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计算书

2024-09-03

教学楼计算书(精选10篇)

教学楼计算书 篇1

一、负荷计算

1.负荷计算的方法:

负荷计算的方法采用需要系数法,具体的计算公式来自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写的《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

2.AL配电柜 2.1总负荷:

相数:三相 同时系数:0.8总负荷:152.4kW 总功率因数:0.85 有功功率:121.9kW 计算电流:217.7A,故选额定电流为250的刀熔开关,进线电缆YJV22-1KV-4*120-FC.二.防雷等级计算

1、计算方法:

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方法取自国家标准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所使用的计算公式来自于该标准中的附录一。计算中使用的气象资料来自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写的《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

2、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

校正系数 k=1.0

2当地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直接设定)Ng=3.880次/(km·a)建筑物的长、宽、高 L=109(m)W=83.4(m)H=15.6(m)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

0.5-62H<100 Ae=(LW+2(L+W)(H(200-H))+πH(200-H))×10=0.0388(km)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N=kNgAe=0.1505(次)<0.3由于是人员密集场所,故按2类防雷建筑设计。

三.照度计算

1.照度计算方法:

计算中采用利用系数法计算室内平均照度。照度计算的方法取自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电气照明》一书。用利用系数表取自湖南省建筑电气设计情报网编写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手册》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建筑电气设计手册》。

2、室空间比计算:

房间长:L = 9.6 米,宽:W = 7.4 米,房间面积:A = 71.0平方米 工作面高度:Hw = 0.8 米,灯具安装高度:Hf = 3.2 米 室空间比:RCR = 5(Hf0.8)×(9.6 + 7.4))/(9.6×7.4)= 2.93 顶棚反射系数:0.7,墙面反射系数:0.5,地面反射系数:0.2

3、灯具条件:

灯具型号:简式荧光灯YG2-1,灯具数量:N = 13,取N=12 光源类型:用户自定,光源功率(光源数N×单灯具功率Pw):12×35W 光源光通量:φ= 3150 lm,灯具维护系数:K0 = 0.80

4、利用系数:

根据以上条件查表得到利用系数:U = 0.7

5、工作面平均照度计算:

平均照度:Eav = NφU K0 / A =(12×3150×0.70×0.80)/ 71.0 = 295.8 lx,满足设计要求

6、照度功率密度计算:

功率密度:P0 = N Pw / A =(12×35)/ 71.0 = 5.9 W/m 2,符合设计要求

教学楼计算书 篇2

一、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每天都用一样的模式讲课,学生的兴趣肯定不高。如果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仔细考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查阅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并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前谈话时,用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到好奇的故事、游戏作为切入点,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且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在形式的多样化。如:在教学时,可通过情境创设、玩游戏、挑战过关等,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既准又快的目的。练习时,可开展趣味性的活动,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互考,等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以口算、听算能力训练为突破口。

口算不仅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听算训练,能使学生思想高度集中。所以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让学生进行口算、听算的训练。

例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基本口算训练中,先集中练“进”、“退”位的口算,然后分散练9加几、8加几等,11减几、12减几等,最后集中训练,引导学生整理出“20以内进位加法表”和“20以为退位减法表”。这样,通过集中—分散—再集中的反复性训练,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在课前的2~4分钟,我坚持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口算、听算的训练,效果很好。

三、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着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正因为估算的实际应用较多,在课程改革后,估算被放到了重要位置,估算教学明显比以前更受重视。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中,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612÷3,学生在计算时容易漏掉商中间的0,可以先估算一下,600÷3=200,所以612除以3的商肯定200多。这样既避免计算错误,又培养学生在计算前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

四、言传身教,培养学生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计算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正确、迅速的保证。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对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因为缺乏严格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二想,想算式的特点,能否利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不要没有想好运算方法就简便运算,如55+45×3,错误地算成(55+45)×3;三算,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四查,计算完后,既要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又要求学生找草稿中有无错误,让学生养成自我验算的习惯。同时,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教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展示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如批改作业及时、规范、认真等。要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教师就要有耐心,有恒心,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五、鼓励算法“多样化”,不失“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改变传统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过于单一、技能培养过于侧重”的状况。要真正落实好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必须消除对算法多样化的片面理解。在多样化的算法中,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是凌乱无序的,有些方法是无效的甚至是不合理的,这就需要进行“算法的优化”。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成为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同时也要避免只强调算法多样化,而不及时引导算法优化的做法。

六、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

总结、反思习惯的培养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能使学生的思维有序化、条理化,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计算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学生对于同一种类型的计算题,尤其是简便计算题,做了多次后,还是经常出错。于是,在评价时,我让学生认真审视错误题目,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应该注意什么?”等。仔细分析错误原因后掌握题型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杜绝此类情况再次发生。错误在学生自己的反思中得到了分析和改正,学生印象深刻,同时制定预防错误再次发生的措施,从整体上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楼计算书 篇3

一、计算教学现状扫描

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现代化计算工具的变革更新以及日益普及,社会生活对计算技能的要求正在逐步降低,因此新课标也调低了对计算能力的要求。按说难度低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更轻松,计算能力水平应该达标,可是事实相反,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下降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细观教学一线,发现计算教学正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界。

1.缺乏纵向联系。数学知识有内在的联系,就像是一张纵横交错的网,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一个网点,网点上的一条条知识链,形成了一张密密的知识网。如学习加法,就为学习乘法做准备,学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就为简便计算埋下伏笔,学习通分就能很顺利地完成分数加减法的学习……可是事实上有很多老师不愿钻研教材,教学中只注重某一环节、某一节课的教学,把教学内容孤立了,最后导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得心浮气傲,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动笔就出错,学得胆战心惊,知识缺乏系统性,甚至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累,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

2.简单的复杂化。一直崇尚简简单单教数学,计算相对于其他内容,它是简单的,可是往往在一些课堂上,有些老师过于精雕细琢,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度的情境化。有的教师把创设情景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唯一法宝。

3.算法多样歪曲化。新课程注重学生自己选择计算方法,要求算法的多样化,不强调统一,但往往学生选择的方法不是最简单的最有效的,不仅不能促进计算,相反增加了计算难度,导致计算速度很慢。在一些公开课上,有些学生为了迎合教师,想一些低价值、原始的方法来充数,这样一来,往往一道题目就要讨论很多时间,还来不及优化。方法一多,缺乏主要方法,不便于老师讲解,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是眼花缭乱,不知所从,最后反而一样方法也无法掌握。

4.口算练习被忽视。现在课程紧,很多老师不愿意在训练口算上放更多的时间,导致产生了很多问题: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不是忘了进位就是忘了退位;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学生口算能力也不均衡,快的快,慢的慢。口算是计算的基础,这样的口算水平势必影响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二、探究计算教学策略

作为一线的老师,面对以上诸多计算教学的困惑一直在思考如何去纠正、改善,寻找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1.旧知难点专项练。在每进行一种新的计算教学前,不要着急教新内容,例如:在讲《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我们可以先帮助学生复习一下乘法口诀,进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练习,经过旧知的回顾,学生在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不会那么慌乱,学习中会不自觉地运用旧知进行迁移学习。

2.视算听算经常练。每堂课授课前坚持5分钟训练,一般采用视算和听算两种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出得数,听算是通过耳记,脑记,再说出得数,在这样的训练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切实提高口算能力。

3.多样形式快乐练。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要避免计算的单一、枯燥。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层次要分明,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练习要注意趣味性,加入一些游戏因素,如快乐传真、夺红旗、师生PK、口算比赛争星卡、电脑游戏大比拼、勇士闯关等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4.良好习惯持久练。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时,必须养成好习惯。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计算速度慢,往往是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例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分析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自觉检查的好习惯。最关键的是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在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还要统一要求,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只有反复训练,好习惯才能养成。

以上仅仅是计算教学冰山一角的浅薄思考,如果深挖,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解决。计算教学是重要的,同时又是困难的,不过无论怎样,只要坚信我们教师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计算教学,与学生充分的沟通,一定会有效促进计算教学的提高。

教学楼计算书 篇4

关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抽象难懂且实践性强的专业课。针对该课程的特点与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别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上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0 引言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迅猛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涉及的学科面广,是数学、物理学、电工电子学、自动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知识外,包括众多电工参量、机械参量、热工参量、成份参量的检测原理、方法与技术等内容。学生开始学习本课程时通常感觉很抽象、不适应,容易出现枯燥、难以学好的感觉。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是有必要的。本文分别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改革进行探讨。

课堂教学改革

1.1 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总课时为4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课时为32学时,实验教学课时为8小时。教材采用的是刘晓莹主编的《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该书包含了测试技术基础知识和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在有限的32学时里所有内容全部教授完是不可能的,在课堂教学时内容要适当进行筛选,一些典型常用的传感器(电阻、电容、电感、光电传感器等)要进行详细讲解,有些内容课堂简单带过,鼓励学生课后多查资料自学,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可以扩大知识面。另外,传感器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内容不可能及时更新,教师应该及时查阅资料补充些最新的传感器知识,让学生们了解传感器的最新发展动态。

在学习一种传感器时,教材上的教学顺序通常先讲传感器原理,再讲传感器的测量电路,最后讲传感器应用,这种平铺直叙的模式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2]。传感器的原理和测量电路听起来比较乏味,而传感器的应用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会比较有趣。在讲课时,可以先介绍传感器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实例,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再去学习传感器的原理和测量电路,这样效果会好很多。如在讲电涡流式传感器时,首先提到近年来高考、研究生考试等招生考试考生将手机等通讯设备带入考场,采用了金属探测仪。为什么金属探测仪可以在不接触考生身体的情况下就可以探测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和兴趣,接着再介绍金属探测仪的工作原理:由于金

属的电涡流效应,当探测线圈靠近金属物体时,金属导体表面会产生电涡流,由电涡流产生的磁场会使探测仪振荡回路中的能量损耗增大,检测出这种变化并转换成声音报警信号,这样就可以判定探测线圈下面是否有金属物体[3]。金属探测仪就是电涡流传感器的典型应用之一。再如讲到光电传感器时,结合图片先介绍紫外光电探测器在军事、民用、医疗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然后结合本人读博期间如何设计和制作紫外光电传感器,最后再来解释紫外光电传感器的原理,属于光电传感器中内光电效应制成的器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性更高了,教学效果不错。

1.2 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教授、板书结合多媒体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方式往往会让学生养成不爱问、不想问的被动学习习惯,过于依赖老师,有的学生从头到尾不听课,甚至趴在那睡觉[4]。针对这一问题,课堂教学中适当采取“师生互动,共同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先准备,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课堂上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先阐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然后大家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并补充学生讨论中的疏漏。这种教学方式调动了同学们的热情,课堂气氛热烈,大家踊跃的发言讨论,对知识理解得更生动透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和调研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采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板书可以把

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简洁地概括出来,使学生思路更清晰,也有利于课后更有针对性的复习。做好多媒体课件,书上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图片或动画生动直观的表现出来,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也更透彻。例如对于抽象的霍尔效应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出来。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学校建立了空中网络课堂,学生可以下载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课件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料,网络课堂给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平台,学生可以提出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

实验教学改革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重应用的一门课程,实验环节必不可少。我们实验教学采用的是浙江天煌教仪生产的THSRZ-1型传感器系统综合实验装置,该装置由主控台、激励源、17个传感器和相应的实验模块、数据采集卡及处理软件、实验桌等组成,可以完成一些常见参量的测量实验,主要是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实验指导书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内容到实验步骤、包括电路接线图等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即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消化理论知识,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没什么意义,只是模仿性的实验去验证已知的结果而已[5]。另外,由于实验设备的数量有限,每次实验5人为一组,有的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观望、甚至去做别的不相关的事,一需要动手就躲在同学后面,实验报告也是抄袭敷衍了事,实验对于这些同学毫无效果。

针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在实验内容上,除了些基本的验证性实验外,适量增加了些设计性实验,如利用热敏电阻和热电传感器制作温度自动报警器,利用光电传感器制作遥控小车等。在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其潜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实验考核方面,让每个学生随机抽取实验项目,然后独立完成整个操作过程,考核结果纳入到期末考试成绩中,以监督那些平时不愿动手的学生。另外对参加“挑战杯”、“飞思卡尔杯”比赛的学生酌情加分,鼓励学生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实践学习中去。

结束语

通过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还需不断改革和完善,我们将继续进行探索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教学楼计算书 篇5

【论文关键词】 课程设置 灵活教学 情感教学 个性发展

【论文摘要】 中职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为主义建设提供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那么作为中职应用专业的教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就需要对计算机课程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的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广泛需求。本文将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计算机课程设置

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现实是我们设计课程的主要依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技能我们就开什么样的课程。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了专业技术能外还应具有与本专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安全、、质量、信息、职业、等等。另外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缺乏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多种潜能性的、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文艺、等等。总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以利于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专业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进入角色快的人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学生实际上不是容器而是有待于点燃的“火把”有很大的发展潜能。那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这个“火把”这就需要我们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灵活教法,提高质量

要根据职业中学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其教学效果。例如典型任务驱动。如在教学Word 2003综合应用——图文混排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首先出示图文道并茂的学校校刊一份,然后对本校刊进行知识分解,分析如何利用Word 2003一一制作,通过分析得出其制作并不难,只不过是Word 2003的一个综合应用。鼓励学生说:“其实,通过学习你们也会具有制作这样样刊的能力,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份属于自己主编的新校刊吧。”这里为什么选择典型工作任务驱动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实践具有结构的完整工作过程(需求分析、实施要求、实施步骤、验证结果及检查评价)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在典型工作任务选择时应紧跟市场的变化。这样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制作比较符合职高学生求新求异的,在这样一个任务的驱动下,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将从教师转变为学生,课堂气氛将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根据学生学特征,实施情感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圃的需求—— 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青少年时期,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无论是行为还是成绩都属于学校和班级的后进生,长期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训斥和指责,相比于同龄青少年会有一定的逆反情绪,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种自卑感,他们更渴望被关注,更渴望成功。在课堂上常有着“示威”、“暗斗”、“唱反调”甚至随心所欲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目的往往是要引起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关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充分挖掘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的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

点和特长,正面诱导,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教师要促成课堂支持性学习气氛的形成,给碰到困难、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的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支援;教学中要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个性发展与协作学习相结合计算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与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同时,为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以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协作完成任务。例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建设班级网站,学生练习即时交流,并通过学习和互相评价受到启发,进而完成自己的研究。这样把个性化发展和协作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突出共性,发展个性,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楼计算书 篇6

一、激发学习热情, 培养学习兴趣

计算技术课的内容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如果没有学习兴趣, 那么学习热情就不会持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 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珠算课, 边讲边练, 打算盘讲究姿态、速度和技巧, 很符合青年学生争强爱动的心理。每讲完一个例题, 学生都急不可耐地要自己打算盘运算。而每一种算理、算法的讲解, 都是由浅入深, 突破难关, 多次举例示范运算, 巡回辅导, 使学生感到珠算很容易学, 一学就会, 从而立即自己动手用算盘算出结果, 收效很快。

二、课堂教学为教学任务

1.以实习教学为主导充实教学内容。加强实习教学是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关键, 所以课堂教学为实习教学服务是职教学校教学的方向。每学期开始, 我都根据所教学科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同时把所教学课的教材理解好, 吃得透, 操作的要领、关键、难点、重点、疑点完整地解剖给学生, 使学生学有方向、练有目标。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与练有机结合, 实现教与学的结合。

2.分类指导,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 快乐 , 增强自豪感 , 为实习教学做好“技术理论、技术技能”准备。由于职教学校学生的来源基础差, 加之学习方法不科学, 对于操作技术技能掌握不牢固, 成绩不理想, 以致逐渐产生厌倦情绪, 对学习操作不感兴趣。为此, 我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布置操作练习时分两个步骤进行:先要求学生按质量完成, 时间可放宽一些, 使其独立完成。然后在他们树立自信时把时间缩短, 以至于与级别要求的时间相同。对于学生某程序不对、方法不准确而造成的质量不符、时间过长的学生也不批评一通了事, 而是先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 并向他们介绍操作中应当注意的关键问题, 有时也向他们介绍他人掌握运用操作要领的诀窍, 同时把学生分几组, 使各层次生结合在一起, 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教师应随时关心学生的进步, 发现后进生在操作中的进步应及时表扬, 并让其当场向学生示范表演, 给他们以自信心与成功感。对操作中的尖子生除要求达到相应的技术等级标准外, 还可以让其适当地向上一级别靠拢, 并向全班推广。这样能使学生由兴趣发展成爱好, 再由爱好到精通。

3.为实习教学服务, 讲练综合的课堂三环节。计算技术是基于手指操作的技术学科, 称之为计算技能, 这是它和其他学科的主要区别。这种计算技能的形成, 需要一个紧张而漫长的练习过程。教学中始终讲究结合, 以练为主, 提倡“一分学, 九分练”, 重在“练”。

课堂结构, 采用新的教学三环节。第一环节“温故”。一种计算技能初次学到, 立即加以练习, 仅能做到“懂”字。懂后不加练习, 那些影响速度、拖泥带水的副动作, 不会自行丢掉, 所以就要让学生丢掉副动作, 使正确的计算形成条件反射。第二个环节“知新”。教师要做到精讲,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要把教材编得合于学生自学的能力, 一步紧接一步, 学生就会稳步前进, 有困难也会克服。老师多讲, 有害无益。第三环节“初练”。当一种新知识或新技能刚学到以后, 紧接着就布置学生进行练习。心理学告诉我们:“遗忘的速度, 先快后慢, 开始遗忘较多, 以后逐步减少。”

三、以珠算技术等级鉴定考核为动力, 培养学生计算技能

我校为了培养合格的计算技术人才, 使学生掌握娴熟的计算技术, 从1985年开始对学生施行珠算技术等级鉴定考核, 并已经形成制度, 每学年至少考核两次, 以达到普通五级标准。

珠算技术等级鉴定考核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是推动学生学习计算技术的强大动力。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自愿地参加考核, 把取得珠算技术等级合格证作为奋斗目标。

计算技术教学就以培养学生计算技能并在实践中应用为主要教学目的。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紧紧地围绕这一教学目的服务。如在教材选择上, 不拘于某一种版本, 而是博采诸家之长, 采用社会上普遍应用的, 算理算法简单明了, 学生容易接受的作为教学内容, 编写教材。

四、实施“分层教学”, 坚持“分层优化,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是以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 , 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讲授、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方面体现层次性, 突出实效性, 通过“分层优化, 因材施教”,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计算技术课程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学生的主体分层。根据高职生入学后的实际情况调查, 把学生的珠算水平定为A (高级组) 、B (中级组) 、C (初级组) 三个组别,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为基础, 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因此,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 根据三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讲授。

教学楼计算书 篇7

关键词:计算教学;策略;算理;习惯养成

在新课程体系下,计算教学展现了与以往很大的不同,计算的情境更加丰富了,计算的算理挖掘得更深刻了,计算的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做了如此多的努力,但是学生的计算成功率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甚至学生的计算水平呈下降趋势,这与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初衷不符。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有必要聚焦计算教学的全程,从细节入手来探析学生计算失误的原因,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加学生的计算成功率。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探索:

一、学生的计算“差”在哪里

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我们不能将这个问题简单归结于练习量不够,或者新的计算教学方式不科学等因素,而是要深入学生的计算中去探索学生计算失误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发现问题的本质。

1. 计算要求的提高

计算不仅仅是一项技能,不是让学生做到熟能生巧就说明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在新的数学教学体系下,让学生合理地选择计算的方式并成功地解决相关实际问题,也是计算教学的一个重点。从这个角度来看,计算的思维含量更高了,方法更多样化了,这对学生来说,计算的难度也相应增加了。对比当下和以往的计算练习题,我们可以发现学生需要更清楚算理,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才能游刃有余地完成计算。比如这样的计算题:0.25×(40+8)×12.5,计算的方法很多,迷惑性也很大,它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运算律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仅仅让学生机械地完成这样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2. 基本运算技能不熟练

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在更偏重于算理的研究时,往往我们在教学中会忽视或者放松对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训练,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计算中出现了很多不该有的错误,严重影响了计算的成功率。

例如在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计算上,我们会花上一整节课的时间来引导学生探索算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引导他们比较不同的方法,促进方法的优化,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不可能在所有的计算中都让学生用多样的方法去计算、去验证,而是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使学生达到更高的计算层次,让他们形成稳固的计算技能。但是在操作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导致当下学生的计算技能不够熟练。实际练习中,我们经常见到14-9=3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而且学生一旦形成了这样的错误概念,再纠正起来就要花费更大的力气了。

3. 算理理解不够深刻

数学建模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关键环节,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学生在计算时还是陷入了机械模仿、对号入座的误区,这说明学生在计算时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他们习惯于抓住习题中一些非本质的特点来决定计算的方法,例如这样的计算题:25×(40×8),很多学生用25×40+25×8来计算,因为他们将这个问题与乘法分配律混淆起来。这样的问题不是一个个案,尤其是简便计算的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喜欢“生搬硬套”,将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4. 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

粗心是影响学生计算成功率的一大因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在计算中欠缺的是良好的计算习惯,有了好的计算习惯作为基础,粗心大意的问题也就能得到有效的抑制。比如在计算之前先审题并通盘考虑计算的方法、顺序等,计算时按照要求“顺流而下”,计算结束再进行必要的验算(哪怕是简单的估算式验算),这些环节都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计算错误。例如这样一道题:32.16÷8,很多学生的答案都是4.2,因为他们在计算中忽视了估算和验算,看到这样一道题很快想到了8的乘法口诀,忽视了除法计算的法则。如果告诉学生这个计算是错误的,他们会立即反应出错误所在,但是在独立计算的时候学生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怎样做到有针对性地教学

当清晰地发现了学生的计算差在哪里之后,我们就能对症下药,找出计算教学中最薄弱的地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这样学生不会再受累于题海战术,而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计算成功率。

1. 强调算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新课程体系中对计算教学的大方向的改革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突出算理,让学生从根本上抓住计算的“核心”,这样无论计算练习怎样变化,学生只要找准问题的本质,就能轻松地解决问题。

例如小数乘法的计算教学,笔者首先创设一个装修的情境,让学生列式计算学校图书室的地面的面积,学生很快列出了25.5×12.8这样的式子,可是怎样来计算这个小数乘法呢?笔者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经过独立尝试和小组交流,然后再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计算的方法,最后学生得出共识:因为式子中的两个乘数的单位都是米,所以首先可以进行单位换算,以分米为单位,原来的乘法算式就变成了255×128,计算出来的面积的单位为平方分米,所以在计算出乘积之后我们可以再用乘积除以100,得出正确答案。其实,这样的过程与小数乘法计算的算理一脉相承,结合学生的做法我们来详细讲解每一步的算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计算时要将两个乘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一位,以及计算出乘积之后为什么又要将乘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有了这样的情境作为支撑,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就清晰了,之后经过举一反三,学生就能自己总结出相应问题的计算法则来。

2. 强调规范,在过程中减少错误

很多学生在计算时存在天然的惰性,他们的计算不以成功率为标杆,而是只图完成任务,对于不需要显示出来的计算过程,学生是能省则省,这样的做法很难保证学生计算的成功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让他们体会到每一步计算环节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用端正的态度和规范的步骤来进行计算,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计算成功率。

例如在“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列出“1827÷9”的算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式子,尝试估算商是几位数,并说说估计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得出商是三位数的结论,因为他们经过简单的计算发现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之后笔者请学生用竖式计算,并将有典型错误的学生的计算过程展示在大家面前,让学生指出错误所在。很多学生能结合之前的估算来看待这个错误,因为在估算中,商是一个三位数,所以发现自己的商是两位数的时候,我们应该回过头去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规范”对于学生计算的影响,一旦他们能够按照既定的方法来计算,不遗漏每一个环节,那么学生计算正确的可能性就会显著提升,反之,如果学生的计算只图省事,那么很可能出现疏忽,当将这些例子清楚地放在学生面前进行剖析的时候,学生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这对规范他们的计算过程是有很大帮助的。

3. 强调思考,在技巧上给学生以帮助

学而不思则罔,在计算教学中也应当凝聚学生的智慧与思考,这样学生可以用更巧妙、简单的方法来计算,这对于提高计算成功率也会有所帮助。尤其是一些简便计算的法则和技巧,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总结,去实践,去辨析,教学中我们要关注这一点,引领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计算技巧。

例如计算中的括号的运用就有很大学问,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有关联的一组计算题放在一起,让学生先进行计算,再观察比较,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389-(145-11)和389+11-145这两个式子,通过计算,学生发现两个式子的答案是一样的,再比较相似的几组算式,学生可以发现这绝不是偶然的,所以他们可以总结出A-(B-C)=A-B+C的规律,然后我们让学生想一想这样的规律可以应用在怎样的计算中,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这样的规律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在必要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情景重现”,用更加巧妙的方法来计算相关的问题,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计算教学设计 篇8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讲究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注意灵活新颖。只有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见到成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因为学生“错数”而困惑。题做了不少,错误率却居高不下。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游戏中培养兴趣。例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碰球”,既能进行口算练习,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计算的兴趣,具体做法是:以碰球的结果和是10为示范。教师边拍手边发问:李明明我问你,我的3球碰几球?学生边拍手边回答:吕老师我告诉你,你的3球碰7球。熟练之后可简化为--拍手问:李明明,我的3球碰几球?拍手答:你的3球碰7球。

注:此游戏可根据学习内容变化随时调整碰球的结果,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随时调整节奏的舒缓;可集体回答、小组回答、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

2、用故事激发兴趣。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以学生喜闻乐见

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3、用数学顺口溜辅助教学。如:估算歌:要想快速验算,试着用用估算;先估估,后算算,四舍五入是关键;≈符号来连接,简便快捷真叫绝!

二、讲清算理,为正确计算提供依据。

我们知道,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

1、领悟法。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领悟法”.2、对比明理法。如:三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想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125×11为例,口算的思维过程是:先算100×11=110020×11=2205×11=5

5最后算1100+220+55=1375;估算时要说明的是在此类型的估算中,只要将11估成10,然后计算125×10=1250,也就是125×11≈1250即可,关于这一类型的估算说明在教学参考书上有明确文字;竖式计算的思维则是先算125×1=125125×10=1250最后算125+1250=1375.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的思维方法略有不同,学生通过说想法,说过程进行对比、区别,就会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比明理法。”

3、知识转换法。如:五年级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充分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而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这种方法就是“知识转换法”.三、培养学生计算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学生在计算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错误:看错抄错题目;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计算时不打草稿;一位数加、减、乘、除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做完题不回头检查等。这些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那如何让学生细心呢?

1、教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善于总结经验,归纳方法。比如我教给学生计算的检查方法是: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想。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方法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不要盲目地进行简便运算,避免将15+5×(1-0.5),错误地算成20×(1-0.5)。

3、加强口算训练。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练习,基本上采用听算和看算训练。持之一恒,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4、教育学生养成验算习惯。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格式符合规定,对计算结果自觉检查等学习习惯。我们要要求

学生作业完成后要作自我检查,复核或验算。如:学生在解好方程后,一定要把答案代入原方程进行必要的验算,通过验算,让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当然,竖式计算学生也能通过交换律及逆运算的关系来进行验算。

四、练习题的筛选要恰到好处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如果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好,那么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就很难学会。因此说,计算教学需要做到新旧结合,精讲巧练,持之以恒。

1、新授之前扫障碍,抓住难点反复练。例如:在不连续进位的加法27+45中,当十位上的2与4相加得6时,还要加上7+5进位得来的1,所以2+4+1这类口算练习,必须放在讲授不连续进位加法之前加以训练。

再如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整数乘法与除法时,因为它们用到的计算口诀相同,学生受到干扰往往会分辨不清出现“坐错位”的现象,要走出这一误区关键在于如何确定乘除法各部分的位置。因此要针对这个难点让学生反复练习。像根据三四十二这一句口诀,说出3×4=124×3=1212÷3=412÷4=3四个算式。根据3×4=12说出12÷3=412÷4=3这两个除法算式。

2、知识靠日积月累,练习需少食多餐。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簇而就,因此加强平时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安排“天天练”,即每天练3-5题的计算题,让学生做到天天有“点心”吃,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3、练习形式多样化。为了让学生始终

有新鲜感,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如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胃口。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4、举一反三,提高实效。每讲完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应先集中练习新学内容,再练习与本节内容有联系的题目,最后把新旧知识串起来练习。如:学习两位数乘法之后,出示练习题:

15×15=25×25=35×35=先请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运算,然后思考: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的十位个位数字有什么特点?积的高位数字与因数的十位数字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发现了规律,了解了数据的特征,很快掌握了快速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比赛口算55×55=65×65=75×75=85×85=就会迎刃而解了。再如:教学混合运算时先练习100÷5×4,让学生思考它的运算顺序,接着改为60+100÷5×4,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异同点,以便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5、练习题的设计要精心到位。练习的选题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艺术性、创造性的行为。

如:有关0、1试题的练习是首选。口算0÷256=256÷1=256÷256=竖式计算时0的位置不同引发计算要点会相应变化,练习题设计就要到位:110×25=250×50=305×60=360÷90=360÷9=另外,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横向知识与纵向知识的对比,切忌遗漏知识点,要以点带面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论小学计算教学 篇9

计算教学就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说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离不开计算。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计算”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领域之一,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要保证学生在掌握基本运算能力和熟练程度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形成数量意识,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的情景中抽象数学模型、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

计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计算能力作为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计算教学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程把生活实践和应用意识渗透在计算教学当中,使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计算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不论从基本的、长远的生活生产的需要,还是从学生成长期的学习需求来看,计算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进一步说明了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与适切性。要进行有效的计算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生活情境设计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将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数学计算意识的形成。把计算放在现实的情境中,突出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计算,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不要把计算作为单纯的技能性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学习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在某些教师的潜意识里,谈及“计算”,即把它定位于“计算技能的形成与熟练程度的训练”。只要是进入计算领域的教学,师生除了练习还是练习,很少有算理的讨论、交流,但是,如果只有学生练习熟练与否的情感体验,往往会导致这样的情况发生:优等生感觉毫无挑战性,多次重复练习后就会出现心浮气躁的现象;学困生反复发生错误,多次练习后出现一动笔就害怕的惧怕心理。现实中的种种存在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计算教学的价值,厘清计算教学的思路,力求采用适合学生需求的,符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水平的方法,展开有效的计算教学研究,使教师“爱教”计算,学生“爱学”计算。

课程标准在第一、第二学段中明确指出:在计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情,通过观察、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建立和培养数感;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交流、合作讨论的空间,对各种计算方法各抒己见,交流比较,经历对算法的再认识,这有利于构建起学生优化的思维方法,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从而提高数学计算的能力。

学生学习计算时,不是仅仅能单纯地按照计算法则机械地计算,更要能理解计算中每一步的道理,使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即达到算理与算法互相融合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学生学会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后,接着学习“8加几”、“7加几”等进位加法时,当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后,要及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而这时的追问就是算理与算法的最佳融合点,学生不仅知道8加几的结果是十几,也能知道结果的由来:把8凑满10需要2,再从另一个数里分出2来,10加剩下的数就是十几,同时也能知道不仅能把8凑成10,还能把另外一个数凑满10。当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合理运用方法计算时,也就是达到了真正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计算能力不断提升。新课程下,我们要注重计算方法的提炼,寻求算理与算法的结合点,使学生不但会算,还要明白计算的道理,也就是对算理的准确理解。

小学注重应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还要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而计算就是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要想真正理解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知识积极地应用于实践。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和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参与更多的计算实践活动,通过计算教学实践的创新,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计算策略和方法,使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思考的机会和探索余地,在不断变化的实践活动中,通过理性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另外,通过对计算过程与结果的不断反思来提高计算正确率、提升学生计算的能力。

论小学计算教学

大固本学校

教学楼计算书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 基础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1 计算思维的概述

1.1 计算思维的概念 对于计算思维的概念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是:计算思维应用计算机科学基础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活动,概括来说计算思维就是计算机专业人才面对计算机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因此计算思维具有抽象化和自动化特性,人们在利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需要把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数学问题,然后建立相应的模型并且设定计算方法以及进行计算编程设计等,实现在计算机中的运行。

1.2 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由此可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职计算机教育的主要职责,计算思维能力是基础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而实现计算思维能力培养需要高职院校将计算机基础教学贯穿到整个计算机教学体系中,而不能单靠某一两个课程所能实现,尤其是陈国良院士提出的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切入点后,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提高了良好的氛围。

2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个高职院校都开始积极研究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但是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于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的单一,缺乏系统性的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选择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内容与信息化技术发展要求相差甚远,这样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掌握,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模式落后,缺乏创新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教学的手段主要是依靠课堂理论教学与简单的上机操作,而且学生的上机操作有着严格的行为规范,学生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流程化操作,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极为不利,最终影响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2.3 教学材料的缺乏 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内容单一,各个年级、各个专业之间的教材缺乏衔接性,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调动他们对计算机问题的深层次理解会产生消极影响,因为计算思维培养需要教材之间具有一定的衔接性和学科知识的交叉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让他们懂得计算机的内在知识联系性,所以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不能适应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2.4 计算机教学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生要具备某种能力,前提是教师必须也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认识还不全面,他们不具备相应的计算思维能力。

3 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实践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机构,高职院校要侧重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教学策略改革。

3.1 教学过程要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也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一定要采取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策略:首先开展具有专题性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交流,培养计算思维能力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并且将内容的本质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深刻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体现计算思维的知识点进行专题教授,并且采取讨论的形式拓展教学手段;其次结合不同专业背景开展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根据不同专业背景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可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启发性和探索性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引入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侧重对具有启发性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引导学生对计算机问题进行抽象分析,让学生掌握解决计算机问题的思路,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引入具有思索性的知识,以此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

3.3 加强教师对计算思维的学习与研究 教师对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对计算思维知识进行讲解,而是通过教师的提炼展现计算机知识的思维,进而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对此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计算思维,研究计算思维。在备课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案例,在教学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创新教学方法,大胆实践和勇于探索。实践中,采取小班试点,逐步提高计算思维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普及和实效,实现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稳步提高。

4 结束语

计算思维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有效工具,它与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改变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模式、调整教学资源以及提高师资力量等积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朱鸣华,赵铭伟,赵晶,林鸿飞.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3).

[2]牟琴,谭良.计算思维的研究及其进展[J].计算机科学,2011,38

(3).

上一篇:幼儿园建筑设计行为研究及其问卷调查报告下一篇:《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词作鉴赏