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暗造型和色彩表现

2024-05-24

明暗造型和色彩表现(精选5篇)

明暗造型和色彩表现 篇1

第三单元 光与影的交响曲

第1课 明暗造型与色彩表现

一、课

题:明暗造型与色彩表现

二、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三、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简单的明暗素描知识与色彩表现方法。

2、学会欣赏光与影的造型之美。

3、学会运用光与影的语言表达自我情感。

四、教学重点:在光线照射下,形体明暗变化的基本原理和变化规律;线、色表现光与影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用明暗表现形体、节奏、空间;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色彩的表现方法。

六、教具、学具:

1、教具:课件、石膏几何形体、静物器物,射灯、衬布等。

2、学具:纸、铅笔、美术作品图片、橡皮擦等。

七、课

时: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观察导入新课。

2、授新:

1)欣赏优秀美术作品。

2)分析明暗的五调子,分析光与影的语言。3、示范素描:排线的画法、明暗表现方法。3、展示学生佳作。4、提出作业要求。

5、学生练习,教师辅导。6、评价、小结

九、教学反思:

学生对物体明暗调子的分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因为是初步接触对素描的排线表现法,故掌握较差,需要反复多练习,方能有所提高。

第2课时

1、对比欣赏两幅色彩作品导入新课。2、授新。

1)欣赏优秀美术作品。教师问:光赋予世界以色彩,你能说出光四怎样表现和反映色彩的吗?怎样表达情感的?

2)观画回答教师的问题。

3)让两位学生分别用混合法和点彩法画草地,示范色彩表现技巧。

3、提出作业要求:分组引导学生用色彩表现法,对照自己带来的风光照片进行色彩混合法和点彩法的尝试。尝试在混合法为主的基础上加入色点来改变其色调。

4、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5、互评互赏,指导学生找出自己作品的优缺点。展示学生佳作。6、评价、小结。

明暗造型和色彩表现 篇2

1 烹饪艺术

中国本土的烹饪艺术是在不断发展的, 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逐渐的丰富。其特点是将实用性和审美性有机的结合。众所周知, 我国的烹饪艺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如原料、技术等, 但是确有其自身的特点。烹饪本身与多种艺术相结合。中国的烹饪有很多讲究, 包括味觉美和味觉之外的美。食用者可以从烹饪美食中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追求, 这也是中国烹饪技术的精髓。

2 烹饪色彩

菜点色彩的调配, 是主体人有目的的积极介入烹饪菜点色彩应用的能动过程, 是人们对菜点色彩在烹饪过程发展变化的可能性空间里用的有确定目标的定向选择, 并对实施确定目标的过程进有效的调排和控制。调控的结果必须是菜点色彩表现形式与内在本质的统一, 是主观愿望和目标状态的统一, 同时也是调配的根本目的所在。

其一, 对菜点的色彩进行调配, 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烹饪的过程中没有达到视觉的美感, 要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菜点的本身还存在着一定的可改变的可能性和空间性, 所以对其进行了有意识的调配;其二, 在各种可能性之中可以进行有目的的、有确定目标状态的多种选取择, 并包含在菜点色彩发展变化的可能性空间之中;其三, 菜点色彩既有烹饪过程中存在的多种发展变化的可能性空间, 也有在饮食活动中为饮食者接受这种可能性接受空间。所以, 选择确定的目标状态不仅应包含在饮食者的接受空间之中, 完全重叠或大半重叠的两个空间的目标状态是是准确定目标状态选择。否则, 就是不够准确或完全不准确的确定目标状态选择;其四, 具体创造条件改变菜点色彩各既定目标状态转化的调配能力, 主体的人——烹饪节器厨师———及工具的介入可以使转化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只有转化为现实性目标状态才是有效调配。有意义的调配。

3 烹饪造型的视觉艺术

3.1 视觉往往作为人们评价事物的第一标准,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视觉密不可分。

通常情况下人们以看到的事物依据来决定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所以对于饮食来说, 其色彩和造型正是符合人类的视觉艺术。人们习惯性地将视觉对美的评判标准带到烹饪食物中。达到了精神和物质的有机融合。这就要求烹饪技术中要加强对食物色彩和造型的重视, 这是吸引人眼球的有效法宝。

3.2 烹饪工艺美术的艺术观。

烹饪工艺美术是一门研究烹饪造型的视觉艺术, 中国烹饪自古以来就注重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始终将味美可口与色、形的美观相结合, 特别注重外表的视觉作用, 讲究一菜十法、一饺十变、一酥十态等特色, 充分运用艺术变化规则和烹饪工艺造型技法, 使烹饪造型生动有趣、朴实自然, 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

3.3 烹饪工艺美术实践的全过程。

人们对烹饪工艺美术的研究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 在此过程中, 菜点成了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桥梁。通过对美食的品尝, 使得制作和享用双方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共鸣, 对美的追求不谋而合。在烹饪的过程中, 工艺美术作为不可或缺的因素, 贯穿在始终。这种高超的艺术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 并且在烹饪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 这种艺术感是没有限制的, 不会受到菜点的数量和人的食量而有所减少。

3.4 审美观和创新能力。

现如今, 人们对于烹饪技术的认识已经没有那么深入。体现在菜品上就是缺少审美和创新。有些菜肴片面的追求其美观程度而忽略的菜品的本身特点, 刻意的去营造美感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并且, 菜肴的用料、色彩、造型等方面都没有达到和谐统一。就其整体性而言, 烹饪艺术的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 对于创新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在追求烹饪食物色香味的过程中要将审美效果和创新能力和谐的得以运用。如果还如以往的制作方法, 对中国的烹饪行业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烹饪者应该提高其审美观和创新能力。

4 烹饪的吉祥文化

在现代烹饪美术教学设计中,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具有专业性和艺术性的现代烹饪理念的关键。但这样的一种结合, 并不是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 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 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形, 基本掌握烹饪工艺造型中常用的素描、图案、色彩等工艺美术基本知识及技能。学习烹饪造型艺术过程中的美学基本原理, 并懂得如何实现饮食最佳美学境界的具体途径。让传统图形成为他们进行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 从而焕发生命力的中国烹饪吉祥图案。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主客统一的整体意识和“求全美满”的美学观念, 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都遵循同一个本质规律。因而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 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 以人的情感赋予物的形式, 借物抒情, “以形写意”, “形神兼备”, 这是一种善和美的行为和意志。在传统图案的题材和构成形式上, 都表露出我国人民那种“善始善终”的处世哲学。中国吉祥装饰艺术不重“写实”重“传神”, 不重“再现”重“表现”, 提升为“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 是中国人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即使吉祥主题的装饰在传统观念中仍具有神性的一面, 但它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其深层的装饰动机是创造一个吉祥化的世界, 表达一种对安定、和谐、康富生活的企盼。

结束语

我国的烹饪艺术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其色彩和造型的艺术。将审美观和创新因素加入其中。同时, 烹饪者应该深入的对中国的烹饪艺术进行分析, 在原有的基础上, 注入新的元素, 共同实现中国烹饪艺术的长足发展, 提高中餐的色彩的搭配和造型水平, 为我国的饮食文化大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烹饪技术是众多美食专家和美食爱好者所热衷的一项技术。在对食品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食品的美味更对食品的色香味有一定的要求。我国的烹饪艺术也在不断探索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通过对烹饪技术的不断改进, 融入了新的元素和新的工艺,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烹饪技术。无论是否是美食专家, 都懂得烹饪食品对色香味的要求, 可见在烹饪过程中, 色彩的重要性。同时食物的美观程度也不能忽视。本文对中餐烹饪中色彩和造型的表现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旨在给相关的烹饪爱好者以借鉴。

关键词:中餐,烹饪,造型,表现艺术

参考文献

[1]周文涌.烹饪工艺美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06-29.

[2]周明扬.烹饪工艺美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8, 1.

明暗造型和色彩表现 篇3

关键词:色彩;造型;民族化;张力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2

神奇的大自然创造了辽阔的蒙古高原,在这片土地上,游牧民族在与自然几十万年的斗争中不断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化。从距今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粗糙的石器到以内蒙古阴山岩画为代表的神秘生动的岩画艺术再到如今内蒙古民族油画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在绘画的领域中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内蒙古民族油画逐渐走上了民族化的道路,既渗透着传统绘画的独特风格,又带来了现代草原艺术的气息。本文试图从蒙古族绘画的“色彩”与“造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来阐释内蒙古民族油画的艺术特色。

一、蒙古族油画造型的趣味性

蒙古族油画创作在造型表现上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体现在外在“形状”的表现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本民族内在的精神内涵中。

形状一般是指被眼睛把握到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涉及的是除了物体之空间的位置和方向等性质之外的外表形象。马蒂斯曾经说过:“如果线条是诉诸于心灵的,色彩是诉诸于感觉的,那你就应该先画线条,等到心灵得到磨练之后,才能把色彩引向一条合乎理性的道路。”[2]诉诸于心灵的线条就是形状。在蒙古族油画创作中,对于“形状”的表现不只局限于线的表现还涉及到绘画题材、形式以及与色彩的关系上。

蒙古族油画创作在题材的选择上一方面来自于画家对于蒙古族的独特见解,深入到牧区生活当中,通过采风的形式,捕捉当地的风土人情,表达感情主观化。另一方面,来自于蒙古族民间美术对于油画创作的影响,例如剪纸艺术、寺庙壁画及色彩民俗等方面,通过传统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来丰富和完善油画的技巧与艺术语言。题材是为绘画的内容服务的,内容是通过一系列的形状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所有形状都是为某种内容服务的形式。然而,如何避免艺术创造的形式不是对题材的复制,而是恰到好处的再现呢?对于促进蒙古族油画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因为蒙古族油画创作始终不能忽视民族特征,凭空的抽象创新是没有任何艺术价值的,只有真正的艺术再现,才能传达出草原蕴含的美。有许多蒙古族题材的油画作品对于现实与艺术再现之间的“度”的把握是十分完美的。例如,谢建德的《鄂尔多斯》,他运用“变形”的手法,塑造的人物和白马都进行了适度的夸张,把三度的视觉概念转化成二度的形式,并且通过艺术想象把旧的内容转换成新的形式,使画面更具有趣味性,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表现得十分可爱、稚拙,处于具象与抽象之间,蒙古族人身上那种纯朴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对于“形状”表面意义的进一步推理,我们认识到草原、山川、牧区、牛羊等事物,甚至蒙古族人民的新风貌、新思想,需要艺术家进行一次心灵的过滤,也就是艺术的再现,从而使“民族化”灵魂渗透在画布之上。

色彩产生的是情感经验,而与形状相对应的反应则是理智的控制。色彩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情调,而形状则更具有古典主义的严谨。首先我们有必要谈谈蒙古族油画创作在构图方面的特点。饱满均衡的构图是其一大特点,常采用横幅、独幅、组画及俯瞰式构图形式,强调主观感受和意念的表现。在构图中,大力强调色彩的配合,但并没有忘记形状的表现性质;同样,以形状作为构图的基础,但也并没有忘记使色彩更加的柔和。例如,砂金的《春游系列》特别注重色彩的配合,但是多变的色彩只能起到吸引眼睛注意的作用,真正打动人们心灵的仍然是画面中人物与动物的造型表现,也就是“形状”的表现,它必须保持对色彩的绝对优势,画面中的造型以愉快的形状,奠定了趣味的基础。

二、蒙古族油画的色彩魅力

色彩是表达内心情感的媒介,每一种色彩常常会对应不同的情调。例如,红色带有一种刺激性,会给人一种振奋、紧张甚至血腥的感觉,我们所研究的不只是颜色对情感的固定模式,而是要体会到当红色进入到蒙古族的文化环境中去表达它的象征意义时,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根源。再以红色为例,红色在蒙古族的历史上象征着太阳,红色的太阳是古代蒙古国家的象征。《多桑蒙古史》记载:“蒙古人崇拜日月山河,五形之属,出帐南向,对日跪拜。”[1]蒙古民族崇拜太阳,因为太阳给人们带来了光明与温暖,因此红色象征着快乐,幸福,胜利与亲热。在蒙古族的油画创作中,对于红色的运用不只抒发了画家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象征民族情怀的标志。以周宇的油画作品《阿日古娜》为例,全画以红色为基调,描绘了蒙古包中正在梳头发的少女。无论是少女的穿着还是蒙古包内的摆设都以红色为主,包含着画家对于草原生活的感情,描绘出他的心理底色,同时也透出一种浓郁的民族特色,如果我们把红色调改变成其它色彩,蒙古族那种独有的纯朴气息是不会产生的。

色彩的表现作用是直接的,自发性很强的。蒙古族油画在色彩的表现上以青、白、红、金银等蒙古族传统色彩来抒情表意,并根据画家本身对于色彩的自觉性摆脱自然色彩的束缚,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蒙古族油画的色彩结构首先表现在冷、暖色调的搭配上,在蒙古族油画中常以一种特定色彩向着另一种色彩的方向偏离,这种偏离会产生一想不到的效果。再以周宇的《阿日古娜》为例,以大面积的暗红色为主,就形成了暗红色调,是暖色调,在此基础上,加入局部分散的银灰色调,产生了由红色向银灰色偏离,形成了略带红色的银灰色,相反,又产生了由银灰色像红色的偏离,形成了略带银灰色的红色,前者仍是暖色调,而后者则形成了局部的冷色调。这种冷、暖色调的搭配使画面统一而有变化,更能体现出蒙古族传统色彩所特有的原生态的效果。其次,蒙古族油画色彩以“混合色彩”的魅力为特色。以砂金的《春游系列—春意》为例,以红褐色为主要色彩,同时又运用色彩重置手法,加入黄色系的一系列色彩,又加入白色、绿色等颜色,不同程度的与主色调进行碰撞,产生一种富有美感的肌理效果,似乎是人们回到了遥远的岩画时代,这也是蒙古族绘画的一大特征。

任何艺术作品都追求一种和谐的美,即使是人们常说的“残缺的美”也必然是达到了恰如其分的和谐。和谐对于蒙古族的绘画来说不只符和蒙古族人民朴实的民族性格,同时也表现在色彩的运用上。蒙古族绘画打破了色彩的匀称一致,也就是说它没有去遵守简单的和谐原理,把认为好看的,饱和度高的纯色匀称的运用于画面,这样做会导致画面缺少活力,一切都是平静的、乏味的,更谈不上创造了。这里所说的和谐,我认为更强调色彩的张力。例如,从朝戈的数幅描绘草原的风景画中可以看到作品所描绘的景色是平静的,有远山、有浮云、有恬静的草原,但是在色彩运用上却富有活力,他所运用的色彩往往是通过一种色彩向另一种色彩靠拢产生一种紧张感,又从画面某种基本色彩中减掉某一种色彩就产生了与画面主体相冲突的张力。这样做特别能表达出画家的主观情感,同时也可以激起观者对于草原的无限遐想。

在蒙古族油画创作中,对于色彩的追求是无休止的,它不再拘泥于传统,而是在传统色彩的基础上更加丰富,更加带有主观特色,更加符合现代人对于草原文化的新看法。然而除了色彩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绘画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形式语言,那就是“造型”。

参考文献:

[1]阿木尔巴图. 蒙古族美术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7.

明暗与立体表现..1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明暗色调的形成及物体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知晓利用明暗色调表现物体立体形象是素描的一种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观察、运用明暗关系的方法,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觉,增强学生的创作兴趣。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兴趣爱好。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在光照条件下物体的明暗关系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物体的明暗关系,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来欣赏几幅作品(播放课件),想知道素描作品是怎么表现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二、新课:首先我们先研究一下物体表面的明暗是怎样产生的(把石膏几何形体放在光源下,石膏几何形体呈现一定的明暗关系变化。

通过刚才的观察大家发现明暗产生的原因了吗? 总结: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一定的明暗变化

接下来我们观察,物体在光照条件下,离光源远近、光源强弱造成的物体明暗的变化;大家离物体远近的明暗的变化和物体表面积不同质感的明暗关系变化。总结,影响物体明暗关系变化的因素:

1、物体与光源的远近,明暗色调不同。

2、光源的强弱,明暗色调不同。

3、观者距物体的远近、感觉不同,明暗色调不同。

4、物体本身的色彩、质地、肌理不同,明暗感觉不同。

5、物体所处的环境不同,明暗色调不同。观察石膏球体,在光源下会有什么变化?

总结:有明有暗,明暗程度不同是逐渐转变的,我们把这概括为三大面,五调子。

三、教师范画(圆锥),给学生直观印象。步骤:

1、观察分析,光源的方位和明暗交界线的位置,以及物体的外形特征。

2、起形,画出大轮廓。

3、铺大色调 :三大面,五调子。

4、细致刻画。

5、调整

四、练习:画一幅素描作品正方体或圆柱;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谈色彩的情感作用和艺术表现 篇5

在公元还没开始的时候, 我们的老祖宗庄子问道:“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这天的蓝色是它的本色吗?造化神工的色彩, 恰构成了神工造化的世界。遥想法国拉斯科洞窟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里那些史前时期的岩画, 红色赭石颜料和黑色线条绘制的野牛, 应该是史前人感情和想象的一种表达吧!半坡彩陶, 是什么使我们的先人本能地把红和黑淬炼得那样动人?虽然, 他们都已进入艺术史的叙说范畴, 但我想开始的时候真的是一种直感的、对色的敏锐和尝试。就像色彩, 它在天地自然, 在日常起居, 在语言图像以及就在色彩中。人类与色彩是密不可分的。色彩是阴晴冷暖的, 是喜怒哀乐的, 是文化政治的, 也是历史的。随着人类视觉感官机能的进化, 人类具有了色彩感知, 并运用色彩感知, 由全面自发向自觉的、方向的进行着色彩艺术的设计和创造, 满足来自社会更高层次的对色彩的需要。

色彩使一切生命充斥着活力。它极大地丰富着, 影响着人的个性、共性、社会团体、社会阶层及其所形成的意识、情趣、爱好和创造。它促进人类意识从视觉、感知、认识走向生命意志的成熟。色彩具有真正的情感和震撼人心的内在力。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说:“色彩并非语言, 但它是表现人类感情的符号, 同样可以说成感情信息传递的效应。”的确, 色彩是变化无穷的。它是一部交响乐, 能吸引人、感动人, 把人们的思想带入情感世界的高峰。所不同的是一个为以听觉为中心的音乐世界, 一个为以视觉为中心的色彩世界。而在一定程度上视觉中心比听觉中心更能直接全面地影响人类的感情。英国色彩专家进行过一次试验:举办一次丰盛的晚宴。客人们就席后看到一桌子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当人们正要开始用餐时, 餐厅的光一下子由白色变成紫色。桌上食品突然变色, 肉食和蔬菜都变得如同腐烂了一般。客人胃口大失, 许多女士站起身来跑了出去。尽管灯光还原后, 食品又恢复了诱人的面貌, 但大多数人都不再用餐了。色彩就是如此具有神奇的力量。如果这个世界失去了色彩, 一切只有形体而不再有灵魂。

要表现一种生命的意象, 传达个人的情感就需要使色彩成为一种有血有肉的语言。触目所及, 感受到的都是鲜活的呼吸, 那样一种内心的触动, 本身就是一种收获。但艺术终究是为了他人观看和欣赏而创作出来的, 作者内心的感触, 不论多么强烈都是微妙而细腻的。要将那种无形却真实的体味, 凝聚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还需要凭借一定的形式和表现技巧, 以及通过对色彩的研究领悟艺术的真谛。

在色彩中感受色彩使我们的视觉拥有了色彩思维。天地间的色彩于是既是自然的, 也是象征的、隐喻的。好比青藏高原上的蓝天白云是蓝得满眼阳光, 蓝得透明高远的那种, 让人恨不得长出飞升入天的翅膀;在蓝的谱系中, 明代的青花瓷, 灰蓝中依稀可见“苏泥麻青”点点深蓝, 土火窟里神秘的箴言;乡间的蓝印花布, 靛蓝植物染成的凤凰牡丹就是大地的欢歌精灵。再请看王维的诗句“白云回望台, 青霭入看无”;杜甫的“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那一片翠绿当中两点黄色, 怎能能说不漂亮?色彩此时此刻是灵魂心声, 某种存在、却无法言表的力量, 诱使你的内心有一种东西要涌动出来。这就是色彩的情感作用。从描绘客观的自然过程到表达人自身的情绪波动, 画面的内容由感受客观事物的存在, 回到人自己关照自我内心世界的变化, 这是艺术史上从再现到表现的过程。再现的依据是我们视觉所看到的, 表现的基础是我们内心所感受的, 是外界事物与我们个人的情感沟通。我们每个人有着丰富的感情生活, 不同的性格特征, 又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对事物的看法, 认识上的差别, 促成了我们个人情感的个性化发展。在近些年举办的画展上有一些情况:如在某一件优秀绘画作品面前, 有些人被绘画作品产生的艺术魅力深深感动。他们长时间地站在画前, 反复品味其中的情趣和奥秘;有的观众则淡淡地向画面瞟一瞟;也有的人目光刚与画面发生接触, 就露出满脸厌恶的表情……每个人对绘画色彩的观念不一, 感受不同, 所以才有不同的情绪反映。个性的产生是因为外界因素的迫使。我们对发生的或者形成的事物看法回到自我封闭的情感世界之中, 进行独自语言对话, 达到自我内心的理解和情绪平衡。有时我们无法理解每个人各自所表达的内容所在, 就是因为无法进入他们各自的生活、内心情感的空间中去。所以对他们所产生的语言, 只能通过我们的经验和语言本身所表达的进行解释和了解。

单从色彩语言来讲, 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来自于本身不同波长的光感, 通过视觉而产生作用。人的心理承受颜色的能力又有不同的反应。这种不同在我们生活当中, 使人与接触到的色彩环境必须进行必要的选择和调整。我们在一个明亮色彩的房间里和在一个灰暗色彩的的空间中所产生的舒畅与压迫感, 使我们每个人心理情感上都要负担一定的承受力, 好和坏、高兴与烦恼、紧张和平静、奔放和收缩等等。有证据表明人对色彩的感觉, 在一些可以测量的生理反映中都能测到一定的强度。例如;暴露在红色环境中, 人的心跳和呼吸加快, 血压升高。另一方面, 蓝色使血压降低, 脉搏改慢, 呼吸变弱。所以在学校和医院等公共场所, 传统上总是用肃静、平和的颜色作墙壁的色彩, 其目的显然是想创造出一个不损伤任何人的, 让人们心理情绪平静的自然空间环境。这些表明, 人有一个共同的对色彩感受的生理特点和相同的心理反映能力。还有, 黄色和紫色象征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富贵。绿色象征着生命。黑色代表着一种肃穆。此外, 每个民族都有一种对颜色的喜好和崇拜。比如中国人喜欢红色、黄色, 而西方人喜欢黑色、灰色等等。颜色除了其规律性的变化以外, 它所蕴藏的内涵, 足以让人们品味和研究。对色彩的反映也受社会民俗的影响, 甚至改变色彩的一般作用, 上升到象征的地位。象征着个人和社会对某个色彩的独特认识和赋予它的意义内涵。而这种意义通过一种权力, 或信仰的方式, 注入到人们的心理, 逐渐地变成一种自然的接受。罗马天主教士有他们自己的象征色彩, 有一种规定必须遵守, 这就是深红色是主教的衣服, 白色是教皇的衣服。在古代中国, 黄色是权力, 是皇帝的象征, 平民百姓被禁止穿着黄色衣服;伊斯兰教的民族都偏爱绿色;而基督教堂则以蓝、紫色为主调。

在艺术家个人的艺术体验过程中, 个性的体现在于他不同于其他人所具有的独特的个人见解。从而预示着他对色彩的表达上产生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 也带给我们观者全新的感情交流。说到色彩的情感问题, 我们不能不提凡·高这个名字。他的艺术探讨对后来的艺术发展以至于对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从他的画面上可以看到一个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 对下层人的同情与怜悯的孤独者的心灵。利用一种运动和急速旋转的笔触, 在画面上不停的涂抹。强烈的色彩倾向, 厚重的堆叠在画布上与排列的笔触产生炽热具有物质感的画面效果。画面上到处充斥着黄色颜料的堆积物, 仿佛人们置身于燃烧的世界, 经受着阳光的洗礼。人的心灵完全地暴露在此之中接受考验。凡·高火热的感情色彩投入绘画表现, 使他的色彩视知觉把树木、村庄、山川等世界上的一切看成纯粹的色彩情感激流冲击着的旋涡。

从色彩上来讲凡是被认为具有表现性的色彩都有一个主要特点:其组织结构, 色彩选择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性, 也可以理解为是色彩的强化, 实质是艺术家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从凡·高的绘画中感受到的就是一种力量和生命的活力, 还有那强烈的个性色彩和具有表现力的笔触。《夜咖啡馆》中, 凡·高描述道:“我要表现那咖啡馆使人颓丧, 发疯和犯罪的场所。我终于寻找出用红色和绿色来表现人间的冲突……。”高更独具匠心的色彩选择, 给人们以超自然的诱惑力。明亮的平面式的色彩涂抹在其中形成图案色彩组织, 让人们从中感觉这块净土的魔力。他认为“印象主义把自然的色彩看成是协调, 但是协调本身既无任何目的, 也无思想, 而绘画须表现思想。”莫奈的《日出·印象》或者修拉的《大碗岛的礼拜日下午》其实也是光和色彩的另一种实验和实践。光线幻化着的色彩, 色在光之下奇妙地碰撞, 分离和交融, 吸引了渴望创新的艺术家们。渴望以人工的画笔留住这一切神气。就是古典画家们何尝不是与色彩终生纠缠, 伦伯朗的金色, 维米尔的室内光线, 柯罗的银灰熟褐风景, 鲁本斯的红色和肉色的性感野性……反观我们本土, 水墨的浓淡枯干, 范宽雄壮的山, 倪瓒清冷的树, 齐白石灵动的虾。

康定斯基的画是一种来自艺术家本身内在感情的绘画。他说:“艺术作品包含两个因素:内在和外在。内在因素是艺术家灵魂中的感情。这种感情有力量, 激发观众同样的感情, 有来自内心的激情产生的对色彩概念的认识。”我们说表现主义绘画主要是利用色彩的情感因素, 在画面上制造出一种发自艺术家内心感受的气氛。接受这情感实际就是与他们语言发生了心理上的共鸣。而色彩的表现性正是为了达到此目的而被艺术家所利用所发挥的。可以说我们有时可以不接受作品的内容, 但是我们很难逃避这种表达方式的感染力, 因为这种语言符号是人心底情感的浓缩。

色彩作为外在于人的现象充天塞地。而作为人的内在感知本能, 色彩随人类生命产生又永远与人和生命活动同在。像人的声音一样, 色彩属于人类原始自发的生命本能。随着人类在时间里的进化, 人的色彩本能升华为以生命直观为特征的色彩艺术创造。在色彩艺术创造过程中, 人类实现了从史前发展至今的全部色彩本质的丰富性。一方面要认清人类从原始时期开始发展至今的全部色彩本质丰富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实现一个随着生命过程不断创造的当代艺术家。

总的来说色彩既是精神的, 又是物质的, 既是相互排斥的, 又是相互渗透对立统一的, 既是无限变化的, 又是有规律可循的。色彩赋予了人们灵感和想象, 使感受和体验在色彩里找到了家。

摘要:人类现代世界色彩文化, 包容了人类原始生命自发的色彩本能和民族集体色彩同性。通过对色彩的情感作用和艺术表现的分析, 让色彩深触人们的心灵最深处。用眼睛能动地去抓住自然最易消逝的色彩感受, 实现以感觉为主的绘画色彩形式。总结色彩规律, 揭示色彩表现性。在自然中不断获取灵感, 应用色彩于各种艺术领域, 享受着丰富色彩的创造性愉悦。

关键词:色彩感情,色彩语言,表现性

参考文献

[1]邓福兴.色彩艺术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0.

[2]李广元.绘画色彩系统[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0.

[3]彭天年.色彩艺术展现[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创业计划书该如何写下一篇:《脚内侧踢球》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