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通用8篇)
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篇1
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总结(必修)信息是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内容。(例如:教科书的内容为信息,而教科书是信息的载体)
人类不可缺少的三大资源:物质、能量、信息。
信息的主要特征:普遍性、依附性、共享性、价值性、时效性、真伪性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等,其中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技术是核心。
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革命。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产生。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发明。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网络化、多元化、多媒体化、虚拟化
信息获取的过程:需求确定来源确定方法确定价值判断
信息需求的确定包括:确定信息内容、确定信息的类型。
信息来源可以分为四大类:
纸质媒介:词典、报纸、传记、杂志等
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网站、电子百科全书、光盘,录像带等
人:专业人士、当事人、朋友等
事物:公共场所、事件现场、会议、事物等
采集信息的工具:扫描仪、照相机、录音设备、计算机 信息的种类:文字(.txt、.doc、.html、.pdf、.wps等)、图形图像(.jpg、.gif、.bmp)、声音(.wav、.mp3、.midi)、动画(.gif、.swf)、视频(.avi.、.mpg、.mov、.rm)常见的获取信息的方法:阅读法、文献法、访谈法、视听法、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问卷法、网络检索法和遥感遥测法。
因特网上有一种非常有效的信息搜索工具——搜索引擎。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有两种主要方式:目录检索和关键词查询。
网络信息下载:直接下载(复制、粘贴,另存为等)。利用软件下载(网际快车(Flashget)、迅雷、网络蚂蚁,电驴、比特彗星(Bitcomet)等软件)
信息价值的判断:准确性、客观性、权威性、时效性、适用性
文本信息加工:字处理软件(WPS、Word)能够处理:文字、图片、表格等信息 数据信息的加工:Excel中不同的图表适于不同的呈现要求:
柱形图适用于比较不同项目的数量;
饼图适用于比较同一主体内不同成份的多少;
折线图适用于显示事物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
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
确定作品主题→划设计作品→采集处理素材→制作加工作品→测试发布作品。
因特网上信息发布的常用方式:E-mail(电子邮件)、BBS(论坛公告板)、QQ(同类的还有MSN等)、博客(Web log)
程序可看作是让计算机实现某一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句。常用的程序设计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Visual Basic(VB)、C、C++等
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运行
人工智能(AI)是相对于人的自然智能而言的,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研制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模式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是人工智能的两个主要研究领域。
人工智能行为包括:感知、推理、学习、通信和复杂环境下的动作行为等。
模式识别技术有:语音识别、OCR(光学字符识别)、手写输入等。
信息资源管理目的:确保信息的有效利用
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手工管理和计算机管理(“文件管理”和“数据库管理”)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可以对数据库进行插入、删除、查询、统计、组织等管理操作。表是由一些字段(表包含的具体内容)组成的,每一行所有字段组合起来的数据称为一条记录。关系型数据库中的关系通常指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关系,表和表之间的关系,同一表中记录之间的关系
信息的主要安全威胁: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硬件故障、软件漏洞、操作失误、病毒入侵、黑客攻击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非授权或执行性、隐蔽性、传染性、潜伏性、破坏性、表现性、可触发性
硬件基础知识:
内存:ROM(断电也能够保留数据)和RAM(断电时其中的数据就会丢失)
中央处理器(CPU):是电脑中的核心配件,是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
输入设备:扫描仪、键盘、鼠标、麦克风、手写板等
输出设备:打印机、显示器、音箱、投影仪
计算机的基本元件:第1代:电子管;第2代:晶体管;第3代:集成电路;第4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篇2
一、认真钻研教材, 熟悉学生情况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仅仅是照本宣科, 照着书本将知识念给学生听, 让学生背, 实际上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知识, 是很难记住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把教材备熟、备透, 首先教师应先理解所教的内容, 再详细地讲解给学生。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情况, 以及学生对这些知识了解的程度来考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讲解本节课的内容。
二、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 才能够学好。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趣味性教学的作用日渐显现出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应努力挖掘信息技术知识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 力求采用趣味性强的、易引起警觉的、激发情绪的启发式教学, 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 为他们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尽情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为课堂带来“全新空气”, 去除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恐惧感”和“厌倦感”。只有当学生不再害怕上理论课, 而是喜欢听老师讲解了, 学生才会很容易地记住这些理论知识。
三、讲解与操作示范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传授理论知识, 而不进行演示, 学生就很难领悟信息技术学科的理论知识, 更不能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操作技能。而且,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有许多理论知识不是用“嘴”就可以说得清楚的, 而是要靠教师通过一步一步的操作步骤或是显示器一层一层的界面, 逐一为学生进行讲解或是介绍, 把理论知识分小块渗透到每一个实践中, 让学生更容易“吸收”和“消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为用而学, 学有所用, 在用中学”。因此,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我们可以在机房里讲授理论课, 遇到计算机的构成部分理论时, 我们可以结合计算机实体为学生介绍。对于一些操作步骤的理论知识时, 我们可以边操作边讲解, 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操作中, 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
四、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1. 小组合作教学法
小组合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课前可先把本节内容分成几个课题, 课上由组长上台抽选课题, 并组织本组成员通过网络或教材查找答案、讨论课题, 最后由各组选代表汇报本组课题成果。因此在理论课的讲解中, 我们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 让小组的成员在限定时间内来理解并识记理论知识, 然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最后, 进行小组之间的评比, 由小组选出代表来参加比赛, 看看谁学得多学得好, 在比赛过程中, 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好书上的内容, 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发展, 同时还能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精神。
2.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一个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 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以学生完成任务获取知识为目标。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理论知识学习,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任务, 这个任务的完成包括我们所要讲解的知识点, 即所有知识及技能都要在完成各个典型“任务”的过程中渗透, 因此, 学生为完成这个目标就要掌握多个知识点。在评价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时, 再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这样学生就更容易记住这些知识了。
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是非常枯燥无味的, 但是课堂教学是非常灵活的, 我们可以创造很多有趣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此我们常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游戏性的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同样, 为了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识记信息技术理论知识, 我们也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小活动。
一是有奖问答。教师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 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来识记, 教师在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时, 即教师提问学生时, 如果学生回答正确, 就给学生以适当的奖励:或物质奖励或口头的表扬或发奖状等。学生对于小小的奖励是很在乎的, 因为这会增加他们在学生中的威望。为了鼓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和区分学生回答的等级,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 设置不同的奖项, 但是区别不要太大, 奖品也不要太贵重。
二是互相提问。将学生分成小组, 然后让小组内的成员相互提问。提问结束后, 每个学生都要对被自己提问的同学进行评价。学生在相互提问的过程很容易混乱, 教师应当组织好纪律, 并监督学生真正做到相互提问。教师可以选一些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 来管理小组的成员。小组的成员不应太多, 同时学生的水平应当有所差距, 这样水平稍差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组内成员的提问, 逐步提高成绩。
三是知识竞赛式。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不是很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这是因为他们总是认为理论知识是没有用的, 反正考试又不考, 于是他们就不认真学习。对于这样的问题, 我们可以把每节课理论知识的学习都作为考试来处理,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在讲解理论知识时, 教师要少讲, 多让学生去识记, 然后把要检查的任务写在纸上, 让学生来做, 再根据学生做的情况, 分出一二三等奖, 这同样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知识产权 篇3
新兴产业:经济振兴的发动机
温总理在11月3日发表了一个重要讲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他讲道,“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子、航空和核能等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70年代的石油危机和1987年的全球股灾引发了信息技术革命,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有力地帮助美国从1987年的经济危机中复苏。1997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韩国政府颁布实施了《技术创新特别法》,集中发展28个知识型产业,仅用3年时间就使经济率先复苏。
一些发达国家重视发展新兴产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更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2001年,美国就提出它的优先研究领域是国土安全、网络和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物理优先领域、生物技术、气候、水和氢。2004年,美国总统提出新一代美国创新计划,重点是氢燃料技术、电子医疗记录和安全的医疗信息交换和宽带技术,它的宽带目标是2010年实现一亿家庭用100Mb/s上网,将来可扩展到1Gbps。2006年,美国总统研发优先项目是气候变化、反恐、氢燃料、纳米技术、网络和信息技术。奥巴马总统在去年年底即将上任之前,提出了经济振兴计划,其五项内容中的一项是在美国各地推广宽带网络应用,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使用互联网。2009年4月,奥巴马在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年会上讲道“我们需要发展对于我们的经济繁荣至关重要的、开放的互联网,同时又不会对我们的安全造成威胁的信息技术”。
欧盟的优先研究领域在2002年-2006年是生命科学、信息社会技术、纳米技术和新材料、航空和航天、食品质量安全、全球变化和生态系统、信息社会。2007年-2013年的重点研究领域是农业和食品、能源、环境、保健与生命科学、信息社会、安全研究、空间和交通运输。在2007-2013年的预算案中,欧盟计划100亿欧元用于ICT研发,旨在打造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向低碳经济体转型。在金融危机之后,欧盟要求所有成员国要加强对未来新兴技术的研究,每年增加20%的投入。2009年1月28日,欧盟提出立法建议,在2009和2010年将以50亿欧元用于作为经济增长点的重点能源和宽带网设施建设。2009年3月5日,欧盟发表“e-Science的ICT基础设施”报告,提出要建设作为创新潜能的“面向2020年的欧洲信息化基础设施”。2009年6月25日,欧盟电信专员发布“建立欧洲全民高速宽带战略”。
2009年2月3日,在默克尔总理办公室举行宽带产业峰会上,德国政府提出作为经济刺激计划一部分的宽带战略,目标是到2010年将德国家庭宽带覆盖率提高到100%,到2014年,将速率达50Mbps的宽带覆盖到75%的家庭,2018年再提高到100%。德国教育与研究部联合经济技术部制订了“ICT技术创新计划(2020)”,研究重点是电子与微系统、软件与人工智能、通信与网络技术。
法国所选择的2010年关键技术是ICT、材料与化学技术、建筑技术、能源与环境技术、生命健康与食品技术、交通与运输技术、消费与配送技术、生产技术与方法。法国政府还颁布了《2012数字法国计划》,重点是普及数字化视听服务和普及宽带网接入。
日本的优先研究领域是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环境、纳米技术和材料。日本总务省在2006年提出新一代宽带战略,要求在2010年底,日本的宽带普及率要达到100%,其中30兆以上的普及率是90%以上。2009年6月份,日本发布“增强ICT国际竞争力2009计划”。2009年7月,日本在e-Japan、U-Japan之后提出i-Japan 2015,即建设泛在和包容的信息社会,完善全国有线和无线无缝连接网络环境,在全国范围内整合宽带设施,推进地区信息化,建立“物联网”。
在“韩国2025年的构想”中列出的重点领域有信息、生命、环境、能源、材料。2009年2月,韩国通信委员会宣布了IT大运河计划,在2012年前韩国政府和业界计划投资34万亿韩元,建设基于全IP的有线、无线宽带汇聚网络(UBcN)。有线网最高传输速度将达到1Gbps,无线网平均传输速度为10Mbps,他们认为这个计划5年内将创造17.7万亿韩元的附加值和12万个工作岗位。
俄罗斯总统在“2009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俄罗斯经济的重点是知识产业和新技术产业。在俄罗斯《2010年及未来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中有8个优先发展领域,信息与远程通信技术是其中之一。
我国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11月3日提出: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同时,并提到要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等新型材料领域的科技攻关、运用生命科学推动农业和医药产业发展、大胆探索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
北京市政府2009年6月30日发布“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2009~2012年),到2012年年底,力争吸引社会滚动投资1000亿元,建设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全国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的高速宽带信息网络。到2012年年底,互联网家庭入户带宽超过20Mbps,进入企业的带宽达到100Mbps,中关村企业入户带宽最高达到10Gbps。
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的突破口
以下的例子可以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集成电路的发展遵循摩尔定律,集成电路的密度与速度之比每18个-24个月增加一倍,光通信传输能力每年增加一倍,无线通信峰值速率每年加倍,存储器每9个月存储密度增加一倍,显示器每两年像素加倍,软件每两年操作系统容量加倍。技术进步的效果表现在,1982年以来,CPU性能提高3500倍,内存价格下降45000倍,硬盘价格下降360万倍。如果汽车的价格以与硬盘同等速率下降,今天一部新车的价格仅为0.01美元。如果汽油的性能能够以同样的速度发展,1升汽油能够使飞行器环绕地球旅行573圈。现在Hotmail为每一用户免费提供5GB邮箱,如果使用1995年的技术,每用户的成本将需要5500美元,如果用1975年技术则每用户成本为1000万美元。几年前,我们用400美元可以买到一个听音乐的iPod,现在同样的价格可以买一个存电影的iPod,2025年可以用400美元买到40PByte的iPod,即可存4000个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藏。
随着现代晶体管到了45纳米的线条,二氧化硅的栅介质已经很薄了,漏电增加,功耗急剧上升,有人说摩尔定律走到头了,但是这两年有一个很重要的创新工艺,用高K质介质取代二氧化硅介质,用金属栅极取代了多晶硅栅极,解决了漏电的问题,线条还可以继续缩窄,摩尔定律的有效性至少可延续10年。
集成电路的技术进步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软件技术面临重大变革。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以Windows为标志以计算机为中心的PC时代、以Web为标志以软件为中心的网络时代,现在走到了以云为标志以服务为中心的云计算时代,将来还会进一步发展到以用户为中心的新时代。云计算有一个很好的平台,提供数据中心外包,营运平台外包或软件租用,希望将来的信息服务、信息产品就像水和电一样,使用者不需要具有,但只要按量付费就可以随时使用。总之,计算机已经从单机应用发展到网络环境,移动计算、普适计算、云计算、透明计算应运而生,未来还会出现基于新的机理的计算模型,例如分子生物计算、量子计算。 软件同样需要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用户数量和复杂程度剧增,推动软件加速向开源化、智能化、高可信和服务化方向发展。
通信传输在上世纪80年代是模拟传输,使用频分复用技术(FDM),同时传输的各路信号占用不同的频道,中同轴电缆载波可传输4380路电话。第二代传输技术是数字时分复用(TDM),不同路的信号占用不同时隙,70年代就开始应用,但其真正发展是在光纤出现之后。华裔科学家高琨先生在1966年论证了光纤通信的可行性,他因此在最近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第三代传输技术是波分复用(WDM)技术,上百甚至更多的波长可用于传送TDM复用后的信号,它是由华裔科学家厉鼎毅先生及其在贝尔实验室的团队首先开发的,现在商用水平是在一对光纤上可传1.6Tb/s,即2000万话路。第四代传输技术综合使用DWDM、OFDM、PDM、QPSK和相干检测等多种复用和传输技术,实验室可以实现在一对光纤上传输16Tb/s,即2亿电话电路。下一代的传输技术将会体现在光网络方面,现在正在研究的有光突发网络、光分组网络等。总的来说,通信传输能力每过10年提高1000倍。
移动通信的峰值速率也基本上是十年提高一千倍。第一代移动通信是模拟电路交换系统,采用频分多址(FDMA)技术,在蜂窝小区内依靠频率的不同来区分用户。第二代移动通信是数字电路交换系统,常用的有两套标准,即采用时分多址(TDMA)技术的GSM和采用码分多址(CDMA)技术的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3G)是宽带的分组交换,有三大标准,即中国移动采用的TD-SCDMA、中国联通采用的WCDMA和中国电信采用的CDMA2000,其中TD-SCDMA是中国提出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现在我国三大运营商已建设的3G系统都具有3G增强型的功能,将来还会进一步升级为3G演进型,峰值速率可到100Mb/s。2009年9月,中国向国际电信联盟(ITU)提交了第四代移动通信(4G)标准的文稿,4G是宽带多媒体分组交换,其目标是峰值速率在高速运动时可支持100Mb/s,低速运动时可支持1Gb/s。
互联网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很有代表性。1998年,Google只有2600万页搜索结果,现在是1万亿页, 目前全球每天有2100亿件emails,其中73%是垃圾邮件,2008年,用户产生内容(例如YouTube)的媒体流达到730亿件。如果把2002年美国互联网的主干流量作为1的话,美国一个YouTube视频网站2008年的流量也是1。2007年,北美互联网视频流量就是8,全球互联网视频流量2007年就是30,到2012年就是390,即全球互联网视频流量在2012年将大约是美国2000年全国互联网流量的400倍。有一个长时间的统计资料,日本大阪到东京的干线流量10年增加1000倍。从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到本世纪头10年以及今后10到20年,互联网一直在演进,其支柱技术从TCP/IP到Web、再到P2P、Cyber-Physical System;IP地址从IPv4到IPv6;连接方式从拨号到永远在线,接入手段从有线到无线、宽带和移动;互联网接入的端口速率从70年代的100kb/s到现在的100Mb/s;业务从数据到话音、视频,从网络业务到电信业务、媒体业务和物联业务;互联网从连接终端到连接人、连接服务、连接物件;网络从联系平台到浏览平台、交互平台再到工作平台。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成为互联网新兴的重要应用。物联网的主要特征是每一件物件均可寻址、每一物件均可通信、每一物件均可被控制。
对地球上所有物件的感知将引发信息爆炸,2007年,全世界的数据复制量是281Exabytes,等于地球上所有书本信息量之和的500万倍,相当于地球上每个人在2007年产生或复制了45Gbytes。到2012年,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将会以平均每年4PB的速度增加,相当于10公里厚的CD光盘所记录的数据总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提升了信息产业的重要地位。美国大约2万个提供Web设计、出版和软件咨询的互联网企业对GDP贡献3000亿美元,占GDP 2.1%。2006年对66个发展中国家和27个发达国家的一项研究表明,互联网用户数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出口就增长4.3个百分点。根据世界银行最近对120个国家的计量经济分析,宽带服务每增长10个百分点,会带来1.3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在2009年2月,GSMA大会上伦敦商学院Leonard Waverman教授报告,未来三年3G将为中国和印度GDP分别增加2110亿和950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2009年的一个关于电信设施对GDP百分点影响的报告,宽带的影响比互联网更高,互联网的影响比移动通信高,移动通信比固定网高。信息产业主导高技术产品出口,以美国200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为例,通信设备占43.2%,办公设备/计算机占27.9%,科学仪器占12.9%,医药产品占10.8%,飞机占5.2%。信息产业继续是风险投资的重点,1996-2006年,美国风险投资前五类产业是计算机和软件、通信、生物技术、保健、半导体与电子。
信息产业对就业的贡献也相当显著。在美国,宽带普及率提高10%将导致其后5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5%,宽带接入率增加7%将创造年增240万工作岗位。在相同投资情况下,英国得出在宽带网的投资比在智能交通和智能电网的投资能创造更多的新工作岗位。中国的淘宝网直接创造了50万就业岗位,间接创造162万就业岗位。
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有助于节能降耗,国际电信联盟(ITU)估计ICT能帮助全球减少排放15%~40%。日本估计将ICT用于电子商务、物流及能源使用管理,可使日本2012年的CO2排放比1990年减少5.6%,也就是说依靠ICT基本可达到京都议定书对日本的减排6%的要求。欧盟认为通过利用ICT优化物流安排和智能流量管理还可助交通运输效率提升17%。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在“面向21世纪的联邦能源研究与发展规划”中指出,工业无线技术的应用将使工业生产效率提高10%,并使排放和污染降低25%。
信息技术的通用目的性不断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注入新内涵,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孕育和催生新兴产业,信息技术的泛在兼容和深度渗透推动了社会信息化,信息技术促进管理体系扁平化和经济的全球化。总之,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与先导产业,信息技术成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
知识产权:竞争战略的制高点
2005年的世界贸易报告“贸易、标准和WTO”指出,标准对新技术的扩散并最终对产业发展起重要作用,对于经济发展,标准至少与专利同等重要。标准是从创新到市场的催化剂,研究表明在创新领域,新技术标准与专利申请具有正相关关系。根据对700个公司的调查,在1960~1996年,德国GDP的一个百分点和它的经济增长的1/3可归因于标准的贡献。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要求2007年3月1日之后,美国国内市场只准销售符合美国的数字电视标准ATSC的电视机,据估计ATSC将为美国带来80亿美元价值的出口,并在2014年为美国国内新增15.6万个工作岗位。美国有一个全美亚洲研究所在2006年写了一个《标准就是力量--中国国家标准化战略制定中的技术、机构和政治》报告提交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全球技术经济体系本身强调互联互通性,因此对标准化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世界各国、各公司企业都理所当然地更加重视标准,把标准视为全球竞争的工具,故国家标准战略在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国生产的产品极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相反,中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及高科技产品出口巨人的显著成就与中国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密不可分。对外国技术的高度依赖以及获取外国技术的苛刻条件,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的技术陷阱。
生产力的发展,有资金的因素、劳动力的因素和技术因素。根据OECD国家1990~2000年对众多产业的的统计,技术因素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的贡献以办公设备与计算机、电视与通信设备这两个信息领域最高。2005年的世界贸易报告给出了不同产业领域所产生的标准数以及为多国采用的比例,也是以电子与电信领域最高。2004-2006年,日本专利局公布的8个优先领域的专利申请数,依次是信息技术、纳米、生命科学、制造业、环境科学、社会设施、前沿技术、能源。中国在“十五”期间已公开的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中信息技术领域占36.49%。从2003-2007年 连续五年信息技术都是国际PCT专利申请量最多的领域。2007年在华申请专利最多的十个国家所申请的专利46.27%集中在信息技术领域。在华申请专利的前十个外国公司基本上都是ICT公司。2008年国际PCT专利申请量前20位的公司是华为、松下、飞利浦、丰田、博世、西门子、诺基亚、LG、爱立信、富士通、高通、NEC、夏普、微软、摩托罗拉、BASF、IBM、3M、三星、杜邦,从中可见17家公司均是信息产业的企业,而且大多数还是通信设备制造公司,说明了信息技术是当今知识产权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在2001-2005年全世界ICT领域国际专利申请量的国别分布中,日本占45.5%、美国是23.5%、韩国是10.5%、德国占4.2%、中国只占2.9%。温总理说,“中国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现在很多产品产自中国,但中国组装所占的附加值很少。以苹果公司的售价190美元的30GB视频iPod为例,苹果公司开发、软件和市场获得的毛利是76美元,自己零售是23美元,器件供应的公司获得35美元,分销企业获得30美元,中国的企业承担组装生产、测试,仅获得4美元。所以美国人说,“中国作为全球组装笔记本PC和iPod最多的国家,从这两种产品中所获得的价值非常少,尽管有少数中国品牌(例如联想和华为)成功,但中国的角色仍然只是为支持获得更多创新价值的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今年9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全球竞争力排名,在133个国家中我国排第29位,每百万人授权的发明专利数仅列第50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1月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讲,“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新材料科技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11月发表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中讲到,“在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我们必须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危机使各国都在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复苏的希望寄托在新兴产业上,其中信息产业的引擎作用受到更多关注,发达国家不断更新和调整各自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经济危机将催生技术革命,信息技术正酝酿重大变革,信息产业还将至少在今后十年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信息产业是当今技术最密集、更新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竞争最激烈、知识产权最集中的产业之一。通过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结合,借助标准的实施实现知识产权利益最大化,成为信息技术产业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市场竞争手段。掌握信息产业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被赋予作为我国产业竞争力突破口的重任。我们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迎接新一轮挑战。
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篇4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章节考试考点背诵总结
专题一 计算机概述 第一章 计算机发展简史
1946年2月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从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到现在,计算机技术经历了大型机、微型机及网络阶段。对于传统的大型机,根据计算机所采用电子元件的不同而划分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四代。
我国在微型计算机方面,研制开发了长城、方正、同方、紫光、联想等系列微型计算机我国在巨型机技术领域中研制开发了“银河”、“曙光”、“神威”等系列巨型机。
第二章 计算机的特点
现代计算机算一般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处理速度快(2)存储容量大。(3)计算精度高。(4)工作全自动。
(5)适用范围广,通用性强。
第三章
计算机的应用
计算机具有存储容量大,处理速度快,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强等许多特点,因此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科学领域,并迅速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进人了家庭。计算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科学计算(数值计算)。(2)过程控制。(3)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4)信息处理。(5)现代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模拟、多媒体教室、网上教学和电子大学)。(6)家庭生活。
第四章
数制的基本概念
1.十进制计数制
其加法规则是“逢十进一”,任意一个十进制数值都可用0、1、2、3、4、5、6、7、8、9共10个数字符号组成的字符串来表示,这些数字符号称为数码;数码处于不同的位置代表不的数值。例如720.30可以写成7×102+2×101+0×100+3 ×101+0×102,此式称为按权展开表示式 2.R进制计数制
从十进制计数制的分析得出,任意R进制计数制同样有基数N、和Ri按权展开的表示式。R可以是任意正整数如二进制R为2。
(1)基数(Radix)一个计数所包含的数字符号的个数称为该数的基,用R表示。例如,对二进制来说,任意一个二进制数可以用0,1两个数字符表示,其基数R等于2。
(2)位值(权)任何一个R进制数都是由一串数码表示的,其中每一位数码所表示的实际值都大小,除数码本身的数值外,还与它所处的位置有关,由位置决定的值就称为位置(或位权)。
位置用基数R的I次幂Ri表示。假设一个R进制数具有n为整数,m位小数,那么其 1 位权为Ri,其中i=-m~n-1。
(3)数值的按权展开,任一R进制数的数值都可以表示为:各个数码本身的值与其权的乘积之和。例如,二进制数101.01的按权展开为: 101.01B=1×22+0×21+1×20+0×2-1+1×2-2=5.25D
任意一个具有n位整数和m位小数的R进制数的按权展开为:
(N)R=dn-1×RN-1+dn-2×RN-2+„+d2×R2+d1×R1+d0×R0+d-1×R-1+„+d-M×R-M其中di为R进制的数码
第五章 二、十、十六进制数的数码
(1)十进制和二进制的基数分别为10和2,即“逢十进一”和“逢二进一”。它们分别含有10个数码(0,1,2,3,4,5,6,7,8,9)和两个数码(0,1)。位权分别为10i和2i(i=-m-n-1,m,n为自然数)。二进制是计算机中采用的数制,它具有简单可行、运算规则简单、适合逻辑运算的特点。
(2)十六进制基数为16,即含有16个数字符号:0,1,2,3,4,5,6,7,8,9,A,B,C,D,E,F。其中A,B,C,D,E,F分别表示数码10,11,12,13,14,15,权为16i(i=-m~n一1,其中m、n为自然数)。加法运算规则为“逢十六进一”。如表1-3所示列出了0~15这16个十进制数与其他3种数制的对应表示。
(3)非十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利用按权展开的方法,可以把任一数制转换成十进制数。例如:
1010.101 B=1 ×23+0 ×22+1 ×21+0 ×2 01×2-1+0 ×2-2+1×2-3 只要掌握了数制的概念,那么将任一R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的方法都是一样的。
(4)十进制整数转换成二进制整数。把十进制整数转换成二进制整数,其方法是采用“除二取余”法。具体步骤是:把十进制整数除以2得一商数和一余数;再将所得的商除以2,又得到一个新的商数和余数;这样不断地用2去除所得的商数,直到商等于0为止。每次相除所得的余数便是对应的二进制整数的各位数码。第一次得到的余数为最低有效位,最后一次得到的余数为最高有效位。
把十进制小数转换成二进制小数,方法是“乘2取整”,其结果通常是近似表示。转换成二进制小数,方法是“乘2取整”,其结果通常是近似表示。上述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十进制数对十六进制数的转换,只是使用的基数不同。
(5)二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间的转换。二进制数转换成十六进制数的方法是从个位数开始向左按每4位的组划分,不足4位的组以0补足,然后将每组4位二进制数代之以一位十六进制数字即可。十六进制数字即可
第六章 指令和程序设计语言
1.计算机指令
一条指令必须包括操作码和地址码两部分。一台计算机可能有多种多样的指令这些指令的集合称为该计算机的指令系统。 2.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通常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3类
(1)机器语言。机器语言是计算机唯一能够识别并直接执行的语言。
(2)汇编语言。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汇编语言源程序.计算机不能直接识别它。必须先把汇编语言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称目标程序),然后才能被执行。
(3)高级语言。高级语言要用翻译的方法把它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才能执行。翻译的方法有“解释”和“编译”两种。一个高级语言源程序必须经过“编译”和“连接装配”才 2 能成为可执行的机器语言.
第七章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
1.运算器,运算器是计算机处理数据和形成信息的加工厂,主要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它由算术逻辑运算部(ALU)、累加器及通用寄存器组成。
2.控制器,控制器是计算机的神经中枢,它用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各部件自动、连续地执行各条指令。它通常由指令部件、时序部件及操作控制部件组成。
(1)指令寄存器:存放由存储器取得的指令。
(2)译码器:将指令中的操作码翻译成相应的控制信号。
(3)时序节拍发生器:产生一定的时序脉冲和节拍电位,使得计算机有节奏、有次序地工作。
(4)操作控制部件:将脉冲、电位和译码器的控制信号组合起来,有时间性地、有时序地控制各个部件完成相应的操作。
(5)指令计数器:指出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3.存储器,存储器是计算机记忆装置,主要用来保存数据和程序,具有存数和取数的功能。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CPU只能访问存储在内存中的数据,外存中的数据只有先调入内存后才能被CPU访问和处理。 4.输入设备,输入设备的主要作用是把准备好的数据、程序等信息转变为计算机能接受的电信号送入计算机。 5.输出设备,输出设备的主要功能是把运算结果或工作过程以人们要求的直观形式表现出来。
第八章 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
软件系统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二
1系统软件,系统软件分为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系统(翻译程序)、服务程序和数据库系统4大类别。
(1)操作系统(OS)。一个操作系统应包括下列5大功能模块:处理器管理、作业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
操作系统通常分成以下5类。
① 单用户操作系统。微软的MS-DOS、Windows属于此类。
②批处理操作系统。IBM的DOS/VSE属于此类。
③分时操作系统。UNIX是国际最流行的分时操作系统。
④实时操作系统。
⑤网络操作系统。
(2)对于高级语言来说,翻译的方法有两种:解释和编译。对源程序进行解释和编译任务的程序,分别叫做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
2.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可分为通用软件和专用软件两类其中通用软件又分为3类。
(1)文字处理软件如Office 2000中的Word。
(2)电子表格软件二如Office 2000中的Excel。
(3)专家系统。
第九章 中央处理器(CPU)
中央处理器(CPU)主要包括运算器(ALU)和控制器(CU)两大部件。此外,还包括若干个寄存器和高速缓冲存储器。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又称微处理器。计算机的所有操 3 作都受CPU控制,CPU和内存储器构成了计算机的主机,是计算机系统的主体。CPU的性能指标直接决定了由它构成的微型计算机系统性能指标。CPU的性能指标主要有字长和时钟主频。
1.存储器
计算机的存储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设在主机中的内部存储器,也叫主存储器,用于存放当前运行的程序和程序所用的数据,属于临时存储器:另一类是属于计算机外部设备的存储器,叫外部存储器。简称外存,也叫辅助存储器(简称辅存)。外存中存放暂时不用的数据和程序,属于永久性存储器,当需要时应先调入内存。(1)内部存储器
一个二进制位(bit)是构成存储器的最小单位。通常将每8位二进制位组成的一个存储单元称为一个字节(Byte),并给每个字节编上一个号码,称为地址(Address)。
①存储容量,存储器可容纳的二进制信息量称为存储容量。度量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Byte)。此外,常用的存储容量单位还有:KB(千字节),MB(兆字节)和GB(千兆字节)它们之的关系为:
1字节(Byte)=8个二进制位(bits)
KB二1024 B;1MB=1024KB;1GB二1024MB
②存取时间,存储器的存取时间是指从启动一次存储器操作,到完成该操作所经历的时间。
③内存储器的分类,内存储器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两类。
随机存储器(RAM)。随机存储器也叫读写存储器。其特点是:存储的信息既可以读出,又可以向内写入信息,断电后信息全部丢失。随机存储器又可以分为静态RAM和动态RAM两种。
静态RAM的特点是只要不断电,信息就可长时间的保存。其优点是速度快,不需要刷新,工作状态稳定;缺点是功耗大,集成度低,成本高。
动态RAM的优点是使用组件少,功耗低,集成度高:缺点是存取速度较慢且需要刷新。 只读存储器(ROM),只读存储器的特点:存储的信息只能读出,不能写入,断电后信息也不丢失。只读存储器大致可分成3类:掩膜型只读存储器(M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和可擦写的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
2.外部存储器,目前最常用的外存有磁盘、磁带和光盘等。与内存相比,这类存储器的特点是存储容量大、价格较低,而且在断电后也可以长期保存信息,所以又称为永久性存储器。
磁盘存储器又可分为软盘、硬盘和光盘。磁盘的有效记录区包含若干磁道,磁道由外向内分别称为0磁道、1磁道„„每磁道又被划分为若干个扇区,扇区是磁盘存储信息的最小物理单位。硬盘一般有多片,并密封于硬盘驱动器中,不可拆开,存储容量可观,可达几百吉字节。软盘被封装在保护套中,插入软盘驱动器中便可以进行读写操作。软盘可分为3.5英寸和5.25英寸两种,软盘上都带有写保护口,若处于写保护状态,则只能读出,不能写人。光盘可分为只读型光盘(CD-ROM)、一次性写人光盘(WORM)和可擦写型光盆。磁盘的存储容量可用如下公式计算:
容量=磁道数×扇区数×扇区内字节数×面数×磁盘片数
专题二 计算机网络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简介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是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 4 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起来,在网络软件(网络协议)的管理下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1)远程终端联机阶段。(2)计算机网络阶段。(3)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
(4)信息高速公路阶段。
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计算机网络系统具有丰富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资原共享和快速通信。
(1)快速通信(数据传输)。
计算机网络为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用户提供了快速传输信容、的手段.网上不同的计算机之间可以传送数据、交换信息(目前可以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2)共享资源。
共享资源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功能。计算机资源包括硬件、软件和数据等。所谓共享资源就是指网络中各计算机的资源可以互相通用〕比如:在办公室里的几台计算机可以经网络共用一台激光打印机。(3)提高可靠性。
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互相设置为后备机,一旦某台计算机出现故障时,网络中的后备机即可代替继续执行,保证任务正常完成,避免系统瘫痪,从而提高了计算机的可靠性。(4)分担负荷。
当网上某台计算机的任务过重时,可将部分任务转交到其他较空闲的计算机上去处理,从而均衡计算机的负担,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5)实现分布式处理。
将一个复杂的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由网上的计算机分别承担其中的一个任务,共同运作并完成,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这就是分布式处理模式。计算机网络使分布式处理成为可能。
第二章 数据通信常识
计算机通信有两种,一种是数字通信.另一种是模拟通信。数字通信是指将数字数据通过数字信道送;模拟通信是指将数字数据通过模拟信道传送。
1.信道,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和无线电波等。 2.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信号是数据的表现形式。信号分为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两类。数字信号是一种离散的脉冲序列,常用一个脉冲表示一位二进制数。模拟信号是一种连续变化的信号,声音就是一种典型的模拟信号。目前,计算机内部处理的信号都是数字信号。 3.调制与解调,在发送端,将数字脉冲信号转换成能在模拟信道上传输的模拟信号,此过程称为调制;在接收端,再将模拟信号转换还原成数字脉冲信号,这个反过程称为解调。 4.带宽与数据传偷速率,在模拟信道中,以带宽表示信道传输信息的能力它用传送信息信号的高频率与低频率之差表示,以Hz、kHz、MHz和GHz为单位。
在数字信道中,用数据传输速率(比特率)表不信道的传输能力,即每秒传输的二进制位数(bps),单位 为bps、Kbps、Mbps和Gbps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是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
5.误码率,它是指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出错率,是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一般要求误码率低于10-6.(百万分之一)。
6.计算机通信的质量,计算机通信的质量有两个最重要的指标。一个是数据传输速率,5 另一个是误码率。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主要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部分组成。
资源子网主要包括:联网的计算机、终端、外部设备、网络协议及网络软件等。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收集、存储和处理信息,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和资源共享功能等。通信子网即把各站点互相连接起来的数据通信系统,主要包括:通信线路(即传输介质)、网络连接设备(如通信控制处理器)、网络协议和通信控制软件等。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连接网上各种计算机,完成数据的传输、交换、力口工和通信处理工作。 通信子网中几种设备的简介如下。 1.调制解调器(MODEM))
具有调制和解调两种功能的设备称为调制解调器。调制解调器分外置和内置两种。外置调制解调器是在计算机机箱之外使用的,一端用电缆连在计算机上,另一端与电话插口连接。优点是便于从一台设备移到另一台设备上去。内置调制解调器是一块电路板,插在计算机或终端内部,优点是价格比外置调制解调器便宜。缺点是插入机器就不易移动。 2.网络接口卡
网络接口卡(简称网卡)属网络连接设备,用于将计算机和通信电缆连接起来,以便电缆在计算机之间进行高速数据传输。因此,每台连接到局域网的计算机都需要安装一块网卡。通常网卡都插在计算机的扩展槽内。 3.路由器(Router)
用于检测数据的目的地址,对路径进行动态分配,根据不同的地址将数据分流到不同的路径中。如果存在多条路径,则根据路径的工作状态和忙闲情况,选择一条合适的路径,动态平衡通信负载。有的路由器还具有帧分割功能路由器连接两个以上的同类型的网络,提供网络层之间的协议转换。
第四章 因特网概述
(一)何谓因特网
因特网是通过路由器将世界不同地区、规模大小不
一、类型不同的网络互相连接起来的网络.是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Internet音译为“因特网”,也称“国际互联网”。它的前身就是ARPANET网它是一个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的计算机互联网络。 1.Internet的主要特汽〖HTSS〗
(1)Internet采用分组交换技术(2)Internet使用TCP/ IP协议
(3)Internet通过路由器将各个网络互联起来
(4)Internet上的每台计算机都必须给定一个唯一的IP地址。 2.我国Internet概况
我国从1994年实现了与Internet的连接,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5大Internet主干网: 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中国公用计算机网(CHINANET) ·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中国联通网(UNINET)(二)因特网提供的服务
Internet能提供丰富的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电子邮件(E-mail):电子邮件是因特网的一个基本服务,是因特网上使用最频繁的一种功能。
(2)文件传输(FTP):为因特网用户提供在网上传输各种类型的文件的功能。FTP服务分普通FTP服务和匿名FTP服务两种。
6(3)远程登录(Telnet):远程登录是一台主机的因特网用户,使用另一台主机的登录账号和口令与该主机实现连接,作为它的一个远程终端使用该主机的资源的服务。
(4)万维网(就是一个电子邮件地址。
(3)电子邮件的构成
电子邮件都有两个基本部分:信头和信体。信头中基本包括收件人、抄送、主题,信体是正文内容,有时还可以包含附件。 2.Outlook Express的使用
Microsoft Outlook Express是一款常用的收发邮件软件,利用它来收发邮件也是上机考试必考内容。(1)账号的设置
单击快速启动工具栏中的“启动Outlook Express”按钮,启动Outlook Express打开Outlook Express窗口。
(2)单击“Outlook Express”的“工具”下拉菜单中的“账号”命令,打开“Internet账号”对话框二
(3)单击“邮件”标签,打开“邮件”选项框。
(4)单击“添加”按钮,打开“ Internet连接向导”对话框,填入电子信箱用户的 10 姓名。(5)单击“下一步”按钮,填入电子邮件地址。
(6)单击“下一步”按钮,分别填入由ISP提供的接收邮件服务器POP3和发送邮件服务器域名。
(7)单击“下一步”按钮,分别填入账号名(即电子邮件字符@前的用户标识)和打开信箱的密码。
(8)最后单击“下一步”按钮,出现最后一个Internet“连接向导”对话框,再单击此对话框上的“完成”按钮返回到“邮件”选项卡,再单击“关闭”按钮,简单设置完成。(2)撰写发送邮件
(1)单击“启动Outlook Express”按钮,启动Outlook Express
(2)单击工具栏中的“新邮件”按钮,出现撰写新邮件的窗口。窗口上部分为信头,下部分为信体。将插入点移到信头的相应位置,并填写各项。
(3)单击“发送”按钮,即可发往各收件人二 3)在电子邮件中插入附件
如果要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发送计算机的其他文件,如Word文档、图片等,那么当撰写完简短的电子邮件后,可按下列操作插入指定的计算机文件
(1)在“插入”下拉菜单中单击“文件附件”命令,或直接单击工具栏上的“附件”按钮,打开“插入附件”对话框。
(2)在对话框中选定要插入的文件,然后单击“附件”按钮。
(3)在新撰写的邮件的“附件”框中就会列出所附加的文件名。 4)接收和阅读邮件
先连接因特网,启动Outlook Express如果要查看是否有电子邮件,则单击工具栏上的“发送/接收”按钮。此时,会出现一个邮件发送和接收的对话框。当下载完信件后,便可阅读。阅读邮件的操作如下。
①单击OutlookExpress 窗口左上部的邮件文件夹中的“收信箱”,便弹出一预览邮件窗口。该窗口左半部为邮件文件夹;右半部上边为邮件列表区,收到的所有信件都在此列出;右半部下边是邮件预览区。当在邮件列表区中选择一个邮件并单击后,该邮件内容便显示在邮件预览区中。②若要简单地预览某个邮件,单击列表区中的某个邮件即可。若要仔细阅读,尤其是打算复信时,则必须双击它
当阅读完一封邮件后,可直接单击窗口“关闭”按钮,结束此邮件的阅读。(5)阅读和保存附件
如果邮件中含有附件,则在邮件列表框中,该邮件的左端会显示一个回形针图标。单击邮件预览窗格左上角的“附件”按钮(标有回形针图形),打开附件手拉菜单,单击附件的文件名就可以阅读了。如果要保存附件到另外的文件夹中,那么可单击下拉菜单中的“保存附件„”命令,打开“保存附件”对话框,指定文件夹名,单击“保存”按钮 也可以在邮件阅读窗口中,用鼠标右键单击“附件”框中的附件名,使用决捷菜单中的“打开”命令来阅读。
(6)复信与转发
医学信息检索知识总结 篇5
狭义的信息检索是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即信息查询。按存储和检索的内容划分,分为文献信息检索、数据信息检索和事实信息检索三种。
2、信息素质(养)包括信息获取的意识,评价、判断信息的能力,查找、收集、组织信息的能力,信息决策及处理能力。标准:2000年1月18日,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标准一能够确认信息需求的特性与范围。
标准二能有效而又高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标准三能评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能把所筛选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标准四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去完成一个具体任务。
标准五了解利用信息过程中所涉及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合理、合法地检索、搜
集和利用信息
3、信息源是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
I、按信息的产生次序和加工整理的程度不同,可将信息源划分为四个层次结构:
(1)零次信息指未经正式发表或不宜公开和大范围内交流的比较原始的素材、底稿、手稿、书信、工作文稿、工程图纸、考察记录、实验记录、调查稿、原始统计数字,以及各种口头交流的知识、经验或意见论点等。在较小的范围内交流、使用、参考,传播渠道少,或常保密。特点是信息来源直接、真实,内容新颖。
(2)一次信息又称原始文献、原始信息源,它是作者依据本人的科研和工作成果而形成的文献,这类文献是脑力劳动的正式产品,是科研成果的一种主要表述方式,代表新知识,组成了可供交流的系统性信息。主要包括:专著、期刊和报纸、科学考察报告、研究报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说明书、技术标准、政府出版物、产品样本等。
(3)二次信息指根据实际需要,按照一定的科学方法,将特定范围内的分散的一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简化和有序化而形成的文献信息。它能较为全面地系统地反映某学科某专业文献的线索,是检索一次信息的工具。这类文献有:书目、题录、索引和文摘等。
(4)三次信息指通过二次信息提供的线索,选用一次信息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后而编成的信息。一般包括专题述评、动态综述、系统评价、进展报告、学科年度总结、年鉴、指南和百科全书等。
II、按信息的出版类型划分,可分为以下十种类型
(1)图书:提供的知识一般比较系统、全面、可靠,起着综合、积累和传递知识的重要作用。报道的知识比期刊和特种文献晚,且出版周期较长。
(2)期刊论文:采用统一名称,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连续出版物。特点是出版周期短,报道速度快,数量大、内容多,发行面广。内容一般是一次文献
(3)科技报告:内容高度专门化,且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一般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
(4)专利文献 :狭义的专利文献一般指专利说明书,它是专利文献的主体。
(5)会议文献(6)政府出版物(7)学位论文:包括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8)标准文献:属于三次文献,其反映的信息传达了当时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水平
(9)产品样本(10)科技档案
4、信息检索系统是为了信息检索而建立的,可以根据某些文献特征信息从其中查检出含有特定信息(知识和情报)的文献的文献特征信息逻辑系统,是对巨大的不断增长的文献流进行控制的手段。
文献特征信息,是指文献所固有的,可找出某一或某些文献并将其从其他文献中识别出来的特征信息。将某一文献的各种特征信息加以记载,成为一条文献记录,再将属于一定范围的全部文献记录按一定规则组织起来,就成为一个信息检索系统
5、信息检索语言
(I)自然语言:指文献作者或文摘提要的作者原来使用的语言,即出现在文献题名、摘要或正文中的语词。不足:
(1)不能简单明了而又专指地表达文献及检索课题的主题概念;
(2)不能够语词与概念一一对应,不能够排除多词一义、一词多义和词义含糊现象
(3)不能显示出概念之间的关系;
(4)不能将概念进行系统排列;
(5)不能够在检索时便于将标引用语和检索用语进行相符性比较.(II)人工语言——情报检索语言:根据情报检索的需要而创制的人工语言,表达文献主题概念和检索课题概念。其实质是一系列概括文献情报内容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概念标示系统。可分为分类检索语言、主题检索语言和代码检索语言三大语系。人工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医学主题词表
主题词又称叙词,在标引和检索中用以表达文献主题的规范化的词或词组。常用主题词表:《美国医学主题词表》(mesh)、荷兰医学文摘的主题词表(EMTree)、《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pubmed)主题词表
6、考察检索效率的常用指标 ——检全率与漏检率、检准率与误检率
7、文献数据库是指记录各种文献信息的数据库,一般包括记录、字段和文档。是计算机可读的、有组织的相关文献信息的集合。以数字化方式,按一定的数据结构存储在计算机中。类型:(1)按文献数据库的记录内容划分: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混合数据库
(2)按文献数据库的运行方式划分:光盘数据库、联机数据库、网络数据库
(3)按文献数据库的存储介质划分:磁介质数据库、光盘数据库
几种主要的文献数据库
(1)题录数据库:题录是指文献的基本信息,也称目录。包括题名、作者、文献来源、(三者必备)关键词、作者机构、摘要等。是二次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
(2)文摘数据库(3)图书馆馆藏目录数据库(4)全文数据库
(5)光盘数据库(6)多媒体数据库(7)网络数据库
8、计算机检索技术原理:检索提问字符串匹配 数据库中特征标识字符串
9、计算机检索技术方法:
1、布尔逻辑检索 ——运算符的优先级为:—、*、+,2、截词检索是为了部分解决由于检索式中对同义词列举不全造成的漏检现象,截词符号一般用“?”或“*”等。?代表零或一个字母;*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母,提高检全率
3、字段检索,将检索词的匹配限定在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字段范围内进行,在检索词前用一个字段符加“=”(用于限定性字段的检索)表示,有的是在检索词后加“in”(对某一指定数据项进行检索)和一个字段符表示。
4、范围运算、精确检索将一个短语(词组)当做一个独立的运算单元,往往用双引号括起来,进行严格匹配,以提高查准率。
6、加权检索,弥补布尔逻辑检索不能揭示检索概念与检索课题相关程度的缺陷,其基本思路是,由检索者自行对各检索词设置一个权值,并提出一个阈值,当检索出的提问式的总权值大于或等于阈值时,该文献为命中,否则为不命中。
10、检索式是检索策略的逻辑表达式,是指计算机信息检索中用来表达用户检索提问的逻辑表达式,由检索词和各种布尔逻辑算符、位置算符以及系统规定的其他组配连接符号组成。
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
A.通用菜单、B.统一检索平台、C.文献资源统一导航、D.总库文献出版报表
1、简单检索,提供了类似搜索引擎的检索方式,用户只需要输入所要找的关键词,点击“简单检索”就查到相关的文献。
2、标准检索
• 扩展词 :在检索框中输入一个关键词后,点击检索框后的扩展按钮“ ”
• 词频控制:控制该检索词在检索项中出现的次数要大于等于选择的次数
• 中英文扩展检索
3、高级检索:检索项包括:题名、关键词、主题、全文、作者、第一作者、作者单位、文献来源。
4、引文检索:以检索参考文献为出发点,根据文献的引用关系,找到引用文献
5、学者检索:是通过学者姓名、单位、研究方向关键词等信息,查找学者发表的全部文献及被引下载等情况
6、科研基金检索:是通过科研基金名称,查找科研基金资助的文献。
7、句子检索:是通过用户输入的两个关键词,查找同时包含这两个词的句子
8、工具书及知识元搜索:将文献总库中的作者、学术术语、概念、数字、图形、表格等知识元信息抽取出来,为用户提供有关知识元的事实检索
9、按文献来源检索:包括检索学术期刊、博士学位授予点、硕士学位授予点、会议论文集、报纸、年鉴(种)和图书出版社。通过确定这些文献来源,可查找到其出版的所有文献,再利用分组、排序等工具,可对这些文献进一步分析和调研。还可以利用统一导航功能控制检索范围检索文献来源;也可以使用检索筛选历史可返回前次检索结果。网络搜索
1、因特网起源于ARPANET。
2、互联网信息分类,依信息资源在服务器上的组织方式和采用的传输协议划分: KI、Scirus科技文献(Embase链接)
1、引文:引文指一篇学术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通常以脚注或者尾注的形式出现。引文索引:引文索引以某一文献(包括作者、题名、发表年份、出处等基本数据)作为标目,标目下著录引用或参考过该文献的全部文献及出处,它主要供用户从被引文献查找引用文献。
2、引文数据库的作用:
用于分析、追踪热点研究领域——cited reference 越查越旧;times cited 越查越新;related records越查越深
用于科学绩效的评估——评估学术论文的影响力、评估国家宏观科研状况、学术期刊的评 3、1963年由美国科技信息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编辑出版了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
SCI的网络版:Web of Science(wos);2001年推出Web of Knowledge(WOK)
Web of Science®(1975-presen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2003-2003)
4、ISI Web of Science 包括著名的三大引文索引: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1990至今)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 1956至今)
Arts & Humanities Ciation Index®(AHCI, 1975至今)
5、Web of Science的检索功能:
General Search 一般检索——主题、来源刊、作者、地址
Cited Ref Search 引文检索——被引作者、被引文献、被引年代
将一篇文献(无论是论文、会议录文献、著作、专利、技术报告等)作为检索对象,直接检索引用该文献的文献,不受时间、主题词、学科、文献类型的限制,特别适用于检索一篇文献或一个课题的发展,并了解和掌握研究思路
Structure Search 化学结构检索(绘图)
Advanced Search 高级检索
6、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期刊引证报告)
综合性、多学科的期刊分析与评价报告,它客观地统计Web of Science收录期刊所刊载论文的数量、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论文的被引用次数等原始数据,再应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计算出各种期刊的影响因子、立即影响指数、被引半衰期等反映期刊质量和影响的定量指标。JCR Web全面综合地评价和分析了国际性学术期刊。图书馆可利用JCR Web的信息选择期刊订购;论文作者可根据JCR Web的影响因子排名决定投稿方向。
7、Impact Factor影响因子:指的是该刊前二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的总数所得到的值
8、特种文献(Special Categories of Documents)是指那些在出版发行和获取途径两方面都较为特殊的科技文献。包括:会议文献、专利文献、学位论文、标准文献及科技报告等。(万方,中国知网,wos)
专利文献(Patent Documents)是实行专利制度的国家及国际性专利组织在审批专利过程中产生的官方文件及其出版物的总称。(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信息网、中国知识产权网、万方、中国知网、美国专利局、欧洲专利局、ISI WOK)
科技报告(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是关于某科研项目或活动的正式报告或记录。(万方、中国知网)
标准(万方、中国知网)
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篇6
旅游业信息发展的历程
1.机票预订系统与全球分销系统的出现:旅游业信息化萌芽的标志 2.饭店预订系统的形成
3.1990s中后期,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出现 4.旅游网站与旅游电子商务出现
一.旅游业信息系统的结构
A概念中提到,战略决策者,管理控制层,作业处理层。B它的功能结构有:(1)数据处理功能:储存、传输、增加、删除(2)计划功能(3)控制功能(4)预测功能(5)决策优化功能
C.组成部分:信息管理者、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 二.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
1.对旅游企业的影响:解决星系不对称:有助于市场营销,推进管理现代化与科学化,推进集团化
2.对消费者的影响:及时,实时的信息服务个性化服务
3.对旅游行政部门管理部门的影响: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促进行政职能转变,增加旅游统计准确性
三.饭店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
1.前台经营系统2.办公自动化系统3.后台管理系统4.饭店决策支持系统 四CRS中央预订系统的类型:饭店集团、饭店联合体和经营销售组织 五.中央预订系统的组成
1.常客管理系统2.大客户管理系统3.中央渠道管理系统4.预定中心系统5.网上直销系统6.收益管理系统
中央预订系统的概念(理解):之饭店集团或联合体应用的由其成员共享的内部预定系统 六.全球分销系统GDS 1.起源:航空、出租车、旅游、饭店 2.GDS的特征:(1)GDS是一个封闭的网络(2)可以实现远程销售(3)用户身份明确,安全性有保证(4)使用特定的硬件软件
3.概念:全球分销系统有成代理商交易平台,是为代理商提供航空和旅游产品分销服务的大型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的统称。(针对的是经营商代理商)
4.特征:GDS是一个封闭网络、可以实现远程销售、用户身份明确、安全性有保证、使用特定的软件和硬件
5.全球五大GDS 系统:艾玛迪斯、saber、galileo、worldspan、中航信GDS 七.饭店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软件管理向集成发展 2.软件由管理向决策发展
3.商品化软件与专用化软件并存 4.HMIS与饭店自动化设备相结合 八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1.提高管理效率和控制能力 2.合理设计产品 3.与其他旅游企业建立联系 4.有助于资金结算和信用审核 5.有助于实现集团化和网络化经营 九旅游交通信息系统的组成
基本服务模块:电子地图、路线选择、票务查询、地理信息、气象信息
安全保障模块:实时路况、智能车流分析、旅游交通管理、旅游车辆个调度、交通事故增援 通讯服务模块:呼叫中心、短信平台、广播电台 十呼叫中心的类型
按呼叫类型分;呼入型、呼出型、混合型 按功能分:电话、web、IP、多媒体
按使用性质分:自用、外包、APS(应用服务提供商)十一呼叫中心的主要功能模块
1.自动语音应答2.智能选择坐席3.录音功能4.人工坐席应答5.查询与预定6.客户信息管理 十二GPS的应用范围
1.传播远洋导航和进港引导 2.飞机航路引导和进场降落 3.汽车自主导航
4.地面车辆跟踪和城市智能交通管理 5.紧急救生
6.个人旅游业外探险 十三.电子商务的功能
1.广告促销2.咨询洽谈3.网上订购4.网上支付5.电子账户6.商品配送7.意见反馈8.交易管理 十四.旅游电子商务的特征与特性
特征:1旅游产品可交易性强2.旅游产品交易便捷3.旅游产品交易率高4.系统运营成本低 特性:聚合性、有形性、服务性 十五金旅工程:“三网一库”
1.内部办公网:国家机密网络2.管理业务网:旅游部门内部的业务管理网,由国家和地方旅游部门按照标准分级建设3.公共商务网:商业网络由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与相关企业合作组建4.中国旅游基础信息数据库 十七.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数据可识别的抽象符号、包括字符文字数字图形
数据代表真实世界的客观事物,未经加工的本身无价值。信息时讲过加工处理的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 十八.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十九.饭店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基于日常的业务内容和流程是办公自动化的一类管理信息系统 二十中国饭店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1.锦江国际成立合资信息技术企业 2.首旅建国选择外包服务 3.金陵采取自主创新研究 4.海航海电利用航空信息优势
5.岭南国际通过专业渠道建立花园酒店 6.开元旅业与科研机构合作
7.东方酒店开发专用软件金陵酒店1983年开业,是中国第一家完成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的酒店
二十一.旅行社管理系统:
1.组成:前台系统:产品开发、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团控管理、结算管理、签证管理
后台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系统管理
扩展系统:呼叫中心、短信平台、电子商务、代理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
系统硬件构成:核心层、合作层、公众应用层
二十二.遥感系统RS:是1960s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综合性探测技术
1.概念:RS是应用一定的探测仪器,从远处把物体的电磁波记录下来,分析展示出物体的特征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
2..组成:运载工具、遥感平台、遥感仪器、信息传播输入接受装置、信息和图像的分析和应用
3.应用:民用:侦察预警、军用:资源普查、土地利用 二十三.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
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旅游机构内部和对外连通性,即改进旅游企业之间与旅游供应商之间、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交流与交易,改进旅游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增进知识共享。
二十四.旅游电子交易模式
1.旅游电子商务的主体和交换关系 主体:企业、消费者、政府部门 2.B 2 C模式
(1)旅游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的简称:B 2 C、B to C(2)即电子化商业零售,企业通过互联网提供网上商店,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商品和服务,消费者通过网络购物和支付
形式:A代表卖方的B 2 C、C代表企业直销B2C、B代表买房的B2C 3.B 2 B模式
(1)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简称B2B、BtoB(2)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或专用网以企业为主体,以银行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企业数据为依托的商务模式
形式:已卖方为主、已买方为主、公共平台 4.C2C模式
(1)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简称,C2C 或CtoC(2)即消费者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个人的交易,这种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与实惠 形式:淘宝、易趣 5.B2G模式
(1)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电子商务
(2)该模式可以用于政府采购、包括房间、机票、车票、旅游线路 6.企业--企业--消费者(B—B—C)(1)该模式是B2B、B2C两种模式的整合,以B2C为基础B2B为重点将两个商务流程衔接起来
二十五.电子机票的发展历程:1.1994年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率先推出电子机票 2000年三月南航在国内率先推出电子机票 二十六.电子机票的优势:
购买方便:网络购买和英航卡支付 使用更方便:登机、退票、改签 服务个性化和智能化 降低航空公司的经营成本 二十七.景区电子门票
1.系统的概念:它涉及到门票的制作,销售、通道验票、客流监控、资源开发决策、以及财务控制等内容
2.构成:电子门票、读写终端、验票通道管理机、应用管理软件、专用信息处理网络、专用服务器、PC机
3.系统功能:先进的防伪防损功能、现代化的全自动票务管理、准确的全自动化票务管理、准确的统计分析、有效的营销工具
4.电子门票的种类:直至条码票、光盘条码票、ID卡票、电子标签、非接触式或IC卡票、指纹ID卡票 二十八综合体
.1.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政务G2E
(1)指公务员之间的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内部电子化管理(2)内容:电子公文收发、文档管理、会议管理、领导日程 2.政府之间的电子政务G2G(1)上下级政府之间、不同地方政府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活动
(2)内容:旅游电子法规与政策、电子公文、电子政务系统、电子培训系统、网络业绩评价系统
3.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电子政务G2B 指政府部门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企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 4.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电子政务G2C 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众提供各种服务 三十DMS的概念:
是一个采用开放式的体系结构、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综合数据库、多媒体和网络营销等技术、进行旅游宣传、促销和服务的综合应用系统 二十九.DMS的优势:
中国DMS总台是在国家“金旅工程”的公共商务网平台上构建的
营销效果好,成本更低、管理能力更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更强、电子商务功能更强 发展历程:
2001年金旅工程启动
2002年十月南海DMS作为第一个国家试点通过转鉴定 2003年在全国138个城市推广DMS 三十地理信系系统(GIS)
1.概念:是十一中采集储存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2.组成:旅游信息查询、旅游专题制图、辅助旅游开发决策、旅游交通管理 A.饭店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1)HMIS是饭店管理的辅助系统(2)是开放式的系统(3)是反馈系统(4)有层次性的系统
B饭店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1)替代人工(2)内部控制(3)系统分析(4)决策支持 C.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存在问题(1)信息技术应用层次较低(2)信息化动力不足(3)信息化普及程度不高(4)旅游者的消费习惯影响 D.旅游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传统业务相结合: 1成功借鉴美国经验,准确定位细分市场 2.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探索与传统业务的结合
3.吸收海外风险投资组建公司,利用海外融资迅速发展 4.组建强大的管理团队
(二)传统业务模式中引进信息技术
1.进行企业战略转型。选择合适的盈利模式 2.依托传统业务的优势,进行电子商务 3.组建中外iahezigongsi,在国内上市融资 4.建设强大的管理团队.E.虚拟旅游的类型:桌面虚拟、沉浸式、分布式 F.虚拟旅游的特征:交互性、沉浸性、构想性 G.虚拟旅游的影响:
1.虚拟旅游是人类休闲的革命 2.虚拟旅游对真实是旅游的影响 3.空间与自我的迷失
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篇7
经研究学者广泛验证和被现实接受的技术采纳模型(TAM)认为,个体的认知构成预先的用户接受或者对技术的使用。2002年,国外学者JOHN BENAMATI等率先提出技术采纳模型适用于信息技术外包决策研究,并提出了信息技术外包采纳模型的基本框架。本文针对该研究模型,对影响企业外包决策者态度的外部因素从知识角度分析入手,构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外包接受模型。并结合信息技术外包中核心的知识管理问题:知识获取与保护,提出基于知识获取与保护的信息技术外包策略。
一、信息技术外包采纳模型介绍
信息技术外包采纳的概念来源于著名的技术采纳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技术采纳模型是由Davis、Bagozzi、Warshaw等1989年提出,他们意图用一个一般化的理论来解释技术接受度的决定性因素。2002年,JOHN BENAMATI等率先提出技术采纳模型适用于信息技术外包决策研究,他们认为信息技术外包决策者的态度对最后的外包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并提出了信息技术外包采纳模型。IT外包决策者的“外包态度”受“外包易用认知”和“外包有用认知”影响,而这两个因素又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商业应用的外部环境,外包前与潜在承包商的关系,及对外包风险的认知;“外包有用认知”与外包信息技术的效用直接相关,“外包易用认知”与外包信息技术的运作及控制相关,外包的易用认知正向地影响着外包的有用认知;“外包态度”不仅包括主观的意愿,而且还包括企业客观上已具备的基础条件。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外包决策
1. 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外包采纳模型
JOHN BENAMATI提出的信息技术外包采纳模型给予我们的启发是,可以分析外部因素来对外包的易用性和有用性获得认知。因为IT外包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从IT供应商中集成知识的机制,所以本文从知识的角度给出影响信息技术外包决策者态度的外部因素,建立基于知识的信息技术外包采纳模型(见图1)。
由于外包是企业从供应商中集成(或者说聚合)知识的一种方式,固本文认为信息技术外包是企业从供应商中集成知识以实现全部或部分的信息系统功能的一种方式。就外包企业自身知识资源有限考虑,分析实现信息系统功能需求的知识与企业提供的技术供给的知识匹配情况,将会识别企业哪里产生短缺的知识,即为知识缺口。企业明确自己哪里存在知识缺口后,才会对缺失知识属性产生认知。知识缺口的识别可以采用VENN图解法,本文不详细介绍。
从前面信息技术外包采纳模型的分析知,信息技术外包决策结果最终取决于外包决策者的态度,而决策者对于外包的态度又取决于其对信息技术外包的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由于外包决策中影响企业长期绩效的根本问题是知识管理问题,即知识流动与保护问题,所以,企业在外包决策中既要考虑如何能获得外部能力,又要考虑如何保护使自己赖以获得长久竞争力的核心知识。本文认为影响外包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的因素有:缺失知识属性认知和外包知识风险认知。
2. 外部因素分析
(1)缺失知识属性认知
缺失知识属性认知这个外部因素的提出来源于国外学者Jens Dibbern等研究的支持,他们认为企业内部相对于外部供应商的技术性知识缺乏的认知对信息技术外包决策有着重要影响,而企业所掌握的核心知识是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知识缺口识别后,有必要明确企业缺失的知识的属性:核心或是非核心。
基于价值链理论将IT业务分为支持核心业务的IT业务和支持非核心业务的IT业务。按知识对企业的作用和贡献大小将知识划分为核心知识和非核心知识。核心知识是指能使企业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的独有技术,并使该技术迅速、高效地转化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非核心知识是指辅助核心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文化、技术及知识等。所以,本文认为支持核心业务的IT业务即为核心知识,支持非核心业务的IT业务即为非核心知识。
(2)外包知识风险认知
外包在许多方面为企业带来益处的同时,为也可能导致企业核心技术流失,丧失长期竞争力。外包使企业丧失长期竞争力的根本问题即知识管理问题。于是,就产生了外包知识的风险。但是,风险又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它取决于决策者如何看待。当决策者缺乏能力对风险控制时,他们对风险的认知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外包决策因素。
三、基于知识获取与保护的信息技术外包策略
从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战略考虑,在外包决策中需要关注如下两个问题:一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知识核心度。知识核心度主要指知识对企业核心业务支持的作用或权重。二是影响企业竞争力保持的知识流失度。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知识获取与保护的信息技术外包策略,见图2。
1. 完全型外包IT业务
处于图中I的IT业务,应采用完全外包策略。对外包企业而言,该IT业务的特点是知识核心度和知识流失度均低。由于IT业务属于非核心知识,即IT业务只是支持企业的非核心业务,该IT业务的运营状况对企业的整体运营绩效的影响不大,企业可以对该IT业务采用一般性的控制策略。另外由于企业对于该IT业务外包的知识保护程度高,即知识流失度低,可以与服务承包商签订明确的合同。
2. 选择型外包IT业务
处于图中II和Ⅳ的IT业务,均应采用选择型外包策略。对于II的IT业务,其特点是知识核心度高且知识流失度低。由于该IT业务属于核心知识,即IT业务直接支持企业的核心业务,则IT业务的运营状况直接影响核心业务的运营绩效,因此需要防止IT业务影响企业的运营策略,导致企业商业机密的泄漏,这样,企业必须能采用有效的控制策略;另一方面,由于该IT业务的知识流失度低,则企业可以把握该IT业务的未来发展趋势,与IT的服务承包商签订一个周密的合同,从而达到保护该IT业务的知识的目的。对于Ⅳ的IT业务,其特点是知识核心度低且知识流失度高。由于该IT业务属于非核心知识,即IT业务只是支持企业的非核心业务,该IT业务的运营状况对企业的整体运营绩效的影响不大,因此企业可以采用一般性的控制策略。但由于该IT业务的知识流失度高,难与外包的服务承包商签订一个明确的合同,这将使企业面临知识保护的困难,从而导致外包该IT业务运营成本的增加,失去外包的成本节约优势,为此,对于这类IT业务,应采用选择性外包策略。
3. 完全内制IT业务
处于图中III的IT业务,应采用完全内制策略。该IT业务的特点是知识核心度和知识流失度均高。由于该IT业务属于核心知识,即IT业务直接支持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则IT的运营状况直接影响核心业务的运营绩效,因此需要防止IT业务影响企业的运营策略,导致企业商业机密的泄漏,这样,企业必须能采用有效的控制策略;另一方面,由于该IT业务的知识流失度高,也使得如果外包该信息技术,难以签订一个完善的合同来保护该核心知识。因此,对于这类业务,应采用完全内制策略。
四、结论
本文基于知识管理角度对信息技术外包决策进行研究。首先,本文认为信息技术外包决策者的态度对最后的外包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然后,从知识角度改造信息技术外包采纳模型,归纳出两个影响企业外包决策者态度的外部因素:缺失知识属性认知和外包知识风险认知。最后,根据知识核心度与知识流失度两个因素综合考虑,提出相应的信息技术外包策略:完全外包,完全内制或者选择型外包。
摘要:信息技术外包决策者的态度对最后的外包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引用技术采纳模型(TAM)思想,从知识角度提出两个影响企业外包决策者态度的外部因素:缺失知识属性认知和外包知识风险认知,构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外包决策模型,然后结合信息技术外包中核心的知识管理问题:知识获取与保护,提出基于知识获取与保护的信息技术外包策略。
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篇8
农村 信息技术教师 知识更新 调查 分析
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也在向纵深方向推进,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不断修订,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也越来越快。这些变化迫切要求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为此,我们开展了关于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知识更新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工作。
一、调查研究设计
本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概念主要有三个:(1)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指在农村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研究及推广的教师。(2)知识更新:即打破陈旧的、传统的,甚至是落后的知识、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建立一套全新的知识体系及教育教学体系。(3)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知识更新:是指农村信息技术教师通过知识更新,熟悉、掌握最新信息技术知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提升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水平,促进农村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能力。
本研究主要采用集中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2014年2月,课题组从江苏省某地级市的三个县7所农村中小学选取了10位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这次访谈调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即:“您的初始学历专业是否为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后是否学习过最新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知识?”“您是否希望经常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更新?”等等。访谈结束后,课题组将访谈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整理,最终整理出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在知识更新方面所关心或提及频度较高的内容,即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状况、学历层次、专业背景、工作强度、福利待遇、知识更新机会、知识更新途径、知识更新愿望等9项。
2014年3月,为了将调查的范围扩大,使调查的结果更具真实性,课题组根据访谈、调查所提炼的内容生成了含有29道题的问卷,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宜的选择或解答。因为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与其他学科相比,总体数量是比较少的,采取委托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比较方便,发放效率及回收率将会很高,覆盖面也比较广。统计表明,三县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6份,有效回收率达92%。
二、调查结果
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基本情况如下:男32人,女14人,说明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男女比例不是十分均衡;年龄在20岁至35岁之间的28人,36岁以上18人,说明农村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比较年轻;初始专业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背景的28人,其它专业背景的18人,说明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初始学历中专(中师)13人,大专21人,本科12人,说明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27人,说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称整体偏低;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后有信息技术课程背景的脱产进修经历的仅5人,说明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系统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的机会比较少;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后进行过短期培训的29人,说明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进行知识更新的覆盖面不广。
2.对工作的满意度分析
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知识更新的愿望,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很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占66%,很不满意或不满意的占24%,还有10%觉得无所谓。在影响他们工作的满意度因素方面,选择频率最高的是学科尊重(88%),其他依次是工作繁琐(82%)、领导重视(78%)、职称晋升(72%)、硬件设施(68%)、学历进修(56%)、知识更新(48%)等。调查还显示,100%的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认为前5项因素是否得到关注是能否提升他们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3.知识更新的客观现状
(1)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知识更新的现状:有100%的教师进行过知识更新(含自主学习),其主要形式是:参加本校组织的校本培训的100%,参加高等院校专业进修的只有10%,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的占56%,参加专门应用技能培训的占62%。
(2)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知识更新的内容:100%的农村信息技术教师都进行过本体性知识更新,有28%的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过条件性知识的更新,进行过实战性知识更新的只有16%,三种知识都进行更新的只有8%。更重要的是,受工作条件的限制,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知识更新的内容比较零散,很少有人能够得到系统的知识更新。
(3)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知识更新的途径: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受工作环境、家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知识更新速度比较缓慢,知识更新的途径也受到一定的影响,40%的教师经常通过书店或网络购买相关书籍、100%的教师进行过网上学习、72%的教师与同事进行过知识交流、22%的教师主持或参与过课题研究、16%的教师与专家进行过交流、10%的教师进行过脱产学习、28%的教师上过培训班。
(4)知识更新的愿望:78%的教师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够重视;82%的教师认为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评优评先方面,信息技术教师明显不具优势;88%的教师认为农村信息技术硬、软件建设投资太少,无法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72%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硬件、软件发展都太快,要想跟上时代步伐显得力不从心;92%的教师认为他们的工作过于繁琐,除了教学还需要承担其他很多繁杂的事务,真正静心下来学习的时间很少。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知识更新的愿望。调查显示:48%的教师学习愿望非常强烈,34%的教师学习愿望一般,18%的教师表示没有学习愿望。
三、对策与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更新
和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条件明显不占优势:第一,受地理条件限制,农村学校学生基础信息素养远不及城镇,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起点落后;第二,各级政府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时,优先投资的是城镇中心学校,导致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装备与城镇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第三,学科不占优势,信息技术课程属于冷学科,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课时都得不到保障;第四,信息技术教师应有的待遇得不到保障,比如:福利待遇、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都处于靠边站的状态。
面对这些情况,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农村和城镇师资流动,在信息技术硬软件设施方面应和城镇学校享有同等待遇,加强素质教育,做到学科平等,提高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制定切实有效的制度及计划,规范实施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更新行为,将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更新与其年度考核、福利待遇、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挂钩,形成卓有成效的激励机制,激发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更新的热情。
2.系统优化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努力提高知识更新的实效性
1987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提出了教师专业知识分类框架,即: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及其特征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教育的目的目标等。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在《中学教师专业知识状况调查研究》中提出的教师专业知识基本框架,可以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为教育理论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即与信息技术关系密切的知识)、信息技术课程知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法知识。
因此,我们认为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更新也应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教育基本原理的学习,进而改变那些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观念及做法;二是要加强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学习,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三是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学习,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熟悉信息技术课程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四是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等一般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
3.创新知识更新途径,将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知识更新推向新高度
(1)在职培训。这应该是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知识更新的主渠道。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发展十分迅猛,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职前所获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满足课程教学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需要经常对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目前国内很多大专院校都有以培训为主的专门机构,长期进行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已经形成比较规范的培训机制。
(2)远程教育。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形成一条不受时间、空间、距离限制的远程教育通道,这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师知识更新形式,它具有传播速度快、节省时间、信息容量大、灵活方便等显著特点。广大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学习、工作两不误的情况下,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网络视频、网络文本等媒体形式掌握学习内容,同时还可以将系统设置成学完当前一门课程且通过合格考试后才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的形式。
(3)有效利用文献资源数据库。目前我国网络文献资源数据库已经比较完善,国内比较著名的有中国知网(www.cnki.net)、万方数据库等,广大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网络资源库下载与信息技术课程有关的文献资料来提升自己,一方面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又可以给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
(4)参加教育科研活动、与专家教授对话。教科研是对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是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升华,通过教育科研再反过来指导教育教学再向新的层次、新的高度迈进,教科研是一个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可以促进一个教师的内涵发展。与同行沟通、与专家交流,是教师实现专业知识更新的另一重要途径。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新知识掌握、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往往是不全面甚至是落后的,如果能够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同行的引领,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化解自己多年知识或认识的缺陷,能够很快了解掌握到课程改革最需要的前沿知识。
(5)提升学历层次。调查表明,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学历层次已大大低于其他学科,且差距还在逐年拉大。这一现象已严重制约农村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影响着农村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以及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广大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函授、远程教育、自学考试、开放教育、教育硕士等途径,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
四、结语
关注、关心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知识更新是新课程改革及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促进农村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及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只有不断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知识更新,才能使广大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理念上升一个高度,知识、技能才能上一个层次。
————————
参考文献
[1] 蒋志辉,刘斌.我国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2(7).
[2] 张燕,董玉琦,景维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来源的调查与分析.现代教育技术,2011(11).
[3] 马云鹏,赵冬臣,韩继伟,宋祥,赵晓光.中学教师专业知识状况调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4]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
[作者:黄建峰(1970-),男,江苏如皋人,如皋高等师范学校数理与信息技术系副教授。]
【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初中信息技术知识点08-01
高信息技术会考知识点07-19
信息技术必修一知识点08-25
信息技术、知识产权10-17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概括12-08
信息技术理论性知识课05-09
信息技术老师总结10-19
信息技术提升研修总结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