、版权的保护”。其具体内容围绕着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这三类权利的保护而展开, 对参展方的侵权责任进行规定。但纵观我国目前举办的各类展会以及所参加的一些国际性展览会, 除了侵犯专利、商标和版权这三大类型外, 还存在其他形式。
(一) 专利侵权
由于专利权具有强烈的专有性和排他性, 未经权利人许可, 他人均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擅自使用、生产、销售或进出口专利产品及假冒他人专利, 否则即构成侵权。因为专利涉及的范围最广且又相对比较容易被识别, 所以在展会中, 这类侵权存在的数量最多, 其主要有展品侵权、外观设计专利侵权以及新产品被抢先申请专利等。
(二) 商标侵权
商标也和专利一样具有专有性和排他性, 一旦申请注册后, 其他人未经许可不得使用。商标侵权曾在展会中大量存在, 尤其是仿冒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商标的侵权行为, 但随着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 这类侵权行为在大型的知名展会中已逐步减少, 但在一些小型的或较低档的展览会中还存在。
(三) 软件侵权
展会中出现的软件侵权主要表现为在展会现场以演示为目的的电脑使用盗版软件和展品本身使用盗版软件以及销售盗版光盘等现象。这类侵权在《保护办法》中并无相应的法律规定, 故需比照《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及国际公约的相关规定来对其进行认定。
(四) 展会名称或展会品牌侵权
我国每年举办的展会项目超过4000个, 平均每天有10个以上的展会在举办。但相当部分展会规模小、周期短、生命力不强;而且重复办展、时间密集、秩序混乱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很多有名气、效果好的展会经常会遭到模仿, 无序竞争让参展商和观众无所适从。但《保护办法》没有提及展会名称、展会品牌被侵权的问题, 只是笼统地规定了展会期间的商标和版权受法律保护。如何将已经形成品牌的展会和已经成熟的展会当作拥有“创意”的“知识产权”而受到保护, 显然需要有更完善的法律规定。
(五) 展会标志侵权
一些大型的、著名的展览会经常会有自己的标志或会徽 (LOGO) , 这些标志本身就是一种无形资产, 再加上政府、组织者对展览会投入大量的资金, 使得展览会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规模越来越大、参展商越来越多、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这些展览会标志的商业运作价值也随之越来越突出, 一些不法商人借机冒用展览会标志的现象也就时有发生。由于我国目前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展会标志进行规定, 所以对其的保护比较复杂。
(六) 展台设计布置侵权
展台设计是展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会中经过精心设计与布置的展台会给展览会增添亮丽的风景, 为展会贸易创造良好的环境;展台设计也反映了参展企业的形象, 表达了参展企业的意图, 所以设计独特的展台能为参展商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但也有一些参展商为了图省钱, 常将别人的设计拷贝后略加修改而变成自己的展台设计。
三、展会知识产权侵权存在的原因
(一) 法律方面的原因
首先, 法律保护范围狭窄。我国对会展行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除了《保护办法》外, 其他则由《商标法》、《商标法实施细则》、《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法》、《民法通则》以及《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海关知识产权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来加以规定。虽然上述法律法规的实施, 提高了主办方和参展商在专利、商标、著作权方面的保护水平和经验累积, 这方面的纠纷数量相对降低, 但《保护办法》中只列举了三种类型, 国内的相关法律也基本针对这三类侵权而言, 而对展会中出现的一些“新型”侵权, 如上面提到的展会名称、品牌、标志等侵权, 却没有涉及, 故远远不能达到完全保护的目的。
其次, 法律保护效力低。上述国家层面上的相关法律法规中, 只有《保护办法》真正涉及会展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具有针对性。但《保护办法》属于行政法规, 故其法律效力相对较低, 缺乏一定的权威性, 且涉及保护的对象比较狭隘, 因此在实施中存在着法律空子。各地虽然也出台了一些相关规定, 但都具有局限性和时限性, 对展会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全面而权威。
再次, 《保护办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困难。如其第六条规定, 展会时间在三天以上 (含三天) , 展会管理部门认为有必要的, 展会主办方应在展会期间设立知识产权投诉机构。但现实中1-2天的短期展会也大量存在, 这些展会中发生的相关侵权案件, 只能与展会举办地的相关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联系, 往往被侵权者还没有备齐相关资料或办齐相关手续, 展会就已经结束, 最后不了了之。还有《保护办法》中也没有明确规定管理部门的职能, 埋下多头管理的隐患。
(二) 展会组织者、参展商和行业协会方面的原因
有些展会的组织者贪图眼前利益, 没有长远策划, 或直接克隆知名展会, 或将一些知名展会改头换脸后挪为己用, 或冒用较有名气的展览主办方名义招展等, 不仅给参展者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同时也损害了被克隆、冒用展会的利益, 造成恶性竞争、无序竞争。还有些组织者则既不审查参展企业的资质、不对参展商进行筛选, 也不设立相应的救济机构、救济手段, 在展会知识产权侵权发生时或不知所措, 或一味推脱。
在参展商方面, 由于利益驱使和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其中不乏盗用、剽窃、篡改他人合法知识产权的情况, 这也是专利侵权、商标侵权、软件侵权、展台设计侵权等大量存在的缘由。当然也有一些属于无意侵犯, 如因忽视专利查新, 开发的技术早已被申请保护等。
而行业协会方面, 我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有权威的全国性会展行业协会来进行协调和约束, 虽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相继成立了会展行业协会组织, 但只针对一方或针对一时, 缺乏统一的协调措施和约束机制。
四、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对策研究
(一) 健全法律法规, 建立有序的市场竞争体制
政府是政策、法律、法规等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针对我国展会知识产权方面法律规定的不足造成的某些侵权现象, 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建立会展经济市场化运行机制, 将会展纳入到法制的轨道上来。我们可以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 逐步改进。如尽快对一些现行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但又大量出现的展会侵权行为予以规定, 如展会名称问题, 一旦时机成熟, 再制定高层次、高效力的法律, 为企业创造一个有序的竞争环境。同时还可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 如合理借鉴德国的“临时禁令”、法意等国的以刑事手段对侵权进行威慑的行为等相关措施, 为我所用。
其次, 设立展会知识产权监督管理机构, 为主办方和参展单位提供知识产权法律、政策咨询和服务, 发布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公告, 依法处理知识产权纠纷, 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严厉查处, 从而保护国内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环境。
再次, 可将展会中发生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例, 选取较有影响力的汇编成册或进行通报, 一方面可作为今后相似案件的参照, 另一方面也可对企业起到警示作用。
(二)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和约束作用
我国的会展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其协调和约束作用, 如进行协会成员的知识产权培训, 协助知识产权执法部门查处会展中各种侵权案件, 对侵权行为人进行惩戒等等, 建立知识产权的自律制度, 制定知识产权的自律规则, 做好政府和企业间沟通, 营造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例子, 如德国的AUMA, 对参展商、组织者进行多方面保护。
(三) 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
对企业而言, 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展方, 必须增强知识产权意识, 善于通过多种途径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对于现行法律法规没有涉及的, 但又迫切需要保护的一些智力成果, 企业可以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和体系范围内, 寻找解决的途径。比如针对展会标志, 如果展会标志符合商标的要求, 可以申请注册商标, 参照《商标法》的有关规定保护;如果符合外观设计的要求, 可申请专利保护;如果具备著作权的相关要素, 则可以《著作权法》来进行保护;如果有些展会标志分别具有上述特点, 则可以分别申请, 综合保护;当然还可以申请反不正当竞争法上的保护等等。但由于组织者和参展方在展会中的角色不同, 其具体的措施也不尽相同。
1、展会组织者。
对展会组织者而言, 要加强展会前、展会中和展会后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在展会之前, 做好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工作, 与参展企业签订知识产权保护条款或合同;落实参展企业的排查工作, 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让其参展。在会展期间, 积极配合相关机构开展执法工作, 聘请执法人员和法律专家开展咨询服务, 维护展会的正常秩序, 及时处理侵权投诉。在展会之后, 督促相关机关尽快处理未了事宜, 对查证属实的侵权行为及时汇总通报等。
2、参展企业。
对于参展企业, 其要重视技术创新与开发, 学会科学的创新与开发方法, 同时注重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要通过专利检索、及时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等加强对自己产品的保护;另一方面也要严厉打击违法侵权行为, 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 一旦发现其他组织或个人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绝不姑息。
相信通过政府、行协、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努力, 一定能够提高我国会展业的整体水平和保护力度, 促进我国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会展业是我国近几年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 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展会中的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严重, 专利、商标、软件、展会名称、展会标志、展台设计等侵权时有发生, 这不仅给权利人造成了损失, 也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但由于我国法律的不完善及行业协会和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些侵权现象不可能迅速消失, 因此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发挥行协作用、增强企业意识等来促进会展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会展,知识产权,侵权,保护
参考文献
[1]、国家会展策划师职业资格[EB/OL].http://www.nnzyjob.com/news_list.asp?news_id=653, 2010-04-12.
[2]、应重视会展业状态失衡[EB/OL].http://www.cf571.com/news_show_4967.htm, 2008-09-10.
[3]、许传宏.展会知识产权问题探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 (5) .
[4]、姜增伟副部长在第三届中国会展经济论坛上的演讲[DB/OL].中国国内会展网, 2008-12-17.
[5]、曾晓英.论会展业的知识产权保护[J].法制与经济, 2005 (7) .
浅析电子商务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篇8
一适用走私罪罪名的问题
如果要对进出口侵权货物案件的当事人追究刑事责任,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能适用走私罪的相关罪名,而只能适用侵犯知识产权罪的规定。因为,目前海关查处的案件基本上是在出口环节。涉案货物均不是应缴纳税款的货物,也就不存在偷逃税款的情节,无法适用走私普通货物罪。而且侵权货物的种类很多,多为轻工、服装鞋帽等,又不在《刑法》列明的构成犯罪的禁止进出口货物名单中。所以除了极个别进出口侵权货物且有偷逃税或者侵权货物属于《刑法》列明的、存在法条竞合的情况以外,对于进出口侵权货物的人员,如果要追究刑事责任,只可能按照侵犯知识产权罪追究刑事责任。
依照《条例》《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和《世博会标志保护条例》的规定,海关对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以及邻接权、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和世博会标志专有权实施边境保护,因此也就相应地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几个罪名。
二适用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根据《刑法》第214条规定,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是指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且销售金额较大的行为。
1构成本罪的主体,按照法律规定为一般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向海关申报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也符合这种规定。
2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犯罪对象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
3本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也就是法律规定的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而予以销售。对于是否只有直接故意才能构成本罪,存在不同的理解,一是认为只有直接故意才能构成本罪,理由一种是行为人的目的是获取非法利润,在我国刑法中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直接故意中。另一种是行为人认识到销售的对象可能是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就意味着只要确是假冒商品,就必定发生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的危害结果,因此该危害结果具有必然性,也就谈不上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问题。二是认为行为人认识到自己所经销的商品可能是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仍放任销售,获取利益的,即间接故意也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笔者认为应当只有直接故意才能构成本罪,因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其目的在于获取非法利益,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其认识因素是明知这种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其意志因素是持有一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才能符合刑法规定的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直接故意的规定。这一点结合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点将有重要的意义。相关法律对于侵权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成立要求各不相同。在知识产权的民事立法中,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人追究民事责任,并没有按照民法中确定一般侵权民事责任的要件来予以认定,一般侵权民事责任的要件通常为4项,即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的行为具有违法性、存在侵权损害事实和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按照《商标法》的规定,认定侵犯商标权的行为不要求具备存在损害事实这一要件。海关对进出口侵权货物追究行政责任,按照《条例》规定应予以没收处罚,实际上也不考虑是否有损害结果发生的因素。但是按照刑法关于故意的规定和有关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规定,如果行为人明知该货物是属于假冒货物,但同时又明知其销售行为不可能对权利人造成危害后果的情况应当如何处理?涉及对“故意”以及商标权地域性的理解,不能认为只要是销售假冒商品,就必定发生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的危害结果,从而使该危害结果具有必然性。对此,笔者认为海关查发出口侵犯注册商标权的货物时,如果追究刑事责任,应当理解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直接故意,而且要充分考虑到知识产权地域性的特点。所以对上述案件,不应当移送追究刑事责任。
至于“明知”问题。明知是指行为人对其所销售的商品具有假冒他人注册商标这一事实具有明确的认识,即行为人知道所销售的是假货,至于所假冒的注册商标属于何人,以及假冒的情况,则不属于行为人明知的范畴。笔者认为,在海关执法实践中,可以参考以下因素综合确定行为人是否具有明知情节:一是从买卖行为本身看,如买卖、交接假冒商品的方式、方法、时间地点以及进货渠道等,或者买卖双方的价格,如果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就能认定行为人可能属于“明知”;二是行为人对该种商品的认知程度,是否是专门经营或者是长期经营该类商品的公司,如果行为人的认知程度较高,就应认定为“明知”;三是行为人对被假冒商标的认知程度,如果被假冒的商标属于社会上或者为本行业普遍知晓的,行为人对此的认知度就应当高,“明知”的可能性就高。
4本罪的客观方面是销售假冒商品,销售数额较大。首先看进出口行为能否视为“销售”以移送追究刑事责任。“销售”是一种买卖行为,就是卖出商品,收汇货款。对于进出口货物的贸易方式是以海关监管方式为基础进行划分的,同时也反映了各自在商业运作中的不同特点。列入海关统计范围的贸易方式有18种,如一般贸易,国家间、国际组织无偿援助和赠送的物资,补偿贸易,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寄售、代销贸易,边境小额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进口的设备,租赁贸易,出料加工,易货贸易,免税外汇商品,保税区进出境货物,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等,都属于海关监管的进出口货物范畴。因此,结合销售的特征,货物收发货人的进出口行为并不必然为销售行为,而应当按照进出口货物的贸易性质进行区分。
其次看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问题。《解释》第二条、第十五条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个人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单位销售金额在十五万元以上的,应予追诉。何谓“销售金额”?就是卖出商品的数额,因其是以人民币计算的,所以就是卖出商品所得的货币数额,是指犯罪指向数额(即经济犯罪所指向的金钱和物品的数量),而不是犯罪所得数额(即行为人通过犯罪行为的实施实际得到的非法利益的数量)。结合海关的执法实践,海关在判断进出口假冒货物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嫌疑,所涉及的进出口货物的销售数额如果表现为金额时,应当与海关审定进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相一致。笔者认为应当区分收发货人如实申报货物品名和伪报货物品名的两种情况。对于收发货人如实申报货物品名的,海关在不掌握其他证据前,应当承认其申报价格就是货物的成交价格。对于伪报品名的,应当由海关认定成交价格,但收发货人能够向海关提交有关真实价格资料的除外。由于对侵权货物的估价,是在案件有关货物侵权情况的调查结束环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侵权货物是不可能与真品的价格一致的,因此,对于侵权货物应当允许按照假品估价,也就是其实际销售金额,这一金额也就是海关确定是否移送追究刑事责任的标准。
5关于该罪是否存在未遂犯和中止犯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不存在未遂犯和中止犯,销售应当有两个环节,即卖出产品和收回价值,即使已经卖出在还未收回货款时,也不能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原因是行为人只交付了假冒货物而未收回价款,购买人就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合法拒付价款。也有认为,本罪存在未遂犯,因为在上述情况下,行为人之所以未能取得货款是出于意志以外的原因,不影响犯罪的构成,只是在处罚时可以从轻或者减轻。但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是一种法定刑较低的行政犯,而且刑法明文规定只有“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才能构成犯罪,这意味着本罪应当属于情节犯,情节犯不存在犯罪的未遂形态,因为该类犯罪的构成,在主体、客体、主观方面要件具备的基础上,还需要客观方面的实行行为和法定的“情节”两个要件,仅有实行行为而不具备“情节”要件,可能构成某种违法,却不构成犯罪,因此该“情节”要件既是构成这类犯罪的必备要件,同时又是其构成要件齐备的标志,所以这类以情节为构成要件的犯罪无未遂存在的可能。而被海关查发的出口侵权货物的案件,行为人的申报出口行为虽已完成,但销售行为却未完成,也就不存在销售金额数额较大,似乎也就不存在未遂犯的问题。但我国刑法没有像有的国家一样对于未遂犯、中止犯的处罚以刑法分则中明文规定为限,而只在总则中予以原则规定,所以从理论上讲,所有故意犯罪都存在未遂犯和中止犯等未完成状态,在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时,海关是不宜认为销售假冒侵犯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不存在未遂犯,而对符合该犯罪构成要件的案件不移送追究刑事责任的。
因此,海关对于符合上述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构成要件的进出口侵权货物的行为人应当移送有关机关进行处理。
三适用假冒注册商标罪
该罪名犯罪构成中涉及海关执法的主要是其主体,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海关移送的涉嫌犯罪主体应当是报关单上的经营单位还是收发货单位的问题。我们认为海关是国家进出境管理机关,应当管理进出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经营单位是以自己的名义履行向海关申报的义务,并对外与客户签约,收付汇,因而应当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海关走私犯罪侦查机关在追究走私犯罪过程中,也将经营单位视为主要的走私罪嫌疑人,除收货单位倒卖进口加工料件等案件外一般都追究经营单位的法律责任。所以海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也不应当以生产单位作为移送对象,即使海关能够查明该假冒货物的生产企业,也只能按照销售假冒货物的罪名向有关机关移交。
【浅析电子商务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推荐阅读:
电子政务浅析11-18
浅析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05-21
电子行业采购总成本浅析06-25
浅析地铁中的安全问题10-08
浅析国企改制中的职工安置问题11-19
浅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5-19
旧路路基拓宽过程中遇到的基本问题浅析06-11
浅析如何提高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谈判技能05-27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问题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