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精选10篇)
统计局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篇1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是行政执法监督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和政令畅通实施,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促进行政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根据《xx省统计局行政执法监督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本局统计行政管理中,各科室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定并按规定程序发布的,在本行政区域内对统计管理相对人具有普遍法律约束力或者涉及其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规定、办法、细则、通知、方案及公告等均属于规范性文件,应备案审查。
二、规范性文件由各科室起草,执法检查科与办公室共同审查,局长办公会议审议,局长签发。
三、规范性文件审查内容侧重于文件的合法性、现实性、协调性、合理性、严肃性,具体审查内容包括:
1.规范性文件是否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2.规范性文件是否同国家和省上的现行方针、政策相违背; 3.规范性文件相互之间是否矛盾;
4.规范性文件所涉及的统计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是否合理; 5.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是否符合规定程序和规范化要求;
6.统计报表制度是否符合统计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统计报表是否有表号,制表机关和审批机关。
四、执法检查科和办公室在规范性文件审查过程中,认为需要有关科室提出意见,或提供有关法律依据以及协助审查的,各科室应当在限期内答复。必要时,执法检查科可以召集相关科室进行协调,经协调达成一致意见后,各科室必须遵守。
五、本局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在发布之日起15日内,由执法检查科上报市政府法制局备案。
六、规范性文件备案由文件起草科室负责提交下列文件: 1.盖有本局印章的备案报告2份; 2.规范性文件正式文本6份;
3.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目的和依据等内容在内的起草说明6份。
七、市政府法制局在对上报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审查中,如发现问题,提出处理意见,由执法检查科移交局起草科室承办。
统计局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篇2
一、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实践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实践现状分析
当前政府法制机构中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活动,有时会涉及多部门、多内容,所以存在着工作量较大、工作任务较重的问题。规范性文件主要是通过本级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审查,并报上级政府法制机构备案。根据2014年全国地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示范点工作谈会公布信息能够看出,当前我国每一个省、市地区均建立了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但是在实际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制定过程中,却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1]。虽然政府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较为重视,但因为审查制度不够明确、审查方式不够科学等,进而直接影响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实践应用效果,不利于规范性文化的有效审查与全面监督[2]。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关注程度逐渐提升。尽管我国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方式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但是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仍然存在着管理制度较为匮乏、可操作性法律制度较少等方面的问题[3]。尽管相关法律法规规章逐渐完善,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仍然会由于审查规范制度不够完善而造成审查实践活动价值难以突显的问题,在实践活动中,我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相关范围不够明确,审查的标准不够统一。另外,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够有力等问题,需要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督与管理,促进政府法制机构的有效构建。
二、政府法制机构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构建
新时期背景下,政府法制机构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可以通过明确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范围,拓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原则以及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处罚的制度等方式开展。
(一)明确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范围
政府法制机构中,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活动,需要明确文件备案审查的范围。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范围会直接影响行政备案审查的质量。但是当前我国相关文件备案审查范围的规定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4]。
相关研究学者认为,规范性文件具有较强的行政目的性特点。结合相关研究学者的理论研究内容可以看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活动较为注重法定主体、法定程序以及反复适用等特点,在详细了解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内容与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清晰划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范围。
其一,规范性文件的制定,需要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行政机关,例如国务院、人民政府等等;其二,规范性文件必须是按照法定程序而依法制定的规定、办法、规则等,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以及民主性特点[5]。其三,规范性文件需要包含一定的外部性特点,属于外部行政行为,能够涉及到公众、法人以及各类行政组织的权益。其四,规范性文件具有反复适用性特点,能够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的场合进行反复使用,并产生行政性约束与管理的效果。
(二)拓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原则
当前我国政府法制机构建设中,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活动主要具有合法性审查以及合理性审查的原则[6]。在合法性审查方面,需要对规范性的文件进行全面了解,判断其是否具有明确的科学标准,在实践中应用的价值如何等等,结合法律规定进行综合分析。合理的审查管理对策是提升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重要前提。但是当前很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过程中,由于仅就合法性进行审查、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不足、审查人员自身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会出现备案审查理解方面偏差的问题,所以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遵循着合法性审查与合理性审查原则,还需要适当增加协调性审查原则,进而全面提升规范性文化备案审查的质量。
协调性审查主要指的是审查规范性文件与相关规范性文件之间是否存在协调一致性特点,分析其是否会造成行政机关关系不够清晰等问题,能够有效协调部门之间的工作内容,避免各类不良问题的发生。行政文件备案审查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学习广东省的做法,在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过程中,遵循着“原则上只审查合法性问题,兼顾审查合理性和协调性问题”的理念,进而保证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效果。
(三)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处罚的制度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处罚主要包含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等,可以结合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处理方式。完善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能够对审查人员产生一定的职务约束作用,使每一位相关工作人员都恪尽职守,进而从根本上消除问题的发生,构建良好的政府法制机构环境。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终止审查、准予备案以及不予备案等方式,针对不同的规范性文件审查结果,实施处罚。比如针对于不合理的问题或者违法的问题,必须实施不予备案,终止机关单位相关活动的处理方式;针对于存在一定问题并且具有可改性的规范性文件,予以暂停备案的处理,在修改合格并审查同意即可实施备案。新时期背景下,需要加强对各项规范性文件的全面监督与管理,针对于存在问题的规范性文件及时予以改正,注重监督的价值,彰显管理的意义,避免不良问题的产生。
三、结语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对政府法制机构的全面构建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明确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范围,拓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原则以及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处罚的制度等方式,对规范内的文件内容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全面提升规范性文化备案审查的质量。
摘要:在简单分析行政规范性文件文案审查制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明确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范围,拓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原则以及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处罚的制度等方式,构建完善的政府法制机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关键词:政府法制机构,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
参考文献
[1]王腊生.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及其完善建议——从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角度[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22):15-23.
[2]柳砚涛.我国行政规范性文件设定权之检讨——以当下制度设计文本为分析对象[J].政治与法律,2014,04(21):53-63.
[3]孙成.地方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程序探析——以湖北省荆州市的实践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23):1146-1153.
[4]郭清梅.改进区级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研究——以某区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工作为例[J].人大研究,2015,07(15):18
[5]戴激涛,杜春燕.试论规范性文件主动审查机制的完善——从立法法的修改说起[J].人大研究,2015,10(24):26-29.
统计局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篇3
笔者认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需在规范性文件生效后方可进行,属于“事后监督”的范畴,人大常委会不宜“提前介入”。
其一,“提前介入”与备案审查的本意和法律的规定不符。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编写的《监督法辅导讲座》第七讲“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中指出,“备案审查,指的是规范性文件在生效之后,要按法定期限报法定的机关备案,由接受备案的机关进行分类、存档,在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间,依法对其监督审查的活动”。可见,备案审查是在规范性文件生效之后开始的,属于“事后监督”。而且立法法第五章第八十九条规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三十日内依照下列规定报有关机关备案”。监督法第二十九条也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不适当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的程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具体规定。”综上所述,“备案审查”只能在规范性文件生效后才能进行,不可以“提前介入”。
其二,“提前介入”与“被动审查为主,主动审查为辅”的原则相悖。《监督法辅导讲座》第七讲指出,制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撤销规范性文件的程序,应当掌握好三项原则:一是严格依法办事;二是集体行使职权;三是以被动审查为主,主动审查为辅。其中讲道:“各类规范性文件较多,事先一一審查,接受备案的机关难以胜任,也难以发现实质问题。除少数规范性文件必要时可主动审查外,绝大多数应是在有关单位和人员提出审查要求后予以审查。”可见,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不宜于推行“提前介入”,而应是“被动审查为主”。
其三,文件草案可以“征求意见”,但不意味着备案审查就可以“提前介入”。政府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时,把文件草案送交人大常委会征求意见是可行的,这样可以充分听取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改完善文件的内容,使文件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但是,人大常委会对文件草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并不意味着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就可以“提前介入”。
(作者单位:山东省信阳县人大常委会)
宪法与法律规定的许多公民权利与国家机关职责,实际上已经经过了立法博弈,是利益平衡的结果。因此,立法机关有责任通过进一步立法进行详细的规定。立法机关如果不积极履行立法的义务,不仅会使得这些权利与职责有落空的危险,并且也违背了人民赋予其的职责。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 篇4
第一条
为了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贵州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条例》、《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可以反复适用的文件的总称。
第三条
下列规范性文件应当依法报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一)市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发布的决定、命令、规定、办法、通告、公告等;
(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制定的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审判和检察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三)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发布的决议、决定等文件;
(四)其他规范性文件。
第四条
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发布(印发)之日起的30日内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市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含市辖范围内的省垂直管理部门)制发的规范性文件,应在发布(印发)之日起30日内送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由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在15日内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备案材料应提交备案报告、规范性文件正式文本、起草说明及相关法律依据等材料,并按规定的格式装订成册,一式5份,同时报送电子文本。
起草说明的内容应包括:制定的目的,法律法规和上级规范性文件或事实依据,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第五条
规范性文件审查的基本原则
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应当坚持依法办理、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实行事后审查和被动审查为主、主动审查为辅的方式。
第六条
规范性文件审查的提出
市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和各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认为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需要进行审查的,应向市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审查报告;认为其他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需要进行审查的,可以向市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审查建议。
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以及公民对市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建议的,应提交书面审查建议。审查报告、审查建议、规范性文件正式文本、规范性文件制定的法律、政策依据及说明等有关材料应装订成册,一式5份,同时报送电子文本。
第七条
对下列规范性文件,市人大常委会可以进行主动审查
(一)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的;
(二)涉及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
(三)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的;
(四)市人大常委会认为需要进行主动审查的。第八条 对规范性文件主要审查是否存在下列情形:
(一)超越法定权限,与宪法、法律、法规及上级或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有关决议、决定相抵触;
(二)与其它规范性文件就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
(三)违反法定程序;
(四)其他不适当的情形。第九条
规范性文件审查的程序:
(一)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应当在收到规范性文件审查请求和审查建议之日起5日内,将审查要求分送市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工作部门进行审查。
(二)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工作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承担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工作。
(三)在规范性文件的初审过程中,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工作部门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参与相关审查工作,也可以要求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说明情况或补充材料。
(四)审查一般应在收到审查要求或审查建议之日起3个月内完毕,形成书面意见,由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负责统一回复审查提请单位或个人。
(五)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在规范性文件审查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将备案审查材料统一归档。
第十条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负责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备案文件的接收、登记、分送、归档;
(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联系;
(三)承办其他相关工作。
第十一条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应在接到规范性文件后,及时登记、归档,并将规范性文件按职责分工,分送市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工作部门进行审查,同时送交分管的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人。
第十二条
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工作部门经过审查后认为规范性文件存在本规定第八条所列情形的,应在30日内提出审查意见,经市人大常委会分管负责人审签后,由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交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修改。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自收到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意见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处理意见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第十三条
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工作部门认为规范性文件应当修改或撤销而制定机关不予修改或撤销的,应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向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提请撤销或废止该规范性文件的议案。
撤销或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应向社会公布。
第十四条
常委会会议审议撤销规范性文件的议案时,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派人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第十五条
对修改后的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重新发文和公布,并按照规定报送备案。
第十六条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各工作部门书面报告上一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统计、处理情况。
第十七条
不按照本规定报送规范性文件备案的,给予通报批评;拒不执行市人大常委会决定的,依法追究有关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铜陵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关于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2005年6月21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通过)第一条
为切实做好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加经法律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安徽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监督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和市辖县、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第三条
下列规范性文件应当依法报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以下简称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一)市人民政府制定和发布的决定、命令、规定、办法、通告以及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制定的指导审判、检察工作的规定、办法等;
(三)市辖县、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就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作出的决议、决定。
第四条
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发布(印发)之日起15日内,由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报送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两个或两个以上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文件起草机关负责报送备案。第五条
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备案报告;
(二)规范性文件正式文本;
(三)规范性文件制定的法律、政策依据以及说明等有关材料。
上述文件材料应装订成册,一式5份。
第六条
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负责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第七条
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做如下处理:
(一)对文件进行登记、分类、归档;
(二)按照职责分工,根据规范性文件所涉及内容送市人大常委会工作;
(三)规范性文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作,应同时分送各有关工作。
第八条
市人大常委会对规范性文件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审查:
(一)制定规范性文件是否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上级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决议、决定相抵触;
(二)制定规范性文件是否违背法定程序;
(三)制定规范性文件是否超越法定权限;
(四)同其他规范性文件之间对同一事项规定是否一致;
(五)规范性文件内容是否适当。
第九条
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负责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初审,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协助初审工作。
在规范性文件初审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参与相关审查工作,也可以要求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就有关情况作出说明。
第十条
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经过初审认为规范性文件存在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情况,应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报告,由主任会议责成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自行纠正或者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
第十一条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责成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自行纠正的,由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根据主任会议的意见,拟定《规范性文件审查意见书》。
《规范性文件审查意见书》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或秘书长签发。
第十二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在接到《规范性文件审查意见书》后,应在30日内,将处理情况报市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对《规范性文件审查意见书》有异议的,可在15日内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决定。
第十三条
本市各级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及公民,认为规范性文件,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以及上级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的决议、决定相抵触或者不适当的,可以向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书面提出要求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的申请。
第十四条
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在收到要求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的申请后,应在5日内书面通知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有关工作应在30日内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初审,并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出初审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查情况,由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于5日内告知申请人。
第十五条
要求对市人民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的申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在收到申请后5日内转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在30日内,进行审查并答复申请人,同时将审查情况书面报送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备案。
第十六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于每年1月31日前,将上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目录报送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条
不报、漏报、不按期报送备案的,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应通知其限期补报。
对拒不报送备案或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机关和人员的责任。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负责解释。第十九条
统计局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篇5
《XX市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暂行办法》
实施情况后评价报告
市政府:
根据市政府第十二届第3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XX市规范性文件实施情况后评价办法》(X政规发〔2010〕9号)的规定,市政府法制办率先在全市对《XX市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暂行办法》(X政发〔2004〕105号)进行实施情况后评价,现将后评价情况报告如下,请予论证提出评价意见。
一、基本情况评价
实施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层级监督的重要制度。根据省政府《江苏省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2004年市政府印发了《XX市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暂行办法》(以下简称《规定》),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职责、内容、程序等方面作了规定。实施6年多来,总体情况是好的,报备审查的规范性文件基本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内容合法、程序具有可操作性,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规定》评价情况
(一)合法性评价
《规定》第一条依据《江苏省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2009年省政府已重新颁布《江苏省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省政府第54号令),鉴于《规定》所依据的上位法调整,因此,应予修改。
(二)合理性评价
《规定》所制定的主要制度、措施符合行政管理实际情况,对于保证规范性文件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协调性评价
《规定》执行过程中,主要是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报上级机关备案,与其他制度没有冲突。
(四)操作性评价 在操作性方面,具有可操作性,在具体内容程序上新修改的《XX市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管理办法(草案)》(以下简称新《办法》)更加简便。
1.报备时间:《规定》第五条要求30天内,在新《办法》第二十五条中减少为15天。
2.报备份数:由《规定》第五条调整为新《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一式三份。
3.报备内容:《规定》第五条原则规定,报备材料不够具体,新《办法》第二十六条进一步明确报备材料内容。
(五)完善性评价
新《办法》对《规定》条款进一步完善。对《规定》第七条审查内容在新《办法》第二十九条作了较详细修改。
(六)规范性评价
按《江苏省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的相关规定,新《办法》将《规定》与《XX市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X政办发〔2007〕82号)集中,以新《办法》第三章进行表述,相关的体例结构、文字表述作相应调整。
(七)实施效果评价
《规定》实施6年来,对于提高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规范性文件制定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内容上符合法律规定、程序合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存在问题是部门报备不够及时,报备的材料不够完整,市政府法制办在审查报备文件时没有及时通报,有待继续改进。
统计局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篇6
关于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是监督和规范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重要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手段。2004年《贵州省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实施以来,我区按照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的原则,进一步加大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工作力度,凡规范性文件均按照规定及时向省政府报送备案,对下级行政机关认真履行审查监督职责,及时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规范性文件,有效地保证了法律法规在我区的正确贯彻执行,维护了法制统一。
一、主要做法和体会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制度和机制建设是关键。我区注重从制度机制建设入手,积极探索备案审查工作的新路子、新办法,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努力提高备案审查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了行政层级监督职能。2008年制定了《毕节地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行署规范性文件制定规程》、《规范性文件备案格式》等文件,对规范性文件的规划、调研、起草、社会参与、论证、审查、备案等每个环节都作了明确规定,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日益制度化、规范化、有效化。去年以来,行署向省政府共报备规范性文件6件,审查下级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340件,清理和撤销19件。
(一)加强制度建设,努力构建上下联动,各方配合的工作机制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作为政府层级监督的重要内容,是维护法制统一,防止部门利益形成的重要措施。行署对此非常重视,把规范性文件的前置审查和报送备案工作写进了《行署常务会议规则》,凡出台规范性文件,牵头起草部门要先送行署法制办进行审查,没有经过法制办前置审查且出具书面意见的,不上会研究。为确保备案审查制度落实到位,我们进一步理顺了各方面关系,加强了与有关方面的衔接与配合。一是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明确为行署法制办的一项工作职责,确定专人负责,细化工作职责和岗位职责。二是明确操作程序,理顺行署法制部门与相关部门,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对规范性文件的启动、调研、草拟、征求意见、公众参与、讨论决定、公布实施、上报备案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相关部门的职责都进行了规范。三是注重对规范性文件的执行情况进行追踪,对其社会效果及时掌握了解,适时改进。四是突出行署法制办在制发规范性文件中的作用,要求法制办全程参与行署重点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各部门自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公布执行前必须经法制办审核把关。同时要求法制办牵头组织对行署及各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对废止、失效以及与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相适应的文件及时清理或修改。(二)抓住重点,提高效率和质量 行署制定和审查规范性文件,把合法性、合理性、程序的正当性作为重点。一是严格规范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对于以行署名义制发的规范性文件,首先要经行署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并出具书面意见,再经行署常务会议审议决定,由专员签署发布。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还要在相关媒体或行署网站予以公布。二是坚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的原则。行署要求法制办把备案工作的重点放到审查上,重点审查规范性文件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制统一的原则,是否有超越权限和违反程序等情况。对审查中发现的问题,法制办都按照法定程序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及时予以纠正。制发部门不接受整改建议的,由行署下达责令通知书,限期纠正。三是严格遵守报备格式和报备时限。行署法制办认真履行报备职责,对行署规范性文件及时向省政府报备。县市人民政府和行署所属各工作部门及时向行署报备。并要求在规范性文件公布之日起10日内,报送正式文本、制定说明各四份,备案报告、相关依据或材料各一份,统一格式,统一时限,使我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三)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登记和监督管理
我们建立了规范性文件先行登记制度和正式登记制度,对规范性文件实行目录管理。在部门建议行署制定规范性文件时,先行登记,由行署法制机构审查制定该规范性文件的必要性。然后再由牵头起草部门组织起草,经法制办进行审查后,提交专员常务会议研究。在正式行文后由行署法制办进行登记,纳入正式目录,有关正式文本和电子文本、资料也一并归档,既加强了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也就方便了对规范性文件管理和及时清理。
(四)加强学习培训,培养锻炼专业队伍
行署十分重视加强对全区法制系统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律业务素质和能力。深入学习贯彻《贵州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和《毕节地区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重点加强部门法制工作人员、机关文秘人员的培训,使他们熟悉规范性文件制定与备案的操作程序,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工作责任感。同时还把规范性文件制作与备案审查纳入了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培训范围,注重从理念上教育行政执法人员,忠于宪法,忠于法律,努力营造执法守法氛围。
通过以上工作,我们有三点体会:第一,提高认识是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前提。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是推进依法行政,维护法制统一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区正式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时间不长,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的领导和部门对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规定还不够了解,认为这样做太麻烦;有的部门对规范性文件报备工作不重视,往往追求简单化,在送审时只提交规范性文件文本,不提交相关的制定依据、制定说明,也不按规定的格式报告。这实际上是个县市和部门领导的认识问题。为此,行署在各类会议上,只要涉及到依法行政问题都强调规范性文件报备问题,通过常务会议、专题培训会议,不断提高县市政府和行署部门对报备规范性文件的思想认识。在行署常委会议上对各部门提报的规范性文件,首先由法制办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对于没按报备程序上会的,责令其重新按程序提报会议。
第二,专业化水平是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基础。在审查中,往往会涉及到大量带有专业性的规范性文件,这对行署法制机构是个挑战。为此行署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选拔专业人才充实到法制机构,另一方面加强对法制工作人员的培训,把法制机构工作人员送到法学名校进修学习,努力提高法制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确保审查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有一定的法律专业基础。第三,制度约束是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保障。制度是一种规则,无规则,事难立。我们根据省政府71号令,结合实际细化了有关制度。特别是操作程序上简明具体,便于掌握和实施。同时,还结合工作需要,制作了规范性文件的报告格式和审查格式文书,利用格式文书这一形式,固定有关工作程序,使这项工作具有更强的规范意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我们近两年来的备案审查工作有了明显进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备案审查制度的层级监督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有效地保障和促进了行署及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维护了法制统一,保证了国务院、省政府决策在我区的贯彻执行。但由于我们的备案审查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工作进展很不平衡,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仍有一些部门没有把备案审查工作摆上相应位置,尚未意识到备案审查工作的重要性,“重发文轻备案”的现象依然存在,规范性文件的评估清理也不到位。二是规范性文件制发的质量不够高,创制性规范性文件少,执行性规范性文件多;约束行政机关行为的文件少,规范相对人的文件多;行署或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少,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多,而且不同层次规范性文件存在规定不
一、交叉重叠、甚至冲突“打架”的情况。三是备案不及时,尽管行署对规范性文件备案的程序和时限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还有一些部门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报送备案,仍存在迟报、漏报的现象。四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起草、制定规范性文件的业务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五是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力量比较薄弱,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备案审查工作任务。
三、下步工作思路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也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基础工作。在今后个工作中,行署将按照:“坚持一个原则,构建两个机制,突出三个重点,完善四个制序,健全五项制度”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努力保障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坚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的原则。凡是行署或政府及其部门出台的规范性文件,都必须建立备案登记制度、公布制度、通报制度和备案检查制度。凡是规范性文件都必须由政府法制机构对其进行合法性审查。凡是对不合法、不适当的规范性文件都坚决给予纠正,确保我区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
构建两个机制就是构建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制和备案审查机制。即“两级备案,层级监督”机制。加强对规范性文件制定与备案的制度建设,提高我区规范性文件的质量和水平,保证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正确实施,维护法制和政令统一。
突出三个重点就是突出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适当性、协调性。确保规范性文件主体、程序、内容合法,不违反上位法的规定、不超越权限制定。严厉禁止创设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强制、增设行政管理程序和条件以及其他影响管理相对人利益事项的规定行为。其对象、制定动机及目的要合理,处罚相当,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同时兼顾各方利益,协调各部门之间,各部门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利益平衡,确保工作机制顺畅。完善四个程序就是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审查、纠错、绩效评估程序。根据《贵州省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研究制定《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及其工作部门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审查、纠错以及绩效评估规范和管理,确保每个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
统计局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篇7
告
为了全面推进我市依法治市进程,进一步规范市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按照市人大常委会XX年的工作部署,根据《监督法》、《xx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及《xx自治区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的相关要求,4月1日,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虹山带队,法制工作委员会邀请部分工委委员和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通过听取工作汇报、查阅台账等形式,对市人民政府建市以来规范性文件清理、备案、审查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政府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规范性文件是政府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加强法治建设的基础,是全面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在我市正确实施的一项重要保障工作,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树立法治政府形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自XX年xx建市以来,市政府法制建设从建立政府法制办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的不断充实,逐步到XX年启动对规范性文件的报备。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要求开 展了相应的工作,对市政府依法治市,全面落实政府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强了政府法制办工作力量。政府法制办是市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监管、审批和对外公布规范性文件的具体业务机构。XX年,市人民政府在以往法制办仅有机构和一名兼职工作人员的基础上,按照机构编制要求法制办增加了2名具有法律专业工作人员加强了工作力量,同时在办公室设备上加大了投入,为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情况。政府法制办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兵团法制办的领导下,按照《xx自治区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的相关要求,对市政府各部门的规范性文件组织开展了清理,并按照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要求在XX年年初分别向自治区、兵团和市人大常委会报备了18件规范性文件,对规范市政府依法行政行为,建设法治政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政府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市政府加强了法制办的工作力量,按照自治区、兵团关于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要求,在促进法治政府建设,规范依法行政方面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规范性文件公开的力度不够、形式单一。规范性文件直接涉及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按照公 告的程序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让行政相对人知晓自身权利义务,从而使规范性文件的行政效力最大化,充分体现规范性文件的公正、公平、合理性原则。市政府在规范性文件的公开和对外宣传方面只通过政府网站进行了公告,形式过于单一,宣传的力度、广度不够,限制了公众的知晓权、监督权,形成了自己制定、自己实施、自己监督或无人监督的现象,对市政府的公信力和行政执法的公正性、权威性势必造成一定的影响。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程序不规范、机制不健全。按照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和《xx自治区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要求,制发规范性文件的程序包括初期的调研论证、书面征求意见、法律审核、向社会公布等必经的法定程序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市政府及各部门对规范性文件概念范围把握不准,规范性文件制定时不能按照法定程序、法定权限制定,违反程序超权限制定规范性文件现象仍然存在。同时,将大量不属于规范性文件的文件报备审查,加大了审查机构的工作难度,师市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的数目不清,不利于行政行为规范实施和监管。在规范性文件的起草过程中缺乏法律规定程序的具体要素:一是在规范性文件制定前,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征求意见不够全面,民主参与不够广泛;二是在规范性文件公布施行前,对文件的审查把关不严,相应的审查、审批、监督、救济机制不健全;三 是在规范性文件颁布施行后,对违法纠治没有具体措施和相应的工作机制。
政府部门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实质是审查规范性文件是否合法,是否得当,是否与国家宪法、法律相冲突,是否与上级政府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相抵触,是为了促进行政机关执法行为的合法有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的全面开展。但市政府个别部门对规范性文件重要性的认识不充分,对于法制办的备案审查程序重视不够,对提交的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没有认真的研究,分不清规范性文件与内部工作机制的区别,对于规范性文件如何进行操作,操作主体是谁,对发现问题如何处置的内容不全面,造成规范性文件缺乏可操作性。如:《xx市城市养犬管理办法》等,无法确定具体实施的主体单位。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专业力量不足。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数量多,涉及面广,涉及到依法行政方方面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对起草拟定、备案审查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要求非常高。体现了行政的管理权和强制力,直接关系到公共利益、社会秩序和公民的切身利益。依照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对规范性文件的法律监督也在逐步加强。但是,政府规范性文件审查专业的法制队伍不健全,缺乏专业系统的理论培训,政府法制办仅能够承担规范性文件的一般性工作,政府各部门是行政执法的主体,基本没有专门的法制科室或专业人员,同时缺少对规范性文件制发实体和程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造成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查、报备工作重发文轻备案,有备案无审查,前置审查评估清理不到位。加之政府法制办前期长期缺位,致使建市以来至XX年政府规范性文件全面清理、规范报备审查的工作滞后,目前,市政府对现行规范性文件中有效、失效、修订或废止的情况,没有形成一本帐、数目不清,情况不明。
三、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几点建议
规范性文件作为国家政策、法律向具体行政执法活动准则的延伸,是政府依法、规范施政的重要依据,关系到行政相对人的切身利益,对建立完善法治政府、全面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就进一步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公开范围和宣传力度。市政府要按照行政公开的程序要求,在现有公开的形式上,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和社区宣传栏,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新制定发布实施的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即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要增加公开宣传的范围和形式,尽可能做到家喻户晓,切实增强行政相对人依法、依规维权和政府依法行政、主动接受全社会监督的意识,树立政府的权威性和法制性。
强化培训,提高政府法治工作水平。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加强市政府及各部门领导干部的法律专业学习,增强法制观念,尤其是针对本部门行业系统的专业法律知识,进一步提升各部门领导及专业人员对规范性文件与单位内部工作机制的界定及公务人员职权、职责的认识,全面提高规范性文件起草、制定的质量和水平,使依法施政的操作依据更加规范科学。
尽快制定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工作机制。市政府要按照自治区关于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相关规定,加大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力度,尽快建立xx市行政机关制发规范性文件程序的规定,进一步完善规范性文件起草制定、审查备案、公布实施、上报备案、责任追究等程序。严格审查报送文件内容、准确定性是否涉及公民权利义务关系、公民权利义务的类型及法律依据,避免规范性文件的内容与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及国家有关政策不一致或相抵触。根据规范性文件制发的范围、目的和要求,明确发文机关主体的职权范围,杜绝越权发文、以发代备。进一步强化规范性文件的责任追究制,哪个环节出现问题,追究哪个部门责任人的责任。
统计局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篇8
摘要本文立足于政府法制机构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实践,简要阐释了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历史沿革,考察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实践现状和困境,并从厘清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范围、扩充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之原则、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结果的处理、完善违法行政规范性文件报备、审查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政府法制机构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
作者简介:唐群雁,四川省达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一、引言
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是政府行使行政权力的重要载体。欧内斯特·盖尔霍恩说过:“在过去的20年里,行政法最重要的发展之一是行政机关日益依赖于规则(RULES)制定——将其作为制定政策的一种手段。”豍我国作为成文法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滞后性,需要行政规范性文件予以补充、完善和细化。因此,行政规范性文件在制约行政权力、促进依法行政、保障公民权利方面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本文源自http://如需职称论文代写发表请上星论文网!查作为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制度,是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正确实施,维护法制和政令统一,促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承担着监督下级政府依法行使权力、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功能。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给备案审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强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研究,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是我国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概述
当前,我国的《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行政复议法》、《法规规章备案条例》等法律、法规构成了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豏国务院2004年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也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提出了“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的工作要求。我国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最初分为备案和审查,备案是指向主管机关报告事由存案以备查考,审查是指核对是否正确、妥当。备案审查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作为统一的、明确的制度,系我国在1982年修改《宪法》时设立;2000年《立法法》实施时,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发展为常设性制度并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豐;2007年《监督法》出台后,其重心由行政机关备案审查转向行政机关和权力机构双轨并重的备案审查制。
目前学术界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研究,着重于从违宪审查角度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同时报送本级人大常委会内设机构、上级政府法制机构备案审查的双轨制予以探讨。例如学者王锴就站在法理学的角度,从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实效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存在的审查机关缺乏审查权、备案审查决定互相冲突、备案审查性质模糊、备案审查机关不具备“上位法”解释权等问题豑。本文囿于篇幅所限主要论述政府法制机构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更多地从该制度对政府行为控制的角度展开讨论。
三、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实践现状与困境
(一)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实践现状
目前,政府法制机构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主要涉及到政府及其各部门。由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政府报上级政府法制机构,或由制定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政府各部门报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备案审查。据2007年全国地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示范点工作座谈会公布的信息,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建立了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制定或修订了有关规范性文件备案和制定程序的规章43部;90%以上的市级政府、80%以上的县级政府建立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2005年至2007年6月,31个省级人民政府共收到市级政府和本级政府部门备案的规范性文件21937件,经审查发现问题并纠正的达1013件。2006年,全国市县级政府共收到备案的规范性文件50632件,经审查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的达1070件。
在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发展中,各地都在不断创新和完善方式方法,创新出了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制度、听证制度、前置审查制度、统计通报制度、实施后评估制度等二十多项具体制度,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镇)“四级政府”、“三级备案”的体制框架,实现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对其所属部门和下一级政府制发的规范性文件的有效监督,确保了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质量。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困境
尽管我国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从1982年设定到至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缺乏进一步具体、可操作的法律规定,该制度基在2000年以前基本处于虚置状态,在《立法法》和《法规规章备案条例》出台后才逐步为公众所重视。从2000年以后随着各地相继建立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随之逐步展开,但由于我国政治文化传统、国家权力结构以及制度本身不完善等原因,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实效并不明显。在实践运行中,我国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存在着备案审查范围不明确、审查标准不统一、审查结果处理方式仍有待丰富和完善、责任追究不够有力等亟待完善的问题。豒
四、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法制思考
(一)厘清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范围
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范围决定于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概念厘清。但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范围界定,我国目前仍没有确切、统一的标准。在理论上,有的学者认为行政规范性文件是指国务院及其部门、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各工作部门、乡(镇)人民政府、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和政府工作部门的派出机构,依据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在自身职权范围内所制定的针对一般行政事务的文件;还有学者认为行政规范性文件是指行政主体为了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及实现行政目的所作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规范行政主体和不特定相对人双方权利义务的行为;豓除此之外,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界定还存在着规范性文件说豔、行政规范性文件说豖、其他规范性文件说豗、行政规范说豘、非立法性行政规范说豙等多种学说。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界定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四川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2010年修订)、《湖北省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2004年)采用概括的方式规定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定义,豛《福建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2010年)第四条则采用罗列的方式规定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定义,《江苏省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2009年)采用了概括、罗列的方式两种规定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定义。分析上述特点和定义,可以看出以上均主要强调了法定主体、法定程序、普遍约束力、反复适用等特点。深刻理解和把握上述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厘清政府法制机构的备案审查工作的范围。
统计局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篇9
查工作的通知
阜政秘„2012‟9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法治政府建设,根据《安徽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备案监督办法》(省政府令第196号)等规定要求,现就进一步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认识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是国家立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行政机关抽象行政行为监督的重要形式,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尊严的重要手段。依法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能够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各级行政机关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切实把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二、进一步明确规范性文件报送备案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明确报备范围。根据《安徽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备案监督办法》规定,纳入备案范围的规范性文件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和其他上位法的规定,在其法定权限内制定的,规范行政管理事务、公开发布并反复适用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名称包括规定、办法、规则、实施细则、通告(通知)等。具备以下内容的文件一般也应认定为需要报备案的规范性文件:有行政许可内容的;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内容的;有行政执法检查内容的;有行政强制措施内容的;有行政处罚内容的;有其他可能影响行政管理相对人权利义务内容的。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制定的内部工作制度、人事任免文件、单纯转发的上级行政机关文件、向上级行政机关的请示和报告、对具体事项的行政处理决定、不含可能影响行政管理相对人权利义务内容的工作方案、用于指导行政机关内部工作不对外公布的会议纪要、针对特定对象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等不在报送备案范围之内。
(二)明确报送期限、报送和备案主体。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公布之日起15日内,由制定机关按照下列规定报送上一级行政机关(以下称备案监督机关)备案:县市区和乡镇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送备案;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送备案;省以下实行垂直领导的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报送备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向设立该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报送备案;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授权行使行政职能的组织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向直接管理该组织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报送备案;政府工作部门管理的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向管理该机关的政府工作部门报送备案;两个以上部门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主办部门向本级人民政府报送备案;上级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与下级人民政府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上级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向本级人民政府报送备案。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还应当依法报送同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三)明确报送材料及格式。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应当提交打印的备案报告(报送单位盖章)、规范性文件的正式纸质文本及起草说明,并按照规定的格式装订成册,一式3份。同时应当报送规范性文件的电子文本。规范性文件报送格式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印发规范性文件备案格式的通知》(皖府法„2006‟72号)执行。
(四)明确承办机构。备案监督机关法制机构具体负责规范性文件的备案登记和审查工作。备案监督机关应当为法制机构办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工作经费,并实现备案工作信息化、规范化管理。
三、进一步强化规范性文件备案登记和审查工作
(一)严格登记备案条件。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符合规定且材料齐全的,备案监督机关法制机构予以备案登记;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备案登记;符合规定但材料不齐全的,暂缓办理备案登记,通知制定机关补充报送备案或者重新报送备案;补充或者重新报送备案符合规定的,予以备案登记。
经备案登记的规范性文件,备案监督机关法制机构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公报和网站提供规范性文件目录。
(二)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备案监督机关法制机构应当自收到备案的规范性文件之日起30日内就下列事项进行审查:是否同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相抵触;是否超越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是否违反法定制定程序;同级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之间、上级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与下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是否一致;规范性文件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职责或者与其他部门关系紧密的,制定机关是否充分征求其他部门意见;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是否适当。
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审查结束的,经法制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15日。法制机构审查规范性文件时,需要制定机关说明情况或者补充材料的,制定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内予以说明或者补充材料;需要征求下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意见的,被征求意见的机关应当按照要求在规定期限内予以回复。
(三)完善规范性文件审查纠错机制。对审查规范性文件中发现的问题,分别按下列规定处理:规范性文件超越权限,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规定,或者其规定不适当的,由法制机构研究处理,可以提出限期修改、暂停执行、自行废止等意见;制定机关不按法制机构的意见予以处理的,法制机构可以提出撤销等处理意见报请备案监督机关决定或者提请有权机关处理。同级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之间、上级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与下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之间,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的,由法制机构协调;协调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由法制机构提出处理意见报请备案监督机关决定。
四、进一步加强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领导
(一)健全工作机制。各级行政机关要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高度,充分认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进一步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建立行政机关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法制机构具体抓“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为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不断提高备案审查工作水平。
(二)完善工作制度。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确保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取得实效。建立健全报备人员工作责任制。各单位要根据负责规范性文件报备的人员情况,建立规范性文件报备人员信息库和工作网络,实行报备工作责任制,对不报备、拖延报备的单位和责任人实施责任追究。建立“零报备”制度,各级行政机关应当于每季度初向备案监督机关法制机构报告上季度报备情况,每年1月底前提交上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目录,杜绝有件不备情况的发生。备案监督机关法制机构应当就规范性文件的备案情况,向备案监督机关提交工作报告。
(三)加强督查考核。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纳入依法行政工作考核重要内容,加强督查和考核,落实备案审查工作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未经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违法,损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不报送或者不按时报送规范性文件,经责令改正后仍不报送或者不按时报送的;在备案监督机关的法制机构检查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情况时,不提供资料、拒绝配合,或者隐瞒真实情况的;对备案监督机关或者备案监督机关法制机构的处理意见或决定拒不执行、拖延执行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加强队伍建设。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涉及面广,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强,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备案审查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配足配强工作人员,使备案审查工作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同工作任务相适应,做到机构确定、人员确定、职责确定,创造必要条件,保证备案审查工作顺利进行。市政府法制部门要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要充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积极推进备案审查工作现代化建设,提高备案工作效率。备案审查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备案审查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
统计局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篇10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5〕87号 【发布日期】2005-07-15 【生效日期】2005-07-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05年上半年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情况的通报
(甘政办发〔2005〕87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是监督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重要法律制度。200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的通知》(甘政发〔2003〕56号)下发后,全省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开始逐步推开。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备案审查工作制度,省政府于2004年发布实施了《甘肃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省政府第11号令,以下简称《审查办法》),以政府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我省“四级政府、三级备案”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监督体制。《审查办法》实施一年多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积极部署,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初步形成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其所属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实施备案监督的机制。为了进一步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现将各地、各部门2005年上半年向省政府报送备案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基本情况和有关事项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
据统计,2005年1至6月,省政府收到兰州市政府报送的规章1件,各市州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报送备案的各类文件共58件。省政府法制办代省政府对这些文件进行了审查。经审查,因超过法定报备时限或不属于规范性文件而不予登记的31件;予以备案登记的23件;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存在违法行为,书面提出备案审查意见的4件。这些文件存在的问题,已经或正在由相关地方和部门予以纠正。从上半年的工作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思想认识有所提高,备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备案审查是行政机关内部开展层级监督的重要方式,是抽象行政行为合法有效的重要保障。目前,部分市州和一些部门能够充分认识备案审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真执行《审查办法》,将制发的规范性文件及时报送省政府备案。以前存在的制而不备、备而不审的情况有所好转。今年上半年,省政府收到报备文件的数量较之去年明显增加,已相当于去年全年的报备数量。
二是明确了工作责任,落实了工作人员,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配套制度。部分市州和部门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备案工作的领导,确定专人负责,落实备案工作人员,做到了领导、机构、人员、职责四个确定。平凉、天水、定西等市政府根据《审查办法》的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和制定程序办法等项制度。
三是报备的规范性文件质量不断提高,报备格式趋于规范。今年报备的规范性文件,大多数内容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在合法性方面没有发现明显问题。绝大多数报备文件及相关材料的格式和文本数量符合要求。
四是规范性文件的违法问题得到了纠正。省发改委和嘉峪关市政府在接到省政府法制办的备案审查意见书后,及时对其存在问题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修改并重新予以公布,保证了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有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今年的备案审查工作有了明显进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备案审查制度的层级监督功能进一步发挥,有效地保障和促进了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但由于备案审查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工作进展很不平衡,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加以解决。
(一)规章、规范性文件制而不备的现象较为严重。一些地方特别是省政府各部门对备案审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还认识不足,没有认真履行报备职责。今年上半年,全省14个市州政府中,兰州、金昌、张掖、酒泉、庆阳、甘南没有向省政府报备一件规范性文件。省政府各部门报备的规范性文件数量更少,只有省发改委、省物价局、省公安厅等少数几个部门向省政府进行了报备。大多数部门虽然制发了规范性文件,但没有按规定向省政府及时进行报备。制发规章、规范性文件不履行备案程序,导致规章、规范性文件不能及时得到审查,文件中存在的违法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侵害了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有的甚至引起诉讼,增大了纠正的难度。
(二)部分规范性文件的报备时限和报备格式不符合要求。个别地方和部门不按规定的时限及时报备规范性文件,而是将规范性文件积攒起来,采取一次性集中报备的方式,超过了法定的报备时限,有的文件甚至迟报达一年以上,使备案工作流于形式,失去了备案监督的作用。有的文件在报备时未提交备案报告和起草说明及相关材料,或者文件文本、备案报告和起草说明不足10份,不符合《审查办法》的要求,影响了备案审查工作的进行。
(三)规范性文件制发的前置审查程序不健全、不完备,规范性文件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和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时,通常由职能部门或业务处室起草,直接送领导审批后发布,不经本机关法制机构审查把关。有的规范性文件照搬照抄上位法的条文,有的将上位法的条文断章取义、取其所需,移植到规范性文件当中。表现在文件内容方面一是擅自扩大上位法规定的应予处罚行为的范围,违法设定行政处罚。二是违法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有的文件在上位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之外,增设行政审批程序。三是在没有上位法依据的情况下,规范性文件擅自做出影响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或增加行政管理相对人义务的规定。还有的规范性文件将上级行政机关的审批权限交由本级行政机关行使,或规定的处罚条款适用法律依据错误,造成处罚畸重。有些规范性文件内容缺乏逻辑性,概念不准确,用语不规范,文件质量不高。
三、几点要求
《甘肃省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2005―2009)》明确提出,“2006年前,全省普遍建立规章、规范性文件监督审查体系,完善备案工作机制,落实备案机构和人员。对报送备案的规章、规范性文件,要依法严格审查,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确保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有效。”
(一)进一步提高对备案审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制发规范性文件,是各级行政机关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规范性文件合法与否、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机关的形象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好备案审查工作,履行备案监督职能,是各级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备案审查工作的重要意义,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2005―2009)》的有关要求,认真贯彻实施《审查办法》,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建立和完善备案审查各项工作制度,做到备案工作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确保政令畅通。
(二)严格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确保规范性文件合法有效,除了事后备案监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从源头上抓起,抓好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环节。各级行政机关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时,要严格坚持三项基本制度:一是规范性文件发布前,必须由本机关法制机构对文件内容进行合法性审查,以充分发挥法制机构代表本机关行使内部层级监督职能。二是事关全局和重要的规范性文件必须经过政府常务会议或部门办公会议集体讨论通过,由政府或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发。三是规范性文件必须向社会公布,未经公布不得实施。
(三)严格遵守报备格式和报备时限,认真履行法定的报备职责,切实做到有件必备。报备环节是备案审查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规范性文件制而不备,则备案监督无从谈起。将规范性文件报送上级机关备案审查,是各级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也是文件发布施行后必须履行的法定程序。各级行政机关要确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文件报备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拒绝报备。今年上半年未向省政府报备的地方和部门,必须及时予以改正,按时将制发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向省政府进行报备。根据《审查办法》的规定,报备机关必须在规章公布之日起30日内、规范性文件公布之日起15日内,将备案报告、文件文本各10份,以及起草说明、制定依据和其他相关材料提交备案机关。同时,要认真执行规范性文件目录上报制度。规章、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在每年1月15日以前,将上发布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目录报送备案机关审查。
(四)强化备案审查,加大对报备文件审查和纠错的力度。对各地、各部门报备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省政府法制办要代省政府依法认真进行审查,努力提高审查质量,做到有件必审,有错必纠。对与上位法的规定相抵触或不一致,存在问题的,要书面提出备案审查意见书。备案审查意见书要做到依据充分,论证严密,结论准确。报备机关在收到备案审查意见书后,要在30日内对文件进行修改或废止,并将结果书面告知省政府法制办。报备机关逾期不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作出修改或废止决定的,省政府法制办可提请省政府批准后予以撤消或直接予以撤消。
(五)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省政府将于今年年底前对各地、各部门开展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组织一次全面深入的检查,重点检查当前备案工作中突出存在的不报、迟报、漏报等问题。对于问题严重的地方和部门,将在全省范围内予以通报批评,以严肃备案纪律。对拒不报备或不按照备案审查意见书进行及时纠正,造成文件违法,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后果严重的,将追究有关机关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附件:2005年1-6月部分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目录
二○○五年七月十五日
【统计局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推荐阅读:
灵宝市统计局会议制度10-27
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07-02
统计局行政能力提升制度工作方案09-27
统计考核制度07-27
岩土参数查询需要的规范统计12-06
州统计局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工作方案06-08
统计局推行行政行为监督制度实施方案11-12
统计报表制度10-20
工业统计制度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