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景观设计理论

2024-09-30

地域景观设计理论(精选10篇)

地域景观设计理论 篇1

1 地域景观设计的内涵

地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不同地域会形成不同的镜子, 反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 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例如, 南北方文化景观, 东西方文化景观, 各宗教文化景观等。不同地域景观设计受当地自然和文化特征影响, 是人们在一定地域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重要体现, 也是当今建筑设计的源泉之一。

2 影响地域性景观设计的因素

地域性景观设计主要受2个方面因素影响, 一个是自然要素, 另一个是人文要素。正是因为这2种因素不同, 所以才造就了世界上各种不同的建筑风格。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气候和土壤等因素, 人们需要在一个地方生存下去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 即人与自然相适应。例如, 被称为绿色建筑的陕西窑洞就是古代中国人民创造性的利用黄土高原地形, 凿洞而居, 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景观。人文要素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人们在遵循人与自然相适应原则的前提下, 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改造自然, 创造出一个更适合当地居民生存的生活环境, 在这无形中形成了特定的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 是构成地域性景观的基础。所以, 在进行地域景观设计时, 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自然因素和人文要素, 只有因地制宜地进行地域性景观设计, 才能引起人们共鸣, 为建筑创造活力, 来满足人们情感上的需求。

3 当代地域性景观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地域性景观设计随着时代发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给我们带来各种丰富建筑的同时, 也带来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第一, 地域性景观设计往往被其复杂的设计和选址而弃用。地域性景观是人们在长期总结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例如陕西窑洞。但这种建筑对地形要求比较高, 建筑难度也比较大, 逐渐被人们放弃, 这是一种巨大的文化损失, 是当代建筑地域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 在进行地域性景观设计时, 缺少对问题的全面考虑。进行地域性景观设计时, 要从自然环境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2个方面考虑。首先, 地域性景观设计是在与自然相适应原则上出现的, 所以进行地域景观设计也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保护当地自然环境。与此同时, 又不能因为建设地域性景观而给人们生活上带来难题, 例如人口大规模的迁移。第三, 在传统形式上继承与发展。并不是所有地域性建筑都符合时代需要, 我们要做的就是将符合时代需要的地域性景观发扬光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一味地模仿古代经典建筑和风格, 要将时代特色和人们现代生活习惯融入其中, 让地域性景观增加时代内涵。这对于凸显一个城市建筑水平和风格, 成为一个城市宣传的媒介, 对外地人了解当地文化有直观视觉冲击, 也会给当地人一种亲切和安定感。最后, 积极应对西方建筑的冲击。经济全球化后, 大量西方建筑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的周围, 这些西方建筑建造简便、费时较少, 但城市建筑趋同化现象十分严重。解决我们国家在建筑风格上盲目崇拜欧美, 模仿成风, 缺乏创新问题的根本之道, 还是在于加强对自身地域性景观的建设, 增加对自身文化认同感, 也需要设计师有一定民族责任感, 在积极抵制西方建筑冲击的同时, 不断地对中国传统地域性景观设计进行研究和创新。

4 结语

一个优秀地域景观设计, 必然是尊重当地地域文化, 因为地域性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如果一个城市缺少地域性景观, 那么这个城市会认为缺少特色。地域性景观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标志, 也是我们国人对自己本地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 同样也是设计师对自己生活和居住过地方的一种回忆, 是对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 城市趋同让我们城市设计变得平庸, 人们生活在现代城市一个明显感受就是“冷漠”, 所以我们要从自己传统文化中去寻找设计城市建筑源泉。只有我们在理解当地文化、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后, 才能去设计地域性景观。

摘要:地域性景观设计是城市建筑最主要风格之一, 它最能体现出设计师对一种文化的理解, 也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在全球化趋势下, 世界各地文化交融现象越来越普遍, 在各地建筑风格融合的同时, 传统建筑越来越少, 地域差异普遍缩小, 地域性文化缺失现象也不容乐观。如何在呆板的城市设计中体现出地域性特色, 如何通过继承地域文化为景观设计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类型, 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地域性,景观设计,城市特色,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杨鑫.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 2009

[2]丁毅.自然和人文相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3]王君.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 2013

景观设计语言的地域主义 篇2

地域主义的概念及特点

地域主义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它的构成有自然环境、人文传统、社会经济技术等几个方面,不同的地方,有着自己独特的风貌,形成其特有的地域文化。从文化角度来看,中西方国家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传统文化主要是由稀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所构成,宗教文化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儒、道、释三家文化所构成,关注人的内在世界,讲究天人合一。

在景观方面,地域主义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跟空间范围内,景观受到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气候、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的影响而体现出来有别于其它地域的特性,在形式上与当地的环境相互呼应、和谐统一,在精神文化层面反应当地的历史、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不同地域的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中国土地富饶、山川秀美,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就是这些秀美的山川湖泊,园林的起源就是模仿原始自然开始的,并且沿着这种自然式的形式发展了几千年。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意境,诗情画意就是园林的设计的主流,追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原则,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中国古典园林还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统统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最具典型的代表就是苏州园林。

从历史来看,欧洲、美洲、同属于一个文化系统,其园林文化属于从欧洲园林发展来的大系统,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认为“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追求形似与写实。

中西方园林因为自然环境、气候、文化、经济等地域性的差异,而自然形成了园林景观上的地域主义了。即使是属于同一园林艺术体系,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但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形成有独特个性的地域性景观。

西班牙是一个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相互融合的地域,这种交融的宗教文化也直接的影响了西班牙的园林风格,形成了西班牙特有的地域主义景观。他们的建筑和花园都装饰的十分细腻,各种颜色的瓷砖和马赛克饰面装饰显得精致堂皇,极具地域文化特征。西班牙的阿尔罕布拉宫就是摩尔艺术的巅峰之作,完美的体现了伊斯兰宫殿与园林的特点。

20世纪40年代美国西海岸的“加尼福利亚学派”是美国本土产生的一种现代景观设计风格,它的出现是由战后美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引起的。这种带有游泳池、露天的木质平台、不规则的种植区域和动态平面的小花园,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户外生活方式,被称为“加州花园”。尽管每个花园的风格、场地、建筑、主人的喜好和设计手法可能不尽相同,但都是“加州花园”的基本特征。

景观设计语言的地域性表达

景观源于自然,自然环境始终对景观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影响到这个设计区域的整体面貌。自然环境的决定因素可以从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乡土植物这几个方面考察。在影响和决定地域性的自然因素中,气候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个因素,它不仅影响到水文条件、地形条件,还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也会极大的影响到景观地域风格的形成。上面分析过的美国加尼福利亚地区的景观,就是由于它特有的地中海气候和景色为条件而产生的,是具有地域性特点景观的一个典型例子。

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的又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地域性的景观设计应当建立在对原来场地的尊重上,与场地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墨西哥景观设计师路易斯.巴拉甘在墨西哥城南一块布满黑色火山岩石的地方进行景观和住宅的规划设计,为了保持这种火山地形的原始面貌,巴拉甘用景区内的熔岩筑成围墙来围合住宅,并根据场地的自然形态,布置了水池、水渠、台阶和道路,最大的体现这种地域性景观特点。

植物在景观设计中,是造景不可或缺的一种元素,植物以不同的颜色形态组成园林的主体景观,也形成了不同地域的典型植物景观特色。景观设计师在做植物配种的设计时会运用到大量的乡土植物,它们是最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例如中国的西双版纳出于热带雨林地区,当地因地制宜,运用当地乡土植物棕榈科植物为基调,如油棕、椰子、假槟榔、糖棕、蒲葵、鱼尾葵等等,形成以热带常绿乔木和具有民族特点的花木为主要元素的地域性植物景观。

材料是园林景观艺术得以具象化的载体,每个地方都有其盛产的材料和相应的实用技术,地方材料具有造价低廉、就地取材等优点,且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总结

景观设计语言的地域性表达中承载了自然和人文精神,是一种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景观,国外这些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的设计语言对地域性表达的探索对中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其中将地域文化、地域环境和先进设计理念的结合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当前我国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园林景观设计全球化的典型表现就是趋同现象,世界性和地域性相互矛盾和冲突着。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统一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做到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特色,达到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相互融合的境界,是我们需要去努力追求的。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地域景观设计理论 篇3

垄断是市场经营主体在自由竞争中, 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例如我国《反垄断法》中所进行规制的行为就包括:第一:市场经营主体达成垄断协议;第二, 市场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第三:市场经营者的集中, 具有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效果;因此可以看出, 我国《反垄断法》的宗旨就在于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 保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和我国市场经济健康与平稳的发展。

在垄断行为中,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是所有垄断行为中理论上危害最大的行为类型, 因此, 在法律上对它的处罚也应当最为严厉。 (1) 而现阶段, 通过知识产权来实施垄断行为的现象极为常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就是专利权权利人凭借专利权的垄断性, 而在相关技术市场中具有了一定的优势与支配力, 进而实施垄断市场交易活动的行为。同时, 对市场经营主体是否实施垄断行为的判断关键, 就在于分析该主体在一个具体的市场中是否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有碍于市场正常竞争秩序、损害消费者或者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

因而, 在反垄断法的规范体系中, 对市场经营主体所可能实施的行为进行垄断性分析的起点, 就是对所谓“相关市场”这一概念的界定。与此同时, 对于“相关市场”的界定与判断, 也是行政机关在反垄断执法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基础。

所以, 有关对专利权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这一行为进行规制核心前提, 就是其在某一特定的市场中, 具有能够支配市场交易活动的实际地位。而从理论分析的角度, 对专利权人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判断, 必须基于专利权相关市场界定。换言之, 专利权相关市场的大小, 是对所谓支配地位加以认定的基础。因此, 在法律实践中, 对相关市场大小加以界定, 是反垄断法在规制专利权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中得以适用的逻辑起点。

二、“相关市场”的理论界定

基于经济学的分析, 市场经营者之间竞争的目标是为了保障自身能够在市场交易获得中实现的利润最大化。其中所谓“地域市场”是指相关地域市场, 是指需求者获取具有较为紧密替代关系的商品的地理区域。 (2) 作为“相关市场”这一概念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理论上, 由于受法律空间效力的制约, 所以专利权是也有地域性限制的。特定国家只保护在该国申请并获得专利授权的发明创造。那么, 在专利权存在地域性的前提条件下, 专利权相关地域市场是否也理应限定在以国境为标准所划分的地域范围之内?

从近期公布的相关规范性文件来看,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15年8月1日施行的《关于禁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中对相关市场的定义如下“本规定所称相关市场, 包括商品市场和相关地域市场, 依据《反垄断法》和《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进行界定, 并考虑知识产权、创新等因素的影响。在涉及知识产权许可执法工作中, 相关商品市场可以是技术市场, 也可以是含有特定知识产权所涉及的技术和可以相互替代的同类技术之间相互竞争所构成的市场。” (3) 依照这一规定, 商品市场和相关地域市场共同构成了“相关市场”。

此外, 2015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关于滥用知识产权的反垄断指南》 (征求意见稿) 也明确指出“涉及知识产权的相关商品市场和相关技术市场均需界定相关地域市场。界定相关技术市场的地域市场, 需考虑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当相关交易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时, 还需考虑相关交易条件对相关地域市场界定的影响。” (4)

三、“地域市场”理论界定的完善

显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投资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 国际市场逐步成熟且竞争激烈。例如, TRIPS协议明确规定:“期望在对知识产权进行充分有效保护的前提下, 各国对知识产权的行使程序进行适度修改, 以确保消除国际间的合法贸易的障碍。”

因此, 相关地域市场可能是国内某个或某些地区, 也可能是一个国家或若干国家组成的经济区域甚至全球。 (5) 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与技术交流日趋频繁的背景下, 以地理意义上的国家界限来对货物或者技术贸易的相关地域市场进行划分。既不能正确地对地域市场进行划分, 也不能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情况。概言之, 传统理论中将所谓“地域市场”局限于一国国境之内, 或一国法律空间效力范围之内的做法, 也因为与客观现实的激烈碰撞而逐渐受到了质疑与挑战。

现实中, 企业凭借专利的优势, 也早已将对市场交易活动的支配能力, 延伸到了地理上意义的国境之外。那么专利权相关地域市场的界定也应当突破国界的限制, 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这意味着, 对于专利领域相关市场中的地域市场而言, 事实上也不宜局限在某一国国内。同时, 对以欧美和美国为代表的域外经验加以考察之后也会发现, 在涉及专利权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制中, 反垄断执法机构关注点也开始向国际方面转移。换言之, 在当前市场发展的客观条件下, 界定地域市场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国际因素以适当关注。

于是, 对于专利权地域市场而言, 其在反垄断视野下的界定应突破一国国境之限制, 并尝试建立通过以全球市场为着眼点的原则。

具体而言:在考虑国际因素的前提下, 专利权相关地域市场的界定,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考虑:

其一, 专利权授予国。作为最一般的情形, 专利权授予国无疑仍是需要首先考虑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 专利权仅在其授予国之内有效, 所以专利权地域市场首先应当界定在授予国境内。

第二, 专利权许可国。作为对现实市场交易状况的回应, 同时依据TRIPS协议和最惠国待遇, 专利权在被许可国虽并不必然有效, 不可否认的是, 所对应的专利权地域市场早已突破了国家边境的地域限制, 而扩展到全球范围内的被许可国领域。

四、结论

总的来说, 现实中, 对于市场界定的标准, 各国必然会基于自己的利益加以考虑, 并基于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倾向于实施不同的判断标准。于是, 对于“相关市场”的界定, 尤其是“地域市场”的理解, 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但是, 专利权领域相关市场的界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前文所述的两项认定标准, 旨在对于地域市场的界定过程中适当参考国际因素。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反垄断法中的专利权相关地域市场界定应考虑世界市场, 这应当是学术界与反垄断执法机关的基本共识。同时, 在当市场经营主体在特定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一定标准时, 就有理由推定其所具有的市场地位及其影响, 这一理论的指引下, 在《关于滥用知识产权的反垄断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中也可以明确指出:专利权相关地域市场界定不以国家界限或专利权的空间效力为限。

注释

1李小明.论反垄断法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责任[J].求索, 2007, 10:95-98.

2<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第三条.

3<关于禁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第三条.

4<关于滥用知识产权的反垄断指南>第一章第二节之内容.

城市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表达分析 篇4

摘要: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地域性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何将地域性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良好的表达出来,一直是城市景观设计工作人员所想要达到的设计目标。文章先对地域性城市景观设计原则进行分析,之后探讨了地域性城市景观表达方法,希望能够为城市景观地域性设计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地域性;表达方法

前言:

地域性是一个城市所独有的特征,其在城市发展、进步过程中始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与设计变得趋同化,城市原有的地域性特征逐渐被掩盖,这使得城市所独有的社会、人文环境逐渐消失,社会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匮乏。城市景观作为城市形象的直接表现,其想要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就必须要展现出城市的地域性,文章以此为基点展开探讨。

一、地域性城市景观设计原则

在城市景观设计环节中,想要实现对地域性城市景观的有效融合,就必须要在先充分掌握城市地域性特征的基础来进行城市景观设计。从城市的地域性特征角度分析,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必须要坚持以下几方面原则:

1.尊重城市地域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构成地域的基础,也是构建城市的基础,城市是基于自然环境特点而建立起的人类聚居地,城市的一切建設行为,都是在遵循自然环境基础上而对其进行的创作及改造行为,城市景观设计作为美化城市的一种行为,其必须要遵循城市地域的自然环境,才能保证自身行为的有效性。从事物发展角度分析,如果所设计的城市景观不符合自然环境,那么其必然会被自然环境所淘汰。地域是自然环境赋予城市的独特属性,城市景观只有遵从自然环境,才能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并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彰显出城市的地域性特征。

2.尊重城市地域历史氛围

历史是记录城市建设、发展、进步、繁荣的独特载体,在人类社会千百年来不断发展过程中,历史不仅起到了记录的作用,更起到了指导与鞭策的作用。对于城市来说,其每一个地块、每一个结构、每一幢建筑都有着自身的历史特征,而这正是促进城市不断进步的动力,同时也是城市深厚底蕴的表现。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想要表达出城市的地域性,就必须要尊重城市的历史氛围。

3.尊重城市地域民俗习惯

城市是对具有一定人口规模聚居地的统称。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民族风俗与民族习惯,因此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表达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城市地域民俗习惯,才能在保证城市环境符合居民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展现出城市的实际特点。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要尊重民族文化,在保证设计符合民族喜好,避开民族禁忌的基础上来进行设计。尊重民族习惯的地域性景观设计,更有利于展现出城市民族特色与城市地域特点。

二、地域性城市景观表达方法

地域性城市景观的表达是在城市地域性设计原理基础上,将地域性景观设计理念得以展现的主要途径。在进行城市景观地域性表达设计过程中,为了确保地域性景观设计与表达的有效性,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予以城市景观设计。

1.再现与抽象表达

再现与抽象表达是艺术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其通过艺术家对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特意蕴场景的再现与抽象表达,能够展现出艺术的独特美感,城市景观设计作为艺术当中的一种,其想要实现对城市地域性的展现,就必须要学会如何实现对城市地域特征的再现与抽象表达。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再现并不是简单的对城市地域特征进行再现,而是通过对城市地域特征的综合分析,通过巧妙的构思来将城市地域性展现在设计目标之中。基于再现与抽象表达的独特艺术形式,其适用于城市地域当中所具有的鲜明特征刻画,这种刻画可以是城市地域的标志符号,也可以是城市地域的民族特色或建筑特征等。从城市的自然环境角度分析,天然的地貌特征可以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表达方式,例如梯田、丘陵等独特的地形地貌可以帮助设计者更好的展现出城市地域特征,使城市地域特征的表现更为鲜明、突出。

2.对比与融合技巧

对比与融合技巧是在城市地域特征的新旧对比之上而予以体现的。在城市历史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状态必然会有“新”、“旧”之分,在这种前提下,景观设计者可以通过对城市的“新”、“旧”对比和融合,来展现出城市的独特地域性特征。所谓“旧”是指城市传统的规划模式、设计理念、布局方法以及设计风格等。“新”则是现代化城市景观设计构思、技术应用、材料更新等。“新”、“旧”对比在设计中的有效展现,能够使城市景观产生一种对照,这种对照能够为观赏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思维上的启发,从而实现对城市地域性特征的更好表达。

3.隐喻与象征手段

隐喻与象征原本是指我国传统文学上的一种写作手法,其是指将一种事物比喻成另外一种事物,然后通过对另外一种事物的情感表达来烘托对第一种事物的情感表达。随着城市园林设计的不断发展,隐喻与象征手段被广泛的应用到园林设计当中,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设计效果。在景观设计中,隐喻与象征手段更多的是利用在对地域性的具象表达方面,其所表达的内容有城市文化内涵,也有民族精神,还有城市历史特征等等,设计人员通过隐喻手法来将城市所具有的独特地域性特征进行具象化表达,以实现对城市特征的展示与文化内涵的表达。

4.生态与数字化运用

生态与数字化运用是城市现代化发展所遇到的主要难题。随着城市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所必需面对的问题。从城市景观地域性设计角度考虑,想要实现地域性展示就必须要做好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为此设计人员必须要做好对城市景观的生态设计,以实现对城市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调节与保护。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途径,其在科学技术支持下,使城市景观设计更具科学性,这对于城市景观的地域性表达效果带来了重要推动作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数字化技术能够对城市景观规划、形体塑造、生态控制以及景观管理等多方面提供支持,这能够在保证城市景观设计地域性有效表达的基础上,实现对城市景观地域性状态的表达,为展现城市独特地域性提供支持。

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景观设计不仅是美化城市环境的方式,更是展现城市特点的途径,为了能够从城市景观方面展现出城市的特点,将城市地域性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当中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为了能够保证更好的展现出城市的地域性特征,设计人员一定要坚持遵从城市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社会及人文特点,确保城市的地域性能够得以有效展现,为城市的现代化、特征化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惠.风景区景点设计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2]周怡.城市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表达探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3]黄果.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观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4]徐小华.城市公园的地域特色景观塑造[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地域景观设计理论 篇5

新疆旅游业在近30余年中, 发展稳健, 为新疆的社会、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使受到了新疆“七五”事件以及近几年的暴力恐怖事件的影响, 旅游经济较之前有所下降, 但是新疆的旅游业对于新疆整体经济的发展依然不容小觑。旅游英语在新疆各高职院校中几乎为必备专业, 那么新疆是否有专门针对新疆的旅游英语教材;旅游英语教材的本土化是否有利于提高旅游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把需求分析理论与旅游英语教材的本土化研究有机结合, 以此提高旅游人才的培养水平, 本文试图通过简要分析解答这些问题。

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 (needs analysis或needs assessment) 最早使用于20世纪70年代初, 目的是为成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设置提供依据。国外教育界对需求分析的涵义有不同的解释, Richterich (1972) 第一个提出了外语教学中需求分析的模式, 指出了需求是学生目前的学习要求及未来的工作要求, 也就是说他们的所学在未来的工作中学有所用。目前, 国内基于需求理论分析的研究多体现在课程设计 (syllubus design) , 课程评估 (curriculum evaluation) , 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 职业英语 (English for Vocational Purposes) 和教材分析这几个方面。比如, 国内学者束定芳 (2005) 提出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理论被很多研究者用于相关的语言学习需求分析, 但是纵观这些期刊文章多是集中在商务英语课程以及诸如电力、机械等行业英语课程的教材分析和课程设计方面, 而研究者们的发现也多体现在ESP教材语言内容与专业内容失衡;教材形式单一;教材未能体现学习者的真实性;教材语言没有充分利用语料库。相比较而言, 旅游英语, 作为ESP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关的论文资料数量不多。这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 一是商务英语在过去的十年中受到中国外贸蓬勃发展势头的影响得到了迅速发展, 使各界人士的焦点集中在商务英语而忽略了其它方面。二是旅游英语有一定的地域性限制, 即在旅游资源丰富的省级高校和职业类院校当中才有一定的地位。

2 新疆旅游英语教材现状

目前, 新疆旅游英语教材的问题就是教材短缺, 尤其是新疆本土教材只有寥寥几本, 而且以景点解说词居多。在新疆的高校中, 现行的旅游英语教材虽然内容比较丰富,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比如:旅游英语教材定位不明确, 有两极分化的现象。有的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很广, 教材内容侧重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术语的介绍, 忽视了学习者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而另一部分教材套用国内外旅游相关企业岗前培训手册等资料, 素材和情景对话与相关岗位有很大的贴近度, 但是涉及的知识面比较窄, 无法完成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一个不足就是在教材中文化知识偏少, 现有旅游英语教材中除了缺少中西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 也比较缺乏基本的关于人文知识, 诸如地理、历史、宗教、饮食等知识。还有一个最明显的不足, 这些教材的课程内容很少涉及新疆旅游资源。在新疆高校的很多英语专业学生希望今后能在疆内从事导游工作, 但是这些学生普遍反映这些教材由于缺乏本地旅游资源的介绍而对他们未来职业的帮助不大, 从而影响了旅游英语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旅游英语教授者也发现多家出版社的教材都有一个共性:导游词部分偏重国内外著名景点的介绍, 而没有以新疆本地旅游资源为主导, 但是学生在实际的英文导游考试当中, 甚至以后的择业方面, 多是用到自己所在地区的景点英文介绍, 这就造成了“学”和“用”的脱节。

3 教材应突出地域特色

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新疆各地区重要的收入来源, 并且将逐渐发展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另外, 很多英语专业, 旅游酒店专业的大学生把从事旅游业作为自己的就业方向。本土化的旅游英语教材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并且有利于消除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地理人文的隔阂, 激发他们学习该课程的兴趣。这对那些计划未来从事旅游业的学生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 为他们的就业积累了必要的知识储备。所以, 旅游英语教学教材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在关于旅游英语教材和教学方法研究的有限资料里, 高职旅游英语教材分析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研究一部分是从纯文本角度进行教材评估的, 还有一部分是通过问卷调查和采访等手段对正在使用教材的学生和老师的需求进行分析评估的, 第三类是纵向和横向比较几个大的出版社的旅游英语教材的实用性和效度性。

高等院校一般都是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而开设ESP课程的, 所以这些学校培养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以后可以服务于当地的企业。那么旅游英语的开设其目的也是能为新疆旅游行业培养可用人才, 因此旅游英语教材的本土化就显得非常重要了。Tomlinson (1998) 提出了好教材要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能够促进学生多接触真实的语言, 应该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机会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旅游英语教材内容不仅要有针对性还要兼顾实用性, 课文话题覆盖面要广, 尽量涉及到所有新疆4A级及以上景点, 而且要考虑到内容要使学习者有兴趣, 因为教材的使用者很可能就是未来的旅游从业者。所以在旅游英语教材中最好涉及新疆知名景点, 比如喀纳斯景区, 那拉提大草原, 吐鲁番葡萄沟火焰山, 金沙滩等等本土的风景名胜。另外在教材中还应该简要介绍新疆的地州划分, 城市简介, 风土人情, 饮食文化, 历史背景等知识, 因为一个景点吸引游客的不光是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 还有此景点所承载的浓浓的文化底蕴。除此之外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民族”“宗教”本身就是地区文化的一个特点和亮点, 在教材中这一点也应该被突出描述。总而言之, 新疆独特的地域性特色在新疆旅游英语教材中是个绝对不能缺失的要素。

4 结语

通过对旅游英语教材、教学和本土化的研究分析, 我们发现旅游英语教材的编撰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础, 结合旅游专业的专业要求, 不断完善具有本土特色教材的开发。旅游英语是新疆旅游文化对外推介的中坚力量, 本土化旅游英语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内容的建构, 还需要多方面的合力和不断探索, 使其在高校及整个旅游行业发挥作用。

摘要:本文联系教学实际, 通过对新疆旅游英语教材现状以及存在不足的分析, 从需求分析理论角度探讨了新疆旅游英语教材应该突出地域特色, 以满足本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旅游英语,教材,本土化

参考文献

[1]Richterich, R.A.Modal for the Definition of language Needs of Adults Leaning a Modern Language[M].Strasbourg:Council of Europe, 1972.

[2]Tomlinson.B.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3]蒋瑜秀.新疆本土旅游英语教材开发初探[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2 (4) .

[4]刘泓蔚.基于ESP理论的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3) .

[5]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地域景观设计理论 篇6

1 地域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作用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本土民众在历史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土特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 包括乡土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地名沿革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等,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一个人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 对大学生思想、人格、品行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 自然而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国边陲省份黑龙江省为例, 在黑龙江这块黑土地上, 孕育、萌发、传承着支撑历代黑龙江人生存与生活的“黑土魂”, 即黑龙江精神, 它包括开拓创业、无私奉献、豁达包容三种精神:开拓创业的黑龙江精神底蕴。历史上黑龙江流域的黑土先民们不甘于边隅, 勇于南下开拓, 纵横驰骋。这一历史过程折射出的排除万难, 披荆斩棘的品格, 有着永恒的文化价值;无私奉献的黑龙江精神品格。历史进入到20世纪50年代, 黑龙江精神获得了新的承继与升华, 这就是黑龙江人在为新生的共和国建设奋力拼搏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它集中地体现在北大荒开发、大庆油田开发、大小兴安岭林业开发的历史过程中。表现的是为国争光, 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讲科学的求实精神, 是黑龙江精神文化积淀在新时代的提升。海纳百川的黑龙江精神胸怀。黑土地域由于人口的多次迁移、流动、交往、融合, 形成了豁达通融、兼收并蓄、容纳大度、不排外的开明精神。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胸怀, 使黑龙江的文化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特点和特色。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地域文化资源的主要途径

2.1 把地域文化资源引入课程教学,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感召力

目前各高校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要教材是由国家统一编写的, 有着严格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大纲, 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是科学、严谨、权威的, 但理论阐述多于实践实证, 缺少生活气息, 再加上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刻板、生硬, 考核方式单一、教条, 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厌教, 学生厌学, 根本起不到育人的实效。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 结合高校所在地域及大学生的现实水平和实际需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把地域文化资源的精髓融入到课程中, 对培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都有积极促进作用。例如:黑龙江本土学生对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石油会战特殊历史时期的“大庆精神”如数家珍, 大庆精神是以“铁人”王进喜等英雄人物为代表的大庆人的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的集中体现, 主要内涵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进入新世纪, 大庆精神仍然是大庆人、黑龙江人、全国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不同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就是学生们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真切感受到的, 在课堂中弘扬大庆精神, 宣讲大庆精神, 教学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2.2 把地域文化资源引入第二课堂,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涵

第二课堂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主课堂无法替代的作用。在第二课堂中以演讲、歌唱、展览、讲座等形式融入深厚的地域文化, 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进了解、学习知识、陶冶性情、提高能力, 也会受到思想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比如“最美教师”张丽莉舍身救学生的事迹报道后, 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老师就与学生社团联合, 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 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为最美教师祈福祝愿活动, 学生们在一片片烛光中和声声呼唤中领悟到了一个普通人民教师的博爱和胸怀, 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们还通过自编舞台剧、诗歌创作等形式进一步体会张丽莉老师的奉献、牺牲精神, 教育效果得以升华。另外, 电视剧《闯关东》在中央电视台热播时, 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因势利导, 组织学生开展看电视写影评活动, 结合“闯关东精神”这一优秀的文化精神, 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扬闯关东精神, 赋予以新的时代特色。学生们通过学习和讨论, 了解了龙江优秀精神在黑龙江省发展的各个阶段起到的作用, 对人民群众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有充分的认识, 而且也坚定了依靠这种精神的力量, 成为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的决心。

2.3 把地域文化引进社会实践活动中,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

地域景观与景观心理 篇7

关键词:地域景观,心理感知,行为认同

地域是一个区域范围的概念, 地域景观是区域范围内人文与自然景观的综合体。地域景观承载着地域中的文化、精神、生态、物质实体。景观心理主要是指人与景观的相互作用, 是涉及人类行为和景观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特定区域的地域景观必然会构成特定状态的景观心理。本文将就上述问题从地域景观的概念、形成、发展, 以及景观心理的心理感知、认知行为、情境识别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论述。

1 地域——景观的独特概念

1.1 地域景观是一部历史

地域景观以大地为基础, 以区域特色物质精神为核心, 由区域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无论地域是在直接和明显的意义上 (地域景观的特征提供人类行为的集中性的确凿证据被定义为地域景观) , 还是在更加精确的意义上被诠释为人类生存的证明和意图的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人群的需求层次、心理感受和精神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影响和制约着地域景观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特色的形成, 景观心理结构的形成。地域景观是一部历史, 记载着区域内世世代代的人们与自然协调、摩擦交融的过程, 记载着人们长期对区域内自然的改造方式和心理感受, 传承着地域内人们对生存景观的理性意图和心理认同。

1.2 地域景观是一段情怀

地域景观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追求和谐、注重持续发展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生态内涵。地域景观在其形成过程中贯穿着人们对地域生存环境的美好理想, 寄托着人们对地域固有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地域景观是在原有地貌气候等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注入文化精神和情感依恋后形成的, 既是人类精神情感的物质载体, 又是自然和谐相处的信息源。地域景观的这种协调是几千年来实践证明了的最适合该区域发展的景观模式, 它蕴含着人类对地域的亲切感和心理认同感。而这种情感和认可成为一种稳定的心理感受并长期的在地域中延续、传承下去, 形成人们对地域景观的一种情怀。

1.3 地域景观是一种观念

地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也叫区域。其内涵包括:1) 地域具有一定的界限;2) 地域内部表现了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地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3) 地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 地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一个地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区[1]。地域是一种自觉的内在追求, 用以表达对场所和气候所做的独特解答, 并将这些合乎习俗和象征性的特征外化为创造性的新形式, 这些新形式反映当今现实的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当地居民根据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 把自己对于地域生存环境的观念作用于地域是地域景观形成的原始动力。生活在盆地这一地域中的人们在盆地的自然属性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加工, 使之能更好的适合当地人们的生存, 同时符合当地人的心理感情。

2 景观心理——地域的独特情怀

2.1 心理感知——景观地域

我们想要在地域景观中有所行动, 所做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地参考文献:域景观, 我们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和景观行为接受地域景观的信息。所有这些感觉最终在人心中形成心理感知。首先必须要了解地域景观, 在漫长的岁月中区域中的人长时间的形成对自然协调共生的方式并且留下印记——地域景观, 浓厚的心理认同注入到地域景观中去。地域的文化、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作用于人的心理, 人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改造着周围的环境。在对地域景观的感知中, 需求复杂性变化是人的天性, 单调的景观会造成人心理上的不快, 降低认同感;但是景观刺激过多也会导致感觉超载和混乱, 一般地, 人偏爱中等复杂程度的刺激, 而地域景观正是扮演这一角色。

2.2 认知行为——景观场景

人类的认知是一种主动探索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许多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空间认知首先依赖于地域知觉, 人类依托各种感官捕捉环境特征, 通过观察景观场景中的文化要素、经济要素、地理信息等获取这一地方的信息。地域景观最终是为了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使人能“更好地”实现他们的各种个人与社会行为。所以适应并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是地域景观首要的目标。人的地域行为在空间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微观景观、中观景观、宏观景观。地域景观不仅满足人物质领域的需求, 还要考虑人精神层面如归属感、爱心、自我实现的需求。场所精神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它表示一种古代人类文明的观念, 即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守护神, 场所精神也就是人们在场所中的守护神。一方面, 人们通过对场所的定向, 了解自己在空间中的方位, 最终获得安全感;另一方面, 人们通过了解自身与场所的关系, 从而认识自身存在的意义, 进而产生归属感。人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体味到地域景观中的精神——地域的特征和气氛, 是人们存在于地域中的总体气氛。

2.3 情境识别——景观记忆

人类了解所在地方的空间知识, 并能识别和辨认环境, 这样人类不仅能识别环境而且还能适应环境。地域景观在人心理上的表达能力, 以及记忆能重现地域景观的形象和精髓是人类本能的生存本领。地域景观本身极具区域特色, 是人类本能地长时期与大自然共生协调的结晶, 浓缩了区域内的文化、经济、自然精髓, 然而地域景观却又是以一种深度内敛、平和、稳定的形象刻在人们的景观记忆中。意象清晰浓厚的景观, 人们甚或更加自在, 很少受到方向混乱的压力, 在空间模式清晰的景观环境中生活, 会加强对地域景观的控制感和归属感。在地域景观表象研究下, 易识别性的情境被挖掘出来, 用来表示人对地域基本结构的识别。

3 地域景观与景观心理

3.1 地域景观与心理认可

从精神角度来看, 地域景观使人产生安逸感, 心理认同感。“地域”是“自己出生的地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或者是“钟情的土地”。地域景观是被作为“心灵的故乡”而浮现出来。地域景观是通过人类干涉而得到的“二次自然、人工的自然”, 换句话说, 是浓缩了人类行为的自然。无论对于地域景观中的谁, 都能够给予一种“乡土性”感觉的“国民的原风景”的景观。对于缔造地域景观的人来说, 地域景观是最亲切和舒坦的。地域景观是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必然衍生出的一种和谐的美。人类在看到某种景观时, 下意识地产生一种对这种景观的“假想行动”。

3.2 地域景观与心理接受

地域景观在形成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在心理上认可与接受, 因为地域景观代表了人们的生活、生产、精神等各种需求。可以说地域景观是区域文化、精神、经济、政治的浓缩体。从安全性角度看, 地域景观能够带来亲和感。地域景观不但没有改变区域内自然环境, 而且使自然要素和土地条件得到充分展示和灵活运用, 在遵循人性化空间尺度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实用性、耐久性以及亲和感的景观。地域认知是由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 人类通过次过程获取关于景观场景的信息。

3.3 地域景观与心理传承

从社会角度看, 地域景观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感受。地域景观基于该地区内的自然条件、社会要素、文化精神等, 使得景观成为一个整体, 强烈地展现着地域的独特性。地域景观由于人类的经常参与, 机能性得到维护和发展, 具有很高的耐久性, 还带来了亲和感和温馨感。从景观心理角度分析看, 人对地域景观经过认知感受、心理接受之后, 会以一种稳定的状态保持在人们的心中, 成为人们评价景观的标准。

4 结语

地域不仅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 更是行为心理的环境依托。地域景观所派生出来的各种景观行为心理, 构成了原生的景观认识。这种景观认识不仅是一种习惯, 更是一种观念和态度。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将这种观念传承下去, 并保持对该地域景观的眷恋情怀, 是对其问题研究探讨的目的。毕竟, 地域景观的当代退化所引起景观心理迷茫已构成不少地区大众心理归属的缺失。

参考文献

[1]徐磊, 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2]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美]史蒂文.布拉萨.景观美学[M].彭锋,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李津逵, 李迪华.对土地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景观社会学”教学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5][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评论[M].梁虹, 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6][日]进士五十八, 铃木诚, 一场博幸.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向乡村学习的城市环境改造[M].李树华, 杨秀娟, 董建军, 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7]杨公侠.视觉与视觉环境[M].第2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8]趁晓彤.传承.整合与变———美国景观设计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9][美]詹姆士.科纳.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M].吴琨, 韩晓晔,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地域景观设计理论 篇8

一、高职院校思政理论实践教学的地域文化应用诉求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实践教学, 以教育部所制定的要求为基准, 设置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课时, 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匮乏, 教师团队专业性和创新意识的不足, 学校对思政理论实践课程重视力度的有限等, 导致学生的课程参与积极性和知识识记成效极为有限。此外, 在终身制教学、素质教学的教改目标影响下, 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实践教学往往惯性复制其他院校教学模式和内容, 教学缺乏创新性、针对性、个性化、实践性和本校特色。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即最大化整合校内外有效资源, 立足本校学生思政教育诉求和思政理论实践教学的时代性发展特征, 设计和构建出本校特色思政理论实践教学应用模式。

二、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育创新要求下地域文化的供应方式

(一) 历史文化资源对丰富课程的辅助

以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的安徽为例, 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安徽地域文化由徽州文化与皖江文化、淮河文化共同构成, 并统称为皖文化和安徽文化。三大文化各具特色, 如极具有区域特质和地方特色的徽州文化, 其内容深邃、广博, 系统的融合了东方文化和社会发展奥秘, 基本覆盖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文化、生活、社会、经济等的基本内容, 因此被视为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标本。

徽州作为移民社会, 绝大部分是中原世家大族, 《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所收纳的清前历代4 万名人中徽州就占800 多个名额。如理学家朱熹、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医学创始人之一的汪机、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资本论》唯一提到的理财家王茂荫、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哲学家戴震、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著名学者胡适、革命音乐家张曙等。徽州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氛, 扶贫济困、勤俭持家、兴文重教、以众帮众的宗族文化, 对中国传统道德和儒家思想的弘扬, 包含新安画派、篆刻、版画、刻书、医学、建筑、菜系等的文化特色, 以及历代名人的品德、思想、人格、学说、奋斗历程、贡献、对该历史时代及后世的影响等, 都可以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政理论实践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 辅助学生提高民族素养, 完善理想和信念的重要素材。

(二) 革命文化资源对实践活动的辅助

开展思政教育引导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爱国思想。爱国意识的培养以深入了解、认识、热爱自己的家乡为起点, 以本区域各类革命斗争事件、革命历史纪念馆及红色文化等资源为实践活动的开展基础, 学生从视、听、触三个方面来逐步强化对本地区革命斗争的认识, 则对学生思想认知的提升更具有推动性。

安徽自古就有“淮右襟喉, 江南唇齿”的美誉, 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从三国时期的“张辽威震逍遥津”战役, 到柘皋战役、顺昌大捷、红巾军之战、捻军起义、淝水之战、三河大捷、皖南事变、安庆保卫战再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广大安徽人一直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安危, 不惜为国捐躯, 置生死而不顾。安徽不仅是陈独秀时期为中国革命培养火种的起源地, 同样也是历代革命者的主战场。近现代安徽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 奋勇直前, 坚持抗战, 此过程中所留下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事件, 无不显示着中华儿女报效祖国、抵御外侮的决心。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实践中, 通过组织各类如参观、聆听老红军演讲等的实践活动, 不仅可以深刻认识到自己家乡的文化, 为家乡文化的悠久灿烂而自豪, 还可在解读平凡的安徽人民以国家存亡为己任, 宁愿抛弃生命而誓死捍卫家乡和祖国的各类事件上, 学到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学会身为一名安徽人应有的强烈责任心,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 建设家乡的热望。

三、地域文化资源辅助下高职思政理论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

(一) 丰富课程内容, 开展课内外实践教学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及实践活动与安徽文化尤其是徽州文化密切衔接, 可作为课程创新的首要切入点。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第十章课程内容学习时, 教师可邀请学生共同梳理和总结安徽古往今来的各类志士仁人及为中国民族、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的贡献和努力, 以此激发学生身为安徽人的自豪感, 鼓励他们以历代志士仁人为榜样, 学习他们的奋斗精神, 矢志不渝的毅力, 爱国爱家乡的情怀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过程中, 实践教学内容可设置成邀请学生共同调查近现代安徽人反帝反封建反外来侵略的各类斗争事件, 并以日志、读后感等的形式撰写自己的感想和感悟, 设计辩论赛和实践调查课程, 让学生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入手调查, 以客观存在的事实和数据“说话”, 学生在亲身调查期间必然会受到感染, 此种设计方式不仅有利于促动实践课程的全面展开, 还可以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 从而使学生在了解和熟悉家乡文化的过程中, 受到家乡文化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及熏陶。

(二) 结合专业特性, 倡导地域文化价值观

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所遇到的心理、思想障碍存在差异性, 结合学生专业特征, 在融入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可实施“自选性+ 基础性”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基础性理论实践教学即侧重地域文化对同一年龄阶段, 具有同种心理和生理发展共性特征学生的系统化影响, 如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和形成热爱家乡的观念等。自选性实践理论课程的应用则是按照学生的专业趋向, 如食品类专业学生, 使其研究徽菜文化, 体育专业的学生引导其探究安徽文化中的武术文化部分, 历史专业的学生研究安徽文化中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发源部分,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则为其提供徽商的发展历程资源等, 学生自行选择性的阅读和研究, 对其自身专业知识的丰富和眼界的拓展等均有无法预估的辅助作用。此外, 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扬地域文化的价值观应该被视为地域文化与高职思政理论实践课程结合的重点, 古往今来本区域各类优秀人物的事迹和本区域民众的智慧发挥成果等都可作为鼓舞学生的基本资源, 如地域文化中所蕴含的奉献精神、勤劳自强精神、和谐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均可辅助学生应对现阶段成长中所遇到的各类障碍, 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爱护集体、关注社会的意识。

综上所述, 地域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有效融合可辅助思政课程的创新。除上述应用方式外,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平台, 使用专题讲座、地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地方名胜古迹知识竞赛”和“地方古今名人知识竞赛”等、民俗和地方戏剧进校园活动等, 同样可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优化的重要辅助。在现阶段高职生的思政教育运作中, 学校和教师可借助校园BBS论坛的在线交流功能, 实时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趋向, 构建和应用具有专业性的地域文化社会实践教学基地, 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三下乡”、参观访问、参与志愿者行动、社会公益、服务性等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锻炼和展示自己, 以此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助力。

摘要:近些年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改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地域文化资源作为丰富高职思政理论实践课的重要工具, 为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适用性、针对性提供了可行途径。基于此文中以二者的融合诉求为基础, 全面讨论高职思政理论实践课程创新要求下地狱文化资源的整合和融入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地域文化整合

参考文献

[1]李会军, 付红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地域性别文化进路[J].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6) .

[2]李会军, 付红梅.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建设[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3 (06) .

浅析社区地域性景观情感互动设计 篇9

关键词:社区;地域;景观设计;情感互动社会学中往往对社区具有宽泛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中对社区(community)的定义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但是在社区基本范围包含地域性和一定人口数量和居民之间有着共同意识的群体,与社会有着密切交往。社区应当是富有自然美的生态环境,是富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空间,进而对人、自然、社区景观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放眼全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无疑也加快了人们生活的步伐,对高生活质量的追求。问题也随之出现:“环境污染”“居住环境缺乏温情”“城市建设缺乏个性”等一系列问题。如何使人类、自然环境、景观三者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以景观为基本导向。可以明确的是使用者的素质修养和行为动机与环境因数是相互联系的,而这种微妙的联系就是本次所探讨的主要目的。

以下将提出几点在进行整个社区景观的指导方针和服务为先导,以地域的開放和文化精神的指引。任何改善社区景观空间应该加强其“身份”特征:

1轻设计理念,重生活理念

传统设计师普遍认为设计就应该谈论如何设计,而忽略周围的一切。然而,多谈周围的一切,这些将比设计本身更重要。设计师在设计社区环境时,更多的是谈其设计理念。如:“我们主要以生态为主题的设计理念,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亲近身边的环境并非一些官方的话语就能打动使用者,应该从生活的理念出发去探索、发掘其真正的含义。社区景观可以使我们走到一起,也可以让我们摊开。如何平衡社交和独处的可能性空间?笔者认为我们都希望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大多数的景观就能负担起表现的机会。

2空间范围的选择

涉及人体的一个横向空间规模。在视觉,触觉,听觉,运动的时候,创造空间上的连续性的东西。利用空间的创造,切分音,并开展从房间的亲密关系移植到环境。社会节奏的加快,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路上,一天的疲惫只希望快些回到自己的房间放松。然而社会的压力也会导致很多人负担的加重,希望与人交流释放自身的压力。那么,这种感觉就如同海港或天际线的豪爽?不论是我们想与人交流还是想一个人待着。一个区域的限制性不仅使豪爽感觉更好,反之亦然。而且笔者认为良好的社区设计,良好的社区景观,试图把那些联系在一起。如同纽约的中央公园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这两个领域的结合,我不认为景观为逃离城市,我认为它是在越狱的城市。

3山水原则指引

通过当地景观体现地域特色,这也被称为“方言景观”,也是区域景观。其更多的意义是自然风光、农村领域、乡土建筑、民俗文化的复合体。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一部分。但我认为这是将人被吸引到水的更感性的认识。还有一些关于水难以捉摸的和无形的,短暂的,深不可测的。例如:山水作为桂林景观的主要特征,无不是展现地域特征最好的设计元素之一。利用这一有利地域特征,可主动的开放其空间,运用到社区景观设计中。这无不是美观,舒适,通透,以及从正式到半正式到非正式的反映社区居民的自豪感和地域识别层次结构的一部分。

4材料和植物的选择

选择植物的社区景观应以提升社区之美为前提,以及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为主导。它似乎显示着这种性质中最常见的观点,明确地将对社会和文化的思想联系在一起。选择本土植物,其低维护的植物是首选。偶尔会有选择非本土植物材料,以扩大多样性和社区感知的体验机会。乡间天然土壤材料可适应当地气候很长一段时间的最佳材料选择。这种材料是可持续的,它同样可以反映经济和地方特色。

5增强功能是尊重历史

地域社区的景观设计在无形的背景下,以有形的区域景观以新的生命力展示大众,这使得社区的景观充满活力与情感的互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它:首先,对地区传统文化进一步了解分析,则必须重新认识历史的过程。其次,提取具有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历史符号,创造独特的当地景观。最后,用历史的文化符号与标识系统和景观设计。历史文脉的保护与传承:历史遗迹和古建筑是人类的历史,这是见证区域文化形象。

本文以景观情感为主导,地域性社区景观研究为主体。试图将使用者行为情绪与社区景观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找到空间与情感相互作用的方式。以社区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以上五类设计观点展现社区景观空间与使用者情感互动的设计准则。在文章的最后,笔者还找出一个关键主题,这可能担心到设计师的选择侧重于在未来社会发展的论述。不论是地域性景观还是社区景观两大文化背景主题下的“差异化”和“共性”,景观情感互动设计作为社区景观设计的核心,营造出优质的空间场所和体验设施,其目的就是吸引生活劳累的人们能积极地参与其中,与景观形象产生互动。满足使用者的多样需求、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从而实现社区景观情感的价值。虽然情感没有占用系统用地,但是,参与者有权质疑其在主观设计中所起到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参考文献:

[1] 林其标.住宅人居环境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伊培同,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4] John Muir.“The Wild Parks and Forest Reservation of the West”,in Our National Park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1916.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篇10

1 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的必要性

景观设计通过特定的符号化处理、组织结构, 表达一定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含义, 优秀的景观设计往往将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生活、历史等相关属性因素汇集到景观的外在形象里, 最终让景观展现出其特有的内涵以及文化底蕴。例如, 获2010ASLA景观专业奖的新西兰奥龙戈区域总体保护规划 (该区域是从古至今当地毛利人神圣的部落区域, 防御建筑、渔业营地在当地均有遗址发掘) , 设计致力于生态再生, 扩大农业生产, 引导历史人文景观。设计者将生态、农业、历史文化有机组合, 形成诗情画意的农场, 并对毛利人巨大的神圣山坡表达敬意, 用景观的语汇讲述了新西兰重要的生态和文化故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景观不但在形式上要表现自身的特点, 更应当利用文化的巨大力量对其进行深刻的表达, 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景观内容可以让人们产生情感的共鸣。

2 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基本特点

2.1 民众化

一个区域的文化特点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区域民众的文化底蕴, 同样关乎到城市景观的相关建设和发展, 一套优秀的城市景观设计可以感染以及影响每一个民众的心理以及行为, 这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人们对信念的坚持, 对是非的判断以及对环境的感觉等, 构成了上百年来传承的文化因素, 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转化成了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 进而让人们产生一种归属感。不同的人在同一城市环境下生存, 这些人的行为与环境的认知以及价值观息息相关, 而作为公共环境中的景观, 必须具有与大众交流的特征, 可以认为它们不是独立的景观, 而是对作品参与性的一种艺术生活表征。所以, 景观艺术设计必须对大众审美的公共性进行充分的强调, 将民众的需求和心理作为考虑的出发点, 进而让景观能够使大众普遍接受, 增强亲和力。

2.2 开放性

景观艺术是一个具有公开性的空间场所, 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建筑外部的视觉空间, 在这些景观所处的场所往往会聚集很休闲娱乐的同时, 更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场地, 可以说, 它体现出了人本身存在的价值, 更加满足了社会属性。无论在何种区域中的景观艺术都应当保证开放性原则, 在景观造型以及整体规划中, 都必须具有大家一致认同的艺术空间状态, 并将利用这种状态表现出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气息。

2.3 综合性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有机综合体, 通常情况下是以组的形式展现出来, 很少是以独立个体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具体的地域文化可以体现在空间布局、使用功能、外在形式等多种综合要素上, 也可以仅仅是个体元素的树立, 例如, 纪念碑等。

2.4 独特性

受到社会因素、区域形态、自然形态等因素的影响, 城市的空间形态产生了各种不尽相同的社会景观、人造景观以及自然景观, 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必须具有独特的景观风格以及多元化的文化气息, 独特的艺术景观能够让大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让人印象深刻, 使人对美好的生活产生憧憬。

3 我国地域文化景观的发展

我国地域文化的表现在建筑上一直位于前列, 例如, 北京的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等。而景观其实也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回顾中国园林史, 不难发现南北方园林的差异, 单就布局而言, 北方皇家园林开敞恢宏, 南方私家园林曲折幽深。当代景观设计也有一些是可以作为参考的优秀案例, 例如,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其景观设计既复苏了当地“三西”文化 (西湖、西泠印社、西溪) , 又展现了苏杭特有的草堂、梅庄、小桥流水的风景。

有一句老话,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景观设计行业, 拥有地域符号的景观更具有生命力, 将当代的元素与文化的积淀凝聚在一起更能体现设计的魅力。

4 总结

对地域文化正确地认识, 绝不能简单的一味模仿, 必须要把传统的文化、场所的特质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 所以, 必须要对历史和文化背景加以足够的重视, 深刻发掘出地域文化的精髓, 只有做到以上这些, 才能够真正创造出具有内涵和特色的景观设计。

摘要:景观设计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 单就设计艺术学科方面来讲, 对景观内涵的深层次挖掘以及将民族的历史、文化等相关因素融入到景观形象里, 进而使景观具有深刻的内在含义,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启林, 蔡立力.中国文化与中国城市[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直角坐标搬运机器人下一篇:毕业后医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