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说明文

2024-12-02

蒙古族说明文(通用8篇)

蒙古族说明文 篇1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所以他们的生活习惯也是丰富多彩的。

蒙古包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房屋。蒙古包的四周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用条木编成网格状,围成圆形。屋顶是圆锥形的,与侧壁相连接,在屋顶上方还有一个天窗,也是圆形的,是为了采光、通风和排放炊烟而设置的。比起我们的住宅,蒙古包易于拆装,而且通风,面积又大,所以游牧民族选择蒙古包来当自己的住宅。

蒙古族的节目也是多种多样的。最隆重的属“那达慕”,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摔跤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项目,参加的人最多达1000余人,最少也不会低于200人。蒙古族一直以来是十分器重“达尔汗摔跤手”的,这可是终身的荣誉。而举办这个节目的主持人会给胜利者颁发证章、证书和纪念品,并获得“达尔汗”的称号。

蒙古族的食品也是别具一格。以奶制食品、肉类为主,还喜欢吃面食。在蒙古族的文化中,马奶酒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过去牧民征战必备的食物,不仅可以解渴消乏,还可以激发战士们的斗性。

蒙古族的民风民俗可真是丰富多彩啊!每一种都有着它独特的文化和意义

介绍蒙古包说明文小学作文 篇2

草原之上并没有遮风挡雨的高楼大厦,蒙古人民无法生存下去。于是,聪明的蒙古族人民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在草原上搭建了一种以羊毛毡为主的建筑,名为蒙古包。

在汉语中的“蒙古包”一词始于清代,原来这是老祖宗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知识文化啊!“包”这个字满语里有家,屋的意思,顾名思义,蒙古包便是蒙族人民的家了!蒙古包还有好几个名字呢!被称穹庐,毡帐,毡包的都是蒙古包,是不是有一种收纳天下四方,五湖四海的英气之感呢?

现在,蒙古包在游牧民族中很是常见。正如你所见,蒙古包所透出的正义和豪放之感,正如游牧民族的民族性格一般。

你要是有幸到蒙古包里做客,游牧民族必定会摆上奶茶,果条,炒米,手把肉等美食供你品尝,奶香味十足的茶,透着质朴淳时的感觉;鲜嫩爽口的手把肉,带着热情奔放的味道。

在蒙古包内坐到实木的板凳上,喝几口热腾腾的奶茶,再细细观察起那些美丽而又神秘的图腾花纹来,更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韵味,这种感觉有些陌生,却又好像已经深深的刻在了你的骨子中,让你忍不住站起来,大吼几句,抒发一下心中的豪迈之感。

蒙古族谚语 篇3

在草原,我们就是天!

驰骋的马,能走遍草原;

努力的人,能实现志愿。

迁移牧场,最好是绿草地;

要听劝告,最好是父亲的。

搬家之前要看草场,安家之前要看环境。

虽是美丽的草原,也要小心它的泥潭;

虽是漂亮的情侣,也要注意她的思想。

水草丰美的地方,鸟儿多;

心地善良的人们,朋友多。

朋友多的人大如草原,没朋友的人小如手掌。

美丽的草原,也会长毒草。

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成才;

畜能熟悉草场才会长膘。

放牧牛马草地好;

议事谈心朋友好。

母亲的心在儿子身上,儿子的心在草原上等等。

与其向神祈祷,莫如养好牲畜。

没有草埸就没有畜牧,

没有畜牧就没有吃喝。

你要吃肉,就得放牧;

你要吃饼,就得耕作。

肥壮的畜群,也要防止掉膘。

没有搭好的毡包住不得,没有根据的话语听不得。

人是老实的好,畜是肥壮的好。

养只羔羊能吃肉,养只豺狼害自己。

暴君不可以为王,豺狼不可以牧羊。

别在绵羊群里逞好汉,别在好汉面前当绵羊。

别为掉一根牛毛就把一锅奶油倒掉;

别为犯一点错误就把一生事业毁掉。

没有看见山,先别忙撩起衣襟;

没有看见水,先别忙脱掉皮靴。

羊挑草埸必掉膘,人挑饭食必瘦弱。

烈马怎么跳也毁不了鞍;

骆驼怎么跑也上不了天。

羊羔的创伤能医治,姑娘的创伤难医治。

小毡包也能生出大学者来,大力士不一定是摔跤能手。

说偷骆驼的人头上有草,偷羊的人就摸自己的头。

这是牧民对生活的感悟和体会。

无角的牛爱打架,无才的人好挑剔。

没有奶水的乳牛爱叫唤,不会做活的女人爱咋唬。

别人身上的虱子看得见,自己身边的骆驼看不见。

贫门出好汉,骏马出良驹。

好马登程奔到头,好汉做事做到底。

良骥,由于跑得快才出名;

好汉,由于劳动好才扬名。

好汉全凭志刚,好马全凭体壮。

好马走路平稳,好汉说话有准。

好汉不以暗箭伤人,好马不在备鞍时踢人。

好人说一句就明,好马加一鞭就快。马好不在鞍,人美不在衫。

在飞翔中识别雄鹰,在奔驰中识别骏马,在疆场上识别勇士。

驯马要从马驹开始,育人要从孩童抓起。

骑马要备马鞍,学习要有恒心。

知识是一匹无私的骏马,谁驾驭它,它就属于谁。

马要拴在显眼处,事要托付可靠人。

破衣里面有圣人,破鞍下面有骏马。

逃马和逃马成群,走马和走马结队。

人在甜言中易栽跟头,马在软地上易打前失。

颠狂的马容易失蹄子,慌张的人容易出乱子。

酣睡时别忘槽头的马,无事时别忘身边的刀。

追逐狐狸累死马,贪吃骨髓折断刀。

醉马草开花很好看,骏马吃下去会断肠。

供起来是佛,玩起来是泥。

供奉就是佛,打碎就是土。

泥多,佛爷大;

肉多,汤油大。

没有人的地方就没有神佛,没有佛的地方也没有鬼怪。

失去良心的人,像泥神一样,空有一副架子。

有佛之地鬼怪多,有福之地罪孽多。

死牲畜的地方野狗多,办丧事的地方喇嘛多。

遇到灾难喇嘛发财,遇到雪灾野狗肠肥。

吃贿赂的赃官凶恶,吃斋饭的喇嘛凶恶。

癞瓜儿的籽多,坏喇嘛的经多。

没带笼头的毛驴嘴巴硬,不会念经的喇嘛口气大。

不会念经的喇嘛怕道埸,不攒皮毛的婆娘怕天寒。

没有乳汁的母羊,希望把羔拴上;

不会念经的喇嘛,希望随众帮腔。

绒毛短的山羊怕寒冷,不懂经的喇嘛怕念经。

喇嘛若是计穷智竭,也会咒骂佛爷。

好事到来,偏说是喇嘛念经的功劳;

灾祸到来,硬说是自己做孽的结果。

单偶句

不带缰绳的马,不着边际的话。

出力的是黑牛,吃油的是木车。

肥牛骏马多了好,闲言滥语少了好。

复偶句

如果做了坏事,骑上鸿雁也逃不出去;

如果犯了错误,跨上白鹤也躲不过去。

坐骑的好坏,越岭的时候才能看出,朋友的好坏,遇难的时候才能看出。

善走的马,也有失蹄的时候,善说的人,也有说错的时候。

我昔日的圣主你在何处

我愿泼洒我的鲜血来召唤你的亡魂

愿你的圣灵能护送你的子民 逃脱躯体这冰冷的牢笼

我昔日的圣主你何时归来

我愿点燃我的躯体来照亮你的子民

扫去前路这凝重的迷雾

如今

人们没有忘记你的伟绩

人们为你树起无数的丰碑

在这无垠的草原上

处处有我们世代虔诚的拜祭

虽你的衣冠陵墓已经成为他们骗钱的旅游区

但人们没有忘记你的遭遇

人们为你谱写无数的歌谣

在这无边的暮野

处处有有我们时代深情的传唱

然而

我听见的是孩童无助的呢喃

我看见的是老阿妈浑浊双眼中隐含的期盼

我们的炊烟仍在升起

我们又熬过了又一个寒冬

我听见的是猎狗被捕杀凄惨的哀嚎

我看见的是胡杨树低垂的忧伤

我们的生命仍在苟延残喘

我们人数仍在消亡

我昔日的圣主你在何处

我愿预支我的生命来消除你那点滴的污浊 愿你的圣灵能唤醒你的子民

不要将祖先玷污

我昔日的圣主你何时归来

我愿拆下我的骨肉来搭建你归路的阶梯

愿你的圣灵将结集你的子民

免于我们在异地迷失方向

我的圣主

我的长生天

我不愿再听见孩童那失去方向的哭喊

更不愿听见

我们的猎狗被人咀嚼的声音和他们说“这个多少钱的话语”

我不愿看见

老阿妈眼中那点滴光亮熄灭 我不愿看见

孤狼的目光和外人手中皮毛上那仍然竖立的狼毫

我的圣主

我的天父

你们是否听到

是否听到老人们带着哭腔的呼唤

你们是否听到

我们心中的信念被碾碎的声音

你们是否看见

逐渐沙化的草原上那牛羊的泪光

你们是否看见

你的子民正在被迫步入歧途

我向你乞求我的圣主

乞求你重新降临我们身边

指给我们正确的方向

我向你乞求我的天父

乞求你重新点燃我们希望的火焰 带领我们踏上征途

我将在这里乞盼

在这里等待

乞盼你们归来的身影

蒙古族 篇4

蒙古族分部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人住在那美丽的大草原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是形形色色的小丘,还有一些白白胖胖的小羊羔,在草原的四处蹦跳,一会儿上小丘,一会儿又下到平坦的草地上,瞧,那些可爱的小羊羔,还露出一幅高兴的样子,好像在想:啊,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尽情的蹦跳着,感觉真舒服啊!在半空中你还看到那草原和天空是紧紧的连接在一起,分都分不开。在天空还可以看到绿色的地毯上还订着一些白白的棉花呢!那就是可爱的小羊羔了,啊!草原简直是漂亮到极点!

蒙古族的房子和我们的房子不一样,他们搭制的房子很特别,是圆柱形的,多数用于木头和雨伞形的顶架组合,帐篷和四壁都要铺上厚厚的毛毯,在顶上有一些小巧玲珑天窗,可以通风、采光,虽然一小个帐篷,但看上去又温馨又舒服!

蒙古族又很多风俗,比如服饰,他们只要有什么节日,都要穿着那些五颜六色的彩衣,上面还有很多花边,很漂亮的,哎!我说起这儿,就很想见见他们是怎样绣这些巧夺天工的衣服,这么多密密的花边,怎么绣呀!是我的话肯定绣不出的,要是能当面看看蒙古人是怎样绣花的那该有多好啊!他们跳的舞如仙女一般的漂亮,跳起来张牙舞爪、龙飞凤舞,那优美的舞姿让人们陶醉在里面,哦,对了他们的衣服上还钉满了一些铁块和铁链,所以跳舞的时候衣服上还回响起“噼哩啪啦”的声音,哎,蒙古人穿这这么漂亮的衣服干什么,节日吗!就像我们一样随便买点菜就得了吗,怎么……唉,你可不知道,蒙古人有个热闹的节日叫做达慕大会,这个达慕大会可浓重了,七八月到了,草原上的人们穿好了美丽衣服乘着车,骑着马,聚集到草原上,参加一年一度的达慕大会,那人山人海一面欢腾的景象,把寂静的草原变得热闹起来,比赛内容有那些惊险动人的赛马,箭无虚发的交箭,刮目相看的摔跤,靠脑精得其一,引人入胜的歌舞,让观众们打开眼界演出到了最后他们都要抬出肉类的东西或奶食类的东西庆祝晚会圆满成功,让晚会一天比一天做得更精彩、更丰富。你们听了后应该知道了一些关于蒙古族的资料了吧!

蒙古族节日文化 篇5

春节是蒙古族传统的年节性大节。主要由祭火、除夕、初一等连续性节日组成,往往从头一年的腊月二十三一直延续到新年的整个正月,因而过年是一个综合性节日。

祭火神

蒙古人有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火神的习俗。他们认为火是生命的起源、家族的希望、纯洁的化身,而且传说这天是成吉思汗夫妻拜火日,所以蒙古人这天要拜火祭灶。拜火祭灶以前,家家户户必须进行环境大扫除。二十三那天每家煮数个羊胸叉,熟后取出并简单剔去肉,把几个羊胸叉骨叠在一起,用羊毛捻线缠绕,里面放入芨芨草、柏叶、佛香、红纸、圆饼、红枣等食物再用哈达包裹,黄昏时用其祭灶。再用羊肉汤、大米、糜米和红枣、奶酪等焖制成“祭灶饭”蒙语称为嘎林布达。祭灶时男主人或长辈高举盘中的羊胸叉骨,唱祭灶词,赞美火神并祈祷保佑,其他家庭成员在其身后频频磕头拜火;然后焚烧羊胸叉骨,每人轮流手捧盛有肉汤和酒等制作的“哈利木”并舀三勺敬献火神。最后结束祭灶拜火仪式。然后进行萨察礼,用羊肉、哈利木、美酒、奶食的德吉祭祀天地祖先和神龛。而且这一天要把祭灶拜火的美食相互赠送品尝,并认为谁家的祭灶饭味道最美,说明来年他家将兴旺发达。

除夕

是蒙古民族传统年节性系列节日之一。年三十要煮全羊或羊背子。太阳落山时,先要祭祀祖先供奉神佛,屋外要在选定的方向敬献各种食物德吉,屋内祭神龛,点酥油灯,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天黑时,门外要挂酥油灯,全家人团聚吃羊背子。之后大家包蒙古包子。午夜,吃团圆饭。蒙古族的年夜饭由两部分组成,即黄昏时吃羊背子,午夜吃蒙古包子。年夜饭后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佛晓时分,要全家出动点天灯,烧旺火举行拜天仪式。在旺火旁摆放盛满食物的供桌,桌前铺一块新毡子,全家人以长幼为序面向南方磕头拜天,行萨察礼,放鞭炮,绕火净身。拜天仪式之后,要行拜年礼。长者首先进屋坐在正位,晚辈们依次进屋磕头请安,献哈达,互换鼻烟壶;长辈要高声祝福,并给压岁钱。拜年结束,全家人围坐一起喝新年早茶。新年茶有严格的程序和礼仪,首先把新年茶的德吉献给神佛,然后敬给老人。喝新年茶时还要给长辈敬酒,长辈要给孩子们一份礼物。家庭拜年礼结束后,便骑上快马成帮结伙地走浩特串苏木,开始了邻里亲朋之间的拜年活动。

马奶节

马奶节是以马之乳汁祭祀苍天大地的日子,是蒙古族崇马之俗的一种表现。马是蒙古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喜马、好马、爱马、敬马是蒙古族人的天性。马奶节,又是蒙古族崇尚白色的一种象征,马奶是众畜之乳,被认为是最圣洁的白色乳汁。每年夏季开始挤马奶和中秋停止挤马奶时,牧民们都要举行马奶节,祝福风调雨顺,水草肥美,五畜兴旺,奶食丰收。主人首先选定吉日,提前公布于众,并向邻近牧民发出邀请。马奶节前两三天,主人要请驯马能手把马群集中起来,套抓小马驹栓在牵绳上,并禁食马奶。之后,挤马奶制奶酒。

马奶节的仪式是由九位骑白马的骑士和主人共同完成。首先由九位骑士从牵绳处骑马到蒙古包前,主人要用银碗给骑士敬鲜奶,骑士品尝后按顺时针方向绕蒙古包一周,再回到牵绳旁。这里已经备好摆放羊背子,奶食品等供桌和装满马奶的木桶,骑士用套马杆抬起木桶,边行边用木勺进行萨察礼(把马奶抛向空中),祭祀天地神灵。主人要高声朗诵马奶萨察礼赞词,客人骑马随从绕场三周,结束仪式。马奶节上,还要给种公马和头驹系哈达进行迷拉礼。

马奶营养极为丰富。马奶制作的齐格(马奶酒)不仅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而且对胃肠心肺疾病有一定的疗效。所以,蒙古人从古至今非常喜欢饮用马奶和马奶酒。

打鬃节

打鬃节一般在每年春季举行。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们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进行首次剪鬃。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这一天,骑手们将马群围拢在蒙古包周围的草地上,牧民们集中在马群附近,邀请德高望重、剪技高超的老牧人掌剪。主人向掌剪人敬酒、献哈达并郑重地递交鬃剪。这时,骑手们身着轻装马靴,骑着贴身坐骑在马群中穿梭,找到目标后,甩出套马杆,套住马颈,牵至剪鬃人前。首席剪鬃人致剪鬃祝词,并向被剪鬃的首匹马驹行迷拉礼后开始剪鬃。要把第一剪剪下的马鬃送至吉雅其神龛前供祭。然后一匹一匹地打马鬃,一直到把所有的马驹鬃全部打完为止。

给剽悍的烈马剪鬃“打扮”不仅要有强壮的力气,而且要讲究方法,施展技艺。所以,蒙古人自豪地称打鬃节为“勇敢者的游戏”。

祭敖包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地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六、七、八月间。祭祀时,敖包上一般挂有写着经文的五色布条或纸旗。敖包祭祀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血祭,是把自己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认为供养自己的牛、马、羊等牲畜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酒祭,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

火祭,是在敖包前烧一堆旺火,祭祀的人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献上祭品。蒙古人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所以火堆烧的越旺越好。

玉祭,玉是昂贵的供品,过去蒙古人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娱乐风俗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即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包括多种文化娱乐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时举行。现在的那达慕,往往在夏秋之季举行。

赛马

是马背民族古老的传统,它是一项非常普及的群众性活动。牧民们在平时或节庆聚会上都有即兴赛马习俗,特别是在敖包盛会和那达慕大会上都有激烈的赛马活动。赛马,一般分为奔马赛和走马赛两种,鄂尔多斯地区还有赛公马的习俗。

奔马赛,也称“速度赛马”,是长距离的速度比赛,是一种毅力性赛马。传统的奔马赛,为了减轻负荷不备马鞍,骑手多为少年儿童。参加奔马赛的骏马一般少则数十,多则逾百。奔马赛,不计时,不论马的年龄,没有固定的场地跑道,一般不分组,以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赛程一般在20至50公里之间。

走马赛,是技巧性很强的竞赛,比试马走的侧步平稳和速度。参赛的骑手多为有经验的男性长者或中年人。参赛的走马要备上精美的鞍辔,把骏马打扮得漂漂亮亮。参赛的走马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行进要求是左右两侧的马腿轮流迈步,以稳健为尚,既快又稳,姿势和谐优美,以最先到达者为胜。比赛既要有马的技能,也要有骑手的驾驭水平。鄂尔多斯地区走马很多,在那达慕中走马赛不可缺少。

当参赛马匹出发时,祝颂人按传统习俗捧起吉祥的哈达端着银碗,祭洒鲜奶进行祝颂。当头马冲过终点时,祝颂人将彩带披在头马身上,行迷拉礼,咏诵《骏马赞》。蒙古族赛马重在参与,因此对末尾的马和骑手要进行赞颂和奖励。

摔跤

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大会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

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皮坎肩上有镶包,亦称泡钉,以铜或银制作,便于对方抓紧。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摔跤手身着的套裤用白绸子或各色绸子做成,宽大多褶。裤套前面双膝部位绣有别致的图案,呈雀羽形、火形、吉祥图形,底色鲜艳,图呈五彩。摔跤手足蹬马靴,腰缠宽皮带或绸腰带。著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缀有各色彩条--“江嘎”,这是摔跤手在比赛时获奖的标志。

蒙古式摔跤有其特点,摔跤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参加比赛的摔跤手必须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双数,每轮不能出现奇数。摔跤不受时间限制,直到取胜为止。

比赛前要推选一位族中的长者对参赛运动员进行编排和配对,待蒙古长调“摔跤手歌”唱过3遍之后,摔跤手挥舞双臂、跳着鹰舞入场,向主席台行礼,顺时针旋转一圈,然后由裁判员发令,比赛双方握手致意后开始比赛。

摔跤技巧很多,可互捉对方肩膀,也可互相搂腰,还可以钻入对方的腋下进攻,可抓摔跤衣、腰带、裤带等。蒙古族摔跤的规则是不许抱腿、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拉倒对手,不准触及眼睛和耳朵;不准拽头发;不准踢肚子和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摔跤选手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者为负。

射箭

是蒙古族古老久远的一项竞技运动。它源自于蒙古族早期狩猎时代用弓箭自卫和猎获野兽的活动,后来在作战中他们又用弓箭射杀对手。在成吉思汗时代射箭比赛已经出现,成为蒙古

族一种竞技娱乐活动和蒙古族擅长的武功之一。射箭比赛开始时,祝颂人用鲜奶抹画弓箭,并咏诵《弓箭赞》。

射箭,分骑射和静射两种。弓箭的式样、重量、长度、拉力都不限。

骑射,就是从奔跑的马上向左右目标射箭。参加骑射的人数不限,对骑马、弓箭都无统一要求,射场一般有宽4米,长85米至100米的跑道,设三个靶位。每靶相距约25米,从第一靶开始依次在2米高的木架上挂一个彩色布袋。靶位距跑道有一定距离,每人每轮一马三箭,共射三轮为九箭,最后以中箭多少决定胜负。

静射,就是站立射靶。在距射手15至20米处设一靶牌,靶心向外依次为黄、红、兰、黑、白五种颜色的圆环,射中最里面的得100分,然后依次为80、60、40、20分。此外,还有一种靶的靶心是活动的,箭中靶心会自动掉下来。

布鲁

在蒙语中意为“投掷”。布鲁为木质,其形如短柄镰刀,长约尺许,握手处为圆形,头部内弯,其身与头呈扁圆形,头部处用铅包或箍以铜环、铁环等装饰。投掷布鲁时,挥手向外掷出。布鲁在古代是蒙古族的狩猎工具,近代成为人们锻炼身体、练习技巧的娱乐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列为那达慕会上的比赛项目。

蒙古象棋

相传是在成吉思汗西征时,从波斯传入蒙古地区的一种象棋,蒙古族称之为“沙特拉”。棋盘纵横八格,共为64个方格,有32个棋子。对弈双方各掌握16个棋子,按规定布局,按规矩走棋。双方各执一个“诺颜”(王)、一个“哈屯”(后)、2个马、2个骆驼、2个车、8个子。蒙古象棋主要用白或紫檀木、红松、沉香等木料或牛角、骆骨、宝石雕刻而成,也有用银、铜、铅、青铜等铸成。蒙古象棋把象刻成骆驼,把兵刻成猎狗,在雕刻工艺上体现了蒙古族独具匠心和传统的美学思想,体现了草原游牧生活的气氛和特色。

蒙古象棋的某些走法与国际象棋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如马无别足限制和不得最后将死对方的官长;官长和车之间一般不能易位,需易位时,官长先向车走两格,然后让车从官长上面跳过;马或驼不能直接做杀,一般不允许吃光对方,要给对方留一子。

沙嘎

指羊踝骨,俗称 “羊拐”,是牛羊鹿等四肢奔跑动物的后腿踝关节连接胫骨与跖骨的一块小骨头。羊踝骨四面分别代表五畜,习惯把宽凹面叫山羊,宽凸面叫绵羊,窄凹面叫马,窄凸面叫骆驼或牛。

蒙古族小孩三四岁时,就让其用“沙嘎”辨认五畜。再大一点儿,就可以做羊拐的游戏了。

玩“沙嘎”是女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游戏,通常有“赶羊”、“挤奶”、“装驼”等玩法。

鹿棋

也叫“猎棋”,蒙古语称为“宝根吉日格”,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蒙古族传统游戏。鹿棋的棋盘由五条经线、五条纬线、六条斜线相互交叉,成为正方形。正方形两侧各有一座山,一座是平顶山,呈三角形;另一座是尖顶山,呈小正方形,与平顶山隔盘相望。全盘共为35个点。

蒙古族敬酒礼仪 篇6

客人要尊照蒙古法族习惯,主人敬茶时要少喝点,停会儿再喝,不必客气。此外,敬客人酸奶时,主人要放在客座中间,先由长者端起来喝,碗内喝完,主人再斟满,依次轮番饮用。但第二次轮饮时要表演一个文艺节目,之后主客才共同进餐。

客人用双手或右手接过酒后,不能马上一饮而尽,而是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向上“三弹”,即一是“愿蓝天太平”,二是“愿大地太平”,三是“愿人间太平”。蒙古人用酒寄托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和愿望。主人敬的三杯酒,客人把前两杯各抿一抿,第三杯全部喝完。如果客人确实不能喝,将三杯酒各抿上一口,以示对主人的谢意和以诚相待的真情。喝完主人敬的酒后,客人向主人回敬酒,有些地方客人把主人敬的酒喝一口之后,回敬给主人,表示敬意。也有些地方讲究敬两杯酒。

待客时主人经常要唱敬酒歌敬酒,一支歌客人要喝一杯酒,使之不能拒绝。蒙古族认为让客人酒喝得足足的,才觉得自己心意尽到了,所以主人家从老到少轮流向客人敬酒,客人不喝下去,主人就要一直唱下去,知道客人喝下为止。

蒙古族饮酒习俗——马奶酒

马奶酒是蒙古族特有的酒,蒙古语称为“其格”。马奶酒被称为“蒙古八珍”中的“白玉浆”。蒙古族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整套酿马奶酒的方法、工艺和技术,酿马奶酒有发酵法和蒸馏法两种制作方法。用两种方法制出的酒的味道不同,发酵法制作的奶酒绵软清醇,蒸馏法制作的奶酒酒性稍烈。发酵法是把马奶倒入木桶里,用一根专门的木棒搅拌二十分钟后盖上桶盖,静放一夜。第二天,马奶开始发酵后,每隔一小时搅拌一次,到第三天马奶完全发酵后即可饮用。蒸馏法是把发酵的马奶(酸奶)倒入锅中,上面坐上酒笼,酒笼上面再坐上小铁锅。小铁锅下面,要用两条细绳悬吊一个接酒坛子。酿造时在铁锅下面燃干牛粪火,使酸奶慢慢沸腾,蒸汽扑到小锅底,凝成水珠,掉进下面的接酒坛里。小铁锅里要加满冷水,当水热到30℃-40℃时,要换一锅水,如此换上三四锅水。把接的头一锅酒称为“苏巴苏”,将头锅酒倒进新注入锅里的酸奶中,再酿出的酒称为“阿尔嘉”。如此可以酿到六锅,第六锅酒是酒中之精华。酿好的马奶酒先敬给火神,如火燃烧得旺,证明酿的酒好。再敬给长辈品尝,品尝酒的人说赞词,夸奖劳动成果和酒的品质。酿好的酒,为了留着款待客人或节日期间饮用,要装入密封的瓷器中,埋在羊圈里,存放的时间越长味道越美。

马奶酒是蒙古族祭天地的酒,以示虔诚;是婚宴喜庆、招待客人的酒,以示敬重;也是祭奠成吉思汗的最重要的必备祭品之一。马奶酒曾是八百年前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诈玛”宴上的必备酒,也是大清朝时期的贡酒。马奶酒不仅是款待客人的佳品,也是在赛马比赛中为夺冠的马祝福的酒,给夺冠骑手喝的吉祥酒,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蒙古族饮酒习俗——文化内涵

酒伴随人们走过出生、婚嫁、死亡等各个阶段,满足了人们祝愿、祈求的心愿,它以深层的文化内涵丰富了蒙古族文化蒙古族自古就是一个豪放勇敢的民族,他们喜欢饮洒。饮洒、骑马正体现了这个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他们喝酒讲究礼俗,认为“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酒给宾、主带来了隆重的气氛,带来了欢乐,深深表达着蒙古人对宾客的尊敬和深情厚谊。因此,蒙古人向客人敬献醇香的马奶酒或白酒,被当作是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

蒙古人喝酒十分讲究礼俗,身着整洁的民族服装的蒙古族姑娘,手捧洁白的哈达和银碗,把圣洁的美酒和甜蜜的歌声同时献给每一位客人。客人或本民族之间的亲朋好友接受敬酒时,要用右手无名指先到酒盅里蘸一点酒,向天弹一下;再蘸一点酒,向地弹一下;最后蘸一点酒涂在自己的脑门上。饮酒时,蒙古人最喜欢客人一饮而尽。当宾、主双方进入开怀畅饮之后,耳热心酣,言畅意激,知心话说不完,酒友情道不尽。逢遇蒙古人生儿育女、婚嫁大事,那种气氛,那种热情,会让人不饮而醉。

蒙古族饮酒习俗——酒歌相伴

祝福酒、洗尘酒、下马酒、上马酒……当宾、主沉浸在微酣的惬意里,一支支饱含着深情,嘹亮的、撼动人心的祝福歌,便在人们耳边回响:“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扒肉,今天唱个够。朋友,朋友,请你尝尝这酒纯正,这酒绵厚……”“远方的客人请你不要走,盛情的草原将你留,闪光的银碗高高举,请你喝一杯蒙古酒。”与此同时,蒙古人还要端着酒杯,双手齐额向客人敬献他们的纯朴与真诚。身临其境,就是不想饮酒的人,也会愉快地干一杯。蒙古包里热烈地气氛正是蒙汉人民团结的象征。

蒙古族汉字与民俗 篇7

蒙古族的民俗学研究

摘要: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蒙古族是中国人口较多、分布十分广阔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文章以内蒙古地区为例对蒙古族在不同生活时期与社会发展阶段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审美趋向的研究。通过对本地区的宗教语言文化·服饰·饮食·居住·出行·节庆·礼俗·丧葬,禁忌等方面进行了民俗学研究,对传统文化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为洞察蒙古民族的风俗民情提供了一个多维的视角。

关键字:内蒙古,风俗民情 正文:

一、民族概况: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智慧而又思想开放、善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民族。蒙古族起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活动在蒙古地区的诸部分为蒙古语系和突厥语系两大部分。在突厥文史料中,称室韦为“达怛”(鞑靼)。由于蒙古部的强大,“达怛”一名逐渐又被“蒙古”所代替,“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唐代文献称作“蒙兀”。“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大蒙古国。“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1219年西征,版图扩大到中亚地区和南俄。1271年,改蒙古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1368年元朝灭亡,残余力量退居蒙古草原。明末清初。蒙古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分。清朝统一了蒙古各部,实施盟旗制度。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成为中国建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区。现在的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各地,大多聚居在农村牧区,部分散居在城镇。

二、语言文化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按地区划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东北部方言),蒙古文属拼音文字类型,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现行蒙古文有29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古代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清朝在蒙古地区推广喇嘛教,实行“蒙禁”,在统治者的强制推行下蒙古族群众逐渐接受并改信了喇嘛教。

三、服饰

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如下: 1.首饰 :

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多镶珠宝和银饰,显得雍容华贵。2.蒙古袍:

在内蒙古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夏季穿单袍,春秋服装为夹袍,夹袍以棉布做成,也有以绸缎、平绒制作的,多红、黄、深蓝色。冬袍是毛料面的羊皮袍。男袍与藏族长袍基本相似。蒙古族女袍为对襟长袍,呈长方形,比较窄小,妇女节日礼服为对襟开长袍,外边套齐肩无袖长褂。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礼袍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行可当衣,卧可作被。3.腰带 :

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有的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是”布斯贵浑“代替腰带的是紧身的坎肩,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4.蒙古靴子 :

蒙古人爱穿靴子,蒙古靴分分布靴、皮靴和毡靴三种,根据季节选用。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毡靴用羊毛模压而成。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5.蒙古礼帽:

一般用精致呢料制作,是一种椭圆形的、四周有一圈宽边檐的帽子,多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后低,帽顶中央稍凹陷,帽筒与帽檐相接处,缀以花纹镶边。男子多戴深色礼帽,妇女们平时一般多罩头巾。头巾大约丈余长,颜色多种多样。质料有布、麻、绸、绢等。姑娘们喜欢将头巾缠在头上,然后在右侧挽一个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已婚妇女们则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在庄重的场合还要戴上绣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花纹图案的帽子。6.蒙古坎肩:

蒙古坎肩始于元代是蒙古长袍的一种外套。蒙古妇女穿坎肩,一般不扎腰带。坎肩无领无袖,前面无衽,后身较长,正胸横列两排纽扣或缀以带子,四周镶边,对襟上绣花。

四、饮食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1.面食

酥油,蒙古语称”桃思“,系用鲜奶加一定数量酸奶作酵母打制而成的。炒面系将青稞炒熟后用石磨碾碎的熟青稞粉,水饼是将面饼放入锅中煮熟,捞出后加酥油、奶酪、糖拌匀的食品。炒米又称“蒙古米”,是用糜子米炒制而成的脆炒米和硬炒米。水饼是将面饼放入锅中煮熟,捞出后加酥油、奶酪、糖拌匀的食品。除此还有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2.肉食

手扒肉,主要吃法是不用筷子,用手抓食。即将牛、羊肉切成适当的小块,放入锅内加水和食盐烹煮,有的也配以佐料,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风干肉,把肉切成细条,撒上盐沫,风干保存,以备春季或外出食用。灌肠,分为肉肠、血肠、面肠,肉肠灌人剁碎的羊心、肝、肺和肋部软肉,血肠灌人牛羊鲜血,面肠灌入面粉加动物油脂,煮熟后食用。全羊系蒙古族餐中之尊,将羊的四肢和头部连成整羊状,置于大盘或木板上,全羊呈爬伏状,把羊头置于佛像前的桌子上,连同全胴体一块煮熟。3.奶食

主要有:有黄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奶渣、奶糕等。奶酪也叫奶豆腐,酸奶子是将取过酥油的奶水煮熟,使水分和奶酪分开,然后再挤去水分晾干后食用。奶皮子,是将新鲜牛奶用文火熬,至泛起泡沫停火,将冷却凝结于表面的奶脂挑放晾干。奶油,通常是将鲜奶装入桶、罐等容器中发酵,搅动直至奶和油分离,撇出来的白色油脂就是奶油。把奶油放入锅中加热并慢慢搅拌,可熬炼分离出一种黄色的油脂,这就是黄油。黄油下面的沉淀物叫酥油渣。1.茶食

传统饮料有茶水“哈日茄”·奶茶“苏台茄”·酥油茶“希日陶斯台茄”·酸奶子·面茶“珠通茄”和奶酒。茶水,是将无杂质的水用铜质器具煮沸,然后把捣成粉状的茶放入,再放入少许食盐即可饮用。奶茶,是将在已经熬成的茶水里,放入适量的鲜奶,使茶色由红变为乳白色即可。面茶,即先将青棵面或麦面用油炒熟,再把红茶水澄清倒入,搅动就可作成。马奶酒,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除这种发酵法外,还有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另外蒙古族群众也喜欢饮用白酒。

五、居住

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独创的适合游牧生活的建筑杰作,”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在此之前的古代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包“等。包为圆形穹顶,由网状编壁“哈纳”(墙部)、“陶脑”(天窗)、“乌尼”(顶部竿)、门、柱、外包毡子、牛毛绳等构成。蒙古包规格的大小,其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是由每顶包所用编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长2米多)的数量来决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编壁的。蒙古包高2米以上,直径5米左右,立包时,先选定地点,立起支架和门,然后以木杆连起天窗和支架,使整个框架张开呈伞状,毡片覆盖其上,用毛绳加以固定。包门一般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门帘镶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内部西面是男子坐位,东面为妇女坐位,东南放水、奶及餐具;弓箭、猎枪等狩猎式具则放在西北方向。并用织锦布或地毯覆盖,门侧放碗架、炊具、酥油桶、挤奶桶等物,包中央是锅灶,上方和两侧铺地毯或毛毯。近年来,蒙古包的结构、材料等又有新的发展。有些地区出现了钢架结构的蒙古包,包的前后加开了窗户,使采光和通风性能更好。室内还增加了床、电视机、收音机等各种现代生活用品。还有许多蒙古族群众已在草场上建定居点,住上了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房屋。

六、出行 蒙古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男女老幼都会骑马,放牧或外出都骑马。骆驼,蒙古语称它为”特莫“,是牧民们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可骑乘、可载货。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勒勒车轻便宜驾,适宜在草原、雪地、沼泽、沙滩上行走,可用来拉米、牛奶,搬运蒙古包和柴草等货物。行驶时可一辆辆排成长长的车队,首尾相连,如草原列车般行进在广袤的草原上,一个妇女或儿童即可驾驶七八辆至数十辆,承担全部家当的运输任务。除普通勒勒车外,蒙古族地区还有一些特制的、专用的勒勒车。如围有车棚、供人乘坐的”轿车“;安装有木柜,用以贮藏粮食、肉食的”库房车“;装有木槽、牛皮袋或铁桶等盛水工具的”水车“等等。近些年来,蒙古族人民,已不满足于使用这些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许多家庭都购买了摩托车、拖拉机、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生产生活更加方便、快捷,更加丰富多彩。

七、节庆

蒙古族人民的节庆活动主要有春节、那达慕大会、祭俄博,祭火,祭尚西(神树的意思),祭成吉思汗陵,祭苏鲁定等。

1.春节,白节,蒙古语称查干萨日(白月、正月),意为新年、春节。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白节在正月初一。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腊月三十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长辈献哈达或磕头、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2.”那达慕“,蒙古语音译,意为”娱乐“、”游艺“,是蒙古族传统的节日性群众集会,起源于十三世纪初。那达慕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摔跤、赛马、射箭等传统体育比赛,但更多的却已转向体育、文艺搭台,经济、贸易唱戏的新形式上来,参加者也不再限于蒙古族内部,而成为跨民族跨地域的一个丰富多彩的民族欢庆大会。现在的那达慕一般进行3至7天。”男儿三艺“活动不需要专门的场地、特殊的器材和固定的人数,随时随地都可进行。蒙古族摔跤比赛实行单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失败者不允许再上场。摔跤手有专用服装,比赛前,双方都有人高唱挑战歌,摔跤手入场,退场时都要模仿雄鹰的动作。蒙古族赛马一般分为赛走马和赛奔马两种。赛走马是指让马跑对侧步(即前后蹄一顺交错前进),比马的速度、耐力、稳健和美观。赛奔马是比马的速度和耐力,以先到达终点者为胜。蒙古族射箭也分静射和骑射两种。弓箭以中靶的箭数多少评定名次,静射即指站立不动拉弓而射。骑射是指选手在特制的跑道上边骑马奔驰边拉弓而射。

3.祭俄博,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的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方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边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祭俄博时,先煨桑,然后由喇嘛念经,人们乘马脱帽,口颂佛经,绕俄博三圈,向山神鞠躬叩头,祈求山神保佑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人畜兴旺。

4.祭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农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贵族和台吉则在腊月二十四。有个别的地方秋季祭火。5.祭尚西(神树的意思),通常是在一棵孤独的神树下,用五颜六色的花布条把树枝装饰得特别艳丽,一位扮装的尚西老人盘膝坐在神树下,男女老少汇聚在周围拜祭尚西,并推选几名主祭人手捧哈达、美酒、奶食品,向尚西老人敬献。

6.祭成吉思汗陵,简称祭成陵。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是蒙古民族崇敬的民族英雄,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成吉思汗的各种祭礼,并使之日臻完善。

7.祭苏鲁定,苏鲁定是成吉思汗的军旗或军徽,蒙古民族最珍重的古代文物之一,苏鲁定是成吉思汗远征时所向披靡的旗徽,又是太平无事时的吉祥物。蒙古族在每年阴历三月十七日,都隆重举行祭苏鲁定的仪式。

八、礼俗

蒙古族是一个性格豪放,为人善良、忠厚的民族,他们有着很多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和风俗习惯。1.婚礼生养

蒙古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奴隶主或封建王公贵族常以纳妾为俗。一男一女结合成夫妻的婚姻形式是蒙古族群众历来的婚俗,同姓不婚。有转房制习俗,财产由幼子继承。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其过程是先男方要向女方求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的聘礼,女方陪送女儿的出嫁嫁妆,接着是娶亲,新郎穿盛装到女方家后要逐一敬酒,行跪拜礼,再就餐。次日新郎和新娘起程离去。婚礼过程要经过拜火,祭灶,拜友,婚宴,歌唱。婚礼后新娘家来人到新郎家举行认亲仪式。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抢婚或包办买卖婚姻逐渐被淘汰,男女自由恋爱、自愿结合的新婚俗已蔚然成风。在婴儿出生后7~10日内举行洗礼,在幼儿3岁时要剪胎发礼。2.待客

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蒙古族人见面要互致问候”赛拜努(你好)“,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进入蒙古包后客人跪坐后,家庭主妇便向客人双手敬献喷香的奶茶。蒙古族在斟茶时,茶碗不能有裂纹,一定要完整无缺;倒茶时,壶嘴或勺头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门)向外,茶不可倒得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献茶的时候,手指不能蘸进茶里;给老人或贵客添茶的时候,要把茶碗接过来再添,不能让客人把碗拿在手里;茶和酒在未喝之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首先向天地、山水、火神等分别作为“德吉”敬献,之后才能开始倒茶等等。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同时摆上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炒米等食品,供客人食用,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五尺左右,宽度不等。有的绣有”云林“、”八宝"等民间花纹图案。对长辈献哈达时,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哈达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对平辈,双手平举递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敬鼻烟壶是蒙古族牧民的一种日常见面礼。鼻烟壶用玉石、象牙、水晶、玛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制成。晚辈同长辈相见时,晚辈曲身鞠躬,双手捧着鼻烟壶,敬献长辈,长辈用左手接受,闻后归还。同辈相见时用右手相互交换鼻烟壶,双方闻后归还。客人告别时,全家出蒙古包欢送,祝客人一路平安,欢迎再次光临。现在的农区一般同汉族一样,炒各种菜加美酒招待客人。

九、丧葬

蒙古族有土葬、火葬、野葬、三种葬式。一般人行土葬,僧侣行火葬,牧区居民行野葬。

1.天葬是牧区盛行的一种葬式,又称野葬或弃葬。人死后,脱掉死者的旧服装,换上新衣或用白布缠裹全身,将尸体放在勒勒车上,赶车急行,尸体掉在哪里,那里就是吉祥的葬地。天葬后,死者的子孙一般49天内不剃发,不饮酒娱乐,路遇行人不寒暄,以示哀悼。

2.火葬是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后所采用。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火葬次日,由死者家属拣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江河,有的装入坛罐中埋葬,以示永远悼念。

3.土葬是农区蒙古族普遍实行的一种葬式。蒙古族的土葬与汉族大同小异。人死后(或临终前),家人给死者更换新衣,将尸体放在木板上,用哈达罩其面,等待入殓。入殓时,尸体不能见太阳,一般在黄昏时刻,将尸体从窗户抬出去入棺。停放在院内,一般三至七天内出殡,出殡时死者的长子扛棺材大头,其余子孙抬小头,有的拉在灵车上,有的一直抬到墓地。到达坟地后,用吊绳把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时,死者的子孙和近亲,围绕墓穴正反各转三圈,并用手抓土向墓穴撒去,然后大家一起铲土埋棺。

十、禁忌

1.宗教禁忌 忌直呼**和其他年长僧人的名字,人去世后不可再呼其名。

饮食禁忌 忌猎食怀孕和哺乳期的野生动物,不破损禽蛋,禁食奇蹄动物,忌用嘴啃肉,要用刀割。

2.生活禁忌忌端着灰盆接送客人和从人面前走动,与人交谈忌用高声或细声,妇女忌披发,忌帽子上打补丁,忌挖草皮、折树枝、践踏花草和连根拔植物,忌烧骨头和乱倒垃圾,向别人递交枪、刀时忌刀尖和枪口对着人,忌敲打餐具,忌用裂纹的碗。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

3.作客忌讳,路过蒙古包的时候,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客人进蒙古包前,要注意整装,切勿挽着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要把马鞭子放在门的右方,并且要立着放;进蒙古包后,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忌坐佛龛前面,忌跷腿、伸腿和躺卧;出蒙古包后,要走原来的路线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

4.忌蹬门槛,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

5.病忌,牧民家里有重病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6.火忌,蒙古族崇拜火,认为火神或灶神是驱妖辟邪的圣洁物,所以人们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7.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脏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脏物。

8.产忌,蒙古族妇女生孩子不让外人进产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一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子挂弓箭,生女孩则挂红布条。9.忌摸头,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

10.忌打狗,到牧民家作客时,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狗扑过来咬伤人。千万不能打狗、骂狗,闯入蒙古包。

小论蒙古族文化 篇8

摘要:

蒙古族的起源。据《史集》记载,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到了额尔古涅昆一带居住下来,公元8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得不外迁徙,这时已分出了70个分支了。蒙古民族从此走上发展壮大,并且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草原文化的核心观念在价值取向上的集中体现,是对草原文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的本质概括,是草原文化形成、发展及对外扩大影响的内在动力。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作为一种认识形态,是草原民族对自然、社会及其发展基本态度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性与区域性认同的统一、历史与现实认同的统一,在草原文化体系中居于统领的地位,体现了草原文化地域、民族和时代的特色。

蒙古民族是现代草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承者,草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诚信伦理及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为内蒙古的特色产业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提供了持久发展的精神内动力。在崇尚绿色、天然、环保的今天,人们更多地把目光转向了古朴的大草原。人们的心目中,草原食品几乎是绿色食品的代名词。将草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文明、现代消费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保持内蒙古特色经济快速发展的出路之一。

草原文化是近几年才提出的一个概念,从历史意义来讲,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列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草原文化体现了蒙古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正是各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构成了内涵丰富的草原文化。内蒙古地域辽阔,地理,气候条件迥异,民族的分布、文化的特点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各地区以本地的特点出发举办草原文化节,不仅体现了内蒙古草原文化的共同特点,而且也反映了本地区的特色,从而能够更好地树立草原文化的品牌。例如,呼伦贝尔草原文化节反映了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的绿色文化,反映了蒙古巴尔虎部、布里亚部、额鲁特部和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民族文化;科尔沁文化节则集中变现了马文化,安代舞、好来宝代表的特色文化;赤峰市的红山文化节代表了古老的红山文化,特别是玉文化、龙文化、凤文化及辽文化的神奇魅力;锡林郭勒蒙古文化节突出以元上都为载体的蒙古文化;鄂尔多斯文化节以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和民俗歌舞文化为特色;巴彦淖尔黄河文化节则表现了乌拉特草原文化与河套农耕文化构成的复合文化。草原文化包罗万象,内容丰富,精神深厚,其在长期积淀中,孕育出许多富有生命力的观念和思想,诸如开拓进取、包容并蓄、自由开放、崇信重义、英雄乐观、天人相谐等,形成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观念体系。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乌兰在第五届草原文化研讨会暨第三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的讲话中,提出并阐述了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把草原文化核心理念概括为“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这样三句话。这是草原文化研究取得的又一个新的成果。

崇尚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类来说与生俱来,恒久永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们认识的起点,也是永恒的认识主题。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传统的猎、牧生产对于自然环境有更大的依赖性。生存、发展的实践,让草原民族形成了依恋、爱护、珍视自然的情感和思想,从万物有灵的信仰,从朴素的生态意识,到自觉地以习惯法、成文法和行政制度的约定,实现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调节,求得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和谐两旺。我们可以把草原民族长期蓄积、为世代人们所信奉的这一生态理念称之为崇尚自然。

恪守信义。信义是综合体现诚实厚道、讲求信誉、公平正直、慷慨仗义等品质的道德范畴,被人类共同奉为美德,尤为草原民族所推崇和恪守。恪守信义,就是草原民族以诚配天、以义为本、大道诚信思想的概括。草原天高地远,民风淳朴,草原民族历来把崇信重义当做人生最重要的心灵约定,这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维护社会联系、和谐的承诺和人格境界,也是对人际关系、人与天地、自然关系最为深层、真挚情感的表达。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恪守信义体现了对于客观事物本质、发展规律的理解和践行。草原民族的生活是以自由、松散、简约为特征的,越是这样,人们越是守望、恪守着人生的自律、自觉,视信义超过人的生命、视诚信贵于金银财富。草原民族被誉为是最守信义的民族,践行信义也是草原民族同其他民族交往、联系、合作的重要保证,也是草原民族受到其他民族信赖和尊重的根源。

游牧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自有其显著的特征。传统游牧社会的社会结构较为简单、成文法律相对简约,在散居的生活状态下,法律和公众监督必然出现较多的真空,社会对个体的约束,难以完全借助法律法规和公众监督来实现。于是,公共秩

序的维护和社会公德的操守,便更多地诉诸民众的自觉意识。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信义”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格的重要尺度,维系社会成员之间的正常融洽关系的重要力量。在某种意义上,“信义”是草原民族伦理道德体系的基石,是在草原文化的观念体系当中起着核心、引导作用的重要理念。在草原民族看来,信义是立身之本,也是治国之本。成吉思汗是一位高度重视“信义”的政治家。他认为,“忠”、“诚”、“信”是帝国的 “伊合图日”——即治国之大道或执政之要件,是执政者树立威信、赢得人心、稳定社会,可以使江山万古的人格魅力所在。所以,可与诚信者“结为安答”(即盟友),“委之以大任”。政治家、执政者必须通过“践其言”来获得民众的信任和拥戴,否则将一事无成,甚至因背信弃义而失去国之根基。

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这一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集中反映了草原文化的本质和精神特质,是草原民族生态观、开放观与诚信观的最高层次的概括,是草原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彰显了草原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生态智慧、开拓精神和诚信为先的最高境界。草原文化成为至今仍焕发着旺盛生命力的活态文化类型之一,并以其具有极高历史与现实价值的核心观念体系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近年来,中国非常重视蒙古族传统文化保护。2005年中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长调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中国使另一项蒙古族绝技“呼麦”申遗成功。在世界范围内,目前蒙古民族拥有的3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中国参与了其中的2项。

在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政府更有能力保护蒙古族传统文化。目前,元朝皇帝忽必烈兴建的元朝夏都元上都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力争使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草原帝国都城早日恢复昔日的辉煌景象。

内蒙古还拥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大的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这里经常举办蒙古族民族歌舞、服饰、敬献哈达等蒙古族民俗礼仪演示活动,让观众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上一篇:班级班规扣分加分细则下一篇: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感知4以内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