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美意境散文诗

2024-07-12

超美意境散文诗(通用10篇)

超美意境散文诗 篇1

散文诗意境

写散文诗不难,但是,能写出好的散文诗却非常难。散文诗的作者既要懂得写诗,又要懂得写散文。诗和散文的特点都要了解和掌握。诗的音节、对仗、格律和诗的凝练,虽说未必深入钻研,但诗的情绪、诗的跳跃节奏、诗的凝聚概括,这些都是散文诗本身形式所必须的。另外,还要谙练散文的抒情和议论,把散文中的这些因素和特点汲取到散文诗中来,使得散文和诗的特点自然有机地揉和到散文诗中,这就是写散文诗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除此之外,无捷径可走。

在优秀散文诗中,艺术手法凝重、婉约而显阴柔之美,其文偏重于诗;艺术手法明快、坦直而具阳刚之美,文则偏重于散文;又因它既不是诗也不是散文,而是诗和散文两者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文体。

其次,是散文诗的文体。大概可分为:哲理(寓言)体、抒情体、叙述体。

哲理寓言体有运用寓言对话形式来写散文诗,通俗、活泼,寓言有深刻的比喻,思想性强,可防止空泛。

抒情体写作形式多样,是通过一个情景、一个事物侧面或侧面的一个点、一个片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抒情散文的不同在于它的跳跃性、片断性,是一个独立的点、独立的片断。由于是抒情散文诗,其情感、情调、意境、想象、幻觉主观成份浓郁,通体显隐约含蓄。抒情散文诗愈有作家独特的个性,感情就愈深刻真挚动人。此类散文诗如果解决不好与时代、实际生活相结合问题,一是情感不够而显得苍白无物,或主旨不明无积极意义;二是散文诗写得看不懂,或把情感隐藏起来,或写出自己也说不清楚的莫名其妙的东西,还自觉高超“朦胧”。我们说艺术的比喻、含蓄、隐约,要通过感情的形象表达,这才是艺术的技巧,与那些看不懂说不明的东西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叙述体散文诗是把叙述的景物、人事放在第一位,客观通过描绘一定场景、片断的情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特点是明朗、粗犷、结合现实较紧。生活气息浓。初学写作者从叙述体入手,以此为基础藉以情感抒发,再上升到一定哲理。此类散文诗一要防止情景事物停留表面描述而发掘不深;二要防止就事论事。

以上三种文体有时是互相交替的,哲理、抒情、叙事融为一体也常见。

再次,谈谈散文诗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灵魂和统帅,决不能忽视散文诗的思想性。有人甚至名家也说过散文诗不可能反映大的主题思想,这是误区。散文诗如果只是短小,起一种“生活中的小摆设”的作用,那么,散文诗就走进了一条狭小的死胡同,也就没有强大的生命力。事实并非如此,近些年来散文诗的创作者在形式上、内容上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和突破,反映重大深刻主题的优秀散文诗长卷层出不穷,散文诗的革命必将推动散文诗质的飞跃。再说,我们写一些容量小的散文诗,也可以做到“小中见大”,反映较大、较多的内容,问题是要求我们精于选材,善于选材。选取题材一个侧面,取题材侧面一个点,而且是最典型最本质的侧面和点,也就是说用题材最小最本质的一部分,来反映题材的全部内涵。这是短小散文诗的优越性,散文诗作者必须遵循这个创作规律。散文诗要通过情景(意象)、事物,形象地、生动准确地反映作品的主题思想。反对公式化、口号式和生硬地在作品中写主题思想以及僵化的说教,这些都不是艺术。优秀的散文诗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有位散文诗名家说过这样的话:散文诗的作者是爆破手,摄取最少的最优质的炸药,爆发出最大的热能。要做到这一点,只能从生活中感受和挖掘深刻的主题思想,进行最优质的典型的题材选取。

第四,说说散文诗的结构。散文诗的结构是最严谨的,形散神聚。题材是精选的典型的一个侧面或一个片断,可把一、二个(或更多的)精选出来的典型侧面、片断结构在一起,就能够准确表达作者主题思想,构成一篇完整的散文诗。禁忌拖泥带水,禁忌出现无意义画面,禁忌含有多余废笔。散文诗结构特征是跳跃性,诗化的跳跃是扩大容量必然的要求。要从一个联想飞跃到另一个联想,要从一个场景迅速转换到另一个新的场景,意象摇曳、叠加,贯穿连结的是相通的点。不能繁琐地从头说到尾,不能平淡、空洞、言之无物。散文诗的结构美是片断到片断,是一、二个(乃至多个)点的巧妙连接,是跳跃的美和暂歇的美,是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白美。散文诗结构中,一个片断接一个片断,这种跳跃性在读者情绪中留下短暂的空白,也叫暂歇。这是散文诗独特的空白美。

第五,散文诗的语言和思想情感。散文诗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也是语言艺术,而且是要求更严、标准更高的语言艺术。驾驭文字、培育情感、发掘主题是散文诗作家基本的文学素养。散文诗的语言如何?如何寻求散文诗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必将反作用于散文诗的取材和反映的思想感情。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最终决定一篇散文诗的好坏和成败的关键。决定散文诗取何材、写什么东西,从何角度写,如何写都要受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支配,特别是散文诗要通过浓厚的作者思想情感去反映事物。如何培育思想情感,是一个如何写好散文诗的根本性问题,要从复杂平凡的生活中发掘新生的美好事物,获得尖锐的眼光、独到的思想、深刻的情感,才能在主题思想酝酿、艺术表现手法、言语文字运用上得心应手

超美意境散文诗 篇2

关键词:电视散文,意境,营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快, 人们的文化消费呈现日趋多元化的倾向, 真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相反, 电视文化却日益受到大众的青睐, 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流。电视与文学的嫁接既有助于文字阅读的直观化, 也有助于电视增强文化内涵。于是, 在20世纪90年代在电视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兴电视艺术形式——电视散文。电视散文是文学散文的电视化, 也是被电视化的文学散文。它以文学作品为创作基础, 用丰富的电视语言和艺术化的屏幕造型手法, 将抽象的文字感受变为具象的视觉图像, 并营造出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浓郁的文学气质。它的出现是电视艺术与文学艺术的一次绝妙的结合, 是电视艺术对文学艺术的阐释和再创造。

一、电视散文的发展

散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积淀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 是人们抒发自然情感, 流露生命感悟, 表达理想追求的绝佳形式。在文学散文的创作中, 意境的营造是成功的关键, 电视散文也不例外。追求美的意境是电视散文创作的出发点和衡量电视散文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意境, 是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范畴。最早出现在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意”是指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境”是表现这些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和画面。所谓意境, 是指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的景象相融合而熔铸在作品中的优美丰富的艺术境界, 是内情与外物的统一。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论丛刊》中曾指出:“空本难图, 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 真景逼而神景生。位置相戾, 有画多属赘疣;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观画者能从“无画处”看到“妙境”则全是因为“有画处”引发的艺术遐想。[1]由此可见意境是艺术形象触发想象, 引起美好情景的审美境界。

电视散文并不是简单的“看图识字”的艺术作品, 而应该把创造意境作为最核心的美学追求。作者通过自己的生活阅历, 人生感悟, 艺术理解力感悟文字作品, 将意境融入电视画面中, 使电视散文作品升华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除了唯美和抒情的特点, 还能给观众以想象力驰骋的空间, 真正做到“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美学高度。

二、电视散文意境的表现形式

(一) 形神兼备、意在形中

电视散文与文稿相比, 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形象化。他可以表现形象、再现形象和塑造形象。电视编导在电视散文的创作中, 首先要求刻画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 刻画富有表现力和概括力的形象。只有按照受众的审美需要和作品抒情的要求塑造出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 并将艺术形象与作品环境、作品情绪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形成和谐完整的艺术境界, 才能使受众在欣赏电视散文时能感受到作品的独特意境。

电视散文作品《永远的蒲公英》中, 蒲公英作为编导刻画的典型形象贯穿全片, 蒲公英漫天飘飞的绒毛就像是父亲对女儿无微不至无处不在的关爱, 而蒲公英一年一年的花开花败之间, 好像意味着时间在无声无息间的静静流逝, 伴随着哑女的长大。蒲公英也见证着父女俩之间相互挂念, 相互祝福的融融的爱。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蒲公英的画面, 以它纵领全片, 使观众在蒲公英的牵引下展开一段久远的回忆, 引发无限遐想。在这部电视散文中蒲公英这一典型形象为作品营造出了一种温情的意境。而在电视散文《圆梦》中, 编导将月亮作为典型形象, 一轮圆月一轮缺月在作品中反复出现,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这既表现着“圆梦”的主题, 更是营造着一种离别的意境氛围, 从而传达出了年轻军人舍小家保大家的高尚情怀。这些典型形象的塑造, 实现了作品以形传神、以神达意的美好意境。

(二) 虚实相生、意在境中

虚实相生, 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古代艺术家将“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中。文学、建筑、绘画、戏曲、音乐等都讲究虚实艺术的运用, 电视散文如果要营造它特有的意境美, 也应努力遵循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题画》云:“江馆清秋, 晨起看竹, ……其实胸中之竹, 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心中之竹也。”[2]胸中之竹、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就是典型的“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艺术创作过程。

1. 以实见虚

电视散文对文本的电视化再创作, 不应只是简单的“看图说话”, 而应真切感悟文本作者的“情”, 着意将创作重心放在如何将“情”借助浓淡有致的“景”得以形象生动的抒发, 用客观事物来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意。“化景物为情思”, 通过是诗意的画面来传导编导的艺术感悟, 使观众获得艺术美和情感美的享受。

散文中一些抒情或议论性语言, 并不太容易用电视化语言来呈现, 这时候就要使用一些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声画来引发观众的联想。编导在电视散文中药善于借鉴文学创作中状物移情、托物言志或缘景生情的手法, 来表现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或情感。比如在电视散文《伫望西藏》开头的一句“西藏, 未经雕琢的玉石, 在粗朴中透出珠光宝气, 在平寂中显出神奇风采”, 编导就用了日光下的布达拉宫、虔诚的朝圣者、水面飞舞着白鸽的措那湖和古老的西藏佛乐等代表性食物和音乐展现了西藏的性格。《情迷风花雪月》中则通过“绕三灵”节日中感通禅寺下白族老少一起奏响三弦和亲人送行时刻递上的酒这些相似特征的事物与情境来传达作者对好的事物带给自己的感性的呼吸。

2. 以虚映实

《绘事微言》中提到“景愈藏, 境界愈大, 景愈露, 境界愈小”。而中国古代绘画中也讲究“留白”技巧的运用。电视散文的创作也应注重“藏与漏”的巧妙设计, 来创造形神兼备的意境。如果电视散文的创作只是一味地将文字照本宣科地还原成电视画面, 则偏离了电视散文创作的初衷, 失去了电视散文的艺术性, 审美性和独有的意韵。这就要求编导在创作过程中, 合理地运用电视手段, 提炼作品精髓, 善用虚的手段去表现实物, 从而使实物更加传神和逼真。在电视散文《蒙山颂》中, 编导在开始部分把画面主体——苍松点缀的蒙山虚化, 而突出谷风鸟鸣声, 化实景为虚景, 变景美为意美。在这一虚一实之间, 展现了一个亦真亦幻、人间仙境的形象空间, 一个立体式的、“留白式”的审美意境变跃然眼前。

电视散文要善于运用丰富的声画元素来展现形象, 借助虚拟的形象、环境、动作、音乐等去描摹实际。如电视散文《灵魂朝拜的天堂》开头黑暗中点燃的一根蜡烛发出的星光的情景, 编导着意用黑暗象征现实, 划破黑暗的火柴燃烧的动作和声响代表了突破现实的举动和号角, 星光代表了通过朝拜西藏探寻的希望。

(三) 情景交融、意在情中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电视散文的创作过程中, 要注意情的把握。电视散文的特点是能扣动观众的心灵世界, 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对人感情世界的撞击及所形成的审美愉悦, 这是其他电视节目形式所不具备的。同时, 电视散文的抒情性与意境的营造是密不可分的, 一部没有真情贯穿其中的电视散文作品就是一部没有灵魂的风景画, 即使有再精良的笔触和绝佳的技巧, 也无法感染受众的心灵。以情带景, 以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才能将受众带入作品似幻似真的唯美情境中。

由于电视语言的直观性, 电视画面中的每个元素都是表达文意的载体, 也就是表达“情语”的“景语”。镜头的运动、画面的组接、景物的选择、音乐字幕的运用, 都是散文内在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要运用电视丰富的表现手段将外景与内情交相融合, 营造出作品唯美空灵的情感意境。在电视散文作品《哑巴渡》中, 为了表达作者对哑巴老人无私奉献精神的敬意, 对老人的怀念、敬仰与憧憬, 创作者用多种电视画面语言来再现这个感人的故事。片子开头通过侧逆光的手法对渡口进行描绘, 使哑巴渡显得凝重而神圣, 这如同哑巴老人一样;通过对夜色和船上孤火的描绘, 展现了老人寂寞孤独的生活环境, 这不仅与老人风烛残年的岁月相吻合, 而且更反衬了老班长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的伟大。片中拍摄划船的镜头以及在船舱里拍摄的老人摆渡的镜头, 都是把岸上的行人作为背景, 而老人只用剪影的方式, 更是突出了画面的对比性和表现力, 烘托出创作者对于哑巴渡的怀念和对哑巴老人的崇敬。

三、营造电视散文意境应把握的重点

(一) 应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社会生活体验和生活阅历是创作出精良艺术作品的基础和创作源泉。电视散文中故事情节的细节化表现都是来自于创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在电视散文创作中, 如何在保持文本精神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电视语言, 挖掘出其中丰富的内涵, 营造出准确真实的意境, 就需要创作者细心把握生活的本真, 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真切的感触和领悟。脱离于生活之上的艺术创作, 为了追求意境而忽视文本的艺术创作, 只能使人产生故弄玄虚或装神弄鬼之感。同时电视散文作为电视艺术片的一种类型, 它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编导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 能够博采众家之长, 借鉴多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技巧, 综合运用到电视散文的创作中。这就需要编导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 这种审美素质不仅是大众化的, 能够为大众所接受和喜欢的, 同时还应该是具有个性化的独特的审美意识。

(二) 充分运用画面语言的表意性

在电视散文中, 画面具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电视散文创作者通过摄像机的推拉摇移、景别的变化, 蒙太奇的剪辑, 色调的处理而形成了叙述电视散文至关重要的语言——画面语言。而这种画面语言是展示电视散文意境美的重要的“抒情音符”。在电视散文《毕业了》中, 镜头虽然切换不断, 但是正是这些切换不断的画面让观众能在几十分钟之内真切地感受到四年的大学生活。其中片中的特写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记忆。对各种花、风扇、风车、篮球的特写以及对自行车的特写表现出了大学生们的意气风发和激情活力。对众多的鞋的特写表现出了大学生们几年历程的艰辛。对火车的特写表现出毕业时的离愁别绪。另外, 其中的倒镜头表现同学们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希望时光可以倒流。回忆时慢镜头的运用加之于明亮的光线表现出了对学校时光的美好回忆。最后以一个在人群中的拉镜头变为全景, 暗示毕业生今后的生活将会在人群中穿梭。这变换的镜头给观众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也将毕业生们对四年大学生活的留恋和不舍的感情描绘的生动形象。

(三) 重视声音语言对营造意境的重要性

画面语言与声音语言是电视散文构成的重要因素, 电视散文的形象化是由试听结合来共同完成的。在电视散文中, 只重视画面的美感, 而忽视声音的创作, 则会使作品的意境大打折扣。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互不可缺的, 因此, 在电视散文创作中不能片面忽视视听语言的任何一种。某种意义上, 声音语言也是具有表情能力的, 它是现实生活的生动比拟, 它的表情能力和画面语言一样有力。声音使画面形象、自然、流畅, 声音语言挖掘出了画面语言表现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在电视散文中, 主要的声音语言就是旁白和音乐。朗诵者通过自己对散文的理解, 进行加工再创作, 用具有感染力的声音处理每一个细节, 用精湛的朗诵技巧拓展文字表情达意的审美空间, 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意境的营造。而电视散文的音乐则起着烘托气氛、再现意境的作用, 一段贴合情境的音乐, 会把画面和语言的感染力扩大化, 使受众沉浸在电视散文的意境之中。电视散文中多种声音语言的运用, 将电视散文的节奏韵律和飘逸的美的意境营造得淋漓尽致。电视散文《毕业了》中音乐优雅、抒情、感伤, 表现着作品毕业离别的主题。一首优美纯净的《栀子花开》引领观众进入了纯真美好的大学校园, 从而使观众以轻松优雅的情怀进入片中。期间运用了《爱的代价》、《我的未来不是梦》等来表达大学生在大学时光时的追求和奋斗, 又以《朋友》来表现大学生活期间师生之间以及与学校的情谊。最后以一首《祝你一路顺风》来表达同学之间的祝福以及老师对同学们的期待, 让观众从音乐感受到离别时悸动的情绪。“真的、真的毕业了”这凝重的旁白配之于沉重而又催人奋进的音乐让观众心灵感受到巨大的情感冲击。正是有如此的音乐才让我们对片子回味无穷。

(四) 重视意境的独创性

电视散文的意境美是满足观众审美要求的必要条件, 要使电视散文在屏幕上展示其强劲的生命力, 就要从编导自身做起, 为电视文学构筑起独特的意境, 而编导塑造意境要有独创性。意境也已经成为每位编导的个人风格的一种体现形式。但这种风格不是凭空产生的。编导的思想要有广度和深度, 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 对生活、对文学作品要有敏锐的触角、独特的见解和严峻的思考, 更要有能力拓宽文学作品的意境, 使之成为叙述故事、传递思想的手段。电视散文的编导可以从前辈的创作风格里汲取有益的养料, 多方面地、潜移默化地丰富自己的艺术特色, 最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当前很多政府宣传部门为推广当地旅游资源而制作的所谓的电视散文宣传片, 由于商业化的驱动而忽视了电视散文的意境和创作主题, 太过于写实, 而拍成了简单的风光片, 千篇一律, 一部没有灵魂的作品则无法打动受众。

总而言之, 电视散文的美是蕴含在诗意的意境中的, 电视散文的意境是从文学中升华、凝聚、提炼出的结晶。这种意境是朴实的、含蓄的、高雅的、悠远的, 阐释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电视散文的编导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思想觉悟, 以塑造美的电视散文意境为追求的方向, 使越来越多的受众被电视散文的独有的意境感染和吸引, 奏出情感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1]贾青海.谈电视文学中的意境美[N].青海师专学报, 2000-7-10.

[2]潘蔚.电视文学的意境美[N].文化月刊, 1998-11-10.

论散文的意境美 篇3

意境之于文学,犹如人之素质,虽西装革履,但无高尚的品质和真才实学,只有给人一种花架子的感觉。文学作品亦然,仅有华丽的词藻,哗众的架式是不够的。

古人作诗、填词,最讲究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所谓“意境”,其实就是情与景的融合,在文学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意”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想,而“境”则是作品所描写的客观事物。这种客观事物与作者思想融洽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用王夫之的话来说就是“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解于诗词,妙合天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从美学的角度来讲,文学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文学中的“境”则指事物的“形”和“神”;这里“意境”就是情、理、形、神和谐和统一。王国维在谈“词的境界”时举了张先的“云破同来花弄影”作例,认为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是颇有见地的。因这一“弄”字,见出花与影动,既开启了下文“风”不定,人初静,明月落红满径,又照应了上句“沙上并禽池上眠。”鸟儿成双成对的睡着了。真是万籁俱静;而花却只能与自己的影子相伴。可设想在蹁蹁起步。

意境,在文章中的情景具有某种深刻的象征的意义。如巴金《灯》中的“灯”;许地山《落花生》中的“落花生”,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中的“地下森林”;屠格涅夫《门槛》中的“少女”和“门槛”,高尔基《海燕》中的“海燕”等等。

这里还要说说冰心散文中《我梦中的小翠鸟》中主体意象“小翠鸟”,他闪烁着那不少逼视,翠绿的光,作者身边还缭绕着那动听的吟唱。它“极其纤小”,“绿得夺目,绿得醉人”,而且烁着“不可逼视,翠绿的光”,清脆的吟唱着极其动听的调子,歌声还如此“高亢”。一个弱小的生命,竟是如此地充满着盎然的活力和勃勃生机,为这个世界奉献自己养好的歌声。增添一个动听的乐章。这完全是作者身身现状的生动形象的艺术写照。因此“小翠鸟”这个意象所包涵的巨大艺术内涵,是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

在感受散文的意境美中也离不开叙事散文中从叙事中去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意境交融的完美境界。

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直接传递出来的,而往往是通过散文中的叙事间接表达的。这就是所谓的“因事缘情。”作者的议人和叙事,浸透着浓郁的浓郁情感色彩,作者的情感常常曲折地隐含于委婉跌宕的叙事之中。因此在叙事散文中去感受作者丰富和复杂的情蕴,对叙事散文的意境鉴赏至关的重要。

由散文的意境而导出文章的情感,使文章富含内蕴。由如朱自清的《背景》李兆权的《丑娘》,这二篇散文令我甚是感动,朱自清在《背景》中曲折情怀。特别是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深沉的表现中父亲对儿子的爱,从侧面烘托出来,以及自己“四次的落泪”。“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都各有不同,而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而李兆权的《丑娘》中,作者对娘的深厚情感,浸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全文由“一双布鞋”而引入中文章的核心。

散文的意境美例说 篇4

“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似乎只属诗歌,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也为散文所有;并且,现代人对于“散文是美文”的界说,也在认同散文文质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时,实质上承认了散文的特征之一,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文中先用一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的幽静和宁滥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

波德莱尔的杰作《每个人的怪兽》,描绘了背负沉重怪物盲目行走的人群场面。这个人与“怪兽”浑然一体的象征,强烈地表现出人之生存的沉重与荒诞。这种对理性具有明显冲击力的`鉴赏效果,无疑需要我们对文中被异化了的人类的生存状况发出追问;鲁迅的《秋夜》中,夜空会躲闲、微笑,枣树也有感情与知性,夜空是“奇怪而高”、色厉内荏,狡诈阴险,枣树则直而往上,不屈不挠,抗争到底,这样,自然景致完全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异化变形,构成独特的意境之美。

《背影》中朱自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的流泪。“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观,漠然置之,那与我们司空见惯于街偶中的乞丐的感受有何相异?又何以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愉悦?文中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能明了,“真是太聪明了呢”?为什么直至“近几年来,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之际,收到父亲的悲观而故作达观的信后,作者对父亲的挚发才

描述听雨的优美意境散文 篇5

总爱听雨,特别在春天的夜里,纤细的雨丝,一帘交叠着一帘,连绵不断地闪烁着,演奏出一曲宁静的春之声。雨声是寂寂春夜中最美好的音乐,有时清凉明快,有时凄凉哽咽,随着听者的情绪,心境会演绎出不同的听觉效应,也会衍生出“梧桐细雨”的名句和“雨打芭蕉”的名曲来。

声声长,声声短。夜雨,淅淅沥沥地沿着岁月的沧桑一路从天宇之中传来,柔情地伴着我的思绪,浸润在唐诗宋词之中。春雨下在夜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落在地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飘在空中,“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春雨洒在旷野,“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春雨恋在农家,“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春雨浓了思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春雨润在心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而蒋捷的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亦将听雨之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雨是有生命的,轻轻的飘来,静静的落下,洗去大地的尘埃,滋润万物萌生;雨是有心声的,雨声是天籁之声,远离尘世的喧嚣,毫不夹杂一点污念。静静地听着外面的雨声,听着雨的温柔、雨的豪放、雨的缠绵、雨的呢喃,听着这春夜的雨声,思绪便也随之飞扬。

有的雨声是人心灵的剖白,那圈圈韵律和阵阵涟漪让你更明白,那是她与他心灵的诉说。因为有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才让诗人有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想象。

有的雨声是在渲染着人们惆怅和忧伤的情调。因为“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竟让才女“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感悟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意境。

有的雨声是人心灵深处那根缠绵的情愫。因为“试问闲都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才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美景。

是啊,人拥有的,雨也有;而人没有的,雨仍然拥有。这些都能从雨的声音中觉察和品味出来:竹雨的淅淅沥沥,那是竹与雨的`品性的融合,它用雨声描绘着竹的高风亮节和雨的晶莹剔透;荷雨的点点滴滴,那是荷与雨的心灵的渗透,它用雨声传播着荷的冰清玉洁和雨的玲珑玉润。“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春雨桃花,缱绻风流,道不完莺莺燕燕,花花叶叶,秋雨梧桐,缠绵悱恻。

高考励志的句子超美 篇6

永远清楚,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努力。

易题不丢失半分,难题不放弃努力。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笑的最好的人。

名列前茅是银,日新月异是金。

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屡挫屡战,笑傲群雄。

天道酬勤,曾经的每一分付出,必将收到百倍回报。不管揭晓的答案是什么,只要努力过奋斗过,就不会后悔。

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十年寒窗奋起一搏金榜题名任我翱翔。

如果缺少破土面出并与风雪拚搏的勇气,种子的前途并不比落叶美妙一分。

拼尽全力赢高考,苦尽干来齐欢笑。

总想赢者必输,不怕输者必赢。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品析散文意境的四个侧重点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散文意境,语文素养

职校学生往往认为,只要掌握好和专业有关的知识便可以了,因此常常会忽略对语文等基础学科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多角度入手,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对于职校学生来说,散文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且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果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从散文入手,指导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促进学生运用各种方法来品味散文意境,感受散文魅力。

一、了解背景,追本溯源

散文是作者用以表达情感的作品,学生在学习散文时要站在作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散文内涵。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就事论事,忽略了对文章背景和作者生平的探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了解文章背景入手,解决阅读散文过程中产生的思维断层问题,让学生在追本溯源中更好地把握文章,提高阅读能力。

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学生很难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感到不平静”“为什么在面对如此美景时还会觉得抑郁”。如果想要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认识,教师应让学生尝试了解文章的背景,追本溯源,感受文章内涵。学生在查询资料后会发现,这篇文章创作于大革命失败之后,当时中国正处于黑暗之中,白色恐怖笼罩着大地,作者作为一个爱国青年,却得不到报效国家的机会,他试图钻进研究古典文学的象牙塔中,却始终无法平息自己内心的激愤。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在面对冷清的荷塘时,自然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想要寻求超脱,但又不可得的无奈,内心十分复杂,如此才创作出了这样的文章。此时,教师可再让学生尝试分析文章的情感线索,学生就会容易理解了,他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作者为什么会写下‘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等展现矛盾情感的句子,能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内心不宁静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会得到提升。

了解文章背景的方法能让学生的阅读更具有时空感,能够设身处地考虑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揣摩文章内容。这种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会有很大帮助,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在学生阅读散文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学生常认为只要把握文章内容即可,但其实这是不够的。整体感知文章,除了要了解文章内容外,还要了解文章情感、体悟文章内涵,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掌握文章思想。

《长江三峡》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体现了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文章难度不大,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体会文章内涵,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三峡,如何展现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如何抒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赞叹。教师可以让学生诵读文章的不同部分,整体感知这些部分都描写了什么内容。在诵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在第一部分描写了船行三峡的总体感受,而在第二部分则主要描写了瞿塘峡的雄伟壮观,在第三部分重点描写了巫峡的神奇壮丽,在第四部分描写了西陵峡的凶险。通过诵读文章,学生可以整体了解文章内容,掌握描写素材。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整理出作者的心理感受,如三峡民歌、民谣、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这些内容分别用于描写三峡的哪一部分。在具体分析中,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能有更完整的把握。

在整体感知散文的过程中,学生对散文的意境能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很好方式。

三、分析手法,揣摩风格

作者在创作散文时,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创作风格。教师既要带领学生深入学习散文,又要让学生尝试分析文章的创作手法,揣摩作者的创作风格。对于旅游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他们能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方法,并加以学习和借鉴,使之内化为自己的风格,这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在学习《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揣摩文章的写作方法和创作风格。这篇文章通过托物言志的方法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抒发了科学的人生观,表达了热爱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美好情怀。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文章的观察角度,如作者创作文章的立足点是什么;是通过哪些角度来观察小屋的;在山和树等事物的衬托下,小屋显示出了怎样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在分析和感悟后会发现,文章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小屋,有时立足于山外,看到了山的全景;有时立足于山上,看到了局部,体现了小屋小巧而别致的特色;有时立足于山下,从仰望角度来观看,从局部看到了全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渐感悟到作者那“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创作特点,通过多种角度来描写小屋极其周边环境,进而展现自己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在学习散文时切忌“贴标签”,对文章进行固化赏析。事实上,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教师要让学生在品读中学会揣摩散文的风格,感受作者独特的创作手法,并从中获得启示。

四、读写结合,升华理解

对文秘等专业的职校学生来说,写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然而很多学生却对写作不感兴趣,无法积极主动地投入写作练习中。教师可以在散文学习过程中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在深入感悟已学文章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这样既能升华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又能提高写作水平。

在学习《故都的秋》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练习如何对某一具体事物进行描写,从而写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写作方法,教师可让学生借鉴《故都的秋》一文,根据提出的问题,对文章进行分析,如“作者在文章中特别关注了秋蝉的残声,你觉得从这一声音中能够让人感受到怎样的情感?它通常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是如何描写秋雨的,秋雨能给人在视觉、听觉和触觉上带来怎样的感受?在意境上,秋雨和滴滴答答的春雨有什么区别,和淅淅沥沥的江南雨又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有所感悟后,让他们尝试借鉴文章的创作方法来写作,用一句话描写“雪、钢笔、台灯”等物品,并赋予情感。如有的学生在描写“钢笔”时写道:当写完了最后一个字之后,我感到心中一阵轻松,此时纸面上的蓝色字迹似乎变得格外清晰,好像一个个流动的音符。有的学生尝试着写“雪”:走在下着大雪的街道上,刚刚接到同学的电话,说他生了重感冒,不禁为同学担心起来,此时雪花钻进了我的衣领,让人感到冷冰冰的,不由心头一凛。

写作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读写结合方式能让学生从对经典散文的阅读中获得启示,从而提高写作热情,更积极地投入写作中。

总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职校学生应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要认真学习语文,从文章背景、内容和风格入手,更全面地理解文章、品读文章,使阅读能力得到提升,使综合素养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梁玮.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3).

[2]周丽芳.读写渗透:高中语文读写教学有机结合的探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超美意境散文诗 篇8

【关键词】林语堂;散文;闲适;意境;内涵

1前言

林语堂先生作品很多,涉猎面很广,其作品既有杂文、传纪,也有戏剧和散文。其中,尤以散文最能反映出林先生的生活态度和深刻思想。林语堂先生的作品语言平淡,但是意境却十分深远,文中多体现出闲适思想,启迪世人应重视身边的风景,以豁达的心态对待人生,既要能够生存,又要学会适当的享受生活,这种思想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

2林语堂闲适散文风格的形成原因

林语堂先生的早期散文作品(一般指上世纪20年代的作品),文风较为泼辣,思想上也较为激进,30年代之后的作品主要以“闲适”散文为主,散文风格的形成、变化与其个人经历和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首先,个人原因。上世纪20年代初,林语堂先生学成归国,就职于北大英文系,长期的留学经历使他对于西方历史和文化比较了解;加上林先生的少年时期遭遇了一些比较不幸的事件,很早就认识到了悲剧的含义,因此,他对于人生的真谛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正是因为他认识到了人生充满各种痛苦和坎坷,才更明白保持淡然心境的重要性,因此,林语堂先生内心和思想慢慢的发生了变化,逐渐开始关注“幽默”论调,并公开倡导“幽默”。

其次,社会因素。上世界20年代的中国,社会动乱严重,伴随着反帝运动而来是一系列惨案的发生。动荡的现实使知识分子对社会极其失望,但是却又逃避不得。这段时期林语堂的文风逐渐带了调侃、讽刺的倾向,逐渐向“幽默”发展。随着时间往前推移,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林语堂的个人经历也在不断丰富,思想逐渐成熟,内心愈加豁达。现实动乱,家国不幸,对于一个作家来讲,给了他创作灵感,也影响了其文笔风格。30年代的林语堂作品逐渐形成“幽默”、“闲适”的风格,是其创作的鼎盛时期。

3林语堂闲适散文分析

3.1意境

林语堂的闲适散文一般文笔较为幽默,从小事出发,营造出一种和谐、具有美感的文学意境。作者年轻时的职业是教授,后期才是“作家”,因此,身份改变之后,无论是看事情的角度还是自身定位都跟以前不同,文笔和风格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林语堂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个人写作不需被他人限制,因此,作品蕴含十分丰富,内容多样,从小事出发,写的却不见得全是小事。作品多从生活出发,抒发对于生命内涵和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其散文作品中,作者多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和描写,其中自有一份闲适和豁达,所谈内容看似是“肤浅小事”,但是意境中却透露出作者本人的价值倾向,从生活实际出发,畅谈人生和理想,以平淡反映深刻,意境优美而恬淡。

3.2内涵

林语堂的散文作品,语言平实,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往往见微知著。30年代是他作品产量最高的一段时期,作品中更多的体现出对于生活细节的关注。作品多以闲适格调论述一些小事,剖白内心实感,作品中反映出作者的对于生存和价值等问题的思考、理解,带有明显的个人特色。

林語堂闲适散文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有着较为详细的叙述。比如《论西装》一文中,作者对于东方和西方西服的差异、区别有者极为详细的比较,对于中式西服大加赞扬,并认为西装只是个人喜好问题,穿不穿均可,但是同时以“穿西装”为切入点,以幽默的语言,讽刺了现实生活中一部分人的崇洋媚外、虚荣。同时对于中国衣饰的赞扬、认为中式服装更“合乎人性”等,也体现出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肯定。另外,林语堂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对于服装的详细描绘,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之外,还体现出作者对于传统服装文化、哲学文化的认同和继承。所以说,林语堂本质上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对于细节的描述看似平凡无奇,其中却往往蕴含着很多哲学道理,具有深刻的文学内涵,笔调闲适,但却能够以小见大。

4结语

林语堂先生的散文作品意境优美,内涵深刻,写作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林语堂进行文学创造的时代背景比较特殊,对于其“闲适”风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所述多为小事,但是往往折射出人性和社会现实,其作品是对东西方文化的知性表达,以生活展现理想,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对于现当代文学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形成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巍.林语堂编译中国版“灰姑娘”《叶限》之独特审美价值探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1):83-86.

[2]王东昌.论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的休闲美学思想[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2(01):34-39.

去黄山必看的十大超美旅游风景区 篇9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徐霞客更是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来形容黄山之美,其实黄山景区的景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温泉、北海、玉屏、松谷、云谷、白云、西海大峡谷七个景区。这个七个风景区是各有各的特色,但是共同的特点就是超美,全世界很多的游客都是冲着黄山这些的美景去的,下面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以下黄山的主要景区的特点。1.奇松

黄山四绝之首,黄山松是松树里面一个独立的树种,大多数都生长在悬崖峭壁上面,风姿绰约,很有特色,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位于前山玉屏楼的迎客松。另外在后山的始信峰,可以看到很多黄山奇松,又有话说: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

相关景点:迎客松、双龙松、卧龙松、接引松、黑虎松、连理松、龙爪松、麒麟松、扇子松等。2.怪石

黄山怪石的形成是由于花岗岩体经历了漫长岁月,日晒雨淋、风化剥蚀、流水冲刷等,使那些石头粗坯受到了无数次的精雕细刻而形成的。其中的代表有飞来石、梦笔生花、猴子观海、松鼠跳天都、聱鱼驮金龟等。是五一旅游游客必去景点之一。3.佛光

据气象部门统计,黄山出现佛光的次数,月平均有2--5次,应该说,其次数还是较多的。黄山佛光出现的黄金季节多在雨后初晴的上午九时以前和阴雨初霁的傍晚五时以后。黄山观看佛光最理想的地点是: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始信峰、丹霞峰、棋时峰、白俄峰、玉屏楼旁、清凉台上、天海凤凰松旁、芙蓉峰、翠微峰等处。一般都在海拔1600米以上。

当游客背阳立于峰顶,前方云雾弥漫,背后晴空万里,眼前的云雾屏幕,出现一轮彩色光环,清晰地笼罩着人的头像,人动影动,人静影停,如同“佛像”。阳光强烈时,光圈呈七色,内红外紫,绚丽夺目。有时还会出现一个接一个的佛光光圈,尤为奇特。黄山佛光年均有42次,时间多在下午三四点钟左右,以雨后玉屏楼、天都峰多见。4.云海

黄山云海,特别奇绝。黄山秀峰叠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气流在山峦间穿行,上行下跃,环流活跃。漫天的云雾和层积云,随风飘移,时而上升,时而下坠,时而回旋,时而舒展,构成一幅奇特的千变万化的云海大观。

黄山景区群峰耸立,峡谷纵横,每当云海涌来时,整个黄山景区就被分成诸多云的海洋。所以根据方位的不同黄山云海可分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天海。5.日出

黄山势高峻,千峰万壑,云雾常铺,日出景色气势磅礴,宏伟壮丽。破晓前,天边渐明,翻滚的云海面上,会出现一圈金色的花边。此时,烟云弥漫,山形树影,时隐时现,虚无缥缈;俄顷,曙光初露,丹砂辉映,海空间突然跳出一个红点,形成弧形光盘,在冉冉上升中变成半圆;刹时,一轮红日冲出波涛,喷薄而上,腾空越起;这时,披着轻纱的峰峦和巧石,渐入眼底,整个山脉,沉浸在艳丽的彩光之中。天空中,霞光万道,犹如一个巨大的万花筒,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观日出的地点:光明顶、曙光亭、清凉台、狮子峰、白鹅岭、鳌鱼峰、丹霞峰、玉屏楼等。日出时间:春季为5:30~6:00;夏季为4:40~5:20;秋季为4:50~5:20;冬季为5:30~6:00。黄山雾凇:黄山山顶9月下旬就入冬了,冬季长达到227天。由于山高风大,雪留不住,很难看到茫茫雪海。雾凇奇景只有在冬季山上气温达到零下时,雾(云)滴碰撞在树木石块等物体上,才能形成。黄山大部分是粒状雾凇,一般气温在-2至-7℃时,就能形成。当雾滴扩大到毛毛细雨时,就能形成雨凇。6.日落、晚霞

黄山西海常有云海,风景独秀。当傍晚的时候,红日将坠,群峰与烟云都披上美丽的霞光。随着落日光束的变化,反映在峰峦上的色彩也在改变,赤红、丹红、淡红至暗红。红日接近地平线时,彤红的西天,火红的太阳和层次分明的群峰,互相辉映,浑然一体,古人称之为“霞海奇观”。观西海晚霞以排云亭为佳。

观日落的地点:光明顶、排云亭、丹霞峰、飞来石、鳌鱼峰、西海瑶台。7.黄山温泉

温泉景区在半山腰上,如果您从南大门上山,无论是到云谷寺还是慈光阁,都必须经过温泉景区,水质以含重碳酸为主,泉水异常清澈,无色无嗅,其味甘美。常年水温42°c,可饮可浴。流量稳定,久旱不涸,每小时出水量48吨。具有一定医疗价值,对多种疾病有良好治疗效果。相传轩辕黄帝浴后,白发变黑,返老还童,故誉为灵泉。古诗云:“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黄山温泉目前168元/人,人多可优惠至148元/人。相关景点:在紫石峰麓,汤泉溪滨,海拔650米处。黄山温泉泉边石壁上,有明万历年间所题刻的“天下名泉”四字。8.西海大峡谷

临近黄山景区西大门,是黄山近年来成功开发的典范;走过的人依依缱绻,没去过的人心弛神往。

西海大峡谷,从排云亭入口至白云景区的步仙桥出口,全长约3600米,总面积25平方公里,呈U字形,最大落差400米。站在峡谷入口处,放眼四顾,远近起伏的山峦构筑成幽深的峡谷带,峡壁陡峭,在这里你可看到奇峰林立、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妙似造化;珍禽异兽悠然其间,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使峡谷显得更加郁郁葱葱。峡谷集黄山的奇、险、峻、幽寓一体,壮观奇特。9.雾凇和雨凇

黄山主要景区多为海拔1500米以上,冬季节气温较低,而黄山年云雾天数又多达两百余天,这些都为黄山形成雾凇、雨凇创造了良好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冬季节游玩黄山的人们能较为容易的看到这一季节美景。

黄山年平均有雾淞62天,雨凇35.9天。雾凇最长持续时间可达24天,最大直径23.2厘米。雨凇最长持续时间也近25天,最大直径41.3厘米。黄山大部分是粒状雾凇,气温在-2至-7℃时,就容易形成。当雾滴扩大到毛毛细雨时,就能形成雨凇。黄山地形复杂,小气候差异明显,所以有的地方多雨凇,有的地方多雾凇,有时两者可同时出现。10.奇峰

黄山千米以上的山峰有77座,整座黄山就是一座花岗岩的峰林,自古有36大峰,36小峰,最高峰莲花峰、最险峰天都峰和观日出的最佳点光明顶构成黄山的三大主峰。其他的主要山峰还有始信峰、狮子峰、丹霞峰、莲蕊峰、鳌鱼峰、九龙峰等。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简单的介绍的黄山的十大必看的景区的景点,大家要是有机会去黄山的话,一定要去看看的,不然就是到了黄山也会留下许多遗憾的。

参考资料:

次贷危机:为何A股跌幅超美股? 篇10

从1月15日到22日,A股市场经历了比“5·30”更为惨烈的暴跌,绝对跌幅近20%。都说本轮暴跌因美国次贷危机而起,但是,一再声称“影响有限”的中国市场,为什么跌起来远比美股要凶得多?

1月15日,花旗集团发布2007年四季度财报,净亏损98.3亿美元,创花旗集团有史以来单季亏损之最;接着,17日公布财报的全球最大券商美林集团又破花旗纪录,当季巨亏99亿美元;在此前后,美国银行、摩根、雷曼兄弟等也纷纷报出巨亏,由此掀起了次贷危机的第二波狂潮。全球股市闻声暴跌,迫使布什政府不得不紧急出台大幅度减息、减税等计划,股市才渐渐企稳。

然而,从花旗报巨亏前的1月14日,到布什宣布减息减税前的22日,道指从12606点跌至11710点,跌幅7.11%,纳指从2440点跌至2225点,跌幅8.81%;日经225指数从14110点跌至12573点,跌幅10.8%;香港恒指从26468点跌至21757点,跌幅17.8%,香港国企指数从15480点跌至11912点,跌幅23.05%;上证指数从5498点跌至4559点,跌幅17.08%;深圳成份指数从19141点跌至15996点,跌幅16.43%。远离美国且影响最小的中国股市跌幅相当于美股的2倍,香港恒指跌幅虽然比A股还多,但显然是因国企指数狂泻,如果没有国企股大跌,恒指的跌幅远没有这么多。

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难道说台风中心真的相对平静,而外围反而成了重灾区?

当然,原因之一是A股估值偏高,高处不胜寒,狂风暴雨一来自然损失惨重。但这决不是全部原因,甚至也不是主要原因,因为港股(包括K股)估值并不高,可跌起来却比谁都凶。

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是中国股市信息含糊不清,中国银行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中国银行是亚洲最大的美国次贷证券持有者,2007年三季报显示,该行证券投资总额为 1.95万亿元,其中投资于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抵押债券89.65亿美元,占证券投资总额的3.51%。虽然近90亿美元的美国次贷75%以上为AAA评级,但中国银行仅拨出3.21亿美元损失准备金,仅占其次贷投资组合的4%,而三季报显示的拨备覆盖率竟已达到99.5%,即该拨备的都已足额计提了。也许银行方面会说大部分系AAA级,无需计提。但是花旗、美林等去年四季度巨亏近100亿美元,焉知其中有没有AAA级的次贷呢?且据瑞银估计,“本次与次贷相关的资产减值将会达到2500亿美元,而到目前为止银行只披露了1300亿美元的损失。在未来几个季度当中,会有更多的减值出现”。作为亚洲最大的美国次贷证券持有者,中国银行难道就毫发无损?

日前,中国银行就《南华早报》关于“受次贷影响,2007年盈利将大幅下降、甚至亏损”的报道发布澄清公告,称报道毫无根据,公司2007年业绩仍将保持增长。但该行发言人同时承认,中国银行计提损失的次贷证券资产将超出早先的预测。什么叫“超出早先预测”?超出多少?投资人还是一头雾水。至于说到盈利增长,该行2006年净利为419亿元,而2007年前三季已实现457亿元,如果四季度略有亏损全年也是增长的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银行本应立即发布业绩快报,以释投资者心中的疑问,可惜没有。

不透明的还不仅仅是中国银行,还有来自监管部门的信息。1月23日有报道说,中国高级官员已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中国高官总是喜欢外转内销),中国银行监管机构已经成立特别工作组,监控中国各银行的美国次贷风险,中国各银行目前正在为此类资产损失超出预期做准备,还说特别小组要求中国几大银行每月汇报一次。1月24日,又有消息说“没有成立所谓的工作组”,损失也“没有市场传闻的严重”。而消息来源不是“某高官”就是“消息人士”,还是云遮雾罩、一片混沌。

【超美意境散文诗】推荐阅读:

意境教学07-19

意境05-15

意境想象05-23

意境教育05-31

感悟意境06-10

园林意境08-11

情感意境08-20

品味意境09-17

体会意境论文05-08

诗歌意境教学05-12

上一篇:秋伤-600字作文下一篇:七一演讲稿:党旗,生命因你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