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间故事

2024-11-07

蒙古族民间故事(精选11篇)

蒙古族民间故事 篇1

蒙古族民间美术是草原文化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蒙古族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蒙古族民间美术总能反映出一定的群体意识和审美倾向,它与北方民族的原始艺术也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

蒙古族民间美术种类很多,包括服饰、刺绣、雕刻、金属手工艺、蒙镶、鞍具、剪皮、毡绣、剪纸等。草原上的民间艺人技艺高超,在从事民间美术活动的同时,还大量地参与到宗教及官府的艺术活动中,如为寺庙作泥塑、雕刻、壁画,为王公府邸的建筑进行彩绘及各类美术装饰活动。因为与牧民生活紧密相连,蒙古族民间美术具有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的特点。主要包括:一、实用性民间美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陶瓷、铜器、服饰、家具、马鞍具、金银器皿、敖古尔、哈布特格等;二、陈设、观赏性民间美术:一般不具备实用功能,主要用于美化生活环境,如壁毯、壁饰、寺庙彩画、泥塑、雕刻等;三、带有精神寓意及民族标志的民间美术:如岩画、民族图腾及标志、巫术及宗教用具、苏力德徽帜等。

蒙古族民间美术早期审美意识的形成和草原流行较广的敖包民俗与“博文化”活动分不开。可以说,蒙古族古老的原始敖包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孕育了他们的原始美术活动和色彩审美意识,同时,蒙古族“博文化”也为蒙古族造型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活动,蒙古族民间美术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为牧民们提供实际的生活服务,并以艺术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从而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活过程。

自古以来,蒙古族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均为牧民,而其传播交流均与蒙古族婚礼习俗和盛大的“那达慕”集会分不开。蒙古族姑娘们18岁开始学习刺绣荷包、绣花帽和靴子等,按照习俗订婚后要为婆家每人做一件刺绣礼物、为自己心爱的人绣8个飘带烟荷包。可以说,学习刺绣是蒙古族妇女的必修课,她们从小就向母亲学习、聪明的姑娘们还会向附近的刺绣能手讨教。刺绣技艺的好坏成为评判姑娘生活能力和聪明程度的标准之一。善绣者总是受人喜爱,因此也促进了民间刺绣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集会,带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特色的一个盛大节日。除了将喜庆热烈的气氛传播给大家,“那达慕”还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合。每逢此时,牧民们都从四面八方赶来,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采购物资,开拓眼界,结交朋友。因此,牧民们和民间艺人们都会拿出精心制作的民间工艺品在“那达慕”活动中展示交流,这就大大促进了蒙古族民间美术的制作和交流。

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蒙古族民间美术无论是创作队伍还是产品质量、销售等多方面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制作者已经不是广大牧民,而是以高等艺术院校毕业的青年为主。其次,制作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已不是为了牧民自己使用,更多以草原旅游纪念品为主。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蒙古族牧民基本上已经定居生活,不再住蒙古包、穿蒙古袍,汽车、摩托车等现代交通工具代替了以往骑马出行的方式;2、近年来,草原旅游业为民间美术作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这也是时代变化的趋势。问题是,由于民间艺人数量的减少导致传统技艺逐步失传,也使得蒙古族民间美术的质量急剧下降。学院毕业的年轻人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对传统技艺基本不了解。民间艺人不再关心民俗文化和百姓审美心理等问题,只是从表面上模仿和挪用有限的材料,从而出现了大量粗俗甚至违背民俗文化的所谓的“草原旅游纪念品”。目前,蒙古族民间美术出现这样的生存状况让人担忧,传统的蒙古族民间美术技艺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何抢救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运用民间文化符号来创造适应时代的民间美术等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为此,2010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民族艺术学院,设立民族工艺、民族服饰、民族壁画等专业,在教学上除了常规教学外更注重实践教学,专门开设民族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等课程,聘请民间艺人和师傅走进课堂传授传统技艺。

关于蒙古族民间美术的研究虽然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就,但相比其他美术门类,蒙古族民间美术的研究还很欠缺。另外,要想做到深入研究蒙古族民间美术除了需要懂得蒙古族文字和语言之外,还要充分了解蒙古族的民俗信仰、生活习俗、审美情感等,这本身就成为制约研究者和研究成果的重要因素。再者,蒙古族民间美术的渊源极其复杂,除了草原游牧民族特有的造型观念外,还大量吸收了中原、西藏及伊斯兰艺术的艺术观念,最终融合为蒙古族独特的民间艺术。目前只有王伯敏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阿木尔巴图著的《蒙古族美术研究》、《蒙古族民间美术》、《蒙古族图案》、《蒙古族工艺美术》,鄂·苏日台著的《蒙古族美术史》、乌力吉著的《蒙古文化研究·美术》等几本著作。在其他中国美术史的相关著作中,均很少能见到有关蒙古族民间美术的内容。

此外,在目前的蒙古族民间美术研究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关于蒙古族民间美术的渊源问题,即北方少数民族美术与蒙古族美术的关系问题还没有确切的学术共识;二、蒙古族民间美术与汉、藏地区民间美术的关系问题,这方面有一些研究成果,但未见相关专题研究;三、蒙古族民间美术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问题,没有充分的研究成果;四、从语言文字与民俗文化的角度,深入分析蒙古族民间美术独特的文化内涵的研究非常少。

正如陈兆复所说:“在美术方面,中国美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处在不断地与世界美术的交流之中。在古代,这种中外美术的交流是要通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少数民族美术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在美术研究领域中,少数民族的美术传统被严重地忽视了,中国美术史基本上成了一部汉族美术史,因此,对少数民族美术史的研究必将大大地丰富中国美术史和文化史的内容。”因此,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民族文化角度深入研究蒙古族民间美术的内涵和特征,揭示蒙古族民间美术中的民族文化因素,对于丰富我国民族美术研究成果和促进美术史的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

蒙古族民间故事 篇2

摘 要: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蒙古族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是草原的娇子,舞蹈是他们民族的特色。形形色色的蒙古族民间舞蹈都具有特色,其舞姿如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或者热烈的摔跤舞及欢乐的挤奶等等都体现了蒙古舞的特色,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文明发展的必然,这是表达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特殊表达方式。因而本文从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渊源、历史影响及特色差异化的舞蹈风格及深刻把握这种风格特色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此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读者。

关键字: 蒙古族 蒙古族民间舞蹈 “盅碗舞”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起源

任何一种舞蹈的产生都不是历史偶然的选择,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需要载体,而舞蹈作为一种灵动、活泼的表现载体,在文化传承上有着深刻的体现。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且非常强大的民族,随着元代的建立蒙古族发展至鼎盛时期。蒙古文化是几千年的草原文化,同时还具有西方文化的元素,还融合了汉文化元素,这是其能够最终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蒙古族民间舞蹈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它反映的是蒙古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这样的文化基础将蒙古人能够善舞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这样就使许多和宗教有关的舞蹈在民间流传开来并最终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间舞蹈。二.蒙古族民间舞蹈风格的表现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民间舞蹈具有节奏欢快、热情洋溢、风格独特等特点,动作基本以抖肩或翻腕来表现。在蒙古舞中男子主要以挺拔豪迈、洒脱的舞姿为主,主要展现男性的英武及刚劲。蒙古舞如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都久负盛名,以欢快的节奏、轻盈的舞步将蒙古人民热情、淳朴的气质展现出来。一般说来,凡属在草原上流传的娱乐性舞蹈,队形以圆圈型、横排等为主,舞蹈动作简单易学,有的舞蹈仅仅由一两个动作构成,即使那些从来没有参与过的客人也能够随学随跳,很快融入到舞蹈中去。这种舞蹈在喜庆的节日中运用较多,并且其简单的舞蹈是蕴含丰富的情感的。这种舞蹈还会在婚礼上进行表演,以此来增加喜庆气氛。各种宴聚乐舞活动,是草原牧人们的欢娱性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处处彰显着自然、豪爽的蒙古风格,蒙古族民间舞是传承了“顶瓶而舞”的风格,并融合了传统的舞蹈风情,将民族特色汇入其中,再在智慧的蒙古人们的探索中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广泛的流传于草原之上。所谓蒙古族民间舞蹈不是特指某一类舞蹈,而是由很多不同种类舞蹈构成的,每一种舞蹈都能够体现出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特色,他们都是草原儿女真情的流露,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但是每一种舞蹈都有其风格特色,这种特色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的,但是都生动的体现出草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美丽祖国的深深热爱,主要表现为欢快明朗、典雅含蓄、纯朴豪放、机智果敢、粗犷豪放等五大风格特点。1.欢快明朗的风格

在忙碌的生活中,蒙古人民总是拥有一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所以他们的舞蹈总是体现他们的快乐,而很少会去表现他们的忧伤。这一特色通过“筷子舞”生动的展现出来,这种舞蹈最早流行于伊克昭盟地区,在喜庆的节日里面,由男性演员做单人表演。舞者采用半蹲的姿势,右手拿一把筷子,然后一边唱歌一边用筷子敲击手掌、腰部等部位,从而将这种欢快明朗之美展现出来。有时侧边旋转边敲击地面,时而双膝下脆,时而飞速旋转,两肩同时随之扭动,舞蹈动作凸显出男人的雄健的气魄,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解放以后,“筷子舞”逐步发展成为男女共舞的群舞风格。节奏由慢渐快。其伴奏乐器以四胡、笛子等为主。是蒙古族人民异常喜爱的舞蹈之一。因而这种舞蹈更显得欢快明朗,从而将蒙古人民的热情、豪迈及开朗的民族特性全部展现出来。2.纯朴豪放的风格

纯朴是对蒙古人民美好品质的写照,而豪放是蒙古族人民性格的体现。蒙古人民将自身的这种特性通过“安代舞”完全表现出来。这种舞蹈的表演主要积聚在哲里木盟地区及黑龙江郭尔罗斯蒙古族61治县和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等地。此舞在旧时常常被迷信色彩所渲染。这是一种由几个人一起表演的舞蹈,在表演中队形呈圆形,表演者中没人手执一巾,一人领唱,然后其他表演者和唱,这种舞蹈没有固定的歌词,只是根据当时表演的兴致编出歌词。这种舞蹈具有淳朴豪放的特征,从而将蒙古人民的奔放热烈展现出来。新中国成立后,此舞用来表现蒙古族人民欢欣雀跃的高涨情绪。这种舞蹈融合了温、敏、柔、韵等为一体的动作形成欢快盛大的场面,把草原儿女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推向了极致。3.典雅含蓄的风格

蒙古人民不仅是一个豪放的民族,豪放也仅仅是他们性格的一面,他们也有相对温柔的一面,仍然会以礼待人。这中特色主要通过“盅碗舞”表现出来,该舞以“盅”、“碗”为道具得名,是蒙古族在宴聚活动中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在鄂尔多斯地区流传甚广,它继承并发扬了“顶瓯灯起舞”的风格。元代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吟诵的“回纥舞时杯在手”的诗句就深刻体现出这一舞蹈的特征。如果我们追溯其根源,那么我们能够以秦汉时期的士兵出征前后的祭祀与庆祝的场面在线,在元代后期,蒙古族开始推出统治者的舞台,这些宫廷的祭祀与庆祝之礼变逐渐融入民间,从而形成了民间独特的典雅含蓄的风格。在后来的发展中,牧民总是下聚会时乘着酒兴,端起酒盅等在声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从而形成了今天盅碗舞的风韵。“盅碗舞”的舞蹈动作随意性很强,不会有固定的舞姿要求,但是必须掌握基本的如击盅、打筷子等动作,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场的气氛,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更具有艺术价值,因为它能够充分发挥各个表演者的艺术才华,从而将不同表演者的智慧和舞蹈的灵动全部表现出来。这种舞蹈的形体之美主要通过节奏、步伐、肢体语言等展现。采用当地流行的民歌作为舞蹈的曲调,表现出蒙古人民典雅、含蓄的风格。4.机智果敢的风格 机智果敢也是对蒙古人民思想性格的写照,他们将这种思想性格融入舞蹈,从而形成了具有很强思想意思的“牛头虎舞”,这种舞蹈流星于“翁牛特旗乌兰板” 及“巴嘎塔拉”地区,距今已达200多年历史。该舞蹈由四人表演,其中一人顶牛头,一个人顶牛尾,一个人扮演老虎,一个人扮演樵夫。这套舞蹈由四段组成:第一段是牛、虎、樵出场亮相,第二段是牛虎之争,第三段牛与虎在场中坐卧小憩,第四段牛虎樵群舞争战。此舞动作猛烈,形象逼真。整套舞蹈将牛之倔、虎之猛、樵之智表现的入木三分、栩栩如生。群众喜闻乐见。这套舞蹈将樵夫的机智果敢、老虎的勇猛以及牛的倔强全面展现出来。5.粗犷豪放的风格

粗犷豪放的对蒙古牧民生活的一种表现,他们终日都过着游牧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的存在让他们不得不面对很多困难,因而他们总是喜欢不断的挑战,不断的超越自己,以能够获得生存的机会,这样就形成了“摔跤舞”,这种舞蹈是北方民族中的面具舞。舞蹈一人分饰两个角色,舞蹈表演者身背一木制长架,在木架上有两个布制的摔跤手,两个木偶都身着不同的官员服饰。两只假臂会相互拥抱,做各种摔跤的动作,木架下有布幔遮盖,表演者两手做脚,并四肢踏地及靴尖相向。表演者伴随鼓乐的节奏,做不同的摔跤动作。表演主要以“地空旋转”、“前后跳跃”等为主,动作非常生动逼真,舞姿相对粗犷豪放。这种灵活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将生活的气息生动的呈现给观众。其舞蹈的伴奏音乐也具有结构完整、曲调简洁等特点。二者浑然一体,互相协作,就像辽阔的大草原上一匹飞舞、腾跃的骏马。折射出蒙古族人民对风调雨顺及国泰民安的企盼,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尤尽向往和热切追求。三.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具体风格 1.硬肩、硬腕中的圆润

肢体是舞蹈的核心,是舞蹈魅力展现的直接载体,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魅力当然也是通过肢体绽放出来。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硬肩、硬腕都将蒙古舞的圆润之美展现出来,它能够体现蒙古舞的鲜明与动感。蒙古舞的肩部动作多样,包括柔肩、弹肩等六种,那么如何达到丰富的肩部动作的联系呢?那么必须以硬肩为基础,只有从硬肩一步步做好基本功,才能够将这种舞蹈的风姿展现出来,而柔肩仅仅是硬肩的生动化表现形式。在同样的动作中,柔肩的发力相对较慢,从而形成聚集的硬肩规律,在松弛有度的训练中实现硬肩的韧性及灵活度,也只有实现这样的多干才能够将蒙古舞的圆润表现出来。对于硬腕的训练与硬肩的训练基本一致,必须从基本的舞姿开始训练。硬肩、硬腕都具有发力较快,幅度较小,棱角分明、瞬间静止等审美形态,在实际的舞蹈表演中,总是通过这两种动作来实现蒙古人民精神气质的展示,并通过这种情感、气质、力度将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圆润展现的淋漓尽致。2.胸背之间的情感

蒙古族民间舞蹈胸背之间流露的情感是其它舞姿所不具备的,它是一种舞蹈自由、放松的心灵境界,从而带动内心情感的完整体现。对于优秀的舞蹈演员来讲,他们总是能够将自己融入舞蹈,而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情感就是通过胸背调节来实现的。如我们要实现这种情感的融合,在最开始必须进行在呼吸的引导下做胸背联系,掌握这种舞蹈技巧,然后融合其他动作,如结合张开的手臂,使胸背的屈伸与呼吸手臂达到协调,这样就能够将胸背的表现力发挥出来。如此这样,再将蒙古舞与其他动作进行结合训练,从而达到增强胸背表现力的目的,这种目的就是通过胸背的表现力,促使全身达到协调,达到以气息引导情感的发挥,从而展现出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魅力。3.道具中韵味

蒙古族的精神是一种英雄的精神,这种英雄精神就是通过对道具的使用而展现的,而且这种道具是历史与宗教信仰相互促成的产物。同时道具也是审美思想的表现形式,它主要将与人、舞蹈动作、舞台效果等方面紧密相连。舞蹈动作将道具的内涵展现出来,同时将舞蹈的内涵扩大。如在《珠岚舞》中的烛台道具的运用,通过灯光、音乐、舞姿、烛台等将一种神秘、虔诚的艺术氛围表现出来,从而将人们的思想带到一尘不染的另一个境地,同时这一道具的运用还将蒙古族对佛教的信仰展现出来,从而使其更具有草原韵味。

四、把握蒙古族民间舞蹈风格的意义 1.塑造气韵之美

我们从上面对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蒙古族民间舞蹈不仅有优雅柔美、流畅欢快的舞蹈,还有气势磅礴、粗犷豪放的舞蹈,这些舞蹈特性共同构成了蒙古舞民间舞蹈的文化基础。柔美流畅之美主要是体现飘逸的特点,塑造文雅秀气的女性气质。这种柔美流畅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细腻,从而将中国女性优雅、含蓄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流畅欢快之美是以直立转或小舞姿转为载体来体现的,主要有线条清晰、节奏明快等特点,给观众就是一种干净利落的轻松感。粗犷豪放之美是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的,这种舞姿的存在主要是为刻画英勇顽强的战士或愤怒的形象。这种舞姿具有万马奔腾的气势,从而产生很强的视觉效应,以引起观众对舞蹈美的共鸣。在这样五彩缤纷的气氛下,能够塑造人们的优雅之气韵,或豪放之气韵。2.培育心灵之美

通过对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深刻把握,能够培养人的心灵之美,这种美是以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内心情感去驱动外在动作的表现。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那么各个区域的人的精神风貌也是存在差异的。那么在通过对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深刻意义后,为我们需要实践去验证,通过深刻了解其内涵,这样我们就更加能够用心去感受它或激扬、或幽静的艺术魅力,从而能够塑造人心灵的宁静与健康。结束语: 每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都能够以舞蹈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它传播着民族文化的符号。从前面对蒙古族民族舞蹈的来源、发生、形成及风格特色等一系列的分析中可以得知从整体大的方面总结来说,蒙古族以头、躯干、下肢来展现舞蹈的艺术形态,它传递民族的本来特性,以形体的展现来呈现本民族文化的优势,同时提升民族自豪感与增强民族凝聚力,将民族文化世世代代传递下去,散播着本民族的文化内容。蒙古族民间舞以女性表演者的优美、花明快、亮丽以及男性表演者的粗犷、阳刚、豪迈两方面来展现其气质之美。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是承袭优秀蒙古族舞蹈艺术、开展契合民族审美情味和弘扬优秀民族文明的需求,抓住蒙古舞的中心去创新,同时承袭与探求,才能使蒙古族民间舞走向另一个发展高峰。参考文献:

[1]王景志,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论[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藤守尧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215。[3]库尔特·萨克斯,世界舞蹈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41。[4]佚名,草原文化与游牧民族民间舞蹈[J].舞蹈者之家,2005年。[5]徐英,论蒙古族舞蹈的宗教渊源[J].内蒙古文学报,2003(5)。[6]文华,论蒙古族舞蹈民俗文化意蕴[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3)。[7]罗雄岩,蒙古族民间舞蹈文化探析[M].舞蹈者之家.2006年。

[8]庞志娟,论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J].集宁师专学报,2005(3)。[9]伊敏娜,浅谈蒙古族英雄史诗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M].2005年。[10]汪以平,舞蹈艺术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J],2006(7)。[11]李北达,民间舞蹈.中国社会出版社[J],2006(9)。

蒙古族民间故事 篇3

关键词:蒙古舞蹈;肩部动作;绕肩;风格特征;审美规范

中图分类号:J7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46-01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绕肩”产生的缘由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

狩猎舞是蒙古族最早出现地舞蹈,这是由本民族形成初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历史上的蒙古族最初生活于有森林、有草场、有溪水、还各种野兽出没的森林地带,自然环境极其优越,为狩猎提供了理想的猎场。因此动物对于当时蒙古族人民的经济和精神生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动物也最容易激发起人们模仿它们的形象和创造舞蹈的冲动。最早的狩猎舞只是单纯的模拟野兽的动作、声音,以此达到吸引野兽,捕捉目标。后来人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进步,在表现形式上,多涉及人们自身的劳动情感和审美情趣,在表现手法上,舞者从飞禽走兽千姿百态的形象中逐步提炼积累出符合动物特性的动作技巧和富有本民族舞蹈特征的艺术元素。

萨满教是蒙古最早的宗教信仰。萨满教的仪式歌舞同人们的庆典活动和祭祀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歌与舞结合的宗教形式,也是蒙古古代舞蹈的又一主要表现形式。随着古代的自然宗教向一神教的逐渐发展,其萨满仪式歌舞也逐渐演变成了民间歌舞。但其中仍然有很多相同的世界观和某些神灵观念,并表现在后来的民间歌舞中。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思想的不断进步,蒙古舞蹈的表现内容和舞蹈形式也再不断的在变化发展,形成了如今种类丰富多彩、风格特点浓厚的民族艺术瑰宝。

(二)产生蒙古族民间舞蹈“肩”部动作的条件。

1.马背生活。辽阔无边的蒙古草原上,马作为代步工具成为蒙古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蒙古族也成为典型地马背民族。马背就是蒙古人成长的摇篮,是蒙古人的天下,每个蒙古人都因为自己的骇马而骄傲。蒙古舞的肩部动作就是蒙古人民长年累月在马背上感受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最典型的舞蹈形式。“走马”是马儿奔跑的方式之一,它的动态为“顺拐跑动”,它的特点是姿态优美、速度快而稳,骑师们为了控制好马儿的速度,就必须将上身微微后仰,将身上的力量全部往马背上压,阻止马在兴奋的时候由快走变为奔跑。从而形成骑师们上身保持平稳不动,但肩膀处却随着马背的起伏自然地轻轻颤动,在蒙古舞蹈里通常用碎抖肩、笑肩的动作表演走马。

2.模仿鸟兽形态。随着蒙古民族的不断发展,从森林来到草原,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发展,由打猎采集逐渐转化到放牧牲畜,人们因长期与野生动物共存,便都自然而然的将它们的精神与特征融入到蒙古文化中了。

如果说马背文化产生了蒙古舞肩部动作的基本动势,那么进一步发展肩部、手臂、手腕和手指的动作则大部分都来源于模仿鸟兽的形态。张开双臂好似雄鹰在天空中翱翔,肩部和手臂的上下摆动好似天鶴在扇动翅膀,前后摆动好似鸿雁在结队远行等等。

二、蒙古族民间舞蹈“绕肩”的风格特点

(一)“绕肩”动作的形态特征。

“绕肩”身体微微后仰,眼神望向远方,犹如身临一片大草原,与此同时,“绕肩”是在柔肩的基础上以胸为轴心,左右肩膀交替向后或向前的环动变为绕圆,使肩部的动作更加饱满、有韵味。向前为前绕,向后为后绕,双肩同时单绕为交替绕。在“绕肩”动作中,手臂,手腕为次显要部位,可以随绕肩的动律划圆,也可以在绕肩的基础上做绕腕或硬腕,或手持道具而动。绕肩时脚下的步伐可原地踏步,亦可双脚并拢,膝盖微屈。

(二)“绕肩”动作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宫廷舞蹈中主要以端庄、沉稳的舞蹈风格表现宫廷生活和礼仪,因此形成了蒙古舞蹈柔、韧、韵的风格特征。“绕肩”在节奏上和硬肩刚好相反,它没有强弱拍的变化,而是要求贯满音乐节奏,表现出连绵不断、有抻劲、有韧性的绕圆动律,体现着蒙古舞蹈沉稳、庄重的风格特征。

(三)“绕肩”动作的情感特征。

蒙古族的人们不光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性格粗矿豪放的民族,实际上他们更是一个情感细腻和胸怀辽阔的民族。可以从蒙古族智慧的先民们创造出优美、生动、独特地“绕肩”动作上看出,他们细腻的感情和辽阔的胸怀。在蒙古民族各地区群众自娱性民间舞蹈中,都可以找到“绕肩”动作的身影,从鄂尔多斯地区的民间《盅碗舞》的细腻、韵味十足的“绕肩”中,可以体察出蒙古人性格中内在、含蓄的一面;而《筷子舞》中的“绕肩”,则给人留下热情、豪爽、自信的印象。

三、蒙古族民间舞蹈“绕肩”的审美规范

(一)“借圆抒情”的动律美。

在这广阔的天地中,万物一切都在按着自然的规律循环往复、寒来暑往、四季更替、月圆月亏;一望无际大草原上人们辽阔、宽广的胸怀,这些都是对“圆”的一种真实体现,因此,人们逐渐加深对“圆”的这种意识。蒙古舞动律是区别于其他民族舞的独特典型动作和主要特征的基本规律,其中“绕圆”动律是个性最突出、最显著的动律。“绕肩”是所产生的“绕圆”动律,延续慢发力、幅度大,使之腰部前合后仰,不仅表现出蒙古族人民温柔、细腻的性格,更突出的表现着蒙古舞连绵不断、充满延伸的动作质感。

(二)“以柔克刚”的形态美。

肩部动作是蒙古舞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蒙古族人们智慧的用肩部动作表现不同的舞蹈风格。“绕肩”与“硬肩”所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与风格特征,“硬肩”挺拔的体态和干脆、硬朗、有力的动作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特征,是蒙古民族坚毅刚强的性格体现。而“绕肩”身体习惯于侧倾,呈现出圆润柔和、平稳流畅的性质和温柔中不失刚劲的特点,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但无论如何变化,它们都是蒙古人民性情和思想的艺术体现,生动的表现了蒙古民族或温柔、或勇猛、或坚毅、或深沉的情感特征,不但展现出蒙古族人们端庄柔情的一面,而且也表现出蒙古族充满热情活力的民族风格。

参考文献:

[1]麦力斯/著.《蒙古舞肩部动作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6月

[2]李娜/著.《对蒙古舞肩部动作的探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5月,第29卷第5期

[3]赵筱雪/著.《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初探》.《考试周刊》,2015年,第88期

[4]艾菁/著.《浅谈蒙古族舞蹈肩部训练的意义》.《新课程学习》,2011年6月

蒙古族民间故事 篇4

关键词:蒙古族《阿尔格齐故事》,藏族《阿古顿巴的故事》,比较研究

1《阿尔格齐故事》与《阿古顿巴的故事》比较研究的可能性

蒙古族和藏族都是有悠久的, 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的民族, 同样也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蒙古族可以说是北方广大草原的悠久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 是草原游牧经济文化的代表;而藏族是世代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的民族。

自元代由于蒙古贵族的推崇佛教, 蒙藏两个民族的交往也逐渐密切了起来。尤其卫拉特蒙古与藏族的历史上的交往是由来已久。这种历史造就了蒙古民间文学的多元文化的土壤里成长发展的条件。因此他具备了广泛的可比性。学者们蒙古族史诗《格斯尔》与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的比较研究, 藏族《尸语故事》的比较研究等等都有的很大的成就, “他们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培植的民间文学大花园中不可多得的一簇鲜花”。

各民族的机智人物故事尽管各具特色, 彼此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但是它们仍然有着不少的共同特征。本文拟对蒙古族《阿尔格齐故事》与藏族的《阿古顿巴的故事》进行了比较研究。试探寻其中的发展规律与相互影响。

2《阿尔格齐故事》与《阿古顿巴的故事》叙事结构的比较

机智人物故事是在阶级社会, 剥削与反剥削、压迫与反压迫的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因此故事结构的相似是完全可能的。但也不能否认两个民族文学与文化的互相影响。蒙古族《阿尔格齐故事》与藏族的《阿古顿巴的故事》同属一种类型———机智人物故事。那末不言而喻, 着两个故事就是阶级社会阶级斗争为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两个民族的机智人物故事也以相同的故事结构产生, 下面我们看故事的结构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着两个故事的基本结构是:主人公:人民的、智慧的、善良的代表;碰上对手:粗暴的、吝啬的、虚伪的、傲慢的、贪婪的人;交锋的原因:对手的讽刺、压迫、吝啬的行为、欺骗等;结果:对手北反讽刺、巧夺对手的财物、杀死对手等。

从上我们发现, “不同的劳动人民在历史上曾经处于相似的社会地位, 他们的心是相同的”。蒙藏两个民族步入封建社会的年代都是13世纪左右, 在各自的民族中创造出来。

3 蒙藏机智人物故事的共性

阿尔格齐故事的产生既有传统的一面又流传的一面。所谓传统的一面就是每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发展史, 而民间文学在每个历史时段所产生的文学程式是有可能一样的。所以每个民族机智人物故事都是社会发展到特定的条件为基础, 产生的。而所谓传播的一面。天下故事出自印度之说。从新疆卫拉特蒙古族的特殊的地理条件来看, 他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会环境当中。从历史上来看与藏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民间文学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 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并生发的。那么在这种多民族杂居的社会文化条件必然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阿尔格齐的故事》是在蒙古人民群众当中流传的过程中吸收了受到印、藏佛教文学的影响, 以及周围民族的影响。蒙古民间故事受印、藏故事, 特别是佛经故事的影响极深, 而这种影响的中间环节就是喇嘛僧侣的讲经及各种注释佛经故事编著的流传, 而喇嘛们的俗讲及各族人民民间故事的交流传播又是16世纪以来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蒙古族群众在继承本民族善于讲唱形象生动的故事的传统基础上, 吸收流传于世的印、藏故事, 又有着自己的独特创造, 这些变异创造, 使许多故事从人物形象和生活环境的描绘、情节的构成、表述风格及主题显示的变化上均出现了推陈出新, 别具一格的新面目, 这种吸收创造兴起于佛教盛行时期, 至佛教在蒙古高原逐步衰微没落, 这种创造力的影响仍然在蒙古族群众中渗透扩散, 继续保持其生命力。

据蒙古族民间故事的类型和母题看, 与印藏民间故事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这种联系主要反映在几百年来藏传佛教及其佛经的传播和深入人心, 从许多一般传统故事和寓言故事中都可以找到来自佛经故事的痕迹。如:在佛经故事《苏布喜地》即十三世纪初, 西藏高僧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的训谕诗《苏布喜地》之注解《钦钦达牟尼》记载了65个故事其中有:故事里可汗考验伊克厄姆的方法有用土编绳子、用公牛奶酿制酸奶、让父亲装作生孩子的母题。

故事里的“公牛挤奶”、“让父亲装作生孩子”和“用土编百尺绳子”的文本在蒙古族机智人物故事中很常见, 如:《阿尔格齐故事》、《巧媳妇故事》、《美尔根特门传说》等。在本文所提到的阿尔格齐故事“种马奶酿奶酒”中有“种马奶酿酒”的文本。故事里:“巴颜想捉弄阿尔格齐、到他家和种马奶酒、让父亲装作生孩子。”[7]

西北民族大学博士萨仁托雅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美尔根特门传说》之比较研究当中:经过分析对《美尔根特门传说》个变体基本特征阐述了传说原型是“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传说”, 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了布达拉宫传说、巧媳妇故事等成为《禄东赞传说》。她又阐述了:“《禄东赞传说》是7世纪中期或晚期在西藏产生并流传, 之后到了14世纪晚期到15世纪初开始在周围的、‘四部卫拉特联盟’当中流传”。总之, 从《苏布喜地》对卫拉特机智人物故事的影响来看。佛教文学的翻译和流传过程中对卫拉特机智人物故事的影响是比较深刻的。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 蒙藏两个民族机智人物故事当中的有些内容相似或相同, 并不是那个民族翻译了另一个民族的故事, 而是两民族的人民在创作故事过程中都从佛教文学中吸取了“营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故事即是各民族、各地区、各国人民自己繁衍, 创作出来的, 又是在同其他民族地区相互交流, 从他们那里接受, 借鉴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蒙藏两个民间文学中的《阿尔格齐故事》与《阿古顿巴的故事》两则机智人物的故事都经历了相同的或类似的历史发展的阶段和社会文化背景下有本民族传统民间故事土壤的熏陶下产生的, 在民族间的交往中他们又互相影响并得到了发展。卫拉特蒙古族机智人物故事是卫拉特人民创造的而且受到了藏族佛教文学以及其他民族的机智人物故事的影响下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郝苏民.西蒙古---为拉特传说故事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9, 3.[1]郝苏民.西蒙古---为拉特传说故事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9, 3.

[2]编写组, 藏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 10.[2]编写组, 藏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 10.

[3]许钰.口承故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3]许钰.口承故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

[4]文化.卫拉特西蒙古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12.[4]文化.卫拉特西蒙古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12.

[5]陈刚龙.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5]陈刚龙.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

[6]斯·麦德尔.阿尔格齐[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9, 9.[6]斯·麦德尔.阿尔格齐[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9, 9.

[7]芈一之, 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M].西安: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3, 10.[7]芈一之, 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M].西安: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3, 10.

内蒙古文科状元张丽坤的故事 篇5

23日上午,在高考成绩下发后,呼和浩特晚报记者来到市二中采访了以总分646分的成绩成为内蒙古文科状元的张丽坤。就读于高三(1)班的张丽坤身材高挑,是个十分开朗的女孩,虽然突如其来的扎堆采访令她感到有些惊慌,但用她的话说,这是一个很多人不曾有过的难忘经历。张丽坤说:“得知成绩的时候是在凌晨,因为查分系统堵塞,所以放榜很长时间后我才查到分数,当时觉得自己的分数和模拟考试成绩差距不大……”

23日上午,当张丽坤从睡梦中醒来后,得知自己的分数已遥遥领先其他同学,并领跑全区文科榜时,她觉得自己还没有从睡梦中清醒。她说:“能成为状元令我很意外,但还算淡定,说到底,我觉得自己算是对得起自己的付出,是否成为状元并不是我所在意的。”

谈及平日的学习,张丽坤说:“我平日的学习就是多积累、多用心,把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完成,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学习和储备更多的知识。”据悉,张丽坤非常享受身在书海的感觉,物哀美学、历史故事均是她的最爱。目前,张丽坤的意向学校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系,经与清华大学招生教师咨询后,基本确定被录取。

蒙古族民间故事 篇6

一、鄂尔多斯市民间金融发展现状

鄂尔多斯市民间金融的发展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期(1990年~1998年),一些临时性无组织的民间金融活动开始出现;第二阶段为发展期(1999年~2002年),民间金融资金量快速增长;第三阶段为繁荣期(2003年~至今),民间金融组织数量繁多,融资数量规模巨大,涉及相关产业为数众多,民间金融组织公开化。

(一)鄂尔多斯市民间金融组织形式鄂尔多斯市民间金融组织主要有以下形式:典当行、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委托寄卖行等,它们分别归商务局、工商局、金融办、公安局管理。民间金融筹集的资金占典当行、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委托寄卖行等全部资金来源的六成以上,投资总量平均为注册资金的1.9~2.2倍,投资总量在180~220亿元之间。还有些民间金融资金的运作不设立公开机构,只通过电话进行个人借贷业务,资金规模往往较大。

(二)鄂尔多斯市民间金融利率水平 鄂尔多斯市的利率水平见表1。

(三)鄂尔多斯市民间金融资金来源与投向 鄂尔多斯民间金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盈利积累和个人节余。企业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当地中小型煤炭企业,个人资金主要来自于亲威、朋友、同事、熟人之间,还有极少部分是利用当地银行对行政事业单位发放的信用贷款。

民间金融资金投向相对集中,其中大部分投向煤炭、房地产、加工业等利润较高的行业,其中房地产行业占到60%以上。据调查,城镇地区从民间金融机构融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煤炭企业、运输业以及加工业,主要用于企业流动资金周转。融资额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汽车、服装、百货、电脑、餐饮等行业。农村牧区民间资金一般用于种植、养殖、子女上学、盖房等,每次借款额在1万元至5万元之间。

二、鄂尔多斯市民间金融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前,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缓慢,是内蒙古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鄂尔多斯有效实施资源转移战略,迅速构建了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高新材料五大支柱产业。在这些支柱产业的带动下,经济实力迅速提升。2010年GDP达到2500亿元,年增长率19.2%;财政收入538.2亿元,增长47.1%。鄂尔多斯经济的快速腾飞,创造了“鄂尔多斯现象”。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形成了大量的闲置资金,另一方面客观上带动了整体经济对资金的大量需求。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繁荣 随着鄂尔多斯市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的进一步放开,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在鄂尔多斯市的中小企业中,私营企业数量占到60%以上。私营企业大都规模较小,具有融资规模小、融资频率高等特点,其存在和发展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民间信贷机制为其提供资金服务。民间融资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融资方式,逐渐成为支撑其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产业集群的快速聚集 产业集群是民营经济成长过程中一种特定的产业组织形式。近年来,鄂尔多斯以煤炭、天然气、电力、化工为“母体”产业,形成了鄂尔多斯产业集群的规模发展,这就为民间融资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从经营模式上来讲,鄂尔多斯产业集群的主体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在民间融资总量中,民营企业涉及的资金大约占到了60%以上。

(四)居民财富的大幅增加 随着鄂尔多斯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个人收入有了显著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香港,达到25205元,同比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2566元,同比增长23.1%;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8756元,同比增长12.2%;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458元,同比增长8.0%。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个人财富的不断聚集,使城镇居民的投资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我国目前投资渠道较为狭窄,加之高利率的诱惑,致使当地居民普遍选择将资金投入民间金融。

(五)国有银行的较高门槛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门槛相对较高,中小企业因抵押物不足,财务透明度较低,信贷评级较低,因而无法从国有银行获得贷款。民间融资手续简便、快捷,恰好可以满足中小企业日常流动资金的需求。鄂尔多斯民间借贷主要靠信誉进行,一般1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基本是信用贷款,只需书面证明即可,发放贷款主要凭借借款人的信誉和熟悉程度。贷款金额从几千元到几千万不等,利率高低不等,视不同期限、不同额度灵活掌握。一般贷款月息为2.5%~3.0%,在元旦春节等资金需求旺季,贷款利率为3.5%~4.5%,个别的高达5.0%。一笔贷款在较短时间内就可办妥。

三、鄂尔多斯市民间金融影响分析

(一)鄂尔多斯民间金融的积极影响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促进了鄂尔多斯经济的快速发展。《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鄂尔多斯增长竞争力在全国200个城市中排名第一。近几年来,鄂尔多斯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20%,民间金融机构和业务发展迅速,投融资量呈现几何式的增长。民间金融的迅速扩张,加快了该地区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速度,成为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民间投资的重点也由煤炭为主的“一业独大”向多行业并举发展,民间投资逐渐转向制造业、电力燃气、交通运输业等行业。民营投资活跃、发展速度较快,成为拉动鄂尔多斯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

第二,带动了鄂尔多斯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鄂尔多斯市的中小企业分布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从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看,批发零售和制造业的企业占比较大;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胜、准旗、达旗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占比大;从企业的规模看,呈现“两头多”的分布格局,即500万元以下和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比较多。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有效地拉动了当地GDP的增长,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而且推动了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解决了大批城乡居民的就业问题。目前,民间金融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缺位。

第三,活跃了鄂尔多斯市的金融市场。由于国有银行缺乏有关中小企业财务状况的足够信息,因此不能对其做出适宜的风险评价。此外,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经营透明度和抵押条件上的差别以及银行追求规模效应等原因,大型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民间金融由于手续简便,高效快捷,因而成为许多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民间金融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金融垄断的局面,促进了正规金融机构加快金融创新,不断加强自身服务水平和质量, 从而在一定程度改变了以往服务差、工作效率慢的行业作风。

第四,增加了鄂尔多斯地区居民的财富。民间金融的兴起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鄂尔多斯地区居民长期以来投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银行储蓄的局面,使居民投资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居民将投资转向鄂尔多斯地区的典当行、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获得了可观的收益。相比较国有商业银行每年3.5%的存款收益,如果将资金存入民间金融组织,每年可以获得24% -36%的收益。近几年来,虽然也出现了民间金融机构非法集资后神秘消失的个别现象,但是由于高收益的巨大诱惑力,不少居民还是将手中的闲散资金投入民间金融。

(二)鄂尔多斯民间金融的消极影响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削弱了货币政策执行效果。2005年,人民银行针对国内部分地区和城市房价高企的态势,对房地产行业开始实行从紧的信贷政策。鄂尔多斯各家国有商业银行也开始停止发放土地储备金贷款,提高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门槛,把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自有资金比例从20%提高到35%。尽管如此,这两项措施并没有能够及时控制住对房地产的投资热情。受到民间金融高利率的吸引,个人和企业的大量存款资金流出银行体系,流入民间金融机构或个人,并最终流向了房地产行业。在民间金融推动下,鄂尔多斯市东胜地区房地产价格从2005年均价1200元迅速攀升到到2010年的8000元。在住房价格还要上涨的预期下,很多人都利用手中的闲置资金购置了2~3套住房,当地出现了大量的空置房屋。

(2)削弱了国家的产业政策效力。在鄂尔多斯的民间资金中,除少部分资金为中小企业及个体户借作周转资金外,大部分流向了高利润行业,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和煤矿业。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中小企业,虽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措施,并且三令五申要求整顿关停,但每次都能死灰复燃。究其原因,除了这些企业与当地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外,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巨大的发展资金主要依靠民间金融来解决。由于这些行业利润回报率高,资金周转速度快,虽然民间金融的贷款利率水平较高,但是这些企业仍然有利可图。

(3)扰乱了鄂尔多斯正常的金融秩序。民间金融高企的利率水平,大大吸引了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闲散资金的涌入。2008 年鄂尔多斯民间融资规模约 300 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 21.1%。2010 年与 2008 年相比,民间融资量呈大幅上升,平均上升幅度约为 80%。国有银行储蓄存款额的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国有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积累和盈利水平。民间金融高利润的吸引,还容易诱使国有银行工作人员违规放贷,将本来就稀缺的资金贷放给民间金融机构,从而赚取差额收入。

(4)拉大了鄂尔多斯市的贫富差距。虽然鄂尔多斯市民间金融增加了居民的财富,但不是人人都赚得钵满盆满。民间金融机构的法人代表基本都来自于当地矿产和能源行业,这些民间金融经营者和投资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而大部分居民收入并无太大改善。此外,大量的民间资金流向了房地产市场,这无疑会推高当地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价格的暴涨,给当地许多依靠工资收入的普通老百姓增加了巨大的生活成本。大部分民间金融机构都采取地方式进行运作,相关监督管理机构根本无法对其进行监管,从而也无法采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管理,这就进一步加大了贫富差距。

总体来看,鄂尔多斯市民间金融的存在,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该地区的经济、金融、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风险可控的原则,对民间金融扬其利而抑其弊,采取“疏堵结合、合理引导”方针,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加强金融服务功能,提供开放、透明、规范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规范和引导鄂尔多斯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旭朝、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

[2]王曙光:《民间金融扩张的内在机理、演进路径与未来趋势研究》,《金融研究》2007年第6期。

[3]张杰:《制度、渐进转轨与中国金融改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4]张庆亮:《体制转轨中的中国民有金融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本文系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我区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研究”(2010年)资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蒙古族民间故事 篇7

勤劳勇敢的布里亚特蒙古人,世代生息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他们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也创造了自己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艺术。

布里亚特蒙古人几经搬迁,如浮云飞蓬,饱经沧桑,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中,培育了他们团结友爱的民族美德,因而,表现在其民间舞蹈艺术上的“集体性”一呼百应的协作精神,已成为他们歌舞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

在锡尼河流传的民间舞,几乎全部是集体舞。比如:“哟郭勒”、“阿列勒”、“额日莫彻”,都是群众自娱性的民间集体舞蹈。怎样才能更好的将这些集体民间舞蹈保护和传承下去,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民间保护

民间对“原生态广场舞蹈”的保护应该尽可能的保持原貌,不能随意变化。保护内容应包括舞蹈、服装、道具、音乐、歌词以及表演场地环境和表演特定时间功能等方面。

如“纳日给勒格”、“额日莫彻”都是布里亚特蒙古传统的,群众自娱性的民间集体舞蹈。这些都是祖辈们流传下来传统的民间集体舞蹈,是原生状态的舞蹈形式。风格特点较为稳定、发展变化较少,具有自娱性以及观赏价值。

在广场民间舞蹈中,人们用身体语言表现着他们对待世界、自然、人生及宗教信仰的态度,凝聚着人们的组群认同和文化认同,传递着人们的感情、风格和模式,这些都体现着所在文化的价值观。如果被人为地加工或都改变的话,就会丧失它的文化价值,推动保护的意义。

2 课堂保护

课堂民间舞是在广场舞蹈文化背景为元素提炼和发展的。单一到肩部、手部、臀部、步伐等元素的训练。

如“毕何利格”、“纳日给勒格”、“哟郭勒”、“阿列勒”编排提炼成教学剧目,通过课堂训练为舞台民间舞打坚实的基础。课堂教材,在我校教学中是一个空白。

为此,通过这样研讨会,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进一步重视编辑整理民间舞教材工作,也是保护与传承布里亚特民间舞蹈的重要环节。

3 舞台保护

舞蹈价值是舞台作品对民间舞蹈保护的重要依据,它可以分为文化内涵价值,舞蹈研究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

歌舞团、乌兰牧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的首要任务是编创与保护以文化内涵价值为主要目的广场型作品。这一类作品,可以创新、可以发展,但是民族民间舞的“根”地域性、传承性和群众性不能丢。

另外,一些新型舞蹈形式也是不容忽视的,包括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等而编创舞蹈,这些舞蹈在它们自身的环境下发展、传承和创新。

建立比较完善的保护措施,增强舞蹈保护意识。借鉴舞蹈赛事、论坛以及旅游资源等一切有利措施,加强舞蹈影响力,推进舞蹈事业的发展。只要我们的舞蹈工作者们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就一定会使民族民间舞蹈沿着民族前进的历史源远流传。

摘要:阐述布里亚特蒙古人歌舞艺术的主要特点;如何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些集体民间舞蹈。

蒙古族民间故事 篇8

植物的食用是当地蒙古族民间利用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草原民族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已有关于当地民间野生食疗植物研究报道[2]。

1 民族植物学编目

应用民族植物学 (Ethnobotany) 方法, 调查研究了哲里木蒙古族食用的野果植物资源, 并根据证据标本对当地蒙古族所采集食用的23种野果植物进行了鉴定、分类和民族植物学编目, 见表1。

2 民间的命名及其特色

当地蒙古族农牧民对野果植物的命名具有一定的特色, 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蒙古族命名植物的传统方法有所不同。

蒙古族农牧民把当地可食野果统称为“yidege”, 意为“食物”。显然, 这是以用途为依据的民间植物分类方法。从植物种类的命名看, 有17种植物具有与植物学名直接对应的蒙古名, 表明民间的分类已达到了物种的水平。而另6种同属植物名称相同, 表明民间对同属的分类水平处于现代植物分类学的属一级水平。从植物民间名的类型看, zheergen, hailis, yalam, dolono, urile, oolan, guilis, alima, guzeljigen, zamar, oojim, guniang为原始名 (Primary name) , temegen-huhu为复合原始名, zalagatu temegen-huhu, imagan huhu, nohai oojim, tolai in boor为衍生名 (Secondry name) 。这些原始名在蒙古语中是专用于命名植物的词汇, 衍生名是在原始名上加修饰词而形成的。zalagatu temegen-huhu中的zalagatu意为“藤本”, 表达了该植物茎是藤本的特征;imagan-huhu意为“羊的奶头”, 以动物器官形象地表达了该植物果实的形态特征。

注:*民间蒙名按当地蒙名注汉语拼音。

3 民间的采集和食用方法

民间在果实的采集上, 有幼果、熟果、果实干燥后采集等。麻黄、桑、榆、地梢瓜、山葡萄等在嫩幼果时采集, 山楂、杏等在果实成熟后采集。因此, 当地民间采集行为实际上是他们充分认识和利用植物物候特征的表现。

在食用方法上, 有食用幼果和熟果两类。桑、榆、地梢瓜、山葡萄、草莓等果实是在幼嫩时食用。如草莓的幼果含水分, 味酸甜, 是当地民间的一种应急、解渴野果, 采一些嫩果咀嚼, 吸食其汁液解渴。山楂、杏等种类的果实成熟后当鲜果食用。

4 对民间利用知识和经验的分析评价

哲里木蒙古族民间命名和食用当地野果的知识和经验, 是当地蒙古族农牧民与植物之间直接相互作用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用不同的蒙古词命名了不同的物种, 说明对当地植物的分类水平较高。民间原始名在蒙古语中是专用于命名植物名称的词汇, 从这个意义上看, 正是由于这些植物的存在, 当地蒙古语中才有了专用于植物名称的词汇, 从而丰富了这方面的蒙古语言从周围环境植物中选择利用了一些植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丰富了人类利用植物的知识,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野果的营养成分十分丰富, 草麻黄、山楂、杏、地梢瓜的果实还可入药[9]。显然, 民间通过食用这些果实可以获得营养和药物的双重利益。

总之, 哲里木蒙古族农牧民利用野果植物的传统知识, 是他们对草原环境适应的一种途径。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 它所包含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人类学和民族植物学方面的研究价值。

摘要:报道内蒙古哲里木蒙古族农牧民民间利用的23种野果植物及其命名、采集和食用方法。分析评价民间利用野果植物的知识和经验。

关键词:民族植物学,内蒙古哲里木,蒙医药,野果植物,命名,食用

参考文献

[1]杨青锋主编.哲里木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0:33.

内蒙古民间融资现状及趋势分析 篇9

一、内蒙古自治区民间融资现状

目前全球经济持续走低,我国经济也随之明显下滑,日趋活跃的民间借贷也在逐步收缩,为此我们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民间融资的规模、借贷利率、借贷用途、违约率情况、催收手段、运作模式来描述内蒙古自治区民间融资所呈现的新特点。

(一)民间融资规模呈下降趋势

此次调查随机选取了内蒙古自治区500余户中小企业、500余户自然人,通过对样本年末融资余额及其借款户数增幅的分析,可测算出2007年末至2008年末全区民间融资变化情况。2002年末至2008年末,全区中小企业、自然人融资额共增长了1.4倍,其中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余额增长了1.1倍, 中小企业向民间融资余额增长了1.5倍;自然人向金融机构融资余额增长了1.5倍, 自然人向民间融资余额增长了1.8倍, 均低于对民间融资余额预期增长的2至3倍 (根据2008年3~4月份我区民间借贷快速调查测算得出) 。在调查的样本户中, 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户数只增加了17户, 向民间融资贷款的户数只增加了7户;自然人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户数减少了2户, 向民间融资贷款的户数更是减少了41户, 由此可推出内蒙古民间融资规模呈萎缩状态。 (见表1)

单位:亿元户

注:因此次调研样本选取的随机行较强, 故融资余额数值普遍偏小。Á

(二)民间融资利率水平小幅下降

从2006年至2008年末民间融资利率的变化情况表明,民间融资利率水平浮动较小基本与2007年持平。由于受到国家利率政策年末下调的影响,四季度民间借贷的利率有所下降。2008年末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的民间借贷利率分别为13.55%、18%、28.52%,与2007年同期基本持平。与2008年末相比,中小企业增长仅0.55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只增长0.38个百分点,农户下降了0.21个百分点。(见表2)

单位:%

(三)民间融资用途呈现新特点

通过调查问卷表明,民间融资用途仍以消费型、生产型、投资型为主,农村中农户之间表现为互助性质的相互借贷和高利贷性质的相互借贷较为频繁,主要用于农牧民的子女上学、盖房建院、购买农机具或进行农田水利配套建设等消费性资金需求。而城镇居民同个体工商户之间、居民个人同企业之间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借贷主要用于房地产开发、餐饮、商贸批发和流通、修理、采矿及资源性产品开发与加工等服务行业。往年企业融资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等,但2008年特别是下半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资金回笼困难,为不影响信誉度,这段时期企业融资除用于临时短缺经营资金外,新增了一些用途,即用于偿还贷款、发放工人工资或弥补流动资金不足等困难,主要融资对象为典当行与小额贷款公司。

(四)民间借贷主体中小企业违约率低

民间借贷的原则是“不熟不做”, 因放贷人对借款人或借款人从事的行业较熟悉, 故风险相对较低。同时, 借款人与放贷人多已形成稳定客户群, 故更加注重自身信誉, 因而中小企业民间借贷违约率较低。以包头市2008年10月份年成立的蒙银小额贷款公司和鑫盛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10至12月末贷款额为2.26亿元。两家小额贷款公司80%以上的贷款是信用放款, 选择的贷款客户基本上是股东及股东朋友熟悉的客户, 对客户自身信用状况、经济实力、社会关系彼此都非常了解, 故安全性较高, 因此小额贷款公司所发放的信用贷款至今未出现违约现象。

(五)民间融资主体自然人违约现象显现

由于农村大粮销售缓慢,农民变现率低,加之经济作物大幅降价,收入锐减,使农民收入预期大幅缩水,给按期偿还借款带来了困难;城镇个体工商受大环境影响,物流不畅,消费需求有所下降,商品销售周期加长,变现率低于往年,给按期偿还借贷造成了一定困难,使得个别农户及其个体工商户出现民间借贷违约的现象。以兴安盟为例,2008年民间借贷违约率农村约为20%,城镇约为10%,与往年相比,违约率略有上升。

(六)民间借贷催收手段趋于理性

民间借贷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一是借贷双方订立口头契约或借据,确定借贷金额、利率和归还时间,一方提供资金,另一方到期还本付息;二是亲朋好友之间的借债,常常是无息的,归还时间也不明确;三是用价值高的物品作抵押获取现金。据了解,民间借贷讲究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贷双方提前讲清责权利关系,借款人的还款意识和经济责任都较强,一般不会损害自己的信誉赖账不还。通常放贷人在约定还款日前1周打电话,通知贷款人及时还款或履行续约手续,如贷款不能及时偿还也不会借助暴力或法律手段,而是采取协商延期还款或变卖财产等方式解决。只靠暴力催收的方式逐年递减。

二、原因分析

(一)央行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民间借贷利率下降

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央行下调了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利率水平的降低,是国家为了促进经济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以此来鼓励企业从银行借款。而企业民间借贷的利率相对较高,使得民间融资规模下降,对抑制民间融资的扩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导致民间融资规模收缩

随着金融组织体系的逐步完善,邮政储蓄银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相继成立,金融信贷投放逐年增长。特别是随着国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金融部门加大了信贷资金投放力度。2008年11月至12月,贷款增速明显回升,新增贷款197.01亿元,同比多增228.64亿元,占全年新增贷款的22.42%。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联社也在2008年年初重新评定了农户的信用等级,并根据实际需要提高了“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授信额度,小额信用贷款额度由最高限额的5000元增加至10000元,联保贷款额度由最高限额8000元增加至20000元。支持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支持了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草原生态建设,牧民抗灾保畜能力明显增强,支持了林业下岗工人发展特色养殖,帮助下岗职工实现二次创业。由于正规金融机构信贷结构逐步改善、信贷投放量大幅增加,致使部分民间融资被挤出融资市场,民间融资规模收缩。

(三)民间融资投资主体理性借贷导致资金回流储蓄

全球金融危机引发投资者在心理上的恐慌导致其投资行为的改变。9月后内蒙古自治区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的高速增长表明了一部分民间借贷资金退出地下融资市场,回归正规金融体系。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增人民币存款1387.12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8年末,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211.66亿元, 同比增长26.35%, 增速比上年末上升14.44个百分点, 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1752.62亿元, 同比增长28.44%, 比年初增加387.82亿元。随着资金回流, 正规金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间融资的扩张。

(四)民间融资主体风险意识增强导致违约率下降

一是民间融资相关主体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债权人对信誉要求较高,形成了特定的民间融资市场准入制度,融资者一旦违约,违约者的不良信誉就会传遍其社会关系网,其失信行为的后果将会影响到违约者今后一段时期的融资行为;二是由于近年来征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受到一定限制;三是民间借贷规模呈下降趋势,特别是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调,致使中小企业承受的还款压力逐步缩小,使违约率下降。

三、政策建议

民间融资虽有其不利的因素,但就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恶化的冲击下,我国经济也出现下滑,虽然国家采取积极的宏观政策,金融机构也相应地增加贷款力度,但多为刚性需求,金融机构纷纷采取谨慎原则,这无疑对举步维艰的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而由于经济不景气使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这使得资金需求量急增,鉴于民间融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应对民间融资进行规范和引导。

(一)政府应建立健全民间借贷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目前民间借贷尚未有完备的操作制度出台,大部分民间借贷手续比较简便,主要是以口头形式、借条等方式,抵(质)押、担保相对较少。建议尽快出台民间借贷管理的相关法规,对民间融资的主体、范围、用途、期限、利率、借款方式、违约责任等进行明确,用法律来规范和保护民间借贷的发展,引导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业务活动,并促其成为市场经济融资方式的正常补充。

(二)央行应对民间借贷进行监测,正确引导资金流向

一是人民银行应建立民间借贷监测体系,加强对民间借贷利率、规模、影响的监测,特别是民间借贷活跃的地区,要定期进行监测,随时掌握其规模、利率、用途及偿还情况,及时进行警示,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确保良好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二是积极宣传国家的货币信贷政策,送金融知识下基层,使广大群众了解相关政策及民间借贷的风险性,避免因利率过高、投向失误及资金过度集中而形成投资风险,增强借贷双方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三是针对民间借贷手续不规范甚至只凭信用、没有办理任何手续的现状,建议对民间借贷手续进行规范,减少法律纠纷以保护借贷双方的利益。

(三)金融机构应加大信贷投资力度,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蒙古族民间故事 篇10

一、鄂尔多斯市民间金融发展现状

鄂尔多斯市民间金融的发展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期 (1990年~1998年) , 一些临时性无组织的民间金融活动开始出现;第二阶段为发展期 (1999年~2002年) , 民间金融资金量快速增长;第三阶段为繁荣期 (2003年~至今) , 民间金融组织数量繁多, 融资数量规模巨大, 涉及相关产业为数众多, 民间金融组织公开化。

(一) 鄂尔多斯市民间金融组织形式

鄂尔多斯市民间金融组织主要有以下形式:典当行、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委托寄卖行等, 它们分别归商务局、工商局、金融办、公安局管理。民间金融筹集的资金占典当行、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委托寄卖行等全部资金来源的六成以上, 投资总量平均为注册资金的1.9~2.2倍, 投资总量在180~220亿元之间。还有些民间金融资金的运作不设立公开机构, 只通过电话进行个人借贷业务, 资金规模往往较大。

(二) 鄂尔多斯市民间金融利率水平

鄂尔多斯市的利率水平见表1。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鄂尔多斯中心支行

(三) 鄂尔多斯市民间金融资金来源与投向

鄂尔多斯民间金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盈利积累和个人节余。企业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当地中小型煤炭企业, 个人资金主要来自于亲威、朋友、同事、熟人之间, 还有极少部分是利用当地银行对行政事业单位发放的信用贷款。

民间金融资金投向相对集中, 其中大部分投向煤炭、房地产、加工业等利润较高的行业, 其中房地产行业占到60%以上。据调查, 城镇地区从民间金融机构融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煤炭企业、运输业以及加工业, 主要用于企业流动资金周转。融资额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汽车、服装、百货、电脑、餐饮等行业。农村牧区民间资金一般用于种植、养殖、子女上学、盖房等, 每次借款额在1万元至5万元之间。

二、鄂尔多斯市民间金融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 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 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缓慢, 是内蒙古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 鄂尔多斯有效实施资源转移战略, 迅速构建了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高新材料五大支柱产业。在这些支柱产业的带动下, 经济实力迅速提升。2010年GDP达到2500亿元, 年增长率19.2%;财政收入538.2亿元, 增长47.1%。鄂尔多斯经济的快速腾飞, 创造了“鄂尔多斯现象”。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方面形成了大量的闲置资金, 另一方面客观上带动了整体经济对资金的大量需求。

(二) 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繁荣

随着鄂尔多斯市改革的不断深化, 市场的进一步放开,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在鄂尔多斯市的中小企业中, 私营企业数量占到60%以上。私营企业大都规模较小, 具有融资规模小、融资频率高等特点, 其存在和发展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民间信贷机制为其提供资金服务。民间融资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融资方式, 逐渐成为支撑其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 产业集群的快速聚集

产业集群是民营经济成长过程中一种特定的产业组织形式。近年来, 鄂尔多斯以煤炭、天然气、电力、化工为“母体”产业, 形成了鄂尔多斯产业集群的规模发展, 这就为民间融资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从经营模式上来讲, 鄂尔多斯产业集群的主体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在民间融资总量中, 民营企业涉及的资金大约占到了60%以上。

(四) 居民财富的大幅增加

随着鄂尔多斯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居民的生活水平和个人收入有了显著提高。2010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香港, 达到25205元, 同比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2566元, 同比增长23.1%;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8756元, 同比增长12.2%;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458元, 同比增长8.0%。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个人财富的不断聚集, 使城镇居民的投资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我国目前投资渠道较为狭窄, 加之高利率的诱惑, 致使当地居民普遍选择将资金投入民间金融。

(五) 国有银行的较高门槛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门槛相对较高, 中小企业因抵押物不足, 财务透明度较低, 信贷评级较低, 因而无法从国有银行获得贷款。民间融资手续简便、快捷, 恰好可以满足中小企业日常流动资金的需求。鄂尔多斯民间借贷主要靠信誉进行, 一般1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基本是信用贷款, 只需书面证明即可, 发放贷款主要凭借借款人的信誉和熟悉程度。贷款金额从几千元到几千万不等, 利率高低不等, 视不同期限、不同额度灵活掌握。一般贷款月息为2.5%~3.0%, 在元旦春节等资金需求旺季, 贷款利率为3.5%~4.5%, 个别的高达5.0%。一笔贷款在较短时间内就可办妥。

三、鄂尔多斯市民间金融影响分析

(一) 鄂尔多斯民间金融的积极影响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 促进了鄂尔多斯经济的快速发展。《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 鄂尔多斯增长竞争力在全国200个城市中排名第一。近几年来, 鄂尔多斯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20%, 民间金融机构和业务发展迅速, 投融资量呈现几何式的增长。民间金融的迅速扩张, 加快了该地区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速度, 成为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民间投资的重点也由煤炭为主的“一业独大”向多行业并举发展, 民间投资逐渐转向制造业、电力燃气、交通运输业等行业。民营投资活跃、发展速度较快, 成为拉动鄂尔多斯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

第二, 带动了鄂尔多斯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鄂尔多斯市的中小企业分布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从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看, 批发零售和制造业的企业占比较大;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 东胜、准旗、达旗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占比大;从企业的规模看, 呈现“两头多”的分布格局, 即500万元以下和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比较多。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不仅有效地拉动了当地GDP的增长, 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而且推动了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 解决了大批城乡居民的就业问题。目前, 民间金融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缺位。

第三, 活跃了鄂尔多斯市的金融市场。由于国有银行缺乏有关中小企业财务状况的足够信息, 因此不能对其做出适宜的风险评价。此外,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经营透明度和抵押条件上的差别以及银行追求规模效应等原因, 大型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而不愿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民间金融由于手续简便, 高效快捷, 因而成为许多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民间金融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金融垄断的局面, 促进了正规金融机构加快金融创新, 不断加强自身服务水平和质量, 从而在一定程度改变了以往服务差、工作效率慢的行业作风。

第四, 增加了鄂尔多斯地区居民的财富。民间金融的兴起和发展,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鄂尔多斯地区居民长期以来投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银行储蓄的局面, 使居民投资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居民将投资转向鄂尔多斯地区的典当行、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 获得了可观的收益。相比较国有商业银行每年3.5%的存款收益, 如果将资金存入民间金融组织, 每年可以获得24%-36%的收益。近几年来, 虽然也出现了民间金融机构非法集资后神秘消失的个别现象, 但是由于高收益的巨大诱惑力, 不少居民还是将手中的闲散资金投入民间金融。

(二) 鄂尔多斯民间金融的消极影响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 削弱了货币政策执行效果。2005年, 人民银行针对国内部分地区和城市房价高企的态势, 对房地产行业开始实行从紧的信贷政策。鄂尔多斯各家国有商业银行也开始停止发放土地储备金贷款, 提高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门槛, 把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自有资金比例从20%提高到35%。尽管如此, 这两项措施并没有能够及时控制住对房地产的投资热情。受到民间金融高利率的吸引, 个人和企业的大量存款资金流出银行体系, 流入民间金融机构或个人, 并最终流向了房地产行业。在民间金融推动下, 鄂尔多斯市东胜地区房地产价格从2005年均价1200元迅速攀升到到2010年的8000元。在住房价格还要上涨的预期下, 很多人都利用手中的闲置资金购置了2~3套住房, 当地出现了大量的空置房屋。

(2) 削弱了国家的产业政策效力。在鄂尔多斯的民间资金中, 除少部分资金为中小企业及个体户借作周转资金外, 大部分流向了高利润行业, 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和煤矿业。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中小企业, 虽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措施, 并且三令五申要求整顿关停, 但每次都能死灰复燃。究其原因, 除了这些企业与当地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外, 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巨大的发展资金主要依靠民间金融来解决。由于这些行业利润回报率高, 资金周转速度快, 虽然民间金融的贷款利率水平较高, 但是这些企业仍然有利可图。

(3) 扰乱了鄂尔多斯正常的金融秩序。民间金融高企的利率水平, 大大吸引了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闲散资金的涌入。2008年鄂尔多斯民间融资规模约300亿元, 占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21.1%。2010年与2008年相比, 民间融资量呈大幅上升, 平均上升幅度约为80%。国有银行储蓄存款额的大幅下降, 严重影响了国有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积累和盈利水平。民间金融高利润的吸引, 还容易诱使国有银行工作人员违规放贷, 将本来就稀缺的资金贷放给民间金融机构, 从而赚取差额收入。

(4) 拉大了鄂尔多斯市的贫富差距。虽然鄂尔多斯市民间金融增加了居民的财富, 但不是人人都赚得钵满盆满。民间金融机构的法人代表基本都来自于当地矿产和能源行业, 这些民间金融经营者和投资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而大部分居民收入并无太大改善。此外, 大量的民间资金流向了房地产市场, 这无疑会推高当地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价格的暴涨, 给当地许多依靠工资收入的普通老百姓增加了巨大的生活成本。大部分民间金融机构都采取地方式进行运作, 相关监督管理机构根本无法对其进行监管, 从而也无法采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管理, 这就进一步加大了贫富差距。

总体来看, 鄂尔多斯市民间金融的存在, 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给该地区的经济、金融、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 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遵循风险可控的原则, 对民间金融扬其利而抑其弊, 采取“疏堵结合、合理引导”方针, 加强金融生态建设, 加强金融服务功能, 提供开放、透明、规范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规范和引导鄂尔多斯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旭朝、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 《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1]姜旭朝、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 《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

[2]王曙光:《民间金融扩张的内在机理、演进路径与未来趋势研究》, 《金融研究》2007年第6期。[2]王曙光:《民间金融扩张的内在机理、演进路径与未来趋势研究》, 《金融研究》2007年第6期。

[3]张杰:《制度、渐进转轨与中国金融改革》,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3]张杰:《制度、渐进转轨与中国金融改革》,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蒙古族民间故事 篇11

内蒙古的民间美术创作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蒙古族的民间美术地域性风格比较明显,大气自然,清新淳朴。内蒙古人民热爱自由,游牧民族生活的空间很大,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造就了蒙古人豪放的性格,自由的内在精神。美术作品贴近生活,真实自然,充分反映了蒙古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由于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多数是牧民或民间的匠人,所以创作者非常注重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注重制作工艺的独特性。比如剪纸、蒙古族图案、刺绣、壁画等作品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有关,实用性很强。在蒙古包里,很多孩子从小就跟随奶奶、姥姥学习剪纸和刺绣。闲下来的时候,聚在一起拿起剪子、针线,创作刺绣。蒙古族服饰、马具等上面的图案,以及手绢、鞋垫、鞋帽上的图案多以刺绣为主,图案的设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外来的文化、高科技的介入,传统的民间美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使其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民间美术传承的多数方式都是家族一代一代的传承,不传给外人,但很多艺人的子孙们不愿意学习,不愿继承,而老艺人岁数太大以至于很多民间美术面临失传或已经失传。

二、内蒙古民间美术传承与保护

内蒙古民间美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具有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作用。现代的很多民间美术慢慢向价值型转换,如蒙古刺绣批量的复制品,放弃了民间美术文化内涵的深度研究。包括现在的很多旅游业,国内外游客都想买一些具有民间特色的艺术品或纪念品,很多商人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很多作品雷同,档次比较低,没有创意,并没有将传统民间美术的手工制作工艺反映在作品里,作品缺少灵活性,缺乏审美。作品没有创新,批量生产的作品严谨、构图与创意规范统一,脱离了现实的生活,民间美术没有得到根本的实质性的重视与传承。

内蒙古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内蒙古民间美术的传承已经达不到原生态的传承,应该是民间美术的技法元素、文化元素的传承。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迁,外来文化的冲击,现代人的审美也发生了强烈的变化,我们应该不断地对内蒙古民间美术进行发掘,整理,研究。民间的美术制作基本上都是手工制作,技法非常独特,有固定的口诀和系统化的步骤与方法。如果技艺上没有掌握方法,也就达不到民间美术的传承。所以对于民间的艺人要积极地争取,聘请他们为高校的客座教授,给大学生们传授一些民间美术的技法、口诀,比如蒙古族图案、蒙古族服饰设计,刺绣、马鞍图案设计等。这些课程如果将民间美术的元素加入进去,并现场做示范,手把手教,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了解与学习民间美术技艺。同时,建议探索内蒙古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比如内蒙古的文化、内蒙古的历史、民风民俗、宗教、审美等,深度研究内蒙古民间美术的精神内涵。这样传播范围的扩展,能够使内蒙古民间美术很好地继承与传播。

其次,国家增加对内蒙古民间美术资金的注入,设置专门的负责人员,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与计划,真正做到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以前民间艺人付出了很多辛苦创作,但不受重视,收入很微薄。现今国家对民间美术慢慢地重视起来,政府部门、博物馆、高校、热爱收藏的爱好者可以出资收藏,增加民间艺人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提升了民间美术的地位,这非常有利于促进民间美术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现代艺术进行创新

传承与保护传统的技艺方式,并能与时俱进,将传统的民间美术与现代的艺术结合起来,用全新的思维方式进行创新很重要。如果对传统的民间美术完全地照搬照抄,那就失去了民间美术存在的意义。

学校是重要的教育基地,培养大量的人才,从幼儿园到大学,如果将民间美术变成系统的教学内容,那么民间美术的传承就会后继有人。现在有很多高校,如内蒙古民族大学已经将民间美术的部分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同时将内蒙古民间美术的相关内容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现代设计的艺术思路、设计的表现方法与表现形式,加入民间美术的诸多因素,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从而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这使民间美术的传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现代艺术中发挥出来,力量非常强大,意义深远。

摘要:内蒙古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魅力,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外来的文化、高科技的介入,给传统的民间美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大量的民间美术得不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内蒙古民间美术的传承、保护与创新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内蒙古民间美术的发展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现代艺术中发挥出来,使内蒙古民间美术能够与时俱进,延续发展下去。

关键词:内蒙古,民间美术,现状,传承,创新

参考文献

[1]阿木尔巴图.蒙古族民间美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2]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上一篇:水泥处治碎石下一篇:工业旅游发展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