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十数与两位数相乘 教学设计 教案

2024-06-17

整十数与两位数相乘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8篇)

整十数与两位数相乘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整

十、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2.能正确熟练到进行整

十、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整

十、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先去掉因数末尾的0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相同个数的0的算理。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卡片。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口算

8×30

10×70

900×5

14×3

12×5 9×700

5×800

20×30

36×2

42×4

二、探究 1.多媒体课件呈现主题图

师:(1)从图中你能收集到哪些信息?

(2)要想知道小猴家到体育场的路程,你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3)你是怎样知道小猴骑车所用的时间? 2.小猴家到体育场有多远?(1)学生列式:

30×92=(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3)小组交流解答方法。(4)汇报展示:

方法1:3×92=276

方法2:3×92=276

„„

30×92=2760

276×10=2760 答:小猴家到体育场有2760米。

答:小猴家到体育场有2760米。师:用整

十、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可以用推算的方法。3.运用推算的方法来计算。

6×12=

71×3=

16×5=

60×12=

71×30=

16×50=

600×12=

71×300=

16×500= 师:(1)说出你的口算方法。

(2)观察每组题,你有什么发现?

得出:用整

十、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可以先去掉因数末尾的0相乘,再在

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相同个数的0。4.练习(第12页的像小巧那样计算)

2×43=

18×5=

6×91=

72×6=

20×43=

18×50=

60×91=

72×60=

200×43=

18×500=

600×91=

72×600=

三、巩固练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12×70=

15×80=

3×230=

7×120=

15×800=

30×23=

12×700=

8×1500=

300×23= 2.拓展练习

15×40=

25×40=

5×80=

15×400=

25×400=

50×80=

150×400=

250×400=

50×800= 师:为什么这些题积的末尾“0”的个数与因数末尾“0”的总个数不一样呢? 得出:用整

十、整百数乘的口算,可以先去掉因数末尾所有的0后相乘,然后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0,添上的0的个数与去掉的0的个数相同。

3、列式计算

(1)一个因数是27,另一个因数是30,它们的积是多少?(2)45的400倍是多少?(3)200个16的积是多少?

课堂小结

在计算乘整

十、整百数时,我们可以运用推算方法进行口算,先把两个因数末尾的0去掉后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上这两个因数末尾的0之和。

板书 整十数与两位数相乘

推算方法:先把两个因数末尾的0去掉后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上这两个因数末尾的0之和。

整十数与两位数相乘 教学设计 教案 篇2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初步经历在具体情景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解决加减的具体情景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学习过程中强调过程、强调算法思维。

2、灵活掌握“个位不变,只要在十位上相加减”的算法。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先来口算:课件出示,开火车口算。

问:这几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数是整十数,另一个数是整十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本领。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今天中午在餐厅里吃饭团。

1、课件出示:

原来有18个饭团,拿来了30个饭团,现在有几个饭团?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计算这道题,用你喜欢的学具来摆一摆,算一算。(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1:我用百数图计算18+30,先数18个圆点,再加上30个圆点,一共是48个圆点。

生2:我在百数表上计算18+30,先找到18,因为一行是10,再往下2行就是加上了30,也等于48。生3:我是在数射线上计算的,先找到18,我先加上10,等于28,再加上10就等于38。再加上10就等于48.2、问:在你们用学具计算的时候,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师:请大家利用计算条,也可以在位值板上计算(小组讨论)

生1:先把18拆成10和8,再把10+30=40,最后把40+8=48。生2:个位不变,只是在十位上相加。(只要在18的十位上加3。)根进练习:30+18=?

师:那这题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来计算呢? 学生独立思考。生:30+18=48,与18+30=48结论相同。做一做:课件出示。

师生小结:在加法算式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探究二:课件出示

妈妈买了37个苹果,吃了几天吃掉了20个苹果,还剩下几个?

师:计算条和位值板帮助我们知道了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那我们能不能就用这两个方法去摆一摆,算一算37-20等于多少呢?

学生操作:选择计算条或位值板摆一摆37—20。学生交流、汇报: 生1:把被减数拆成30与7,30—20=10,10+7=17。生2:个位上不变,只是在十位上相减。生3:只要在37的十位上减2。

师小结:两位数减整十数:个位上的数不变,只是把十位上的数相减。

三、课内练习

心算,开小火车。

师:计算时,你是怎么想的?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1:只要在两位数的十位上加上或减去一个数就行了,个位不变。生2:个位数不变,十位数相加减。师:我们刚才进行了一下小练习,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比一比接力跑,看你们是不是齐心协力。小组接力。

师:36-()=26你是怎么想的?

生1:36和26的个位一样,没有变,只是26比36在十位上少了一个十,所以36-(10)=26 生2:求减数等于被减数减差,个位相同,差的个位就是0,十位是3-1=2,所以是10。

四、本课小结。

师:做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时候,个位上的数不变,只要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减就可以了。

整十数与两位数相乘 教学设计 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页例1及“做一做”。【设计说明】

1.动手操作,总结算理。

四则运算不仅要交给学生计算方法,还要让学生明白方法中的道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先用小棒表示出算式,然后根据小棒的摆放情况,明确先计算哪一部分,再计算哪部分。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计算的过程,通过拼摆活动使学生理解其计算方法,并感悟出算理。2.交流回顾,明确算法。

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适时出示填空题,回顾计算的过程,把算理落实到纸面上,让学生知道如何根据算式计算出结果,从而明确计算方法。最后,根据学生的口算过程,将过程图呈现在黑板上,以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寻找数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观察和独立探索的能力,分小组合作学习并交流体会,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2.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计算。【学前准备】 PPT课件、小棒

【复习导入】(5分钟)1.口算。

比较每组题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45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38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3.根据数的组成填空。

45=()+()38=()+()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出示课题)【探究新知】(20分钟)

1.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显示:小林和小红在练习写字,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还要写2个字。小红已经写了20个字。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弄清图意,说说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如(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3.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分组讨论)

(1)学生独立从画面上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各组分别列出两个问题的算式。

①25+2

②25+20

(2)研究25+2和25+20的计算方法。①比较,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小结:25+2是两位数加一位数,25+20是两位数加整十数。②小组讨论这两道题怎样算?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甲组同学:通过摆小棒计算这两道题。

a.计算25+2时,先算5+2=7,把单根的和单根的合并。再算20+7=27。

b.计算25+20时,先算20+20=40,把整捆和整捆的合并。再算40+5=45。

乙组同学:用分解的方法计算这两道题。

a.计算25+2时,想25里面有2个十和5个一,25加2也就是再加上2个一,把5个一和2个一合并7个一,再用2个十加7个一是27。所以25+2=27。

b.计算25+20时,想25里面有2个十和5个一,25加20也就是再加上2个十,把2个十和2个十合并是4个十,再用4个十加5个一是45。

丙组同学:通过讨论,发现:25加2就是在25的个位上加上2,25加20就是25的十位上加上2。

③让学生比较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在计算方法上不同:加一位数是加几个一,在个位上加这个一位数;加整十数是加几个十,在十位上加几。

【巩固练习】(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64页“做一做”第1题。(1)学生独立计算。

(2)比较上下对应的两题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64页“做一做”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比较上下对应的两题有什么不同? 【课堂小结】(5分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问题?做这样的题目要注意什么?

小结: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练习。1.2.3.题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个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就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充分利用课本“写字”的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的知识,需要老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

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实际上课时,学生确实也提到很多算法。

整十数与两位数相乘 教学设计 教案 篇4

进位)》教案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

教具学具:

小棒、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4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4=3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25+2=

(1)25用小棒怎样摆?图示

(2)在单根小棒旁边再摆2根小棒,表示25+2(渗透相同数位对齐的思想)图示

(3)归纳算法。引导学生根据操作过程分组讨论25+2的计算方法。

(4)反馈练习

5+3= 92+6=

35+3=

87+1=

并说一说口算步骤。

(5)想一想

2+34=

(6)反馈练习

65+2=

6+69=

2+65= 69+6=

2、教学例1。

(1)出示算式

25+20=

启发学生动手摆一摆,互相讨论一下,应该怎样计算?

(2)图示

(3)引导学生总结算法:先算20+20=40,再算40+5=45,所以25+20=45。

(4)如果把25和20交换位置,你会做吗?板书20+25=

引导学生归纳:还是先算20+20=40,再算40+5=45,所以20+25=45

(5)反馈练习: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3、引导学生对25+2和25+20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启发学生明确: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要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数十数,整十数要与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加。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即相同位数的数才能相加。

三、全课小结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篇5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的,于是我通过复习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从情境中提出问题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进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于是我就通过简单的情境:春天到了,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我们班有45(46)个小朋友还有两个老师,应该怎样坐车去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而且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三,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新课程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中,由于个别学生已经能正确地计算出得数了,但是,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很多小朋友就无法回答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事先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画好计数器,当问到你是怎样算的时候,就让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水彩笔画出两次相加的珠子,大多数学生在掌握了数位后都能把整十数画在十位上,把一位数画到个位上。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的珠子说一说为什么要和十位或个位上的数相加,让学生初步感受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

第四,通过对比,强化算理

在学完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后,首先让学生对45+30和45+3这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不同。接着让学生对从计算的方法上进行比较,发现他们虽然都要再拨3粒珠子,可是拨的位置却是不同的,一个要拨在十位上,一个却要拨的个位上,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这一数学学习饿方法。

我校数学教研组承担区计算教学,由我执教一年级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很是担心理一是总认为计算课比较枯燥,不容易上出“厚度”,二是现在的课堂“长程两段式”、“三放三收”、“教结构,用结构”、“重心下移”等这些词语在教师的对话中现已经常能听到,但如何在自己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理念,我感到还很难落实或心存疑惑。同时家长们也给我出了道“难题”,有些家长已经提前把这部分内容的计算方法教给了孩子,但孩子们并不完全理解算理。怎样上好这节计算课呢?带着上面的那些疑问我开始研究教材内容,用心做好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是苏教版的第二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两段式教学长程设计”中的第一阶段,即教学“结构”的阶段。它与后面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它们之间的知识点是相似的。抓住知识间的共同点,有利于学生迁移。本课要为学生提供方法和步骤,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的保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我分几大环节:

第一环节常规训练,导入简单。利用几个数让孩子写算式,将算式进行分类,将所学算式前后贯通,由整体进入,也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类的意识.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领悟算法: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第一层,教学45+30(两位数加整十数):

在教学45+30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全班展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了合作交流的经验。自主探索这一环节,第一是通过物化活动,用小棒圈一圈、在计数器上画一画获得结果;然后学具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由形象到抽象,把新口算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口算。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得出计算方法。

第二层,教学45+3(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根据刚才的口算,引导学生迁移上面的口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算法,老师协助学生整理并演示思考

过程,帮助学生进行计算方法与策略的迁移,进一步理解了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提高了学生的计算类推能力,把握知识呈现的层次性。在细微之处仍然体现出层次性。

第三层,比较45+30和45+3

通过两道题计算方法的对比,使学生能够发现、比较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原理,突破了难点,虽然学生语言概括不到位,我认为他说到也够了。

第三环节,巩固深化,应用算法:这里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其实在新授中也融入了练习。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激励评价:通过学生谈注意点,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尤其是“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学习怎样的算式”,让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提炼过程结构。在“教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学习的过程结构,启发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能主动研究相关内容。

上完课感觉这节课还有很多需要商榷的地方,如:

蒋主任说本节课还是重心不够下移,学生的学习是钓鱼式的.的确,在教到两位数加整十数要先算什么?学生说来说回答答不到点子上,我很着急,又不知如何引导,就一个劲的一问一答理想想这和我平时在教学中一贯的做法有关,有时害怕学生不会,设计的问题过于细化,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一个个细小的问题中学会了知识,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时一定要有让孩子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感觉。

由于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很重要,课堂容量比较大。在教学完例1之后,看看时间来不及了,就快速进入例2的学习,因此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时,没能及时地把习得的算法形成初步技能,也没有沟通与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相同点,就觉得有些眼花了乱了,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此外,到结束也没能让学生说说用这样的方法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开始黑板上遗留的45+9就不了了之.要是引导学生说一说,不就是把知识贯通起来了吗.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由第一次执教,再在一起研讨,最后到再一次执教,这一系列活动让我感觉:没有研究之前感觉这内容很简单,没什么好研究的;研究了才发现即使是最简单的内容,也有许多需要研究的地方,只有深入研究了,才有收获!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知识生长点是整十数加整十整十数加一位数,所以,这一节我以复习旧知的形式导入,通过复习唤醒孩子头脑中关于100以内数的组成的知识。

对于例题的处理,我直接呈现3辆车的信息,让孩子们根据这些条件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应该说,这样的提问完全难不倒孩子们。对于45+30的计算过程,和我预设的一样,刘远首先站起来回答:“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的确,这是大部分孩子对45+30计算方法的初始认识,家长们的确是这样教孩子们的。孩子就是孩子,尽管我已经用心良苦地唤醒他们头脑中关于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十和几个一相加的旧知,但是他们依然毫不领情地搬出了自己的固有认知。于是,我引导:“这样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到呢。你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是我们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很好,孩子想到了先把45分成4个十和5个一再进行计算。而有了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经历,再计算45+3时,孩子们就很自觉从用数的组成的角度去思考计算方法了。

这节课的难点是比较例题里两道算式在计算方法上的异同,也就是比较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异同。对于这个难点,我一直犹豫的是最后总结学生的发言时我用什么样的语言把它们的异同表述清楚。一开始是这样表述的:都是把两位数分成了整十数和一位数;不同的是,如果加的是整十数,那么整十数就和两位数的整十数先相加,如果加的是一位数,一位数就和两位数的一位数相加,因为在加法计算中,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后来有琢磨了一番,改成了这样的表述:都是把两位数分成了几个十和几个一;不同的是,如果加的是几个十,就和两位数的几个十相加;如果加的是几个一,就要两位数的几个一相加,因为在加法计算中,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变呢?个人觉得,后一种“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更贴切一些,因为“十”和“一”是计数单位,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就在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其通分后化成相同分母的分数再相加的缘由就是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

看来,数学语言需要三思而后说。

首先,复习铺垫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的,于是我通过复习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从情境中提出问题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进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于是我就通过简单的情境:春天到了,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我们班有45(46)个小朋友还有两个老师,应该怎样坐车去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而且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三,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新课程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中,由于个别学生已经能正确地计算出得数了,但是,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很多小朋友就无法回答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事先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画好计数器,当问到你是怎样算的时候,就让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水彩笔画出两次相加的珠子,大多数学生在掌握了数位后都能把整十数画在十位上,把一位数画到个位上。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的珠子说一说为什么要和十位或个位上的数相加,让学生初步感受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

第四,通过对比,强化算理

在学完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后,首先让学生对45+30和45+3这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不同。接着让学生对从计算的方法上进行比较,发现他们虽然都要再拨3粒珠子,可是拨的位置却是不同的,一个要拨在十位上,一个却要拨的个位上,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这一数学学习饿方法。

我校数学教研组承担区计算教学,由我执教一年级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很是担心理一是总认为计算课比较枯燥,不容易上出“厚度”,二是现在的课堂“长程两段式”、“三放三收”、“教结构,用结构”、“重心下移”等这些词语在教师的对话中现已经常能听到,但如何在自己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理念,我感到还很难落实或心存疑惑。同时家长们也给我出了道“难题”,有些家长已经提前把这部分内容的计算方法教给了孩子,但孩子们并不完全理解算理。怎样上好这节计算课呢?带着上面的那些疑问我开始研究教材内容,用心做好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是苏教版的第二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两段式教学长程设计”中的第一阶段,即教学“结构”的阶段。它与后面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它们之间的知识点是相似的。抓住知识间的共同点,有利于学生迁移。本课要为学生提供方法和步骤,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的保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我分几大环节:

第一环节常规训练,导入简单。利用几个数让孩子写算式,将算式进行分类,将所学算式前后贯通,由整体进入,也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类的意识.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领悟算法: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第一层,教学45+30(两位数加整十数):

在教学45+30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全班展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了合作交流的经验。自主探索这一环节,第一是通过物化活动,用小棒圈一圈、在计数器上画一画获得结果;然后学具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由形象到抽象,把新口算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口算。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得出计算方法。

第二层,教学45+3(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整十数与两位数相乘 教学设计 教案 篇6

这节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省。在学生用小棒帮助计算“35+30=”,学生摆出35根小棒时我问:“再加上的30根小棒,应该放在哪合适呢?”生说:“应该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又追问:“为什么要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先让同桌讨论这一问题,接着找同学回答。生说:“拿来的3捆小棒是表示的3个十,所以要和35里面的3个十放在一起”。这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处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35+3=”和“35+30=”的算理后,我问:“看着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说:“这两个算式里面都有35”,生2说:“第一个算式加的是3,第二个算式加的`是30”。我问:“35是几位数?,3是几位数?”生说:“35是两位数,3是一位数”我说:“那也就是说我们学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学生马上说:“两位数”。我一听不是自己心里想要的答案,可是又一想学生说的也没错呀,30就是两位数也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整十数”。学生马上想到是整十数。这样在我的引导下,我们共同完成了本节课的课题。我想这样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概括,也是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一个培养”。

课堂上,同学们精彩的表现,是我所想到的,也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我想孩子们有好的发言和习惯,应该是离不开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一点点对他们的一些在习惯上、思维上和知识上的点滴渗透,也为今天的精彩做好了铺垫。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强,思维那么活跃。看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继续大胆地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孩子们施展他们才能的机会。同时,我们老师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真实的课堂表现。从而提高我们为学生服务的质量。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篇7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1

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从一开始的果园图入手,创设聪聪明明到果园摘果子,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意在让学生充分观察,发现这里面的数学信息。为接下来的顺利解决问题埋下伏笔。接着我又问:“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节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省。在学生用小棒帮助计算“35+30=”,学生摆出35根小棒时我问:“再加上的30根小棒,应该放在哪合适呢?”生说:“应该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又追问:“为什么要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先让同桌讨论这一问题,接着找同学回答。生说:“拿来的3捆小棒是表示的3个十,所以要和35里面的3个十放在一起”。这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处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35+3=”和“35+30=”的算理后,我问:“看着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说:“这两个算式里面都有35”,生2说:“第一个算式加的是3,第二个算式加的是30”。我问:“35是几位数?,3是几位数?”生说:“35是两位数,3是一位数”我说:“那也就是说我们学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学生马上说:“两位数”。我一听不是自己心里想要的答案,可是又一想学生说的也没错呀,30就是两位数也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整十数”。学生马上想到是整十数。这样在我的引导下,我们共同完成了本节课的课题。我想这样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概括,也是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一个培养”。

课堂上,同学们精彩的表现,是我所想到的,也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我想孩子们有好的发言和习惯,应该是离不开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一点点对他们的一些在习惯上、思维上和知识上的点滴渗透,也为今天的精彩做好了铺垫。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强,思维那么活跃。看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继续大胆地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孩子们施展他们才能的机会。同时,我们老师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真实的课堂表现。从而提高我们为学生服务的质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做好学生的课堂常规教育,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实践,、反思,认真做好备课上课工作。并且要把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能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总评: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简单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并解决问题,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并没有刻意追求和过分强求。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知识,思考了问题,整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数学”的思想。

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合作摆小棒——展示摆法——整理算法——归纳算法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使抽象的算理直观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初步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不足: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各环节结构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在提问题过程中,就用时过多,也体现了年轻教师在大舞台上紧张。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关注的不够全面,鼓励性的语言欠缺。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2

今天我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整堂课教学以三步导学模式进行,在检测导结环节中统计发现孩子们练习的正确率很高,只有个别孩子在个别题目中出错。面对着如此的局面我本应该高兴,可是总感觉好像还缺点什么。下课以后我立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反思,与同行进行了研讨。现将本节课的成功与困惑总结如下:

成功的地方有:

一.上课伊始,通过题组的形式复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唤起小朋友对计算的兴趣,同时通过询问“32+4”你是怎么算的,复习算法,为孩子能够把算法迁移到今天的学习中埋下伏笔。

二.数学教学专家经常讲: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出示教学主题图后,我采用了较为开放的方式请孩子自由选择信息进行提问。这一方面训练了孩子选择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提问能力。小朋友能够全面的提出问题并正确列式。

三.在练习的处理上,“想想做做”2有三组同类练习。我没有一次性的全部出示完毕,而采取分步的策略,先出示第一组4+8,34+8,54+8,84+8,先请孩子轻声的读一读,然后独立计算。计算后,请孩子充分的交流,“通过计算这一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刚开始孩子说的比较表层化,比如都是加法,第一个加数个位都是4,第二个加数都是8等等,这些都是从算式本身观察到的。后来有个孩子讲到得数的个位都是2,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计算过程。我紧接这追问:为什么得数的个位会都是2呢?在这样的引导中孩子回忆到这一组题目都是先把个位相加,都是先算的4+8,所以得数的个位都是2。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通过题组练习引导孩子去发现规律,不是为了发现而发现,而是在发现规律后能够运用所发现的规律去提高运算速度。因此,在接下来的两组练习中孩子完成的很顺利,正确率很高。这也体现了学以致用。

虽然有一些优点,但对于本课的教学仍有一些解不开的困惑。其一:在教学24+6和24+9时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改动。没有让孩子通过把摆好的小棒圈一圈的操作来理解24+6和24+9的计算方法,以分解式取而代之。通过计算24+6的分解式,在计算24+9时孩子很好的进行了迁移,能够正确的写出分解式并进行计算。可是这样一来,却钳制了孩子的思维。在课前我隐约的认识到了这种教学策略的局限,因此,在教学完24+9时,我又问孩子,除了这样的方法,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此时孩子的回答:可以通过使用计数器来计算,可以通过竖式来计算等等,始终没有出现教材中的:先算24+6=30,再算30+3=33。突然想起来郑毓信教授在一本书里举到的一个例子:一个母亲带领幼儿园的女儿和三年级的儿子去吃饭,每位198元,轮到买单时母亲问孩子应该付多少钱?儿子说,“给我纸和笔,我需要通过计算得到”,而女儿通过简单的口算得到答案,可是几年以后同样的场景同样的问题,儿子、女儿的回答却是惊人的一致:“给我纸和笔”!在我心中最优质的教学是要发散孩子的思维。可是在我们现如今的教学,(包括郑教授的例子)通过教学的优化却在紧致、缩小孩子的思维,我今天的教学也是。在我的这样一种引导性教学中,孩子的思维窄化了。面对此种情况,我有些担心,有些困惑,不知道孰对孰错?

其二:摆小棒的价值何在?在教学24+6时,我要求孩子通过摆小棒的方法来求得正确的答案。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孩子不会摆小棒,或者不愿摆小棒,摆小棒流于形式,成了教学过程中的花架子,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作用不大。本来,教材设计摆小棒的环节,是希望通过摆小棒来理解24+6的算理与算法。可是,在我们学校绝大部分孩子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之前都能够熟练的进行计算,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孩子是自觉的迁移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即采用分解式的方法。孩子已经超越了实物操作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摆小棒还有没有必要?如果有必要它的价值何在呢?思前想后,我给自己的教学找了这样一个理由:摆小棒在我的教学中起到一个验证的作用,它的价值就在于检验由已知迁移来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有效。小棒的作用由帮助理解变为了帮助验证。

一节看似简单的计算课,却给我带来那么多的疑惑与不解,感叹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也不简单啊!惟有通过“实践——读书——再实践”来丰富自己,才能变的通达!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一节平常的计算课。如何在平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习?如何在平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体会:

一、适当的复习铺垫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在计算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复习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另一方面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本课的新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在着相关旧知,通过适当的`复习和铺垫,能够发挥这些已有旧知的支撑作用,促进新知的生长,这也体现了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的基本原则。

二、合理的学习层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一门讲求逻辑和层次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理的层次,能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主要结合:小棒操作→计数器拨珠→抽象计算这三个环节,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操作、自主探索到比较归纳掌握算法这样的层次。在课堂学习时学生都能循着感知→理解→掌握→应用的心理规律开展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教具的合理选用帮助学生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经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直观教学方法是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可的;在由具体形象向经验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学生仍然要借助具体实物,从直观思维引发经验抽象思维。教学的前测表明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都会做,但问学生是怎么算出来的,有一大半的学生说不出来,即使说也说不明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学具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当然计算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具上,而是深层次算理的理解。教学中安排了小棒验证和计数器验证,从低层次(小棒的操作)过渡到高层次(计数器的操作)过渡到深层次(算理),这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逐步过渡深化的。

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一堂课下来后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做到位,不能仅仅就是“拿来”。这节课我选用了教材中发新书的情境,虽然学生对这个情境不陌生,但它却存在着清晰度不够,离学生现在的学习时间也很长这样的局限。因此教学时费时较多。对此我感受到:教材上的情境是专家老师们精心选取的,他们在选材上能关注学生的认知。同样教材是教学的“范本”,但不是“孤本”。可能同样的情境,一些地方的学生很感兴趣,而另一些地方的学生则不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对教材上的情境做适当地改动,或者是如于科长所说的深加工,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只有重视学生已有的认知,高效才能落到实处。虽然我对学生前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在教学中考虑到了,但放手的力度不够,如果让学生先来通过说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理解算理会更好。像35+3=38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先算5和3相加,再算30和8相加。在引导学生知识内化时,我可以让学生汇报并提出:如何让自己说的更清楚些呢?这时产生对学具的需求,从而摆小棒、拨计数器顺势产生。学生有了一种内在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的时候,才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学习。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4

首先,复习铺垫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的,于是我通过复习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从情境中提出问题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进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于是我就通过简单的情境:春天到了,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我们班有45(46)个小朋友还有两个老师,应该怎样坐车去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而且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三,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新课程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中,由于个别学生已经能正确地计算出得数了,但是,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很多小朋友就无法回答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事先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画好计数器,当问到你是怎样算的时候,就让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水彩笔画出两次相加的珠子,大多数学生在掌握了数位后都能把整十数画在十位上,把一位数画到个位上。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的珠子说一说为什么要和十位或个位上的数相加,让学生初步感受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

第四,通过对比,强化算理

在学完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后,首先让学生对45+30和45+3这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不同。接着让学生对从计算的方法上进行比较,发现他们虽然都要再拨3粒珠子,可是拨的位置却是不同的,一个要拨在十位上,一个却要拨的个位上,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这一数学学习饿方法。

我校数学教研组承担区计算教学,由我执教一年级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很是担心理一是总认为计算课比较枯燥,不容易上出“厚度”,二是现在的课堂“长程两段式”、“三放三收”、“教结构,用结构”、“重心下移”等这些词语在教师的对话中现已经常能听到,但如何在自己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理念,我感到还很难落实或心存疑惑。同时家长们也给我出了道“难题”,有些家长已经提前把这部分内容的计算方法教给了孩子,但孩子们并不完全理解算理。怎样上好这节计算课呢?带着上面的那些疑问我开始研究教材内容,用心做好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是苏教版的第二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两段式教学长程设计”中的第一阶段,即教学“结构”的阶段。它与后面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它们之间的知识点是相似的。抓住知识间的共同点,有利于学生迁移。本课要为学生提供方法和步骤,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的保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我分几大环节:

第一环节常规训练,导入简单。利用几个数让孩子写算式,将算式进行分类,将所学算式前后贯通,由整体进入,也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类的意识.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领悟算法: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第一层,教学45+30(两位数加整十数):

在教学45+30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全班展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了合作交流的经验。自主探索这一环节,第一是通过物化活动,用小棒圈一圈、在计数器上画一画获得结果;然后学具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由形象到抽象,把新口算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口算。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得出计算方法。

第二层,教学45+3(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根据刚才的口算,引导学生迁移上面的口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算法,老师协助学生整理并演示思考

过程,帮助学生进行计算方法与策略的迁移,进一步理解了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提高了学生的计算类推能力,把握知识呈现的层次性。在细微之处仍然体现出层次性。

第三层,比较45+30和45+3

通过两道题计算方法的对比,使学生能够发现、比较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原理,突破了难点,虽然学生语言概括不到位,我认为他说到也够了。

第三环节,巩固深化,应用算法:这里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其实在新授中也融入了练习。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激励评价:通过学生谈注意点,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尤其是“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学习怎样的算式”,让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提炼过程结构。在“教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学习的过程结构,启发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能主动研究相关内容。

上完课感觉这节课还有很多需要商榷的地方,如:

蒋主任说本节课还是重心不够下移,学生的学习是钓鱼式的的确,在教到两位数加整十数要先算什么?学生说来说回答答不到点子上,我很着急,又不知如何引导,就一个劲的一问一答理想想这和我平时在教学中一贯的做法有关,有时害怕学生不会,设计的问题过于细化,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一个个细小的问题中学会了知识,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时一定要有让孩子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感觉。

由于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很重要,课堂容量比较大。在教学完例1之后,看看时间来不及了,就快速进入例2的学习,因此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时,没能及时地把习得的算法形成初步技能,也没有沟通与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相同点,就觉得有些眼花了乱了,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此外,到结束也没能让学生说说用这样的方法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开始黑板上遗留的45+9就不了了之.要是引导学生说一说,不就是把知识贯通起来了吗.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由第一次执教,再在一起研讨,最后到再一次执教,这一系列活动让我感觉:没有研究之前感觉这内容很简单,没什么好研究的;研究了才发现即使是最简单的内容,也有许多需要研究的地方,只有深入研究了,才有收获!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知识生长点是整十数加整十整十数加一位数,所以,这一节我以复习旧知的形式导入,通过复习唤醒孩子头脑中关于100以内数的组成的知识。

对于例题的处理,我直接呈现3辆车的信息,让孩子们根据这些条件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应该说,这样的提问完全难不倒孩子们。对于45+30的计算过程,和我预设的一样,刘远首先站起来回答:“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的确,这是大部分孩子对45+30计算方法的初始认识,家长们的确是这样教孩子们的。孩子就是孩子,尽管我已经用心良苦地唤醒他们头脑中关于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十和几个一相加的旧知,但是他们依然毫不领情地搬出了自己的固有认知。于是,我引导:“这样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到呢。你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是我们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很好,孩子想到了先把45分成4个十和5个一再进行计算。而有了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经历,再计算45+3时,孩子们就很自觉从用数的组成的角度去思考计算方法了。

这节课的难点是比较例题里两道算式在计算方法上的异同,也就是比较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异同。对于这个难点,我一直犹豫的是最后总结学生的发言时我用什么样的语言把它们的异同表述清楚。一开始是这样表述的:都是把两位数分成了整十数和一位数;不同的是,如果加的是整十数,那么整十数就和两位数的整十数先相加,如果加的是一位数,一位数就和两位数的一位数相加,因为在加法计算中,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后来有琢磨了一番,改成了这样的表述:都是把两位数分成了几个十和几个一;不同的是,如果加的是几个十,就和两位数的几个十相加;如果加的是几个一,就要两位数的几个一相加,因为在加法计算中,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变呢?个人觉得,后一种“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更贴切一些,因为“十”和“一”是计数单位,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就在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其通分后化成相同分母的分数再相加的缘由就是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

看来,数学语言需要三思而后说。

首先,复习铺垫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的,于是我通过复习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从情境中提出问题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进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于是我就通过简单的情境:春天到了,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我们班有45(46)个小朋友还有两个老师,应该怎样坐车去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而且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三,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新课程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中,由于个别学生已经能正确地计算出得数了,但是,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很多小朋友就无法回答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事先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画好计数器,当问到你是怎样算的时候,就让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水彩笔画出两次相加的珠子,大多数学生在掌握了数位后都能把整十数画在十位上,把一位数画到个位上。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的珠子说一说为什么要和十位或个位上的数相加,让学生初步感受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

第四,通过对比,强化算理

在学完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后,首先让学生对45+30和45+3这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不同。接着让学生对从计算的方法上进行比较,发现他们虽然都要再拨3粒珠子,可是拨的位置却是不同的,一个要拨在十位上,一个却要拨的个位上,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这一数学学习饿方法。

我校数学教研组承担区计算教学,由我执教一年级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很是担心理一是总认为计算课比较枯燥,不容易上出“厚度”,二是现在的课堂“长程两段式”、“三放三收”、“教结构,用结构”、“重心下移”等这些词语在教师的对话中现已经常能听到,但如何在自己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理念,我感到还很难落实或心存疑惑。同时家长们也给我出了道“难题”,有些家长已经提前把这部分内容的计算方法教给了孩子,但孩子们并不完全理解算理。怎样上好这节计算课呢?带着上面的那些疑问我开始研究教材内容,用心做好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是苏教版的第二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两段式教学长程设计”中的第一阶段,即教学“结构”的阶段。它与后面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它们之间的知识点是相似的。抓住知识间的共同点,有利于学生迁移。本课要为学生提供方法和步骤,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的保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我分几大环节:

第一环节常规训练,导入简单。利用几个数让孩子写算式,将算式进行分类,将所学算式前后贯通,由整体进入,也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类的意识.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领悟算法: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第一层,教学45+30(两位数加整十数):

在教学45+30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全班展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了合作交流的经验。自主探索这一环节,第一是通过物化活动,用小棒圈一圈、在计数器上画一画获得结果;然后学具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由形象到抽象,把新口算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口算。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得出计算方法。

第二层,教学45+3(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根据刚才的口算,引导学生迁移上面的口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算法,老师协助学生整理并演示思考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数,掌握口算方法,找出计算规律,能正确进行口算。

这节课的教学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参与面较广。教学中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很快唤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一开始便以一种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情境,为能主动探索新知打下了基础。当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了算式后,我又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再班内交流。

通过学生的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将学生置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但在本节课的练习中也发现,学生虽掌握了口算的方法,但计算速度、计算的准确率并不是很高。对于整十数乘整十数学生还可以,而遇到整十数乘两位数学生的口算速度明显慢了下来,说明学生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生还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在今后的练习中,应加大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速度及准确率。由此也提醒我,数学教学它的衔接性非常强,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为学生以后学习新知打下结实的基础。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6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本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而要使学生掌握这节课的重点,对主题图的理解很重要。但是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细致,导致学生的思维狭隘。

在新课前先带着学生复习以前的口算,以此唤起学生的旧知。新授部分在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算法两个环节节奏较慢,层次也有些零乱,主要是对教材的把握还不是很准,对学生引导性的问题提得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回答不到位,而我又未能及时、机智地对学生进行再引导,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体现。对这部分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汇报出多种不同算法,在学生理解每种算法的算理后,在引导学生进行算法优化,这样教学层次可能会更清晰,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课标》又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的提问要具方向性,教师的引导要具有效性。

在练习的设计上为了面向全体学生,练习题目设计具有层次性,适合于各层次的学生练习。练习题采用多种形式出现,学生的参与率高,让学生在喜爱的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一下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非常仔细解答,在这环节,不仅达到了设计目的,学生的参与率高,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中的事息息相关。

所以,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钻研,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可以跳跃的平台,因为学生的思维需要搀扶。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7

两位数加一位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设计了口算题,并且说出它们的计算过程,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两位数加一位和整十数,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概念,认识相同数位相加。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拟订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

1、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计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使学生对计算方法理解。教学过程遵循“问题情景——自主探索——扩展应用”这一主线。

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后,感悟如下:

1、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数的形成过程,主动构建数的意义,对新知的认识比较深刻。

2、本节课营造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形中,构建起了枯燥的数学。

3、不足之处,对“动手摆一摆”中的活动,所蕴藏的教学价值还没有深入挖倔。面向全体,关注大多数做得不够。

一些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课上大胆交流的意识不强。这时,教师关注的不够。应该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参与进来,与大家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成长的快乐。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8

前不久,参加了学校的“同川之声”课堂教学比赛,跟同年级的何老师同时上了一节《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在何老师的课上,学生在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时候,总共产生了5种不同的方法,而在我的课上,经过学生的探索只产生了两种方法。究其原因是对主题图的处理,何老师是这样来处理主题图的:

师: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生:有十箱牛奶,每箱有12瓶。

师:你怎么看出是十箱?

生:左右各5箱。

生:已经搬好了十箱,正在搬最后一箱。

师: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十箱一共有多少瓶?

结果学生在口算12×10时产生了5种方法:①12×5=60,60×2=120。②12×1=12,12×10=120。③12×9=108,108+12=120。④12×1个10=120。⑤2×10=20,10×10=100,20+100=120。

而我是这样来处理主题图的:

师:从图上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有十箱牛奶,每箱12瓶。

师:(出示“三年级共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够不够?”)怎样知道够不够,怎么想?

生:想十箱共有多少瓶。

学生在口算12×10时只产生了两种方法:①12×1=12,12×10=120。②10×10=100,10×2=20,100+20=120。第三种方法12×9=108,108+12=120是由我提出来的。

感悟与体会:

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却有不同的反应,这不得不使我有所想法。是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吗?回答是否定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何老师作比较,究其原因,是因为何老师对主题图的诠释更为细道,不放过图上的每一个细,最终使得学生的思维更为广阔。可见,教师的引导是何其重要。本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而要使学生掌握这节课的重点,对主题图的理解很重要。但是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细致,导致学生的思维狭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课标》又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的提问要具方向性,教师的引导要具有效性。从案例中不难看出,我对学生的引导是粗略的,而何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是细致的,最终导致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以,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钻研,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可以跳跃的平台,因为学生的思维需要搀扶。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9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它在整个100以内加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学生刚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再学习这部分知识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因此在教学预设时,我特别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同时,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引导探索和总结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与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二、动手操作,引导合作探究

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理解算理。教学这部分内容,我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与交流,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学会总结。整节课的设计,我认为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

三、投其所好,精心设计练习

计算是枯燥的,如果课后的练习只是一味的计算,一年级的小学很容易疲劳,小学生是非常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的,为了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练习时,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投其所好,精心设计了“夺智慧星”和“摘苹果”这两个游戏,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练习。这样不仅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不知道不觉中完成了大量的口算练习,还使学生乐学,愿学。

但是,也存在一些的问题,比如课堂驾驭能力不高,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总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预设的情境中来。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10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比较满意的是:

1、变“数学”为“生活”,实现计算问题生活化。

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创设比赛场境,让学生在比赛中既复习了旧知,使复习这个环节面貌全新,不单调,又为新知探索确定了主题——“谁获胜”,激起探究欲望,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新知: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并主动探索,实现了改变数学问题为生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轻松、愉快的感悟出口算新方法。

2、变“教学”为“互学”,促进师生互动自主化。

“故错”——“故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活跃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知识重难点处故意出错,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纠错,从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如:在教学35+3时,通过帮学生拨计数器时故意把3个珠子拨到十位上,下面的学生表示反对老师的拨法,这时我要学生说出反对的理由。学生经过跟老师的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获取算理。又如:老母鸡不小心把最后一小题给忘带了,让学生猜测,学生就会纵观前五小题,类比推理出忘带的题目,这样既让学生重现新课内容,回顾学习所得,又从中提高了观察能力。

3、变“多样”为“优化”,保证创新活动有效性。

在独立思考和同桌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各抒己见,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再通过多方比较,互相验证,真切地感受到新算法比较好,愿意主动地去应用这些方法,达到多中优化的目的。

本人才疏学浅,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比如这节课时间调控不够到位,导致最后“为算式穿新衣”师生比赛活动草草收兵,下课时看到学生为不能和老师赛一场的原因,个个垂头丧气的样子,我很自责。又由于“下课真好”的缘故,忘记了总结就随意下课。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请各位前辈不吝赐教,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努力的方向。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11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以上学期学习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近阶段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知识为基础的,这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口算的方法,基本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会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但是计算速度稍慢,正确率不满意。

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必须对基础知识达到很熟练的计算程度。如果20以内进位加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整十数没有学好,那么这节课学习会很困难。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首先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上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然后运用情境图导入新课。通过情境图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加法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探索计算方法。在这个环节我充分让学生操作小棒理解“满十进位”的算理。再次感悟到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

40分钟学完这节课,时间较紧凑,20以内加法口诀熟练的,计算就又对又快,如果生疏的要掐手指算的肯定是慢的,要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必须多练习。

整十数与两位数相乘 教学设计 教案 篇8

二、教学内容: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减法)(P67页例1及做一做第1题,练习十二14题)

三、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探索出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五、教学难点:结合动手操作,明白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减。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等。

七、教具:口算卡片,小黑板。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8-5=7-4=6-2=5-3=9-7=8-4=

20-10=40-20=50-30=60-10=30-20=80-20=

(全班练习,指名说出得数)

(1)、面两道题怎样口算?

34+5=76-6=

(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教师说明:在口算加减法时,把其中的数想成几个十和几个一比较好算。

(二)、创设购物情境,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由生活入手,引入课题。

小朋友们,你们自己去买过东西吗?谁能说说你买过什么东西?买东西的时候谁是自己付的钱?请举手。谁能说说付钱时要注意什么?

(3)、这节课,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学习买东西的知识,好不好?

让我们一起到娃娃商店去看看吧!同学们你们看,商店里都有哪些同学们喜欢的东西?你喜欢什么?挑一样给大家介绍好吗?

(4)、大家看,今天还有两个小朋友也来买东西,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俩在说什么?

(1)、平平(左):我有35元,买一个大象存钱罐,(问题被暂时遮住)根据平平说的话,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2)、芳芳(右):我有20元,如果买一个洋娃娃,(问题被暂时遮住)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问题。

(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怎样才能解决买一个大象存钱罐,还剩下多少元呢?又怎样才能解决买一个洋娃娃,还差多少元呢?(指名回答)

怎样列式?板书:35-2=35-20=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计算这样的题目。板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同桌交流列式想法。

通过前面加法的学习,想一想,我们可以让谁来帮忙?(小棒)

(四)、合作探究算法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2、配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引导学生互评。板书:

(1)、5-2=330+3=3310-2=825+8=33

(2)、30-20=1010+5=15

(3)、以上的两种算法,哪种方法你比较喜欢?

(五)、总结沟通

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教师再加以说明:这两个算式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35-2是先计算几个一减几个一;35-20是先计算几个十减几个十。

(六)、教学测评

做P68页“做一做”第1题。

上一篇:快乐·幸福·相伴下一篇:老太太趣事初中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