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培训存在问题

2024-09-23

企业培训存在问题(共10篇)

企业培训存在问题 篇1

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而企业人才队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同样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和命运,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培训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这样才能使企业长久不衰、保持旺盛生命力。然而企业的员工大多数限于自身的素质和学习能力,因此必须依靠企业来组织培训,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企业培训工作开展还相当不够,企业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企业培训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到位。

一、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培训的认识不到位。一是存在培训无用论。很多企业培训的评价是赶形式、走过场,多是以育道德、建观点应付为主,缺乏明显的效果,长期以往使培训在企业和员工心目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二是存在培训浪费论。很多企业认为,培训是一项昂贵且得不偿失的活动,花钱搞培训完全没有必要。认为现在高校每年毕业生都很多,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用人完全可以到市场招聘,投资培训实属不必

轰烈烈,但培训结束后能够落实到工作中的内容比较少,多数情况是培训时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但出了课堂到实际工作中还是按老套路行事,企业缺乏明确的跟踪、评价、考核等机制。

二、解决方案

企业培训既然这样重要,而培训活动的成本无论从费用、时间与精力来说,又不低,所以必须精心设计与组织。建设由人力资源部门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级组织积极落实的人才培养工作的格局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充满活力的培训格局;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以理论基础、战略思维、业务能力为框架的教育培训内容;进一步提高教育培训质量,优化配置培训基地、师资等资源,切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一)进一步深化现代培训理念,使非制度化培训工作变为企业的福利之一,加快职工培训的制度化建设。培训对象应覆盖全体员工:上至高层管理人员,下至新进的普通员工都要接受培训,培训内容可涵盖企业科技开发、法制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等,从上到下树立起“培训是员工最大的福利”的理念,并形成制度,贯彻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

(二)培训需求及项目的确定。根据企业战略方向对企

施培训活动。培训中心负责培训活动前、中、后的支持与服务。

1、培训活动前的支持与服务:向培训提供者介绍有关的信息;向学员介绍培训的性质、目的和准备弥补的能力差距;协助培训双方能够相互接触。

2、培训活动中的支持与服务:为培训双方提供有关的培训设施、设备、文件、软件及食宿;为学员提供恰当的和充分的职业发展机会(向学员单位提出意见与建议);为培训双方提供有关信息的反馈。

3、培训活动后的支持与服务:从学员中收集反馈信息;从培训提供者收集反馈信息;向管理者代表(人力资源部、培训中心)及参与培训过程的人员反馈信息。

(五)培训效果的总结与评估。在企业培训的某一项目或某门课程结束后,一般要对培训的效果进行一次总结性的评估或检查,找出受训者究竟有哪些收获与提高。这不仅是培训的收尾工作,还可以找出培训的不足,归纳出经验与教训,发现新的培训需求。

(六)培训应与员工的职务、职称升迁紧密联系。将企业员工接受培训与其职务、职称升迁联系起来,是及时“兑现”企业和员工教育投入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把企业培训与企业的人事管理紧密联系起来,设计一个“学习——提升”的闭环结构。即企业员工的每一次提升,都须经过相应等级

企业培训存在问题 篇2

培训使员工素质、职业能力等相关工作水平获得较大的提升, 从而提高和改善工作质量, 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培训是满足企业和员工双方需求的行为。因此, 建立科学、系统、完善、有效的企业培训体系尤为重要。以下就从企业培训体系情况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对企业下阶段的培训体系提出问题并进行提出相应对策。

一、我国培训体系现状问题分析

(一) 培训需求分析不到位。现在的大部分企业把培训视为提高员工绩效和企业发展水平的灵丹妙药, 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没有经过认真实际的分析便要求员工进行培训, 使培训既没有计划也没有形成制度与规范。这一问题的结果就是企业在培训上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到头来却收效甚微。经过深入了解可以发现, 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对培训进行有效地需求分析。

(二) 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现代大部分企业对于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加深, 并且经常为员工提供接受培训、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 但是并没有提供与培训相协调的激励机制, 没有将员工培训的考核结果、未来绩效与激励相结合。根据现代管理理论的“复杂人”假设, 这样的结果对于以自我实现为导向的人影响比较小, 但是对于利益为导向的人而言激励效果不足, 降低了培训的效果。

(三) 忽视培训结果的反馈评估或评估机制设计不完善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的最后一个环节, 但由于员工的复杂性以及培训效果的滞后性, 想要客观、科学的衡量培训效果非常困难, 所以, 培训效果评估也是培训系统中最难实现的一个环节。我国的部分企业因为无法或者忽视评估培训效果, 大多不愿意组织员工培训, 相关投入也明显不足。这种状况使培训的作用无法在企业中得到实现。

二、解决企业培训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对员工培训进行深入系统的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以企业战略为指导, 从组织分析入手, 以任务分析为核心, 结合人员分析, 得出培训目标、培训的对象等内容。通过这几个方面评价结果的比较和综合, 就能揭示出企业的培训目标和具体的培训内容, 从源头处提高培训效果。

(二) 建立完善的培训激励机制。建立合理完善的培训激励机制可以增加受训员工的积极性, 同时可以防止部分员工在接受培训之后离开企业。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培训激励机制, 对参加培训并取得较好培训效果的员工给予各种方式的激励。例如运用薪酬政策进行激励。将培训与员工绩效薪酬关联起来, 培训工作与奖惩、晋升、轮岗等激励机制相联系, 使员工产生培训动力。

(三) 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 重视培训后的反馈评估。企业的培训是否有效, 需要由评估机制加以评定[5]。企业培训绩效是有承诺的, 并相信所有的课程规划应包括对结果不断的衡量与评估, 这样的衡量提供一个良好的回馈机制, 告诉我们什么是有效的, 什么还有待改进。因此, 建立健全企业的反馈评估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三、结语

企业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可以帮助员工发挥潜能、提升价值以及提高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归属感;而且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同的企业虽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 但是培训之后并没有达到培训期望的目标、获得预期的收益, 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培训体系构建的不完善、不合理。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培训存在的问题, 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确切的解决方法, 保证培训工作有效有序进行, 可以使企业与员工同发展、共进步。

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企业培训;管理者;有效性

一、企业员工培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者方面的问题

1、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未转变

效果评价滞后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未转变,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我国多数企业的管理者对员工培训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将培训纳入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中来,进而策划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或者制度是有了,但实际工作中的培训未按制度实施,很多时候是当作上级指示来应付了事,根本没有关心员工实际的培训需求、企业的长远需要,也没有认真仔细地策划安排培训的整个过程。培训控制不力,效果评价滞后。

2、培训控制不力

在现实工作中,大多数企业在培训活动中,没有进行控制或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将培训活动放任自流,即使已经发现效果欠佳,也不积极进行适当的调整。培训活动结束后,效果评价方式往往十分单一,一般就是书面考核,这只能考核受训者是否从中学到了知识;而实际工作中的考核又没有严格的考核体系,就只凭管理者的观察等主观感受,有的根本就是培训完了就了事,没有任何的考核或要求。

(二) 培训者方面的问题

1、培训师的自身素质影响

重理论轻实践培训师的自身素质影响。无论是外聘还是企业内部选拔的培训者都肩负着企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其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而后者又决定了企业的兴衰荣辱。

2、培训方法存在失误

要把培训做好,培训师在进行培训之前应事先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以及他们的知识背景,然后制定具体的课程培训方案,因材施教,但一些培训师往往按照企业给的培训大标题,自己想象一些培训内容,常与员工需求不符,也背离了企业培训的目标,从课程方案设计上也较少考虑员工的知识层次。培训方法存在失误,重理论轻实践。

(三) 受训者方面的问题

1、 靠不住的员工忠诚

培训可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但伴随着素质的提高,某些员工过分追求物质回报,需求方面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再加上企业之间的"挖墙脚"行为,这时受训员工若对本企业不满,经过权衡就有可能"炒老板的鱿鱼"。企业管理者本希望通过培训让员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却不料由于受训员工的跳槽会给自己的培训带来负回报。

2、受训员工的投机心理

所谓投机心理是指某些员工参加培训的目的不正确。他们乐意参加培训是为了"镀金",为了拿个文凭,为自己晋升捞些资本,至于能学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则很少关心。目前不少企业的员工进行脱岗培训仅仅走形式,受训者关注的只是能为他们带来政治、经济利益的文凭或证书,究竟能否为企业多创造一些效益好像与他们无关。

3、培训成果转化难靠不住的员工忠诚

受训员工的惰性使企业员工难以摆脱固有的、已成定式的行为模式,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用新的行为方式来替代原有行为模式;而管理者也没有给予培训成果转化的支持,得不到领导支持便没有应用的工作环境,受训员工在培训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在实际工作转化为习惯性的行为,也就无法对企业产生效益。

二、增强企业员工培训工作有效性的对策

(一) 企业领导人首先要转变观念

企业的培训先从领导人入手,使他们转变观念,对人才培训要看得长远些,企业投资培养出来的人才,即使流动了,也仍然是为国家建设出力,不能因为个别人培训后跳槽就因噎废食,关键在于防患于未然。通过签订《培训服务协议书》,规定员工培训后在公司的最短服务年限;把企业的培训计划与个人发展计划融为一体;着重人才的忠诚培训,让企业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挽留住受训人才等多种方法来稳定人才队伍。

(二) 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

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工作涉及很多相关环节,每个环节都必须认真设计与规划,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培训对象、授课教师选择、培训效果評估等,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工作的第一环节,是否能准确地把握真实的需求直接决定了培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只有让培训真正成为受训者的需求,培训才有意义。丰富培训内容通过深入细致的培训需求分析,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除了管理、技能类培训外,还应有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对企业忠诚度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使员工成为"知识型工作者"。

(三) 准确定位培训需求

科学地选择受训者科学地选择受训者,使培训工作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达到预期的效果。要选择好受训员工,必须进行人员分析,即将员工目前的实际工作能力与达到企业工作业绩标准所需的理想素质要求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存在的差距,弄清楚谁需要培训。差距原因是源于知识、技术、能力的欠缺,还是个人动机或工作设计方面的问题。让员工做好接受培训的准备。

(四) 科学设计培训方案,灵活选择培训方式

(1) 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企业一把手的重视和参与企业培训制度的制定体现了高层领导的培训理念,决定了培训在企业的地位对于中、高级管理者及技术骨干等关键人才的培训要树立一把手亲自抓的观念,主要是从宏观上加以把握和调控。企业培训工作的重点是企业员工培训的制度化问题、培训规模与培训目的和方向问题以及把员工培训纳入企业用人体制的问题等。

(2) 准确定位培训需求当员工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低于所要求的水平时,培训的需求就产生了。只有针对真实的需求进行培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规划与设计每次培训活动之前,培训部门主管和工作人员要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企业及其员工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以及培训什么内容。

(3) 科学设计培训方案,灵活选择培训方式一旦培训需求确定,就可以进行培训方案设计,即编制培训计划。计划的内容要做到尽量细致、全面、具体、明确,让计划成为培训工作的行动指南。培训计划包含培训应达到的目标和培训课程设计。培训目标要尽量具体、可度量,但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能制定虚空的、无法实现的目标。课程时间安排上也应考虑到受训者的精力,让他们能够消化吸收而不是疲惫应付。

参考文献

[1]哈拂模式培训管理[N].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

[2]王小玲.企业培训有效性探析[J].中国建设教育,2007,(3).

[3]苑凤君.提高企业员工培训有效性的途径[J].经济师,2009,(6).

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4

理时,不可能象大企业那样,可以请专业的咨询公司设计方案,也不可能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制定方案。中小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关注那些在短期内能为企业带来有效价值的东西,经常把一些比较先进的考评手段实行“拿来主义”,但没有注意到它的针对性如何。特点之二是人员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人力资源组织机构设置不完善,管理人员更是匮乏,相对的管理辖区就宽,只能让少量管理人员去执行绩效管理,导致效率低下,不能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各个环节的功能。随之而来的就是职业化的经理人加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特点之三是规模较小,产权结构独特和缺乏系统化的管理,导致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简单化、非程序化和专断化现象,如何利用考评结果制定“员工个人发展计划”、“培训计划”、“薪酬计划”等深层次的问题也难获得关注,导致绩效管理的效果不好。

1、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象透析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以家庭作坊式、粗放式、家族式经营模式起家,在我国发展只有二十几年的历程,正因为它发展的时间比较短、经验少,同时又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的大企业相比,无论是在管理上、规模上,还是企业文化上,都有相当的距离。在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传承下来的“百年老店”,还是初具规模的新生企业,它们都是在一种十分系统的、成熟的整体企业管理文化氛围中经营运作的,而我们缺乏的就是这种成熟的企业管理文化氛围。这是历史给民营企业发展造成的先天不足,要想弥补这种不足,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不懈努力。

近一时期来,有部分民营企业发展老板已经意识到了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开始外聘职业经理,进行企业内部改革。在改革浪潮中,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改革,在经历改革阵痛之后生存下来,但受传统的管理思想的影响,这些企业内部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管理上,说是重视人才,可是人才“公寓”见不到人才;说是科学化管理,可是在管理上见不到科学,只是停留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上,科学的、实质性的内容太少,大部分是虚设。而另有一些民营企业发展,他们不思改革,仍在旧磨坊打转转,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缺乏活力。这些企业面临着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这些民营企业发展将会面临无法生存的局面。从以上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发展在管理上确实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淡泊、没有创新的经营理念、传统管理意识严重、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企业文化。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民营企业发展的真实现状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一部分企业老板已认识到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高薪聘请职业经理,想对企业内部进行改革。但是,职业经理的处境却令人担忧。环境影响人,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职业经理的作用就不可能正常发挥。而这时他正处在血缘相连、环环相扣的家族网中,被排挤,甚至受敌视,才能得不到发挥,使企业只能靠家人、朋友出谋划策去发展,那就造成:

第一,企业高层或中层领导岗位多数是由老板亲属把持着,而这部分人又大都是老板绝对信任的门外汉,缺乏科学管理思想,这注定使民营企业发展难以走上正轨;

第二,这些人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不懂管理和技术,他们虽然对企业贡献不大,但因

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地位而相互争权夺利,为了牟取利益,置企业利益于不顾,造成外聘人员受排挤,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第三,家族人员带着天然的特殊性,滋生天然的优越感,工作中我行我素,规章制度对于他们来说形同虚设。

在工作发生失误时,又往往因裙带关系而逃避责任。企业制度是用来约束管理者和员工行为的,没有制度的约束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就没有责任,没有责任就没有力量,没有力量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

第四,家族成员在企业中占据了各个要职,在其他员工的眼中,这些人干与不干、干好干坏都是一样有特权,而自己干的再好也没有晋职的希望,这严重地挫伤了外聘管理者和员工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抑制了他们的工作才能,使他们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只好另谋出路,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这样,就造成了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这极大地抑制了企业的发展;

第五,有的民营企业发展表面上已经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但内部仍有股暗流,在阻止着改革浪潮的推进,出现小农意识和小市民意识的传统文化和改革大潮中的职业经理现代管理思想带来的新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冲突、排斥和矛盾,使企业文化在纠缠中糊涂。企业的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如果灵魂出现问题,那企业就成了毫无生机的行尸走肉。

二、民营企业运行中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数量、规模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与其他市县比较,在数量、规模、效益、创品牌能力等方面差距依然较大。

1、规模企业偏少,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不强。

我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36家,仅占全部民营企业的8%,小规模企业偏多,且多数以家族式组织管理形式存在,在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上存在较大缺陷。虽然家族制组织形式在创业初期具有一定优势,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较高层次后,就存在一些管理上的缺陷,如用人唯亲,唯亲必用现象,导致企业在用人方面能者上不去,庸者下不来,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企业拓展空间的难度加大。

2、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目前,我市大部分企业在培育拳头产品、创名牌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大多数产业领域,产品结构水平依然较低,缺少具有较高附加值、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市场占有率、能够带动整个产品结构升级的名牌产品群。由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门槛较低,造成一般加工工业发展过快,许多企业陷入低水平过度竞争状态。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能力严重短缺,致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难以发展壮大。

3、企业家素质还不高,企业人才匮乏。

经济学家吴稼祥曾说过“有多大的人格,就能办多大的企业”。这是他对企业家素质的最好诠

释,我市民营企业家的整体素质还不高,缺乏知识型、技术型、专业型的人才,大多数民营企业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中、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历练中土生土长。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小农经济思想比较普遍。而且,面广量大的从业人员来自广大农村,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参差不齐,难以适应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作,更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4、统计网络难以健全。

《统计法》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部分企业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只关注企业经济效益和工商税务执法,但对于统计工作漠不关心,甚至阻挠。除较大规模企业的财务、统计相对正规外,一人兼数职,财务人员兼任数家单位财务,甚至无财务报表的现象在一些小企业较为普遍。尽管每年都开展统计监审和检查,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统计资料收集渠道不畅问题,统计网络难以健全。

5、企业发展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自我发展能力还不强。

8月培训检查存在问题. 篇5

8月检查培训情况以提问方式进行,共抽查了十二个科,共计十二人,提问的内容包括专科护理常规知识和三基知识。

存在问题:

1、护士胆子小,缺乏自信,心理素质差,遇到提问便很紧张;

2、科室培训力度不够,有少数科室的培训只是做表面工作,没有认真落到实处;

3、科室缺乏良好、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护士缺乏自学能力和上进心;

4、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阶段,认为护理工作仅仅是简单的打针、输液,不需要理论知识作为支撑。

整改措施:

1、护士应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调整心态,把上级检查视为提高自身能力、促进学习的机会;

2、科室护士长加大培训力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每次培训不能流于形式,培训后要检查培训效果,督促大家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更新护理理念,弃掉传统观念,努力学习护理理论知识,丰富自身的专业内涵。

当前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篇6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培训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员工培训的力度,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现状却是国内企业的培训体系状况与企业面临的发展需求及竞争不符合,培训只注重形式,培训实践效果差,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等现象,造成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许多企业的培训,只是简单按照培训流程来安排及搭建培训理论体系,便于培训体系建立的操作,而不能体现培训与企业发展及人员发展的关联性。

一、当前企业员工培训存在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对培训目的不明确,执行力度不够

培训的首要目的是满足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的需要,但是有些企业管理者并不清楚公司人力资源的瓶颈所在,不但没有将实施的培训工作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而且更没有将培训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相结合,这样就造成了培训工作仅仅满足了企业的眼前利益和企业的短期需求。有些企业甚至于将培训视为一种盲目的应急式、救火式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培训的短期行为,失去了培训的真正目的和意义,不但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而且更不能将培训内容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培训人力、物力的浪费,企业不但没能培训出优秀的管理、技术储备人才,而且也损失了资金,最终也没能达到培训的预期效果。更糟糕的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引导,管理层和决策层领导的培训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二)员工参加培训积极性低致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是必要和必需的,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培训更是企业增加活力,培养和储备高素质、高技能、高科技人才,拥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是,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对培训的态度淡漠,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是排斥,那么其培训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企业则会是直接损失者,花钱却收效甚微,也有可能会出现负面效应,使员工更加漠视培训,亦有可能使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影响企业的稳定和发展,长此下去便形成了恶性循环。当今的社会条件下,一些企业也面临着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的境况,在企业文化不健全的情况下不可能会存在培训文化浓厚的氛围,所以员工不会真正形成终身和动态的受教育理念,安于现状者居多,更谈不上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积极主动参加企业培训的情况,在加上企业传统的培训模式,内容单调,不但影响了实际效率,更没办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可见,培训的成功与否与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程度息息相关。只有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的条件下,培训才能真正成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中的自身需求,才能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动力,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

(三)培训内容和方法单一,缺乏新意

培训的基本要求是“学以致用”,要求培训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但是我国企业对培训内容的选择却不是很清晰,大多存在跟随社会热点的倾向,其缺乏实用性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追求表面形式,例如,一些企业家为拿到MBA不惜出高额费用,对企业到底能有多大意义无人问津。针对不同的对象实施相应的培训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员工培训的内容与知识要与技能及工作要求相一致,培训后要学会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能够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同时也能增加企业凝聚力;管理人员的培训也要根据工作内容而有所侧重,虽然都需要学习协调、沟通和激励的能力和手段,但也不能完全一致。品德优势往往能弥补人的知识、技能和学历的不足,也只有一个具备优良品德的人,具备责任感、进取心和善沟通协调的人才能将所有素质聚集起来,才能淋漓尽致地将人力资源潜能发挥到极致,所以注重企业员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注重价值观的培训异常重要。另外,培训的内容需要先进和超前,特别是对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培训的内容能够使管理和技术人员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领域,能够使他们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训应有的效果,企业才能真正从中受益。

现代的培训方法虽然很多,但是我国企业的培训方法还是很单一,属于静态教学,大多数是以灌输式为主,单向教学,没有互动,学员以听为主。其根本原因是企业管理者缺乏对培训专业知识的认识,认为培训如同学校教育,同样的,很多的培训课程也习惯性的单纯讲授,对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知之甚少,所以培训与实际脱节,培训效果不明显,效率低下。

(四)缺乏系统的、健全的培训体系

企业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系统化、程序化、科学化体系,是培训需求、计划、实施、评估、评估反馈等各个模块的有机集合体,绝对不能淡化或者取消任何一个方面。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企业员工培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单独成立培训部门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的企业没有真正重视培训,培训效果很不明显,所以企业员工培训体系更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以建立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切合实际的企业员工培训模式。

1.缺乏深入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之前对员工需求的培训分析工作是最基础的工作,同时也至关重要,是培训工作流程的首要环节,培训需求的分析是培训工作能不能有效展开的保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员工(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工作人员)的个人需求和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外部力量(法律的规定、顾客的要求、新技术的出现等)、内部环境(组织发展方向的变化、工作变化、人员变化等)等各种情况的改变都会影响培训的效果,所以,如果

企业管理者仅仅是对培训抱有良好的期待和愿望,却没有对培训的需求进行深入的、科学的分析,那么培训就会缺乏针对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其培训结果可想而知,不但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而且造成了人力资源的闲置。

2.缺少有效的评估机制。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完善、有效的培训评估体系,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估的方法比较单一,结果的评估工作也仅仅是停留在一个简单的考评上,事后亦不做跟踪调查,从而造成了培训与实际相脱节。有些外包的培训,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仅仅是能够最终持有培训合格证书。另外,员工经过培训后,企业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事情原来怎么做现在依然如旧。这样一来,并不能起到考评培训效果的作用,在培训上的巨大投入并没有收到预期的回报。如果缺少有效的培训评估机制,那么培训也只是一种形式,对企业没有任何作用,其存在也是可有可无。

二、当前企业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企业对培训的认识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培训由排斥到接受,由接受到认可,再由认可到推崇,都可能遇到各种问题,从而陷入种种误区。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应该纠缠于企业已经出现的问题,而是应该及时警觉,并追寻问题发生的深层原因,及时改进。通过对培训现状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造成目前培训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培训的认识存在误区

误区一:流行什么培训什么。有些企业的管理者对培训内容的选择不清晰,很容易受到媒体炒作的影响,从表面上看,许多企业的培训或许办得红红火火,但实际上是无的放矢,效果不一定理想。

误区二:“培训只是培训部门的事情”。企业的高层会有这样的认识:培训部门负责培训,员工素质不行是培训部门培训得不好,而不是管理人员的责任。培训部门就好比“一个孤独的漫步者,在企业中独自行走,低头沉思,他们不了解外面喧哗的世界,外面的人也总是向他们投去仰慕中略带轻蔑的一瞥”。这就是培训部门尴尬的角色。

误区三:“培训万能论”。“培训万能论”认为培训是解决企业面临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或对培训的功能和作用的期望过分夸张,认为企业只要经过短暂的培训,就可以立刻提高业绩,击败竞争对手。

误区四:“培训部门下论”。这种观点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领导人而言的,部分干部认为自己是领导,参加培训是一件丢面子的事。这样的人往往对培训抱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培训只是针对一般员工和基层管理者而言的,作为领导,有知识,有经验,本身就是人才,只

要组织培训就可以了,而没有必要参加。

(二)对培训缺乏重视,尤其缺乏对基层人员的培训。

虽然近几年来,企业对培训的投入越来越慷慨,从表面上来看,企业确实对企业员工培训越来越重视,但是,很少有企业能够把培训的重视坚持下来,培训工作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尤其是当培训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不理想时,培训工作就难以为继,因此企业还是没有真正做到重视培训。另外在培训经费的使用上,企业领导培训经费占到了一多半,而用于大多数基层员工的经费却很少,这种情况几乎存在每一个企业。企业的发展说到底靠的是占人数绝大多数的基层员工,这样的经费使用显然不可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领导者素质不高,忽视员工的成长和发展

对企业员工培训的认同程度和企业领导者的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成正比关系。企业的领导人可能在产品开发、质量和营销上都下过功夫,但是结果却事倍功半。这是由于领导者抓问题没有到点子上,根本的问题,是员工的素质提高没有得以解决。员工的潜力既然没有得以发挥,那么产品的开发、质量和营销都是空话,不仅如此,已有的结果也会慢慢消失。培训作为提高员工的素质的主要途径应该受到企业领导者的足够重视,而企业领导者忽视培训问题正是说明了企业的领导者看问题比较肤浅。

企业会计报表存在问题浅析 篇7

1 通过挂账处理调整报表

按新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所发生的该处理的费用, 应在当期立即处理并计入损益。但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尤其是为了使当期盈利, 则故意不遵守规则, 通过挂账等方式降低当期费用, 以获得虚增利润之目的。

1.1 应收账款尤其是二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帐。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及其他原因, 应向购货方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 因它是企业的销售业务也是企业的主营业务, 因此, 一般而言, 应收账款能否收回, 对企业业绩影响很大。但对于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 收回的可能性极小, 按规定应转入坏帐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按规定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转为坏账的话, 1997年深沪市上市公司亏损数将由42家改为114家, 亏损面将由5.2%扩大至14%。由此可见, 应收账款对收益的影响极大。在现实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 即企业为了虚增销售收入的需要而虚列应收账款, 因此, 对于由于“应收账款”科目而导致的利润操纵一定要引起特别的注意。

1.2 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挂账。

这种损失是由于当期某种原因造成的, 应在当期处理, 但若有意不在当期处理, 使当期费用减少, 从而达到虚增利润之效果。

1.3 在建工程长期挂帐。

这主要体现在大部分企业在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时, 都会对外部分融入资金。而借款需按期计提利息, 按会计制度规定, 这部分借款利息在在建工程没有办理峻工手续之前应予以资本化。如果企业在建工程完工了而不进行峻工决算, 那么利息就可计入在建工程成本, 从而使当期费用减少 (财务费用减少) , 另一方面又可以少提折旧, 这样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虚增利润。

1.4 该摊费用不摊。

对于企业来说, 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实质上是已经发生的一项费用, 应在规定期限内摊入有关科目, 计入当期损益。但一些企业则为了某种目的少摊、甚至不摊。

2 通过折旧方式变更改变利润

企业对固定资产正确地计提折旧, 对计算产品成本 (或营业成本) 、计算损益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影响计提折旧的因素中, 折旧的基数、固定资产的净残值两项指标还比较容易确定, 但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上却较难把握。事实上, 固定资产折旧除有形磨损外还有无形磨损, 而且企业和行业不同, 磨损情况也不相同, 因此, 企业往往有足够的理由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

同时, 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只会影响会计利润却不会影响应税利润。因为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特点及标准不同。税法对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另有规定, 企业降低折旧率只会增加会计利润却不会增加应税利润, 对企业现金流量也不会产生影响。

3 通过非经常性收入进行会计报表修改

3.1 其他业务利润

其他业务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零星的收支业务, 其他业务不属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 但对于一些公司而言, 它对公司总体利润的贡献确有“一锤定千斤”的作用。

3.2 投资收益

我国投资准则将投资定义为:企业为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 或为谋求其他利益, 而把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因此, 投资通常是企业的部分资产转给其他单位使用, 通过其他单位使用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创造的效益后分配取得的, 或者通过投资改善贸易关系等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当然, 在证券市场上进行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实际上是对购入证券的投资者投入的所有现金的再次分配的结果, 主要表现为价差收入, 以使资本增值。但企业往往利用投资收益使之成为掩盖企业亏损的重要手段。

3.3 调整以前年度损益

在利润表中,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这个科目反映的是企业调整以前年度损益事项而对本年利润的影响额。因此, 一些公司也因此而“置之死地而后生”。例如某企业在年度出现业绩严重滑坡。但在利润表中, 却出现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对此公司也给予了充分的解释:根据地方财政的有关文件对部分负责科目进行清理。一是不存在更新及大修理问题, 经批准将以前年度扣除清理费用的余额冲销;二是根据有关文件要求, 公司所欠的财政委托贷款利息就地核销, 故将以前年度已计入财务费用的应核销利息进行调整, 三是年度公司经营效益欠佳, 根据公司统一实行的工效挂钩办法, 按年终财政部门清算的工资下浮额相应调整下浮工资, 调整以前年度累计计提的效益工资计。

4 通过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修改报表

4.1 企业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 一般使用两种方法核算投资收益:

一是成本法;一是权益法。企业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 在下列情况下应采用成本法核算:a.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b.不准备长期持有被投资单位的股份;c.被投资单位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经营, 其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

4.2 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

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 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但事实上一些企业却违犯法律、法规的规定, 肆意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 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将长期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 投资企业就可以按照占被投资企业股权份额核算投资收益 (即是实际上没有红利所得) 。同时, 所得税法则是根据投资企业是否从被投资企业分得红利及红利多少来征税的。因此, 在被投资企业盈利的情况下, 将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 一方面可以虚增当期利润, 另一方面却无须为这些增加的利润缴纳所得税, 真是一举两得, 生财有度。

5 其他方法的报表操纵

5.1 存货计价不当

企业对存货成本的计算若采用不适当的方法或任意分摊存货成本, 就可能降低销售成本, 增加营业利润。如按定额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 应该将定额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 按比例在期末在产品、库存产成品和本期销售产品之间进行分摊, 但有的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 定额成本差异只在期末在产品和库存产品之间分摊, 本期销售产品不分摊产品定额成本差异, 从而达到虚增本期利润的目的。也有一些企业任意改变存货发出核算方法, 如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 把加权平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 以期达到高估本期利润的效果。更有甚者, 故意虚列存货, 或隐瞒存货的短缺或毁损。

5.2 费用任意递延

如把当期的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列为递延资产, 从而达到减少当期费用以进行利润操纵。

5.3 对外负债的不当计算一些企业通过

对外欠款在当期漏计、少计或不计利息费用或少估应付费用等方法来隐瞒真实财务状况。

5.4 非真实销售收入一些企业通过混淆

会计期间, 把下期销售收入提前计入当期, 或错误运用会计原则, 将非销售收入列为销售收入, 或虚增销售业务等方法, 来增加本期利润以达到利润操纵之目的。

企业培训存在问题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 培训 对策

1 问题提出

2011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贡献。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培训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许多企业在对培训的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结合起来。

2 中小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2.1 培训资金投入不足

中小企业的资金有限,鉴于自身方面的经济原因。中小企业在培训方面的投入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而且与中国的大型企业相比较也有不小的差距。这里所指的不是培训的绝对资金数目,而是指相对数目,即企业在培训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在美国,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各类型企业都非常重视员工培训。统计资料显示,在过去15年,美国企业用于培训方面的资金每年以7%的速度递增。德国的西门子公司,1992年就设立了专门用来培训员工的“学徒基金”,每年公司总部的培训金额超过5亿欧元,培训金额占到工资总额的20%左右。另外,中国三一重工,中国电信这些企业用于员工培训方面的比重也很高,超过6%。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比重仅占2%左右。

2.2 培训方式、内容单一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员工培训方式上,往往采用传统式培训,只是课堂培训,或者以参观的方式进行。培训内容也过于简单,例如技术型的企业往往只重视技能培训,而忽视管理培训。其实培训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

有很多中小企业在培训问题上,还停留在一间教室,一个PPT的层次上,其实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利用远程视频进行培训。这样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节约大量的差旅费,降低培训成本,也使形式和内容更丰富,企业应该建立企业论坛,从多元化的角度为企业培训提供便利。

2.3 培训效果转化率低

企业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中小企业把培训作为是对员工的一种福利或者承诺,并不重视培训带来的收益,后期也没有做详细培训效果评估。而有些中小企业的员工,也把培训作为是一种休息,在培训时可能还多多少少可以学到一点东西。但经常出现一离开培训场所,就将培训所学全部忘记的情况。数据显示,要在培训结束的14周内,进行4-5次强化学习,不然员工会忘记培训所学知识的80%以上。而很多企业不会进行后续培训。上述原因导致了中小企业培训效果的转化率低下。

3 解决的对策

针对中小企业在培训方面存在种种问题,笔者通过近几年对中小企业的研究,提出以下对策。

3.1 树立新型企业培训理念

中国中小企业在培训方面观念落后,应该树立新型的企业培训理念。对员工的培训不应仅仅停留在新入职的员工和应届大学生,而应该是针对全体员工。一个从别的企业跳槽的员工,可能有了5年的工作经验,但不同的企业其文化有很大差异,所谓5年的工作经验,很可能只是将1年的经验重复了5次,所以对老员工的培训也非常有必要。另外,很多中小企业只重视对员工的培训,而忽略了对管理层的培训。这其实很有必要的,管理人员更能决定企业的未来,对他们的培训对企业的未来有战略性的意义。

3.2 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

企业应该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而非短期的应急式培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该由企业人力资源部和各单位制定员工长期、具体的培训的计划。如果自身不具备制定长期培训计划的能力,可以外包给专门的培训公司,但是这一部分内容必须有,因为这是与企业的战略发展息息相关的,有什么样的员工决定了企业有什么样的未来。长期的培训计划应该包括质量管理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学习技能培训等。每次培训都要有具体的主题,而且深度应逐渐加大,同时重视对管理层的培训。

3.3 重视培训效果的反馈

通过近几年的深入研究,笔者发现很多中小企业的培训效果不明显,是因为企业对培训效果缺乏恰当的评估,使得员工对培训不重视,从而企业的培训越来越无效,导致恶性循环。任何制度,离开了考核便形同虚设,所以应该将每次培训的结果认真总结和反馈,针对每次的培训效果,来制定下次的培训计划。并将培训效果与员工晋升,福利,薪酬密切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员工在深层次上重视培训,从而使培训效果越来越好,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4 小结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员工素质的竞争,而通过培训使员工具备过硬的基本素质是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一剂良方。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培训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企业只有认识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使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这对中小企业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沈洪源.CBE培训模式及其在石化企业中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孙俊杰.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训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3]张翔云.知识管理下的企业培训模式改革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臧子东.中小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9(2)142.

中国酒店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篇9

我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很多人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包括一些酒店的总经理。比如,有位酒店员工说,他们酒店的企业文化不太好。我就问为什么。他说,以前酒店有一个乒乓球室,在那还可以打打球,可现在比较忙,大家时间分散,酒店领导也不组织,活动机会少了。酒店有宣传栏,总有一些照片在那里放着,很长时间也不换,一点新意也没有。公司很多年轻人,喜欢出去旅游,公司也不组织,所以文化不好。

某经理说他们酒店的文化还可以。我就问为什么。他说酒店自己有店刊店报,还为员工提供文化生活园地,而且很注重企业形象,请了很多高人给企业做企业识别系统。

某总经理说,他们在做企业文化,经常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设立各种奖励,同时树立标兵,等等。

第一位,酒店的员工,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打打球旅旅游,大家在一起搞些活动。这代表了很多人的观念。第二位,酒店的经理,他基本上入了门,知道找专业公司设计企业识别系统,但是不清楚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什么。第三位,酒店的总经理,认为树标兵就是搞文化,认为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和奖励就是搞文化。

这三位都没有说到点子上。请专业公司帮酒店起店名、做LOGO,没有错。可是员工知道酒店店名什么意思吗?知道LOGO为什么要做成这样吗?如果不知道,那做这些有什么意义?更别提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理念了。2.企业文化缺乏个性

据不完全统计,把团结作为企业文化的有45%,把创新当成企业文化的有38%。但是,哪个企业不求团结,哪个企业不求创新呢?关键是要抓住企业文化的核心,抓住企业文化的个性。

比如华为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字“狼”。为什么是“狼”?狼有三个特点:第一,嗅觉灵敏,这就要求每个员工都有发现商机的能力。第二,狼寒天出洞,这是因为市场竞争很激烈,关键时候要能真正去拼搏,真正去抓住商机。华为的老板任正非也说“没有不景气的市场,只有不争气的人”,关键是有没有这种寒天出洞的精神。第三,狼是成群结队进行活动的,这体现了一种团队精神,体现了一种包容的精神。

在中国,酒店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随着消费者的成熟,个性化要求越来越突出。在众多的酒店信息中,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酒店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所以,越来越多的酒店也正在打造自己的个性化企业文化,众多主题文化酒店应运而生。

比如广州有一家马桶餐厅,这家餐厅的主题就是按照卫生间的“马桶”来设计的:顾客坐在“马桶”上用餐,以浴池、浴缸作为餐桌。台北有一家主题餐厅,是以医院为背景,服务员都穿着护士服,脖子上挂着听诊器,餐桌上有提供饮料的点滴。客人进入餐厅,甚至可以要求服务员用轮椅把他们推进去。餐厅的墙上挂着一些医院和相关疾病的情况介绍,菜品有很多都是根据药品名称命名的。3.认为企业文化是万能的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文化也是一样的道理。企业文化不是万能的,不是说建设了企业文化,企业就一定能成功。企业文化对企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是唯一作用。如果没有把企业的文化灌输到员工心中,它就不是万能的,而只是口号。4.领导不能以身作则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只向员工灌输理念,领导者却没有起到表率作用,没有以身作则,企业文化照样是空谈。比如,规定早上9点上班,不准迟到,总经理却天天10点才到。比如,提倡节约,总经理办公室的空调却开得呼呼响。比如,要求团结,领导层却天天钩心斗角,总经理猜忌店长,店长防范总经理„„ 5.认为企业文化是喊口号

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但如果太把它当成一种价值观,就会成为口号。很多酒店还会提炼一系列口号张贴在墙上,比如“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比如“客人永远是对的”,等等。如果没有将其灌输到员工心中,那就真的只是口号,每天喊喊罢了。6.员工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参与者

在做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领导者只对员工说“客人是对的,客人是上帝”,却从不解释为什么这样说,员工也琢磨不透。这样一来,员工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接受。如果让员工都参与到编写行动纲领的行动中,他就会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因为这里面融入了他自己的思想。比如下文所说的某餐厅服务人员的10项信条,就是餐厅员工合力编制的,员工参与进去,知道如何服务才是正确的,服务客人的时候就更得心应手。某餐厅服务人员的10项信条

第一,在我们的餐厅里,客人最为重要。第二,客人不需要我们,但我们需要客人。

第三,客人并不会干扰我们的工作,他是我们工作的目的。

第四,客人的光临是我们的荣幸,我们为客人服务并给予额外之帮助。第五,客人并不是一个局外人,是我们生意的一部分,是我们的贵宾。

第六,客人并不是一个冷漠的统计数字,而是有血有肉,和我们一样有感情、有脾气的人。第七,客人并非我们争论或竞争的对手。

第八,客人告诉我们他的需求,我们的责任就是满足他。第九,客人应享受到我们所能给予的最礼貌及最贴心的招待。第十,客人有权希望我们的员工有着整齐清洁的仪表。7.企业文化是管理者的短期行为

什么是短期行为?今天倡导客人是对的,明天倡导要用托盘,一天一个样,没有抓反复、反复抓,没有抓重点、抓提高。比如,很多服务员一忙起来,就认为菜能送到客人桌子上就行了,不用托盘是理所当然的。很多前厅经理也对此视而不见,这样怎么能把规范思想灌输下去呢? 8. 没有把品牌战略实施与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有机结合

海南航空的企业文化是:竞争的关键是品牌,品牌的核心是特色,特色的保障是文化,文化的源泉是历史。说到品牌,我个人觉得,很多酒店餐饮行业的总经理不注重品牌建设。为什么这么说?不妨看看客人是不是能时刻在心里挂着您餐厅或者酒店的品牌。比如说火锅,一想到吃火锅,很多人就会想到东来顺、小肥羊,一说吃烤鸭,就会想起全聚德„„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餐厅的品牌给他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些餐厅具有强势的品牌意识。即使有些酒店已经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了,但是在传播方面,没有与企业文化结合在一起,推广效果并不理想。比如某酒店不断在产品和环境的宣传推广方面加大投入,耗费大量资金,但是最终被客人评价为名不符实。因为该酒店只注重造势,宣传的都是酒店客房多么豪华,环境多么优美,高薪聘请国际知名酒店大厨等,没有对外宣传自己企业的价值观,或者是因为该酒店根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导致客人第一次登门之后,感到失望,再不光顾。

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篇10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正确的管理观念

民营企业对人的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观念淡薄,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存在片面认识。许多企业经营者仍然把“人力”当作“成本”而非“资本”、“资源”,把对人员的使用纯粹化为“商品”,认为企业是自己的,用什么人,用多少人,怎样使用这些人,怎样管理这些人,都是自己的事情,合适的留下,不合适的可以尽管换,缺乏对人才的尊重。对员工的管理是一种“档案袋”式管理方式,而没有把人看成是一种活的资源来以开发、利用,没有把激发人的热情、增强人的能力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这样的管理模式,虽然可能实现“事得其人”,但人却不能尽其才,未能把员工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相应地,在“双向选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员流失也就成为这些企业普遍的现象。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囿于家族式管理的阴影。许多企业经营者往往对引进人才存在戒备心理,不能给予他们相应的职位权和活动权,特别是许多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民营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有的企业经营者担心肥水流了外人田,在用人上内外有别,先亲后疏,先近后远。企业内特别是财务、人事等核心部门充斥着本家族人员,这种以血缘亲缘为主要纽带的合作使得成员之间的行为及责权利缺乏契约的刚性约束,既造成人力资源质量难以保证,又导致管理的随意性。而且因人因亲设岗设职,还使非家族人员倍感压抑,特别是使一些优秀员工和管理人员感到没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而缺乏归属感。有的企业认为“管人谁都会,只要多给钱就行”,人力资源管理无非是设置一个部门,养几个闲人,上一套软件,永远是“花钱”的环节,创造不出什么效益,加强与否,无关紧要,没有把“管理人”这件事提到应有的位置。有的企业内根本没有设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没有配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招人、用人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是老板一人说了算。有的虽然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依然把职能定位在档案管理、人员调配、工资、劳保、福利等日常行政事务,只作为上级的执行部门从事静态的、被动的管理工作,几乎不参与企业的决策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观点是: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质。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与员工的交流,重视公司文化和凝聚力,培养员工对公司的责任和认同感。

二、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规划

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发展迅速,人力资源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民营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许多民营企业业主存在功利主义,有开发培养人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顾虑,对人才只用不养,缺乏充分开发培养、合理使用、有效管理人才的观念。这种观念无疑将企业人才的能力局限在现有水平上,不能有效地挖掘员工潜能,更是对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极大挫伤,其后果必然极大的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作为一个企业不能等到用人时才去找人,而应事先有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的基础之上形成本企业的人员替补计划、招聘计划、退养计划、发展计划等。谁是企业未来的领导人?谁是企业未来的“领头羊”?这是每一个民企老板必须经常思考的问题。企业十分缺乏如何将先进的人力管理思想转化为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可操作的制度、措施的技术手段和途径。许多民营企业和企业的管理人员已经学习掌握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并不缺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思想。但在理论联系实际,把先进管理理念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有效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技术方法和操作工具上存在明显不足,因而难以有效提高人事工作绩效。

三、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流失快,人才稳定难

有资料表明,我国民营企业员工跳槽现象十分严重,有的企业员工流失率达25%,以至于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由此陷入了招聘——流失——再招聘的不良循环中。

这一方面加大了人力资本损耗,使人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也使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难以维持,影响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对企业来讲,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是必要的,流动异常,不利于工作的延续和事业的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是非常必要的,流动异常,不利于工作的延续和事业的发展。当前,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愈发严重,员工流失快,人才稳定难。一份调查显示,民营企业中高层次管理和科学技术人才的在企业就职的时间普遍很短,平均仅为2年~3年。在民营企业中,企业前景不明朗或内部管理混乱、企业经营者以“炒”代管、员工职业生涯计划难以实现、工作压力大、缺乏职业安全感、个别企业薪酬结构不合理、工作标准过高等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导致员工跳槽。有的民营企业家认为劳动力市场对企业是敞开大门的,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招到需要的员工,因此不在乎员工的高流失率,但这些人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商业、技术秘密,带走了客户及其他资源,使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增加了企业人力重置成本,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整个组织的气氛,如不加以控制,最终将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

四、民营企业人员招聘不规范,方法单一

我国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由于缺乏规范的招聘规程,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招聘时,往往采用传统的面试法,很少采用笔试法、情景模拟法和心理测验法来考察应聘者的写作能力、分析创造能力、组织决策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招聘时没有详尽周密的招聘计划,其招聘往往呈现出“现用现招”的特点。结果往往是招聘者重复性地到本地或跨地区的人才市场上去寻找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样既费时,又费力,造成了招聘成本过高,而且企业难以招到满意的人才。

另外面试法具有简单、直观、节省时间的特点,但仅靠面试是很难测试出一个人的实际能力的;加上多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的专业素质较低,在招聘时,往往凭经验办事,重学历不重能力。重应聘者的言谈,不注重考察实绩,甚至以貌取人。可以想象,这样的“伯乐”怎么能够找到真正的“千里马”呢?一是思想观念不端正。不少企业经营者把人才简单等同于资金、土地等有形生产要素,把选人、聘人工作简单化。二是人力资源招聘缺乏科学性。表现为:奉行“拿来主义”,招聘前没有详尽周密的招聘计划,往往是“现用现招”,临时缺什么人才,马上到市场上去找,仓促招聘,重复招聘,费时又费力;招聘程序不规范,招聘方法单一,招聘时缺少规范的招聘规程。三是人才“高消费”。不少企业在选人时,奉行“唯学历论”。不顾本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分析工作岗位需要,不讲究职责分工,不计聘用成本,一味追求受聘者高学历、高职称,忽视人才的实际才能,这种在人才使用上的“高消费”和“超前消费”,必然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甚至是人力资源冲突,往往是引进的人才难以发挥预期效用,而急需的人才却没有选到。

五、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企业人才配备的关键不在于有多少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关键在于人力资源搭配合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协同优势,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适应,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接踵而来的问题是人才的缺乏,尤其是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目前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的现状是:

1.学历不高。除了一些集团化发展的企业及一些从事高科技行业的人才素质较高之外,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式管理,其管理人员多是家族成员或企业的创业元老,而他们当中大部分的学历偏低。

2.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一般来说在民营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者缺乏现货企业管理的基本认识,不大懂得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企业,在管理方式上,大部分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民营企业如何拓宽提高人才素质途径的渠道,如何通过科学配置,整合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才整体效应、实现素质与结构的和谐,就显得非常重要。

六、民营企业人才晋升难,发展空间小

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因此,在人才选用和晋升时,最为担心的是这些人才对企业或老板的忠诚。一方面,企业感到原有的亲戚朋友创业元勋的能力、学识和素质已难以胜任企业的持续发展,急需从外部选聘人才。但另一方面又顾虑从外部选聘的人才是否和自己一条心,能否忠于企业,忠于职守。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导致企业以家族成员利益为中心,企业内从财务到人事等核心部门充斥着本家族人士,从而造成近亲繁殖。相应地,则把引进的外来人才放在各种框框的控制内使用,把人才手脚捆起来跳舞,在晋升、培训机会的分配与安排上,不是以员工的能力与实际需要为标准,而是将外聘人员当作“外人”,一律拒之门外。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有别于国有企业,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这有它适应市场供求关系积极性的一面,但表现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基本人事制度不健全,对员工的招聘、录用、培训、晋升和辞退等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和操作程序,往往凭企业主的以往经验和主观判断,随意性很大,感情多于理智,内外有别。对家族成员因人设职,亲朋好友不管能力高低都被安排在重要的岗位;家族以外的员工岗位设计不合理,职责过大,要求苛刻,一旦违规处罚过重,这样不仅挫伤了非家族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把高素质人员招至麾下。因此,家族企业在规模扩大以后,必须建立科学、公正的用人机制,用“规制”代替“人治”,任人唯贤,按照制度规范招纳贤才,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潜力,适应多层次、宽跨度的综合性企业管理对人力资本的需求。

七、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只强调管理,忽视激励

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程序的制定,忽视了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多地把人看成是一种活的资源来加以开发、利用,把激发人的热情、增强人的能力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通过有效而正确的激励技巧,激发出每个人内在的活力,使其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把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目前许多民营企业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以较高的工资收入或其他物质激励方式吸引人才,但在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单一地以增加报酬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忽视非物质的激励方式(如理想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培训激励和自我实现激励等),忽视良好的企业组织环境的培育,使得企业缺乏凝聚力,员工缺乏归属感。

八、只注重培训的形式和数量,忽视培训的内容和质量

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本身也认识到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培训,结果却是受训者对培训内容兴趣不大,参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管理及人员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国内许多民营企业的培训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有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培训目标并没有与岗位相联系,培训并没有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的提高相联系。培训并未与员工个人发展相联系。只图完成任务,办了多少期班、培训了多少人,至于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所应该做哪些培训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缺乏培训要求的调查,并且缺乏培训体系的规划,培训手段落后,培训形式单调,培训方法不适应成人学习特点,培训者专业化素质不高,培训资料和教材缺乏,培训政策不到位等等都给培训工作带来了挑战。

九、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事法规政策淡漠

我国民营企业中,由于部分企业经理只知道技术、产品与市场的重要性,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较少,政策法律观念淡薄。一是,少数经营者掺杂使假、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严重影响了自身信誉。二是,依法自我保护不够,出钱消灾、怨怨相报、以黑吃黑现象时有发生。三是,职工权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部分民营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任意延长劳动时间,职工的工资福利、劳动保护和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等权益没

上一篇:交警岗位职责下一篇:托福tpo23独立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