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试题a

2024-10-11

新制度经济学试题a(共7篇)

新制度经济学试题a 篇1

外部性: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外部性分为四种类型:即生产者正外部性、生产者负外部性、消费者正外部性和消费者负外部性 交易费用:科斯:“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阿罗:“经济制度操作的成本”。诺思:“交易成本是规定和实施构成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 威廉姆森:“经济系统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费用”。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是描述过去对现在和将来产生强大影响的术语。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路径依赖是对长期经济变化作分析性理解的关键。路径依赖理论能较好地解释历史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发展的差异。诺思悖论:没有国家办不成事,但有了国家又有很多麻烦。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任何时候有国家总比无国家(即无政府状态)好。因为,有国家才能确保社会秩序、公正和安全。而要确保秩序、公正和安全,人们又必须把确定和保护“所有权”的垄断权交给国家,以便它能够完成人们要求它完成的任务。但是,国家有了垄断权力以后又可能成为个人权利的最大、最危险的侵害者,因为一旦国家接管了产权保护职能并成为惟一合法使用暴力的组织,它就有可能凭借其独一无二的地位索取高于其提供服务所需的租金,更有甚者还可能干脆剥夺私人产权。市场治理:一种介于市场治理和专用性资产交易(双边)治理之间的中间形式。它不是直接诉诸法律来保持或断绝交易关系,而是借助于第三方(仲裁者)来帮助解决争端和评价绩效。制度效率:新制度经济学家是从制度成本与制度收益的对比来解释制度效率。制度成本包括制度变革过程中的界定、设计、组织等成本和制度运行过程中的组织、维持、实施等费用;制度收益则指制度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外部性和不确定性等给经济人提供的激励与约束的程度。制度的效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假定制度所提供的服务或实现的功能为既定,则选择费用较低的制度是更有效的制度;另一种是,假定制度选择的费用为给定,那么能够提供更多服务或实现更多功能的制度是更有效的制度。三边治理:一种介于市场治理和专用性资产交易(双边)治理之间的中间形式。它不是直接诉诸法律来保持或断绝交易关系,而是借助于第三方(仲裁者)来帮助解决争端和评价绩效。制度耦合:指的是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为了实现其核心功能而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来激励与约束人们的行为。在制度耦合的情况下,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之间不存在结构性矛盾,没有互相冲突和抵制的部分,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制度结构的整体功能。何谓人力资本产权交易?其保障机制有哪些 人力资本交易就是通过人力资本的转让而实现的人力资本产权权利束的分解和转让。在现实的人力资本交易中,人力资本载体交易的只是其人力资本产权的部分权利,即使用权,支配权等,而不会将所有权进行交易,因为这样容易导致被他人完全控制。人力资本产权交易的保障机制 :契约保障;法律保障;社会保障 制度功能有哪些? 1.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人们创立各种制度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规范和约束人的机会主义行为。2.提供有效信息。能够提供有效的信息或缓解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就能够降低交易费用。许多制度就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形成的。3.降低不确定性。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 4.降低交易成本。科斯早就论证了企业制度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5.外部性内部化。对于正外部性,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情况下,交易双方的自愿交易无法将外部性内部化,这时就需要专利制度、财政补贴等制度来实现使私人收益接近社会收益。不完全契约及其原因是什么? 在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要在签约时预测到所有可能出现的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预测到,要准确地描述每种状态也是很困难的;即使描述了,由于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当实际状态出现时,当事人也可能为什么是实际状态争论不休;即使当事人之间的信息是对称的,法院也不可能证实;即使法院能证实,执行起来也可能成本太高。这样,契约中总留有未被指派的权利和未被列明的事项,这样的契约就是不完全契约。1.有限理性。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与外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人们不能在事前把与契约相关的全部信息写入到契约的条款中,也无法预测到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偶然事件。2.交易费用。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部分契约可能因交易费用过高而无法达成。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长期契约可以避免一系 短期契约带来的附加费用。3.非对称信息。因为非对称信息的存在,对不可观察的行为与无法验证的信息可以设计较好的契约来减少信息的非对称性,但是要完全消除信息的非对称性是不可能的。4语言使用的模糊性。语言只能对事件、状况大致地描述,而不能对它们进行完全精确地描述。这就意味着语言对任何复杂事件的陈述都可能是模糊的。5.什么是制度供给过剩?其原因是什么? 制度供给过剩是指相对于社会对制度的需求而言有些制度是多余的,或者是故意供给或维持一些过时的、低效的制度。制度供给过剩也有短期和长期之分。一般商品出现长期供给过剩常与政府的价格控制有关。制度的长期供给过剩与政府的干预、管制也有密切的关系。政府过多的干预、管制会导致寻租与设租活动。这就难以避免制度的长期供给过剩。原因 首先,一些行业或部门的企业的寻租活动会导致过多的政府管制,进而导致过多的低效制度的长期供给。其次,制度的长期供给过剩还与政府官员的设租行为有关。在存在设租活动的情况下,政府官员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增加一些低效的制度或者使一些本来合理的制度变形变质,造成制度的长期供给过剩。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治理? 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代理问题与代理成本。1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有两条途径或思路:即激励和约束。对公司经理代理问题的“约束”思路,即“公司治理”。2公司治理结构,就是约束股份公司经营者行为、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的一系列组织机构、制度安排和客观力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存在于公司内部的各种组织机构和制度安排,叫做公司治理的内部结构;另一类是存在于公司外部的各种客观力量,叫做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加强内部治理,就是以更恰当的方式组织好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相关的审计委员会,争取有责任心的大股东对公司的关注,保证企业的报告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提供和披露系统的、及时的和准确的信息,保证经营者很好地履行对股东的责任,尽到作为代理者的义务。3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包括一般少数股东以及潜在股东、资本市场、股票交易所等,以及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社会舆论监督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外部治理结构是内部治理结构的补充,其作用在于使经营行为受到外界评价,迫使经营者自律和自我控制。科斯定理有何意义?

1、理论意义 科斯定理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情况下产权制度安排会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影响,这就使制度安排这一在传统经济学中被当作既定前提的因素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实践意义 科斯定理的提出为解决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外部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措施。科斯定理的提出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也有可资借鉴之处。科斯定理指出,产权的清晰界定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往中的交易费用,达到最优经济效率。对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来说,它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改革者进一步认识产权明晰化的重要性,使人们不仅仅满足于法律上对产权的规定,而重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具体明确产权边界;二是启发人们在探讨更为合理和更为有效的产权配置时,必须考虑交易费用。

3、方法论意义 进行经济学研究一定不能脱离实际,要从经济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对事实的详细考察,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4.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新制度经济学的经验、历史和制度分析具体方法 1反设事实,即是设想或思维实验,也就是对历史事实和某种特定的状态的假设,假设某一条件与事实相反,经济将会如何发展? 2经验和案例研究。阿尔斯通:借助关于制度的理论知识现有成果,案例研究方法常常是推动我们积累关于制度变革理论知识的惟一方法。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1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2、技术进步

3、市场规模

4、其它制度安排的变迁

5、偏好的变化

6、偶然事件如何理解经济增长的“制度决定论”?试举例说明。1.诺思之前的经济增长决定论。2.诺思之前经济增长决定论的不足。3.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4.诺思经济增长的“制度决定论”的提出。如何理解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试举例说明。

1、人力资本产权的含义 人力资本产权是指由人力资本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是制约人们行使这些权利的规则。人力资本产权是由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支配权、占有权和使用权等一系列权利构成的一个权利束。

2、人力资本产权的功能 人力资本产权作为产权制度的一种类型,其最主要的功能也是给人力资本产权主体以激励。具体来说,人力资本产权能够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外部性,激励人力资本主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它还能减少人力资本使用和供给中的外部性,激励人力资本主体提高人力资本效率。

3、人力资本投资的正外部性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因此除国家加大投资外,还需明确产权。人力资本使用效率取决于人的努力程度,即人力资本的实际供给量。导致人力资本供给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产权激励。

4、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所有权的客观依据 人力资本的企业所有权是人力资本产权的必然结果。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签订契约加入企业后,也在企业中投入了人力资本这一企业生产不可或缺的财产,自然也应该分享企业所有权。企业剩余不仅来源于非人力资本,而且也来源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及其产权的性质是影响其企业所有权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也具有专用性、团队生产、信号显示机制(知识、绩效)和抵押性等。人力资本企业所有权的实现形式(1)企业所有权的共同分享 企业所有权的共同分享就是企业剩余索取权由过去的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独享转变为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等多个产权主体共享。共同分享采取的典型形式是利润分享制和收益分享制。目前,企业所有权共享制度创新的重点是企业家、高科技人员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其中主要是年薪制和股票期权。(2)企业所有权的共同治理随着知识和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和企业成长最稀缺的生产要素,企业治理结构将发生边际调整。由传统的“单一治理”模式转变为“共同治理”模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治理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治理手段也发生转变。威廉姆森是如何分析交易费用决定因素的? 威廉姆森主要是从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的。1.人的因素 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的人并不是古典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人”,而是“契约人”。“契约人”的行为特征不同于“经济人”的理性行为,而具体表现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正是“契约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交易成本的产生。2.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 威廉姆森通过对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即他所谓交易的三个维度(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不同的维度与交易成本有关,三者中,资产专用性最重要最独特。3.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 交易的市场环境是指潜在的交易对手的数量。交易开始时有大量的供应商参加竞标的条件,并不意味着此后这种条件还会存在。事后竞争是否充分,依赖于所涉及的货物或者服务是否受到专用性人力或物质资产投资的支持。1

新制度经济学试题a 篇2

新制度经济学从其被引入中国开始就对中国经济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究其原因就是在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便于分析我国新旧体制转型的过程以及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中国偏爱新制度经济学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新制度经济学对现实世界有比较明确的解释力;二是由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包括大量制度分析的传统;三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经济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同时,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为我国经济学理论界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提够了肥沃的土壤。中国经济学界通过二十年来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学习和发展以及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 在包括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经济转型和制度变迁的理论研究、现代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众多的显著的发展。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

在西方社会中, 制度经济学派林立, 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理论体系。新古典主义从瓦尔拉斯创立, 到德布鲁用公理化重构, 到新古典综合派以后, 这一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完成。但由这一学派在构建理论时抽象掉制度因素, 在封闭系统中研究市场规律, 尽管形式完美, 却缺乏对现实的解释能力。新制度经济学能够坚持新古典经济学核心价值不变, 保留了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均衡分析这三个基本假设, 同时还逐步规范了交易费用的理论范式, 为新制度经济学构建了分析框架。交易费用概念在理论上确立起来之后, 成为用以解释各种经济体制的相互关系的重要因素。

国内学者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实践,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学者不仅研究改革过程, 而且还着重探讨制度的性质和新制度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起源等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从研究内容上看, 中国的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基本上涉及体制起源、市场化过程和经济绩效、企业转型、市场和政府等组织, 一些基本的理论前提也被讨论。

二、经济转型和制度变迁的理论研究

科斯理论中蕴涵着制度选择和演化思想, 经过诺斯等人的发展, 衍生出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制度的起源、制度的供求、制度创新与变迁等问题, 探讨制度因素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大量制度变迁的课题。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一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起源的探究。新制度经济学主要涉及制度起源、演化和经济绩效间的联系。二是对改革过程的动态分析。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作为研究对象, 着重关注过渡性质和各种决定因素。计划经济带来了很高的交易费用, 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 通过权衡改革路径中相关交易费用, 选择渐进道路, 以降低改革成本。最后是改革中政府作用。中国的制度变迁具有政府主导特征一方面由于政府拥有绝对优势和资源配置权利, 另一方面由于财政压力迫使政府直接改变现存制度安排。

三、现代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涉及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和组织理论等在内的主要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其中的交易费用理论是科斯重大贡献, 后经威廉姆森等人发展, 成为理论框架。内容主要包括交易一般化、交易费用和测度、交易契约安排。交易费用理论架起了制度分析与新古典理论间至关重要的联系。而产权理论也是由科斯最先涉及, 后德姆塞茨、阿尔钦和张五常等人的努力, 产权理论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部分。其旨在说明如何通过界定、使用和变更产权安排, 降低或消除市场机制运行的社会成本, 优化配置资源。组织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中一个较为活跃的研究领域, 并构筑其相对成熟的理论框架。其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 旨在说明各种组织形式。此外, 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也在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中找到自身理论的发展方向。

由于我国转型经济特征明显, 如何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特别是如何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企业、集体企业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是摆在中国经济理论界的一道难题。中国经济学者运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对我国的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在研究的主要涉及公司治理结构、委托代理问题、国有企业改制、民营企业发展等等众多问题, 也取得了部分成果。从长远来看, 这一领域是新制度经济学涉足的重点领域,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必将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在这一领域的扩展提供良好的素材。

参考文献

[1]埃瑞克·G.菲吕博顿, 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

[2]奥利弗·E.威廉姆森.治理机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3]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商务印书馆, 2002.

[4]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 1996.

[5]罗杰·E.巴克豪斯.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6]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 1994.

[7]约翰·N.德勒巴克, 约翰·VC.奈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A股万点需要新制度 篇3

二级市场“T+0”,意味着同时应不设涨跌幅限制,代之以熔断制度,熔断时间需要与涨跌幅成正比。

为什么必须实行“T+0”呢?这是因为在这样的制度之下,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了。我们都知道央行不能随便滥发货币,2015年以来央行已经数次降准降息,现在的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已经非常低了。央行放水过多还会导致通货膨胀,对经济体是不利的。

如何才能既避免通胀,又使得股市二级市场资金的供给增加呢?这就是实行“T+0”制度的好处,原本一天只能买进一次的资金,在实施之后理论上可以买进无数次。

2015年初沪深两市成交金额高峰时为2万亿,现在大约1万亿不到。按照1万亿来算,在“T+0”制度下,同样的资金规模,可以放大到3万亿—5万亿的成交金额,这些成交金额会实实在在的推高二级市场的股价,让大家得利,获得赚钱效应。

就个人在二级市场运作的经验来讲,一只股票一天内如果被相同的金额,比如1亿资金反复交易多次形成较高的换手,股价的活力会被彻底激发,涨起来非常快。

另外一点,现行的QFII制度应该取消,让国外资本的投资不设额度,无须审批。各国投资者无论机构还是个人随便开户,只需指定几家券商在上海自贸区完成开户即可。

但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防止受到金融冲击,这些外资在中国的利润不能转移走,只能用于在中国开公司,购置房产,消费;但是人家的本金可以转走,这样美元购买人民币还可以形成对人民币的购买支撑。

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制度正在完善的过程中,实际上有很多国际资金想进来参与中国资本市场,但苦于中国是一个“资本项目管制”国家。通俗点说,钱进出中国的国境比人进出中国的国境要难得多。

外国的资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金融机构、各种对冲基金;这些资金的规模是无法估算的,其实可以理解为无限量的资金供给,只要有赚钱效应,资本的逐利会瞬间聚集几万亿几十万亿美元也有可能。还有一类是个人和普通的企业,这种投资者群体数量极其庞大,也许资金量没有第一类大,但是数量巨大。

对于这些资金的监管,可以不设额度限制、不做事前审批,只做事后本金监管。指定银行做存管行,指定几家券商作为交易通道;只要保证本金可以转走,盈利不能转出国即可。实际上,如今这个制度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中国资本市场想要实现国际化,投资主体一定是多元化的,不能是单一的国内散户局面。

国际投资者和投资机构在中国炒股所得的利润,用于直接在中国开公司,开工厂,投资房产,或者消费。这些钱只能变成“中国资产”,直接增加了“投资”和“消费”。这相当于给经济体两个鲜活的血液,源源不断地促进经济发展。

作者系自由投资人

新制度经济学试题a 篇4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力

2、(×)人们可以创造和改造经济规律

3、(√)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商品的二重属性,从外面看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内容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5、(√)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8、(√)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9、(×)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

10、(√)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12、(√)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规律和价值实现规律的统一。

13、(×)价格的波动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14、(×)社会分工就是部门之间的分工。

15、(√)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在资本主义早期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

16、(×)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是依靠剩余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

17、(√)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能创造出超额过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18、(×)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9、(√)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

20、(×)资本主义社会的机器都是资本。

21、(×)资本积聚可以使个别资本的规模迅速扩大。

2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v+m)=Ⅱc

23、(√)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要求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

24、(√)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25、(×)资产阶级政府的干预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是可有可无的。

26、(×)垄断的形成消灭了竞争。

27、(×)垄断组织定价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来确定的。

28、(×)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是调节银行准备金率。

2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30、(×)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是由该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1、(×)当一国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进行国际贸易时,该国能获得绝对利益。

32、(×)资本原始积累发生于资本主义初期。

33、(√)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4、(×)股份制是一种独立的所有制形式。

35、(√)资本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36、(√)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但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

37、(×)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有限责任制度。

38、(×)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产值最大。

39、(×)现代流通方式就是指电子商务。

40、(×)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

41、(×)一国的资源条件是决定该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惟一因素。

42、(√)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通过经济增长率来衡量。

43、(√)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由经济落后走向经济发达、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44、(×)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的统计方法不同,但数量是完全相等的。

4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真实和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46、(×)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核心问题是保证国家的税收。

47、(×)实行按劳分配,所分配的对象是社会总产品。

48、(√)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是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公平。

49、(×)要扩大出口,就必须全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

50、(×)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仍然可以采取一切手段来保护我国的工业。

51、(×)吸引外资,关键是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基础工业较差,所以最重要的是改善硬环境。

52、(√)宏观经济的良好状况是微观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53、(×)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计划经济的要求。

54、(×)宏观经济调控最重要的目标是增加就业。

55、(√)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是经济手段。

5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手段可有可无。单 项 选 择 题

1、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

2、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3、商品的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6、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7、在资本主义早期,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于各部门,是依靠(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来实现的)。

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0、货币要想现实地转化为资本,其条件是(带来剩余价值)。

11、在资本主义社会,反映资本的生产关系属性的是(剥削性)。

12、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13、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14、个别资本在竞争中吞并其他资本以增大自己的资本额,是(资本集中)。

15、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是(技术进步)。

16、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17、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8、生产资料生产之所以优先增长是因为(技术进步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19、成本价格是由(所费资本形成的)。

20、利润在本质上是(剩余价值)。

21、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的关系是(剩余价值=利润)。

22、利润平均化的趋势,是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引起的)

23、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24、平均利润形成之后,商品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的市场价格出售)

25、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26、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关系是(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27、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28、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是(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9、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30、构成现代市场体系的全部市场可概括为两大类,它们是(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31、股票控制额是指(能到达控制股份公司的股票额)

32、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垄断和竞争并存)

33、金融资本是指(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而形成的资本)

34、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统治者是(金融寡头)

35、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36、一张票面额100美元的股票,预期年股息率为10%,银行存款利率为5%,该股票理论上的价格应为(200美元)

37、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中心点是(调节货币的供应量)。

38、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根本原因是(追求更大的利润和利息)

39、国际市场上,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国际范围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4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产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过剩)。

4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矛盾)。

4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矛盾)。

43、资本原始积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之前)。

44、资本原始积累就是(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迫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并积累货币资本的过程)。

4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46、我国目前农业中集体经济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承包经营)。

47、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组织形式是(有限公司)。

48、公司制企业的权力机构是(股东会)

49、市场体系是(互相联系和制约的各类型的市场所构成的整体)。

50、市场体系由两大类市场构成,即(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51、整个市场体系的枢纽是(金融市场)。

52、下面哪一种表述是正确的?(必须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争取较快的增长速度)。

53、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心是(战略目标)

54、我国现在的小康还属“初步小康”,其主要特点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

55、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一年所生产和提供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的总和)。

56、国民收入就是指(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创造的新价值)。

57、用公式来表示国民收入就是(v+m)

58、下列属于国家收入再分配行为的是(国家预算拨款)。

59、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特别是调整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要求实行(税利分流)。

60、投资资金使用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投资效益)。

61、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

62、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63、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根本立足点)。

64、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应采取的战略是(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相结合)。

65、宏观经济的基础是(微观经济)。

66、宏观经济调控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多 项 选 择 题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②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2、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是: ①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②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商品的价值量与: ①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 ② 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之间的关系是: ①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商品越多。②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创造的总价值量不变。③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产品中的价值量越小。

5、货币的职能有: ① 价值尺度 ② 流通手段 ③ 贮藏手段 ④ 支付手段 ⑤ 世界货币

6、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 ① 社会待售商品量成正比 ② 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 ③ 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7、信用货币包括现代的: ① 普通银行券 ② 商业期票 ③ 银行支票

8、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有: ① 纸币发行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② 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

9、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①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② 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进行。

10、价值规律的作用有: ① 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降低成本 ② 刺激商品生产者激烈竞争和分化。③ 自发调节部门比例关系

11、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主要因素是: ① 社会的需求结构 ② 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12、以下关于资本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 它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② 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拥工人的关系 ③ 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④ 它是一种运动

13、相对剩余价值是: ①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② 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③ 在工作日不变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14、以下与资本积累有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② 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之一

15、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 ① 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②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

16、资本周转速度和: ① 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② 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

17、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包括: ① 生产过程中的使用造成的磨损 ② 自然力作用造成的磨损

18、实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是: ① 要有追加的生产资料 ② 要有追加的消费资料

19、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价值由以下部分构成: ① 不变资本 ② 可变资本 ③ 剩余价值

20、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共同点和关系是: ① 都是雇拥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② 是转化形式和本质的关系

21、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① 剩余价值率 ② 资本有机构成 ③ 资本的周转速度 ④ 不变资本的节约

22、部门之间的竞争: ① 目的是争夺有利投资场所 ② 结果形成平均利润 ③ 结果形成生产价格

23、部门之间的资本家竞争的结果形成: ①平均利润率 ② 生产价格

24、利润的平均化,是: ① 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② 资本自由转移的结果 ③ 指资本主义各部门利润平均化的过程

25、垄断利润包括以下部分: ① 以垄断低价购买生产资料而获得的额外利润 ② 由对生产技术条件的垄断而获得的一般超额利润 ③平均利润 ④ 以垄断高价销售产品获得的垄断高额利润

26、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有: ① 绝对地租 ② 差级地租

27、按照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市场经济模式可以分为: ① 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 ② 垄断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 ③ 国家干预下的垄断竞争模式

28、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中的垄断竞争模式,其主要特征是: ① 主要经济部门出现了居垄断地位的大企业 ② 在经济生活和经济运行中金融寡头占统治地位 ③ 垄断组织有实力制定垄断价格,同时垄断与竞争并存 ④ 垄断限制了资本和劳动的自由流动 ⑤ 国家开始对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干预

29、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中,国家干预下的垄断竞争模式的特点是: ① 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是垄断资本集团 ② 代表资产阶段总体利益的国家对经济运行全面干预 ③ 出现了不以赢利为主要目标而以支持私人垄断资本和调节经济运行为己任的国有经济成分 ④ 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的同时,用国家干预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30、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主体有: ① 资本主义企业 ② 资本家阶级 ③ 雇佣劳动者阶级 ④ 中间阶级 ⑤ 资产阶级政府

31、商业形式主要包括: ① 批发商业 ② 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 ③ 零售商业 ④ 消费信贷

32、资产阶级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内容包括: ① 政府通过国有企业和各种经济活动参与社会资本在生产过程 ② 指定法律、法规,成立有关机构,管理、规范、监视市场经活动 ③ 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节

33、以下属于“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是: ① 中央银行在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②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34、以下属于“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是: ① 提高再贴现率 ② 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③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35、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措施主要有: ① 控制货币发行 ② 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③ 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④ 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⑤ 调整再贴现率

36、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是: ① 生产资本输出 ② 借贷资本输出

37、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 ① 是各国生产同种商品的劳动,放在国际市场进行比较形成的国际范围的社会价值 ② 是由国际范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

38、国家出面展开竞争所运用的手段有: ① 关税政策 ② 非关税政策 ③ 鼓励出口政策 ④ 倾销 ⑤ 贸易谈判

39、影响汇率的因素有: ① 货币本身代表的价值 ② 一国国际收支 ③ 利息率 ④ 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40、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① 危机阶段 ② 萧条阶段 ③ 复苏阶段 ④ 高涨阶段

41、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属于生产方式方面的重大调整有: ①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② 在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确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2、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共同点有: ① 两者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经济 ② 两者都是商品经济

43、我国经济按所有制来划分有两大类型,即: ① 公有经济 ② 非公有经济

44、市场经济能有效地推动生产力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 市场经济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② 市场经济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 市场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④ 市场经济能激励创新

45、下面有关市场经济的认识中正确的有: ① 市场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方式 ② 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式 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体上好于计划经济

46、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是: ① 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② 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③ 市场经济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展的

47、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① 产权清晰 ② 权责明确 ③ 政企分开 ④ 管理科学

48、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成内容是: ① 企业法人制度 ② 有限责任制度 ③ 科学的管理制度

49、企业的经济行为主要包括: ① 生产决策行为 ② 投资行为 ③ 营销行为 ④ 经济核算行为 ⑤ 收入分配行为

50、完善的市场体系具有的主要特征是: ① 市场结构完善 ② 市场组织良好 ③ 市场统一 ④ 市场决定价格 ⑤ 市场保障健全和宏观调控有效

51、影响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有: ① 成本 ② 商品的供求关系 ③ 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 ④ 垄断 ⑤ 政府的政策

52、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是: ① 投资量 ② 劳动量 ③ 生产率

53、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在于: ① 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企业盈利和国家收入 ② 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 ③ 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④ 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口多与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的矛盾 ⑤ 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

54、合理产业结构的主要标志是: ① 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 ② 各个产业部门互相协调 ③ 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 ④ 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 ⑤ 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55、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是: ① 满足社会公共部门的需要 ② 满足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 ③ 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 ④ 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⑤ 调节经济关系和收入分配关系

56、实行投资结构的合理化,要求做到: ① 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现代化 ② 对原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③ 正确处理物质生产部门投资与非物质生产部门投资的关系

57、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是: ① 生存资料消费的比重将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比重将上升 ② 物质产品消费比重将下降,生活服务消费比重将上升 ③ 消费质量将不断提高,高档次商品进入普通群众的消费范围

58、属于非劳动收入的主要有: ① 利息收入 ② 股息收入 ③ 租金收入

59、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个人收入主要实行按劳动分配是由以下条件共同决定的: ① 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 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水平还较低 ③ 劳动者还主要是谋生的手段

60、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由以下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② 生产要素的作用

61、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形式很多,主要有: ① 利息 ② 股息 ③ 利润 ④ 租金 ⑤ 技术转让费

62、我国调节个人收入的原则是: ①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②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同时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

63、作为社会保障主体的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有: ① 养老保险 ② 医疗保险 ③ 失业保险 ④ 工伤保险 ⑤ 最低生活保障

64、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国际化的关系是: ① 经济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②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

65、我国现阶段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格局是: ① 在输出方面,主要是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② 在输入方面,主要是进口先进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吸收外资 ③ 在输入方面,进口国内短缺的原材料和消费品

66、关于出口导向的正确表述是: ① 出口导向是一种经济发展战略 ② 我国的出口导向经济可以是局部的67、引进技术的两种方式是: ① 购买硬件 ② 购买软件

68、在外债结构的选择上,我国应该: ① 多争取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 ② 多争取外国政府的贷款

69、在外债的使用上: ① 应该用于建设投资 ② 一般不应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外贸逆差 ③ 应该用于技术改造投资

70、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系是: ① 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 ② 宏观经济的良好状况是微观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条件

71、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主要有: ① 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② 调控经济运行,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③ 承担公共部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④ 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⑤ 管好用好国有资产

72、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有: ① 计划手段 ② 经济手段 ③ 法律手段 ④ 行政手段 填 空 题

1、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2、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3、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4、商品经济生产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5、商品具有二重性,一是(使用价值),二是(价值)。

6、商品价值的本质是(生产关系)。

7、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8、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9、就单位商品而言,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

10、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1、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2、发生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

13、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4、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是(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的规律)。

15、资本具有的两重属性是(生产力的属性)和(生产关系的属性)。

16、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17、资本的技术构成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比)。

18、个别资本增大的方式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19、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继起)。20、资本周转次数同周转速度成(反比)。

21、资本主义工资在本质上是(劳动力价值)。

22、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23、利润平均化是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引起的。

24、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之和,叫做商品的(生产价值)。

25、垄断价格是成本价格同(垄断利润)之和。

26、经济体制问题,核心是(资源配置)问题。

27、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两种:(计划配置)、(市场配置)。

28、完整的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两类市场。

29、按照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先后出现了(自由竞争型)、(垄断竞争型)、国家干预下垄断竞争型三种模式。30、垄断价格的具体形成过程主要有两种方式(垄断组织间成立价格协议、由实力强的垄断组织实行领价制)。

31、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相互融合而形成的。

32、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在政治上的统治是通过(个人联合)实现的。

33、股票价格是(股息量)与(利息率)之比。

34、知识产权是由(专利权、商品专属权、著作权)构成的。

35、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是(调节货币供应量)。

36、以国家出面开展的对外贸易竞争所采取的手段主要有(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鼓励出口政策、倾销、贸易谈判)。

37、汇率的标价方法有两种:(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

38、在浮动汇率制下,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包括(货币本身代表的价值)、(一国国际收支)、(利息率)、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等。

39、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对更大利润和利息的追求)。

40、资本国际化的表现有三种形态,即(商业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国际化)、(产业资本国际化)。

4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竖持(改革开放)。

44、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在性质上属于(公有经济)。

45、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形式是(国有经济)。

46、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是(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

47、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法人制度)。

48、现代企业制度主要由企业法人制度、(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组织制度等内容构成。

49、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有限公司)。

50、在公司的组织机构中,公司的权利机构是(股东会〈或股东代表大会〉)。

51、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52、商品市场是由(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构成。

53、联结生产与生活消费的纽带是(消费品)市场。

54、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等。

55、按资金性质来分类,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56、按融资方式来分类,金融市场可分为(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

57、价格体系由(商品比价)和(商品差价)构成。

58、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是(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

59、经济效益的提高有三个要求,即:(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60、在第一、二、三次产业中,最终能成为国民经济中比重最大的产业部门是(第三产业)。61、按三次产业划分,农业属于第(一)产业。

62、按三次产业划分,制造业和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63、按三次产业划分,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

64、国民收入的分配要经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两过程。

65、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生产部门)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继续进行的分配。66、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核心问题是(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67、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特别是调整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要求实行(税利分流)分配方式。68、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的方式是实行(分税制)。

69、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最终用于(消费)和(投资)。70、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就是发展同国外在(商品)和(生产要素)方面的交流。71、我国应当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是(进口代替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相结合)。

72、引进技术的原则是1(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2(要将引进与独创结合起来)。73、利用外资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另一种是(接受外国贷款)。

74、借用外债主要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外债的合理规模),二是(外债结构的选择),三是(外债的使用方向)。75、对于外债的合理规模,国际上公认的是偿债率不超过(20%)

7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管理经济的方式,主要是采用(计划指导)和(经济手段)调控市场,同时国家还要采用(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企业经济行为实行规范的控制和约束。77、宏观经济调控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78、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79、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80、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是(经济手段)。

81、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手段主要有(财政手段)、(金融手段)、(汇率手段)。

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有什么影响?答:

1、个别劳动时间,是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需要的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二者之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具体讲:第一,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通过商品交换,他的劳动可以全部得到补偿。第二,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就会少赚钱甚至亏本,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破产。第三,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他花费的劳动不仅能得到全部补偿,而且还能得到一个额外的收入,由此使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命运。▲ 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哪些?答:

1、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代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代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所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也可以说是有商品的价格总额与货币速度两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代售的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公式表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运用货币流通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说明如何防止通货膨胀?答:

1、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2、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的价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因此,通货膨胀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发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3、通货膨胀在经济生活中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首先,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紧缩社会总需求;其次,为克服短缺,恢复市场供求平衡,还应该注意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通货紧缩生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克服通货紧缩?答:

1、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2、通货紧缩生产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实行紧缩政策,紧缩银根,如果措施不当会导致通货紧缩;其次,消费者生产者由于预期和信心方面的原因,普遍惜购惜投,导致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

3、通货紧缩会带来经济增长减慢,甚至导致萧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4、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反通货紧缩的主要对策是扩张社会总需求。一方面,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出口,扩大外需。▲ 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

1、社会的需求结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社会需求的结构提出对各类产品及其数量的要求,也就是提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要求,从一个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如何分配与各个部门。

2、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如何,主要从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长度、劳动强度三个方面决定生产各种一定数量的产品需要多少劳动量。它从另一个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什么?这一规律是如何实现的?答:

1、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

2、在商品经济条件中,社会劳动的分配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哪些?答:

1、资本周转,是走而复始不断重复进行的资本循环。

2、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第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比重越大,资本周转速度越慢;流动资本比重越大,资本周转速度越快。第二,生产世界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越慢,反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 加速资本周转有何意义?答:

1、资本周转,是周而复始不断重复进行的资本循环。

2、加速资本周转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可以在获得同样多的利润时,节省预付资本量。第二,可以在使用同样多的预付资本时,获得更多的利润。▲ 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指导意义?答:

1、马克思资本循环、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使自身价值增值,最后又回到原出发点的运动。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资本周转,是周而复始不断重复进行的资本循环。加速资本周转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可以在获得同样多的利润时,节省预付资本量。第二,可以在使用同样多的预付资本时,获得更多的利润。

2、资本循环、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社会主义企业资本运动也必须顺利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阶段,也必须使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和在时间上继起,搞好供产销。只有这样,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正常进行。其次,资本运动的目的是增值自身。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加快资本周转,用同样资本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指导意义?答:

1、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有:①把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从实物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并相应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②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物质替换)。③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表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与两大部类内部、生产与消费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社会资本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2、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表现在:第一,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上的划分,对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适用的。第二,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现物质补偿与物价补偿。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从价值与物质两个方面考虑,注意二者的协调与统一。第三,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与各部门内部、生产与消费之间,因该保持合理比例。比例关系或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困扰我国经济已久的难题。因此,必须依据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或不合理的比例关系,以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答:

1、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商品价格直接以价值为基础形成,各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大体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当。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了利润在部门之间平均的趋势。

2、利润平均化趋势,是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引起的。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各部门的利润率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高。为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不断由利润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高的部门。资本的自由转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一个大体平均的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除以社会总资本所得的结果。

3、按照平均利润率和各自资本量的大小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各自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答:

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主要有五个: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家阶级、雇用劳动者阶层、中间阶级、资产阶级政府。

2、五大主体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各自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资本主义企业是从事生产、贸易、运输、金融、服务等经济活动的单位,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经济组织。资本家阶级作为人格化的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集团、利益主体和生产经营的组织者。垄断资本家阶级包括以下几个阶层:食利者阶层、股票持有者阶层、经营者阶层、领导阶层。雇用劳动者阶层是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阶层,他们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中间阶级是介于资本家阶级和雇用工人阶级之间的一个阶级。也称小资产阶级。他们从事小规模的生产经营,对资本主义经济起一定的影响作用。现代资本主义政府,拥有各种形式的“国有”经济成分,并把国民收入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集中在自己手中,以实际的总资本家的身份,干预和调节全社会经济活动,成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主体之一。▲垄断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答:

1、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标规定的价格,它等于成本价格与垄断利润之和。

2、从垄断价格的形成过程看,它是由垄断组织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人为地制定出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家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价格。垄断价格的高低,受垄断企业内部成本和外部竞争状况的制约。

3、垄断价格的具体形成过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垄断组织间成立价格协议;二是由实力最强的垄断组织实行领价制。▲引起股市波动的因素有哪些?答:

1、股票收益。股票收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另一部分是随企业发展,每股代表的资产数额的增长。股票收益增长,市价就会上涨;反之,则下跌。

2、银行利率。银行利率高,市价会上涨;反之,则下跌。

3、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高,可使股市看涨;反之,则会引起股市下跌。

4、汇率变动。

5、国内、国际局势。

6、股票市场内交易是否充分,现货、期货、股票价格指数交易、期权交易等项交易是否齐全,还有信息传送、技术手段状况等。▲股市交易有哪些作用?认识这些作用对于培育我国股市有什么意义?答:

1、股市交易对于推动生产领域创造更多的财富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会产生积极作用。第一,证券可以随买随卖,它们的发行才能进行顺利和得到发展。第二,在证券市场上,人们购买经营好、盈利多的企业的股票,抛售经营不善企业的股票。这既是民意测验,又会形成实际压力,对促进企业改善经营,从而提高资源生产效率有重要作用。第三,证券交易把大量货币资本吸引过来,一方面造成一部分资本游荡于股市,另一方面会引起股票债券的扩大发行,从而增加生产和其他方面的营运资金。第四,证券市场行情的变化是股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的晴雨表:行情看好,给人以经济繁荣的印象,会鼓励投资;行情急剧下跌发出的信号可引起社会的重视,引起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2、股票市场的消极作用,在于它会造成游资大量充斥股市,形成对资金这一重要资源的巨大浪费;它一旦发生暴涨暴跌,会掀起经济风浪,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

3、认识股市交易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我们重视股市的培育,从而积极发展我国的股市,推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认识股票市场存在的消极作用,有利于我们在股市的培育中,避免和克服消极因素,从而引导股市健康发展。▲当代资本主义政府运用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哪些?答:

1、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方面。

2、国家运用财政收入政策是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调节收入和财产分配的税收措施。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制,高收入者纳税多,它可以起到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作用。第二,对垄断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措施。这一措施可以增加垄断资本积累,刺激经济增长。第三,调整经济结构的税收优惠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扶持需要大力发展的部门和地区经济,抑制某些部门生产的增长。第四,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总量调节措施。通过减税可以刺激积累增长、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通过增税,可以抑制投资和消费。

3、财政支出政策主要包括三种措施:第一,增减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这项措施可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增减,从而调节市场。第二,增减社会福利开支。这项措施可以增减社会购买力。第三,增减政府直接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津贴补助、各种价格补贴、各项事业费用开支等。这项措施可以引起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或减少。▲当经济过热或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如何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答:

1、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方面。

2、当经济过热(经济过于膨胀)时,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第一,从财政收入政策上,往往采取增税手段,抑制投资,减少个人收入从而减少个人消费,抑制需求膨胀。第二,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减少财政支出,抑制社会需求,从而把过热的经济降下来。

3、经济不景气(经济疲软)时,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第一,从财政收入政策上,往往采取减免税等手段,刺激投资,增加个人收入从而刺激个人消费,扩张整个需求。第二,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增加财政支出,直接扩大社会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复苏。▲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答:

1、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2、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3、推行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它的公开市场业务,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银行信贷,进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4、改变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5、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

6、选择性信用管制。它是对特定的对象分别进行专项管理,包括:证券交易信用管理、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信用管理。

7、直接信用管制。它是中央银行采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直接进行干预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一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易,在什么情况下能获得比较利益?答:

1、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就是商品的国际价值,它是各国生产同种商品的劳动,放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比较而形成的国际范围的社会价值,它的大小是由国际范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一国获得国际比较利益,可以发生在以下三种场合:第一,用国别价值小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等于或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第二,用国别价值等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第三,用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相比其比值更大的商品。可见,只要以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相比,以比值较小的商品,换取比值较大的商品,就可以获得国际比较利益。▲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对于输入国和输出国及劳动者本人各有什么影响?答:

1、对劳动力输入国来说,资本主义企业从中获得了科技人才、熟练技术工人和青壮年劳动者,尤其是从加重剥削外来移民中榨取大量超额利润,同时也造成对本国劳动者的压力,加重业已存在的就业难题。

2、对劳动了输出国来说,劳动力受雇于外国资本会带来向本国传递管理知识和先进技术、获取外汇收入等好处,但劳动力外流也会使国家损失了优秀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3、对向外国流动的劳动者本身来说,作为输入国的外来移民要忍受比当地劳动者更重的剥削,并且在社会地位、政治权利、生活待遇等方面受到歧视。▲资本输出的形式和后果是什么?答:

1、资本输出是指一国的资本走出国门输往国外。

2、资本输出有生产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两种形式。

3、资本输出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要从输出国和输入国两方面来看:第一,从资本输出国看,一方面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和利息;另一方面,大量资本输往国外,对输出国经济也有消极作用,它可以使本国投资幅度下降、国内经济停止和失业问题加重。第二,从主要使输入国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以往帝国主义国家的商品和资本的输入,一方面推动了他们内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成分的发展;另一方面,本国资源被掠夺、广大劳动人民遭受剥削。现在,有自主权的各个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中,尽管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如果有正确的引进外资的政策,就可以使本国得到所需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如何?答: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我国经济按所有制性质来划分,可分为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公有经济占主体,它包括两种形式,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经济有私有经济(含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经济、外资经济。此外,还有在上述各种所有制联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混合经济,如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也属于公有经济。▲简述股份制的性质及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的作用。答:

1、股份制是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是一种独立的所有制形式。它的性质主要取决于股份制企业的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如果企业由国家或集体控股,企业就具有鲜明的公有性。股份制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2、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政企分开、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从而使企业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第二,能广泛筹集社会资金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改造,从而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和国有资本的运用效率。第三,母公司通过掌握控股权支配子公司,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第四,职工持有本企业的股票,有利于将职工利益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办好企业的积极性。▲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式?答:

1、社会主义应该搞市场经济,是因为市场经济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市场经济在宏观上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微观上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从而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2、市场经济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其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积极效益。其三,市场机制能激励创新。▲论述我国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

1、市场经济不反映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它可以存在于不同性质的经济制度之中,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利用。

2、在社会主义社会,广泛存在社会分工,生产者都是彼此独立的,因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而市场经济是同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它反映商品经济的性质。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市场,他们必须根据市场来决定和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其利益也只能通过市场才能实现。

3、市场经济在宏观上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微观上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从而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激励创新。

4、从几百年的世界历史看,市场经济推动了迅速发展,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历史的必然。近代史表明,自然经济因其封闭、保守而发展缓慢无法同市场经济比拟;两种经济运行机制表明,计划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两者缺一不可,排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缺乏生机和活力,没有生命力;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改革每前进一步,都释放出推动经济发展的能量,给国民经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上优于计划经济。▲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答:

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法人制度。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企业法人制度,简言之,就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拥有经营权(法人财产权),在对所有者承担责任的前提下,能够独立支配企业财产。二是有限责任制度。实行有限责任制度使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有限责任制度有两层含义:一是企业只以全部法人财产为限,对债务承担有限的责任;二是当企业破产清偿债务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为限,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三是科学的组织制度。现代企业通过建立科学的组织制度来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企业家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应如何培养和造就企业家队伍?答:

1、企业家就是善经营、会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

2、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企业法人权利和责任的人格化代表,掌握着支配企业供产销、人才物的权利。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企业经济行为是否合理、企业在竞争中的成败、企业的存亡兴衰。只有德才兼备的合格的企业家,才能担当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任。

3、要培养和造就合格的企业家队伍,首先要搭建让企业家得以施展才能的市场竞争舞台。其次,要从各方面创造条件激励企业家,提高企业家的素质。▲现代流通方式主要有哪些?答:

1、流通方式的创新是将信息技术引进流通领域而进行的。现代流通方式的显著特点是,把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紧密连接起来,使生产企业和最终消费者及用户信息畅通,实行全过程服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

2、需大力发展的几种现代流通方式是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试说明我国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答:

1、量度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

2、我国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必要性在于:第一,现在我国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和人均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只有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才能逐步赶上并最终超过它们。第二,我国人民现在的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质量比较差。只有实现经济较快的经济增长,才能较快地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第三,我国目前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失业、社会保障、环境污染等),没有较快的经济增长也难以解决。

3、我国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可能性在于:第一,资源条件比较有利。(可以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积累的潜力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制度条件良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为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根本性条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大推动力。第三,国际条件有利。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的条件,为我国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加快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如何?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答:

1、经济效益,就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

2、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不一致的一面。首先,速度和效益是统一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本身就标志着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良好的经济效益又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其次,速度和效益又存在着不一致性,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因为,经济增长速度是同一指标(产量或产值)在动态上的比较,而经济效益则是资金占用、成本耗费与有用生产成果的比较。经济增长速度快,可能伴随资金占用多、耗费大、产品积压,经济效益差。

3、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争取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答:

1、按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可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一种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2、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同该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技术条件相联系的。在不发达阶段,工业基础比较落后,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低,经济增长以粗放型为主难以避免。当经济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经济增长则是以集约型为主。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是经济不发达阶段转变发达阶段的重要标志。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要性在于:第一,与粗放型增长方式相比,集约型经济增长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资源。推动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缓解资源有限与经济增长对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二,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所生产的经济效益大不相同。与粗放型增长方式相比,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生产率来实现的,因而经济效益比较高。利用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能够较快地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三,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生产质量和档次,才能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总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根本途径。▲ 为什么要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如何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答:

1、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在国民收入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继续进行的分配。

2、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是为了满足以下各项社会需要:其一,满足社会公共部门的需要;其二,满足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其三,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其四,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其五,调节经济关系和收入分配关系。

3、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工具,是国家财政以及税收、信贷、利息、保险费、价格等经济杠杆。财政通过参与初次分配,取得预算收入;财政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通过预算支出来进行的。各种经济杠杆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答:

1、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核心问题。

2、国家、企业、个人三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国家为了履行社会管理者的职能和宏观经济调节者的职能,需要掌握一部分国民收入;企业要有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有积累,需要掌握一定收入;个人为了维持和改善生活,需要取得并增加收入。但三者之间又是有矛盾的。国家分得少,财政就会入不敷出;企业分得少了,就会缺乏自我发展能力;个人分得少了;生活就不能改善。

3、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的原则,就是三者兼顾,而不是片面地只顾某一方面。▲如何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特别是调整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实行税利分流有什么好处?答:

1、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特别是调整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要求实行税利分流的分配方式。税利分流,就是企业将盈利的一部分以税收的形式上交国家,税后利润留给企业。

2、实行税利分流的好处是:第一,从分配关系上使国家两种职能分离。这是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的必要条件。第二,实行税利分流,从分配关系上使企业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第三,与税利分流的同时实行税后还贷,有利于健全企业的约束机制,有利于保证完成国家税收。▲如何正确处理消费和投资的关系?答:

1、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用于消费和投资。

2、消费主义是指城乡居民为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消费支出,同时也包括政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投资是指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后形成的投资资金。投资资金主要用于增加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进行技术改造,用于增加学校、医院、文化和体育场所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固定资产。

3、在社会主义社会,消费和投资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利益。消费是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劳动再生产的需要。投资用于扩大再生产投资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则是为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创造更好的,有利于将来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质量。但消费和投资又存在着矛盾。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投资的国民收入多了,用于消费的国民收入就少了,反之亦然。

4、正确处理消费和投资关系的原则是两者都要兼顾,即在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要使消费和投资都有所增加。▲什么是消费结构?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是什么?答:

1、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对各类消费品和服务的消费在全部消费中所占的比例。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演进,消费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其一,生存资料(首先是食品)消费比重将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比重将上升。其二,物质产品的消费比重将下降,生活服务的消费的比重将上升。其三,人们消费的消费品和生活服务的质量将不断提高,价值高、档次高的商品将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群众的消费范围。▲社会主义现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是什么?答: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实际上就是要回答:为什么在按劳动贡献分配之外,还要让其他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的分配。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的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要求。第二,是生产要素的作用决定的。▲社会保险有哪些主要特征?答:

1、社会保险是生活保障体系的最基本的内容,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

2、社会保险的主要特征是:第一,社会保险是一项非盈利性的福利事业。第二,社会保险的对象是全体人民。第三,社会保险有政府主办。第四,社会保险水平直接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何影响,我国应采取什么对策?答:

1、经济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无所不包的和充分发展的经济国际化状态,它是在经济国际化基础上形成的,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即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更多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扩大国外市场和学习科学管理的机会。总之,带来加快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演进的机会。

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在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提高出了挑战,即它带来的是不均等的竞争机会,使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4、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是大于挑战的。我国应当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机遇,迅速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提高国际竞争力,努力赶超发达国家。对全球化的挑战,既要顺应潮流,又要循序渐进,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努力减少负面影响。▲引进技术的作用和原则是什么?答:

1、引进技术主要有以下作用:第一,科学技术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的首要因素。第二,各国科学技术发展是不平横的,各国之间有必要进行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对于经济、文化、技术落后的国家来说,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更为必要。第三,代价比较小,而受益比较大。通过从国外引进技术,可以节省研究时间和经费,使本国生产有较高的起点,并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培养科技队伍,迅速提高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

2、引进技术的原则是:第一,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为此,要使引进的技术符合和兼顾先进性、适用性、经济合理性。第二,要将引进与独创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还必须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答:

1、宏观经济管理就是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进行控制和调节,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在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各部门、各地区、各经济主体之间,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都相互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有机整体。要使国民经济在总体上保持良好的状态,国家就有必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第二,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也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机制能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各自独立,其行为的直接目的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因而不可避免会产生盲目性,与国民经济的整体需要、与社会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和矛盾。因此,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缺,引导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弥补市场机制不足,政府有必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简要说明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答: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增加就业。第三,稳定物价。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的实现:

1、促进经济增长是指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只有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了,宏观经济才能正常进行,经济增长才能顺利实现。

2、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只有经济快速增长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才有加快发展的可能,对劳动力的需求才能有较快的增加。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经济增长率确定、提高就业弹性,也可以增加就业量。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4、国际收支平衡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动用外汇储备,引进外资,必要时还可以动用黄金,让本国货币贬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有哪些?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同时运用计划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1、计划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仍然是调控经济的一种必要手段。国家计划总体上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指导性计划,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很小。通过国家的指导性计划,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和行动方案,为各部门、各地区和所有企业的投资、生产经营活动指明方向,为运用其他手段调节经济提供依据。

2、经济手段。经济手段也称为经济杠杆。国家用来调节经济手段不具有强制性,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调节经济,主要是通过影向人们的经济利益,来诱导人们的经济行为。经济手段主要有财政手段、金融手段和汇率手段。

3、法律手段。调节经济德 法律主要是经济法,即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来调节各方面的经济关系,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具有强制性、普遍性、稳定性、平等性的特点。主要包括一下内容:第一,调节国家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第二,调节对外经济关系。第三,维护经济秩序。

医疗核心制度考试试题(新) 篇5

科室: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

1、复合伤或涉及多科室的危重病人抢救,在未明确由哪一科室主管之前,除科室负责诊治外,所有的有关科室须执行制度,协同抢救,不得推诿,不得擅自离去。各科室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及时做。

2、查房记录于小时内完成。

3、新入院患者,主治医师必须在小时内完成首次查房。

4、凡遇疑难病例、、治疗效果不佳、等均应组织会诊讨论。

5、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同意,填写会诊单。应邀医师一般要在小时内完成,并写会诊记录。

6、会诊人员资质要求:普通会诊为以上职称人员;危重症会诊为科主任或以上职称人员。

7、抢救记录宜详细、准确,须在抢救工作结束后小时内完成。

8、特殊手术须科内讨论,填写《》,由科主任签署意见后报医务处审核,主管院长或院长审批,由签发手术通知单。

9、一般情况下,死亡病例讨论,应在患者死亡周内进行;尸检病例,待病理报告做出后1周内进行。

10、无论同意或不同意尸检,家属均必须在《》上签字确认,然后保留于病历中。

11、出现危急情况时,值班医师及时请处理,并报告,同时通知。

12、常规用血由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核准签字。

13、医疗机构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包括、和。

14、疑难病历会诊讨论由或主持,召集有关人员参加讨论,尽早明确诊治。

15、住院医师对诊断尚不明确的患者,应及时请或。

二、选择题。(共20分)

1、病人入院3天仍诊断不明或治疗效果不好的,应组织()会诊。

A、科内会诊 B、科间会诊C、全院会诊D、院外会诊

2、关于抢救中执行口头医嘱,下列说法哪些是错误的?()

A、护士执行前必须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执行B、保留安瓶以备事后查对

C、护理记录单要及时记录

D、来不及记录护理记录单的,可于抢救后12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3、一般处方不得超过()天用药量;急诊处方不得超过()天用药量。

A、1天B、3天C、5天D、7天

4、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时,《输血申请单》需要科主任和输血科主任签字,并报医务处批准。

A、1000mlB、2000mlC、3000mlD、5000ml5、主治医师应在()小时内对新入院病人完成检诊,提出诊断和治疗意见。

A、6小时(节假日8小时)B、12小时(节假日24小时)

C、24小时(节假日48小时)D、72小时

三、简答题。(共28分)

1、简要回答十六项核心制度内容。

2、日常病程记录的内容。

答案:

1、首诊、危重病人抢救、病历记录2、123、484、入院三天内未明确诊断、病情严重5、246、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7、68、重大手术、特殊手术审批表、科主任9、1、10、尸体解剖告知书

11、上级医师、科主任、经治医师

12、经治医师、主治医师

13、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14、疑难病历会诊讨论由科主任或副主任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 医生主持,召集有关人员参加讨论,尽早明确诊治。

15、住院医师对诊断尚不明确的患者,应及时请上级医师 或 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四、选择题。

1、病人入院3天仍诊断不明或治疗效果不好的,应组织(A)会诊。

A、科内会诊 B、科间会诊C、全院会诊D、院外会诊

2、关于抢救中执行口头医嘱,下列说法哪些是错误的?(D)

A、护士执行前必须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执行B、保留安瓶以备事后查对

C、护理记录单要及时记录

D、来不及记录护理记录单的,可于抢救后12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3、一般处方不得超过(D)天用药量;急诊处方不得超过(B)天用药量。

A、1天B、3天C、5天D、7天

4、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B)时,《输血申请单》需要科主任和输血科主任签字,并报医务处批准。

A、1000mlB、2000mlC、3000mlD、5000ml5、主治医师应在(C)小时内对新入院病人完成检诊,提出诊断和治疗意见。

A、6小时(节假日8小时)

B、12小时(节假日24小时)

C、24小时(节假日48小时)

新制度经济学 篇6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2007161050经济学谢雁娇

一个学期的新制度经济学课,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新制度经济学下的产权理论,它让我对当今的企业制度有了一个浅显的认识。我查了有关产权方面的知识,结合所学内容,简单谈谈以产权明晰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正逐步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和改造,改组和改造的目的是尽快让国有企业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而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特征。我想从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入手,就产权清晰问题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

1、产权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产权理论起因于科斯对外部性问题的重新研究。科斯通过引入产权概论,论证了在交易费用为零的前提下,市场机制仍是有效的在零交易费用前提下,权利的初始界定并不影响资源优化配置的最终结果,这就是科斯第一定理。这一定理揭示出传统经济学论市场机制而不涉及产权制度所产生的逻辑悖论,从而推翻了庇古的外部性理论,说明经济学分析必须引入产权因素。

但“零交易费用”是不现实的,当交易费用大于零时,产权的界

定、产权的交易都必须花费一定的成本,只有当产权界定和交易带来的收益大于所需成本时,产权的调整方能实现;若收益小于成本,即使产权调整能带来更优化的资源配置,但因无利可图,也不可能实现。

2、企业产权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

正如科斯所指出的,由于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产生了企业这种可节约交易费用的组织,但企业的出现又使得原有的产权状况变得更为复杂,企业产权理论正是研究和解决企业制度中因产权复杂化而带来的各种问题。企业产权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剩余索取权问题。

为了保证企业的效率,剩余索取权应归监督者(即企业管理者)所有,而在企业内部,管理者既可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又可为资本所有者或劳动者同时兼任。因此,按剩余索取权归属的主体不同,企业可划分为企业家企业、资本家企业、工人管理企业三种类型。而具体采取何种形式,则取决于各生产要素的市场环境,因为企业作为一种特定的交易组织形式,出于节约交易费用的考虑,会根据具体的资本、劳动及管理的市场交易费用的比较,避免所需交易费用过高要素的直接市场交易。若违背这一原则,企业效率必然低下。

在现代股份公司中,所有者即股东的利益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经营者由于掌握实际的经营权,可能会谋取私利,这就产生了一个委托——代理问题。若没有有效的制度控制代理成本,则股份公司将无法有效运转。委托——代理理论正是研究如何设计一种机制,使之最大限度减少代理成本,同时又给予经营者以最大激励。首要的措施就是必须使经营者拥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把经营者的报酬与企业利

润联系起来,或直接让经营者拥有企业部分股票。由于剩余索取权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因此还必须采取一定的市场约束。一是经理市场,当代理成本过高时,股东可通过合法程序重聘经营者;二是股票市场,当股东利益受损,而单个股东又无法影响董事会决策时,他可抛售其股票,从而约束经营者。

二、以“产权明晰”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所应具有的本质规定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四句话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其中,产权明晰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后三个方面的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是有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性环节。

首先,权责明确是以理顺产权关系为基础的。强有力的产权约束必然造成严格的与自觉的从而也是充分的责任。一系列的放权措施使企业经营者有了生产经营和其他方面的权利。但松弛的产权关系的缺陷因为这种放权而失去了行政约束的屏障。所以,权责明确的前提是理顺产权关系,建立对于企业经营者形成强有力约束的产权制度。

其次,产权关系不顺,无法理顺政企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在非资产基础上的关系即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对企业实行的管理;二是建立在资产基础上的关系即政府作为企业资产的拥有者而对企业实行的管理。处理前一种关系较为容易,而后一种政企关系的处理则较为困难,原因在于政府的后一种管理具有刚性:既然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国家,那么作为投资者的国家就必

然要对其实施管理。无论是国家必须保持的对一定的领域、一些企业的控制,还是政资分开,都是理顺产权关系的基本内容。

第三,科学管理要求必须理顺产权关系。在产权关系明晰的公司制下,董事会是所有者的代表,出于维护和增进自身利益的需要,将管理者的经营能力作为主要标准择优录用,并在实践中加以考评。通过这种强有力的产权约束机制,使管理岗位上永远立着优秀的管理者。因此,优秀的管理者和良好的企业管理可以说是建立在产权明晰基础上的一种派生效果。事实上,良好的产权关系本身寓含着遴选优秀管理者的机制。

由此可见,产权明晰是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础。以上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的分析,充分说明: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三、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明晰

1、所谓产权清晰便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在狭义所有权层次上进行产权界定,根据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弄清所有权归谁;二是狭义所有权与其他产权拥有主体的产权界定,笼统地讲,也就是划分出资人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如果以上几方面的产权都界定清楚了,就可以说国有企业的产权清晰基本完成了。产权清晰在明确投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之后,也许对国有企业产权明晰更重要更复杂的一个方面,就是明确企业与政府的权利边界,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清归根结底就是这个边界不清。

国有企业产权明晰就是要在三个层次上明确责权利的关系。第一

是国家与公民和法人企业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投资者之间及其与企业的产权关系;第三个层次就是员工与企业的关系。

2、引入多元投资主体是否就明晰了产权

产权明晰中有一个误解,就是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后,产权就明晰了。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在提到的第三个层次上明晰投资者与人力资本投资者之间的产权无疑提供了动力,但这增加了产权明晰的复杂性。因为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各个投资者的产权也需要明晰,这在市场经济里是通过投资时的谈判与资产评估以及今后增资或减资的博弈完成的,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虚位或对其产权代表的激励和约束不力将影响其在博弈中的成绩或产生资产流失。

无疑通过资产评估可以明确企业的资产占用数量,强化经营者的责任意识,有利于明晰第二个层次上的产权关系。而通过引进私人资本或外资,不仅可以解决国有企业的资金困难,还因为私人资本的存在,有利于明晰所有三个层次的产权关系,但这同样要付出成本。

现有的保人不保体制的改革思路,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但是旧体制不会自行消失,产权明晰也就不可能很快完成。

3、产权明晰是动态的博弈过程

产权明晰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动态的市场化过程,动态博弈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财产权也是一个逐步明晰、逐步具体化的过程。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代,产权观念从单一的所有权观念分解为具体的所有、使用、收益和让渡等权利概念。可见产权权利意识是在历史的长

河中逐步形成并具体化的动态过程。

从短时间看,产权清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的状况在变,资产结构的不同及债权结构的不同,产权也有不同的权属内容。一般在企业正常经营里有满意的回报时,企业经营者有充分的自主权;而在回报不满意时,投资者的介入经营常常发生,职业经理的权力受到限制;当经营出现问题,影响职工利益或债权人利益时,他们也有参与管理甚至接管企业经营者的权力。总之,产权明晰是一个持久的动态过程,市场化的改革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新制度经济学试题a 篇7

一、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分析

农村土地流转指的是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制不变的基础上农用地经营权的转移, 其实质是除所有权外的其他产权主体的易位。不同产权主体通过产权调整,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 体现农村土地的资产价值, 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2]

新制度经济学是以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框架来研究制度变迁的, 因而, 它是从制度变迁主体的行为动机或追求来解释制度变迁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从1950年开始至今, 中国先后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土地制度改革。20世纪50年代初的土改, 建立农民土地私有制, 形成了自耕农所有制;50年代中到70年代末, 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运动, 逐步形成人民公社所有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为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广东省政府明确规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上市流转, 意味着广东农村更是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突破, 2007年《物权法》的颁布和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通过, 标志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入了市场化的阶段。

每一次制度变迁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但由于变迁的动因和方式有所区别, 所产生的结果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前两次的土地制度变迁属于外生变迁, 不是按照农民的利益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进行, 而是由国家强制性政策推动的变迁, 是一种政治选择, 因而推动农业发展的效果是有限的。而后两次的变迁则属于内生变迁, 土地联产承包制是由农民在其利益驱动下诱致萌生的, 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 因而一经推广就极大促进了农村的生产发展。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日益增加, 农村出现了规模不等、形式多样的土地流转, 但是总体来讲, 土地流转还处于低水平,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现状和问题作剖析。

二、农村土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 农民利益难以保障

(1) 农地产权主体模糊。产权关系明晰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也是农地流动的前提和基础。但我国目前的农地产权制度中, 所有权主体及其法人代表模糊不清, 农户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地产权主体, 无法依据自身条件来合理地选择与配置土地资源。虽然《物权法》将土地经营权作为农民用益物权的一类进行规定, 解决了我国立法上长期模糊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的尴尬, 但是土地承包权的物权法属性在实践中无法完全实现。例如按照《物权法》第127条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但是第129条又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 当事人要求登记的, 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 未经登记的, 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可以看出, 在物权法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登记方式相互矛盾。诸如此类, 因而对于农民来说,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独立处分权还是无法实现, 使得农民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 因而造成了农民土地财产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也没有获得应当享有的土地增值收益。

(2) 农地产权残缺。新制度经济学通常将产权受到残损而不完整的情况视为产权残缺。由于产权的排他性、可分离性或者可让渡性等主要属性有可能遭到人为限制, 即产权的一些基本权利的主要属性有可能被人删除了 (特指国家) , 这种情况也归结为产权的残缺或削弱。我国农地产权残缺表现为所有权残缺与经营权残缺。就所有权残缺而言, 经济学认为, 作为所有权, 对其拥有者而言, 应当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 而我国法律规定, 农民在土地所有权上, 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 而没有处置权和收益权。除此以外, 农地所有权的排他性也不强。其原因:一是科斯认为的法律初始界定所致。二是村集体缺乏行使所有权的利益动因。就经营权而言。目前, 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仅仅是一种在土地上耕作的权力, 除了承包土地的行为权明确归属农民外, 有关转包、租赁、抵押、转让等其他土地权力的规定模糊。另外, 农民在承包期内也存在着经营权排他性残缺问题:一是由于所有权排他性不强, 引致农地经营权的排他性不强。二是村社集体作为所有者对农地经营权的任意变更。[3]

3.土地产权交易制度不完善, 交易费用增加

(1) 缺乏规范运作的政策法规。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规定农村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但是对于土地转让的具体程序、价格、管理等, 都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约束。现行的相关法律如《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中的诸多规定过于笼统, 有关内容和程序不够明确, 缺乏可操作性, 因而土地流转规模和速度缓慢, 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实的要求, 土地纠纷、侵权行为普遍存在, 使得土地交易的社会成本增加。2006年全国共发现土地违法案件13.1万件, 2007年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发现违法用地宗数3.2万件。2008年头5个月, 全国土地违法案件25153起, 涉及的土地面积达到12241.7公顷, 同比上升了近20%。一些城市的违法用地宗数和面积分别占新增建设用地宗数和面积的60%左右和50%, 有的高达90%以上。

(2) 宏观政策不配套。集体土地所有权缺乏法律保障。国家对土地占用和买卖中的垄断行为缺乏管理;对种田大户缺乏优惠政策支持, 对转出土地的农民进入二、三产业和城市就业的也没有制度保障措施。从流转机制看, 绝大部分地方尚未建立农用地有偿流转制度和土地投资补偿制度, 流转程序不规范, 土地流转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大。农户间自行协商, 自行流转, 流转关系人之间的矛盾诸多, 造成投资者经营成本增加。

(3) 土地流转缺乏中介服务组织。目前, 我国农地流转缺乏完整的土地测量评级、土地评估等中介组织以及土地信用、土地融资和土地保险等服务机构, 土地交易和土地合同管理等制度体系不健全, 农村的一切服务工作都由集体经济组织包办, 表面看来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中介机构, 在交易中易于操作, 但是集体经济组织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既是所有权主体, 又是中介服务组织, 在土地转让、买卖与抵押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不规范、甚至是侵农现象。[3]

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认为交易费用指“度量、界定产权的费用, 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 讨价还价的费用, 订立合约的费用, 执行交易的费用, 监督违约并对之制裁的费用, 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等。[4]从上面的分析可知, 由于土地产权交易制度不完善, 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信息费用、谈判费用、拟定合同费用、执行及监督费用、赔偿费用等等诸多交易费用。

3.契约签订的不公正, 加剧两极分化

(1) 部分人通过土地流转形成暴富阶层。从理论上讲, 如果产权交易市场健全, 一般不会出现一方贱卖资产的情况。但由于信息不对称, 一些在农村中具有一定实力的农民, 乃至来自农村以外的购买者, 可能会通过低价大量获取农民手中的土地使用权、经营权以及宅基地使用权, 从中获得巨大利益而成为暴富阶层。

(2) 土地流转后, 失地农民沦为无产者。一方面, 部分农民可能因贫困被迫转让土地权, 仅仅获得少量补偿金得以维持短期生活;另一方面主动外出打工者由于其文化素质和非农劳动技能缺乏, 要实现在城市长期稳定的就业具有一定的困难。此外, 乡镇企业带动就业的能力大幅下降, 城市又面临大量职工下岗, 非农就业机会大量减少, 加大了非农收入的不稳定性, 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堪忧。

4.农村集体组织功能不明确, 公共利益界定模糊

(1) 农村缺乏专门的集体资产管理机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大多数农村集体资产的经营缺乏公开性、透明性, 经营状况不理想, 村民对村集体资产经营的监管既缺乏知识, 也缺乏有效手段。如果不能解决农村集体资产监管缺位的问题, 在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能会变成少数人攫取公共利益的工具。

(2) 公共利益界定的模糊性。由于征地范围没有明确的规定, 也没有法律机关界定公共利益, 所以存在“公共利益”征地被扩大和滥用的现象。只要冠之以公共利益之名, 就可以蛮横地征地。农民在各种“公共利益”面前, 往往缺少话语权, 如农民对被征地有异议, 只能通过向所在地方政府来寻求解决, 同时土地管理法还规定, 申诉后, 即使双方尚未达成一致, 也不影响征地过程的实施, 这就造成了在程序上和法律上被征地农民的弱势地位。[5]

三、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对策

1.切实“确权赋能”, 保障农民利益

(1) 明确界定所有权主体。

通过产权划分, 明确不同产权主体的权利、责任边界, 使权利和责任对称,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农地产权分离的前提下, 界定农地产权主要是将农地产权的各项权能在所有者、使用者及其他主体之间进行有效的配置。一是明确集体所有权,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 集体向上受国土部门监督, 向下对全体村民负责, 其他任何组织无权侵占。二是保障农民永久使用权。立法改变土地权的契约性质或债权性质, 以具有严格《物权法》意义的土地使用权取代土地承包权, 即承包权物权化, 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在独立性和明确性上有所保障, 使农民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

(2) 丰富土地流转方式, 保证产权完整。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是土地承包经营内容的具体表现。在我国农村, 只要享有农民资格, 就一定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本着法律的公正、平等精神, 主体的地位应是平等的, 在《物权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中也应体现这种精神, 不能因主体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的流转方式。抵押和借贷, 是消除贫困、公平发展的最有利武器。为了能够为发展农业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不应区分家庭承包与其他方式的承包, 应当统一允许将土地承包权抵押。

2.完善土地产权交易制度, 保证土地交易公正

(1)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

规范的农村土地市场是土地健康流转的前提。为了促进农地使用权的流转, 优化农地资源配置, 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 建立一个开放、公平、规范的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 通过市场机制及时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积极探索建立农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运行机制, 包括农用地使用权的价格机制、农用地流转约束机制、农用地使用权交易的中介机制、农地收益的分配机制。

(2) 积极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机构, 促进土地市场的完善发育。

要实现土地高效率、低成本、有秩序流转, 需要培育和完善土地流转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建立资产评估机构、法律咨询机构、土地融资机构和土地保险机构等开展土地评定和评估工作, 客观、公正地评估出土地等级和市场价格, 为农用地市场流转双方的公平交易和政府加强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减少价格确定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 避免市场交易主体利益受到侵犯。中介组织应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网络, 及时登记汇集可流转土地的数量、区位、价格等信息资料, 并加以统计、分析和预测, 定期公开, 对外公布, 接受供求双方咨询, 沟通土地资源市场供需双方的相互联系, 以提高土地流转的成功率。

3.界定公共利益范围, 实行农村集体组织改革

实现农村集体组织经济与行政职能分离, 是建立有效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形式的必要前提。只有实现了农村集体组织经济与行政职能的分离, 才能切断政府对农村集体组织经济活动进行行政干预的渠道, 才有可能实现农村集体组织向市场化经济主体的转变, 才能提高集体组织的活力, 增强集体组织的市场适应能力, 提高制度运行效率。

4.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弱化土地社保功能

当前农村中, 土地作为农民就业、生存和社会福利的重要载体显得至关重要。但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和农户社会化的进程, 其局限性日益明显。因此, 在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实施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同时, 必须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市场要素功能。采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形式多样、农民自愿”的原则, 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地兴办养老、医疗、生育、伤残等社会保险。[5]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 应制定统一的、非歧视的劳动就业制度, 把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对城镇中的农民工采用土地换“社会保障”的做法, 积极建立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从而促进农村土地的良性流转。

参考文献

[1]李晓明, 茆志英.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新制度经济学思考[J].乡镇经济, 2006, (01) .

[2]邓超.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6) .

[3]王承武, 蒲春玲.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J].经济视角 (下) , 2008, (09) .

[4]科斯, 哈特, 斯蒂格利茨.契约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学生上课请假条下一篇:读书名言8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