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经济制度(共12篇)
合作经济制度 篇1
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我国农业产值与农民群众的收入不断提升, 广大农民群众迎来了新中国历史上农业发展最好的时期。但是,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 我国农业的发展开始出现了疲态, 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 农产品产量的增长趋势出现放缓甚至停止的状况, 再加上农产品的价格多次下降, 农民群众的收入增长势头变得更加缓慢。有鉴于此,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我国农业发展之路也就成为了农业战线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 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对于农业产业发展产生了很好的成效。笔者觉得, 很有必要推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进一步创新, 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建设事业的新发展。
1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是现实问题之原则。矛盾能够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矛盾的实质就是问题和差距。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在哪些方面能够取得创新与突破, 首先就取决于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二是发展趋势之原则。从问题导向出发应当立足于我国当前实际, 创新更需要立足于长远。为了实现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 必须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农业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整体发展趋势。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是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 也就是让现代工业以及现代技术能够深入到农业以及食品工业, 农业产业应当积极采用工业生产方式以及组织方式, 不断延伸产业的链条, 将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和服务, 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多个环节共同联结成一个整体, 从而真正形成一体化经营。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制度安排一定要充分适应于这一变化以及要求。三是事物本质之原则。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并非是为了毁灭。一旦事物的本质出现了改变之后, 一个事物也就不再是原来的自己, 而是成为了别的事物。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所进行的创新并不能完全改变该组织所具有的基本属性, 比如, 所有者和惠顾者的同一性、对成员实施的民主控制、依据惠顾额来分配盈余以及资本报酬的有限性等属性。
2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基础条件
一是客观层面条件。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今, 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时期, 我国农业有了更好的发展基础条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近年来提供了非常大的政策性支持。同时, 我国的农业产业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 以上这些均为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提供了客观层面上的条件。二是主观层面条件。现代人对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已有三十多年, 积极开动脑筋和解放思想, 尊重广大民众的首创精神, 更好地鼓励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已经形成。但是, 对于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来说, 人们在认识上还不够到位, 对于经济合作组织的本质、作用以及前景认识均不够清晰, 在思想也对该组织的发展创新不够重视, 今后还应当开展更加艰苦的制度创新宣传教育等工作。三是操作层面条件。我国政府的积极支持和推动是操作上的重要条件。如今, 我国政府出台了大量积极推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具体工作, 比如, 制定了扶持该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 及时颁布有关法律法规等。然而, 要想真正将优惠政策做好、做实, 还应当制定出具体的配套法规, 从而让其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政府部门应当积极放手让广大农民进行实践, 不去追求表面的形式而是更加关注实效, 从而创造出更加有利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创新发展的良好外部条件, 尚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落实。
3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 创新社员的结构
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合作社属于小农互助组织, 其成员为直接从事具体的农业生产与经营的人员。依据加以推断, 我国传统的农业合作社在规模上还较小, 社员的来源相当单一, 因而不利于合作社提升活力与参与竞争。所以, 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在成员的资格上进行变通, 从而提高包容性, 提升资源所具有的配置效率。不但农民可加入到经济合作组织之中, 而且农业科技人员也可加入其中, 允许其用技术作价加以出资;自然人也可加入其中, 法人也可加入到其中, 充分利用其所具有的技术设备资源或者信息资源以发挥作用。显而易见的是, 为切实保持农民社员在经济合作组织之中所具有的控制地位, 对于非农民和法人进入到合作经济组织之中, 在所占成员的比例或者股金的比例上进行限制性的规定。具体的比例要立足于实际, 允许存在相应的差别。
(二) 创新传统的农地制度
虽然家庭承包责任制给予了农户以某种自主经营权, 有效降低了管理的成本, 并且克服了农业所具有的外部性。然而, 目前的土地使用权是依据人口平均分配的, 这一制度将限制广大农户所具有的生产规模, 而且因为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够健全完善, 为了让脱离于农业开展非农产业的农户极难取得土地的使用权, 应当扩大该组织的生产规模, 从而切实降低长期的平均生产成本, 这样一来, 达到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农户却难以得到所需土地的使用权。与此同时, 这样一来还降低了广大农户对于技术变革以及应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有鉴于此, 一旦不及时实施农地制度的创新, 肯定就会将对农业产业的现代化造成不利的影响。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了完全依赖于人民公社集中占有全部土地, 从而实施集体化的规模经营, 这显然是无法取得成功的。当前我国必须创建有助于提升家庭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型农地制度。具体来说, 就是在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之后, 随着我国农村各类非农产业的不断发展, 城镇各产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为此, 要切实稳定我国农地集体所有以及家庭经营的各项基本制度, 保障农地能够用于农业的基础上, 不断降低农地所具有的社会保障方面功能, 切实改革依据人口平均分配农地的使用权制度性安排, 形成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地使用权跨社区流转体系, 让农地和劳动力、资金间能进行自由地替代, 这样一来就能逐步实现我国农地的规模化经营之目标。
(三) 创新融资的体制和机制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合作社缺乏足够的融资能力弱, 这就要求在合作社的融资体系上加以创新。例如, 既然有入股的生产者成为社员, 也应当允许那些有纯入股的投资者成为社员, 还应允许一人同时认购多股, 当然也可允许缺少资金的农民多人共同认购一股。社员认购股金的形式既可以是现金, 还可以是将实物予以作价出资。为提升资金所具有的流动性, 还可规定, 只要合作社能够同意, 股金应当在合作社的内部社员间给予相互转让等, 从而能够吸纳更加多的社会资金以及别的生产性要素, 进而扩大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所具有的融资能力。
(四) 创新组织民主管理
传统意义上的合作社所实施的民主管理都是一人一票的。因为农业合作组织社员的认购股金数量不断增加, 而且彼此并不相同, 这样一来就给民主管理的原则造成了巨大的挑战。要严格遵循一人一票之原则, 从而实现公平管理。如今, 为了兼顾公平和效率, 就要求切实改变单一地依据社员的人头来确定投票权的办法, 而是要根据社员所持有的股金之差异, 在实施一人一票的基础上还要允许一人多票或者多人一票。与此同时, 还应当对单一社员占社员总票数之比例进行一定的限制。如此变通能够更好地协调利益和风险, 平衡公平和效率间的相互关系, 不仅有利于调动持股大户所具有的主动性, 而且也不会改变大多数社员对于经济合作组织所进行的控制, 从而保障民主管理。
(五) 创新分配机制
传统意义上的合作社较为注重公共积累, 这样一来就会忽视社员在投入资金上的分配。就合作社的本质、宗旨和其自身发展状况来看, 如此制度设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却并不利于实施投资激励。因为当前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利润水平上还不够高, 财务管理方面相当薄弱, 以往的"大锅饭"思想产生的阴影尚未彻底消除, 因此, 可采用再次实施新筹资的手段进行解决。对于那些盈余分配, 应当兼顾投资, 可以借鉴北美合作社之经验, 即每位社员一定要事先承购和其交货量相匹配的股金。如此一来, 就能将按惠顾额来分配盈余和按股金参与来盈余分配进行彼此结合。这一对资本报酬所进行的调整, 能够较好地解决以往传统合作社产权较为模糊之问题, 切实强化了对产权的激励, 而且还不会违背依据惠顾额来分配盈余之规定性, 确实是制度的一项创新。
(六) 创新农业服务组织制度
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的逐年提升, 家庭经营专业化程度同样也在不断提升, 这样一来就会让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农民十分需要农业生产以外的独立农业服务组织为其提供相关服务。这类组织应当要提供包括农业机械、农田保护、养殖防疫、农业技术指导等内容, 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农业专业户对于服务所具有的需求, 而不是无偿地来享用各类公共物品。所以, 该组织的运行不管是提供服务的各项目内容, 还是各服务所需要的收费, 均应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实施。当然,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现代化还需得到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同时, 政府农业部门、农业科研院所等服务组织也应当为广大农户提供农业市场预测以及相关技术信息、技术咨询指导等力所能及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韩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7.
[2]彭春城, 胡聪慧.中国农村急需制度创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消费导刊, 2008 (5) .
[3]彭俏春, 沈映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对接--基于制度成本的分析[J].北方经济, 2008 (22) .
[4]常明.制度环境与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2 (2) .
合作经济制度 篇2
管理制度
一、为了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合作社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理事会负责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合作社资金来源包括:⑴成员出资;⑵提取的公积金、公益金;⑶未分配收益;⑷国家扶持补助资金;⑸他人捐赠款;⑹其他资金。
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平调和挪用合作社资产。
五、合作社财务管理坚持“增收节支、勤俭节约”的原则,各项支出必须用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以及日常管理等相关事项。
六、合作社费用支出由理事长负责审批,一般经费开支在千元以内,由理事长直接审批;千元以上,经理事会集体审核后,由理事长审批;重大项目建设及投资,由会员(代表)大
会讨论通过后,由理事长例行审批手续。办理各项支出,要取得合法的原始凭证,凭证必须有经手人、审批人签字方可入帐。
七、合作社年度收益要优先计提积累,并按以下顺序分配:
(1)提取公积金、公益金;(2)提取风险金;(3)向投资者分红;(4)向会员分配。
八、合作社设会计和出纳各一名,会计负责建立总帐和明细分类帐,作好资金收支、成本费用核算、会计报表编制和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出纳负责建立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以及合作社财务收支、帐款划转和支取。
九、合作社银行帐号、帐户不得出租、出借或转让,未经理事会批准,不得将公款外借,禁止以合作社名义为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
十、合作社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监督”。每年元月底前向会员(代表)大会汇报上年度财务决算情况、收益分配方案和本年度财务预算方案。
十一、合作社财务接受监事会的监督指导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审计监督。农经部门每年的审计结论要及时向会员通报。
中朝经济合作与朝鲜经济发展 篇3
[关键词]朝鲜经济;中朝经济合作;中国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2-0005-02
一、中朝经济关系的发展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朝鲜的主要贸易伙伴。从2000年起,两国的经贸合作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新阶段,日益扩大和深化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已成为新时期中朝友好合作的新亮点。2002年中朝贸易额达7.38亿美元。2003年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这一数字占到同年朝鲜对外贸易总额的43%。据新华社报道,2004年中国与朝鲜贸易额约为13.85亿美元,占朝鲜对外贸易总额的42%.2005年1-7月份达9亿美元。这表明中朝双边贸易继续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
1.中朝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朝贸易规模只有4.3亿美元,占朝鲜对外贸易总额的11.6%。进入21世纪,中朝贸易规模连年扩大,继2003年首次超过10亿美元后,2005年两国贸易额增长到15.8亿美元,其中朝鲜对中国进口10.82亿美元,同比增长36.0%,出口4.99亿美元,同比减少14.3%。两国贸易规模不仅保持着快速增长,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特征。
首先,中朝贸易占朝鲜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持续增加。
其次,中国成为朝鲜最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应国。朝鲜的粮食、生活必需品及企业生产需要的机械、机电、钢铁、化学制品及农机械等多是从中朝边境进口的,中国已经成为朝鲜第一大生产资料供应国。
再次,中国成为朝鲜产品的最大需求国。由于中国给予边境贸易50%的税收优惠,朝鲜大部分商品通过边境贸易出口到中国,特别是矿物及矿物燃料、鱼类、纤维服装对中国的出口比重较大。
第四,中朝贸易以边境贸易为主。中朝边境贸易主要集中在辽宁丹东和吉林延边地区,共有8个边防国家通商口岸和3个边境地方通商口岸。
2.由以对朝援助为主走向互利合作
以往的中朝经济关系,基本上以中国对朝鲜提供援助为主,而近年来,双方的经济合作已不仅仅限于中国对朝鲜的单方面支援,而是涉及多方面的合作。中国的对朝贸易和投资项目已开始运用市场经济规则,注重互利双赢。2004年5月召开的第七届平壤国际商品展览会上,第一汽车制造公司等18家中国企业占参展总企业数的45%。中国对朝鲜投资增长很快。据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2004年中国对朝鲜的投资总额达到5000余万美元,占朝鲜全年吸引外资的85%。
3.地方政府和中朝边境地区企业积极性高涨
吉林省与朝鲜接壤,边境线长达1200多公里。在中朝经济合作中,吉林省的地位和作用历来举足轻重。近几年,据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商务局负责人介绍,仅延边地区现在就有50至60家企业与朝鲜有贸易往来。此外,吉林省还正在积极推进长期租用朝鲜港口的计划。吉林省珲春市的两家企业通过与朝鲜罗先市经济合作会社合作,获取了朝鲜罗津港部分码头50年的经营使用权。
二、中朝经济合作对朝鲜经济的影响
1.中朝经济合作不仅对朝鲜给予经济援助,还帮助其培养自己的生产力。目前,中国仍向朝鲜提供一定的无偿经济援助,但金额已经大大减少。为提高朝鲜自身的生产能力,中国无偿帮助朝鲜修建大安友谊玻璃厂,以合资的方式建立平津自行车合营公司,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对朝投资,为朝鲜培养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不仅如此,今后随着借朝鲜罗津港出海的合作项目的进展,中国还将不断增加对罗先地区的道路、港口、市政建设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的投资,推动罗先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利用无偿援助、贸易和投资等多元化方式对朝鲜提供经济援助,为朝鲜经济恢复“造血”功能,利用自身力量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2.中国作为朝鲜最大的能源、原材料和生产资料供应国,最大的投资来源国,对朝鲜恢复产业生产、提高产业技术和扩大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开工率提高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可以带动就业的增加。
3.中朝经济合作能够进一步丰富朝鲜的城乡市场。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朝鲜的城乡市场实际上是靠中国产品支撑着。进入平壤市各个综合市场或百货商店,映入眼帘的各类商品约有八成都是中国产品。由于朝鲜普通市民的消费水平较低,所以大部分商品都是“倒爷”们通过边境贸易运进朝鲜的低档货色。这些商品为满足朝鲜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中国商品的形象和声誉。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朝经济合作关系将获得迅速发展。同时,边境贸易也会随之出现一个新的活跃时期,必然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朝经济合作对朝鲜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朝鲜经济要想进入到一个新的水平就必须促进外部投资并开展外部合作,这才是朝鲜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1]《当代亚太》2006年第1期.
[2]金应韵[韩]《北韩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强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北韩研究,2007年.
[3]《亚太经济》2006年4期.
[4] 李相文.《朝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5] 林今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朝鲜经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6] 崔志鹰.《朝鲜半岛:多视角、全方位的扫描、剖析》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系统视角下的合作经济制度 篇4
合作经济, 主要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劳动者通过自愿联合的方式实行民主管理, 从而获得一定预期效果的经济形式。这是一种建立在自愿、民主、互利、互惠基础上的合作经济。
合作经济制度, 就是指在当前全球化经济条件下, 为了完成某件事而使得各个组织合作创收的一种经济发展体制。如果用一句话表述, 即“多方合作产生共赢”。一般意义上来讲, 合作经济制度不是一种长期联盟, 而往往是基于某事件或某利益的推动而形成的短期合作, 在具体的合作中, 彼此之间往往不受盟约的限制。可以说, 这种特殊的经济制度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二、系统视角下的合作经济制度的功能
合作经济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开放型经济制度, 大力发展合作经济制度, 是日益开放的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更是顺应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新策略。系统视角下的合作经济制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合作经济制度之系统性功能
如果我们将整个的发展目标看做一个经济系统的话, 这个经济系统中的每一个经济合作体都是独立存在的。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 每个经济合作体都应该是向着既定整体目标发展的, 这个合作系统一旦形成, 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 每个合作个体都要积极制定出与自身效益与系统整体效益相吻合的计划, 然而, 也不排除其中有个别恶意的个体组织, 局部的不稳定性甚至会影响到系统的整体效果。值得注意的是, 合作经济体是临时成立的, 一旦这个合作体解散之后, 个体组织就缺乏集合在一起的效用, 也就基本解散了, 当再有需要的时候可以重新组合在一起。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地产开发为例, 一座楼房的建立是非常复杂的一项系统性工程, 仅靠一个组织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 那么, 为了建立这座楼房, 楼房设计部分、门窗安装部分、家居设计部分等都需要不同的独立的组织去完成, 最终才能够构成楼房这样一个整体系统。
2. 合作经济制度之开放性功能
系统视角下的合作经济制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具体指合作经济体的组成、运营、解散等过程中, 都要遵循开放性原则。这种相对开放的合作方式的背后是共同利益的吸引, 每个不同的个体往往都是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而聚合在一起, 然而这种聚合是自发式的、松散的, 是不具备强制性约束与要求的, 而且这个合作组织对于一个个的合作体是开放的, 不同的经济合作体之间也是相互开放的。在这种情况之下, 不同的合作经济体都可以自由出入, 而且相互之间还可以在这个大组织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争取实现自身利益与合作体整体利益的共赢。还是以楼房建造为例, 楼房开发商常常会通过竞价、比较的方式去选择各个部分的个体去完成, 这个选择过程实际是对外开放的, 只要价格合理、质量优良就可以成为竞选对象。
3. 合作经济制度之动态性功能
一般来说, 系统视角下的合作经济体不是无限存在的, 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的。不同的合作经济体常常是在某个事件的驱动下聚合在一起的, 如若这个事件完成或失去价值的话, 这个合作体整体也就不复存在了, 各个经济合作个体就又回到游离状态了。这就是合作经济制度的动态性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合作经济制度的动态性功能的存在才使得合作体中的个体组织达到最优状态, 因为如若这个个体合作组织没有达到最理想状态的话, 很有可能会被淘汰出局, 因此, 每个个体组织都会尽全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 争取个体组织的最优化, 这也在客观上促成了整体组织的最优状态。
三、系统视角下的合作经济制度的未来发展
随着当前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系统视角下的合作经济制度的未来发展也应走向网络化。我们可以想象, 在未来的合作经济制度下, 个体组织的聚合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 合作中的任何一个个体脱离了合作体之后, 合作体都可以通过网络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一个更加优秀的个体来替代这个个体, 再加上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容易使得各个个体组织之间形成竞争关系, 合作体可通过比较分析、选择出最符合合作体意愿的个体组织。此外, 未来的合作经济制度很有可能会通过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完成实时沟通的质变, 如若某个部分出现问题, 可以运用互动多媒体实现相互交流和沟通, 甚至可以实现对方远程操作与指导。因此, 就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而言, 系统视角下的合作经济制度很有可能向着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各个合作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往往通过网络进行和传递。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制度而言, 合作经济制度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系统视角下的合作经济制度有系统性功能、开放性功能、动态性功能, 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合作经济制度的未来发展逐渐呈现出网络化倾向, 这势必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摘要:如今,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遏制的趋势,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 合作经济应运而生。尤其是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合作经济制度不仅弥补了传统经济模式闭门造车的弊端, 而且满足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合作经济制度势必会发展成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大有裨益的新的经济制度。本文主要基于系统科学的独特视角, 就合作经济制度的功能及未来发展等问题作深入分析。
关键词:系统视角,合作经济制度,功能,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平, 倪明.系统视角下合作经济制度之诠释[J].江西社会科学, 2012.
[2]王鹏, 杜勇强.浅谈合作经济制度的形成及其功能[J].人民论坛, 2013.
合作经济制度 篇5
引言
学界对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性质的观点,主要有“集体医疗保障制度说”和“集体福利事业说”。姚力等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般是生产大队、生产队和社员共同集资办医疗的集体医疗保障制度。“集体医疗保障制度说”揭示了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医疗服务供给制度、公共卫生制度合三为一的特征。[1] [2]许三春等认为合作医疗是指人民公社社员依靠集体力量,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医疗制度,是社员群众的集体福利事业。[3]“集体福利事业说”则把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保险区分开来。
笔者认为,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村依托生产大队、生产队和社员共同集资建立的具有合作性质的基层卫生组织,属于集体福利事业。
一、以集体福利事业方式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传染病和地方病广泛流行,尤其是寄生虫病、血吸虫病、鼠疫、结核病、麻风病、天花等疾病,严重地威胁着广大农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国80%的地区有地方病,受威胁人群达4亿多。人口死亡率高达20‰,婴儿死亡率高达200‰,人均期望寿命不到35岁。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医疗卫生服务。
相对于农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当时的卫生资源却严重不足。1949年我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只有50.5万人,卫生技术人员在人口中的密度仅为0.029%;医院2000所,病床80,000张,人均0.15张,其中农村地区仅有20,133张。广大农村地区医疗设备严重缺乏,药品供应奇缺。[4] 新中国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国家不得不采取以农补工的策略,通过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来筹集工业发展资金,农民对医疗服务的支付能力被压缩到极限,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
土地改革以后,面对疾病流行和农村医疗资源缺乏情况,如何保护农民仅存的健康资本?中国农民创造了依附于互助合作社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50年前后,东北各省为了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提倡采用群众集资和合作的方法,建立基层卫生组织。农业合作社成立之后,由农业合作社建立“保健站”。保健站、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是一条藤上结的三个瓜。一条藤是农业合作社,即农村集体经济。没有一条藤,长不出三个瓜。三个瓜实际是一回事,一个是机构,一个是人,一个是制度。[5]
因此观之,农村合作医疗是依托大队或公社这一农业经济组织而建立的农民集体福利事业,它与农民极低的收入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相适应。
二、“集体福利事业说”能更好地解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发展历程
1953年山西高平县米山乡三家私人药铺和十个民间医生自愿组合,创办了高平县首个联合诊所。1955年5月1日,全国第一个农村医疗保健站——米山乡联合保健站正式成立。保健站资金来源渠道包括由农民交纳的“保健费”、从农业社提取的15%—20%的公益金、医疗业务收入(主要是药费)。每个农民每年缴纳5角钱保健费,其中从社员工分中代扣3角,集体另外补助2角。[6]保健站的资金绝大部分来自农业合作社,政府财政没有任何投入,也表明保健站和合作医疗属于集体福利事业。
不同地区、不同大队或公社的经济状况不同,农民的出资额不同,医药费的报销范围、报销比例也因此不同;相对富裕大队的筹资标准高于贫穷大队,如有的大队每人每年缴纳1元,有的则是交1个鸡蛋,有的规定社员看病除交挂号费外,其它费用由合作医疗负担,有的规定社员只交药品费,免除检查费、出诊费、手术费等,有的规定转到外地的医药费用由公社医院承担。由于地区、公社或大队的经济实力不同,决定了农民的缴费数额和保障程度也不同,说明合作医疗属于集体福利事业。
很多地方农村合作医疗以保障日常性疾病为主,即所谓的保小不保大,且保医不保药,是一种保障程度很低的福利型合作医疗。[7]其实,农民的疾病风险,主要来自急、危、重症等大病。大病发生的概率低,而一旦发生则医药费用巨大。要分散大病风险,需要跨越公社或大队这一集体组织的地理藩篱,建立足够大的风险池。要分散大病风险,还需要农民具有风险意识,信守保险合约。显然,这些在当时难以做到。集体组织有限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合作医疗的保障内容。
从纵向看,公社、大队、自然村三级集体组织经济力量强弱不同,应对大病报销的能力也不同,决定了农村合作医疗的统筹层次。如为了解决队办合作医疗经济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承受大病报销的问题,1975—1981年,河北省深泽县普遍实行了社队联办和社办合作医疗制度。公社卫生院成立合作医疗总站,大病由总站报销,小病由大队卫生室报销。[2]集体的规模,决定了集体办福利事业的能力。
计划经济时期,公社、大队、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福利型合作医疗制度难以抵御村干部的特权和农民的道德风险,必然演绎“公地悲剧”现象。由于合作医疗属于集体福利事业,村干部在医疗服务时理所当然地享有特权,出现“群众交钱,干部吃药”和“农民吃草药,干部吃好药”现象;由于是几乎免费的服务提供方式,使有些农民小病大养,无病取药。许多地方合作医疗呈现春建秋散,或“一紧二松三垮台四重来”的局面。不同集体组织的合作医疗,运行效果不同。
计划经济不同时期集体经济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水平。全国大队办合作医疗的比重,1958年为10%,1960年为32%,1962年上升到46%,1968年为26%,1977年为85%,1985年降到了5%,1989年进一步降至4.8%。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致使国民经济衰退,严重削弱了农村集体经济,许多农民面临生存危机,无力缴纳个人部分的费用,农村合作医疗遭受大面积挫折,滑入低谷。“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迅速普及。在当时,是否搞合作医疗,不仅是关乎农民健康的问题,更是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问题。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逐步瓦解,动摇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组织基础,农村合作医疗逐渐解体。
三、“集体福利事业说”能更好地解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解体和重建失败
人民公社、集体经济、计划经济体制是孕育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环境。1978年,我国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人民公社解体,同时伴随着财政体制改革,乡卫生院陆续下放到乡政府管理,进一步减少了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随着集体经济被家庭经济取代,农村合作医疗纷纷解体。1985年,全国村(行政村)办合作医疗的比重仅为5%。90年代初期,全国仅存的合作医疗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和苏南地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伴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瓦解而解体的事实也证明农村合作医疗是集体举办的福利事业。
20世纪90年代,由于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农民陷入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为此,党和政府试图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94年,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卫生部、农业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在全国7省14县开展“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和调研工作。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但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996年为行政村的10%,1997年为23.57%,1998年为20%左右。尽管略有上升,但丝毫改变不了农村合作医疗重建失败的事实。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尽管集体经济解体,但集体的剩余索取权转移到农民个人手中。即使政府不出资,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也没有很大困难。但为什么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建依然以失败告终?说明农民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需求不足。公社时期,农民个人缴费是由生产队代扣代缴,个人缺乏加入或退出合作医疗的自由选择权,可见农村集体组织是否拥有分配权,是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条件。这一方面说明农村合作医疗是一种集体福利事业,另一方面也表明这种集体福利事业存在效率问题。
四、“集体福利事业说”能更好地解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限作用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以较低的医疗卫生投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改善人民健康水平的效果。198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降至34.7‰,人均期望寿命1982年升至67.9岁。许多学者将之归因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诚然,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费用分摊制度,有一定的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集体福利事业,有其内生性缺陷如特权和道德风险。故理论上,作为集体福利事业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作用是有限的。除非寻找到更为关键的因素,笔者认为,那就是依靠集体力量建立起来的公共卫生制度和低廉的医疗服务供给制度。倘若医疗服务昂贵,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分摊费用作用必然微乎其微。
赤脚医生(人员)、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保健站(机构)一起,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农村的缺医少药问题,被称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其中赤脚医生和农村保健站属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制度,起着基础和核心作用。合作医疗属于医疗保障制度,其可持续性依赖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制度高效率运行。当时,在农业合作社的领导下,赤脚医生(人员)、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保健站(机构)实行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实现了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服务供给制度一体化,解决了医疗服务供方的过度医疗问题。保健站实行看病、制药、卖药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坚持“三土”上马、“四自”创业。“三土”指土医、土药、土方,“四自”指自种药、自采药、自制药、自用药。医疗卫生机构积极、主动地寻求低成本的医疗资源和治疗方案,有效地降低了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赤脚医生制度与农村集体组织和经济息息相关。赤脚医生的选拔方式是从大队、生产队挑选政治思想好、热心为群众服务的好苗子,经公社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培训。赤脚医生实行队来队去,亦农亦医。从赤脚医生的工作内容看,包括农村居民常见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如健康教育、卫生防疫、环境卫生、急救、公共卫生运动;从赤脚医生工作方式看,实行挂签报病、巡回医疗、医生分片负责管理;从报酬支付方式看,赤脚医生采用工分制而不是工资制的报酬支付方式,直接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分配,与一般劳动力报酬相当。到1975年底,全国已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有赤脚医生1,559,214人,生产队的卫生员3,282,481人,接生员615,184人。[8] 赤脚医生制度进一步降低了医疗卫生服务成本。它落实了公共卫生工作,做到了因病施治,杜绝了过度医疗的行为。
两岸经济合作新机遇 篇6
文博会打造两岸经贸合作新元素美食工艺品受青睐
本刊讯(记者叶锋黄攀报道)近日,2016温州国际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简称文博会)开幕,位于国际会展中心6号馆B区的台湾精品展区很独特也很有“味道”,市民不仅品尝到台湾美食,还能欣赏并购买台湾的精美手工艺品,这为温州和台湾的经贸合作打造更多新元素、新面貌。
台湾精品展区共有30多个台湾商家参展,展出来自台湾的顶级工艺品、生活用品、阿里山神木木雕、原住民艺术品、台湾美食等。去年文博会,温州人对台湾美食非常热衷。今年文博会上,台湾展商推出三百多种台湾特色食品,比如牛轧糖、太阳饼、凤梨酥这三大件台湾伴手礼,还带来一大批台湾知名老字号调味品。
两岸茶农抱团耕作台农苗木产业激活了农业经济
本刊讯(记者牛丽丽报道)赏樱品茶、走古事、龙狮舞、冲炮阵,福建三明市清流县客家古寨赖坊24日迎来首届樱花文化旅游节。蜜香浓郁的台茶混搭古老的客家闹春习俗,成为动人的新春一景。
在赖坊,文昌溪穿城而过,一侧是客家古寨,另一侧是福建第二高峰大丰山山脉。从大丰山上远眺,可见赖坊上百座明清古民居错落分布在青山绿水问,呈现出一个八卦阵。数不清的岔道里巷使村子有如迷宫,走古事的乡民疾驰狂奔,慕名前来闹春的游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身在台湾的苗栗茶农邓文桂,频频利用社交媒体向朋友介绍这场盛会。“我一年10个月在赖坊,那里就是我第二个家。”在电话里,邓文桂笑声不断,盛邀记者去他清流的茶山品一品台湾东方美人茶,“苗栗和清流客家习俗相同,民风相近,连种出来的美人茶口感都一样。”
达川区银铁乡中心学校举行安全教育日主题教育活动
本刊讯(董兴辉记者田怀江)2016年3月28日是第21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本周也是达州市达川区银铁乡中心学校的安全教育周,主题为:“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午,银铁乡中心学校全体师生齐聚内操场,听取了学校安办主任董兴辉以“安全牢记心中”为主题的安全知识讲座。
日本合作金融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篇7
关键词:日本合作金融,制度变迁,政府
一、日本合作金融的主要特征及制度安排
农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是弱势群体, 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很大, 正规的商业金融机构都不愿意给农户贷款, 而小农户在生产和购买生活资料等方面的信贷需求就不能满足, 农村中的高利贷利息率很高, 给农民带来了较大的负担, 于是, 农民就联合起来, 建立资金互助组织, 日本早期的“赖母子”和“报德社”就是这样的民间信贷合作组织。1947年, 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协同组合法》, 推动了全国农户的高度组织化, 接近100%的农户加入农协, 自此, 以信用事业为主轴, 包括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应, 各种保险业务, 农户经营指导、农用机械与设施的共同利用等业务的综合农协形成 (综合农协是三级组织模式的日本农协的一种基层农协) 。日本合作金融是与日本农业协同组合 (农协) 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总结起来, 日本合作金融的特点是: (1) 三级信用组织模式, 基层农协-县联社-中央联社 (农林中金库) 。 (2) 政府扶持, 法制保障。 (3) 完备的风险体系保障。日本合作金融的成功, 除了严密的组织体系、政府大力支持、完善法律法规以及健全的风险防范体系外, 最重要的是日本农村合作金融严格按照合作金融原则运行, 是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
二、制度经济学分析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把制度变迁方式分为两类, 一类是诱致性制度变迁, 另一类是强制性制度变迁。日本合作金融体系的形成是政府推动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无论哪一类制度变迁, 变迁的动因都是主题的财富或效用的最大化, 他们从事制度创新与变迁都是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无论政府、团体、个人, 其制度变迁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如此。政府作为日本金融体系的主要推动者, 介入制度变迁有如下好处:
首先, 具有规模经济, 建立严密的合作金融组织体系, 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政府在农村金融供给方面, 信息自愿较为充分, 贷款决策成功率较高, 各级信用社独立性较强, 自主性较大, 同时也易于政府政策的上传下导, 提高了组织效率。
再次, 制度供给的外部性和搭便车问题。日本合作金融体系作为一种公共的金融服务组织, 个人或某个团体缺乏激励去积极进行制度创新, 而政府就可以强制受益者分摊成本。
另外, 金融本质上是财产的借贷或财产的跨时交易活动, 是一种信用转让活动。因此, 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而风险的分散在大范围的经济主体之中, 才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政府通过向合作金融组织提供信用保障制度, 有力地保障了合作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同时也减少了交易的不确定性, 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三、结论
制度存在的一个理由是来自规模经济和外部效果的收益。作为生产单位的个人是太小了, 以致于他不能把这些经济中的大部分内在化。为开拓这些收益需要有集体的行动, 这时就需要集权组织 (国家) 出面强迫当事人同意, 这就是霍布斯规范定理:建立法律结构, 使私人协议难以达成所造成的损失最小。日本合作金融制度就是在国家的支持和推动下形成的。合作金融的必要性和生存、发展的空间乃在于弱势群体可以通过团体合作、资金联合的方式实现互助, 解决单个社员不易解决的经济问题, 即合作金融能够提供一种直接面向农户、信贷交易成本较低, 授信额度较小的融资方式。政府具有天然的强制性, 在制度实施和组织成本方面具有优势。日本合作金融在政府的支持下, 不但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更好地缓解制度供给的外部性与搭便车问题, 而且在金融风险的分散上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些金融制度安排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程恩富.新制度经济学.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3月二版[1]程恩富.新制度经济学.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3月二版
[2]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金金融发展:基于交易视角的概念重构.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2期, P8-13[2]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金金融发展:基于交易视角的概念重构.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2期, P8-13
[3]杜朝运, 张洁.农村合作金融的制度安排与绩效:日本经验及借鉴.金融与经济.2006年8期[3]杜朝运, 张洁.农村合作金融的制度安排与绩效:日本经验及借鉴.金融与经济.2006年8期
[4]山田定市.日本农协的形成过程与主要特征.农业经济.2004年6期[4]山田定市.日本农协的形成过程与主要特征.农业经济.2004年6期
[5]高木勇树.日本的农民组织与农村金融.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12期[5]高木勇树.日本的农民组织与农村金融.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12期
[6]于援.浅析日本农协金融的困境.中国城市金融.1999年2期[6]于援.浅析日本农协金融的困境.中国城市金融.1999年2期
[7]余丽燕, 罗良标.日本农协融资经验与启示.亚太经济.2012年2期[7]余丽燕, 罗良标.日本农协融资经验与启示.亚太经济.2012年2期
[8]于秋芳, 衣保中.江户时期日本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及其影响.中国农史.2009年03期[8]于秋芳, 衣保中.江户时期日本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及其影响.中国农史.2009年03期
[9]滕荣钢, 周若云, 张瑜等.日本农业协同组织的发展新动向与面临挑战.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2期[9]滕荣钢, 周若云, 张瑜等.日本农业协同组织的发展新动向与面临挑战.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2期
合作经济制度 篇8
一、农村合作医疗经济补偿制度的特点
农村合作医疗经济补偿机制是我国新农合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它在经济补偿制度方面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 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 政府经济大力支持
根据2003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规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多方筹资机制。在实际操作中, 每户每人年缴费不低于10元, 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资助为每人每年不低于20元, 总体来说, 政府的经济支持占2/3的比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以政府支持为主的机制, 可以使农民在最大程度上得到经济实惠, 极大调动农民参合积极性, 切实推动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
(二) 以大病统筹机制为主
为了解决患大病农民的经济负担, 防止“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主要以“大病统筹”为主。所谓大病统筹是指通过设立大病统筹基金对住院和部分特殊病种大额门诊费用进行补偿, 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2) 实践证明,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机制为因重大疾病住院的农民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 减轻了患者的家庭负担, 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医疗保障, 也更有利于生活安宁和社会稳定。
(三) 经济补偿范围逐步增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大病统筹为主, 但随着政府投入力度的加大, 我国新农合的经济补偿范围也逐步增大, 在报销比例、起底线、封顶线等方面都实行了利民性的改变。如:新疆地区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大幅度增长至50%, 并继续扩大“住院统筹+门诊统筹”报销模式实施范围, 参合农牧民门诊看病费用也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报销, 年门诊补偿最高500元。
二、农村合作医疗经济补偿制度的现状
(一) 社会满意度较低
目前, 新农合的社会满意度依旧比较偏低。第一, 虽然大多数农民享受到了一些实惠, 但由于新农合主要是政府经济支持为主, 资金来源比较狭窄, 实际收益难以达到农民的预期目标;第二, 目前的费用补偿制度主要针对有病的参合农民, 享受到大规模医疗经济补偿的人员比例较小, 另一部分没有享受到较大优惠的农民参合积极性普遍偏低。
(二) 费用补偿模式不统一
新农合具有公平性特点, 可是, 目前尚未真正实现这一原则, 甚至出现了在同一所医院就医的患者缴费金额相同, 费用补偿模式和补偿金额却参差不齐的现象。例如:有的地区是大病统筹加门诊家庭账户模式, 有的则是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 有的则只有大病统筹。这样严重影响了新农合的公平性, 影响了新农合的顺利发展。
(三) 报销程序过于复杂
新农合的报销程序十分烦琐。首先, 从参合农民的角度来看, 就诊的患者一般都是完全自费后, 再带着医院提供的发票去有关部门申请报销, 复杂的登记、理赔等环节增加了农民的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甚至为了报销一次住院费用要多次往返于医院和报账中心办理各种手续。有的农民离报账中心很远, 来回的车费又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而且由于审批程序的烦琐, 农民申请报销的费用需要等很长一段时间才可以真正拿到手中。其次, 目前我国许多农村的就医只能依靠本村卫生所的个体村医, 在门诊家庭账户的模式下, 村医需要先行负担参合农民报销的费用, 再去中心卫生所报销, 由于报销程序的烦琐, 村医自行负担的费用需要很久时间才可以返还, 极大影响了基层卫生人员的积极性, 不利于新农合的推广。
(四) 保障水平偏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说明目前的新农合主要目的是为农民提供大病保障, 减少因病致贫等现象发生。医保制度对于普通门诊费用虽然有一定程度上的补偿, 但远远没有达到农民预想中的程度。而且, 由于新农合筹资水平的限制, 其经济补偿费用的最高额度也相对偏低, 超过封顶线的医疗费用很多农民依旧无法承受。总体来说, 医疗保障水平依旧偏低。
三、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济补偿制度的措施
(一) 扩大经济补偿范围
针对社会满意度偏低的问题, 政府有必要调高医疗报销的比例, 降低起付线, 提高封顶线, 继续扩大医疗经济补偿的范围, 并且根据患病农户的困难程度和支出的医疗费用, 给予二次补偿, 使困难的农民享受到较多的优惠, 重点解决因病致贫农户的医疗困难。其次, 随着制度的完善和全面推行, 要将预防保健工作纳入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 用一部分专项资金负担重点传染病的预防费用, 实现既保大病又保预防, 真正对所有参合人员提供必要的健康保障, 满足不同层次参合人员的健康需求。
(二) 统一经济补偿模式
新农合实施过程中必须符合公平性原则, 在医疗经济补偿制度建立时, 应以地区为单位, 结合当地经济情况, 制定统一的标准, 减少县区间的差距;并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筹资水平相近的地区, 补偿水平也应相对统一, 真正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另外, 随着农民工群体的日益壮大, 新农合制度势必需要打破地域的界限, 由国家制订统一的政策, 让农民工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就近或者就地参加到医疗保险, 享受同等的报销政策。
(三) 简化报销程序
简化报销程序, 切实有效地为参合人员服务, 是提高新农合满意度的有效措施。在当前情况下, 新农合可以采用以医保抵押部分医药费用, 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 出院的时候再来结算的方法。也可以适当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 让医院和保障中心发生联系, 改变患者全额交费事后报销的模式。针对基层医疗人员先行垫付报销费用并且收回周期长的现状, 政府应积极建立网络直接报账等模式, 利用科学化的手段对基层进行管理, 减少报销等待的时间, 提高效率, 真正形成上下畅通的经济补偿机制。
(四) 广纳资金, 提高保障水平
在以政府经济支持为主的经济补偿模式下, 为了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最大程度使农民获得实惠, 政府部门需要不断扩大筹资渠道, 广纳资金, 为农村卫生事业提供更雄厚的资金保障, 为新农合注入新的活力;并适当引导部分有能力的农民参加一些商业型医疗保险, 以补充新农合保障水平低的缺点。
总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措施, 只有积极改进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采用更合理的模式, 才可以保障农村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济补偿制度的特点, 并针对农村合作医疗经济补偿制度实施过程中社会满意度低、费用补偿模式不统一、报销程序过于复杂、保障水平低、等现状, 提出了扩大补偿范围、实现二次补偿, 统一补偿模式, 简化报销程序, 广纳资金提高保障水平等建议, 以充分促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经济补偿制度,完善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小丽.经济学视角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J].卫生经济研究, 2009, (8) .
[2]张建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与费用补偿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医疗前沿, 2008, (9) .
[3]王碧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235.
[4]袁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补偿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8.
合作经济制度 篇9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是在经济全球背景下, 中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种有益尝试与探索,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扩大,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 办学模式趋于多样化, 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日益成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模式。
(一) 中外合作办学的涵义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办学条例》, 在第二条中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了界定“中外合作办学为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从此, 中外合作办学逐渐升格为中国教育事业的一项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办学条例》, 2004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 进一步细化了管理和措施。这两项制度的颁布充分体现了国家的重视与支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中第三条还规定了:“国家鼓励中国教育机构与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认可的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 国家鼓励在中国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二) 合作办学的新发展
近年来, 中外合作办学打破了停滞不前的格局, 取得了长足发展。截止目前教育部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930个, 由省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并报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049个, 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1979个。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温州肯恩大学成立并招生。此前, 我国也拥有了3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 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赢得了社会好评。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类型
中外合作办学的类型普遍根据办学的形式来分, 一般分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指外国和中国的有关教育机构联合开办的教育机构, 主要开展合作办学各项业务, 有些具有法人资格, 有些不具有法人资格;“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则指中国与外国的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 以招收中国公民为主要学习对象的教学活动, 主要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展开合作, 但并不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
三、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
(一) 培养国际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 中国加入W T O等国际形势, 国际合作教育成为了一种世界潮流, 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逐渐变为人才的竞争, 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 又具有国际视野, 创新意识强、沟通能力强、跨界文化融合能力强、处理信息能力强的国际通用型人才, 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中外合作办学, 既可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又可以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理念、模式和内容, 既可以引入国际教育课程,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又可以通过中外教育的融合, 推进教学实践上的互相交流与融合, 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 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 培养国际化高水平师资队伍
大学办学的关键在于师资。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 外方会派出外籍教师到中方进行授课, 中方教师在与外方教师相处的过程中, 既可以学习到其教学方法, 取长补短, 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又可以通过项目研究, 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水平与能力;此外, 中方教师还可借助合作办学, 获得出国学习与进修的机会,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国际意识和学术水平, 促进师资队伍的向国际化高水平发展。
(三) 有利于推进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
中外合作办学, 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教学管理经验, 培养出高水平的国际人才之余, 还能引发我国对现有的人才培养的政策和制度进行反思和比较, 推进陈旧观念的改变,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市场的完善, 有利于推进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
(四) 有利于缓解我国教育经费短缺等矛盾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非常重视中外合作办学, 制定了许多吸引外资的政策, 拓宽教育投资渠道,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教育经费短缺, 政府财政教育经费有限, 国内教育总供给不足所带来的矛盾。尽管如此, 由于我国办学基础薄弱, 中外合作办学仍是缓解教育经费短缺的很好途径, 应大力提倡。
四、中外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
(一) 中外合作办学的制度体系
目前, 我国建立的中外合作办学制度包括以下四层:
第一层: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有关法律层级;第二层: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复核工作的通知》等国家颁布的行政命令和规范文件;第三层:包括《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引进世界知名大学来粤合作举办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意见的通知 (2013年) 》等地方政府颁布的行政命令及规范文件;第四层级是由合作院校发布的制度规定。这四层制度体系权威性从高到低, 构成了地区中外合作办学的制度环境。
(二) 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建设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我国国内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治理结构, 多数会采用理事会、董事会或联合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在教育主权、意识形态传、国家安全、民族教育保护等问题上要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利益, 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治理结构有一定影响。例如制度中规定“董事会、理事会或联合管理委员会中, 重要权力决策机构的中方组成人员的安排不得少于二分之一”,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校长或主要行政负责人, 应当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在中国境内定居”等。
中外合作办学的组织层级有两级, 即决策层和执行层, 决策层为中外合作双方代表组成的董事会、理事会, 执行层为以校长为中心组成的经营管理层。
中外合作办学的产权配置。中外合作办学的产权配置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以引进为主, 一种以代理为主。以引进为主一般在国内高校较多见, 主要为了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而合作。如某高校某学科较硬件软件设施较弱, 为了加强学科建设, 该校会在国际上寻找针对学科世界水平较高的学校或机构为合作办学对象。为了在合作中达到双赢, 一般中方以投入土地、房屋、购置设备等有形资产为主, 外方以提供技术和知识等无形资产为主, 最终外方一般要求按转让的技术和项目计算获得固定收益。以代理为主一般具有浓郁的国际贸易色彩, 中国只是外方的教育品牌代理, 在合作中, 外方投资目的主要是为了教育出口和占领中国市场, 投资包括资金、土地房屋、教学设施等有形资产, 也包括品牌、技术、机构等无形资产。中方仅按外方提供的计划和教材, 组织外籍教师实施教学, 最终颁发的是外国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等。
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具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办学利益回报激励, 外方可以通过办学获得利益进行回报, 中文除了办学回报收益之外, 还有用人激励, 即中方在人员聘用、师资培养等方面上拥有自主权。约束机制也具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在我国, 中外合作办学的审批、检查和监控制度非常严格, 特别是有关教育主权等问题, 国家的约束非常严格, 另一方面, 由于是中外合作办学, 出于双方利益、民族教育保护、国家尊严, 安全等多角度思考, 中外合作双方也会进行互相有效监督。
五、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存在问题
(一) 产权模糊性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中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均进行了规定, 但由于中国一直以来坚持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的主张, 所以在制度中对合作办学投资与回报、经营与利益等问题较模糊。虽然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需费用后, 出资人可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中可以参照, 但如何取得这一合理回报目前未明确。投资回报不明, 导致了产权的模糊性。这一问题将会导致:第一, 由于投资越大, 风险就会越大, 导致外方不敢大胆地进行投资合作办学;第二, 因为外方担心回报周期太长, 风险太大, 不愿进行大项目合作, 导致合作项目较单一。
(二) 股权与控制权的制度设置不利于建立良性治理机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二十一条中规定:“理事会、董事会或者联合管理委员会的中方组成人员不得少于二分之一”, 第二十五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校长是主要行政负责人, 应当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这两条制度是国家是出于对教育主权、意识形态和安全的角度来考虑设置的, 即表示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 中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经营权。尽管制度的设计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 但违背了投资规律。在经济活动中, 一般来说, 投资股份比例大, 其风险就大, 所以一般会安排大股东拥有相应的经营权和控制权。因这一制度, 会导致如果外方投资股份超过一半, 那么外方就会因担心自己的投资利益难以保障, 而不敢大胆投资。因此, 要消除或减少股权与控制权的设置非对称性, 应建立良性的治理机制。
(三) 质量保证体系缺乏
我国随着改革开放, 许多大中型城市开设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虽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 但整体水平良莠不齐, 尤其是没有形成规模。同时, 我国的政策中缺乏对外方投资利益的保障制度, 外方投资大多以赢利为目的, 外方更希望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中获利。但制度的缺乏限制了外方的资本进入, 也限制了中方的合作机会。另外, 引入的教育资源也缺乏质量保证体系。因此, 我国如果要通过中外合作获得更多的国际优质资源, 不仅要建立保护外方合法权益的保障制度, 还要建立有关办学质量和教育主权的保障体系,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 地方制度体制需要完善
在中外合作办学上, 地方政府一方面要进一步出台一系列配合国家、教育部就有关法律、法规的落实文件, 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也应出台与产业结构、类别以及人才需求匹配的中外合作导向性制度规范, 此外, 中外合作办学主体在内部制度建设上也尚需完善。
六、构建中外合作人才培养制度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明晰中外合作办学产权, 推进混合所有制办学;完善法律制度体系, 规避制度体系中的冲突;加强地方法律制度建设, 引导办学主体服务地方经济;推动办学主体规范中外办学;稳步持续的扩大创新型中外合作办学试点。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措施, 将会促使我国在中外合作人才培养领域取得的成果得以保持, 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与发达国家接轨。
参考文献
[1]迟旭.“区域经济视域下吉林省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研究”[D].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2]张蕾, 杨艳, 张淑玲.“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的法律问题及法律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 2001年第三期:29-34.
[3]邵丽霞.“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分析”[D].扬州大学, 2009.
[4]吉晓喆, 廖玫.“中国推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制度演化”[J].现代教育管理, 2010年第二期:107-109.
[5]陈群.“推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W.联合早报, 2013-3-18http://shszx.eastday.com/node2/node4810/node4851/zhxw/u1ai58645.html.
合作经济制度 篇10
一、疾病经济负担概念
疾病经济负担通常包含疾病治疗所产生的直接费用、治疗过程中的间接费用以及由疾病所导致的经济后果, 例如经济收入的损失、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失等无形成本, 直接费用主要指的是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实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包含治疗费、药费以及住院费, 某些情况下还包括到医院就诊所花的交通费。而间接费用主要指的是直接费用之外的经济损失, 包含有个人、家庭、社会因为该疾病的发生而造成的损失。无形的成本主要说的是因为该疾病的发生让患者以及亲人好友身体健康受到一定的损伤, 这一部分负担是很难进行量化的, 因此我们在计算疾病经济负担时通常不考虑这一点。
二、新农合医疗制度对降低疾病经济负担的现状分析
首先, 在当前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中, 重大疾病的补偿已经取消了起付线线, 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农民看大病、看重病病降低了经济负担;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立的首要目标是为了“保大病”, 影响农民身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为小病, 农民通常不愿愿意到门诊就医, 而等小病拖成大病之后往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阶段, 反而造成更大的的经济损失。其次, 参保农民获得的住院医医疗费用补偿比例实际上要比相关政策中中规定的比例要稍微低一些, 尤其是在一些些县级机构这种情况比较常见。这主要是是由于农村合作医疗对住院报销有一定的的限制, 参保农户有可能在住院的过程中使使用到很多规定范围之外的药物, 目前的农农村合作医疗用药目录里只有一部分常见见的药物, 种类不够齐全, 让很多参保农户户都无法得到更多的利益, 增加了他们的经经济负担。最后, 现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医保保报销都必须要农民在住院初期事先垫付付一部分钱, 等病好出院之后再凭借相关手手续才能报销, 但是由于很多农户到医院住住院往往都是得了比较重大的疾病, 很少有有农户能够一次性拿出高额的医药费用, 他他们只能四处借债,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农户的经济负担;加之当前农村医疗保险的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农户在住院之后需要办理很多手续、跑很多机构才能拿到补偿款, 这就耽误了一些疾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因此农村医疗保险必须加快实现信息化, 让农户的申报手续更加简化, 能够在住院初期就得到一部分的补偿, 减少他们的等待时间, 让他们能够及时的入院治疗。
总之, 随着筹资水平不断提升, 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与过去相比也得到了一定的实际补偿, 住院费用报销同时也大大减轻了灾难性卫生支出, 这说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对减轻参保农民疾病经济负担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缺陷和需要完善之处, 当前新农合医疗制度对于门诊的补偿比例较低, 虽然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有一定的提升, 但是提高的部分与医疗费用上涨的部分恰好抵扣, 农村家庭还是存在很高的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因此从实践看来, 新农合医疗制度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疾病经济负担, 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有待完善。
三、加强新农合医疗制度对降低疾病负担的政策建议
1. 积极健全新农合医疗制度
我们要牢牢抓住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一契机, 将新农合医疗管理与保障水平提升到更新的高度。一是要逐渐提升筹资标准, 从而让新农合医疗的保障水平得以提升。新的医改过程中, 财政部门必然会投入更多的资金, 当政府补贴提高的同时, 在农民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也可以适当提升参保人员的缴费额度, 让新农合医保的补偿范围逐渐扩大。二是在新农合医疗基金的分配方面, 逐渐提升门诊费补偿的比例, 在医保筹资逐渐提升的条件下, 加快提升对门诊费的补偿力度。三是由于很多地区的住院起付线对于参加保险农民的收益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农民得到的补偿与住院补偿比例相比相差很大, 因此建议可以逐渐取消住院起付线。总体来说, 参保的农户所得到的实际补偿比与政策规定的补偿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要降低农民的自付比例, 就必须要拓宽合作医疗用药的目录范围, 同时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
2. 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
从我国的财政投入来看, 筹资水平的提升还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 特别是对于地方财政来说, 对于新农合医疗的投入在很多时候都无法一步到位,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 减轻农民疾病的经济负担, 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要对医疗卫生服务供方进行改革, 加强对其的监督管理。政府部门应该从根本上控制医疗费用上升给农民带来的疾病经济负担。首先, 要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全面监督, 规范其服务行为, 确保参加保险的农民所使用到的不属于基本用药的药品费用部分必须在总费用的一定比例之内;其次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必须要与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分离开来, 并加强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最后是要采取一定的政策手段来对药品价格进行调控, 避免药品价格盲目上涨, 从而大大减轻参保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有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对供方改革方式的探索, 从源头上对医疗费用进行控制, 抑制高昂的医药费, 从而减轻农民疾病的经济负担。
3. 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
第一, 乡镇的卫生院是大部分参保农民利用的医疗服务机构, 因此要积极的改善乡镇医疗机构的医疗环境,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第二, 逐步推广首诊制。对于一些小病, 在乡镇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就诊的成本更低, 因此首诊制的推广能够减轻参保农民对三级医疗服务的过度利用,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卫生费用的快速上涨, 减轻农民疾病的经济负担。第三, 应该尽力完善大额医疗费用补偿和二次补偿制度, , 很多大额医疗费用都会造成灾难性卫生支出, 完善二次补偿制度, 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医疗救助的方式进行补偿, 从而降低参保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
4. 推动信息化建设, 简化入院手续
第一, 要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 逐渐实现及时补偿, 为了便于参保农户到医院就诊, 让医疗费用报销流程更加简化, , 我们可以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 不仅方便参保农户能够及时的看病就医, 及时进行报销补偿, 同时又便于医疗机构进行操作。在信息管理系统中, 农户所产生的医疗费用在系统明细中可以直接查看, 在补偿时可以按照相关政策进行即时结算第二, 要建立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系统, 随着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逐渐深入, 各种补偿资料和文件资料需要进行归档整理, 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可以让各种文件资料得以更好地查阅和归档, 更有利于医保报销工作的开展。第三, 可以推广和研发刷卡系统, 逐渐实现医疗报销一卡通, 在我国部分参保农户已经领到了新的农合IC卡, 参保农民到定点的医院住院或者看病, 都可以实现一卡通, 新型的农合IC卡将逐渐取代合作医疗证, 并且卡内含有参保农户的唯一身份信息, 这样一来既可以方便农户就医, 又能够有效地减少由于手工输入医疗证号产生的虚假补偿记录的现象, 对于新农合IC卡, 还应该进一步的开发其功能, 让其能够让农户在报销医疗费用时更加方便。
四、结语
总之, 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看病的经济负担, 就必须加强新农合医疗的筹资力度, 从根本上提升对农民门诊及住院报销的比例, 同时简化手续流程, 让参保农民可以通过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多的回报。另外, 还必须对医疗服务方进行严格的监管, 避免医疗费用持续上涨。同时, 还要加强卫生部门的管理, 建立和完善管理和服务相分离的体系, 把新农合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从医院等机构中脱离出来形成一种垂直管理的医疗体系。
参考文献
[1]宫习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降低疾病经济负担作用研究[J].山东大学, 2009 (04) :17.
合作式消费的共享经济 篇11
时至今日,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正促使人们更多地进行“共享经济”。“占有”已不再是衡量价值的指标,人们对拼车、拼房、房屋交换、二手交易的热情越来越高,这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大生产、大消费方式,还悄然带动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不可否认,“共享经济”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并不断成长。
“共享经济”从何而来?
“共享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1978年的《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上,那时学者们就已经对汽车共享进行了研究。2010年,英国学者雷切尔·布茨曼出版专著《我的就是你的:“合作式消费”的兴起》指出“共享经济”将给人们的消费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书中,她把“共享经济”分成三大类别:一是共享或租借某种产品的信息平台,比如拼车网、房屋交换网;二是二手交易市场,比如美国的Craiglist分类信息网站;三是共享技能,比如工作间共享。这一年的美国《时代》杂志也把“共享经济”列为未来影响世界的十大理念之一。
2007~2010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让“共享经济”由理论变为现实,并且在经济萧条的社会大背景下不断发展壮大。邻里间租赁服务网站SnapGoods的口号:Own Less. Do More.(拥有更少,做得更多)形象地解释了共享经济崛起于经济危机中的原因:经济危机导致许多人收入减少,难以维持以前的生活水平,如何有效利用闲置资源——拥有更少,却做得更多,甚至增收,成为共享经济风行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当人们认识到过度举债购买资产并不会让生活更幸福,作为美国梦根源的“财产所有权”遭到冲击,人们开始强调借用、租赁和共享。德国吕内堡大学社会学家哈罗德·海因里希指出,人类社会一直在共享和合作的基础上演进,但“共享经济”能成为一个趋势,首先是因为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人们最看重的价值指标已经让环境质量、社会关系等幸福指数所替代;其次是环保意识的增强;最后是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技术大大降低了人们进行共享的成本。“共享”也被视为传统美德的回归。
共享经济在美国
在2008年~2010年间全球范围内涌现出的大批共享经济公司中,最成功的就是Airbnb房屋共享公司。这家总部设在旧金山的公司,在全世界192个国家30000个城市中提供了25万套房间供人们租用,平均每晚就有4万人在这里租到了房子,不过给他们提供床位的不是连锁酒店而是个人。主人和客人都是通过Airbnb房屋共享公司在网络上来选房配对并支付房款。这个网站自从2008年上线以来使用人数已达到400万,单2012年一年就有250万人注册。
同样在旧金山的Getaround公司也将汽车共享理念变成了现实,在这里你可以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汽车。从2011年6月至今该公司在其运营的一年半时间里已经签约了1万辆汽车。
除此外,现在人们正通过类似Snapgoods(邻里间的租赁网)等其他网站的协调,直接把床位、车库、乐器、厨房用具等资产出租给别人。
共享经济的走热对美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福布斯中文网的评论认为整个美国企业界都在模仿共享经济,即使是那些传统的商业巨头们,如家得宝(Home Depot)就有专门的产品租赁部门;通用汽车正在推广“买辆新车能够出租创收”的理念来刺激销售。经济学家认为共享经济对传统经济造成了创造性的颠覆,它在短期内会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如租赁服务让汽车销售额下降,但共享却又产生长期经济效应。比如在研究共享经济对旧金山的经济影响时,经济学家发现Airbnb租金低于酒店,因此造成人们在旧金山逗留时间更长,平均每人花费1,100美元,高于酒店旅客的840美元,14%的Airbnb客户表示如果没有Airbnb,他们不会来旧金山旅游。
“一些证据表明,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正习惯于互相分享。”皮尤研究中心网络和美国生活项目负责人说。“在网络科技的推动下,便捷的网络支付方式和识别核实系统等技术,使得陌生人之间建立起了信任,人们在网络上通过数码媒介沟通,不会有正面的摩擦,从根本上扩大了人们共享的人际圈。更为重要的是网络上资源公开这一特点已经教会人们如何共享,使得共享成为社会交往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省钱、省力、省资源
如果说在易趣、淘宝时代,通过这些个人网上交易平台,每个人都能成为零售商,那么在共享经济时代,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时机“化身”为租车公司或者多功能酒店。共享经济对资产所有者和租客来说,好处不可谓不多:
对资产所有者而言,“拥有不如善用”是共享经济为他们带来的最大好处。个人拥有汽车和房产等昂贵资产的成本很大,倘若它们被闲置,则意味着主人单次使用的成本非常高。而汽车、房产恰恰是最容易实现共享的,资产所有权者通过出租,让闲置的资源物尽其用,既降低了单次使用的成本,又增加了收入。
在旧金山艺术大学教书的摄影师雷德里克·拉尔森也是共享经济的兼职创业者。他现在每个月有12天时间会将其位于旧金山的住所放在房屋租赁网站上出租,每晚收入97美元。同时每周4个晚上,他会通过汽车共享服务网络出租自己的普锐斯,每晚收入100美元。通过这些,他每个月能增收3000美金
共享经济对租客而言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在共享中,比起购买或找传统租赁商,租客能节省不少资金。一些实物也在共享经济中被频繁租赁,比如相机、音乐器材和高端家用工具。倘若因为生活里偶尔一次半次的使用而花大价钱购买这些昂贵设备,确实非常不划算。而共享经济模式却可以让租客以很小的付出在需要时也能获得这些昂贵资源的使用机会。
nlc202309031728
共享经济甚至还拥有解决城市棘手问题的潜力:汽车共享意味着汽车需求量变小,不单节省了制造汽车所消耗的资源还能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同时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共享私人住宅则能平衡城市住房供需关系。
不仅如此,对于社交爱好者来说,共享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既能扩大交际面,又能结交新的朋友,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共享经济的兴起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不足的一面,监管的不确定性,让共享经济存在不少隐忧。是否对房屋租赁者征税?在共享房子与汽车时,如何确保资产所有者和租客的人生安全?如何确保商品共享出去后完好无损?共享过程出现意外,责任应该如何分担?这些都是共享经济在走向规范化的时候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国内发展趋势
如今,共享经济已不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利,中国共享经济正逐渐步兴起,并成为潮流。
“如果你开车回家还有空座位,如果你还没有买到回家的车票,让我们一起回家过年吧!”近年来,每到春节,网上便出现许多这样的招募自驾车同路返乡人的帖子。拼车已成为共享经济在中国发展的主流模式,特别是在春节一票难求的情况下。春运时,在公路铁路提供的运力不足的巨大压力下,民间运力自发将社会闲置资源调动起来,提高运输效率,缓解交通压力。另外,旅游也推动了共享经济。许多自驾游旅行者会招募同行者,这样既能认识新朋友,又能分担昂贵的油费。拼车族通过这样的方式出行,不仅能充分利用汽车、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还能减少环境污染。
除了自驾游外,旅行者也会为了省钱“拼房”,沙发客便是这样产生的,它是穷游者的上佳选择。一些发达城市和旅游景区在节假日,租车公司和酒店都会出现爆满的情况。这时,资金有限的游客就会通过一些穷游平台,联系在目的地城市的热心屋主们,他们愿意以优惠的价格,甚至免费为旅游者让出家里一个房间供其落脚。
不过共享经济在中国面临着与国外相同的安全和责任问题。专家建议人们在相关法律法规出现前,不妨在享受拼车拼房的便利时先购买些相关保险。
另外,如果希望共享经济能为中国调动更多的闲置资源,那么就需要更顺畅的信息流通服务,比如开发有GPS定位的APP,让人们可以随时找到最方便最快捷的交易方;或者搭建更有效的监管平台,比如确立严格的身份审核和信用监督制度;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不同模式的共享经济平台经验,如邻里间的租赁网站SnapGoods、宠物寄养平台的DogVacay等,这些网站都有相对细致的用户划分,因为只有提高共享的专业化,才能更有效地调动闲置资源。
合作经济制度 篇12
黑龙江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农民所占人口的比例高,开展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发展新农合,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更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选取牡丹市某县、鹤岗市某县、哈尔滨市某县为样本,分别作为黑龙江南部、北部及中心的代表县,针对2007至2010年新农合基金运行状况及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等消费状况分析,以深入了解黑龙江新农合医疗制度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新农合资料来源于黑龙江省三个样本县新农合管理办公室统计报表;经济基本情况及消费收支情况来源于以上各区县财政局、卫生局的统计报表;数据来源真实可靠。
1.2 方法
通过万方数据库文献查阅,现场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及统计描述等方法,包括Excel数据库,SPSS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个样本县的消费支出情况和新农合参保情况
2.1.1 2007~2010年牡丹市某县消费支出情况和新农合参保情况
见表1。
2.1.2 2007~2010年鹤岗市某县消费支出情况和新农合参保情况
见表2。
2.1.3 2007~2010年哈尔滨市某县消费支出情况和新农合参保情况
见表3。
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医疗支出的影响
见图1。
由表1可见随着样本县1新农合参保率由2007年为97.86%至2010年上升为98.66%,报销率也由最低的50%提升至最高70%,整个县区的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由380.3元大幅上升至608.5元;由表2可见样本县2新农合参保率由2007年为92.02%至2010年上升为99.26%,报销率也由最低的50%提升至最高65%,整个县区的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由372.92元大幅上升至558.32元;由表3可见样本县3新农合参保率由2007年为92.25%至2010年上升为98.45%,报销率也由最低的60%提升至最高68%,整个县的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372.77元大幅上升至634.82元。以上三个县从2007年至2010年的四年间,随着新农合的政策的深入实施,参保率和报销率的大幅提升,带动了整个县的医疗消费水平,趋势如图1所见。
2.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以样本县1为例,见图2中,医疗消费占全县整体消费比例
以表1中样本县1为例,2007年农村居民全年家庭平均人均消费支出4368.35元,其中医疗消费支出380.3元,衣食住行支出2670.0元,文化交通金融住房等其它支出为1318.05元;至2010年农村居民全年家庭平均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为5241.0元,其中医疗消费支出为608.5元,衣食住行支出3227.4元,文化交通金融住房等其它支出为1405.1元。如图2所见,四年间,随着新农合的深入实施,样本县1医疗消费支出显著增长的同时,人们衣食住行各方面基本生活消费水平并没有下降,反而同时大比例增加,农村居民全年家庭的平均人均消费支出水平也有了较大增长,这说明人们在满足和提升基本温饱之余,对提高身心健康的医疗卫生投入在明显增加,农民的经济消费水平在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大幅提升。
3 讨论
通过对选取的三个样本县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黑龙江省新农合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增加了农民的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和支出,减轻农民看病负担,改善了部分农民因病致贫的状况,提高农民福利,促进农村医疗卫生消费乃至整体消费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对保障农村劳动力的身体健康,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水平,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然而我们也要同时看到,目前我们黑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还很局限。
3.1 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目前黑龙江省新农合资金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各级地方财政、民政救助资金和农民上缴的保费,基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加大中央、地方财政投入是扩大新农合基金来源直接重点渠道[1]。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程的过程中,只有财政资金及时到位,同时逐步提高新农合对农民补助的标准,把农村医疗资金落实到位,才能确保农民的医疗保障。新型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资金来源除了政府补助与农民缴费以及集体筹资,其筹资渠道还应该包括社会捐助等其它渠道,并且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长和有关政策的引导,新型农村合作制度的筹集渠道还可以进一步拓宽,以此更好地缓解筹资压力。
3.2 提高新农合的基金使用库,扩大农民受益面
黑龙江省新农合基金使用率目前在全国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新农合制度的实效。因此随着新农合的不断深入发展,总结经验,设计合理、稳定的补偿方案[2],增加二次补偿等调节手段物业能是基金使用更趋正常化和合理化,最大限度的惠及所有参合农民,扩大参合农民的收益面。
3.3 建立农村医疗保险的风险监管机制
针对当前黑龙江省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中存在的财务机制不稳定、道德风险严重、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等问题,要建立农村医疗保险的风险监管机制,为医疗保障在我国农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3]。在新农合制度框架基本建立的情况下,健全基金管理制度,加强基金运行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和医药费用监管,完善定点医院监管措施,加强经办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新农合管理水平,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 结论
总之,自2003年实施新农合制度以来,黑龙江省农村卫生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农民的医疗消费大幅增加,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改善了部分农民因病致贫的状况,提高了农村医疗服务卫生水平,满足广大农民的健康需求,促进农村医疗卫生消费乃至整体消费经济的增长,加快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随着新农合制度的深入实施,推动了全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也必将为黑龙江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摘要:目的 针对2007至2010年新农合基金运行状况及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等消费状况分析,以深入了解黑龙江新农合医疗制度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方法 通过万方数据库文献查阅,现场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及统计描述等方法,包括Excel数据库,SPSS分析。结果 三个样本县的新农合的参保率都有了明显上升;报销比例也随着年份不断增加;医疗保健水平提高了;消费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结论 随着新农合制度的深入实施,推动了全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也必将为黑龙江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济
参考文献
[1]李鸿敏,齐力.黑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6(11):90-104.
[2]乔勇,丁士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减负评价[J].乡镇经济,2009(4):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