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体

2024-10-15

教师个体(精选8篇)

教师个体 篇1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钱旭升/靳玉乐

摘自:《天津教研网》

摘要:“技术熟练型”的集体受训模式的消极影响和教师个人职后的专业孤立现状的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厘清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关系,既要反对忽视教师个体主体意向和价值的笼统的、缺乏个性化的“集体主义”的培养和发展模式,也要反对教师实际成长过程中教师个体各自为伍、个人孤立的“个人主义”的专业发展方式,注意在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之间构建起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合理的关系。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个体发展/群体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实践主体来看,势必涉及教师个体的和教师群体的两个层面。其中教师个体的层面主要是指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教师个人其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则有更为丰富的内涵,视我们探讨的立场和具体问题而定:从国家和社会的立场出发,我们探讨教师的专业发展,往往是指向于整个教师队伍;从学校层面看,教师群体也可以是特定学校内部的教师队伍,以及由于某种原因或需要而组织起来的教师团体(如学科组、教研组等),或者教师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小群体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可以认为等同于教师集体专业发展;二是认为等同于教师小团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集体或者小团体的支撑,而教师集体的专业发展也需要建立在每个个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基础上。然而,传统的“技术熟练型”的教师集体培养和培训模式很大程度上是指向教师集体的,当我们论及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多是从教师集体的层面来加以探讨的,对于其中作为独立个体的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及其内在机制则缺乏深入的关注。以强调效率为特征的“技术熟练型”培养模式往往容易忽略教师个体的个性色彩,难以反映和实现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和主体价值。另一个突出的实际问题是,教师职后的专业生活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人孤立倾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缺乏与其他教师以及教师群体的必要沟通和相互交流,教师之间普遍存在的相互隔阂与封闭、乃至防备与排斥等现象势必影响教师职后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就如研究者指出的,“学校中目前普遍弥漫着的专业孤立、个人主义、技术心态及专业意识模糊等现象,皆可谓教师专业成长之基本障碍。”

就当前我们国家教师教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一方面,“技术熟练型”的集体受训模式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教师个人职后的专业孤立现象较为普遍。这两个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厘清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关系,既要反对忽视教师个体主体意向和价值的笼统的、缺乏个性化的“集体主义”的培养和发展模式,也要反对教师实际成长过程中教师个体各自为伍、个人孤立的“个人主义”的专业发展方式,注意在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之间构建起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合理的关系。

一、超越“集体主义”: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意义及其内涵

随着个体理论的兴起,如波兰尼(Polanv)的“个人知识”理论、康纳利(Connellv)的“个人实践知识”学说、格列弗斯和坦恩(Griffith&Tann)的“个人理论”以及高德逊fGoodson)的“个人自传”假设等理论的出现,教师个体在其专业生活及其成长发展过程中“个人知识”(另称内隐知识、默会知识等)以及“个人理论”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教师个体的“主体性”和“特殊的专业认知”之于教育教学的实际意义。从国内研究来看,近年来不少研究者也着眼于教师个体的关怀视角,进一步提出了“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教师个体的教育学”、“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等观点。同时,近年来我们国家关于“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等理念的倡导,实质上也反映了我们对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和发展意义的认识。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集体受训”的统一培养模式和发展模式,忽略了教师个体的发展愿望和实际发展状况,因此,这种“外烁式”的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有研究者认为,“集体受训”培养模式下的教师,“顶多只能成为一个„能干的学徒‟(capableapprentice),虽拥有一双„有能力的手‟fcompetenthands),却无法弹性和灵活地采取各种教学策略。相对于“外烁式”的培训模式,人们认为要真正尊重教师个体的专业意向和主体能动性,应当帮助教师形成“内发式”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模式,这是因为“教师之成为教师,更多的是„自造‟(self-made),而不是„被造‟(bemade)的”。

由此,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意义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主要的方面:第一,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水平的重要手段;第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自造”和“再生”的重要过程。对于前者,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立足于其专业生活中自身的发展需求、愿望,基于其本身原有的基础(包括专业认知和专业能力),并在其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展开和实现的,对于其专业活动更具有现实针对性,能够更为切实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对于后者,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通过“自造”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生活方式,从而不断实现专业生活的“再生”,保持健康、合理的教师专业生活方式。

联系上述有关教师个体专业成长意义的讨论,我们认为,较之群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在其内涵上的“个体”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内在要素:

1.个体发展的愿望与动机

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动机来看,促进教师个体专业自我发展的动机主要有:生活生存需要、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以及由职业责任感所产生的发展需要等。具体而言,生活生存需要主要表现为经济收入、生活便利、环境感受、职称评定等方面。其中环境感受是指教师对学校整体氛围(包括工作条件、人际氛围等方面)的感受,较之于经济收入、福利待遇和生活便利等直接的生活需求来说,此种需要显然属于更高层次。这里把职称评定列人生活生存需要是考虑到,对于许多教师来说,相对较高的职称无疑为改变自己处境(如调动工作、进城等),并进而满足生活生存需要提供了一个砝码。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解决自己面临的教学问题与困境,而主动提升教学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职业成就感增强个人威望的切身需要;另一方面则来自教育教学改革外部环境的影响,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提高专业素养,以适应改革的需要。职业责任感所产生的发展需要,是指教师由于受到教育职业特殊的意义规定,文化传统、社会舆论的影响,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职业情感、对职业价值和意义的切身体认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发展自身专业水平的自觉需求。

值得指出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是一个动态生成、不断变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的发展变化受到其自身的从教经历,以及学校整体教育环境及其命运、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体而言,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在“站稳讲台”时期表现较为明显;随着教学逐渐成熟以及成家等其它因素的影响,生活生存需要占据主要地位;生活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生活较为稳定之后,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再次凸显:随着职业情感的进一步形成,由职业责任感而产生的发展动机开始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2.专业发展的自主权

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自主权来看,自主是专业工作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专业自主是达到完全专业地位的关键之一,专业发展自主是专业人员的必然要求,主要是指专业人员在被认可的条件下,能依据本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使其专业判断,执行其专业任务,不受外力干预的特性。有研究者认为,由此,教师专业自主是指教师在教学、学校参与或教师组织决策等专业领域内,能依其专业知能,执行专业任务,以维持专业品质,及不受外力干预的特性。简单地说,自主的教师能够享有专业自由、参与组织决策、免于外力干涉、以及维持专业品质。

我们认为专业自主既是教师个体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专业自主同时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力图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自主”相对于“他主”,教师专业自主不仅是对外部力量的一种反抗,更为重要的表现是教师在其自身发展中能以主体的身份,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动机和愿望,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探究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够自我调节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状态,从个人实现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为了取得教师专业自主必须建立并发展一个全面连贯的教师专业发展系统来增强教师完成各种复杂角色的能力。”[句为此,相应地,教师首先应当树立较为明晰的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同时对自身专业发展过程进行反思和调节,能够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合理的自我决定以及采取行动等。

3.专业成长和发展的独特途径和策略

教师个人实现专业发展的独特途径和策略,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途径主要是通过学习和实践,也就是说通过接受专门的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理论学习,以及职后有关教育改革理念的学习等;实践则主要是指教师专业经验的不断获得和提升,这里指的经验可以来自旁观其他教师而习得的,也可以是在自己的专业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的,甚至可以是对自己以往学生时代教师经验的继承等。就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而言,受到教师个人的性格特征、专业基础、学习方式、个人喜好、社交背景、生活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例如:

“大学里学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定义上的、概念上的,比如什么是典型、什么是形象,或者像《现代汉语》则讲如何去分析字词。现在不是说淡化基础,强调阅读能力,强调写作、语言运用吗?所以大学学的现在真的感觉作用不是很大。如果真的确确实实要教好的话,还得需要起码两三年的努力。即使你在大学里学得再好,都有可能脱节。”

“一开始的时候,不是有教案吗?还有优秀教师的教案集,我也买过来看看。其他老师的课呢,也偶尔去听一下。其实这都流于一种形式,那些老师也不可能刻意教你些什么。至于你能否从他们那里学到些什么,关键还在于你自己,在于你能否听出他们的精髓来。我觉得那时真正对自己帮助比较大的,就是让要好的朋友听自己的课,再让他们评一下。自己也就这样慢慢走过来了。”

对于上述个案中的老师来说,师范院校时通过理论学习接受的知识很多并不能对其专业成长产生直接作用,而向他人借鉴式的学习方式其收效也未必明显,他的专业发展方式更是建基于其现实教学的土壤,更多的是其在独立的学习和摸索中形成的,而远非从理论学习和经验模仿中形成的。

二、超越“个人主义”: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意义及其策略

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教师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认为教师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教师的个人主义。研究者罗狄亚(Lortie)认为教师典型的工作方式有:现实主义(realism)、保守主义(conservation)、个人主义。现实主义是指“教师把精力集中于完成自己班级的短期计划,而不管教育的长期效果”;保守主义是指“教师避免讨论和思考教学的脉络背景以及提出教什么和为何教的实质性问题,不愿意做根本的变革,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做些细枝末叶的修改”,个人主义则是指“教师羞于与同事合作和不乐于接受同事的批评,教师之间并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从这些表述来看,无论是现实主义、保守主义还是个人主义的工作方式,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都是非常不利的。联系前文的论述,我们这里着重要探讨的是其中“个人主义”的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和群体专业发展的问题。

哈格里夫斯fHargreaves)在其所著的《变化的时代,变化的教师:后现代时代的教师工作与文化》(Chan~ng teachers,chan~ng times: 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 modemage),也提到了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主要表现为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造成的教师孤立的教学,缺少相互间的反馈和沟通,它虽然部分体现了教师个人特质中的独创性和原则性,但从整体上却阻碍了教师的发展和相互汲取教学经验,积极促进的教学环境的形成。可见,个人主义的典型表征是教师之间相互孤立、专业隔阂、缺乏积极的沟通与合作。

较之于上述国外研究者教师“个人主义文化”的表述,国内研究者提出了“隔离型教师文化”,隔离型教师文化是教师之间疏于合作、羞于评定、信奉独立、相互隔离的特定联接方式和习惯表征,其主要特征是独立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教师个体的行为方式总是彰显其个性。这为教师开发自身的创造力提供了必要的、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教师疏于合作,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不可避免地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呈现封闭性特征,不愿意接受新理论、新事物而墨守成规,缺乏冒险精神,趋于保守。

就我们国家的实际状况而言,目前在教育领域个人孤立的、相互隔离的教师文化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因为我国传统的文化取向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对教师个人及其与其他教师的相互关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比如,传统文化中倡导个人的内敛和自修的内在修为方式,对个人的对外交往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影响,其消极的影响容易造成个人的自我封闭,而难以以开放的心态向外界和他人进行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方面,如“文人相轻”

等观念,也会影响到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往方式。还有,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相互提防、难以信任他人等不良心态也会影响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然而,从教育活动以及教师职业的社会属性来看,我们认为教师个体不可避免地具有群体属性,教师显然是无法独立于他人或文化情境的。教师有必要通过与学校教师群体成员的沟通、互动与合作,从而清理和建构自己的教学看法与教学观念,同时在他人的协助下,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需要指出的是,前面我们强调的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并不等同于“个人主义”,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需要其与所处教师群体中通过相互的交流、沟通与协作而实现的,而且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强调教师群体发展的意义在于通过构建良好的“群体”(或者说共同体),为教师个体发展提供有益的发展平台。为此,要实现教师群体对教师个体专业的发展功能以及促进教师整体队伍专业水平的提高,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来构建良好的教师群体,以更好地联结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1.在教师群体发展中引入“社群”思想

在前文我们曾述及了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意义,从深层的文化结构来看,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活动必然会受到其所处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及其组织结构的影响。这里的“群体”概念主要指称的是学校层面的教师集体,以及部分教师之间形成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小“群体”。无论是学校层面的教师集体,还是部分教师构成的“小群体”;无论这种群体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带有社会、文化的印记,以及富含人际交往关系及其意义。桑德尔(Sandel,1982)和麦金太尔(MacInivre,1984)认为,要理解个人的行为,必须把个人置放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背景中来考察,把个人放在社群和与他人的关系中来研究。“社群的互动才能导致共享意义的交流。没有这种交流,个人就会被切断与供参与和交流的社群的联系,惟有这种社群才能促进个体的真正发展”。教师个体必须走出孤立和自我封闭的境地,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不是通过教师孤独的个体的一种自我修为或者自然成熟而实现的,而是在教师群体中与其他教师充分的互动、沟通以及协作、分享中逐渐实现的。因此,着眼于教师专业的发展,无论是个体的专业发展还是群体的专业发展,引入“社群”思想,以“社群”与“成员”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来审视和思考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未尝不是一个有益的视角。

2.构建结构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

针对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和隔离型教师文化明显的弊端,我们在思考促成教师专业发展时,自然地就将解决方案指向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范型。合作型教师文化是教师按照某种合作方式,在互动过程中相互开放、信赖、协作、支持以达成一定目标,从而促进教师共同发展的关系方式。学校教学实践中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公开课等都可以视为教师之间具体的合作方式。这些合作形式联系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方便可行,具有实际意义和较强的操作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合作形式作为学校教师之间的例行活动,存在着为合作而合作的一些倾向,这必然会削弱合作的意义。那么,何为结构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如何构建这样的文化?Johnson和Johnson(1999)关于合作性活动的观点能给我们一定的启示,他们指出一个合作性活动必须具备的五项基本元素,这五项基本元素分别是:1.积极的相互依赖;

2.个别责任;3.具助长性的面对面互动;4.社会技能;5.团体运转。其中,所谓积极的相互依赖意指社群目标的完成必须依赖社群所有成员的合作,这一实施策略包括共同奖赏

(iointrewards)、个别资源的提供,以及互补性角色的使用。个别责任是指每一个成员都须分担社群工作的个别责任。面对面的互动是指每一个成员必须用言语去解释如何解决问题、讨论学习概念的本质、和同侪之间学习经验的分享,这些都是具助长性的互动。社会技能是教师合作的必备条件,因此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就必须培养教师具备领导、作决定、信任的建立、沟通与冲突处理等能力。团体运作的目的在于使团体成员共同讨论如何达成团体目标,与维持有效的工作关系。我们所指的结构良好的教师文化应当具备上述五个基本元素,除此以外,共同的发展目标、明确的任务、合作成效的评价等都是建构结构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应当注意的主要特征和因素。

教师个体 篇2

听名师做课,到底听什么?从前,教师们听名师做课时,总是事无巨细地认真品味、欣赏。那么的投入与专注,那么注重细节的处理: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详略得当,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起伏跌宕的教学过程,天衣无缝的教学衔接,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如果说这些是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的“热闹”,那其间折射出的前瞻的教学理念与沉淀内涵的历程才是其中的“门道”。还有更具普遍性的现象是,每每做课大赛时,听课的教师会不怕辛苦连续听这些优秀选手的精彩表现,却很少参加课后教师之间“专业历程表白”的交流活动。这些表现足以说明教师在教师专业化的道路上渴望成长,却停留在学习教学技术这个权宜之计层面上,没有认识和抓住教师个体发展中,比教学技术更高层面的自我提升的策略。所以,教学上模仿、随波逐流,没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思想上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自己的教育主张,人云亦云,甚至是只学会了作秀,最后浅尝辄止,半途而费了。其实,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就要追求名师的“授人以渔”,那就是注重学习一个名师是如何锤炼自己的内功、丰厚自己的底蕴、反思自己的行为、总结自己的经验,增加自己在教育这条路上行走的力量。

教师要发展自己成为优秀教师,要把握以下几方面关键因素。

修炼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依靠自己的知识、道德品质、性格、气质、能力等作为劳动的手段。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为人正直,堪称人师。在他们的眼里人无等级之分;在他们的胸中,无世俗之染;对待权贵子弟不偏爱,对待贫寒学生给予特别的帮助和鼓励。心胸开阔,豁达大度。他们不因荣而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不因辱而耿耿于怀,怨天尤人。即使学生的确令人恼怒,也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羞辱学生。激情永存,乐观向上。教学要有激情,更要有斗志。他们不以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自居清高,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们激励自己的学生,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锤炼自己的内功。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风格。掌握教学基本功,从传统的三笔字到现在的娴熟操作多媒体,要敢于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意下的苦功,这样才能练就一身学生崇拜的绝技!有一位物理教师,讲圆周运动时,铃声响过,拿着教案绕讲桌跑了几圈,学生不知教师要干什么,都惊呆了。此时,这位教师提问:“这是什么运动?”由此拉开了新课的序幕。这位教师手又很巧,自制教具的技能很高,每每上课时,就用生活用品制作出成本低、功能多、吸引学生的新奇而简单的教具。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巧妙的实验装置,演示完后就奖励给当堂表现好的学生,有时同样的装置做两个,用来奖励努力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就是这位恩师把我领进了物理世界,使我执著地报考物理系,坚守着物理教学,直到现在还享受着他给我留下的美好而深刻的记忆。

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现在教师应该具备三大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一板块的知识结构都将限制一个教师最终达到的高度和行走的力量。尽管现实中很多教师不习惯读书或不愿意读书,但成长的前提必须是读书。个别教师喜欢在网络上进行“快餐式”阅读,解决眼前的困惑,或信手翻看杂志,虽然说开卷有益,但这种没有目标和计划及方向的读书,对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很难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只有长时间地阅读一本本坡度稍大、专业味很浓的书,才能有效地丰富自己的底蕴和专业素养。基于此的课堂教学无不精彩纷呈,不求奇而自有奇峰突起,不求异而自是与众不同。

尊重教师的个体存在 篇3

关键词:教师 个体 教师观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b)-0208-01

1 对几种教师观的反思

1.1 “安贫乐道”说

教师,就是人们以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业,以期通过这一手段来满足的自己的物质、精神的的需求。“安贫”就是安于贫困,“乐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以教书育人作为职业的人,怎么样才能“安贫乐道”?为什么要“安贫乐道”?如果“安贫乐道”,那需要多么高尚的道德操守!在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中,我们能做到让每个人都“安贫乐道”吗?显然,教师只有满足了自己的生活需求,才能“乐道”。

1.2 “奉献”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人用这样一句诗来描述教师,认为教师就应该像春蚕,像蜡烛一样去牺牲自己,把自己奉献给别人。毫无疑问,这种比喻是不恰当的。教师,不可能一味的奉献,甚至是自杀式的奉献。教师的工作,需要成长,需要爱与关怀。这种成长是专业素养的成长,这种爱与关怀是教师健康情绪情感的需求。教师的个体不是教育机构中的一个零部件,在消极被动地等待磨损,直至死亡。做为社会个体的人,教师有着自己的各种理想与需求。从入职起,教师就注定要不断的成长,需要心理的关爱。教师只是在工作中将人类知识的精华代代相传,像其他职业一样为社会奉献着,同样也需要得到回报。

1.3 “园丁”说

“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园丁辛勤劳作,为培育出美丽的花朵。但是,园丁的工作是违反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的。为了人们的喜好,人为的去改变植物的造型。而教师应该是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在这个基础上了促进学生的成长,让他们成为自己的样子。

1.4 “工程师”说

“教师是心灵塑造的最佳工程师。”还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看来,教师是多么伟大。然而今天我们的学校都在做些什么?教师到底是在塑造灵魂,还是在摧毁人的灵魂?人是在社会中成长,学校教育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教师的岗位就那么的平凡,为什么要给他升华到这样一个高度?面临青少年那么多的“不合理”行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教育出了问题,然后就把责任推给他们的“工程师”。可是教师真的应该承担这些吗?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是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来评价教师。

2 “需要层次”理论的教师观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理需要;第二层次是安全的需要;第三层次是归属与爱的需要;第四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高一层次需要的实现必须以较低一层次需要的满足为基础。教师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也是这样。当教师成为一名理想中的“教师”的时候,也就是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以教书育人为乐,忠于自己的本性。

教育不单是学校的责任,更不只是教师的责任,没有哪一个孩子是空着脑袋走进学校,走进教室的,家庭教育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把所有的责任都怪罪于老师,是一种为自己解脱的行为。在这种现实的环境中,我们有必要去关注教师的生存状况,关注教师的情感体验,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的身心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教师这一职业。

2.1 教师是个体的人

教师,无论他的工作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终究他是一个人,有着自然和社会的需要。我们不能奢求他有着“圣人”的情操,在社会中他首先属于自己的家庭,需要对家庭负有责任,我们不能强求教师把全部都献给教育。同样也要对教师的工作给予理解,解决教师的生活困难,避免超负荷的工作。尊重教师的个体存在。

2.2 教师是需要发展的个体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新手教师倒专家型教师,他们也要不断的学习。他们不像蜡烛那样,从开始发光起,就注定了牺牲自己的结局。教学相长,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不是教师个体的行为,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从根本上扼杀了教师成长的可能性。

2.3 教师是有感情的个体

教师作为社会文化的传递者,机械的传授知识是不可能的,在他的工作中总会有情感的因素在起作用。我们在要求教师忘我的奉献的同时,却又不能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这样只能是事倍功半。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给予爱与尊重,才能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一味的忽视教师的情感,对学校教育的发展是有害的。在民办学校中,教师竞争上岗,表面上似乎是在促进教学,而实际上则是对教师的不尊重。因为在竞争的背后,老师们承受的是巨大的压力,而且也剥夺了教师对教育的发言权,把学业成绩看成教育的全部。

2.4 教师职业是社会职业的一种

社会的进步是各种职业共同努力的结果,社会文化的传承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教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一部分的作用。而把学生塑造成一个社会人,也不是教师所能全权把握的。当我们把教师视为“灵魂的工程师”的时候,那么作为学生家长的作用又在哪里?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家长的影响,社会环境也在随时改变学生,教师只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去促进学生的成长,他未必要把学生塑造成为什么。人类社会为人类的未来负有全部的责任,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责任,教师只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自己的工作。

教师,只是一份职业,我们在把他神圣化的同时也给了这份职业很大的压力。每一份职业都一样,都需要同样的回报与尊重,平等的看待它们。把“教师”还给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者,它们有着自己的职业道德,让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自由的工作,让他们的工作更轻松一点,让他们成为自己工作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周文霞.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

[2]朱芬兰.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J].教育革新,2004(3):8-10.

教师个体 篇4

一年来,在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的领导下,xx 口腔门诊各方面稳步发展,门诊工作,向正规化·制度化·进一步发展,职业素养进一步提高。一年过去了,现将工作做一总结。

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一年来,门诊医生临床诊疗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专科诊疗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口腔医学临床实践,学习新技术。一年内多次参加省内外口腔会议,培训,了解口腔科的新技术,新经验。请上级专家到门诊指导工作,不断提高门诊技术水平。

二、严格规范科室管理,保障安全医疗。

严格管理,一直是门诊的重点。门诊成立到现在,一直严格执行,一人一机一消毒,一人一套一次性器械,一次一用一销毁的原则,执行率达 100%。一次性废弃物一天一焚烧,室内每日紫外线消毒,严格器械灭菌原则。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规范严格服务,严谨施治,医疗纠纷率为 0%。保障医疗安全一直是本门诊坚持不懈的追求。

三、以病人为中心,质量为核心。

身心力行宣传爱牙意识,以解除病人疾患为己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本门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价格表·对应材料详细列出,真正做到价格低廉,任何治疗都做到真材实料,绝不以次充好。竭尽全力解除患者病痛,是我们的责任。本门诊坚持定期回访,患者对门诊各项满意率达 97%.四·目前门诊存在的问题:

1、消毒室内分区不够详细,要强化消毒区内细节问题。

2.、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

3·、爱牙护齿的宣传力不够。

五、下工作思路:

在上级卫生部门的带领和监督下,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真正做到人性化服务,技术水平再度提高,科室进一步发展,为医药事业,和人民身心健康而奋斗。

个体诊所自查报告 个体诊所自查自纠报告

xx 年-2014 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对实现和谐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好我区全年的医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人的个体中医诊所在市卫生局及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扎实做好诊所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卫生部门的各种岗位培训,努力发扬中医中药的特长,为地区的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现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服务质量.在市区卫生局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种卫生系统政治思想教育, 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执业医师法的有关内容,高度重视个体医疗在医疗活动中出现的医疗纠纷问题,按医师法的规

定的范围进行行医,不超范围行医。全面按照市区卫生局的精神进行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视患者为亲人,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xx 年-2014 年救治患者达千人,无一例医疗纠纷发生,并且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使患者就诊量在不断增加。

二、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工作,充分发挥中医服务作用.自己在工作中,不断的研究中医学理论,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在近40 年的医疗工作中,中医强调的是要达到内部肌体功能的自身协调平衡,增强免疫力,削弱和排除致病的不利因素。激活有利的内因,调解平衡状态,消除疾病,保持健康。本人能够很好运用中医为广大患者服务,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与优势,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在治疗慢性疾病中充分发挥了中医的特色,治愈患者达数百人。并在工作中也感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自己深深的体会要为患者更好的服务就要不断的加强医疗理论的学习。

三、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严格依法行医

本人持证上岗,按执业范围行医,并根据继续教育相关规定及要求,执业医师执业范围管理办发,本人定期参加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举办的各项培训工作.xx 年-2014 年在市医院,防疫站等会议室,学习了肺结核、乙肝,非典,手足口病,爱滋病,鼠疫等传染病的防治管理办法及医药管理质量的报告。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诊断治疗水平得到了提高。

xx 年月 9 月 13 至 xx 年年 9 月 16 日,由区卫生局、区防疫站 4人组成的医疗检查小组,对全区个体医疗诊所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

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个体医疗诊所医药处方填写不完善。二是对中医诊所的药品进行质量检查。三是中药饮片质量把关不严。通过检查,有效地促进了中药饮片的管理,和处方填写的不足,使区个体医疗诊所在管理方面及药品质量当中得到了提升。本诊所发现的问题,即时整改,杜绝一切隐患。

本诊所还存在不足,房屋布局不合理,中医和中医药知识的宣传不足,今后在工作中,大力推动传统中医的健康发展,并且为广大患者提供质量好,价低廉的医疗服务,争创合格优秀的个体诊所。

个体诊所自查报告 个体诊所自查自纠报告

XX 年是手足口病毒流行的一年,也是“xxx”规划的关键之年,对实现 xx 区卫生防役目标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好我区全年的医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人的个体诊所在市卫生局及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xx 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持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扎实做好诊所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卫生部门的各种岗位培训,努力发扬本人的特长,为社区的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现具体工作自查如下。

一、查思想教育,提高服务质量

在市、区卫生局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种卫生系统政治思想教育, 认真学习贯彻“xx 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执业医师法的有关内容,高度重视其它个体诊所在医疗活动中出现的医疗纠纷问题,按医师法的规

定的范围行医,不超范围行医。全面按照市、区卫生局的精神落实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视患者为亲人,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XX 年救治患者达千人,无一例医疗纠纷发生,并且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使患者就诊量在不断增加。并与居委会、物业公司密切合作加强社区卫生防役宣传和义务指导,社区的卫生防役工作受到街道办事处的充分肯定。

二、查医学理论学习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医疗窗口的服务作用

自己在工作中,不断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医学理论,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在 30 多年的医疗工作中,注重强调要达到内部肌体功能的自身协调平衡,增强免疫力,削弱和排除致病的不利因素。激活有利的内因,调解平衡状态,消除疾病,保持健康。本人能够很好运用医学常识为广大患者服务,充分挖掘和发挥基层一线诊所“简、便、快、廉”的特色与优势,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在治疗慢性疾病中充分发挥治疗、保健、康复的优势,治愈患者达数百人。并在工作中也感到了人民群众对社区诊所的期望,自己深深的体会要为患者更好的服务就要不断的加强医疗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

三、查继续教育培训,严格依法行医

本人持证上岗,按执业范围行医,并根据继续教育相关规定及要求,执业医师执业范围管理办法,本人定期参加卫生部、省、市、区、街道办事处举办的各项培训工作.XX 年在区卫生局、区医院、防疫站等会议室,学习了肺结核、乙肝,非典,手足口病,爱滋病,鼠疫、h1n1 等传染病的防治管理办法及医药管理质量的有关内容。培训工

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诊断治疗水平得到了提高。

今年由区卫生局、区防疫站组成的医疗检查小组,对全区个体医疗诊所进行了多次全面检查,检查中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一是个体医疗诊所医药处方填写不完善。二是个体诊所的药品管理不规范。三是个体诊所的室内外卫生清扫不及时,物品摆放杂乱。针对上级通报的这些问题我们通过自查整改,有效地促进了诊所的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使社区个体医疗诊所在管理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杜绝一切隐患。

并在社区居民中赢得了良好信誉。

个体户自传 篇5

我叫***,男,汉族,******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就在这样一个普通而又温暖的家庭,我健康、幸福地成长。特定成长环境影响使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由浅至深的认识,并逐步形成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立下了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身的志愿。

我父母亲是一名个体户,我是在他们严格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父亲谦虚严谨,细致谨慎的工作作风从小就深深地感染着我。一九九六年九月我进入小学,老师教育我,鲜艳的红领巾是先辈的鲜血染红的,是少先先锋队的标志,只有象解放军战士那样不怕苦,最勇敢的人才配戴上它。我牢记老师的话,上小学后,学习上,努力刻苦,争当先进;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得到了老师的喜爱,最后在小学二年级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我抚摩着胸前的红领巾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加进步,将来还要向团组织靠拢。

XX年进入葛岭中学学习,通过组织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于XX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当我在团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地宣誓时,心潮澎湃!***年中专毕业后我回到村里待业,农村党支部欢迎我、帮助我,在党员的言传身教,党支部的关怀下,使我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深切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

***年我成为一名个体工商户,同年我向党支部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向党表明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此,我在思想上、工作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经常找党员谈心,汇报自己的思想。2012年4月,我被党支部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并参加了镇里举办的入党积极份子培训班,使我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强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决心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党。

经普个体总结 篇6

2014年5月8日,XXX州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个体经营户抽样调查现场采样工作顺利结束。此次抽样调查不仅收集了XXX5888户个体经营户样本的收入和支出数据,同时也获取了大量有关个体经营户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此次抽样调查主要有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组建了个体户抽样调查机构,XXX各市(县)于2013年12月成立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个体经营户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第二阶段是样本抽取和核实阶段,省调查总队在XXX4个县共抽取样24个样本普查区,州、县经普办参与了样本普查区的摸底核实工作。第三阶段是普查员选配和培训阶段,XXX调查队系统共组织参加省、州、县培训的系统管理员、指导员、普查员达144人次。第四阶段是入户采集数据阶段,由指导员、普查员对样本普查区中的所有个体户进行入户访问,调查四个经济指标,现场将采集的数据录入手持电子终端设备(PDA)。第五阶段是数据审核验收阶段,将采集的数据通过PDA或内网上报国家统计局数据处理平台,开展县、州、省和国家局四级审核验收工作。目前,县、州、省的数据审核验收工作已经顺利完成,最后的数据汇总推算阶段,国家统计局统一安排在5-6月进行。

此次抽样调查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首次将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提高了普查效能,减轻了普查负担。二是手段先进,信息化程度高,此次抽样调查数据采集使用手持电子终端设备(PDA),进行现场GPS定位和数据采集工作,直报国家统计局的网上数据处理平台。三是突出重点、内容简约,个体户抽样调查只采集雇员总支出、税费合计、与经营相关的总支出和营业收入四个经济指标。四是方式优化,由调查队系统承担个体户抽样调查工作,局队协同完成任务。

为顺利圆满完成此次抽样调查,XXX调查队系统开展了大量工作。一是摸底落实了24个样本普查区,核实了普查名称、地址码、个体户大体分布等方面的内容。二是按照《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个体经营户抽样调查方案的实施意见》,严格挑选德才兼备的督导员、普查员和指导员,配发了普查员证、指导员证。三是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与经普办协商,争取人员和经费上的支持。四是认真组织系统管理员、普查员和指导员参加培训,有关人员不但参加了国家统计局、XXX调查总队举办的培训,XXX州、县二级也分别开展培训,确保每位工作人员认识到位、操作熟练。五是严格执行《数据采集终端(PDA)管理办法》,及时发放、测试数据采集终端(PDA),建立数据采集终端(PDA)管理台账。

为确保此次普查的数据质量,XXX调查队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以过程方法监控普查数据质量。一是监控培训过程达到应有效果,严格控制培训规模,认真编写培训课件,确保参加培训的人都掌握操作。二是监控好调查任务分配,所有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建立《XXX三经普入户调查登记表),底册拆分确保不重不漏,终端注册保证对号入座,底册地图推送准确无误。三是制印了《三经普个体经营户调查辅助计算表》,规范现场询问内容和顺序,确保普查员询问不漏项,方便普查员进行记录计算。四是出台《XXX州三经普数据质量控制办法》,分别从组织及人员、设备及应用、入户访问、数据登记、数据审核、数据报送、纪律要求等七个方面进行规范。五是建立普查例会制度和简报制度,通报有关信息,收集普查员调查情况和进度,及时反馈数据审核情况,共享调查经验,修正调查偏差。六是加强督查,出台《XXX三经普个体户抽样调查督查事项》,在调查开始时就与州经普办组成督查小组介入督查,以听取汇报、参加例会、深入普查现场等多种形式,对照督查事项检查,达到了督查、纠偏、交流等多项功能效果。

此次调查的不足及建议。一是入户时间安排一再提前,打乱了原有的计划,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只能协调普查员加班加点进行。二是宣传还需要加强,一些个体户调查配合度低,获取真实数据难,调查对象难找,普查员一次入户成功率低。三是底册个体户名单没有地理位置顺序号,致使普查员不能按店铺位置顺序入户,普查员重复走路,降低了入户效率。四是入户访问时间与报告期间隔时间长,个体户没有记账,回忆数据的准确性差,一些个体户因消亡、搬迁等原因造成了入户困难。

教师个体 篇7

一、“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

职业学校都在不断地设立新的专业, 为当地培养发展建设需要的产业技术工人, 而由于体制等各种原因, 学校不可能开什么专业就招什么专业的教师, 很多时候是让相似专业的教师改行, 一开始并不是每一个教师既精通理论又精通实践的。所以发展之初, 应在学校组成一个教师团体, 有人专攻理论, 有人专攻实践, 先把专业设立起来, 把教学活动开展起来, 然后在工作中逐渐培养教师的个人能力。所以, 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基础阶段, 也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用人所长, 团队互补, 让大家在教学过程中一起和学生成长, 在教科研活动中和同事们共同提高。

二、“双师型”教师个人的培养

当一个双师型教师团队基本稳定成型以后, 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已经能够很好地完成专业教育教学任务和实验实习培训了, 这时就可以把双师型教师个人培养提到日程上来, 可以要求理论课教师去学实践操作, 要求教师去完善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 具体的可以让老师们参加各种培训, 也可以是企业实习。我个人认为学校的教室、实习场地才是老师最适合发展和进步的场所。如果每一位老师在自己的实验实习期内也能充分利用时间利用设备, 是根本不用到外地培训的, 因为所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需要练习, 都需要时间和毅力, 至于练习哪里的机床都是一样的。只要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给教师一定压力和一定的精神和物质的鼓励, 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涌现出一大批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又有过硬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三、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的培养

有了为数不少的“双师型”人才后, 优中择优, 才会出现专业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不仅技术过硬、理念先进, 更需品德高尚, 才会引领一个团队, 引领一个专业, 甚至引领一个学校向前发展。我始终认为, 一个合作的团队比一群能干的个体更重要。

浅论小学数学教师的个体实践反思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 实践反思 个体

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聆听过一万人的临终忏悔。他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最后的反思,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几十年。做到了这点,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可以说,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反思。

一、我们为什么反思

多年来,小学教育被许多人认为是“学术水平”最低的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似乎也只有接受指导的责任,而没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同样被很多人误认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因为整个小学的数学知识体系不难,一般人基本上是没有不会做小学数学题的(奥数题可能除外),这其中包括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自己。每年重复教着同样的内容,教师自己也就是除了教材以外最多看看教学参考书而已,有的甚至连教材和参考书都不用看,有句行话就是“闭着眼睛也知道这道题在第几页,闭着眼睛也不会教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面对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如果再不反思,还想抱着以前的“老底”不放,是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的。难怪有的老教师,过去曾自认为对教材再熟悉不过了,哪一节内容怎么讲早已是滚瓜烂熟,现在总是感叹越教越不会教了,他们不得不重新学习,重新建够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行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小学数学教师不反思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反思应该而且必须成为教师生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思,从回顾总结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入手,从不满足现状的遗憾中产生。只有经常不断地反思,合理地反思,把反思运用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做到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永远充满创新色彩,让自己的教学永远处于一种科学合理的理智状态之中。

二、反思什么

这是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区别于其他学段、学科反思性教学的根本所在。教师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其中前两类知识可以从书本上获得,而第三类知识更多的是来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成分,是教师经验的积累。这三类知识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中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

1.对本体性知识的反思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就是数学知识。这里的本体性知识既包括显性的可言传数学知识,也包括隐性的默会知识即数学能力、素养,是两者的统一体。从听课观察与对话交流过程中发现,几乎近一半的课后分析,或多或少涉及学科知识的纰漏或对学科知识理解的偏差。比如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怎样区分?轴对称图形只要对折后完全重合就可以了买吗,是否要考虑图案的一致性等等。

[案例1]在引入平角、周角等概念后,一位青年骨干教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他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差不多写了半黑板。可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让小组讨论,看哪些问题自己能解答。随后交流,大家认为满意了,就把该问题擦掉。最后还剩下一大半问题,学生无法解答或有学生试图解答,但同学们不认可。于是教师说:这些问题,以后进一步学习时会明白的。

遗留下来的问题有两个是:0°角与周角有什么区别?有没有大于360°的角?课后,教师坦率地承认,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自己不知道该怎样解释,才能使学生明白。事实上,教材已经给出了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半周生成平角,旋转一周生成周角。利用这一基础,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采用小学生能领会的方式作出解释。例如,让学生伸直右臂前平举不动,表示0°。然后身体连续两次“向后转”,即旋转360°,这时手臂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通过活动,学生自己就能感悟0°与360°的区别与联系。如果连续三次向后转,旋转的度数就大于360°,第二个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案例2]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个三角形,标上三条边的厘米数1、2、3,直到下课未发现不妥。课后经人指出,羞愧不已:“我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显然,“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不是遗忘了,而是“当时没想到”。诸如此类,司空见惯的案例,都不仅仅是偶然的遗忘。

上述两个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不能听之任之的。因为,科学性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连科学性都不能保证的教学,难免“误人子弟”。“教材把握不好,或者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错了、偏了,还有什么艺术可言呢?”这里,导致教师教学表现一再大失水准的原因,与其说是由于某几个具体数学知识的缺失,不如说是由于数学素养的不足。因为有了较好的数学素养,在这里表现为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与数学直觉,即使某些概念遗忘了,也可以从其他方面的联想中获得补充和支撑;即使一时分辨不出学生的回答蕴涵了哪一具体的数学思想、概念,也能从整体上体悟语境中的数学味。

作为数学科学,从原名到定义,从公理到定理,一般都是演绎呈现的。它简练、严谨、纯粹,显示了数学的学术形态。作为数学课程,为使学生能够理解教材内容,必须进行教学法加工,使之转化成为易于认知的“教学形态”。而要弥补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缺陷,需要引起教师自身的关注。因此,唤醒教师的警觉,提高对教学中出现科学性错误的自我监控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要求教师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居高临下地以理性的目光审视教与学的过程,解剖自己的教学行为。

2.对条件性知识的反思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数学教育的相关知识以及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逐步发展的。一二年级是在直观行动思维基础上的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数学知识的获得,到了三四年级,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减少而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增加;到了五六年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但仍不能像成人那样完全依托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维,还往往要以具体的表象作为认识的支柱。这种过渡,不是单纯一加一减的关系,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往往是兼而有之,是相互补充和渗透的,而直觉思维则是数学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前两种思维有机结合达到质变的升华形态。”endprint

[案例3]二年级数学教材中的“认识线段”,是以“毛线”作为线段的生活原型进行教学的。一位教师先让学生把课前带来的毛线放在桌子上,说一说它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想办法将它变直。接着教师总结说:“将毛线拉直,就成了一条线段。你们小手捏住的两端叫做线段的端点。”最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线段来介绍,结果有的学生说:“我要是被同学拉直了,我就是线段。”有的学生说:“把我放在桌面上,我就是弯的。”还有的学生说:“线段可以补衣服。”

[案例4]一位教师在执教“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时,要求学生想办法计算35-2和35-20,学生都采用了小棒进行计算:35-2,从5根里拿走2根,剩33根;35-20,从3捆里拿走2捆剩1捆5根。教师看见学生都能用小棒计算此类题,认为教学目的已达到,大功告成,然后就开始练习。

上述两个案例虽然都考虑到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都能从直观教具或学具出发,引出概念或计算法则。但两位教师都把操作过程看作了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没有让学生从最初阶段的感知表象中抽取本质的东西来。前者没有帮助学生建立起“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短”等本质属性的认识,后者没有帮助学生明白“两位数减一位数是从个位数里减,两位数减整十数是从十位数里减”的计算方法。

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动作认知、图形认知、符号认知。这三个发展阶段对应着儿童思维发展的三种水平:操作水平、表象水平、分析水平。显然,儿童在概念学习中也要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直观物体和抽象概念之间搭建桥梁。既应帮助学生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建构起适当的“心理意义”,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抽象的高度把握具体的对象。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地进行课前预设,课堂中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灵活地实施生成性教学,主动补充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使自己的教学有更丰厚的底蕴。

3.对实践性知识的反思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实践经验、实践智慧。“教学智慧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

[案例5]这是一节数学练习课,练习内容是“工程问题”,其中一道题是这样的:“打一部书稿,小李单独打10天完成,小王单独打12天完成,小胡平均每天打64页,如果小李与小王两人合打4天,那么就剩256页没打完。三人合作几天才能打完这部书稿?”学生读完题后都沉浸在苦思冥想之中,数分钟后才只有几个学生提笔演算。突然,学生C猛地举起手,但马上又缩了回去。教师询问原由,学生C怯生生地说:“我的答案是4天,不知对不对?”教师高兴地说:“这道题的答案就是4天,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C说:“我是用256÷64求得的……”话音未落,教室里立刻爆发出一阵大笑。面对着学生C突如其来而且是始料未及的解法及其“制造”的混乱局面,教师面带怒气地说:“胡闹!坐下!”在教师的责备与同学的嘲笑之下,学生C被羞得满脸通红,默默地坐下了。

其实,学生C的想法是一种独特而简洁的解法。这种直觉不就是我们教师经常说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吗?而这稚嫩的“火花”却被教师在其迸发之时给无情地浇灭了!以“胡闹”为“罪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助长了“唯师独尊”的学习风气;打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些对学生的后继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课后,该教师进行反思时写道:当时只想着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提出的解法根本就没有想,以至于造成了不良的教学效果。

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同一情境中的不同策略,不同情境中的种种策略,都会在课堂上展现出不同的场景。所以即使教师在备课中预设得再充分,也难以预料到课堂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细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中传出的各种信息,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所有的这一切,都无时无刻地在向教师的教学智慧挑战。教师的实践是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基石,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的不断充实和进一步完善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的。教师对教学的各种看法、各种想法,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后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智慧。教学的技能、技巧是可以模仿,可以培训的,但教学的智慧是训练不出来的。教学智慧更多靠的是个人长期不懈的学习、不断的反思得来的。

三、怎样做就算是反思了

只要能做到谨慎进行教学决策,充分关注教学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总结,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他的教学也已经具有了反思的性质。

1.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所设定的育人标准是否适合时代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什么理念?是否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是否有走过场的现象?

2.反思教学过程

所设计的教学过程是以学定教,还是以教定学?是否重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否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

3.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否有利于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规律?所借助的教学手段是否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调动教育机能,激起学习欲望?

4.反思教学评价

所采用的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否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改革?它有哪些因素构成,是否具有全面性、科学性?

5.反思教学的人文关系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平等对话还是高高在上?是否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个性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世界观?endprint

四、个体实践反思操作步骤

无论反思性教学发生在什么时候,无论是对教学目标的反思还是对教学手段的反思,或者只是对自己的某一想法、做法进行分析,都存在着一个内在的教学反思逻辑,那就是反思性教学操作的步骤。

1. 做了什么——反思性教学操作的第一步

教师的教学工作从形式上看好像是单调的重复,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重复自己的过去。小学数学教师更是如此。首先我们面对的学生一天一天长大,学生的昨天和今天就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年级,今年的一年级学生绝对不会和去年的一年级学生相同。其次我们面临的课堂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空,任何意想不到的情况都会随时发生。也许是天气的突然变化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我们正在进行的教学突然中断;也许是我们说的某一句话,一下子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使正常的教学任务无法得以完成;也许是某个学生的突发奇想,扰乱了我们已经想好的教学计划……这些都足以让我们摒弃“重复昨天故事”的感觉,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想一想:我是怎样进行教学决策的,我是怎样组织教学的,我是怎样表达知识的,我是怎样评价学生的,等等。这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教学过程的描述。当然,我们不必面面俱到地记下教学全程,但我们必须记下最触动自己的一个或多个教学片段。

2. 所做的有效吗——反思性教学操作的第二步

当我们把已经发生的繁复的教学事件得以简洁地再现后,再现的教学事件事实上已成为我们的认识对象。教师“所做的”是否有效,就要分析教师“所做的”是否落实了教学目标。

我们在进行反思时,不可能在一节课里把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都进行反思。毕竟一般小学一节课是40分钟,真正让学生经历与体验,真正让学生独立思考,真正让学生交流与合作……要实现任何教学目标,时间是第一位的保证要素。如果我们既要强调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又要落实双基,时间往往会不够。事实上,上课有经验的一些教师常常不是在一节课中方方面面都突出,而是突出一个方面。因此,我们在反思行动是否有利于目的的实现时,首先要整体地把握数学教育的课程目标,其次要合理地确定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这样,我们的反思性教学就有了一个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反思才会有效。

3. 所做的自身合理吗——反思性教学操作的第三步

对于塑造人性、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来说,目的的实现固然重要,但是教学手段的合理性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所做的自身”,即教师的教学行动本身,应符合科学的标准和道德的标准。

4. 还能怎样做——反思性教学操作的第四步

反思性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提出问题——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回顾过去的目的是面向未来。在未来面前,我们本能的问题就是“我还能怎样做”。

以上的操作步骤可以让小学数学教师“对号入座”。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无论他的基础有多差,水平有多低,只要他愿意实施反思性教学,并且按照上述反思性教学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地去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求教于专家,用前一个认识层面的反思,改进下一个层面的教学设计,改进了的教学设计就要继续实践,实践之后还要继续反思。这样,不断地实践反思,反思实践,我们的教学艺术水平必然不断上升,课堂教学效果定会日益提高。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鞠玉翠.走近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上一篇:政治合格方面党性的分析下一篇:现代语文教学打破传统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