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虚词整理(共5篇)
初中文言虚词整理 篇1
乎、或、即、既、莫、乃、其 乎 ⑪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⑫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 ⑬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⑭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⑮同“于”。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⑤颓然乎其间。⑥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亦无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12)盖进乎技矣。(13)王变乎色曰。(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导大.(16)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17)摄乎大国这间。(18)异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20)幽独处乎山中。⑯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⑰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
⑱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或 ⑪有的人,有人。例:①或以钱币乞之。②或说处杀虎斩蛟。③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④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⑤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⑥或曰此鹳鹤也。⑦或叩之曰。⑧或曰:“梅以曲为美,„„。”⑨一夫不耕,或受之饥。⑩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11)或以告.(12)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⑫有时。例:①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而或长烟一空。④或随有瘳。⑤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⑬有的„„,有的„„。例:①或黔其庐,或赫其垣。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③或得日或否。⑭或许,也许。例:①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③冀君在或见恕也。④冀缓急或可救助。⑤云霞明灭或可睹。⑥或朱易量。⑦或未艰贞若是。⑮语气助词,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例: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或:一说泛指代词。)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莫之或止:即“莫或止之”,没有什么人制止它。)⑯相当于现代汉语“或者”,表示选择。例:到那里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 ⑰如果。例: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即 ⑪立即。例: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②即从巴峡穿巫峡。③始缢即气绝。④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⑤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双不即出见。(即:本义项指后一个“即”)⑫就是。例:①几自疑身外即战场。②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⑬靠近,接近。例:以缚即炉火烧绝之。⑭则,就。例: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③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专决。④即如前年胡景桂参谧慰帅一事。⑤即如忠烈遗骸。⑥须行即骑访名山。⑦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⑮当,当下。例: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即:当天)②即夕行步如平常。(即夕:当晚)⑯即使。例:①即幸留,病数朋乃瘳。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③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④即门者持剌入,而主者又不即现见。(本义项指前一个“即”。)⑰假如,如果。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⑱就„„来看。例:①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长者深也。②即其新不究其旧。[即便]随即,马上。例:①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②你可即便交割。[即位]帝王或诸侯登位。例:昭王薨,安釐王即位。------------------既 ⑪已经:„„以后。例:①既同寝,夜半,客曰。②既克,公问其故。③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④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⑤东曦既驾。(既驾:已经升起。)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⑦莫春者,春服既成。⑧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⑫与“又”、“亦”、“且”、比字连用,表示并列关系。例:①既视建筑雕刻为繁复,而又含有音乐及诗歌之意味。②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③三军既惑且疑。④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⑬既然。例:①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既:这里有“既然是”的意思。)②罪人有无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既而」例:①既而儿醒,大啼。②既而敌行益迩。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④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⑤既而将诉于舅姑。「既已」已经。例:①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②齐军既已过而西矣。③既已,无可奈何。(既已:这里意思是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莫 ⑪不。例:① 然,莫相知。②侧目莫敢过其门。③菲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④宋莫能守。⑤莫我肯顾。⑥莫如遣腹心自结于东。⑫没有什么。例:①尤莫逾油画。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③莫不中音。⑬没有谁。例:①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莫敢违。②时入莫之许也。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⑤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莫或:没有什么人。)⑥奉行者莫辨也。⑦残贼公行,莫之或止。⑧天下莫不闻。⑨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⑩莫之能御也。(11)莫能与之争。(12)众莫不知。⑭不知。例:①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②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5)同“暮”。例:⑪至莫夜朋明。(莫夜:晚上。)⑫莫春者,春服既成。「莫大」没有什么比这个再大,极大。例:①他们既肯赔话,又肯化钱,已是莫大的面子。②视天下为莫大这产业。------------------乃 ⑪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⑤良乃入,具告沛公。⑥怀王乃悉发国中兵。⑫才,这才。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③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⑤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⑬却。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③今君乃亡赵走燕。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⑭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⑤诸葛亮真乃神人。⑥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⑧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⑨是乃仁术也。⑮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⑯他的。例:是芋视乃妇也。⑰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⑱可是。例:①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②时夫仆俱阴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乃:一说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⑲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⑳这样。例:夫我乃行之。[11]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 ⑪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⑫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⑬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⑭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⑮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⑯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⑰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⑱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⑲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⑳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篇2
一、之
1、助词“的”
例: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臣之妻私臣 ④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代词“此”“这”
例:①渔人甚异之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④燕赵韩魏闻之
3、代词“他”“它”“他们”“它们”等
例:①公与之乘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 ③执策而临之 ④先帝称之曰能
4、助词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助词 宾语前置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 ②无鲜肥滋味之享
6、助词 后置定语标志
例: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马之千里者
7、助词 无实义凑足音节
例:①公将鼓之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二、其
1、代词 “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③增其旧制 ④谓其妻曰⑤下视其辙
2、代词 “他”“它”“他们”“它们”
例: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②醉能同其乐 ③宜有司论其刑赏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3、代词 “这”“那”
例:①欲穷其林 ②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代词 用在数词之前,相当于“其中的”
例:①不能指其一端 ②不能名其一处
5、副词 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例:其真无马耶?
6、副词 表示推测语气“恐怕”
例:其真不知马也
7、连词 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8、助词 形容词词头
例:其喜洋洋者矣
三、而
1、连词 表承接
例:①学而时习之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日出而林霏开 ⑤舍生而取义者也
2、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
例:①妇拍而呜之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③感极而悲者矣 ④报先帝而忠陛下
3、连词 表示修饰关系
例:①窥镜而自视 ②暮寝而思之 ③登轼而望之 ④执策而临之
4、连词 表示转折
例: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以
1、介词 “凭借”
例:①可以为师矣 ②何以战?
2、介词 “用”
例:①醒能述以文者 ②以衾拥覆
3、介词 “因为”
例:①以中有足乐者 ②以其境过清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不以千里称也
4、介词 “凭……身份”
例:生以乡人子谒余
5、介词 “把”“将”“拿”
例:①撰长书以为贽 ②咨臣以当世之事 ③必以分人
6、介词 “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动词 “认为”
例: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8、连词 “用来”“来”
例: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俯身倾耳以请 ③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
9、连词 可不译
例:①计日以还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10、连词 “以致“
例:①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以伤先帝之明
五、于
1、介词 “在”
例:①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③躬耕于南阳 ④相与步于中庭 ⑤战于长勺
2、介词 “从”
例: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介词 “向”
例: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欲有求于我也
4、介词 “给”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介词 “比”
例:所欲有甚于生者
6、介词 “因为”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介词 “对”
例: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六、乃
1、副词 “竟”“竟然”
例:①见渔人,乃大惊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副词 “才”
例: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3、副词 “于是”“就”
例:①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②乃重修岳阳楼 ③乃入见
七、虽
1、连词 “即使”
例: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连词 “虽然”
例: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虽欲言,无可进者 ③游人虽未盛 ④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八、为
1、动词(wei阳平) “做”“干”
例:①可以为师矣 ②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③故不为苟得也 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动词(wei阳平) “作为”“当作”
例:①以捕鱼为业 ②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③撰长书以为贽
3、动词(wei阳平) “成为”
例:①全石以为底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4、动词(wei阳平) “是”
例: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初中文言实词虚词总结 篇3
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2、光线(仿佛若有光)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3、犯过失(人恒过)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号:háo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2、hào,别号(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2、xuán,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患: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2、忧患(无冻馁之患)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惠:1、恩惠(大王加惠)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2、尽、到(南极潇湘)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4、非常、最(初极狭)
寂:1、平静(视端容寂)2、寂静(寂寥无人)
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2、一会儿(立有间)3、参与(又何间焉)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5、知道(见往事耳)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将: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3、将要(公将战)4、搀扶(出郭相扶将)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2、吹号角(且角且走)
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愿借子杀之)3、即使(借第令毋斩)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3、即使
居:1、过了(居十曰)2、停留(不可久居)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2、发动(举大计亦死)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态)
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分别(意难决舍)3、断然(故决然舍去)
绝:1、隔绝。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4、极高的,陡峭的
开:1、散开(曰出而林霏开)2、放晴(连月不开)3、打开(旁开小窗)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初中文言虚词整理 篇4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核舟记》 2)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
3)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
《王顾左右而言他》 1)并列,靠近2)比较,相比 3)及,等到
2、鄙
1)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 2)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1)边疆,边远的地方 2)目光短浅
3、兵
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出师表》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行收兵
《陈涉世家》
1)兵器,武器 2)军队 3)兵士
4、病
1)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3)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问说》
4)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橘逾淮为枳》 1)疾病,生病 2)疲劳,困苦不堪 3)毛病,缺点,弊端 4)辱,耻辱
5、察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2)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出师表》 1)明察,细究,详审 2)观察,细看,识别
6、彻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小石潭记》 1)贯通,穿透
7、乘
1)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
2)自京师乘风雪,历济河、长清
《登泰山记》 3)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陈涉世家》 1)坐、驾(车)
2)趁,引申为“冒着” 3)量词(shèng)
8、从
1)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伤仲永》 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 3)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公输》 1)跟从,跟随 2)顺从,听从 3)自,由
9、当
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卖油翁》 2)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登泰山记》 3)当奖率三军
《出师表》 4)今当远离
《出师表》
5)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登泰山记》 6)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 1)在(某时、某处)
2)占着,挡着 3)应当,应该 4)将要,就要 5)对着,面对 6)(dàng)抵充,当作
10、道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小石潭记》 2)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问说》 3)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1)路,途
2)道德学问,道理 3)道义 4)说,议论
11、得
1)a一狼得骨止
《狼》
b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花源记》 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d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 e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
f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陈涉世家》 g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h或得日,或否
《登泰山记》 2)问焉以求一得
《问说》
3)a虽鸡狗不得宁焉
《捕蛇者说》
b得无楚之水使民善盗耶
《橘逾淮为枳》 1)a得到,获得 b(看到)c(领会)d(抓到)e(找到)f(发现)g(了解)h(照到)2)收获,心得
3)a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 b(和“无”组成固定词语,“得无”表示推测或反问,“莫非”、“大概”、“可能”、“怎能不”等意)
12、定
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出师表》 2)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出师表》 1)安定,稳定 2)平定
13、伐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小石潭记》 2)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3)扰龙伐蛟,登龟狩麟
《黠鼠赋》 1)砍伐
2)进攻,征伐,讨伐 3)击,刺杀
14、犯
1)并皆暴犯百姓
《周处》
2)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
《捕蛇者说》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出师表》 1)侵害 2)冒着 3)触犯
15、方
1)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登泰山记》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邹忌讽齐王纳谏》 3)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公输》 4)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狼》 5)是方啮也,而遽死也
《黠鼠赋》 6)今方来,吾欲辱之
《橘逾淮为枳》 7)多方以捕之,弗获
《象虎》 1)方形
2)方圆,周围 3)区域,地方 4)正,正在/ 5)方才,刚刚 6)将,将要 7)方法,办法
16、负
1)a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 b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登泰山记》 2)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
《劳山道士》 1)a背,以背载物 b(覆盖)2)辜负
17、赋
1)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捕蛇者说》 2)岁赋其二
《捕蛇者说》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1)赋税
2)征收,敛取 3)一种文体
18、更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捕蛇者说》
2)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
《潍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1)更换,轮换 2)又,另,还
19、故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2)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3)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
《陈涉世家》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归,过去,原来 2)原因,缘故 3)故意
4)所以,因此
20、顾
1)a庄子持竿不顾
《庄子钓于濮水》 b顾野有麦场
《狼》
c王顾左右而言他
《王顾左右而言他》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1)a回头看
b(看,看见)c(环顾,四顾)2)看望,拜访
21、观
1)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b反复诵观,可欣可泣
《潍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1)a看,观赏 b(阅读)2)观察,考察 3)景观或景象
22、归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2)而其归书也必速
《黄生借书说》 3)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1)返回,归来 2)归还
3)归属,归依
23、好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 1)喜欢,爱好
24、号
1)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岳阳楼记》 2)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捕蛇者说》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世家》 4)a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b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 1)大叫,呼啸 2)大声哭 3)号令,命令 4)a称号,别号
b(作动词用,取名号;定国号)
25、还
1)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伤仲永》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1)返回
2)交还,归还
26、会
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
2)又以钜鹿之战、„„垓下之会为最
《潍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3)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答司马谏议书》 4)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 1)会合,聚集,集会 2)盟会,宴会 3)会面,会见
4)正好,恰巧,正值
27、惠
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 1)恩惠,(给人以)好处
28、及
1)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登泰山记》 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桃花源记》 3)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登泰山记》 4)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5)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
《潍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1)赶得上 2)到,至
3)趁着,等到„„时 4)如,比得上 5)和,以及
29、极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登泰山记》 2)a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
b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 3)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 1)尽头,极点,穷尽 2)a到极点 b(直达)3)很,非常
30、计
1)通计一舟,为人五
《核舟记》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黔之驴》 3)卒见使于一鼠,坠此虫之计中
《黠鼠赋》 1)计算,计量 2)盘算,谋划 3)计谋,策略
31、济
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潍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2)其阴,济水东流
《登泰山记》 1)有利,有益 2)(ji)古水名
32、加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 1)增加(虚夸,以少报多)
33、假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黄生借书说》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1)借
2)假(假装),与“真”相对
34、间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1)中间,期间 2)间或,偶尔 3)参与
4)暗地里,悄悄地
35、简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1)选择,挑选
36、见
1)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伤仲永》 2)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3)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黠鼠赋》 4)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熟读精思》 5)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
1)看见,看到
2)参见,拜见,谒见,往见 3)表示被动,被 4)通“现”,出现
5)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竭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 《捕蛇者说》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1)竭尽,尽力做某事 2)枯竭,完,没有
尽
1)a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b以尽吾齿 《捕蛇者说》 c断其喉,尽其肉 《狼》
d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出师表》
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孔孟论学》 1)a完,没有了 b(过完)c(吃完)d(毫不保留)2)全,全部,都
进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孟论学》 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
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邹忌讽齐王纳谏》 1)上前,前进,上进 2)到朝廷,出来做官 3)进献,奉献
居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2)佛印居左,鲁直居右 《核舟记》 3)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捕蛇者说》 1)停留
2)处在,处于(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3)居住,安居
举
1)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黠鼠赋》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 4)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5)举先王之政 《答司马谏议书》 1)举起,抬起 2)推荐,选拨 3)兴起,发动 4)成就,成功 5)提出,举出
42、具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 2)具以情告
《周处》
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伤仲永》 4)洸洸乎干城之具
《卖柑者言》 1)具备,具有 2)全部
3)器械,用具 4)才能,才干
43、俱
1)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周处》 2)百废俱兴
《岳阳楼记》 1)一起,在一起 2)全,都
44、聚!)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 1)聚集,征集
45、遽
1)是方啮也,而遽死也
《黠鼠赋》
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吕氏春秋》两则 1)立即 2)就,竟
46、决
1)舍问,其奚决焉
《问说》 2)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
3)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熟读精思》 1)解决
2)决断,判定 3)一定
47、类
1)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 2)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1)类推,类比 2)类似,像
48、临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 2)临溪而渔
《醉翁亭记》
3)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1)靠近2)来到,至 3)面对,对着 4)正当,将要
49、虑
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问说》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1)考虑
2)思想,心思 3)担心,顾虑
50、论
1)子孙弃者无论焉
《黄生借书说》 2)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出师表》 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
4)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
《熟读精思》!)说
2)议论,谈论 3)评定,考核
4)学说,观点,论断
51、漫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登泰山记》 2)其远古刻尽漫失
《登泰山记》
3)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
《熟读精思》 1)满,弥漫
2)模糊,不可辨认 3)随意
52、灭 1)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中国古代神话四则》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 1)熄灭
2)暗,看不见
53、明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 2)庭下如积水空明
《记承天夜游》 3)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
4)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答司马谏议书》 5)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问说》 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 1)明亮 2)透明 3)明媚
4)明确,分明
5)明白,懂得,了解 6)严明,英明,贤明
54、名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2)名之者谁
《醉翁亭记》
3)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周处》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 1)名字,名称
2)命名,给„„取名 3)名声,名望 4)有名,著名
55、命
1)a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 b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 3)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 4)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 5)五十而知天命
《孔孟论学》 1)a命令,号令 b使命 2)任命
3)教导,告诫 4)生命 5)规律
56、谋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1)谋议,商量
57、难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 2)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3)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问说》 1)不容易,困难 2)灾难
3)反驳,驳诘,诘问
58、平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2)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孟论学》
3)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潍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 1)平坦 2)使„„平3)平常
4)公平,公正
59、戚
1)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 1)悲伤,忧伤
60、启
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核舟记》 2)某启,昨日蒙教 《答司马谏议书》 1)开,打开 2)陈述
61、强
1)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周处》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黄生借书说》 1)强悍,刚强,坚强 2)qiang,勉强,硬要
62、窃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答司马谏议书》 1)旧时谦词,私下,私自
63、请
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橘逾淮为枳》 1)请求,请让(允许)我(做某事)
64、穷
1)a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潍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b复前行,欲与穷其林
《桃花源记》 1)a穷尽 b走完
65、求
1)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吕氏春秋》 2)不知已者,问焉以求一得
《问说》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1)寻找,寻求 2)探求,探索
3)要求,需求,谋求,追求
66、取
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卖油翁》
2)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不已
《黄生借书说》 3)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橘逾淮为枳》 4)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孔孟论学》 1)拿 2)索取
3)获得(招致)(开出)(买到)4)选取,采用
67、去
1)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2)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黄生借书说》 3)去死肌,杀三虫 《捕蛇者说》 4)俸去书来 《黄生借书说》 5)西蜀之去南海
《为学》 1)离开
2)失去,损失 3)除掉,去掉 4)花掉 5)距,距离
68、全
1)泉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2)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 1)完整,整个 2)保全
69、任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受任于败军之际
《出师表》
3)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答司马谏议书》 1)责任,职责 2)委任,任用 3)(不)胜,承受
70入
1)a入梦则盗
《橘逾淮为枳》
b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 《潍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c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 d又入水击蛟
《周处》
e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卖油翁》 f乃入见。问何以故
《曹刿论战》 g月色入户 《记承天夜游》 h乃入据陈
《陈涉世家》 i阳谷皆入汶
《登泰山记》
j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 3)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 1)a进入,与“出”相对 b深入 c映入
d跳入 e注入 f入朝 g照进 h入驻 i流入
j进入朝廷,在国内 2)收入,收纳 3)交纳
71善
1)咨诹善道 《出师表》 2)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橘逾淮为枳》 3)王曰:“善。”
《邹忌讽齐王纳谏》 1)好,好的,善良的 2)善于,擅长
3)应答之词,表“同意”
72少
1)少时,一狼径去
《狼》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夜游》 3)然则问可少耶
《问说》 4)周处年少时
《周处》 1)不多,数量少 2)缺少
3)削弱,减少
4)年幼,年轻,年纪小
73舍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2)舍问,其奚决焉
《问说》 1)房屋 2)放弃
74.涉
1)涉寒暑不溃(《卖柑者言》)2)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两则》)1)经过,经历 2)淌水过河,渡过
75.生
1)橘生淮南则为橘(《橘逾淮为枳》)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孔孟论学》)3)多松,生石罅,皆平顶(《登泰山记》)4)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伤仲永》)5)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6)今民生长于齐不盗(《橘逾淮为枳》)7)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庄子钓于濮水》)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10)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11)吾闻有生,莫智于人(《黠鼠赋》)12)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13)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14)黄生允修借书(《黄生借书说》)15)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答司马谏议书》)1)2)3)草木生长 4)5)6)出生,诞生 7)8)活着,生存 9)生活,生计 10)使——活 11)生命
12)生存的期间,生平13)14)对读书人的称呼 15)产生,发生
76.胜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3)射着中,弈者胜,觥筹交错(《醉翁亭记》)4)弗胜,守丞死,乃入拒陈(《陈涉世家》)5)臣不胜受恩感激(《出师表》)6)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7)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天目》)1)经得住,能承担 2)3)4)胜利 5)尽 6)优美的 7)胜过,超过
77.施
1)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出师表》)2)施八尺屏障(《口技》 1)实施,实行 2)设置
78.实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橘逾淮为枳》)2)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周处》)3)将以实笾豆(《卖柑者言》)4)此皆良实(《出师表》)1)果实,种子 2)实际,事实 3)装满,填塞 4)诚实
79.食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3)卒买鱼烹食(《陈涉世家》)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5)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6)皆出酒食(《桃花源记》)7)吾赖是以食吾躯(《卖柑者言》)8)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1)2)3)吃
4)5)6)食物,粮食
7)8)同“饲”,饲养,供养
80.使
1)使童子烛之(《黠鼠赋》)2)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庄子钓于濮水》)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4)卒见使于一鼠(《黠鼠赋》)5)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橘逾淮为枳》)6)不使学(《伤仲永》)7)为一说,使与书俱(《黄生借书说》)8)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9)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10)晏子将使楚(《橘逾淮为枳》)11)使弈秋诲二人弈(《孔孟论学》)1)2)3)4)命令,派遣,支使 5)6)7)8)9)让,致使 10)出使 11)假使
82.释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卖油翁》)1)放下
83.恃
1)子何恃而往(《为学》)1)依靠,依仗
84.属
1)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2)召令徒属曰(《陈涉世家》)3)忠之属也(《曹刿论战》)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5)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1)同“嘱”,嘱托 2)隶属,归属
3)4)类,类属,一类 5)像,类似
85.说
1)请说之(《公输》)
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答司马谏议书》)4)为一说,使与书俱(《黄生借书说》)5)故为之说(《捕蛇者说》)
6)或说处杀虎斩蛟(《周处》)7)公输盘不说(《公输》)1)2)陈述,解说,讲 3)言论,主张,学说 4)5)古代一种文体 6)劝说,说服 7)同“悦”,喜欢,高兴
86.素
1)素蟫灰丝时蒙卷轴(《黄生借书说》)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所用(《陈涉世家》)
1)白色的
2)朴素的,不加修饰的 3)向来,一向
87.汤
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2)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1)热水,开水 2)水大的样子
88.亡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2)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5)河曲智叟无以应(《愚公移山》)
1)2)逃亡 3)灭亡,死亡 4)5)通“无”
89.痛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1)痛心,悲痛
90.为
1)缚者曷为者也(《橘逾淮为枳》)2)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甚矣哉,为欺也(《卖柑者言》)4)世之为欺者不寡矣(《卖柑者言》)5)今吾嗣为之十二年(《捕蛇者说》)6)向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7)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8)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9)通计一舟,为人五(《核舟记》)10)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核舟记》)11)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12)为坛而盟(《陈涉世家》)13)譬如为山(《孔孟论学》)14)酿酒为泉(《醉翁亭记》)15)为一说,使与书俱(《黄生借书说》)16)故为之说(《捕蛇者说》)17)并自为其名(《伤仲永》)18)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19)功宜为王(《陈涉世家》)20)是以众议举宠为督(《陈涉世家》)21)为屯长(《陈涉世家》)22)陈胜自立为将军(《陈涉世家》)2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24)生于淮北则为枳(《橘逾淮为枳》)25)终为忠臣(《周处》)
26)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记》)27)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28)道皆砌石为磴(《登泰山记》)29)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30)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31)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32)学有未达,强以为知(《问说》)33)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34)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孔孟论学》)35)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36)橘生淮南则为枳(《橘逾淮为枳》)3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38)中轩敞着为舱(《核舟记》)39)义兴人谓为三横(《周处》)40)向为何声,岂其鬼耶(《黠鼠赋》)41)乌在其为智也(《黠鼠赋》)42)非独书为然(《黄生借书说》)43)以《项羽本记》为最(《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44)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5)为乡里所患(《周处》)46)始知为人情所患(《周处》)
47)若业为吾所有(《黄生借书说》)48)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庄子钓于濮水》)49)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5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5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52)士卒多为所用(《陈涉世家》)53)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54)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橘逾淮为枳》)55)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1)2)做 干
3)4)5)6)7)8)9)10)11)制作,制造(雕刻)12)修筑,修建 13)堆积 14)酿造
15)16)17)创作(写,题)18)19)叫做,称为
20)21)22)23)担任,充当
24)25)26)27)28)29)变为,成为 30)31)32)33)作为,当作,认为
34)35)36)37)38)39)40)41)42)43)是 44)45)46)47)被 48)为了
49)50)51)52)替,给 53)对,向 54)于,在
55)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者感叹
91.务
1)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螳螂捕蝉》)1)致力,从事
92.徙
1)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2)号呼而转徙(《捕蛇者说》)1)2)迁移
93.狭
1)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1)2)窄,不宽阔
94.鲜
1)芳草鲜美,落音缤纷(《桃花源记》)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3)醉醇醴而涹肥鲜者(《卖柑者言》)1)鲜艳,鲜明 2)少
3)滋味美好
95.向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2)向为前声,岂其鬼也(《黠鼠赋》)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5)寻向所志(《桃花源记》)1)对着
2)3)4)5)过去,从前,原来
96.效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2)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出师表》)3)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1)任务,重任
2)3)见效,奏效,有成效
97.信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孔孟论学》)5)今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6)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1)言语真实,诚实 2)信用,守信用
3)4)5)6)相信,信任
98.行
1)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橘逾淮为枳》)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3)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4)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公输》)5)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6)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7)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8)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夜游》)9)复行数十步(《桃花源记》)
10)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周处》)11)斗折蛇行(《小石潭记》)12)商旅不行(《岳阳楼记》)13)缘溪行(《桃花源记》)14)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15)行收兵(《陈涉世家》)16)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7)虽生知安行之圣(《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18)悉以咨之,然后实行(《出师表》)19)乃行卜(《陈涉世家》)20)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问说》)2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出师表》)2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1)2)3)4)5)6)7)8)9)行走 10)漂行 11)爬行 12)出行 13)14)划行 15)行军
16)17)18)19)做,实行,从事 20)进行,行动 21)品行
22)23)行列,指队伍,军队
99.形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2)形貌晹丽(《邹忌讽齐王纳谏》)3)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岳阳楼记》)4)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5)不死而死,以求形脱也(《黠鼠赋》)6)不与,归而形诸梦(《黄生借书说》)1)2)3)身体,形迹 4)5)形状,样子 6)表现,表露
100.兴
1)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核舟记》)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3)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4)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出师表》)5)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6)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7)若无兴德之言(《出师表》)
1)兴起
2)兴办,创办
3)4)5)6)兴盛,复兴 7)流行
101.修
1)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2)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周处》)3)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核舟记》)1)修建,整治,修理 2)学习,提高修养 3)长
102.徐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核舟记》)2)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1)2)缓慢,缓缓
103.徐
1)高可二黍许(《核舟记》)2)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1)2)表约数,上下 3)应允,答应
104.寻
1)乃入吴寻二陆(《周处》)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3)寻向所志(《桃花源记》)4)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1)2)3)找寻,寻求 4)不久
105.业
1)果能建伊、皋之业耶(《卖柑者言》)2)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3)吾业是有年矣(《卖柑者言》)4)若业为吾所有(《黄生借书说》)1)事业,功业 2)职业 3)从事,做 4)已经
106.遗
1)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2)深追先帝遗诏(《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1)遗留,留下 2)送给,赠送
107.贻
1)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1)赠送,给予
108.夷
1)其船背稍夷(《核舟记》)1)平坦
109.异
1)水土异也(《橘逾淮为枳》)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3)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5)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6)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7)永州之野产异蛇(《捕蛇者说》)8)极天云一线异色(《登泰山记》)9)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10)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11)异哉!是鼠之黠也(《黠鼠赋》)12)曰“姑俟异日观”云尔(《黄生借书说》)1)2)3)4)5)不同
6)7)8)奇特的,奇异的,与众不同的 9)10)11)感到——奇怪,惊奇,惊异 12)其他的,别的
110.易
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孔孟论学》)2)寒暑易节(《愚公移山》)3)读《易》至韦编三绝(《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1)容易
2)交换,更换 3)《周易》的简称
111.诣
1)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橘逾淮为枳》)
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1)2)往,到----去(见)
112.益
1)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出师表》)3)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出师表》)4)香远益清(《爱莲说》)5)稍近,益狎(《黔之驴》)6)益习其声(《黔之驴》)1)2)增加 3)好处
4)5)更,更加 6)逐渐,渐渐地
113.阴
1)其阴,济水东流(《登泰山记》)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3)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4)树林阴翳(《醉翁亭记》)5)阴风怒号(《岳阳楼记》)1)山北水南 2)阴天
3)4)阴影,树阴 5)阴冷
114.引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2)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1)称引,譬喻 2)牵,拉
115.盈
1)而记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2)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1)满,充满 2)增长,多余
116余
1)余幼好书(《黄生借书说》)2)余弟宗玄(《小石潭记》)3)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4)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周处》)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25
6)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7)车六七百乘,骑千余(《陈涉世家》)8)其级七千有余(《登泰山记》)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10)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1)2)3)我,我的 4)5)剩下,多余的
6)7)8)整数后表示余数 9)10)其他,以外,以后
117.狱
1)小大之狱(《曹刿论战》)1)诉讼,案件
118.御
1)盗起而不知御(《卖柑者言》)2)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1)阻止,禁止 2)抵挡
119.缘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1)沿着
120.远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2)香远益清(《爱莲说》)3)虎大骇,远遁(《黔之驴》)4)缀行甚远(《狼》)5)倏尔远逝(《小石潭记》)6)衔远山,吞长江(《岳阳楼记》)7)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8)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师表》)9)其远古刻尽漫失(《登泰山记》)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1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1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13)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1)2)3)4)5)6)7)8)遥远,空间巨大 9)久远,指时间漫长 10)深奥,深远 11)差距大
12)疏远 13)偏僻之地
121.云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周处》)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记》)4)此中人语云(《桃花源记》)5)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6)曰“姑俟异日观”云而(《黄生借书说》)7)世皆谓之天门云(《登泰山记》)8)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9)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登泰山记》)10)极天云一线异色(《登泰山记》)11)公输班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1)2)3)4)说
5)6)7)句中、语末语气词 8)9)10)云彩 11)象云一样高的122.责
1)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出师表》)1)责备,责罚
123.章
1)又用篆章一(《核舟记》)2)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1)印章
2)花纹,图案
124.知
1)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周处》)2)慭慭然,莫相知(《黔之驴》)3)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4)不可知其源(《桃花源记》)5)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7)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捕蛇者说》)8)先帝知臣谨慎(《出师表》)9)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汝亦知射乎(《卖油翁》)12)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公输》)
13)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问说》)14)盗起而不知御(《卖柑者言》)15)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黄生借书说》)16)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18)愈往而不知其所穷(《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19)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20)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21)不可谓之类(《公输》)22)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1)2)3)4)5)6)7)8)9)10)知道 11)12)13)14)15)16)17)18)懂得 19)了解
20)21)22)明白 23)通“智”,聪明智慧
125.止
1)一狼得骨止(《狼》)2)即止复作(《黠鼠赋》)3)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孔孟论学》)4)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问说》)5)拊床而止之(《黠鼠赋》)6)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7)技止此耳(《黔之驴》)8)身以半入,止露尻尾(《狼》)9)止增笑而(《狼》)1)2)3)4)停止 5)制止,阻止,禁止
6)7)8)9)只,只是,仅仅
126.致
1)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黠鼠赋》)2)余幼好书,家贫难致(《黄生借书说》)3)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问说》)4)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孔孟论学》)5)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1)招引
2)3)取得,得到,求得 4)5)招致
127.质
1)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玉质而金色(《卖柑者言》)1)2)质地,底子
128.众
1)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之类(《公输》)2)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5)此教我先威众耳(《陈涉世家》)6)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7)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8)泯然众人矣(《伤仲永》)
129.专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2)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3)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问说》)4)其一人专心致志(《孔孟论学》)5)然后叹借着之用心专(《黄生借书说》)1)2)独有,专有 3)4)5)专门,专一
130.周
1)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中国古代神话四则》)1)周遍,遍及
131.走
1)覆而出之,堕地乃走(《黠鼠赋》)2)永之人皆奔走焉(《捕蛇者说》)1)跑,奔跑,逃跑 2)奔向,趋向
132.足
1)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核舟记》)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登泰山记》)3)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公输》)4)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公输》)5)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出师表》)6)而独步足子所乎(《卖柑者言》)7)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1)2)脚
3)4)5)6)足够,充足,满足
7)值得,配
133.卒
1)卒数万人(《陈涉世家》)2)卒皆夜惊恐(《陈涉世家》)3)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黠鼠赋》)1)2)士兵,士卒 3)最后,终于
134.作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3)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黠鼠赋》)4)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6)作亭者谁(《醉翁亭记》)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8)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9)其中往来耕作(《桃花源记》)1)起来
2)3)发出,表现出 4)5)创作,写作 6)建造,建筑 7)8)制作,做 9)劳动,劳作
135.坐
1)其一犬坐于前(《狼》)2)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3)与子颖坐日观亭(《登泰山记》)4)王曰:“何坐?”曰:“坐盗。”(《橘逾淮为枳》)5)坐糜廪粟而不知耻(《卖柑者言》)1)2)坐
3)触犯,犯——罪 4)徒然,白白地
136.布衣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1)平民百姓
137.菲薄
1)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1)轻视,小看
138.间隔
1)遂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1)断绝往来
139.交通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1)彼此交错相通 140.节目
1)先攻其易者而后节目(《熟读精思》)1)节骨眼儿,关键之处
141.绝境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1)与世隔绝的地方
142.其实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橘逾淮为枳》)1)其,它的。实,果实
143.阡陌
1)阡陌交通(《桃花源记》)1)田间小路
144.亲戚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天时不如地利》)1)亲属。亲,指族内;戚,指族外
145.驱驰
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1)奔走效劳
146.问津
1)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1)问路,探访,寻求
147.无论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黄生借书说》)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1)2)不要说,更不必说
148.牺牲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1)指猪牛羊等祭品
149.鸿儒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1)学问渊博的读书人
150.白丁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1)平民,此处指无学问的人
文言虚词
1.之
1)吾售之,人取之(《卖柑者言》)2)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3)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4)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5)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6)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王顾左右而言他》)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8)何陋之有(《陋室铭》)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10)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11)世之为欺者不寡矣(《卖柑者言》)1)2)3)代词。可翻译为“他”“她”“它”“我”。也指代复数 4)5)代词,可翻译为“这”“那”“这些”“那些” 6)到——去
7)助词。相当于“的”
8)9)10)11)助词。具有特殊的语法功能,无实际意义,可以不译。
2.其
1)屠乃奔倚其下(《狼》)2)为是其智弗若与(《孔孟论学》)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4)益习其声(《黔之驴》)
5)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6)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7)其一人专心致志(《孔孟论学》)8)岂其鬼耶(《黠鼠赋》)9)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庄子钓于濮水》)10)舍问,其奚决焉(《问说》)1)2)代词,可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也指代复数 3)4)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也指代复数 5)6)代词,可译为“这”“那”“这些”“那些”
7)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8)9)10)副词。放在句首或句子中,表示猜测、反诘、期望、委婉等商量语气。看情况可以翻译为“大概”“怎么”“难道”“还是”等,或者不翻译
3.以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4)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5)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6)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7)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8)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9)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10)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11)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12)以为且噬己也(《黔之驴》)1)2)3)因为
4)5)介词。表目的,相当于“以便” 6)介词,用 7)介词,把,拿 8)介词,按照,凭借 9)介词,在,在——时候 10)和“上”“下”“东”“西”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11)通“已”,已经 12)认为
4.而
1)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孔孟论学》)3)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5)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黄生借书说》)6)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7)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8)饥渴而顿踣(《捕蛇者说》)9)审问而明辨之也(《问说》)10)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11)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孔孟论学》)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以不翻译,也可以翻译为“又” 2)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以翻译为“就”“而且” 4)5)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以翻译为“但是”“却”
6)7)助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以不翻译,或者翻译为“地”
8)9)连词,表示目的或因果 10)11)特殊用法:“已而”,不久,一会儿
“而已”,助词,表示仅止于此,相当于“罢了”
5.何
1)何陋之有(《陋室铭》)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4)何忧令名不彰邪(《周处》)5)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6)此乐何及(《岳阳楼记》)
1)2)3)疑问代词。表示询问或反问。相当于“什么”“怎么”“为什么” 4)5)副词。表示反问。可以翻译为“怎么”“为什么”等 6)副词。表示程度深,可以翻译为“多么”等
6.于
1)若所市于人者(《卖柑者言》)2)吾十又五而志于学(《孔孟论学》)3)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问说》)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5)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6)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7)起于齐,行十日十夜(《公输》)8)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9)卒见使于一鼠(《黠鼠赋》)1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3)4)5)6)7)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以翻译为“在”“到”“向”“从”“对于”等
8)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文言虚词练习 篇5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1.下列句子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将焚公宫而弑晋侯
A.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
B.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吾尝终日而思矣
D.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2.下列句子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秦伯诱而杀之
A.某所,而母立于兹
B.蟹六跪而二蟹
C.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D.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3.下列句子中的“何”与例句中的“何”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蒲人、狄人,余何有焉
A.君若易之,何辱命焉
B.大王来何操
C.徐公何能及君也
D.然则何时而乐耶
4.下列句子中的“何”与例句中的“何”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A.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B.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妇语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5.下列句子中的“其”与例句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D.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6.下列句子中的“其”与例句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祛犹在,女其行乎
A.臣谓君入也,其知之矣
B.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
C.其如是,孰能御之
D.吾其还也
7.下列句子中的“若”与例句中的“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若犹未也,又将及难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C.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苏秦之楚,三月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其可得乎?”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三》)
1.下列句子中的“若”与例句中的“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A.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B.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C.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D.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
2.下列句子中的“乎”与例句中的“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苏秦之楚,三月乃得见乎王
A.相与枕藉乎舟中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D.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
3.下列句子中的“乎 ”与例句中的“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因鬼见帝,其可得乎
A.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B.日食饮得无衰乎
C.儿之成,则可待乎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4.下列句子中的“乃”与例句中的“乃”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苏秦之楚,三月乃得见乎王
A.荆轲废,乃引其匕手提秦王
B.事情所以不成者,乃欲生劫之
C.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下列句子中的“乃”与例句中的“乃”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A.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D.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6 题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葘。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1.下列句子中的“且”与例句中的“且”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欲连兵且留齐,南面王齐
A、不出,火且尽
B、燕王乃使让乐毅,且谢之曰……
C、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下列句子中的“且”与例句中的“且”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A、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下列句子中的“所”与例句中的“所”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妇女无所幸
D、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4.下列句子中的“所”与例句中的“所”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
A、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C、盖余所至,尚不能十一
D、从弟子女十人所
5.下列句子中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
A、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
B、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
C、将军自为计则可矣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6.下列句子中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
A、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B、何故怀瑾握瑜,而令自放为
C、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D、不足为外人道也
参考答案
一、1.B(例句和B项中的“而”均为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或省去;A项为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等;C项为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D项为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等)
2.C(例句和C项中的“而”均为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便”、“然后”等,或省去;A项为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B项为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与”等,或省去;D项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然而”、“但是”、“可是”等)
3.B(例句和B项中的“何”均为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可译为“什么”;A项为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C项为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哪里”等;D项为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4.D(例句和D项中的“何”均为副词,可译为“多么”、“何等地”等;A项为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等;B项为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C项为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5.D(例句和D項中的“其”均为指示代词,可译为“那”;A项为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B项为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自己”;C项为指示代词,可译为“其中的”)
6.D(例句和D项中的“其”均为副词,表示期望、祈请语气,可译为“还是”;A项为副词,表示测度语气,可译为“也许”、“或许”、“大概”等;B项为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C项为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等)
7.A(例句和A项中的“若”均为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等;B项为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C项为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如此”、“这样”等;D项为助词,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状态[……的样子],译时可省去;)
二、1.C(例句和C项中的“若”均为动词,可译为“像”、“似”、“如同”等;A项为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等;B项为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等;D项为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与”等)
2.D(例句和D项中的“乎”均为介词,相当于“于”,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译时可省去;A项为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可译为“在”;B项为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或省去;C项为助词,用在句子中表示停顿,译时可省去)
3.A(例句中的“乎”和A项中的“乎”均为语气助词,表示反问,可译为“吗”;B项为语气助词,表示测度,可译为“吧”;C项为语气助词,表示感叹,可译为“啊”;D项为语气助词,作形容的词尾,译时可省去)
4.C(例句和C项中的“乃”均为副词,表示事情的前后相承关系,可译为“才”;A项为副词,表示事情、动作行为的前后相承关系,可译为“就”、“于是”等;B项为副词,在句中起加强肯定的作用,可译为“是”、“只是”;D项为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5.B(例句和B项中的“乃”均为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出乎意料的,可译为“竟”、“竟然”等;A项为副词,表示转折,可译为“却”;C项为副词,表示事情的前后相承关系,可以为“于是”、“就”等;D项为副词,表示所述事实仅限于某一范围,可译为“只”)
三、1.B(例句和B项中的“且”均为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等;A项为副词,表示情况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将要”等;C项为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既……又”等;D项为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将要”等)
2.A(例句中的“且”和A项中的“且”均为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是暂时的,可译为“暂且”、“姑且”等;B项为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一边……一边”、“一面……一面”等;C项为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况且”、“而且”等;D项为副词,表示情况将要出现,可译为“将要”、“将近”等)
3.A(例句中的“所”和A项中的“所”均为助词,它们先与介词“以”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跟动作行为相关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B项为助词,先与介词“以”结合,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以译为“……的人”;C项为助词,放在动词前边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的人”;D项为名词,表示处所,可译为“处所”、“地方”等)
4.B(例句和B项中的“所“均为助词,放在动词前边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的事情”、“……的情况”等;A项为助词,与介词“为”合用,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为“被”;C项为助词,放在动词前边同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处所,可译为“……的地方”;D项为量词,表示约略估计之数,可译为“左右”、“上下”等)
5.C(例句和C项中的“为”均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A项为动词,可译为“成为”;B项为动词,可译为“做”、“作”等;D项为介词,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为“被”)
6.C(例句和C项的“为”均为介词,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A项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为了”等;B项为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D项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出的同时所旁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对”、“同”等)
【初中文言虚词整理】推荐阅读: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06-27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07-16
文言文实虚词总结10-03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07-31
高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08-10
初中文言11-05
中考文言文虚词归纳07-30
文言虚词“之”、“以”、“于”的用法10-08
初中文言知识归纳05-14
初中文言文课堂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