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情之外的徐志摩

2024-10-17

诗与情之外的徐志摩(精选10篇)

诗与情之外的徐志摩 篇1

浅论徐志摩的诗与爱情之关系

摘要:徐志摩,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个传奇似的人物,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为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他与张幼仪、林徽因以及陆小曼的爱情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的诗歌是怎样浸透他的爱情故事?他的爱情史又是怎样影响他的诗歌创作?笔者仅从徐志摩先生的部分诗歌浅析他与这三个女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爱情

提起徐志摩也许有些人对他的诗作留有深深的印象,也许有些人则更加关注他与三个女人之间的感情生活。然而,他的诗作与他的情感就像影子和物体一样如影随行,是分不开的。他曾在《落叶》中说过:“我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也许我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感情性的人。”正是这种感情性,让他把一生献给了爱,创造出许多真情流露、脍炙人口的爱情诗歌。从他的爱情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他的多情与痴心。

一、包办婚姻激起对爱的自由向往。徐志摩的爱情生活开始于张幼仪,不过他并不爱她,受过西式教育的他排斥张幼仪就像排斥封建礼教那样。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这桩婚姻的束缚,他更渴望自由和真正的爱情。这个期间他的诗歌少之又少,有关张幼仪的仅仅只有一首《笑解烦恼结——送幼仪》,况且还是张幼仪答应离婚后他欣喜而作。在徐志摩的创作史中,张幼仪无疑是失败的。

二、浪漫爱情从憧憬与渴望走向幻灭。遇见林徽因,徐志摩被她特有的气质和才情所吸引,于是对她展开热烈地追求。可以说,生性浪漫不羁的徐志摩心中的潘多拉盒子最终是林徽因给打开的,他的诗歌创作几乎也是与此同时拉开大

幕。尽管他的初恋是苦涩的,但是他的众多诗歌却让读者读懂了他的感情。林徽因在他的创作史中是一颗璀璨的星。

三、在惊世骇俗的婚恋中的复杂心态的折射。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恋情在经历风雨之后终成正果,这一时期的徐志摩灵感勃发,创作激情高涨,写下的爱情诗自然十分感人。不过当他们的感情出现危机时,缺乏爱情滋润的诗句,自然便不如从前那么光彩润泽了。陆小曼在徐志摩的创作中自然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包办婚姻激起对爱的自由向往(与张幼仪)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人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张幼仪曾回忆说。当我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着“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在英国伦敦、沙士顿,以及后来在德国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对待张幼仪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惨酷。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此时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音,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为了获得自由和追求林徽

因的平等地位,他随后又向张幼仪提出了离婚。当张幼仪答应离婚后,他“欣喜”地为张幼仪做了一首诗:

《笑解烦恼结——送幼仪》

这烦恼结,是谁家扭的水尖儿难透?

这千缕万缕烦恼结是谁家忍心机织?

这结里多少泪痕血迹,应化沉碧!

忠孝节义———咳!忠孝节义谢你维系

四千年史髅不绝,却不过把人道灵魂磨成粉屑,黄海不潮,昆仑叹息,四万万生灵,心死神灭,中原鬼泣!咳,忠孝节义!

东方晓,到底明复出,如今这盘糊涂账,如何清结?

莫焦急,万事在人为,只消耐心

共解烦恼结。

虽严密,是结,总有丝缕可觅,莫怨手指儿酸、眼珠儿倦,可不是抬头已见,快努力!

如何!毕竟解散,烦恼难结,烦恼苦结。

来,如今放开容颜喜笑,握手相劳;

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听身后一片声欢,争道解散了结儿,消除了烦恼!

徐志摩把这桩传统的婚姻看成无尽的“烦恼”,当得到解脱时,他大胆地说“身后一片声欢,争道解散了结儿。”对于这样的结果,张幼仪是无力和无奈的,然而,这种结果,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旧礼教塑成的。诗人有着他在人性上的缺点,但对张幼仪的残酷“无情”也并非是绝对的。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名门望族之女,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但受西方教育和现代思潮影响的徐志摩对于象张幼仪这样的一个传统女性却很难认同。张幼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秀外慧中,她追求的无非是朝朝暮暮的现实生活,江山有信,良人有靠,踏踏实实的和一个男人好好过日子。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不会有春花秋月的浪漫,不会有眼花缭乱的生活,也不会有你侬我侬的爱情。她不似林徽因高雅不俗,灵气逼人,也不像陆小曼璀璨艳丽,令人无法自拔。她就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平凡的让人心酸。在徐志摩遇到的几个女人里,最爱他的大概就是张幼仪。她的自立自强赢得了徐志摩的尊重,却始终无法得到他的爱。可见爱不存在公平。所幸张幼仪晚年终于找到爱情的栖息地,经历了爱与恨的艰辛,这个平凡的女人总算划上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句号。

二、浪漫爱情从憧憬与渴求走向幻灭(与林徽因)

1920年秋,正在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当特别生的徐志摩在伦敦有幸结识了正随父亲赴西欧学习访问的林徽因,并且深深地被她娇小玲珑的形象、高贵文雅的气质和特有的才情所吸引,不久便向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几乎与此同时,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水到渠成,徐志摩开始了诗歌创作。正如他自己所说:“生命的把戏是不可思议的……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其中“奇异的风”和“奇异的月色”显然指的是林徽因在他生命里的出现及对他的影响。可以说,当时康桥的美景和狄更斯的影响仅仅是促使徐志摩拿起诗笔的充分条件,林徽因的出现才是必要条件:是爱情这种世间至美好的情感诱发了徐志摩的诗歌创作欲,爱情是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催化剂。对此,徐志摩自己也承认:“只有一个时期我的诗情真有些像山洪暴发,不分方向地乱冲。那就是我最早写诗那半年,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什么成熟的半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徐志摩最早写诗那半年恰好刚与林徽因相识,由此不难推断,这“伟大的力量”指的应是来自对林徽因的恋情的力量。

然而,一开始徐志摩是把诗歌创作看作是一件私人性质的事,因此,他创作于1921年前的诗歌作品,问世的并不多。目前所能读到的最能反映徐志摩这段热烈感情的诗篇,笔者认为应是集外诗中的《情死》和《她在那里》两首诗。徐志摩在写于1922年6月的诗中写到:

玫瑰,压倒群芳的红玫瑰,昨夜的雷雨,原来是你发出 的信号——真娇贵的丽质!

你的颜色,是我视觉的纯醪;我想走近你,但我又不敢。

……

我已经将你擒捉在手内!我爱你,玫瑰!

……

尽胶结在一起,一片狼藉的猩红,两手模糊的鲜血。

玫瑰,我爱你!

——《情死》

在这首诗中,徐志摩显然将“玫瑰”视为爱的化身,采用艺术化的手法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痴迷及勇于为爱献身的疯狂,可谓前无古人了。

在徐志摩的心中,林徽因是那样完美,简直就是女神的化身。他歌咏道: 她不在这里,她在那里:

她在白云的光明里:在澹远的新月里;

她在怯露的谷莲里:在莲心的露华里; 她在膜拜的童心里:在天真的烂漫里; 她不在这里,她在自然的至粹里!

——《她在那里》

相比于《情死》在感情表达上的豪放特色,这首诗显然具有更浓的婉约风格,并且形式整齐,韵律优美,让人联想起冰心那些表达“爱、自然、童心”主题的抒情小诗来。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追求是如此强烈,然而他的满腔热情却没有得到同样的回应。林徽因很大程度上只是把他当作文学上的导师和领路人来尊敬。因此,徐志摩不禁发出了不无伤感的“私语”:

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一颗憔悴的秋柳里,一条怯懦的秋枝上,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

——《私语》

尽管林徽因对徐志摩的追求没有做出积极的回应,但她毕竟尚未婚嫁,因此,徐志摩心中也就尚存一丝希望。1922年,在与张幼仪解除婚约之后不久,为追寻不辞而别已经回国的林徽因,徐志摩结束了他的第一次海外之旅。然而回国后的徐志摩所面对的却是林徽因已经与梁思成关系十分密切,不久便成婚的残酷现实,至此,浪漫爱情彻底幻灭的徐志摩陷入极端痛苦和绝望中:

我眼前暗沉沉的地面,我眼前暗森森的诸天。

……

灾难后的城子,只剩有剐残的人尸。

——《荒凉的城子》 透过这些诗句,一个遭遇感情巨创的悲剧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然而,徐志摩毕竟不失为一个厚道、真诚而又宽宏大量的人,个人感情的不幸并未使他丧失理智,他对梁思成之父——恩师梁启超的尊敬和爱戴仍一如既往,并将对林徽因的感情珍藏于心灵最深处。

三、在惊世骇俗的婚恋中的复杂心态的折射(与陆小曼)

自与陆小曼相恋到终成眷属,徐志摩经历了一段酸甜苦辣而且十分曲折的心路历程,这段心路历程透过其爱情诗艺术而较为全面地勾勒了出来。

1.对理想爱情的热烈歌咏和追求

徐志摩是在北京的社交场合结识陆小曼的。似乎命运之神早就安排好了这场惊天动地的邂逅似的,第一次见面,陆小曼的美貌和活泼性格就给徐志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徐志摩也给陆小曼以全新的感受,让她感到:“如同在黑夜里见着了一线光明,遂死的人又兑了一口气,生命从此转了一个方面”。此后,烂漫的炽热之爱使徐志摩爱情诗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他既惊叹又欣喜地歌咏道:

这岂是偶然,小玲珑的野花!你轻含着鲜露颗颗,怦动的是慕光明的花蛾,在黑暗里想念焰彩,晴霞; 我此时在这蔓草从中过路,无端的内感,惆怅与惊讶,在这迷雾里,在这岩壁下,思忖着,泪怦怦的,人生与鲜露?

——《朝雾里的小草花》 2.面对内外各种压力的痛苦和彷徨

虽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当时的中国已经开始从封闭走向民主和开放了,但是陆小曼毕竟是“罗敷自有夫”,而徐志摩与发妻解除婚约也尚未得到亲友的谅解,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恋情自然要激起四面楚歌了。有感于此,徐志摩在诗中发出了痛苦的“呻吟语”:

我亦愿意赞美这神奇的宇宙,我亦愿意忘却了人间有忧愁,象一只没挂累的梅花雀,清朝上歌唱,黄昏时跳跃;——

假如她清风似的常在我的左右!

我亦想望我的诗句清水似的流,我亦想望我的心池鱼似的悠悠;

但如今膏火是我的心,再休问我闲暇的诗情?——

上帝!你一天不还她生命与自由!

——《呻吟语》 3.为获取个人幸福的苦苦抗争

“剪不断,理还乱”,“抽刀断水水更流”,分别时间越长,徐对陆的思念就越是无法派遣,而在国内的陆小曼更是因周围的压力和对徐志摩的思念之故愁坏了身体,因此,他毅然踏上归程,并与陆小曼联袂进行了苦苦抗争。他充满悲愤之情写道:

这是一个懦弱的世界

容不得恋爱 容不得恋爱!

披散你的满头发,赤露你的一双脚;

跟着我来 我的恋爱

抛弃这个世界

殉我们的恋爱!

……

——《这是一个懦弱的世界》 何等率真的语气、勇敢的神态、决绝的态度!然而徐志摩的抗争对象不单是外部世界的压力,也包括自己和陆小曼的内心世界“脆弱和妥协”之魔。

4.实现理想爱情之后的甜蜜与欣喜

经过苦争,徐志摩与陆小曼终于迎来了春天。1926年,他们结合了。徐志

摩把自己婚后的幸福和喜悦之情述诸笔端:

这石是一堆粗丑的顽石,这百合是一丛明媚的秀色 ; 但当月光将花影描上石隙,这粗丑的顽石也化生了媚迹。

我是一团臃肿的凡庸,她是人间无比的仙容 ; 但当恋爱将她偎入我的怀中,就我也变成了天神似的英雄。

——《天神似的英雄》 5.浪漫爱情再度被现实击碎的痛苦和无奈

婚后,尽管他们移居上海,但生性好玩的陆小曼仍然执着于她原有的生活方式,频频出入于社交界,纵情享乐,挥霍无度,这使失去了父母援助的徐志摩陷入了窘境之中。久而久之,他们的感情难免出现裂缝。然而,应该说,他们感情遭受危机时,徐志摩是想尽力修补的,他曾在诗中表白道:

但我不能责你负,我不忍猜你变,我心肠依旧是一片柔: 你是我的!我依旧 将你紧紧地抱搂——

除非是天翻——但谁能想象那一天?

——《我来扬子江买一把莲蓬》

然而有些时候你抓得越紧就流失得越快,这一时期,徐志摩流露出理想爱情再度幻灭的痛苦和绝望: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四、结束语

可以说,在“五四”一代的作家中,没有谁比徐志摩在爱情至上主义的路上走得更远了。他的短暂的一生是追求爱的一生,是浪漫不羁的一生,是悲欢离合的一生。他的爱情观及个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然而正是他的爱情观

及其传奇似的婚恋历程激发了他的诗歌创作灵感,使他在文学的道路上得以充分展示了自我。徐志摩不幸亦幸。

参考文献:

[1]胡适.追悼徐志摩[J].新月,1931,4(1):1—3.[2]徐志摩.猛虎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31.[3]顾永棣.雷与虹——徐志摩的爱情生活[J].西湖,1981(3):19—23.[4]宋炳辉.新月下的夜莺——徐志摩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327.

别样的爱与情诗歌 篇2

吻那一轮明月

当余晖里的残霞

渐渐地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

九天之上的,那一轮明月

也会慢慢地,慢慢地从灰暗的云层中走出

渐渐地它将大地染成了

霜一般的颜色,我想这应该是它

欲为这贫瘠的土地

披上一袭新衣

它有时也会,也会透过门前的窗户

对着我

投怀送抱

而这一切缘由

也使我,使我更加心安理得

以名正而言顺的理由

将它拥抱或亲吻

我想如果我可以

可以去将这时间定格

那么我一定会

会将这轮皎洁的明月

永恒在

我这颗孤寂而苍凉的心扉里

不为别的.,只为了那

那美丽如画的它——

喜欢与爱

喜欢与爱

对于我,是

多高深的词汇

老人与海

流传经久的故事

窥探者的你

是否也如我一样

如此耳熟目染

时时也在想

海与那船

是喜欢或爱

那老人回答我以

高深的缄默

忧伤的童话

爱与被爱

是以忧伤创造出的孤寂

它们所呈现出的美感

让蜜糖与泪水相融

骑士的惆怅

悠远流长的凄美

那把早已埋入

腐土的铁剑上

至今还留有

留有公主美丽的面庞

孤月寄思念

皎洁的月光褪去了

蔚蓝的颜色

伫立在寂静的黑夜里

眺望着远方那轮清冷的月

寄托我对你的思念

我又似乎,似乎在那孤寂的月亮

折射出的影子里

又回忆起

我原本,原本已遗忘的那些

忆与情高中作文 篇3

七月的栀子花又开了,空气中弥漫些许淡淡的花香。院里移植的花今年也开了花。忆起故乡那一株株栀子花和树下那个他,嘴角爬上一丝淡淡的笑意。

漫山遍野的栀子花,洁白如云,在花海中那平静清澈的湖泊倒映着蓝天白云,他默默注视着我指尖的翻转编织着属于我的花环,便噙着笑从身后拿出一个不知从何处来的栀子花花环,将其戴在我头上,微风吹过,抚去我那因他指尖温润触碰所带来的微微燥热,也吹落了几片花瓣……窝在脚边的等微微扭动那柔软的身躯,惊起阵阵颤栗,回忆中的场景悄然落幕,剩下的只是无尽的酸楚。所有的一切都因他的不告而别陷入了无限的沉寂,只剩下当初离开家乡所带走的栀子花盆栽,只是离开几年都不见它开花,今年的反常是在预示他的归来吗?等撒娇地叫唤了几声,带着慵懒的语调,无声的笑了,转身为它添了碗牛奶。或许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收养那只雨夜遇到蜷缩在角落的小猫,可我知道我和它一样被当初依赖至深的人所抛弃的滋味,所以叫它“等”,可能我还未死心,还痴痴等待。

门铃响起,击碎了我的.幻想,急忙起身去开门,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纸箱放在门旁,街道上一片寂静,疑惑的打开那只箱子,里面只有一串钥匙和一封没有署名的信。偌大的信纸上只有“好久不见”,熟悉的字迹浮现眼前,匆匆忙忙整理行李,替等找到了宠物所,便踏上了归程。看着三年前离去时的画面与现在重合,眼眶微微湿润了,拉着行李凭着记忆找寻那间小屋。

记忆深处的小屋有着我们曾经所有美好的回忆,或许是时间的沉积,记忆已微微有一丝模糊。天空下着小雨,而江南的小镇,房屋总是整整齐齐的挨在一块似在述说着老镇千古不变的风情,推开那扇厚重的木门,散落的阳光打在空中弥漫着的灰尘上,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影,一切的东西不曾挪过位置,只不过是布满了灰尘和少了他的味道。慢慢走入屋子,往日在这的画面浮现,泪又一次的滑落……

无意间走到他昔日的画室门前,记得以前他从来都不让我进他的画室,我知道每次他都很高兴的告诉我“画室里有他的全部感情”,当初我嘲笑他的幼稚,而现在呢……拿出那串钥匙一个个的试过去,渴望打开那间画室,从中找出他离去的理由。清脆的门锁开了的声音,此时我却犹豫了,我担心他的离去是为了别人,可耐不住好奇,推开了门,里面的场景又让我泪如雨下,地上,墙上,画架上都是一张张属于我的素描像。原来我就是他全部的感情,可现在知道了又如何,他早已不知所踪,我们早已各自背道相驰,散落天涯,不再相见。

手机的铃声在寂静的画室里响起,惊扰了我的怀念,一个陌生的号码打来的电话,本想不接,可又划开了通话键,熟悉如他的嗓音缓缓从手机中倾泻出来:“你还好吗,好久不见”我怔怔地没有丝毫反应,他顿了顿说到:“我回来了”低声的抽泣声出卖了我多年来克制的感情,所有的等待与伤心顷刻瓦解。

半个世纪的坚守永远的爱与情散文 篇4

我和海子在一起生活,已经五十年了。今年十月就是我们的金婚之日了,金婚寓意着 :至高无上,是婚后第二大庆典,情如金坚,爱情历久弥新,近半个世纪的风雨苍桑;近五十年的酸甜苦辣;近人生三分之二的旅程,我们总算搀扶着走过来了。为了这个信念,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的情感;太多太多的困惑;太多太多的委屈;太多太多的辛酸;太多太多的奉献。最后得到了祖孙三代十几口人的大家庭,那天伦之乐,无与伦比;那老少儿孙嘻耍追逐的场面,比蜜甜,比花香,比水清纯,比海深沉。我不是在炫耀那已过时的“庸俗” 之词汇,也不是张扬那俗套子的人生理念,我真真地感觉到,人生果真坎坷,岁月果真艰辛,生活果真凡俗,果实果真香甜!如果不去细细地咀嚼那己走过的分分秒秒,日日月月,年年岁岁,又怎能揣摩出人生的味道呢?

五十年前的那年冬天,我分文彩礼都没有索要就糊里糊涂地嫁人了,那是一个多么天真,幼稚的年岁啊!不去探一探婆家的需求和世俗的观念;不去问一问婆家人究竟喜欢不喜欢你,就踏进一个陌生的且又繁杂的`家庭,那海子是喜欢你,还是玩一玩,乐一乐,爽一把呢?我懵懂似懂,乖巧顺从地就从了人家。

当第一个胎儿在腹中涌动的时候,我才刚刚开始明白:我是真的和一个比自己还小一岁的小弟弟结婚了,真的是人家的准媳妇了,真的拥有一个家了。那家意味着什么?不知道!只是干活,吃饭,上炕睡觉。第二天依旧这样,在平庸中度过了年年月月。多少年过去了,从似懂非懂到悟彻大醒,噢!原来这许多年是在坚守一个信念:责任和义务!那平庸且凡俗的生活里,其实有许多的哲理和学问。那每日争吵的场面,其实也有许多的道理和值得品味的地方。那俗得不能再俗的日子里,有夫妻筑巢的心路历程;有夫妻双方各自闪光的亮点;有许多应挖掘却已忽略的大情小事。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变老,一天天明白,一天天品味着大社会,新生活带来的愉悦和幸福!

我给海子起个新名——“宅男”,好听吧?其实这是爱称,过去那打架闹事出了名的海子,如今已经洗心革面,那昏天黑地的“少年英雄” 已经脱离幼稚,脱胎换骨,直着腰站在那里,像个爷们儿,在哥们中他豪爽真挚,在家中他把全部的爱和责任赋于每个人。我细细品着他的作为,是他的人品,真实地降服了我,在我人生低谷的时候是他呵护了我,在我被人蔑视的时候是他支持了我,我出去旅游了,他看家护院,把那几十盆花养得翠生生,鲜艳艳。就连那小狗小猫也让他管理的规规矩矩。我玩疯了,他却忙着为家付出,为我坚守,我其实没什么可以再挑剔的了,只是内心那种愧疚于他总是难以出口,还是那虚荣和小资在作怪,还是那许久的“爱” 不愿表白。

人生百年,终有终了,愿这持久的坚守,深深铭记,愿亲情,友情,爱情永注!

用一首小诗结束这肺腹之言吧。

爱虽神圣 却是懵懂

久而久之 淡泊浮动

求子情同 生计败.兴

早春晚秋 望断京城

十三(年)苦挣 荆棘刺痛

爱河流逝 魂灵荡送

老茧生成 皱纹爬行

青丝挣扎 白发盖顶

转瞬即逝 岁月更名

青春己过 夕阳筑梦

尘埃世俗 烟雨蒙蒙

浑.昏.秽.庸 半世飘零

满目怅然 抱恨终生

求索取胜 熬炼钢成

内取柔韧 外沐春风

刚柔相济 处之太平

夫唱妇随 渐入佳境

平庸俗化 却是稳定

朝朝暮暮 月色朦胧

贤德厚重 雨雪消融

不胜慨然 如梦初醒

苍穹世故 重塑魂灵

诗与画的作文 篇5

大自然的山苍翠欲滴,峰峦起伏,它们仿佛在互相攀比,比谁更加高大,比谁更加雄伟,比谁更加壮观。它们形状不一,千姿百态,有的像一个黄灿灿的金元宝,从远处看,仿佛是摇曳在一艘小巧玲珑的船里;有的像一只公鸡,抬起了一只脚,看起来像是正在投入地练着武功呢;有的像几只小狗聚在一起懒洋洋地趴在那里休息;有的像一头小牛,在这无限的静谧当中,连那条赶蚊子的尾巴也不动了。

大自然的水清澈见底,在底下游来游去的鱼儿都能被看得一清二楚。石头在这溪水中安了家,但这不影响溪水前进的脚步,它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往前冲,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流向大海。我赤脚走在这溪水中,一切的烦恼都抛在脑后,心情比任何时候都要美丽。溪水轻快的步伐战胜了一切不美好的东西,战胜了一切忧郁的心情。

大自然的森林更是生机勃勃,一走进去,全是鸟儿的歌声,它们在树间来回穿梭,享受着整片树林。清新的木香和芬芳的花香笼罩着我,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变得好轻,突然,我飞上了天空,加入了这和谐的家园。在那里,我帮刚出生的小鸟展翅高飞,我帮迷了路的风儿找对方向,我帮小树苗剪去枯枝……鸟儿们就在这片林子里快乐地生活。看着它们在天空中自由自飞翔,穿梭在白云间,我开心极了。

浅谈诗与画的关系 篇6

苏东坡曾称赞王摩诘(即王维)的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诗,画中有诗。”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的创作特点,也开创了诗歌与绘画创作的新领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与绘画是彼此联系的,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也是互补的。现在我们引用王维的《山居秋暝》和郑板桥的名画《竹石》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诗人从秋日傍晚山村的景物之中,选取了明月、清泉、青松、莲等景物,又选取了一些富有动感的生活片段,不假雕饰,用几乎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山村生活图。虽然没有进行细节描写,但亦使读者脑中生成一幅幅画面。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中有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所有的意象也都是语言的表达。我们对诗歌中的意象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头脑加工加以完成的,我们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根据诗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来加深我们对诗的理解。所谓“诗中有画”就是诗歌突破了语言的界限,而充分发挥出了它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脑

中形成了清晰的图画。这样的创作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也更有利于诗歌的传播。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郑板桥的名画《竹石

图》(见右)。此图为庭院中的竹石。瘦石壁立,以

白描的笔意为主,长折带皴勾出坚硬挺削的石质,褶裥处略施以小斧劈皴。石前新篁三枝,劲拔挺秀。

青竹深深扎根于青石之中,不肯放松。不管是东西

南北风,它依然屹立于其中。画面简约明快,竹清

石秀。从这幅画,使人直接想到竹子的特性:高洁,坚韧。郑板桥的那首《竹石》仿佛从画中跃然而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由此可以

得出“画中有诗”。

由此看出,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都是诗和画的联系的表现,二者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了“诗

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

诗”等艺术境界。诗和画的有机融合共同促进了中

国艺术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但是,诗与画,作为两种艺术,它们在相同之中又有不同的地方。

例如上面所举的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描绘了一个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景象,使人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深化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美与心境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而这些远远不是一幅画所能表现的。而另一方面,《竹石》这幅画,直观的描绘了竹子的挺拔,却不能表现出作者借物所托之志。

由此看出,诗歌是一种时间艺术,可以描写事物动态,但又不必拘束于某一时间,而是可以超越时间界限的。其次,诗歌还是一门语言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作用于人们的想象,以此表现出来的意境,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绘画是一种空间艺术,善于描写事物空间的静态,欣赏者一眼望去,就对画面的整体构图有了视觉直观的把握。它与文学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丰富的直觉感染力。但是,过于直接的视觉,使得绘画所表现的范围没有文学作品宽广。

现代诗与古诗的不同之处 篇7

现代诗:写法自由,更适合抒发现代人的情感。

古 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

产。古诗词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诗与画 篇8

这些词,每一首都是一幅理想意境的花鸟画。当文溃曲尽之处,也就需要另一种视觉语言——更直观的绘画来表达这种无尽的意。

词境、花鸟境;能解花情、鸟语的人越多,曲折委婉、丰富细腻的情感也就越浓厚,花鸟画的社会心理审美基础也就越广泛。

自中晚唐始,以边鸾为代表逐渐形成工笔花鸟画艺术强进阵势的同时,新的文学体裁——词,也适应着人们细腻微妍的感情而产生、发展着。在语言形式上,词脱出了唐诗格律的限制,可以用自由、轻松节奏的长短句来抒发内心复杂、曲折、幽婉的情感。

爱情意绪是词表达的主要倾向,唐末温庭筠所创“花间派”的那种纤细柔美,正是此倾向的代表。多写青楼闺房,惹人情意。因为情意的关注,目光也越来越聚焦。在比、兴的传统文学思维中,一下子凝神于最容易喻为美人的艳丽花朵,或是寓意爱情的鸳鸯、鸂鵣(chi4)。

李商隐、杜牧的诗,他们的诗已不再是李白、杜甫的“盛唐之音”,而是

“相见时难别以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蜡烛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这些千古传颂的新词丽句。这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主题以完全不同于盛唐,而是沿着这一主线,走进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追求中。

宋代在重“文”的基本倾向下社会比较安定、平稳。宋在对外政策方面,不象唐朝那样开疆拓土,而采取较为内向的政策。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必然会体现社会内向的基调,宋词就是艺术内向发展的一个范例。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从注重外在转向了内心的抒泄。通过花鸟的细细观取和咏吟来阐发内心深处的心绪。

例如欧阳修的词:“暗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鸂鵣滩头风浪晚,露重烟轻,不见来时伴。”《蝶恋花》。周紫芝词:“春雨细,开尽一番桃李。柳岸曲栏花满地,日高人睡起。绿浸小池春水,沙暖鸳鸯双戏”《谒金门》。

时代、文化的内向,使人越来越细致地发掘内心的微妙爱情意绪。鸳鸯蝴蝶、莺愁燕苦,惜春伤春、花开花落,目光从满目春色聚焦到翩翩而飞,成双成对的蝴蝶鸳鸯身上。

即使是词境堪称豪放雄壮、有剔除当时词坛“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之称的大文人苏轼,也不免被时代所染,目光也照样转移到杂花折枝之中:“浓艳一枝细看取,芳意千里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因为自古中国人内心就与生俱来的带有迷恋花鸟的浪漫情节。

心境意绪的复杂、细腻,暗渡于花鸟生命之中,借一花一鸟一草一虫来传达心境,是文学艺术给予了绘画艺术——花鸟画的极好契机。通过对一个折枝花卉、几枝霜天芦花悉心深入的绘画,正是一首词境,绝妙的表达。或静逸,或淡愁,或焦虑,或欢快,或活泼,或深沉,或生机盎然等等,也就是将作者之神移入鸟禽之形,所有这些,都是画家的诗思、诗意的传达。

花鸟画更要求从观察物象的精细到艺术造型的精微,必须要细心沉入自然之中。通过花卉鸟禽各部分细致、准确描绘,渲染出它们的神情、神态。

中国的诗词好像天生就与花鸟融为一体。这种词与花鸟画的同时发展,从一定角度来说,词是花鸟画的构思意绪,花鸟画是词的形象表达。词的艺术感染力能弥漫整个时代空间,花鸟画能在五代、北宋大盛并成为时代的绘画,这与词的艺术审美环境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

由唐到宋,也由诗变到词。词,就是通过长短不齐的句型,更为具体,更为细致,更为集中的刻画抒写某种心情意绪。

诗常一句一意或一境,整首含义阔大,形象众多;词则常一首(或一阕)才一意或一境,形象自然更为细腻,含义也更加微妙。词经常是对一般的、日常的、普通的自然景象,的白描来表现,不是盛唐那种气象万千的景色事物。从而也就更为具体、细致、新巧,并有更为浓厚更为细腻的主观情感色调,不同于较为笼统、浑厚、宽大的“诗”。

人们各种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也只有通过景物各种微妙细致的比兴,才能客观化地传达出来,词与花鸟画的艺术特点有着相同之处——篇幅小、写实,以小见大。

心境意绪的复杂、细腻,借一花一鸟一草一虫来传达心境,通过对一个折枝花卉、几枝霜天芦花悉心深入的绘画,正是一首词境,绝妙的表达。

诗与远方作文 篇9

毛主席曾这样称赞过中国的大好河山“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啊,想想中国可是一个文明古国,她曾辉煌,也曾没落。然而历经风雨,她仍能保持微笑,看着世间的风云变幻。中国,是一个多么可爱而又庄重的名字。她能在只剩一丝气息,众人等着这曾经无比辉煌的国家像古埃及,古罗马一样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时。她凭着顽强的斗争力和意志力,重新以大国的姿态回到历史的舞台。她的崛起不知曾让多少人为之惊叹。

而作为中国人我们为之骄傲,从此中国人再也不用受到外国人轻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相信中国一定能重新站到世界的顶端。生活在繁荣强大的中国,我们以国为傲,然而身为祖国最有力的后备军,我们要让国家以我们为傲。忆往昔,中国在最脆弱之际,是无数的中国人我单薄的身躯扛起了复兴中华的使命。他们有的有迹可循,然而有的却连名字也鲜为人知。国让我们骄傲,不是指你一定要有多大的奉献,而是你内心深处对国家的敬仰。因为有了敬仰,你才能在做任何有损国家荣誉的事情时,三思而行。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不用为了生命安全而愁苦。然而在世界的其他角落,还有多少人饱受着战争带来的痛苦。既然我们有一个优越的环境,我们就必须好好把握。毕竟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世界将发生什么。很多人都畅想过几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的,那时的中国又是怎样的。这让我想起了梁启超的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几十年后的中国应由我们祖国的接班人来建设。因此,我们的眼光不能只盯着眼前,活在当下。而要透过层层浓雾,看看诗与远方。没有人知道十几年后,我们到底怎么样,但那时的中国必将是更强大的。而我们必将生活在和睦之中,没有了猜忌,没有了尔虞我诈,有的只有相互的信任与微笑。

几十年后,我们或许是茫茫众生最普通的一员。或许有的人依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的科研,军事等方面做出杰出的贡献。让国家真正的为我们骄傲。让我们从当下的思想中挣脱出来,认真思考思考我们内心深处的诗与远方。用我们共同的努力,让中国更上一层楼!

诗与远方作文 篇10

今日,听歌。当歌曲一首一首的放过,终于,还是《枫》打动了我。传鑫说他不喜欢《枫》,因为太伤感了。我倒最是喜欢,只因为正是那样的伤才能让歌曲变得诗意。这让我想起了从《读者》上读到的话,“生活中,不仅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正是高三我常对自己说的话。它是安慰,是鼓励,是劝勉,是我的坚持。每每感到生活的枯燥,单调时,我就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心灵会回到温柔与美好的境地。诗、远方,从来没有感到还有其他词语像这两个词般带给我莫大的快乐。只觉得,有诗的生活不孤单,有远方的生活不枯燥。

这次,迫不及待地网购《谈美》,也正是要用它来充实现下的自己。朱光潜先生正是用美学的观念诠释诗与远方。诗即美,从生活中看到美,感受到美,才可能让生活充满诗意,最终拥有艺术化的人生之路。只有如此,才可能在苦难中享受快乐。人的眼界才能扩大,智慧才能明洁,享有生命的安然乐趣。如此,也就对生活多了一份期待中慰安。

此刻眼下,只听窗外花瓣掉落的轻响,这景便显得趣味盎然了。

上一篇:服装设计对服装结构及服装管理的影响论文下一篇:doc - 瑞安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