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刍议

2024-08-27

网络经济刍议(精选12篇)

网络经济刍议 篇1

一、网络社交媒体:构建亲密关系的新型平台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跨界交流,已然拉近了世界个角落的距离,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如此紧密联系过。然而贝克在《风险文化》一书中却提到,全球化的发展并未让人们彼此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荣辱与共,反而出现的是公共领域的退化,人们开始各自退守到自己的私人绿洲,守护着自己的特权利益。人们对政治话题、集体利益及主人翁意识的逐渐冷淡,让各国在加强经济、文化全球共享的前提下,也开始积极强调公众的交流、互爱,力求重建亲密关系。早在《亲密关系的变革》一书中,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就用“纯粹关系”来定义亲密关系,并认为现代社会的亲密关系是以民主为基础的,他鼓励人们抛弃男尊女卑的依赖型迷恋关系转向分享型亲密关系。在大多数人看来,亲密关系无疑是指两性伴侣间在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的有关婚恋范畴的紧密关系。而事实上,亲密关系远不仅仅独指伴侣关系,也可以包括父母与孩子间的亲情和朋友间的友谊等建立在相互依赖基础上的关系。正如A.Aron(1986)概括的那样,认为亲密关系是自我概念的一种延伸,其实质就是把他人融入了自我概念。在他看来,广义的亲密关系是囊括了爱情、亲情、友情在类,并涉及于个体、群际和族群之间的复杂关系。随着政府引导,借助媒体设备,这些类别的亲密关系较之以往,都有了明显提升。以近期热播的《爸爸去哪儿》以及收视率一直居高的《非诚勿扰》为例,就都是依托媒体来分别渲染、烘托父子亲密关系互动和爱情亲密关系大众化。虽然节目的最终目的在于收视率和博得观众喜爱,但不难发现我们正不由自主的借助各种媒体或者说是在各种媒体的渲染下而使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大众化、普遍化、深入化,鼓励在更开放的平台下进一步维持、发展、深化亲密关系。如今,在亲密关系所包含的三大类中,发展最迅速的则是以网络社交平台为媒介的友谊方面的亲密关系。

20世纪70年代,互联网跨越时空,用一条细细的网线,将整个世界“网罗其中”。此后,各类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社交平台纷纷建立。互联网凭借自身的隐蔽性、广泛性和不同时性,让网民们可以避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在虚拟塑造的人物下,自由表露真实情感、宣泄情绪、吐槽观点,为形成良好的信任和亲密关系提供了条件。

现实生活中,国家为加强亲密关系而呼吁的“募捐”等守望相助的活动并没有普遍效应,之前在全国闹的沸沸扬扬的关于“老人摔倒扶不扶”的话题,正是亲密关系缺失的主要体现。与此同时,亲密关系在互联网上的加强,让具有相同政治观点、价值取向的网民彼此聚集,在互相信赖的基础上,团结一致。这种高度紧密的网络亲密关系直接导致了网络民主这一潮流话题的应运而生。基于信赖基础上的网络民主,是人们主观能动的参与政治民主,不同于传统民主参与方式,网络民主以其独特的形式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席卷而来,全面而高昂的激起人们的政治民主热情。这对重新整合社会舆论力量,对监督政府的日常工作、增强政府的科学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网络亲密关系的异化:网络社交媒体的负面效应

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社交的蓬勃发展,在推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已日益展现了对中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刻影响。网络新通讯方式的兴起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自由媒体时代”,“自由表达”成为计算机赋予这个时代的新代名词。然而,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网站的限制,在给我们带来便捷与机会的同时,也让一些抱有特殊目的的不良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可以说,网络社交的发展将我们带进了一个高科技的风险社会。

近年来,互联网因其特有的隐蔽性和广泛性而备受恐怖分子青睐,恐怖势力对网络社交平台的渗透、利用和控制越来越猖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境外“疆独”势力对中国新疆进行渗透与分裂活动的重要手段。从“9·11”事件发生前的仅仅在国际互联网上有两三家英文实力网站,到2009年针对新疆“7·5事件”发生后专门建立“全世界范围的抗议,支持追求独立的维吾尔人”等群组,再到现如今涵盖世界各种语言、规模空前、管理有序的各类“疆独”网站,其发展速度不得不令人重视。以“世维会”为首的“疆独”势力通过开设网站、注册微博等方式,借用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介的功能与效应,一方面加大宣传攻势:在互联网上散布各种论调,攻击、诋毁中国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并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向国内的互联网用户展示各种歪曲事实的资料、图片、视频和发表夸大扭曲的煽动性言论等,企图丑化和歪曲中国政府形象;另一方面进行思想和组织整合,在网站上通过给群众洗脑,让情绪激昂的人们在言辞中寻找到统一点,并给予专项训练,通过在新疆直接策划指挥各种恐怖事件,用行动来渗透、破坏、分列统一的中国,危害新疆发展。不少网络用户,由于轻信了这些言论而被加以关注,“疆独”者们通过在网络上与用户的长时间交流与互动,打开他们的心扉、得到其信任,从而慢慢对用户进行洗脑,最终将其猎为“疆独”的支持者之一。此外,网络的隐蔽性让网民们可以毫无顾忌的抒发个人观点,激烈的语言、尖锐的思想让互联网从最大的思想聚集地摇身变成社会情绪的缓冲阀。大量社会情绪的积累如果没有政府正确的对待与处理,就会成为恐怖分子的切入点和恐怖言论的导火索。网上角逐已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网络已经成为反恐新阵地,而正在互联网上被重塑的亲密关系成为了这场战争的“主战场”。在法制社会的当下,人们是单个的理性思考体,有着独立的思考、判断、选择权,网络社交平台的“无门槛”让各类信息一股脑甩进来,人们只能凭借自己的价值观、爱好去结识同类,因而如何在网络社交中树立网民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积极言论成为政府面临的最迫切问题。

三、重构网络亲密关系:管控与引导相结合

(一)正确引导互联网用户,重梳亲密关系

人们习惯在互联网的网络社交平台展示自己的亲密性,用回避的方式来表达对周围群众、政治时事的关心,并畅所欲言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以一篇韩国人描述的有关推特(Twitter)上传播中秋节假期暴雨的文章为例,描述了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中秋节暴雨,及时在推特上上传所知的有关暴雨的信息,并以回推(RT)方式为主,形成一套“迅速传播-注意事项-政策评价-市民间的相互协助”的合理流程,最终达到消息的及时传播和相关损失的最小化。网络社交平台的建立给基层群众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即人们不再是活在传统媒体时代下单纯被动的接受信息内容,转而成为信息的主动提供者——人的主动性在日渐增强。为此,准确的引导互联网用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投身于有利于国家建设、人民安居的事业中,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基层群众的民主力量,对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净网行动,整顿网络社交,重建亲密关系

我国自2011年以来,多次开展“净化网络专项行动”,努力营造绿色健康的互联网环境,都收获颇丰。但“净网”行动一方面,绝不应仅仅限制在扫黄范围内,清扫网络社交平台各个层面的不良信息,及时封锁有涉及色情、暴力、挑拨民族融合、危害国家安全的相关网站、博客等都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绝不应仅仅依靠政府单方面的管制,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与配套法律建设,鼓励互联网用户揭发检举不良网站。

(三)积极发扬基层民主力量,加强亲密关系

网络社交的蓬勃发展,将不同阶层、不同岗位、不同年龄的人们联系起来。人们在虚拟的社交平台上畅所欲言,网络亲密关系的发展让基层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在网络上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讨论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空前加强。但过分宣扬网络民主的作用和功能,反而只会造成民主的幻象和乌托邦。因此,我们必须把网络民主力量加入国家政治体制的内部框架中,用正规的法律约束使其成为推动我国建设的重要力量,真正做到虚拟与现实的对接。对政府而言,借助法律等有效手段,正确引导互联网用户在积极健康的网络交流中,增强亲密关系,提升社会信任感,是发扬壮大基层民主的不二选择。这种基于情感之上的“自下而上”的民主对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大规模民主化,对促进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摘要:近年来,新兴社交媒体的快速增殖和广泛采用使得网络亲密关系逐渐建立并蓬勃发展。然而,网络社交在增进基层民主的同时,也让不良分子有了可趁之机,为虚假、激进信息提供了传播渠道。如何管理网络社交平台,正确引导互联网用户建立有利于自身和国家发展的亲密关系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网络亲密关系,网络民主,疆独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Kirchler E.Rodler C,Hoezl E,et al.Conflict and decision-making in close relationships:love,money and daily routines,hove.East Sussex:Psychology Press,2001:39-47.

网络经济刍议 篇2

在信息时代,网络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相比较,网络文化中的网络道德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善恶评价标准失去了它原有的效用,人们在诸多不道德的网络行为面前感到困惑.本文拟就网络道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

作 者:周庠聪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5 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 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年,卷(期):20xx 1(7) 分类号:B822.98 关键词:网络道德 虚拟空间 网络立法 黑客

刍议经济增加值 篇3

一、EVA的含义

经济增加值(EVA)是用经过调整的税后净利润扣除企业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使用的全部资本的成本之后的余额,用于衡量企业财富的增加量。其本质是经济利润而不是传统的会计利润。

(一)EVA与传统意义上“利润”的差别在利润表中反映的净利润仅仅考虑了债务资金的成本——利息费用,忽略了权益资金的成本——股利;EVA是用调整后的税后净利润减去所有资金的成本计算出来的,尽管计算权益资金的成本具有一定主观性,但忽略其存在就不能准确地评价企业为所有者创造的新价值。

(二)EVA与剩余收益的差别剩余收益是企业收益中超过总体平均期望值的部分,常用于评价利润中心的经营业绩,EVA是在剩余收益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从以下两方面对剩余收益进行了拓展:

(1)使用的资金成本的来源不同。在使用EVA方法评价公司分部业绩时,其从财务管理学的角度出发,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独立的利润中心计算特定的风险水平和资金成本,而不再使用总公司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2)计算结果更具科学性。EVA不是直接使用现成的会计报表数据就可以计算出来的,而需要对影响资产总额、税后净利和资金成本的项目进行调整,使得企业所使用的各种显性和隐性成本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来,以便准确的衡量该企业所占用消耗的资源及创造的价值,以保证最终考核结果的公正。

(三)EVA与MVA区别 MVA(Maket Value Added,市场价值增量)是企业的市场价值与投入企业的全部资本之间的差额,是企业预期的未来EVA的现值。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使命是为股东创造价值。从长期看,企业的市场价值反映的是投资者对企业经营业绩和未来成长前景的判断,它是最直观的价值标准。但市场价值的高低并不能反映企业管理层的经营业绩。即单看企业的市值是不对的,大企业未必就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好企业。

二、EVA计算模型与判别标准

(一)EVA的计算模型按照EVA的会计调整和计算原理,其计算模型和步骤如下: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全部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利息费用)×(1-所得税税率)+会计调整项目=税后净利润+利息费用×(1-所得税税率)+少数股东权益+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增加+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余额的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非营业投资的投资收益-EVA税收调整

全部资本成本=税后债务资本+股权资本成本+会计调整项目(约当股权资本)

约当股权资本=递延所得税负债贷方余额+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余额(不包括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累计商誉摊销+累计税后营业外支出-累计营业外收入

资本总额=流动负债(扣除流动免息负债)+非流动负债+股东权益+EVA会计调整项目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债务资本的比重×债务资本成本率×(1-所得税税率)+权益资本的比重×权益资本成本率

(二)EVA的判别标准运用EVA模型进行业绩评价和投资决策时主要看EVA是否大于零,只有当EVA大于零时,才说明企业经营者创造了价值,能够真正为投资者带来财富,值得投资者继续投资,EVA的大小能够对企业的价值创造进行表述,用于衡量企业的业绩更加科学。

三、EVA的作用

(一)有利于正确评价企业业绩 经济增加值能够更真实、全面地评价企业经营业绩,传统会计利润只考虑了债务资本成本,而没有考虑股权资本成本,虚高的会计利润是造成我国众多国有企业明盈实亏的根源,事实上有利润的企业不一定创造价值。引入经济增加值的理念和考核办法,将股东投入企业资本成本考虑进去,只有在企业盈利超过权益资本的成本时,股东财富才能真正增加。使原来以效益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本增值为中心,以经济增加值作为考核指标,真正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能使经营管理者更理智地、审慎地使用资本,从而避免经营管理者的短期投资决策行为,制定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这是经济增加值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二)有利于发挥薪酬激励机制的作用 经济增加值指标的增减与股东财富的增减相一致,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薪酬制度——经济增加值薪酬体系。该薪酬制度不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与经济增加值相联系,与员工业绩挂钩且上不封顶的奖金制度,只要经济增加值有所增加,经营者就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分得“超额利润”;这就能增加经营管理者创造超额经济增加值的动力,促使其制定和执行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和策略。经济增加值激励机制主要包括EVA红利银行和EVA股票期权计划。

(1)EVA红利银行。EVA红利银行的基本内容是每期都以公司所赚取的经济增加值的一定比例作为红利奖励给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员工,但这部分红利首先应存入银行。当经济增加值为正数时,它会增加红利银行的账面金额;反之,则会减少红利银行的账面余额。这样就把管理者和员工的个人利益与经济增加值的持续改善挂钩,并且是动态的,随时间而延续的激励机制,这就能激发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够更加努力提高经营业绩,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2)EVA期权计划。EVA期权计划与EVA红利计划联系在一起,股票期权的授予数量由当年所获得的EVA红利而定,管理人员和员工使用自己的红利来购买股票期权。行权价格是不固定的,大致等于当时的市场价格,根据期权定价原理,当行权价格上升时,单位期权的价值就下降,就应提高授予数量。这样就能把经营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结合起来,经营者提高其收益的唯一方式就是使经济增加值持续增加,同时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有助于强化央企的资本成本和价值创造理念 实行经济增加值考核主要有三个目的:

(1)有利于央企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导央企增加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经济增加值是引导价值创造的有效指标,只有当一个企业的投资收益率超过其全部资本成本,才证明其是真正有利润的,因此,经济增加值是管理系统的核心,有利于企业价值的再造。经济增加值主要从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入手,探讨在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政策相对稳定条件下企业能够实现的最大价值增量。它强调了价值创造过程中或者是价值链对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认为只有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才能从本质上提高企业价值的可持续增长水平。经济增加值的可持续增长反映的是企业价值的可持续增长,企业价值的可持续增长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财务目标相同,即经济增加值的管理是企业价值的增长管理,是将管理层利益、股东利益和企业价值创造绑在一起的管理,这样将会影响企业所有价值链增长的管理行为,经济增加值可持续增长的源泉是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提供的稳定可靠的经济利益。

计算经济附加值时则将研究发展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资本化。即将当期发生的研究发展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投资加入到资产中,同时根据复式记账法的原则,资本总额也增加相同数量。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在几年之中进行摊销,摊销值列入当期费用抵减利润。摊销期一般在3年~8年之间,根据公司的性质和投入的预期效果而定。这样,公司投入的研究发展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不是在当期核销,而是分期摊销,从而不会对经营者的短期业绩产生负面影响,鼓励经营者进行研究发展和市场开拓,为企业长期发展增强后劲,有利于公司在未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业绩。

(2)有利于央企进一步做强主业。经济增加值由于不是追求传统意义的“利润指标”,而是反映企业真正创造的价值增量,能消除不同部门多目标的混乱局面,企业将经济增加值的指标分解为若干子指标,在这些指标的压力下,各部门的管理者都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自发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有效地把所有员工的行为统一到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

(3)有利于遏制央企投资冲动,合理控制风险。经济增加值指标由于考虑了包括权益资本在内的所有资本的成本,体现了企业在某个时期创造或破坏的财富价值量,反映了所有者财富的真实变化情况,符合资本保全观念,树立了以长期发展为本的经营战略思想,纠正那种不重视资本成本,尤其是忽略对权益资本的补偿,误以为企业资本是一种“免费资本”,可以无节制、无条件地使用,进行盲目筹资、投资;造成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根本不重视资本的有效配置,以致不断出现投资失误、重复投资、投资低效等的决策行为。用经济增加值评价企业的绩效,经营者不仅注意创造实际收益的大小,还要考虑所应用资本总额的多少以及其成本的大小;这样,经营者的奖励指标与投资者的投资目标趋于一致,促使经营者像所有者一样思考和行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因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最终降低全社会的管理成本。

四、EVA的缺陷

用经济增加值考核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虽然比传统会计考核指标更具优势,但就目前我国中央企业的现实状状,经济增加值考核指标要全面推行,还有待于我国经济转轨的完成和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成熟。

(一)央企的特殊地位和其兼任的社会责任决定,用经济增加值考核其经营业绩的做法不能普遍适用 央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政府对其进行宏观掌控是必然的,这就决定了它所使用的薪酬激励体系不可能如其他性质的企业那么灵活,人才的流失就会在所难免;另外,如果仅仅以经济增加值作为央企考核指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会把精力放到创造、增加企业价值上去,造成其忽视甚至不再勇于担负社会责任。

(二)经济增加值指标对会计质量的高要求令企业推行存在困难 目前各央企的发展情况尚不均衡,不同行业需要不同的资本结构指标;即使同行业企业的盈利水平也不尽相同,对该指标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有一些央企在会计利润考核指标下尚不能实现盈利,更谈不上创造价值,对于这类企业,用经济增加值考核指标进行考核有一定难度。另外,在央企内部,组织结构分工不明,责任不清,为达到一定目的,经营管理者很可能存在控制财务数据的行为;母子公司间关联交易的存在使得一些交易不能反应市场价值,都将影响经济增加值计算的准确性,进而影响该指标的应用。因此,在央企推行经济增加值指标还需要进行适应我国国情的改造。

(三)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资本成本难以确定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证券市场运作仍不规范,不能充分发挥调节资本的作用;大部分央企没有实现整体上市,市值计算无从谈起;二是证券市场的结构不完善,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分散程度低,权益资本成本的计算存在较大困难,计算权益资本成本的三大要素(无风险证券的收益、权益资本的市场风险溢价、系统性风险系数)是不健全的。

(四)缺乏统一的财务核算系统、财会人员素质较低 由于目前的会计科目不直接支持EVA的核算,且实施起来与国家的会计准则有一定差异,需要单独建立一套EVA核算系统,这在无形中加大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难度。EVA业绩考核体系之所以在我国执行起来比较困难,除了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之外,广大基层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跟不上、没有办法很好地消化这套体系,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认为经济增加值要在企业全面推行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我们既要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经济增加值的含义,又要避其所短用其所长,使其真正成为我国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路标。我国从2007年起开始在一部分中央企业进行试点,使许多企业从亏损走向盈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一过程中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即使在中央企业推行统一的经济增加值指标考核有很大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借鉴经验对其进行改造,如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规定不同的调整事项和评价的标准。

参考文献:

[1]AI.埃巴著,凌晓东译:《经济增加值——如何为股东创造财富》,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

[2]刘希成:《EVA调整项目的再思考:理论与实务的比较分析》,《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年第6期。

刍议网络互连技术 篇4

1网络互连的定义

网络互联是利用网络连接介质和网络连接设备把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地理位置上的独立网络连接在一起, 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使得网络上的资源能够信息交换和共享。

根据覆盖地理范围的大小, 网络互联的不同类型可分成以下4种。

(1) 局域网之间的互连 (LAN-LAN) 。

局域网与局域网的互连是实际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互连形式, 其互连结构有以下两种方式。

(1) 同构网互连。既是指具有相同协议的局域网的互连。使用网桥就可以实现多个局域网的互连, 但是这种互连比较简单。

(2) 异构网互连。既是指具有不同网络协议, 但是能共享介质的局域网之间的互连。这种互连也可以通过网桥实现。

(2) 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的互连 (LAN-W A N) 。

局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连应用广泛, 可通过路由器或网关实现互连。

(3) 广域网之间的互连 (WAN-WAN) 。

(4) 通过广域网实现的局域网之间的互连 (L A N-W A N-L A N) 。

两个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局域网通过广域网实现的互连。

网络互联不论是哪种类型的, 每个网络都是互连网络的一部分, 是一个子网。子网设备、子网操作系统、子网资源和子网服务将成为一个整体, 使互连网上的所有资源实现共享。

2网络互连的层次

根据OSI/RM参考模型的层次划分标准来划分网络互联的层次, 网络互联可以分为4个层次。与之划分对应的互连设备有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和交换机。其中, 实现物理层的互连是中继器, 实现数据链路层的互连是网桥, 实现网络层的互连是路由器, 实现网络高层的互连是网关, 实现链路层或网络层的互连是交换机。

3网络连接设备

在连接计算机与计算机, 或是工作站与服务器的时候, 需要一些必须的连接介质之外, 还必须有一些中介连接设备。这些中介连接设备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网络物理层互连设备。

(1) 中继器。

为了在一定范围内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 不让信号变得越来越弱, 这个时候中继器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中继器的作用就是把接收到的弱信号, 进行再生并放大并与原来的数据保持一样。但是, 中继器没有检测错误和纠正错误的功能, 如果数据是错误的, 经过中继器后还是错误。

(2) 集线器。

集线器与中继器的主要区别就在于集线器能够提供多端口服务, 也可以把集线器成为一种特殊的中继器。在网络传输介质间的中, 集线器作为央结点, 它克服了介质单一通道的缺陷。按结构的不同来划分集线器, 集线器可分为3种类型:交换式集线器、共享式集线器以及可堆叠共享式集线器。

第一种类型是交换式集线器。交换式集线器采用一个纯粹的交换系统来替代传统的共享介质中继网段。

第二种类型是共享式集线器。共享式集线器提供了所有连结点的站点间共享一个最大频宽。

第三种类型是堆叠共享式集线器。它是共享式集线器中的一种, 当它们级连在一起时, 可看作是网中的一个大集线器。

(2) 数据链路层互连设备。

(1) 网桥。

网桥是连接两个独立局域网的存储转发设备, 它可以连接体系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网络系统的连接, 是独立局域网之间连接的一个桥梁, 因此, 网桥也被称作桥接器。其主要作用就是:在地里范围上扩展其距离, 同时, 它也是扩展网络和通信的主要的手段。同时又能选择地将有地址的信号从一个传输介质发送到另一个传输介质, 并能有效地限制两个介质系统中无关紧要的通信。

根据网桥连接的覆盖范围的大小来划分, 网桥可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本地网桥, 另外一种类型是远程网桥。其中, 本地网桥是指在传输介质允许长度范围内互连网络的网桥;远程网桥是指连接的距离超过网络的常规范围时使用的远程桥, 通过远程桥互连的局域网将成为城域网或广域网。

(2) 交换机。

交换机在外观上很像集线器, 连接方式也相近, 所以又叫作交换式集线器。由于交换机技术的迅速的发展, 在功能上交换机也越来越强, 因此把交换机进行了分类, 比如, 有企业级、部门级、工作级到桌面级等等。

(3) 网络层互连设备。

逻辑网络就是指一个独立的网络或者是一个子网。而把逻辑上分开的网络进行连接使用的设备就是路由器。路由器从不关注网络使用的硬件设备, 只管接受信息, 不管是源站发送的, 或者是其他路由器发送到, 但是, 路由器要求使用与网络层协议必须相同的软件。另外, 路由器还具有识别网络地址和选择路径的功能。使用路由器可以使数据从一个子网传输到另外一个子网, 并且能在网络互联环境中建立起非常灵活的连接, 在连接不同子网的时候, 可以使用完全不同的数据分组和介质访问的方法来完成。

(4) 应用层互连设备。

在网络中, 网关设备主要用在连接类型不同, 同时协议差别又非常大的网络。其功能主要体现在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 它将协议进行转换, 然后将数据重新分组, 目的是能在不同类型的网络系统中进行数据通信。目前, 网关已成为网络上每个用户都能访问大型主机的通用工具。

摘要:介绍了网络互联的定义和目的, 且根据覆盖范围的不同, 对网络联系进行了分类, 并对划分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然后, 根据OSI/RM参考模型的层次划分标准, 把网络互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并且对这四个层次都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同时, 还对相应的设备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最后对网络物理层互连设备中的两种设备中继器和集线器, 数据链路层互连设备中的两种设备网桥和交换机, 网络层互连设备以及应用层互连设备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为了解网络互联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定义,类型,层次,设备

参考文献

[1]李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2.

[2]刘永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芜湖总部经济发展刍议 篇5

来源: 芜湖日报2009-02-19理论与实践

随着芜湖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中心城区功能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汽车、新型建材、电子电器等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近年来芜湖大规模城市建设与改造,方特、滨江公园等重点旅游项目建成与带动,芜湖作为安徽现代新型、皖江龙头城市,其辐射力、影响力和产业集聚力明显增强,再加上突出的区位交通优势和服务业的繁荣与发展,芜湖的总部城市特点和优势也逐步凸显。

芜湖市目前总部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存量资源的扩张型。比如海螺刚开始来芜其总部经济特点并不明显,随着其在全国各地的扩张和壮大,芜湖总部位置越显突出。第二种是本地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成为总部企业。如部分原国有企业改制后为了扩张将原址退二进三,设立总部,在城郊或三县选址建厂,这在镜湖区还比较普遍。第三种是外地总部企业的迁入或者建立地区总部。但总体来说,我市总部经济发展数量不多,规模偏小,还相对滞后。

发展总部经济目的与效益

总部经济的经济含义在于通过功能和组织结构空间上分离(总部+基地模式),对生产要素在企业内部进行跨区域配置,从而达到成本最小化;对总部城市而言,总部扎堆可以带来诸多效应:税收贡献、消费带动、资本聚集、增加就业、产业重塑等。因此谋划发展总部经济是现代企业做大做强的需要,是政府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水平的需要,更是当前保增长、扩内需、增加就业的需要。

总部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一是政策优势。市区各级都应制定相关政策,要全面研究对总部企业、总部地产商、引荐人等在税收、房租、水电、产业、投资额等方面的奖励与扶持;当然,政策优惠应该是合理的优惠,并不是减免、优惠得越多越好,要与产业引导基金有机结合,形成“奖励+扶持+引导”的综合优势。二是环境优势。环境优势不仅仅是自然环境,交通区位,还应包括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等。三是金融等专业性服务的优势。专业性服务业是发展总部经济的关键,如:银行、法律咨询、中介服务,包括航运、物流、保险、信息等等。当然,我们芜湖的专业性服务与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比,还处于劣势,但我们要有这方面的考虑。在制定发展总部经济产业规划时,要把这一点作为重要支撑优势来安排。四是智力优势。智力优势也就是人才优势。芜湖的高校在安徽城市中相对较多,但跟南京比,又相差甚远。所以如何打造我们的人才优势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比如建立培训中心,发展教育总部,发展文化产业,都要引入智力优势内容,要进一步完善芜湖市人才引进体制机制,要不拘一格选人用人。五是商贸优势。镜湖区都市休闲旅游业示范区建设为我们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政府的有效管理与服务,对促进芜湖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的消费市场环境有利于总部经济的发展。六是大企业带动优势。要千方百计扩大服务半径、培育市场,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要让企业自觉在芜湖发展总部(或把总部搬过来),如欧尚在芜湖设立安徽总部,国美、双鹤药业、奇瑞徽银汽车金融公司等均在中心城区设立总部。七是与国际接轨的环境优势。发展总部经济需要与国际接轨的服务环境,特别是在服务理念、技术、政策设置等方面要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惯例。

要统一规划,有序发展

在规划和发展总部经济时,我们要锁定目标总部企业,锁定目标产业,紧紧围绕如何降低总部企业成本、如何优化服务环境、如何形成产业集群等吸引总部企业入驻芜湖。发展总

部经济必须做到统一规划,通盘考虑,错位发展。我市有三县四区和两个开发区,其产业发展各有特点和优势,哪些区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总部,哪些区域发展商贸经济总部,哪些区域发展金融等专业性服务业总部,都需要政府牵头、统一规划、明确功能、合理布局、分工协作、错位发展、有序竞争,从而有利于整体推进总部经济发展,达到企业、政府、社会“三赢”的目的。

从发展总部目标来看,芜湖既要把目标瞄准国际性大型总部企业或国内知名总部企业,又要注重发展地区总部、二级总部。从产业发展来看,一是要把制造业总部作为发展的第一位。我市有很好的制造业发展基础,我们有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多个省级园区,我们有奇瑞、海螺的龙头带动。二是要把商贸服务业作为提升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把商贸营销总部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三是要建立一个发展的平台。包括中央商务区(CBD)、都市休闲旅游区、购物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的建设,这些都是发展总部经济的平台。四是要把总部经济发展与楼宇经济结合起来。从规模上,总部经济主要有三种业态:第一是总部经济园;第二是总部地区或者总部花园;第三是总部楼宇。我们要首先对楼宇进行认定和规划,确认总部楼宇,制定相应政策。在顺序上要先发展总部楼宇,再发展总部社区(花园),再发展总部经济园区,这是我们发展总部经济的路径。作为镜湖区来说,就是要从发展总部楼宇开始,到发展总部社区。

网络视频著作权刍议 篇6

网络视频从技术上来说是指内容格式以WMV、RM、RMVB、FLV 以及MOV 等类型为主,可以在线通过RealPlayer、Windows Media Player、Flash、QuickTime 及DivX 等主流播放器播放的文件内容①。通俗地说,网络视频就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通过视频形式来进行个人、公共或商业行为的信息交流方式。网络视频是网络媒体的一种新形式。

近几年来网络视频发展迅猛,据现有数据统计:2005年中国观看过网络视频的用户有3200万人(占中国网民的29%)②;2006年达到6300万(约占中国网民的47%)③, 网站数目从年初的30余家激增至250余家,截至到2006年10月,国际顶级风险投资商进入网络视频领域的投资累计总额达1亿美元以上④;2007年网络视频热度不减:观看过网络视频的用户达到9898万(占中国网民的61.1%)⑤。

目前我国视频网站上的网络视频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分享视频,以短片片断居多,以用户自创制作为主;二是点播视频,一般采用流媒体播放技术,将视频节目以数据流的形式用编解码器在线播放;三是直播视频,对节目内容进行实时采集压缩传输,在网络上实现对电视节目或重大赛事的同步播放;四是轮播视频,按照规定时间,对既定的一组视频节目进行循环播放;五是下载视频,网络视频运营商在网站上提供免费或付费的视频内容,供用户下载到本地硬盘后观看;六是搜索视频,通过搜索技术将视频内容进行聚合、分类,并通过技术手法在每个视频内容中提取数秒关键帧,以供用户在未打开视频内容时可以提前观看。

二、网络视频著作权分析

与表面的欣欣向荣相反是困扰网络视频的巨大著作权风险。目前国内视频网站的绝大部分内容也都有侵权的嫌疑。今年4月,土豆网CEO王微接到了法院传票,新传在线(北京)公司以土豆网向其网站用户提供《疯狂的石头》的免费在线播放为由将其告上法庭,索赔15万元。国内视频网站首例著作权官司在7月初第一次开打。

(一)网络视频保护的正当性

国内外有关网络视频的案件从著作权的角度来看,视频网站是否需要承担用户发布盗版内容的法律责任依旧是悬而未决的事情,正如Google首席法律顾问沃克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很鲜明地说道:“这些原告误解了《数字千年版权法案》,他们威胁的不是某个新兴的竞争对手,他们威胁的是人们合法交换信息的方式。”的确,互联网正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为人们获取海量信息提供了基础框架。而著作权制度的终极目标就是满足社会公众自由接触和使用作品的需要,以满足其审美和获取新知,促进整个社会的文化事业的发展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讲,网络视频作为一种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互联网新形式理应得到保护。

(二)网络视频著作权保护的必要性

但网络视频真的可以忽视著作权而一路畅行无阻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社会公众自由接触和使用作品的需要必须以作品的大量产生为前提和基础。如果作者不能从自己所创作的作品中获得利益,或者作品完成之后即进入“公有领域”,作为公共财富为大家共同享用,普通的社会成员将失去创作动力,社会文化资源也终将枯竭。从这一角度看网络视频的发展必须重视著作权的保护。

再从现实情况来看,国内视频网站几乎全靠风险投资商的投资营运。在盈利模式依然模糊的情况下,模仿传统媒体靠广告盈利似乎就成了唯一出路。但广告商在与视频网站合作时都会担心随之而来的侵权风险,因此往往显得顾虑重重。因而,从网络视频自身的角度来看也必须重视对著作权的保护。

(三)网络视频著作权分类探析

视频网站上的内容按其著作权的性质来看,可分为三类:一是网友上传的原创分享视频,这一内容一般来说不会引发著作权纠纷。但由于国内视频网站的网民年龄较国外的偏小,且我国缺乏摄录像发展的社会基础,所以国内视频网站上原创分享视频的数量不会占很大比例。二是已过著作权保护期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免费使用,只需注明作者即可。这类作品虽无著作权之忧,但毕竟是少数。三是还未过著作权保护期的作品,如受著作权保护的影片、电视节目等。网友上传的分享视频及点播、直播、轮播、下载和搜索视频中,这种作品占绝大多数,所以视频网站生存发展依托的主要力量便是这类作品,但这也是网络视频著作权纠纷的高发区,如何解决这类作品的著作权问题也就成了关键问题。

三、网络视频著作权的解决途径

要解决第三类网络视频的著作权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努力:一是应当加强并推动相关方面的立法。一方面,利用宽松的现行法律制度加快网络视频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研究网络视频的出现给传统著作权带来的新挑战,推动相关立法的发展。二是视频网站直接向著作权所有者购买版权,探索其他合作形式。

(一)著作权立法的宽松环境有利网络视频发展

我国的立法相对来说较为宽松,有利于网络视频的发展。我国一直实行的是“接通知断链接”的做法,就是说如果网友上传的是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网站在接到权利人的通知后删除该作品即可,这也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这一做法在2004年修正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5年起施行的《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以及2006年起施行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被一再重申和细化。《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二十二条有着具体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服务对象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供服务对象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并具备下列条件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五)在接到权利人的通知书后,根据本条例规定删除权利人认为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这就为视频网站提供了避风港,为解决网友上传影视作品引发的著作权纠纷提供了依据。

另一方面,网络视频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媒体形式给传统著作权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果还以旧有的思维方式进行著作权保护,势必不能奏效,而且还会让目前只愿意接受免费的服务广大网民成为政府和盗版者斗法的隔岸观火者和盗版的隐性声援者。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所说:“针对创新技术的政策和法律,不能以扼杀为目的;政策或法律的制定者,应该在充分认识新技术利弊的前提下来研究对策,应该摆脱个别案例的影响。总之,政策或法律的制定者应该着眼于未来而不是眼前,着眼于社会全局利益而不是个别利益⑥。”

(二)视频网站破解网络视频著作权难题的途径

如上文所述我国的立法有利于网络视频的发展,但不得不承认,通过法律的有利规定规避著作权风险只是打擦边球的做法,要彻底解决著作权问题,视频网站需直接和著作权所有者合作并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

1.直接向著作权所有者购买著作权。即视频网站花钱从著作权所有人处获得授权。但是这样做成本很高,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目前风险投资商对此领域的投资又日趋谨慎,所以并不是所有视频网站都有资金做投入。所以在现有的视频网站中,一些资金雄厚的网站应当充当整合内容提供商,由他们高价从著作权所有者处获得授权,然后各视频网站再以较低价格通过与整合内容提供商的合作获取正版的资源。也就是形成了以整合内容提供商为龙头,以众多视频网站为发行终端的虚拟“网络院线”。 2006年年底优度宽频耗费了上百万元独家买断《夜宴》的网络发行权,然后通过这种“网络院线”发行终端自身的点播收入、下载收入以及广告收入等手段很好地解决了著作权问题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⑦。

2.探索合作新形式。在互联网环境下复制变得易如反掌,再妄图把所有著作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已不现实,“版权开放”不失为一种合理有益的探索,它强调向最终消费者让渡版权作品的首次发布带来复制权利益,通过二次销售(如广告)、衍生产品的开发(如音乐制品的手机彩铃)而获得相关的著作权收益⑧。例如在国内知名视频网站——悠视网开展了与中央电视台等近百家电视媒体、内容制作商进行内容播出和互动服务的合作,再将通过播放这些节目获得的广告收益与这些电视媒体、内容制作商进行分成⑨。这种方法不仅使得视频网站获得了正版授权,而且使其盈利空间也扩展了许多。电视台也获得了一个在互联网上扩大其节目影响力的途径,还会通过其提供的节目中的嵌入式广告得到不菲的收入。这种方式很可能会成为视频类网站与电视台等著作权所有者合作的主流方式。

参考文献:

①-④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中国网络视频研究报告2006年简版[OL],[2007-9-17],http://down.iresearch.cn/Reports/Free/582.html

⑤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年7月)[OL],[2007-9-22],http://www.cnnic.net.cn/uploadfiles/pdf/2007/7/18/113918.pdf

⑥田萌、葛晶:流媒体再燃版权之火[J],新闻实践,2006(11):46-47

⑦kknd.“网络院线”解决视频产业版权之困[OL],[2007-9-17],http://industry.ccidnet.com/art/883/20061116/952839_1.html

⑧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55

⑨悠视网,视频类网站如何柳暗花明[J],广告人,2007(5):141

经济活动动因演变刍议 篇7

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动因决定了其活动的目的与方向, 也影响着其活动的效率与效果。亚当·斯密认为, “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 他们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 而是他自身的利益, 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1]最初经济活动的动因在于人利己的本性, 每个人都在拼命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在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前提下, 每个人或组织在欲赚取利润获得财富时, 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产品生产或提供服务, 必须想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及降低成本, 必须向市场提供质量性能更好、价格更低廉、服务更周到的产品, 才能通过销售达到目的。整个社会通过生产经营者的市场竞争促使资源向社会更需要及使用效率更高的方向流动, 每个人获取财富的过程也是促进整个社会财富及福利增加的过程。亚当·斯密称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在这场合, 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 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 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2]社会利益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而存在与增加的, 在社会法律与伦理道德规则下追求个人利益是生产经营者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 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最终必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 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以致食物匮乏, 缺少必要的生活资料, 生存经常受到威胁。同时, 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 社会组织散乱。为了生存, 人们必须与同类争夺食物以及其他必要的生活资料。人类生存环境以及为了生存的日常行为导致产生了利己自私的心理, 这种心理通过前人行为语言及思想的熏陶被后人传承, 久而久之, 就赋予了人类一种普遍的利己自私的品格。但这种利己自私的品格并非先天获得, 例如, 生活在各种物质供给充分满足条件下的儿童, 缺乏在群体生活中去抢占食物及其他生活品的动因, 而更多的是关注周边舆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而生活在食物缺乏经常挨饿艰难困苦条件下的儿童, 有着抢占食物的强烈动因, 并且这种动因及其强烈程度经常会转移到对其他事物追求的过程。对经济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最初的动因。利己动因来源于动物生存本能的需要, 在人类社会形成的市场经济体系下, 这个动因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把人的利己心理看做永恒不变是受其历史时代生产力尚不发达等因素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正在改变着利己心理形成的环境, 加上社会的宣传导向, 利己心理正在渐渐地淡化。

二、利他动因的出现与发展

从二十世纪开始, 伴随着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快速进步, 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人们拥有的物质财富迅速增加, 较少或不再为缺少食物威胁生存而忧虑。在充分满足了食物及其他生活资料的需求之后, 为生存而争夺或多占有食物及生活必需品预防饥饿保障生存的需要消失了, 致使个人心理形成的环境大为改变, 一种生存逼迫的利己心理的形成及强化过程中断了。当人们在物质财富充分满足时, 就会感到物质占有及享受不过如此而已, 出现“既有者无所谓”的心理感受, 内心就会产生对物质占有及享受本身的不满足感, 产生追求其他方面心理满足的欲望。而其他许多心理感受及需要与周围人的关系密切联系, 要想获得被尊重、敬仰、羡慕、崇拜等心理感受就要有一种行为, 这种行为能够博得相关周围人表达出对其行为的期望达到满意的意见, 这种满意程度提高的意见反馈使个体获得欲争取的心理感受。在过程中的这种行为多为利他事件的发生, 形成人由利己心理向利他心理转化的过程。随着交通、通讯及互联网等的快速发展, 人们拓宽了视野, 加强了相互的沟通。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完善, 文化和心理素质快速进步。社会分工及商品交换更加深入普及, 消费者选择的主动权在增加, 多数人的话语权在增加, 社会更多地注重了对人本身的关注, 逐步地改变着原来由于食物短缺威胁生存条件下形成的心理。利己自私心理渐渐淡化, 而欲获得他人重视和尊敬的心理渐渐增强, 加上社会宣传及文化教育等的引导, 一种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利他心理逐渐形成并强化, 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动因。久而久之, 人们就会形成一种稳定的利他心理, 这种利他心理渐渐会成为未来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因。人类社会走出饥饿贫困阶段时, 就渐渐的从追求生存的需要走向追求心理感受的需要, 萌生利他方面的意念, 通过利他行为获得心理的快感与享受。人们追求这些心理感受的过程也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获取这种心理感受的欲望也可以通过社会文化教育的熏陶、宣传广告的灌输、责任感的树立, 以及名誉地位形式设置的引导等进行激励与强化。利他将会渐渐地成为人类未来凸显和稳固的品格。展望未来, 人们为了获得心理的满足, 为了获得美好的感受而去努力工作。通过对个人心理满足的追求而展开各种活动,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追求个人或群体心理的满足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之一, 以利他为前提的个人心理满足的追求渐渐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伴随着利己心理的延续作用, 利他心理的形成及稳固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形成并存在着两种经济活动动因及其过程,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会呈现两者并存、交叉作用的状况。例如, 汶川地震后的捐赠行为会体现公司的形象, 因此具有一定的广告效应, 所以捐赠行为不仅仅是企业出于社会责任的利他行为, 也可以是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商业行为。捐赠行为存在提高声誉以获取广告效用的经济动机, 其产品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公司比其他公司捐赠数额平均多出50%[3]。这反映出某些捐赠活动既是利他行为, 也是扩增自身利益的利己行为。

三、对企业组织的影响

社会经济组织由人组成, 人的品格决定了组织的品格。以利己动因为主导的社会历史时期, 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市场经济社会运作模式下, 企业通过生产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而获取利润, 同时, 企业追求盈利的过程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企业盈利增加使社会财富增加。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消费者有了更广阔的选择余地。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达, 带来商品流通速度的加快和流通范围的扩大, 生产者利润的增加需要不断的增加市场占有份额和消费者购买的数量。消费者购买与否以及购买数量多少成为对生产者利润的约束, 使每一个生产者或销售者不得不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考虑消费者的利益, 不得不为了保有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及增加销售数量而想尽办法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于是, 企业经营的顾客满意活动产生了。顾客满意活动指企业以顾客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关注焦点, 运用科学的方法调查、测量和分析顾客对自己所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及原因, 并据此不断改善组织的产品设计、生产服务和销售供给等, 以求实现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和企业效益的持续行动[4]。企业间竞争的压力, 迫使企业通过为顾客提供舒适合用的产品或服务, 提供快捷便利、清洁安全、宽松有趣、生机勃勃、兴奋愉快等感觉, 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 从而增加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生产力发展造就了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推动了企业竞争, 企业竞争催生了顾客满意活动。企业从利己动因出发, 最终却达到了直接的利他效果。

企业顾客满意活动的过程也会影响到企业成员的心理变化过程, 加速人向利他心理方向的转化。当社会成员利他动因渐渐强化之时, 企业会由原来的强迫型利他活动过程渐渐转化为主动型的利他活动过程;企业组织存在的目标不再单纯是利润最大化, 而是追求顾客满意度, 追求组织存在的质量, 追求组织成员的心理满足感等多元化的目标体系。组织与个人之间演绎着经济活动动因演变相互影响的过程。

四、相互促进、融合迭代的趋势

生产力低下、物质贫乏、生存环境恶劣, 特别是食物缺少与被伤害的危险是利己心理产生的基础。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丰富、生存环境条件优越是利他心理产生的基础。因此, 着眼于以人为本的大力发展生产力应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在利己心理主导下, 对经济利益的不断追求是人们经济活动的动机, 这一过程的不断强化会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矛盾。在利他心理主导下, 对美誉度、知名度的不断追求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的动机, 这一过程能够促使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没有利己心理的存在, 人类社会早期就难以快速发展生产力;没有利他心理的出现, 人类社会就难以实现和谐发展。失去和谐及利益平衡的人类群体将会充满矛盾与暴力, 将会走向萎缩与消亡。在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运作模式下, 当生产力极不发达、生活资料匮乏时, 人们以追求生存的利己心理为动力展开经济活动,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阶段, 随着食物的满足及物质财富的丰富, 威胁生存的压力消失了, 追求心理满足渐渐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 从而逐步形成以利他心理为动力展开经济活动, 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二者依次产生与发展着, 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在人们由追求利己转向追求利他的长期过程中, 二者呈现交叉融合, 渐次迭代的趋势。因此,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两者将共同地指导与牵引着人们去劳动工作, 去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摘要:通过对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社会环境与现代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对比, 分析人类经济活动动因的演变趋势和利他动因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以及在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达程度成为人们心理形成的基础, 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表现与动力机制, 推动着社会经济由维持生存到财富不断增加, 直至走向和谐发展。

关键词:利己动因,利他动因,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 王亚男,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25.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 王亚男,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27.

[3]山立威, 甘犁, 郑涛.公司捐赠与经济动机[J].经济研究, 2008, (11) :51-60.

刍议网络舆情的处理 篇8

舆论是一种极为丰富和复杂的人类精神现象。目前人们对舆论的定义不一而足,尚无定论。

美国报业巨子、舆论学的奠基者沃尔特·李普曼在其著作《舆论学》中写道:舆论基本上就是对一些事实从道义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

《辞海》对舆论一词的注释为:舆论就是“众人的议论,现多指群众的言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题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给舆论下的定义:“舆论是一种常常难以进行确切的科学分析的集体现象,它是同人的社会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舆论既不是暂时无变化的,也不是从地理角度上构成一个整体的”。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舆论这样定义:“舆论是社会上值得注意的相当数量的人对一个特定问题表示的个人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汇集”。

综上所述,舆论即一个群体对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所表现的态度,意见。由于群体内个体的多样性,导致了意识与态度的内部具有一致性与分歧性,但通常其整体的表现形式为多数人的倾向性意见,同时舆论的形成的主体必须是多人的,同时还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

随着群体对事件的关注程度的深化,舆论是不停的变化的。因为意见是一个易受影响的事物,所以舆论具有影响个体思维的巨大力量,随着舆论的规模扩大,有时甚至会影响社会的运行状态。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逐渐成为公众发表言论、表达意见、释放情绪的便利通道,是民意表达的重要场所,正是网络对舆论的传播提供了诸多的便利,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所谓网络舆情来源于人们通过论坛、博客的跟贴或者新闻事件的评论等渠道来发表自己对事件的看法,通过大量的评论,往往能形成一定的舆情。

网络舆情即为公众通过网络表达,与自身关心的各种公共事务有关的多种情绪,态度,意见交错的总和,是社会舆情在网络中的映射,其中有不少言论具有较高的鼓动性,并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倾向。

网络本身是具有开放性与虚拟性的,这就说明了依托于网络的网络舆情本身就具备着一些不同于传统舆情的特点。

一是广泛性、网络舆情的广泛性涉及方方面面,从内容上来看,网络舆情涉及的社会问题覆盖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主体上来看,网民来自于各个领域。网络打破了地域阻隔,不同意识形态的网络言论随处可见;

二是真实性、在网络中,任何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展示的往往是深层次的自我,能够真实的体现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民意更加畅通,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的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不过也有可能导致个体的言论和行为与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脱节,在不良动机的煽动下造成消极影响。

三是实时性、网络打破了时空界限,缩小了信息传播的距离,从而加快了网络舆情形成的速度,任何人通过网络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扑捉到的热点发布到网络中,形成舆情,与传统舆情不同,网络舆情一经发布即可在大范围内传播。

四是突发性、网络舆情的传播形式是由点到面。在一定的条件下,网络舆情的传播会呈现出爆发性的趋势,一个热点在加上一些情绪化的言论就可成为网络舆情的导火索。

1 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不当处理后可能存在的危险

网络舆论发展至今,言论的层次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表明态度型,个人意见型,学术讨论性。三种层次的言论在网络中人数逐层递减。当今网络中严重缺乏独立自主的见解,大多数的网民对热点事件的评论不是引领其个人的价值观与做出意见、判断,更多的在于宣泄,尤其是在事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时,他们在网上的言论往往以网络牢骚的方式呈现,而网络牢骚较之现实社会中的牢骚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面也更广,当然网络牢骚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能反映社情民意;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能让网民宣泄、舒缓自己的情绪。但当舆情以过盛的网络牢骚形式呈现的话,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对之加以疏导,则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如相对少数的理性声音也会淹没在大片的网络牢骚中。

每当有社会热点问题发生,网络中的公共空间总是会充斥着大量的评论,网民密切关注事件的发展,敦促执法部门尽快透明公正的解决事件。若有关部门没有及时妥善的解决该事件时,网民会将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不公平”的生活现象产生的不平之感喷薄而出,导致在网络中舆论处于“一边倒”的趋势,不仅会影响网民的心理,让他们觉得社会不公,更严重的是,过盛的网络牢骚会衍生出信任危机。不可否认的是,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可以通过情绪感染整个网络环境的氛围,然后向现实社会扩散,导致现实社会上也是充满了负面舆论,这样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湖北的“石首事件”,就是有关部门没有及时的解决存在的问题,民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满足,流言牢骚充斥在网络中,消极情绪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一起严重的群体性事件。

2 政府机关在网络舆情中的角色

由于网络舆情的不当处理可能会危害社会的稳定,所以作为政府机关,不能忽视对其正面的引导,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公安机关及有关部门应当果断的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

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分析海量的评论,会发现每一个公共评论空间,总会至少有一个意见领袖,引领着多数人的言论方向,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共评论空间的舆情的方向,如果意见领袖总是在愤愤不平的发牢骚,那么这个舆情的方向就会向着牢骚的方向发展;相反,如果意见领袖能够理性的看待整个事件,那么舆情就会更多的呈现出理性的评判。

而在网络社会中,充当意见领袖的往往是一些资深网民,这就导致政府机关在处理网络舆情时会处于被动的状态。为避免网上鱼龙混杂的言论引起不安定因素,这就要求官方言论及时占领舆论的高地,成为意见领袖。

担当意见领袖,政府机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其往往掌握着权威的信息与开放的平台,以下几方面是政府应该做的:

第一,完善对外网站,开放讨论平台。官方网站不仅仅是公安部门在网络中面向公众的“门面”,更是公众与公安部门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传播互动的沟通过程是舆论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如果在网络论坛上没有政府的参与,那么在网络民意中,政府部门则扮演着“失语”的角色。

第二,及时公布真相,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在突发事件中,最有效的宣传方法就是召开“新闻发布会”,信息发布的态度本身就代表了事件处理所表明的态度。

第三,定期与网络媒体进行沟通与联系。政府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新闻媒体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新闻媒体离不开政府的新闻资源,政府同时也需要新闻媒体宣传政府工作。

第四,坚持诚实透明,随时将公众放在第一位。谣言止于公开,面对公众,不夸大,不遮掩,尽力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总体来说,网络上不可避免地会有牢骚,应该让普通民众通过网络宣泄他们在生活中的抑郁不平之感,这样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是应当让牢骚以一种平和而非激进的形式宣泄出来,所以说当热点问题形成网络舆论时,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就应当以意见领袖的身份对民众的牢骚进行引导,使牢骚宣泄而不升级,从而使网络舆情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3 网络舆情应急响应

网络舆情的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事件发生后但还未在网络中形成广泛传播;第二阶段是事件已在网络中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及讨论。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两种阶段处理的总体方向都是相同的,但具体的细节操作上会有少许不同。

通过对以往案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处理与网络舆情有关的案件时,有一些做法是具有共性的,这些共性也为以后的舆情处理提供丰富的经验:

(1)把握重点,在处理网络舆情是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任何舆情的起点都是由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引起的,所以在处理此类事件时,要实事求是的查清事件本身,辨别事件性质,对案件合适的处理就是最好的舆论引导。

(2)健全预警机制,完善网络舆情的应急响应预案,如工作流程,各部门的职责,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标准;预案应该有预见性和可操作性。完成后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修改,多加演练。信息的传播是符合能量传播的规律的,在事件刚发生时,信息的传播速度最快,随后逐渐递减,所以健全预警机制有助于在事件刚发生的黄金时间内把握主动。

(3)完善涉警网络舆情的收集评判机制,落实专门的机构执行舆情的收集评判制度和审读制度,开展有效的舆情监测与分析;加强与社会网站的合作,建立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对于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将事件扼杀在萌芽之中。

(4)完善对外发布机制,明确发言人的职责,新闻发布制度,反馈评估制度,针对具体的舆情,灵活采用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新闻通报会、新闻背景通气会、新闻通稿和网络发布等方式,及时有效地发布信息,主动引导大众媒体和网络。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逐渐成为公众发表言论重要通道,是民意表达的重要场所的,加强网上舆情引导,是新时期公安机关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关键。本文介绍了网络舆情的特点,并介绍了其形成方式与不当处理后可能会导致的危害,然后说明了政府机关在对待网络舆情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最后总结出一些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带有共性的方法。

关键词:网络舆情,舆论,应急响应

参考文献

[1]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M].湖南社会科学.2003.

[2]夏临.从跟帖看网络牢骚与网络舆情的形成[M].东南传播.2010.

金融网络犯罪与应对刍议 篇9

关键词:金融,网络犯罪,应对

2009年3月25日, 国务院决定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网络作为交易、交流的平台, 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得到空前的发展, 然而相关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各类互联网犯罪案15.7万起, 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7.3万人, 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9.03%和8.33%” (1) 。

一、金融网络犯罪案例介绍

当代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 针对金融领域的网络犯罪手法也在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案例一:南宁的林先生发现银行卡里少了23万元, 后查明是犯罪嫌疑人通过伪造克隆卡, 利用被注销了电话号码的转账电话和改号软件, 使用更改主叫电话号码的方法, 使本已失效的转账电话能够正常使用, 在短时间内将卡里的资金迅速转出。案例二:在网上有人直接低价出售“专用账户”, 45元人民币可以购买30美元的账户, 140元人民币则可购买100美元的账户;据介绍, 这类“黑卡”一般有两个来源, 一是国外不法分子利用假身份或他人身份申请信用卡后, 捆绑多个“苹果”账号, 利用信用卡体系漏洞恶意透支, 为这些账号充值后销售;二是直接盗取绑定信用卡信息的账号。

二、金融网络犯罪动向分析

金融网络犯罪是计算机犯罪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具体指在金融电子化环境下的银行、证券、期货、保险、投资公司等金融业及其相关行业领域内,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侵害正常交易秩序、管理秩序、公私财产权利, 危害金融安全的刑事违法行为。其近来表现出的犯罪行为动向具有如下几方面特征:

(一) 犯罪手法的综合性。

从上述案例所涉犯罪手法不难看出, 当前金融网络犯罪的实施已改变过去使用单一技术的做法, 采用的技术手段更加综合化、复杂化、专业化, 逐渐产生新型的智能化犯罪。

(二) 犯罪技术的隐蔽性。

由于实施此类犯罪的人员一般学历较高或掌握一定技术, 反侦查、反抓捕的意识和能力较强, 给司法机关及时调查取证和指控犯罪带来相当难度, 犯罪行为一般很难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和追究, 犯罪的隐蔽性较强。

(三) 犯罪危害的严重性。

随着我国金融产业体量的不断扩大, 金融领域近年来因网络犯罪造成涉案金额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更为严重的是金融网络犯罪损害了我国金融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形象, 对进一步吸引外资、发展经济、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不利影响。

三、金融网络犯罪应对构想

(一) 加强金融网络犯罪法律制度建设, 规范社会网络行为。

我国刑法对于网络犯罪规定了4项罪名 (2) , 与《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同, 对网络犯罪行为认定及其处置办法加以规定, 但是对网络犯罪的侦查和证据采集、对不同类型网络犯罪行为的区分和惩处措施还不够细化。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立法工作中应针对不同网络犯罪类型, 制定更为具体、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规定, 对于侦查主体、证据固定等细节事项规定更为统一、明确。

(二) 加强金融网络犯罪执法能力建设, 及时有效打击犯罪。

金融网络犯罪行为实施的依托是信息技术。笔者认为应逐步建立专业化的技术执法队伍, 借鉴公安机关已建立网络监管专门机构的做法, 在司法、检察、审判等执法部门中也逐步推进建立专门办理网络犯罪案件的专门机构、培养专门业务人才, 加强对金融网络犯罪的认定、审查、审判业务技能, 提高打击网络犯罪所需的查找证据、固定证据、审查证据、运用证据的能力, 提高办案效率、提升办案质量, 优化打击犯罪的工作效果, 及时有效打击此类违法犯罪行为。

(三) 加强金融网络犯罪协调机制建设, 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条的规定对公检法三部门的办案权力进行分解和制衡的同时, 也指出“三部门”在办案过程中是一个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办案整体。笔者认为在针对金融网络犯罪行为的查处中, 公、检、法等办案部门为提高打击犯罪的速度和精度, 对新发现的、影响较大的、有普遍代表意义的案件, 应加强办案机关之间和部门内部之间的联系、沟通。

(四) 加强金融网络犯罪综合治理建设, “借力”增强执法能力。

金融网络犯罪的专业性、技术性、隐蔽性、破坏性很强, 单单依靠办案单位的力量, 在部分新型案件和特殊取证环节上尚有诸多困难难以克服, 或即使想尽办法克服了困难所付出的执法成本也比较高。笔者建议探索鼓励引导办案部门借助相关社会机构的力量如金融机构、技术企业、科研院校等, 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方面的合作。邀请相关机构为办案部门讲解专业知识, 如金融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等, 丰富查办案件亟须的专业知识和获得所需技术帮助, 增强办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注释

11腾讯研究院.中国互联网犯罪形势及趋势分析报告 (2014) [EB/OL].http://www.tisi.org/Article/lists/id/3860.html, 2015-8-31.

刍议经济学的目的 篇10

1. 意义与目的

人是所有存在中最特殊的, 那就是他是一个具有自觉性的“意义”的存在, 他的存在、生命, 是为要追寻他自己所认定的意义的。没有意义, 人也就失去其作为人的本质。意义, 也就是其目的。意义因人而异, 目的各有所求。人以群分。人群的分野, 是以意义 (目的) 为尺度、标志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也。人的有限性, 决定意义、目的的可变性。今为同林鸟明朝各自飞, 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不论人的意义、目的差异多大, 变化多端, 人无不在意义与目的的追寻中行事为人、度过此生。人从事各种研究, 包括经济学研究, 也无不被各个具体的人的人生目的所牵引。

2.“理性利益人”

经济学乃至一切社会科学, 都建立在一个迄今不倒的著名假设基础上, 那就是所谓“理性经济人”。它是关于人性的一个假设:认为人的本性不仅是自利的, 而且是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而所谓“个人利益”, 其实跟前述的人生意义 (目的) 是一个东西。

对于“个人利益 (最大化) ”, 在经济学界这个概念一度被简单化理解, 即认为“个人利益”等于货币 (财富) 量的追求, 甚至认为人的其他追求 (目的、意义) 如名声、地位等, 都可以货币化。但后来发现, “个人利益”作为人类行为复杂动机的表达, 不能纯粹理解为金钱或物质财富, 人类的某些目的、意义的追求, 某些价值追求, 是不可以单纯用货币量去衡量、换算的。哈耶克指出:说人是“自利的”, 那只是意味着人们“在争取他们认为需要的东西”。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说, 物质性的满足是最低层次的人类需要, 超越物质之上的利益 (如安全感、归属感、爱与尊重、自我实现、超越性追求等) , 比物质本身的需求更为重要, 因为它们才彰显了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对货币、财富的追求, 实际上是人的意义、目的的追求工具、手段, 不是最终决定人的行为的那个背后的动机 (目的) 。金钱财富可以在一定程度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彰显人存在的意义、价值, 炫富实际上炫的是能力、智慧、地位, 但它本身不是那能力、智慧和地位。特此, 我用“财”和“利”两个名词来表述对两种利益的区分:财 (财富) , 仅仅代表物质利益, 或货币数量;而利 (利益) , 则表示综合、全面的人的益惠、好处, 等同于人追求的那个意义、目的。“理性经济人”的表述宜更改为“理性利益人”。

经济学家自己的行为 (研究工作) 也伏在“理性利益人”的假设之下, 也都在追求他们的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已。当然, 经济学家跟普罗大众一样, 他们的个人利益不单止于物质财富, 他们的个人利益当由他们自己去定义。有人求利, 有人求道, 都各有所乐, 不应强求。

世人以及经济学家的品味雅俗、境界高低, 不是从他们赚取的金钱财富去看, 也不是从自私、无私这种幼稚、含糊的道德角度去看, 而是从他孜孜以求的“个人利益”之实际内涵去看, 从他们的作品之业内评价、社会果效去看。

3. 自利与道德

从大字不识一筐的农夫到学富五车的博士, 从人微言轻的市井小民到一言九鼎的王公贵胄, 人的自利本性 (个人利益最大化) 是一样的。

正如亚当·斯密所言, 经济学家潜心搞搞研究、做学问, 有时显得秉公仗义, 他们如此行, 并非出自他们的仁慈心, “而是来自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我们不依赖于他们的仁慈, 而是诉诸于他们的自利之心”。

斯密下面这段话, 对于经济学家也是有效的:“所以﹐每个人都会尽其所能﹐运用自己的资本来争取最大的利益。一般而言﹐他不会意图为公众服务﹐也不自知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安全﹑自己的利益。但如此一来﹐他就好像被一只无形之手引领﹐在不自觉中对社会的改进尽力而为。在一般的情形下﹐一个人为求私利而无心对社会作出贡献, 其对社会的贡献远比有意图作出的大。”

毫无例外, 经济学家的行为同样是受着自利本性以及那“无形之手”的牵引, 自利本性毋庸赘言, 而这只“无形之手”, 就是他无法掌控的市场需求———他的智慧产品在消费者中的认受度。

我们的结论是:经济学家越追求自己个人利益, 他必越关注他所服务对象对知识产品的需求偏好, 我们对他的道德操守以及其工作的社会效益就越有信心。相反, 他越是标榜自己为了他的服务对象的利益而舍弃私利, 我们越存狐疑。

二、经济学研究的目的

1. 屁股与脑袋, 谁决定谁?

既然经济学家都是“理性利益人”, 其行为目的是自我利益最大化, 那么我们就得在意他是在为谁打工, 即是谁在雇用他。假如雇用他的人是国王、政府机构, 那么做好一个御用文人或官方喉舌就是他的本分;假如他效力于公司企业, 那么维护、增进该机构的利益, 便是他的职业操守;假如他是一位所谓自由学者, 卖文为生, 那么他的老板就是市场消费者———购买他智慧产品的人, 取悦大众, 便是他的目的。不同的服务对象, 对知识产品的需求偏好也不同, 经济学家搞研究、做文章的方向, 所提供的智慧产品也不同。所谓屁股 (地位、立场) 决定脑袋。

但千万别忘了,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的“定律”, 必须臣服于“理性利益人” (“个人利益最大化”) 的大前提。经济学家的行为受制于他自己对其个人的人生意义、目的、价值的认受情况。经济学家的屁股, 即他选择为谁服务, 以及如何服务, 是受其“理性利益”决定的, 即受其脑袋决定。人生目的, 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学说, 则是分层次、有贵贱的。所谓“取法乎上, 仅得其中;取法乎中, 仅得其下”。如果经济学家将真理、道、良知、公义置于其人生目的核心内涵, 那么即使他服务于君王、政府, 他也可以做出泽被后世的研究成果, 如古时的重农学派、重商学派的某些理论家。而在自由市场经济下的近现代社会, 也不乏仅仅讨好社会上逐利之徒、也只顾自个儿发财的研究工作者, 他们可能风行一时, 但他们的智慧产品终被时间淘汰。所以, 当我们注视经济学家的“屁股”时, 别忘了更首要的得关注他的“脑袋”, 即他的“理性利益”之诉求。

2. 经济学目的的流变

我们看到, 在上述关乎“屁股、脑袋”的定律之下, 经济学的目的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演化。在强国与富民的次序选择上, 在有限资源的配置方式上, 以往曾经一度以政府为核心、以强国为主要目标, 先强国再富民, 不论是重农学派, 还是重商主义者, 甚至某些古典经济学家, 都以增进国家财富为主要诉求。到后来国家政权民主化后, 富民变成主要目标, 民富才国强。标志着近现代自由市场经济时代的古典经济学以降, 经济研究的着力点逐步转移至个人的财富保障与增长, 国家政府则成为个人财富增长的手段 (工具) 。

这一个重要的转变也标志着御用文人时代的结束, 独立学者 (即面向市场、大众消费者的研究从业者、知识生产者) 时代的来临。独立 (自由) 学者的传统源于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议会民主、出版自由、言论自由率先在英伦三岛开风气之先, 独立学者的生计不再仰赖政治统治者的赐予, 学术成果 (知识产品) 的购买、消费不再被君王、国家政府垄断, 而可以向市场自由销售, 由普罗大众自愿购买、消费。经济学本身不再是象牙塔里的贵族玩赏的花瓶, 而是合乎包括普罗消费者、企业家、政府官员或者其他学者等在内的全社会大众需要的思想产品, 它本身也成为市场的一部分, 成为竞争的行业、谋生的工具。经济学家本身一点也不超脱于市场秩序之外, 他作为市场中的精神产品生产者, 必须尽力向市场提供为市场需要的知识产品, 不然, 他就会被市场排斥甚至淘汰。故此, 经济学一度变成鼓噪、怂恿大众去赚钱、发财, 经济学本身也成为摇钱树, 学以致用, 好些经济学家比如李嘉图、凯恩斯都是赚钱高手、投资强人。

然而, 无论是强国还是富民, 假如都以财富为经济学研究的终极目标, 都可能造成一个不良的后果, 即加剧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衡, 从而加剧社会对立。研究均衡的经济学家加剧了社会的不“均衡”。仅仅以资源的占有、财富的累积为目标, 这种经济学似乎越来越难以应付现实问题, 满足社会、人心的需要, 也离人类行为当有的目的越来越远。

人的自利本性, 除了求财, 会算计工资、利润、租金的多少之外, 还会关注自己的健康、寿命、荣誉、名声、人际关系, 乃至生命的终极意义或超越的价值追求 (如信仰、宗教追求) 等, 人所作出的每一个附带机会成本的行为选择, 依据的并不仅仅是货币量之间的比较, 而是涵盖了上文未能尽述的大量的复杂 (价值) 因素, 有些因素是显明、显意识的, 经过理性过滤的, 还有些因素是隐性、潜意识的, 直觉性判断的。经济学家从事经济研究, 必然受着这些复杂动机 (目的) 、复合利益考量的制约、左右。也就是说, 经济学家对自己 (科研) 行为的利益考量, 不仅仅落足在单纯金钱之上, 他们所谋之“利”, 其实是非常复杂。

故此, 在不同的研究目的 (动机) 的驱使下, 经济学才会有多个发展路向, 比如在探索如何追求投入产出之效率, 如何助人发财之外, 还有也许更为重要的方向, 或者说另一个传统, 就是对制度、秩序的研究———什么样的制度、秩序, 才能确保人们可以自由地追寻包括财富在内的自己的幸福, 才能确保社会的公平公正与和谐。这个传统源于人类更高层次的利益的考量, 基于个人的由良知、道义、公正、真理等元素构成的名声、荣誉的追求。如古希腊人对农业的正当性的肯定及商业盈利、货币利息的质疑乃至歧视, 中世纪的教父们对“公平价格”的论证, 近现代学者对资本、利润、私有制的公正性、合理性的探讨等。

还必须注意的是人都是有限的, 对自己的利益的选择也会出现偏差甚至失算, 经济学家也不例外。所种定所得。利益取向不同, 或者说抱负的目的不同, 经济研究的结果自然也不同。既然没有人是完美的、无限的, 经济学家也不可以自诩自己的研究成果 (理论)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终极真理。每一个理论, 都是有限的, 都有待于实践检验的, 而且每一种理论, 作为研究者的知识商品, 投放在学术市场、思想市场, 由消费者自愿购买, 不可以强买强卖, 强行推销, 强制应用推广。我们的理性、研究、实践本身需要更加慎重、小心, 人类社会的秩序存在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对此规律及其运行法则, 人类的认知还太少、太浅, 经济学家及政策决策者必须虚心接受客观事实及规律对自己的理论、政策进行的检验、指教、提醒、惩罚, 不断虚心谦卑向社会、市场、大众求教, 不断调整纠偏, 以重回正确的轨道, 切勿自封自诩, 绝对化某一理论, 绝对化某个人 (某些人) 的目的 (价值) 取向。

参考文献

[1]大卫.鲍兹.古典自由主义——入门读本[M].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9.

[2]哈耶克著.邓正来译, 自由秩序原理[M].上海:三联书店, 1997.

[3]罗斯巴德著.吕炳斌等译, 自由的伦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4]哈里.兰德雷斯 (Harry Landreth) 大卫.C.柯南德尔 (David C.Colander) .经济思想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刍议防火墙网络安全 篇11

【关键词】网络安全;防火墙技术;代理服务器

古时候,人们常在寓所之间砌起一道砖墙,一旦火灾发生,它能够防止火势蔓延到别的寓所。自然,这种墙因此而得名“防火墙”。现在,如果一个网络接到了Internet上面,它的用户就可以访问外部世界并与之通信。但同时,外部世界也同样可以访问该网络并与之交互。为安全起见,可以在该网络和Internet之间插入一个中介系统,竖起一道安全屏障。这道屏障的作用是阻断来自外部通过网络对本网络的威胁和入侵,提供扼守本网络的安全和审计的唯一关卡。这种中介系统也叫做“防火墙”,或“防火墙系统”。

简言之,一个防火墙在一个被认为是安全和可信的内部网络和一个被认为是不那么安全和可信的外部网络(通常是Internet)之间提供一个封锁工具。在使用防火墙的决定背后,潜藏着这样的推理:假如没有防火墙,一个网络就暴露在不那么安全的Internet诸协议和设施面前,面临来自Internet其他主机的探测和攻击的危险。在一个没有防火墙的环境里,网络的安全性只能体现为每一个主机的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所有主机必须通力合作,才能达到较高程度的安全性。网络越大,这种较高程度的安全性越难管理。随着安全性问题上的失误和缺陷越来越普遍,对网络的入侵不仅来自高超的攻击手段,也有可能来自配置上的低级错误或不合适的口令选择。因此,防火墙的作用是防止不希望的、未授权的通信进出被保护的网络,迫使单位强化自己的网络安全政策。

网络防火墙技术是一种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通过外部网络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内部网络资源,保护内部网络操作环境的特殊网络互联设备。它对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如链接方式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来实施检查,以决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被允许,并监视网络运行状态。目前的防火墙产品主要有堡垒主机、包过滤路由器、应用层网关(代理服务器)以及电路层网关、屏蔽主机防火墙、双宿主机等类型。根据防火墙所采用的技术不同,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包过滤型、网络地址转换—NAT、代理型和监测型。

包过滤型。包过滤型产品是防火墙的初级产品,其技术依据是网络中的分包传输技术。网络上的数据都是以“包”为单位进行传输的,数据被分割成为一定大小的数据包,每一个数据包中都会包含一些特定信息,如数据的源地址、目标地址、TCP/UDP源端口和目标端口等。防火墙通过读取数据包中的地址信息来判断这些“包”是否来自可信任的安全站点,一旦发现来自危险站点的数据包,防火墙便会将这些数据拒之门外。系统管理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订判断规则。包过滤技术的优点是简单实用,实现成本较低,在应用环境比较简单的情况下,能够以较小的代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系统的安全。但包过滤技术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包过滤技术是一种完全基于网络层的安全技术,只能根据数据包的来源、目标和端口等网络信息进行判断,无法识别基于应用层的恶意侵入,如恶意的Java小程序以及电子邮件中附带的病毒。有经验的黑客很容易伪造IP地址,骗过包过滤型防火墙。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网络地址转化—NAT。网络地址转换是一种用于把IP地址转换成临时的、外部的、注册的IP地址标准。它允许具有私有IP地址的内部网络访问因特网。它还意味着用户不许要为其网络中每一台机器取得注册的IP地址。在内部网络通过安全网卡访问外部网络时,将产生一个映射记录。系统将外出的源地址和源端口映射为一个伪装的地址和端口,让这个伪装的地址和端口通过非安全网卡与外部网络连接,这样对外就隐藏了真实的内部网络地址。在外部网络通过非安全网卡访问内部网络时,它并不知道内部网络的连接情况,而只是通过一个开放的IP地址和端口来请求访问。OLM防火墙根据预先定义好的映射规则来判断这个访问是否安全。当符合规则时,防火墙认为访问是安全的,可以接受访问请求,也可以将连接请求映射到不同的内部计算机中。当不符合规则时,防火墙认为该访问是不安全的,不能被接受,防火墙将屏蔽外部的连接请求。网络地址转换的过程对于用户来说是透明的,不需要用户进行设置,用户只要进行常规操作即可。

代理型。代理型防火墙也可以被称为代理服务器,它的安全性要高于包过滤型产品,并已经开始向应用层发展。代理服务器位于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完全阻挡了二者间的数据交流。从客户机来看,代理服务器相当于一台真正的服务器;而从服务器来看,代理服务器又是一台真正的客户机。当客户机需要使用服务器上的数据时,首先将数据请求发给代理服务器,代理服务器再根据这一请求向服务器索取数据,然后再由代理服务器将数据传输给客户机。由于外部系统与内部服务器之间没有直接的数据通道,外部的恶意侵害也就很难伤害到企业内部网络系统。代理型防火墙的优点是安全性较高,可以针对应用层进行侦测和扫描,对付基于应用层的侵入和病毒都十分有效。其缺点是对系统的整体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而且代理服务器必须针对客户机可能产生的所有应用类型逐一进行设置,大大增加了系统管理的复杂性。

监测型。监测型防火墙是新一代的产品,这一技术实际已经超越了最初的防火墙定义。监测型防火墙能够对各层的数据进行主动的、实时的监测,在对这些数据加以分析的基础上,监测型防火墙能够有效地判断出各层中的非法侵入。同时,这种检测型防火墙产品一般还带有分布式探测器,这些探测器安置在各种应用服务器和其他网络的节点之中,不仅能够检测来自網络外部的攻击,同时对来自内部的恶意破坏也有极强的防范作用。据权威机构统计,在针对网络系统的攻击中,有相当比例的攻击来自网络内部。

网络辅导员工作刍议 篇12

一、网络辅导员面临的挑战

1. 凭借技术优势, 网络成为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播的新阵地、新渠道。

网络使整个世界成了“地球村”, 各种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迅速扩散。在网络上不同意识形态的相互碰撞, 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政治理念、各种观念、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由于网络技术发展的不平衡, 互联网的控制与使用仍然是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 全球13台顶级域名服务器, 有10台在美国, 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对网络信息的控制权处于劣势;互联网中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 这使西方国家能够利用语言优势传播自己的语言、文化、思想与价值观。

2. 网络中的不良与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的影响更直接、更隐蔽。

以往学生们大量接触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教育者的灌输, 其内容经过层层把关过滤, 不正确、不恰当的信息已被删除。而网络使他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广更隐蔽, 阅读者只需找到网址, 便可看到任何媒体的全部内容。1995年,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发表的题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色情市场》的调查报告, 指出:在过去的18个月中, 因特网上出现了91.7万幅 (件) 色情图片、小说和影片, 向美国50个州的2000多个城市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扩散。除色情信息外, 还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在网络传播;在网络上的青年学生, 很容易受到腐蚀而渐渐抛弃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转而信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使享乐、奢侈、刺激、性解放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大学生羡慕、认同、模仿的生活方式。此外, 网上种族歧视、宗教仇恨、法西斯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暴力凶杀等有害信息, 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3. 网络的便捷开放性使学生主动产生更多的注意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信息的强迫性、单向性和可控性、封闭性为特点的, 教育的方式靠灌输的手段被动地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力。网络信息可以由大学生自主选择、按需索取, 使其在注意力投放上有比较强烈的自主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如不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就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4. 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速度与辅导员的不同步性, 使辅导员的权威受到挑战。

一些大学生的电脑技术和上网水平比辅导员还要高。基于这种情况, 有些大学生通过网络早已得到的信息辅导员反而还未听说过, 甚至有些辅导员面对学生的提问不知如何回答, 这一因素导致了大学生注意力从“教师权威”向网络转移。

二、网络给网络辅导员的工作带来的新机遇

1. 网络信息的共享性、丰富性、多元性, 为网络辅导员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时代进程的加快, 网络辅导员在工作中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大量信息资料、政策文件对工作心得、经验进行整合、学习、交流、共享成为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每一重大政策、方针、指向, 均能从网络寻找到原文及相关的评论、解释, 有助于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同时, 还可以通过提问、各类论坛上交流等, 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互动, 既提高了学习效率, 又促进了学习效果。

2. 网络宣传功能的多样化, 为网络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网络信息声、像、文、图俱全, 容易被学生接受;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匿名性, 更便于主客体之间的平等交流, 更容易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碰撞出心灵的火花。由于各种原因, 在现实中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总有一定的隔膜, 这为及时、准确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设置了无形的屏障。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性, 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种非互知性的“心声交流”。网络突破了时空与地域限制, E-mail、MSN、QQ、博客等网络工具可以让辅导员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布置学习、安排工作、交换认识、在线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等。网络的交互性改变了灌输为主的传统思想教育方法, 还以独特的传播方式克服了在资料印刷、分发以及存档等诸多环节的限制, 有利于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3. 网络对于提高辅导员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工作队伍, 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足进展的根本保证。互联网突破了现实人力、物力、时空的限制, 给辅导员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创造了条件, 只要能上网, 随时、就地就可以学习。网络以其无穷尽的信息和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开放、开阔的新世界, 使辅导员能快速、有重点地获取有用信息, 及时准确地确定工作重点。

三、网络辅导员做好工作的要求和措施

1. 树立新观念, 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要重视、占领和利用学校的网络阵地, 一方面, 完善校园网建设, 加大经费投入和改进技术, 通过校园网把学校各种教育资源连接在一起, 实现信息渠道的畅通;另一方面, 增强网络的吸引力。根据网络的特点,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培育良好的网络文化, 创建丰富的、健康向上的、贴近实际的、具有吸引力的网络内容, 充分发挥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

2. 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 净化网络环境, 规范网络行为, 防堵有害信息。

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建设与管理长效工作机制, 正确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等手段, 控制信息源头, 正本清源, 净化信息空间。要强化对网络信息的监控, 过滤虚假、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制定网络规范, 惩治网络违法犯罪。

3. 网络辅导员既要懂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又要懂网络技术。

网络辅导员既要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又要了解掌握网络技术, 熟练驾驭网络, 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同时,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 要注意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缺乏思想性、艺术性、丰富性、生动性, 脱离大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要的网站和内容, 难以对大学生产生实际的吸引力。

4. 改变教育的互动方式, 平等对话、主动对话, 化灌输

为说理、辨析、引导, 充分尊重对象的选择权, 形成良性互动。

5. 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 建设网络条件下的新型政工队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新课题, 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大学生网民的思想特点, 网络心理, 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网络规则与法制建设问题, 网络辅导员工作内容、方法、原则, 网络辅导员素质要求, 网络辅导员工作的量化、考核、效果评估等。只有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认真研究互联网互动交流的特点, 探究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机制, 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 才能切实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 在对大学生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带来影响的同时, 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试图对网络辅导员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分析, 提出网络辅导员做好工作的要求与措施。

关键词:网络,辅导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宋元林, 陈春萍, 等.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

[2]吕会霖.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 范海燕, 译.海南出版社, 1997.

[4]付罡.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工作中的几个问题[M].前沿, 2006, (5) .

[5]李范成、张庆国.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探究[M].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 (2) .

[6]叶正平.探求高校辅导员工作新突破[M].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4) .

[7]张瑜.消除话语差异: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M].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 (2) .

上一篇:交通污染下一篇:城市居住区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