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研究(通用11篇)
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研究 篇1
地域特性研究下古镇景观设计策略的论文
摘要:古镇景观地域文化特性的缺失表现突出,备受关注。正由于古镇的无序建设和掌控不当不但致使其本身的传统景观特性遭到破坏、建筑功能紊乱,本研究通过对地域文化特性的挖掘入手,以铅山县河口古镇为例。在系统分析地域文化特性下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肌理规划,展开提出如何就“地域文化特性”对古镇做有效的地域保护、合理改造修复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地域文化特性;景观;河口古镇
铅山县河口镇是江西省一座被誉为“八省码头”的千年古邑,20被列为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河口明清古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然而,河口暴露出的问题是传统村镇普遍存在的共性缺陷——传统文化景观保存的纰漏、历史地域特性的缺失、地域文化改造的欠缺,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古镇景观设计发展的局限。
一、案例概况
1、区位特征
铅山县的这座千年古镇—河口,明清时期就是八省通衢的商埠重镇,它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的东北部,地处龙虎山、黄岗山的中部。“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村居》),晚唐诗人王驾途经铅山所做,描绘了农耕经济时代铅山的富足。但昔日的繁荣却不足以支撑现代古镇的发展,由于地域文化特性的缺失,使河口古镇失去了它本应由的个性和风格。
2、概念概述
不同地区所处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因素所导致的差异性地域文化,地域性的差异是必然客观存在的。拉普卜特认为:“对环境质量这样的概念,需从文化的内部,作主位。”。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共同创造的,并不断的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成就[2]。将地域文化铭刻在景观之中,是塑造古镇特有的景观规划,提升古镇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地域文化特性下古镇景观的设计
发掘和概括地区的地域文化因素。景观艺术设计要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来获得创作灵感,理解人类文化和自然的互动关系,才能在景观设计的实验中诠释和弘扬地域文化。土地利用是最能够反映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和农耕文明的表现,又时在农业生产中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具体形式。水是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支配并引导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问题提出
古镇地域特性缺失:不知何时,古镇越来越注重的商业化利益导致急功近利的改造方式,当人们在寻求一种商业的捷径时,“撤城”这个名词几乎涵盖了整个古镇改造——老城墙撤了、青石板路被肢解、枯藤老树青苔岁月沧桑的痕迹抹去了。缺少设计和审美的重建影响了本身的历史文化特性,这样处处磨灭了独有的地域文化特性。
三、样本特征
1、河口的历史地域文化特色
1)古道文化河口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留下来有经年磨损的车辙印痕的九弄十三街,商业贸易十分繁荣,这让地方特色的商业性地域文化特色,故有“买不尽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的说法。这样独到的`古道地域特色也给河口在历史上与景德镇、吴城镇、樟树镇齐名,冠以江西四大名镇之一。2)茶帮文化河口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就成为茶叶、土纸等手工业商品集散地而逐步扩大延伸到全国各地乃至出口国外。早在北宋时期,“白水团茶”就是当时进贡的佳品。到明代初年,又有“小种河红”、“花香”等数种名茶。明代中期,河口的茶叶贸易昌盛,茶行达48家之多。到了清代,全国各地茶商云集河口,当地制作的茶叶畅销往全国,还远销俄罗斯、印度、南洋诸国与地区。至今河口地域特色的红茶依旧广受欢迎。3)渡口文化从清版《铅山县志》中“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楫夜泊,绕岸灯辉。”的史料记载中,河口古镇昔日的商贸流通、人气鼎沸空前盛况,鳞次栉比地兴建一座座民居、官宅、一排排商行、钱庄、旅店,构成了一道与河流行的建筑长廊。同时,更是构成了河口古镇特有的渡口文化,人们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创造出独特的景观特性。
2、河口古镇的建筑风格
河口古镇的建筑风格分为两类:一是明清时期保存下来的具有明清特色古街古道,二是现代城镇化的工业风格。河口古镇也具备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用来区别其他建筑风格,比如说明清古街(二堡街)上的百年老药号“金利合”,这幢三层楼的明清标志性的古建筑,门外历历在目的石雕匾额、楹联、石雕图腾,随着时代变迁、星移物转,诉说着金利合的兴衰史。
3、河口古镇的肌理规划
古镇的码头沿江排列,房屋也是按照此规划布局而建造,逐渐形成了一堡街、二堡街和三堡街商业长街。长街的尺度在当时的地理条件下算得上空前规模宏大,各要素之间相互叠合,直观表现即为肌理、尺度、规格、装饰的互相作用化。
四、提出古镇景观设计研究策略
挖掘人文资源:古镇改造要准确定位,创建地域文化特性,充分挖掘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古镇的历史和地域文化,更加递进的展现古镇特色,整合当地文人、艺术家的加入,可通过现代化手段开发本土地域文化特性的古镇景观。
五、结语
在文化层面上:1)重视传统传承。只有当我们在继承和发展中去发扬传统文化,才能够抓住精髓,重新定位河口的功能规划。2)规范人文意识。让人们都树立正确的保护意识。3)培养文化底蕴。摒弃现代视角的功利性局限,如今我们应该从历史遗存入手,避免陷入发展失衡的地域文化斑块区。在物质层面上:1)重视核心发掘。设立核心发展区域后,拆除周边私建房屋,形成有核心到节点的交相呼应。2)规范格局形态。保证地域文化特性的景观风貌。当我们去思考整个古镇地域景观的构建时,已经反映了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地域文化的缺失,我们应该摆脱方法的局限,充分凭借大环境整体传统村落优势,回到地域文化特性的“本源”层面,为河口今后的发展开创一条独立特色的古镇崛起之路,为今后的地域景观建设保留期待。
参考文献:
[1]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法.黄谷兰等译.北京:中国建筑,1992
[2]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9):19-22.
[3]王纪武.人居环境地域文化论——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42
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研究 篇2
一、高寒地区滨水景观的现状分析
高寒地区滨水景观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两岸植物种植率低、土地裸露面积较大、种植结构较单一。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生态环境利用率较低,保护体系不够健全。排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及环卫设施还不够完善,水体污染较严重。
(三)由于人为因素,河滩湿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河堤绿化面积减少,植物种类减少。
(四)已建滨水景观的连接区域和道路外侧绿化带没有进行详细规划和建设。
(五)由于高寒地区的地域性特征,一些滨水景观、建筑、小品的利用率极低。
二、高寒地区滨水景观的营造策略
在滨水景观的营造中,要结合生态功能、施工技术以及高寒地区的地域特征等要素进行设计研究。
(一)自然生态景观
1. 水体修护,保护水体不受污染。第一,严禁未达标或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体;第二,用湿地恢复水体的周边环境;第三,用自然排水渠对临近地面的污染物进行过滤,可减少侵蚀、稳固河岸;第四,可在原有河道底部铺设碎石等沉积物,增加植物的挂膜面积。
2. 建立动植物生态群落。可营造大面积水域,为多种水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使滨水景观的动植物增多,形成良性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也可以达到生物自净处理的目的。设计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讲究植物的一般层次组合搭配和养护管理,以及培育地方性的、耐寒性高的植物,如白桦、银杏、火棘、迎春等耐寒陆生树种,芦苇、水葱等水生植物能够吸附杂质以及氮、磷等化学物质,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本地树种与外来树种、慢生树种与速生树种、四季树种和短季树种共同种植。
(二)驳岸设计
应采用以生态驳岸为主、人工驳岸为辅的设计形式,既能防洪护堤,又能维持水系的生态平衡。
1. 水岸线的形态。从客观上讲,平直、同宽的河道,水流速度一定相等,水体的流动时间和长度也会缩短,会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形成破坏力,并可能导致洪水的发生。因此,应采取弯曲的、不等宽的河道设计方法,减缓水流速度,并能相对延长水岸线的长度、防止洪水发生,给人以舒适、自然的滨水景观感受。
2. 河堤的处理。因高寒地区长时间河道流量较小,河道大面积长时间无水,滨水景观效果差。所以,应设计一个可以适应不同水位、不同水流量的河堤,并保证四季水流流畅。因此,应选取阶梯式的河堤设计结构,使整体的水位保持一个连续的蓝带。
3. 绿地和铺地的设计。绿化率超过50% 的城市,可有效减尘、降温。滨水区的植物种植,能使景观与生态更好地和谐发展。滨水景观铺设的整体硬质地面,透水性和被动蒸发冷却效果较差。因此,应优先考虑具有渗水能力或蓄水能力好的环保材料,将砖材和绿化结合。
4. 滨水景观设施。建筑、雕塑、小品、游憩休闲等设施是滨水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相应的设计应注意形态、尺寸、材料、颜色等方面,不仅要体现与水体的关系,还要运用元素符号反映地域文化内涵,例如不同性质、位置的小品可以通过共同的主题或相关联的形状、颜色等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此外,还可以把水体的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结合起来。同时,要根据周围环境的需求设置座椅、垃圾桶、标识、路灯、公共厕所等基础服务设施,采用鲜艳醒目的颜色,丰富冬季户外单调的景观。
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研究 篇3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城市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桂林市訾洲公园规划设计与地域性传统文化的结合为例, 介绍了在现代综合性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和再现当地的地域性历史文化,设计时将城市历史文化、历史空间、生态要素等结合在一起考虑, 才能更好地达到地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契合。
訾洲公园区位与文化背景
訾洲公园位于桂林市区中心漓江东岸水滨的訾洲上,东靠桂林七星公园,西对象山,南接穿山和象鼻山公园隔江相望,訾洲公园是桂林最年轻,又是最古老的公共活动空间。訾洲公园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城市公园,浓缩了桂林的山水和桂北地区的历史文化精华。
訾洲风景开拓历史悠久,唐代和二十年(817年),桂州刺史兼桂观察使裴行立在洲上建燕亭。立飞阁、植花木,开桂林山水园林整体规划开发建设先河。訾洲公园因唐代洲上曾有訾姓人家住而得名,地形呈条形如舟浮水中,又称浮洲,每到秋天,洲上苍翠之中红黄秋叶翩翩,訾洲红叶桂林秋为桂林胜景。在烟雨弥漫的时节,云纱雾幔,訾洲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岚雾缭绕,洲岛隐约可见,或淡或浓,犹如一幅水墨画卷,充满诗情画意,訾洲烟雨是桂林著名的老八景之一。
訾洲公园设计理念
桂林市訾洲公园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其设计运用现代设计表达手法,以桂林市訾洲文化为历史背景,充分结合现代的人文、生态景观进行创意营造,为市民和游客打造出一种以地域性人文、生态化、现代的地域性文化景观。訾洲公园作为生态型的城市公园紧沿漓江熟悉布置,是沿漓江游览的重要景点之一,具有重要的景观美学地位。设计时根据地形和功能出发,合理组织空间布局,创造出訾洲烟雨和观象台等景观,让生在城市中的人们能够充分感受生态、大自然的魅力所在,削弱紧张的城市生活给人的压力, 还原人们部分被城市扭曲的自然性情和属性。訾洲公园规划设计遵循了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构建成为江山会景,人文荟萃,集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公园。
訾洲公园设计定位
訾洲风景开拓历史悠久,是桂林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园林遗址。自古以来訾洲即为文人墨客驻留隔江观象之圣地。该公园的规划设计围绕古代文人墨客游览訾洲岛为主题。景观划规划结合古代文人墨客雕像、诗词广场、烟雨楼、雅竹居、幽兰轩、怡闲馆、訾家洲亭等风景建筑,体现出了桂林市地域性的传统文化, 将公园设计成沿漓江边的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訾洲公园设计定位以地域性传统文化为主线, 深入挖掘桂北相关文化景观元素, 把地域性传统与现代人的生活理念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訾洲公园打造成为一个集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訾洲公园景点设计
訾洲公园的整体规划思路以訾洲历史文化为主题展开空间布局, 主要包括一烟雨湖、诗画广场、观象台、幽兰轩、怡闲馆、訾家洲亭、燕亭、流芳亭等景观区域。訾洲公园是一个四周环水的自然生态性公园,观景路线设计是整个规划设计的重点之一。园内交通路线设计紧紧围绕景观节点展开,主次路线划分合理,沿江路线景观节点设计巧妙,让美丽的漓江水域成为公园景观的一部分,把人们的游览活动延伸到江边,营造出一种山水亲和的空间环境。公园内部保留了基本用地风貌与植被现状,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自然、野趣的凤尾竹林和香樟树林造就了了竹林清境、香樟拥翠的赏景境界。园内用艺术化的构成方法阐述了“訾洲烟雨”和“訾洲红叶桂林秋”的胜景,营造出形成了飞瀑落虹、诗画汗青、枫叶留丹、烟雨涵碧、幽篁伞盖、银杏淌金、碑亭流芳、江山水月等景观。沿江边为可进入式草坪,为人们的户外活动都提供了自然场地,草坪周边树木围合出的自然空间若隐若现,也为游客游山览水提供了广阔的休憩、娱乐空间。
结语
桂林市訾洲公园以传承地域性文化作为主要设计思路,利用桂林市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桂北地区的地域性文化背景作为设计元素,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地域性文化用艺术化的手法展现出来,这是桂林市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继承和弘扬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显得非常重要,同时还要遵循生态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便让我们在今后的城市公园设计工作中付出不懈的努力,创造出更加舒适美好的地域性城市公园空间,彰显地域性文化的魅力。
小议室内设计的地域性论文 篇4
采光对日照偏少的成都来说显得格外珍贵,对于向阳的居室,阳台可以尽量做得开敞。设计者可以将阳台设计成休闲空间,供主人冬日休闲娱乐,享受冬日暖阳。同时还要考虑晾晒衣物的问题,因为阳光较少,空气湿度又大,所以对于通风较好的阳台,设计者可以分出一部分空间用作晾晒衣物。像西藏这样的高海拔、日照强的地区就要把遮阳放在首位,强烈的日照不但会提高室温,使室内早晚温差加大,更有可能造成因为暴晒而引起家居变形开裂,衣物织品脱色老化。所以,在保证良好采光的前提下为了减弱日照强度,可以采用透光的纱帘,这样既过滤了阳光,也起到了装饰效果,还可以随着季节、心情的改变而变换不同的视觉感受。
我国江南地区普遍比较潮湿,尤其是到了梅雨季节,几乎每天都下雨,所以家居设计应做好防潮。防潮重点要关注储物空间,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将储物空间做成密封的,再加入防潮剂,这样就可以较长时间防潮。如果不能保证密封,就尽量保证储物空间的密度不要太大,并使其保持良好的通风,可以把大的储物空间分散成若干小的储物空间,使其收放比较方便,便于晾晒、烘干。甚至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影响美观的前提下在阳台上设排烘干机的位置,便于衣物等物品的干燥。在湿度大的地区也不适于摆放箱体的床类家具,各类家具的底部都应与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比较干燥、多风的地区则应适当安装加湿器,供晾晒使用的阳台可以安装玻璃形成封闭空间,以免物品干裂或衣物被大风吹落,也可以有效地减少灰尘进入。
除了气候条件以外,地域文化也必然渗透在当地人每一天的生活之中,设计者应该在家居设计中为他们的生活习惯、文化娱乐、宗教信仰等活动提供便利的条件。比如山西人爱吃面,而且都是亲手现做面,做面几乎是每一个山西家庭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这样设计者就要考虑整体厨房的稳固程度是否可以承受人们每天在台面上揉面的压力,有没有放置做面的大案板的地方,等等。又比如南方很多家庭冬天要制作香肠腊肉,那么他们将香肠腊肉晾晒在哪里比较合适呢?应该选择不易被看到(不影响美观)且远离衣物的阳台角落(防止气味污染)。
另外,像四川人爱打麻将,广东人爱喝功夫茶,设计者就可以将休闲娱乐的空间设计成可收放的空间,供主人会友娱乐时选择。在色彩、装饰等方面,设计者可以从当地的信仰文化、地方戏曲文化、地域建筑艺术以及自然历史名片等地方文化中提取元素进行设计装饰。
“表现地域文化的室内主题设计应汲取现代设计中的优点,并结合地域特色和自然环境进行设计。在现代技术的指导下,应将具有地域性的、文化性的室内设计作为现代室内设计的重点。”②好的设计应该是使人生活得更加舒适、舒心,是可以在保持、彰显地域文化的同时,融入地域生活,使得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与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协调的设计。
从城市营销看地域性景观设计 篇5
[关键词] 城市景观 城市营销 地域性景观
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小桥流水的苏州古镇;椰风
海韵的南国风情;层次错落的重庆山城;浑厚质朴的西安古都等,都因极具地域特色而闻名天下,吸引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因而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巨大贡献。如何挖掘城市的自有特色是摆在经济发展前的问题。尤其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伴随着西方文化给中国文化与传统带来的巨大冲击,面对国内许多城市正在丧失千百年形成的城市个性,“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正在磨掉城市特质的现状面前每一个城市设计师都在思考如何走出困境。如何营造城市景观的特色与差异成为景观界关注与研究的问题。其中“地域性景观”更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城市营销与城市景观
城市营销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概念,是城市决策层高度重视的、在城市形象统帅下的、各相关组织协力推进的、对城市范围内具有整体性、公共性、战略性、能够体现城市独特卖点并受到游客喜欢的旅游产品群进行的一切宣传推广活动。依据营销大师科特勒的观点城市营销的实质就是利用市场营销理念和方法管理城市。把投资者、旅游者和居住者当作顾客和消费者,把城市软硬环境当作“城市产品”,按照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改进“城市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吸引顾客和消费者消费更多的“城市产品”。其核心内容有:为城市树立强大而有吸引力的地位和形象;为现有和潜在的商品、服务的购买者和使用者提供有吸引力的刺激;以有效、可行的方法分发、配送城市产品和服务;推广城市吸引点和利益,让潜在使用者完全了解该地区独特的长处。最终达到使城市更多地获取有益的跨国、跨区域资源,创造和维护一个有效率的市场,营造一个良好的、对各类有益资源更有吸引力的公共环境。增加城市创造价值的能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城市景观作为城市各空间实物形态的组合,既包含生态的自然要素,亦包含各类人工设施要素。如城市的广场、街道、公园绿地和住宅区景观,以及旧城中传统街区的改造和纪念性标志场所等,是城市的硬件环境因而成为城市营销的载体。
二、地域性景观
地域性是一切与地理空间位置相关的事物和学科所具有的基本特性。环境景观区域分异规律是导致环境景观形成不同特色的最基本规律。由于地理地域分异,人类居住的建筑景观、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和集镇景观以及民风习俗都互不相同,使在地球不同的空间和区域中形成不同的人文景观板块。由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空间分布不均一的特点,所以环境景观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也就是地域分异规律在环境景观的具体表现,由于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形态,一种要素在一个地区呈现出的变化规律在另一个地区不可能是一样的。地域性的形成离不开三个主要因素:一是本土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季节气候;二是历史遗风、先辈祖训及生活方式;三是民俗礼仪、本土文化、风土人情、当地用材。
所谓景观设计的地域性是指在设计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风格以及本区域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
重视地域性景观的表现在城市营销中的作用会如何呢?
众所周知上海新天地在保留原有石库门的风貌前提下,通过功能的改造打造成为上海最有特色的“城市商品”成为中外游客的必选项目。与此相同的大连市依据其区位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风光独特的特点营造最佳的城市投资环境和最宜人的居住环境,打造环境优美的名城。通过努力,集北国雄伟与南国秀丽于一体的城市特色形象、追求卓越气质的现代城市特色精神,使大连的城市形象催人夺目,城市的品味和价值日益提升。
城市的地域性景观设计有利于场所认同感与归属感也即城市场所精神的营造。人对环境的认同是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上,而地域性的景观设计采用的内容、形式与手法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所熟知的,人与景更能产生共鸣,更有利于交流。同时在熟悉的环境中有利于人的交往,从而产生群体意识,强化归属感。进而使城市更具场所精神。正因如此,具有地域性的城市景观才是人性的心灵港湾与最宜人的居住环境。
一个城市的形象和个性,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城市景观。城市景观的形态是具象的,表现是多样的。诸如城市广场这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观往往成为展现城市形象与风貌的窗口。如果每个城市景观都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特色,那又如何发展旅游业,如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如何走向世界。都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而民族性在某种意义上与地域性是等同的。严格而言,地域性的概念更小,民族性的范畴更大。正是因为地域性的城市景观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其设计方式已受到景观设计
界的普遍关注。
三、地域性的城市景观设计方式
地域性在环境景观中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怎样才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是每个景观设计师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景观设计实践中对其也有一番感悟。
其一:城市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的特征,适应场所自然过程,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
表肌理的破坏。设计师应以专业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场地固有的特性,充分发掘景观资源。否认“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围海造田”的做法。设计形式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
其二:城市景观设计应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传统,研究其风俗习惯,保护城市历史文态。城市历史文态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对于人性的形成、人的素质和品格的培养,以及不同民族性格与精神的造就,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保护历史文态是塑造城市特色、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设计中用形象、寓意、象征的手法再现文化传承。融合当地文化和历史以及运用园林文学,借鉴诗文,创造园林意境。还可引用传说,加深文化内涵;题名题联,赋予诗情画意,达到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还通过对地方志的研究,寻找当地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历史人物,用艺术化的方式再现,增强人们对环境的认同,通过强化其历史文脉的源远流长,使城市景观更具场所精神。
其三:城市景观设计应重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古迹与遗址,并让新建城市景观与历史景观和谐共生。基于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成熟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许多国家的大城市既保护好应当保护的城市文化遗产,又使新建筑得以创新、发展,两者是共生、互补的关系。城市的景观是新老交替并存、统一协调,其结果是城市的特色反而更突出和加强,而不是衰弱。城市的景观环境建设不断向纵深和广度发展,研究人的活动与环境行为,精心设计出丰富多样的城市公共空间。
其四: 城市景观设计应辨证地继承与发展传统形式。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地域性不等于地方传统建筑的仿古、复旧,地域性依然是现代建筑的组成部分,在功能上,在构造上都遵循现代的标准和需求,仅仅在形式上部分吸收传统的动机而已。可以是把传统、地方建筑的基本构筑和形式保持下来,加以强化处理,突出文化特色,删除琐碎的细节;也可以运用传统、地方设计的典型符号来强调民族传统、地方传统和民俗风格。其手法更加讲究符号性和象征性,在结构上则不一定遵循传统的方式。
其五:城市景观设计应大量采用当地材料。植物和建材是构成城市景观的主要元素。当地材料的使用不仅是地域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低,其与环境相协调的质感与色彩,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具有亲切感的。所以保护和利用地方性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师的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域性的城市景观设计是城市营销的重要载体;是标识城市特色的手段;是地域传统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体。因而地域性在景观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每一个能让人赏心悦目的景观都是因为它们具有与众不同的地域性,而城市也将会因为拥有独特的城市景观而自豪于世。作为城市设计者的我们,在设计时,应首先考虑它的地域性和区域化,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更有特色,更有个性化,也更具世界性。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研究 篇6
关键词:室内设计 地域文化 批判性表达
任何空间设计都脱离不了“地域”背后各种内在或外在的自然约束力,室内设计同样如此。研究地域文化在室内空间中的批判性继承,将有助于地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和而不同”,有益于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之间的融合,有益于提升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品位,为设计工作者打开灵感之门。
一、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
深入分析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一)地域物质文化
建筑,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的庇护所,必然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物质文化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历史环境等多个方面,这是制约建筑设计最为直接的因素。首先,地形地貌是影响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生存空间区位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民族生存智慧,孕育着差别巨大的地域文化;其次,从气候条件来看,我国各地区民居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做出直接反映。如在降雨、降雪量大的地方,建筑屋顶坡度较大,以达到加快泄水和减少屋顶积雪的目的。再次,自然资源是影响建筑形式和室内装饰地域性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土质、水质等的差异,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也有所不同;最后,建筑的营建总是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并受到该历史时期的技术状况、经济基础等的影响。建筑既是文化现象,又是商业现象,它不但受文化发展规律的支配,也受经济发展规律的支配。
(二)地域制度文化
相对于物质文化是自然存在或人类创造的有形环境而言,地域制度文化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无形环境,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民族精神,包括家庭关系、等级制度、民俗民风等几个方面。首先,建筑的存在除了满足人类生理需求之外,也承载着调节、转换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因受到不同的婚姻家庭类型、生育制度、社会习俗、生存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产生了特色鲜明的民居建筑制度文化。其次,在等级制度方面,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不同等级的建筑形式,其屋顶样、色彩装饰、方位朝向、建筑用材、群体组合等,几乎所有的细则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让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象征与载体。再次,民俗民风是地域文化的主要部分,是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标志,如在侗族村寨的鼓楼建筑、北京四合院等,就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象征。最后,宗教信仰是历史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风俗。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着几乎所有的宗教建筑。
(三)地域意识文化
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研究 篇7
关键词:会展设计,会展产业,地域文化,城市名片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同时人们对无论是实际的商品或是城市、企业文化的展示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会展往往能够成为最直接的交流名片, 但是要让会展设计充分展现地域性特色文化, 却往往因为设计方片面的追求速度及国际化效果, 而忽略了地域性特色文化的展示, 或者只是对地域文化进行简单的复制黏贴, 导致会展设计中地域文化的缺失、乏味、空洞, 从而失去了吸引我们视觉的内在魅力, 导致地域性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凋零。针对这方面, 我国会展设计中, 应该多注重研究地域性特色文化的的运用, 深入了解当地实际情况, 通过重新的构建及展示, 使地域性特色文化在会展设计中发挥出自身的内在魅力。
一、地域性特色的构成元素
1、文化元素
在会展设计中, 文化元素通常指的是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 本身经过长久的时间积累的文化沉淀, 常常被人习惯性的代表该城市的文化魅力, 并且该这种文化的沉淀通常能够展现该地区的人文涵养。而由于地域性特色文化本身由于地区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 包括该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发展这种文化元素在会展设计中应用时, 通常能让观众能够主动带入该地区的地域性特色中去, 感受地域不同所带来的魅力。
基于该原因, 会展进行设计时, 设计人员必须要主动深入的去了解该地区的独特的文化, 挖掘出它独特的人文主体及地域文化, 并且能够按照该地区的地域性特色, 设计出符合当地地域特色文化的载体, 才能构建出一个真正能够表现当地特色的作品。
2、自然元素
在整个城市或地区当中, 自然环境是该地区中各种不同的自然因素相互穿插, 相互组合而成。自然元素包括该地区的山脉、地势、植物水体、气候等等, 而地域性特色的构成往往也是由自然元素作为基本的硬件存在的, 也就是说, 该地区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地域性特色, 必然离不开自然元素的影响, 甚至是深刻性的。那会展设计要将地域性特色融入进去, 也要参照改地区的自然元素的表现, 才能构建出更符合人文主义的设计。
3、传统与时代的衔接
每一个地区都有本身发展的历史轨道, 由于各自历史背景的多样性, 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地区所展示出特色都区别于其他地区。如我国地大物广, 南北差异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呈现, 这种差异不仅仅是气候上的, 更多的是人文表现的不同。如北京作为首都, 所呈现的更多是作为首都的大气与庄重。但是若到了南方的城市, 比如苏州, 展现的或许又更多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绵绵情意。因而会展设计中, 在发扬传统的同时, 再结合时代的发展, 并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会展设计, 让会展设计在有地域性、时代性的同时, 更有前瞻性。
二、地域性特色在会展设计中的应用
1、全面熟悉了解地域特色的展现
要懂得在会展设计中表现地域性特色, 必须要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 才能找到切入点, 只有找到了切入点, 才能在会展设计中找到能体现本身地域特色的表现所在。下面以2010 年上海世博会作为研究对象, 全面分析地域性特色在会展设计中是如何被运用的。
1、以当地地理性特色为展现主题
弄堂、庭院、小径、广场……这些元素在意大利传统城市中随处可见。在二战前, 大约有80% 的意大利人生活在具有此类特征的住宅中, 这种历史城市布局的概念遍布整个意大利。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延续了这种传统的概念, 希望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回忆。[1]
2、以地域性特色历史文化为展现主题
中国馆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 鼎盛中华, 天下粮仓, 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 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 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 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2]
3、以当地人口、历史成就等为展现主题
沙特展馆形似一艘高悬于空中的“月亮船”, 在地面和屋顶栽种枣椰树, 形成一个树影婆娑、沙漠风情浓郁的空中花园。馆内介绍沙特阿拉伯地理、人口、历史、政治等内容, 重点展示四种类型的城市:能源之城、绿之城、文化古城、新经济之城, 揭示水、石油和知识是沙特阿拉伯城市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3]
4、以当地有地域性特色的自然材料、自然风光、色彩搭配为展示元素
上海世博会马来西亚馆馆, 在这次世博会马来西亚馆将采用可循环利用的油棕、塑胶等材料建筑而成, 重点展现马来西亚的独特风情和团结的民族精神。并且展馆的设计灵感源自马来西亚传统建筑。整个展馆由两个高高翘起的坡状屋顶组成, 犹如一艘木船;屋顶尖端的交叉构架是马来西亚本土建筑的特有符号;观光电梯被设计成吉隆坡“双塔”摩天楼形状。展馆一层, 外廊和入口部分以伊斯兰教清真寺为原型, 体现伊斯兰教作为马来西亚国教的重要地位;屋顶被柱廊架起, 在表现手法上模拟传统长屋的模式。展馆外墙则借鉴了马来西亚传统印染的纹理, 由蝴蝶、花卉、飞鸟和几何图案组成。
三、结束语
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承载了这个城市的兴衰, 城市发展越久远, 历史就越厚重, 二想要把历史很好的展现出来, 与该地区的地域发展密不可分。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想要在会展设计中很好的展现地域性特色, 实现地域性特色的完好呈现, 不能简单的对各种元素进行复制粘贴等等, 这样的设计效果将是暗淡无味的, 要展现出地域特色的内涵, 要重发挖掘出内在的生命力, 采用合适的技术手段, 把地域性特色传承开来。
参考文献
[1]上海世博会意大利国家馆开工_CCTV.com_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中央电视台[引用日期2012-09-13].
[2]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介绍.百度百科.
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研究 篇8
关键词:被动式建筑设计 地域性 因地制宜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068-02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产生了能源危机。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不断增长的国家对能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由于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值约1/3,因此建筑节能成为我国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节能设计包含主动式设计与被动式设计。主动式设计往往造价不菲且维修成本高;被动式设计一般造价成本低且不消耗其他能源。相较于主动式设计,被动式设计更适合在我国这种发展中国家进行推广利用。另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经济、文化条件复杂多样且差异明显,因此被动式建筑需要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
1被动式建筑设计及中德合作项目简介
1.1被动式建筑设计概念
“被动式建筑设计是指在规划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根据建设基地区域气候特征,遵循建筑环境控制技术基本原理,综合建筑功能要求和形态设计等需要,合理组织和处理各建筑元素,使建筑物不需依赖空调设备而本身具有较强的气候适应和调节能力,创造出有助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良好建筑内外环境”。
1.2中德被动式建筑合作项目简介
“我国自2009年起,在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的指导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促进中心与德国能源署在中国推广建设被动式低能耗建筑;2011年6月,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德国交通、建设和城市发展部签署了《关于建筑节能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进一步明确发展被动式低能耗建筑以最大限度降低建筑能耗的合作重点”。2014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加大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同年7月中德生态园被动式建筑合作项目在北京签约。截至2015年,国内已有40栋被动式建筑列入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计划中,被动式建筑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建筑业的重视。
“在中德双方技术人员的合作中,从方案设计、材料产品选择、施工工法、验收检测等方位探索了适应中国当地条件下建造被动式建筑的解决方案”。结合地域性特征,我国被动式建筑发展的优势在于“中国建筑师拥有深厚的地区建筑积淀,地区建筑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适应自然气候、地区风俗及经济技术的材料运用和建造方式”,值得被动式建筑设计的吸取与借鉴。
2地域性对被动式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2.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又分气候、场地风环境及场地地形环境三方面。一是气候,我国地域辽阔,是南北、东西气候特点差异很大的国家,不同的气候特征直接影响着被动式建筑设计的侧重方向。二是场地风环境,良好的场地风环境可以为住户提供舒适的室外活动条件,有助于提升地块的活力与凝聚力,能为单体被动式建筑设计减轻负担。三是场地地形环境,常见类型包括平地及坡地,不同类型的地形环境需要适宜的被动式规划设计,这样不仅能减少用于平整场地的施工成本同时还能创造独特的建筑形态。
2.2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包括历史、风俗习惯及凝聚地方特色的事物这三方面。历史指地区内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存在过的历史事物及遗留的历史事物例如传统建筑等;风俗习惯,指当地人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以及道德标准等;凝聚地方特色的事物主要指能代表地区精神或者该地区特产的事物等。这三项因素影响着被动式建筑设计中建筑朝向、平面选形及外窗遮阳等方面。因此在建筑方案初始阶段,建筑师除考虑建筑整体性能外又要迎合地区文化,使被动式建筑设计既包含理性又包含感性。
2.3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主要包括结构、材料及细部设计这三方面。结构是建筑落成的首要条件,直接影响着被动式建筑设计中建筑形态设计及屋顶形式设计;材料如:墙体材料、玻璃材料、窗框材料等,直接影响着被动式建筑设计中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采光设计及自身遮阳设计;细部设计如:屋面出挑、屋顶坡度、屋面材料等细部,直接影响着被动式建筑设计中建筑遮阳及排水设计。从这三方面可知,技术为被动式建筑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壳体,成为决定被动式建筑设计成败的前提条件。
3不同地域因素下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
3.1不同环境下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
3.1.1不同气候下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
我国气候分区按照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的规定划分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这五个气候分区,其中严寒地区与寒冷地区的被动式建筑设计存在许多共通之处,因此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探讨。
(1)严寒与寒冷地区:保证围护结构能满足冬季保温与夏季隔热的需求;降低建筑体形系数;采取合理的窗墙比;尽可能地利用太阳能,有效地降低采暖与照明能耗;部分寒冷地区考虑外窗遮阳。
(2)夏热冬冷地区:围护结构保证夏季隔热并兼顾冬季防寒;不追求过于较小的体形系数,而是和采光、日照等要求有机结合;适当加大外墙的开窗面积同时强调外窗遮阳;有效组织室内自然通风。
(3)夏热冬暖地区:重点防止夏季太阳辐射,围护结构满足隔热保温要求,同时在其外表面采取浅色粉刷或者光滑饰面装饰;屋顶隔热应考虑通风屋顶、蓄水屋顶、植被屋顶等结构形式;设计有效的遮阳方式;设计连续通风改善室内热环境。
(4)温和地区:围护结构选取中等蓄热性能材料;屋顶采用浅色设计;南向窗设置外遮阳,东西窗设置活动遮阳。
3.1.2不同场地风环境下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
场地风环境设计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冬季防风设计:利用建筑阻隔冷风,即通过适当布置建筑物来降低风速;设置风障;避开不利风向,主要开口部位和街道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另一方面,“夏季或过渡季通风设计:建筑主立面宜以一定的夹角迎向过渡季和夏季的主导风,建筑面宽不宜过大;建筑间距应适当避开前面建筑的漩涡区;为了促进通风,建筑布局应尽量采用行列式和自由式”。
3.1.3不同场地地形环境下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
(1)平地,合理设计建筑布局及朝向;合理组织自然通风;合理设计场地景观,形成调节性的微气候。
(2)坡地,除上述(1)内容外: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如图1大连大有恬园中建筑布局平行于地形等高线,将每两栋住宅间因缓坡形成的平台下方空间作为车库使用,有效节约了土地面积;“对于坡度较大的地形要尽量保护地表原有的地形和植被,尽量采用少接地的被动式建筑设计;合理设计建筑形体达到与地段整体环境的和谐”。
3.2不同文化下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
不同文化下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需要从文化内容中的多个角度出发。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从历史中存在或者遗留下的事物中吸取被动式建筑设计经验,如传统民居中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及材料运用等方面值得现代被动式建筑的学习与借鉴。其次,从风俗习惯的角度出发,在保证建筑整体性能的情况下,被动式建筑设计尽量迎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如:建筑布局及朝向尽量迎合当地人的伦理道德;建筑形体尽量迎合当地人的审美;材料选取尽量迎合当地人的社会风俗。再次,从凝聚地方特色事物的角度出发,被动式建筑设计向凝聚地方特色的事物靠拢,如图2大连贝壳博物馆建筑形体从大连海边盛产的贝壳中获取灵感,设计了贝壳外形的屋顶,该屋顶形式不仅为建筑提供了较好的遮阳效果,同时也迎合了大连海滨城市的特色。
3.3不同技术下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
由于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情况不同,因此各地区建筑建造的可利用条件也不同,以下从结构、材料及细部构造这三方面研究不同地区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一从结构出发,结合地区建筑的设计水平、建筑构件及建筑材料的生产情况,采用高效的结构设计及经济合理的结构形式,如: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存在地域限制的问题,其中混凝土预制件工厂多数存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形成区域发展;在此背景下,建筑工业化较发达的地区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在BlM技术的设计下,实现建筑结构的高效、经济的建造。二从材料出发,各地区建筑尽量采用本地生产的建材,避免从外地区运输材料,从而产生能源浪费。三从细部设计出发,结合各地区的环境及文化特征采用适宜的被动式建筑设计,如:我国西北一带的传统民居,由于当地气候干燥降雨少,屋顶防水、排水设计考虑的较少,屋顶坡度较缓,屋面一般用秸秆或高粱秆抹灰;而长江以南地区,雨水较多,一般屋顶坡度较大,屋面用青瓦。
4结语与展望
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的论文 篇9
2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设计思路分析
地域文化受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生活方式等条件的长期影响,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室内设计的风格和设计理念。我国的室内设计在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环境中,应将民族传统习惯作为设计的基础,设计的结构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并且应该能够满足当地人们对于建筑结构的审美观,对于建筑物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延续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主导地位。
3室内设计延续措施
3.1地域文化实践延续总体策略
(1)充分继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千年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式,是中华儿女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良文化,其中,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特定地理环境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的文化形式,它直接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与人们的日常活动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合理优秀的传统设计理念进行充分继承和发扬,在室内设计中,将其中好的因素充分与设计理念相结合,发挥设计者的创新意识,实现新时期室内设计的创新性和继承性。
(2)融合地域环境。结合现代社会的室内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特色,并且结合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将这些因素与设计理念相融合,实现完整合理的地域性设计。
(3)融合地方风俗,遵循人性化设计。人是建筑物居住的主体,必须要充分尊重用户对居住区域的个性化要求,满足用户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以当地的风俗习惯为基础,设计出最适合的设计主题,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实现设计的精品化。
(4)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新时期的室内设计,应该尊重时代发展特点,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满足设计的生态化和绿色环保。由于能源的日益枯竭,资源浪费严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关注的话题,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室内设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设计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在实际生活中寻找设计灵感,通过科学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主题,将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室内设计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实现新时期室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3.2创新手法,渗透地域文化于室内设计
地域文化的设计手法通常是用材料与色彩来表现的,因此,凡是具备地方文化特色的图案、纹样等传统设计品均可作为室内设计的参考。然而传统材料以及传统的单一色彩的设计手法都有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在新时期的设计体系下,往往不能达到设计趋势的要求,若是简单地为了追求创新,而过分迎合新时期的设计理念,虽然在设计中添加新元素,但是设计师的思路仍是按部就班,使得设计毫无新意,这也是不可行的。这样就要求设计人员因地制宜选取室内装饰材料,在装饰过程中合理融入地方特色,并使材料生态化(即材料无污染)。色彩的合理运用是展现地域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古代,色彩是地位的象征,具有重要的阶级性。设计师在色彩运用方面,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对色彩进行大胆尝试和搭配,通过各种色彩搭配手法,营造出具有设计感的居住空间,将地域文化充分的与设计理念相融合,实现室内实际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同时,要加强室内设计国外文化相结合,在满足传承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用户的个人审美观和价值观,借鉴国外的流行元素和设计理念,更好的满足用户的精神文化追求,实现室内设计的国际化和创新性。地域文化对于室内设计的影响非常大,并且具有重要的意义。室内设计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结合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充分尊重时代发展特点和用户的个人审美观、价值观,形成科学创新的设计理念,实现室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 环保关联物质保证书
★ 室内设计论文
★ 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的论文
★ 室内设计教学论文
★ 人文情结室内设计论文
★ 商场的室内设计探讨论文
★ 环保论文
★ 民国风格对室内设计的借鉴与启示论文
★ 绿色室内设计的原则与开展策略论文
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研究 篇10
纵观国内外的风景园林建筑,其规划和建筑都是遵循了建设地的地域特征之后而建造的,将选址的自然环境、历史古迹、文化特色等地域特征进行了完美的融合,深刻的展现了当地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我国历史悠久,每个城市都被赋予了特有的人文色彩,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历史,那就是没有根基的城市,缺乏亲和力。地域特征涵盖领域广阔,由于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所以每个地域均呈现了不同的地理特征。地域特征包括气候条件、水文环境、植被覆盖率等自然要素,是自然界和动物界的有机结合体。文章主要研究了地域特征,分别从气候、场所、背景、社会以及文化五方面分析,阐述了地域特征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一、气候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极为活跃的因素是位于地球外圈层的大气,它为地球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提供了客观环境。特有的气候气象特征是因为受到周年变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造成了地域特征的异样,对于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生物种类、地形风貌,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了风景园林的建造风格。现代风景园林在设计过程中,会考虑到光影的投射、气流方向和规律、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这几方面对于园林空间、地形、水系、色彩等设计元素的处理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园林的设计更加注重各方面为人或物营造的环境氛围,空间舒适度的要求更加显著。风景园林中的主要造景要素就是植物,不同的植物会受到相应气候的制约,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植物的品种和风格各有千秋,它们凭借色彩的丰富、迥然不同的形态成为了园林景观的主体,使每个园林景观别具一格,深深的印刻了文化历史的烙印,展示了独特的地域风貌。细心优秀的园林师善于发现地域之美,将其与园林设计理念进行融合,这就使得特定区域的园林景观变得独一无二。
二、场所因素
由于岩石种类的不同,再加上表层被风华的影响,形成了人类和其它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不同地域的地质土壤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域的自然景观。地貌是指因为地球内外力的相互碰撞和挤压而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理外貌和形态特征。地球表面地貌的形成,一方面是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自然运动的内动力影响,另外,就是受到气候的风化、冰川运动和流水冲刷运动等外动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喀什特地貌、丹霞地貌等不同类型的地貌类型。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和工程师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善于利用基地的固有特征,得景随行,营造出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在现代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很多设计师因为受到现代艺术思想的熏陶,不只是依据堆山理水、筑亭建台,而是地域蕴含的自然美,巧妙的运用大地肌理进行设计,让园林景观蕴藏更加鲜明的艺术特色。
三、背景因素
城市的人文环境是在特有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文化特色,历史背景承载地域的发展脉络,具有独特的历史研究价值,是研究地域文化发展和更新创作的基础。地球已经拥有上亿年的生命,每一块土地都保存着演变的历史,充分的挖掘蕴藏的历史信息,提炼地域历史文化的精华,这是风景园林设计工作的基础。通过设计地域历史背景的结合,可以使园林设计景观更加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整体的框架和设计理念易于理解,既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又赋予了景观强大独特的生命力。如果风景园林的地域设计没有历史背景的融合,就会失去鲜活的生命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历史演变的信息,为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依据,所以,要在尊重地域背景的情况下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
四、文化因素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研究 篇11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风貌;延安宝塔山
在城市化进程中,积极传承地域文化,是当前地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延安宝塔山景观风貌的分析,进一步了解地域文化和景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其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1 地域文化构成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当代景观设计影响深远,在景观设计中要传承与发扬地域文化特色,寻求景观设计中最生动的创意点,具有深厚的内涵和丰厚的价值,这就需要在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彰显城市特色。
1.1 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在建立在不同的物质文化和生活基础的条件下,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在不断沉淀和升华中形成精神、物质的成果。地域文化可以突显出各地区文化生活特色和社会习俗。延安地域文化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它们扎根于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情感体验。[1]
1.2 地域文化和环境要素与景观的联系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合理融入传统元素,对地域性文化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地域性文化元素能自然的贯穿于环境中,形成具有感染力的景观效果,才能让人们深刻的理解地域文化的魅力,感受民族文化和自然之间的融合关系,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扬。
(1)地形的合理调配。在景观环境设计中,地形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地形联系着众多环境因素并起着支配作用,所以各环境要素和外加元素必须依赖着地形,相互联系。因此,在设计之初,必须对地形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依据地形结构进行合理布局策划,才能更好地衬托环境,让环境具有无限魅力。
(2)水资源的保持及利用。水是环境设计中重要的自然元素,影响着景观环境的面貌,水在景观设计中不仅是造型元素,还具有诸多实用功能,如灌溉土壤、调节心理、还能改变微气候。水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可激发人们更为密切的与环境之间发生联系,增强人们亲近大自然的主动性。
(3)乡土植物种植。乡土植物对各地域环境起着重要的美化作用,有针对性地将植物用于环境设计中,要求设计师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规格形态、色彩质地,科学的配置种植,在反映出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还可以创造更大的美学空间。
(4)建筑形态影响。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建筑,使我们感受到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建筑作为人们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据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特色,使地域建筑有机融合到景观设计中,不仅增加了使用的多样性,更丰富了地域文化内涵。[2]
2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以延安宝塔山景观风貌为例
2.1 延安宝塔山地域概况
延安地处陕北高原南部,窑洞是该地域主要的居住形态,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以窑洞为依托的生土景观环境。宝塔山是延安的城市背景,宝塔山海拔1135米,占地36公顷,植物茂盛,景色迷人。在经过历史文化的沉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聚落型山体窑洞,窑洞依山而建,形态丰富。延安宝塔区政府从2014年始对整个山体进行拆迁和专业化修复,提升后的山体建筑、道路、绿化及公共设施有了全方位的提升,呈现出既当代又有着浓郁地域色彩的景观建筑聚落,成为延安城市观光采风的新亮点。
2.2 延安宝塔山地域文化特色
延安宝塔山独特的地域特点,成为延安地域文化的窗口,分析宝塔山地域文化特色,可以从山体特征、院落格局、建筑形态、山体植被进行描述。
(1)山体特征。宝塔山是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物与革命遗址为一体的自然风貌景区,宝塔山主要区域约一千五百米,山体形成了五个向内的自然凹陷,蜿蜒起伏,犹如一条长龙一般横卧于延河旁边,道路形态错综复杂,贯穿于各个窑院,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
(2)院落格局。山体窑洞大多设有院落,院内窑洞联排布置,山体转弯或凹陷处,窑洞便随山体形态而转,宝塔山由于山体坡度不均,便形成连排窑洞有机交错的格局,院落依地势高低呼应,层次丰富。窑洞形成联排格局,洞口外尺度狭窄,仅用砖砌矮墙形成防护,道路贯穿在洞口外,与主通道连成一气,整体外观自然和谐,与山体色彩协调统一。
(3)建筑形态。宝塔山联排窑洞以石箍窑为主,洞內宽约三米,深三至六米,院内窑洞以三口、五口居多,因地势陡峭没有围墙的窑洞,也有七口连成一排,部分洞内开洞连通。窑洞靠山而建,窑脸均用本地的绿沙岩、黄砂岩砌筑,石料打制成立方体块料,结实厚重,表面加工成斜四十五度机刨纹理,砌成的立面整齐朴素,美观大方,洞口由石料箍成拱形,造型均匀,实木窗格形式多样、变化丰富,造型均不重样。窑脸顶端为窑头,在功能上起到保护院落的作用,青砖砌筑而成的围墙,高九十公分,基于青砖的模数可拼砌成多种花型,提升了窑洞的装饰性。远观山体连排窑洞高低错落、枢密有致,与山体背景相互映衬,成为延安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4)山体植被。宝塔山植被覆盖密度较大,由于延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植被相对较为单一,山体植被以沙棘、枣树、梨树为主。四季的变化让宝塔山呈现出四种不同的面貌,均为延安城市增添了迷人的背景色彩。
2.3 延安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影响
延安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空间,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突出的促进作用。一个地域的景观设计不能脱离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升华,尊重地域特色,弘扬民族文化。使当地建筑形态、民间艺术特色合理的融入城市景观空间中,发挥出地域文化的影响作用,做到一城一品,让参与者感受到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和别样的乡土文化气息。
3 结语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深远,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对于城市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建筑、民间艺术以及自然资源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要在继承中弘扬文化,赋予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彭璟.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J].科技与创新,2015(24):42.
[2]陈婧,朱佳俊.浅析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6,8(15):82.
【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研究】推荐阅读:
地域性景观设计06-21
地域景观设计理论09-30
地域文化景观设计11-12
园林景观的地域性11-12
景观设计研究06-17
城市景观亮化设计研究06-09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05-21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10-02
景观设计学历史研究11-28
叙事性景观设计研究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