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散文

2024-09-28

学习散文(精选9篇)

学习散文 篇1

学习是我们目前来说最重要的任务了,中国就是这样一个硬式化教育的国家,我们不得不靠学习才能找到出路,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学习学好呢?

第一就是学习方法,为什么有的人学的很轻松而且学有余力?有的人却怎么学都学不好?那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但你却不可以把学霸们自以为很好的学习方法加在你的头上,因为毕竟“快人快学,慢人慢学”你必须自己慢慢的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好,不过你必须为此付出许多的精力,也必须坚持。

其次就是学习的习惯,我们从小就开始养成各种习惯,习惯用右手,习惯自己做事,习惯自己学习。当然也有不好的习惯,就像习惯晚睡,习惯起床不整理床铺,那么学习的习惯也就像这样需要慢慢养成,老程曾说:“优秀是一种习惯。”我们必须要学会优秀,习惯优秀,我们的学习才不会那么的费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了,坚持上课认真听讲,坚持完成学习任务,坚持完成计划,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坚持就做的下来并做的好的,但是要坚持好的习惯,坚持把不好的习惯改掉,坚持自我,不要盲目听从他人。

其实学好就三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坚持,只要好好的做好这三点,学习就不会那么大压力了,成绩也就会随之提升。我们必须要在这最后的一年里努力的学习,努力地考上一个好的高中,让我们那么久付出那么多的努力不要白费,要画上一个完美的、不留遗憾的句号,用我们的青春,好好的努力一把吧!

作者|九仁班 易子暄

公众号:每周简评

学习散文 篇2

一、基于诵读审美意义的范文选择

1.着眼人的文学素养和生活意趣的培养

阅读学生的散文,总觉得情感的抒发比较苍白。除了他们的文学素养不够以外,还有生活意趣的缺失。语文学习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学生常常对生活熟视无睹,如果缺少了对生活的观察、对生命的感悟,根本不可能有灵动的文字,因为文字的生命力和鲜活源于写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体察,对生命的感悟和创造。因此诵读的选文应该起到能够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真谛,体会生活情趣的作用。只有热爱生命,才会悉心观察生活,乐于表达真切的情感。当然要能生动地表达出来也离不开长期的文学阅读的滋养。朱自清之所以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就在于他的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生活的意趣,否则诸如“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初恋的处女的心”“温润的碧玉”这样描摹感受的文字是不可能诉之于笔端的。每个人对生命本质的理解是不同的,而朱自清作品中表达出的生活的情趣在于他对生命本质就是基于生命最为尽情的爱的那份执著和朴素。这也应该是通过对需要诵读的文本的审美鉴赏告诉学生的。

2.体现散文文本创作的精髓和作者的真情实感

散文的意境和线索是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表达和外在形式的显现,因此,诵读要以促进对作品的理解为目标。好的散文讲究意境。王国维主张“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选择学生诵读的作品一定是情韵深刻而丰富的作品。指导学生诵读,只有让他们领略了散文作品的意境,才能抓住把握作品的格调和灵魂,读出作者的情感。而把握线索的意义,对阅读的深入和指导学生写作都非常重要。

3.发挥散文写作的“例子”和效能学习作用

从泛读的意义上看,散文的阅读篇目的选择可以是宽泛的,但从范文学习的意义上考量,必须是精要的,要具备“例子”的作用。从高中散文学习上看,宜选择遵循“形散神聚”创作原则的散文。

散文线索的探究意义。散文线索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找出线索、理解线索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莫怀戚的《散步》在亲情、生命、使命上对人们都会有启发,但从散文的主旨上看,把握“散步中对走大路还是小路的选择”的散文线索,才能理解作品的意旨,理解作者对担负责任、对敬爱长辈的看重,才能理解作品清新和谐画面中那种神圣和凝重。有些学生写“散文”之所以不像散文,就是缺乏散文线索。

散文意蕴的学习意义。散文的美,主要体现在意辞美上,散文的意境需要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审美的情趣和格调。好的散文语言无论作者是浓墨重彩还是白描,一定是精心描绘而又自然流露的结果,这样的语言如“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因此从阅读鉴赏和诵读指导的深层次要求上看,对散文语言的学习需要下工夫,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品味和朗读。

二、基于对作品审美意义理解的诵读教学设计

1.诵读法的选择

有研究表明,单纯的朗读和泛读能够在人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大量、反复的朗读和背诵促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无我状态,进入注意力专注的状态,无意识的回路被打开。这种生理机能的反应对灵感、直觉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都有好处。

诵读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手段,是建立在读懂作品的基础上,能够准确、流畅地运用声音,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手段。较之小学生,高中生不太愿意朗读,往往采用默读法浏览课文。因此,要培养高中生的朗读习惯,需要选择适合运用诵读法的作品,精心指导掌握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诵读,要让他们明白朗读的真谛在于作品是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因此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受到冲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读的工夫是以读懂作品为前提的。其实,不是每一篇散文的学习都要朗读,如果仅把朗读作为让学生开口读一读课文,学生是懒于读的,了无趣味的,也不可能发挥朗读的效果。因此,在散文教学中一定要精心选择适合运用诵读法教学的课文,而且教学中,一定是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

2.诵读法的运用

诵读和审美鉴赏是不可分割的。朗读是一种技术,他需要停顿的表现、重音的处理、节奏的安排和语气的变换,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基础之上的技术掌握。反复锤炼的过程即是提高朗读技术和不断理解作品的过程,也是孰能成诵的过程,较之机械的重复,体现的是有意义学习,给学生带来的是掌握学法的收效。朗读也是一门艺术,朗读中对声、势、力、韵的驾驭,就是在把握作品精髓的基础上,能够科学地发声,将朗读者的感情完全投入到作品中,创造性地再现作者情感的过程。

师生运用朗读营造审美情境。首先教师范读是不可替代的。教师范读,是教师用朗读的方式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对作品理解的程度,具有直观性、现场性和感染性,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其次,高中学生的朗读指导侧重在对作品内涵的深层次的表达和对需要学习的散文技法的体悟。如果师生的朗读能显示散文的意蕴美,给人以听觉的愉悦、情感的感染,甚至美的享受,那么从文字到声音,从作者到读者,通过语言媒介,经过文学审美体验,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诵读是基于文本理解的个性化表达。新课标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因此,高中生的朗读应以学生的个体朗读为主,整齐划一的集体朗读意义不大。从对学生阅读鉴赏上要求,要把握主旨、揣摩文意,准确是关键。而对于诵读,应该是尊重原著基础上的再创作,按袁行霈所说“意境是作者主观意志情感与客观事物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散文创作本来就是作者面对客观世界,驰骋想象的主观的情感世界的表达,因此诵读者面对作者再现的情景交融的世界,必然也要联系到自己的想象和独特的感悟用声音艺术塑造作品,因此,诵读不但对鉴赏有帮助,是培养语言力的重要方法,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蒋荫楠, 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76.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152.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89.

新闻向散文学习什么 篇3

关键词:小中见大;紧扣主题;积蓄感情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02-01

新闻和散文有什么关系?新闻向散文究竟该学习什么?首先说背景。背景在消息里,是对新闻事实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或者还有其他。背景的作用,按美国李普曼的话说,是“要提供读者一个亲切的立足点。”《要学会写新闻》一文中说,要把新闻写的得“立体化”,“你的在你的新闻里,每一次供给他详悉的注释,纵断面和横剖面的背景,色、香、味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

能做到这一点,想做到这一点,笔者建议,不妨从散文里吸取一些“营养”

清朝全祖望的散文《梅花岭记》写明末史可法守扬州,城陷殉国,葬衣冠于梅花岭。作者用背景材料记述了一些和梅花岭有关的其他忠烈事迹。尽管人物不相干,却使作者的褒贬更鲜明。散文《游三游洞记》运用了唐朝白居易、白行简等人会与夷陵,同游此洞得名的“三游洞”背景。在现代散文中,鲁迅的《风筝》以儿时的往事来写自己的真诚和追悔,从而衬托出悲哀而愤慨的心情。

散文的背景包括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事物存在的条件、与事物有关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以及人物个性、经历,还有传说、诗词等。

无论运用哪种背景,都要处理好背景材料与新闻事实的朱从关系、因果关系、局部与全部的关系。这是些消息是时值得注意的一点。

那么,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究竟该谁主谁从呢?一般来说,最近发生的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的关系,当然是以新闻事实为主。不过,新闻事实还包括广大受众共同关心的、欲知而未知的鲜明、突出、特殊的事实。例如,党和国家的机密不到一定时机就不能些新闻。时机成熟了,如果做新闻公布时,仍然能吸引人。又如:每当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国外新闻机构时常发一些配合性的新闻。1980年5月21日,新华社宣布我国向太平洋海域成功试射了洲际火箭,次日,合众国际社就发表了题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背景性专稿,它运用的材料除了很少部分是1970年以后的以外,大部分都是在1955年以前的材料。

类似西方“背景性专稿”的消息在我国基本上是个空白。而这一任务常常是以回忆文章,报告文学能够代替的,其发表速度往往不及消息快,语言不及消息简洁。我们应该填补这块空白。允许一些“背景性”消息的出现,就像散文阵地上允许出现《歌声》这类散文一样。

新闻在运用背景材料时应该向散文学习些什么呢?简要地讲,应该学习紧扣主题,为了立意;小中见大,注意分寸;针对性强,解答疑问;欲扬先抑,巧设伏笔;出奇制胜,感情激越;灵活运用,蕴含哲理;渲染气氛,蓄积感情。

散文讲究背景材料的运用,这同样适用于新闻。因为,任何新闻事实都有来龙去脉,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空间、环境;都在对比中存在,新旧中生存;都与其他事物有着内部或外部的联系;都限于自身或外界的条件……

新闻的语言要求准确、鲜明、生动,具有说服受众的形象力量。从这一点要求出发,话就要说的具体,没有具体的描写,新闻语言的形象也就是一句话。在文学上,散文中的形象性第一要义就是具体描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比“贫富悬殊”来的具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比“黄河水是从很高的草原上流下来的”要形象具体很多。文学作品的吗,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形象化,但如果把具体的描写抽掉,只剩下故事梗概,那就如同把鲜菜晒成干菜一样、味道也差远了。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家喻户晓、世代久为流传的故事本来就很动人,但是如果简化成这样:祝英台去求学、碰到梁山伯,两人相爱,父亲不允许,后来梁山伯死了,祝英台也死了。这样的故事还会有什么感人的力量呢?正是因为梁祝之间的结拜、同窗、十八相送等血许多具体生动的细节、才使故事产生感人的量。

新闻的基本特点使用事实说话。夸张不行,用写小说的办法写新闻便不行,散文可以。真正的新闻只能是用老老实实的事实来表达我们的立场、观点。因此,它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具体的,不能以抽象空洞的话去代替。“你所看到的客观事物,总要使得没有看到的人也浑如在眼前。”这应当是一个恰当的要求。所以,新闻要通过对具体场面和人物的描绘,使读者或听众有亲临其境之感。

如何使新闻语言更具体、形象,在这方面,许多经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良好经验是:不要使用意义含糊的词语。含糊的词语以及某些形容词的运用,不仅无助于使语言形象生动,而且只会使人感到难以琢磨。使用明确具体的用语,不仅比一般叙述更为准确有效,而且可使受众立即想到具体的事物;避免使用千篇一律的语言,要捕捉那些具有人物个性的语言。

结语

应有背景而无背景扥消息,如同没有绿叶衬托的花,单调、不鲜艳、不动人,缺乏一株生长在土壤里的花所表达出的“立体感”。愿背景材料这片“绿叶”在新闻的“园地”占有一席之地。

散文:学习记录小站 篇4

为了找个没熟人的地方就开了百度博客,结果竟然被泡泡发现,我忘记曾经加了她百度好友了;

于是转战豆瓣,结果豆瓣上好友也聊了几个,继续逃;

在新浪上开了博客,却很讨厌新浪的页面,那里成了关注其他有意思博客的工具;

到Blogger上写了几次,又厌烦;

最后在哥哥的推荐下,安家于大巴,坚持每次记录自己的琐碎事情。

以后,这里就是专门记录自己学习点滴的小站吧。

不管做什么事情,最可贵、最可怕、最难得的.便是坚持二字。很久以前就注册了,之前不过是小打小闹。十一月开始,认识了小笳姐姐,互相不断鼓励,现在养成了每日上的习惯。不过有一点我还需要克服,那就是上网学习时,脑袋似乎是悬浮的,一定要静心踏实才行。

谈学习的散文随笔:论学习方法 篇5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目标,有了目标才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到了最后自己干了什么都不知道,这不是很愚蠢吗?由此可见一个目本一标的制定是很重要的。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比赛,名不见经传的日本运动员山田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冠军。当记者采访他成功的秘密是什么时,山田先生只说了“凭智慧战胜对手”一句话。人们对此就是不理解,马拉松比赛凭的就是体力耐力,个子不占优势的山田本一岂不是故弄玄虚?过了两年,山田本一又参加了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他还是一路领先轻松摘取桂冠。同一个记者采访他时问了同样的问题,山田先生还是只回答了同样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十年后,山田本一退役当了教练,在其自传中首次披露了其成功的秘密。原来山田本一每次比赛前自己先驾着车沿着比赛的线路走一圈,并把沿途醒目的标志记下来。比如第一处是银行,第二处是红房子,第三处是一棵大树……一直记录到终点。比赛时,他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完第一段,然后信心百倍地向下一个目标冲去。这样,全程四十几公里被他分成若干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以前比赛,他总把目标锁定在彩旗飘扬的终点,只跑到十几公里他就全身疲惫,被后面遥远的路程吓倒。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要传达的意思要显而易见:好高骛远对自己回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那为什么不脚踏实地,把当下过好呢?

有了前进的目标那就得要使力了,也许兴趣是一剂良药。我来问问大家,你们王者荣耀什么段位了?像我这样万年老黄金应该不多了吧?据我所知许多人会在赛季结束前疯狂上分吧?有些人有时间限制的不把两小时打完是不是觉都不睡?你是否听过一句话叫“要是你学习有游戏那么认真就好了”。为什么你游戏玩的那么好?原因是你对他感兴趣,你愿意花时间去练习它。如果这份兴趣转移到学习上呢?我这次考试多少名?作业系统写完没?考点复习了没? 还差多少才能把荣耀王者梁婧雯刷下来?显而易见,兴趣是一个无解的指路人,它不但帮你指路,还拽着你跑,不是很OK吗?那怎么培养兴趣?我认为主要还是培养成就感,你可以试试把之前成绩不错的试卷拿出来秀,当别人羡慕你的时候,你就会想着更新一波了。当然一味埋头苦干也是不行的,这样迟早会被干傻的,劳逸结合十分重要!

这些就是我的观点,理论上是完全行的通的,但还是要去付诸行动,对吧?

作者|九仁班 刘金昊

认识学习说明文散文特点 篇6

【目标解说】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或阐 述事理,目的都在于给人以知识。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说明文。

1.如何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认识并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点之一,事物的特征是事物之间得以区别的标志,是作者通过观察、思考,进而概括出来的本质属性。事物的特征,有的是外部显露的,如形态、方位等;有的是内在的,如性质、作用、功能等;也有的既有外显的,又有内在的,如结构、发展变化、分类、制作等。阅读说明文时,要注意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说明事物特征的。

在解答有关说明事物特征的问题时,要认真分析重点词句,特别是每一段的中心句,事物的特征一般隐含在这些中心句中。中心句有时见于段首,有时见于段尾,有时也见于段中,阅读时要仔细筛选。

示例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②指纹就是表皮上突起的纹线。③由于人的遗传特征,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④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小小的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⑤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旋涡的,叫斗形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形纹;有的纹线像弓一样,叫弓形纹。⑥各人的指纹除了形状不同之外,纹线的多少、长短、粗细等也有差别。⑦即使是父子、母女、孪生兄弟或姐妹,即使他们的相貌极为相似,但指纹也有明显不同。⑧据说,全世界的50多亿人中,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呢。⑨更有趣的是,指纹是胎儿从第三四个月便开始产生,到六个月左右就形成了。⑩当婴儿长大成人,指纹只不过长大增粗,它的形状特征却固定不变。

△歌剧《白毛女》中,黄世仁强迫杨白劳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卖女儿的“文书”上的做法,说明指纹具有——的特征。

2.如何辨别说明顺序?

介绍事物,阐明事理,只有做到“言之有序”,才能使人明白易懂。说明顺序应当依据事物本身的特点及说明的目的来确定。一般地讲,说明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以时间的先后为序,使读者从时间变化的脉络中明白事物的演变过程,这种说明文,常常用于说明事物的成因、演变、操作程序和制作过程等。

说明事物的形状布局和构造一般采用空间顺序;以这种顺序说明事物,要根据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或远近、或内外、或上下、或前后、或左右、或从局部到整体等。说明事理的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如由表及里,由因到果,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等。有时为了更清楚明白地说明事物,常综合地运用以上多种说明顺序。

另外,还有一点须作说明的是,有些试题从结构上来考查对顺序的把握,这可以从“总一分一总”、“总一分”、“分一总”三种形式上加以考虑。

示例

早餐决定着一天身体可以产生多少能量,而能量产生的多少则决定着精力和自我感觉是否良好。

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靠糖,其次是靠脂肪和蛋白质氧化产生的能量。只有当血液中有了适量的糖,身体的每个细胞才能随时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能量。在正常情况下,血糖维持在80—120毫克/100毫升的水平,这样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人的精神也会觉得轻松愉快。不吃早餐或只吃些稀饭去上学,就很容易出现血糖低的现象。当血糖降到65毫克/100毫升时,人们就会感到饥肠辘辘,很想吃些东西。如果血糖继续下降,就会出现心慌、出冷汗、脉搏加快、进而晕厥,医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低血糖反应”。脑细胞对低血糖反应最为敏感,当血糖减少以后,人的思维开始变得迟缓,思路迟钝,学习成绩下降。因此青少年应当重视早餐质量,吃好早餐。

△按说明顺序分类,上文属于()。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

△从结构上讲,这篇短文采用的是什么顺序?

3.如何辨识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说明文总是根据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列数字。一般来说,打比方能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通过一些具体、熟知的事物作比较,更能突出所说明事物的特征;举例子能把复杂、抽象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列数字能精确、科学、鲜明地说明事物特征。

示例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鸟类,并没有确切的数字,估计大约有9000种,分为27个目,160多个科。

据统计,北极的鸟类共有120多种,其中多为候鸟,常驻的鸟类有12种,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南极的鸟类只有43种,永久性的“居民”大概只有企鹅和贼鸥而已。而企鹅到底算不算鸟类,至今仍然大有争议。生活在北半球的所有鸟类,大约六分之一要到北极繁衍后代。据一位在北极草原观察和研究了十多年的鸟类专家说,光在阿拉斯加北极地区,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候乌在这里安家落户。

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这是因为,北极不仅有辽阔的草原,丰富的食物,而且还有安静而干净的环境,很少人类干扰。南极则没有这个条件,南极的候鸟只能在附近作短距离的南北迁移,飞得最远的是信天翁,可以绕南极作长距离的迁移,但却并不往北飞行。南半球的许多候乌宁可遥遥数万千米飞到北极越冬,也不愿意到南极去送死。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4.如何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是第一位的。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要求说明事物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阅读中要注意辨析文中是怎样运用限制、概括等手段来修饰中心词语进行说明的。说明文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其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的。

说明语言的严密,指的是按照事物之间或内部的内在联系,用语言确切地反映出 来,语言表述的意思必须与说明对象的本身特点和情形相一致。

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与严密,主要从时间、空间、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方面去拟题。答题时一般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词语或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一是词语或句子所涉及的方面在说明语言上总的作用。应注意的是,有些词语或句子,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准确,是模糊的,但这模糊正反映了事物的实际存在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恰恰是准确的。示例

说起赤道气候,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暑气蒸人,大雨滂沱。因为这个地区是地球上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其实,赤道地区也有冬天,气温也明显下降,一些树木也一样落叶。每年6月至9月,是赤道地区的冬季,昼短夜长,久阴不晴,气温凉爽。有些树木纷纷落叶,人们穿着衬衣扫落叶。待到它们再长出新芽时,春天就来了。

有趣的是,在同一个院子里,一边是叶落枝秃,冷冷清清;另一边却是花繁叶茂,生机勃勃。高大的刺槐,只剩枝丫,而身旁的芒果树、油梨树和夜来香树却正绽蕾扬花,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那边在扫落叶,烧荒草,这边依然是“绿叶咸荫子满枝”,木瓜、香蕉,黄色、绿色,层层叠叠。

更有趣的是,在这一季节一些树落叶和发芽同步进行。比如,八角茴香树,树冠如盖,叶如巴掌大小,随着黄叶飘零,新芽已开始绽出。叶黄、叶落、发芽、成叶,前后仅两个星期。细心观察会发现,八角茴香树的落叶不在冬季之始而在冬季之尾。每当它的叶子变黄飘落时就预示着冬天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气温明显升高,故而人们又称它为报春树。△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①这个地区是地球上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②气温也明显下降,一些树木也一样落叶。..

③叶黄、叶落、发芽、成叶,前后仅两个星期。.

④更有趣的是,在这一季节一些树落叶和发芽同步进行。.

5、如何阅读科技说明文

科技说明文以介绍自然科学、专业技术和生产方面的知识为主,涉及面极广,大到宇宙,小到一粒原子,人类所创造的各个知识领域,都在其范围之内。它具有以下的特点:

①知识性。科技说明文及科普文章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记叙文给予读者的是形象,议论文给予读者的是说理,科技说明文给予读者最主要的就是科技知识,因此知识性是科技说明文最主要的特点。

②科学性。科技说明文既然要传授知识,普及科学,就必须具备科学性。科技说明文要如实地说明客观事物,给人以准确、可靠的知识;同时,科技说明文的科学性还表现为语言的高度精确,它使用的词汇含义要确定,句子不能有歧义,使读者从文章的解说中,准确了解作者所要说明的对象。

③趣味性。科技说明文的内容大多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引人人胜,有很强的可读性。因此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使知识的讲述趣味盎然,是科技说明文的突出特点。示例

生命必定要死亡吗?不,有两个事实可以证明:第一,任何生物的生殖细胞就是永生不

死的。它们已经不断分裂、不断生存了几千万年以上,而且还在继续生存下去。没有生殖细胞的永生,也就没有物种的延续。第二,癌细胞不会自动死亡,也是永生的。海拉细胞,这是多年前从一位叫海拉的女子身上收集到的子宫颈癌细胞。它一直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里分裂繁殖,每24小时倍增一次,生长分裂极其旺盛,至今已传了上千代,仍没有死亡的征象。海拉早已死亡多年,而她的癌细胞却能永生。这里的奥秘何在呢?

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1次分裂开始算起,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为什么癌细胞与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利克认为,这是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结,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交换,而癌细胞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如果我们将癌细胞或生殖细胞永生的机理弄清楚,并应用于人类,岂不是也可让我们的体细胞获得永生吗?如果体细胞也与外界进行遗传信息交换,是否也可无限期分裂而长生不老呢?有一位细胞学家,利用遗传工程学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结合),促进了遗传信息的交换,使神经细胞分裂了100次尚未衰老,依然生机蓬勃。

△简要概括上文第一段的内容。

△从文中介绍看,癌细胞为什么能“永生”?

△上文第二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第三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第二段末尾一句为什么要用“也许”一词?

小 说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通过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因此,在分析小说主题时,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其次,还要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归纳小说的主题一般用“通过记叙(描写)„„表达(赞扬、揭露)„„”的方式。示例

每逢山溪水涨,他就守候在溪边,把他的学生一个一个背过小溪。惊悸的浊浪,滑溜溜的卵石,使他名声远播,某报撰文颂曰:《人桥》!

不久,他被提升为文教办主任。

接替他的是一个娇小的姑娘。姑娘没有勇气涉过小溪,更谈不上背孩子渡水,于是一到雨天黄昏,对岸就排着一支家长队伍,一律裤腿高挽。

姑娘开始了奔波。她给文教办写信,向教育局长报告,跟乡长争吵,掏出自己的工资带头集资……不久,小溪上架起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桥。孩子们可以顺顺畅畅上学了。姑娘至今还在山村小学,教着四年级的50名学生。

△小说中两个人物做的同一件事是什么?各自采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对文中两个人物,作者所持情感态度是否一样?为什么?

△删掉最后一段行不行?为什么?

△结合以上各题的分析,归纳小说主题。

散 文

“形散神不散”,是人们用来概括散文特征的常见说法。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即选用了怎样的材料,材料又是怎样组织的,采用了怎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等。

散文的“神”就是散文的主旨,即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所谓“形散神不散”,是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材料是“散”的,但一经布局谋篇,其“神”始终不散。如何分析散文的“形”?首先要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其次要理清散文的线索,如抒情散文一般都是以某种感情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应抓住所托之“物”、所借之“景”进行分析。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人手,它们是理解散文主旨的钥匙。这样的句子往往由作者直接点明,常常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关联过渡的地方,形式上多为议论抒情句。它是作者对所描述内容的直接评价,是散文的“文眼”。

乡愁是一杯酒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身在异乡的游子,也有很多深深的不能言表的思乡之苦。

我的思乡并不在风清月明的中秋,或是登高远望的重阳,而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比如,单位发了两箱饮料,几大瓶食用油;或者逛街的时候看见了一段很合适妈妈那个年纪老太穿的衣料;要不就是莫名的伤心情绪低落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端起乡愁这杯酒。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陪一位上海的大姐去东山扫墓。这并不是一个凭吊亲人的季节,无雨无风,生机勃勃,她却一样的庄严和凝重。在疾驶的车上,她告诉我:三天以后,她们全家就要移民到阿根廷了,临走之前,最牵挂的一件事,就是来看看父母。这次一走,也许十年八载才可以回来一次,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她带了一捧父母坟前的泥土,并虔诚地从香火缭绕的西园寺请了一尊观音。看着她静默地做这一切,我自己也被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浓重的乡愁包围着。从此以后,她和她12岁的女儿从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飘散回来的乡愁,不仅仅是对熟悉的上海,更是对我们这个大中国。

少年,是的确不大识乡愁的滋味的。14岁那年,我离开父母兄长去外地上学,写回家的第一封信,被泪水浸泡得字体模糊,却不知重写一页,固执地以为父母为我牵肠挂肚才心满意足。而现在写回去的信,满纸的阳光灿烂,谈笑风生,而放下笔,长叹一声,才知道心底弥漫着无尽的乡愁。

乡愁是一杯酒,岁月越长,越是浓郁醇美。去年冬天,提了生日蛋糕去看望一位84岁的阿婆。古老的宅院和床幔,古旧的气息。墙上挂着她年轻时的照片,典型的江南女子,大家闺秀的模样。她自己做了一辈子医生,思想也不一般。在那个封建时代她勇敢地爱上了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药店伙计,并终于在38岁那年在当地政府的干预下嫁给了自己的心上人。听她的经历,就像是在读一本才子佳人的传奇;但看见她时,她却躺在古老宅院的古老床幔里。她静静地笑,也喃喃地叹息:“我现在真想回宁波去。”宁波是她的老家,她是被母亲抱在手上离开的,而今临近生命之旅的终点,她回那个心目中永远的老家的念头却越发强烈了。宁波对她而言是陌生的,但思乡的感情却一日胜似一日的真诚和浓厚。

就是这样的啊,乡愁是一杯酒,是一杯千百年来被无数思乡的人吟咏过的陈年佳酿。你可以豪爽地仰头一饮而尽,但岁月之手会悄悄地在为你斟满,直到有一天,你真的醉倒在这世代流传的乡愁里。

△文章扣住“乡愁”选取了哪几则材料?

△说说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

△文中划线的句子含义是什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作者在生活中对某些事物有所感触而借助记叙、描写、议论来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其特点是通过描写某一事物的具体形象,运用象征手法(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赞扬的事物上的写法)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抒情散文多用这种写法。

阅读时可从以下方面人手:首先要把握此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即先托物后言志物+情意托物寓意,或象征体+象征意义托物言志。其次要分析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格。托物言志的文章往往把大量笔墨花在对所托物的外在的形和内在的质的描绘上,以使所托之意有依附。然而这又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的目的还是“意”,即与“物”相应的精神、品质。分析时要从“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人手,揭示其象征意义。第三要抓住“物”与“意”之间的类比点即相似点,看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的。

示例

穿过阴沉沉的云层,柳絮般的雪花被朔风裹挟着,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漫天是飞舞的雪花,遍地是晶莹的积雪。这时倘若你有兴趣出去走几步,那么你的头上、肩上准能披上一块缀满了雪花的洁白纱巾,你的眼前会自然地涌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银装素裹的美景。一股赞美之情会油然而生,真美啊,雪花!雪花是那样的洁白,她是白的精灵!她是纯洁的,容不得半点肮脏的东西。人们常用“琼花碎玉,冰肌玉骨”来形容她的纯和美,这可一点也不过分。

自然,和那雍容的牡丹,清雅的水仙,火红的石榴相比,雪花的美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雪花却有自己的风格。她做出了贡献,从不居功,从不炫耀,她从高空中落下来,便尽全部力量去杀死病菌害虫,悄悄地充当庄稼的“卫士”。大阳升起后,她又无声地融化了以渗进尘土里,滋润着花草树木,哺育着庄稼的幼苗,催促着春姑娘的到来。

雪花是纯洁的、朴实的,又是坚毅的、无私的。

当第一片雪花落在地上时她马上就融化了,但紧接着第二片,第三片……一片接一片,前仆后继,大地终于被雪花的魅力折服了。一片雪花的厚度只能用微米计算,那么一寸积雪包含多少片雪花呢?算出来恐怕是个惊人的数目,正因为难以计算的雪花不断降落下采,才装扮出一个银色的新世界。

雪花,你是美丽的花,你是品质高尚的花。纯洁,、朴实、坚毅、无私,是雪花的品质,也是中国人民的品质啊!当我赞美雪花的时候,我自然想起了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祖国文明的人民比雪花更美、更高尚。

△文章第一段对雪花的描写,突出其怎样的特点?

△文中哪些句子描写雪花无私奉献的精神?

△赞美雪花的品格是本文的抒情线索,请从文中找出概括雪花品格的语句。

冰心散文与传统散文意象分析 篇7

以山水天地为意象自古就有,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山水散文的奠基时期。代表作有邮道元《水经注》、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唐宋是山水散文的高峰时期。代表作有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柳宗元《永州八记》等。借喻山水而说理抒情的散文还有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石钟山记》、《赤壁赋》等。吴均《与宋元思书》中描写了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的“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明末清初的山水散文代表作家有公安三袁、李流芳、张岱等。他们大多淡泊名利、寄情山水, 小品随笔幽冷空灵, 追求一种脱尘的逸趣。

写景是散文创作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冰心散文的写景有她自己的特色, 笔调善于变幻, 色彩明朗, 清丽而典雅。但更重要的是她善于用清新隽永的文字, 把人物、情景、感受融为一体, 以景显情, 或者融景入情, 情景交融, 能够把抽象的感情化作委婉含蓄的艺术境界。《往事一之十四》就是以大海为题材的作品。作者在描述心目中的海的女神时, 或用“艳如桃李, 冷若冰霜。”来形容海上云霞的明媚和风雨的阴沉。或用夸饰以女神曳着白衣蓝裳, 头插新月的梳子, 挂明星的缨珞, 翩翩地飞翔, 来描绘海的美丽。还有的认为“海太大了, 我太小了。”全篇既把海景的变幻渲染得溢彩流霞, 又点出海的神秘、有容、虚怀、广博。冰心从海的女神的轻柔的潇洒的丰姿中, 悟出人生的理想境界像海那样温柔而沉静, 像海那样超绝而威严, 像海那样既广博精深, 又虚怀若谷。这些特点启迪人们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文章的思想内涵也得到升华。因此, 冰心笔下的大海就不是纯粹的自然形象, 而是同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充溢着中国特色的大海了。

在冰心的笔下, 天地也有了人的情感。如在《寄小读者·通讯二十九》中, 作者这样绘北方蔚蓝的天“清晨起来, 揭帘外望, 这一片海波似的青空, 有一两堆洁白的云, 疏疏的来往着, 柳叶儿在晓风中摇曳, 整个的送给你一丝丝凉意”。这段景物描写简直就是一幅水墨画。这蓝白相间, 不仅增加了画面的明净, 而且给人以动态的美, 再加上绿色的弱柳迎风摇曳, 整个画面色彩明朗, 基调欢快。这是描写作者客居异国三年之后, 刚刚回到祖国那种愉快的心情。

二、以花草树木为意象

在古代的散文中, 存在着大量的描写自然景物的篇章。尤其是山水散文, 不仅描写山、水、天、地等意象, 同时对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也相当繁多。如庚信《小园赋》这样写到“云气荫于丛蓄, 金精养于秋菊。”“落叶半床, 狂花满屋”, “草无忘忧之意, 花无长乐之心。”作者用寥寥几笔, 把自己被留长安思归故乡而不可得的心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来, 因此满园中的花草也带上了作者的忧愁之色, 借景抒情, 抒发了自己被强留北方的哀怨之辞。

冰心散文受传统散文影响很深, 因此传统散文中的意象也经常出现在冰心的作品中。例如在《寄小读者》里, 作者写她一次雪后游山, “一月十九日晨, 是雪后浓阴的天。我早起游山, 忽然在积雪中看见了七八朵大开的蒲公英。我俯身摘下握在手里, —真不知这平凡的草卉竟与梅菊一样的耐寒。接着, 作者用她那超出世俗的高见, 赋予蒲公英高贵豪华的殊荣, 将其编成一个“王冠”, 为她的“女王加冕”, 这一盛举, 顿时使蒲公英高贵起来了。接着作者这样写到“没有蒲公英, 显不出雏菊没有平凡, 显不出超绝。而且不能因为大家都爱雏菊, 世上便消失了蒲公英不能因为大家都敬礼超人, 世上便消灭了庸碌。”作者对于蒲公英的深切情感, 在唱出了对这一平凡小草花的赞歌之后, 意犹未尽, 竟把文章从常理上升到哲理上论述来了, 表面上讲的是蒲公英, 实际上讲透了世界的璀璨辉煌的万事万物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其深意就是作者文后所说“到了满山满谷都是菊花和超人的时候, 菊花的价值, 反不如蒲公英, 超人的价值, 反不及庸碌了”。冰心散文中的意与传统散文中的意象有很大的关联。

前人曾这样评价冰心, 以她的“情致和技巧, 在散文上发展是最易成功的。”的确, 冰心以她的丰姿绰约、轻倩灵动的彩笔, 抒写了一曲曲爱的歌、情的歌, 疏朗的笔致, 丰胶的神采, 醇厚的情味, 给读者留下了极为难忘的印象。重温冰心的散文, 对我们的散文创作和散文评论是不无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冰心:《冰心选集》,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

[2]沈义贞:《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王炳根:《冰心·非文本解读》,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3年。

学习散文 篇8

那么,如何提高议论性散文的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对这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以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为依据,从文体的视角来对议论性散文的教学进行反思和建构,遵循“基于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认识——基于语文阅读能力形成规律的议论性散文的阅读实践”的逻辑,来确定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一.基于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可从学习心理学的视角来进行分析。

(一)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的启示:学习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学习的结果导致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将人类学习的结果分成五种类型,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他认为,中小学教学应该以智慧技能为中心,智慧技能学习具有层次性:从辨别开始,其后依次是掌握概念和规则,最后运用习得的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从而获得高级规则。掌握概念和规则并能熟练应用概念和规则办事,是智慧技能学习的本质特征;以智慧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设计必须反映智慧技能学习的这一本质特点。①用这一理论来分析我们所说的培养语文能力,其实质就是形成智慧技能,也就是运用概念、规则来读写的能力。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②即师生从具体的课文(“例子”)中归纳概括出有关读写的概念和规则,并用来指导阅读与写作,在读写实践中形成能力。

(二)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

根据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我国语文教育的理论,我们认为高中语文读写的重点是概念和规则的学习,是一种高级技能。在教学中,要按照概念和规则的学习过程来设计课堂教学,即经过习得阶段、转化阶段、运用和迁移阶段来培养学生能力。我们依据这一学习特点,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教学设计的原则,探究高中议论性散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改进的环节,形成了有效的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策略。

1.习得阶段: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理解、归纳有关的概念和规则。学习议论性散文的第一步,是要通过多篇课文的阅读,掌握议论性散文的概念,把握其文体特点(规则)。语文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我们认为“例规法”更好,即让学生在一类文章的学习中逐渐感知和归纳,从多篇课文(即叶老所说的“例子”)中习得支配其读写行为的概念与规则,即“举三反一”。

2.转化阶段:运用有关的概念、规则进行练习,教师及时反馈。从例子当中归纳、概括出概念或规则,仅仅是举三反出了“一”,要让这“一”支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行为,还需要进行练习,促进概念、规则在新情境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应用情况,老师要及时进行反馈和校正。

3.运用和迁移阶段:在新情境中独立运用,形成技能。在具体的读写任务中,学生对规则的适用范围、条件和结论有清晰准确的认识,能把已内化的规则迁移到更高级的问题解决之中,在材料取舍、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中综合运用各种规则,形成了较强的语文能力。

语文学习中我们一直强调多读多写,但是“读什么”“写什么”,如何“多读多练”才有效,学习心理学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有效练习,是学生读写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课堂之外的“用”语文,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

二.按照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规律,设计议论性散文单元的教学过程。

(一)议论性散文单元教学设计的依据

阅读教学应从“辨体”开始,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的门径和抓手。学生阅读作品的过程,就是感受文体、解读文体、欣赏文体的过程,就是通过把握文体特点更好地进入作者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过程。对阅读中把握文体重要性的论述有很多,如台湾著名学者徐复观认为“文体是作者与读者互相交通的桥梁”。潘新和教授指出:“阅读与写作思维,都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不得要领。读等于未读。”③具体到高中议论性散文的教与学,如不掌握其文体特点(也就是“这一类”文体的概念及规则),阅读将无章可循,阅读教学也不得要领。我们对该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是:

1.符合高中阅读教学的规律,注重在阅读优秀作品中掌握读写规则,提升语言素养,由“道”及“文”,重在“文”(也就是读写规则的学习)。

语文课堂上概念、规则的例证有多种表现形式,最常见的还是课文这类例子。与其他学科以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材不同,语文学科是选择单篇课文作为教材,每一篇课文涉及到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诸多要素,文本价值的丰富性与教学目标的隐蔽性并存,既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导致了语文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盲目性、随意性;加之语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教学目标的多元和综合,因此,确定单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与内容难度相对较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习得概念、规则的前提,前者帮助学生通过积累感悟、熏陶感染获得人文素养,后者帮助学生获得语文运用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单元中每篇课文学习的价值,确定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科学的学习序列。我们归纳了议论性散文这一文体的四个主要特点(规则),作为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1)情感上重在抒发自我的感悟,情理交融。(2)选材上以小见大,以象写意。 (3)结构上形散神聚,收放自如。(4)语言上讲究文采,个性鲜明。endprint

2.符合学生语文能力形成规律,强调积累和实践,由单项到综合,由习得到练习再到运用,在“读”和“用”的实践中建构语文知识,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思路是:以议论性散文的四个规则的学习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作出合理的安排,在一系列有机联接的课文学习、读写实践中逐步提高,由点到面,由单项而综合,由单个规则到多个规则,逐渐形成综合运用多个规则的问题解决能力,体现出语文阅读能力形成的清晰性、渐进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二)议论性散文单元阅读教学的具体设计

本单元是作家从生活细节生发的对于生活与文化的哲理性思考,教师可以借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时空变化、人际关系、情感与理性、过去与未来,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语文阅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也是为了达成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中“态度”这一目标。

当然,本单元阅读的重点还是在议论性散文的概念和读写规则上。语文概念、规则的学习有其特殊性,从单节课的角度看,大多时候不是语文规则学习的完整过程,这一过程往往要分散在几节、十几节课乃至整个学期、学年之内的语文课上。整体着眼,才能科学的安排用几个课时对课文进行分析概括而习得其中蕴含的读写规则,再用几个课时来运用这些概念规则进行读写。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立了“整体着眼、细处着手、分点学习、综合读写”的原则,以读写概念、规则的学习为单位,将议论性散文单元阅读教学分成以下六个教学点,一点一课时,或一点几课时,重组教材和练习,提高了学生读写议论性散文的兴趣和水平。分述如下:

教学点一(1课时):阅读《菱角的喜剧》,学习议论性散文概念。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引导学生区分与抒情散文、议论文的差异。抒情散文往往通过具体的景、事、人来抒情,侧重“主观地记录作者所经历或体验的过程”;议论性散文除抒发感情外,更偏重于思辨说理,可联系《荷塘月色》来认识其特点。议论性散文主要用文学语言发表作者对生活的见解,较多地使用议论,多借助事例或形象来阐释道理;一般议论文讲究三要素齐全,讲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进行逻辑论证。可用《谈“骨气”》来让学生认识二者的区别。

教学点二(2课时):学习议论性散文规则(1)情感上重在抒发自我的感悟,情理交融。

在阅读课文内容基础上概括规则。《菱角的喜剧》是秦牧对生活的独到思考和个性化的写作。作者在认识菱角的过程中,用多样的菱角和生活实例,阐明了一个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正确认识事物,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它的特殊性,认识事物不能简单化、绝对化。

转化练习。理解《渐》一文的独到发现:作者从世间万物的“渐渐”变化中体会人生的真相,意在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生命,做一个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教学点三(2课时):学习规则(3)结构上形散神聚,收放自如。

概括规则。《菱角的喜剧》内容涉猎广泛,联想巧妙。既有生物、化学、物理、医学方面的例子,也有现实生活中农民认识天气、良种变劣种、山洞养猪有成有败的例子,体现出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形成“寓教于乐”的独特风格。

转化练习。1.《渐》引用了许多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从身边琐事、日常见闻谈起,谈到了生命的演化、境遇的衰变、大自然的枯荣,由浅入深,由具体而抽象,用生动形象的事例来使要阐释的道理深入浅出,易于理解。2.《说不尽的狗》从欧美到中国对狗的不同态度,再从狗谈到鱼,探讨了“狗文化”背后文化差异。表面上作者随性而谈,自由挥洒,实际上文章结构前后勾连,非常严谨。

教学点四(3课时):学习规则(2)选材上以小见大,以象写意。

概括规则。钱钟书的《窗》从春天引出“窗”这个话题,并比较窗和门的分别、窗和眼睛的共同之处,从具体的窗写到抽象的窗,表达了作者对精神上的自由、享受的追求,在平凡的事物中,写出了新意、深意。

转化练习。1.莫利的《门》从生活中开门、关门两个动作入手,赋予了门以深刻的象征和隐喻的意义,表达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借助具体的形象使深刻的思想变得浅显易懂,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可感。2.与波德莱尔的《窗》对比阅读。3.写作练习:以“路”或“桥”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出平凡事物中的新意。

教学点五(3课时):学习规则(4)语言上讲究文采,个性鲜明。

概括规则。《菱角的喜剧》语言明快晓畅,讲究变化。《说不尽的狗》有一种富有个性的幽默感,明快、自由、调侃的文风,文章充满轻松、洒脱的气息。

转化练习。1.《鱼书》的语言文白相间,典雅明白,不仅言简意赅,而且文雅含蓄,富有诗意。2.写作练习:英国诗人布莱克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请从古诗中选择一个意象,收集相关诗文,运用学过的规则,写一篇议论性散文。

教学点六(2课时):综合写作。以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为例,从照片与情感的变化入手写一篇议论性散文。要求:按照由物及人及理的层层深入的顺序展开,文章所写的物、人、事要具体且有关联,内容要充实,所悟之理要深刻而有新意,能够给人以启迪。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阅读教学从每篇课文从理解形象、把握思想入手,再理清层次结构、分析表现手法的做法相比,我们的议论文单元阅读教学设计既充分挖掘课文中的精神养料,丰富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提升思想文化品位,体现学科的人文性,又遵循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规律,把“学”“练”“用”三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言素养同步发展了,才能真正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①加涅著,王小明、庞维国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6、59.

②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2.

③潘新和.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J]语文教学通讯.2006(3):4.

※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学习结果类型的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2YQJK067)

描写大海的散文:向大海学习 篇9

风平浪静。

赤脚站在海边,远眺眼前这一望无际的大海,宁静干净、蔚蓝深邃。

朵朵浪花,从大海中央争先恐后地跑到我面前,与我的双脚进行亲密接触。我微笑着不语,任凭海水慢慢没过脚踝,没过膝盖……

沁入心脾的凉爽渐渐让人通透兴奋起来,禁不住,我慢慢张开双臂,试图去拥抱那扑面而来的海风。调皮的海风却从我的袖口一溜烟地跑了,嘻嘻哈哈,顺手还牵走了所有的疲惫和烦恼。

大海用她的平静蔚蓝,给每一位接触她的游人送去凉爽惬意;大海用她独特的魅力,荡涤着每一颗游人疲惫的心。这份淡然无私令我佩服,值得我向她学习。

汹涌澎湃。

暮色降临,一阵阵冷风吹过,让人瑟瑟发抖。天空下起迷蒙小雨,一眨眼的功夫,雨滴便变得硕大起来。乌云密布,天空也随之电闪交加。此时的大海化身“勇士”,毫不畏惧眼前这恶劣的天气,她积聚力量,蓄势待发。看啊,海浪翻滚起来了,大海拼尽全力与大雨和闪电对抗搏击,没有一丝放弃的念头。

生活中的我们要向大海学习。当困难挫折扑面而来时,我们要像大海一样奋力拼搏,顽强搏击。大海面对狂风暴雨时的不放弃,拼尽全力去抵抗的精神让我折服,我要向她学习。

海纳百川。

大海苍茫辽阔、一望无际。她包容日月星辰,她容纳世间万物。海之博大,究其根本,江河湖泊,最终都汇聚于此。它可供鱼虾畅游,它蕴藏着无比丰富的资源,它亦可包容人们宣泄出来的所有痛苦和无奈。大海包容天地间的一切,从无怨言,面对人们对她吐露的烦恼,她只是静静聆听,默默包容。

成长中的我们,总会因为一些不起眼的小事生气甚至愤怒。而当一个人真正拥有了大海般辽阔的心胸时,方可容纳世间人事,方可淡定从容过一生。大海容纳百川的博大令我崇敬,值得我向她学习。

向大海学习。是她,将生命的乐章铿锵奏响;是她,将蓬勃的生命演绎为最美;是她,提醒我要时刻保持前进的动力;也是她,给了成长中的我无限的动力与希望。

指导老师:田晓莉

作者|九16班 周子璇

上一篇:团委问卷调查下一篇:留下文字,流下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