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校本教研中成长

2024-08-02

我在校本教研中成长(精选8篇)

我在校本教研中成长 篇1

我在课程改革中成长

双明中心小学祝国新许小琴

新课程改革,犹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我县于2003年开始分年级进入新课程改革,已历时三年了。教师们谈论的最多的就是:新课程、新教法、新学法。广大教师在其中茫然、彷徨、摸索。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新一轮的课改呼唤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因此教师的培养与发展便成为当务之急。我校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用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来完善教师自我,努力打造双明小学教师的教学生命底色。而我,一个走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就是在我校的“校本教研”这片沃土里茁壮成长起来的。

一、确定主题,进入校本教研的主角。

本学期,教导处对校本教研的活动方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实行校本教研月活动,规定每个教研月活动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在第一个教研月活动中,我们语文组中、高年段的校本研讨主题是:如何进行阅读教学?针对这个主题,我选择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9课《钓鱼的启示》的第一课时做为教学的课例。本课讲的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个小故事,内容是讲一个小男孩在鲈鱼开禁前两小时,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在没有人发觉的情况下,把鲈鱼放回湖里。教育人们做人要诚实,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如何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课前我 1

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积累,形成了自己初步的思考,并写出了本课的第一份教案,从而进入了校本教研的主角。

二、同伴互助,在课例研究中探讨。

教师之间的广泛而真诚的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针对我的教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看法,我把这些意见通过整理和筛选,形成了我的第二份教案。为了能更详细地了解我的教学过程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在同年级平行班试上了一节,让低年级的老师去听课,发现问题。课后,老师们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大家普遍提出,在教学中,老师过于拘泥于自己预设的教案,放手不够。我也对自己这次教学进行了反思,我发现在教学中自己对教材把握不透,对教学难点估计不足,对识字的落实不到位等等。我把老师们第一时间的宝贵意见进行了归纳,形成了自己的第三份教案,并于教研月活动中担任主讲。课后,老师们再一次地针对我的课堂教学展开了更为细致的讨论,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我始终相信问题越早暴露越好,在一次次的课堂教学和老师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分析点评中,在老师们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并由此引发思维上的碰撞和教学研究中的专业争论中,激活了我的思维,引发了我的灵感,提高了我的研究能力,我的教学经验在集体的交流中逐渐累积起来的,我得到了真实而快乐的成长。

三、自我反思,在行动研究中创造。

有人说“反思三年成名师”。经验型教师正是通过持续不断的行动研究而较快地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师。校本教研更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杠杆。在行动研究中,我跨出了无反思的、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自己的教学片断、教学闪光点、教学中的失误及教学中的困惑积极反思,力求探索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并通过阅读和参考教育方面的文章、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辩能力,并通过反思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最终目的,从而实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本学期我所写的部分反思“学生如花”、“识字教学不再枯燥”、“失败乃成功之母”、“类比法在识字教学中的妙用”等等。这些反思都反应我平时教学中的闪光点,失误及困惑。也为我以后的教学积累了宝贵的财富。有了这样的思考,再与其他教师相互切磋,探讨,解决了许多实际的问题。这样的研究心态,这样的反思精神,不仅让我在校本研究中受益,更让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养成了常常反思的习惯,这让我的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改善,教学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四、专家引领,在不断内化中提高。

吸取精华,吸收养料,改善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一直是我们学校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举措。因为我们深知,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学校给予我“走出去”的机会,鼓励支持我多去县、市听课,聆听专家的教诲,让我受益非浅。

2006年4月,县教研室给我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参加全县的送教下乡活动。在活动中,同行教师的深切的希望和发自内心的点评,教研员老师的及时点拨,不同地域学生的密切配合,我深切地感受到富有亲和力,充满智慧的课堂,给孩子们带来的无穷的乐趣,感受到新课程改革正以其自身特有的魅力给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回来以后我对语文教学又有了一种新的诠释。6月份我又有幸和校长一起参加了在广丰举行的全省校本教研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我们共听取了20个单位关于校本教研教研组建设的经验交流,观摩了广丰两所小学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倾听了各县关于校本教研教研开展的经验总结。这次研讨会,让我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我们的生态环境。观摩课更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饱满的智慧,在课堂上要用自己的智慧去点燃学生的智慧,同时还要加强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语文课堂充满“文”味。为了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水平,学校还专门请教研室的各位专家亲临我校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我总是抓住每次机会,就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困惑向各位专家请教,我的课堂教学也得到了他们真诚而耐心的帮助和指导。在不断地“充电”和“造血”过程中,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领悟着新的理念。

校本教研让我在同伴互助中发展自我,在自我反思中提升自我,在专业引领中完善自我。驽马自知征途远,不需扬鞭自奋蹄。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还要在校本教研这片沃土里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我在校本教研中成长 篇2

一、搭建好一座平台

为了保证校本教研活动顺利有序又有效地开展, 学校要为教师搭建好一座平台。这里面首要的就是要建立起合理的教研机制。帮助教师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出成绩, 我们认为首要的是帮助教师在教学理论上获得提高, 让教师开展自我研究, 学校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教师的发展, 离不开专业阅读, 教师从专业阅读中获得的思想认识、方法策略一旦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 无疑能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教师的教育智慧, 所以, 学校首先可以推荐专业的书籍供不同的教师学习。另外, 经常听优秀教师上课, 邀请专家进行理论引领等都是对教师专业成长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次, 要建立规范的教学研究制度, 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各校都有教研活动, 但要从是否出成果的角度来看, 可能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教研活动中的集体备课、磨课、听课、评课、公开课的设立等等, 都需要各校从本校的实际出发, 制订适合自己的一套规章制度, 充分调动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鼓励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与同组老师一起合作、探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研”出成果。这样制度的合理规范化, 是对老师校本教研活动的一种保障, 也是一种督促。在这样的制度中, 教师的各项教育教学技能都会得到锤炼。

当然, 让教师开展以课题为引导的专题性研究, 则是更具创造性的一项研究活动。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在集体教研的氛围中, 将自己对于某些问题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 对其进行专题的研究、持续的探究, 形成自己一定规模的理论成果。在研究中, 也可以向同组的教师寻求帮助, 激起团体教师的共同研究。

不难看出, 学校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主要阵地, 校本的研究只有以学校为出发点, 在学校完备的研究体制下, 才能不断改革与完善研究的方式与方法, 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经历着很好的历练和提高。

二、构筑好一个网络

校本教研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务, 也不是教师孤军奋战即可成功的事情, 它需要学校在多个维度构筑起网络。

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 针对办学遇到的问题而提出的校本研究, 首先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 学校与其他学校之间的联系。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需要教师从校内到校外多方面地进行考量, 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并结合学校实际, 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达到校本研究的目标。区域化办学, 也向我们提出了另一个要求, 加强各区域学校之间的联系。加强同层次学校之间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价值, 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学校在教育实践中也有着许多共同的带有区域性的教育实际问题。如果能做到统筹规划, 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课题研究者之间的联合战略, 那一定能促使区域内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和教学质量的同步发展。开展区域教育合作,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是当下新时期校本培训的重要方略。其次, 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也使教师不得不改变单人的研究形式, 而更多地采取与其他学科教师协同研究的方式。这里要构建的是教师团队的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 需要全体教师的密切合作。教师的课题研究要围绕学校的核心课题、重点课题成立相应的课题组, 促使教师之间相互切磋, 彼此互补, 发挥教师的团队智慧。另外, 各学科课程之间也要加强联系, 对于综合化的校本教研也是大势所趋。

“课内外联系, 校内外沟通, 学科间融合”, 这样的一张校本教研网络, 网罗了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它能够帮助我们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各项有利资源, 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 使研究充分体现综合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

三、开发好一套教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 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 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根据纲要所言, 学校可以在办学特色上, 从本校实际出发, 开发适合学校, 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 不断地拓宽学校教育内涵, 帮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

至于我们要从哪个方面去开发校本教材, 那就要根据教师所研究的课题来进行分析与取舍。有的学校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区优势, 从人文角度着手;也有学校从招收学生的角度出发, 从心理上帮助学生成长与发展;还有从学科方面考虑的, 以地方资源如何更好地丰富语文学习为主题的;有根据地区经济现状来进行科学研究为内容的, 还有多学科融合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凡此种种, 都是各校根据自身办学的实际情况, 依托周边的优势资源, 合理利用, 解决实际问题开发出的有价值的校本教材。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她的校本研究内容是“整体阅读”。学校通过编造包罗万象、精彩纷呈的阅读内容, 为学生开阔视野, 提升学习兴趣, 建立起科学完整的阅读体系, 全面提升学习能力。在《名校新校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整体阅读》一书中, 我们看到的是名校名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他们用有趣、丰富、科学、深刻的阅读材料搭建一个广阔的阅读平台, 从而推广由阅读全面提升孩子学习能力”的教学方针, 让学生在快乐、科学、高效的阅读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从而在“应试”和素质”两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

如何更好地开展学校的阅读活动, 这也是摆在我们学校和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 清华附小在校本教研中就是将其列为研究课题, 最终将研究成果集结成一套校本教材, 也供我们其他学校参考借鉴。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有时遇到的问题还很多, 学校和老师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研究, 针对不同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对策, 最终的成果也必将会让问题“各个击破”。

校本教研旨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提高学校办学层次, 提高老师专业化水平。它希望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来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 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总抓手和关键环节。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为更好地实施校本教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展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 使教师的专业化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已成为推动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在校本教研中亮出“我”的精彩 篇3

现;二是创建有效的平台,让教师敢于“亮一回”,我们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营造竞争互助的研究氛围,也努力拓展开放成长的研究平台;三是营造轻松的氛围,让教师乐意“亮一回”,包括主动的研讨课、休闲的“下午茶”和即时的“小插曲”。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越来越重视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传统的校本教研模式一般是:学校教导处制订计划→教研组制订计划→个人制订计划→教研组长汇总个人计划→学校督查落实情况。教研活动中,教师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首先,教师是校本教研的最终执行

者;其次,教师是被管理者、被督查者。如果把这种校本教研比做“鱼缸养鱼”,那教师就是鱼缸中的鱼,什么时候喂食、喂什么、喂多少全凭养鱼人说了算。在开展活动时,组织者如果能尝试着思考本校教师队伍的现实,把握教师成长的起点,读懂教师的需求;尝试着以服务的态度、以用心做事业的精神去打造教师队伍;尝试着以务实的作风为教师的成长组织好每一项培训活动,要做细、做到位,这样何愁教师不发展。

一、提炼精彩的内容,让教师愿意“亮一回”

每个教师都有想提升自身的愿望,因此校本教研的内容选择要从教师的需要、教学的突破和学校的发展出发,突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如果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没有这样的意图与愿望,活动就会流于形式。

1.个人计划的提升。我们看到许多学校要求教师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但很少听说有学校组织帮助教师完善个人发展计划。现在看来组织者阅读与修改教师自我发展方案非常有必要。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师的需求;可以使学校的培训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因为这样设计的活动更具有以“参加者”为核心的意识。

2.教学疑难的思考。校本教研问题应该来自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而不是凭空设想、杜撰或是某种理念的翻版。这些问题应该是全校教师都共同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合作攻关”的格局和浓厚的校本教研文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是没有遇到问题,而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将它们提炼为校本教研的问题,并分轻重缓急将它们排列出

来。我们要遵循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帮助教师根据面临的问题和发展需要提出培训内容,协助教师规划自我发展目标。现在许多学校开展的教学调研制度很可取,是一项针对性很强的教学研究活动形式,有利于组织者发现问题,为进一步活动提供研究的主题,但对调研组成员的要求很高,产生实效的关键是坚持。

二、创建有效的平台,让教师敢于“亮一回”

多数管理者认为教师的成长需要“严管”和“考核”。当然必要的制度规定是前提,但当教师为了考核而去参与培训,这样的活动显然没有生命力。在实践中笔者逐步感觉到指导比检查更重要。加强指导的出发点应该是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改进教师的参与方式。

1.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建立一种积极互动的有利机制,成立学校教研核心组,相当于本校范围的“名师团队”,协助校长直接行使服务和指导教师的责任。每一个优秀教师的背后必然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我们应该让这个团队从背后走出来站在学校研究的前面,为教师发展提供帮助。成熟一个骨干,就以点带面组成一个个校本教研协作体,不能过于强调其“行政性”,而应更彰显其“学术性”。对学校教研核心组成员可以豁免一些教学常规的检查,还要为他们提供更多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提供订购资料的经费,这些老师可以让培训经费更有效益。

2.营造竞争互助的研究氛围。学校可以组织教学竞赛,评委请名师、专家担任。围绕研究主题,赛前同组教师相互帮助、试教、修改、讨论,赛后专家点评,通过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帮助教师寻找专业水平的差距,专家点评后参赛教师写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事实证明这样的活动老师是愿意参加的,这种活动达成的共识对教师以后的教学影响是深远的,同时也能让教师体验到参与研究活动的成就感,有利于教师研究团队的形成。

三、营造轻松的氛围,让教师乐意“亮一回”

很多教师都感觉工作压力大,让教师的工作主动化,淡化工作痕迹,让教师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收获成长。这样的校本教研是优雅的。

学校的通知栏里有一块专门留给教师的留言角,那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你想对中段作文教学‘说三道四吗?你想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吗?请于3月5日上午第一节课到三(5)班教室参加语文作文教学研讨活动。在交流、碰撞中,说不定你会得到启迪,可不要错失良机哦。”诚恳的邀请总会让我们停下脚步驻足观看。这个活动的产生纯属偶然。张老师任教三年级的作文课,有一次学校安排她外出听课,她带回来几位名师的课堂录像,还把听课的一些情况向大家进行了介绍。过了几天,她对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质疑,一些教师建议她把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老师召集起来共同探讨。就这样,第一张教研邀请函贴出去了。这样的活动,大家没有多少顾忌,可以只言片语、可以宏篇大论、也可以始终是个听众,没有人要求你做什么,有的只是争鸣、研讨。这次活动之后,这种纯“民间”的教研活动在学校里悄然兴起。

校本教研活动组织与管理是一种永远带有缺憾的艺术,在管理的背后都潜藏着值得商榷与有待改进的瑕疵,我们要透过遗憾之处,捕捉存在的问题,及时把握研究的主题。引导教师去观察、去实践、去体验、去思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校本教研之路越走越好、愈走愈宽,真正体现校本教研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我在校园里成长作文 篇4

我以前特别讨厌冬天的校园,冬天的校园是寒冷的,校园里仿佛就像是被施了魔法的花园,一切都是白雪皑皑的,好看极了。但是,一直困扰着我的是早上起不来床。我要冒着刺骨的寒风朝着校园前进,所以我讨厌校园的冬天。但是却治好了我懒床的毛病,校园的冬天,让我改正了缺点。

我特别喜欢校园的春天,万物复苏,美丽的春天来了,校园的冰雪融化,校园你不再是光秃秃了,校园你的大树,花圃都生机勃勃的舒展枝叶。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新的环境,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我爱校园的春天,是他让我明白生命的成长。

我还喜欢校园的夏天,听着绿意盎盎的树上虫子的叫声,看着同学们开心的笑容,发现校园悄悄的发生了改变。我也学会了团结,一个人的比赛是赢不了的,但是团队合作才能取得胜利。校园的夏天,让我学会成长。

校园的秋天,树木像是染上了颜色,变得金黄,树上饱满的果子挂在枝头,老师说一年四季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我觉得我在学校收获了更多的东西,我学到了知识,交到了很好的朋友。校园的秋天,让我收获了很多,教会我收获的美好。

在校本课程中饱尝传统文化的美味 篇5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几千年来华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世界文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经典的文学艺术中,我校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经典诵读中。因而,我们力求让校本课程多一点传统文化的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饱尝到传统文化的美味。

一、诵读经典、积累语言

诵读积累。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校本课程中的法宝,也是经典诵读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但要做好它却需要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诵读内容。对所选内容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崇尚天伦。“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仁者爱人”崇尚道德。霍去病“匈奴未破,何以家为”,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充满功业抱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天人共鸣等„„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二、情境解读、争强理解。

时代的变迁要求我们在对诵读内容稍稍讲解、粗粗梳理的基础上,可选择部分内容进行一些趣味解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故事的形式学习古诗词,如杜甫的《绝句》也可以和这样的故事相联系:据说有个穷书生用两个鸡蛋招待客人,却使客人非常高兴,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他用两个蛋黄衬了几根青菜丝,做成一道菜叫“两个黄鹂鸣翠柳”;把蛋白切成长方形放在衬有菜叶的盘子里,叫“一行白鹭上青天”;用菜叶剪个框放在白色的盘子里,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用蛋壳做一盆汤,叫“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鸡蛋,做成三菜一汤,巧妙地借用杜甫的《绝句》做菜名,客人品的自然是意境,是情趣,而学生呢,恐怕也会对此饶有兴趣的。

至于汉字的学习,可以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进行形义联想,如:美,羊大为美,它的本义是“美味”,传递的是“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与现在常用的“美丽”“漂亮”的意思有所不同。“红、绿、紫、线、纱、细、纺、织、绣、经、纬”,形旁都是“绞丝旁”,包含了染色等与纺织有关的一些概念,说明丝织品是我国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纺织品。因而“蚕”就成了天底下最好的虫——天虫。汉字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在造字之初,每一个汉字,都是古代社会存在与先民意识心态的结合,各种造字方法都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着先民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社会习俗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内涵。所以,学生形义联想的过程,也是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而且,这种解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效果。

三、趣味训练、激发兴趣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据说纪昀编纂《四库全书》时,皇上曾命他题纸扇,纪昀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乾隆一看,沉着脸问:“怎么丢了一个‘间’字?”纪昀接过扇子,看了看,镇定地说:“没有丢字,皇上,这是一首词。”说完,就读了起来——请想一想,《凉州词》少了个“间”字,怎么通过改变停顿变成一首词?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这样读来别有趣味:“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项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类似的训练还有: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在校本课程的讲授中,一是要根据情况增加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的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章。二是要把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如“听”,即听录音,利用午休时间,播放古诗文录音,让学生听。“看”,教室里放置一些传统文化读物,课间学生可以随时观看。读,学生可以在课前两分钟进行朗读吟诵。“讲”,让学生在背诵诗文的基础上讲解诗文大意,或将收集到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创”,组织学生根据不同的要求,制作手抄报、绘本等,进行再创造。“赛”,组织不同级别的传统文化知识比赛,选拔出明星班级和个人。再如,可以让学生练习钢笔字、毛笔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利用周末时间,家委会组织参观传统文化的场所,了解当地历史,办手抄报、黑板报,写调查报告。给学生提供的这个平台,当学生亲身去了解、感知以后,当他们真正体会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后,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四、节日熏陶、体验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冷淡源于他们的不了解,责任不在学生。每一个传统节日到来时,我们要求学生通过访问长辈,查阅资料,了解这个节日的来历、民间庆祝节日的活动方式、纪念意义等,让学生把收集到的内容制作成手抄报、幻灯片在主题班队会中交流,或以记事的方式写作文。这样既传承了节日文化,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进行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五、社团课程,深度探究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而学生是好奇的,厚重的文化在好奇的学生面前自然不能用厚重的方式去诠释。如果我们用社团课的形式深入去探讨一下,讲一讲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特别是讲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愈发激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我们为什么把咬文嚼字、反复斟酌叫“推敲”?“名落孙山”是名字落到深山里了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指的是怎样的人?“梦笔生花”讲的是谁的故事?“江郎才尽”是哪个江郎?“胸有成竹”为什么不能解释为“胸中有一根竹子”?社团课程的优势是能够系统地传承民族文化,对已经有一些积累的学生比较合适,而且以奇闻轶事为切入点讲文学典故和文学常识学生容易接受。这也就是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愿望,在学习中体会,体会中思考,思考中探索,探索中进取。发掘文化内涵,承传文化精神。

校本教研,我专业成长的摇篮 篇6

校本教研,我专业成长的摇篮

岳春芽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二十小学)

时光飞逝,一转眼我已经在教学岗位上工作了十四年了。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期间有成功时的喜悦,也有失败时的失落。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周围的一切都使我感到新奇。每天听着校园里悠扬的铃声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清脆的欢笑声,我觉得教师是一种幸福的职业。我热爱工作,潜心教学。在领导、家长、学生的眼里,我是一个负责任的好老师。

几年后教学迎来了新课程改革。学校的校本教研也随即而至,学校规定每周三下午开展“资源共享、写教学案例、课后反思、基本功培训、集体备课、开展小课题研究”等不同形式的校本研究活动。通过学校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我再次意识到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觉得教师应该将学习作为自己提高教学能力的一种最基本途径,应该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教师来说,学习就是生活,就是工作,就是一种责任,因为你要向学生传授的最重要的知识就是如何学习,如果自己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那还怎么去教育一个学生爱学习呢?于是,我开始阅读大量的关于课程改革的文章,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从而不断地充实自我。从那时起在教育这块热土上,我就一直孜孜不倦地学习着、工作着。在课改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学校教师的上课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由以前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这种转变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他们积极主动,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效果非常的明显。那次我在学校上了一节作文公开课,作文的题目是《我喜欢的小动物》,课堂上我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首先进行口头作文,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互相评价作文中出现的优缺点,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这堂课所取得的效果是大家所公认的,就这样我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越来越有信心了。

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认识到语文教学进入课改后,教学由关注“语文知识获取、语文技能习得”演化为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主张还学生“学习的主人”的角色定位,让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自主参与、主动实践、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

教改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面钻研,一面困惑。首先我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我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于是我通过学习“课改”精神,大量阅读教育科研书籍。一段时间课改的目标是那么的模糊,一味地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把体会文章的内容跟思想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我也是被“引入歧途”课堂上,我用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通过读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一味地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种浮华的现象。我有幸到外地参加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通过听取全国优秀教师的课,听取专家的分析讲解,我深深地意识到:新课程改革中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要由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工作方式,教师之间应紧密地合作,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师需要新的技能,如课程开发的能力,对课程的适应能力,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课改中新的学习方式要求老师能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的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教育向差异转变。我把自己的这些所学、所悟悉数运用于教改实践和研究中,令我的方向更明确,步履更扎实。

有了观念的转变,还要让自己能随时准确地把握课改的动向和脉搏。我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永远不满足于现状。6月我被确定为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自此我更加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专心研究小课题;我重视网络的学习和运用,从网络中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网络给了我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我赢得了荣誉。平时,我们的教学资源常常只依赖于仅有的一本教师用书,即使拥有一两本现成的《教案集》,也不一定就适合我们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实际。有时要制作课件,但苦于缺乏必要的素材,所以显得束手无策。其实在我抱怨这一切时,殊不知网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教研天地,令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会思考,学会总结,静下心来,我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及经验总结记录下来,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积极撰写论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撰写的论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获自治区级三等奖。

试论QQ群在校本教研中的应用 篇7

一、建立校本教研 QQ群和分校教研管理 QQ群

可根据不同学科建立不同的学科QQ群, 如语文备课小组QQ群、数学教研组QQ群, 或建立分校教研管理群。也可以根据研究课题建立不同的课题QQ群, 还可以建立班主任QQ群。每建立一个群, 要通过贴吧告知教师该群群号, 规定教师用自己的校名加上真实姓名作为群标识加入 (这并不影响教师在群之外使用昵称的功能) , 使交流更加方便。

二、利用 QQ群远程备课

传统的备课模式已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计算机网络已成为教师获得信息和开展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校本教研中教师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集体备课, 从内容、形式、对象等方面都赋予其新的内容。教师集体网络备课, 跨越了时间、空间甚至学科的限制, 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上进行专题研究。备课前, 群成员根据备课主题搜集资料, 准备自己设计的教学案例待讨论。备课时, 先进行集体说课, 再由主备教师将电子教案的初稿上传, 群内其他教师围绕主备教师的教案在网上展开讨论。案例采用谁用谁整理的方法, 然后上传到个人空间, 以便大家交流、应用。其他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修改, 成为自己的教学方案。

三、利用 QQ群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QQ群提供了文件共享空间, 可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讲义以及考试资料形成文件, 放到共享空间里供教师下载、浏览和使用。普通群提供16M的共享空间, 这样已经可以满足一般的要求, 如有更高要求, 可升级至高级群, 高级群提供200M的空间。

QQ群在交互方面提供群聊和BBS两项重要功能。教师可利用QQ即时通的功能, 在线交流教学问题。教师把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发到群里, 其他教师接受这些提问后进行讨论交流, 现场解答。

在QQ的BBS论坛上, 可讨论教材、学生和教学上的一些问题。教师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放到BBS论坛供大家查阅和发表看法。

当学校要进行教研活动时, 管理者可以先把研究主题、内容、要求、注意事项发到群公告, 或者发到群空间里。这样, 教师可以通过QQ群或者浏览群空间获知信息, 根据实际需要在QQ群或群空间上回复、讨论。

四、利用 QQ群转发教学文件及通知

学校一些没有保密性的信息可以由群主或管理员以公告的方式发布。在QQ群中, 公告是以醒目的方式显示在QQ群的标题位置, 但公告的字数限制在100字节以内。如中心学校可在开展教研活动前, 发教研公告, 说明教研活动的地点, 举行活动的学校、教师、年级科目等。当学校成员不在线, 可以将通知以留言的方式发布, 当对方上线时, 就可以收以弹出的通知。分校接到通知时, 也可以给予回复。如群成员在线, 却未打开浏览消息, QQ头像就会一直提示。

五、利用 QQ群开展校本教研的特点

1.简易性与操作性

利用QQ群备课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 简便易行, 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与教研,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

2.高度的灵活性

首先, 时间安排灵活。上班时不能参与的, 下班后可参与。其次, 思考时间长。面对面的教研, 由于受时间限制, 交流起来有时还不充分, 但在网上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 这样可以使问题研究更加深入。再次, 交流范围广。网上交流不受年级组的限制, 有兴趣的教师都可以发表意见, 有专家的点评, 也有区内外教师的评说, 有效地促进了网络教研。

3.QQ使用范围广泛

目前QQ用户已达到了3.4亿, 远远高于其他在线即时通信工具。庞大的用户量必然能使QQ网络教研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在校本教研中探究高耗低效的成因 篇8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让教师从无效的时间投入中解放出来进行学习提高,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二年级组开展校本教研,以语文课堂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同课异构、互相观摩、共同探讨的方式,在比较中找寻教学“少、慢、差、费”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经过年级组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收获如下:

1. 客观现实问题。学生太多,批改作业量大,每上完一堂课,教师至少要用二至三节课才能批改完成。其次,“人多为患”。学生不易组织,纪律不好管理,学生在课堂中容易分散精力,课堂中意外事件不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不得不停下来进行组织教学活动,从而影响教学进度。但在目前无法改变这个现实时,只有改变自己。老师只有在班队活动中,重视和加强纪律教育,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引导学生能在课堂中共同参与完成任务,合作中进行学习。

2. 理念问题。老师们的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还不够,对教材和教师用书中所要求的自主学习并没有做到彻底、深透的理解;认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形式主义,只是用来搞公开课教学的,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敢相信学生,不敢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怕学生学不到、学不好。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仍然“穿新鞋,走老路”。坚持不放手,抱着学、牵着学,包揽识字教学、写字教学、阅读理解,还习惯于“嚼碎后喂孩子吃”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把应该一堂课自主、合作认识的字,分解成两节课,“扎扎实实”地认读、分析、指导书写,学有余力的学生发挥不了优势,吃不饱,分心走神;“跳一跳能摘桃”的学生,也只需等待老师摘桃来喂,因而变得懒于思考;而落后的学生则是有可能吃得比较好。但这样的课堂少了竞争,少了自主,导致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发挥不出来,形成了“少、慢、差、费”的不良局面。如:识字时,不敢让学生说识记方法,老师自己讲,一则节约时间,二则怕学生说出五花八门的方法,难于收场。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之余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以适应新课程要求。

3. 认识误区。基于理念的偏差,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又形成了新思想误区。既然我都是一样教全班的学生,而且也讲得慢,是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听懂了的,所以一堂课学完后都应该是“一个结果”:能认清这些生字,都应该完全写对这些生字,都应该弄懂问题,都会做作业。纵然有些差距,但不至于达不到老师的理想目的。但这种并没有因材施教的过程,却要有因材施教结果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所以在上完课后的复习、作业关中,老师习惯于采取中高段的教学法,随意性地进行复习,作业指导时下的功夫不够,也导致了效率低。其次,有的老师为了长远打算,为以后打牢基础,人为提高要求,把应该认识的字变成掌握,把应该说的话变成写的话……无意中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影响甚至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习效率。

4. 行动上的不足。①老师们在备课时不够深入,更缺乏针对性、创新性备课。个别老师以为低年级,就是认几个字,学校备有生字卡、有教师用书,参考一下就能上好课。带着这种想法备课时,便不能针对班级的实际、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这是导致高耗低效最大的病根。由于备课不充分,教学环节不流畅,一出现课堂意外后,又重新调整和设计思路,影响教学进度。其次,老师一般不备复习、作业课,事前无准备,仓促上阵,临阵磨枪,老师在黑板写,学生在座位上等,让时间白白流逝。②教、学具准备不充分,消费课堂教学时间。有的老师习惯于传统方式,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学,所以只写教案,不作其他准备。课堂中生字、词语、句子甚至段落都靠课堂时间来板书,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③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影响教学效率。如:在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对低段孩子的年龄特征把握还不够准,习惯于传统的讲读法,让学生“静听细想”,结果学生早“坐飞机”了,从而导致教学做“无用功”。而有经验的教师则善于利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在听、说、演、读等多种形式交替中理解课文。

上一篇:会计助理的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助理职位的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