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才是最好(共16篇)
如何学习才是最好 篇1
切忌盲目跟风
学习上最忌讳的就是盲目跟风,有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回忆起自己高考备战作文的经历:我每天都会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的优美的语句和段落,这确实对我的写作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也大大提高了我的词汇量,在高考中,作文这一项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很多同学听到他的经历之后都询问《文化苦旅》是什么类型的书?该背哪些语句和段落?余秋雨的其他作品要不要背?等等。这就是跟风的表现,同学们应该清楚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到适合自己的文章类型去背诵,借鉴并且灵活运用别人介绍的学习方法,变他人的为自己的,这样才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也会既轻松又快乐。
有自己的“错题本”
积累错题,准备相应的“错题本”,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但有些同学喜欢用别人的“错题本”来复习,尤其是上一届的学习成绩优异者,殊不知这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他错过的题你未必会错,你做错的题他也未必就错了。每个同学掌握知识点的程度不一样,用别人的“错题本”来复习功课,会导致不能正确的认清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运用自己的“错题本”如此反复的学习之后,对仍然错误的题,同学们可以将它添加到“错题本”中,每次复习只要调出自己的“错题本”,就可以一目了然的了解到自己的薄弱环节,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时间表
每个人学习的兴奋点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适合早上背单词,有的则认为晚上背效果会更好。这时候家长也应该充分的相信孩子,不要过多的用别人的学习时间表来约束自己的孩子,给他们更大的空间。学生们也应当先对自己有个正确认识,然后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时间表。制定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最重要的是行动,行动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反复修订之后,能够让自己轻松完成的时间表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学习是一件需要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事情,要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和成就感,那么则需要你付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行动。书山有路勤为径,做一个勤奋的人,日后你必将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如何学习才是最好 篇2
关键词:学习策略,因人而异,合适自己
作为从事了多年中学英语教学工作者, 在多年的工作中觉得,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在遵循外语学习的共同规律之外, 还得结合其特殊性, 设计具有科学性的英语学习模式, 用于探讨英语学习和教学方法。我们认为英语学习需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 另一方面是英语学习的个体性, 即英语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情感和认知因素、语言以及交际能力等。本文基于上述观点谈谈个体的学习策略问题。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某种思维方式或策略获取英语知识, 提高语言技能, 其中包括有意识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好坏因人而异, 因年龄、性格、认识方式等因素而异。但是, 好的学习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通过学习体验了解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特征, 并发掘自我, 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这样的学习者会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就英语学习而言, 是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一、读分朗读和阅读两个方面
第一是朗读。朗读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关键之一, 也是增强英语语感的一种重要途径。首先要搞好跟读。可以跟着教师读, 也可跟着磁带读。长的句子可以半句一读, 然后再整句复读。跟读时, 还应注意语音调的跟读以及连读和失爆。千万不能求快, 但要准确, 咬字清晰。对一时难懂而百思不解的句子, 应该“不求甚解”, 在嘴上多读几遍, 过一段时间, 往往会茅塞顿开, 恍然大悟。经常跟读, 可以提高记忆水平和听力水平, 也为阅读和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然, 除了跟读, 高声朗读也是不可缺少的。跟读是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 高声朗读是自己摸索如何注意语音语调。之所以强调高声朗读, 是因为在读的过程中, 耳朵可以听得见, 因而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记忆, 而这样的记忆又恰恰是非常深刻的。无论是跟读还是高声朗读, 都不亦过快, 特别是初学者。一篇文章或对话熟读之后, 过一段时间, 还可再读, 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第二是阅读。本文的阅读主要是指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训练中应学会一些阅读技巧。首先是浅层阅读。通过浅层阅读, 了解文章的大意及主要信息, 如时间、地点、人物等。此时的阅读应默读, 以便使文字信息直接由视觉器官进入大脑, 形成表象。浏览全文后应弄清文章后各问题的要求, 重读后再找答案,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阅读过程中遇到词汇障碍时, 应运用构词法及上下文呈现的语言环境所提供的各方面线索猜测它的意思。有时我们还可以抓住文章的一些关键词进行阅读, 不要把注意力纠缠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其次是深层阅读。其核心在于正确有效地从原文的字里行间获取各种直接信息及其蕴藏的间接信息。同时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判断正确的文章大意。这时应整体理解文章, 客观分析作者的思路, 正确判断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切忌让读者本人的主观看法先入为主而导致错误判断。同时还应设身处地从实际情况出发推测文章中有关人物的意图和态度, 并且要掌握逻辑推理的基本规律, 从文章提供的直接信息出发, 科学地推理以得出正确答案。
二、听力
提高英语听力的基本方法是大量时间练习听英语, 然而有目的、有技巧地训练则可以缩短这个过程, 并使听力变得有趣味。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能力, 可以听一篇短文, 听完之后, 把自己所听到的画出来。也可以听一段短文,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所听的材料复述出来, 复述的过程中, 可以由一个同学复述, 复述遇到困难时, 也可以由其他同学一起配合复述。一方面锻炼了听力, 也培养了一定的口语能力。总之, 听力训练的方法很多, 好的听力方法能有效地消除学习的疲劳, 提高学习的兴趣, 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基本方面:紧扣题目, 把题目中规定的要点表达清楚, 语言的表述要正确、恰当, 文意清楚连贯, 且过渡自然, 根据体裁要求完成且达到所提供的字数要求。根据书面表达要求, 要求学生很好地完成一篇书面表达具有一定的难度, 这也是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我们觉得在书面表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句子的语序是否正确。中国学生学造英文句子往往受到汉语语序的干扰, 甚至有的同学不加思索地根据汉语语序造英语句子, 结果形成语序混乱和错误。因此, 在写作过程, 一定要注意语序的正确安排。第二是时态的正确选择。时态的学习是中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备受学生和教师的重视, 但往往在写作过程中, 学生犯时态方面的错误。因此, 在学的过程中, 要仔细查看自己的时态选择是否准确。第三个方面是句子中的主谓一致情况。写作过程中要牢记谓语动词必须与主语在人称及数的变化相一致原则。很多同学在写作过程中往往碰到一些短语不会而陷入困境,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思维灵活, 碰到上述情况可以改变思路, 在保持原来基本内容的前提下, 灵活运用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词组和句式来写。可以用直接式, 也可以用间接或曲线式, 拐弯抹角地表达意思。
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有许多方法
比如机械操练。在进行操练时, 应对所操练的内容充分理解。操练形式很多, 根据句型进行替换, 用课文中的对话进行教师—学生, 学生—学生, 个体—集体, 小组—小组问答。教师给范例, 学生模仿操练。
总之, 英语学习者个体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感和认知水平、语言以及交际能力,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式, 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Krashen监控理论与英语教学[J].学理论, 2009, (20) .
喜爱学习才是最好的学习 篇3
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的客观指标,也是家长和老师最容易评价学生学习的指标。但是成绩只是学习过程的结果,学习成绩是依靠学习过程中的努力来获得的,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的努力和投入是关键。个体在学习上投入多、努力多的动力是喜爱学习。一个人如果在学习上情绪耗竭了,不爱学习了,在他心理上就很难提供学习努力。
在《欣然·怅然》的这篇家长教育随笔中,这位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过程的梳理,特别是在评价孩子成绩上,有独到有效的方法。主要体现在评价孩子学习成绩时,重在通过评价鼓励了孩子,而不是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个孩子还是自己班级里的孩子,这种情况作为教师来说比较常见。常有人说自己的孩子教不了,但事实上,如果教育观念和方法正确,自己孩子也一样能学得好。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始终把健康、自信作为孩子成长的重点。文章中提出的怅然也是不少家长经常体会到的,面对孩子教育成长中的各种选择决策,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假设,如果那样是否更好?而孩子成长是一个向前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成长过程。无论如何,这位家长都充分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孩子到了大学后,依然还是热爱学习、阳光心态,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幼儿阶段的孩子重点是培养学习的兴趣。阅读是学习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在《小绘本中的大世界》一文中,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家庭阅读教育的榜样。文章中呈现出的两个观点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第一是阅读无时间起点,阅读经典题材无限制,幼儿阅读必须是自由的。作者发现孩子有“惊人的选择力”,孩子总是能发现书中的兴奋点,幼儿与绘本故事的情节互动,反映了幼儿对故事有非常有趣的感知与理解。第二是尊重儿童阅读兴趣,不强迫,阅读是快乐的事情,作者提出“孩子比我们更知道应该怎么阅读”的理念。在幼儿阅读中重点是培养阅读的兴趣与快乐,文章中很好地叙述了作者如何引导孩子在阅读中寻找快乐,特别是尊重了幼儿对阅读的要求,而父母对阅读充满真诚的快乐也非常重要,会很好地感染孩子阅读。
而在《女儿的读书,让我欢喜让我忧》这篇文章中,一位母亲成功地将孩子培养成爱读书的孩子,结果读书入迷了,连在小学上课期间都在读课外书,甚至连学校留下的作业也不写了。作者是小学教师兼母亲,教师应是更会教育孩子的,于是感觉在自己孩子教育上出现这样的现象就难解释了。孩子酷爱读书是好事情,但不分场合地读课外书,则是问题了。毫无疑问,这个孩子在读书过程中能体验到很多快乐与乐趣,在孩子阅读教育培养中,孩子得到的正面评价多、得到的爱多。对待这样的孩子,首先不要打击孩子的读书行为,还是要鼓励。第二,对其读书影响学习和作业不可批评呵斥。第三,及时赞扬鼓励孩子学习和写作业行为,让孩子在上课和写作业上能得到更多正强化,特别要注意当孩子上课不好、写作业不好的情况下不可批评,只须要温和地提醒一下即可,而上课好、写作业好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正面强化。第四,培养孩子多元化兴趣也是必要的,如体育、音乐等,只有读书一个兴趣是不适宜儿童发展的。
《“一个半小时”的故事》是一个家长教育孩子过程的一个有趣的叙事。时间概念是抽象的知识,幼儿理解时间概念是具体的,是幼儿成长中自我建构的。5岁多的幼儿能够理解半个小时和一个小时,包括上、下午,白天晚上等时间概念,这个是不须要教的。作者发现了在幼儿理解时间概念中,只是“顺其自然、等待成长”,这个观念非常好。在教育中是拔苗助长好,还是顺其自然好,这个故事已经告诉了答案。当代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在建构主义中分个体建构和社会建构两种。这个案例中幼儿对时间概念的理解主要是个体建构的,父母与之交流就属于社会建构。个体建构须要等待儿童心理发展成熟,不可急于求成,应学会等待。
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才是正确的 篇4
著名未来学家彼得·伊利亚德曾说过:“今天我们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我们将生活在过去。” 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如果我们现在的教育,不能为孩子的未来奠基,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学习,那我们的孩子20年后一定会被全新的社会所抛弃。
从现在开始20年后,社会可能是啥样呢?基于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观察,我认为“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体”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三大主流特征。2037年人类要面临的世界,很可能是一个“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三者相互交织的社会,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的人工智能机器的发展,会对大多数依靠简单智商和经验去完成的行业带来巨大挑战。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篇5
两个流通企业,去一个学校招聘新员工,一个门庭若市,一个门可罗雀,这就是企业之间的区别,
门庭若市的企业非常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自己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条件、环境及怎样吸引自己需要的人才。而门可罗雀的企业则是为了招人而招人,自己不清楚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人都可以,来者不拒,最后的局面不是善者不来就是来者不善。在选、育、留、用、退的五个关键用人环节,流通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清楚的定位及强烈的主观意志。敞开胸怀,具备融合的思维,还要有一个指引行动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大浪淘沙选到企业最适合的人才。
而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笔者十年前进入这个行业,最基层的业务人员大多为80后,属于中国第一拨人口红利。而今跨越了十年,80后一批已经成长为业务骨干或中层干部,最近一次的人口红利就在这一拨90后大军。流通企业属于人员密集型企业,所以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如何调动90后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帮助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规划相吻合,并从中选拔出优秀人才作为储备干部和未来市场竞争的生力军,实施人才梯队的老、中、青组合及稳定团队建设,这是一个值得流通企业乃至整个农资行业的企业管理者及人力资源主管们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bnsszc@21cn.com
★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作文
★ 家才是最好的归宿随笔
★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作文700字
★ 做自己才是最好的作文
★ 诚信演讲稿:身体力行才是最好的诺言
★ 高中作文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 一家人住在一起才是最好的200字作文
★ 励志:选择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 或许不联系,才是我们最好的关系
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作文 篇6
的确,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雄心勃勃。一次他的朋友写了一本书获得诺贝尔奖。海明威很不服气便匆匆赶出一部作品想超过朋友,这种急躁的风格并不适合他,他失败了。但他很快调整自己,找到合适的方法,最终完成了轰动一时的巨作《老人与海》。
一只青蛙对自己的走路方式极为不满,盼望有朝一日能够像人那样走路。它的诚意打动了神灵,愿望得以实现。然而这种不适合它的走路方式最终带给它的是死亡。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所以不必紧紧盯着别人的脚步。就像一个苹果,看上去煞是喜人,但很可能不适合你的口味。
适合雄鹰的是广阔无垠的苍穹,但燕雀也有自己的一方天空;适合海棠的是四季如春的温室,但仙人掌在沙漠照样能生机勃勃;迎客松在峭壁上展现自己的魅力,沙棘也能在荒漠上显示自己的神韵。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我们就能按自己的方式成功。
成功的模式只能借鉴,不能复制。有的人把前人的脚印当作路标,有的人却当作框框。看到路标的人能够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在成功之路上畅行。只看到框框的人努力的让自己的脚印和成功的足迹重合,却迷失自我。茫然回顾时,已失去成功的方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的确可以看得更远,但一条适合自己前进的道路同样必不可少。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家常的才是最好的 篇7
王红就是“家常型”展示课的老师。我听了她不少课。开始觉得比较平常无奇,听得多了,逐渐听出了味道,听出了门道。这门道就是———家常课。
一、取材家常,但显精心
公开教学的教学材料能否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吸不吸引听课教师自然很重要,而教材中的任何一个文本或学习材料,不管内容情节是否吸引人,都是教师日常教学绕不过去的。王红老师不是从内容情节而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去选文本。如《玲玲的画》尽管情节简单,语言平常,但那是小孩子的大白话。故事贴近孩子,思维更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这样的课文,练交际、练朗读、练思维,教学价值不低。又如《游戏作文·石头剪刀布》,游戏是古老的游戏,人人皆知,人人会玩。但游戏有场面、有动作、有语言、有心理、有策略,习作的要素非常丰富,是习作指导的很好载体。
二、解读家常,但显功夫
文本细读则更是教师语感水平的标尺。从学生角度来看,教师精心烹制的美食,学生有时却无动于衷。辛弃疾的苦味、火柴女孩的甜味、严监生的酸味、鲁迅的辣味、李白的仙味、林清玄的禅味、萧红的愁味、老舍的胡椒味,小说之悬、诗歌之境、童话之幻、寓言之寓、散文之散……公开课或许可展示教师的研究功底,但家常课却让小学生品出教师的细读成果。
比如《扁鹊治病》是一篇寓言,从寓言的角度,“故事情节简单,寓意含蓄深刻”是其特点,解读应该以“蔡桓公的教训”为主。但课文的题目却是《扁鹊治病》,“扁鹊的高明”似乎又是绕不过去的。教学中王老师没有刻意强化“寓言”这一文体,而是从“教记叙文”的角度,把它分解成扁鹊与蔡桓公两条线,引导学生来议论、把握文中这两位主人公的特点和情感,采用找句子、多朗读、作比较、说体会的方法,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变化的特点。
当然解读不是第一感觉就行,应该是披文入境,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表达的特色,进入语言表达的场景。王老师正是这样。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她引导学生发现“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看似啰唆多余,实则形象描摹,表明“我”一直在看着时钟。还引导学生发现时间词后面都用句号,读时要长时停顿,表明时间的漫长,正如师生互动得出的那个词“度日如年,度分如年”,更衬托出“我”迫切想要听到父亲赞扬声的心情。
三、目标家常,但显整合
教学目标要合适、统整,既要有形———语言实践,也要有神———情感陶冶。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从课文题目看,母亲的赞许———“精彩极了”和父亲的判定———“糟糕透了”应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许多老师往往会在这两处大做文章。但是王老师独具慧眼,偏偏选中了这两者的结合处“等待父亲”入手,读与写相伴而行,足足安排了20分钟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和思考。王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父亲一念完那首诗,会怎样夸赞我呢,会有怎样的神态呢?请写一写。学生低头构思,一段段文字流泻笔端。
四、手段家常,但显扎实
听、读、说、写、书、背、画、注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也是王老师课堂上常见的。
比如“说”。教《扁鹊治病》,开始时的归纳课文内容,让学生简说“过程”,而在后面的教学时间里,却把大块的时间留给了“过程”,目的在于要运用“过程”来体现口语交际训练。师生问答,那是广义的交际,王老师当然随时指点纠正;概述故事,那是言语交际中的“独白”,王老师方法引导,缓缓推进;蔡桓公的几次语言以及“手下人”的议论,王老师创设情境,或语言描述,或填空训练,或在交际情境中的说话,这应该是狭义的“言语交际”。如第二次的填空:蔡桓公( )地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第三次的填空:扁鹊走后,蔡桓公( )地对左右的人说:( )。还有“第四次”则是想象扁鹊“悄悄跑掉”后对别人的回答。如此巧妙的多次穿插言语交际训练,这或许也是“教成记叙文”才能带来的效果吧。
五、表现家常,但显自然
王老师上课,没有夸张的神态表情,不用夸饰修辞的语言,看不到公开课经常会发生的“语言暴力”,也很少有多媒体的“狂轰滥炸”。对学生而言,只是邻家大姐在和自己自然地交流。
如《扁鹊治病》一课教学中,在概述故事内容时,第一个学生把中间的过程一一铺陈,疙疙瘩瘩,洋洋洒洒,王老师没有着急,而是让他真实地表现,然后通过引导,逐步地用“一次又一次”来简缩“课文主要内容”。学生的能力水平就是在老师的“等待”和“引导”中提高的。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则是原生态的,很自然。教学过程、环节转接、读想说写、师生互动都是自然的。没有录像,没有配乐,没有图片,没有补充什么资料,没有扩展文外阅读,师生只靠书本和笔。紧扣课本语言文字,真正与文本“对话”。真是一堂“节能减排”的“素课”。
六、变化家常,但显灵动
家常的当然是常态的,但也不是刻板不变的。教学文本是个多元、多面的载体,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解读、去运用,是可以常教常新的。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听过两次,教学侧重点就不一样。第一次侧重内容感悟,第二次则是在内容感悟基础上的语言运用,而且学习的视角也不一样。第一次是站在读者(旁观者) 角度,体会课文的情境:“巴迪已经仿佛看到了父亲表扬他的一幕,请你加上神情、动作、语言,想象一下,巴迪的父亲会怎样夸赞他呢?(生练写,并交流)巴迪的满心期待等来的却是‘糟糕透了’,从这话中你感受到巴迪怎样的心情?”第二次是站在亲历者角度,设身处地在当时情境下运用言语交际:“如果你就是巴迪,想象一下,父亲到底会用怎样的神情、动作语言来夸奖自己呢?请把它写下来。如果你是巴迪,听到父亲说‘糟糕透了’,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小巴迪的这种伤心、失望、痛苦的心情,作者是怎样写的呢?”
适合才是最好的 篇8
片段一:教师在讲解完角的定义正角、负角和零角后,通过画角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1:试画出下列大小的角:
(1)1125°(2)420°(3)-990°(4)-300°(5)780°(6)1140°,观察(2)(4)(5)(6)四个角的终边位置如何?
(1)(2)两题教师板演画角,教师没讲画角的规则,只是将两个角的始边、终边画好,然后画上箭头,接着(3)-(6)四题让学生模仿例题上黑板演示画角,学生上黑板画角,出现始边位置任意画,旋转的方向也有问题,从而让学生观察的(3)-(6)四个角的终边位置特点也观察不出来,教师再三启发,学生对此问题一脸茫然。
片段二:在0°-360°内找出与α角终边相同的角的方法,教师直接讲解α>0时,k=α/360°取其整数部分,α=k+360°+β,α<0,k=α/360°-1取其整数部分,α=k-360°+β从而得出结论α与β终边相同。
例2:在0°-360°内找出与以下各角终边相同的角(1)1110°(2)-990°
学生上黑板演示,效果不尽如人意。
下课了,黄老师直向我们抱怨,我原来在大专班也是这样上的呀,学生学得还可以的,而今天这个班学生不肯动脑筋等。我说,你明知道职业学校学生各班基础有差异,为什么要用以前的教学设计?你讲得虽然好,但不适合你的学生。
数学组教师和小黄老师一起分析了刚才两个片段中值得商榷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
1.片段一中讲解新课,特别是新的定义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基础说明对概念的理解及注意点,如本堂课中画角时要说明规则,规定始边在水平向右方向,然后根据正负角来确定旋转方向,顺时针为负,逆时针为正,再根据后面的角度确定旋转量的多少,画弧以及箭头,黑板上画角作演示,还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再补充讲解,只有规定了始边相同才可看出终边有什么特点,学生作图也不会搞混乱掉,这个简单的问题如遗漏了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容易得到例1中(2)(4)(5)(6)三个角的终边位置都与60°的终边相同,从而得到终边相同的角有无数多个,与60°终边相同的角可表示为一个集合,{α|α=k-360°+60°,k∈z}。这样一方面给学生统一了画角的标准,另一方面也可根据作图容易看出终边相同的角之间的关系。
2.职高学生不像普高学生观察仔细,理解、综合能力强,讲解新课时,应由具体到一般,片段二中在处理找出与以下各角终边相同的角这个问题中,应将角放在同一坐标系中,常常以角的顶点为原点,角的始边为x轴的正半轴的直角坐标系中去讨论角。这样任意角α的终边总能与0°-360°范围内的某个角β的终边重合,不过α是在β的基础上,再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若干个周角而已,因此任意角α总能表示为α=k-360°+β (k∈z,0°≤β<360°),职高学生思维较慢,一下子恐怕较难理解这种做法,我们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如
1125°-360°-360°-360°=45°,这样,1125°=3-360°+45°,
-990°+360°+360°+360°=180°,这样-990°=3-360°+180°,以上分析学生较容易理解片段二中的结论。如果教师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帮助学生理解,那整个课堂教师教得艰难,学生学得吃力。
由此,小黄老师知道了在课堂上应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教师所要做的是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在课堂上想着如何实施他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顺着他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去进行课堂教学,没有考虑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学生,没有考虑灵活地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现在他明白了“适合才是最好的”,因此他及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改进教学设计,轻松愉快地去参加了市优质课的评比并获了奖。
当前职高生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基础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学不适应,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面对目前的现状,只能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只能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使这些在学习上没有成功过的学生进入职业高中后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功。
教师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学设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以学生已有经验为起点,让学生通过智力活动获得对知识的重新建构。教师没有理由把别人的教案直接搬进自己的课堂,没有理由把别人的经验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要向优秀的教师学习理念,利用自己的长处,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做自己才是最好的作文 篇9
那一天,我无意间翻看爸爸手机,手机QQ相册里看到了妹妹出生的样子,好萌,好可爱。我的思绪一下又回到了那个时刻,那是20xx年的9月21日凌晨,我家的新成员降临了,她便是我的妹妹。
在9月20,晚上妈妈肚子不舒服。爸爸那一段时间脚骨折了,行动不便,妈妈便一个人打车去医院让爸爸在家陪我。不久,妈妈打来电话说医生检查可以生,让爸爸把她提前准备的东西拿过去,爸爸随后告诉我奶和我大姨,她们也急急忙忙赶往医院。我一个人只有呆在家里,看爸爸骑车来回跑,上下楼梯一瘸一拐的,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终于有一个新成员来和我玩,担心妈妈的身体和爸爸的脚又要肿了。我也好奇,最后央求奶奶也带我到医院。提前妈妈也没有说是男是女,我可真是期待出生的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但因为我明天要上学的缘故,我和奶奶就只能在11:00多离开了医院,回家睡觉。在夜里我碾转反侧,牵挂着妈妈和那个即将诞生的生命,是男是女,是美是丑,我俩是否很挂相…
早上一起来就听见爸爸打电话是女孩。而且母女平安,爸爸电话那头的语气都是甜的。随后,爸爸把妹妹出生的图片也发给了我,我虽然是很想要一个弟弟的,不过生了个妹妹也是很不错的。起床后我去上学,奶奶去医院看望妹妹。在学校里上课我也心不在焉,时不时发愣,小兴奋。下午放学后我看见爸爸来接我,就让他带我去看妹妹。到了医院我迫不及待地跑向房间看到妈妈和妹妹,此时妹妹还在睡梦中,并用小被子包裹得严实,我轻轻地抱起她,看她的脸都红红的,头发长又湿漉漉的,看样子是出了许多汗。我说妹妹真是可爱,我都快被她迷住了呢,总想摸这摸那,摇一摇让她和我说话。但她睁开一下眼睛又不理我,奶奶让我不要长抱,要小心,真是宝贝要小心翼翼,生怕弄碎了。
因为还没写作业,爸爸先把我送回家,做好饭后又去照顾妈妈和妹妹啊,因此爸爸一般回来得都很晚,到了九十点甚至更迟才走。有时就睡在病房托奶奶下来照顾我,过了几天妈妈快恢复好了。因此爸爸妈妈轮流照顾妹妹。偶尔打发亲戚来看我,几天后我妈和妹妹出院回家。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作文 篇10
有一个初中生,他学习优秀、品德良好,真所谓是品学兼优。可是,他总是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不好。为什么呢?原来,现在他这个老师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便给他布置的很多的作业,比别人的工作量都要大许多,有时候还要“加班”通宵达旦才能完成作业,连黑眼圈都熬也来了。
有一次,一个读高中的.大哥哥去他们学校参观。在学校里对他们说,读大学的生活很轻松。作业也很少,基本上没有。还可以开个小店,请人来帮自己赚钱,实在是悠然自得。
初中生听后很吃惊,他被这突如其来的介绍弄晕了——世界上有这么好的地方?他决定周末去看看。
到大学以后,初中生发现——这里学习最不好的一个学生,懂得的知识都比自己多很多,一天学习的知识都比自己一周要多很多倍。
再问他们最喜欢什么时候,他们都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是上班的时候最好啦!可以专心致志的工作,不用一边学习深奥的知识,一边赚钱维持生计。”
初中生又来到一家外资公司,问公司里的员工,最喜欢什么时候的生活?那些员工异口同声的回答道:“自己当老板最好啦!有自由的上班时间,赚钱又多。
而老板却认为当学生的时候是最好的,没有什么压力,只管好好学习就可以了。当老板操心的事情太多,创业容易守业难。
阅读,才是最好的“补课” 篇11
前几天,朋友给女儿推荐了一位数学辅导老师。
“您孩子数学学习是什么情况?”在电话里简单交流了几句后,老师问我。
“如果题不难,成绩还不错。但是一遇到难题,就好像深入不进去,也不愿意思考。”提起女儿的数学,我还真有点头疼。
“那她平时喜欢读书吗?”老师的问题让我一愣,读书不都是语文老师的事吗?难道跟数学还有什么直接关系?
“不是特别喜欢,但也不是一点不读。平时喜欢看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还有一些校园小说。但是经典读得并不多。”我想了想说。
“哦,那《水浒传》、《三国演义》,还有《十万个为什么》等一些科普读物读过吗?”老师接着问。
“没有,她对历史、科普类的书都不太感兴趣。”我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是有些问题。”老师顿了顿说,“孩子到了初中要想学好数理化,必须得多读书,特别是一些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类的书。多读书的孩子思维活跃,视野也开阔,到了初二更能明显地显示出优势。如果您想提高孩子的数学成绩,必须让她现在就养成读书的习惯。否则,我再怎么辅导,孩子的数学成绩也不会有太大的提高。”
听他这么一说,我忽然想起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经说过:“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阅读不仅能使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还会发展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当时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观点,我很认同,但总觉得读书所带来的改变是一件很缓慢的事情,而考试就摆在面前,所以还是觉得不如补课来得直接,效果更显著。
当孩子学习困难时,不要靠补课,而要靠阅读
今天,经这位年轻的数学老师一提醒,我忽然有种顿悟的感觉。阅读的功效绝不仅仅是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是帮助点燃思维的火花,发展学生的智力。
所以,阅读不仅仅是语文的事情,它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都是必要的。同样,阅读也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情,需要各科老师都重视起来。一旦学生的思维版图被打开,那么它就会很自然地建构起事物、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习能力。这远远要比最简单最直接的教育方式——“补课”更能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所以,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当孩子学习困难时——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广播现场直播: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篇12
2002年11月,南通电台音乐交通频率与无锡交通台进行两地连线直播,跟踪报道南通断指儿童吴佳伟从无锡手外科医院回南通的过程。两地记者相约在江阴大桥会面,当天南通记者从南通市区出发时,就将随行的车辆、人员、人们的心情等一系列动态信息现场报道出去,吸引听众跟着记者的行踪关注整个事件的进程。到江阴大桥后,南通记者就地发现场报道,将江阴大桥比作是南通无锡两地爱心传递的桥梁,采访了随行的爱心司机。在无锡记者和小佳伟一行到江阴大桥后,两地记者做了默契的衔接。回通行程中,由南通记者负责现场报道,记者坐上载着小佳伟的车,将路上小家伙的神情、父母的喜悦之情以及路上所见的感人场面等信息不失时机地一一做了报道。
广播新闻的直播报道之所以受到欢迎和关注,是由它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一是同步性。伴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新闻的时效性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无疑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重大问题,现场直播正是广播媒体体现时效性的最佳手段。通过广播技术手段,可以使受众“零时差”地了解相关新闻事件。
二是现场感受。新闻直播使记者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尽管不如电视画面直接和丰富,但是却可以通过对现场典型音响的运用,以最快的速度引导听众直击新闻事件,让观众获取更多的信息,感受现场气氛。
三是不可预见性。充满悬念并不能预知结果的直播节目是最能吸引人的,这也是直播报道的魅力所在,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2008年奥运举办权仪式的现场直播,对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壶口瀑布的直播等等,尽管直播的时间是可以预见的,但它的结果却没法预测,对事件最终结果的关注紧紧地抓住了听众的心。
直播报道的兴起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新闻事件都是适合直播的,在题材的选择上一般要经过两层筛选。首先是要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其次是现场对于表现新闻价值有重要意义,能让广播先声夺人的传播特性发挥最大效应。另外,直播内容还应是受众关心的、和老百姓联系密切的事情。近年来有些广播新闻直播报道,把经由策划而产生的活动当作新闻主体和新闻事实,这样的直播报道,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新闻事件,而是“媒体事件”,不是直播报道,而是“媒体炒作”。
目前的一些广播直播节目,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在题材的选择上缺乏吸引力,对一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群众关心的事件没有直播;认为上级不会允许或是从安全的角度出发放弃直播;对于一些不需直播的事件却进行了直播,比如一些程序性的会议,不单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很难抓住听众的耳朵。二是直播中,太多的预先设计削弱了直播的魅力,使直播成为一种摆设。三是直播节目的现场感不强,节目始终“走”不出演播室。另外,直播新闻节目的现场调度能力还有待提高,直播节目的形式比较单一。
要做好新闻直播节目,加强和提高从业队伍人员素质非常关键。
一要提前介入,充分准备。通过电波直播传递现场新闻,这要求主持人和记者必须提前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诸如现场在什么地方,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件是什么,以及以什么方案同步播报出去。有的直播报道没有预先采访,没有策划方案,记者进入现场后缺乏章法、层次和节奏。对于重大的直播活动必要时可以提前演练,以确保直播效果。
二要真实生动。广播记者既要有熟练驾驭的能力,又要有准确流畅的口述能力。要能讲标准的普通话,吐字清晰、准确,掌握恰当的语调、节奏,富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尽可能完美地把报道口述出来;在直播现场,记者是边看边说,以叙述为主,不对新闻事实进行太多的概括提炼,可最大限度地反映新闻的真实;除了现场新闻事实和人物的典型音响以外,记者的解说描述、现场瞬间出现的动人细节,其精心准备的解说词经过播音员和记者现场的二度创作就更生动传神,给受众鲜明的现场画面感。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作文 篇13
公主迷路在森林中,裙子被树枝刮坏了,迎面走来一只熊,熊手里提了个竹篮。里面有三条裙子。
一条是华丽的礼服,很符合公主的身份,但十分大。
第二条是条挂满金子、钻石的舞裙,尺寸也与公主十分合适。
另一条,是一件干净朴素的普通裙子,不符合公主的身份,却与公主的身材十分合适。
公主选了第三条。
她明白,她此时最需要的是什么——轻便。这是此时最适合她的选择。
故事的结局——她顺利找到了士兵们所在的地方,她蹦蹦跳跳,没有憔悴。我想:若是她选了前面两件,此时一定被压得喘不出气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适合才最好!
比尔盖茨想必都知道吧!
自13岁他便热爱计算机工作,那时,他是个学习十分优秀的孩子,他上了许多人渴望上的学校:哈弗大学,并结识了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
他渐渐觉得,学习不适合他,他更热爱的是计算机,如果做计算机的话,他会比学习更积极,成果也会更好。
于是,他毅然放弃了世界仰视的名校,辍学,把全部精力投入计算机。
许多人不许他这样做,认为不合适。
比尔盖茨断言“三十岁,他将是百万富翁!”因为,他有勇气尝试,尝试自己认为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比尔盖茨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适合很重要!
不要说,没有任何一样是适合你的,你只要去发现,总会找到为你定制的那块布料。
你的言行,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篇14
我们常说,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孩子会带着书卷气,那是因为从小呼吸着书香味儿;出生于艺术家庭的孩子往往才艺出众,那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显然,品质、道德、良好的习惯等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因素,并不能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教育”就能产生效果,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融入到孩子的生活里的。
自己不看书,却要求孩子学习要好;自己抽烟喝酒,却要求孩子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突然想起来三毛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大部分的中国父母,将孩子当作命根,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伸与继续,期望自己一生没完成的理想和光荣,都能在孩子身上实现。”一个孩子的身上,常常背负了两个人的人生,那样他既不快乐,又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所以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道德绑架,叫做: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只是我不想以身作则而已。
孩子的成长,是父母的修行。父母与孩子相识于世间,瞬间便决定了一生的缘分。我们总以为当父母是在陪伴孩子成长,但是更多的时候,其实是孩子在陪伴我们成长。为人父母,责任重大,但是很多人在成为父母的那一刻,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伊坂幸太郎曾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我完全赞同,虽然我完全认同每个父母对待孩子的出发点都是好的这个观点,但并不代表父母做什么都是对的。
举个例子,两年前舅舅家的弟弟学会了抽烟,舅舅刚知道的时候气得半死,全家人拦不拦不住,摁着弟弟一顿揍,16岁的小伙子正是倔强的时候,梗着脖子就是死活不承认自己错了。打到最后,舅舅说让弟弟戒烟,弟弟一句话就怼了回来:“多大点事,我妈天天让你戒烟你也没戒烟,凭啥说我!”
两年后的现在,弟弟抽烟更勤快了,父子两个经常对着抽。我曾拉着舅舅说,抽烟对身体不好,为何不管着孩子点呢?他一脸无奈,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他老拿我抽烟说事,我也没办法了,我自己也戒不掉啊!
如果真的`认真地去戒烟,真的会戒不掉么?妈妈跟我讲说,爸爸年轻的时候也抽烟,后来妈妈怀我的时候,怕影响我的健康,爸爸就戒烟了。至今也没见过爸爸再碰过一次。
作为父母,你自己都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有什么底气去让孩子做呢?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生长环境,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以前的孩子接触最多的是谁?父母!“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是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它确实印证了父母的行为处事对孩子的影响。
几个月大的孩子就开始跟父母“咿呀”学语,一岁左右开始蹒跚学步,再大一些的时候学会察言观色,学习着父母的举动。教育真的不只是口头上的说说而已。
历史上有一个宰相妻子非常重视儿子的前途,她每天不辞劳苦地劝告儿子要努力读书,要有礼貌,要讲信用,要忠于国君等。而宰相却是早上离开家去上朝,晚上回来则看书。爱儿心切的夫人终于忍不住说:你别只顾你的公事和看书本,你也该好好地管教管教你的儿子啊!这宰相眼不离书地说:我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儿子啊!
“言教再多也不如身教有效。可惜的是社会上有数不清的父母,其身不正却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行羞踏错。”你希望孩子讲礼貌,你就先在孩子面前扮演一个彬彬有礼的角色;你希望孩子爱学习,你也尽量在孩子面前拿起书本而不是看韩剧;因为你是原件,孩子就是你的复印件。教育从来都是不简单的,也不会是快乐的,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学习,却也必须去学习。
如何学习才是最好 篇15
2013年5月, 当地政府在《江门市良溪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提出“异址建新村, 迁走原住民”的设想, 引来各方争议, 持反对意见的专家学者们认为, 良溪古村落的保护在于让村民回归, 保留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广府“后珠玑巷”
良溪古村倚山而筑, 面水而居, 彷如弯弯的牛角形, 一条护村河从村前淌过, 池塘晴波潋滟, 古榕硕大繁茂, 炊烟袅袅, 禾雀声声。
史书记载, 南宋绍兴元年 (公元1131年) , 南迁始祖罗贵带领36姓共97户人家携妻带子, 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至良溪村安家落户, 其子孙又在江门五邑及珠三角周边地区繁衍, 为珠江三角洲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专家考证, 江门五邑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中, 很大一部分都可以从随罗贵南迁良溪的36姓中找到自己的祖先。因此, 罗贵率众南迁, 成为我国两宋时代, 继南雄珠玑巷之后一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南迁活动。
村中罗氏大宗祠正门口的一副对联“珠玑留厚泽蓈底肇鸿基”也点明了“后珠玑巷”这一渊源, 而最里面一副对联“发迹珠玑首领冯黄陈麦陆诸姓九十七人历险济艰尝独任开基蓈底分居广肇惠韶潮各郡万千百世支流别派尽同源”, 则印证了良溪村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海外文化交接的一个重要中转站。
有人说, 广府方言“唔使问阿贵”中的阿贵即是历史上的罗贵。对此, 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认为, 罗贵是真实存在的, 他就是“发现了珠三角”的“中国哥伦布”, 而良溪古村就是“后珠玑巷”, 是广东移民史的重要节点。而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则认为, 罗贵只是一个传说, 是第一批来珠三角开发的后代在珠三角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开始追根溯源, 想到了从祖先那里经常听到的罗贵祖, 开始编故事, 之后滚雪球般越编越长。
无论罗贵传说是真是假, 都被许多广府氏族家谱所记载, 而罗贵也被尊为“贵祖”。他所率领的南迁良溪串联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壮举, 至今也有880年的历史, 由于史实资料的挖掘发现和深入研究开始得比较晚, 良溪古村800余年来一直隐没在闹市里, 其作为珠玑移民中转站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也直到近年才广为人知。而如今, 这个被历史学家誉为“后珠玑巷”的良溪古村落大部分古建筑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 保护也面临着种种困局。
深陷保护困局
近年来, 良溪古村由于缺乏明确的管理条例, 古建筑受损严重, 走进古村, 可见不少老旧的木质房檐木已经坍塌, 部分墙体也已倒塌。穿行在古村中, 一座座毫无生机、破旧不堪的老屋也令人揪心不已——木质房檐木和部分墙体坍塌, 大厅屏风和五彩雕花玻璃被破坏。
“我去过许多古镇,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古镇的水。而良溪古村据说当年有护城河, 现在却只能看到几口池塘, 而且很多旧房子已经破旧不堪, 不忍看下去。”一位来到良溪村的游客忍不住吐槽。
据良溪村民委员会副主任罗炯润说, 现在的古建筑群有70%空置着, 所以很多房子很破旧, 甚至成了危房。而随着良溪村以“后珠玑巷文化”、“广府人移民圣地”广为人知, 盗贼也闻讯而至, 大肆掠夺老屋, 良溪村很多老屋已经无人居住, 窃贼就将老屋家具搜掠一空, 甚至几百斤重的门板也不放过。
“为了将屋内清代彩色玻璃盗走, 窃贼将周边木框破坏, 木屑散落一地, 屋内建筑木雕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蓬江区棠下镇文化站站长蒙胜福称, 自上世纪六七十时年代起, 良溪村就开始遭遇各种破坏, 近两年, 无人居住的老屋频繁遭遇偷窃。
据了解, 良溪村的罗氏大宗祠、罗贵墓、节孝流芳牌坊已被列为文保单位, 保护尚好, 但更多的明清历史建筑保护难度却很大。除了古建筑受损外, 近年来村内的新建建筑的风格与空间格局不统一, 也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古村的风貌。
“良溪古村的旧建筑有几百年历史, 但由于缺乏保护, 很多新房子杂乱无章地在古建筑群里扎堆, 更有几栋现代装潢的别墅矗立在良溪古村村口, 更让古建筑群失去了古色古香的味道。”某专家实地考察后讲。
面对这种情况, 2011年, 江门市蓬江区制定了《良溪古村旅游文化总体规划》、《良溪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等, 并在两年时间里, 区、镇两级共投入600万元对良溪古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了罗贵广场、村史馆等一批建筑, 使古村落的卫生环境较此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整个村落显得古朴而安静。
2013年, 为了更好地保护良溪的人居环境、街巷格局、民居风貌、祠堂建筑及其它历史遗产, 突出良溪村后珠玑巷的历史文化地位, 当地又编制了《江门市良溪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然而, 该规划中“异址建新村, 迁走原住民”的设想, 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 各方争议不断。
规划好不好, 文化说了算
面对《江门市良溪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村民全盘迁出, 另建新村的想法, 文物局副局长曹劲表示, 良溪村的建筑聚落完整, 布局独特, 主题丰富。然而, 保护规划中提出的另建新村的建议, 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果这样实施, 旧村的老房子将迅速衰败, 这是很不利的, 人文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把当地人怎么劳动、生活的具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保留下来, 而不是几个空房子和千篇一律的景象。
“现有的保护规划有利有弊, 一方面, 良溪古村村民继续居住下来, 的确能保留原汁原味的良溪古村;但是, 如果让居民一直住下去, 古建筑越来越旧越来越破损, 他们对良溪古村也是一种破坏。另一方面, 为了保护古村, 采取果断措施, 将移民迁至另外一个村, 这也是一种保护;但移民都走了, 那么就成了空建筑, 缺失了人情风俗。”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教授认为。
当地居民则分为两派, 一方面有的居民认为舍不得老屋, 但搬迁去新村, 基础设施好, 居住环境也好, 表示很高兴。另一方面则希望留守。“如果古村可以改造得更好, 加上以后有了旅游的带动, 经济发展起来, 可以增加收入。”一位陈姓村民说。
但另有专家表示, 迁或不迁都不是大事, 规划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当地也有许多需要改造修缮的地方。五邑大学副教授石坚平博士就提出, 良溪现有保护规划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如规划设计新建的码头、罗奇生别墅没有历史根据, 罗奇生是罗氏兄弟的商号而非名字。
“与其建设假古董, 不如保护真古董, 比如侨批。”石坚平介绍说, 经过三次良溪文化研讨会, 良溪“后珠玑巷”提法引起较大学术争议, 适宜定位为广府人的移民文化圣地。因此应着力于展示罗贵南迁历史事件, 着重于保护明清古街巷、古道, 罗氏大宗祠一侧设置村史馆也不合时宜。既然村史馆不合时宜, 能否新建一个建筑, 既能突出罗氏大宗祠, 又能彰显标志性、岭南文化特色的建筑, 与罗氏大宗祠浑然一体呢?这就考验规划者的智慧了。
工作才是最好的投资 篇16
《职场》杂志提出了一个“4+4=3”的模型,即通过人的四个内在积累:“兴趣、技能、价值观、个性风格”和四个外在因素:“职业机会、工作生活经历、学习经历、遇到的重要的人”相互作用,这八个因素最后会通过“自我认知、同理心、审时度势”这三方面表现出来。
四内因、四外因通过一定比例勾兑在一起之后表现出来的三方面,即是影响我们工作资产的三大要素。第一,自我认知——明白我是谁。我的职场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第二,同理心——明白对方是谁。了解对方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第三,审时度势——明白大环境。公司的大环境如何,大从社会环境来说,这是趋势还是过时,等等。
你的工作资产有多少?
为什么要提倡投资工作?
第一,它符合成本最小的道理,工作的固定成本最小,沉没成本最少。而且因为前期投入(工作学习经历)的成本利用率比较高——能做什么样的工作跟每个人的前期投入有很大关系,大概率上来说是正比,所以基本上投资工作,只要投资,就有收益,只是因为投资方法的不同而收益不同。第二,它的投资回报率最大,而且稳定,这具体表现在你获得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上面。第三,工作的过程本身即相当于在持续追加投资,你在工作中学到的东西都能在合适的时机转化为新的资产。第四,工作是人和社会减少摩擦系数、积累有效资源的最好办法。
我们拿“读书”、“创业”同“工作”做一个比较,先说读书,很明显这是一个沉没成本,必须到工作之后,这种前期的投入才可能有机会产生回报,且这种回报还是通过工作来体现的;第二个,创业相对来说风险大,而成功的概率却非常低,也就是说创业的投资回报率总体水平偏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无疑是个稳扎稳打的投资行为。
什么是“工作财产”?
某种程度上,“工作财产”和“人力资本”的概念比较像,工作资产是个体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存在于单独个体本身,它能够为其带来持续性的收入来源,工作资产的复利丰厚,基本上与投资幅度成正比。
美国《时代》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10个正在改变世界的概念》的文章,里面排在第一的就是“工作是你的新资产”,这篇文章表明了一个观点:个体所拥有的工作资产在经济泡沫破裂时是最经得起考验的——至少比美元坚挺得多。
既然是资产,它一定包含两个方面:有形资产,通过工作我们实际获得的工资、奖金等等;无形资产,即用实物无法衡量的部分,比如工作中认识的重要的人,提升工作专业性的培训,公司里你的职位……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资产,都涉及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何获得这种资产。并且,对于你已经获得的这部分“工作资产”,应该如何去让它保值和增值。
工作财产的投资评估原则
工作作为一项投资,你需要在投资前做以下评估。
第一,它是否可以继续使你的专业能力增值,或者以低投入就可以培养你的专业能力。
第二,通常人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是一种“我想做什么”的心态,特别是80后——如果你把工作作为一项投资,那么你喜欢做什么跟你想做什么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首先要知道你在这个场合或者平台上需要做什么,这是一个供求关系的问题。
第三,是否可以进行资源整合,因为没有一种资源比在工作中建立的联系更能有效。
第四,看长线,而不是短利,因为对于工作来说,永远不存在短利。
第五,评估这项投资的规则你是否可以遵守,确定自己能否承担投资失败的责任。
运用投资法则分析工作难题
投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眼光放长远,不是炒短线、挣快钱。
比如,遇到一个很麻烦的上司怎么办?其实很好办。第一,你要看这个上司的麻烦是他个人性格问题还是能力问题,如果是性格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跟着他能学到东西,那你就要学会接受那种麻烦,因为要相信一点:上司肯定没有客户那么麻烦,你们至少还是站在同一个利益面;第二,如果是上司本身能力有问题,那你就要看这个部门有没有问题,如果这个部门蒸蒸日上,只是上司能力有问题,那就看是否可以调换到别的部门。如果不行,那就要用长线思维来考虑,判断上司在短期内是否会有职业方面的变化,然后再做相应的个人规划。总之,尽量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还有,如果你的上司和客户同时要求你做一件事,在时间不可以调和的情况下,一定要先把客户的事当回事,客户的抱怨也一定要注意。因为客户有可能跟你很久,尤其是销售,客户往往会跟着销售换公司,但是老板不会跟你很久。一定要学会评估一件事情的长期效果,而不是短期效果。
盘点你的工作资产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真的需要规划吗?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下,规划有用吗?如何厘清工作这项资产中的关键因素?我们的建议是盘点你四个方面的‘财产’:技能(提供给人的是发展路径而不是外界的评价)、兴趣(提供给人的是意愿或者动机,而不是测试的分值)、价值观(提供给人的是创造和表达,而不是社会地位。价值观给人带来目标感,这种目标感是存在,而不是期待)、个性风格(提供给人的是基因和经历带来的交织,而不是道德修养)。另外,你还要时刻关注四个外在因素:职业机会、工作生活经历、学习经历和生活中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