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

2024-09-06

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共8篇)

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 篇1

附件:

北京市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和谐劳动关系

工业园区申报评审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保证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评审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关于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活动的意见》(京劳社资发„2006‟13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工业园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的评审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市、区县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设立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评审委员会,负责辖区内评选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以三方会议成员为主,邀请同级国资委、安监局、工商局等部门人员组成,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各级三方会议办公室。

各级三方要密切配合,申报评审期间,根据申报单位的数量和情况,选派有关工作人员参与三方会议办公室工作,共同做好申报评审工作。第四条 评审职责分工

劳动保障局负责对申报单位劳动合同制度落实情况、劳动者劳动报酬支付情况、工时制度、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情况、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情况、实行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情况、劳动保障违法举报、投诉和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情况、工业园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审。

总工会负责对申报单位工会组织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厂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评审;负责协调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申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确认。

企业联合会(企业代表组织)负责指导企业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加大宣传、推广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活动的工作力度,组织申报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

国资委负责对申报的市、区属企业集团、总公司、国有企业提供评审意见。

安监局负责对申报的用人单位三年内是否发生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情况进行评审。

市工商局负责将荣获称号的用人单位汇入北京市企业诚信系统。第五条 评审工作的原则

评审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三方审核、一方否决的原则。

第六条 申报及复验事项

(一)程序

1.自查。申报北京市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的单位,应对照创建标准进行自查,达到标准的,再行申报。

用人单位自查情况应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报告,并经职工代表或全体职工无记名投票满意率80%以上,视为自查合格。

2.申报。参与评审的用人单位向注册地的区县或街乡三方会议办公室申报(具体按各区县要求);工业园区应由园区管委会向所在地的区县三方会议办公室申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市三方会议办公室申报);中央在京、市属的国有企业集团和总公司向市三方会议办公室申报。

(二)申报北京市和谐劳动关系单位的用人单位应报送以下材料:

1.填写《北京市和谐劳动关系单位申报表》;

2.劳动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职业培训、安全卫生、保险福利、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管理方面的内容); 3.本年度缴纳社会保险费凭证(复印件);

4.依法拨缴工会经费、有关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制度的相关材料;5.工会组织出具职工代表或全体职工无记名投票满意率80%以上的证明。

(三)申报北京市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的园区应报送以下材料:

1.填写《北京市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申报表》; 2.政府批准建立园区的文件(复印件);3.园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工作开展情况。

(四)复验事项

北京市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荣誉称号的有效期为1年,从2007年开始,每年将对荣获称号的用人单位和工业园区进行一次复验。

1.复验的用人单位应报送以下材料:

(1)填写《北京市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复验表》;(2)本年度缴纳社会保险费凭证(复印件)。2.复验的工业园区应报送以下材料:

(1)填写《北京市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复验表》;(2)本年度园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工作开展情况。

第七条 评审程序

(一)受理。用人单位申报材料齐全的,应当接收并制发《北 京市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北京市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申报(复验)材料接收清单》;申报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应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制发《北京市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北京市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申报(复验)补正材料通知书》,限期重新申报。

(二)初审。由市、区县评审委员会对申报单位进行评审,确定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候选单位名单。

(三)公示。由市评审委员会初审的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候选名单通过北京劳动保障网()向社会公示;由区县评审委员会初审的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候选名单通过区县政府网站或相关媒体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10天。

(四)命名。公示后未发现问题,经市三方会议批准,授予北京市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北京市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称号。由市三方发布表彰决定,颁发荣誉证书和标牌,并通过新闻媒体 予以公布。

第八条 表彰激励

被评为和谐劳动关系单位的用人单位除享受《关于开展创建 “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活动的意见》中规定的有关待遇外,同时免去劳动保障书面审查。

第九条 撤销条件、程序

被命名为北京市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后,发生不符合创建标准之一的或伪造事迹,弄虚作假或经复验不符合创建标准以及未进行复验的,经区县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审核后,报市三方会议办公室批准撤销其荣誉称号,由市三方收回其荣誉证书及标牌,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 评审时间

第一次评审从2006年1月开始,2006年1月至2006年9月为创建阶段,2006年10月为自荐上报阶段,11月15日前市、区县确定候选单位,11月16日进入公示阶段。各区县三方会议办公室应于2006年12月5日前将审核合格的用人单位和工业园区的申报表和审核表报市三方会议办公室。

今后每年10月为初次申报单位和复验单位申报时间,11、12月为市、区县审核确认时间。

第十一条 评审工作的档案管理 市、区县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办公室对荣获北京市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称号的单位要建立档案制度,将申报的材料和相关表格立卷归档。为宣传典型、总结创建活动的经验和今后每年复验建立基础数据和材料,同时,允许公众查阅和监督,以保证创建活动健康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三方会议办公室负责解释。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 篇2

严格依法执行劳动合同制度, 规范劳动用工行为, 是创建劳动关系和谐社区的基础。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 认真抓好劳动合同的签 (续) 订、履行、解除和终止等工作。加大对劳动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了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执行能力, 做到了制度健全, 基础夯实, 运作规范。在加强劳动合同履行过程管理中, 做到了监督公开、公平、公正, 杜绝了因解除劳动合同而引发的争议和隐患。依据《劳动合同法》及《中原油田劳动合同管理实施细则》, 我们中原油田第一社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 与758名劳动合同到期的员工签 (续) 订了劳动合同, 依法与5名不能履行劳动合同的职工解除了劳动合同, 与91名到退休年龄或不能履行上岗协议的再就业人员解除了上岗协议。

建立平等协商制度, 及时签订并认真履行集体合同, 是创建劳动关系和谐社区的前提。在每年一次的职工代表大会上, 由工会代表全体员工, 就劳动关系的确立和解除、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保险与福利、教育与培训、合作与联系等事项, 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 与中心签订集体合同, 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制度, 使集体合同履约率达到了100%, 员工满意率达到了95%。集体合同实施以来, 对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维护中心和员工双方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抓好法律法规知识学习, 完善、落实规章制度, 是创建劳动关系和谐社区的关键。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 增强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律意识, 依法规范管理, 依法维权办事。坚持《劳动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和油田劳动合同管理、员工行为规范等方面政策的宣传、学习。《劳动合同法》等新的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后, 及时订购并配发到机关科室、基层单位、班组小队, 组织员工学习讨论。举办了《劳动合同法》专题讲座, 深化管理人员对《劳动合同法》的理解, 把专题讲座刻录成光盘发放到基层, 以班组为单位组织观看。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完善了《劳动用工管理实施细则》、《关于加强劳动纪律的暂行规定》等22个规章制度, 逐项组织员工学习。为做到法规、规章制度学习全覆盖, 每次员工学习做到有计划、有考勤、有记录, 使员工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为劳动关系的规范管理提供了政策保障。

按时发放劳动报酬, 积极落实各项福利待遇, 是创建劳动关系和谐社区的根本。严格执行集体合同约定的工作标准和分配形式, 员工收入稳步提高。在法定工作时间内依法参加社会活动和法定休假日、婚假、丧假、探亲假期间, 中心均按规定支付了员工工资。按时足额为员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各项费用, 维护了员工切身利益。

二、找准切入点, 为营造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可靠保证

加强维权工作, 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要求。按照“党委强化领导、行政重视支持、工会认真运作”的原则, 千方百计提高维权效能, 开创了维权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加强源头参与, 狠抓员工代表大会制度的落实。根据《工会法》、《劳动法》的有关要求, 制定完善员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 每年召开一次

●季新革张荣乾

员工代表大会, 认真落实各项职权, 将关系员工切身利益的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等重大事项上会研究, 集思广益, 发动员工积极参与管理, 共商稳定和谐发展大计, 保障了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把全心全意依靠员工群众办企业的根本方针落到了实处。努力探索新途径, 将民主管理向各个层次和角落渗透, 围绕环卫绿化、治安稳定、节能降耗、管理创新等领域, 深入开展“我为社区发展献一计”活动, 引导员工以主人翁姿态积极为中心的科学发展、和谐稳定献计献策, 贡献聪明才智, 员工主人翁地位得到巩固, 形成了人人关心中心发展的良好局面。几年来, 员工共提合理化建议162条, 采纳146条, 创效368万元;完成技术改进、技术攻关、针对性素质培训等项目21项, 为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结合基层实际, 不断深化厂务公开。以《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为契机, 认真落实厂务公开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 把深化厂 (区站队) 务公开作为劳动管理的“重点工程”、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工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正气工程”, 抓好抓实, 切实提高了厂务公开工作的实效和水平。着力加强基层队务公开, 完善41个公开栏, 做到了内容全面, 公开及时, 档案齐全。随着物业区经营形势的好转, 绩效工资、加班工资和夜班津贴成为员工关心的焦点。中心立即采取措施狠抓了物业区绩效工资的公开, 修改完善了加班费和夜班津贴支付的办法。在绩效工资发放前, 要求基层单位召开班子会, 依据绩效考核共同研究绩效工资发放问题。在绩效工资发放中, 发放绩效工资严格做到三日内上墙, 五日内一查, 做到了月月公开、次次公正。在发放后, 加强监督, 由纪检、工会、经营和人力资源等部门相关人员和员工代表共同组成监督小组, 突出“三个监督”, 即:对绩效工资公开的及时性、可靠性和规范性定期进行监督;对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公开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对员工意见整改回访情况进行监督。由于公开及时、监督到位, 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在领导和员工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连心桥”。

三是注重关口前移, 依法加强维权监督。为了逐步完善劳动保护监督, 成立了劳动保护监督组织, 健全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 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在完善机构、落实制度的基础上, 不断加大维权监督力度, 使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的效能得到充分体现, 劳动争议案件、劳动合同纠纷案件发生率为零。在维护员工安全环保合法权益方面, 作出了不懈努力。夏季为员工配发防晒霜、太阳帽、绿豆、白糖, 在门岗安放遮阳伞;冬季为环卫工、保安人员发放防滑鞋、棉大衣, 有效改善了员工劳动条件。一位员工感慨道:这是夏送清凉冬送暖, 雨天送上一把伞, 真是关怀到家了!

四是尊重和维护员工学习权益。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讲座、以会代训、以练代训、以比代训等多种形式, 不断强化员工学习、培训, 加快建设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三支队伍,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选才、育才、用才机制, 使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近年来, 中心内部举办培训班64期, 参加外部培训班195期, 开办专题讲座41期, 开展素质培训、技术比武, 共培训管理人员1754人次、技能操作人员4561人次, 共培养出技术带头人、专业技术骨干、高技能操作岗位明星167人。

三、抓住关键点, 为营造和谐劳动关系注入了情感动力

坚持以人为本, 为员工送去亲情化、人性化关爱, 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加速器”。在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 始终坚持发展为了员工, 发展依靠员工, 发展成果共享, 建立了“送温暖”等长效机制, 为营造和谐劳动关系, 建设稳定和谐社区注入了情感动力。

一是建立“送温暖”长效机制。为使困难员工早日脱贫解困, 成立了困难员工帮扶基金会, 制定出台了《“送温暖”基金管理办法》、《困难员工动态帮扶办法》, 逐年增加慰问金投入, 并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 党政工团共同参与, 明确要求, 落实责任, 齐抓共管, 形成了困难员工帮扶体系。全面落实各级领导包保制度, 每名中心领导与4户、每名科级干部与1户特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并签订了帮扶协议, 经常登门看望, 关键时刻送去帮扶金, 协调解决家庭难题, 努力做到政策宣传到户、信息服务到户、先进文化传播到户、送温暖办实事到户, 先后捐款76.07万元, 为社区发展营造了稳定和谐的良好环境, 多次获得油田“送温暖”工程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是改善一线员工工作、学习条件。重点对门岗房、办公室、活动室、生产及办公机具逐步进行了改善, 建立了小图书室、小餐厅、小药箱, 补充了报刊图书, 为20个小区的门岗房安装了空调, 并投资解决了基层员工通信、饮水、工后洗澡洗衣等难题, 岗位环境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三是提高一线员工工资福利待遇。在坚持每年一次体检和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了疗养指标向基层一线员工和生产骨干倾斜的力度。进一步提高了环卫工的绩效工资, 给在岗的环卫工在原有绩效工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200~300元。在月度考核中, 被评为优秀环卫工的员工再奖励100元并通报表扬, 彻底改变了过去环卫岗因待遇低, 没人愿意干的被动局面。

通过开展劳动关系和谐社区创建活动, 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 中心多次在油田社会化服务考核中名列前茅, 获得局级以上荣誉80多项。严格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配套政策履职尽责, 加强民主管理, 依法维护中心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实现了员工、社区的“双赢”与和谐, 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增强, 社会效益、经营业绩不断提升, 整个社区呈现出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摘要:近年来, 企业围绕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 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为企业持续有效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文章以中原油田第一社区管理中心为例, 从建立保障点、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点三个方面入手, 论述了油田企业在营造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稳定和谐社区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经验。

高新技术园区和谐社会关系探析 篇3

[摘 要]高新技术园区是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中较有代表性的居民聚居区。以由竞争与合作所形成的竞合关系、由诚信与互惠所形成的诚惠关系、由协作与整合所形成的协整关系为基础,园区中形成了具开放性、稳定性、创新性的社会关系网络。根据Granovetter的强、弱关系理论,针对目前园区社会关系网络对行为主体及园区的消极影响,应以人际和谐为基本内容,构建以诚信为基础的人际和谐动力机制、以互惠为基础的人际和谐平衡机制、以合作为基础的人际和谐综合发展机制,从而实现园区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高新技术园区;社会关系网络;人际和谐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志码]A

高新技术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我国已建立的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历经20余年的发展,不仅成为所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社会实体。在园区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新活动,还是园区及各类组织的管理活动,乃至园区的日常交往活动,都离不开行为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合作,由此结成了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高新技术园区是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中较有代表性的居民聚居区,对其社会关系

进行探讨,总结其经验,将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园区中的社会关系

1.园区社会关系与强、弱关系理论

在园区社会生活中,由个人或群体构成的社会关系,在关联度、亲密度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为探究这种关系,Mark S. Granovetter在1973年首次提出了关系力度的概念,从互动频率、情感力量、亲密程度、互惠交换四个维度将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1]他认为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的内部关系,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关系。

(1)强关系的力度理论。

根据Granovetter关于强、弱关系的测量维度,强关系是以频繁互动、情感密切、高度信任、互惠预期为特征的,它是维系园区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力量和机制。由于处在共同的区域空间内,园区行为主体在长期分工、协作或生活互动中容易形成某种强有力的联系,这种密切的联系有助于行为主体紧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更有助于发挥整体的协同作用。同时,在频繁的互动过程中,各行为主体投入感情的广度和深度随着联系的增加而增强、加深,由此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也随着互动的频繁、感情的亲密而发展和巩固。从园区社会关系网络中信息流动的角度来看,行为主体所能获得信息的广度是与网络关系强度相关联的。行为主体间的互动越频繁、感情越亲密、信任度越高,行为主体越愿意将各自拥有的信息,甚至是一些敏感信息,予以传播和共享。在高新技术园区,由于地理邻近所带来的交往便利性,行为主体间的关系往往超出正式的经济契约关系,形成基于友谊与互惠基础上的高度信任关系和紧密网络联系,更易形成园区的相对一致性与整体性。

(2)弱关系的力度理论。

Granovetter提出了“弱关系的强力量”假设,认为强关系是在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弱关系则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间发展起来的。因此,弱关系对于在社会关系网络中信息的传递与获取起着比强关系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以强关系为特征的园区社会关系网络中,各行为主体间的经济、社会特征相似性较高,加之他们相互熟悉,所了解的信息也经常是同质的,所以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较高,信息的有效性很难得到保证。而在高新技术园区中,各个行为主体的经济、社会特征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弱关系能弥补这种不足。因为弱关系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信息源头多,且同质性小,更能实现不同信息和资源在行为主体间的传播和共享,从而在各行为主体之间起着纽带的作用。

2.园区社会关系形成的原因

(1)园区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始于行为主体自身能力的有限性以及所需外在资源的有限性。园区行为主体本能地具有相互关联、相互联系的需要,包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依次上升的层次。无论是哪种层次的需要,都是与社会交往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脱离社会交往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园区社会关系网络形成的过程也可以看做是各种资源不断进行系统整合的过程,它的形成为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及主体自身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工具性动机是直接推动园区内各行为主体结成一定人际关系以达到某种目标的内在原因,即建构园区社会关系网络的主观动力。在工具性动机驱使下形成的园区人际关系中,行为主体双方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园区社会关系网络就是这种主客体关系在各行为主体间相互作用的体现。

(3)在高新技术园区,行为主体在匮乏性资源需要和工具性需要基本实现以后,就會强烈地追求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情感性需要。园区行为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实现归属感和认同感才广泛地开展人际交往,建立各种人际关系的。

二、园区社会关系的环境及其特点

1.多视角下园区社会关系环境分析

(1)由竞争与合作所形成的竞合关系。

园区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良好互动所形成的密切关系,是园区社会关系环境构建的基石。园区社会关系环境的形成要求园区内各个行为主体在技术创新、知识传播、资源流动等方面加强联系。一方面,由于每个行为主体所拥有的信息或资源的规模和性质不同,只有建立起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才能形成良好的相互合作关系,达到各行为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增强园区社会关系环境的基础。[2]另一方面,将园区社会关系环

境作为发展载体,园区行为主体就能够通过竞争不断从社会关系环境中获取信息资源等发展要素,实现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竞争、交错提升。因此,园区行为主体通过竞争与合作形成一种紧密的共生关系,充分体现了园区社会关系环境的重要性。

(2)由诚信与互惠所形成的诚惠关系。诚信作为衡量园区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构建园区社会关系环境的一个重要道德准则,在园区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处理行为主体间关系、协调园区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也是行为主体实现自身及共同利益的基础。互惠是行为主体之间建立社会关系的必要条件,处于园区社会关系环境中的行为主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身利益,而且要考虑其他行为主体的利益以及共同的利益,互惠得以持久发生的前提是行为主体间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因此,只有在行为主体都得到实惠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诚信的社会关系环境;只有在行为主体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互惠的社会关系环境。

(3)由协同与整合所形成的协整关系。

社会关系环境能够持续创造园区行为主体之间协同作用的条件,并作用于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这也意味着园区社会关系环境需要广泛的社会协作,从而加强园区行为主体之间的密切关系,保证园区社会关系环境中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良好协同作用,形成有利于发挥整合功能的和谐社会关系网络。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园区的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关系环境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且在动态变化之中,不均衡是绝对的,而均衡是相对的。在这种动态变化中,二者关系始终处于均衡→不均衡→新的均衡→新的不均衡的循环中。[3]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园区社会关系环境进行系统整合,可为园区和谐社会关系网络的发展提供更加适宜的环境和发展条件,以推动园区及其园区产业在环境保障和支持下得到新的发展。

2.园区社会关系环境的特点

基于上述对园区社会关系环境的理解,作为新技术革命条件下高新技术与现代经济高度融合的产物,高新技术园区的社会关系环境在弱关系和强关系的作用下呈现出开放性、稳定性、创新性的特点。

(1)开放性。园区社会关系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必须通过与外界环境不断沟通和交换,才能维持其生存及发展。园区社会关系环境的良好营造,对于园区各个行为主体的内部能力和外部能力达到良性互动、实现园区社会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它提供了一个开放畅通、相互信任、平等互惠的平台,使各行为主体能够共享信息和资源,同时也增加了面对面的非正式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形成有效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

(2)稳定性。园区内各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社会关系环境的合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在园区内,由于地理交往上的便利性,每一次的成功合作都为在园区行为主体间建立最终的多边信任添加砝码,随着合作次数的递增,信用程度随之提高,又促进了主体间的再度合作。如此良性地循环下去,社会关系环境中的主体就越趋向于稳定的、有固定伙伴的合作。这种以信用为基础、基于园区特定场域而形成的稳定的合作方式,对于维持园区社会的安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创新性。创新是园区发展的源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从根本上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是园区发展的根本所在。我国高新技术园区在进入二次创业阶段后,原有的传统社会关系环境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园区发展的需要。在建设创新型和谐园区的过程中,作为最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环境理应体现出创新性特点,积极优化整合各种创新要素,保证高新技术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使创新真正成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和谐园区的主题。

三、园区社会关系网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新技术园区自建立之初,就非常重视园区社会关系网络的建设。20余年的成功发展实践证明,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在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优势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应看到,任何社会进步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任何正效应都会伴生相应的负效应,园区的社会关系网络也一样。

1.园区社会关系网络对行为主体的消极影响

(1)排斥网络圈外人。园区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由彼此高度关联的圈内行为主体构成。在现实性上,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能够为园区行为主体带来相关的利益支持,但同时园区内行为主体借以获益的强关系,却在很大程度上拒斥其他行为主体进入该网络获得利益。对于非园区社会关系网络的圈外人来说,想要获取园区社会网络内的资源就必须付出更高的成本。

(2)对行为主体要求过多。[4]由于园区社会关系网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高度团结的强关系网中,行为主体之间的亲密关系可能产生巨大的“搭便车”问题,在社会关系网络规范的制约下,一部分行为主体可能会向其他行为主体提出更多的要求。对于提出要求的行为主体而言,园区社会关系网络就成为他们获得资源的特权。为保证园区整体的发展,逐渐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强关系,要求各行为主体各方面行动都要保持一致性、消除异质性。这虽然有利于园区初期的发展,但这种一致性要求在一定阶段有可能转化为园区发展的阻力。

(3)限制了行为主体的自由。行为主体在群体参与过程中凭借其强烈的群体意识而凝聚,从事或参与园区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相关活动,但同时群体约束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体的自由。这种交往密切而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把行为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快节奏的园区生活提供了基础,但同时也意味着行为主体的隐私和自主的消失。社会关系网络内部关系的强化,使得园区整体的获益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个体自由为代价的,这将导致社会关系网络对行为主体自由的相对限制。

2.园区社会关系网络对园区的消极影响

对于园区这一共同体而言,社会关系网络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共同的稳定和行动的相对一致性,从而提高园区内部行为主体的行为效率。但是,社会关系网络在满足园区凝聚力的功能需求方面发挥促进园区系统整合正功能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没有被预料到、也没有被充分认识到的反功能。

(1)强关系所带来的网络封闭问题。根据Granovetter的弱关系强效应的观点,新信息或新资源是行为主体与园区社会保持一定的联系而获得的。然而,在强关系影响下的各行为主体由于在知识结构、经验、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他们获得的信息或资源往往是园区各行为主体所共享的,因而在很多情况下是重复性的。这种信息或资源的重复性获得显然不利于园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园区的综合发展。

(2)结构性嵌入的锁定性效应。一方面,园区行为主体间的过度团结将削弱园区内部彼此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园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行为主体交往结构的高度相似将导致园区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的同形体化,使得園区社会缺乏外来的新信息以及新机会进入的途径,从而导致园区各种机制僵化,缺乏创新氛围。

(3)公平性的缺失。园区发展过程中所定出的决策与政策,往往倾向于以中立的立场体现公平,所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园区各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强弱不同,致使他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与质量有所差异,使得“公平”中的互动有失公平;另一方面,园区内各行为主体的个人背景、基本状况及社会分工等方面的差异性,使得看似公平的政策对于不同的主体来说有失公平。再者,中立的政策往往站在园区内现存行为主体的利益层面考虑,不利于园区外行为主体的融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的发展。

四、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和谐园区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园区成功发展的经验表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和谐的社会关系是影响园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构建和谐园区就必须在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上,丰富和谐园区的内容,构建和谐园区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从而实现园区又好又快的发展。

1.构建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和谐园区的内容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进一步发展,构建和谐园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和谐人际关系的营造作为和谐园区构建的坚实基础和主要内容,需要每一行为主体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更需要建立在人际关系基础上的相互交往和相互支持。因此,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和谐园区,作为一个需要持续改进与建设的系统工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谐园区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与人的和谐。

园区社会作为一个拥有丰富人力资本的社会实体,更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把各个行为主体看成是最重要的资产,尊重其个性和才能的发挥,尊重其人格,保障其权利,维护其权益。对包括科研人员与一线人员、企业主与普通员工、管理者与服务者等在内的所有园区成员都应该一视同仁,密切关注他们的多样化需求,真正做到“社会和谐人人共建,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2)加强园区文化建设。园区文化对树立核心价值理念,提高行为主体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园区经济增长,推动园区全面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高新技术园区应努力挖掘和构建具有园区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为园区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园区文化具有开放、兼容、先导、传承等特质,潜移默化地作用于行为主体的各个方面。随着园区文化对行为主体影响的加深,以及各行为主体对园区文化认识、体验、认同的深化,园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随之增强。

(3)营造和谐氛围,倡导和谐人际关系。创造宽松、祥和、友爱、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各行为主体之间和谐相处。简单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营,使得他们能够坦诚相待、和睦共处,从而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营造园区的和谐氛围,减少行为主体之间的冲突,及时化解由于社会关系不和谐而导致的行为活动的失调,能够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也有助于在园区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

(4)创造安定有序的园区环境。安定有序,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作为社会缩影的和谐园区建设的基本准则。安定有序,强调了社会组织机制的健全和社会运行管理的完善,旨在搭建安定团结、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活平台,为和谐的人际互动提供社会秩序支撑。安定有序的园区环境,不仅能使园区行为主体良性运行,而且会促使园区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构建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和谐园区的机制

人际和谐是园区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内涵,在人际互动中形成的社会文化规范构成了人际关系网络和谐运行的内在机理:以诚信为基础构建人际和谐的动力机制;以互惠为基础构建人际和谐的平衡机制;以合作为基础构建人际和谐的综合发展机制。

(1)以诚信为基础构建人际和谐的动力机制。和谐园区建设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诚实守信,它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诚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园区社会生活中人际互动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园区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诚信可以为人际交往提供情感认同,激发人们参与互动的欲望,并促使交往成为理性计算与风险防范追求的社会行为,推动人际交往的顺利展开,保障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和繁衍。[5]同时,诚信有助于构筑良好的人与社会关系的环境,消除矛盾激化的潜在因素,增加园区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激发园区的活力和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诚信不仅是和谐园区的一个基本特征,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规范,为人际关系和谐运行提供了动力源。

(2)以互惠为基础构建人际和谐的平衡机制。互惠指人们在交往中要考虑双方的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满足共同的心理需要,使双方在交往中都能得到实惠。正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G.Simmel所说:“人与人之间的所有接触都以给予和回报等值这一图式为基础;无此一基础,社会之平衡与团結将无法达到。”[6]园区行为主体之间持续的互动不仅需要动力,而且需要广泛参与其中的行为主体持续的满意感和稳定的预期来支撑,只有互惠的人际互动,才是持久的和谐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互惠过程,也是深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它使交往双方随着关系的不断巩固而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在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和谐园区的构建过程中,只有体现参与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各行为主体之间的互惠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园区和谐的目标。

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 篇4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调研报告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昆明倘甸产业园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两区”管委会)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两区”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劳动关系日益复杂。为推进和谐、新型的企业劳动关系的构建,根据昆人社通„2011‟14号文件精神,“两区”成立了以张映华副主任为组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马仲斌副局长为副组长的调研领导工作小组,组织人员于2011年6月16日至25日共10天,对“两区”企业劳动关系和谐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倘甸镇利民塑料薄膜厂、福坤食品公司等有关企业的情况汇报,采取座谈、访谈等方式,深入到倘甸镇、转龙镇、凤合镇的企业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止今年6月25日止,“两区”登记在册的各类企业有60 家,其中:中小企业、民营企业52家,从业人员1140余人;劳动合同签订有770余人,基本上都建立了劳动规章制度,职工工资能按时支付,工伤、医疗、养老、失业、生育五大保险多数企业仅购买1-2项。

— 1 — “两区”管委会成立以来,“两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就注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推行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多渠道地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查处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积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着力解决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积极推行劳动合同制度,规范了部分企业的劳动用工行为;创新劳动争议调解机制,解决了一些重大劳动争议和群体性突发事件;支持企业建立工会,发挥工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依法维权,促进了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许多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在提高员工工资待遇、改善劳动生产条件、丰富员工文化生活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如积极同员工订立劳动合同、制定积极的激励制度等,营造了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氛围。

二、主要问题

“两区”多数企业建立时间较短、生产经营条件较差、员工流动性较大、用工体制机制和社会保障尚不完善,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影响着“两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劳动用工不规范,劳资纠纷仍然高发

近一年来,“两区”劳资纠纷案件比较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用工不规范造成的。一是用人单位管理程序不规范。多数用人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缺少职工代表大会和全体职工讨论通过或公示告知劳动者的民主程序,有的内部管理制度甚至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二是劳动合同签订率偏低。截至2011年6月24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调研结果表明,“两区”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仅为67.5%。据乡镇统计,2010年因未签订劳动合同引起的劳资纠纷案件共 15 件,约占劳资纠纷案件总数的65 %。三是劳动时间普遍过长。职工休息权、休假权等权益得不到保障,超时工作普遍存在。企业事先不征求工会和— 2 — 职工的意见,要求职工加班加点。还有些实行全日制工资标准的企业主为完成工作任务不断加班。部分民营企业职工为完成生产任务,没有节假日,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法定标准,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四是劳动报酬不合理。农民工工资偏低,增长缓慢。“两区”70%以上的企业员工月收入 850至1200 元,(超时加班工资不计算在内)。企业拖欠员工工资现象仍时有发生,有的用人单位为了控制员工,当月工资下月发放,或者每月仅发少许生活费。2011年以来,每年发生的欠薪案件多达85 件,欠薪总金额达1300多万元,职工不愿投诉和没有发现的不在其中。“两区”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刚刚成立就追回被拖欠克扣的工资达116320多元。

(二)社会保障扩面难,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较低 按照《劳动法》规定,凡是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职工都应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据乡镇劳动保障所统计,目前“两区”仅有几家企业办理了社会保险登记,实际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职工分别只有 125人、230人、35人、260人、28人,分别约占“两区”从业人员的 11%、20%、0.3%、22%、0.24 %。数据表明,“两区”社会保险参保率明显偏低,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不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矿山石场等高危企业只和部分职工缴纳工伤保险。同时,企业对社会保险意识淡薄,部分企业主能拖则拖,部分职工也只讲眼前利益,不愿拿出个人应缴部分。加之“两区”各乡(镇)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且“两区”社保局社保工作还没有正式移交,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难以实施等因素,也都增加了社会保险扩面工作难度。

(三)劳动保障监察力量薄弱,职工维权不到位

— 3 — 由于“两区”管委会刚刚成立,劳动维权工作也在探索之中,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力量相对薄弱,“两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尚未设臵劳动监察大队,劳动监察工作难以开展。乡镇劳动和社保所核定编制为27人,身份却是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仅有18人持有监察证,也是原县区的委托监察人员,并非专职人员,又分散在各个乡镇。乡镇不设监察中队,并未明确专门从事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人员。其工作平台没有达到国家“网格化建设”要求。按省厅“2113116”的要求配备乡镇社保平台,也有许多乡镇都没有达标,目前在举报投诉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现有的劳动保障监察力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利于预防或及时有效纠正用工违法行为。“两区”95%民营企业未成立工会组织,难以代表职工利益发挥维权作用。“两区”劳动仲裁、监察和乡镇工会组织、劳动争议调解机构建设滞后,维权工作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不良,生活环境较差

由于受交通、地理等诸多因素制约,“两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中小企业厂房拥挤、设备相对落后,劳动防护设施严重欠缺,安全生产隐患较为严重。特别是有的石材加工等企业,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很差,极容易发生安全生产和工伤事故。在生活环境方面,大部分企业无职工宿舍,员工只能自行租住民房,往往十几人合住,不少外来员工还租住在一些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屋,卫生环境不良,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

(五)企业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劳动者自身素质偏低近几年,“两区”辖区内非公企业发展较快,一方面这些企业经营者大多没有接受经营管理和法律法规培训,对《社会保险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国家政策所知不多,导致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两区”产业层— 4 — 次总体不高,大部分企业员工属普工,文化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贫乏,不少员工不顾劳动合同的约束,随意跳槽,造成劳资关系的紧张。职工自我维护意识较弱,相当一部分员工不清楚企业是否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什么途径和手段来维护合法权益,制约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三、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法律法规宣传和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 《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仲裁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于2008年先后实施,今年7月1日,《社会保险法》已正式实施,此法是党和政府履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庄严政治承诺的法律保障,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基础和保障,“两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真组织实施,在群众赶集日利用宣传栏、横挂宣传布标、发放宣传资料等多形式多种途径进行广泛深入宣传。一是全面、正确阐释《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条款内容,减少社会各方可能产生的认识歧义,消除某些误解;二是在强调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多宣传员工与企业双方的平等权利与义务关系;三是狠抓教育培训。通过加强岗前和岗位培训,严格实行劳动上岗证制度,分批分层次地对企业主、员工和“准员工”进行劳动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其法律法规水平。四是建立健全企业用工和员工劳动诚信制度和机制,抓紧建设信息网络,定期公布企业用工和员工劳动违法违章信息。督促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增强全社会的劳动保障法制观念,形成自觉依法用工和依法劳动的良好习惯,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的规范化、诚信化建设。“两区”人社局按照上级相关部门要求,在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就业上下功夫,主动与培训机构联系,结合“两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辖区的适龄人员进行了厨师、烹调师、客房服务、烟草分级工等十多个专业进行培

— 5 — 训。年底将为社会输送技能人才2500余人,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二)规范劳动用工和健全三方协商机制

首先要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为主,工会组织和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协调,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合同,规范劳动合同内容,加强对劳动合同订立、履约情况的劳动保障监察,同时,鉴于“两区”企业同行业同区域间用工情况差异较大,建议有关职能部门支持工会推进行业工会组织建设,扩大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范围。其次要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建立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再次要加强对企业劳动工时制度的监管,严格审查不定时工作制、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确保劳动者的休息权和休假权。

强化劳动保障部门、工会、企业家协会分别代表政府、工会、企业三方组成劳动关系协商调解机制,规范“三方机制”工作程序和内容,推动乡镇建立“三方机制”组织机构,推动其经常开展实质性工作,使之真正发挥劳动关系矛盾中减压阀和稳定器的作用,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三)改善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

要不断完善职工工资的保障制度和长效机制建设。在健全欠薪应急周转金、建筑业工资支付保证金、农民工记工考勤卡等工资保障制度的同时,借鉴外地成功做法,从企业工会费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企业工资纠纷突发时应急资金,以提高应急资金储备量;继续探索建立推行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惩戒、救济保障“四位一体”的劳动保障监察长效新机制,如建立租赁企业、装潢、装饰行业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

— 6 — 要以非公企业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有关职能部门应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加强对非公企业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费的征收力度。强化各有关单位责任,督促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将工作绩效与奖金、评优评先挂钩;督促乡镇政府加强对社会保障工作的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并把社保工作纳入乡镇政府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督促企业积极投保,把社会保障工作列入工业经济考核责任制,并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力量,强化年终劳动执法年审力度 一是充实劳动监察力量,建立健全劳动监察组织网络。建议上级编制部门增加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人员编制,组建“两区”劳动监察大队,调整劳动监察人员,加强乡镇劳动监察队伍建设,将劳动保障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通过“网格化”全覆盖式监管,及时掌握企业用工、劳动保障等动态,确保劳动监察工作监督有力、执法到位。通过招聘劳动保障协管员的做法充实基层监察队伍,增强监察力量。二是严格执法,创造良好的依法维权环境。劳动保障部门要对各种非法的劳动用工行为和严重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事件,及时查处并落实执法责任,加大劳动执法年审力度和范围,对年审不合格的企业视情节给予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劳动部门绝不手软。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支持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的依法维权工作,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用工,按时支付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险福利,督促各类企业重视安全生产,为职工提供符合规定的劳动生产环境。三是支持各级工会健全组织,发挥法律赋予的职责。切实发挥代表、维护、监督职能,积极推进企业依法建立有关制度,建设凝聚人心的企业文化,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要以工会为主导,由劳动者、工会、企业共同协商解决内部个别劳动争议。

(五)努力创建劳动关系的和谐环境,尽快建立“两区”社会保障工作信息平台

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工作的领导,把它放在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位臵,摆上议事日程。有关职能部门要以服务企业为中心,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建立长效机制,为企业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要全面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定期评选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推进构建工作的深化和发展。

加快“两区”与三县(区)社会保险的移交工作,主动取得上级部门支持,建立“两区”社保服务信息中心,为各参保人提供高效快捷的参保渠道,做到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加快“两区”公共设施建设,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和员工生活工作的外部环境。要因地制宜建设廉租房,并出台政策鼓励和促进各类企业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渠道妥善解决员工住宿问题,不断改善员工居住条件。要加大公共服务项目的覆盖面,研究解决工业区交通难和企业员工看病难问题,要研究解决外来员工子女入学人数不断增多带来的实际问题;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作风建设,开展“政企联动,攻坚克难”为主题的企业服务年活动,着力创建温馨、优质的服务环境,不断开创“两区”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工作的新局面。

昆明轿子山旅游开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四日

— 8 —

加强文明创建 构建和谐园区 篇5

——肥东经开区创建全省文明县城工作总结

2010年,肥东经开区根据市、县文明委的工作部署,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坚持统筹协调,以争创全省文明县城为契机,切实加强文明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区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构建和谐园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高度重视,制定相关文件落实文明创建工作。成立以管委会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各部门及村居负责人为成员的经开区争创全省文明县城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包片,机关干部包村和进区单位“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明确责任,使文明创建工作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二、扎实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和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区市容局探索实施城管网格化管理体制,把责任落实到人,明确执法队员工作责任,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立有效的行政执法管理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及岗位目标责任制,充分发挥执法队员的工作主动性,落实网格化责任管理制度,实现城市管理 “网格化划片、精细化管理、目标化考核”,并结合整治“八乱”现象、拆除乱搭建等专项治理工作,努力打造一流市容大环境。

三、突出公民的思想道德内涵。我区始终把抓好十七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央领导同志

创建活动中,特别注重强化品牌意识,继续深化打造以“广场文化”为品牌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其内涵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覆盖更广泛。各村(居)、中小学、工厂企业等也充分挖掘本单位的资源,组织各种主题鲜明的文艺演出,成效显著。今年我区组织“演讲比赛”、“拔河比赛”、“乒乓球比赛”等等,大大丰富了干部群众的文娱生活。并成立了肥东新区市民文明学校,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五好家庭”评选活动。

六、扎实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一是基础工作扎实。我区根据县委县政府下发的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部署了我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结合实际,我区明确了工作任务和目标;二是工作稳步推进。在市、县文明委的具体协调督办下,有关部门纷纷行动起来,采取措施,积极推进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聘请老教育工作者,通过协助学校及社区对学生和社区青少年义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等活动,加强法制教育和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三是区市容局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协调有关执法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日常监管力度,查封“黑网吧”,全面查禁各类非法出版物,开展专项整治等。

加快工业大发展 促进和谐新英山 篇6

有人说:无农不稳、无业不兴、无旅不活。是的,农业是稳定的根本,工业是兴旺的源泉,旅游是活县的添加剂。一个区域的和谐发展,必须三是齐动,同步发展。

我县的“三农”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三农”问题得到根本的改变,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精”了,农民的腰包鼓“

撑”了,农村的面貌变“新”了。“三农”的改变,为和谐英山迈出了第一步。

旅游是一个新的产业,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县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上,也已形成了具有英山的旅游特色“名山、名泉、名人”,旅游文化“红色旅游、休闲旅游”,茶文化也触入了我县的旅游事业。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道路的改造,加之,今年我县同时将吴家山景区,桃花冲景区申报国家“AAA”级景区工作正紧锣密鼓的开展,为我县旅游产业的开发拉开了大幕,同时也为和谐英山迈出了第二步。

工业的发展,在我县县城经济中,略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工业产品在市场无主道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工业企业自身的抗拒市场风险能力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是有一段漫长而艰辛的道路要走。

上世纪九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我县的工业以“五金工具、汽车配件、丝绸纺织”等工业产品在市场上还有一席之地。同时也为我县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县工业企业就显现出了发展后劲不足,导致大部分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随之后来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企业改制中,战线较长,导致为企业改革付出的成本较大,主要是市场机遇无法抓住,技能管理人才的流失,这为改制后工业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被动局面。

纵观我县工业企业的现状和如何发展,一是要政府引导,用足用活县委、县政府出台的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要确保、“能引进、能留住、能发展”。政府职能部门要做到为企业服务,切不能“服误”。二是利用温泉工业园的园区规模,规划引大资,招大商,充分发挥工业园的工业发展效能。三是引进和自行研发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产品,形成我县的自主品牌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占有市场份额和竟争能力。四是引进人才和培训多功能的技能人才,企业的发展关健在人,人的进步关健是人的思想和企业理念。五是将县内的同行业,同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形成规模化,同时也能节约资源,减少能耗,降低工业产品面本,加大市场竟争力。六是得用我县的药材、茶叶资源,进行研发深加工产品,真正形成资源优势变为产品的优势,产品优势的效益优势。七是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为企业的发展增添后劲,特别是新品研发方面,政府除了为企业争取流动资金渠道,另设立奖励机制,按新产品的社会贡献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企业积极主动进行新品研发工作。八是要学习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学习外地的服务经验,管理经验,对县城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职能部门要转变为服务型职能部门,为工业企业发展做实事,切不能“失事”。

我相信我县的工业企业的兴旺发展,能为县城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源泉,从而,为我县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的新英山,发挥出工业企业鼎足地位。

和谐的社会环境对重化工业更重要 篇7

PX虽然有毒, 但毒性不强, 而且化学性质比较稳定。PX安全事故大多因管控不力造成, 而非PX本身存在问题。但关键在于合理管控。目前, 世界上大型石化生产基地的PX项目都处在稳定运行状态, 这也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PX项目的可引入性。

公众的排斥对未来我国重化工项目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 都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以PX为例,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PX的需求量一直呈增长趋势。我国是全球最大的PX消费国, 也是最大的生产国。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PX产能占全球20%左右, 消费量占全球30%左右。各类重化工事故从一个个孤立事件演变为社会对整个行业的排斥, 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但又必须面对的事实。应当说, 尽管这类事件的发生各有原因, 但也有着一些共性。可以从中深切地体会到, 民众对环境保护和维权的意识正在变得越来越强烈。

和谐劳动关系 篇8

一、劳动关系解除情况的主要分类及相关法条

劳动关系解除的分类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合法解除劳动关系,一类是违法解除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合法解除劳动关系的情形及补偿金在《劳动合同法》中第三十六条至第四十五条有着明确的规定。合法解除包含了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关系(三十六条)、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关系(三十七、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关系(三十九条)、无过失性辞退(第四十条)、经济性裁员(四十一条)、劳动合同终止(四十四、四十五条)几种形式。其中,在审判过程中,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及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关系的案件在合法解除劳动关系范畴中数量最多,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关系及劳动合同终止的数量次之。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关系支付赔偿补偿金在《劳动合同法》中第四十八条、第八十七条有明确规定,但是就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的情形并没有明确界定和限制,只是统述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应支付的赔偿金。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违法解除劳动关系所导致诉求与合法解除劳动关系诉求数量相当。

1.诉求劳动关系解除补偿金及赔偿金的原因

首先,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关系(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存在该法条所述的情形;或者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存在不符合法律规定,违法解解除劳动关系。

其次,从劳动者心态而言,除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关系外的其他原因导致双方解除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存在着一定矛盾,使得劳动者向仲裁机构提起仲裁,目的就是从用人单位得到一定补偿后开始新的工作。另一种情况,是用人单位采用强硬的手段或说辞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导致劳动者对于用人单位产生一种激愤的情绪,是否得到相应的补偿已经不是劳动者的第一想法,与用人单位对簿公堂则成为劳动者的主要目的。由此引人深思,为何用人单位会采用强硬的手段或说辞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原因有二,一是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关系中强势一方,占据主导地位,往往享有更多的话语权,二是现行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解除劳动关系时所应遵循的程序、形式等,从而使双方在解除劳动关系过程出现相应的问题,本文后续有相应叙述。

2.仲裁案件中,解除劳动关系所采取的主要形式

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关系的,主要是以书面的形式将劳动者以何原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叙述清楚后,以邮寄送达的形式向用人单位送达;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关系的,主要以书面的形式将用人单位以何原因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叙述清楚后,以邮寄送达的形式向劳动者送达。除此之外,用人单位无法联系劳动者或无法确定是否能送达与劳动者时,会采用公证送达(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有效手机号或者电子邮箱邮件送达解除通知书,并将该过程进行公证)、公布处理决定(用人单位将劳动者的解除决定等以公布张贴的形式送达)、公告送达等;

二、劳动关系解除中存在的问题

1.劳动关系的解除要件

(1)关于公司解除劳动者案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解除原因是否有相关规章制度支持;其次,该制度是否向劳动者公示;第三,劳动者是否存在解除原因之行为;第四,公司是否做出处理决定,解除原因是否与《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所述一致,且是否向劳动者送达。以上几点,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2.邮寄送达效力的认定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关系时,向用人单位告知解除劳动关系的主要形式是书面邮寄送达;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者时,向劳动者告知解除劳动关系的主要形式有邮寄送达、公证送达、公布处理决定、公告送达等。

对于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关系时所采取邮寄送达方式,应予以肯定。但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诸多问题。例如,劳动者在邮寄送达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时,仅快递详情单上简要注明或写明用人单位的简称或者仅写明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姓名,对于用人单位的注册地(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地址并未写明或只写明部分地址。目前相关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关系所需履行的程序或形式(方式)。劳动者除采用书面邮寄外,还会采用以口头形式告知用人单位或者书面递交辞职文件的形式,但此两种形式不利于劳动者进行举证。

3.其他送达方式效力认定

用人单位单方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向劳动者送达解除劳动通知书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包括书面邮寄、公告送达、公政送达、公布处理决定等。

第一,书面邮寄送达是用人单位采取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在此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劳动者的现住址与其户籍所在地或者身份证住址不一致,所以用人单位若按照劳动者的现住址进行邮寄送达可能会导致无法送达或者无法举证该邮寄送达地址与劳动者具有关联性。

第二,公告送达,用人单位将解除劳动通知书以书面公告(报纸)方式向劳动者送达,此种形式因所需时间较长因而一般较少被采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要提前核实公告送达所刊登的报纸是否有约定,或是否是大众型报纸或是关于招聘、就业方面的报纸。

第三,公证送达,用人单位以手机短信或者是电子邮件形式向劳动者送达解除劳动关系的相关信息后,由公证处出具公证书,从而提高手机短信或者是电子邮件形式送达的证明力。以手机信息的形式向劳动者送达是具有确定性的,因为劳动者的手机号码具有唯一性,前提是用人单位能够确定劳动者的手机号码。若是用电子邮件进行送达则具有一定风险性,因为电子邮件信箱可以随意注册且具有不定性。但是若双方曾约定往来的电子邮箱,用人单位以该邮箱向劳动者送达并进行公证是可以被采信。

第四,公布处理决定,可采用张贴公布处理结果或者是单位内部进行通报,无论哪一种方式均没有明确而有效的向劳动者送达解除通知。

三、结语

上一篇:校园英语环境下一篇:广州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