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部业务管理制度

2024-07-05

经营部业务管理制度(共8篇)

经营部业务管理制度 篇1

业务经营管理制度

一、公司设业务科管理公司业务经营工作,主持公司的业务。

二、业务科工作范围:在公司统一部署下制定具体的业务计划,受法人代表、董事长授权签订购销合同,组织烟花鞭炮的采购和运输、验收入库、定价和调拨,根据销售动向做好各配送站之间的货品调剂和有问题商品的认定处理工作,及时与配送站、仓库保管沟通,确保仓库库存正常。

三、严把进货质量关,必须从正规的烟花鞭炮生产厂家进货,看样选货,比质比价比、比较生产能力,杜绝非法生产、假冒伪劣、低钾等产品入库。

四、出差进货时,业务经理必须组织两个以上股东方可进行。禁止索要回扣,发现一例,经查实,罚款10万元,在其分红中扣除,构成犯罪的,提交司法部门处理。

五、严格遵守公司合同管理制度,不徇私舞弊,自觉维护公司权益,处理好客户关系,应做到有礼有节,互惠互利。

六、维护销售市场秩序,协助县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联合执法大队的执法管理。

七、正确处理与配送站、零售店之间的关系,协助配送站、零售户做好销售分析,保持经常通话,及时沟通。

八、搞好市场调查,认真总结分析公司产品的结构、价位、销售量、利润空间,掌握销售动态,合理开发新产品,力争品种齐全,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督促生产厂家淡季生产、储存,确保旺季市场供应。

九、热情、及时、公正,积极处理产品售后出现的问题,树立公司负责、诚信的良好形象。

十、扎实做好各项业务基础工作,包括购销合同的保管、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记录、以及业务经营、销售过程中的数据统计、综合销售分析工作,为公司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十一、责任追究及奖惩工作可参考《安全生产责任制与奖惩制度》,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岳西县正鸿烟花鞭炮销售有限公司

2012年1月1日

经营部业务管理制度 篇2

1 资产的核算

公路经营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是公路收费权和土地使用权。

(1) 公司有偿取得的已建成收费公路收费权, 应当作为公司的无形资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草案) 》等有关规定, 公路经营企业所拥有的, 只是有期限的公路收费权。所以, 无论是企业投资建造的, 是国家投入的, 还是企业投资购买的, 都应当作为公司的无形资产 (公路收费权) 而不是固定资产。《公路法》和《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赋予了收费公路收费权, 涉及公路资产的重要物权概念有3项。第一项是所有权;第二项是收费公路经营权;第三项是收费公路收费权。我国的收费公路, 不管是收费经营公路还是收费还贷公路, 其法律基础都是公路收费权而非公路资产。根据《公路法》的第六十条表述, 不管是转让收费权的公路, 还是国内外经济组织投资建设的公路, 所规定的都是收费经营, 既不是资产经营也不是经营权经营。但不管是经营型收费公路还是还贷型收费公路, 其收费权均不具有资产处置权、完全的产品定价 (收费标准确定) 权和产品销售 (谁可使用收费公路) 权的权能。

(2) 公司为修建公路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的有期限的土地使用权, 其价值摊销期应与该公路的收费经营期保持一致。在公司对外转让通过建造取得的公路收费经营权时, 应将所涉及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全部转出。《物权法 (草案) 》第五十五条只规定道路、电力、通讯、天然气等公共设施依照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的才属于国家, 但到目前为止, 公路资产属于国家所有的法律表述还没有明确。

2 成本费用的核算

成本核算是经济活动中的基础工作, 也是衡量一个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和约束机制是否规范和科学的重要标尺。高速公路管理与产品加工流通领域的企业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在成本核算和定额管理上是一致的, 费用定额是建立内部财务控制和经济责任目标的依据, 是为成本核算和控制服务的, 成本核算是反对浪费、堵塞漏洞、强化经济责任的重要手段。比如, 对收费站的费用支出, 首先要按照有关定额计算确定其一个时期的费用总额, 作为内部主要经济责任指标;然后, 财务部门按费用项目, 分别进行核算, 按月或按季, 编制成本支出分析表, 对单位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等增减的主要因素, 找出原因, 对盈亏平衡点、边际成本、边际利润等量化的变动的关系进行分析, 提出完成阶段目标的建议;再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议, 寻找差距, 制定措施, 持续改进。对养护工程的成本管理比照施工企业的控制办法, 能够更加规范、准确核算成本费用等。

在具体的核算细节上, 有一些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 所有的通行养护成本都属于“公路经营成本”的范畴。所以, 有必要将《公路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公路经营成本”更名为“公路维护成本”。根据核算与管理的需要, 公路维护成本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公路小修保养成本、公路大中修工程成本、公路改建成本等。

(2) 公路收费权资产和公路用地的土地使用权资产是公路经营企业经营性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公路收费权价值摊销和公路用地的土地使用权价值摊销额应当作为公路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部分价值金额巨大, 如果将其列入管理费用, 既夸大了管理费用的实际发生额, 又会导致公路经营成本数据失真, 对公路经营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非常不利。对此, 将公路经营成本划分为公路维护成本、公路收费权摊销成本、公路灾害预防及抢修成本、公路绿化成本、征收业务成本、其他成本等六类是必要的。

(3)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企业的财务开支标准应当由企业的董事会或财务决策机构明确;按照“财税分流”的改革思路, 属于税务上的规范, 不应当在财务制度或者会计制度中出现。对此, 我们建议, 公路经营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 不使用“应付福利费”科目;发生的福利费可以据实计入当期的损益。财税上的差异可依法进行纳税调整。实际上, 在“民航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中已经明确了这种做法。我们希望在公路经营企业也实行这种做法。因此, 只有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了, 会计行为规范了, 才能达到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

3 加强财务核算就必须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 公路行业正处于转型期, 随着改革的深入, 单位性质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财务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体系将逐渐与国际会计接轨。但是在体制转型的过程中, 公路系统会计工作接连出现不少问题, 财务人员违法、违纪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有的是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低, 账务处理错误;有的是工作人员疏忽大意, 不负责任, 造成了错误;有的是会计人员意志力薄弱、素质差, 使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 使单位蒙受损失等等。所以,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迫在眉睫。

首先, 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会计人员处于风险防范的前沿, 再好的会计制度如果没有一支素质高、队伍好的会计人员去执行, 也很难发挥作用。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到会计秩序的好坏。在日常工作中, 会计人员是常被别有用心的人拉拢腐蚀的对象, 因为这些人要想达到他们的目的, 需要得到会计人员的配合, 一些意志力薄弱的会计人员就会被他们的小恩小惠所诱惑, 从而走向犯罪的边缘。因而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 培养会计人员的坚强意志, 使会计人员学法、知法、懂法, 深切体会到违法的危害和后果, 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明白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道理至关重要。

其次, 要加强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随着公路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会计核算制度必将与国际会计接轨, 在新形势下, 公路会计核算也运用了现代化管理, 财务软件不断升级, 会计核算全面实行电算化, 手工记账逐渐被淘汰,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政策、新法规, 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 增强财务工作的科学性, 提高财务人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 以便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迅速作出反应, 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最后, 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当前, 财务监管方面之所以存在不少问题,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 凡是发生各类风险的地方, 与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不高有很大的关系。因此, 财会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 提高自己防腐抗变的能力, 这都是人生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只有政治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认真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能, 才能经受住各种利益的诱惑和考验。

摘要:由于公路具有商品的属性, 这就要求公路经营管理需要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及企业核心力的最优化。从资产和成本费用核算方面, 阐明了公路经营业务中的财务核算制度的相关问题。同时指出, 为了加强财务制度的执行力度和纪律, 必须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公路经营,财务核算,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伟.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几点特殊要求及建议[J].交通财会, 2007, (1) .

经营部业务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基金管理

一、国外商业银行参与基金经营业务管理的模式

(一)国外商业银行参与基金经营业务管理的现状

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长期的资本运作中,商业银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与投资基金的长期业务合作,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参与基金业务的范围迅速扩大。此外,其参与基金经营业务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二)国外商业银行参与基金经营业务管理的运作模式

商业银行选择什么时机、采取何种方式进入基金市场,受各国经济状况、金融历史、文化观念及监管理念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即使是银行业与基金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在准入形式上也往往根据本国的国情做出迥异的选择。

1.以美国为代表的银行持股公司模式

银行持股公司模式是美国商业银行与券商或其他经济实体合作经营的一种组织形式。根据美联储的定义,银行持股公司是指直接或间接控制一家或多家银行25%以上表决权股份的公司。在某些情况下,尽管公司持有的股权低于25%,但它能通过其他方式有效控制银行董事会的选举,并有能力对银行经营管理决策施加决定性影响,这样的公司也可称之为银行持股公司。为了规范银行持股公司的运作,美国于1956年出台了《银行持股公司法》,该法规定,银行持股公司可获准在其他金融业务中设立与银行业务“密切相关”的子公司。持股公司的设立并非为了控制银行,它本身也并非经营实体,而是银行用于实现跨业经营和扩大经营领域的一种变通形式。

2.以日本为代表的直接控股模式

随着金融服务国际化和自由化的发展,日本的银行业迫切需要使用多种金融工具,提供多样化服务,以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于是,跨业准入的放宽便成为日本金融改革的首要议题。1998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被称为日本版“金融大爆炸”的标志性法律——《金融体制改革法》,对以往的证券交易法与银行法做了重要修订,该法律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允许银行、证券、信托基金三种不同形态的金融机构能够以直接控股的形式相互渗透,实行业务交叉,即银行可设立或控股一个从事证券业务的投资子公司;证券公司也可设立或控股一家银行子行;银行或证券公司可设立或控股信托基金子公司。但该法不允许保险公司参与其他金融业务。

3.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

德国的全能银行最具开放性和自由性,它可以涉足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不仅包括商业银行的存、贷、汇业务,投资银行的债券、股票、外汇、期货、衍生性金融产品业务,而且包括保险、项目融资、投资咨询、证券经纪、基金管理、抵押、租赁等金融业务。德国也因此成为混业经营体制的典范。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具有深厚的经济、历史、文化背景。历史上德国重工业的诞生曾得到银行强有力的业务支持,两者形成了难以分离的血肉联系。20世纪80年代东西德合并后,新统一的德国对证券转让征收转让税,为了减轻税负,股票所有人大多将股票存托于银行,由银行代其进行交易,从而形成根深蒂固的银证融合传统。

4.并购模式

除了上述三种典型模式,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并购或置换基金管理公司或其母公司股权的方式参与基金业务。发起银行并购的动因很多,既有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的考虑,也有资源互补、实现协同发展的需要,还有规避准入壁垒、进入异业市场获取新的利润的特殊动机。并购的直接目的是掌握目标公司的控股权,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并购方往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并购方式,以实现其市场准入的目标。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基金经营业务管理的启示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居民闲散资金增多,储蓄率日益趋高,商业银行基金管理成了学术界关心的话题。

1.可为居民闲散资金开辟新的理财之路

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可以缓解居民储蓄引发的过度货币沉淀,吸引居民将储蓄转为投资。银行内积存的大量货币,既不能用于投资( 缺乏稳妥、可靠的投资渠道) ,居民又不愿用于消费,难以创造社会价值,成为“死钱”,即形成货币沉淀。如果由商业银行参与发起或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或由其直接管理基金,可以利用商业银行长期形成的信誉和市场公信力,吸引大量储户将其存款转为基金投资,从而缓解严重的资金沉淀问题,为商业银行内的大量存款提供稳妥、可靠的投资渠道。

2.可为银行拓展新的业务,有利于提高银行竞争力

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有助于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原有的经营模式,充分利用银行的信息、理财能力,拓展银行业务的新渠道,从而实现银行由单一粗放经营向多元精细运作转变的结构转型,全面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3.可为银行增加利润来源

银行参股或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有助于银行以新的利润来源扩充其资本金,改善资产结构,培植新的效益增长点。银行参与或管理基金投资,可以使基金管理业务成为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银行实现资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重要手段。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银行参与基金业务不仅有效提升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而且大大提高了银行资产的盈利性,在一些大银行中,基金业务甚至成为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在我国,基金市场刚刚起步,有着广阔的拓展空间,这为银行提供了良好的跨业发展机遇。银行参股或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在不增加太多投资的情况下,以固有的金融资产和资源从事银行、基金两种业务,增加利润来源。这样一方面可避免将大量资金用于贷款所造成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又可以新的利润来源冲销原有的不良资产,改善银行的资产结构。

4.可强化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

银行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形式进入基金市场,有望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都是资金供求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是经济体系中聚集、分配资金的“水库”和“分流站”。众所周知,受我国法律、政策、观念等影响,两个市场长期处于割裂状态,货币市场的资金难以公开、合法地流入资本市场。然而资金本身又具有追逐利润、自由流动的特性,按资金流动的市场规律,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货币市场资金入市推动。因此,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完全有必要建立正常、合理的流通渠道,引导货币市场资金合规、有序地流入资本市场,这样,可促进两个市场的协调发展。

5.可为基金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银行作为实力雄厚的金融中介,可以在资金、技术、人才、网络、信息、业务拓展等方面给基金业的发展以相当扶持,它是基金业扩容、壮大规模的可靠后盾。在资金方面,银行殷实的储蓄存款无疑直接推动了基金业的扩容,可以说它是基金业获得快速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在技术、人才、网络、信息方面,作为国内发展最成熟的金融中介,商业银行较之其他市场主体无疑更具比较优势;在拓展业务市场方面,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国内受分业经营的限制,但许多商业银行的国外分支机构已进行了全能银行的业务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经验,这是商业银行参与基金业务的宝贵财富。(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庚寅.投资基金制度与商业银行制度的比较分析[J].北方经济,2005(2)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篇4

第一条 为加强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请、审批和管理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以下简称经营许可证),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称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下统称电信管理机构)是经营许可证的审批管理机构。

电信管理机构在经营许可证审批管理中应当遵循便民、高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 经营电信业务,应当依法取得电信管理机构颁发的经营许可证。

电信业务经营者在电信业务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守经营许可证的规定,接受、配合电信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电信业务经营者按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经营电信业务受国家法律保护。

第二章 经营许可证的申请

第五条 申请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 经营者为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基础电信业务的公司,并且公司的国有股权或者股份不少于51%。

(二)有业务发展研究报告和组网技术方案。

(三)有与从事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专业人员。

(四)有从事经营活动的场地、设施及相应的资源。

(五)有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的信誉或者能力。

(六)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在全国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经营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

(七)公司及其主要出资者和主要经营管理人员三年内无违反电信监督管理制度的违法记录。

(八)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 申请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经营者为依法设立的公司。

(二)有与开展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专业人员。

(三)有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的信誉或者能力。

(四)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万元人民币;在全国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经营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

(五)有必要的场地、设施及技术方案。

(六)公司及其主要出资者和主要经营管理人员三年内无违反电信监督管理制度的违法记录。

(七)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 申请办理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应当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书面申请。内容包括:申请经营电信业务的种类、业务覆盖范围、公司名称、公司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地址等。

(二)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

(三)公司概况。包括公司基本情况,拟从事电信业务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情况、技术力量和经营管理人员情况,与从事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场地、设施等情况。

(四)公司最近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法人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验资报告及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定的其他相关会计资料。

(五)公司章程、公司股权结构及股东的有关情况。

(六)业务发展研究报告。包括:申请经营电信业务的业务发展和实施计划、服务项目、业务覆盖范围、收费方案、预期服务质量、效益分析等。

(七)组网技术方案。包括:网络结构、网络规模、网络建设计划、网络互联方案、技术标准、电信设备的配置、电信资源使用方案等。

(八)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和质量保障的措施。

(九)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十)证明公司信誉的有关材料。

(十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公司依法经营电信业务的承诺书。

尚未获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申请人,应当提交公司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不需提交前款第(二)项、第(十)项规定的材料。对于前款第(一)项规定的书面申请和第(十一)项规定的承诺书,拟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应当由全体股东签署;拟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应当由全体发起人签署。

第八条 申请办理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应当向电信管理机构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书面申请。内容包括:申请经营电信业务的种类、业务覆盖范围、公司名称、公司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地址等。

(二)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

(三)公司概况。包括:公司基本情况,拟从事增值电信业务的人员、场地和设施等情况。

(四)公司最近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法人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验资报告及电信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相关会计资料。

(五)公司章程、公司股权结构及股东的有关情况。

(六)申请经营电信业务的业务发展、实施计划和技术方案。

(七)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和质量保障的措施。

(八)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九)证明公司信誉的有关材料。

(十)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公司依法经营电信业务的承诺书。

申请经营的电信业务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家有关规定须经有关主管部门事先审核同意的,应当提交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文件。

尚未获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申请人,应当提交公司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不需提交前款第(二)项、第(九)项规定的材料。对于前款第(一)项规定的书面申请和第(十)项规定的承诺书,拟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应当由全体股东签署;拟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应当由全体发起人签署。

第三章 经营许可证的审批

第九条 经营许可证分为《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和《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两类。其中,《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分为《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和《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审批。

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审批。

第十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对申请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向申请人出具受理申请通知书。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工业和信息化部受理申请之后,应当组织专家对第七条第一款第(六)项、第(七)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形成评审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80日内完成审查工作。予以批准的,颁发《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一条 电信管理机构应当对申请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向申请人出具受理申请通知书。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电信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完成审查工作,作出予以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颁发《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经营许可证由发证机关的批准文件和许可证书组成。

发证机关的批准文件包括经营许可证使用规定、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特别规定事项、年检和违法记录表等文件。原发证机关根据管理需要可以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规定增加相应内容。

许可证书应当载明公司名称、法定代表人、业务种类、业务覆盖范围、有效期限、发证机关和发证日期、签发人、经营许可证编号等内容。

经营许可证的具体内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法另行制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调整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内容,重新公布。

第十三条 《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有效期,根据电信业务种类分为5年、。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有效期为5年。

第十四条 《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以及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签发。

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局长签发。

第十五条 经营许可证由公司法定代表人领取,或者由其委托代理人凭委托书领取。

第四章 经营许可证的使用

第十六条 获准经营电信业务的公司,应当按照经营许可证所载明的电信业务种类,在规定的业务覆盖范围和期限内,按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经营电信业务。

第十七条 获准经营电信业务的公司持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公司变更登记手续。

获准经营无线电通信业务的,持经营许可证到无线电管理机构申请办理无线电频率使用手续。

第十八条 获准跨地区经营电信业务的公司,应当按照经营许可证的要求,在相应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等相应机构经营电信业务。

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子公司中,国有股权或者股份的比例应当符合国家有关电信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十九条 获准经营电信业务的公司经发证机关批准,可以授权其持有股份不少于51%并符合经营电信业务条件的子公司经营其获准经营的电信业务。该子公司的名称、法定代表人、业务种类、业务覆盖范围等内容,由发证机关在获准经营电信业务的公司的经营许可证许可证书附页中载明。在一个地区不能授权两家或者两家以上子公司经营同一项电信业务。

第二十条 获准经营基础电信业务或者跨地区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公司,应当凭经营许可证到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办理备案手续,并提交下列备案材料:

(一)负责当地业务经营、客户服务等事务的相应机构情况。内容包括:公司负责备案地业务经营、客户服务等事务的相应机构的名称、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地址等。

(二)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三)公司负责当地业务经营、客户服务等事务的相应机构的营业执照复印件、章程等有关材料。

(四)在当地开展业务的方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收到前款规定的备案材料后,对材料齐全的.,应当在15日内出具备案确认书,并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在5日内书面一次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未办理备案手续的,不得在当地经营电信业务。负责当地业务经营、客户服务等事务的机构可以是获准经营电信业务的公司本身或者其在备案地之外的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机构,但应当符合经营许可证的要求。

第一款所列材料发生变化的,负责当地业务经营、客户服务等事务的相应机构应当在20日内,向当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及发证机关报告。

第二十一条 除经营许可证中有特别规定外,电信业务经营者取得经营许可证后,应当在1年内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的业务种类和业务覆盖范围提供电信服务。不能在1年内提供电信服务的,应当在申请经营许可证时提出并说明理由,报电信管理机构批准,并在经营许可证中作出特别规定。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冒用和以任何方式转让经营许可证。

第五章 经营行为的规范

第二十三条 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按照公开、平等的原则为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公司提供经营相关电信业务所需的电信服务和电信资源,不得为无经营许可证或者未办理备案手续的单位或个人提供用于经营电信业务的电信资源或者提供网络接入、业务接入服务。

第二十四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以任何方式实施不正当竞争。

第二十五条 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网络接入、代理收费和业务合作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对相应增值电信业务的内容、资费与收费、合作行为等进行规范、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发现、监督和处置制度和措施。

第二十六条 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调整与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之间的合作条件、协议等的,应当事先告知相关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并充分听取其意见。

有关意见征求情况及记录应当留存,并在电信管理机构监督检查时予以提供。

第二十七条 提供网站接入服务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应当租用获得相应经营许可证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的网络接入等电信资源从事业务经营活动,不得向其他从事网站接入服务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转租所获得的网络接入等电信资源。

(二)不得为未经许可或未备案的网站提供接入或代收费等服务。

(三)按照电信管理机构的规定,建立相应的网站经营许可管理和备案管理的业务管理系统,实现对代报备网站用户信息的动态维护和更新,并定期向电信管理机构报送网站管理所需有关信息。

(四)对所接入网站传播违法信息的行为进行监督,发现传播明显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接入和代收费等服务,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

(五)按照电信管理机构的要求终止或者暂停对违法网站的接入服务。

第二十八条 电信管理机构应当建立电信业务经营者的违法行为记录和公示制度,对有违法行为记录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实施重点监管。

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网络接入、代收费和业务合作时,应当考虑电信管理机构公示的有关违法行为记录。

第二十九条 电信管理机构建立电信业务市场监测制度。相关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向电信管理机构报送相应的监测信息。

第六章 经营许可证的变更和注销

第三十条 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经营的,应当提前90日向原发证机关提出续办经营许可证的申请;不再继续经营的,应当提前90日向原发证机关报告,并做好善后工作。

第三十一条 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公司或者其授权经营电信业务的子公司,遇有合并或者分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变化、业务经营权转移等涉及经营主体需要变更的情形,或者业务范围需要变化的,应当自公司作出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原发证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其中,涉及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变化、业务经营权转移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变更后的公司应当符合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规定的条件。

(二)提出申请时,公司的业务已开通并且没有违反电信监督管理制度的行为。

第三十二条 在经营许可证的有效期内,变更公司名称、法定代表人的,应当在完成公司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后30日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变更手续。

第三十三条 在经营许可证的有效期内,电信业务经营者需要终止经营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终止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应当符合电信管理机构确定的电信行业管理总体布局。

(二)有可行的用户妥善处理方案并已妥善处理用户善后问题。

第三十四条 在经营许可证的有效期内,电信业务经营者需要终止经营的,应当向原发证机关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并加盖公章的终止经营电信业务书面申请。内容包括:公司名称、联系方式、经营许可证编号、申请终止经营的电信业务种类、业务覆盖范围等。

(二)公司股东会关于同意终止经营电信业务的决定。

(三)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做好用户善后处理工作的承诺书。

(四)公司关于解决用户善后问题的情况说明。内容包括:用户处理方案、社会公示情况说明、用户意见汇总、实施计划等。

(五)公司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原件,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原发证机关收到终止经营电信业务的申请后应当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30日。自公示期结束60日内,原发证机关应当完成审查工作,作出予以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对于符合退出电信业务市场条件的,原发证机关应当予以批准,收回并注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注销相应的电信业务种类或者电信业务覆盖范围;对于不符合退出电信业务市场条件的,原发证机关应当不予批准,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对申请终止经营基础电信业务或者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将予以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抄送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应当依法注销相应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备案。

第三十五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被有关机关依法处罚,不能继续经营电信业务的,原发证机关应当将其经营许可证收回注销。

第三十六条 发证机关吊销或者注销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经营许可证后,应当通知相应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并向社会公布。

发证机关吊销、撤销或者注销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经营许可证,涉及用户善后问题的,可以通过招标方式指定业务承接单位。

被吊销或者注销经营许可证的公司,应当及时到相应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相关手续。

第七章 经营许可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七条 发证机关对经营许可证实行年检制度。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在报告年的次年第一季度向原发证机关报送下列年检材料:

(一)本年度的电信业务经营情况;网络建设、业务发展、人员及机构变动情况;服务质量情况;执行国家和电信管理机构有关规定的情况等。

(二)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发证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材料 。

第三十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应当对跨地区电信业务经营者在当地开展电信业务的有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告有关检查结果。

第三十九条 发证机关进行经营许可证年检时,应当对电信业务经营者报送的材料进行全面审核,并对其经营主体、经营行为、电信设施建设、电信资费和服务质量、执行国家和电信管理机构有关规定的情况等进行检查。

按时参加年检并且年检事项符合规定的,为年检合格。未按规定参加年检或者年检事项不符合规定的,电信管理机构应当责令改正,并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按时改正的,为经整改年检合格;拒不改正的,为年检不合格。

年检结果和处罚情况应当在经营许可证附件《年检和违法记录》中记录,向社会公布并通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第四十条 电信管理机构对经营许可证实行年检等监督检查,不得妨碍电信业务经营者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电信管理机构对经营许可证实行年检等监督检查时,应当记录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公众有权查阅监督检查记录。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服务标准、资费政策和电信管理机构的规定,向用户提供安全、方便、稳定的服务,并履行普遍服务的义务;未经发证机关批准,不得停业、歇业。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履行上述义务的,电信管理机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或者依法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其履行义务。

第八章 罚 则

第四十一条 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的,电信管理机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并给予警告,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

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的,电信管理机构撤销该行政许可,给予警告,并视情节轻重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三十一条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七十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六十九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七十二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四条第二款、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三款、第四款、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四条和第三十七条规定的,由电信管理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 当事人对电信管理机构作出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电信管理机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七条 电信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经营许可证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经营许可证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统一印制。

经营部业务管理制度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快递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完善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制度,规范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实施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管理,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是指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被依法撤回、撤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被依法吊销,或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存在其他法定情形被依法终止,邮政管理部门办理许可注销手续。

第三条 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以及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省级以下邮政管理机构(以下统称邮政管理部门)负责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管理工作。

第四条 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管理,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二章 注销的适用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邮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

(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二)企业法人资格依法终止的;

(三)连续六个月未营业的;

(四)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内停止经营的;

(五)快递业务经营许可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被依法吊销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 本规定所称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包括下列情形:

(一)未在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颁发许可证的邮政管理部门提出换领许可证申请的;

(二)在法定期限内向颁发许可证的邮政管理部门提出换领许可证申请,经审查申请企业不符合延续条件,作出不予换领决定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本规定所称企业法人资格依法终止,是指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发生解散、破产等情形,导致企业法人主体资格终止。

第八条 本规定所称连续六个月未营业,包括下列情形:

(一)申请人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后,无正当理由超过六个月未经营快递业务的;

(二)申请人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后,超过六个月未完成工商登记手续的;

(三)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企业,连续六个月未按许可范围开展快递业务,且未按规定书面报告邮政管理部门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本规定所称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内停止经营,包括下列情形:

(一)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在许可有效期内终止经营,交回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

(二)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企业,连续两年未提交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报告书,经邮政管理部门通告仍未提交,并按照其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载明的注册地址无法联络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条 本规定所称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被依法撤销,包括下列情形:

(一)邮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决定的;

(二)邮政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决定的;

(三)邮政管理部门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决定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决定的;

(五)依法可以撤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其他情形。

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

依照前两款的规定撤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不予撤销。

第十一条 本规定所称快递业务经营许可依法被撤回,包括下列情形:

(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的;

(二)准予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依法应当撤回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本规定所称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被依法吊销,包括下列情形:

(一)经营由邮政企业专营的信件寄递业务或者寄递国家机关公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七十二条吊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

(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五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七十二条吊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

(三)不建立或者不执行收件验视制度,或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禁止寄递或者限制寄递物品的规定收寄快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七十五条吊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

(四)违法提供用户使用快递服务的信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七十六条吊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

(五)拒绝、阻碍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七十七条吊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

(六)在经营活动中有危害国家安全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七十八条吊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依法应当吊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注销程序

第十三条 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注销手续由颁发许可证的邮政管理部门办理。

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负责办理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或者经营国际快递业务许可的注销手续。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负责办理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注销手续。

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省级以下邮政管理机构负责本辖区日常检查,发现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存在本规定第五条所列情形的,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取证,并报上一级邮政管理部门。

第十四条 符合本规定第五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五)项和第九条第(二)项情形的,颁发许可证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启动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程序,开展调查取证,填写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审核表,提出拟注销被许可人名单,并在邮政管理部门政府网站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十五日。公示期内无异议的,由颁发许可证的邮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手续。公示期内被许可人提出陈述和申辩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进行核实;被许可人提出的陈述和申辩成立的,应当予以采纳。

第十五条 符合本规定第九条第(一)项情形的,被许可人在终止经营后三十日内,应当向颁发许可证的邮政管理部门申请注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申请企业公章的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申请书和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登记表;

(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如需代理人办理的,提供代理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以及法定代表人签字的授权委托书原件,以上文件均需加盖申请企业公章;

(三)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原件正本及所有副本(含所有分支机构名录);

(四)终止经营快递业务的书面报告;

(五)按照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妥善处理尚未投递的快件的书面证明;

(六)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未按照前款规定在终止经营后三十日内提出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申请的,颁发许可证的邮政管理部门按照本规定第十四条办理注销手续。

第十六条 颁发许可证的邮政管理部门按照本规定进行调查取证时,被许可人经营地域范围内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协助核查,并在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审核表上签署意见。

第十七条 颁发许可证的邮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手续,应当填写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登记表,并在邮政管理部门政府网站上公告注销,公告应包括注销的被许可人名单、事项等。

第十八条 颁发许可证的邮政管理部门对交回的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原件及副本加盖注销专用章,并负责注销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停止经营快递业务,未书面告知邮政管理部门并交回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妥善处理尚未投递的快件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七十三条处理。

第二十条 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被注销后,仍继续经营快递业务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七十二条处理。

第二十一条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规定被吊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自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被吊销之日起三年内,不得申请经营快递业务。第二十二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邮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办理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时有违法行为的,有权向邮政管理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邮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应当使用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制定的统一格式的文书。

经营部业务管理制度 篇6

本办法自2016年7月18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规范市场行为,强化风险管控,根据《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和《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是指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及其依法设立的从事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的子公司。

第三条 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及相关销售机构不得违规销售资产管理计划,不得存在不适当宣传、误导欺诈投资者以及以任何方式向投资者承诺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等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

(一)资产管理合同及销售材料中存在包含保本保收益内涵的表述,如零风险、收益有保障、本金无忧等;

(二)资产管理计划名称中含有“保本”字样;

(三)与投资者私下签订回购协议或承诺函等文件,直接或间接承诺保本保收益;

(四)向投资者口头或者通过短信、微信等各种方式承诺保本保收益;

(五)向非合格投资者销售资产管理计划,明知投资者实质不符合合格投资者标准,仍予以销售确认,或者通过拆分转让资产管理计划份额或其收益权、为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提供短期借贷等方式,变相突破合格投资者标准;

(六)单一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者人数超过200人,或者同一资产管理人为单一融资项目设立多个资产管理计划,变相突破投资者人数限制;

(七)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讲座、报告会、分析会等方式,布告、传单、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载体,向不特定对象宣传具体产品,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和销售机构通过设置特定对象确定程序的官网、客户端等互联网媒介向已注册特定对象进行宣传推介的除外;

(八)销售资产管理计划时,未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资产管理计划交易结构、当事各方权利义务条款、收益分配内容、委托第三方机构提供服务、关联交易情况等信息;

(九)资产管理计划完成备案手续前参与股票公开或非公开发行;

(十)向投资者宣传资产管理计划预期收益率;

(十一)夸大或者片面宣传产品,夸大或者片面宣传资产管理计划管理人及其管理的产品、投资经理等的过往业绩,未充分揭示产品风险,投资者认购资产管理计划时未签订风险揭示书和资产管理合同。第四条 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设立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不得违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不得存在以下情形:

(一)直接或者间接对优先级份额认购者提供保本保收益安排,包括但不限于在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合同中约定计提优先级份额收益、提前终止罚息、劣后级或第三方机构差额补足优先级收益、计提风险保证金补足优先级收益等;

(二)未对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劣后级份额认购者的身份及风险承担能力进行充分适当的尽职调查;

(三)未在资产管理合同中充分披露和揭示结构化设计及相应风险情况、收益分配情况、风控措施等信息;

(四)股票类、混合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超过1倍,固定收益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超过3倍,其他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超过2倍;

(五)通过穿透核查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投资标的,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嵌套投资其他结构化金融产品劣后级份额;

(六)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名称中未包含“结构化”或“分级”字样;

(七)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总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超过140%,非结构化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即“一对多”)的总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超过200%。

第五条 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展私募资产管理业务,不得委托个人或不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为其提供投资建议,管理人依法应当承担的职责不因委托而免除,不得存在以下情形:

(一)未建立或未有效执行第三方机构遴选机制,未按照规定流程选聘第三方机构;

(二)未签订相关委托协议,或未在资产管理合同及其它材料中明确披露第三方机构身份、未约定第三方机构职责以及未充分说明和揭示聘请第三方机构可能产生的特定风险;

(三)由第三方机构直接执行投资指令,未建立或有效执行风险管控机制,未能有效防范第三方机构利用资产管理计划从事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未建立利益冲突防范机制,资产管理计划与第三方机构本身、与第三方机构管理或服务的其他产品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或利益输送;

(五)向未提供实质服务的第三方机构支付费用或支付的费用与其提供的服务不相匹配;

(六)第三方机构及其关联方以其自有资金或募集资金投资于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劣后级份额。第六条 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计划不得投资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的项目(证券市场投资除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

(一)投资项目被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发布的淘汰类产业目录;

(二)投资项目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要求;

(三)通过穿透核查,资产管理计划最终投向上述投资项目。

第七条 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展私募资产管理业务,不得从事违法证券期货业务活动或者为违法证券期货业务活动提供交易便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

(一)资产管理计划份额下设子账户、分账户、虚拟账户或将资产管理计划证券、期货账户出借他人,违反账户实名制规定;

(二)为违法证券期货业务活动提供账户开立、交易通道、投资者介绍等服务或便利;

(三)违规使用信息系统外部接入开展交易,为违法证券期货业务活动提供系统对接或投资交易指令转发服务;

(四)设立伞形资产管理计划,子伞委托人(或其关联方)分别实施投资决策,共用同一资产管理计划的证券、期货账户。

第八条 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展私募资产管理业务,不得从事非公平交易、利益输送、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不得利用资产管理计划进行商业贿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

(一)交易价格严重偏离市场公允价格,损害投资者利益。不存在市场公允价格的投资标的,能够证明资产管理计划的交易目的、定价依据合理且在资产管理合同中有清晰约定,投资程序合规以及信息披露及时、充分的除外;

(二)以利益输送为目的,与特定对象进行不正当交易,或者在不同的资产管理计划账户之间转移收益或亏损;

(三)以获取佣金或者其他不当利益为目的,使用资产管理计划资产进行不必要的交易;

(四)泄露因职务便利获取的未公开信息,以及利用该信息从事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相关的交易活动;

(五)利用管理的资产管理计划资产为资产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或第三方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向相关服务机构支付不合理的费用;

(六)违背风险收益相匹配原则,利用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向特定一个或多个劣后级投资者输送利益;

(七)侵占、挪用资产管理计划资产。

第九条 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不得开展或参与具有“资金池”性质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资产管理计划不得存在以下情形或者投资存在以下情形的其他资产管理产品:

(一)不同资产管理计划进行混同运作,资金与资产无法明确对应;

(二)资产管理计划在整个运作过程中未有合理估值的约定,且未按照资产管理合同约定向投资者进行充分适当的信息披露;

(三)资产管理计划未单独建账、独立核算,未单独编制估值表;

(四)资产管理计划在开放申购、赎回或滚动发行时未按照规定进行合理估值,脱离对应标的资产的实际收益率进行分离定价;

(五)资产管理计划未进行实际投资或者投资于非标资产,仅以后期投资者的投资资金向前期投资者兑付投资本金和收益;

(六)资产管理计划所投资产发生不能按时收回投资本金和收益情形的,资产管理计划通过开放参与、退出或滚动发行的方式由后期投资者承担此类风险,但管理人进行充分信息披露及风险揭示且机构投资者书面同意的除外。

第十条 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不得对私募资产管理业务主要业务人员及相关管理团队实施过度激励,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

(一)未建立激励奖金递延发放机制;

(二)递延周期不足3年,递延支付的激励奖金金额不足40%。

第十一条 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应当依据本规定要求,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严格按照上述规定从事私募资产管理业务活动。

第十二条 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监督管理。对于违反本规定的,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可对机构采取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责令改正、暂停办理相关业务等行政监管措施,对相关责任人员采取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认定为不适当人选等行政监管措施;依法应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法律法规进行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按照本规定做好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产管理计划的备案管理与风险监测工作;发现违反本规定的,应当及时报告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

第十四条 本规定涉及的相关术语释义如下:

(一)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是指存在一级份额以上的份额为其他级份额提供一定的风险补偿,收益分配不按份额比例计算,由资产管理合同另行约定的资产管理计划。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由资产管理人以自有资金提供有限风险补偿,且不参与收益分配或不获得高于按份额比例计算的收益的资产管理计划,不属于本规定规范的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

(二)杠杆倍数=优先级份额/劣后级份额。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若存在中间级份额,应当在计算杠杆倍数时计入优先级份额。

(三)股票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是指根据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投资范围,投资于股票或股票型基金等股票类资产比例不低于80%的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

(四)固定收益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是指根据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投资范围,投资于银行存款、标准化债券、债券型基金、股票质押式回购以及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资产比例不低于80%的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

(五)混合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是指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投资范围包含股票或股票型基金等股票类资产,但相关标的投资比例未达到本条第(三)项、第(四)项相应类别标准的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

(六)其他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是指投资范围及投资比例不能归属于前述任何一类的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

(七)市场公允价格区分不同交易市场特征,采取不同确定方法,在集中交易市场,可以参考最近成交价格确定公允价格;在非集中交易市场,应当在资产管理合同中事先约定公允价格确定方法,并按照约定方式确定公允价格。

(八)符合提供投资建议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是指依法可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以及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

1. 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满一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的会员; 2. 具备3年以上连续可追溯证券、期货投资管理业绩的投资管理人员不少于3人、无不良从业记录。

第十五条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参照本规定执行。

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依法开展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不适用本规定。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2016年7月18日起施行。

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新设立的资产管理计划应当符合本规定要求;本规定施行之日前存续的资产管理计划,按以下要求执行:

(一)不符合本规定第三条第(二)项的,合同到期前不得新增净申购规模,保本周期到期后应转为非保本产品,或者予以清盘,不得续期。

(二)不符合本规定第四条第(一)项、第(四)项、第(五)项、第(七)项的,合同到期前不得提高杠杆倍数,不得新增优先级份额净申购规模,合同到期后予以清盘,不得续期。

(三)委托不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提供投资建议的,合同到期前不得新增净申购规模,合同到期后予以清盘,不得续期。

经营部业务管理制度 篇7

自1995年10月加拿大皇家银行在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 (SFNB) 以来, 网上银行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近年来, 国内多家商业银行, 如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也纷纷推出网上银行服务, 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无疑已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竞争的新热点。

从1996年中国银行首次将传统银行业务延伸到Internet上, 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大中型商业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网上银行或在Internet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和网站。目前中国内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基本都设立了银行网站并提供网上银行服务, 一些目前尚未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也正在加快网上银行建设步伐。

在网上银行数量和规模扩张的同时, 网上银行业务品种也在不断增加。国内网上银行除了普遍提供一般信息服务外, 大部分银行都能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账务查询、资金转账、账户管理、代理支付、网上支付、银证转账、挂失等服务。一些银行对企业集团客户还能够提供资金监控、指令转账、财务管理、资金划拨等服务, 对个人客户提供电子汇款、国债买卖、外汇交易、投资理财等服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网上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 网上银行业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如何对待网上银行这个新业务还有待我国商业银行去摸索和总结。

1. 我国商业银行安全性与立法制度的滞后

网上银行是新生事物, 我国的各家银行可以说是仓促应战, 相应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都没有及时到位。目前, 我国涉及计算机和网络领域的立法工作还相对滞后, 有关金融法规更少。《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均未涉及网上银行业务, 仅有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这一部门规章, 致使银行在可能发生的与客户的纠纷中处于无法律依据的尴尬位置。此外, 电子合同形式是否合法, 电子记录可否作为证据等均无明确规定。

2. 我国银行电子化基础薄弱, 网络环境存在技术风险

按照《网上银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金融机构要开办网上银行业务, 必须由经过人民银行认可的独立的、权威的、有能力的机构进行安全检测评估。但由于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在前, 《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在后, 金融机构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时大部分没有经过安全检测评估, 安全状况堪忧。

3. 我国还没有就网上银行业务制定可行的技术规范和实施标准

对于身份认证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数据加密强度、商用密码产品、通讯安全控制措施等网上银行业务的核心技术, 传输数据包括格式、用户接口 (如IC卡) 标准等关系行际互联的技术参数, 都没有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各家银行各自保密, 互相制约。更有甚者, 某一商业银行系统内部也不统一, 其各省级分行自行开发运行网上银行业务, 自己建立身份认证中心, 这种状况后患无穷。商业银行自建认证中心, 自己为客户颁发数字证书, 自己验证客户身份的做法, 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 一旦发生法律纠纷, 商业银行将处于被动局面。

4. 行业的经营水平不高

我国尚无纯粹的网上金融机构, 网上服务大多通过金融机构自己的网站和网页提供, 业务规模有限, 盈利能力不强, 基本上处于亏损状况。我国的网络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多是将传统业务简单地“搬”上网, 更多地把网络看成是一种销售方式或渠道, 忽视了网络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潜力。同时, 我国的网络金融各业发展不平衡。银行业、证券业的网络化程度大大高于保险业及信托业, 这种结构的不平衡不仅影响到网络金融业的整体推进, 还有可能会影响网络金融的稳定及健康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网上业务的对策分析

1. 加强银行内部使用网上银行的管理

要想加强银行内部使用网上银行的管理是指对银行内部操作网上银行系统、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的机构和人员建立逐级管理和分级授权的制度。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建立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准入机制。如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必须进行审核一样, 商业银行总行或管辖分行对下属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营业机构也需具有相应的报批和验收手续, 进行业务、技术方面的可行性分析和安全评估。只有满足规定技术条件和具有良好风险防范措施的营业机构, 才能取得受理客户使用网上银行申请、处理客户通过网上银行发起的各种交易的资格。

(2) 对网上银行业务内部人员的管理。虽然网上银行的各种交易由客户通过网络发起, 但进入银行内部网和业务主机系统后, 一般仍需由银行内部业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后续处理, 如打印网上银行的交易凭证, 然后通过同城交换或电子联行等资金汇划渠道将付款人的指令发送收款人。例如中行的网上报税业务, 因为是时实走账, 选择的业务人员就是熟悉网络和业务操作, 能够做到及时、准确处理客户提交的交易税单, 定期与客户核对交易信息, 避免未出账、走错账或重复出账。

2. 加强银行对网上银行客户的管理

银行对网上银行客户的管理是指银行对哪些客户可以使用网上银行, 客户可以使用哪些网上银行服务, 以及客户操作网上银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对客户的管理是网上银行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 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对申请使用网上银行的客户资格条件的审查。鉴于网上银行业务的风险性, 商业银行应对申请使用网上银行的客户规定严格的申请和审批手续。申请网上银行的客户分为单位和个人两大类。单位客户又可分为一般客户和集团客户 (如总公司或母公司) 。由于账户管理和结算制度方面的要求不同, 银行一般对单位的资格审查严于个人, 对集团客户严于一般客户。另外, 银行还需依据《合同法》等法规制定规范、严密的网上银行业务服务协议文本根据平等、自愿、公平的原则, 明确银行与客户在网上银行交易中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2) 网络银行可以使客户群体进行重新划分并对银行业务范围重新定位。网络银行为银行吸引主力客户创造重要条件, 频繁使用网上银行业务是那些已经成为网民的年轻人, 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 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 收入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客户群体, 能为金融服务业带来丰厚利润。抓住这个客户群体, 将是银行提高效益, 降低成本的重要策略之一。在现代金融体系中, 网络银行与资本市场在资金层面的互动对接, 必然导致两个市场业务的交叉产生, 所以, 带动金融业务范围逐步向资本市场边缘业务、部分核心业务甚至衍生业务拓展。

3. 加强网上银行业务的宣传和营销

网上业务创新应该从方方面面体现, 而体现的是否完美就只能从实践入手, 使网络银行可以提供更具价格竞争力的金融产品。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电子商务活动逐渐开展起来, 广大商家和消费者希望金融界能提供更丰富、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更高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对使用新型的电子金融工具产生了强烈欲望和要求。借助网络银行, 各种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务项目不断产生, 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各种产品需求和多样化服务需要。

结语

网络银行业务创新的出现向传统银行业提出了严峻挑战, 同时也给银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它正在改变银行现有的结构以及银行与客户的关系, 并进而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 网上银行业务的拓展将成为各家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以及相关经营管理的不断完善,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也将开启新的篇章。

摘要: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金融电子化的发展, 网络银行在这种大潮流下应运而生, 掀起了一股网络金融风潮, 网上银行的出现与发展是时代的需要, 它必将促使银行业转型, 使网上银行业务不断得到更新和改善, 并对未来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然而, 我国的网络银行起步较晚, 存在着网络银行发展过程中的一般性问题, 本文分析了网上银行业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上银行,现状,经营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谢兴龙.中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策略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2

[2]舒志军.中国网络银行的现状、问题及前景.中国金融电脑, 2002

[3]冯哲芸.发展我国网络银行的思考.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6

经营部业务管理制度 篇8

但不能忽视的是,通信业近几年进入了一个低利润、低增长的通道。据了解,2014年电信运营业的收入增长5%左右,利润已经从20%多降到10%左右,2015年或将跌破10%。话音和短信等传统业务收入已步入下行轨道,互联网企业对传统运营商冲击巨大,彩信业务大量被替代,运营商的未来才是更需要关注的问题。在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加剧的大背景下,融合通信、VOLTE等创新将推动电信业从目前的语音业务转型向未来的数据流量业务。

OTT和微信电话本等业务创新,给基础运营商的传统业务带来巨大冲击,也为基础电信企业带来了庞大的数据流量消费。与OTT企业从对抗走向合作共赢已成为基本共识。因此,借助OTT企业在业务创新、用户体验和盈利模式等方面的优势,跨界竞合发展将成为运营商的基本趋势。随着移动转售企业的加入,国内民营资本开始大规模进入传统电信行业,阿里巴巴、迪信通、苏宁、国美等来自不同领域的竞争,将为通信业格局多元化埋下伏笔。

电信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深入研究如何以信息化支撑工业化,在两化深度融合中寻找发力点。《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中提出,2018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2。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到福建考察时,要求当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尤其提到要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两化深度融合”口号已喊多年,但落到实处,需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有实力、有创新活力的企业来承担,有可能是电信运营商,也有可能是平台企业,更有可能是未来产生的一批创新企业。

电信转型实质就是互联网化。一些当前电信企业在着力发展的热点,包括VoLTE和融合通信,更多的仍然是一种电信网思维,关注点仍在于通过改造网络去实现相关的能力。融合通信也许是电信网思维的最后一步,下一步会全面走向互联网,否则电信业再过两三年下降的趋势会比现在来得更加明显。

上一篇:近世代数复试试题下一篇:中国烟草业电子商务的兴盛和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