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建设规划201

2024-08-11

法治文化建设规划201(精选9篇)

法治文化建设规划201 篇1

关于201x食品药品监管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201x年,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以下简称总局)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法治建设,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深入普法,积极推进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行政,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对法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全面贯彻落实《纲要》要求,总局党组高度重视,主要负责同志认真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多次批示要求结合食品药品法治建设工作实际,加快推进法治建设进程。

2016年,总局印发《关于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食品药品监管法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科学完备的食品药品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基本建成,高素质的专业化监管队伍基本建立,法治精神、法治理念与法治思维得到深入普及,职能清晰、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基本建成。《实施意见》明确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法治建设的8个方面主要任务、23项具体措施,并对组织保障和落实机制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为切实推进食品药品监管法治建设,按照《实施意见》要求,总局出台年

度法治建设工作要点,明确责任部门、任务分工、时间节点,保证成果能落实、可检验。

二、加快推进食品药品监管立法

一是完成《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修订。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完成《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修订,进一步落实疫苗生产、流通、接种等各环节监管责任,堵塞监管漏洞。

二是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2016年7月,总局向国务院上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

三是推进《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修订。组织召开化妆品监管和立法国际研讨会,就化妆品监管法律制度建设进行专题研讨,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加快《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进程。

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修订稳步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修订被列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项目,国务院关于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文件出台后,总局多次组织专家学者、行业协会以及药物研发、生产、流通企业开展座谈,反复修改完善,目前已形成修订草案第四稿,力争年底前完成起草上报工作。同时,积极配合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制定。

五是加快部门规章的制修订。2016年,出台《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修改〈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决定》等9部规章。总局成立以来,已制修订规章33部,食品药品监管配套规章体系日趋完善。

六是加强规范性文件审查清理。对总局成立以来近300件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提出保留、废止、失效的处理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前已完成总局第一批食品药品监管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2013—2015年),发布《关于第一批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公告》,22件规范性文件废止或失效。

七是推动“两高”司法解释修订。为严惩药品、医疗器械注册过程中的数据造假行为,积极推动“两高”研究起草《关于办理药品、医疗器械注册申请数据造假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时,积极协调“两高”加快修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一是加大行政审批取消、下放力度。总局向国务院审改办报送的拟取消3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包括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实施的药用辅料(不含新药用辅料和进口药用辅料)注册审批、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企业审批(第三方平台除外)、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初审,国务院已发文取消。总局向国务院审改办报送的拟取消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企业(第三方平台)审批3项行政审批事项,国务院审改办和专家论证会已经通过。其中,近期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决定》,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改为备案管理。

二是积极推进“两证合一”。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要求,总局重新出台《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将原食品流通许可证和餐饮服务许可证2项许可合并为食品经营许可证1项许可。同时,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整合调整餐饮服务场所的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有关事项的通知》(食药监食监二〔2016〕29号),取消饭馆、咖啡、酒吧、茶座等4类餐饮服务场所的卫生许可证,相关许可内容纳入食品经营许可证审查标准中;印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餐饮服务场所的公共场所卫生许可

证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整合后调整食品经营许可条件有关事项的通知》(食药监食监二〔2016〕109号),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和条件。截至目前,总局共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1大项、5小项,现有行政审批事项24大项,地方行政审批事项41项。

三是规范审评审批程序。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要求,总局先后出台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开展药品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等近30项改革配套措施,进一步简化审评审批程序,提高审评审批效率,各项改革任务有力有序推进。

四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定《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明确下放和承接行政审批事项的具体要求,要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在行政审批改革中,坚持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认真落实各方责任。出台《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食品药品安全随机抽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对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事项,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的各项要求。

五是大力推行权力清单。及时公布“权力清单”,将行政审批事项设定依据、审批对象、审批部门、收费依据和标准等在中央机构编制网和总局政府网站向社会公示。同时,按照国务院审改办要求,编制总局行政审批事项服务指南和审查工作细则,列明设定依据、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基本流程、审批时限、收费依据,附示范文本在网站和受理场所显著位置公开,报国务院审改办审核公布。

四、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和法治化

一是健全依法行政决策机制。为确保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总局把专家论证、技术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作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备程序。强调重大决策内部合法性审查机制,各监管部门对拟作出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须经法制机构合法性审查。为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出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外聘专家管理办法(试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审评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药品注册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管理办法(试行)》,充分发挥外部专家在审评审批、日常监管中的关键作用。

二是稳步推进法律顾问工作。建立法律顾问专家队伍,出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经严格的推荐遴选程序,总局聘请14位来自学界和实务界的知名专家、律师担任总局法律顾问,组成总局法律顾问组。顾问组聚集行政法学、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和法律实务的资深法律专家,为食品药品科学、依法监管保驾护航。同时,根据各司局工作需要和法律顾问的专业背景,建立法律顾问对口联系司局机制,为总局各业务司局配备对口联系的2—3名法律顾问。各业务司局遇到需要解决的法律事项时,随时可以联系咨询法律顾问,获得法律帮助。总局充

分重视发挥法律顾问“智库”“外脑”作用,在立法、重大行政决策、突发事件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答复和行政复议应诉等工作中积极聘请法律顾问参与把关,进行法律风险评估,听取法律专家意见建议,保证总局的各项行政行为依法依规按程序进行,切实维护各方利益,有效减少监管导致的矛盾和化解法律风险。

三是积极推行公职律师制度。经商司法部,印发《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开展公职律师工作方案》,对食品药品监管公职律师的任职条件和职责范围、公职律师的权利和义务、公职律师工作的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责、公职律师终止执业情形、公职律师的工作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力求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出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职律师管理办法》。目前,总局已有24名在职人员取得公职律师证书。

五、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一是明确监管职责。为推进基层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出台《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食品安全执法规范化的指导意见》,从完善机构设置、明确机构事权、规范行政许可等11个方面,对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食品安全执法规范化建设作出明确规定。为全面贯彻中央有关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的要求,进一步提升食品药品监管依法行政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出台《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履职尽责工作的指导意见》。

二是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通过组织开展行政执法岗位梳理,着手制定行政执法岗位职责与工作规程,明确不同执法部门、执法岗位的具体职责,责任落实到人,规范权力运行。按照总局要求,多个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行政执法责任制度暂行规定》《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行政执法违法责任追究办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等,明确内设机构和行政执法人员岗位职责,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使行政执法责任制有据可依。

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为加强对网络食品新业态的监管,出台《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为强化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管,发布《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办法(试行)》,推动实施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管理,加快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同时,以婴幼儿配方乳粉为重点,创新开展体系性检查。

四是开展执法检查。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圆满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全国人大常委会张德江委员长和4位副委员长带队,赴8个省(区、市)进行检查,4位总局领导参加了执法检查,加快推进了食品安全相关重要问题的解决。同时,为强化基层执法力度,以执法公开和执法规范为重点,组织开展全系统执法检查。在各地自查基础上,对8个省(区、市)、20个市级、22个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40多个乡镇监管所开展了实地抽查。对发现的普遍性、突出问题高度重视,制定强有力的措施,督促各地及时整改。

六、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一是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为保障公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向社会公示行政执法职能、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等事项。总局政府网站已成为向社会发布抽检、案件处罚等监管信息的重要窗口。同时,不断改进依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出台《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规范》(食药监办〔2015〕171号),明确办理流程,规范受理、交办、承办、转办和答复环节,提高信息公开质量。研究起草《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管理办法》,拟进一步规范、明确许可、备案、监督抽检、日常监管、行政执法过程中监管信息的发布内容、期限、方式。

二是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总局以食品安全考核为手段,督促各地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部门内部权力制约,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检查以及审评审批、检验检测、监测评价、审核查验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设权、分岗定责、分级授权,强化内部流程,防止权力滥用。同时,通过细化责任追究规定,对违法乱纪、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依法依纪追究责任;对日常监管人员是否定期赴现场检查、是否严格监管、是否认真填报检查事项进行监督问责;上级机关对市县监管部门是否按期进行抽检、抽检结果是否公开进行监督问责;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抽检发现的不合格样品是否按时、如实上报,是否存在瞒报等进行监督问责;对上级机关交办的案件是否认真调查并按时报告调查结果进行监督问责。

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出台《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管理办法》,完善对各级食品药品违法行为投诉举报登记制度,畅通举报箱、电子信箱、热线电话等监督渠道,方便群众对违法行政行为的投诉举报,依法及时调查处理违法行政行为。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开通了12331网站,监管正能量大大增强,媒体负面炒作大大减少。

七、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一是依法开展信访工作。努力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制信访,不断完善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和信访法制化建设相关配套措施,全面推行诉访分离,依法分类处理信访问题,出台了《食品药品领域主要信访事项法定办理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等制度。同时,按照《信访条例》的要求,在公开媒介及网站公布信访工作机构的通信方式、接待时间和地点,方便群众依法反映问题和及时查询办理结果,开通局长信箱、公共留言、网上信访之窗,重建了群众来访联合接待室,大大降低群众信访成本,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聘请律师参与总局的信访相关工作,充分发挥法律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和第三方作用;总局机关各司局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积极推动信访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得到及时就地解决,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是加强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2016年,总局收到行政复议申请175件;人民法院受理总局被诉案件92件,比上增加80%。在复议办理及应诉工作中,总局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畅通行政复议受理程序,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时限审理复议案件,确保事实查得清、法律用得准、裁决效果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妥善化解行政争议。同时,注重在复议、应诉过程中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应诉的执法监督作用,加大风险提示力度,强化督促整改,提高行政执法水平,2016年,全系统行政复议案件纠错率达33%,行政复议制度监督和规范行政行为的效果显著。

八、提升执法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一是完善制度建设。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机制。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完善学法用法制度。总局和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每年至少举办一期不少于40学时的领导干部法治专题培训班,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领导班子每年参加两期以上法治专题讲座;完善执法人员岗位培训制度,每年组织开展执法人员通用法律知识、食品药品专业法律知识、新法律法规等专题培训,加大对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中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完善执法人员的法治能力考查测试制度,利用干部网络培训学院培训平台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执法人员

法治能力考查测评。实行公务员晋升依法行政考核制度,完善惩戒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督促整改,问题严重的,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二是加强能力培养。为进一步提高监管人员的法律知识、法律素养和法律能力,推动全系统更加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强化监管工作,总局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实施以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为培训对象的国家级轮训,开展各类培训近8000人次;强化法制工作人员和执法监管人员培训,组织多期总局机关各司局、直属单位及省级食品药品法制人员和执法人员参加的法律法规培训班和法律讲座,就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食品药品法治能力建设、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等专题进行讲解;借助大型会议平台开展法律培训,在总局新任公务员和新任处级干部培训、食品药品监管法治能力建设系列讲座、省级以下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药品注册、医疗器械注册、投诉举报工作等会议上,专门开设法律培训课程,扩大培训受众面,取得较好效果。

九、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一是出台《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对全系统未来五年的普法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明确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确定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和要求,细化主要任务、工作措施和工作步骤等。

二是组织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一周年座谈会。邀请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以及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成员单位的领导等150余人参加,就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行深入座谈,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法律实施。

三是积极创新食品药品安全普法宣传载体。加强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以及新浪、腾讯等新媒体合作,围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等重点工作,对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进行全面解读,增强法治建设工作新闻发布的权威性和信息发布的传播力,营造全民关心食品药品监管的良好氛围。

四是对“六五”食品药品安全普法活动验收。总局法制司荣获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联合授予的2011—2015年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法治文化建设规划201 篇2

关键词:法治理念,法治教育,医患纠纷

2016年新出台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七五”普法规划),明确规定了今后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应当遵循五个工作原则: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创新发展、注重实效。“七五”普法规划更加突出了法治理念教育和法治精神的培养。对于笔者所在的医学类高校,鉴于当前国内医疗问题的严峻性和医患纠纷的大量出现以及当前医学专业学生法治教育的诸多问题,加强对医学专业学生的法治理念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一、医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现状

要研究医学专业学生法治教育现状,首先必须从我国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整体情况入手。从整体上看,因为有专业的政法院校以及为数不少的高校均设置有法学专业,因此绝大多数高校将法治教育界定为一种专业教育,虽然非法学专业也设立了部分法律课程,但在学生的学业当中往往作为辅修或者选修的课程,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的课程来完成,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未把法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来进行规划。同时,高校设置法治教育相关课程只注重短期内完成课时任务,而忽视了树立学生法治理念需要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很多课程的设置仅仅是对部分法律条文或者法律基本常识的简要介绍,而对法学理念、法治思维的培养很少涉及。由于时间有限,要让这些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在短期内形成一种理念几乎不太可能,而法治理念的形成必须要通过长期的教育才能逐步建立起来。

而作为医学教育专业来讲,上述情况更为突出,由于医学专业课程本来就偏多,课程设置难度也较大,本科五年学制中至少有一年时间需要在医院实习。医学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时间紧凑,实习任务重的情况。由此,课程设置方面难免出现偏重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社科教育相对薄弱的现象。以笔者所在高校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为例,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必修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图书馆利用、中国近现代史、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医用物理学、医用生物学、有机化学等13门主干课程,内容涉及面广,课时安排紧凑。尽管高校会为学生开设门类众多的人文课程,学生也难以再有充足的精力来选修足够多的中意课程。学生们即使选修了《法学概论》、《医事法学》等法律方面的课程,也只能作简单了解,很难有时间深入研究和拓展,因此难以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

医学院校通常会在大学一年级为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之一。但是法律基础部分无论从教材还是教师的讲授而言都着墨不多,作为考试内容的比重也略轻。涉及到法理、法律原则、法律制度方面多为理论讲授,很少设置案例解析,或是对案例浅尝辄止,令学生很难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使法律课程在培养医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操守方面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医学生法治理念的缺失。

此外,在医学生实习阶段同样存在法治教育缺位的现象。通常在本科阶段的最后一年,医学生会到各级医疗机构参加实习工作。实习医院的相关带习教师会对学生进行临床技能方面的指导,但很少涉及临床工作中的法律问题和医疗纠纷隐患。由此造成医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始终停留在校园阶段,意识不到医疗工作的高风险性和依法规范执业的重要性,工作中容易出现因疏忽大意或操作不规范导致的医疗事故。正是基于现实中医疗纠纷复杂、多发的状况,医学生更应当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和法治意识,懂法守法,在今后的医疗工作中依法处理医患矛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加强医学生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医学专业学生当中的绝大多数将来会走上医务工作岗位,从目前医务工作来看,医患纠纷是每一个从业人员都可能面临的现实问题,从现状来看,医患关系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关注程度不断上升的一大焦点。医患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涉及经济、道德、心理和法律等很多层面,尽管目前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公民的法律意识依然滞后,医患双方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医务工作者很难做到自觉依法开展医务活动,发生医患纠纷之后,也不能充分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看,只有通过法治路径才能最终较为妥善地解决医患矛盾,而法律因素在这一进程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在医患关系当中,医务工作者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一旦形成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后就应正常享有相关权利,履行相应义务。如果医疗机构未履行合同约定或法定的义务,医护人员未尽法定的注意义务,造成损害患者人身权或财产权的后果,则应对患者承担侵权责任,是以医务工作者是否具备法治理念,对医患纠纷的处理具有最直接的规范作。医务工作者倘若具备一定的法治理念及法律素养,对患者权利能够尽到最大程度的尊重与保护,将很大程度上减少医患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近来屡有发生暴力伤害医生的事件也暴露出患者法治意识淡薄的问题,而对医务工作者来讲,在此种情形下,如何最大可能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利与安全也是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从以上两方面的问题可以看出,培养医务工作者的法治理念与法律意。识已经处于当前构建法治医疗环境的重要核心地位。法治理念的构建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必须将这一培养过程尽可能提前,从学校学习阶段开始,就着力培养医务工作者的法治理念。

三、进一步加强医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路径

(一)培养法治思维

对高校医学生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要着重培养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医疗纠纷的能力。法治思维是一种科学思维方式,是指以法律规范为基础,用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逻辑来解决法治的各种诉求的理性思维方式。它包含认知判断、逻辑推理、综合决策和制度构建四个层次。首先是用我们掌握的法治原理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知并得出初步判断,其次运用法律规范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结论,再结合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做出符合法治原则的决策,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抽象,通过制度建设形成最优的解决方案。

(二)加强法治教育

在医学生中倡导法治精神,要认识到法律的崇高性与权威性,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法律制度来规范与调节。规范行医和依法行医可以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医学院校可以结合医疗行业的实践经验来决定医学生本科阶段课程设置中法学课程所占的比重。在法律相关教学内容中重点开展医疗事故案例分析、医疗文书写作、医疗纠纷举证责任等热点问题的教学,使教学内容紧扣医学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可以尝试将法学、医学和医学伦理学结合在一起,让医学生在面对诸如人体药物试验、癌症病人临终关怀等问题上拥有正确的价值判断,理解从专业领域、人道主义、法律层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所在,将医疗工作的专业性与社会道德规范、医务人员职业操守等紧密联系起来,严格依法行医。

医学院校应当加强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国内多数医学院校都将自己的附属医院或实习医院作为开展学生法治教育的基地,但由于临床教学工作任务重,很少系统、深入地开展法治教育。各级医疗机构是医学生踏入社会前学习“加油站”,抓好法治教育,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更有利于为社会输送知行合一的医学专业人才。

四、结语

“七五”普法规划的出台给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广大医学院校应当把握住这一契机,通过深入扎实的法治宣传和教育,提高国内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提升医学院校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推动形成自觉学法、懂法、用法的校园环境,构建和谐法治校园。

参考文献

[1]王利明.迈向法治: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佟丽华.十八大以来的法治变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王亚峰,霍修鲁,于春亚.医生的困惑与反思:医患沟通与人性化服务[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4]扈晓芹.大学生个体被害预防与高校普法实效的增强[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4(3).

培育法治文化促进法治社会建设 篇3

一、法治文化的培育对法治社会建设意义深远

法治文化“包括法律制度结构和法律观念结构,是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的法律文化类型,其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组成,前者包括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法律设施等,后者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思想体系。”培育法治文化,对于促进全体公民懂法、遵法、守法,实现良法善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培育法治文化有助于规范社会的行为方式

作为社会行为方式的法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对待法治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为方式。法治文化的培育和形成不仅可以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立法机关的科学立法行为、司法机关的公正司法等行为,而且可以规范全体公民的行为。如:对于一般社会成员来说,使他们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合法的,什么样的行为是违法的,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从而形成一种遵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对公职人员来说,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什么必须依法办事;对公司企业经营者来说,使他们了解为什么必须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平等竞争、公平交易、依法纳税。所有这些行为方式的形成,都与法治文化的培育息息相关。

(二)培育法治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观念的转变

法治文化“是深深扎根于国家、社会乃至个人,是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个人生活中必须贯彻始终的文化和精神,是人们普遍借以行动的生活样式和社会成果,而不仅仅是某个领域或层面的特殊职能。”法治文化强调法治而非人治,强调民主而非专制,崇尚守法而非违法犯罪。在当前,传统的人治观念还深深地扎根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从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变,除健全法律制度外,必须要转变人们的政治、文化观念,只有形成了与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观念,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因此,培育法治文化,消除人们头脑中的人治观念,对法治社会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培育法治文化有益于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法治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公平正义。法治社会追求权利的公正、机会的公正、规则的公正、过程的公正、程序的公正。法治文化的培育能够使人们从法治的角度去理解公平正义,对公平正义的价值有正确的评判,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公平正义的环境。当前,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已制定的法律得不到严格执行,执法过程中也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其根源不完全在于法律本身,而在于法治文化建设的滞后,在于还没有形成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适应的法治文化环境。只有建设法治文化,使之成为一种推动力,才能使人们在更深层次上把握法律的要求并根据法治的精神推动科学立法和公正执法。

二、法治文化的培育任重而道远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以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经过曲折的奋斗历程,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然而,要建设法治社会,就要有一个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要真正形成良法善治的法治文化环境,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依法办事的观念没有形成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然而,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的法治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更没有成为一种真诚信仰,主要表现在:人们“无讼”的观念占上峰。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熟人”社会,人们有求稳定、求和谐的社会心理,权利意识极为淡薄。在一些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一般不会选择用诉讼的方式解决,除非迫不得已的时候;很多人在有利益诉求的时候,总是“信访不信法”。其次,由于传统的宗法社会结构和观念的影响,人们之间的纠纷也多诉诸于家族式调解,而尽量避免诉讼。再次,人们的“契约”观念淡薄,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以信任担保替代法律担保,以忠信的力量取代契约的作用,常常以口头许诺或口头协议代替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以至于在解决纠纷的时候缺乏法律依据,没有办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二)重权轻法的观念依然存在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法治观念逐渐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但由于受人治文化的影响过深,在一些人心目中权力依然大于法律,当遇到法律问题时,首先想到通过找关系、托熟人、找门路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用法律渠道解决问题,法律手段成为迫不得已时的最后选择;在社会竞争中,有些人不是凭借自己的实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公平竞争,而是靠关系,依仗自己有权的父母、亲戚、朋友等走后门为自己谋求发展。领导干部的权利还没有真正被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滥用职权的现象依然没有完全消除。虽然人们痛恨腐败,但权利高于一切的观念在一些人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权利腐败似乎成了‘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对于权利腐败,人人都深恶痛绝,可是一旦有了机会,人人都乐于搞腐败;结果腐败如污水泛滥,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于是大人物搞大人物的腐败,小人物搞小人物的腐败。”在当前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反腐成果明显的情况下,依然有一些人抱着侥幸心理,依然将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因此,反腐任务艰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形成腐败无法生存的法治文化环境。

(三)对德治和法治的关系认识不清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文教化和伦理礼教,崇尚“重义轻利”、“修身为本”、“以礼教人”、“德主刑辅”等传统道德观念,在遇到问题时,以礼俗、家法等道德依据进行说教、劝和。长期以来,道德规范对解决中国人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道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所认可的人们立身处事的基本原则,德治成为了一种普遍认可的文化共识,法治并非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法治观念的形成也就仅仅成为一种文化植入的过程。“德治文化作为维系我国社会秩序的一种原生态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然而道德伦理主要来源于人们的经验法则,不仅具有地域性、模糊性、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道义判断,尽管是出于对真善美的朴素追求,但有违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实际上是局外人对当事人的苛责。”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德治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必须要靠法治来解决,而且,重道德轻法律的传统极不利于培养人们的法治观念。

三、培育法治文化是建设法治社会的主要途径

文化,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提炼浓缩,当它积淀为人们的一定传统和风俗习惯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要想改变它,必须要有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因此,法治文化的培育和建设需要有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很多方面的努力,特别是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教育宣传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

“法治不仅仅是用来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而是成为举国上下在生活中普遍遵循的规律,普遍实现的一种生活方式。”要想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的要求:“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决定》的要求,要在全社会进行法治文化的传播和法治观念的教育,首先,要加强和丰富各种媒体的法治栏目,开通法治热线,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教育宣传,对公众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守法用法,如何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发挥文化团体、文艺演艺团体及各级文化馆的作用,创作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普法节目到基层演出,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向他们宣传法律知识,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法治观念的形成仅仅依靠宣传教育是不够的,应充分发挥立法、司法和执法机关的作用,通过科学立法,把抽象合理的公平正义诉求转化为具体明确的法定权利或权益,通过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用公正执法的行为和事实让公众认识到法律的权威,增强人们对法治的信心,使他们认可法治、接收法治、尊重法治,最终使法治成为人们的真诚信仰。总之,要让各级领导干部和普通百姓,都养成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用法律维护权利的良好习惯,使整个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二)加快公民从人治观念到法治观念的转变

要加强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消除他们的人治观念就必须首先遏制滥用职权的行为,就必须消除他们对权力的崇拜,消除他们“有权就有一切”,“权大于法”的思想。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带领下,反腐倡廉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明显加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得到了遏制。但是要想让公众真正信任法治、消除“人治”观念,让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的要求:“完善和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政治、工作、生活待遇方面各项制度规定,着力整治各种特权行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对任何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必须依纪依法予以坚决惩处,决不手软。”就必须真正把领导干部的权力关到制度的笼子里,只有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面,权力受到制约,才能够解决腐败的问题。从权力滥用这个根源上彻底解决腐败问题,才能让全社会真正认可党的领导,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才能逐渐消除他们的“人治”观念。

(三)正确认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存在诸多区别,同时又有诸多内在一致的地方,因此法治与德治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法律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底线和后盾,凡是法律禁止的,通常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反对的;凡是法律鼓励的,通常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支持的。”因此,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要求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应该倡导和教育人们,用道德行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但同时也必须从法律所规定的社会行为标准严格限制自己的行为,经过不断引导、教化和实践,逐步形成对法治的信仰,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李林.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M].依法治国与法治文化建设,2013.7.P148.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3]刘作翔.法治文化的几个问题[J].法学论坛,2012.1,P10.

[4]魏天舒.浅议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求是网,2014.10.27.

[5]梁平、陈焘.语义与实践:中国特色法治文化及其进程探究[M].依法治国与法治文化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p230.

[6]陈良.从杀威棒看权力腐败[J].学习时报,2012.6.25,第9版.

[7]李顺德.怎样理解法治文化[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1,P7.

[8]李林、冯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C].依法治国与法治文化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7.P173.

法治文化建设规划201 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国发〔2004〕10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08〕17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2010〕33号),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粤府〔2011〕47号)精神,特编制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为着力点,深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增创广东改革发展的法治新优势,为我省进一步当好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总体目标:建立健全与国家法律体系相配套、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完善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和法治政府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到位,法治政府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法制学习和培训,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1.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建立健全政府常务会议及部门领导班子会议会前学法、领导干部集中培训、法律专题研究班、专题法制讲座等学法用法制度,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逐步推行领导干部任用前依法行政情况考察制度。对拟任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领导职务的干部,要考察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依法行政的情况,并把考察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重视培养和提拔使用政治素质高、法律素养好、依法行政能力强的优秀干部。

3.全面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法律素质。建立公务员录用法律知识测试制度,适当增加法律知识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相关科目中的比重。对拟从事行政执法、政府法制等工作的人员,要组织专门的法律知识考试。健全公务员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把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1.坚持依法行政与改革创新相统一。依法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大部门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理顺权责关系,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法定化,推进行政职能与技术职能相对分开。在符合条件的省有关部门和地级以上市推进法定机构试点工作。

2.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创新审批服务方式,积极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健全和规范集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电子政务、信息发布、投诉受理于一体的各级综合政务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规范和管理。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大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授权和转移力度,加快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转变。

3.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以基本公共服务为重要导向的政府绩效考评体系,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推动地区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健全行政决策机制,提高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能力

1.完善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增强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决策咨询委员会制度。

2.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行政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监督,建立健全行政决策跟踪反馈、后评估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追究的主体和权限、对象和范围、程序和形式,及时纠正决策偏差。

(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政府法制工作质量和水平

1.突出政府立法重点。科学把握立法时机和立法规律,重点加强有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自主创新、改善和保障民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创新社会管理、完善行政体制机制、规范行政行为等方面的立法,实现立法决策与改革发展决策相统一、立法进程与改革发展进程相适应。

2.完善科学民主立法机制。建立健全立法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相结合的立法工作机制,提高政府立法的社会公众参与度,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和定期清理制度,探索开展政府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社会风险评估和相对集中政府规章草拟权等工作。

3.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和发布机制,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和有效期制度。

(五)规范行政执法,提高行政执行力

1.继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加快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推进行政执法信息共享。加大行政权限依法下放力度,进一步减少行政执法层次,推进行政执法重心下移。

2.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审查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严格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加快推进行政执法职权重新核准界定公告工作,建立健全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制度。

(六)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提高行政透明度

1.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广东省政务公开条例》,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加大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力度,依法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健全政务公开配套制度。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社会评议、报告、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制度,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评议、考核、检查。推进行政工作透明化改革,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监督和投诉机制。

3.拓宽政务公开领域。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要健全办事公开制度,依法公开办事依据、条件、程序和结果。逐步推进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政府预决算重点支出逐步细化到“项”级科目,“三公”经费公开工作有序推进。进一步推进医院、学校、公交等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办事公开工作。

(七)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确保行政运作安全

1.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完善行政执法投诉举报、行政听证、民意征集等制度,规范信访行为,着力引导人民群众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加强政府网站政民互动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民意表达及反馈机制,及时受理、依法处理社会公众的举报和申诉。

2.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畅通行政复议渠道,改革行政复议办案方式,完善办案程序,提高办案效率。扩大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范围,完善试点工作机制。强化监督功能,加大行政复议纠错力度,增强公信力。推行行政复议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加强队伍建设。

3.建立健全化解社会矛盾的联动机制。建立各级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题的行政调解工作机制。完善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想结合的大调解联动机制。加强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信访、人民调解、劳动仲裁、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合力。

(八)完善行政监督体系,强大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1.强化行政机关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向人大报告工作、接受质询,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及建议,自觉接受司法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虚心接受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2.落实依法行政定期报告制度。各级政府每年要向本级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政府报告本地区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各级政府部门每年要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

3.完善依法行政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依法行政评议考核制度,完善政府层级监督、专门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依法行政监督机制。保障审计、监察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增强监督效能。进一步推进电子检查系统建设,强化对行政审批许可行为的监督。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

三、组织保障和落实机制

(一)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强化行政首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定依法行政考核指标和办法,将考核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绩效考评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对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典型示范,整体推进。加快推进珠三角地区创建法治政府示范区进程。鼓励支持各地、各部门在科学立法、依法决策、简政放权、规范执法、行政争议调解、行政问责、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和依法行政考核等方面开展示范点创建活动。

法治文化建设规划201 篇5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习近平同志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要不断提高宪法意识,从思想上充分认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推进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背景下,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改革举措必须符合宪法法律,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良法善治是治国理政和依法治国的理想境界。用现代政治学的话语来表述,良法就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其中主要是法律制度体系;善治就是运用国家法律和制度管理国家、治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过程和结果。

法治文化建设规划201 篇6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19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总结

2019年我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和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第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扎实有效推进依法治区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有力地推动依法治区各项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区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更加法制化,规范化。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责任分工

根据南充市顺庆区全面依法治区2019年工作要点的部署要求,我局高度重视依法治区工作,认真组织有关文件精神的传达学习,切实做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精心组织,责任明确,有力保障依法治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进一步加强我局依法治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局其他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依法治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政策法规和执法监督股及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具体负责本局普法、依法治区的组织、规划和实施工作,使依法治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确保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加大学习宣传,注重实践应用

(一)做好“七五”普法工作。传达有关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指示精神,结合区委、区政府和上级部门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要求精神,及时制订工作计划,明确我局今年普法依法治区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普法对象、实施步骤等,确保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认真做好自然资源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一是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以“资源安全在身边”为主题,进一步提高全民资源安全保护意识,推动低碳出行、绿色生活、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宣传教育工作,将国家自然资源安全宣传教育纳入部门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到同部署开展、同检查考核,使国家自然资源安全意识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筑牢国家自然资源安全人民防线。二是开展第48个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我局围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结合环境保护职责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制作展板、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群众宣传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知识,增强了群众的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氛围,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事务中来,让美丽中国建设更加深入人心。

(三)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惠民生、树形象”活动。深入潆溪街道办事处同兴社区和冯家寺社区走访调研社区情况,与社区干部进行座谈和交换意见,对接“走基层、转作风、惠民生、树形象”工作,全局干部职工按照要求,走进群众家门,与群众“点对点、面对面、心贴心”,了解基层实际,宣传全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党风廉政建设、平安建设的成果,宣传惠民惠农政策、经济发展政策,凝聚社会正能量,与群众形成共知共识,用顺庆好故事、顺庆好声音、顺庆好形象,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安全感、获得感,助推群众满意度提升。

(四)加强普法学习,提高执法水平。重视法律法规学习,重点学习了《行政许可法》、《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管理法律制度及有关政策规定。通过扎实有效和广泛深入的自然资源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局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通过业务知识交流与学习,进一步提高自然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以全面提高自然资源行政执法水平和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

三、改革创新释放活力,生态绿化稳步推进

一是机构改革任务顺利完成。根据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我局认真落实全区机构改革会议精神,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机构改革各项工作,顺利完成新机构挂牌、人员和办公场所整合、“三定方案”编制报批、内设机构干部人事调整。目前,除市上“人财物”正在下放到区上外,我局已开始按照新“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能职责全面开展工作。

二是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房屋不动产登记办证,盘活闲置土地,探索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和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等改革方案,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新机制,以土地整治、挂钩项目、地灾搬迁等为抓手,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四、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服务效能持续提高

一是不断强化依法行政。认真做好普法宣传,推进和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依法依规做好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工作,认真做好“放管服”相关工作,进一步规范审批权限,简化办事程序,优化服务环境。今年以来,共受理并按时回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3件,完成6件行政诉讼案件应诉工作并胜诉5件,做好11件行政复议案件的答辩工作。

二是不动产登记工作持续优化。不动产登记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和政务中心要求,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并严格遵守,强化业务学习交流,创新工作举措,优化业务办理质量,加快数据整合,推动全面实现不动产登记“一窗式”办理。截至目前共接受不动产登记咨询近3500余次,受理登记申请1617件,完成信息查询2100件,颁发不动产证和不动产证明共1586本,完成档案装订780件,办理农村宅基地退出及更名100余户;不动产登记办结时限由法定的30个工作日提速到转移登记7个工作日,抵押登记5个工作日,注销登记3个工作日,查封登记和不动产查询为即时办理。

五、严格执法,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加强执法监管网络体系建设,加大巡查力度,优化巡查方法,结合“大棚房”清理整治等专项工作开展宣传教育和执法监管;调处遗留问题,预防新的违法案件发生,推动执法方式向“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转变。一是保持违法用地查处整改高压态势,全年开展动态巡查180余人次,发现违法用地线索24条,其中立案查处违法用地10宗,总面积46.55亩,制止违法用地14宗,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39.2亩,收缴罚款32.3万元;

二是开展违法违规占用国家资源挤占生态空间专项行动和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专项行动,清查违建别墅项目共4个,占地面积2.65亩,已按要求完成拆除整改。

六、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工作打算

在推进依法治区工作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个别干部职工不适应全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客观要求,法制观念和指导思想有待进一步转变和提高;二是自然资源法制宣传工作的基础还不扎实,基层法制工作的机构建设仍需加强;三是法治建设开展得不够扎实、深入,存在着学法热情不高,基层工作开展不均衡的现象。

法治文化建设规划201 篇7

今年来,在交通运输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规划基建科发扬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精神,认真完成局党委安排的各项任务,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工作,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1.x前期准备工作扎实开展。规划建设的x全长约x公里,按一级路标准建设,路基宽x米,路面宽x米,计划总投资约x亿元,途径我市x镇、x镇、x崖镇、x街道、x街道、x街道六个镇街。目前,工可报告已编制完成,正由x局联系x尽快组织设计单位到x厅进行汇报。

2.重点道路建设正抓紧实施。

x拓宽改造工程全长x公里,按一级路标准改建,工程总投资x万元。目前,该工程征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路基工程已开工建设,争取x月底前完成,全线力争年底前通车。

x拓宽改造工程全长x公里,按一级路标准建设,路基宽x米,路面宽x米,工程总投资x万元。目前,该工程征地、拆迁正在抓紧进行,路基工程视征迁工作完成情况开工建设,争取年内完成路基工程。

3.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稳步推进。

县路改造方面,启动了总投资x余万元的县路x线和x线硬化改造工程,目前,x线路面底基层完成x公里,路面基层铺设已完成x公里,力争全线x月底竣工通车,x线硬化改造工程x桥、x桥、x桥三座桥梁重建工程已开工建设,路基工程将于近期开工,力争全线x月底竣工通车。

镇街农村公路建设方面,随着201x年农村公路x政策的继续实行,全市各镇街农村公路硬化改造全面展开,截止到目前,全

市镇街农村公路硬化改造工程累计开工里程x公里,路面完工里程x公里,完成投资x万元。

4.认真完成了全交通行业月、季统计报表及上级和市统计局安排的各项工作。

5.认真做好xx工作,积极完成上级xx部门安排的各项工作。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在上半年的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党委的要求和同志们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下半年工作中,我们将以局党委的中心工作为己任,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集体意识,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律意识,以实际行动完成局以下工作任务:

1、下半年继续与各镇街政府及农村公路管理办公室搞好协调与对接,做好对农村公路的指导和督导工作,使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进一步规范。

2、对全市交通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继续加强工程监督管理,做好建设项目的验收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3、认真完成全交通行业的基础建设统计报表及上级和市统计局安排的各项工作。

4、完成xx安排的各项工作。

5、认真完成局党委安排的其他工作。

法治文化建设规划201 篇8

按照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计划和安排,我队统一思想,积极行动,大力宣贯河南能源企业文化,现将我队企业文化宣贯第三阶段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宣传发动情况 1、2014年1月1日,按照常村矿要求,我队迅速组织召开了企业文化宣贯专题会议,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宣贯方案,安排部署企业文化宣贯各项具体工作。

2、我队成立了宣贯活动领导小组,由队长常宏明负责全面指导,书记景艳伟具体负责,并配备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矿上的要求组织落实,认真执行。

3、统一发放了《河南能源企业文化手册》、《河南能源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手册》以及河南能源企业标识、企业文化理念卡片,达到人手一册、一卡。

二、集中宣贯情况

1、活动开始后,我队高度重视,利用班前会、学习会、安全会等时间由队长或书记亲自主持,系统讲解了河南能源企业文化理念的深刻内涵,每个职工、干部都对每条理念的具体释义进行了认真学习,达到了人人都能够熟练背诵程度,并深刻领会了理念的实质,增强了职工对企业文化理念的认知感和认同感。

2、按时召开了企业理念宣贯专题会议,对企业文化宣贯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围绕企业文化,每月组织两次集中性学习,并和自学、提问、考试相结合。每周对背诵情况进行一次抽查提问,严格奖罚,形成了宣贯的浓厚氛围。

3、组织职工干部参加了矿上举办的座谈会、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大讨论活动、企业文化故事征集等各种活动,并组织开展了学习会、讨论会交流了学习心得,切实把企业文化认真落实到了实际工作中。

4、举办了一期文化理念宣贯班报,组织职工收看了有关电视节目,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了企业文化内容,形成了浓厚氛围的学习氛围。

5、建立了奖罚激励机制,积极培育践行企业文化的先进典型,及时向矿宣教科报送先进典型事迹材料两篇,使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增强了企业文化的影响力。

6、通过党风廉政方面自查,没有发现领导干部违反劳动纪律、酗酒、赌博、超标准吃喝和公款送礼、参与高消费活动等顶风违纪现象。节假日过后,及时将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以书面形式向矿纪委汇报。

7、文体活动方面,积极组织职工参加矿举办的各项活动,五一活动,矿演讲比赛等。

8、环境卫生方面,能保持办公区域的卫生,做到无灰尘、无烟头,打造无烟办公区,创造了干净整洁的区队工作环境。

9、结合 “三述三化一确认”规定,对照标准,严格了会议制度、班前礼仪、职工文明规范,全队职工形成了说文明话、普通话,干文明事、做文明人的氛围。

10、河南能源企业文化理念宣贯以来,我队认真排查有关义煤集团、大有能源原企业文化标识,迅速进行了统一更换,井上井下共更换改换牌版32块,册除5块,干净彻底的达到了上级要求。

三、不足之处

由于有的同志年龄大、识字少、记性差,河南能源企业文化背诵的不够熟练或记得不牢;有的职工行为规范距离河南能源企业文化所要求还有差距。这些不足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加紧整改,继续在强化理念背诵上下功夫,在提高企业文化行为规范上下力气,力争在最短时间达到最好效果。

2014-07-02

202队

202队企业文化第三阶段宣贯自查报告

202队

法治文化建设规划201 篇9

一、加强领导、精心部署

未来使本社区“民主法治社区”建设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社区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为组长、社区副主任为副组长、有关社区干部为组员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把建设工作纳入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例会,明确了工作小组的职责与任务,对各成员的工作作了明确的分工,同时制定了具体的建设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进行精心的组织、指导与协调,保证了本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民主法治社区”建设不只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或社区干部的事,更是广大社区居民群众的事,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推进民主法治化进程。通过宣传橱窗、固定标语、各种文化活动等,多途径、多渠道把建设精神文明带到广大居民群众中去,使得社区的民主法治建设真正深入民心,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建设氛围,社区上下群策群力,共同推进本社区的民主法治化建设进程。

二、党员、干部队伍的管理得到加强,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延庆社区制订了党员评议制度、社区干部述职评议制度、社区干部学习制度及考勤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文化素质、依法办事意识与依章办事能力,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同时,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三、依法保障与维护居民的权益,居民的法律素质与维权意识得到提高

延庆社区的法律咨询站,由兼职律师和司法工作者坐镇接受法律咨询,使法律进社区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促进了民主法制建设。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居民法律服务,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保障与维护居民的权益。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居民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与素质得到了提高。

1、法制宣传教育到位。通过宣传橱窗、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居民宣传中央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居民知法、懂法、守法,近几年来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也无群体上访事件的行为,无失学儿童及其严重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发生。

2、调解委员会工作成效显著。调解委员会人员配备到位,由7位社区干部组成,有健全的工作制度,能充分发挥作用,妥善处理民间纠纷,目前尚无因民间纠纷激化而转化为刑事案件,做到一般民间纠纷不出社区。

3、消防安全工作深入民心。居民消防安全意识、防火意识增强。发挥好护区队、义务消防队的作用,无重大消防事件发生。

5、加强外来人口管理与出租房管理。以外来人口及出租房登记造册,并经常进行走访,随时把握外来人口的生活生产状况,在保护合法权益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法律与政策教育,外来人口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及犯罪行为发生。

四、社会公益事业不断发展,居民安居乐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基础建设加强,社区风貌显著改变。居民小区环境美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社区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同时,加强文明社区建设与文明家庭争创活动,推行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与赌博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使得广大居民在物质文明得到发展的同时,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也一样得到协调发展。

以上是延庆社区在市“民主法治社区”建设中的一些工作与成效,但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民主法治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紧紧依托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依法建制,尊重居民的民主权利;必须持有科学发展观来正确对待它,要杜绝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全面发展、注重居民民主法治建设工作与其他工作的结合,努力将民主法治精神贯彻到社区的各项工作中去,切实推进社区民主法治化建设进程。

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规划

工作总结

上一篇:总公司与分公司内部借款协议下一篇:第五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