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规范

2024-10-11

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规范(精选8篇)

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规范 篇1

系统开发规范与文档编写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概况

“系统开发规范与文档编写”课程是中央电大软件开发与应用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课。课内学时为72学时, 4学分。其中授课学时为54学时,大作业学时为18学时。一学期开设。

本课程主要学习软件系统开发的一般方法,生命周期法的开发过程,软件开发规范与评审,软件质量保证及几个主要阶段的示范文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全过程,软件开发规范;掌握有关软件文档的编写,为今后更深入地学习和从事软件开发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媒体

本课程的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录像教材、CAI课件及网上教学等。

1.文字教材为合一型,包括教学内容和大作业两部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指导内容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主要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传授,学习指导内容以学习目标、本章小结和练习题等形式完成对学习者的导学和助学;大作业内容分别用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完成某小型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该教材由北京邮电大学徐惠民教授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

2.录像教材为系统讲授型,拟录制30讲,每讲50分钟。由本课程文字教材主编,北京交通大学徐惠民教授主讲。

3.CAI课件主要对课程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以及系统开发中涉及到的开发工具的使用。通过交互式教学的特点,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帮助,解决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4.网上资源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考核说明、学习辅导以及一些动态信息、网上答疑(交互或文本),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

三、课程教学要求

见课程教学大纲

四、教学内容进度安排

周次 1-2 3-5 6-9 章节序号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教学内容

软件工程及软件过程 需求工程 结构化开发方法

网上辅导(文本)1篇 2篇 2篇 10-12 13-14 14-15 15-17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 软件配置管理 软件质量与质量保证 文档编写

1篇 1篇 1篇 1篇

五、教学媒体的安排

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包括教学内容和大作业两部分。教学内容围绕软件开发生命周期,讲解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介绍了结构化开发方法和面向对象开发方法。该教材将教学内容与辅导融为一体,是本课程教与学的基本依据。大作业分别以结构化开发方法和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给出,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种。

2.录像教材拟录制30讲,每讲50分钟,内容及时间安排如下:

标 题

讲 授 内 容

时 间(学时)4 软件工程及软件过程 1.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

软件工程目标、软件工程基本原理、软件工程研究对象(过程、方法和工具)2.软件工程的体系结构

软件工程的10个知识域(Knowledge Area);软件工程知识域之间的关系

3.软件的生命周期和过程模型

瀑布模型(线性顺序模型)、原型模型、RAD模型、演化软件过程模型、形式化方法模型、基于四代技术的模型;RUP/XP;Agile方法;CMM;过程模型的适用范围 4.软件过程各个阶段的划分

制造软件产品的直接过程: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发布和维护 5.软件开发方法

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

需求工程 1.概述

需求工程的概念、需求工程中涉及的角色、需求工程的作用、优秀需求具有的特性 2.结构化方法

需求分析方法: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判定树、层次方框图、Warnier图

需求分析文档:文档样本 3.面向对象方法

需求分析方法:用例(Use Case)的概念、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的组成

需求分析文档:CMM文档格式/RUP文档格式/使用ROSE+SoDA工具生成的文档 4.需求工程支持工具

Rational RequisitPro 5.软件需求文档

需求管理文档、需求分析文档、需求矩阵、RUP中的需求文档、CMM中的需求文档

结构化开发方法 1.结构化开发方法

设计概念和原则:设计原则、设计概念(抽象、求精、模块化、软件体系结构、控制层次、结构划分、数据结构、软件过程、信息隐蔽)

设计方法:结构化设计的工作原理(模块化)、结构化设计的质量标准、数据流图导出结构图

设计文档:设计文档的类型、内容;文档与设计方法的对应

2. Jackson软件开发方法

Jackson程序设计方法的概念和术语、数据结构导出程序6 结构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 1.面向对象分析

分析模型的概念、对象类型、子系统 2.面向对象设计

构块模型、交互图、状态图 3.统一建模语言UML

UML简介:发展历程、UML定义、UML的内容(五类图)

UML静态建模机制:用例图、类图、对象图、包、组件图、配置图

UML动态建模机制:消息、状态图、顺序图、协作图、活动图

4.建模工具介绍

IBM Rational Rose、Together、MS Visio 5.分析设计文档

CMM文档、RUP文档

软件配置管理 1.软件配置管理的基本概念

软件配置管理(SCM)的概念、基线、配置项 2.软件配置管理的方法和过程

SCM过程;版本控制;变化控制;配置审计;状态报告 3.软件配置管理工具简介

软件质量与质量保证 1.软件质量的基本概念

软件质量、软件质量保证、影响软件质量的因素、软件质量保证策略。2.软件质量保证活动 1 8 3.软件质量保证的相关标准 4.软件评审方法

文档编写 1.编写软件文档

文档的意义和作用、软件文档的分类。2.软件管理文档

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开发计划、测试计划、测试分析报告、进度开发月报、项目开发总结。3.软件开发文档

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规格说明书、详细设计规格说明书、程序代码卷宗。4.用户文档

用户手册、操作手册、维护建议。5.软件开发标准介绍。

大作业辅导 合计 2 30

3.CAI课件

根据本课程多种媒体教学一体化方案的总体设计思想,CAI课件的总体编制原则是:

1.归纳、总结教学内容,明确学习要求,提出学习建议,对课程中的主要概念和重、难点内容进行精讲。

2.对典型例题进行解析。

3.充分利用CAI课件的交互式功能,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能提供不同的帮助。

4.对本课程教学内容和大作业中所涉及到的开发工具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4.网上资源

网上资源主要包括教学大纲,考核说明,学习辅导以及一些动态信息。并按照教学进度,陆续刊登练习自测题,不定期地进行BBS网上讨论与答疑等。

学生应积极通过在线论坛、E-mail、电话等形式与教师联系,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交流学习体会,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六、其他教学资源

1.直播课堂(待定)

介绍课程总体情况,课程的重、难点进行辅导或期末复习。

2.课程作业

依据文字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共安排4次作业,由中央电大杂志社统一下发。该作业的成绩即为形成性考核的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学生必须按进度要求认真完成全部作业,辅导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并有详细记录。

七、大作业

大作业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本课程根据主教材内容为学生安排了18学时的大作业。大作业内容及安排如下:

大作业名称

大作业内容

学时 18 1.用结构化方法完成某根据教材给出的示例,在已有的需求分析和概要设小型管理信息系统的分计框架基础上进行补充、细化,完成某小型管理信析与设计(18学时)息系统的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和概要设计规格说明

书文档,提交作业。

2.用面向对象方法完成某小型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18学时)以上两题可任选其一。

八、教学方法建议

1.本课程是软件开发与应用专业学生进行能力综合训练的重要课程,内容覆盖面宽,综合性强,建议在教学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并善于进行归纳和总结。

2.本课程涉及的基本概念多,应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一些重要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灵活应用。

4.教师应督促学员按照规定的教学进度认真自学,认真完成平时作业,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定期集中进行作业讲评,讲解带普遍性的错误问题。

5.大作业是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重要实践环节,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建议及早布置大作业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大作业完成后,应要求学生以“文档”的形式上交作业。该作业应包括系统开发中的几个重要文档。

6.根据各地条件,要求学生对所设计系统的全部或部分功能进行程序实现。

九、学习方法建议

1.在学习时,认真阅读教材每一章的第一页,明确本章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本课程内容多,知识覆盖面宽。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积压。

2.认真完成各章后的习题,检查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习目标,记住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

3.认真完成形成性考核的4次作业,巩固所学知识。4次作业的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本课程的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形式,占课程总成绩的80%。

4.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5.课程中安排的大作业是完成本课程学习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应充分重视,按要求认真完成。

十、主讲教师、主持教师联系方式

主讲教师:徐惠民 北京邮电大学 E-mail: huimin@bupt.edu.cn

主持教师:王春凤 中央电大

E-mail: wangchf@crtvu.edu.cn

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规范 篇2

一、《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的特点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以下简称我校) 的办学定位为“立足首都, 面向全国, 依托建筑业, 服务城市化”, 培养扎实的理论知识, 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并富有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环境监测实验》课程先修课程为《分析化学》和《环境监测》。《分析化学》课程主要讲授化学的基本原理, 样品的采集、误差、数据分析及各种滴定方法;《环境监测》课程主要讲授水和废水、空气与废气、固废、土壤、噪声等监测技术。《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涵盖了上述两门课程的实验项目, 并增加了仪器分析实验项目, 使学生掌握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和样品前处理的方法, 掌握化学滴定检测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光谱法、气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 选修电化学分析法、X-射线荧光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的基本理论、仪器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 掌握环境监测的基础操作技能和各种环境样品监测分析检测方法的选用, 全面培养学生环境样品监测的能力, 培养学生设计、组织实验方案的初步能力, 初步系统实验操作的能力, 使之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二、大纲的设计思路

在设计本课程教学大纲时, 我们的设计思路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时效性。课程教学大纲在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时要及时反映环境监测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成就, 反映当代环境监测的最新水平, 反映当代社会热点问题, 将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具有时效性的大纲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用人要求

第二, 内容详尽。大纲的内容应尽可能详尽, 内容详尽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为课程大纲内容, 应包括基本信息 (学时、学分及相关课程等等) 、目的与任务、要求与安排方式、课程内容即实验项目设置、考核与成绩评定、教学参考资料等;其次为教学内容, 涉及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样品前处理、物理性指标、生化性指标、有机物指标、生物性指标的测定;再者为样品分析方法, 包括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电化学法、气相色谱-质谱法等。

第三, 开放性。课程教学大纲为保证稳定的教学质量, 首先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但教学大纲也不能成为为刚性文件, 使之过于僵化, 因此教学大纲应该是稳定中具有开放性的体系, 开放性从两个方面体现:一为新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如气相色谱和质谱法联用等, 应及时反应在实验大纲中, 可以作为选做实验项目;二为实验分析方法不变, 分析检测项目可以为开放的, 如原子吸收光谱法, 可以测试不同的样品中如大气颗粒物、底质、水、食品、化妆品等, 也可以是测试同种样品中的不同金属元素。

第四, 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 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主体, 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学习机会, 使大多数学生获得同样的收获。由于我们高校实行的“严进宽出”的招生、培养制度, 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 放慢了求学的步伐。笔者认为目前我们本科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的缺失。因材施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前提, 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大纲中实行了分层次教学, 实验内容安排见表1, 课程总学时为40学时, 必做基本实验项目为10个, 选做实验项目提供3个, 并支持学生自主实验;必做10个实验项目中演示验证性实验项目3个, 训练学生必须掌握的环境监测分析常规方法, 其他均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第五, 可实施性。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和执行不能仅流于形式, 且二者不能脱勾。课程大纲的编写应以少而精、量力而行为原则, 教学方法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独立操作与分组合作相结合为原则。学生工作量要适当、合理, 教学内容难易合适, 既发挥学生的现有水平, 又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参与者、指导者的“勘导式”实验教学法。

三、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

1. 实验内容。

《环境监测实验》课程内容见下表:

注:A为演示验证性实验、B为综合性实验、C为设计性实验。前10项为必做实验, 后3项为选做实验。

2. 要求与安排方式。

(1) 实验要求。实验前学生需预习有关实验内容的指导书和实验课件, 指导教师按组通过口试的形式抽查实验预习情况。实验分组原则上为4人/组,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 老师签字后方有效, 并在规定时间交出实验报告。 (2) 实验安排方式。课内集中讲解相关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知识, 必做实验在实验室内完成, 由指导教师统一安排时间, 部分实验尝试网上实验预约系统方式。选做实验为学生在必做实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所做的专业实验, 时间单独安排。

3. 考核与成绩评定。

(1) 考核内容。出勤情况、实验的预习情况、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 (2) 成绩评定方法。总评成绩由实验成绩 (70%) 、平时成绩 (30%) 和选作实验加分 (不大于10) 综合确定, 按百分制记分。实验成绩包括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口试等。

4.“勘导式”实验教学法。

实验课前通过集中授课或者网络发布通知方式, 布置实验预习内容和预习思路, 如提供预监测样品种类、确定采样方案、确定样品前处理方案、采用何种检测分析方法、分析方法的发展历程、方法原理、分析方法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手段、计算方案、监测污染物的治理、废物的回收利用等。提供参考书目, 学生经过自己查找准备实验预习, 分组预约汇报实验预习。在汇报预习过程中, 采用随机指定人员汇报相应问题, 其他人补充方式, 教师勘误学生准备资料、梳理内容思路, 由点及面发散提问, 根据实验内容及方法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勘导式”实验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合作准备实验内容, 采用探讨研究式授课方式, 教师的角色是勘误、引导, 学生是整个实验理论教学的中心。

《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经过在我校环境工程专业2009级实施, 效果明显。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虽然课堂上没有讲授仪器分析方面的理论知识, 但经过学生自学, 经过“勘导式”实验教学法的实施和检验,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 学习动力增强了。在大纲的实施过程中, 解决了分组实验一人操作, 其他人围观的问题, 每人各司其职, 分工合作, 促进了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分层次教学, 既保证了基本教学质量, 又促进了学有余力同学的需求, 达到了预期目标。

摘要:通过分析课程教学大纲和《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的特点, 提出了五点设计教学大纲的思路, 制定了课程教学大纲。通过在本科教学中实施了制定的教学大纲, 达到了预期目标。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法,改革

参考文献

[1]黄忠臣.水环境分析实验与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2.

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规范 篇3

小学习作学本按照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习作教学要求和内容编写,每学期安排六次习作(另两次习作由教师根据班级实际自主选择落实)。这些习作,涵括了记实与写虚两个领域,记实性习作又包括了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编排时考虑到了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习作能力的循序渐进:三年级以写段为主,重在写清楚;四年级由段向篇过渡,重在写具体;五年级以写篇为主,重在写生动。

为了提高作文课的质量与效益,习作学本在学习贯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上花了时间、下了功夫,尝试把相关年段的要求与具体习作训练结合起来,以量表为桥梁,追求有效教学。

习作学本对每一次习作都安排了如下内容:知识提要、课文勾连、习作积累、下水引路、评价量表、教学预设、习作点评。这里仅以三年级第二学期课堂作文《操场上的笑声》为例作简单说明。

【《操场上的笑声》习作内容安排】

1.知识提要

每一次习作训练都确定1~2个知识点,作为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点的确定主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年段要求以及本次习作内容要求。知识点的确定遵循一定体系,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

《操场上的笑声》涉及的习作知识主要有两点:一是发生在操场上的一件(项)事情(活动),写出大家的快乐。如何写活动,这一知识在上学期已练习,比如《我做家务》等;与上学期不同的是,本次习作记叙的事情(活动)应该发生在几个人甚至很多人身上,因此,要写清楚不同人的表现,能表现大家的高兴与欢乐,应当是本次习作训练的重点技能。二是把环境交代清楚。写操场,必然要交代环境,本次习作要让学生通过训练有所感悟。

2.课文勾连

这一部分利用课文资源,用语言范例帮助学生领悟本次训练重点知识要求。通过赏析,让学生进一步领悟相关写作知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操场上的笑声》联系了本学期课文《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和《攀登世界第一高峰》,两篇课文分别有描写蔷薇花以及登山队员合作登山的段落,正好呼应本次习作要重点训练的两个知识技能要求。

3.习作积累

依据本次习作内容,精选语言材料,包括词语、句段等,供学生学习借鉴。

在教学《操场上的笑声》习作训练课时,我们根据本地学校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了塑胶跑道、篮球场、树木(香樟、法桐)等操场上常见事物的基本情况,供学生习作时运用。同时,我们还提供了必要的与“笑声”相关的词语、句段,作为四年级学生习作的语言支架,丰富其语言储备,利于其内化运用。再次,从“表达对活动的喜欢之情”“谈活动感想”“谈童年生活”等角度,提供一些语言,让学生参考别人的智慧,利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情与感想。如“谈活动感想”有两个样例,一是“活动带给我们快乐,带给我们健康,我爱活动”;二是“在这十分钟里,我们玩得很尽兴,很愉快。只要你懂得利用时间,十分钟也会变成愉快的时光”。

4.下水引路

我们提供教师撰写的同题文章,文章中老师回忆自己小时候在学校里最喜欢的游戏活动“贴大饼”与“跳橡皮筋”。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读给学生听,这是与学生精神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感到文字的力量,焕发习作热情。

5.制定量表

依据年级习作量表制定本次习作评价标准与习作过程评价标准,使教与学统一认识、明确目标。

《操场上的笑声》习作评价标准

评价选项

评价标准优秀达到须努力

习作内容习作题目与习作内容相符

能写出活动中大家快乐的心情

习作结构根据需要分小节,把活动写清楚

不少于200个字

习作语言语句通顺连贯,一篇习作出现病句不多于3个

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素材

正确使用六种标点符号(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引号)

错别字不多于5个

书写态度认真,字迹工整,习作格式正确

《操场上的笑声》习作过程评价标准

评价选项

评价标准优秀达到须努力

准备阶段留心观察活动中的人

乐于把自己看到、听到和想到的说出来

起草阶段一节课(35分钟)完成200字习作

修改阶段花必要的时间用符号修改习作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

6.教学预设

围绕习作题目,精心设计习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氛围里经历习作实践,在习作实践中学会习作。

《操场上的笑声》一课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生活,围绕他们最喜欢的“呼啦圈”设计了两次体验活动,其中之一是男生小小的表演。活动很简短,情节很引人:这男孩不大会玩呼啦圈,但愿意把笑声带给大家。这天“阳光体育”时间到了,操场上摆着五彩的呼啦圈,小小奔过来,平时没好好玩过,这次见大家都看着,大大咧咧走过来,一把抓起呼啦圈,往腰间一放,自言自语……刚刚转动胖胖的身子,没几圈,呼啦圈就不听话地掉在了地上。他吐吐舌头,“献丑献丑了,我回家练练,明天请大家一饱眼福!”

在活动与交流的基础上,学生人人都快乐、能动习作,依据量表自主修改,把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课程化的习作学本着眼“学”,指导“学”,努力帮助学生每写一次作文都有进步,基本做到每一次都能“自能作文”。其特点有四。

一是学有明确的知识。知识要求明确,即依据课程标准相关年段要求,每次习作训练都安排了习作知识或技能要求,力争做到科学、精要。同时注意知识的反复与螺旋上升,比如三年级《操场上的笑声》与五年级《难忘的一刻》都要求写心情,前者只要求写出快乐即可,后者则要求用多种手法写出心情。

二是学有一定的兴趣。小学生习作重在兴趣。一是严格按照课标要求,不随意拔高习作要求。二是设计的习作课一般都安排了观察、表演等活动,把习作内容的指导与习作知识的教学糅合在一起,让全体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三是学有语言的迁移。模仿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小学生习作处于模仿、学习、积累的阶段,语言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模仿—积累—创新”,没有一定的模仿作基础,创新只是空中楼阁而已。因此,每次写作训练,都为学生提供下水文。每一次习作训练都安排了“习作积累”一项,涉及认识事物、学习词句、交流思想等,不宜照搬硬套,但须多加鼓励。

四是学有自主的过程。自由与纪律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提高作文课的趣味与效度,多数习作训练统一了习作内容,对学生有一定的限制。课堂习作中,老师充分利用量表,帮助学生构思、修改、发表,提高“自能作文”的能力。同时,在指导学生课外习作时要多放手,给予学生选材的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感到,习作学本课程化的探索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了作文课,每次作文课都有真真切切、扎扎实实的进步。

(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 201600)

本课题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列出了写作能力要求序列,那么,如何将年级能力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内容,这是教学层面亟待解决的难题。杭州师范大学叶黎明老师指出:“写作教材努力的方向应该是教材知识的教学化,以追求知识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相结合为目的。”他提出:“要实现写作教材的教学化,关键在写作练习的设计。”为此,我们组织了区学科名师等组成课题组,编写小学作文学本,以实现习作教学课程化。

小学习作学本按照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习作教学要求和内容编写,每学期安排六次习作(另两次习作由教师根据班级实际自主选择落实)。这些习作,涵括了记实与写虚两个领域,记实性习作又包括了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编排时考虑到了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习作能力的循序渐进:三年级以写段为主,重在写清楚;四年级由段向篇过渡,重在写具体;五年级以写篇为主,重在写生动。

为了提高作文课的质量与效益,习作学本在学习贯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上花了时间、下了功夫,尝试把相关年段的要求与具体习作训练结合起来,以量表为桥梁,追求有效教学。

习作学本对每一次习作都安排了如下内容:知识提要、课文勾连、习作积累、下水引路、评价量表、教学预设、习作点评。这里仅以三年级第二学期课堂作文《操场上的笑声》为例作简单说明。

【《操场上的笑声》习作内容安排】

1.知识提要

每一次习作训练都确定1~2个知识点,作为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点的确定主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年段要求以及本次习作内容要求。知识点的确定遵循一定体系,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

《操场上的笑声》涉及的习作知识主要有两点:一是发生在操场上的一件(项)事情(活动),写出大家的快乐。如何写活动,这一知识在上学期已练习,比如《我做家务》等;与上学期不同的是,本次习作记叙的事情(活动)应该发生在几个人甚至很多人身上,因此,要写清楚不同人的表现,能表现大家的高兴与欢乐,应当是本次习作训练的重点技能。二是把环境交代清楚。写操场,必然要交代环境,本次习作要让学生通过训练有所感悟。

2.课文勾连

这一部分利用课文资源,用语言范例帮助学生领悟本次训练重点知识要求。通过赏析,让学生进一步领悟相关写作知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操场上的笑声》联系了本学期课文《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和《攀登世界第一高峰》,两篇课文分别有描写蔷薇花以及登山队员合作登山的段落,正好呼应本次习作要重点训练的两个知识技能要求。

3.习作积累

依据本次习作内容,精选语言材料,包括词语、句段等,供学生学习借鉴。

在教学《操场上的笑声》习作训练课时,我们根据本地学校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了塑胶跑道、篮球场、树木(香樟、法桐)等操场上常见事物的基本情况,供学生习作时运用。同时,我们还提供了必要的与“笑声”相关的词语、句段,作为四年级学生习作的语言支架,丰富其语言储备,利于其内化运用。再次,从“表达对活动的喜欢之情”“谈活动感想”“谈童年生活”等角度,提供一些语言,让学生参考别人的智慧,利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情与感想。如“谈活动感想”有两个样例,一是“活动带给我们快乐,带给我们健康,我爱活动”;二是“在这十分钟里,我们玩得很尽兴,很愉快。只要你懂得利用时间,十分钟也会变成愉快的时光”。

4.下水引路

我们提供教师撰写的同题文章,文章中老师回忆自己小时候在学校里最喜欢的游戏活动“贴大饼”与“跳橡皮筋”。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读给学生听,这是与学生精神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感到文字的力量,焕发习作热情。

5.制定量表

依据年级习作量表制定本次习作评价标准与习作过程评价标准,使教与学统一认识、明确目标。

《操场上的笑声》习作评价标准

评价选项

评价标准优秀达到须努力

习作内容习作题目与习作内容相符

能写出活动中大家快乐的心情

习作结构根据需要分小节,把活动写清楚

不少于200个字

习作语言语句通顺连贯,一篇习作出现病句不多于3个

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素材

正确使用六种标点符号(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引号)

错别字不多于5个

书写态度认真,字迹工整,习作格式正确

《操场上的笑声》习作过程评价标准

评价选项

评价标准优秀达到须努力

准备阶段留心观察活动中的人

乐于把自己看到、听到和想到的说出来

起草阶段一节课(35分钟)完成200字习作

修改阶段花必要的时间用符号修改习作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

6.教学预设

围绕习作题目,精心设计习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氛围里经历习作实践,在习作实践中学会习作。

《操场上的笑声》一课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生活,围绕他们最喜欢的“呼啦圈”设计了两次体验活动,其中之一是男生小小的表演。活动很简短,情节很引人:这男孩不大会玩呼啦圈,但愿意把笑声带给大家。这天“阳光体育”时间到了,操场上摆着五彩的呼啦圈,小小奔过来,平时没好好玩过,这次见大家都看着,大大咧咧走过来,一把抓起呼啦圈,往腰间一放,自言自语……刚刚转动胖胖的身子,没几圈,呼啦圈就不听话地掉在了地上。他吐吐舌头,“献丑献丑了,我回家练练,明天请大家一饱眼福!”

在活动与交流的基础上,学生人人都快乐、能动习作,依据量表自主修改,把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课程化的习作学本着眼“学”,指导“学”,努力帮助学生每写一次作文都有进步,基本做到每一次都能“自能作文”。其特点有四。

一是学有明确的知识。知识要求明确,即依据课程标准相关年段要求,每次习作训练都安排了习作知识或技能要求,力争做到科学、精要。同时注意知识的反复与螺旋上升,比如三年级《操场上的笑声》与五年级《难忘的一刻》都要求写心情,前者只要求写出快乐即可,后者则要求用多种手法写出心情。

二是学有一定的兴趣。小学生习作重在兴趣。一是严格按照课标要求,不随意拔高习作要求。二是设计的习作课一般都安排了观察、表演等活动,把习作内容的指导与习作知识的教学糅合在一起,让全体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三是学有语言的迁移。模仿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小学生习作处于模仿、学习、积累的阶段,语言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模仿—积累—创新”,没有一定的模仿作基础,创新只是空中楼阁而已。因此,每次写作训练,都为学生提供下水文。每一次习作训练都安排了“习作积累”一项,涉及认识事物、学习词句、交流思想等,不宜照搬硬套,但须多加鼓励。

四是学有自主的过程。自由与纪律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提高作文课的趣味与效度,多数习作训练统一了习作内容,对学生有一定的限制。课堂习作中,老师充分利用量表,帮助学生构思、修改、发表,提高“自能作文”的能力。同时,在指导学生课外习作时要多放手,给予学生选材的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感到,习作学本课程化的探索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了作文课,每次作文课都有真真切切、扎扎实实的进步。

(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 201600)

本课题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列出了写作能力要求序列,那么,如何将年级能力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内容,这是教学层面亟待解决的难题。杭州师范大学叶黎明老师指出:“写作教材努力的方向应该是教材知识的教学化,以追求知识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相结合为目的。”他提出:“要实现写作教材的教学化,关键在写作练习的设计。”为此,我们组织了区学科名师等组成课题组,编写小学作文学本,以实现习作教学课程化。

小学习作学本按照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习作教学要求和内容编写,每学期安排六次习作(另两次习作由教师根据班级实际自主选择落实)。这些习作,涵括了记实与写虚两个领域,记实性习作又包括了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编排时考虑到了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习作能力的循序渐进:三年级以写段为主,重在写清楚;四年级由段向篇过渡,重在写具体;五年级以写篇为主,重在写生动。

为了提高作文课的质量与效益,习作学本在学习贯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上花了时间、下了功夫,尝试把相关年段的要求与具体习作训练结合起来,以量表为桥梁,追求有效教学。

习作学本对每一次习作都安排了如下内容:知识提要、课文勾连、习作积累、下水引路、评价量表、教学预设、习作点评。这里仅以三年级第二学期课堂作文《操场上的笑声》为例作简单说明。

【《操场上的笑声》习作内容安排】

1.知识提要

每一次习作训练都确定1~2个知识点,作为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点的确定主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年段要求以及本次习作内容要求。知识点的确定遵循一定体系,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

《操场上的笑声》涉及的习作知识主要有两点:一是发生在操场上的一件(项)事情(活动),写出大家的快乐。如何写活动,这一知识在上学期已练习,比如《我做家务》等;与上学期不同的是,本次习作记叙的事情(活动)应该发生在几个人甚至很多人身上,因此,要写清楚不同人的表现,能表现大家的高兴与欢乐,应当是本次习作训练的重点技能。二是把环境交代清楚。写操场,必然要交代环境,本次习作要让学生通过训练有所感悟。

2.课文勾连

这一部分利用课文资源,用语言范例帮助学生领悟本次训练重点知识要求。通过赏析,让学生进一步领悟相关写作知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操场上的笑声》联系了本学期课文《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和《攀登世界第一高峰》,两篇课文分别有描写蔷薇花以及登山队员合作登山的段落,正好呼应本次习作要重点训练的两个知识技能要求。

3.习作积累

依据本次习作内容,精选语言材料,包括词语、句段等,供学生学习借鉴。

在教学《操场上的笑声》习作训练课时,我们根据本地学校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了塑胶跑道、篮球场、树木(香樟、法桐)等操场上常见事物的基本情况,供学生习作时运用。同时,我们还提供了必要的与“笑声”相关的词语、句段,作为四年级学生习作的语言支架,丰富其语言储备,利于其内化运用。再次,从“表达对活动的喜欢之情”“谈活动感想”“谈童年生活”等角度,提供一些语言,让学生参考别人的智慧,利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情与感想。如“谈活动感想”有两个样例,一是“活动带给我们快乐,带给我们健康,我爱活动”;二是“在这十分钟里,我们玩得很尽兴,很愉快。只要你懂得利用时间,十分钟也会变成愉快的时光”。

4.下水引路

我们提供教师撰写的同题文章,文章中老师回忆自己小时候在学校里最喜欢的游戏活动“贴大饼”与“跳橡皮筋”。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读给学生听,这是与学生精神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感到文字的力量,焕发习作热情。

5.制定量表

依据年级习作量表制定本次习作评价标准与习作过程评价标准,使教与学统一认识、明确目标。

《操场上的笑声》习作评价标准

评价选项

评价标准优秀达到须努力

习作内容习作题目与习作内容相符

能写出活动中大家快乐的心情

习作结构根据需要分小节,把活动写清楚

不少于200个字

习作语言语句通顺连贯,一篇习作出现病句不多于3个

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素材

正确使用六种标点符号(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引号)

错别字不多于5个

书写态度认真,字迹工整,习作格式正确

《操场上的笑声》习作过程评价标准

评价选项

评价标准优秀达到须努力

准备阶段留心观察活动中的人

乐于把自己看到、听到和想到的说出来

起草阶段一节课(35分钟)完成200字习作

修改阶段花必要的时间用符号修改习作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

6.教学预设

围绕习作题目,精心设计习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氛围里经历习作实践,在习作实践中学会习作。

《操场上的笑声》一课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生活,围绕他们最喜欢的“呼啦圈”设计了两次体验活动,其中之一是男生小小的表演。活动很简短,情节很引人:这男孩不大会玩呼啦圈,但愿意把笑声带给大家。这天“阳光体育”时间到了,操场上摆着五彩的呼啦圈,小小奔过来,平时没好好玩过,这次见大家都看着,大大咧咧走过来,一把抓起呼啦圈,往腰间一放,自言自语……刚刚转动胖胖的身子,没几圈,呼啦圈就不听话地掉在了地上。他吐吐舌头,“献丑献丑了,我回家练练,明天请大家一饱眼福!”

在活动与交流的基础上,学生人人都快乐、能动习作,依据量表自主修改,把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课程化的习作学本着眼“学”,指导“学”,努力帮助学生每写一次作文都有进步,基本做到每一次都能“自能作文”。其特点有四。

一是学有明确的知识。知识要求明确,即依据课程标准相关年段要求,每次习作训练都安排了习作知识或技能要求,力争做到科学、精要。同时注意知识的反复与螺旋上升,比如三年级《操场上的笑声》与五年级《难忘的一刻》都要求写心情,前者只要求写出快乐即可,后者则要求用多种手法写出心情。

二是学有一定的兴趣。小学生习作重在兴趣。一是严格按照课标要求,不随意拔高习作要求。二是设计的习作课一般都安排了观察、表演等活动,把习作内容的指导与习作知识的教学糅合在一起,让全体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三是学有语言的迁移。模仿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小学生习作处于模仿、学习、积累的阶段,语言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模仿—积累—创新”,没有一定的模仿作基础,创新只是空中楼阁而已。因此,每次写作训练,都为学生提供下水文。每一次习作训练都安排了“习作积累”一项,涉及认识事物、学习词句、交流思想等,不宜照搬硬套,但须多加鼓励。

四是学有自主的过程。自由与纪律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提高作文课的趣味与效度,多数习作训练统一了习作内容,对学生有一定的限制。课堂习作中,老师充分利用量表,帮助学生构思、修改、发表,提高“自能作文”的能力。同时,在指导学生课外习作时要多放手,给予学生选材的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感到,习作学本课程化的探索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了作文课,每次作文课都有真真切切、扎扎实实的进步。

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规范 篇4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电磁学;所属专业:物理学;课程性质:大类平台课(B类);学分:3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电磁学课程是十九世纪从发展到成熟的一门物理基础课程,与力学一样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电磁学发展成熟后在辐射和麦克斯韦方程与惯性坐标系领域的问题和挑战为二十世纪的量子力学、相对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学好电磁学是学好其它自然学科的基本保证。

本课程所讲授的内容为基本电磁现象的实验定律和相关的导出定理以及它们在相应领域,特别实在电路理论中的应用。深刻认识电磁现象的基本性质,掌握电磁学的基本理论和重要的如电势、磁矢势的概念,学会电磁学研究和处理问题方法。课程还适时地将电磁学的理论与其它学科及有关自然现象相联系,以期获得对于电磁学理论较为全面的理解。

从基本的实验事实出发,归纳出理论上的定律,并用数学对之进行准确严密的描述,继之再应用于广泛的科技领域这一物理学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在电磁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熟练应用数学工具等诸方面获得全面的进步。

本课程针对我校物理学院材料物理系学生编写。由于我校属于“211”工程院校系统,物理学院为理科学生培养基地,教材的使用考虑到与全国接轨。整个课程总学时54,基本上每小节两学时。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要求:高等数学,力学。微积分知识及矢量运算是计算电磁场分布问题、学好电磁学的前提。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赵凯华《新概念物理教程-电磁学》,主要参考书:麦克斯韦《电磁通论》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采用板书与ppt结合方式教学;时间允许时适当合作型教学。第一章 真空中的静电场(8学时)第二章 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8学时)第三章 稳衡电流(6学时)第四章 稳衡磁场(10学时)第五章 电磁感应(8学时)第六章 磁介质(4学时)第七章 交流电路(6学时)

第八章 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电磁波(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真空中的静电场(8学时)§1-1 静电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 §1-2 电场和电场强度 §1-3 静电场的高斯定理 §1-4 静电场的电势和梯度

教学内容:电荷,电荷的量子化,库仑定律,静电场强度及分布求解,高斯定理,电势,静电能。

【重点掌握】:电场强度的定义,连续带电体的电场分布的通用求解方法,用高斯定律求解有特定对称性分布的带电体的电场分布,静电场的环路定理和高斯定理的物理意义。

【掌握】:基本粒子的电荷守恒,电场的概念,电场的叠加原理,电偶极子的定义及电场分布,立体角的概念,电势和电势差的概念,静电场的保守性质,用电势梯度计算空间电场分布的方法,电势的叠加方法。

【了解】:库仑定律及其适用条件,场的概念及叠加原理,电通量的概念,高斯定理的证明,等势面和等势体,电势梯度在直角和极坐标系中的表达,自能和互能的概念,带电体的静电能和受力问题。

【难点】:场强和电势的微分关系,电势梯度的物理意义。

第二章 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8学时)§2-1静电场中的导体 §2-2电容和电容器 §2-3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2-4 静电场的能量和能量密度

教学内容:静电场中的导体,封闭金属壳内外的静电场,电容及电容器,静电场中的电介质,静电场的能量。

【重点掌握】:静电平衡后,导体中电荷的分布和空间电场分布计算;电介质存在时高斯定理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掌握】: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静电平衡后导体上电荷分布的特点,带点体系的电容,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静电能,电介质极化强度矢量的物理意义,电介质极化强度与极化电荷面密度的关系;电位移矢量的定义,运用电介质存在的高斯定理求解带电体系的空间电场分布。

【了解】:电容的物理意义,平行板电容器,球形电容器,平行板电容器串并联电容的求解,带电体系的电能及其计算方法,静电屏蔽现象及应用;极化的微观机理解释,电介质的极化率和相对介电常数,介质两侧电场的性质,静电场的能量和能量密度。第三章 稳衡电流(6学时)§3-1 稳衡电流的导电规律 §3-2 电源及其电动势 §3-3 复杂直流电路的求解方法

教学内容:稳恒电流的条件,电流密度矢量,稳恒电流的导电规律,金属导电的经典微观解释,电源电动势,全电路欧姆定律,基尔霍夫第一、第二定律,温差电现象。【重点掌握】:稳恒电流的成立条件,电源电动势的概念,基尔霍夫第一、第二定律及在直流电路中的应用。

【掌握】:电流密度矢量的概念,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及应用,非静电力与电源电动势的关系,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源的路端电压。

【了解】: 电阻率的概念,电功率,焦耳定律,电流连续性方程的物理意义,电源电动势的概念,利用场的观点阐释稳定电路的性质,金属导电的经典微观解释,温差电现象。

【难点】:金属导电的经典电子论。第四章 稳衡磁场(10学时)§4-1 磁场的基本规律 §4-2 载流回路的磁场

§4-3 磁场的“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 §4-4 磁矢势

教学内容:基本磁现象,毕奥-萨伐尔定律,磁场的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磁场对载流导体和带电粒子的作用

【重点掌握】:毕奥-萨伐尔定律在载流直导线、载流圆环、载流螺线管上的应用,磁感应强度的有旋性,磁场的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理及物理意义,安培力的计算公式。【掌握】: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的概念,磁通量的求解方法,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微分形式,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感应强度的应用,均匀磁场和非均匀磁场中带电体所受安培力的计算方法,洛仑兹力及计算方法,霍尔效应的原理。

【了解】: 磁感应线,磁矩的概念,平面载流线圈的磁矩和所受的磁力矩问题,运动电荷在均匀磁场中的运动规律,洛仑兹力与安培力的关系,回旋加速器的原理。

【难点】:安培环路定理求解电流分布对称物体的空间磁场分布,磁矢势。第五章 电磁感应(8学时)§5-1 电磁感应定律 §5-2 感应电动势 §5-3 自感和互感 §5-4 暂态过程

教学内容: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场,涡旋电场,自感,互感,RL、RC、RLC暂态电路、灵敏电流计。

【重点掌握】: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的求解方法。

【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应用,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计算方法,电动机原理,感生涡旋电场的概念及与静电场的区别,电子感应加速器原理,自感系数的求解方法。

【了解】: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普遍适用性,电动势,楞次定律,RL、RC、RLC电路的求解方法及暂态过程,磁场的能量、自感电动势与互感电动势,自感系数与互感系数的关系,能量密度及求解方法,灵敏电流计的原理。

【难点】:感生涡旋电场及感生电动势的求解。第六章 磁介质(4学时)§6-1 分子电流观点 §6-2 磁荷观点 §6-3 介质的磁化规律

教学内容:分子电流观点,磁荷观点,磁介质的磁化机理及描述,铁磁物质的磁化规律,顺磁物质和抗磁物质的磁化现象,磁路定理,磁场的能量和能量密度。

【重点掌握】:有磁介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及应用。

【掌握】:磁化强度矢量的概念和表达,磁场强度的定义,磁偶极子,磁路定理及应用,磁场能量及其求解方法。

【了解】: 用分子电流观点和磁荷观点解释磁介质的磁化现象,磁化电流与磁场强度的关系,介质的铁磁性、顺磁性、抗磁性及经典解释,铁磁性的宏观特性,磁化特征,磁畴的概念,磁化率、磁导率的定义,铁磁材料的分类和应用。

【一般了解】: 磁极化强度矢量及与磁荷的关系,磁荷观点及与分子电流观点的等效性。

【难点】:抗磁性的经典解释,磁畴结构的成因。第七章 交流电路(6学时)§7-1 简谐交流电

§7-2 交流电路的阻抗元件 §7-3 交流电路的矢量解法 §7-4 交流电路的复数解法 §7-5 交流电路的功率 §7-6 谐振电路

教学内容:简谐波的形式,矢量和复数表示,阻抗的概念,电阻、电感和电容的阻抗,交流电路的矢量解法、复数解法,滤波电路和相移电路,交流电的功率和功率因数,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理想变压器的电压和电流变比公式,三相发电机,三相交流电的性质、接法。

【重点掌握】:电容和电感器件的阻抗特征,交流电的相位差,实现滤波和相移的方法,三相电路中负载的接法。

【掌握】:简谐交流电的表示方法,矢量图解法求解RL、RC、RLC电路的阻抗特征,RLC谐振电路及Q值得内涵,交流电路的欧姆定律和复阻抗,交流电路的复数解法

【了解】:阻抗的概念,交流电桥,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三相交流电功率 第八章 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电磁波(4学时)§8-1 麦克斯韦方程组 §8-2平面电磁波

教学内容:位移电流,麦克斯韦方程组,平面电磁波的性质,偶极振子的辐射,电磁波谱,电磁场的能量密度和动量。

【重点掌握】:位移电流的内涵,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及微分形式 【掌握】:位移电流假设,平面电磁波的形式、性质,电磁波的能流密度。【了解】:平面电磁波的波动方程,电磁波的发射,电磁场的动量。【难点】:位移电流的物理意义。

制定人:乔 亮

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规范 篇5

教案和讲稿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必备教学文件,教师上课必须有教案和讲稿,这是对老师的基本教学要求。同时也是实现规范化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我院从2016年教学质量月的教学与科研检查的实际情况来看,相当部分教师对教案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的具体要求还不甚清楚;有的教师对教案和讲稿还没有很好地理解,还没有明确教案与讲稿的内涵以及把握好教案与讲稿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了进一步规范教案和讲稿的编写工作,学院教学督导组特提出如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供教师们参考。

一、教案和讲稿的内涵

(一)教案

1、教案即教学方案,它是教师以课时或章节为单位,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要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为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对每一个知识点或知识群进行周密设计编写的供教学使用的教学实施方案(即教学方案,简称教案)。

2、教学方案是落实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考试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是指导具体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

3、教案编写水平反映了教师研究教学大纲、研究教材以及准确把握教学方式、方法的程度,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

(二)讲稿

1、讲稿是教师根据教案内容展开编写的讲课稿(简称讲稿)。它是对教案内容的进一步分解、细化、组织和发挥,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描述和表达。

2、讲稿要求尽可能详细、全面,它可以摘录教材,但不能是教材的翻版。教师在编写讲稿时,可根据学生的层次、专业、知识面、知识的连续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同时应增加学科前沿的知识。

3、讲稿编写水平反映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领会、掌握、消化、吸收、提炼、综合、加工和再创造程度,也反映了教师对本学科研究进展和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了解及应用程度,是教师个性、风格、学术特色和创造性劳动的具体体现。

(三)教案与讲稿的区别

1、教案记载的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信息,讲稿记载的是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信息;即教案解决的是“怎么教”的问题,讲稿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2、教案形成思路受教学过程的管理逻辑支配;讲稿形成思路受教学过程的知识逻辑支配。

3、教案与讲稿二者之间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4、教案涉及的是组织性项目,讲稿涉及的是知识性项目。教案侧重于教学方法、教学安排、教学效果方面的设想与构思,讲稿侧重于教学内容方面的筛选、提炼、综合、加工与撰写。

5、在表现形式上,教案则是几百字或千余字即可,讲稿篇幅则较长。

6、需要注意的是:讲稿和教案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一定的教学内容,必须通过恰当的方法和形式,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既要有讲稿,又要有教案。

二、教案的编写

(一)教案的构成要素

1、封面

教案封面包括教案编号、教师姓名、教学单位、编写时间等。教案编号:一般说来,每2学时为1次课,按教学顺序编排,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2、正文

正文包括课程名称、授课内容、授课对象、授课学时数、教学目标(目的)与要求概述、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具与媒体使用安排、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安排等。编写要求如下:

(1)授课内容:填写本次课教学内容的标题,按以下要求填写:一次课讲一章时,写章名;一次课讲一节时,写节名;一次课讲几节内容,将每节的节名按顺序列出;一节内容需讲2次或3次课时,仍写原节名,但要在节名后面注上序号。

(2)教学目的与要求:简要注明教学大纲要求要掌握、熟悉、理解、了解的内容。目的要明确,层次要分明。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和难点是相对而言的。每次课的教学内容都有相对比较重要和较难理解的问题,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重要程度及教学的难易程度确定重点和难点。一般来说,重点是教学大纲要求熟悉和掌握的内容;难点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

(4)教具与媒体使用:包括实物、标本、挂图、模型、黑板、多媒体等。多媒体与板书的关系要理解清楚。应用多媒体是为了把复杂的现象简单化,微观现象宏观化,抽象的现象具体化,以提高课堂效率。但多媒体不能完全取代板书,更不能把教材或讲稿中的大段文字复制到课件上照本宣科。各单元的知识结构与框架,在讲课结束后应留在黑板上,以利把握和消化,因此要合理使用黑板,写好板书设计。

(5)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等综合因素来选择。教师授课时可采用多种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自学辅导法、练习法(习题或操作课)、案例法、读书指导法等。既可以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几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要注重体现启发式教学。

(6)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体部分,应详细列出节以下的一级标题及时间分配,要对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如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重点和难点内容讲解、作业布置及对本节课的归纳总结等进行设计,并制定出具体时间。编写要求如下:

以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为线索,辅以课堂活动的安排,教法、教具的运用,板书、板图的布置,新旧知识和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等说明,并按教学步骤作出时间安排。要求做到层次分明,过渡巧妙自然,重点突出,难点化简,方法灵活多样,时间安排合理,教具运用得当,板书设计恰当,教学环节齐全,语言精练。

教学过程大致由导言、教学内容安排和课堂小结三个教学环节组成。

①第一个教学环节为导言部分,导言是引入新课的过渡语,导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应认真思考,做到精、巧、准。

②第二个教学环节为中心环节,即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需详细列出节以下的一级标题及时间分配),对于本次课的教学内容顺序、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板书的内容、何时采取何种教学方法、何时采用什么教具等进行设计。

③第三个教学环节也是最后一个环节是留出一定时间进行课堂小结,将本次课所讲授的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点概括地加以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并抓住重点。有时小结后紧跟着布置作业。

3、课后分析

课后分析是教师对教案实施后的课堂教学成败的分析。主要是对教学程序的设计情况和时间掌握情况的分析、教法及重点难点解决的分析、各项教学内容之间的过渡情况及板书、板图的布置情况等。这也是教师授课后的心得总结,全面总结自己课前估计与讲课现实有哪些差异,为什么?哪些地方讲得好,有什么经验?哪些地方讲得不好,原因何在?课堂上出现了什么意外问题,应注意些什么?新授课方法的运用效果以及学生的反映如何等等。

(二)教案编写的原则

1、教案的编写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对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等作出具体的设计。特别是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要设计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解决方案。

2、编写教案时,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具体章节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了解课程体系、课程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其次要注意广泛阅读本门课程的相关资料,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对课程有关内容作必要的补充。第三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对讲授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和设计。

3、教案的编写主要按课时进行,一般以一次课(2学时)为基准编制一个教案,也可根据课程情况按章(节)进行编制。并与教学进度表(日历)对应,在章节表述、学时安排、授课内容等方面与教学进度表(日历)一致。

4、教案编写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应认真分析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出适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案,以确保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同一授课内容,如专业不同,则授课内容的侧重点就不一样,要根据专业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及重点;同一授课内容而授课层次不同,应在讲授内容的深度、广度有适当差别。

5、教案编写要体现“授人予渔”观念。要对教学内容认真进行梳理,对哪些内容详细阐述,哪些内容点到为止要合理设计,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问题,留下一些“缺口”,给予学生思考、联想、探求的空间,启迪学生的思维。

6、教案编写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理念。要注意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多样化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师生的双向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7、教案编写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要合理安排时间介绍学科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要通过推荐参考书、参考文献等扩充性学习资料,扩充信息量,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案、讲稿编写规范 篇6

教案、讲稿编写规范

教案和讲稿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必备教学文件,是教师落实教学大纲的基本环节,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保障。为提升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管理,特制定本规范。

一、教案和讲稿的基本内涵

(一)教案

教案:是依据教学日历的进度要求,为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准备的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以课时或章节为单位编写的供教学用的实施方案,是落实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是指导具体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它反映了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水平、教学思路和教学经验,反映了教师钻研大纲、熟悉教材、充实知识的程度,反映了教师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方式方法的程度。

教案不同于授课讲稿或讲义,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教学时间、-1-

授课的题目(教学章、节标题)、授课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的基本内容、作业、讨论、辅导答疑等课后延伸、课后小结、参考资料(含参考书和参考文献)。

编写教案的意义在于:(1)理清授课思路,提炼教材中心,指导教学实施,保证授课质量;(2)积累素材,总结经验,提高水平,改进工作;(3)统一教学要求、考试标准和教学进展,加强教学质量监控;(4)有利于课程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二)讲稿

讲稿:讲稿是教师的讲课稿,是对全部讲授内容的具体组织和表达,是讲授内容的文字描述,要求尽可能详细、全面。讲稿可以摘录教材,但不能是教材的翻版。教师在编写讲稿时,可根据学生的层次、专业、知识面、知识的连续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同时应加进学科前沿的知识。

(三)教案和讲稿的区别

教案和讲稿均是教师教学思维与教材结合的具体化过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反映教师讲授的内容和不同特色。教案和讲稿的区别在于:

1.教案所承载的基本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信息,讲稿所承载的基本内容是知识信息;即教案解决的是“怎么教”的问题,讲稿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2.教案的思路形成,受教学过程的管理逻辑支配;而讲稿的思路形成,则受教学过程的知识逻辑支配。

3.教案与讲稿,二者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4.在内容上,教案涉及的是组织性项目,讲稿涉及的是知识性项目。

5.在表现形式上,教案篇幅较短,讲稿篇幅较长。

6.教案绝不是教材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列铺陈。讲稿、电子教案是教材的摘录和讲授内容的介绍,亦不能把这些当作教案。

二、教案和讲稿的编写

(一)教案的编写

1.教案的编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案构成要素制定详细的授课内容和教学实施步骤,并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详细说明。

2.编写教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具体章节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了解课程体系、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

3.编写教案要注意广泛阅读本门课程的相关资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发展方向,对课程有关内容作必要的补充。

4.编写教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对讲授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和设计,处理好应该教什么和学什么(目标),如何教和如何学(策略),教的怎样和学的怎样(评价)的关系。

5.编制教案主要按课时进行,一般以一次课(2学时)为基准

编制一个教案。

6.教案还应附上学校制定的该课程大纲和教学进度表。

(二)讲稿的编写

1.讲稿是教师本次课讲解的详细内容,可以在讲稿右侧留出备注栏,用于举例、案例以及新增内容等的书写。

2.讲稿作为教师按大纲和指定教材备课的成果,应能反映教师阅读大量参考文献资料、科学梳理教学提纲、体现不断更新和充实内容、适应科技进步和实际教学对象变化的需要。

3.讲稿无需按统一格式编写,但必须与教案相符。

4.讲稿必须是书面形式,按章分别编制,采用word编辑或手写均可,手写稿要求字迹清洁,用蓝黑色钢笔或中性笔书写。

三、教案和讲稿的编写要求

1.教师授课时必须携带教案。每学期开学前,教师应写出至少二周的教案,(实验课和体育课等特殊性质的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撰写教案或讲稿);

2.教案和讲稿可以是分写的,也可以是合二为一的,应在授课讲稿中体现出教案的要素。

3.课程名称相同、教学大纲不同的课程应分别编写教案。4.教案应根据本规范采用统一的格式书写,不同学科的授课教案可有自己的特色,但应满足教学大纲需求。

5.同一授课内容,专业不同,则授课内容和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要根据专业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及重点。

6.教案每学期授课完毕上交各系(院)存档,再上课必须重新编写;讲稿作为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成果,留作自己保存,并可在补充更新内容的基础上使用。

论文“引言”的编写规范 篇7

1引言的内容范围

1) 介绍论文的写作理由、目的和背景, 包括在相关领域前人所作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 说明本研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等。

2) 点名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 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 包括目前研究的热点、存在的问题。

3) 预示本研究的结果、意义和前景, 但不必展开讨论。

2写作要求

1) 开门见山, 不绕圈子。注意一起笔就切题, 不能铺垫太远。避免大篇幅的讲述历史渊源和立体研究过程, 堆砌与主题无关紧要的材料。

2) 言简意骇, 突出重点。共知的、前人文献中已有的不必细说, 主要写好研究的理由和目的, 使读者对论文先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 尊重科学, 不落俗套。在论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时, 要注意分寸, 切忌吹嘘和夸大其词, 如使用“首次发现”、“填补了空白”、“国际领先”等不适之词;也不要过于客套, 如使用“鄙人”、“浅谈”、“仅供参考”之类的语言。

从新教材编写看课程改革 篇8

关键词:新教材;编写;课程改革;学生;探究;建议

作者从教十多年来,先后使用了三种版本的化学教材:前两种版本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而现在则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以下称“新教材”)。这三种教材的最大区别是编写理念的不同,前两种版本教材的编制是以“学科中心课程观”为指导,教材的学科系统性、知识的逻辑性强。而新教材编写采取了学科中心、认知过程中心、社会生活问题中心相融合的多元课程设计取向,相对弱化了化学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而更加关注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作者以新教材“离子反应”为例,通过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2003年出版,武永兴、胡美玲主编,以下称“旧教材”)比较,谈谈使用新教材的一些肤浅的体会和对课程改革的理解。

一、新教材编写凸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基本课程理念

1. 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巧妙编排教材

概念知识在教材中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集中编排,将概念知识位于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之前,为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另一种则采用分散编排,将概念知识渗透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之中,主要是在学习物质性质的过程中,形成概念知识。集中编排强化了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但难点常常相对集中,这样安排既不符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认识顺序,而且也可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教科书的编者应该对学科体系加以调整,适当分散难点,设计合理的知识梯度。

对于离子反应的内容,旧教材是把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以及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在高一化学教材的第一章第二节集中编排的;而新教材则是分步给出:在必修1专题一“分散系”中先学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内容,这为学生通过导电性不同导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做好了准备。在必修2专题二中,以镁、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载体引入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以及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概念,而选修教材中将会有更深层次的学习。这样就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规律。虽然从教材逻辑顺序考虑,这样显得有些零乱,有把完整的知识逻辑体系割裂的嫌疑,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把知识呈现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经过这样巧妙的安排后,学生就能循序渐进,逐步掌握离子反应的理论知识。

2. 新教材编写根据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需要不断地通过自学来实现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庞大的信息资源,人人都应具备查找、分析、综合和分辨真伪的能力,注意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使用的能力整合到学科能力之中,将思维的活动过程与信息的处理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这种能力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锻炼。新教材作为一种“文化中介”,内容的编排十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在探究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旧教材对离子反应的概念是先给出定义,再用实验加以验证。而新教材是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探究导出离子反应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既让学生自主构建了概念体系,又让学生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新教材编写以实验为依托,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本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世界,并结合化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对于实现高中化学课程三维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教材离子反应部分设计的两个实验是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良好素材。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分析讨论、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被激发,他们科学探究的意识被唤醒,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得到提升,最终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新教材的编写推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

新教材给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是对教师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 更新教学理念,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新的理念下,师生间已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知识的“授”与“受”关系,而是能动的、平等的合作关系。师生双方都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参与者,其直接作用就在于促成学生的主动;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动性,是自我发展的探索者、建设者和参与者。化学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自主、协作、探究相交织共同构建新知的过程。在合作互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解决化学问题为纽带形成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这种联系中可以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氛围中促成学生学会学习和人格的健康成长,同时在合作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研究新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能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在信息时代,视教材为“圣经”已经不再可行。一套相对静止的教材永远无法承载一个不断变化的新世界。如果教材有什么内容,教师就教什么,而不考虑为什么教,怎样教,不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其结果是课程内容僵化,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化。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教科书只能是教学的范例,教师要参与新课程的开发。如对于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分析,只根据实验的探究,概念的立体感和形象感还不够,可设计精美的Flash动画,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强电解质的完全电离和弱电解质的部分电离。

3. 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教材的改革。基于问题模式的情景教学模式正受到师生的欢迎。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有效注意,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预期,并由此激活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原有知识;还可以很好地在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使学生产生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惑,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对于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概念的教学,作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模式:

创设学习情景,引发学生探究欲望(精美的图片:做了离子烫的美发、指纹鉴定)→导电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平台→灯泡亮度的不同,引出核心问题:导电性不同的原因?→分析讨论探究问题实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动画模拟,深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中心是学而不是教,教只是手段,教的目的还是为了学”的全新教学理念。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对新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

1. 离子反应部分没有编写与社会、科学联系的知识

新教材“离子反应”的内容编写方式体现了学科中心和学生认知中心的融合,但相对忽略了社会中心:没有出现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相联系的知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建议可适当介绍离子检验知识,也可适当补充一些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知识,比如:指纹的鉴定方法(硝酸银法:涉及银离子和氯离子的反应)、离子烫的知识(涉及离子的移动)和等离子电视等。

2. 离子反应的教学目标和课后习题设计吻合度不够

“离子反应”在必修模块中只是让学生了解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常常是离子反应,其最基本的要求是使学生初步建立离子观,而对于离子反应的表现手段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只要求复分解反应类型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由于习题中出现了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这部分内容也要把握尺度,不宜拓展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型和有关量的变化类型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但新教材化学1第56页第5题: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电解氯化钠水溶液。

(2)氯气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3)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共热。

(4)碳酸钙加入盐酸中。

(5)向氯化镁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

(6)铁与稀硫酸反应。

这道习题显然超出了新课标的要求。由于新课标在教材结构体系和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上出现新的变化,而新教材中的习题编写相对滞后,与新课标的要求不是十分一致。让老师在具体实践中对内容的深度和宽度把握不准,设计教学内容时困难重重,力不从心。

3. 教学内容偏多与学习时间偏少产生了矛盾

两本必修教材由原来高中三册书(三年用)内容的精华浓缩而成,内容多,难度难以把握,教师普遍感到课时不足,造成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比如离子反应在课程标准中就有以下知识和技能要求:(1)能区分强、弱电解质,能区分常见的强、弱酸以及常见的强、弱碱,并能书写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3)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显然,一节课的时间很难达成以上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少华,毕华林.化学课程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2]人教社化学室.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王祖浩.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

上一篇:描写动物外貌的优美段落下一篇:实习生儿科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