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的地域性(共12篇)
园林景观的地域性 篇1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主流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巨大的同化力量,侵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不同的人文风土,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下显示出越来越强的趋同性,原先鲜明的地域特色似乎越来越难以得见。为了保留一个地区的特色,追求一种文化多元的局面,地域性特色的呼吁越来越强烈,在景观设计领域,保持地域性特色成为一种共识,发掘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观日渐被接受。
一、地域性特色景观
景观的地域性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某一地区的景观因为受到它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的影响,形成一种明显区别与其他地方的景观特色。由于世界各地区的气候、水文、地理、文化、习俗、历史等条件各不一样,所以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它们逐渐形成了拥有独特的人文风情和地域景观的地域特征。景观的地域性包含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它强调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二是它强调地区文化意识的特殊性。
二、地域性特色景观的内涵
地域性特色景观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地域自然环境
地域自然环境包含水文、地形、地貌等地质特征,动物、植物等生物特征,日照、气温、降水等气候特征等。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不同的地理景观,不同的地理景观又演变为不同的地域特色。比如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等,就是因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地域性景观。
2. 地域文化环境
地域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它抽象地展示着地域的独特魅力。物质条件促成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反过来又作用于物质条件的改善和酝酿,它对于地域性景观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小视。东北二人转、泼水节等文化活动充分展示着当地丰富的地域特色。
3. 地域经济技术
在市场经济制度逐步建立之后,经济技术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对人们的建设活动起到确定性的作用。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条件不同,所导向的文化必然有所差异,那么最后形成的地域景观也会各有特点。东部沿海与西部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他们因经济而展现的不同的地域性特色也很明显。
三、地域性特色景观的表现方式
1. 适应自然环境层面
为了使设计融入到某一个区域,使之与该区域的整体环境结合,形成和谐自然的景观,基本的要领就是关注这个区域并对它进行一种感性而又科学的解读,领略城市的灵魂,并且发掘它的内核。首先设计必须要满足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比如说在兰州这样的市区,地形特殊,不可能兴建大型文化广场。其次要按照该地的气候条件来设计细节。比如说,广州和兰州的降水状况不同,所以很多设计细节需要把握。
2. 反应地域文化层面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精神体现,是该地区特色的主要表现方面。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文化的保守性和延续性对景观地域性特色形成的影响,哈尼梯田文化就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其次,还要考虑到地域文化的扩散性和渗透性。在这一点上最有名的当属日本现代雕塑家野口勇在洛杉矶近郊设计的“加州剧本”了。另外,地域性特色景观与传统民俗的彰显,也必须得到重视。我国西双版纳地区就是因为保留了丰富的民族特色,而受到海内外游客的青睐。
3. 符合历史文脉层面
一个地方的历史人文积淀,会直接体现在该地的人文景观中,成为该地特色景观的一部分。在历史人文脉络方面,首先需要注意地域特色与场所的因素。另外,历史背景也很重要,成为地域性特色景观的重要内涵。例如西安大唐芙蓉园的兴盛。
四、构成地域性特色景观的前提
1. 调查研究
在发掘一个地方的地域性特色之前,首先要对这个地区的整体情况进行调查,因为任何地区的实际情况只有当地的居民最为了解。要了解这个地区的实际气候情况、地形、特色景点、美食、风土人情等等,通过对这些元素的组合来发掘一个地区的内涵。
2. 对原生态的保护
地域性特色景观就是要展现一个地方独特的景观,它是深深扎根于这个地区的历史人文积淀的,所以在开发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原生态的遗产,这些原生态的遗产可以是古建筑,也可以是一种地区文化。
3. 设计师的来源
地域性特色景观与其他景观设计不同,它不是非常需要专业的设计人员,因为地域性特色景观强调的就是原生态,只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所以它更加倾向于启用本土设计师,使它的特色更加鲜明,更易得到接受。地域性特色景观强调以人为本。
4. 设计的风格
地域性特色景观设计尽可能启用本土设计师,在原有景观的基础上,糅合一些其他的元素,设计出富有本土特色的景观。在设计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地域性特色景观的风格必须与整个地域的整体风格一致,使它们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五、地域性特色景观的设计构建
1. 对预计的地域性特色景观进行SWOT分析
在进行地域性特色景观的整合建设之前,需要对该地区的地域性特色景观进行SWOT分析,即对这个项目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en)进行详细的评估,确保这个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2. 景观设计定位
地域性特色景观既然要体现地域性,那么它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外地游客一看到这个景观,就觉得是来到了名副其实的地方。我们以咸阳市迎宾大道的景观综合治理为例。
咸阳市迎宾大道是咸阳市的主干道,所以它的形象定位为城市门户,咸阳市希望这个街道可以体现咸阳市的城市特色。咸阳是我国的古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尤其在秦汉时期为最盛,所以咸阳市迎宾大道的文化定位为秦汉文化。咸阳市虽然是一个古都,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咸阳也是一个古韵中戴着现代商业气息的城市,迎宾大道作为咸阳市的主干道,必然要承担一定的商业职能,所以它的功能定位为金融、地产、窑居特色商业步行街。
3. 形象设计
地域性特色景观要求有独特的外形设计和深厚的内涵,这些元素要能够反映该地的地域特色。我们还是以咸阳市迎宾大道为例。迎宾大道以现有城市大道为基础,形成“二横一纵”的道路骨架,这种彰显大气风度的道路设计展现了秦汉的风度。另外,迎宾大道形象结构主体为“一带、两轴、五节点、多契”的整体格局。一带是指绿化景观带,两轴是指迎宾大道东西两侧的景观轴线,五节点是指迎宾大道南部入口的五个节点,多契是指贯穿规划区内部的有机绿契。这种规则的、多元的景观分布体现了咸阳市兼容并包的城市理念,这也正是我国古风的遗存。
4. 特色分析
地域性特色景观最核心的就是它的特色,特色景观要求的是与其他的景观不相同的东西。我们以贵州凯雷公路为例。在自然景观特色方面,凯雷公路地处云贵高原东部的大斜坡带,跨越两个地貌区,区域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道路两旁山势陡峭,地形险峻,植被覆盖情况较好,崇山峻岭之间风景优美。在人文景观方面,凯雷公路处于苗族自治州,道路两旁分布着很多大大小小的苗族村寨,民族建筑多,州内民风淳朴,人文景观神奇秀丽、绚烂多姿。
5. 设计原则
在设计地域性特色景观时,需要遵循一些特定的设计原则,以保证设计的合理和体现对原生态的保护。我们还是以贵州凯雷公路为例。
(1)尊重自然
进行特色开发,一定要在保证原生态不被破坏的原则下进行。贵州凯雷公路在设计建造时,就很好地注意了保护生态。凯雷公路在修建时尽量少破坏沿线植被,最后还将施工过后的空白区域植树造林。
(2)尊重文化
凯雷公路地处苗区,所以它的收费站、观景台等设施都带有苗族的特点。
(3)动态设计
公路沿线的环境会因为公路的修筑而受到破坏,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对道路建设产生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在建设公路时要确定一个主体的方向,如有特殊情况,则立即根据大体的方向对方案进行改进。
(4)就地取材
公路建设应该以大自然为依托,这里所说的就地取材,不仅是指建筑材料尽可能就近采用,还指出道路建设的最终效果是和整个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把大自然作为背景。
6. 利用城市民俗表现地域性
以咸阳市迎宾大道为例,咸阳是我国的古城之一,历史遗留下来的诸多故事都可以被用来表现城市的地域性。比如说可以利用秦王的一些故事建立旅游娱乐设施,来表现咸阳的历史积淀。另外可以使用文字图案画的模式来展示古都的魅力。
7. 特色景观的保护
地域性特色景观建成以后,要对其进行细致的保护,使其尽可能长久地为地区的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以微山湖湿地公园为例。地域性特色景观的保护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完整性原则。地域性特色景观保护的核心是它的整体风貌,在保护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考虑个别景观,而应该从整体着眼。
(2)一致性原则。地域性特色景观的保护要和该地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保持一致。
(3)动态性原则。保护地域性特色景观应该设立一些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章制度不可过于机械,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而有所改变。
地域性特色景观的发掘有利于提高地区的整体实力,有利于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地区的知名度,有利于该地地位的提高。
摘要:地域性特色景观是一种依靠发掘本地特色而形成的一种明显区别与其他地方的景观特色,它有着自然、文化和经济三个方面的内涵,本文通过SWOT分析、景观定位、形象构思、区域特色、景观保护等方面分析了地域性特色景观的构建模式。
关键词:地域性,特色景观,设计构建
参考文献
[1]姚现玉,孙青丽,田雷芳.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的民族地域性探讨[J].河南林业科技,2007年(01).
[2]陈娟,孙琪.浅谈地域性特色景观的构建[J].广东园林,2008(6).
[3]张靖雪.论城市地域性景观特色的塑造——以咸阳市迎宾大道两侧景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例[J].当代艺术,2011(03).
[4]王胜永,刘传文.微山湖湿地公园地域性特色景观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1(05).
[5]王志泰,林永明,杨赞华,晏平浩,包玉.凯雷公路景观地域性特色设计[J].公路,2010(07).
[6]许涛,吴郭泉.桂林市旧城保护与更新的地域性景观特色研究[J].山西建筑,2010(02).
园林景观的地域性 篇2
1园林设计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园林设计原则主要表现为:①贯彻园林立体绿化的思想。在设计园林绿地生态景观时,应贯彻园林立体绿化的思想,以植物造景为主。园林设计要赋予园林绿地景观空间的多样性和立体化。针对园林绿地不同的特点,在其绿化形式上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复合绿化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系统的应用功能。②遵循适用、经济、美观三者统一的原则。园林设计首先要考虑“适用”的问题。所谓“适用”,就是因地制宜,比如气候特点以及干旱少雨和土壤贫瘠的地理特征,选择品种,这样本身可以减少大量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尽量在投资少的情况下办好事。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美观”,即满足园林绿地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美观”被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实质上美本身就是一个“适用”,也就是它的观赏价值。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地域性 篇3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地域性
自然和谐的规划产物应该与其场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相适应,然而时下很多居住区景观设计盲目抄袭模仿已然成为一种风气,这样的居住环境自然缺乏相应的地域特色。从自然环境看,部分居住区景观缺少对原有场地地形地貌特征及周边环境的有机联系;从人文环境看,居住景观在地域文化及城市文脉的传承方面也凸显出匮乏的特点。
一、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商业利益的驱使
部分景观公司为达到签单的目的,迎合客户,做一些华而不实、只求形式模仿而内容空洞无味的“设计”,从而使景观设计雷同化日趋明显。
(二)对景观设计的片面性理解
缺乏对景观设计的全面系统认识,对室外景观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认知程度上的多方面不足。如片面地将高绿化率等同于高绿化质量,甚至在居住景观设计中因对植物习性的了解不全面,造成南北方植物种植上的混淆,以致造成植物成活率低等情况。
二、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为迅速提升我国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及建造水平,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编写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中提出了居住区的总体环境要求:重视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要求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一)在景观设计中,要尊重利用自然条件
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待建设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即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宜人的景观环境。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其特有的气候、山川、河流乃至植被都是地区特有的资源,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才能创造和谐的人居环境。充分利用好自然环境(自然环境,自然存在的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一方面可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保持地方特色。并非投入越大、材料越高档越好,而是要学会因地取材,与环境相融。例如:俞孔坚等设计的沈阳建筑大学的规划(图1),将大面积的水稻种植作为校园景 观的一大特色。其设计灵感源自东北水稻的种植景观,它不但在很短时间内起到校园绿化的目的,而且造价和维护成本很低,并能盛产作为大学纪念品的“建院金米” [1]。
(二)在景观设计中,也要充分考虑人们周围的社会环境。它是社会个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
在居住景观环境建设中要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居住区景观环境作为人居空间是居住文化的凝聚地,因此居住区整体环境的规划设计应是多维的、多角度的,应以对居民身心健康的养成、高尚情操的培育为出发点。
(三)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的不可磨灭的引导作用
地域文化的介入有利于突出景观主题。良好的居住景观环境首先应能对居民的生活方式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地域文化的特征应贯穿于整个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中,使得地域文化、建筑风格、景观特色三位一体,共同构筑居住区景观的场所精神。在充分调研当地人们日常起居的生活习惯的基础之上,尝试引导良性的生活生产方式。例如:四川都江堰广场(图2)景观规划,就是将当地人的生活和休闲方式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灵感源泉。[2]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设计是为解决问题而服务的,体现本小区特色,给居民以自豪感,以方便生活。一个优秀的居住景观环境源于对原有基地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构建。同时注重对当地人文景观的延展,而非直接机械地搬用过去的风格和方法,故而也规避一味采用传统符号式的语言。在充分考察现场周围环境,结合现场状况与设计师自身的思考后做出设计的判断,这一设计是将人文情怀注入到居住景观的诠释,在体现居住景观自身特色的同时构建了特有的城市环境。
(一)软质景观规划设计
1.小区绿地的规划与建设
首先,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居住区绿化面积的有限性决定了景观设计的独特性,高的绿化质量必须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
其次,小区绿地贴近居民生活,其规划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者不仅要考虑植被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以及对建筑物的遮挡与衬托,同时要兼顾居民对通风、光线、日照、实用、方便等需求,要做到以人为本[3]。最重要的是设计者要在充分了解小区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需要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设计,以建设生态居住环境为规范目标,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再次,崇尚自然,在小区中创造接近自然的景观,尽可能满足居民向往大自然的心愿。一片方正平直草坪与起伏草地相比,显然后者更能令人放松舒缓,这就是绿地规划中地形设计更自然的重要性。
2.居住区树种的选择与配置
应尽最大可能对场所原有树种进行保留,对有历史价值的树种做重点保护,并形成特色景观。在树种的选择上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及文化差异,尽量以乡土树种和本土树种的栽植为主,并适当引进外来树种,注重植物的多样性。同时,在植物的空间设计上应注重立体性,即乔木、灌木、草花的不同形态植物的合理性配置,增强居住景观的观赏性。
(二)硬质景观的规划设计
1.地形地面设计
首先,协调周围环境。每一种材料都具有质感、色彩、尺度与形状等因素。设计者在进行地面铺装时,应考虑与周围建筑物及环境相协调的材料、色彩和尺度。
其次,丰富景观。铺地设计要能创造、丰富、满足景观需要的同时还要有自然、协调等因素,对地面的铺设从材料、色彩、组合三个方面做出设计。如可以充分利用地面材料、色彩和组合图案等方法引导方向和限定场地界限;还可通过一种能表现和强调特定场地特性的组合来创造、丰富地面景观,以形成特色。如大面积的石材让人感觉到庄严肃穆;砖铺地则使人感到温馨亲切;石板路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感;水泥路纯净冷漠;鹅卵石铺地则富有情趣。
2.地面构筑物设计,以景观小品为代表
在设置景观小品时,应着重考虑将其安排在合适的位置。这样有利于突出环境的趣味点或观赏点,同时尺度与艺术性也是景观小品成功的关键。
(三)水景景观规划设计
首先,小区水景设计应遵循南北方城市气候与水文特点。如缺水的地区,水景不宜过大,同时也应考虑冬季水结冰以后的处理以及注意池底的设计。
其次,水景设计还要注意噪声、气味、深度、流向等可能对小区居民造成的影响。
再次,充分利用绿地的作用将雨水等资源设计成生态化、可持续的亲人空间。
四、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前景展望
伴随着住宅建设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住宅景观水平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今后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会越来越体现自身的个性。
(一)“以人为本”,注重园林景观设计的共享性
只有当设计的主体作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和人的内在体验,设计的对象具有功能性的意义时,设计的主体才能回归到人性化的场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居住景观越来越注重宜人宜居的景观环境打造。居住景观空间也越来越形成公共与私密的多层次空间环境,满足人们不同的交流需求。如居住区共享空间使整个居住区的全体居民共同享有的公共性空间环境,邻里空间则是便于邻里之间的小范围交往、互动的空间场所。
(二)居住景观设计的个性化
景观设计应充分展现地方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历史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居住景观设计中应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开展设计,以期营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环境。例如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体现了滨海城市的特有魅力,再如苏州“小桥流水”则是另一派江南水乡的韵致。与此同时,居住区景观设计应积极采用新技术规避不利的自然环境因素。例如兰州金水湾小区内,为改善西北地区一贯干燥的空气湿度问题,区内采用喷雾设备。金水湾区内地少楼多,景观面积小是其小区不足之处,而正因如此也为喷雾系统的全面安装提供了可能。
(三)突出居住区景观的文化性与艺术化
好的居住景观环境有利于居民高尚情操的培育。在居住景观人文环境的营造中,应弘扬地区历史文化传统,提炼地域文化符号。同时,应注重居住环境人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和多元化。例如深圳万科第五园等近年业界评价较高的居住区,都是将传统文化植入环境中,从而开发出兼具传统性和时代感的新中式居住特色景观。
五、结语
面对当前城市小区景观出现的“千人一面”现象,作为景观设计师应反省与深思。由于景观元素的多样性,景观设计在塑造场所特制方面比建筑设计有更大空间,一方面需设计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展现艺术的原创魅力;另一方面需要设计者尊重自然条件和传统观念,挖掘场所的深层文脉和地域特征。与此同时,创建一批有地域特色和鲜明场所特质的景观作品,有助于我国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在“质”与“量”两个方面都得到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2]俞孔坚.回到土地[M].北京:三联书店,2009.
[3]郭淑芬,田霞.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园林景观的地域性 篇4
关键词:地域性景观,风景园林学,规划设计
1. 研究背景
在风景园林学的实践中,景观设计应该与其周围区域的文化与自然发展演变相联系,体现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所谓地域性景观,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综合,它是一个地区真正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性。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场地留存的地域性特征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设计进行中,设计师应当对当地的各种地域性景观要素加以利用,通过对场地景观现状的解读,因地制宜,创造出能给人以自然现状的切实感与归属感的地域性景观作品。
本文以岳阳市尚书坊项目为例,在规划设计中巧妙地挖掘了基地中的地域特色,形成了具有岳阳当地地域风格的园林规划布局形式。本案虽然不能涵盖园林规划设计中关于地域性景观塑造的所有问题,但对其中的一些设计方法、分析研究过程做了一些探索,期望对相关地域性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2. 尚书坊项目的人文精神及自然资源要素研究
2.1 功能定位
尚书坊项目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岳阳楼风景名胜区”东侧的南湖风景区东北角(见图1),是在《岳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构建蝴蝶形旅游空间格局中的以楼、岛、湖为龙头、湘楚文化旅游线的躯干主版块之上所建设的文化休闲度假项目。它是以新中式园林及复原再建的珍贵老建筑为依托,以现代文化休闲市场需求为引导,展示中国古建筑艺术,复兴中国古典园林休闲文化,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打造的一个园林休闲文化主题项目。
2.2 区位特点
岳阳位于江南洞庭湖之滨,人文深厚、风景秀丽,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于一体,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始源地之一。南湖则是由洞庭湖派生出来的自然湖泊,总面积1200公顷,倚山而卧,和城而生,峰峦起伏,岸线深幽,景致秀美,属国家级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的主景区之一。根据南湖片区规划,本案属于南湖北岸的人文景观轴。
尚书坊项目南临南湖风景区,北靠尚书山,东可眺望明朝旧址三眼桥,西侧有金湖花园居住区。占地面积约为20亩,由大片湖水景观和少量沿湖绿地组成。在岳阳的大交通格局之上,由环湖路和求索东路相接,连接城市主干道,增强了项目地和城区间的联系。依托尚书山和南湖旅游的大环境,旨在将其建设成为一个集尚书文化宣传、教育、旅游观光、休闲游乐的旅游观光景点。(见图2)
2.3 场地的人文精神
自古以来,南湖及其滨水地带荟萃众多文物古迹,蕴含悠久的人文景观和生动的民俗风情。南湖有远古的天灯(航标灯),有建于宋代的三眼桥、明代的“五里三尚书”墓址、南津古渡等十大古迹。李白的诗句:“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流传至今。此外,还有秦始皇赶山填湖、一龙赶九龟等优美的神话故事。其中,浓厚的尚书文化是该项目的一大亮点。自古岳州出才子,明朝的岳阳贤才辈出,先后走出了户部尚书方钝、工部尚书谢登之、刑部尚书颜颐寿等九位尚书,有史称“一里一宰相,五里三尚书,十里一都堂”之誉。尚书们大多生前喜爱南湖的秀丽风景,死后亦与南湖为伴。尚书文化使该项目具备传奇的人文风韵。
2.4 场地的自然资源
南湖湖面终年碧波荡漾,港湾曲折,湖岸多湾,被列为省自然风景保护区和国际龙舟赛场。项目地往东直线距离约600米处有一座古代建造的三眼桥,建在紫荆堤中间,在过去的几百年间,紫荆堤曾是岳阳通往外界的唯一水路通道。项目所在地拥有优质的山水资源,北依尚书山,南眺南湖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得天地之灵秀,符合后世画论“山脉之通按其水径,水道之达理其山形”。
总之,优越的自然风光、极佳的场地风水,加上浓厚的尚书文化,使得该项目拥有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3. 地域性景观的塑造过程
3.1 基于规划定位基础上的地域特色景观挖掘
本案的规划目标,旨在将其建设成为一个集尚书文化宣传、教育、旅游观光、休闲游乐的园林休闲文化场所。从规划定位出发,总体方案以现存的水池为中心,景观结构采用“一核一环五片区”,一核即以“墨池”为景观水景核心,一环即贯穿全园的环形游步道,五片区则分别为入口景观区、文化体验区、文化休闲区、文化娱乐区、山林休闲区。具体运用春夏秋冬、梅兰竹菊、棋琴书画、风华雪月等造园手法,营造极简,素雅,禅宗,淡然的园林环境。从古诗词中获取灵感,将各园林景点分别取名为“墨池”“彼山”“镜台”“琴台”“廊桥”“坐岳”“寄啸台”等,加上具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仙客堂”“清华堂”“暖阁”“竹兰书屋”“赏石轩”“晚香居”“南湖精舍”等建筑,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着手,营造人在画中游,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朴质贵清、浪漫飘逸的诗意景观。(见图3,4)
(1)墨池
从王冕《墨梅》诗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史留清气满乾坤。”中提取灵感,将水景核心取名“墨池”。借助静态水面让自然光影的浮动变化成为营造园林意境的有效手段。墨池中饲养的锦鲤以其雄健的身躯、绚丽的色彩、华丽的斑纹、潇洒的泳姿,让静水取得动感。近水与四周群峰相映衬,白云萦环,藤蔓菇郁,绿竹猗猗,松柏参天,杨柳同垂,正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2)琴台
园林作为集锦式综合空间艺术,不仅有作为空间视觉艺术的画面感,而且应震之以音,辅之以乐。景点“琴台”从王维的《竹里馆》的诗句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提取而来,注重听觉的打造,让声响与视觉融合,空间和时间结合,互渗互补。“琴台”采用通透的廊架构筑,而非封闭式结构:一来增加通透性,使琴声悠扬婉转,可视感强。二来表达操琴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水中琴台上设古琴一把,请来古朴端庄的艺人做乐曲展示和表演,吸引游人驻足停留。古琴乐曲的意境情调与整体景观相得益彰,拓展了游人的感官层次。同时,也凸显了岳阳历史悠久的独特人文风韵。
(3)镜台
景点“镜台”源自贺之章《回乡偶书》的诗句“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以磨砂的玻璃界面作为硬质铺装和装饰,玻璃如同透明的台面,临水而设,游人或驻足或俯看,有水中鱼儿游走于足下的惬意。同时,玻璃镜面反衬周边环境,收纳万物于其中,营造宁静祥和,“静影沉璧”的生态环境。
(4)尚书雕塑
为了凸显岳阳地区的尚书文化,以尚书文化为背景,体现“清廉、法治、爱民”的文化主题,项目地内拟建尚书纪念祠堂,祠堂内以泥塑、壁画等形式展示,将尚书“清廉、法治、爱民”形象呼之欲出。同时,在祠堂外树立尚书雕塑,基座配以文字简介,篆刻生平事迹,给游客、学者以直观的感受。本案选取了户部尚书方钝、工部尚书谢登之、刑部尚书颜颐寿分别以雕塑的形式展现其风采神态,供后人瞻仰纪念。同时,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学习基地。(见图5)
3.2 基于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地域特色景观提炼
3.2.1 中国古代山水构架的塑造传统
中国自古就有依山傍水修葺宅院的传统。儒家美学鼻祖孔子提出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命题,在中国美学史上开创了一种关于自然美欣赏的“比德”理论,也揭示了人对自然美追求的本质。中国宋代著名宫苑艮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人工山水园,其山系和水系形成山嵌水抱态势,是大自然界山水成景最理想的地貌概括,也符合堪舆学说上好的风水条件。古代诗人王维则通过诗画结合树立了独特的中国古典园林审美观,他的《辋川图》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文人体验的层面得出园林设计思想,通过与山水间的对话,体现出文人情怀。古代贤者对山水朴素的哲学观点、诗意栖居的执着追求,启发并引领我们开展本案的景观设计。
3.2.2 以山水元素为主题的景观塑造
本案依托现有的地形地貌,远借南湖之秀丽,北倚尚书山之空灵,以“山与水”作为方案构思的主题元素,在保持“不动山不动水”的基础上,最大化的保持现状原有地形地貌。依据山形地势,合理布置建筑和园林空间,以最小干预原则,尽量不破坏原有的动植物资源,用谦卑的姿态对待项目中的每一个细节。
(1)观水
“水是第一流的写生画家”。对于水景的营造,从人的观赏角度出发,着重考虑近观和远观的双重效果。尚书坊的斋、轩、室、廊、馆均面向墨池,清澈明净的水池成为审美观照的中心,游人近可听泉,赏景,观鱼,垂钓,濯足,流觞,此为近观。(见图6)此外,自然光影的变化也是营造园林意境的有效手段。“墨池”水平似镜,静练不波的水面反射天光云影,结合古典雅致的建筑以及水边绿树,青青翠竹等绿色植物,营造“楼如水中立,人似镜中行”的画面。登高望远,眺望南湖的碧波荡漾,澄波叠翠,长虹饮练,将水之“三远”平远,深远,迷远阐释的淋漓精致,让城市居民可以拥抱生态绿,品赏澄净美。此为远观。
(2)观山
在烟岚浮动之间,雨色空蒙之际,山峰常常出有而入无,隐现于溟濛之中,给人以深远之意境。高山之美,此起彼伏,远近交叠的山峦线给人以“飘飘欲仙”之美感。本案除了远借北面的尚书山外,在细节上引入“山”的形态和意向,着重在入口人文景墙和驳岸上做文章。其中的入口人文景墙“彼山”采用深色的镜面花岗岩,形如重峦叠翠,其上雕刻着岳阳地区尚书的生平事迹,将人文景观与人工幕墙相结合,配上夜景灯光照明,创造诗意空间。“画境”升华到“意境”,有限自然山水,无限审美体验,打破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营建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此外,在驳岸的处理上,采用“山形”的形态设计,用片石模拟山峰之巍峨,或高或低,或聚或散,力避排比整齐,契合形式美的参差律,妙在有意无意之间。让“山形”驳岸凝聚天地之神韵,移天缩地,营造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意境。山为实,水为虚,形似山川的片石掩映于水面,寓意吉祥的锦鲤穿梭其中,“倚岳而立,襟湘之怀”,寄托着人们与水为邻,与山相应的情感。(见图7,8)
规划设计后的尚书坊,廊桥水榭与周边的山石、水体、植物群落相映成趣。取民间建筑之精华,集亭、台、楼、阁于一身,造型优美。利用游廊、小桥等手法巧妙地将两岸建筑相连,并合理地利用转角空间设亭做榭,给游人以小憩之处。丰富的自然资源,浓厚的人文风韵,结合特色鲜明的地域特征,让该项目独具色彩。(见图9)
4. 结语
地域性景观形成的过程其实就是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融合的过程。在风景园林学的实践中,基于地域精神的规划构思、规划对象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和处理方式,将项目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等充分考虑并有机融合,全面系统地安排园林各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植物等,同时与人的行为和观赏视角充分结合考虑,将地域性特征表达完整。在尚书坊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通过研究岳阳自身的地域环境如尚书文化、自然资源等,基于中国古代山水骨架的塑造传统以及规划定位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地域特色景观挖掘与提炼,将场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文化精神、历史传说、功能定位等融入设计方案中,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提供的各项资源,实现了地域性景观的提炼和景观再现。通过以上过程研究及规划思考,形成了尚书坊独具地域特色的景观布局形式。
参考文献
[1].苏文松.植物园规划设计的地域性特色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33—40.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论文 篇5
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均有不同的特点,需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进行深度挖掘,使地域文化的特点能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得以展现,从而保持园林景观的奇特性,让园林景观在投入使用后,游览的游客能够深刻体会到其中所蕴藏的寓意,进一步为地域文化的融入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即要突出地域文化的设计宗旨与主题,又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有所体现。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保持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优化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结构,使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能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完美融合,并保障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案能够在长期发展中经久不衰,打造百年工程,让城市的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体现在地域文化方面,在园林景观的维护与管理方面,也要不断加大投入,使其能够达到预期设计的效果,进一步保障地域文化课持续发展的原则,能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4地域文化在园林设计中所体现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样式越来越缺少城市地域特色,各城市的园林景观也失去了其灵动、绚丽的色彩。因此,需要在城市的园林景观中植入地域文化,一方面能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还能促进特色城市的建设。
5结语
现阶段,经济水平的发展使地域文化越发受到重视,在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将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成为促进区域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举措,同时,对于生态化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融入需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并在主体的设计结构中,着重体现人文艺术与文明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能够得到良好地展现,进一步为区域的文化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宏俭.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3)
园林景观的地域性 篇6
关键词:城市CI城市景观地域性
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的地域空间分离,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的标准化、商品化致使城市风貌逐渐衰落和缺失。人们开始在城市景观创作中反思和质疑现代主义,寻求新的创作表现手法和理论依据。
一、城市cl理论
㈠Cl概念形成及演进
Cl设计是英语Corporate Identity Design的缩写,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即企业形象设计。
这一概念最初主要用于企业,即通常所说的CIS(Corporate ldentity System)一一企业形象战略,指将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通过统一的识别设计加以整和和传播,使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从而营造一种最佳的企业运作环境。
Cl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开始阶段是Cl导人目的的探讨与企业现状分析;以后又经过Ml(Mind Identity概念识别)、Bl(BehaviorIdentity行为识别)的阶段,最后是把Cl进行视觉化,即Vl(Visual Identity视觉识别)视觉设计阶段。企业是通过Vl设计使社会认识自己。
20世纪60年代企业形象设计理论(cls)在欧美企业界被广泛推广运用,最早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欧洲。企业之间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能够使自己牢牢占有一定份额,要求企业经营者必须在社会上确立自己的形象。由德国一家“AEG”通用电气公司启端,1 907年“AEG”公司将培特伦斯设计的“AEG”3个字母形象的构成作为标记统一使用于产品及办公用品等方面,成为统一化的整体形象识别。1933-1940年由艾德瓦·琼斯顿等人完成的英国伦敦地铁建设中的整体形象设计,在票面、站牌、系列海报及环境设计方面导入统一化形象识别,被称为贯彻了一种“设计策略”。这可以说是这一理论最早用于城市建设上的例子。
(二)城市Cl概念理解
所谓城市Cl理论,是指城市决策者在认识到城市形象在城市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基础上,组织力量、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围绕塑造好城市形象这一主题,从全局角度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并付诸实施,以便有效的推进城市发展的一种战略形式。这里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借助企业CIS理论,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应用于地区和城市形象建设,从文化入手,找出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的内在联系,建立一套城市的形象识别系统。借鉴企业Cl三要素的划分,城市Cl系统可分三部分:城市理念识别(City-M1)、城市规划识别(City-BI)和城市视觉识别(City-VI)。
二、城市景观地域性创作的内涵
在弄明白城市景观地域性创作的内涵之前,我们有必要理解“地域性”的概念。
(__一)地域性概念
地域性,即本土性,个性。
地域性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挪威建筑理论家C.诺伯格一舒尔兹把它概括为“地方精灵”一词是有很深刻含义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的“风水”和“气”的概念是与此相近。但是“地方精灵”所包含的不只是地理、气象等自然特征,也包括当地人文因素所创造的传统,如色彩、材料、建筑尺度和形态特征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地域性往往不仅表达文化环境,如自信心、历史传承、社会性质和固有的文化基因,也会反映出特定的地域环境,如地理状况、气候条件等。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地域性是在一定范围的地方的自然条件、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要素特点的总称。
由此,地域性的概念可定义为: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建筑因其与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特定关系而表现出来的共性特征。对应城市景观也一样。
(二)城市景观地域性创作的目的
寻求城市景观多样性的创作手法,发掘地域文化特色,在设计中融入传统精华,导入现代生活的内容,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使地方特色文化与城市环境文脉得以延续,创造出既有地域特色又具有时代性的城市景观;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增强人们对环境文化的认同感和心理的归属感,塑造城市的独特性格。
三、城市Cl理论与城市景观地域性创作的关系
(一)目标一致
不论是城市景观的地域性创作,还是城市Cl理论,目的都是为了打造地方特色文化,突现城市个性魅力。城市景观的地域性研究是针对当前城市面临“国际风”现象,对文化趋同与地方特色消失的反思。希望借助于城市景观的研究,寻求城市正在失去的记忆,塑造城市的独特性格。而城市Cl理论是通过宏观的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理念Ml,借助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对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确立城市的发展理念Bl,然后,对城市的视觉形象Vl进行整合,形成本城市的地域特色,解决城市个性问题,增強城市的吸引力。
(二)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
城市Cl理念里体现了整体性的原则要求,而城市景观景观的地域性研究是特性研究、个性研究。可能有人认为这是两个矛盾的方面,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地域性本来就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即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建筑因其与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特定关系而表现出来的共性特征。从概念可以看出地域文化形成的过程同样也是整体化的过程,只是地域范围大与小的关系。
1.城市景观地域性创作是城市Cl文化的具体内容反映。
城市景观作为城市Cl文化的载体,对其地域性的研究为城市Cl文化形成提供了依据,丰富了内容。一方面,对于城市景观的地域性创作使得城市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道路交通景观、商业景观、旅游景观、人文景观等,给人以最直观视觉感受。可以说,城市景观是城市Cl文化的部分体现。另一方面,城市景观地域性创作也是城市Cl理论的执行者和体验者,城市cl理论往往是以景观的形式为人所认知。通过对城市景观的地域性创作的研究,了解自然环境、文化、经济技术对市民行为的影响,为城市的发展理念制定提供了反馈信息,极大的帮助了城市形象建设,所以说它丰富了城市Cl文化的内容。
2.城市cl理论是城市景观地域性创作的指导方针。
园林景观的地域性 篇7
1 地域特征及风景园林地域性的概念
地域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拥有空间和时间的双重性质。地域特征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逐渐形成的特定区域土地上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1]。风景园林的地域性则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园林景观因其与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定关联所表现出来的特性[2]。
2 植物在风景园林中的运用
2.1 植物种群的地域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植物, 场地自然生长的植物都是以当地的地理环境、土壤、气候、水质及其它自然要素综合而来, 植物总能成为一个地域内动人的风光, 如在中国北方种植的白杨、云杉、白皮松、白桦, 而在南方总是以棕榈、凤凰木、椰子、木棉等树种为象征, 华中地区便以水杉、乌桕、枫香、桂花视为乡土树种。地域的独特性带来了我们对于植物的种类与结构清晰的认识, 同时场所的特征便有意识的得到了人们的维护和强化, 也铭记在了人们的心中。
2.2 植物是园林场所精神独特的表达
园林植物随着一年四季的变换演绎着它给场所带来的时空之美, 它们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生命形态是它对场所精神最大影响, 也是最根本的。它与自然环境之间有一种妙不可言的关系, 正如松柏耐寒意味着古代君子文人刚毅的性格;梅花向来作为励志的植物;荷花象征洁身自好的品质。这些植物冥冥之中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景观维度, 更深刻的是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共鸣, 心灵上的洗礼。
2.3 植物的文化意向
中国传统文化把花木的自然生态习性赋予人格意义, 就像日本人用樱花来比喻武士, 与武士道精神紧密结合, 充分体现了“阳刚之美。中国人则把松柏的苍劲挺拔、抗旱耐寒, 常绿延年的特性代表着坚强不屈、永葆青春。拙政园“得真亭”便是取《荀子》之意:“桃李茜粲于一时, 时至而后杀, 至于松柏, 经隆冬而不调, 蒙霜雪而不变, 可得其真矣”。
3 武汉大学樱花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
3.1 植物———樱花的由来
“樱”这个字在中国古代的很多诗句中就有体现, 随着时间的斗转星移, 樱花更为我们熟悉。日本政府把每年的3月15日~4月15日定为“樱花节”, 在这个赏花季节, 人们便和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品尝着美酒与佳肴, 在樱花树下席地而坐, 边赏樱、边畅饮, 真是人生一大乐趣。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樱花在日本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植物。于是日本人便尊称为国花, 不单单只是因为它娇媚的“身姿”, 更重要的是它经历短暂的烂漫后随即凋谢的“壮烈”, 这就象征着日本武士那种光辉而又短暂的美学。
3.2 樱园历史概况
武汉大学地处湖北武昌珞珈山,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用来当做修养伤病的地方。在1939年前后, 日军在此种植樱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他们的思乡之情, 同时亦有炫耀“战绩”和长期占领之意。据历史记载, 1947年, 有28株东京樱花栽植在学生宿舍 (老斋舍南坡) 前面。从1950年代起, 因樱花树的生命周期逐渐结束便慢慢枯死很多。为了使樱园能够长期发展下去, 建设的更加完善, 学校大力加强了樱花的苗木繁殖和培育工作, 加强了樱花的日常养护, 补种东京樱花, 扩大了樱花种植面积。当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 当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向中国总理周恩来赠送了大山樱1000株, 后者将其中50株转赠武汉大学。在1982年, 中日友好10周年的纪念日时, 日本友协和日本西阵织株式会社赠送了100株垂枝樱苗栽培于武汉大学。直到1992年纪念中日友好20周年, 日本广岛中国株式会社内中国湖北朋友会砂田寿夫赠送樱苗200株于武汉大学。这些中日邦交正常化后获赠的樱花是目前武汉大学樱花的主要来源。而这也说明了, 植物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它本身的美丽, 同时它象征的是一种地域环境, 一种友好和理解。
3.3 樱园的场所精神
1946年, 武大复员珞珈山, 师生们对待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樱花树, 虽然感慨万千, 但是从未抵触它们, 樱花本身无罪, 可以用它去了解日本文化。这是时间赋予给我们的, 同样也是这个场所给予我们的, 新的历史条件带来的环境改变, 并不能够带来场所结构和精神的完全改变。樱园这个场所发展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人们对历史的一种参与, 同时又富有了一种积极而又创造性的意义, 人们在参与中获得了根基, 使这个场所变得更加有意义。
4 总结
4.1 植物无国界, 场所精神就在我们身边
虽然珞珈山这一批樱花可以说是日本侵华的罪证, 国耻的象征。但也不可否认的事, 它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景观体验, 武汉大学也早已因樱花全国闻名, 每到樱花盛开的季节, 校园里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它能够在凄厉的冬天之后, 给人们带来了愉悦和快乐。虽然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但并不是只有日本才有, 在中国长江上游云南等地也可以见到。异国风情的樱花于是可以在不出国门的情况下就能感受到。
4.2 发扬本国文化, 走“和而不同”的道路
中日间的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是都有自己的特点所在。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 在文化与环境设计上都有很多与中国相似的地方。日本文化曾一度以中国文化为蓝本, 从中国古老的文明中汲取营养, 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日本的环境设计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相当的成就[3]。与此同时, 中国园林的象征主义手法在日本的禅宗佛学派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个人修养和情感表达都能够在景观设计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 两者可谓是相得益彰、各有千秋。
随着社会的发展, 全球化的今天, 地域性显得特别重要, 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地域文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但是, 全球性和地域性、独特性和一体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 而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它们之间相互转换、相互作用, 就像樱花这种植物一样, 它代表的是一种地域性, 但它也能够产生全球效应。希望风景园林今后的发展都能够求同存异, 亚洲风景园林能够走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林箐, 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 2005 (6)
[2] 吴威.园林的场所精神初探[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5
园林景观的地域性 篇8
地域文化在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应用的步骤首先是在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基础上进行历史文化的挖掘, 即素材的搜集。对搜集到的素材进行分析、研究, 剔除无用的素材, 将有用的素材归纳、整理, 形成素材的积累。其次是整理素材将其形成设计元素雏形, 即在充分吸收地域特色的前提下, 对元素进行提取、考证、归纳和提炼, 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元素。最后是将元素转化设计符号, 即通过借代、改造、创新等手法将设计元素符号化, 并将符号景观重复、变形、渐变、对比等方式在景观中反复出现, 以达到强化视觉表现力和启迪思维过程的作用。在应用历史符号的同时又要结合现代的变化, 突出其时代性和创新性。
河南省南部的信阳地区, 其地处淮河流域, 坐落于大别山和桐柏山两大山脉北麓, 历史悠久, 人文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当地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受到多种因素交叉作用。自古以来信阳受到荆楚文化影响, 形成了兼收并蓄的“豫风楚韵”的地域文化性格, 信阳民居文化遗产众多, 特色的有固始柳编、罗山皮影、淮滨泥叫吹等等, 信阳整治茶叶历史悠久, 信阳毛尖以独特的口感扬名天下;信阳红色城市抗战城市, 出过许多抗战名将, 如许世友等, 这些历史文化及人文风俗素材都能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中去。近年来河南省信阳市以六城联创为契机, 对信阳市沿浉河景观进行了重新设计、建造, 其中有诸多体现信阳本土地域文化的符号。
一、滨水景观带体现的地域文化
1. 继承山水文化
信阳是山水交融, 环山抱水的城市, 其城市风貌和景观设计中无不体现出山水相依、山水互补的特色, 浉河八景中的聚贤祠、龟山亭与平山塔就是建造在浉河南岸的山脉之上, 山脉与浉河形成俯瞰与鸟瞰、远景与近景的不同视觉角度变化的对比, 增加了景观的整体感和层次感。
浉河八景中著名的聚贤祠坐落在贤山山顶上, 俯首可尽揽浉河壮美景色, 目睹城市快速发展的风貌, 使人心胸顿开。八景中的龟山亭则建立在浉河流域中段的龟山之上, 龟山亭景观依龟山山势建造观景廊架和亭台, 与美丽的浉河景观形成呼应。八景中的最后一景平山塔建于浉河安桥南岸临河一个山麓上, 高低落差60米, 登临高塔, 既可以俯瞰浉河景色, 更与不远处的河洲榭景观形成对景效果。
2. 改良生态文化
信阳虽然地处中原, 但其气候温润, 年平均降水量1000ML, 远远高于我国北方地区。其地域小型湖泊较多, 林木覆盖面积大, 物产丰富, 生态文化自古以来良好, 历史上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但由于城市经济和工业的发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浉河在信阳市流域污染较为严重。沿河景观动工时, 动工将浉河在信阳市内的水体排干, 清除沉积多年的积淤, 消除污染物;在河底泥沙层下埋设管道, 做排污之用, 使得市民污水系统和自流河水系统分离, 断绝了排污污染。将部分硬质驳岸改造为加设植物围护的生态驳岸, 不仅有利于水土的保持, 还起到了净化水体、净化空气的作用。浉河区沿岸的柳树寿命已达到几十年, 大树粗壮茂盛, 起到了沿岸的遮阴、美化作用。如今信阳市浉河沿岸的生态已得到改观, 形成了由陆生植物、水生植物、水体、鸟类、鱼类等元素构成的循环良好的生态环境。浉河八景中的聚贤祠附件林木葱郁, 鸟语花香, 种植有信阳地域性植物五子松、罗汉松等。
3. 传承历史文化
浉河新八景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建立的浉河古八景的基础上, 将其改造、增设而来, 比照史书和碑文中记载的传说和建筑样式, 加以复原和美化, 传承了信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与生俱来的秀丽气质。
浉河八景中的聚贤祠是在古八景贤岭松风的基础上, 在贤山顶峰建立的一座祠堂, 贤山得名是因古人周磐的传说, 周磐本是朝廷高官, 后因孝道, 辞官返乡照顾母亲, 被人尊为贤者, 隐逸在此山, 故名贤隐山。聚贤祠前有牌坊, 后部主体建筑为合院式, 以纪念信阳历史上的贤士名人。聚贤祠外墙用白灰粉刷, 墙头和屋檐覆以青瓦, 符合信阳古民居类徽派格调。聚贤祠体现了信阳的古建筑文化, 信阳地处河南省最南端, 与安徽接壤, 其古建风格或多或少受到徽派建筑影响, 有南方建筑的遗风。
申伯楼景观是根据申伯的历史传说, 在古八景的基础上, 新增设的景观, 申伯楼位于今天的浉河公园内, 申伯楼设计时沿用信阳古八景中“奎楼晚照”中奎楼的基本功能, 风格粗朴, 雄浑大气, 近汉唐之风, 体现出“申城”之历史。申伯楼内进门立有一面带有雕像的照壁墙, 左右用竹简样式的屏风加以隔断, 屏风上刻以信阳的历史文化。
4. 塑造健康宜居文化
继2008年以来, 河南省信阳市被评为全国十大宜居城市至今, 信阳已经连续7年上榜全国十大宜居城市, 广大信阳市民对此津津乐道, 并将“大美信阳, 大美浉河”作为城市景观与文化发展之方向。新浉河八景是市民引以为豪的城市景观, 沿浉河散步、登山、赏景成为广大市民休闲生活的重要部分。浉河新八景体现了城市景观服务市民文娱生活的功能, 沿河景观带设置有广场节点若干, 形成人流聚集娱乐区域;沿河有步行道和亲水平台, 人们可以近距离感受水体的亲和性;南北河岸布置休息座椅, 供人们休息、观景;另外, 河道设置码头和水体亮化, 人们可坐船夜游浉河;申伯楼内有定期的书画、民俗展览, 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沿河景观规划建议
信阳市滨水景观带设计成功的改善了浉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 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供规划者和设计者参考。
1. 完善交通系统
目前浉河南北两岸的交通以车行道为主, 步行道为辅, 近年来在浉河驳岸地段增设了步行观景道。但随着浉河沿岸景观带正在成为市民早晚观光、旅游季节游客的旅游景点, 南北车道与旅游、观光路线重合, 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部分学校设置在浉河沿岸, 造成了定时的交通拥堵。建议建立完整的北岸步行道, 分离快车道,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调整快车道, 使之移出景观观光区域。风景观光区的车速应该是慢速的、不拥堵的, 从长期发展的眼光看, 应将浉河沿岸交通塑造成景区景点级交通, 因浉河景观带较长, 可以增设专门的环保旅游观光车, 丰富游客的出游方法。
2. 限制周边楼盘开发
浉河流经信阳市区的长度较长, 其河面开阔, 与贤山等山脉相接, 景观远观效果亦佳。近年来, 随着浉河周边景观的建立和完善, 围绕浉河和贤山的房地产项目竞相开发, 建立了许多高层建筑。浉河周边的商品房破坏了浉河——山脉的城市天际线, 增加了浉河沿岸的交通拥堵, 使市民公共自然景观变成为少数人的景观, 并且隔断了浉河与山脉直接的联系。
在周边楼盘限高方面, 可以借鉴杭州西湖的经验, 国务院关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要求, 保护好城市景观, 严禁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新建、扩建有碍景区保护的建筑物。严格控制周边建筑高度、体量、造型和色彩, 保持城市的传统风貌特色。西湖周边建筑根据其与景观的距离, 都有着严格的建筑退线。
3. 深化提炼地域文化符号
信阳地区有许多特色的传统文化遗产未被深度挖掘, 比如说类徽派建筑符号, 可以应用到景观与小品建筑中去;编钟和柳编文化不仅是作为文化符号的良好素材, 而且是宣传特色地域文化的途径, 但这些文化符号并未出现在城市景观中, 也并未在市民思想体系中得到广泛认可。要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来获得创作灵感, 只有深刻理解地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理解人类文化和自然的互动关系, 才能在景观设计的实践中诠释和弘扬地域文化.市政工程决策者可以采取让本地专家与设计师共同参与市政景观设计与建设, 以避免外地设计团队对信阳地域文化深度了解的缺失。在景观设计中可从信阳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提取人物、故事, 通过对其场景再现以图片的形式进行表达, 整理出的图片是经过设计中的原始素材。在充分吸收地域特色的前提下, 对元素进行提取、考证、归纳和提炼, 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元素。
总之, 蕴含着文化认同感和场所精神的景观作品是一座城市的标志, 使得城市拥有独特又亮丽的风景线。信阳市的文化景观很好的体现出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 已成为信阳的城市窗口, 成为市民的休闲佳地。通过文化遗产的提炼与设计符号的应用, 相信更多优秀的文化景观将规划并建立, 借助于这些城市景观将更好地传承信阳历史人文文化、改善生态文明与小气候, 增加市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信阳古八景[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AY1bq28gAjXn718__ROCEPY3iBUBiMjd764kMK8cc62aXiK_qiyFJmgmDoCi7v_0mjUigvWhUgD3LNftRSCE_
[2]秦平.试论春秋的世子制度[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6.05.
[3]顾肖艳.杭州总规加强景区保护[J].中国建设报, 2007.03.
[4]杨婷, 季菲菲, 吉文丽, 王诚吉, 樊俊喜, 唐胜田.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以吴起城区景观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05.
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 篇9
1.1 尊重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是园林设计的首要前提, 如地理条件、温度、光照、植物的生产习性等方面的内容。在实际设计时, 必须全面考虑以上各个条件[1]。如果条件允许, 还可以增添某些具有特点的建筑、动物或者植物, 以提高园林设计的独特性。
1.2 尊重人文历史
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参照园林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点, 将其积极引入到园林设计中, 尊重历史、怀念历史和铭记历史, 将历史的气息传递给旅游者。
1.3 综合性原则
多样化和层次化是园林景观设计的特征之一, 通常利用综合有机体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 园林设计在融合地域文化时, 也需要遵循这一特征, 通过园林景观的功能、布局、特征、建筑物和构筑物等来实现园林景观的层次化和多样化。
1.4 独特性原则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发展, 不同地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文化, 而这些地域文化中既有相互的差异性, 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在将地域文化运用于园林景观设计时, 应当抓住其中最与众不同、能体现当地核心文化特色的元素, 将其突出展现, 这样能够使人印象深刻, 一眼就能领悟其中的地域文化内涵, 使人感受到景观设计的独特艺术魅力。
2 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表现手法
2.1 适度保留地域文化特色
在设计园林景观时, 要重视对当地文化特色的借鉴, 从传统的景观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将其融入景观设计中。如果传统景观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需要注意对其的应用, 尽可能不要人为地对其进行破坏, 将最传统的一面展示给参观者[1]。我国地域辽阔, 地域文化非常丰富且具有地方特色, 而地域文化特色正是由地理的特殊性决定的, 地理特性的多样性决定着域文化的多样性。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种, 要想使其传承和发展, 必须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来实现对其的阐述和传播, 园林景观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 通过与园林景观的融合, 实现对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2 抽取文化元素
在设计园林景观时, 需要对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搜集, 并筛选出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 将其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该设计方法对景观建筑的结构要求比较低, 但是其选用的文化特征必须可以代表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其表现方法非常多, 如雕塑、民俗等。
2.3 再现历史文化
仅通过保护是无法完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的, 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改变, 利用恢复等方法重现历史文化, 让人们在园林景观中可以感受到历史文化所蕴含的特点、内涵和精神[2]。设计人员需要对当地历史进行全面的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重现历史, 既可以对以往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模式进行模仿, 也可以通过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其进行重塑, 如雕塑、绘画等。
2.4 地域特色和现代手法相融合
将地域文化中传统的建筑风格、形态、布局和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 不仅体现出当地景观独特的文化特征, 还具有时代的气息, 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这种表现手法在库尔华坎历史公园中就有着体现, 用了以前拆迁遗留的材料, 结合先进的设计手法, 让园林呈现出简洁的风格和浓厚的历史底蕴。
3 结语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 必须结合地域文化特征, 充分体现出园林设计的人文之美、自然之美。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设计时, 需要综合考虑园林的整体特性, 利用时间、空间的变化, 对于园林设计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 体现出风景园林设计的效果, 促进我国园林事业的健康发展, 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岚岚.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 (24) :48-49.
园林景观的地域性 篇10
1 相关概念与要素
1.1 相关概念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区域,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是对这一区域空间运用景观美学和技术手段进行空间组织和设计。
地域性是指与一个地区相联系或有关的本性或特性。是对于某个特定地域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因素构成的共同体所具有的特征。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
1.2 地域性设计要素
滨水空间景观的地域性设计要素, 主要包括自然要素 (当地气候、地形地貌、本地动植物、现有水域、本土材料) 和人文要素 (民俗文化、生活方式、历史文脉、地域建筑) 。其中, 气候、地形地貌、植被、本土材料、民俗文化和历史文脉等尤其重要。
我国幅员辽阔, 气候差异较大,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环境也不相同“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这两句诗描述了我国江南水乡和西北黄土高原风格迥异的地域景观;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 是滨水空间景观地域性设计的基本元素, 是连接景观中物质元素和空间关系的主线;植被是构成城市滨水空间景观地域性要素中最富于变化的因素之一, 巧妙合理的利用当地植物, 合理搭配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不同的材料能体现不同地域的景观特色, 合理选择和利用本土材料也是表达滨水空间景观地域性的手段和方法;民俗文化和历史文脉是一个地区经过长时间的文化沉淀积累形成的, 更具有地域特色。
2 城市滨水空间地域性景观设计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文化的地域性表达逐渐被人们忽视, 特别是在景观设计领域, 在我国当前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表达中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 没有很好地对本地的植物加以利用。植物是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造景要素, 并且受气候的影响很大,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影响下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和特征。然而在部分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并没有对植物加以合理利用, 植物配置不合理。
(2) 没有深层挖掘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在当前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不仅没有对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加以发挥延续。导致我们在进行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时很少考虑到民俗风情活动, 这是对当地历史的不尊重, 使得本应该继承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面临威胁, 景观地域性逐渐消退。
(3) 没有正确的选取本土材料。在一些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过程中, 设计师缺少对本土材料的利用, 一味的强调对新材料的利用和新技术技的融入, 这既是对当地资源的浪费, 又是对景观设计地域性表达的忽略。
3 生态理念下滨水空间景观地域性表达的设计策略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应强调地方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结合。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因素, 如气候、地形地貌和植被等, 还应融入本地的、民族的、具有民俗风情的和历史遗留文化等要素, 合理的利用当地材料和应用适宜的技术, 使得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色, 充分体现当地文化内涵。
3.1 理解自然, 尊重自然环境, 注重本土
自然界, 作为一个实体的物质空间, 是我们景观规划设计另一个服务对象, 它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土地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景观设计与土地密不可分, 地域性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应在遵循和合理利用原有土地的基础之上, 安排布置其他景观元素, 并对其加以改造。对本土植物的利用, 要了解本地植物物种的价值以及外来物种可能引起的破坏, 采用本土植物既能保证正常生长又能体现地域特色。
3.2 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地域性表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满足人们精神与物质需求。地域性滨水景观设计是在发展中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用以塑造满足人们使用的景观空间, 最终达到自然与人文的双重价值。滨水空间景观地域性设计应在尊重传统观念文化的基础之上, 融入现代的元素。使人们在景观空间中能感觉到现代生活的节奏, 又能使人们对传统有一定的回忆和认识, 使设计出的景观空间更加亲切贴近人们的生活。
3.3 人性化设计
设计的最终目的归结为一点是“为人的设计”, 因此, 在城市滨水景观地域性设计中, 设计的出发点要立足于认得生活行为并把握住度的衡量, 通过设计吸引更多的人前往滨水空间, 增强空间的活力。地域性滨水景观设计基于场地, 融于本土景观, 最终的目的是改善生活的空间。
3.4 传统资源与新资源的利用和改造
城市滨水空间地域性景观设计探寻的是以可利用的、现存的、便捷的、合理的要素来塑造景观空间, 达到视觉审美、空间使用、环境改善的目的。设计时对本土材料的选择和利用是保持地域特色的重要因素, 既可以节约成本, 有能充分体现地域性。地域性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不仅关注传统的要素, 同时, 与现代材料的结合利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合理利用资源, 能够达到节约的目的, 以此实现滨水空间可持续性发展。
4 结语
通过对城市滨水空间地域性表达的分析研究, 认识到地域性对城市滨水空间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我们在今后进行滨水空间设计时能全面把握地域性的概念, 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 在开发、发展的全过程中时刻注意对地域特征的关注, 开辟出一条具有个性的滨水空间景观发展之路, 塑造具更具特色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水空间, 展现城市滨水空间的魅力。
摘要:以“地域性”为切入点, 在分析城市滨水空间地域性景观生态设计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地域性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策略, 并对其加以分析, 从而为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表达提供思路。
关键词:地域性,滨水景观,生态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滨谊, 等.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林箐, 王向荣.地域特征和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 2005 (06) .
[3]陈娟.景观的地域性特色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6, 4.
[4]崔柳, 田大方.中小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地域性现状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 2009, 31.
园林景观的地域性 篇11
摘要:
“八景”是一种地域特色极强的景观形式,它孕育于魏晋、诞生于北宋、繁盛于明清,对我国及周边各国影响深远,至今依然鲜活存在。“八景”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是古代社会各阶层自发“全民造景”的结果。本文在对“八景”概念进行厘清的基础上,从“公众参与”的角度对其产生、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提取有益成分,使其对现代地域性景观营造起到指导意义。
关键词:
八景 公众参与 地域性景观营造
引言
中国传统园林因观赏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为帝王贵族服务的皇家园林,以文人、士大夫以及富商巨贾为建设及观赏主体的私家园林,以及广大平民百姓皆可游赏的公共园林,“八景”属于公共园林的范畴。
戴林利认为,“八景”研究可分为总论性的研究和专题性研究两类,而前者可分为“八景”起源的探讨、“八景”与文化的探讨;后者可分为单纯的介绍地方“八景”与分区域分析“八景”文化。笔者认为,“八景”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社会各阶层依职责、背景、能力的不同,“全民造景”的结果,也正是由于这样庞大的群众基础,才使“八景”饱含生机,流传至今。本文以“八景”发展脉络为主线,分析社会各阶层在“八景”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揭示公众参与在地域性景观营造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1.古代“八景”发展脉络与各阶层作用
1.1肇兴于魏晋——政局动荡:名士阶层寄情山水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乱时期,也是思想、文化的高度活跃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名士”阶层,他们寄情山水,崇尚隐逸,名山大川成为他们把酒言欢、恣意形骸的所在,而他们间接促成了“八景”的产生(图1)。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美景陶冶了士人情操,使他们开始由秦汉以来“君子比德”的功利性审美,变为具有深刻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的自然生态性审美,促进了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和“八景”的形成。沈约的“东阳八咏”成为“八景”的雏形,李白、孟浩然、刘禹锡等著名诗人对此“文化符号”的赋诗歌咏,对“东阳八咏”的传播起到极大的强化作用。此后,王维的《辋川集》、刘禹锡的《海阳十咏》、李白的《姑熟十咏》、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等“以地域、城市的名胜景点与古迹”为题的连章组诗在隋唐之际得以盛行。
此时的“八景”仅在名士小团体内部盛行,景源的选择也以作者个人审美为导向,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八景”作为公共园林的代表,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1.2出现、勃发于宋——经济繁荣、文化繁盛:全民动员
目前普遍认为,北宋宋迪所作“潇湘八景”图为“八景之始”(图2)。“八景”诞生于北宋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层次的经济、文化因素。
(1)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意识觉醒
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突破“里坊制”在时间、空间上的束缚。汴梁成为我国第一座开放的、商业繁荣的街巷制都城。“资本主义萌芽”在此时出现,城市职能由政治性、防卫性逐渐向市民生活层面倾斜。
(2)文化繁盛:审美提高、推动“八景”发展
宋代实行科举制,“师道之更尊于君道,其事皆从宋代起”,社会上下对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文化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市民阶层的审美素养,对以“八景”为代表的公共园林在社会上的盛行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帝王重视、全民动员:“八景”蔚然成风
两宋时期,在南北分裂、战乱不断的同时,创造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经济、科技、文化上的空前繁盛,形成了燕京、汴梁、江淮、西蜀四大经济繁盛区。当时最负盛名的“燕京八景”、“汴京八景”、“西湖八景”、“潇湘八景”正是出现在以上四地。
“潇湘八景”问世后,宋徽宗赵佶亲自为其题诗,著名书画家米芾也为每幅画题诗作序。在帝王的推动与全社会崇文之风的盛行下,各地纷纷挑选八处风景出众之地,以“潇湘八景”为范本进行命名,民众观景之风盛行,大量诗、画作品应运而生。
1.3普及于明清——政令强制:全民造景
“八景”孕育于魏晋、始于北宋、在明代更加普遍化、大众化。万历年间,朝廷下诏全国各地呈报“八景”,具有绝对的强制性。至清代康乾时期,八景不仅在全国上下“遍地开花”更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出现了“内八景”、“外八景”、“小八景”等多种形式,甚至在一些大户人家中也出现了“家族八景”。清末之际,“八景”文化远播至日韩等相邻国家,各地景观的数目也不再局限于八个,出现了十景、十二景等多种形式,均属于“八景”集称文化的范畴。
2.“八景”中的公众参与思想解读
2.1“八景”中公众参与的程度分析
美国规划师谢莉.安斯汀(Sherry Arnstein)1969年在对公众参与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发表了“市民参与的阶梯”(“A Ladde 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一文,提出了“市民参与阶梯”理论,他在这个理论中,将市民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八级(见表1)。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领域中公众参与水平较低,且大多停留在调研、研讨会、规划公示等形式主义层面,属于谢莉.安斯汀三个层次中的“无参与”或“象征性参与”两个较低参与层次。而“八景”中体现公众参与程度较高,已达到“市民权利”层次中的“伙伴”或“代理权”的水平。
2.2“八景”中公众参与实质分析:人景交融、共建精神家园
目前,景观设计领域的公众参与往往着眼于社会大众和弱势群体的诉求,从而使景观环境更加宜人、公共设施更加人性化。然而,公众参与真的只是这样而已吗?
笔者认为,公众参与的实质,是实现公众与景观的“情景交融”,使景观不再是“物质化”的“场所”,而成为市民的“精神家园”。这也正是公众参与理念在古代“八景”中运用的最为成功之处,下面我们将以“西湖十景”为例进行分析。
“西湖十景”最早出现于南宋时期的《方舆胜览》中,随着“十景”名气的增加,不仅涌现出一批以王洧《湖山十景诗》为代表的游后感悟诗画作品,且出现了如“行宫八景”、“乾隆增修十八景”等新的“八景”版本,越来越多的人用自己的审美真正地参与到了“全民造景”的队伍中来。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年,以“西湖十景”为主要内容的“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其入选理由正是“十个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
所以,真正成功的景观营造,是将公众参与融入景观的全生命周期中,真正做到“人景交融”,使景观不再是物质场所,而成为具有地域性归属感的“精神家园”。
3.启示
“八景”的营造过程是全民造景的结果,其中体现的公众参与思想对当今地域性景观营造具有一定的启示性作用。
(1)全民造景、造一方之景
鉴于城市居民知识水平及专业背景的差异性,社会各阶层可自发形成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有区别、有分工的参与到景观营造的全过程中。如:文人阶层,踏勘场地、起名、写诗、作画,大众参与游览、留下游后感想、口口相传,使景观声名远播。
(2)全生命周期下的公众参与
当前的公众参与,往往将关注点放在景观营造初期的调研、咨询,以及末期的展示阶段,不仅缺乏了中期重要的设计环节,更忽略了景观建成之后的公众反馈权,而反馈恰恰是公众参与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反馈使全体居民具有平等表达自己体验和感受的权利和机会,无论意见是否被采纳,参与的过程也使其享受到作为地域性景观使用者的主人翁意识和被尊重感。
(3)市民素质提升与景观良性循环
公众参与塑造景观,景观也可以塑造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人,通过各阶层之间的交流表达、提升自身文化认同和审美意识;人景互动,加深参观体验;游览反馈,增加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实现从“全民造景”到“全民护景”的良性循环。
4.结语
园林景观的地域性 篇12
关键词:地域性,旅游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特色化,多元化
旅游景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地的地域特点和风俗习惯,承载着一定的地域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旅游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注重旅游景观的设计内涵。因此,尊重旅游景观设计的地域性,保留其独有的特殊资源,提升景观的文化内涵,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旅游景观设计地域性的概念
旅游景观设计,即旅游景观在设计之时,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空间布局,在格局上注意规划,满足其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生态发展性和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当然,在这个基础之上,需要充分尊重旅游景观学的原理,考量生态发展的平衡性和统一性。众所周知,一个地区的旅游景观的地域性,不仅包括其自然景观,还有历史文化景观,这些都是经过一定时间积累所流传下来,更应该加以保留和发展。具体来说,旅游景观的地域性描述,除了参考这个地域内的地形、地势、水文、气候、动植物等自然条件,还包括在这个范围之内的历史文化因素,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一系列问题。在自然资源和人文因素共同影响下的旅游景观设计主要含有建筑物、公园、河流、街道等。所以说,在旅游景观的整体规划之中,要在尊重地域性原则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设计,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达到社会与自然的科学统一。
二、旅游景观设计地域性的现状
旅游资源,简单概括来说可以分为自然资源、社会自然以及人文资源。我国的第三产业还不发达,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业。要想发展旅游产业,就必须抓住旅游重心,注重特色资源,使其能够区别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独有的、无法替代的魅力。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旅游景观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趋同化、均质化现象明显
旅游景观设计存在趋同化、均质化的问题,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大同小异,没有各自区别明显的特征,地域性不强,这就导致旅游资源价值不高、创收不高等问题,也就意味着旅游资源失去了其独有的符号,没有自己的个性,也就是说地方的旅游景观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地域性没有充分显现。比如说不能系统地分析地区的旅游价值,为了视觉美感而忽略当地的植物特色,当人们外出旅游,看到的建筑场景、自然景观都一样,地区之间没有差异,那么何谈旅游呢。可以说,这非常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一个地区的旅游景观在规划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开发特色,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夯实旅游基础,注意把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旅游景点,把握地域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发展旅游业来增加经济收入。
(二)旅游精神缺失
在旅游景观设计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旅游的多方面精神寄托,注重旅游景观对于人们精神层面的影响,寄托着人们对于环境认知和感情归属,从精神层面来说,其代表着一定的旅游感受。人们进行旅游活动,除去欣赏旅游风景带来的视觉感官享受以外,还会对其进行心理的影响,最终达到自身心理的满足感和归属感。但是目前旅游景观设计,大多是照搬、照抄模式,很少具有自身特点的东西,对于旅游景观的精神需求考虑欠佳,地域理念缺失,旅游景点与地域性的人文景观、文化背景等内容不相符,导致旅游不能深切体会其中的内在美和其精神指导意义,传统文化的精神不够,也未与景观地域性相呼应,也就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性质。
三、地域性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突出地位
地域性在旅游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坚持地域性原则,有利于旅游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一)遵循可持续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真实地反映地区原有属性
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以及差异化的水文资源与气候资源,客观上要求旅游景观在设计时需要充分尊重地域性。根据各地区的差异性,挖掘、发展符合各自区域内适合人们消费的旅游资源,客观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此外,尊重地区的地域性原则,重点突出地域特色,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和产品,注重原生态的感受,保持外在形象与内在特点相一致,并将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城市的整体发展保持协调,大大有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二)寄托旅游精神,延续地域文化
旅游业的发展讲究长期积累,不可急于功利。设计旅游景观应综合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分析利弊,考虑当地优势资源和限制条件,详细分析旅游景点的行为主体特点,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好的旅游景观的设计寄托着一定的旅游精神,在人文精神方面反映一定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等信息,注重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迹,承载着地域性文化,一定意义上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延续。另外,景观设计注重各方面的和谐统一,要制定切实合理、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均衡其与城市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如此有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推动旅游业发展,增加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进步
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遵循地域性原则,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建筑形式等内容设计,抓住民族性和独特个性发展,并与当地自然环境和整个城市景观相协调,展现区域、地域文化,将典型要素融入景观设计之中,让旅游者能够体会到明显区别于其他旅游景区的特色内涵,在此基础上发展带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来提升附加值,如此有利于宣传地域文化,有利于丰富旅游产业链,有利于增加人们的经济收入,从而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四、地域性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发展建议
旅游景观存在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性,所以在旅游景观设计时也要注意发展战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人文需求
在旅游景观设计之初,在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以人文本的设计理念,在坚持地域性原则的基础上,增加旅游景点的主体意识。一个好的旅游景观,在拥有独特的地域特色的基础上,还要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和人性化需要,坚持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传承地域文化,尊重历史遗迹,寄托旅游的精神追求,注重景观环境所传达的人文信息,让人们真正强化旅游感受,才能更好地发展旅游业。
(二)追求产品特色化和多元化发展
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尊重旅游资源与旅游者之间的文化、经济和自然等差异,要适时开发和设计具体地域性特征的旅游产品,注入具有原生态、本土化、时尚与怀旧兼顾的新元素,以增强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来增加旅游景区的吸引力,从而能更多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满足旅游者的多元需要,以促进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
(三)找准地位,挖掘景区地域文化
一个旅游景区的地域性差异反映在多方面,各个要素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这就要求旅游景观在设计时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展现地域性特点,并与当地的城市发展、人文历史、地域文化相符合,找准地位,并了解当地的地域性特点,打造旅游区品牌,营造地域性标志景观,有针对性地挖掘具有地域价值的资源,优化配置。此外,还要借鉴成熟景区的优势,整合资源,以寻找景区的潜在市场。
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的旅游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地域性特点,融合当地的自然、人文和社会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娟,孙琪,赵慧蓉.论地域性特色景观的构建[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3).
[2]崔营营,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应用[J].现代园艺,2012(14).
【园林景观的地域性】推荐阅读:
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研究11-28
地域文化与园林的关系06-05
园林景观的规划09-20
地域性景观设计06-21
形容园林景观的词语08-14
园林景观的人性化设计07-09
园林景观中的色彩设计07-24
园林景观中的地面铺装10-25
园林景观树木的养护管理07-26
地域景观设计理论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