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

2024-11-05

初中文言(精选12篇)

初中文言 篇1

所谓文言文,即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 作为中国宝贵文化遗产流芳百世。如今已成为初中语文课本的重要内容,同时是师生最大的困惑。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何实现最佳解惑,是每位初中语文教师深思的课题。

一、学习文言文的原因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众多文人墨客铸就了无数著作,如《史记》、《红楼梦》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先人智慧的结晶,需要后人继承,它是一席矿产资源,有待继续开发。犹如古筝,只有懂它的人才能听到弦外之音。一种语言,一个风光旖旎的世界一个民族灵魂所在,学古人之纵横思辨,鉴古人之深邃思想。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困难之处

(一 )学 习 文 言 文 环 境 的 丧 失

如果一个人被扔在荒郊野岭数十年, 语言功能将逐渐丧失,当代人学习文言文就是这个道理[1]。古代是 完全的文 言文时代,直到清朝时期,夹杂着白话文的文言文才脱颖而出,但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国民文言文气息依旧浓烈。随着时代进步,自“五四运动”后,中国弥漫的全部是口语化味道。中国语言从此改头换面,只有少数学者还沉浸在浓厚文言环境里。如今,文言文被重新拾起,仿佛风突然间改变了舵的航向,扰乱了思绪,需要花时间调整。

(二 )内容 枯燥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 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一些陌生字眼诵读时不知道该在哪里停顿,犹豫来到一个陌生城市,不知道哪里才能落脚, 哪里才是自己的家。文言文缺少散文的浪漫、诗歌的轻快、小说的戏剧性、散曲的韵律,呈现给世人的是刻板、拘泥、拗口及面对它的不知所措。总之,造成教师教学阻力加大,学生学习被动化。

(三 )基础 语 法 、词 汇 知识 欠 缺

歌声之所以美妙,是因为有音符的缠绵;大海之所以辽阔,是因为有浪花的拍打;高山之所以伟岸,是因为有基石的铺垫。语言之所以富有同大自然一样的灵性,是因为有字、词、句、语法相伴一生。然而,我们与语法素不相识,只与字、词短暂地谋面,并没有对背景、涵义深刻了解,因此欠缺词汇知识和语法基础。

(四 )对 历史 知识 的 掌握 匮 乏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文言文是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是在历史环境下传承发展的。单纯地读文言文,便失去真正的意义,只有结合当时大背景,结合文言文,才能读出此文的真意[2]。然而 ,在当代人 的思维里 ,历史已离 我们远去 ,探究历史知识的概念意识淡薄,无法掌握其真正内涵。

三、提高初中文言文教与学的思考

(一 )多 诵 读 与 温故 而 知 新 兼 具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读如同交新朋友,长时间沟通、交流,才能知彼知己。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多次阅读才能加深印象,熟记于心。可是, 如果没有趁热打铁、没有温故知新的好习惯就是行不通的。对于陌生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只有诵读与温故知新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擦出文言文教学火花。

(二 )传 授 正 确 的 方法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一生受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教师应该把最简便、有效的学习文言文方法传授给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准备文言知识记录本,记些字的读音及对应含义,如“知”字,不同情景有不同解释。诵读时每句话应该在何处停顿。另外,像左迁、右迁等这些古词,分别是什么含义。这些词语一定有自己的典故,找到这些典故的出处、仔细研究,并在课堂上授予,让学生在听故事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不但扩展知识面,还掌握文言文知识和技巧。每天坚持学习一点点,轻松跨越一大步。

(三 )生 形 并 貌

有些文章作为典型素材,已被当代人拍成了影片,教师在教授枯燥课本的同时添加些生动画面会更有效。让学生观看时感悟古人说文言的真谛,让自己化身为一位演员,如何扮演好角色,正确领会文言的意义。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挖掘深意。

(四 )激 发 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令兴趣魅力绽放? 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4]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质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物具有多面性,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所学的《东郭先生与狼》,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那么也许不帮他人恰恰保全了自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先不要对文章中心思想下定论,而是改变提问方式,师生互动,共同动脑筋。同老鹰捉小鸡一样,教师作为主角,让学生思维跟着教师走,让思考、发言、想象兴趣从学生内心里迸发出来。

(五 )勤奋

俗话说:“勤能补拙。”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学习新事物,不仅兴趣浓厚,更应该具备勤奋精神。门捷列夫说: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又没有天才。伟大的爱迪生都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学习文言文亦如此,通往成功的道路没有捷径,靠的是脚踏实地。

通过对当代初中文言文教育的阐述, 可以看到高效的教学方法对现如今大环境有着促进作用, 所以在大力提倡发展文言文的时代,教师们应背负使命,奋斗在祖国教育一线,充分研究如何让师生的教与学更默契。让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给后人,立于不败之地。木偶———只能给人一张张笑脸,不能给人发自内心的微笑。文言文是中国的京剧脸谱,每一张脸后面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发展文言文,是中华文化遗产一脉相传的艰巨和光荣的使命。

初中文言 篇2

管仲言齐桓公曰②:“夫垦田创邑③,辟土殖谷,尽地之利,则臣不若宁戚④,请置以为田官;登降揖让⑤,进退闲习⑥,则臣不如隰朋⑦,请置以为大行⑧;蚤入晏出⑨,犯君颜色⑩,进谏必忠,不重富贵,不避死亡,则臣不若东郭牙{11},请置以为谏臣;决狱折中{12},不诬无罪,不杀无辜,则臣不若弦宁{13},请置以为大理{14};平原广囿{15},车不结轨,士不旋踵{16},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若归,则臣不若王子成甫{17},请置以为大司马{18}。君如欲治国强兵,则此五子者足矣。如欲霸王,则夷吾在此。”

【注释】①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②管仲: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任齐桓公的相,帮助齐桓公建立了霸业。③创邑:创建城邑。④宁戚:齐桓公时的大夫。⑤登降揖让:指接待宾客时的各种谦让礼节。⑥进退:指进退礼节。闲:通“娴”,熟悉。⑦隰(xí)朋:齐桓公时的大夫。⑧大行:官名,掌管接待宾客。⑨蚤:通“早”。晏:晚。⑩犯君颜色:敢于冒犯国君的脸色。{11}东郭牙:齐桓公的大臣。{12}决狱:审判案件。折中:解决纷争。{13}弦宁:人名。{14}大理:官名,掌管刑法。{15}广囿(yòu):《吕氏春秋》作“广域”。囿,是养野兽的园林,指打猎的地方,比喻战场,也能讲通。古代打猎也是为了练武。{16}旋踵:旋转脚跟,指后退。{17}王子成甫:人名。{18}大司马:官名,掌管军事。

【欣赏感悟】

管仲从治国的五个方面——农业、外交、进谏、司法、军事方面选拔人才,向齐桓公提出建议,推荐给齐桓公5个人选,请齐桓公加以任用。管仲不笼统地说某人贤,而是细致地掌握了每个人的特长,然后让齐桓公在治理国家上使用、发挥这些人的特长。

【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A.辟土殖谷().

B.进谏必忠().

C.鼓之().

D.则此五子者足矣().

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思一样的项是()

A.请置以为田官

B.犯君颜色

C.决狱折中

D.不杀无辜

3.下列各句中的“尽”与“尽地之利”中的“尽”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担中肉尽(《狼》)

B.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隆中对》)

C.白日依山尽(唐•王之涣)

D.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4.“夫垦田创邑,辟土殖谷,尽地之利,则臣不若宁戚,请置以为田官”一句中的“不若”是__________意思,这句话说明管仲在推荐人才上____________________。

5.管仲提给齐桓公的一段用人建议,其表现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就是___________。

6.将“进谏必忠,不重富贵,不避死亡,则臣不若东郭牙,请置以为谏臣”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7.“君如欲治国强兵,则此五子者足矣。如欲霸王,则夷吾在此。”这句话说明宁戚等五人具有协助齐桓公使齐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本领,而管仲却有帮齐桓公__________的才能。

二、进贤者为贤 ①

子贡问孔子曰②:“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③,郑有子皮④,贤者也。”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⑤:“赐,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为贤。”子曰:“然。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也,闻子皮之进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

【注释】①选自汉•刘向《说苑•臣术》。②子贡: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姓端木,名赐。③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很了解管仲。齐桓公执政后要任他为相,他辞谢,推荐管仲为相。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改革,使齐国富强起来。④子皮:春秋时郑国大夫,名虎,字子皮。他年老退职,推荐子产代替自己,子产把郑国治理得很好。子产,是春秋时著名的贤相。⑤子:指孔子。

【欣赏感悟】

孔子从“进贤”的角度着眼,认为鲍叔牙、子皮贤于管仲、子产。因为管仲、子产表现出来的是治国才能,没有推荐出代替自己的人才,而鲍叔牙让位于管仲,子皮让相于子产,既有超人的眼力,又有高尚的品德,所以堪称为“贤”。

【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吾未识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B.往者,齐有鲍叔 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C.汝徒知其一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D.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进退两难

2.下面的句子中都有“者”,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往者,齐有鲍叔

B.郑有子皮 ,贤者也

C.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D.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3.下列各句中的“然”与“然。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中的“然”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B.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世家》)

C.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4.朗读“今之人臣孰为贤?”一句,选出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

A.今之人/臣孰为/贤?

B.今之人臣/孰/为贤?

C.今之人臣/孰为贤?

D.今之/人臣孰为贤?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什么是真正的贤人这一问题上,孔子是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将亡之国不思贤①

夫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岂虚言哉?何以知人之且病也②?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国之将乱也?以其不嗜贤也。是故病家之厨,非无嘉馔也③,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于死也。乱国之官,非无贤人也,其君弗之能任④,故遂于亡也。

【注释】①选自汉•王符《潜夫论•思贤》②且:将。③嘉:美好。馔(zhuàn):饭食。④任:任用。

【欣赏感悟】

这段文字,用将死的病人和将要亡国的国君作了对比,形象生动地说明乱国并非无贤,而是昏君不思贤,不用贤。也就是说,亡国的昏君如同将死的病人,贤能之臣就如同好饭美酒。怎样识别一个人将要生病?看他能否吃饭。怎样识别一个国家将要祸乱?看他们是否任用贤人。

【训练】

1.下列各句中的“病”与“夫与死人同病者”中的“病”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病家之厨

B.同病相怜

C.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D.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2.下列各句中的“且”与“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中的“且”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黔之驴》)

B.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D.得过且过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A.岂虚言哉()

B.何以知人之且病也()..

C.以其不嗜食也().

D.乃其人弗之能食()

4.朗读下面的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将亡之国/不思贤

B.何以/知国之将/乱也

C.非/无嘉馔也

D.故/遂于亡也

5.给下面的对联写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 下联:良禽择高木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乱国之官,非无贤人也,其君弗之能任 ,故遂于亡也。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篇3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教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数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背诵这些内容,明天检查!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

二、回归文本,把握价值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教学最终要回归到文本上来,要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学生情感上要与“文本”产生共鸣。中学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其思想性、艺术性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在文言文的教学之中。如:教学《论语十则》时,我们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孔子“仁”的思想核心及其现实意义。在孔子看来,终身行之有效的一个字就是“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便是推己及人,是爱人的表现,即“仁”。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这篇文章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仁”的思想。我们还要从文言文中学习文章构思和表达技巧。很多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往往重阅读,轻写作,导致文言文与写作脱节。事实上,古代作品中的许多精品,在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小石潭记》是游记中的佳作,我们可以用它来指导学生学写游记。

三、借助注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文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结合注释或进行合作学习就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注释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下面以《三峡》第一段为例说明注释的重要性: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本段的注释有:“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阙”、“亭午”、“夜分”、“曦”。根据这些注释,学生很容易明白本段的大意,只要认真推敲两个“自”的意思(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如果”),那么整段的意思就能够轻松地弄明白了。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释字词和翻译句子,教师就不用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就不会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了。

四、加强诵读,培养语感,整体把握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读得多了就自然而然懂得句子所说的意思了。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文言文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笔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要求熟读直至能背诵,牢记于心,以增强语感,获得感性认识,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对重点句、难句更要反复读,用心体会,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对文章内容先要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一时还不能读懂的句段,借助工具书,帮助疏通词义,或者自己进行猜测,等日后求得老师的指点。还要借助于文本已有的注释和“课文导读”,疏通文章的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轮廓。

总之,文言文教学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

初中文言 篇4

一、在反复中领悟精华

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针对一些短时间内学生难以理解或经过教师讲解后学生仍难接受的古文, 反复诵读, 不失为学习这类文章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如《礼记〈大道之行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教学时可提前将背诵任务布置给学生, 先让他们反复诵读, 慢慢消化, 自己整理出诵读过程中不能理解的问题, 等到讲解文章的时候, 这些问题就会随堂解决。再者, 通过学生自己梳理知识, 也可增强印象, 完成学习目标。

二、知新不忘温故

学生学习古文往往当时能够学会, 过了一段时间就会烟消云散, 甚至一点也记不起来了。为此,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课文进行深刻的剖析, 从文章的背景入手, 让学生感悟课文中没有出现的东西, 增强对文章的再认识。但只做到这些还不够, 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 还要不间断地复习回顾, 这是语文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复习要做到循序渐进, 对知识一点一滴的积累, 让先前所学知识为新知识做铺垫, 一步一个台阶, 积累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让学生树立信心, 也能更好地完成文言文教学的任务。

三、先入为主, 预设效果

中学生感到艰涩的文章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硬骨头”, 要想攻克这些壁垒, 就要建立长远规划。我的作法是学期初就先制定好学期规划, 将教材中的“硬骨头”先拉出来, 放在一边, 在没学到这些内容的时候就先让学生“啃”, 无论是理解还是不理解, 先建立印象, 有条件的先背下来, 自己找出疑惑点, 等到讲解这些文章的时候, 学生自然就会聚精会神地去找自己的“点”, 从而解决疑惑。比如《诗经》《孟子》等文章的教学。如果将这些文章攻克, 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部分。

四、让文学典故“飞”起来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 文言文学习是枯燥的, 长时间的学习势必造成身心疲惫, 最终会失去耐心, 甚至会厌恶文言文学习。其实, 文言世界是一座宝库, 里面有太多太多的宝藏等待人们去挖掘。文学典故就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文言文教学中若能运用典故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一部《史记》就有三千多个历史典故, 如果熟知这些历史故事, 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开阔视野或者指导人生, 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上适当穿插文学典故, 不仅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而且在无形中还将知识传授给了学生, 其实这也是文言文学习的“包装术”。

五、走近作者, 与名人会话

要想学好文言文, 就必须了解其背景, 了解作者, 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样才能更深入地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 深层次地探究文章主旨。为此, 可将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文人的基本情况整理出来, 比如孔子、孟子、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为这些人建立资料档案库, 将他们的生卒年限、作品集、创作风格、写作特点、人生际遇等整理下来, 根据他们的生活背景、创作风格去阅读他们的作品。如学习《陈涉世家》的时候, 可以对司马迁及《史记》作全面分析, 让学生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 发愤著书的坚强品格, 体会其良苦用心, 这样会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 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六、夯实基础, 成就未来

基本的字、词、句铸就华丽的文言大厦, 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必由之路。就像荀子在《劝学》中所说:“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文言文学习需要一点一滴积累, 基本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石。比如, 常见的文言实词“辞”、“当”、“谢”、“利”等的用法必须积累, 虚词“之”、“以”、“而”、“也”等的用法非常灵活, 必须熟练掌握这些词语的用法, 才能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特殊句式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句式在文言文中也经常出现。只有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才能对新知识融会贯通, 达到学以致用。

七、开阔视野, 强化训练

文言文学习只掌握课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毕竟它只选取了少量的篇目, 为此, 教师可精选浅易的课外文章, 列出阅读书目, 让学生课下阅读, 开阔眼界, 增加知识储备, 增强素养, 学会知识的迁移。适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多个维度不断强化, 才能达到真正掌握文言文的目的, 这就可以解决眼高手低的现象, 也是提高应试技巧的重要环节。

初中文言文介绍 篇5

1、《陋室铭》 唐刘禹锡

抒发了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

尚节操。

2、《爱莲说》 宋周敦颐

以菊花和牡丹为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标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通过对莲花的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鄙弃和厌恶。

3、《橘逾淮为枳》

4、《伤仲永》 宋王安石

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作者在为方仲永惋惜的同时,也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学习。

5、《周处》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第一段列举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艰苦磨练的必要性,说明认出困境能激发斗志,国务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本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卖油翁》 宋 欧阳修

说明了熟能生巧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8、《核舟记》明 魏学洢

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9、《黔之驴》 唐 柳宗元

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有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

10、《黠鼠赋》 宋 苏轼

11、《狼》 清 蒲松龄

揭示了狼的贪婪、凶残、狡猾,赞扬了屠夫的勇敢。道理: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12、《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13、《公输》 《墨子》

表现了墨子为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辞辛劳的可贵精神和善于论辩的政治才能。

14、《庄子钓鱼濮水》

庄子名周 战国 哲学家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不为官位所累。

15、《曹刿论战》

左丘明 春秋《左传》 编年体史书

阐明了要取信于民和善于把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两个“未可”、“可矣”,表明曹刿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战前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与之同样鄙陋的“肉食者”身上,和子虚乌有的神灵身上;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后不知为何得胜。与曹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谋”。

16、《邹忌讽齐王纳谏》

刘向西汉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邹忌有自知之明,劝谏齐王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才能秀明政治。

17、《小石潭记》

柳宗元 唐 《柳河东集》 《永州八记》

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全文按作者的游踪来写。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第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第三段写小石潭曲折的岸势;第四段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18、《孔孟论学》

孔子 名丘《论语》 孟子 名轲 字子舆 《孟子》

第一则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第二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第三则表明了要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钱的人请教;第四则劝人自强不息。

第一则: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第二则: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19、《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郑燮 清文学家书画家 字克柔号板桥 《板桥家书》

这封家书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第一段表明作者态度;第二段作者引用事实论据,从正反两面进行论证,强调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第三段作者论证了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0、《黄生借书说》

袁枚 清 字子才 号简斋《小仓山房文集》

运用对比进行议论和抒情,从而证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

21、《问说》

刘开 清 字明东,方来号孟凃 《孟凃文集》

22、《卖柑者言》

刘基 明 字伯温《诚意伯文集》

揭露了元末统治者的败坏弊政,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之情。

23、《岳阳楼记》

范仲淹 宋 《范文正公集》

第一部分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第二部分写“迁客骚人”登楼的“览物之情”,观看劲舞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感受。其中第二段总写远眺洞庭湖的景色。第三四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或喜或悲;第三部分从正面写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本文描写了“迁客骚人”登楼时的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从而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既是自勉也是与友人共勉。

24、《醉翁亭记》

欧阳修 宋 《欧阳文忠公文集》

全文以“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其中“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

25、《记承天寺夜游》

26、《陈涉世家》 汉司马迁

28、《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一名潜 字元亮 晋 《陶渊明集》

本文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全文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第一部分交代与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社会风尚。第二段写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而对自然环境与生活情况的描写,则表现了人们宁静、幸福的生活。第三短些桃花源中人的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与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

29、《捕蛇者说》 唐柳宗元

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应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30、《登泰山记》 清 姚鼐

浅谈初中文言阅读教学 篇6

一、诵读翻译为主

所谓诵读,就是声情并茂地以记诵为目标的朗读。诵读是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理解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法障碍: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文言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它们都是作者生活和情感的升华。因此,诵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过程。在诵读时,通常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做:

1.介绍创作背景。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要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同作者有关的材料做一些介绍,让学生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学生在诵读时能够贴切把握作品的思想基调

2.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可以帮学生正音正字,同时利用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学生诵读。学生通过齐读或个别朗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诵读。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

4.翻译。翻译就是在学生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用现代汉语对文章进行翻译。学生在翻译时,应遵循“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弄清语序,辨析词义;前后联系,理清难句;固有名词,不必翻译”的原则。其次,教师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目标,对于文言文程度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信、达”的基础上认真地斟酌词语,努力向“雅”的高度攀登。再次,让学生自译,对于一些难句,可由学生互译,教师予以点拨。

二、讨论交流为辅

讨论交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词句翻译、思想。

内奄鹅曼饶风格等方面的疑问进行探讨、交流的过程。学生焦一诵读翻译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立意、语言风格、与作方去寺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为各入的知识水平、切入角度的不同,他们的见解往往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互相交流,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交流的习惯。首先,教师作为指导者,要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思维高度活跃,鼓励学生“质疑”。其次。针对重难点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强求一致。教师再适时抛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总结评价。

三、鉴赏扩展

鉴赏扩展是一个感觉与理解、感情和认识相统一的活动。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高度结合的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的意味。在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1.诵读深入,感受文旨文情。诵读是使学生感受文旨文情、进入角色内心、激起情感流动的重要鉴赏手段。学生在对文章进行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诵读,并且认真品味,品出文章的“真味”,获取更丰富的形象美感。这时的美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吸收、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2.品味精华,体会文意文境。要求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研习一些重点段落,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深入品味语言的情感、意蕴和韵味,教师应及时指导、点拨和总结。

3.体会升华,交流感情体会。即学生学了一篇文言文后,将自己的感悟形诸于纸上,写成读后感,并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交流。

初中文言教学难点与对策 篇7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初中课本中多见《爱莲说》、《论语》这类培养学生的正面品德、情怀的文章, 当然, 这些积极作用首先是要建立在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基础之上。然而, 现在许多教师已经走进了逐字逐句翻译文言课文的误区之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 还要求学生能够建构出自身学习文言知识的方法、体系, 要能够通过积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说, “盖”字, 在“日初出大如车盖” (《两小儿辩日》) 中是“大圆车棚”义;在“盖以诱敌” (《狼》) 中是“原来”义。如果不在课后认真复习、积累, 又怎么能理解“盖一癞虾蟆” (《童趣》) 中“盖”为何意?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一个难点。让学生在文言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摆脱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这些任务也是考验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再有, 现在的初中生都是在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 很难想象与理解古人之间的情感与思维模式。比如古人的“折柳”送行、刘兰芝的再嫁之苦, 生活在现代生活的初中生, 受着现代人的思想与观念的冲击, 很难理解古人的生活, 便也较难理解文言文字句之间的内涵。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难点的对策

(1) 教师授课要有条理, 并且多做知识小结。文言知识丰富, 也比较杂乱, 需要教师在进行一阶段的教学后, 适当的为学生进行总结, 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并且还有利于温故知新。更重要的是, 教师在课堂不能只是模式化、套路化的教学, 有时候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根据其自身对课文的理解编排短剧加以展现,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 也促使了学生在课后主动了解该课文的背景、文化等, 是一个系统化的自主学习过程。比如说, 《晏子使楚》就可以根据其故事加以表演, 展现晏子的机智、聪敏。

(2) 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使得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提升, 必须从学生自身入手。课前, 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文作以预习, 对于不认识的字标注音节, 对于不理解的语句和词语进行标注, 最好是能够自己翻阅字典加以查询。课中, 根据老师的朗读更正其错误的读音。课后, 不仅仅是复习、练习, 更是要将学习到的文言知识作以整理。整理、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课堂的学习, 读起来都晦涩难懂的课文更不能在几节课后就有深刻的理解。学生要对于课文中学习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进行整理, 这样的积累过程也有利于高中语文中文言文的学习。

(3) 要培养初中生对于中国国学知识的学习。现在的初中生都是生活在现代化的电子产品中, 已然和古代文人的思想、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断层。要怎么缩小或者弥补之间的断层呢?这正是初中教育者的一个重要工作———培养初中生对于国学的了解与兴趣。国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书画、音乐等内容, 还应在思想方面学习古人优秀的品质, 比如晏子的机智、《陋室铭》的质朴都是值得现代的学生学习的。

三.结语

初中课本所选取的文言文课文都是古文中的精华,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 也逐渐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 学好文言文不仅是知识的积累, 更重要的是品质的塑造。语文老师立足于教学难点, 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方法作以思考和指导。学习国学也是在思想上拉近初中生于古文之间的距离, 更是让浮躁的社会气息受到国学的感染而沉淀。

参考文献

[1]许志文.初中文言文语法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 2011.

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篇8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感知、直觉能力,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很有必要。每教一篇文言文,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至少两遍,要求学生借助字典扫除障碍,读准字音,读清句式。其次让学生细读课文,要求学生参照文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让学生立足全篇抓住重点语段研读,在读的过程中,反复揣摩、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可以达到对文章内容由整体感知到细部理解的目的。

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口述文章中心和自己的感受。一是让学生把文章的每句话都用现代文“七嘴八舌”地讲出来,二是让学生把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讲出来,三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摆出来。这样不但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冲破不可言传的禁锢。具体做法是:先分组(每四人一组),再每组分别推荐代表就文章内容和疑难问题发言,不足的由本组成员补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既训练了口才,又训练了思维。

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读说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文的重点、难点及文章的精彩处,给学生做适当点拨,这一环节至关重要。

1. 点拨字音。

文言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根本就无法诵读。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中的“腊”应读xī,不读là。通过点拨学生不会混淆。

2. 点拨句读。

文言文只有读清了句读,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如“其一犬坐于前”应停顿在“其一”的后面,而不应停在“犬”的后面,通过点拨,学生就能准确地掌握“犬”的活用现象,明白句子的意思。

3. 点拨字词义。

文言文的词义教学,不必一一讲解落实。只要把通假字和特殊的文言实词、虚词指点给学生,就可以了。如“食之不能尽其才”中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是“更不用说”的意思。

4. 点拨句子。

对学生在翻译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尤其是一些特殊句式,更要给予指点。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的省略句,翻译时必须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何不试之以足”是“何不以足试之”的倒装句,翻译时要恢复原有的语序。

5. 点拨重点段、关键句、中心句等。

如《捕蛇者说》一文抓住文中几处对比,比如“蛇之毒”和“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对比、蒋氏和其乡邻的遭遇的对比等,对此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从而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句的含义,达到真正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结构体系,而且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我们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文知识库”,并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走”系列词———步、趋、行、走、奔;官吏升降系列词———除、拜、擢、拔、迁、贬、谪、黜、左迁。通过比较归类整理,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里的“例子”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获得学会整理带来的极大益处。

初中文言文教学漫谈 篇9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 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激发、吸引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某个具体的情境中凭借着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理解教学内容, 并受到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感的陶冶。在教师所创设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学生能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想要真正彻底地读懂一首古诗词, 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拉近学生和诗人的时空距离, 帮助学生产生和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 让学生变身诗人, 设身处地地去读懂这首诗词的内涵。比如在教学《行路难》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 了解李白在创作这一组诗歌时的背景。在开元盛世的大社会背景下, 诗人李白空有满腹才华、满腔抱负, 却只是皇帝的弄臣。诗人恃才傲物之际, 得罪权贵, 被赐金还山。然后教师让学生来扮演诗人的角色, 根据诗的内容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对话, 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 那“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苦闷, 那“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的呐喊, 那“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 在学生的表演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一刻, 学生即诗人, 李白强烈的感情变化被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了。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 诗词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 不反复诵读, 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 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 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不是简单地读出声音, 读懂节奏, 在平仄里享受那种原始的乐感, 而是用心去读, 在读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感觉, 仔细体会诗中内在的感情旋律, 一边吟诵一边再造想象, 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再现诗中意境。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 我们赏诗, 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 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 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女妇人独处之闲愁, 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 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 (1084—约1151) , 号易安居士。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 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南渡后, 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 生活颠沛流离。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北宋灭亡后, 李清照于建炎元年 (1127) 来到南方, 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 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 (1129) 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 金人挥兵南侵, 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 (1135) 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 经历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 处境凄惨, 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学生了解这些后, 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 这愁绪千丝万缕, 有国破家亡之愁, 亦有只身孤苦之愁, 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 词中最后不是说“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吗?

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 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 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 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 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古诗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 如何理解, 如何鉴赏, 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 登上了高山之巅, 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 一览众山小。”当有学生考试失意时, 可以问其他同学, 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要经过艰苦的过程, 具有深远、含蓄的特点。

浅析初中文言文教学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学习方法,适当引导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 孕育了丰厚的文化瑰宝, 而文言文就是承载这些文化瑰宝的语言载体。它渗透着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思想、道德、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状态等, 是我们今天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 各种文化、价值观不断涌入, 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充分挖掘文言文这一文化宝库中的思想光辉,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为了进一步做好初中文言文的教育工作, 我对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与研究, 具体如下。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于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乐观。长期以来,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都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状态, 课堂气氛沉闷, 教师讲得吃力, 学生听得也昏昏欲睡。虽然许多教师搜集了大量的教学素材, 在课堂上也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 但最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总之,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 甚至认为文言文是陈旧的故纸堆, 学习文言文是无用的。与此同时, 教师始终难以摆脱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教学效果与预想相去甚远。在文言文教学中, 字词落实、逐句翻译、语法分析、串讲全文这种教学流程是我们过去一贯采用的教学方法, 这种按部就班的文言文教学过于注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 而忽略了对于文言文中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挖掘, 显得过于枯燥乏味。加之, 初中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不久, 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学习文言文对于他们来说仍然非常困难。在这一现实中, 因此, 初中文言文教学看似圆满实则苍白。这样日积月累,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磨平了, 教师的教学思维枯竭了, 学生的素质培养更是无从谈起。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 我们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 转变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水平。

二、改进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一) 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我们只有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才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水平。我认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 课前预习。文言文的学习在没有充分的课前预习的情况下是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的, 因此学生必须做好课前预习, 提高听课效率。文言文的课前预习包括掌握字词的音义, 熟读课文并感知课文的大体内容, 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利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问题等。其次, 课堂展示。要想转变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就必须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进而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俨然成了“小老师”。这样不仅可以为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次, 诵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当学生能把一篇文章读得很熟练甚至能背诵下来时, 其对文章的认识也就有了一种质的飞越。诵读时, 学生可以渐渐地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 从而为进一步学好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诵读也是要讲究方法的, 如抓住关键词语背诵、结合节奏背诵、利用课文画面背诵、根据课文线索背诵等。最后, 摘录。文言文中有着丰富的成语、故事、名言警句等, 学生要想牢牢记住这些知识, 就必须做好摘录。摘录的方法有很多种, 如学生可以将名言警句分为勤学篇、励志篇、爱国篇、读书篇等进行记录。又如, 学生也可以对一个词的多种用法进行系统的记录。以“为”的几种用法为例:⒈“做”。例 (1) 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2) 为我为云梯之械。 (3)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⒉“作为、当作、成为”。例 (1) 弃其杖化为邓林。 (2)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⒊“认为”。例 (1) 孰为汝多知乎。⒋“是”。例 (1) 知之为知之。 (2)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 天下为公。

(二)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文言文看作枯燥的文字, 而是要把它看作是揭秘古人生活、智慧、情感、思想、行为等的载体, 充分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进而提高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其次, 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讲故事、辩论会、朗诵比赛、文言知识竞赛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幻灯片、视频播放等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文言文学习的快乐。

总之, 文言文教学改革是非常困难的。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 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 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但是,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 我们只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逐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并使其从中得到思想道德、人生修养、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提高, 就一定能够使学生充分领略到文言文的艺术魅力, 并逐渐愿意学文言文, 喜欢学文言文。

参考文献

[1]陈丽华.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学园 (科研教育) , 2012 (02) .

[2]李晓雯.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创新思想探讨[J].中小学电教 (下) , 2011 (03) .

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篇11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新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在初中阶段背诵总量在2万字左右的文言文并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显得举足轻重。现代汉语与他一脉相承,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些系统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文言文读音与现代汉语的异同;常用实词的用法和特点;常用虚词的用法和特点;固定格式和特殊句式;断句、标点和翻译的原则、方法以及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初中阶段选入的文言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丰富哲理;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予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阅读这些文言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使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情操。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典范文言文,背诵一些名句、名段、名篇,掌握常用实词和最基本的文言文规律,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是没有用的,实际上是说文言文毫无实践价值,其实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文言文也能发挥它的实践作用。在这里,笔者就文言文的导入和点拨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文言文教学的导入

1.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2.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水落石出、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三顾茅庐、因势利导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只要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桥和路”,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3.以精美语段引出课文。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或偏于议论,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口,尝到“甜头”后自然可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如《岳阳楼记》中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如果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朗诵这一段,相信一定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用插图或画面引出课文。文言课文中有少量精美的插图,教师也可从网上下载相应的图片资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作品的兴趣。如学习《木兰诗》可从网上让学生欣赏《花木兰》的镜头,从而对照《木兰诗》学习,相信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点拨需恰到好处

教师要在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帮助学生“拨开迷雾”,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师的点拨犹如“画龙点睛”,让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教师要适时而点,点中要害。教师的点拨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学生认识上的最低点,思考上的最高潮,在最适宜的关头给学生以提示和引导,让学生有“绝处逢生”的感觉,因势利导,学生的困惑就会迎刃而解。点拨过早,会启而不发,让学生“旧惑未解,又添新疑”;点拨过晚,只会“强弩之末”,让学生“进退两难”。

教师还要适度而点。教师的点拨,是为学生的思维做“脚手架”,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更不是将学生完全引上教师的思路。教师的点拨要“恰到好处”,才会有“金石为开”的效果,否则,会“事倍功半”。点拨过少,如隔靴搔痒,不能带给学生启发性的引导;点拨过多,教师的思路会主宰学生的认识。

学以致用,是教学文言文的灵魂。文言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联系,注重有效的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面,迁移习得,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初中文言文教学思路研究 篇12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并且不可以随便说话,打断教师的思路。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如果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低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文言文的教学需求,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发现更多高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学习《口技》时,教师没有直接进入教学主题,而是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口技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口技、了解口技、感受口技的魅力,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口技,仔细比较二者的异同之处,并与其他同学分享。此外,教师还可以播放学习口技的视频,鼓励学生学习口技,感受口技的魅力,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避免出现“落队”的情况。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文言文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设计小游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游乐尽量简短。课堂教学时间本来就有限,如果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游戏上,不仅无法达到理解的教学效果,反而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得不偿失。第二,游戏内容必须与文言文相关。做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游戏内容必须与文言文相关。第三,具有趣味性。如果游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做这个游戏将变得没有意义。因此,教师要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设计游戏,例如:学习《陈涉世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学生扮演剧中的人物,不仅可以再现当时的情景,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体会其中的乐趣,学习知识的同时,收获了快乐,一举二得。由于文言文晦涩难懂,很多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抵触心理,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品味文言文魅力

新课标实施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实践证明,新课标经受住了考验。语文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其对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文言文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感受中国五千多年来的灿烂文明。

千百年来,文言文一直流传至今,其原因不仅在于人们口耳相传,更在于其内在的灵魂。学习文言完全符合新课标的培养理念,文言文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史料。学生学习文言首先要理解文章,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涵养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审美水平。例如:《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

其实,文言文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学习模式。在互动过程中,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文言文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达给学生。学生品味、欣赏文言文,感受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才真正喜欢上文言文。

三、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

初中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感觉非常陌生,一时难以接受。有的学生有问题不敢询问教师,日积月累,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进度。学习丧失信心,心里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文言文教学的开展。其实,教师是学生最尊敬的人之一,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从哪个方面看都不是对立的关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形象,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耐心聆听学生的问题,并认真回答,与学生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真正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变教师高高在上地位。便于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勇于质疑的精神。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减少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心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论语》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讨论“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故意直译这句话,学生立刻纷纷指出教师的错误。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文言文的学习需求了,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需求。

上一篇:执法公开下一篇:汽车空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