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2024-11-07

网络经济发展调查报告(精选8篇)

网络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篇1

网络发展调查报告

班级 信1207-2

姓名冯少华

学号 2012279

5一、网络与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关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现,信息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它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则将迅速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从现实状况来看,网络传播正在催生着一种新的文化,即网络文化。然而,网络传播对于文化发展又是一个挑战。网络传播需要人们采用同一标准的技术和手段,这种技术上的一致性要求一种文化行为模式的统一;其次,网络传播创造出的虚拟社会,容易使人们的自然亲密关系淡化;第三,网络文化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技术强国通过网络传播本国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弱国则面临着保护本土文化的困境。

互联网络促使中国的“e”文化诞生。所谓“e”文化,指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中国年轻一代在虚拟空间努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并相互交流与沟通。她认为,互联网赖以发展的信息技术,加快了跨文化传播的速度并拓展了文化交流的时空。因此,“e”文化不仅深刻地打上了信息技术的烙印,而且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将西方文化中的精髓“竞争精神与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与东方文化的核心“崇尚群体和谐”融合为一体。

网络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出现了一个虚拟的社会。因此,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是整个社会的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

二、网络与生产、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很明显的感觉到既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的“网络”已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信息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内国际政治相关咨询。但在整个网络传播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信息真假难辨,可谓利弊兼备!对此,我们又该向右还是向左?

静下心想想,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中,自己已在不知时中过分依赖网络,它的便捷迅速,多维化,海量性,全球性 虚拟性,交互性 自由平等性,内容丰富,动态性...和家人朋友联系,做作业,查资料,发邮件,想买想卖的可以做到足不出户,有太多的沟通平台,有太多的参谋,太多的医生,太多的老师,面对竟爆的游戏我们忘记了时间,身陷海量却又陌生的网络中偶尔会迷惑......网络作为传播信息最重要的媒介的迅猛发展令人咋舌。到目前为止,网络用户已发展超过了2亿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呈加速度上升。作为第四大媒体可谓当之无愧。毫无疑问,网络必将日益大众化、社会化、家庭化,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社会的网络化。网络改变了信息生产、传播方式,进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思维方式,所以它必然带动社会的整体变迁,将人类推进到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或网络社会。网络传播将渗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乃至思维方式产生强烈冲击。

在文化上,从中心文化转向多元文化,同时各国的本土文化又面临着被强势文化吞噬的危险,被文化殖民的危险。网络传播对未来家庭的影响也不可低估。首先计算机特别是网络进入家庭,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据美国调查的一份资料,从1998年12月到2000年8月,家庭电脑由42.1%上升到51%。网上学习、浏览、娱乐、购物、聊天等等,总之越来越多的人们将时间花在网络上,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一种网络生存状态。久而久之,人们的思维方式将深深地打上网络时代的烙印。网络的家庭化表明,网络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朝一日,人们蓦然发现,如果没有了网络,就好像没有了电,没有了电视一样难受。我们享受着网络带来的安逸偶尔忽视了人类自身的能动性。虽然网络的发展呈一日千里之势,但它毕竟是新生事物。计算机病毒就是现在无法克服的顽症。据测算,互联网的用户有能力在几分钟内传播上万条错误信息,并不断增加虚构的情节。计算机病毒被视为最可怕的污染,目前世界上大约有几千种计算机病毒流行,同时每天又有新的病毒产生和蔓延,所以有人戏称,现在电脑行业最赚钱的就是杀毒软件。另一方面,电脑黑客凭借自己高超的网络

技术,人为地对电脑进行攻击,使人防不胜防。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个网络传播时代。

三、对网络学习的新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网络的应用也进入新的时代。网络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很多从事于这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贡献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太多太多的好处,未来我们将看到计算机网络的更多新变化。我们也将进行更好的网络学习,让未来的网络化社会更加丰富多彩!

网络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女性会计人员,职业发展,调查

2010年财政部发布《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要重视会计从业人员,会计初中级人才的培养”。如何将这些女性会计“打造成一支职业道德水准高、业务娴熟、技能综合、职业判断能力强的会计人才队伍”,在实现女性会计职业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正是本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女性会计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进而提出相关对策。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外开始关注女性会计人员从业状况,研究表明不仅性别差异,而且组织和社会因素都会对女性职业发展产生影响。国外学者多以会计师事务所为背景研究会计师事务所女性的职业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性别歧视。

会计行业一直被认为是男性行业,尽管女性会计在增加,但是高层由男性主导。在会计领域存在男性文化,男性排斥女性从事社会活动,这会对会计领域的女性晋升机会产生负面影响。Whiting et al.(2014)从性别角色视角解释性别歧视的客观存在,研究发现在大城市中的大型但非4大事务所存在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2. 组织结构和文化。

女权主义认为会计组织的结构和过程将女性排挤在男性成功的模式之外。Castro(2012)认为性别权利关系不仅对组织的正式、结构层面进行创建或重构,而且对组织的细节和文化层面产生影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会计师事务所具有长时间工作的文化,时间投资和出勤是管理者来判断员工工作责任和潜在的职业发展的标准。同样,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比如会计人员每周工作40小时是很正常的事情,此外还要对客户保持24小时的关注。

3. 工作和家庭冲突。

Crompton&Lyonette(2011)发现和女医生相比,女会计工作在高度竞争的商业环境下,又肩负养育或做家务责任,因此在会计行业里,尽管女性通过兼职可以获得高收入,但是不利于职业发展。职业中断也被认为是职业晋升的障碍。Lightbody(2009)认为在对女性会计高离职率的研究中,应该考虑将工作和家务因素综合起来对女性会计长期累积的影响,而不能单方面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

4. 个人选择偏好。

大部分女性缺乏清晰的职业战略,缺乏对社会和家庭问题的规划。Cullen&Christopher(2012)通过对澳大利亚的注册会计师问卷分析,也发现存在职业锚。女性会计离职并不是为了获得更有弹性的工作时间,而是为了自己的兴趣而重新选择新单位。

(二)国内研究现状

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女性职业发展,但是学者对女性会计人员职业发展研究寥寥无几。

1. 性别歧视。

宁本荣(2003)认为女性职业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源于获取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的存量以及社会关系网络能力欠缺。尽管女性就业比例提高,但是从职业女性收入和职位程度上来看,我国女性没有获得和男性平等竞争机会,在就业结构中处于非主流化和次要化,在高层职位更是被隔离化和被边缘化。肖薇和罗谨琏(2013)通过引用“第二代性别偏见”概念,提出当前组织中的性别歧视都是隐性的,几乎很难识别,但是这些隐性障碍对女性职业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2. 教育培训。

宁本荣(2003)认为女性初始教育水平低以及继续教育机会少是制约女性职业层次进一步提高的“瓶颈”,正规教育体制中强化女性职业分工等内容不利于女性职业发展。邓子鹃(2013)通过对我国近10年女性职业生涯发展梳理,发现教育水平决定女性发展质量,教育是女性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条件。黄蕊和咸迪咏(2011)认为具有示范性的成功职业女性稀少。

3. 工作和家庭冲突。

许艳丽和谭琳(2002)认为女性职业发展中,时间是重要的资源约束。由于女性承担更多的家务和养育子女的责任,当职业女性因家庭时间让位于工作时间,会对雇主产生负的外部性。王朝霞(2010)认为缓解家庭事业并重型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方法是兼职、远程办公、弹性工时和家庭援助计划。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主要研究会计师事务所的女性人员职业发展,没有普及到广泛的会计人员层面,而且结论还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国内研究女性会计职业发展的学者较少,为进一步研究女性会计职业发展留下的空间。因此,本文通过网络方式对会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希望得到更多更具体的答案。

二、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对会计人员职业发展现状采取网络问卷调查,截止到2014年4月20日,共获取问卷250份。由于问卷采用网络形式,经过对问卷逐一审核,删去IP地址重复的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25份,问卷有效率为90%。其中,女性有192人,占调查样本的85%;男性有33人,占调查样本的15%。

(二)人口特征描述性统计

问卷对会计人员所在单位性质、行业、工作岗位、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年限、会计职称、学历和平均月收入等问题进行封闭式调查。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上页表1可以看出,参与问卷的会计人员中主要是民企女性会计,其次是国企女性会计,其中民企女性会计占48.96%,国企女性会计占32.81%。这些女性会计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制造业、金融保险证券业和商品流通业,其中制造业行业女性会计占29.17%,金融保险证券业的女性会计占15.63%。这些女性会计目前主要分布在一般岗位和财务部门负责人,其中有34.90%的女性会计在财会部门负责人岗位上,39.58%的女性会计在一般岗位上。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女性会计多,其中小于30岁的女性会计占44.79%,31—35岁之间的占30.21%。已婚的女性会计占到七成以上,其中已婚女性会计为72.92%,未婚女性会计为27.08%。工作10年女性位居第一,其中工作10年女性会计占24.48%,工作5年女性会计占27.08%,小于2年的占16.67%。半数以上的女性有中级会计职称,其中达到中级职称女性会计占47.92%。六成女性会计有本科学历,其中本科学历女性会计达到67.19%。半数以上女性月均收入在3 000—7 000元,其中女性会计收入在3 000—7 000元之间达到55.73%。

(三)职业发展主要障碍分析

对会计职业发展主要障碍采取开放式调查。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总体上来看,女性会计人员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集中在三个方面:组织结构和文化、教育与培训和职业规划。有29.17%的女性会计认为组织结构和文化成为了她们职业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没有上升、升职的空间,公司体制限制了会计岗位的发展空间等方面。20.31%的女性会计认为教育和培训成为了她们职业发展障碍,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不够,学历不够,没时间学习参与培训,知识跟不上时代变化等方面。21.88%的女性会计认为是缺乏职业规划成为职业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衰退、自身缺乏经验和阅历、自身不努力比不过同事等方面、没有指导规划、没有认清发展的方向、自我定位不清。12.50%的女性会计认为工作家庭平衡成为了职业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照顾孩子、家庭和事业有时不能很好的兼顾等方面,还有人表示可以为了家庭停止自己的发展或认为个人需要尽到女性家庭角色。

此外,与文献中看到不同的地方是,9.38%的女性会计认为人际交往成为了职业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和与他人的沟通方面。6.77%的女性会计认为身体健康方面的原因成为了她们的职业发展障碍,主要表现为年龄的增长和记忆力的衰退。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225份会计人员调查问卷分析后,发现会计女性会计人员职业发展面临三个主要障碍是组织结构与文化、教育与培训和职业规划。这个和前面国内外文献的结论大致是一致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女性会计认为教育培训对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女性职业发展中除了客观环境有影响之外,会计人员自身的主观因素在起作用,缺乏职业规划的指导,在工作中缺乏指向性和目标感。因此,可以借助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各种力量,帮助女性会计人员制定专项计划、提供职业培训,通过举办读书会、讲座等形式来推动女性会计知识和身心转型,从而帮助女性会计获得职业成功。

参考文献

[1]Rosalind H.Whiting,Elizabeth Gammie,Kathleen Herbohn.Women and the Prospects for Partnership in Professional Accountancy Firms[J].Accounting&Finance,2014,1(15):1-31.

[2]Mayra Ruiz castro.Time Demands and Gender Roles:the Case of a Big Four Firm in Mexico[J].Gender,Work&Organization,2012,19(5):532-554.

[3]Rosemary Crompton,Clare Lyonette.Women′s Career Success and Work–life Adaptations in the Accountancy and Medical Professions in Britain[J].Gender,Work&Organization,2011,18(2):231-254.

[4]Margaret G.Lightbody.Turnover Decisions of Women Accountants:Using Personal Historie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Domestic Obligations[J].Accounting History,2009,14(1):55-78.

[5]Lisa Cullen,Theo Christopher.Career Progression of Female Accountants in the State Public Sector[J].Australian Accounting Review,2012,22(1):68-85.

[6]宁本荣.女性职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J].人才开发,2003,(9):44-45.

[7]罗瑾琏.女性职业成功的特征及评价标准构建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6):73-80.

[8]邓子鹃.近10年国内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13,(3):15-121.

[9]咸迪咏.女性金融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状况调查与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3):54-58.

[10]谭琳.论性别化的时间配置与女性职业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6):1-7.

网络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篇3

本刊讯(实习记者 高方)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互联网普及率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

网民规模突破5亿 增长进入平台期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报告》认为,过去5年内助推网民规模快速增长的几类人群中,10~29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目前已接近高位,未来在这一人群的提升空间有限,50岁以上人群的互联网使用率变化幅度很小。其他年龄段和教育水平的人群对互联网的接受速度很难达到年轻和高学历群体的水平,致使整体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接下来网民规模增长的难度将会有所加大。

微博唱主角 传统应用现萎缩

2011年,包括新型即时通信、微博等在内的新兴互联网应用迅速扩散,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网络应用使用率明显下滑。

这其中,网民的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发生明显变化。2011年中国网民即时通信使用率增至80.9%。同时,许多传统交流沟通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出现萎缩:电子邮件使用率从2010年的54.6%降至47.9%,论坛/BBS则由32.4%降至28.2%。

网络新闻使用率快速下滑,微博成为网民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目前有近半数网民在使用微博,比例达到48.7%。而网络新闻用户使用率从上一年的77.2%下降至71.5%,规模增速仅为3.9%。

娱乐类应用普遍走低,但网络视频用户增幅明显。网络音乐、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在2011年增长幅度较小,使用率也分别下滑至75.2%、63.2%和39.5%。相比之下网络视频行业的发展势头相对良好,用户规模同比增加14.6%,达到3.25亿人,使用率提升至63.4%。《报告》指出,由于各大视频网站需要靠聚合版权内容来获取高流量,使得网络视频业版权运营成本大幅攀升,同时视频广告价格较低、其他盈利模式无法在短时间内培养成熟,因而网络视频行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这一现状目前还很难改变。

创新应用或成手机网民规模增长推手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与前两年相比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未来,创新应用将是推动手机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力量。目前手机网民在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仅为36.5%,手机上网需求不足是大部分手机用户未能接入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庞大的智能手机网民规模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爆发提供了基础,各大互联网服务商也开始纷纷布局移动互联网,而激烈的竞争必将催生能够满足细分人群需求的创新应用,并进一步推动手机网民进入下一轮高速增长周期。

提升农村网络使用技能和意识是关键

2011年,农村网民规模为1.36亿,比2010年增加1113万,占整体网民比例为26.5%。

近年来,我国农村网民比例在低位徘徊,其中包含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等整体人口结构变动因素的作用。然而农村居民自身缺乏电脑和网络使用技能是制约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的重要障碍:2011年有57.8%的农村非网民表示“不懂电脑/网络”是其不上网的原因,这一比例在城镇非网民中为45.7%。

此外,会上CNNIC成功测试并正式发布了“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作为中国首个免费开放的互联网统计数据产品,将全面实现大众公益数据服务。

网络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篇4

摘要:现在正处在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络正在向农村逐步渗透普及,互联网在现代传播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只有当互联网能够为改善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发挥作用时,它才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工具。互联网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思想观念更新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但农村互联网存在的问题也有待改进。本文旨在结合实际的调查结果,通过分析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现状和可以预见的发展空间,探讨农村互联网的发展途径。关键词:农村 网络 应用 现状

作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一项具体活动,湖工商贸结合中共十八大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健全学生的人格,故在1月6日到2月20日开展寒假调研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与农民访谈和数据统计等形式对网络在农村农民的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考察,发现了网络在农村中的一些优势和特色,又了解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就如何克服网络在农村中的发展瓶颈征询了农民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们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深入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深入到花桥镇十几个村,到田间地头,与许多村民,村委会领导进行深入交流,深入调研各个村的网络发展应用情况,并广泛听取各方面对新农村网络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结合我国农村网络发展状况分析,总结出了关于新农村网络建设对农民生活状况影响。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农村互联网的使用现状

花桥镇有行政村40个,总人口8万人。根据实地调研,目前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业务已经全部覆盖;同时,各个村屯均实现了光纤到村、宽带到户;无线数字电视实现村村通。目前,花桥镇农村网民互联网的使用具备以下3个特征:

1、网吧是农村网民主要上网途径。

与城镇居民多在家中上网相比,农村网民因收入限制,多不具备家庭上网设

备,这使得网吧成为农村网民上网的主要途径。调查显示,农村网民在网吧上网的比例达到48.5%,接近半数。

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农村网吧的管理至今存在漏洞,不少地方对于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定没有严格执行。

2、收入不高者、年轻男性、初高中学历居民为农村网民的主要人群。

目前,花桥镇各个中学都开设计算机课,这使得许多农村在校中学生和受过初高中教育的农村居民都具备了上网的能力,从而成为农村网民的主要人群。另外,部分地区仍然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女性的受教育权利受到剥夺或者限制,从而影响了她们使用媒体的能力。总体上看,农村网民中女性的数量远远少于男性。

3、娱乐是网络媒体承担的主要功能。

传播就其社会功能而言,有工具性传播和消遣性传播两大类。农村网民在互联网的使用上,主要体现了网络新媒体的消遣性传播功能。与城镇网民相比较,许多网民将网络作为聊天和玩乐的工具,娱乐化倾向比较突出。

二、互联网在农村农村普及的弊端

1、一部分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2、现在部分农村地区上网还不太方便。

3、上网目的以娱乐为主。

4、农村地区互联网使用各地发展不平衡。

三、农村网络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

1、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

2、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

3、农村信息服务推广力度有待加强。

四、加快农村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传播媒介相对欠缺,这使得互联网在农村有较大的作为空间。发展农村互联网意义巨大而深远。

1、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农村的风貌。

农民可以通过上网查价格、上网查政策、上网选择良种、上网销售和采购,在网上听课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成为学习实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2、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

如今电话、电视、电脑多源的信息渠道使农产品价格公开透明,销路增多,农产品坐地增值。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直接影响了再生产取向,也将自发地引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村支书刘建银说:“鼠标和键盘已经成了新时代农民的锄头和镰刀,是离不开的生产工具”。

3、推动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目前远程医疗、网上门诊、住院预约、远程视频诊断等等网上医疗功能均面向社会开放,极大方便了社会就医途径。通过互联网,成立好课堂。以此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拉近城乡教育差距,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缓解农村师资匮乏的问题。

4、提供多样的信息获取和发布渠道。

有了互联网,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在专门的网站为不 同地区的农村居民发布分类信息,从而使农村居民既快又准地获取信息,提高传播的效率。同时,农村居民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发布信息,让更多的农村资源进入投 资者的视野,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系列报告之“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篇5

报告显示,目前,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网络盒子等设备的使用率都在30%以上,网络视频收看设备呈现多样化趋势。从网络视频用户终端设备的使用情况看,94.9%的用户选择使用手机收看视频节目,比去年增加了18.2个百分点;台式电脑的使用率为54.1%,排在第二位。

值得关注的是,使用智能电视收看网络视频节目的用户占比47.5%,在去年基础上增长了一倍以上,智能电视的共享性、智能性和可控性迎合现代家庭娱乐需求,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家庭娱乐模式。

随着行业的发展,网络视频付费商业模式基本确立。报告显示,过去半年内,35.5%的网络视频用户有过付费看视频的经历,在去年基础上增长了18.5个百分点。

电影、内地电视剧、综艺、新闻资讯节目是网络视频用户最爱看的节目类型。在问卷调查中,81.1%的网络视频用户过去半年内经常在视频网站看电影,68.5%的用户经常在网站上收看综艺节目。

相关资料:

叫份外卖,再打开视频网站点一集综艺节目当“下饭菜”,这是不少白领的日常生活。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通过网络观看视频的用户规模达到了5.14亿,其中94.9%的用户是用手机观看。

网络追剧、听音乐、看小说,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习惯。在即将过去的,通过网络观看视频的.用户规模达到了5.14亿,其中94.9%的用户是用手机观看。

12月7日,第四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举行,会上发布了《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用重磅行业数据深度解读中国各个群体的网络视听习惯。

网络视频用户5.14亿手机成为收视“老大”

无论是自制短视频,还是热播网络剧,在今年,至少有5.14亿人通过网络观看了各类视频节目。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14亿,用户使用率为72.4%,与20底相比,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增长了1000万人。手机依然蝉联了视频用户收看网络视频节目的最主要设备。

从网络视频用户终端设备的使用情况来看,94.9%的视频用户(约4.88亿人)选择使用手机收看网络视频节目,比去年增加了18.2个百分点;台式电脑的使用率为54.1%,排在第二位;使用智能电视收看网络视频节目的用户占比为47.5%,在去年基础上增长了一倍以上,智能电视的共享性、智能性和可控性迎合了现代家庭娱乐需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网络盒子等设备的使用率都在30%以上,不同收看设备满足了不同群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娱乐需求,网络视频收看设备呈现多样化趋势。

用户最爱看什么?电影内地电视剧综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网络视频用户最爱看的节目类型是电影,其次是内地电视剧、综艺、新闻资讯节目。

网民问卷调查显示,81.1%的网络视频用户过去半年内经常在视频网站看电影;内地电视剧作为主要视频网站数量最大、播放次数最多的节目类型,72.6%的用户经常收看,用户喜好度排在第二位;随着视频网站自制能力的增强,综艺节目成为各大视频网站自制的主要节目类型,也是各视频网站的特色所在,过去半年内,68.5%的用户经常在视频网站上收看综艺节目;新闻/资讯类节目一直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随着网络媒体随时随地的便捷收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不断加快,网络媒体也成为新闻/资讯类节目重要的播出平台,61.8%的用户通过视频网站收看新闻/资讯类节目。

付费观看成新常态 年轻男性成消费主力

,各大视频网站开始尝试付费服务,主要涉及在线点播和会员付费,内容以好莱坞电影为主,辅之以少量国产新片。

根据《报告》数据,过去半年内,35.5%的网络视频用户有过付费看视频的经历,比去年增加了18.5%,实现了近几年内最为快速的增长。而这些付费网民中,男性占59%,超过女性。

从视频付费用户的年龄结构来看,39岁以下的用户占90.7%,其中20-29岁之间的用户占比44.2%,是付费用户的主要群体。《报告》还对付费群体的月收入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月收入3000元至5000元的视频付费用户是主力军,占比54.6%。

关于中国网络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6

序言:

互联网的发展始于冷战时期,在60年代末期由于美苏之间的全球争霸,为了预防核战争对本国通信系统的影响,美国开始研究如何防止核打击。这也是互联网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理念——在遭受一次核打击之后,能够迅速恢复并保持通信不被中断。互联网的前身是美国陆军网络APRANET——先进网络基础结构,这个网络与传统的通信网有很大的差别。传统通信网的发展经过了磁石、步进、纵横最后发展到程控,直到现在的ISDN、BSDN、ATM等等移步转移模式这样一个宽带网络的发展趋势,再下一步可能就是NTN这种互联网络结构。

关键词:网络网络发展

中国网络发展现状

1、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

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网民规模较2008年底年增长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中国网民规模增长有所放缓。

2、我国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46亿人,宽带接入速度仍落后于发达国家。

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46亿人,较2008年增长7600万。虽然中国的宽带普及率很高,但是宽带接入速度远远落后于互联网发达国家。

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年增加1.2亿,占整体网民的60.8%。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年增加1.2亿,达到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其中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3070万,占整体网民的8%。手机上网成互联网用户新的增长点。

4、中国IPv4地址量达到2.32亿,面临被分配殆尽形势。

 2009年中国IPv4地址量达到2.32亿,较2008年增长28.2%。最近两年网民平均IPv4地址拥有量持续下降,同时国际IP地址面临被分配殆尽的形势。推进互联网向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过渡已成当务之急。

5、83.2%的网民在家上网,互联网作为工作工具的价值提升。

网民在家上网和在单位上网的比例明显提升,09年有83.2%的网民在家上网,30.2%的网民在单位上网。互联网作为生活工具和工作工具的价值进一步提升。

6、有80.2%的网民在家上网,家庭仍然是网民最主要的上网场所。

目前,有80.2%的网民在家上网,家庭仍然是网民最主要的上网场所。网吧上网网民比例较之2008年末下降7个百分点,单位上网的网民增加5个百分点。

7、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手机和笔记本作为网民上网终端使用率迅速攀升,其中,手机增长率98.3%,笔记本电脑增长率为42.4%,而台式机的增长率仅有5.8%。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8、网络音乐、网络新闻、搜索引擎成最主要网络应用。

09年网络应用使用率排名前三甲分别是网络音乐(83.5%),网络新闻(80.1%),搜索引擎(73.3%)。

9、商务交易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长最快,平均年增幅68%。

商务交易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长最快,平均年增幅68%。其中,网上支付用户年增幅80.9%,在所有应用中排名第一,旅游预订、网络炒股、网上银行和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分别增长了77.9%、67.0%、62.3%和45.9%。中国互联网影响显现从娱乐化向消费商务型转型的趋势。

网络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区域发展不均衡,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受经济发展因素、知识发展因素的影响,我国互联网发展呈现出东部快西部慢、城市快乡村慢的特点。从基础设施建设看,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网络和骨干网络较为完善,互联网普及率较高,未来两三年内将形成成熟的互联网宽带产业;而在西部地区,除成都、重庆等少数几个城市,大部分地区的宽带接入(ADSL)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普及率不高。从域名和网站数的地域分布看,我国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的网站和域名数均远远多于东北、西南、西北的网站和域名数,几乎相差6倍。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能将进一步拉大区域经济差距。

(二)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随着互联网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不断扩展,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在全球范围内,系统安全漏洞频繁出现,网络蠕虫、黑客攻击等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制约了互联网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严重威胁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据统计,2002年~2005年,我国有关部门接到的网络安全事件报告从1761件猛增到123473件,日均超过338件。同时,能够较

好体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网上内容还比较欠缺;色情、暴力等各类不良信息仍然存在,严重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网络钓鱼事件有增无减,危害更大的间谍软件不断出现。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影响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一是目前互联网上的行为缺乏有效约束,虚拟网络环境下诚信问题较为突出,影响了互联网向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渗透。二是互联网产业尚未形成有效的竞争和合作关系,抗风险能力不强。产业链上各个环节还没有实现很好的配合,上下游企业间合作松散,缺乏规范约束手段,存在短期行为,信赖度相对较低,难以形成真正有效的利益共同体,抑制了互联网产业的良性发展。三是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单一。目前综合网站的盈利仍集中在无线增值、网络广告、网络游戏和搜索引擎上,虽然基于Web2.0的互联网业务应用博客、播客等发展迅速,吸引了较多关注,但普遍盈利模式不清晰,仍在探索中。四是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创新活力略显不足。在技术上缺乏重大创新和突破,在业务应用和商业模式方面仍然跟在国外公司的后面,对我国用户深层次的需求开发还不够。另外,我国某些互联网增值服务企业行业自律意识不强,缺乏社会责任感,侵犯版权、传播虚假信息的事件时有发生,色情、不健康的内容屡禁不止;技术标准性差,不规范经营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屡屡出现,我国互联网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对网络发展提出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努力缩小数字鸿沟

要推动电信运营企业加大互联网接入网宽带化、骨干网高速化建设力度,不断满足互联网业务发展对基础网络资源的需求;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尤其是改善互联网间互联互通的质量,推进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基础信息平台发展,促进我国互联网络的升级和平滑演进;顺应网络、技术、业务融合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构建下一代互联网。

构筑适应地区发展要求的网络基础设施,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使互联网惠及全民,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继续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促进网络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加强互联网接入能力建设;继续构建和完善农村互联网平台,在东、中部省份的乡镇和一些有条件的行政村开通宽带上网,在西部省份的乡镇提供窄带拨号上网,“十一五”末整体实现“乡乡能上网”的目标;继续开发网络信息内容,推广经济实用的网络服务,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信息产业发展带来的方便和实惠

(二)增强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依法管理,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立法和标准制定;加强网络安全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网络安全应急体系,提高应对突发网络安全事件的能力,努力减少网络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开展风险评估、等级保护、灾难备份等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加强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的安全性研究,及时制定科学的防御方案和管理措施;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逐步形成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要综合应用法律规范、行政监管、技术保障和行业自律等手段,遏制网上不良信息的传播,规范网上行为,提供绿色上网技术手段,提高从业企业和用户的信息安全意识,保护公众免受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垃圾信息、恶意信息的侵害,努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大力开发信息资源,丰富网上内容,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以健康向上、丰富多彩、适应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内容来占领网络阵地。

(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倡导行业自律

进一步支持互联网协会的工作,强化服务意识,调动广大互联网企业积极参加协会的活动;动员广大互联网企业建立合理的行业从业者规范,提高企业的行业自律意识,自觉地维护广大网民和国家的利益;调动协会、企业积极参加国际互联网组织活动,争取更多的机会在国际场合表达我们的意见,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互联网组织中的地位,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国际环境。协会应更好地履行职责,更加紧密地联系会员企业,了解企业的政策需求,掌握互联网市场的发展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意见,为政府部门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结束语

网络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篇7

一、发展现状

本次报告从网络高等教育战略价值的认可度、招生规模、学习效果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美国网络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现状。

1. 网络高等教育战略价值的认可度普遍较高。

如表1所示, 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把网络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发展策略的比例是不同的, 2002年是48.8%, 2003年是53.5%, 2004年是56.0%, 2005年是58.4%, 2006年是59.1%, 2007年是58.0%, 2009年是61.0%, 2010年是63.1%。由此可以看出, 高等教育机构对网络教育价值的认可度大体呈增长的趋势, 而且2010的比例达到了历年来的最大值 (63.1%) , 不认为网络教育是一项长期发展策略的比例也达到历年来的最小值 (12.3%) 。这说明, 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在这一年最为看重网络教育的重要战略价值, 对网络高等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给予积极肯定。

数据来源:Elaine Allen and Jeff Seaman, Class Differences: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The Sloan Consortium, 2010[EB/OL].http://sloanconsortium.org/2011-03-26.

但是, 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不但对网络高等教育战略价值的认可度具有差异性, 而且在行动上也有所区别。

数据来源:Elaine Allen and Jeff Seaman, Class Differences: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The Sloan Consortium, 2010[EB/OL].http://sloanconsortium.org/2011-03-26.

表2显示:74.9%的公立性机构、52%的私立非营利性机构和60.5%的私立营利性机构认为网络教育是机构的一项长期发展策略。可以看出, 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均普遍认同网络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价值。

表2还显示:只有48.1%的公立性机构、32.1%的私立非营利性机构和57.8%的私立营利性机构真正将网络教育纳入行动规划和付诸战略行动中。这说明, 在开展网络高等教育方面, 私立营利性机构最为积极。

综上所述, 尽管所有类型的机构对网络教育的前景都表示乐观, 但是私立营利性机构在开展网络教育的行动上更为主动。

2. 网络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正逐年扩大。

如表3所示, 每年注册网络高等教育的学生增长率都超过高等教育总体的增长率, 2003年前者比后者多21.2%, 2004年前者比后者多16.1%, 2005年前者比后者多35.3%, 2006年前者比后者多8.1%, 2007年前者比后者多10.1%, 2008年前者比后者多14.4%, 2009年前者比后者多19.9%。可见, 参与网络课程的学生平均年增长率为19%, 而高等教育学生总体的平均年增长率不到2%, 网络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比高等教育整体的学生人数增长更快。同时, 网络高等教育学生数量占接受高等教育学生总数量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从2002年秋的9.6%增长到2009年的29.3%。这说明, 网络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正逐年扩大。

数据来源:Elaine Allen and Jeff Seaman, Class Differences: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The Sloan Consortium, 2010[EB/OL].http://sloanconsortium.org/2011-03-26.

在此基础上, 报告又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规模的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的网络学生分布状况。

数据来源:Elaine Allen and Jeff Seaman, Class Differences: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The Sloan Consortium[EB/OL]2010.http://sloanconsortium.org/2011-03-26.

表4显示:规模最小的高等教育机构 (学生人数不到1500人) 只培养了2%的网络学生。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机构 (学生人数超过1.5万人) 培养了64%的网络学生。由此可见, 规模越大的高等教育机构拥有的网络学生数量也越大。

表5显示: (1) 没有兴趣型机构的数量大约占了美国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18%, 培养的学生数量不到总人数的5%, 没有网络学生; (2) 权宜型机构代表了22%的所有高等教育机构, 虽然培养了大约25%的学生, 却只有13%的网络学生; (3) 观望型机构的规模较小, 只占了美国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5%, 培养了1%的学生, 也没有网络学生; (4) 投入型机构的数量大约占了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19%, 培养了大约23%的学生和21%的网络学生。 (5) 完全投入型机构的数量占了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1/3以上, 培养着46%的学生和67%的网络学生。这说明, 网络学生主要分布在开展网络教育较为深入的机构中。

数据来源:Elaine Allen and Jeff Seaman, Class Differences: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The Sloan Consortium, 2010[EB/OL].http://sloanconsortium.org/2011-03-26.

3. 网络高等教育效果较好。

表6显示:高等教育机构对网络教育的效果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网络高等教育和传统教育一样好或更好;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教育的效果不如传统教育。2003年、2004年和2006年分别有57.2%、61.5%和61.9%的调查对象认为网络课程的效果和传统课程相同或更好, 尤其是在2010年认为网络教育成果和传统课程相同或更好的比例是67.5%, 占了所有被调查者的2/3。可见, 高等教育机构对网络高等教育的效果较为乐观。

数据来源:Elaine Allen and Jeff Seaman, Class Differences: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The Sloan Consortium, 2010[EB/OL].http://sloanconsortium.org/2011-03-26.

报告又分别调查了公立性机构、私立非营利性机构和私立营利性机构开展网络教育的效果。

数据来源:Elaine Allen and Jeff Seaman, Class Differences: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The Sloan Consortium, 2010[EB/OL].http://sloanconsortium.org/2011-3-26

表7显示:2010年公立性机构、私立非营利性机构和私立营利性机构认为网络教育的学习效果和传统教育相同或更好地比例依次为76%、55%和67%, 认为网络教育的效果稍微低于或低于传统教育效果的机构比例依次为24%、45%和33%。可见, 公立性机构对网络教育的效果最为乐观。其中的原因在于:公立性机构率先进入网络高等教育市场并占据主导地位, 已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

二、网络高等教育的影响因素

1. 经济对网络高等教育的影响。

2010年的美国依旧没走出金融危机, 失业率仍然很高。为此, 报告分析了2010年的经济状况对网络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5]。

数据来源:Elaine Allen and Jeff Seaman, Class Differences: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The Sloan Consortium, 2010[EB/OL].http://sloanconsortium.org/2011-03-26.

表8显示:在经济不景气的2010年, 48.8%的高等教育机构增加了传统课程, 74.5%的高等教育机构增加了网络课程。这说明, 经济越不景气, 越有利于网络高等教育的发展。因为经济不景气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萎缩, 人们或是为了找到更称心的工作而接受网络高等教育, 或是希望通过提升自己的受教育水平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6]。此外, 在经济下滑的背景下, 56%的机构认为预算减少了, 21%的机构认为没有变化, 23%的机构认为预算增加了。可见, 大部分机构都认为经济不景气减少了开展网络高等教育的规模预算。

那么, 2010年的经济状况对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有什么影响呢?

数据来源:Elaine Allen and Jeff Seaman, Class Differences: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The Sloan Consortium, 2010[EB/OL].http://sloanconsortium.org/2011-03-26.

表9显示:公立性机构对网络课程的需求比传统课程高出18%, 私立非营利性机构对网络课程的需求比传统课程高出34%, 私立营利性机构对网络课程的需求比传统课程高出19.8%。这说明, 私立非营利性机构通过大量开设网络课程, 迎合了市场的需要。

表9还显示:这三类不同机构对网络课程的需求都超过了传统课程, 同时, 公立性机构比其他两类机构所开设的网络课程更多。但是, 经济状况对不同类型的机构预算造成的影响也各异。

表10显示:在公立性机构的预算中, 分别有16.1%的机构表示增加, 17.6%不变, 66.3%减少;在私立非营利性机构的预算中, 32%的机构表示增加, 33%不变, 35%减少;在私立营利性机构的预算中, 47.7%的机构表示增加, 29.4%不变, 22.9%减少。可以看出, 大部分私立营利性机构的预算是增加的, 私立非营利性机构的预算基本持平, 大部分公立性机构的预算是减少的。因此, 尽管从机构整体上看, 大部分都认为经济不景气导致了预算减少, 但是经济条件对不同类型机构造成的影响相对复杂。

数据来源:Elaine Allen and Jeff Seaman, Class Differences: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The Sloan Consortium, 2010[EB/OL].http://sloanconsortium.org/2011-03-26.

2. 政策对开展网络高等教育机构的影响。

当前美国联邦政府出台的新政策虽然适用于所有高等教育机构, 但主要是为了解决营利性机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问题。首先, 营利性机构占了美国所有助学贷款的26%和拖欠贷款的43%[5]。贷款债务和违约率迫使国会要求奥巴马政府颁布有关高等教育的新资助法规。其次, 营利性机构在网络高等教育市场的规模扩张引起了联邦政府对网络高等教育市场的投资和回报率的关注。在新资助政策中, 被资助对象只有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获得政府和资助人的联合资助,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纳税人的资金能投有所用。新法规将会在2011年6月生效[7]。对此, 报告调查了高等教育机构对这项新资助政策的态度。

数据来源:Elaine Allen and Jeff Seaman, Class Differences:Online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 The Sloan Consortium, 2010[EB/OL]http://sloanconsortium.org/2011-03-26.

表11显示:在调查高等教育机构是否愿意接受这项新资助政策时, 7.7%的机构表示愿意接受, 30%的机构表示不愿意接受。两者比较说明, 高等教育机构更不愿意接受此项新资助政策。

在调查新资助政策是否将导致网络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更加公平时, 10%的机构表示赞成, 25%的机构表示不同意。两者比较说明, 网络高等教育机构认为此项政策将导致竞争更加不公平。

在调查新资助政策是否会影响机构对网络高等教育的未来规划时, 24.1%的机构表示有影响, 14.3%的机构认为没有影响。同意的比例高于不同意的比例说明:大部分机构认为新资助政策将会影响它们对网络教育的未来规划。

那么, 新资助政策也会影响机构的网络生源吗?只有14%的机构预测它们未来的生源将受到不利影响, 24.2%的机构预测将不会受到影响[5]。不过, 通过对公立性机构、私立非营利性机构和私立营利性机构的调查分析表明, 营利性机构受到的影响最大。

表12显示:公立性机构中有18%不愿意接受这项新资助政策, 私立非营利性机构中有16%不愿意接受这项新资助政策, 私立营利性机构有31.9%不愿意接受这项新资助政策。此外, 公立性机构中有10.1%担心新资助政策将会造成网络生源的下降, 私立非营利性机构中有12.2%担心新资助政策将会造成网络生源的下降, 私立营利性机构有33.9%担心新资助政策将会造成网络生源的下降。因此可以看出尽管这项新资助政策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机构, 但它对营利性机构造成的影响最大。

数据来源:Elaine Allen and Jeff Seaman, Class Differences: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The Sloan Consortium, 2010[EB/OL].http://sloanconsortium.org/2011-3-26

三、未来趋势

1. 网络高等教育领域的生源竞争变缓。

表13显示:2008年, 75%的公立性机构, 60.8%的私立非营利性机构, 70%的私立营利性机构认为网络教育的生源竞争激烈。2010年, 60.3%的公立性机构, 60%的私立非营利性机构, 59%的私立营利性机构认为网络教育的生源竞争激烈。这说明, 各高等教育机构对网络高等教育生源竞争依旧很激烈, 不过有所变缓。

数据来源:Elaine Allen and Jeff Seaman, Class Differences: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The Sloan Consortium, 2010[EB/OL].http://sloanconsortium.org/2011-03-26.

2. 不同领域的网络学位课程的人数有所下降。

2010年斯隆联盟第一次调查了提供网络专业学位的各学科 (不是只提供网络课程的学科) 的人数分布状况。结果显示一些机构认为它们在某些网络学位课程上面的人数并没有增长, 有些甚至在下降。但是, 单个网络专业学位的人数在特定机构中的比例下降并不意味着整个机构网络注册人数的减少, 因为它也可能导致机构中其他专业的网络学生数量的增长。

数据来源:Elaine Allen and Jeff Seaman, Class Differences: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The Sloan Consortium, 2010[EB/OL].http://sloanconsortium.org/2011-03-26.

表14显示:与2009年相比, 健康领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历史、心理学、商业、教育、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领域分别有67%、65%、62%、61.5%、61%、55%、54%、49%的高等教育机构认为网络注册人数在增长;分别有32%、31%、36%、35.5%、31%、36%、41%、38%的高等教育机构认为网络注册人数没有变化;分别有1%、4%、2%、3%、8%、9%、5%、13%的高等教育机构认为网络注册人数在减少。可见, 大部分机构都认为网络高等教育注册人数保持稳定或增长, 不过, 不同领域的网络学位课程的人数还是有所下降。

3. 完全投入型机构的学生增长率减缓。

报告还显示, 2010年网络注册人数增长的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小型机构的增长所带来的。在调查网络注册人数的未来增长趋势时, 斯隆联盟排除了框架分类中的两个阶段 (不感兴趣型和观望型机构) 。这是因为不感兴趣的机构没有提供网络教育, 也没有打算开展网络教育。观望型机构希望在未来开展网络教育, 但是其规模非常小, 学生数量也很少。即使这些机构着手开展了网络教育, 并在总体注册人数中占有一定比例, 但是它仍然在所有网络教育注册人数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

数据来源:Elaine Allen and Jeff Seaman, Class Differences: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The Sloan Consortium, 2010[EB/OL]http://sloanconsortium.org/2011-03-26.

表15显示:完全投入型机构增长率为13.4%, 投入型机构增长率为24.4%, 观望型机构的注册人数增长率为27.5%。这就是说, 完全投入型机构招生规模最大, 但注册人数增长缓慢。投入型和观望型机构招生规模比较小, 但增长规模较快。可见, 网络高等教育学生数量的整体增长速度将会变缓。

四、结论

2010年斯隆联盟的调查报告向人们详实展现了一幅关于美国网络高等教育发展的机构类型差异图景。

从总体上看, 所有高等教育机构普遍认可网络教育具有的重要战略价值, 但是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有所不同:在认可度上, 公立性机构最为重视网络高等教育的战略价值, 但是在开展网络教育的实际情境中, 私立非营利性机构的行动却最积极。在培养网络学生的数量上, 规模最大、开展网络教育最为深入的机构培养的网络学生数量也最多;在调查网络高等教育开展的效果上, 公立性机构也给出最为肯定的答案。

其次, 网络教育市场受到经济和国家政策两个外部因素的影响。对于经济因素而言, 调查指出:经济越是不景气越有利于网络高等教育市场的发展, 但是公立性机构在开展网络教育中受到的经济影响最大。这是因为经济下滑给公立大学造成了两种相反的影响:一方面它使网络学习者要求公立性机构提供更多的网络高等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它又使主要依靠政府资助的公立性机构投资网络教育的预算减少了, 这样公立性机构就不得不花更少的钱去做更多的事。

对于新资助政策而言, 营利性机构在所有类型的机构中受到的影响最大。因为营利性机构主要是依靠市场的自由竞争发展壮大的, 联邦政府和资助人的联合贷款使营利性机构的贷款受到了政府的监督。此外, 新资助政策关于资助条件的学术限制迫使营利性机构在扩大规模的同时, 将当前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确保网络高等教育的质量上。卡罗·特威格 (Carol A.Twigg) 等人指出, 尽管政府放宽管制能够进一步刺激市场的作用, 但是政府对公众和学生消费者负有义务, 离开政府的宏观调控, 教育就会被市场所淹没[8]。

最后, 通过分析调查得知当前网络教育生源的竞争力有所降低, 学生人数在不同种类的网络学位课程中相对减少以及完全投入型机构虽然作为开展网络高等教育的主力军, 但其学生增长率也呈现减缓的趋势, 因此本调查预测未来美国网络教育的发展可能出现高原期现象。

斯隆联盟对美国网络教育调查的系统性和翔实性不但给当局决策者提高了有利参考, 而且使所有公众都能了解美国网络高等教育发展的真相, 这种做法有利于他国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Atarr Roxanne Hiltz and Murray Turoff.The Evolution ofOnline Learning and Revolu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5, 48 (10) :60.

[2]Harris Michael H.Is the Revolution Now Over, or has it justBegun?[J].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1999, 1 (04) :243-251.

[3]Metcalfe St.Private Universities:Privileged Education[J].Fact Sheet, 2000, 7 (01) :1.

[4]Elaine Allen and Jeff Seaman.Online Nation:Five Years ofGrowth in Online Learning[J].The Sloan Consortium[EB/OL].http://sloanconsortium.org/2011-03-26.

[5]Elaine Allen and Jeff Seaman.Class Differences:Online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The Sloan Consortium, 2010[EB/OL].http://sloanconsortium.org/2011-03-26.

[6]Elaine Allen and Jeff Seaman.Learning on Demand:Online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The Sloan Consortium, 2009[EB/OL].http://sloanconsortium.org/2011-03-26.

[7]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stablishes New Student Aid Rulesto Protect Borrower and Taxpayers[R].U.S.Department ofEducation, 2010[EB/OL].http://www.ed.gov/news/press-releases/2011-03-26.

大学生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调查 篇8

本调查选取山东某大学城10所高校在校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050份,收回有效问卷1023份,有效回收率为97.4%。

过度休闲娱乐表1中的数据显示:总体上认同网络是良好的休闲方式的大学生占到66.4%。在“网络的主要活动类型”中,22.2%的大学生选择“音乐、电影”,26.8%选择“游戏与聊天”,网络休闲已成为大学生网络活动的主要内容。但过度采用网络休闲方式,容易让人沉溺其中,不但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还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学业和身心健康。

迷恋聊天交友表1中的数据显示:26.8%的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是玩游戏和聊天,表明聊天交友已经成为大学生上网的重要目的。许多大学生迷恋网络聊天交友,而缺少了在现实中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学习和锻炼。从网络回到现实中,他们往往难以处理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刻意封闭自己,造成人际关系的狭窄和淡化,影响到现实中的社交活动。

沉溺于网络游戏表1中的数据显示:在“网络的主要活动类型”中,选择“游戏与聊天”的为26.8%,是该题目中选择率最高的一项。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很多网络游戏中充斥着各种暴力思想,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大学生长期受到暴力思想的误导,很可能将这种错误的思想导入现实生活中,容易导致各种矛盾的产生,甚至诱发犯罪。

依赖网络学习工具表1中的数据显示:21.3%的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是查找资料。经常使用网络工具查找资料容易使大学生对网络工具形成过度依赖心理,而造成在现实中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弱化,一旦离开了网络工具,他们的学习能力将受到影响。

大學生网络心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促使他们的网络心理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又引导着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正确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本次问卷调查总结出大学生网络心理存在的几个问题:网络沉迷、人格异化、逃避归属心理和获取认同感心理。

网络沉迷本次问卷结果显示,约有25%的大学生有网络沉迷倾向,详见表2。大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个人主页和网上猎奇,造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导致个人身心健康受损,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及社会交往。

人格异化关于“网络中的朋友更了解我”一题,91人表示“有点同意”、28人表示“同意”、11人表示“非常同意”,其比例分别为8.9%、2.7%和1.1%,总体比例为12.7%,详见表3。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会使大学生混淆视听,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可能形成与现实世界中不同的人格,并且这种人格将作用于现实中的个体行为。在这种人格作用影响下,大学生难以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方式,难以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对周围环境刺激作出恰当反应。这种人格的裂变将直接导致心理偏差,如社交恐惧、否定和逃避现实等行为的发生。

宣泄情绪有的大学生渴望得到友好的情感,但又担心他人对自己言行的消极评价,所以喜欢使用网络这个隐蔽的社会交往渠道与他人交流。在关于“网络提供了一个发泄的渠道”一题的选择中,有33.5%的大学生表示“有点同意”、15.3%表示“同意”、2.4%表示“非常同意”,总体上对网络情感宣泄表示赞同的达到了51.2%,详见表4。可见在网上进行情感宣泄已经获得了普遍的认同。经常在网络中宣泄情感的大学生,在现实中就缺少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一旦离开网络,现实同虚拟网络间的差距将被放大,网络所获得的各种心理满足瞬间消失。这种情况反过来又刺激网络使用者继续使用网络来宣泄情绪。

获得认同网络的虚拟性使自我成就感强烈的大学生可以重塑自己的形象,获得价值认同。本次调查显示:“在网络世界中,我感到更自信”一题中,222人表示“有点同意”、93人表示“同意”、18人表示“非常同意”,其比例分别为21.7%、9.1%、1.8%,总体上达到32.6%,详见表5。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长期在网络上寻求认同感,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失去奋斗、竞争的动力,往往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孤僻、自卑甚至厌世等情绪。

大学生网络行为和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大学生在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层面出现的问题和大学生自身、校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能够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去粗取精,是可以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适当控制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校园网络的发达为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供了基本条件,学校相对宽松的管理又为他们提供了相对较多的上网时间,这二者都是大学生进行网络行为的客观条件。减少大学生上网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控制大学生的上网条件。另外,还需要加强网络使用宣传教育工作,让大学生能够从思想上认同这种做法。

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重视、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心理素质和网络认知,使他们正视网络的“双刃剑”效应,避免网络沉迷、人格异化等网络行为问题的产生。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高校应该努力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并以社团为载体,鼓励大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使他们在社团活动中体验到现实交往的乐趣。还可通过开展文体竞赛、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积极投入到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把大学生从虚拟世界中引导到现实生活的正常轨道上来。

加强高素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要帮助学生解决由网络引发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一支适应网络发展需要的高校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这就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了解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有效掌握网络技术”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使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更加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辅导需要。

上一篇:高一班评语下一篇:统编语文教材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